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传统文化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美术――作为一门世界艺术,自古代诞生以来,就一直在与文化背景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部美术作品都是在一个具有鲜明时代背景下诞生的。每一部美术作品,都会或多或少的反映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受当时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社会科技、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作者在表现其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属性之余,也会下意识的表现出很多当时社会的一些主流文化或传统文化现象,美术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美术在我国拥有了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而美术发展也一直离不开传统文化对其发展的促进。
一、概述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时代信息的主题就是文化,而传统文化,就是久经时间打磨和沉淀,不断积累并完善而最终沿袭下来的,所以传统文化本身具备了一个国家的精髓,和神韵,在传统文化流传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会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慢慢实现最终的至善至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厚厚的历史积淀而彰显出浓浓的东方特色。深究我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保留着先秦文明的特色,还沿袭了唐宋时代的壮丽,不仅仅蕴含了清代的婉约还保持着明朝时期的豪迈壮丽。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涵盖到艺术领域,同时还辐射了道德、思想、风格、制度、人伦等多重领域。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实现了向更理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迈进的目的,传统文化也随着中国人素质的提高,实现了具有更高人文价值和更多人文内涵的目的。
(二)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的意义
纵观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乏见到很多美术作品都将时念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而在当今的美术领域研究中,也有很多人致力于对美术领域进行传统文化贯穿的探究,很多证据都在正面或侧面的烘托着,传统文化对中国美术发展提供着很强的促进作用。中国美术的发展在近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剖析近几年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因为那些美术作品中融入了所谓的中国元素的原生态,才实现了我国美术艺术的发展,所以说传统文化,不但孕育了中国美术的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根本的原动力,促进其发展的同时,实现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独树一帜。中国美术的发展,一直都秉承着传统文化与时念相结合的原则,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美术发展的再发展,再辉煌。总之就是有了传统文化的温床,才造就了中国美术的个性,就是因为有了中国文化渊源不断创造元素的提供,中国美术才能引起国际领域的瞩目。
二、中国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美术的发展
中国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实现了中国美术文化选择和文化责任的目的,还在一定意义实现了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目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利用和充分开发,中国美术实现了在国际艺术领域话语权的全面升级的目标。在都市化的背景下,思考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个体到社会系统作为整体的存在中,探讨在都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异质的力量”向主流文化提问;从民族的路径回答了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式,彰显自己的文化背景,证实自己具有中国文化的价值特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形式,也同样是当代中国美术创作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前提。其不仅有利于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有助于中国当代美术在世界与中国的大文化环境中的自我定位,构建民族化的当代美术创作语言,摆脱虚拟的“全球化”幻觉世界,从而回到真实的中国当代美术现实中。当代美术创作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激发中国美术家的文化创造活力,使美术创作活动和美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美术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探究新文化发展的起点,我们会发现新文化就是将前人创作的作品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沉淀,加工和传承。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社会变革必然给文化艺术带来新的推动力,产生新的活跃元素,促进原有的传统形态发生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传统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不断更新和丰富所经过历史熔炼的语言和具有的积极精神,对后人有永久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基于此角度理解传统文化,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探究中国美术的创新,不仅仅是时代赋予当代美术价值取向的文化选择,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美术艺术结合的重要选择。我们当前需要的,不仅仅需要单纯艺术技巧的创新,更需要一种观念上的创新、思维上的创新,用当代中国美术创新来巩固和发展符合民族的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特征的主要表现
(一)历史悠久
中国美术的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中国传统美学的概念,更延伸至中国美术的思想观念、中国美术的表现特点、风格、评论、制度甚至习俗伦理等,这些美术的传统涵盖了我国美术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国美术进行分析与探讨,而其中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特征最重要的体现即在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远古时代的人们已经有了美的意识,例如在北京周口店出土的至今五千年前的文物,有一部分具有美术装饰的作用与效果。中国美术传统的特征同样也体现在建筑美的悠久历史上,如中国古代的房屋大都呈对称的形式,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也着意进行一些装饰的处理,可见,中国美术历史的久远,而这些悠久的历史又赋予中国美术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内涵,为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与坚实的实践基础,中国美术传统文化跨越了千年,在漫长的岁月考验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穿越古代,不断为中国文化增添新的魅力。
(二)丰富多样性
中国文明发展的各个时期,各个方面都留下了美术传统文化的影子与痕迹,人们利用超凡的想象力,设计出具有不同美的各类事物,从古朴的远古陶器高现在各种各样精美的陶瓷作品,每一种款式与设计都蕴含着美术传统文化中人们的美术的艺术追求。例如我国的岩画,在内容上丰富多样,运用大量的象征性符号,如人物、动物以及人们的日常活动等。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包含了不同门类、不同形态的美术创作,尤其中国这样幅员广阔、历史悠久的国家,美术创作者们会因为地域、审美、个人情趣等多方面的差异,创作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中国美术传统,中国画,书法、篆刻、瓷器、民间工艺等各个领域都有中国美术传统特色的影子,中国美术的门类品种齐全,却又独特,但凡人类所创作过的美术形态在中国美术中都能找到,而中国的某些门类在世界其他国家或民族中却没有被发现过。中国美术不仅在形式上丰富多样,在创作理念、在表现手法及形式上,也都有着独特而多样的内容,如民间美术有一种“扣碗”的创作表现手法,来表现天地间万物和谐的理念,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不仅在具体的美术创作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传达的独立而又独特的创作思想及理念。
(三)原创独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灿烂文明的伟大民族,中国的文化也延绵不绝,从未中断过。而中国美术文化也是自石器时代开始就不断地前进着,发展到现在越来越具有生态性成长与壮大的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美术传统文化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有些美术作品流传至今,具有极大的审美与历史价值,许多美术传统是我国独有的,体现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人们的对美、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尊重,例如,中国独有的龙凤艺术,不仅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更显示出中国美术具有非临摹的原创美术创作,而且这种原创不仅体现在美术的形式上,更体现在人们在美术创作如何对于非自然客观物象的浪漫主义艺术观念。又如,中国的梅兰竹菊,在画家的眼里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已经上升华到“君子”的形象,这说明人们的思想已经从感性的观赏,上升到对事物的人格化,表明了画家们对表达自我情感的艺术理念,而且这些创作理念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中国美术自诞生之日起,就踏上了原创独立的自我发展之路,虽然随着与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许多外来的美术形式与理念被引入和借鉴,并逐渐被人们认可与接受,但人们对美术传统文化仍然非常重视,如何更好地保持中国美术传统文化的独立发展,是众多美术教育者们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同时也是自己重要职责。
四、总结
中国文化传统特征明显,内涵丰富,不仅对其他文化发展协调一致,从各个角度影响着其他文化的形式与内容,中国美术传统文化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并且历经岁月的考验,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发扬光大,随着社会传媒的发展传播到更多的地方,进而与更多的创作者与创作理念、创作手法进行交流学习,从而使我国美术作品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善于吸收先进的创作手法和理念,不断地创新,将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的创作理念、丰富多样的形式及原创的独立个性体现在美术创作中,为中国美术事业增添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志军. 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的出版营销过程的启示[A]. 优秀出版物价值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三届年会优秀文集[C], 2008
[2] 陈沛沛, 杨枝青, 杨杏林, 张晶滢, 肖芸, 苏丽娜. 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思想造就了“海派中医”[A]. 全国第十八次医古文研究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3] 周大伟. 皇帝的新衣:来自北京老胡同的吊诡[A].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5
[4] 燕良轼.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君子”人格的社会建构[A]. 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 2007
[5] 吴志雄. 中国传统文化对逻辑的兼容与拒斥[A]. “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 1998
[6] 段黄男, 赵海银, 郭兴杰. 循环经济的内涵:环境与经济的融合[A]. 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 2005
关键词民居;传统文化特征;文化架构;形态表述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1-0209-01
1传统文化的架构
1.1“天人合一”――终极价值的追求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根本在于:1)人与自然本质同一、主客一体。2)人与自然的同一为终极追求,所谓“与天和者,此之谓天乐”。3)“知行合一”“体用合一”“道器同源”,实践的过程、方法与目的同一。它不仅构成中国文化鲜明的自然主义特征,而且演绎为与西方主客对立的基督教社会本质相异的文化体系。
1.2“仁”――群体情感的体现
中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色就是将人们对群体情感的天然需求纳入了血缘纽带之中加以强化,从而使“仁”成为中国文化架构的重要层次和有力支点。《孟子》:“仁之实,事亲也,”《论语》:”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由于家庭一直被视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仁“的强化对文化建构而言便具有了特殊意义。可以想见文化约定的违反常常意味着“数典忘祖”和“无情无义” “不孝不仁”,这使得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人情与伦理并举的特征。
1.3“礼”――共约生存方式的遵循
“礼”可以被视为以上两个层次存在于具体时空及群体中的结果,是具体行为共约的操作原则。古代社会有大礼三百小礼三干之说,从嘉、宾、吉、凶、军礼到起居,日用无不包容其中。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奉本》写道:“礼者,继天地,体阴阳而慎主客、序尊卑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者也。”,礼因此具有两方面含义:1)“礼”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礼记礼器》中写道“礼是符合自然运行的时序,也契合于山川I大地的环境形势。”2)“礼”是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稳定社会结构关系,促成群体凝聚,避免人际冲突的基础。
2徽州民居形态的表述
2.1自然主义精神
2.1.1自然形态的融合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室庐》开篇称:“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倚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徽州民居与山水林木共生,天然材料的利用,雕饰以植物山水为内容,不仅表现了主体对自然的阳光、空气、水等天地万物的容纳,更显示出一种与自然形态相融合的诗意追求。
2.1.2自然图式的书写
徽州民居形态的构成既是对自然图式的写仿和体现,同时也成为主体认知终极世界的途径,方法和表现。
1)求整体:① 整体形态布局合于自然的方位图式,有强烈的中心、边缘和方位意识。② 徽州民居注重整体形态的特征与风格的体现。③ 徽州民居中单体建筑的意义相对于群体而存在,单体形态不追求绝对表现,如绝对高度、体量等。
2)重流动序列:徽州民居群体建筑中,单体建筑的意义在于整个群体序列体验的过程中,这是对运动变化关注的结果。
3)贵和谐:注意内、外、主次、大小等性质相异的形态之间的过渡转化。“和”是事物长久存在的基础。
4)守虚静:叔本华认为传统审美的关键在于“以距离和纯净使欲望自失,从而获得一种趋然静观的优美与崇高”。对古代中国而言,“虚”即“虚以待物”“静”即“静心”。《管子心术》最早提出,只有保持主体的修养才能正确认识客体。“虚静”既是达及客体的途径也是形态表现的自身。① 封闭院落:墙壁围合院落,“虚”外,“静”内。② 多层次:通过多重院落、照壁、屏(风)、隔断以及行进序列中有意识的转折变化,极力设定,扩张主体与外部世界的距离。距离越远越“静”主体“离”客体越远,其对外所显示的修养也越高,文化人格也越高。③ 徽州民居追求朴拙,雅静的形态表现。
5)执“中”用:① 民间对“中介”形态的偏爱。比如既非内又非外的院、廊常成为日常生活最集中之地。“灰”调的中性色常成为徽州民居首选饰色。② “文”与“质”相符,《论语》孔子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徽州民居形态应合于自然之性(理),装饰与功能(使用)及结构相符,形态的表现合于个体的社会位序,“名正言顺”。
6)泛神崇拜和风水图式的遵循:① 徽州民居社区内神台(龛)、神庙广泛存在。② 徽州民居中单体建筑的布局、高低、色彩、体量大小等形态特征深受风水图式的影响。
2.2“仁”――以血缘亲情为基点构成有序的人情
“仁”的存在使得中国人的主体行为常表现为“情”大于理。
1)徽州民居内单体建筑的规模、色彩、位置均显示出伦理的特征。
2)祠堂、家庙、祖宗牌位的设立是徽州民居内外的重要构成部分。
3)徽州民居形态尊重人的尺度,对外表现谦和、含蓄,但与邻里、群体建筑又相配合。
2.3“礼”――作为时空与群体存在的共约方式
2.3.1适“中”于自然时序和条件
苟子说:“曷为中?曰:礼义是也。”此外民间广为流传的约定俗成的营造方法以及官方颁布的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则例》都是有关一定时期内生产力水平条件下所共约的营造原则。
2.3.2适“中”于社会结构关系
1)徽州民居内,单体建筑的位置布局与建筑群体“中心”(中轴线)的关系,深受“礼”的影响,体现了宗法制度。
2)徽州民居建筑的形式是社会结构关系的体现。历史上自《周礼》以降各代均对房舍规模,彩饰等有明确规定。其实质在于强调社会位序结构,确认一种财富的享有和分配秩序,也是抑制过分渲染财富造成“不安”的手段,与政治统治相关。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其实质:“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3结束语
将人类与生俱有的对自然和血缘亲情的追求作为中国文化的终极价值和群体情感的构成基础,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建构的一个重要特色,且应被视为文化超稳定存在的重要因素。《长物志》序言:“夫标榜标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知行合一”“道器同源”,徽州民居形态营造不仅是为遮蔽风雨,同时常常也成为主体认知本体世界达求“天人合一”境界的实践途径和表现。这或许是中国徽州民居所独有的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工文.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陈纲伦.道与中国传统建筑[J].建筑学报,1998,6:53-56.
论文摘要:包装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统民族元素的表现方式、方法和创造理念的承袭与吸收必须依附于文化消费时代的特点。传统社会秩序的解体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加强了传统民族元素在视觉消费时代的信息化特征,其装饰审美性也逐步向符号审美性转移,这符合现代设计信息至上的基本原则。
现代包装设计的整体理念来源于西方设计体系,它是商品消费时代大市场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与公共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包装设计的服务对象呈几何级数增长,其领域也更丰富更敏感,更宽泛和更多元化,其核心概念也逐步向文化消费方向过渡,也就是说,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支撑使得包装设计变得更时尚化、快餐化、流行化和视觉化。
现代包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垃圾艺术”,因为再吸引人的包装也最终会被消费者丢弃到垃圾桶,虽然这对包装设计师来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但这就是消费社会的法则——即艺术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社会精英独有,它依附于商品之上而成为大众消费品,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是包装设计师存在的文化价值。
1.包装是体现大众文化审美的载体
从社会学角度看,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现代包装设计由于集合了当代的工艺技术手段和审美意识,充分地映射出现代社会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由少数的强势文化阶层控制和,弱势文化如要进入这种主流必须接受某种程度的改造和转换,以符合消费时代的价值观,于是,这导致商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审美具有强烈的同质化倾向,商品社会所推崇的个性表现也只能是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Www.133229.cOM
现代包装设计无疑会成为后人观察研究当代社会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最直接的文化标本。
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的关系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导向性
现代营销的整体性观念造就了如耐克、可口可乐、宜家等旗下产品的销售神话,这些品牌借助强大的现代媒介敏锐地把握消费文化的脉搏创造出自身的品牌文化,反过来又利用这种文化影响和引导大众审美意识,左右大众的价值取向。其产品形态已逐步从有形转向无形。他们宣称:“我们卖给消费者的不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口号正体现了文化消费时代最典型的特征。
现代包装设计是商家实现“文化买卖”,引导消费审美的终端环节,是商家承诺的新的“生活方式”的视觉载体,其形式、语言的时尚化,多变化和潮流化必须依附于品牌的整体文化之上,以利于品牌全方位的、多角度立体化和低成本的对消费大众进行持续信息轰炸,从而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大众审美取向。
(2)审美针对性
商业社会强大的侵略性已经使得大众审美口味变得相对同质化,纽约与上海的建筑形态如出一辙,肯德基在巴黎和北京出售的炸鸡口味也无多大的差别,但这并不等于商家放弃了对消费市场和消费大众的细分,充分利用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取向、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喜好,性格甚至属象星座等等带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分别进行审美导向分析和细划,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消费审美引导,通过包装设计传播有针对性的文化审美意识,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文化忠诚度。
(3)审美信息的简洁性
在一个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信息摄取量每天都在成倍增长,快速和多变成为时尚审美潮流的根本原则,体现在包装设计上,则是包装的设计周期和上市周期变短,包装设计载体化、媒介化,信息传播简洁化、准确化和有序化,视觉形态强烈化,包装结构人性化,加工生产集约化等等……所有这些现代包装的特征是由消费社会的特点和当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同商业品牌文化对大众审美意识产生的反影响一样,这些特点同时又反哺现代社会这一母体,现代包装设计和所有流行元素一起,与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一个庞大的太极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建了当今社会的时代审美特性。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转换也可以依据这三点作为基础,即导向性、针对性和信息的简洁性。我们有理由意识到,这种转化必须是建立在对现代包装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现代包装设计在今天的社会中,无论从内涵到表象,都在扩充着原来固有的定义。传统元素在向具有当代大众文化审美特征的转换中,无疑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符号性意义,而是针对其内涵精神的扩大与重构,是对其意蕴的尊重而绝不是简单的照搬和套用。简单的照搬和套用常常不分时空背景,以古典传统元素召唤消费者文化亲和的向往心理,仿佛回到了“桃花源”的意境,就是回到了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的传统元素被套用到设计中去,虽然花花绿绿煞是热闹,但实际上却成为了一种当代社会文化的矫饰现象。
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进程是一种文化性质的转化,是对传统样式的形态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以获得革古鼎新的效果,这种转换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在时间性、空间性上对“全球化”的某种延承。
2.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强烈的杜会文化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对“包装”一词的解释为:泛指包装商品的东西,如纸、盒子、瓶子等。其意直指包装原始的最最基本功能——保护性功能。而在文化日益成为消费主体的今天,保护性功能已是现代包装设计最基础的平台。而现代包装日益凸显的是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文化功能角色。
(1)传播功能
在现代广告推广概念中,任何构成现代社会的物质结构均可成为广告创意的推广媒介。于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无孔不入的负载着广告信息的非传统媒介,大到户外高楼观光电梯、小到卫生问拉手、电影票根甚至手机铃声。而包装最初的设计形态是缺乏信息载体这一文化功能的,它强调的是产品的保护、运输、贮藏等物理性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完全可以把包装看作产品的视觉载体和传播符号。可口可乐独特的瓶型和张扬的红色与流动的白色带状线已经成为普通碳酸水的激情披挂,处于销售终端的包装被赋予了塑造并传播产品文化的主导功能。产品包装强大的信息传播性被发掘出来。
如果把现代包装看作是一种传播符号,那么包装包含着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两个方面。前者为显性,明晰地传达产品所要传达的商业信息,而后者通常表现为隐性,是说明前者的手段或体。受众在解析、接受信息编码的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解读着传播符中的文化编码。因此,可以说产品包的传播性是一种文化中介,包装和受不仅构成价值关系,而且构成一种文关系。虽然单一产品包装影响似乎很限,但在我们的生活时空中总量巨大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其在反复的传播过程中行使文化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民族传统元素要进行“现代性”转换也要面临着包含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的现代传播符号的改造。
(2)推动文化变迁的功能
任何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在潜意识中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和侵略性。在现代商品中这种排他性和侵略性体现在产品的异质化追求上,而这种追求是基于现代社会愈来愈激烈的商品竞争。产品迫于生存压力或打压对手而创造和积累的某种个性文化,它包含了技术个性和视觉审美个性两个部分。当技术个性的开发达到某种程度的饱和后商家必然转向对视觉审美个性要求的塑造,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以谋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大众消费转向文化消费的根本原因。
产品包装承载着这种文化个性的具体视觉化形态,成为商品文化个性推广和形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整合的过程中显示极强的功能。文化具有运动特质,既纵向传播,又横向扩散,与不同文化碰撞,始终处于流变状态。它的运动有其内在动力,也依赖外部力量的助推。商品的个性文化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虽然并没有自觉地站在文化和精神高度去认识这种传播作用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意义,但是却客观上促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入人们生活的深层,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甚至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是一个高度封闭和保守的形象,几千年来它只有通过内部的机制运动,调整,变化和完善,当其存在的土壤根基消失后,它必须加强内在的运动特质,在与不同的文化不断的碰撞和交融中获取新生。而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有机运用创造“本土化”的个性设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与整合具有强烈的实验意义。
3.构建符合时代文化审美的现代包装信息传播体系
消费方式的革命决定了传统民族元素作为信息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全新构建原则,这种原则是与产品特性、媒介和受众的时代审美特性紧密相关的。
对于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历来较多从“源”、“流”角度进行认识和分析,西方符号学理论更多关注于“术”“用”的探讨,这种研究方向的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思想方式的差异性。中国传统图案的诞生和繁荣带有强烈的“集体表象”色彩。“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弓{起该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对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其所以如此,非因集体表象要求以某种不同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集体为前提,而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得到理解”。(列维·布笛尔著(原始思维>)。而同时传统图案创作的思维方式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以思维者本身的感悟为中心来对待对象世界作整体式的把握,其主体是思维者而非对象世界。这种思维方式缺乏对对象作出一种穷根究底的分析和思辨,是以一种笼统的描述方式将对象形象地展示出来。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表现出整体性,形象性和腺胧性,不重科学分析,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体现在具体的视觉元素上,则是以一种“象法天地”的设计方式构建了物态化的感情体现和视觉表现,缺乏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的形式。
西方思维方式则是一种理性分析和归纳方式,具有源远流长的科学传统。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问题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分科性及理论结构的庞大。
视觉传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传播过程,传统民族元素需要融于这种过程就必须要对其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信息表达准确的可能性进行理性梳理与分析。因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信息传播体系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构架由信息源、媒介和信息受众三者构成。主体的设计过程实际是在第一个环节中完成的:设计师在了解发送者的信息要求后,再根据媒介的载体特点与信息受众的特性综合整理信息结构,设计出恰当的视觉形态。这是一种思维视觉化的过程,是一种视觉编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两种必要的要素,即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视觉审美性。
(1)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不传递信息的设计是不存在的”,作为承载商品文化的外在视觉载体,包装首先要完成传递商品信息,营造品牌文化的首要功能,它必须要通过图形、色彩、版式、结构、材质等形象化的视觉元素来达到准确和简炼的信息传达。如果拿形象化的视觉元素与文字这种表述方式相比较的话,前者在信息传递上具有更多的多向性,模糊性和非精确性。但在引起视觉注重的强度上和造成阅读心理的愉悦感上以及快速和节奏上则远远高于文字。因此,设计的过程其实是基于一种约定俗成基础上的、对视觉元素信息精确化的过程。
传统民族元素要完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转换必须经历有利于商品信息结构的过滤与加工,使其呈现商品信息所要表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视觉审美性
每一个时代的审美都有其时代特征,每一个不同的群体都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包装设计在现代社会中与大众审美的相互作用在前面已经作过表述。以欧美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格局经历了“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人性情感的回归,但这种回归并不等于装饰主义的重新泛滥,而是在纷乱繁杂的现代社会中体现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视觉元素丝毫不缺少这一点。对于在设计表现中呈现的视觉审美性上,任何对传统民族元素的重复和挪用都会使得设计作品只是前时代审美的克隆,缺乏快节奏生活下的后现代大众审美的共性语言——简洁。
简洁是现代设计最最重要的语言,这是由消费时代的文化、信息快餐化所决定的。现代设计所崇尚的简约图形以及注重信息传意的功能性表面上与中国传统极具装饰性的图案格格不入,但是,通过对后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意象的重构、移置与形态的提炼和它所具有的装饰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陈绍华先生设计的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利用传统的盘长造型为基础以流畅的现代性手法表现五环、五星和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人形,挖掘了盘长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特有的运动精神和意象,丰富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体育精神。其视觉语言精炼简洁,信息传递准确,符合现代的大众审美共性,具有强烈的国际性色彩,成为本土设计师将传统民族图案成功进行形式的简约性转换与内涵精神的意象性传达的里程碑似的案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元素;室内设计;运用;审美
中国传统元素作为宝贵遗产丰富着现代人的生活,同时也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以传统元素营造的室内设计既是对文化的精炼和展现,也是传递中国特色的媒介,如何将传统元素加以理解并运用,是设计师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1 中国传统色彩在现代室内设计的运用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铸造了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色彩文化,由于不同的地域、生活习俗和个性特征的差异,色彩的特质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中国传统色彩一直以含蓄、神秘备受世界各国设计工作者的青睐,尤其是传统“五色观”体系,蕴含着悠久的文明,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式室内设计最为主要的色彩基调是早期传统中式的黑色与中晚期红色、褐色构成,这与中式风格中所运用的材料和表面处理的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传统的色彩还有琉璃黄、中国红、国槐绿、青花蓝、长城灰、水墨黑以及玉脂白。现代室内设计色彩的运用是非常广泛,色彩可以体现民族特色,也可以体现设计的基本风格,所以不同形式的色彩表现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装饰设计。中国古典元素中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艺术性与历史性。
色彩往往被称为是室内设计的灵魂,作为室内设计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室内环境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室内色彩的应用不仅能够对视觉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情绪。色彩搭配在室内效果图设计过程中要严格地遵守整体统一的规律,满足室内空间环境的功能需求。
因此,中国传统色彩是室内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既有审美作用,还有表现和调节室内空间与气氛的作用。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迪是多层面的,其蕴含的色彩语言为现代家居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语言,充实与滋养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将中国传统色彩的特质合理运用到现代家居设计中,更能体现具有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的艺术形式、风格及审美心理,这是室内设计追求的目标。
2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主要是指一些独具民族风情特色的设计元素,包括雕花纹饰、织绣印染、书法绘画、瓷器、中式家具以及其他传统饰品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一直是室内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装饰文化源远流长,从原始的图腾到明清的家具都传达着装饰艺术的文化历程。现代室内设计对中国传统装饰元素运用的手段和形式也越来越丰富,通过与现代科技及材料相结合,打造着一个个极具中国韵味的魅力空间。尤其是在中式空间的室内装饰上,表现形式与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又赋予文化意蕴,含蓄、优雅、贵气、和谐。设计师们对于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堆砌罗列,而是合理巧妙地运用,推陈出新,不是表面的形,也不是所谓的神,而是强调实用与形式并重,现代时尚的设计手法和理念遥相呼应,追求一种新的意义上的中国风。在实际的室内设计中,不同种类的传统装饰元素的具体运用方法不尽相同。同种类的装饰元素,运用的方法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装饰效果也有很大差异,这也正是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传统装饰图案类型丰富多彩,从最原始的几何纹样、神鬼图腾到适应现代材料、越来越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始终不失中国文化的精髓,不离主题。如梅兰竹菊、百字福、龙凤呈祥、虎虎生威这些装饰字画从古至今寓意深刻,深受老百姓喜爱。传统符号在天花的图案设计中运用较为讲究,中国人讲究的是“天、人、地三合局”。室内的天花相当于头上的天空,要平整明亮,其色彩的运用要配合墙体,家具的色彩,与之相互协调。如:墙角和墙体天花交接处做一些线条,视觉上会给人一种宽敞平整欢快的感觉。
再往前追溯,早在20世纪,以靳埭强、陈幼坚为代表的香港设计师就率先开始利用“中国元素”进行现代设计的探索之路,并成功设计出一批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精意的现代作品。可以说,“中国元素”的流行,是中国设计师探索中西结合的一种积极表现。尤其是在新千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设计行业更多强调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同时也是塑造全新的中国形象的时代要求。
3 中国元素在装饰设计中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目前来看,应用“中国元素”在中国设计界已基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不论是包装、广告还是时装界,很多人将“中国元素”等同于“中国设计”。但是可以想见,在一段时间的热衷推崇之后,这种流于表面的“中国风”势必很快会在喜新厌旧的设计界成为过去式。“中国制造,世界合作”这一主题,问题正是在于很少有人想到用更加深入的设计眼光去揭示和拓展“中国元素”的表现形式。其实,中国元素只是用来表现当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联系的一个方面,它需要设计师寻找到真正独具匠心的“借用点”,它甚至可以与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毫无关系,却能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设计的开放性和对当代设计的深刻理解。反过来说,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精神的设计形象,很可能并没有与所谓的“中国元素”产生直接的视觉对应,它们与绘画一样,恰恰可以借用一些完全现代的表现形式,去传递一种内在的文化精神。
中国古典的元素为我们当今的设计师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的可用素材。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素材并加以适当的创新,这样我们的设计作品就会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更体现出中国人的民族感和传统性。在今后室内艺术设计中,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古典元素认识会越来越深刻,中式风格和中国古典元素不仅会在一些大型的具有标志性的空间中运用,更多的将会在普通建筑空间中也将运用不同形式的古典元素,这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并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中式设计必将依靠设计师的智慧创意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1] 何晶.现代装饰设计的美学研究[J].文艺生活,2011(5).
[2] 樊炳赫.中国传统元素在装饰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1(3).
关键词: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就业
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的内容与内涵
中国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文明的国度,中国的56个民族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各名族共同尊崇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精神特征核心,这个文化精神特征核心离不开传统文化推崇的忠孝、仁义、诚信、道德、交融、天人合一、艰苦探索、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尽忠职守、坚持正义、独善其身、奋发图强,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离不开仁、义、礼、智、信,注重和谐交融、重实际与稳定、重延续性凝聚力、重包容性和应变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对高校学生就业的影响
高校对学生的教育是综合性的,涉及到的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除了对学生的专业性教育之外,还有很多通识教育也是高校教育的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很多通识性的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教育意义重大,教育影响深远,高校作为为社会提供和培B输入各方面专业人才的机构,更应该注重和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操的培养、优秀精神精髓的传授。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在高校对当代大学生仍然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在很多方面也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优秀的榜样、思想的引领、道德的约束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引领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提倡的积极正能量的精神和内涵正是当代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和气概,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很多优秀的核心精髓正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和就业成效,高校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高校学生想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展现的不仅仅是求职履历上的介绍也不是短暂的面试,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更看重的是求职者的气质、气度表现,而个人的气质和气度不是一时展现出来的,它一定是在家庭、学校以及自我成长中的修养和历练中形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工作中,高校学生在求职中对领导和前辈的尊重非常重要,表现了一个晚辈学习者的谦虚和诚意,与同事之间应相互关心,互帮互助,相互团结,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做到相互交融的自然和谐状态,相互交融的工作状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特征追求的交融以及融会贯通、天人合一;其次,对于高校求职者来说,应做到主动了解和学习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热爱自己的岗位工作,工作中,应遵纪守法,尤其涉及到经济领域,更应该严格职守,公开公正、态度严谨,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正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尽忠职守精神的影响;同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想在工作岗位上立足稳定,要有对自己事业忠诚的决心,在工作中做到不诋毁不泄密,这也正是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坚持正义,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涵;对于高校求职者来说,要在工作中对自己和工作负责,对自己的事业有规划,有上进心,有追求,一方面要保持艰苦勤劳的工作精神,发扬不怕吃苦,勤劳肯干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未来有追求,要有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这正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艰苦探索、奋发图人的精神核心;高校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从事什么岗位,都应该在工作中尽忠职守,脚踏实地,注重工作实际,重实践,重事实,用职业道德和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这项要求正符合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诚信交融,注重和谐融合、重实际与稳定的精神。
三、结语
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正是将来为社会服务和贡献的中流砥柱力量,所以高校应加强学生在校的综合教育,让学生成为能够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所以除了高校的专业教育,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都对当代大学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表述的天人合一、厚德载物、艰苦探索、独善其身等内容找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高校学生在就业中必备的求职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对高校学生就业有着深远的影响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韦光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拓展与创新[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196-198.
论文摘要:包装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统民族元素的表现方式、方法和创造理念的承袭与吸收必须依附于文化消费时代的特点。传统社会秩序的解体与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加强了传统民族元素在视觉消费时代的信息化特征,其装饰审美性也逐步向符号审美性转移,这符合现代设计信息至上的基本原则。
现代包装设计的整体理念来源于西方设计体系,它是商品消费时代大市场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与公共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包装设计的服务对象呈几何级数增长,其领域也更丰富更敏感,更宽泛和更多元化,其核心概念也逐步向文化消费方向过渡,也就是说,时代的技术进步和物质条件的支撑使得包装设计变得更时尚化、快餐化、流行化和视觉化。
现代包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垃圾艺术”,因为再吸引人的包装也最终会被消费者丢弃到垃圾桶,虽然这对包装设计师来说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但这就是消费社会的法则——即艺术与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不再是社会精英独有,它依附于商品之上而成为大众消费品,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也是包装设计师存在的文化价值。
1.包装是体现大众文化审美的载体
从社会学角度看,不同时代的文化审美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现代包装设计由于集合了当代的工艺技术手段和审美意识,充分地映射出现代社会的文化取向。这种文化取向由少数的强势文化阶层控制和,弱势文化如要进入这种主流必须接受某种程度的改造和转换,以符合消费时代的价值观,于是,这导致商业社会的大众文化审美具有强烈的同质化倾向,商品社会所推崇的个性表现也只能是仅仅从狭义上去理解。
现代包装设计无疑会成为后人观察研究当代社会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最直接的文化标本。
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的关系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导向性
现代营销的整体性观念造就了如耐克、可口可乐、宜家等旗下产品的销售神话,这些品牌借助强大的现代媒介敏锐地把握消费文化的脉搏创造出自身的品牌文化,反过来又利用这种文化影响和引导大众审美意识,左右大众的价值取向。其产品形态已逐步从有形转向无形。他们宣称:“我们卖给消费者的不再是一件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这句口号正体现了文化消费时代最典型的特征。
现代包装设计是商家实现 “文化买卖”,引导消费审美的终端环节,是商家承诺的新的 “生活方式”的视觉载体,其形式、语言的时尚化,多变化和潮流化必须依附于品牌的整体文化之上 ,以利于品牌全方位的、多角度立体化和低成本的对消费大众进行持续信息轰炸,从而建立符合自身利益的大众审美取向。
(2)审美针对性
商业社会强大的侵略性已经使得大众审美口味变得相对同质化,纽约与上海的建筑形态如出一辙,肯德基在巴黎和北京出售的炸鸡 口味也无 多大的差别,但这并不等于商家放弃了对消费市场和消费大众的细分,充分利用社会阶层不同的文化取向、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喜好 ,性格甚至属象星座等等带来的种种个体差异性,分别进行审美导向分析和细划,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消费审美引导,通过包装设计传播有针对性的文化审美意识,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和文化忠诚度。
(3)审美信息的简洁性
在一个传播媒介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信息摄取量每天都在成倍增长,快速和多变成为时 尚审美潮流的根本原则,体现在包装设计上,则是包装的设计周期和上市周期变短,包装设计载体化、媒介化,信息传播简洁化、准确化和有序化,视觉形态强烈化,包装结构人性化,加工生产集约化等等…… 所有这些现代包装的特征是由消费社会的特点和当下 的生产力水 平决定的,同商业品牌文化对大众审美意识产生的反影响一样,这些特点同时又反哺现代社会这一母体,现代包装设计和所有流行元素一起,与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一个庞大的太极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构建了当今社会的时代审美特性。
基于以上所阐述的现代包装设计与大众文化审美之间的关系,对于传统民族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转换也可以依据这三点作为基础,即导向性、针对性和信息的简洁性。我们有理由意识到,这种转化必须是建立在对现代包装设计和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上的。现代包装设计在今天的社会中,无论从内涵到表象,都在扩充着原来固有的定义。传统元素在向具有当代大众文化审美特征的转换中,无疑不再仅仅是一般的符号性意义,而是针对其内涵精神的扩大与重构,是对其意蕴的尊重而绝不是简单的照搬和套用。简单的照搬和套用常常不分时空背景,以古典传统元素召唤消费者文化亲和的向往心理,仿佛回到了 “桃花源”的意境,就是回到了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的传统元素被套用到设计中去,虽然花花绿绿煞是热闹,但实际上却成为了一种当代社会文化的矫饰现象。
传统元素的现代化进程是一种文化性质的转化,是对传统样式的形态进行重新分解组合,以获得革古鼎新的效果,这种转换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在时间性、空间性上对 “全球化”的某种延承 。
2.现代包装设计具有强烈的杜会文化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对 “包装”一词的解释 为:泛指包装商品 的东西,如纸、盒子、瓶子等。其意直指包装原始的最最基本功能——保护性功能。而在文化 日益成为消费主体的今天,保护性功能已是现代包装设计最基础的平台。而现代包装日益凸显的是它在现代社会中所扮演的文化功能角色。
(1)传播功能
在现代广告推广概念中,任何构成现代社会的物质结构均可成为广告创意的推广媒介。于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无孔不入的负载着广告信息的非传统媒介,大到户外高楼观光电梯、小到卫生问拉手、电影票根甚至手机铃声。而包装最初的设计形态是缺乏信息载体这一文化功能的,它强调的是产品的保护、运输、贮藏等物理性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发现完全可以把包装看作产品的视觉载体和传播符号。可口可乐独特的瓶型和张扬的红色与流动的白色带状线已经成为普通碳酸水的激情披挂,处于销售终端的包装被赋予了塑造并传播产品文化的主导功能。产品包装强大的信息传播性被发掘出来。
如果把现代包装看作是一种传播符号,那么包装包含着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两个方面。前者为显性,明晰地传达产品所要传达的商业信息,而后者通常表现为隐性,是说明前者 的手段或体。受众在解析、接 受信息编码 的时,也在 自觉不自觉地解读着传播符中的文化编码。因此,可以说产品包的传播性是一种文化中介,包装和受不仅构成价值关系,而且构成一种文关系。虽然单一产品包装影响似乎很限,但在我们的生活时空中总量巨大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其在反复的传播过程中行使文化功能,作用于人的精神,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
因此,民族传统元素要进行“现代性”转换也要面临着包含信息编码和文化编码的现代传播符号的改造。
(2)推动文化变迁的功能
任何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在潜意识中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和侵略性。在现代商品中这种排他性和侵略性体现在产品的异质化追求上,而这种追求是基于现代社会愈来愈激烈的商品竞争。产品迫于生存压力或打压对手而创造和积累的某种个性文化,它包含了技术个性和视觉审美个性两个部分。当技术个性的开发达到某种程度的饱和后商家必然转向对视觉审美个性要求的塑造,增加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以谋取市场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大众消费转向文化消费的根本原因。
产品包装承载着这种文化个性的具体视觉化形态,成为商品文化个性推广和形成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对社会文化的传承、整合的过程中显示极强的功能。文化具有运动特 质,既纵 向传播,又横向扩散,与不 同文化碰撞,始终处于流变状态。它的运动有其内在动力,也依赖外部力量的助推。商品的个性文化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虽然并没有自觉地站在文化和精神高度去认识这种传播作用及其所带来的文化意义,但是却客观上促动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进入人们生活的深层,改变人们的精神文化,甚至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的是一个高度封闭和保守的形象,几千年来它只有通过内部的机制运动,调整,变化和完善,当其存在的土壤根基消失后,它必须加强内在的运动特质,在与不同的文化不断的碰撞和交融中获取新生。而传统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有机运用创造 “本土化”的个性设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 与整合具有强烈的实验意义。
3.构建符合时代文化审美的现代包装信息传播体系
消费方式的革命决定了传统民族元素作为信息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全新构建原则,这种原则是与产品特性、媒介和受众的时代审美特性紧密相关的。
对于传统文化符号,中国历来较多从 “源”、“流”角度进行认识和分析,西方 符号 学理 论更 多关 注于 “术”“用”的探讨,这种研究方向的不同体现了东西方思想方式的差异性。中国传统图案的诞生和繁荣带有强烈的 “集体表象”色彩。 “这些表象在该集体中是世代相传的,它们在集体的每一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弓{起该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对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它们的存在不取决于每个人,其所以如此,非因集体表象要求以某种不同构成社会集体的各个体的集体为前提,而是因为它们所表现的特征不可能以研究个体本身的途径来得到理解”。(列维 ·布笛尔著(原始思维>)。而同时传统图案创作的思维方式又有着自己的特点,即以思维者本身的感悟为中心来对待对象世界作整体式的把握,其主体是思维者而非对象世界。这种思维方式缺乏对对象作出一种穷根究底的分析和思辨,是以一种笼统的描述方式将对象形象地展示 出来。因此,这种思维方式常常表现出整体性 ,形象性和腺胧性 ,不重科学分析,大而化之,笼而统之。
体现在具体的视觉元素上,则是以一种 “象法天地”的设计方式构建了物态化的感情体现和视觉表现,缺乏对实体世界的具体化和精确化的形式。
西方思维方式则是一种理性分析和归纳方式,具有源远流长的科学传统。其根本目的是求知,因此对所有问题要究根求源,都要经过形式上的逻辑思辨来把握,表现出严密的系统性,分科性及理论结构的庞大。
视觉传达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典型的信息传播过程,传统民族元素需要融于这种过程就必须要对其产生的思维方式和信息表达准确的可能性进行理性梳理与分析。因为现代包装设计的信息传播体系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其构架由信息源、媒介和信息受众三者构成。主体的设计过程实际是在第一个环节中完成的:设计师在了解发送者的信息要求后,再根据媒介的载体特点与信息受众的特性综合整理信息结构,设计出恰当的视觉形态。这是一种思维视觉化的过程,是一种视觉编码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两种必要的要素,即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视觉审美性。
(1) 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不传递信息的设计是不存在的”,作为承载商品文化的外在视觉载体,包装首先要完成传递商品信息,营造品牌文化的首要功能,它必须要通过图形、色彩、版式、结构、材质等形象化的视觉元素来达到准确和简炼的信息传达。如果拿形象化的视觉元素与文字这种表述方式相比较的话,前者在信息传递上具有更多的多向性,模糊性和非精确性。但在引起视觉注重的强度上和造成阅读心理的愉悦感上以及快速和节奏上则远远高于文字。因此,设计的过程其实是基于一种约定俗成基础上的、对视觉元素信息精确化的过程。
传统民族元素要完成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转换必须经历有利于商品信息结构的过滤与加工,使其呈现商品信息所要表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2)视觉审美性
每一个时代的审美都有其时代特征,每一个不同的群体都有自己的审美倾向。包装设计在现代社会中与大众审美的相互作用在前面已经作过表述。以欧美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格局经历了 “装饰就是罪恶”的现代主义之后,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人性情感的回归,但这种回归并不等于装饰主义的重新泛滥,而是在纷乱繁杂的现代社会中体现人文关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视觉元素丝毫不缺少这一点。对于在设计表现中呈现的视觉审美性上,任何对传统民族元素的重复和挪用都会使得设计作品只是前时代审美的克隆,缺乏快节奏生活下的后现代大众审美的共性语言——简洁。
简洁是现代设计最最重要的语言,这是由消费时代的文化、信息快餐化所决定的。现代设计所崇尚的简约图形以及注重信息传意的功能性表面上与中国传统极具装饰性的图案格格不入,但是,通过对后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意象的重构、移置与形态的提炼和它所具有 的装饰性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陈绍华先生设计的 2008年北京申奥标志利用传统的盘长造型为基础以流畅的现代性手法表现五环、五星和传统体育文化太极拳人形,挖掘了盘长中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特有的运动精神和意象,丰富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体育精神。其视觉语言精炼简洁,信息传递准确,符合现代的大众审美共性 ,具有强烈的国际性色彩,成为本土设计师将传统民族图案成功进行形式的简约性转换与内涵精神的意象性传达的里程碑似的案例。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腾崇拜 图形 蒙古族文化
无际的草原成就了蒙古族粗犷、豪放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蒙古族特有的图形风格。要探寻蒙古族的艺术渊源,必须了解他们的传统文化风貌,并通过对其民间传统图形的研究了解蒙古族人在民族艺术上的审美追求。
一、蒙古族人对图腾符号的崇拜
根据北方民族史、蒙古族的历史典籍中的有关记载,从蒙古族崇尚萨满教的神扯观念表现中也可推定蒙古先民确实将“狼”、鹿作为图腾进行崇拜。在蛮荒的北方草原,“狼”对于草原游牧人群来说是非常可怕的野兽。它们往往集结成群,无论捕食或对付进犯之敌,都协同战斗,团队意识极强,且凶猛而富有灵性。于是人们由恐惧而敬奉,把它们视作自己的亲属和同类,这也许就是“狼”图腾崇拜的缘由。“狼”的图腾崇拜不仅寄托了原始的蒙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崇,也传达了人类对自身力量和自我意识的认同与自信。作为图腾符号的‘粮”图形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原始图腾崇拜是蒙古族人的与审美取向的中介符号。蒙古族人民对“狼”图腾的崇拜,也涵摄了对“狼性”文化的审美意识的深刻体验。因此,“狼”图腾作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文化艺术符号,渗透进蒙古族文化的基因中,而审美文化、艺术活动作为文化形态也受其影响。
二、蒙古族图形文化的样式特征
图形文化在蒙古族的文化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无论是图腾禁忌的图形样式,还是审美需要的物件装饰图案,都充满着蒙古族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在原始信仰中,蒙古族人始终认为本氏族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它们有着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崇拜的图腾,也才有了古老的、著名的“狼”图腾的神话。因此说,蒙古族的图腾崇拜是对动植物的崇拜,实际是源于对祖先崇拜的一种对应转换,这种对应转换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的神话和图形展示出来。
古族人对与他们共同生存、生长的动物和植物有着特殊的感情。如牛、马、羊、驼、犬、狼、鹰、鹿等及各种植物,象征着上天降下的吉祥,传达对幸福的理解与对理想的追求。聪慧的蒙古族人将这些动物、植物演义成图形纹样,将其应用、展示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之中,如日常的服装、家俱、生活用具及对环境的装饰。同时由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对这些图形的使用往往有着严格的限制。究其图形特点,一般表现为三大类。
自然纹样:云纹、山纹、水纹、火纹及纹有蝴蝶、蝙蝠、鹿、马、羊、牛、骆驼、老虎、龙、凤及其他的动物图案等,植物纹样有花纹、草纹、莲纹、牡丹纹、桃纹、杏花纹等纹饰图样。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人崇拜自然、热爱自然的朴素审美观。
吉祥纹样:受佛教、萨满教文化的影响,宗教中的一些图案也应用于蒙古族人的生活中。其中佛教、萨满教中的盘长纹,法螺、佛手、宝相花等八吉祥纹样图案在他们的生活中广为使用,特别是盘长纹。在民间,盘长(蒙语乌力吉乌塔苏,)多用于服饰、毛毡、器物雕刻品上,其图案本身盘曲连接,无头无尾,显示出绵延不断的连续性,寓意长久不断。蒙古族的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寓意深远。
文字纹样:蒙古族的文字如同阿拉伯文,属篆字体,是一种把邻接的字形连起来的草篆文字,本身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又具有一定的审美性。它书写自由,美观大方,蒙古族人将其用于服装、鞋帽及毛毡织物的装饰中。它既是文字,用以记事,又可作为图形,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同时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如福、禄、寿、喜等文字图案,应用得也比较广。
蒙古族图形纹样同其他民族,特别是同汉族关系密切,但在运用纹样时却显示出蒙古族特色。蒙古族喜欢组合运用图案纹样,如将盘长纹延伸再加人卷草的云头纹,缠绕不断,变化多样。利用图形的曲、直线的变化,表现不同的感情,将曲、直线条的不同形式相结合,达到和谐统一的画面布局。在构图上采用几何对称、变形夸张的手法,随心迹化,从而达到内与形式、情感与表现的统一。
三、蒙古族传统图形样式的应用
蒙古族民间图形的运用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建筑及其装饰上。蒙古族的主要建筑是蒙古包,它伴随着蒙古族牧民走过漫长的历史,具有草原游牧民族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蒙古草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带,冬季寒冷且漫长,夏季气候多变,牲畜对气候和草场的依赖性促使牧民一年数次地逐水草而栖。冬暖夏凉的蒙古包是为适应游牧生活和草原的自然环境所设计的蒙古族独有的居所。
蒙古包由木门、毡墙、椽子和天窗四部分组成。每一个组件上面都附饰有美丽的图案,内容大多寓意吉祥如意、祈福平安。各种图案交错生辉,毡房内外装饰图案多为二方连续的云纹、几何纹或卷草纹,并在毡墙的角落装点角隅纹样。在构图上以包顶为中心,以圆心为基点,向四面放射状地点缀图案。
毡毯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既具有实用性用于铺陈保暖,又可作为审美用于装饰。在两千多年以前蒙古族人就开始用牛毛或驼毛捻成线,延续传统的编席方法编织出具有美丽花纹图案的各种地毯。它吸收了草原各民族地毯技艺的长处,同时吸纳了汉族织锦、瓷器纹样,形成了独特的地毯艺术风格。
【关键词】广西 传统壮族舞蹈 文化特征 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60-02
民族传统舞蹈文化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经历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后共同创造出的精神财富,也是深入了解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是一种直观动态的“文物”。然而,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一方面,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使非物质文化环境受到冲击,祖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遗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旅游业原生态的不断被重视,国内外民族舞蹈的发展也开始受到重视,在这样的势头下,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舞蹈又获得了发展的契机。作为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也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壮族的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一定的历史社会生活,是特定社会存在的真实的艺术反映。传统的壮族民族舞蹈不仅有扁担舞、竹竿舞、板鞋舞、迎宾舞、采茶舞等民族民间舞蹈,也有戏剧中展现出来的壮族戏剧舞蹈,还有师公舞、巫舞、傩舞等宗教舞蹈。本文试分析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及功能与价值,提出保护传统壮族舞蹈的建议与对策,期望人们更深刻具体地了解传统壮族舞蹈,促进广西传统壮族舞蹈的发展,使得民族的文化遗产能传承下去。
一、传统壮族舞蹈的文化特征
(一)民族性与民俗性
壮族是人口达一千多万的少数民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根据居住地理条件的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也发展着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壮族舞蹈即是源于生产生活,展现壮族人民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精神思想、历史传统等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作为南方的少数民族壮族有其独特的风格,壮族舞蹈也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特征。传统壮族舞蹈保留了壮族人民真实质朴的一面,展现了人们自信、坚毅、勇敢的风格,它不以表演为主要目的,而通过祭祀、歌墟、节庆等方式表现本民族的特色。民俗性是民族性的一个重要特色,它是民族的文化、精神、特征的外在体现,例如,壮族有流传已久的刘三姐阿牛哥爱情的传说,其中壮族的绣球又是表达爱情的重要信物,绣球舞因此而生,把民俗用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国家法定假日以外广西有其特定的假日就是每年的“三月三歌墟节”,充分体现了这种民族性和民俗性。
(二)节庆性与劳动性
舞蹈源于生活,传统壮族舞蹈也不例外。壮族先民把原生态的生活渗入到舞蹈当中,自然而灵动地展现出舞蹈的特色,真实展现壮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因而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劳作时为表达丰收的喜悦,人们会载歌载舞,主要展演的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劳动场面和动作,抒发着勤劳奋发的品质,例如开耕节上跳各种舞蹈来庆祝;节庆时,为表达愉悦的心情壮族先民会载歌载舞,抒发着质朴的民族情怀,展现民族的美好、和睦、团结和希望,例如蚂拐节上跳蚂拐舞。总之,壮族先民视舞蹈为生活,生活为舞蹈,淋漓尽致地表现着生活的兴趣爱好和风尚习俗。
(三)宗教性与思想性
许多少数民族的原始舞蹈都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形式,图腾是最原始的民族情感,是对祖先的崇拜,它不仅增强本民族的凝聚力,还起着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纽带作用。壮族人民的图腾是青蛙,青蛙被誉为蛙神,也是壮族方言中的蚂拐。在传统壮族舞蹈中,蚂拐舞以其独特的舞蹈风格展现了壮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舞蹈中无不诉说先人的生产、渔猎、迁徙等生存状态。此外,历史悠久的师公舞是壮族梅山教派的民间祭祀舞蹈,还有祭祀活动中的巫舞,也就是过去巫师给人驱鬼治病时跳的一种舞蹈。这些舞蹈都蕴含着信仰、崇拜、希望的思想。
(四)娱乐性与群体性
壮族人民活泼而开朗,他们的舞蹈也是愉悦的,他们在舞蹈中娱神、娱祖、娱鬼、娱人、娱景,甚至自娱,尽情释放内心欢快的情愫。很多舞蹈娱乐活动深受人民的欢迎,例如铜鼓舞、扁担舞、假面舞等,通过舞蹈表达愉悦身心及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展现壮族人民自强自立、乐观积极、努力向上的生活价值观。
传统壮族舞蹈中舞蹈的表现形式主要是群体性,当下传统壮族舞蹈的集体舞形式还广泛流行在广场舞当中,舞蹈表演者们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共同演绎舞蹈的艺术,这样的群体舞蹈可以无形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间的共荣团结,发扬本民族的精神文化。例如,传统壮族舞蹈中的绣球舞、竹竿舞、板鞋舞、扁担舞等,以板鞋舞为例,板鞋舞是几个人必须同一步调,同起同停才能完成,因而极大地体现了群体性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传统壮族舞蹈的功能与价值
(一)宣传文化,团结民族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有时候是在讲述一个民族中古老的传说,有时是在演绎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有时是在传扬一种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有时是在记录着民族的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传统壮族舞蹈同样是先辈们遗留下来的宝贵的遗产,讲述着壮族人民的坚强与不屈、努力与奋进,这种传统的舞蹈传扬着民族的文化,各种节庆中、劳动中的舞蹈无不使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并勇敢地向前进。
(二)身心愉悦,陶冶情操
舞蹈与运动相似,都有着健身、健心的功效,舞蹈表演者跳舞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如果长期坚持,会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当今社会,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健身的人群也日益庞大,选择跑步类的体育运动来健身不免有些枯燥,而通过舞蹈的形式,且有些舞蹈还伴随着悠扬的音乐,锻炼着身体的同时,又愉悦心情,陶冶情操,锻炼的效果更佳。
在当今背景下,我国产品的设计除了对技术上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文化理念的传达。当下人们的物质需要越来越多的转化成一种文化的需要。若想要我们产品能够在国际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呈现出一种能够展现民族特色的文化姿态。
而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笔墨,它所蕴含的意象性特征承载着我国古老的文化以及先人的智慧,这无疑促使设计师将其作为一种特有的符号,把传统艺术的触角深入到现代设计中,体现出我国特有的文化语言与价值取向。
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介入的必然性
自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至今,明显地感觉到文化艺术成为新的焦点,思想文化成为沟通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敲门砖,设计师努力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使产品由外而内,以其得到持续性的发展。
1. 强调设计的思想性,是产品设计的重要原则
产品在第一时间能否打动消费者,首先取决于形象与情感所形成的审美意象。也许不同的人对产品的形象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但形象与情感的相契合,能够使消费者更清楚地了解产品所传达的内容,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
2. 走向文化的最深渊,是产品设计的立足点
文化的传达至关重要,但也值的深思。思想的表露,并不是直观再现,应留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但风格的复杂化容易令人费解,不会存在太多令人回味的东西。可见,将传统文化间接地融入形象中,让大众“品”其神韵。
3. 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实现产品设计长久发展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传统艺术作为哲学思想的延伸,可以说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有力方式,而这种表现也不是单一的形式,而通过多种途径来传达思想观念,这与产品的功能性能产生互补,使感性与理性、传统与现代相互作用、共同提高。
传统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介入的可能性
同时应注意到,不同的国度具有自己鲜明的文化特征,而中国正是因为传统笔墨艺术所特有的意象性特征,为当代产品文化理念的树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 运用传统表现增强现代产品民族韵味,使之更具吸引力
产品现代性,很大程度上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笔墨的意象性特征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打破了真实物象,创造出特有的审美趣味。此外,古人与现代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审美意识也具共同点。将笔墨的意象性特征与新媒介相结合,既蕴含民族意味,又容易唤起大众对于古老文化的怀念。
2. 发扬民族思维方式,增加产品设计的传统文化内涵
若想要我国的产品设计能与世界接轨,那不能仅停留于视觉语言,应从根本上触及民族文化的精髓。笔墨的意象性特征可以说是传统哲学思想的一种升华,与西方人“人物分立”的思维趋向不同,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在产品的设计中应得到特别的关注。
传统笔墨意象性特征在产品文化理念中的应用原则
无论是传统艺术,还是产品设计,它们都在追求一种沟通:作品与大众的沟通、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而这种古老的笔墨在经历了各个时期后,所创造的意象性特征更容易引起情感共鸣,促进有效沟通。可以说,对产品理念而言,最传统的精神是不朽的。因此,将笔墨的意象性特征恰当地蕴含于产品设计中,以发扬优势,弥补不足。
1. 随象运思的创作理念,在产品设计中回归中国的美学文化
笔墨艺术特定物象的表现具有特定象征,可以将这种特殊的意象性精神运用于设计中,毕竟这种特殊的符号既具有古典的情愫又含有情感的抒发,是传统精神与现代商业的有力衔接。但值得注意,这种符号语言的运用要和产品具有吻合性,根据产品的功能以及消费对象,选取相关联的物象以及媒介来构造造型,追求一种“量身定做”的产品设计模式。
2. 尚简的艺术形态,营造具有中国审美文化的产品设计
简洁生动的线条、单纯丰富的水墨形成一种简约但却极富内涵的艺术语言,在产品设计中,将简约的风格融汇进去,既产生一种隽永清新的意念,也具有东方文化的意蕴,形成一种返璞归真的简约艺术之美。既符合当今人们所倡导自然、简约的生活方式,也展现出中国文化所崇尚的淡泊的智慧。
3. 含蓄的表现手法,在产品设计中形式美感、文化美感相融合
毛笔是形象、情感、哲理的融汇,这种含蓄的表现不论是对古人还是对现代人而言都影响至深。当今的设计,外形美观不一定就是成功,文化理念必不可少,但理念的树立并不代表于直接昭示,应像笔墨中留白的空间一样,产品设计也应留给消费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将文化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表现出来,将形式美与文化美真正做到相契合,这样所产生的审美意象令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
笔墨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浓墨挥洒笔触的背后所蕴含的意象性特征对于古人和现代人而言都存在着能够理解的共同内涵,能够引发大众的亲切感。此外,清新、简洁的水墨与当今都市生活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显现出高雅的文人情怀与中国的美学智慧,这种特质为我国产品文化的树立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传统法律文化; 现代价值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征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在今后几千年的发展中,又融合了法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最K形成了以“礼制”为核心的、独特的法律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家族本位、伦理中心
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 人们的行为必须维护家族的利益,符合伦理的要求。家族主义是指个人的行为必须以家族和家族利益为目的,个人必须服从于家族。张晋藩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沿着由家而国的途径进入阶级社会的,因而宗法血缘关系对于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强烈的影响,尤其是宗法与政治的高度结合,造成家国一体、亲贵合一的特有体制。”家法与国法不仅在本质上一到致,而且适用时想通,凡属违犯国法的行为定为家法所严禁,反之,违反家法的行为也必定为国法所不容,由家法与国法共同组成的传统法律,是中国所独有的。伦理中心是对人们在血缘、辈份方面作出的规定, 也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得体的标准。人一出生, 就陷入一个由血缘和地缘共同编织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中, 这个网络构成了人们生活、劳动、交往的大致范围, 亲属关系成为人们主要的社会关系,亲情义务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方面,作为家庭成员,他们在严密的伦理关系的束缚下,几乎是做为家长的附属物而存在,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 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二)礼法互补,差序格局
中国古代最早的“礼”是原始社会祭祀的一种宗教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礼”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于“礼”的主要功能在于“别贵贱”、“序尊卑,确定了“尊尊、亲亲、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等级秩序。这样就有了一定的约束功能,因此受到统治者的青睐。经过长期的演变,“礼”就由原来单纯的风俗习惯演变成了规范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人人必须遵循,“礼”就逐渐有了法律的作用,后来就以国家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便有了强制性。可以这样说,“礼”是法的核心内容,法只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社会中的“礼”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因血缘和地缘的不同,“礼”本身也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它是以因人而异的等差性为特征的,它的作用就是论证等差的秩序和结构的合理性,并使之固定化、永久化。”礼的等差性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人际关系中的等差性,人和人的血缘不同,亲疏关系也就不同。这种以自己为中心所形成的有远有近的关系,就形成了所谓的“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具有极强的伸缩性,会随着位于中心的人的地位而有所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以自己为中心的格局却始终不会改变。
(三)无讼是求, 道德教化
无讼”理念提倡谦和、无争、互让互爱、道德教化,包含了适应当时社会的和谐价值。首先,和谐是“无讼”理念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也是调解最终的追求目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社会关系中协调与和睦是第一位的。民众往往以争讼为道德败坏的标志,以无讼为教化有道的标志。其次,古代中国人以讼为凶,以和为贵。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乡土社会为主的熟人社会。民众消极的诉讼观念使人们不愿用国家公权力来解决各种纠纷。在熟人社会中,民众处于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中,而法律所能处理的法律关系只是其中的某一方面或一小部分,其他方面的社会关系则往往被排除在外。因此,儒家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是人们各守本分、和睦相处,不为私利而争斗,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受良好的社会秩序所带来的实惠和福利,这种和谐、安定、平静、有序的社会状态一直是中国人所崇尚和追求的。“无讼”作为和谐的表象和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自然也为人们所想往。
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
通过对传统法律文化的研习,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找出其在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合理性和曾具有的积极作用,而且也可以从中领会到许多值得现在及将来借鉴的东西。
(一)“重义轻利”与现代社会的义利取向
儒家的义利观集中体现在“见利思义”和“义以生利”这两个观点上。“见利思义”,即是当一个君子面临利益关系时,要以是否合乎“义”为标准,来判断是否获得或占有这些“利”。这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自律原则。这就是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否则就是“见利忘义”。对于那些损害他人和社会道德准则的获利机会,则一个正直的君子应摒弃的。
目前,我国已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可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创造更多的财富和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不协调性,市场经济在发展初期还具有盲目性。市场经济提供的宽松的环境容易导致人们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甚至等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需要重视的。在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义”的规范,达到了这个标准的经济行为就是将“义”与“利”统一的行为,就是合乎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无讼息争”与现代社会的调解机制
应当承认的是,诞生于儒家背景下的“无讼”思想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古代法学的不发达等等。这些缺陷无疑对当代的法制现代化是不利的,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追求和谐的精神仍具有现代价值。“无讼”就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秩序和稳定追求的集中体现。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原有的经济政治体制正在慢慢的瓦解,但是新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的建立起来,调节人们之间利益的标准并没有完全的形成,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丛生的时期,因此,稳定就成为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秩序价值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人民调解制度是人民群众的创举,也是我国古代的调解制度的一种继承和发扬。通过一些社会组织或是有资历的人充当“法院”的角色,进行调解解决一些社会纠纷,不仅可以维护当事人原本良好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可以防止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达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轻了司法机关的压力,节省了司法资源。
(三)“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重民、贵民、安民、恤民、忧民、亲民、爱民等方面。告诫统治者只有以民为本,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尊重,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一旦统治者“失德”,就没有资格也不符合“天意'来完成统治,新的、道德高尚的统治者也必然会取而代之。
如今我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因此,我们在践行群众路线中要重视发挥传统民本文化的作用,借鉴弘扬传统的民本思想,古为今用,得出有益的启示,用新时代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待群众,树立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和威信,用真情实感去爱民,启发我们一切为群众着想,重视民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狠刹“”,防患于未然,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关键词】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1.满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
1.1竞技外延性与军事传承性
竞技性是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竞争意识的体现,涵盖生产、狩猎、商业、交通、服饰、饮食等方面,贯穿于满族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满族长期从事狩猎,并且能征善战,是个精于骑射的民族,骑射后来渐渐演变为一种体育活动。除此而外,满族的体育活动还有赛马、跳马、跳骆驼、冰嬉、秋千、滑雪、赛船、角、击球、采珍珠等。
满族军事体育包括实用军事体育围狩,竞技军事体育冰嬉、打滑哒,军事游戏项目冰上蹴鞠,军事表演项目摔跤等。北方寒冷的气候,狩猎的生活铸成了满族人坚强的体魄和剽悍的性格。骑射、狩猎的技艺以及角力等很容易转成一种优势的军事武艺,他们一般都施行一种“全民皆兵”的生产与军事体制。如今,八旗军事组织制度对满族思想意识、风情习俗等文化活动的传承、沿袭与交流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满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军事传承性,如赛马、射箭等活动,就是按世代承袭的传统方式进行,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发生了变化,其变化也相对一致。目前各地的比赛场地和比赛方法仍然是基本一致的,而且其竞技性的功能仍然没有改变。此外,在满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如婚丧嫁娶、育儿、游戏、竞技中也无不显示出满族崇尚武勇重、视骑射的风尚,体现出了满族传统体育文化较强的军事传承性。
1.2狩猎民族性与生产实用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产属性正是由人类在创造体育文化过程中遵循文化发展的结构规律,从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体育成分,并逐渐从生产中剥离体育活动,派生出具有独力、完整的体育文化之表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体育文化原始成分保留最丰富的一种形式,它最能反映体育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里程,比如传统武术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生产的痕迹。满族发祥于长白山,尚武的习俗直至清末仍保留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镇中。如满族传统体育中的珍珠球,就是人们在水中捞取珍珠的劳动过程,逐渐演变成今天的体育项目,源于生活、鲜明生动、多姿多彩。被调查的居民也普遍认为生产因素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灵魂,也正是由于这些因素使他们能轻易地参与体育活动,产生亲切感受。民间体育中,也多含军事训练性质。骑射是北方狩猎民族满族与蒙古族的共同爱好和特长。满族古时出于狩猎和军事的需要,把骑射作为每个青年男子(包括部分妇女)的日课,其后多在节日举行。据《金史》记载,满族先民女真人自皇家兴起,每逢端午及重阳,都举行骑马射柳和骑马击球活动。很多源于生产生活的东西经过满族人民的挖掘、整理,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在全国得到推广。
1.3性与民族融和性
由于宗教具有广泛的大众基础,所以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力是其他文化现象无法比拟的。满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就是来源于,甚至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有些体育项目甚至直接源于宗教仪式或迷信活动,并逐渐演变为游戏、竞技活动,最终发展为传统体育活动。满族信奉萨满教,由万物有灵观念生发出种种崇拜,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是人们对某一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是对生产有积极作用的自然界――天和地,如对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林树木、江河湖海、飞禽走兽等的崇拜和信仰。图腾崇拜是原始民族认为所崇拜的事物和自己的氏族、部落有“亲族”血缘关系,其崇拜物以动物居多,兼有植物和其他。祖先崇拜是由古老的图腾崇拜演化而来,它是人类自身的崇拜,是社会发展后人类认识能力提高的体现,是在灵魂信仰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祖先灵魂的敬仰。满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宗教的仪式,如满族的射柳习俗就是源于满族先人对天的崇拜,是祭天祈雨的一种仪式。满族的先人女真人每年都有重五射柳的习俗,这一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满族骑射的一部分,作为满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项目而被保留至今。满族另外一种古老的游戏打得栲,源于满族“驱邪”的宗教活动,把穷神饿鬼的名讳写在栲牌上以石击打,进而演变成打得栲的球类项目。由此,可以看出满族传统体育带有的文化特征。
1.4大众生活性与休闲娱乐性
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满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寓竞争性、技巧表演性、游戏娱乐性、艺术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有许多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和游戏项目,如抓“嘎拉哈”――又称抓子儿。“嘎拉哈”,满语称“色尔图”,是用动物獐、狍、鹿、猪、羊等的骨头(趾骨)制成,常涂有各种颜色。玩法多种多样,室内、室外、地上、炕上都可以玩。《清文江书》中归为两种玩法:抓背式骨(接马儿);抛背式骨(打玩马儿)。女孩子一般在室内玩弹嘎拉哈、拉珍儿、抓对等,男孩子一般在室外玩打嘎拉哈、击嘎拉哈,玩时常常还伴有“布口袋”、“钱马子”等辅助玩具。赛威呼、雪地走、双飞燕、踩高跷、老鹰抓小鸡、跳绳、跳房格等,这些活动形式主要流传于民间,以消遣娱乐为主。今天这些项目仍在辽宁满族地区流传,已成为他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跑马城、撞拐、老鹞子叼小鸡、满洲棋、二贵摔跤、翻绳、踢毽子、打瓦、角等,其中有的游戏是学习汉族的游戏。
1.5区域封闭性与冰雪地域性
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自身原有的风貌,比如满族木兰围猎古风依然,充分反映满族的特点。布库、二贵摔跤古朴无华,规则限制很少,每逢重大节日传统体育活动便如火如荼1。原汁原味表现出的封闭属性源于客观的自然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尚未出现交通、通讯工具的时候,人们与外界交流十分有限,文化的交流只能是局部的。民族体育文化同样不能达到广泛地交流,只有在区域范围内自我萌发、自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注重的是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自我保护的意识强烈。在一个民族文化刚刚萌发和发展的时期,假设没有相对的封闭,民族文化可能难以形成其独特风格的独立体系。封闭环境可以不断地自我发展,充实文化的底蕴,增强文化的能量,积累文化的实力。人类社会的社会行为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即人们的社会意识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与上一代人或前辈的相对一致2。社会行为遗传实质上是在一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使人们在特定环境中某种技能有机会加以表现和发挥。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成分,体育生活社会氛围浓厚,自然对人们的体育生活产生积极影响,形成所谓的社会遗传。满族好“动”善“武”,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体育生活的社会遗传造就了相应的环境,因此体育活动的社会遗传就有可能变成了一种必然现象。在封闭的环境中,这种社会遗传的可能性被放大,表现更为深刻、广泛。
【参考文献】
[1]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法]丹纳.艺术哲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3]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
体育(physicaleducation,缩写PE或P.E.),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地坑庄院 居住形式 陇东地区 地域文化 特征
一、地坑庄院简介
地坑庄院陇东地区的人们利用往日的废涝池、自然坑洼以及为使风水好且出入便利而在选中的地方挖建的一种住宅。实际上,地坑庄院是原区群众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对原有的古老“穴居”住宅最直接的发展和进化。这种住宅一般是在旧涝池或废坑的基础上开一大方坑,四壁开凿窑洞。地坑院窑洞庄院的长度一般在15米左右,深度在6米左右,宽度因院落性质、地形、地貌而差异较大。小的通常有十多米见方,常常呈座北向南的方向。在正面,一般修挖窑洞三孔,左右两边修相同数目或少于正面的窑洞,十分讲究左右之间的对称。出入通道多修建于庄院主窑的对面,通道所在的一面一般不修窑洞,修时也只是小于正侧三面许多的辅窑洞,如厕所,鸡、猪、牛、羊圈。主窑(即正面的窑洞)一般略大于其他窑洞,大体为深6.6米左右,高3—4米,底宽3—3.3米。较大的院子有二十多米甚至几十米见方。一面挖窑五孔或七孔,能容纳几十口的大家庭居住。
二、地坑庄院的历史成因
陇东地坑庄院的产生和延续的物质条件是深厚的黄土层的存在,是陇东人民在漫长的年代里与黄土同生存共相处的实践中,对黄土特性一种规律性认识的反映。体现了陇东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升认识,不断地利用自然,改善生活环境的奋斗精神,映射了陇东先民在漫漫岁月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
陇东地区在明清以前长期处于中原王朝与边族政权、统一王朝与分裂政权、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对峙争锋的前沿,政治军事地位尤为重要,这种多民族的交错分布与融合、农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是陇东地坑庄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延续千年断断续续的战乱,带给广大陇东先民的毫无疑问是食不果腹、衣不裹体、流离失所。长期的战乱,严重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进步,使这里的人民处在极端贫困的生活状态。地坑庄院的省钱、省工,不需要花很多投资就能入住,也可以没有很多家具的经济性,与古代陇东人民在长期战乱中所具有的经济水平一致;另外地坑庄院隐藏在地下,不容易被远距离侵袭的异族人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对躲避战乱有帮助。这也是陇东地坑庄院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地坑庄院所蕴含的文化特点
第一、地坑庄院的生产和发展经历了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是中国窑洞住宅的典型形式和中国窑洞文化的精花。
陇东的地坑庄院距今已有5000年左右的历史了。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和发展,人们在长期的生活时间中逐步利用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取三种住宅形式的优点,在实用的前提下日益追求美观,利用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将地穴式和半地穴式窑洞开挖成有一定艺术标准的正方、长方型地坑院,然后凿窑洞居住;从而克服了早期穴居式住宅空间小、容水量少、阴暗潮湿、简单粗糙和抗灾害性差的缺陷,赋予地坑庄院以实用加美观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地坑庄院这种民居形式的创立和发展,体现了陇东先民倡导的以“人惧天、人顺天、人用天、指望天、天人和”等观念为核心的农耕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畏惧自然、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层次文化特征。
第二、窑洞具有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适应农耕生活等优点,射影了陇东古代劳动人民在艰苦的漫漫长河中无与伦比的聪明才智。
地坑庄院除门窗等部位用木材外,95%以上的面积都是所黄土或石头,整个建筑所用可燃性物质极少,因为很少有火灾发生;窑洞修建于深厚的黄土层中,每个窑洞之间至少也有1.5米以上的黄土间隔,很少受外界影响,具有机好的隔音效果;地坑庄院深入黄土层数米,冬天保温,夏天隔热,冬暖夏凉,为人们提供了安静而又舒适的生活、休息环境。地坑庄院常常利用不便耕种的废弃地,可以修建于耕地附近及周围,基本不占耕地,而且利用自然黄土资源,便于农作物的收藏保管;用丰富的黄土积粪施肥,便于就近耕作和粮食产量的提高等等。这种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表现的是陇东先民以“人顺地、人用地、人改地、指望地、地人和”为核心的水土农耕文化特征。
第三,陇东地坑庄院十分讲究实用与和谐美观的艺术效果。
地坑庄院从修建到装饰都十分讲究实用。地坑庄院的修建,从选址、计划、挖凿到装饰,贯穿整个过程的基本原则是“实用”。在选址时,人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便于生活、便于劳动;在计划中,人们特别注重庄向的面北向南、窑洞的布局排列、通道的位置坡度;挖凿与修筑时,讲究窑洞的坚固和谐。从内容结构来看,地坑庄院,都是锅台连炕。每当做饭,土炕便成了火道,一顿饭的火力,就足以消除土坑的冰冷潮湿,既实用,又节约燃料;装饰时则看重外观的整齐和谐、美观大方。如门窗安装。从节能保暖的目的出发,陇东地坑庄院窑洞的门窗一般比山西、陕西的窑洞小些,但却非常讲究门与主窗的平行、对称,等等。典型的地坑院则左右对称,上下通道与主窑洞形成一道中轴线,将一个院子分为左右一致的两半,构成一个典型的地下四合院。窑洞与窑洞、窑洞各个部位之间始终表现出和谐与完美的艺术效果。这既体现了陇东先民所具有的务实思想、又是陇东先民追求居住环境和谐完美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
第四,地坑庄院培育了陇东先民安土重迁、眷恋故土情感,
安土重迁是黄土文明——农业文明的重要特征。在以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下,陇东先民对土地的依赖远胜于长期活动于这一地区的游牧民族。上古时代陇东肥沃的土壤养育了远古的人民,也使陇东人习惯于在故土从事周而复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习惯于这种自然经济所带来的安宁与平静。在安土重迁的文化心态下,形成的小农意识,一方面表现为胸无大志:老婆孩子热炕头,成为古代普通陇东男人的最高人生理想追求。只有被故土抛弃者,才会于万般无奈之下,背井离乡,离家远走。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而对外相对封闭的地坑庄院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陇东先民安贫乐道、眷恋故土的心理需求,因而这一建筑形式在陇东地区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就是这种居住方式的长期存在,强化了陇东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特征。
乌兹别克民族不仅具有农业民族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还具有商人的机智和一种妥协性。这种妥协性在当今特殊时期协调和平衡不同派别关系方面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许涛:
我总体认为,乌兹别克斯坦可以完成权力的平稳交接。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发挥着作用,这就是深厚的民族政治文化传统。乌兹别克族比较早地由游牧转为农耕,发展起定居的绿洲农业。同时,乌兹别克斯坦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枢纽和中转站。所以这个民族不光具有农业民族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同时还具有商人的机智。其他中亚民族认为乌兹别克人的性格中具有一种妥协性,这种妥协性在当今特殊时期协调和平衡不同利益集团关系方面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乌兹别克民族的另一个社会特点是国家管理中的长老制传统,或者说是长老文化。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后,在这个传统基础上建立了马哈拉制度,形成乌国家管理体系中的鲜明特色。乌兹别克斯坦全国实行三级管理制――州、市、村,基层就是马哈拉。“马哈拉”来自古阿拉伯语,有村落、公社和自然居民点的意思。它是一种民间自治机构,类似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的村委会。卡里莫夫总统颇具智慧,他把民族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并为己所用。苏联解体后,他将马哈拉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乌兹别克斯坦这么多年受极端主义影响,社会危害不轻,但是这个国家基本上没有乱,这与他采用了这个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其中,长老在马哈拉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民间机构,马哈拉组织生产,组织救济,搞慈善,搞街道卫生,调解家庭纠纷。这种传统是自下而上的,并体现在国家政治中,势必在这次最高权力的交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6年9月19日,中国军人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和平使命―2016”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乌兹别克斯坦宪法规定,总统去世后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权力,但现在已经是破例了,总理米尔济约耶夫出任代总统,并被推举为总统候选人。从卡里莫夫总统逝世后的一系列重大国事活动来看,乌兹别克斯坦未来基本的人事安排已经清晰,并已经被社会各层面平静地认可。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109-02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特征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存环境、地理自然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各个民族表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体育风貌。另外即使是同一民族、同一地区,因为劳动和生活的环境不同,其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会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和特点。如各种形式的龙舟竞渡以及土家族不同跳法的摆手舞就是例证。因此,我们力求探究影响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演变的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并总结出决定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演化的模式与运行轨迹,以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的发展。
一、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源于所处的地理环境
1.东西方地形的区别,形成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国的地势自东向西由低到高,地势相差很大,这样的地势构成“三大阶梯”。我国地理环境山脉纵横、平原辽阔、海岸延绵,这样多样的地理环境就形成了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多样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东部有宽广的平原和丘陵,属于第一阶梯,这里水系发达,河流纵横,湖泊遍布,造就了当地少数民族驾船驭水的本领。传统的水上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如傣族、畲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群众的捉鸭、龙舟、漂流等。技艺高超。西部高原以东的太行山、大兴安岭、长江三峡等地,海拔多在1000~2000米,属“第二阶梯”,崎岖的山路,交通不发达、不便利使当地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练就了攀藤附葛、爬山越岭、荡索渡涧的好本领。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为最高的一级阶梯。因其地势较高,为了适应气压低、高海拔的环境,当地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经常开展“登山”、“达玖”、“朵加”、“碧秀”等对肺活量和耐力有较高要求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2.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形成不同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国气候从北到南有寒温带,也有热带。由于气温的差异使各个名族形成了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体育文化差异。比如北方和南方,东北地区气候相对来说比较严寒,冰山项目、冬泳等成为当地民族的主要体育项目。而南方的体育项目确实与北方截然不同,比如,云、贵、川的各民族地区四季如春,体育项目方式:冬天在广阔的地面上打陀螺;夏天在田坎上、树荫下摔跤、扳手腕、顶扁担;秋天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及打谷场上打腰鼓;春天登高踏青;等等。
二、民俗宗教仪式孕育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本体性特征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宗教活动一般包括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古老图腾崇拜经过时间的推移演化成了祖先崇拜,它体现了人类对远古祖先的敬仰,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意识的进一步提高,是由灵魂信仰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的现象。其崇拜物以动物居多,图腾主要出现在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等地方。如浙北水乡民族传统体育就具有吴越民族龙图腾崇拜风采。自然崇拜是指人们对飞禽走兽、山河湖海、风雨雷电等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崇拜。根据资料记载证实了彝族体育与本族笃信的原始宗教之间是有密切关联的。彝族以十月历为历法,每到年终岁月交替之时,都要举行祭祀天地神祖的仪式,这些仪式包括打陀螺、跳火绳、跳高脚马、耍狮子等,这些祭拜神灵的祈祷方式,使传统体育项目获得了进一步的延伸。
三、生产方式造就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异质性特征
1.游牧民族体育文化。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游牧民族指的是以这种生产方式而生活的民族。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由于其特殊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一些别具风格的体育项目,他们以赛马、赛牦牛、赛骆驼、赶牛、绳索套马、挥杆套马和甩牧羊鞭等为主,需要人和动物的默契配合,并构成了游牧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特征。
2.在中国北方及西部的广阔地带,畜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互相融合生活在一起,农业和牧业交错分布。在这一生态复合体所在区域里,并存着以农业、林业、草业和畜牧业生产力主体的多种生产方式。如在北方生活的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少数民族大多沿袭着畜牧与农耕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这种较动荡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比较彪悍、勇猛的习俗。充分体现出各民族的独立性和特点。
3.农耕民族体育文化。农耕文化由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尤其是贵州的水族是最典型的农耕民族,以种植水稻为主,故民族传统体育也含有浓浓的农耕文化与特色,例如,扭扁担、顶扁担、扳腰等。这些传统体育游戏,多半是在田间地头进行的。或者劳动休息的时间,可以在地上画一个简单的棋盘,随手捡几颗小石头、苞谷、黄豆、草棍之类的当棋子,可以厮杀一番。从以上可以看出水族传统体育活动大多仍与农耕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1.转变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功能,打造包装一些表演性强、趣味性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抢花炮、打陀螺、高脚竞速、摆手舞等,并大力宣传,广邀游客。这样不仅可以使游客游览当地的自然风光,参与当地特色体育活动,体验当地的民族风情,也发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旅游文化事业。
2.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一些濒临失传、锻炼价值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资源整合、挖掘和推广,尤其是一些具有明显特征的、民族特点浓厚的项目。如傣族的孔雀舞、象脚鼓舞,蒙古族的马刀舞、筷子舞,苗族的铜鼓舞、芦笙舞等,对一些没有科学依据、落后的,与现代文明相悖以及带有迷信色彩的项目应摒弃,如江湖上流传的吐火龙、油锤贯顶、上刀山、下火海等。
3.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行产业化开发。文化的发展要提升质量和高度,是以经济的发展为条件的,先进的经济形态能促进先进的文化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多与当地的生活生产相关联,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另外它又与当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有良好的共生性,利用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共同构成产业开发链。这是在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一条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黄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的演化与创新[J].吉首大学学报,2008,(11).
[2]王存文.关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发展的几点思考[J].大家,2012,(2).
[3]王俊奇,徐国民,张华飞.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J].体育科学研究,2004,8(2):39-42.
[4]刘亚云,李可兴.湖南地理环境与湖湘传统体育文化[J].体育学刊,2007,14(1):79-81.
[5]王三义.“游牧”的概念与文明史的抉择[J].学术研究,2001,(10):109-113.
[6]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