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反思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反思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反思

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物理实验教学 分组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知识都是在不断观察和实验中,经过认真思索而总结出来的。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分组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进行操作的实验,因其感受性强、实践性强、独立性强,是实验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要媒体,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笔者对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的意义、特点等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改进农村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实验设备落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初中相继建起了物理实验室,多为与生物、化学合一实验室模式。随着时间推移、课改不断推进,原有实验器材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加之原有实验器材日趋老化、损耗严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甚至连一些简单演示实验标准也无法达到,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滑动变阻器接触不良、弹簧秤精度普遍低、天平测量数据不一、实验装置设计不到位等器材问题经常使得师生哭笑不得,很多本该实物操作的实验却被搬到了黑板上,成了“黑板实验”。长期的“黑板实验”,使学生失去了“实验的兴趣”,感到物理学习很乏味,兴趣不浓度。

(二)教学人员老化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和培养实验思维等三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农村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师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年龄结构偏大,以临近退休年龄人员为主,工作上精力不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业务水平不高,参加培训机会少,离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求相距太远。可以说,实验教师老龄化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实践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

(三)教师思想麻痹

课改教材中列出了许多小实验,小实验的进行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上、课后甚至家里开展,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工具,自制各种各样简单的仪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加深理解物理知识有着重要作用[1]。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小看这些“小实验”,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这些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小实验,没必要做。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实验知晓率低、动手操作机会少、学习物理兴趣不浓、学习效果差,影响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验方法陈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先准备仪器、做实验、观察现象、归纳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而没以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教材特点去设计教法,不注重创设情境和调动思维积极性。同时教法单一也显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操作过程简单,原理却比较复杂;实验现象隐性,视觉效果差,学生识记、运用困难,往往忽视电教媒体在实验教学中图文并茂、声像合一的效果。

(五)教学行为“四多四少”

实验次数多,实验记载少,导致物理实验年年做,困难问题年年有,多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书面考核多,实际操作少,造成实验教学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学生书面考核、轻学生实际操作;实验搀扶多,自主实验少,教师包办实验器材准备、步骤设计、结论归纳,而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验的可谓凤毛麟角;注重结论多,思想渗透少,往往只注重讲授实验现象及结论,不注重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渗透辩证思想了。

二、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意义、特点

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获得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做好物理分组实验,对于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一)分组实验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演示实验由老师做,学生看,往往不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这主要是:(1)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是很难看得清的。(2)即使看得到,演示结果每次都和书中的一样,看与不看都没关系。时间一长学生的“参与”愈来愈少,由“看实验”变为“听实验”再变为“背实验”,也就没有了学习兴趣。结果往往是,演示实验做得再漂亮,效果也不理想。实验的乐趣其实就在于亲身的体验,不仅仅是视觉的体验、脑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手的体验,心灵的体验。分组后让学生自己实验:看得清,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学得快乐。而分组实验教学法,能较好地克服演示实验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参与实验、获得认知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分组实验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和创新教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学生虽不能像科学家、思想家那样去探究,去创新,但从小树立探究和创新意识尤为重要[2]。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实验虽多为验证实验,由老师来做,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早已定好,根本就没有可以创新的余地,但分组实验为探究实验提供了基础,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参与其中,探究了实验现象,分析了实现原理,总结了实验结论,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分组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建立合作式学习环境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小组协作完成实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协同讨论解决问题,在协作中增长了学识,在实验中培养了感情,为学生日后更好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第2篇

一、在农村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

物理课程标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物理中的概念、定律、规律等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就是通过实验的演示,然后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得出成像规律的.实验把自然现象简化、重现、复制出来,正确反映了科学规律;实验生动形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认识规律、教学规律,是培养现代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当今世界,尽管各国教学要求和方法不同,但在世界性教育改革的浪潮面前,其共同做法都是大力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农村学生占我国学生的大多数,因而,在农村开展物理实验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1.教师思想认识上的缺失:忽视“小实验”

在我市历年的中考中,物理实验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新教材中,教材列出了许多小实验,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小看了这些“小实验”,认为这些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小实验,没必要做.久而久之,使得一些小实验学生没有掌握,有些小实验没见过,甚至有些都没听说过.而这些“小实验”是“大”实验的基础.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尖”,揭示了动手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创造性的有益活动.

2.实验教法呆板单一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先准备仪器、做实验、观察现象、归纳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而没有以学生实际情况(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教材特点去设计教法,不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发思维的积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如何创设情境,引发思维的积极性呢?如,在九年级讲“热传递”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重现八年级“引言”中的实验:在装水的烧瓶底部放一条小鱼,用酒精灯对烧瓶上部加热,等上部水沸腾时,下面的鱼却安然无恙.像“煮小鱼”、“纸盒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实验,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让新奇的现象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使他们的兴趣大增,激发了对新知识的饥饿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加强了思维能力的培养.

3.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三“少”

(1)实验教学中,实验记载少

准备学生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一项经常的工作,有的实验年年做,但以前没有记载.上次实验出现的问题隔一年就忘了,这次还会重复出现,多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因此,做好实验记载,可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需改进的地方加以记载,能在以后的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书面考核多,实际操作少

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甚至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学校的标准往往是“升学率”,评价学生就是看分数,很自然地大家仍以应试、升学为中心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实验内容的教学,也只注重书面知识的传授,结论的得出,让学生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而过程怎样并不注重.这与现行的课标背道而驰,根本培养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归纳能力.

物理教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对学生实施实验考核是必须的,但应摒弃传统的纸笔型(书面)考核.而如用书面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可真实地反应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过在考核操作中应以“易行”、“可靠”为原则,操作考核的内容要覆盖所有的考核内容,既不能容易到“伸手可得”,也不能难到“跳一下也摘不到果子”的程度.

(3)实验搀扶的多,自主的少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探究性 教学实践 反思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形式,合理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亲历式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设计与实验、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笔者就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复合主体的互动,探究性教学中的利弊的辩证互化等问题进行一些实践和反思,并提出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同行。

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复合主体互动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笔者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一节公开课中,最初是想完全开放,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试教过程中,明显感到实在太难驾驭,有的学生甚至对我的意图也不完全明白,结果只好临时调整教学策略,效果自然不理想。通过反思,认识到只有好的愿望、好的理念,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自然不会获得理想的效果。

上公开课时,根据初二学生的认知能力重新设计了方案,适当增加了教师的指导,针对同学们的猜想,分步实验,逐个检验,及时交流,教师也成为研究主体中的一员,效果就理想多了。由于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们依据自己的天性、智力水准,自然地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认知过程,他们的热情自然高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讨论,设计不同的方案,选取不同的实验用具,积极动手实验,再思考、讨论、交流,俨然一幅科学研究的情景。除了通常一些方法(如人举左手,镜中的像则举右手等)外,学生在活动中又找到了几种很有创意的方法。例如检验平面镜成像和物体相对于镜面是否对称时,一学生在拿起点燃的蜡烛在镜前移动,发现蜡烛倾斜(开始并不是有意的)时,镜中像也发生了倾斜,但倾斜的方向与蜡烛正好相反,运用数学中轴对称的知识,便得出物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的结论;另一学生在实验时,手中没放下的火柴盒“帮了大忙”,他发现手中的火柴盒在蜡烛的左侧时,火柴盒的像在蜡烛像的右侧,调换一下位置,像也跟着变化,于是也得出了物像对称的结论……。显然,同学们在课堂活动中已经成为了教学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或称为创新)而欢欣,我想这样的亲历的探究过程他们会终生难忘。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各自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不追求活动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