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小学音乐教学建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歌唱教学中存在着三个凸显的问题:第一是合唱音调不准,独唱严重跑调;第二是小学生歌唱知识技能欠缺;第三个是教师过多的语言教学指导破坏了音乐鉴赏的完整性。
(一)教学资源匮乏,轻视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教学资源有限,且大部分学校不重视音乐这一学科的重要性,传统和陈旧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进程。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只是片面的追求升学率,一味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缺乏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很少为学生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没有一点创新和新颖,只是按照教材内容循规蹈矩,不能够有效的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二)合唱音调不准,独唱严重跑调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有的找准音很困难,唱完上句下句起音就成困难。还有的学生不能够把理论上的知识运用至实践之中,例如学生心中明白如何起调起音,但是唱出声来就存在很大的问题。歌唱教学中音准问题严重,使学生的歌声缺乏美感,音准问题不解决,歌唱难以激起学生美好的感情体验。长此以往的音准问题还会使学生对歌唱失去兴趣。二是教师对学生歌唱音准的关注率很低,面对学生歌唱时音不准缺乏有效的方法。有的教师认为这么一点音准问题是很正常的,便忽略了;而有的教师则是关注到音准问题了却没有有效的方法去解决,也就跳过去了。在歌唱教学中请学生独唱的机会少,检测少给学生唱歌的时间不够多。导致学生在歌唱时对准确音高的心理感知能力、对声音的控制能力不够强。
(三)歌唱知识技能欠缺
中年阶段(3―6年级)是小学教学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步理性,所要掌握的知识由感性到了理性,此阶段的唱歌教学不但要与读谱知识相结合,而且要求学生在唱歌中对呼吸方法、发生技巧等知识逐步的掌握和运用,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合唱教学,要求学生在节奏和曲调上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四)教师过多的语言教学指导破坏了音乐鉴赏的完整性
在音乐欣赏教学课程中,大部分老师只播放一遍音乐,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而且还时不时地在学生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插话,这就干扰了学生的音乐体验,也会破坏音乐鉴赏的完整性。
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效果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不成熟,兴趣成为了他们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热爱音乐的兴趣,才能在教学中事半功倍。音乐教学中的合唱队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要求很高,合唱比独唱的旋律更为复杂,学生在掌握此技巧和知识也更为困难。在此种情况之下,培养学生浓厚的音乐兴趣爱好十分有必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可以多播放一些音乐合唱作品,让学生自己欣赏,从而引导他们说出感受。与学生共同分析合唱音乐作品的唱法和技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水平,对唱法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可以充分掌握合唱唱法,不断提升合唱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加强歌唱技巧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同步的音准和节奏训练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基础,对合唱水平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缺乏这两种训练将会无法进行较为复杂的合唱作品的教学。音准训练在具体教学时应循序渐近,尽量采用无伴奏形式从横向的音程练习开始,逐渐过渡到纵向的音程以及简单的和弦,让学生根据固定音高学会彼此倾听,自己调整音高,以达到协和的状?B。为了帮助学生训练内在听觉和掌握音准,在教学内容上应采用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的无伴奏合唱训练曲,指导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内容上,确定合唱的音准、音色,然后反复训练以达到作品需要的协和。
(三)关注音乐学科价值
关注学科价值落实的有效性,优化教学技能教学的过程。我们在音乐活动中,三维目标的落实就最终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在音乐学习中,自低年级到高年级,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享受愉悦,获得音乐艺术带来的审美体验,同样地要在过程中积累对音乐表现方法的理解与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的具体方法。关注音乐本体的落实所谓本体,包括音乐元素的认知与音乐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可以说,音乐的技能性是音乐学科特点本身所内涵着的,是最基础的。
一、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合理性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任何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都有它吸引学生的环节。如在人教版《卖报歌》一课中,我在处理歌曲环节中,让学生表演歌词“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同学们积极分组讨论,大胆上台表演,参与兴趣浓厚,课堂气氛也推向了。这一环节不仅完成对歌曲处理这一目标,而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还包括教师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的调整教学环节。由于音乐教师教授的班级比较多,针对不同班级学生接受能力和性格特点,音乐教师应具备灵活调整教学环节的良好素质。如在不同的几个班上人教版学唱《晚钟》,教师就对每个班的教学环节和侧重点做了相应的调整。对乐感较好、表现力较强的班加强了学生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对于好动、学习兴趣浓的班级增加了画旋律线的游戏环节;对于乐感稍弱、接受较慢的班级则采取了“三拍子组词”、“红星评比”等游戏激励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总之,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必须从学生出发,从教学目标入手,这样才能为实现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积极地创设课堂情境
全面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在我校“有效教学”模式研讨活动的讨论中,我们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出不同的课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戏引入、场景引入等。这些情境引入形式都将给我们的音乐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打秋千》这课时,我创设了“三个小朋友”打秋千故事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带着学生“来到郊外”,接着课件中出现郊外美景图,通过欣赏美景图的方式使学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最终达到学习歌曲的目标。整堂课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学得更是轻松惬意。
三、灵活地运用课堂语言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度。音乐课堂因其艺术性和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需要更精妙的语言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瓜棚》一课时,教师课堂语言运用的最多的是“老师听到几句唱得很不好”“还不太好”“你们想不想再唱一遍”,学生在这种语言的引导下变得有些失去信心,对一遍遍重复欣赏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导致的效果就是:一堂课下来,不仅歌曲没学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在运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应该注意抓住学生特点,对待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记得刚踏上讲台的时候,我对五年级的学生说:“小朋友们……”而对着二年级的学生我却生硬地讲着“切分节奏是……”结果可想而知,五年级的学生说我太幼稚,二年级的学生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而在上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吹起羌笛跳锅庄》一课时,我充分了解五年级学生羞于表现却又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语言中带着对学生的尊重和挑战。教师通过“谁敢来试一试”、“老师想请一个舞伴”等各种引导和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一步步进入教师创设的课堂情境,最终,学生放下了羞涩跟着教师一起舞起了锅庄舞,整堂课教师与学生全身心投入,自然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充分的利用课堂评价
任何的评价都不是随意的,从新课改之前的吝啬赞美到新课改之后到处泛滥的“你真棒!”教师们对课堂评价产生了许多误区,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的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完善了,教师对如何使用好课堂评价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但其中都遵循着几点原则:
1.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评价,根据学生的心理成长进行评价 如低年级的学生的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较重,上课时容易做小动作跟不上教师的课堂节奏,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奖励其他表现好的同学来引导表现不好的同学,并通过游戏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高年级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他们同样希望得到好的评价,善意的批评、用心的引导他们是能感受到的。
2.课堂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学到知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工作,所以评价的前提是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的怪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3.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课堂评价有教师评价、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而在以往的课堂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师评价,压抑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体现,所以在还课堂给学生的同时也应该还评价权给学生,他们更了解课堂评价与学生之间的重要关系。通过在课堂上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课堂,参与课堂,更好地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1.听音练习要形象、直观
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用心听音乐,用心感悟音乐。学生不懂用耳,更没有用耳的习惯,也不具备听音的能力,所以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听音兴趣和有意注意习惯。如在一、二年级的听音训练中,可组织“打电话”的游戏。教师在琴上弹一个二度或三度音程,然后问:“喂,你是谁?”学生回答:“我是domi。”(domi用模唱),让学生在听音游戏中愉快地完成抽象、枯燥的听音练习。在三、四年级的听音训练中,可用“游戏乐园活动”帮助学生进行听音乐练习,在各个“游乐场”按音高规律由高到低写上“do si la sol fa mi re do”,由教师当“导游”,先由“导游”发令,也就是教师在琴上弹出或用竖琴吹出标准音“la”,再弹奏(吹出)一个音或几个音,让“游客”在游乐园中找出游玩的路线,并同时跟唱(吹)出音符。当“游客”找到目的地时,表现出来的是无比快乐的心情。
2.引导学生学跳简单的舞蹈
小学生天真活泼、热情好动,单纯的唱歌教学,他们很快会觉得乏味,那么舞蹈教学采用愉快互动的教学方式可让学生伸臂展腿、扭头摆臀,营造愉快、活泼、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如教学《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这一课,先让学生了解藏族舞蹈中踢踏步的来源,然后示范藏族舞的几个基本动作并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做,从而不仅拓宽学生的音乐与文化视野,而且让他们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
3.故事引导,打造精美课堂
在音乐欣赏课堂中引入故事情节,更有益于学生对乐曲的把握和领会。将故事引入音乐欣赏课堂,需要教师智慧地导引。每一首乐曲都有其创编的背景,将这些背景展现给学生,音乐家的情感也会一起渗透到学生的心目当中,那么音乐所表露的情感就会被学生深刻地领悟。如引导学生欣赏《多瑙河之波》时,我一边播放音乐让学生闭目倾听,一边深情地讲述:“多瑙河,全长2850千米,蔚蓝的色彩,就像一带柔软华丽的丝绸贯穿于陆地之间。她以母亲的情怀养育着两岸人民生生不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走进了乐章,音乐就像这条蓝色的河流,流入了他们的心田。
4.挖掘旋律之美引感共鸣
教学前应细读教材内容,仔细品味作品,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再进行加工处理。只有老师对所教的内容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理解,才能悟出音乐作品中更丰富、更深层次的细微变化,才能把它传递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冬夜静悄悄》(人音版第八册)前奏部分音乐在钢琴的演奏下显得特别飘扬,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联想到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师生两人行走在独木桥上的情景。于是,本课的教学设计就从这句旋律中切入,课的一开始,我就在钢琴上演奏这一乐句,问:美妙的音乐藏着感人的一个故事,听听故事发生在一天中的哪个时间段?天气如何?缥渺的琴声飘扬在空中,如同雪花飘飘扬扬纷纷落下,音乐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学生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被带入一个大雪纷飞的情境,深刻体会歌曲中浓厚的师生情谊。
5.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有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好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浓厚兴趣。
6.设计丰富课堂语言,自然衔接教学环节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音乐语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最普通又最特殊的教学手段,巧妙地使用语言,语言便会发挥神奇的妙用。设计生动的“衔接性语言”会使课堂教学浑然一体、一气呵成,为课堂教学增色添彩;设计准确的语言会使学生明其意、想其果,为学生的思维插上联想的翅膀。
7.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针对性互动教学
音乐教学在开始之初,教师与小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只有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教师的很多教学目标才能一一实现。随后,通过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可以利用与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交流获得更多的知识理解。对于教师来说,在音乐课堂上进行互动,一定要在一个良好的互动氛围中进行,这主要是因为当前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较快的年纪,好奇探索欲望较强,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模仿能力,耐心性较差。所以,在课堂互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这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互动。一般来说,常用、有效的互动教学方法主要有音乐表现和音角互换这两种方法,前者是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丰富的感情渲染和肢体语言及表情等将所需要教学的音乐充分表达出来,以此让学生更直接感受和体会音乐的魅力,后者则是完全摈弃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改变学生被动听课、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并通过积极有效的提问、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找寻答案。
【关键词】音乐课堂教学;低效;行为习惯
新课程改革是当下每一位老师积极探讨、实践的主要课题。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为老师们教书育人提供了科学的方向。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收获成果的同时也遇到了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高效的参与在音乐课堂中呢?本文就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低效现象做了分析和建议。
一、音乐课中“不和谐”的声音
目前音乐课堂中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1.课堂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1) 学生对音乐的重视度不够。上课时喜欢交头接耳、做小动作、坐姿不端正、精气神不足、课堂参与度不够,和老师互动的学生永远就是那么几个,其他的学生积极度不够。
(2) 学生没有良好的聆听习惯。首先,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范唱或播放音响音乐时,学生却在聆听过程中走神,甚至调皮的孩子会窃窃私语;其次,学生不具有聆听的意识和习惯。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没有耐心聆听的习惯,争相举手,只想阐述自己的观点想法。表演小组汇报表演,其他小组却为接下来自己小组的汇报作预演,唯一的观众只有老师。
(3) 学生语言不简练。课堂中很多思维活跃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言缺乏简洁性,只需两三句话解决的问题,却是叙述了半天也抓不住重点,讲不清楚!
(4)学生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的合作方式,已成为音乐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同样也培养了学生精诚合作的能力,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小组成员合作散如沙。学生抓不住合作任务的重点,合作过程毫无逻辑,就像一盘散沙,都不知道做什么,东一榔头西一棒,你一言我一语,每个人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或者都没有什么想法,大眼瞪小眼,思维不活跃、不积极。
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能力差异明显。汇报表演时,总是那么固定的几个小组,其他小组永远是观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全员参与。
③小组讨论、表演过程中环境吵闹。小组讨论过程相对比较自由,学生说话的声音也就不受控制,40几个人的声音交相辉映,一组声音大,其他几组为了能够听见相互间的对话,提高音量,排练演唱时喊叫演唱明显;小组展示过程时,表演组在表演,聆听组仍然在窃窃私语,有的说闲话,有的忙着讨论未完成的问题,整个展示过程杂乱无章,效率低!
④学生收放不自如。在小组讨论环节过渡到小组展示环节时,学生总不能收放自如,老师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陆续安静。
2.老师的不足之处
(1) 语数外老师经常会在音乐课时扣留学生补作业、打扫教室,而这些被扣留的学生再走进音乐教室时已经是上课后10分钟,甚至是课已过半,音乐课被他们的推门、“报告”声打断也成为家常便饭,音乐课的节奏被打乱,学生的注意力更是自然的被打断,影响甚大。
(2)教课老师的有效提问不达标,环节设置不理想。上课时,总是出现老师问题提出后,能解决的学生为数不多,甚至无人举手的现象;也常会出现某个环节的设置实际效果与备课时所预期的效果有距离。
(3)课堂中存在不和谐的“声音”。每个班总有那么几个脾气古怪或非常调皮的学生,老师经常会因为这些个别同学的过分举动而动怒,甚至是暴跳如雷,最终不仅仅没有控制住课堂,反而让整个班级处于了不和谐的氛围中。
学生对音乐的不够重视、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存在的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一节音乐课的质量和效率,只有找出原因并对症下药,高效的音乐课堂才能得以实现。
二、音乐课堂低效的原因
一节高效的音乐课,要有好的引导者,老师不具备较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课前准备不够充分,会导致课堂的低效。同样,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需要拥有好的上课状态。但因为家庭、社会原因[1]、部分主科老师对音乐的不够重视、音乐老师对课堂行为习惯的忽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导致了音乐课堂的低效。低效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部分老师和家长对音乐学科的不重视
很多家长和老师应对中考,对音体美学科重视度不够。他们的想法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态度。
2.老师考虑不周全及对课堂掌控能力的不足
(1)教师“备学生”和“备学法”的缺失。老师的备课流程基本是备标准、备教材、备教法,往往忽略了备学生和备学法。这一缺失导致老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了解不够,不能用最简便的方法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能力受限,又怎会有发挥,无疑这是决定课堂高效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2)老师普遍缺乏艺术处理课堂突况的意识。上课节奏无故被调皮的孩子扰乱,教师肯定是很头疼的,但老师毫无艺术的动怒,结果只能是给想学的学生泼了冷水,捣蛋的孩子口服心不服的继续该怎样还怎样,课堂中老师艺术的处理好突况是攸关重要的,否则,本可高效的课堂将被毁于一旦!
3.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阻碍了课堂的高效行进
(1)较差的聆听习惯阻碍了课堂的高效进行。课堂中走神或者窃窃私语的孩子失去了与音乐碰撞的机会,同时想用心感受音乐的小朋友也因为周围的窃窃私语而受到了影响。较差的聆听习惯大大降低了学习歌曲的速度、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小组汇报表演,都需要一个安静的氛围。不聆听、讲话的习惯大大影响了汇报者的思绪和质量,同时自己也失去了学习别人长处的机会,当然课改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互评及鉴赏能力则是在走形式化了,没有听何来评!总之,老师准备的再充分、教案设计的再精彩,学生没有好的聆听习惯,那么这节课都是低效、无味的!
(2)孩子较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效果差强人意。课改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是充满生命力、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师生交流互动、生生合作活动为主要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学生不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小牛犊,老师不再是灌输者,而是一个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老师开始放手让学生去感悟音乐,从音乐体验中去感受音乐基本要素的重要,去体会音乐的美和作用。这种上课模式留给了学生很多发挥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的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多了。此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但学生词不达意,耽误了时间还达不到效果。这样的结果是差强人意的!
(3)低效的小组合作。“合作学习”作为新理念,成为了各学科课堂中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没有凝聚力、成员能力分配不均的小组,是不可能做到高效合作,形成小组间良性竞争的。散如沙石的小组讨论中,没有人知道要总结大家的观点,做出结论性的选择,而能力较弱的小组长期作为观众也逐渐的由力不从心演变到了灰心丧气。除此之外,小组讨论过程中吵闹的环境、讨论结束时不能收放自如的纪律,都会使一节精心创设的课显得杂乱无章!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合作水平,反而为学生学习音乐带来了很多不利的情绪和不良的演唱习惯!
音乐课堂的低效绝不仅仅是学生的原因,老师家长的观念和做法都会对课堂效率起到决定性作用。三管齐下,对症下药,对音乐课堂效率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对音乐课堂低效现象的建议
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曾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别人走入歧途。”
1.家校合作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引导家长避免过度溺爱、管教过严、简单粗暴等不良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帮助家长了解音乐对人一生的作用,引导孩子正确认识音乐的重要性,做好表率作用,为孩子营造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尽量减少学生接触负面社会环境的机会,如游戏厅,降低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纠正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如把扰乱课堂看成是“英雄行为”,把顶撞老师看成是“勇敢”,培养学生谦虚、宽容、懂事的乐观性格。
3.老师高度重视对学生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
为学生设计一套行为习惯要求,同时做到严格规范要求,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检查,不让学生钻空子。
(1)与音乐学科以外的老师沟通,音乐课不逗留学生,对迟到学生采取扣除平时分的方式规范上课时间,为音乐课创设良好的上课氛围。
(2)培养学生的聆听习惯。要求学生用心聆听音乐,不可以讲话。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老师不断的提醒,眼神的提醒、动作的暗示、甚至是停止音乐,让学生逐渐成为一个文明的、用心的听众!课堂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展示中,聆听伙伴的智汇报成果,明白只有各行其职,才能使每个人都有所得!
(3)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要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过于繁琐的回答要做出及时的评价和指导。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反复的回答、提出问题、再回答这样一个过程中,相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4)培养学生高效合作的良好习惯。有质量的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基础之上的,有了好的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合作和创新能力!首先,分工明确,组员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小组分工为:汇报员、小组长、乐器组长(看管分发小组乐器)、编导、纪律组长。小组长的职责是组织全组的成员有序的进行讨论交流、实际表演,汇报员的职责是代表小组发言,简洁的汇报出组员的讨论精华,纪律组长的职责是维持合作讨论,表演过程中所在小组的纪律;其次,合理划分小组成员,能力较强的学生和较弱的学生搭配分组,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实现全班参与;最后,培养学生讨论问题时轻声轻语的习惯,好的讨论环境让效率提升的同时,避免了学生的喊叫歌唱的习惯。同时使用音乐口令让师生间配合默契,让学生能够收放自如的结束合作讨论表演
4.评价激励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适时的奖励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刺激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导向和监督作用。在此过程中对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进行总结,每月一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通过自评,和互评,寻找别人身上的好习惯通过多元化评价,培养学生好的行为习惯,改正不好的行为习惯。
5.提高老师的个人能力
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最佳教案。教师在备教材、备教法、备标准[6]的同时,要重视备学生和备学法。只有了解了学生,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了如指掌,并结合教学目标和内容合理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个人学习、小组学习、大组学习,才能使各项教学目标以最好的方式达到。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和进步、家长的密切配合下,引导学生从主观意识上重视音乐,喜爱音乐,家校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同时采用评分机制鼓励约束学生,长期以往,高效的音乐课堂定会逐渐成为一种常态课的形式存在。
在新的教育改革理念下,让学生有兴趣的畅游在音乐世界里,通过聆听、表现和创造音乐等活动,让学生体验蕴涵于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处于课堂改改热潮中的音乐老师都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同时,通过音乐课这个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在小组合作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收获宝贵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更是新时代音乐老师需要为之奋斗和努力的!以上种种对学生上课时的行为习惯和老师的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老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持之以恒。在科学的教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效音乐课堂的形成需要老师和学生坚持不懈、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琳.浅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新课程,2011(10):107.
[2]曾晓莹.立足音乐课堂,培养创新能力[J].才智,2009(15):25.
[3]梅玲.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的技巧[J].江苏教育,2012(07):41.
[4]时艳春.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J].现代阅读,2011(12):61.
[5]赵丽荣.浅谈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对策[J].新课程(教研),2011(08):47.
关键词:高校音乐 音乐教学 课外实践 创造意识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只重视对学生课堂音乐知识的培养,不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与创造能力,因此高校音乐教学课外实践情况并不乐观,普遍造成了教学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的现象。从发展的角度来说,改善当前高校音乐教学不良现状,有效地引导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提高其课外实践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品,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课外实践活的现状
如今,我国很多高校正在积极开展课外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声乐类比赛、乐器等演出活动,但这些课外实践活动离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标准还差之甚远,我国高校的课外实践活动举办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现笔者将其概括如下几大方面。
1.学生们缺少综合性的课外实践锻炼
课外实践活动始终都是以灵活多变作为其组织形式的特点,以丰富多彩作为内容标准,因此,优质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把不同学科类别的知识会聚在一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生活当中,往往是很多高校的课外实践活动仅以单一项目的表现为主,比如独唱、乐器的独奏,即便是有参与合唱,大部分学生也是仅仅是因为唱而唱,没有机会参与到指挥或者其他舞蹈动作中,很多高校的指挥课,也仅仅是教师在前面挥动几下,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触碰指挥棒;在少数的重和奏重唱的节目表演中,也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把所有音乐知识作为实践让学生去锻炼和进步。
2.教师对课外实践活动缺少重视
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教师,受这种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很多老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其教学思想上不能把课外实践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他们只能做到在课堂上尽职尽责,但是除了能够关注到几个比较突出的学生以外,对其余学生的课外实践与创造意识的培养与挖掘却明显的漠不关心。
3.课外实践活动脱离现实的存在
我国音乐教育的制度规定,在学期末会有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时间,这被称为“毕业实习”的教育见习,通常只是一种形式,走走过场,实际上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有很多学生毕业后,就对于中小学的音乐课教学都无法胜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于选择的实习时间与实习基地都不是很合理。
在选择实习单位的问题上,多数学校都是就近临时选择,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问没有充分的了解和沟通时间,而作为实习单位,也乐得在学校的实习鉴定上签字,就算是实习结束。最后一个学期的期末,面临毕业的学生主要心思都会放在找工作上面,几乎没有人能够安心的完成四周实习时间内能够发挥教学中心意义的毕业实习。
二、激发学生在音乐实践中的创造意识
现代高校音乐教学是利用先进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因此,培养学生优秀的审美观以及对艺术的鉴赏能力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1.让同学们多些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对艺术欣赏水平
音乐的声响是音乐的艺术精神所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也就是在体会和倾听声响的过程中,体会其蕴含的情感。因此,作为鉴赏者,需要能够准确的把握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情感艺术,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这也是对欣赏艺术作品中情感的基本要求。情感体现首先表现在感情的直接体验,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倾听和理解,与作品产生共鸣。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欣赏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教学工作者应该在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中注重增加各类作品、丰富活动内容,以此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情感的领悟能力。
2.认识作品文化背景、理解作品内涵
欣赏艺术作品,一方面来自对音乐本身的倾听,凭借直觉感官了解其中的情感;另一方面,来自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作品所产生的社会环境,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等等,这些文化背景有助于倾听者更深刻把握艺术作品的内涵。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教师需要简单的将该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作简要说明,使学生将这种理性的认识融入到自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中,更深刻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内涵。
3.增加欣赏作品的题材种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欣赏不同题材的艺术作品,了解不同的音乐家对艺术以及生活的情感,能够真正丰富学生们的视野,因为音乐作品是一个时期或者一个社会生活背景在作者头脑中的真实写照,许多杰出的音乐家和作品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所以在选取课外实践活动的欣赏作品时,既要考虑到题材的多样性,又要考虑到作品的代表性与可接受性,比如国外的作品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交响乐典雅高贵的风格,而欣赏民族作品能够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可以适当选取现代风格较强的音乐作品,这样的音乐深受年轻学生的喜欢,也容易引起学生与老师的共鸣,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4.坚持以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对于高校的音乐教育来说,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学生自身的意念,将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断地提升学习水平。
三、总结
现代高校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牛课堂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对课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完善综合素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更好的激发自身的创造意识与能力,还能够让学生的勇气和胆识得到锻炼,这对于学生未来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鲍传华.新课标理念下音乐教学实践与创新探索[J].音乐时空,2014,02(11):33-34.
[2] 张莹.高中音乐教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周刊,2013,09(10):55-56.
[3] 孙玉蕊. 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 15(07):145-146.
关键词: 音乐学教育专业 试点意见 教改措施
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是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教育)专业试点学校之一,2007级音乐学专业是试点专业。三年以来,老师们摸索探求,提出了试点意见,改变了教育理念,总结了许多实践经验和教改措施。
一、试点意见
1.大学教育没有接轨中小学课堂,在校生和外面严重脱节。除了实习外,在校生很少了解外面的音乐教学情况,很少进入中小学课堂听课、上课,了解即将面对的中小学生的个性、情绪、兴趣、人格培养等情况。
2.目前,部分实习生教学能力不够。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必须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对校内、外各年级课程安排的总结、归纳,来改变部分实习生教学能力不够的尴尬局面。
3.部分实习生舞台实践能力不够。新大纲出台后,制定政策要在清楚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所有的实践课在大纲上都要有一定课时的确保,指导实习生的老师要认真负责,通过教学法的课程设置,不断调整、提高,改善薄弱环节。建议每年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进行舞台实践。
4.专业小课课时安排不合理。公共课的安排与小课安排次序要更加合理,尤其是注意声乐、器乐、钢伴、和声作曲、视唱练耳、音乐史等课程的作业量分配的科学性,教学法与中小学教材要相互渗透。
5.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应保持同轨,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负担。教师的多风格的教学成果既可以体现在一位学生身上,也可以体现在多位同学身上。建议可以新、老教师相互多听课、多交流、多学习。
6.师范类的教学目标应与制定的大纲、计划相一致,提炼共性与个性,进行分类教学。建议针对二年级选修声乐落榜的学生,后两年可以安排一些大课,以适应实习等需求。
7.区别讲台和舞台的培养方向、目标,因材施教。适应将来岗位的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可将部分社会实践课时更换成艺术实践部分。
8.音乐学专业最实用的课程应该是:声乐(合唱)、钢琴(即兴伴奏)和舞蹈(创编)。提倡多种唱法,声乐与合唱相结合;即兴伴奏尽早融入钢琴教学,使学生自弹自唱;舞蹈课上要会跳会编会教。
二、教育理念
1.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的工程。如今的“音乐高考”不再的是简单地选拔人才,而是带有功利色彩。选择参加音乐高考已成为部分文化课较差而想进入大学的学生的“捷径”音乐高考本身也成为部分官员和音乐教师发财的工具。而音乐的教育功能已经退到了角落。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发掘和培养,通过构建人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心灵的净化和人格的塑造。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教育的目的更是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培养全面发展完善的人。俗话说,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的归宿还是人。
2.对音乐教学的反思。我国音乐教育存在误区:极端的“急功近利”。表现在:“西方主义”,以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心;“测试主义”,以考试为目的;“精英主义”,以各种比赛获奖为目的,而忽略了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应该加以改革:(1)中小学音乐课很“窄”,要“打通”和其它学科的“联系”,向“横向”发展,如综合美术、体育、音乐剧等;(2)音乐课程要上升到“人文、社科”的高度,向“纵向”发展,如综合历史、医学、文学等;(3)改革现有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改变和课程互相制约的状态;(4)加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理论和现代技能培训,最重要的是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敢于创新;(5)对中小学生进行“音乐通识教育”;(6)学校音乐教育应该和社会“接轨”,使学生在“社会学校”中“愉快学习”。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严重“脱轨”,音乐教师在“教学大纲”的束缚下显得呆板、僵硬,不自由。学生们虽然从小学开始上音乐课一直学到大学,但还是产生了许多“乐盲”。学习音乐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学习音乐要像学习语言一样,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在集体中学习,还要向父母学习、向朋友学习、向同学学习等。例如有些新疆人舞跳得非常好、节奏感也非常好,他们并没有向名师学习,只是在自己的民族中长大,看得多、跳得多而已。因此,让孩子在“社会学校”中“愉快学习”应该成为时尚。老师和家长应鼓励和支持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如乐队、合唱队、夏令营等。
3.培养创新人才。“准音乐教师”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任重道远的工作,要将“准音乐教师”培养成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进过严格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等全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使其掌握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准音乐教师”具有自主、创新、反思的能力。
高师音乐教育是为中小学输送具有专业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师资的教育,如果培养出来的老师没有创新意识、探究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常反思的习惯等,这样的音乐教师是不可能把中小学的音乐课上好的,更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学生。因此,在四年的学习、见习、实践过程中,音乐学院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及贯穿于各学期分阶段的教育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优势和问题所在,正所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才能不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培养出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才能激发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本科生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从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等多方面获益。
三、教改措施
1.“双导师”制。校内外“双导师”制是校内教师与校外教育基地的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学习、观摩、实践等活动,而传统的音乐教育则主要由校内教师单方培养学生。“双导师”制在实际实行中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又有一定的分工,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一名指导教师,指导老师侧重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学习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这项工作从大一延续至大四。同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派往多所中小学中,在那选择一些校外指导教师,他们将对学生进行教育实践方法、理论与实际接规的指导,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教育教学实践,培养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包括课堂驾驭能力,课程的设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这全过程中导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业务技能、工作态度、对音乐的热爱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尽早地进入角色,把新的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通过“双导师”制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仅有理论上的准备是不够的,还必须尽早亲临音乐基础教育的一线,跟从校外导师学习积累经验,了解本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使自己在校期间学习更加有的放矢,为就业积聚能量。而参与基层一线导师的实践研究,有助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开阔眼界和思路。”这就是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良性循环的“产物”,它强化了高校音乐教师教育与地方音乐教育的联系,形成了优势互补、交叉互动的局面,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应对了社会人才的需要。
2.自我教育模式。本科生应该在校内教育、校外教育、教育实践这三点一面的基础上支撑起一个中心――自我教育。这个模式是围绕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实现、自我成长来设计和展开的。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培养模式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铺路架桥,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准音乐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恰当的、“安全”的、边学边验证、积累经验的绿色“生态园”,使学生通过实践达到“自我教育”,明白自己哪儿不足、缺什么、还需要学什么、本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他们可依据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回校汲取自身所需的知识,加速“准音乐教师”向音乐教师角色的快速过渡。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课堂上适量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实践中的发现是为了不教的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通过“不教”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不断提高“会学”的能力,从而达到“教”的目的。通过这个过程形成探索精神、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意识、学以致用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独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自我寻找方向、自我驾驭、自我指导的能力。
3.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在花架子上,应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实际的能力和与社会接轨的能力。这就需要改变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手段等。例如,我院现代音乐专业的同学舞台上表演的优势就得益于平时课堂上眼神、手势、一招一式有针对的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改变了惰性,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能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关键词:艺术教育;音乐;艺术实践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在新课改影响下进行了一定调整,强调教育教学创新大背景影响下,很多高校均考试在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艺术事件的引入和应用。但从艺术实践应用效果上来看,相当大一部分高校对艺术实践的认识较为片面,艺术实践的教育价值与应用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新时期下,艺术实践对于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积极影响更为巨大,探寻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科学实施策略与路径也十分必要。
一、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近几年,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在范围上有了一定程度扩大,出艺术类院校外,很多高校内非艺术专业也开设了音乐学科。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不仅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更加能够培养出学生一定程度的音乐艺术鉴赏能力。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很多高校对音乐教育教学开展给予的关注并不够,大多数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更是缺乏应有支持。从教育教学所选择及应用方法来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所选择与应用方法同质化现象严重,课堂教学也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开展形式。尽管部分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进行了创新尝试,但音乐教育教学向更好层级转变依然任重道远。
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艺术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音乐教育教学创新性的增加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进行艺术实践有利于教育教学创新程度的增加,在高等教育极为注重创新的大背景下,艺术实践无疑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进行创新的有效选择。传统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影响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效率较低,课堂教学本身要受时间与空间限制更是制约了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空间。艺术实践本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艺术实践作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有机构成,不仅可以使得教育教学程序创新性有所提升,更加能够使得教育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有显著增加。在艺术实践相关活动较好开展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创新也会越发顺利和简单。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音乐相关知识学习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开展艺术实践有利于学生更好进行音乐知识学习,无论是在艺术院校或非艺术院校中,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目标均大同小异,其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般性音乐学科知识,更加要培养出学生一定程度的艺术情操。过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不仅容易对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丧失兴趣,其在专业知识获取上也会变得越发困难。艺术实践不仅在形式与内容上与传统教学活动有明显差异,其寓教于实践活动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对音乐、对艺术有所了解,较好开展艺术实践相关活动下,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可以有明显提升,这一做法也势必会提升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整体质量。
三、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实施策略
(一)常态化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意识实践相关活动开展需要成为常态,并着力构建艺术实践与常规教学间的有机联系纽带。很多高校虽然引入了艺术实践活动辅助教学,但间歇式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很难将艺术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价值发挥出来。建议国内高校定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并切实将艺术实践活动作为音乐教育教学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相关教师不仅要对艺术实践活动开展流程进行较好确定,更加要结合音乐教育教学实际,如何时开展,怎样开展艺术实践活动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艺术实践活动在开展频次上的增加和稳定来不断彰显出这一创新教学形式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丰富艺术实践内容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更好实施艺术实践也要注重实践内容上的调整,鉴于当前很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同质化现象明显,丰富艺术实践的时间内容,通过艺术实践内容调整来带动艺术实践应用价值提升是不二选择。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发起者需要对艺术实践开展内容进行重新构思,特别是在不同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学情有明显差异下,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艺术实践内容的重新选择和编排十分重要。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资源的获取,其也可以结合教育大纲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内容的敲定,这一做法下,艺术实践才能被学生更好地接受,其也能更为顺利地实施。
(三)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艺术实践尝试
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更好实施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尝试,很多高校缺乏频繁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资源与现实可能,发挥学生直观能动性,使得其自身能够成为艺术实践活动的发起者与受益者也十分可行。例如,教师可以布置艺术实践活动主题以及活动开展时间,通过布置艺术实践活动任务的办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开展尝试。在学生完成艺术实践活动自主尝试后,教师对学生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点评与反馈则能是艺术实践活动更加具有教育价值与导向价值。这一做法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得到增强,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能得到更多支持。
四、结语
艺术实践虽然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有较强的辅助作用,但也需要看到,艺术实践活动开展需要较好的内外部环境支持,高校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更是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和制约。充分发挥艺术实践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具有较大难度,这业要求高校舞弊对艺术实践活动如何开展,怎样开展等细节性问题进行更多思考。在教育越发应用性与实用性的基础上,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也要注重其与音乐这一艺术本身的联系,并在艺术实践活动开展中注入更多的教育成分。
参考文献:
[1]郝亚南.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艺术实践的意义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16(7):44-45.
关键词:小学音乐;游戏教学;设计;实践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而通过游戏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学会音乐知识和技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教学,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领悟与鉴赏能力,有不同的理解。
一、游戏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趣味性。趣味性的应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认知,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关注教师的教学内容,形成学习的意识,有意识倾向。
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大吸引力,教师经常会把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会利用游戏所具有的趣味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课前预定的教学目标,并给学生留有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发挥。比如,教师课前会根据教案,先准备7个水瓶,注入不同高度的水,让学生通过敲击感受音高的变化。到了课上,学生利用手边的铅笔、直尺等,敲击水瓶的瓶口,感受音乐。随后,教师讲解休止符时,会用“红灯停,绿灯行”的游戏,把音乐休止符作为红灯,休止符作为绿灯,因为红灯和绿灯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物,这种方式能够让其准确理解休止符具有的意义。而对于强弱音的讲解,则会运用不同的声音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形成回音,像是闹钟的闹铃等,增加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
二、游戏教学的活动性
活动是游戏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只有活动具有积极的意义,才可以算一个好游戏。小学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音乐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运用身体的各个器官,表现音乐,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游戏活动的展开,可以让学生互相配合,优化教学效果。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其他事物的肢体动作与说话的形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展开活动。比如,《在农场里》这首歌,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农场中的动物,这些动物包括小鸡、鸭子、牛、羊等,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动物的行动方式,发出与其叫声相近的声音,展示自我。课上,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想要扮演的动物,随着音乐的播放,做出动作,进入歌曲营造的氛围中,受到音乐的感染,展示音乐的趣味性。而当学生欣赏《在钟表店里》时,可以用身体模仿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走法,随着音乐摆出不同的时间。
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结合生活中真实的事物,摆出不同的动作,使得其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符合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其对音乐的理解将更加全面。
三、游戏教学的竞争性
游戏教学除了具有趣味性与活动性外,还具有竞争性。这种竞争性让游戏具有比赛性质,可以促进游戏教学的进行,也可能出现游戏分歧,所以,教师要选择性地使用,在适当的教学时机插入。
由于当前的社会环境,让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胜心,有很高的斗志,加入竞争能够增加学生的斗志,学习音乐。比如《沂蒙山小调》,教师会先把歌曲分成数个部分,先逐一地播放,然后整体播放一遍,让学生猜出这首歌的歌名,会给说出歌名最接近的学生以奖励。例如,课上,学生听完歌曲后,会说出《沂蒙山歌》《歌唱大山》等。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小学音乐教师利用竞争性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年级展开教学。因为小学生所在的年级是不断上升的,随着年级的上升,心理认知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形成了思维模式,但尚未形成准确的认知,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想要表现自我,极易被有趣的事物吸引;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事物已经形成基本的认知,对学习内容的选择更倾向于能够激发自己想象欲望的事物,用自己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独立分析事物,判断事物的性质,形成成熟的心理,知道自己喜欢、厌恶哪些东西,只需教师和家长稍加引导即可。因此,小学音乐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的,以生理和心理发展为基础,选择竞争游戏的内容,以及竞争性的程度,使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紧密结合,加深游戏教学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总之,游戏教学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结合,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它的应用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课上教学顺利进行。为此,教师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让其具有活动性和竞争性,设计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学会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惯,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郑大庇.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218.
[2]吴喻夏.游戏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时代教育,2013(8):192.
关键词:初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与目标。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何落实全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以下将对鉴赏课有效性教学对策进行具体阐述。
一、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音乐鉴赏课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而开展,教师要注重挖掘初中生的音乐鉴赏潜力,从专业角度指导,让学生掌握音乐鉴赏的技巧。例如,很多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教师可以在鉴赏课中多选择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在聆听时思考问题:为什么喜欢这首歌?从这首歌中听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带着疑问聆听音乐,从中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并畅所欲言,与同学和教师一起讨论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与音乐分析能力,教师再从专业角度归纳总结,让学生了解流行音乐中的专业元素,拓展学生的思路与视野,提高乐感。
二、引导学生学会倾听音乐
“学会倾听”是音乐鉴赏课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学会倾听音乐,才能从中感悟到音乐的情感,才能达到音乐鉴赏目标。(1)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法,让学生课下聆听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尝试写出音乐鉴赏报告,在课堂中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享;(2)利用音乐鉴赏课的时机让学生倾听音乐、体验音乐。在音乐鉴赏课中选择的音乐作品应该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并且教师应该在播放音乐之前引导学生掌握聆听的侧重点,如感受音乐节奏、跟上音乐速度等,让学生在倾听中对音乐鉴赏产生兴趣。例如,在鉴赏课中给学生播放不同版本的《梁祝》,让学生倾听并对比,提出各个版本的音乐特色、节奏、力度等差异,学生用心倾听音乐,才能感悟音乐的真谛,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
三、借助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
音乐鉴赏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区别,更注重学生的直观感受。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设备,通过“视、听、说”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参与音乐鉴赏过程的积极性,对营造良好的鉴赏氛围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课前应该根据当堂课的鉴赏内容、鉴赏要求和鉴赏目标等选择课件,可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既能听也能看,更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可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MTV、音乐剧等,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喜欢音乐鉴赏课,在课堂教学中能够积极思考,积极互动,增强音乐素养。
由此可见,通过有效的音乐鉴赏课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与审美能力。作为音乐教师,要在遵循学科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在音乐鉴赏课中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渠道,提高音乐鉴赏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校 流行音乐 教学
当前我国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中流行音乐逐渐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对于流行音乐教学的内容、教法、教材建设、课程安排、教学大纲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文章主要就此问题提出了对于改进高校流行音乐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摆正流行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应该正视流行音乐教育的作用,将之纳入到高校音乐课堂当中来,虽然流行音乐的题材广泛,音乐样式和风格也比较多样,但它经过实践的考验和艺术沉淀后,只有一部分流行音乐才能称之为经典和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已经得到了历史的升华和广泛的认同,其艺术价值是永恒的。因此流行音乐应该作为一种元素进入到学校的实际课堂中,并且向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这老一代的音乐文化进行广泛吸收,而流行音乐也向老一代的音乐输送流行的、大众的文化信息,两者之间互相促进,利用流行音乐的介入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化的音乐知识,吸收多方面的音乐艺术营养,而且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利于音乐的健康发展和普及。当我们传播音乐知识时,不能放任自流让流行音乐唱课堂的主角,使得学生的音乐素养停留在流行音乐界定的低水平的层次上,偏离音乐教学普及和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要求。让音乐课堂更快乐,更充实,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二、改革公共音乐课的教学形式
现在的音乐课大多还是以鉴赏为主,讲解为辅,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课堂气氛也很难活跃起来。我们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从各个层次和方面挖掘它的内涵,让学生有兴趣的同时,也能有目的的去学习。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安排师生互动的环节,教师可以唱一点、跳一点、演奏一点,并且带动学生也跟着唱起来、跳起来,一些表现欲望强烈学生还可以登台演绎他们的作品。老师不但可以深入讲解自己喜爱的音乐形式和作品,学生也可以与老师交流,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形式和作品。这种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的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流行音乐作品在课外和课间播放,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情趣和习惯,放松他们的紧张情绪,这样对于音乐课堂的教学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流行音乐方面的专题讲座、评论,举办流行歌曲比赛等,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锻炼他们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多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兴趣。
三、合理规划音乐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的音乐课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各个年级的课程设置几乎都一样,通常都是些音乐欣赏类课程,没有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心理特点来设置课程。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和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的现状需求,利用流行音乐元素的特点,服务于高效率的教学改革中。首先要将熟悉的流行音乐融入到基本乐理、视唱练耳教学的训练当中,挑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与时代紧密结合,运用一首学生熟悉又喜欢的流行歌曲作为实际的例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环境中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如利用多媒体,选择合适的流行歌曲进行欣赏,并把谱例展示在课件上,结合识谱、节奏特点、速度、力度、和声、调式、曲式结构等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欣赏流行音乐的同时,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这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还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可以在声乐、器乐、合唱、舞蹈等技能类课程中加入流行音乐的元素和作品,了解和学习流行音乐作品的演唱和演奏,与传统的、古典的音乐作品相结合,让学生接触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和风格,从而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更新课程内容的设置。最后,还可以开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流行音乐欣赏课程,一方面了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社会背景,把流行音乐与流行音乐文化相联系;另一方面,在体材、种类上进行补充和扩展。“流行音乐的种类非常广泛,但在大学生中只流行摇滚乐、电子音乐等。就连在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上也都模仿大陆、港台著名歌星为主。如果能让学生对各种流行音乐的风格进行系统地学习,掌握它们的演唱技巧与组合形式,对学生真正的认识流行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四、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普通高校中,公共音乐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够健全,教学能力水平也参差不齐。由于目前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都是受专业教育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影响,很难迎合非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要求,特别是对当代流行音乐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交流、自学等各种渠道来提升广大一线教师的思想理念和业务素质,并及时的作用于教学实践。应该把流行音乐纳入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从流行音乐自身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出发,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来,为正确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习流行音乐做好一定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通过继续研修、自学等多种途径,主动地学习当代流行音乐及相关知识,使他们具备适应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和一专多能的专业水平。
五、结语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赶不上时代潮流的变化,严重影响了流行音乐教学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流行音乐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为更好的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和谐性、合理性,我们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完善和发展流行音乐教育,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兼顾参赛培训、社团活动指导等课外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在社会竞争中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条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使素质教育得以全面实施。
我们也期待农村音乐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能够呈现崭新的局面。
[关键词]音乐教育 现状 贫困农村 音乐课程改革
[课型] 授新课
[知识与能力] 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再见吧冬天》,并能自己创编歌词进行演唱。学生能识简单的乐谱,能根据乐谱唱出歌曲旋律和歌词。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更喜爱音乐。
[过程与方法] 放音乐欣赏。教师教唱歌曲旋律,学生摸唱。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韵律,学会用优美、柔和的声音表现歌曲内容。
[重点] 优美的声音演唱《再见吧冬天》,并能自己创编歌词进行演唱。
[难点] 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韵律,学会用优美,柔和的声音表现歌。
[教学资源开发利用] 多媒体。
[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Ⅰ(一个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在寒假里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生:慰问孤寡老人、帮助邻居困难户打扫卫生、在家里学做饭、菜等等)你们过了一个什么样节日?(生:春节)你们在假期里玩得高不高兴呀?(生:高兴,太快乐了。包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戴新帽……)你们说说上学好还是在家里好?(抽学生说)想上学吗?(学生回答)。师:又是一年春来到”,你们迎来了新的学期,更有新的学习生活,还有新的学习任务。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去挑战,有没有坚强的毅力去完成?(全班回答)师:是呀,我们感受春日的美好,体验春天蓬勃的朝气。就让我们以歌声一起去同行吧!
Ⅱ(两项准备)学习目标: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再见吧冬天》并能自己创编歌词进行演唱。
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韵律,学会用优美,柔和的声音表现歌曲内容。
[预习检查]
一、复习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低音和中音)
1. 游戏《鼓上的小米粒》。(分组进行,谁组先完成,谁组评冠军、亚军)
2. 请学生拍一拍强弱两种不同的力度以及2/4拍和3/4拍的强弱规律。(学生各自在自己座位上练习进行)
3. 感受三拍子的韵律,选择合适的方法给歌曲伴奏(《再见吧,冬天》的旋律),同时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师提问:观察每小节有多少拍音符?它们分别有些什么音调?你能学着试唱吗?自己试试吧)
二、复习几首有关冬天的歌曲
1. 唱歌曲《堆雪人》。
提示学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情绪。
2. 欣赏《雪花飞舞》。欣赏提问?
这一首歌曲的情绪又是怎样的?
Ⅲ(三项活动)自主、合作与展示;
三、歌曲《再见吧,冬天》
问题一:冬天,有些什么特点?(特别冷、有些地方要下雪,树叶都落光了……)
问题二:你能在冬天玩些什么游戏?(冬天,我们可以做很多有趣的游戏: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
现在冬天已经渐渐离开我们了,老师要对冬天说一句话:“再见吧,雪花!”;
问题三:1. 你能对冬天说一句话吗?
2. 指名请学生回答;(冬天,雪花漂漂。冬天,白雪皑皑……)
3. 师:一年有多少个季节?(学生回答:一年有四季,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我们要适应每个季节的气候。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有了树,我们的环境更加优美;有了树,我们住的地方空气更加新鲜。所以,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树木。)
4. 听教师范唱歌曲《再见吧,雪花》。
5. 学唱歌曲《再见吧,雪花》。
Ⅳ(四个环节)拓展;三句“冬 ――天”音调,有什么不同?
[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冬天与春天给你带来了什么样不同的心情?
[作业] 请把《再见吧,冬天》这首歌唱给家长听。
[板书] 《再见吧,冬天》
再见吧,冬天;再见吧,
在进行高校的音乐教育时,除了要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应当注重音乐的艺术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方法非常多,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关艺术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地用不同的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随之使知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深化,达到实践的目的。在艺术专业的教学中,艺术的实践形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践和艺术是紧密联系的,通过实践不仅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还能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
1 高校音乐课程受到艺术实践的影响
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开展一些有关音乐教育的艺术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所增强,而且使学生除课堂中学到的文化知识外,专业知识技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
1.1 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所提高
第一,学生在参与了艺术实践后,可以使自己的专业课程水平和自己对社会的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评价,并且对自己各方面的水平进行深刻的认识,认识到自己在专业方面的优缺点后,将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优点更好的发扬,对自己的缺点进行改进。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艺术的实践感受到艺术课程中的魅力所在,从而更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大量的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在舞台上的经验,使学生真正走向社会时,在舞台上拥有良好的舞台形象。在艺术类专业院系中,舞台的表演能力是学生必须拥有的一项素质,学生必须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而大量的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完善舞台意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经常参加这样的锻炼后,在实际的演出活动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形成比较良好的舞台形象。
第三,多参加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艺术实践活动中,常常需要学生发挥出自己对活动的组织能力,对团队的领导能力,对艺术的宣传能力,学生必须积极开动思维,将自身多方面的潜能进行发掘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
1.2 艺术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在艺术专业院校中,多组织有关艺术专业的实践活动,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有所加强。通过参加这些艺术实践活动,可以提供很多时间的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还可以通过活动对社会的发展,对音乐与社会的结合情况进行判断,从而使学生拥有比较强烈的紧迫感和社会的责任感。在通过实践过程中,还可以树立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学生建立一个非常明确的音乐理想,从而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通过艺术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将有很大的提升,并且向着正确的爱国主义方向发展,这很有利于学生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养成比较优良的思想品德,经常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多,从而整个集体的凝聚力都有所加强。
2 艺术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
艺术活动实践的方法很多,在组织艺术实践活动时,可以组织校内的艺术实践活动,也可以将艺术活动在校外进行,如果是学生在校期间,学校可以在校内组织一些有关学生音乐专业的比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测试,以及一些学生艺术节等等,还可以在校外开展一些综艺节目晚会、音乐会等,鼓励师生大量参加这些活动,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专业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这样不仅艺术形式得到了多样化,而且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进一步提高,使整个学校的专业知识技能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随着近些年我国的经济水平,社会水平都有所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如今,音乐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艺术的范畴它已经走向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都有所发展并且它所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这不仅使高校学习音乐的学生有了施展自我的空间,而且对这些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由于音乐的发展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高校应当积极的组织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将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与学校的教育进行紧密的结合,从而找出高校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使高校的教育体制不断得到完善,也使艺术实践的方法不断增多,为高校发展而服务。
3 结语
如果仅依靠以往的班级授课形式,借助于学校开设的每周一节音乐课来开发音乐教学,要想大面积提升外来流动学生的音乐能力是不太现实的。因此,需要寻求独特有效的路径。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三个推进路径:
1.小组聆听与合唱团聆听循环推进有位名人说过:如果你把一首音乐听上99遍,那么这首作品就是你自己的了。要训练学生音乐的耳朵就要让他们广泛聆听,接触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教师可以在每周班级合唱团聆听的基础上,增加校园广播站早中晚的全校性聆听,还可以加上班级合唱队四个小组的自学聆听,这样几种聆听方法循环推进,不仅营造学校良好的艺术氛围,而且能让学生形成聆听关注音乐的习惯,提升听觉能力。
2.班级合唱队与学校合唱队组合推进在学业紧张的初中阶段,要想提高外来流动学生的音乐水平,组建班级合唱队可谓一举两得。它由全班同学组成,覆盖面既广泛又能按时系统地进行教学,也方便教师挑选优秀的队员进入校合唱队。校合唱队不仅能弥补班级合唱队员参差不齐的缺陷,为素质好的同学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也避免了应对比赛临时“急训”带来的紧张和慌乱,校合唱队的外出演出和比赛对班级合唱队员也是一种触动和激励。
3.视唱练耳训练与竞争评价并行推进视唱练耳,是训练学生听觉的一门基础课,也是合唱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坚强基石。要想班级合唱团能稳定地发展,就必须重视视唱练耳。枯燥重复的机械性练习只会让学生反感,因此教师需对视唱练耳教学艺术化,注重培养学生乐感。在训练的同时,设立每月和每周的竞争评价机制,及时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合唱队员之间形成竞争向上的势头。
二“、听觉先行,合唱助力”式音乐训练的实施策略
1.广泛聆听,实施“音乐体验”的乐感策略(1)对比聆听。要了解合唱,首先就要让学生听辨出合唱是多声部作品,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如《歌声与微笑》等,先听齐唱版本,再听合唱版,听完比较两种演唱形式的不同,通过比较学生就能概括合唱的特点,初步了解合唱。(2)合唱队聆听。合唱队聆听主要是课堂聆听和小组聆听的结合。小组聆听是将每班分成四组,小组长负责每组一周欣赏交流一首作品,每月进行汇总并交流欣赏感受,对发言积极和分析较好的同学给予平时成绩加分表扬。(3)学校整体聆听。要想班级合唱队得以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校园广播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2.训练引导,实施“音乐记忆”的听觉策略(1)标准音训练———听与记结合。让孩子回家听老式摆钟报点时“铛铛”的音高,熟记音高并哼唱,一周后90%以上的孩子都能做到张嘴就能唱准,这个音就是标准音“la”。熟记标准音,再用柯尔文手势来展开“la”与其它音级之间的音准训练。比起费劲地强练强记,这个方法可谓事半功倍。(2)声音训练———范唱与互听结合。在声音的训练中,教师采取音像教材示范聆听与学生之间互听相结合的方法。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歌唱中普遍存在低声区出白声,高声区出虚声的问题,教师要能及时从学生中发现这些典型问题,通过抓典型—分析优缺点—教师正确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技术指导—学生之间互听互析—良好的歌唱状态,学生就能很好地总结出好听的声音是通过良好的气息、状态、位置来做到的,让学生通过声音的训练对正确的发声方法、气息的运用形成记忆,然后慢慢将记忆内化和外显。(3)视唱训练———有声与无声的结合。视唱包含节奏、乐句、调式调性、结构等一系列的音乐知识,刚开始必须反复慢速地跟着钢琴视唱进行无声练习,让他们记忆旋律的音高节奏等,后跟随钢琴看谱视唱,等学生有把握唱好了再进行有声的视唱。
3.合唱组合,实施“音乐内化”的演唱策略(1)学会默声歌唱。我们常说合唱的最高境界是无声,这里的无声指的就是默声,默声歌唱是训练内心听力很好的办法。拿到一首新作品,教师先让学生默默地读谱,内在地想象出它的音响效果、作品的意境。其次默声跟钢琴学唱,唱会以后再听范唱,比较差距,发现差距再改为有声演唱,熟唱后看指挥再进行默声唱,反复演唱比较,长期这样练习,能够迅速发展内心听觉。(2)学会互相倾听合作。一支优秀的合唱队,必定是团结和谐的。班级合唱队就有这个优势,大家在同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互相合作融洽的速度比较快。起初教师可以选取大家都会唱的《小星星》《保卫黄河》等简单的歌曲,以卡农二声部训练为主,卡农中此起彼伏的效果会让学生有兴趣和愿望参与。开始的排练会出现抢拍、比谁声音大等问题,教师则用录音机录音———反馈引导———再录音———再反馈,这种做法具有启发性,学生很快会明白要注意倾听和合作,使声音达到和谐,这样能形成内心听觉的良好状态。(3)学会实践。农村流动子女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相对羞涩胆小,教师要多创设机会让他们锻炼,如音乐课堂中开设每周一次的“音乐小讲坛”“我是小歌手”,表现积极的给予加分奖励,突出的还可以入选校合唱队成员,有更多机会参加各种演出和比赛。同时,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校歌咏比赛、班级合唱比赛,形成班级之间良好的竞争趋势。
三“、听觉先行,合唱助力”式音乐训练的成效反思
1.引入训练表演增强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内心听觉与音乐实践活动处于一种不可分离的共生状态。在长期的艰苦训练中,这些孩子具备了较好的内心听觉能力。
2.引入团体合唱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引入班级合唱团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班级凝聚力,更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及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 小学音乐教学
引言
陶行知是我国成效卓越的教育家,倡导了众多的教育改革和运动,在陶行知倡导的众多运动中,音乐教育改革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陶行知的众多教育理念现今都广为流传,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可以说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贯彻和执行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能够发挥其光辉理念的影响作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音乐是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备受关注的学科,是改革的重点环节,引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加快音乐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是比较经典的教学理念,通俗地解释该理念就是事情应该怎样做那么学生就要怎样学,学生怎样学教师就该怎样教,使教、学、做能够统一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教师通过教授知识自己也实现了知识的增长。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中的“教”的范围不断被延伸和扩展,“教”的范围不仅包含老师的教,还包含同学之间的教,而“学”也不仅仅是向老师学,而且包含同学之间的学,这种教和学范围的扩展使得知识的储备变得更加有力。这和孔子的“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焉”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宽泛概念上的教与学能够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陶行知的音乐教育理念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实现孩子们的全面发展。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中倡导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学理念的现实意义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是融审美性、技能性和整体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引入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能够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做合一”能够克服音乐中教与学分离的弊端。
音乐教学通常是以听觉和动觉为基础的,通过表演技能和听觉技能展示音乐的魅力。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涉及乐理和“双基”的学习,通常包含声学、演唱和表演技巧等知识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入“教学做合一”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体验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与提升,从整体上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把握。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与学分离的弊端,使教与学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符合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
音乐教学可以看做是艺术实践,通过音乐教学环节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然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许多音乐教师没有充分领会到音乐学习中的“综合”理念,没有做到“教学做合一”,使音乐教学比较零乱和分散,不便于音乐的普及。在音乐教学中,要看重音乐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认真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强调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的融合。在音乐教学中坚持“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符合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技能教育的客观规律,能够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等现实问题。
三、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主要涉及欣赏、乐理、练耳、视唱等教学环节,这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多思考、勤练习,保证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更多地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自身的想象与思考理解音乐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做合一”。
(一)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注重音乐课程设计。
要想确保“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教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必须首先保证教师树立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意识,对“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有了深刻的理解,掌握了相应的教学技能,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对音乐课程的设计质量,确保音乐课程教学的更好开展。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应组织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教师在音乐课程开发和课程设计经验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确保“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深入贯彻与实施。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积极开展“情境式”教学。
为充分调动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懂得特定音乐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对音乐艺术在心灵上的共鸣,这样才能保证所有学生在“教”、“学”、“做”各个环节的积极参与。同时,教师充分利用发问激疑、尝试解疑、精讲释疑、巩固答疑等手段,在特定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和互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大海啊,故乡》这首音乐时,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音乐创作者的思乡情绪,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认同,并借此发掘学生的音乐灵性和音乐潜能,这显然非常有利于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注重学生的手脑并用。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是学生参与音乐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且“动手”与“动脑”要实现有效结合,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过程,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在钢琴音乐教学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手脑并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大脑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实践能力。因为学生单纯靠“动手”弹奏出的音符和旋律,缺乏必要的情感因素,就如同一件艺术作品缺乏内在价值,需要进一步进行雕刻和处理。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脑指挥手,手开动脑,学生才能弹奏出有感情、有灵性、有感染力的音乐曲目,促进自身音乐演奏技能的不断提升。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
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有时很难让学生安安稳稳地在课堂上待四十分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音乐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边学边做”,及时发现“学”与“做”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进而促成“教”的实现。例如,教师可以组织舞蹈队、合唱队、演奏队等,让学生在舞台上自由发挥,分别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本领,表现优秀的学生必须负责把周边学生教会。这样,不仅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而且让学生陶冶了情操、开阔了视野,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使学生的双手和大脑得到了解放,这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参与,鼓励“合作式”学习。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对新知识和新内容进行质疑和探究,因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观念,不仅强调教学的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获取知识的过程,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团结与互助。例如,在开展小组教学活动时,对于音乐意识和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帮助更多的学生,即发挥精英学生的“教”的功能,这不仅能够帮助所有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还能够让所有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取更大的成就感和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结语
陶行知的教学理念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音乐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把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迎合了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更加明确,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增强,同时符合音乐教育普及化的发展趋势。音乐教学工作者要不断从陶行知的音乐教育理念中总结经验和方法,从而推动音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帆.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中的“孔子”——浅析陶行知社会音乐教育思想[J].时代教育,2007,(14).
[2]慕景强,胡怡芳.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从“教学做合一”到“工学结合”[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3]戴荣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内涵及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