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学前儿童语言特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影响因素;儿童语言;语言环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44-01
学前儿童语言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的语言能力不断得到丰富和提升,使儿童可以熟练的掌握日常口头用语和生活用语。因此可以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将为孩子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
一、为学前儿童学习语言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教学中,在生活中,我们要多为孩子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让幼儿试着说,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使孩子敢说。在在平时生活中,要注意与不爱说话的孩子交谈,积极地引导与鼓励孩子,让孩子敢于说话。同时要为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经常地组织才艺展示。让孩子的胆量得到充分的锻炼,在同学们面前给孩子展示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说话,敢于展示自我。儿童语言的学习是与周围生活中的人、物、大自然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孩子学习语言就是要与周围的认知事物的能力相联系,这样才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积极创造条件,让学前儿童从多方面学习发展语言
在孩子想说,敢说的基础上,我们就要引导孩子说好话,也就是要把说的话说完整,说清楚,讲的生动贴切些。针对这一点,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要了解幼儿的语言特点,掌握幼儿的语言规律。平时要经常留心听幼儿说话,观察幼儿的心理表现,学习幼儿语言,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尽量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口语表述,这样教学起来,儿童倍感亲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就缩短了。幼儿语言大多具有不完整性、缺乏条理,还喜欢重复、罗嗦,了解了这些特点和规律,就能有的放矢了。因此,在语言活动教学或生活中,我经常提醒幼儿将话说完整,并注意纠正幼儿语言中的毛病和缺陷。幼儿不善于把要说的意思组成完整的话,凭自己的小脑袋把天真的想法说出来了,这时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把话说完整。幼儿说话,总是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缺乏条理性。幼儿说话有时还很罗嗦,经常出现上句话与下句话之间夹带“嗯嗯、啊啊”、“后来后来”等,有时还出现反复,如“我那天我没有来”等,每当出现这些语病时,我就把这样的话在重复说给他们听后,让他们自己发现毛病所在,自觉更正。只要有意识地留心孩子们的说话,就可以随时发现需要指正的地方。但只这样做还不够,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自己说话尽量做到完整正确、通俗易懂、形象有趣,尽量做到适合孩子的口味,这样持之以恒,儿童的语言慢慢地就会干净利落起来了,思维能力也能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2、抓住契机,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语言,教师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幼儿学习发展语言。每当孩子接触新事物、体验新情感时都要及时教他说有关的词语,千万不要错过跟孩子说话的机会,同时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让孩子在不经意的同时学习发展语言。3、在游戏中学习语言儿童与同伴共同游戏,更是交往语言实践的大好的机会。游戏开始时的主题确定、游戏场地和游戏材料的选择、游戏角色的分配等,都需要儿童用那个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同伴的意见。随着游戏的展开,逐步统一玩法和展开游戏的情节在游戏时,无论是儿童之间的简单对话,还是日常生活语言交流,还是角色之间的对话,潜移默化中儿童的社会性和合作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语言的对答、应变、协调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语言表达和交往上的提高,又大大的调动了儿童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三、教幼儿礼貌用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礼貌是人们的道德准则,是人与人相处的规矩。礼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礼貌行为,二是礼貌语言。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给人一种谦逊文明,恭敬有礼,落落大方的好感。可从一个人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举止态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养、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会身份。礼貌也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因此,礼貌教育要从小抓起,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使用礼貌用语的条件和环境,使孩子从小就会使用礼貌语言,有良好的语言习惯。
总之,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促进了学前儿童语言兴趣的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项目编号:12535040)课题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歌 语言启蒙 语言教育 儿童文学
引言
语言是人类之间交流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人类从一出生到六岁这段时期内是学习语言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儿歌文学形式为创造语言环境的最佳方式,在积极调动儿童对语言学习的主动性上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儿歌的语言韵律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和学习,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儿童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教材。
一、儿歌文学与语言教育的关系
语言信息的获得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交流的环境。在常规的氛围中,处于幼儿期的儿童本身能够进行语言的学习,但是如果想要使儿童的语言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必须要让儿童加入到系统的正规教育中去,这是必要的。学龄前儿童的知识初浅,生活经验有限,对世界的认识比较单纯,所以,儿歌的内容往往十分浅显,儿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描述自然景观或生活情景的,如日月风雨、鱼虫鸟兽、花草树木等,这些都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事物。儿歌以儿童的视角和语言来描述对事物的认识,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充满儿童童趣的天真与纯朴,成为儿童们最初的快乐体验。儿歌具有语言生动、用词简练和形式活泼等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儿童的喜爱。它集知识、趣味和实践于一体,是学龄前儿童语言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儿歌文学是一种短小精悍、玲珑剔透的体裁形式,它在题材的选择、语言的提炼、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等方面,都讲究方法和技巧。许多儿歌文学中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手法来创造意境揭示主题,这里就必然蕴含着许多丰富的联想与想象。[1]儿童在入学前通过正规而又系统的语言学习,能够掌握较为丰富的词汇、规范的语法和句式,进而达到自如交流,这有助于其在后期的语言学习,能够降低难度和提高学习效率。儿歌文学作为一种语言形式,是儿童期儿童学习的很好范例,也是儿童比较喜爱的语言形式。经典的儿歌琅琅上口,容易阅读和记忆,在人们口中经久不衰地传颂着,儿歌对于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学习虽然有如此多的优点,但是就当前来讲并没有被广泛地应用和研究,目前的研究很多都是针对儿歌的艺术特性与文学创作,并没有从儿童语言学习的角度加以论证。本文正是基于这种前提下,从早期儿童的语言学习角度和儿歌文学之间的关系着手分析,考虑到儿童语言教育的现实情况,进而详细地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儿歌文学的语言特点分析
儿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始自于远古。儿歌称得上是儿童文学形式中一种比较古老通俗的文学载体,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不过人们对于儿歌文学的整理和研究的时间并没有那么长久,迄今为止不到六百年的时间。一直到了明朝,人们才开始了对于儿歌文学的研究,儿歌文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较为著名的有明代吕得胜、吕坤父子编写的《小儿语》,这本书采用四言、六言的语言形式,宣传了做人的基本道理,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到了清朝嘉庆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者杜文澜在《古遥谚・凡例》中将“儿遥,小儿谣,婴儿谣”等统一归入到了“童谣”一类中,直至清朝光绪年间,著名的文学家周作人首次对儿歌做出了定义:“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具体来讲,儿歌的语言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拟人,韵脚相应
拟人和象征的手法在儿歌中应用比较广泛,出现的次数较为频繁,通常情况下,被比拟的对象极具普遍性、通俗性。在儿歌中,拟人的手法可以用在日月星辰、风霜雨雪中,也可以用于比拟花鸟虫鱼等等,无论是实体的还是无形的,不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都可以通过作者的比拟手法,赋予其思想和人性化,最终以非常具体的生动的形象表现在儿歌中,呈现在儿童面前。如儿歌《风来了》:“风来啦,雨来啦,/雷公背着鼓来啦!/你敲敲,我敲敲,/敲得雷公弯了腰。”文中利用比拟手法将“打雷”比作形象化的“雷公敲鼓”,更容易让儿童在脑海中形成初步的印象。由此可见,在儿歌中所有的事物都能够利用比拟的手法进行处理,使得语言表达更加显而易见,更容易被儿童接受,并产生兴趣。
赏析儿歌时,不仅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有时还要欣赏者用生活经验去充实和丰富儿歌文学传达的内容。如儿歌《小茶壶》:“小茶壶/顶呱呱/客人来/乐开花/不断地鞠躬/不停地倒茶。”这首儿歌就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所谓象征,就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特征是:象征体是形象的,象征的本体是抽象的。这首儿歌所表达的抽象概念是:“对客人要热情有礼”,但作者不直接说出来,而是把寓意寄托在象征体的描绘之中,以小茶壶“不断地鞠躬”“不停地倒茶”来象征对客人的“热情有礼”。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委婉,又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之前,就要了解这首儿歌所用的象征手法,知道其象征体是什么,其本体又是什么,它是怎样寄寓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的。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2]
(二)常用叠词叠韵
叠词的应用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不同于其他的文学形式,儿歌文学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因此在儿歌中经常出现叠词,叠词的应用使得儿歌的语言富有较强的音乐性。如儿歌《看天》:“月亮圆圆,像个盘盘,我要上去,找你玩玩。星星亮亮,好像明灯,我要上去,拿你照明。天河长长,好像长江,我要上去,坐船逛逛。”除此之外,叠词比较符合儿童的语言学习特征,尤其是对早期学习语言的儿童而言,叠词的应用使得儿歌读起来更加上口。例如我们所熟知的“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来飞到东”,全歌押韵,节奏感和生动感也较为强烈,容易记忆和背诵,有利于儿童语言学习兴趣的提高。还有二次重叠的。如儿歌《羊羊羊》:“羊羊羊,跳花墙”等。儿歌中出现的这种词语重叠的特点,与学龄前儿童言语中的大量重叠词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韵律优美,朗朗上口
儿歌的节奏感凸显了儿童独有的韵律。儿歌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在早期识字不多,理解能力不高,儿歌文学作为简单易懂的体裁,其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恰恰满足了儿童的学习特点,能够很好地听、读、赏、记。很明显,儿歌是最为适合儿童期的儿童学习语言的文学形式。[3]如儿歌《风》:“春天里,东风多,/吹来燕子做新窝。/夏天里,南风多,/吹得太阳像盆火。/秋天里,西风多,/吹熟庄稼吹熟果。/冬天里,北风多,/吹得雪花纷纷落。”这首儿歌主要采用“三三七”句式,所以读起来有节奏感,适合儿童大声朗读,可促进儿童对儿歌文学的记忆。
三、儿歌的句法特点对儿童语言影响
儿歌文学形式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养料。于简单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如儿歌《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儿童们在诵唱这首儿歌时会认识到要懂得关爱他人,有好东西要与他人共同分享。口语化是儿歌的重要表达形式, 言语平白,通俗易懂。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听”来接受儿歌,儿童的语言是寻常、简单和朴素的,儿歌是供儿童朗诵的,是从儿童的日常口语中经过提炼和加工而形成的规范化的艺术语言,所以具有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和口语化的特点,易于儿童口头朗诵和流传。[4]如儿歌《蘑菇出来戴草帽》:“天上下雨,地上冒泡儿,/蘑菇出来,戴个草帽。”这首儿歌语言朴实自然、轻松活泼、浅显易懂,具有相当浓厚的生活气息与艺术感染力。
为了促进儿童的语言规范,便于儿童记忆,儿歌大多数采用较普通的主谓宾或谓宾的句法结构。如儿歌《娃娃睡》:“娃娃睡,盖花被。/娃娃醒,吃烧饼。”可见,儿歌的句法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息息相关的。儿童通常会在1-2岁掌握初步的语言,会说出比较简单的单句,这些句子主要由主谓语构成,具有词汇简单、结构单一、没有复杂的修辞手法等特点,一般为六个字以内。所以有些专家通常将该阶段儿童语言称为“电报式语言”。[5]由于这类句子结构的不完整性,有必要通过规范儿歌中句法结构对其进行熏陶。在儿童2-3岁时,尽管已经能够掌握一些复杂的句子,但是仍然以相对简单的句子为主。一些复杂的复合句已经由两到三个简单句逐渐形成,但是这些句子缺少连词与修辞手法。所以,为了使儿童能够理解儿歌,在儿歌中通常缺少连词,儿童只按照内在的意义联接成篇。综上所述,儿歌文学形式的句法特点完整,句子数量比例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对于核心部分以及附加部分应当利用简单的句子结构。由以上分析可知,结合儿童掌握语言的句法特点,利用儿歌文学能够有效地全方位地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6]儿童认字还不多,特别是七岁以前的儿童,对文学的欣赏主要还是以听赏为主,辅助阅读的形式。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儿歌进行分类后编集出版,以便儿童选读。因为每一个年龄段的儿童语言与认知能力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儿歌作为儿童语言学的辅助文学载体,我们可以考虑根据儿童的这些特点对儿歌文学进行详细分类。语
参考文献
[1]苗芳芳,李珊泽.儿歌与儿童语言教育[J].语文建设,2013(11).
[2]周作人. 儿歌之研究《儿童文学论文选集》[C].上海:少年儿童出社,1962.
[3]郑黎丽.基于儿歌特质进行儿歌创作[J].语文建设,2012(22).
关键词:环境因素 幼儿 语言能力
众所周知,妊娠期,胎儿就具备了听的能力,听力是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妊娠期,对胎儿进行听力训练,可为日后的语言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听力基础。可见从孕育过程到出生后字词句的发展,都离不开有声世界,都要在听说相结合的语言环境中完成。
一.幼儿期语言发育环境
爱因斯坦明确指出:“一个人发展智力,形成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幼儿语言的发展对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幼儿语言最初发音阶段在家里,但语言形成与发展大多在托幼机构中进行的,它是幼儿重要的语言形成环境。幼儿说话,用正确语言表达想法,完成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已成为托幼机构肩负的使命。因此,只有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获得语言知识,有效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实现正确的交流。
二.幼儿语言发育的环境因素影响
从教育的层面讲,对影响儿童语言发展因素的研究可以揭示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把握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对语言能力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1.家庭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不同形态幼儿家庭环境与其语言发展能力有关,幼儿期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其发展有赖于家庭语言氛围的营造。家庭中幼儿缺乏父母关爱,遭受冷遇或打骂,将会导致其性格内向孤僻,寡言少语,出现口吃、缄默症等,重者甚至影响到智力发育。但聋哑夫妻生下健康婴儿,专门请人与孩子说话,营造有声环境达到其子女获得语言能力正常发育的机会。
2.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幼儿语言发展需营造一个愉悦的语言环境,幼儿在宽松环境中受到语言的积极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绘声绘色为幼儿读故事,不同角色运用不同音调来表达。在分类阅读中,幼儿体会到不同人物或动物所运用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领略到语言与文字的博大精深,使幼儿在此环境中感受语言魅力。在沟通中体会到说话与交流的乐趣,逐渐掌握语言技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其语言发展。家庭中,家长注重与幼儿的有效沟通,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语言特点。
3.教育环境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影响
学前期作为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语言开始出现并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使用表象和词语来表征外部事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为每个幼儿创造语言表达机会。课堂上,不带有感彩,不剥夺幼儿的说话权利,让更多幼儿获得说话机会,激发学习语言的兴趣。此外,语言活动区域也显得十分重要,幼儿是区域活动的主人,所以语言区活动规则的制定要实现自主化。幼儿可以分班、分组自主讨论制定语言区的活动规则。
三.结语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机,据有关调查显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能够从其语言发展中表现出来。因此,在语言发育敏感的幼儿期,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肩负起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育的重任,要了解影响语言能力发育的诸多因素,并在生活中运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把影响因素转变为促进因素,以达到提高幼儿语言能力发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揖建.论幼儿语言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3,(5):19-20
[2]贺利中.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31- 33
关键词:想说; 敢说; 喜欢说; 有机会说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03-002
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问题。语言是人类交往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方式。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到家园共育。
一、语言教育,家庭为先
家庭是幼儿生命的摇篮,是孩子们最温暖、最安全、最自由、最快乐的港湾,家庭成员的讲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作为家长,在家庭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做好榜样,培养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
3-4岁的幼儿正处在接受语言能力最强的时期。家长可以围绕孩子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生活,谈一些符合孩子语言特点的,孩子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让孩子乐于说、乐于讲,从小培养幼儿爱说话的兴趣。同时家长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与幼儿进行日常交谈。
2.充分利用各种环境,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
双休日家长可带孩子去公园、书店、游乐园等地,充分利用孩子们感兴趣的周围的景物,在玩的过程中教幼儿认识事物,鼓励幼儿勇于交谈,如与小朋友、售货员、管理员们进行对话。有时,也让孩子与小动物们、植物谈话。这样家长可以从中了解孩子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孩子们的大脑中有了内容,自然会流露出想说的欲望,同时为幼儿的想象插上了美丽的翅膀。
3.睡前讲故事
睡前讲故事对孩子们来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孩子依偎在妈妈、爸爸身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语言的熏陶,此时家长可适当的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内容,让孩子通过说来表达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等,从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让幼儿接受语言信息
孩子的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强,有时看过一两次广告后也能流利地说出广告语,这充分表现出孩子想学习语言的渴望。因此,选择一些合适的电视节目让幼儿欣赏,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是很有益处的。其次,家长还可以为孩子选择配乐的优美儿童诗让孩子欣赏,时间长了,自然会跟着读;同时也可以利用录音机、影碟机等电教手段,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学习语言,加强对孩子的语言培养。
二、语言能力,学校为重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1.引导幼儿开展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
如举行儿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语言教学游戏等,都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像讲故事活动,不仅幼儿兴趣高,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散步时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如春天到来的时候,请幼儿利用散步的机会,让幼儿观察讲述春天法桐树叶的变化。孩子们会说,初春时树叶是嫩绿色的,过几天后变成浅绿色的,再过些天,孩子们会说树叶变成深绿色的,到夏天时,法桐树的叶子又变得更绿了。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幼儿学新词:“碧绿”。这样,语言活动中所学的词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如幼儿学过“渐渐”一词后,可结合生活实际,启发他们讲“天气渐渐热了”,“雨渐渐小了”。教师也可以随意和幼儿个别或三三两两地进行交谈,谈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事,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不仅能培养师生间感情,而且能使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3.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
在每个班级中,总有个别幼儿“沉默寡言”,这时教师应善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周围,和他们亲近,抚爱他们,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跟他们说话,使幼儿在感情上得到满足,产生说话的愿望。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发展孩子们的说话兴趣,使他们有话愿意说,有事愿意讲。通过多讲多练,使他们逐渐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4.图书角的妙用
班里的图书角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儿,不但扩大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有关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知识,还促使孩子们观察、分析、想象及讲述能力的发展。幼儿模仿性强,往往喜欢与别人看相同的书,这时有可能会发生争抢现象,此时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幼儿想办法用与人商量的语言,如我看看你拿的书好吗?咱们一起看这本书可以吗?你看完了给我看一看,好吗?通过这种语言引导,可从中培养幼儿的与人交往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幼儿看书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互相谈论和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样可以发展孩子的语言,并使幼儿更正确、深入地体会书中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鼓励幼儿给同伴讲述自己图书中的故事情节或其他内容。这样,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讲述,进一步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5.将语言教育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教育活动之中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实践中,语言教育与音乐教育的互相渗透更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歌曲是音乐与语言最完美的结合,孩子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唱着充满韵律感的歌词,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享受,可从中感受到音乐与文学艺术的美。如小班教材下册中的歌曲《春天》,歌词生动形象,幼儿透过歌词就能看到一幅非常优美的春天图画,在欣赏完歌曲后,让幼儿描述歌中描写的春天,还可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看到的春天另外的景色,通过说唱结合,培养了幼儿有节奏地说的能力。
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表达、交流、争论,满足幼儿“说”的愿望,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殷红博.《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基础训练》,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8月
关键词:幼儿舞蹈;舞蹈教学;表演课程;重要性
表演课程是舞蹈演员塑造舞台形象的基础学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门学科已逐渐渗透到舞蹈的各个领域中。其中包括幼儿舞蹈领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学前教育的不断壮大,随着家长对孩子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舞蹈已从舞台上走下来。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我们看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和其它一些省市台幼儿才艺展示等节目,幼儿的表演简直是超乎人们的想象。这些幼儿基本上素质都很全面,大多数以歌舞形式表演。而这些经过舞蹈培训的孩子们都很聪明,不仅是在身体方面的素质很好,而且心理素质也很好。
随着我国艺术教学的不断深入,幼儿表演的重要性也逐渐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幼儿表演艺术是通过幼儿对自我生活的演绎来塑造舞台形象,传达幼儿情绪、情感从而表现幼儿生活的艺术。幼儿舞蹈是幼儿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正在成长中,但是只要能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不久的将来幼儿舞蹈必将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一、科学与游戏相结合,在教法中体现趣味性
童年就应该是一个无负担的童年,应是幼儿随性而歌随感而舞的童年,不应是成人完成教学计划、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幼儿的舞蹈教学就应以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法进行,保护孩子对舞蹈的兴趣。
然而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传情达意,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是舞蹈艺术的三要素,他们同样适用于幼儿舞蹈。然而舞蹈表演是构成舞蹈的重要因素,也是观众引起共鸣的桥梁。如何将艺术专业枯燥无味的训练转化为幼儿易接受、爱参与的活动,成为一个有待解决的新课题。针对这一课题,结合笔者的多年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具体环节入手。
1.丰富的道具
可能大部分专业教师定位的舞蹈道具,无非是汉族的扇子手绢、藏族的水袖、苗族的头饰、维族的手鼓等。而幼儿舞蹈中的焦距不仅要具有表演性、更要具有引导性。
幼儿舞蹈表演课不能照搬成人,同样在道具方面更是如此。在孩子的生活中少了各个民族的特点,更多了一份想象。凶狠的大狮子、可爱的小白兔、狡猾的狐狸、愚蠢的猎人等都是孩子们舞蹈表演中最为常见的素材。针对这些素材,丰富的动物头饰、可爱的动物服装、就连生活中的麻袋都能成为他们舞蹈表演课上的道具。这些教具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丰富了舞台,又引导幼儿掌握人物性格,是幼儿舞蹈表演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多样的环境
传统的舞蹈表演是在舞蹈教室中假想表演环境,而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即有了直观的感受才可以在脑部成像。因此适合幼儿心灵年龄的环境无疑是让舞蹈表演课能为丰富,根据幼儿表演课的素材,孩子需要为他们提供环境,以便于幼儿更快地进入表演状态。在幼儿舞蹈教室中可以设置丰富多彩的墙面,不仅适合幼儿心理和审美,也可以成为表演课中的一个个小舞台,为诱饵创设表演环境。例如:大森林、小河边、外太空等都是引导幼儿快速进入表演状态的条件。
3.教师的交流
一个合格的幼儿舞蹈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舞蹈知识、扎实的幼教理论。还应具备与幼儿沟通的能力,即儿童语言文中简称(儿语)。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不成熟。而在教学中如果这两种能力受限,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如何使幼儿舞蹈表演课顺利教学,就需要老师掌握儿语,抓住幼儿语言特点,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根据幼儿特点,为幼儿选择表演素材
儿童时期的舞蹈表演学习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培养他们舞蹈表演的热情,而不需要强调表演技巧。开发幼儿的想象力、理解力、记忆力、洞察力、注意力和自我表现欲是舞蹈表演课的目标。然而幼儿舞蹈表演课程是根据幼儿自身的表演特点,挖掘幼儿生活素材,则是实现表演课价值的基础。
笔者将幼儿喜闻乐见的表演素材做一下分类:
1.观察模仿表演
观察模仿表演是所有表演的基础,通过幼儿对自身生活的回顾,发现人物特征,以模仿的形式塑造舞台形象。
2.拟人形象表演
拟人形象表演是丰富幼儿表演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表演童真童趣体现的精髓之处,使幼儿通过自身想象给不具备生命的事物以灵魂,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
3.假想创编表演
假想创编表演是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返表现,是成人表演所不具备的,也是幼儿舞蹈表演的独特之处。
三、幼儿表演课程的必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孩子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幼儿舞蹈的概念也在不断完善,从注重柔韧训练,注重技巧展示,逐步向恢复幼儿天性,注重孩子身体发展过渡。而幼儿舞蹈表演也成了幼儿舞蹈的组成部分。舞台上的孩子少了技巧组合的展示,更多了一份儿童天性的诠释。并以此次在实践过程中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所以如何上好幼儿舞蹈表演课也成为新的课题。
1.幼儿表演奠定了幼儿舞台表现的基础
幼儿舞蹈最终的价值实现依然在舞台,这也决定了幼儿表演课程的价值是现在舞台。相信科学的幼儿表演课程一定可以塑造出一批批童真童趣的舞台精灵。
2.丰富教师创编素材
教师的创编素材离不开幼儿的生活,在舞蹈表演课中一次次的师生思维碰撞,一次次生生之间的亲密交流,都是幼儿舞台表演的珍贵素材,也一定能成为舞台表演的经典之作。
3.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舞台上的精彩演出,可以充分得到台下观众的认可。外界人们的认可就是孩子们自信心的来源,培养自信的孩子、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才是艺术教育的最高目标。
“舞”是艺术境界的典型化形式之一,倘若生活美、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形式,那么舞蹈美则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反映的突出产物。它运用人体的动态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意,因此具有情感性、多义性、虚拟性和模糊性等特点。而相对幼儿舞蹈而言,也同样是以儿童为主体,通过儿童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只是幼儿舞蹈的律动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童真”、“童心”与“童趣”。近几年来,素质教育是有利于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崭新教育观念,我们的教学工作要以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而舞蹈教育得天独厚,优势突出,它是一门综合艺术形式,具有推动幼儿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潜在优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手段。作为幼儿舞蹈工作者,我们的职责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得到的更多锻炼。而幼儿舞蹈表演课程则是提高幼儿舞台表现力、提升幼儿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如何使幼儿舞蹈表演课更科学、更系统地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幼儿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认读教法;英语浸入式;双语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6-0008-05
“浸入式”又称“沉浸式”(Immersion),是指用第二语言作为教学语言的教学模式,即儿童在园的全部或一半时间被“浸泡”在第二语言环境中,教师只使用第二语言,既用第二语言讲授第二语言,又用第二语言讲授部分学科课程。自“浸入式”英语教学实验在我国开展以来,能否在“浸入式”环境下对儿童进行早期英语词汇认读教学,这一直是教师和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论。有研究者认为,在幼儿园阶段进行早期认读教学会加重儿童的认知负担,对儿童的母语发展和第二语言学习造成不利影响。〔1〕也有研究表明,学前阶段第二语言认读教学的效果受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儿童母语、第二语言特点以及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绝对化。〔2-5〕与其他传统教学模式不同,“浸入式”教学常常为儿童提供直接、宽松的第二语言习得空间。因此,在“浸入式”环境下开展早期词汇认读教学是否会增加儿童的认知负担,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此同时,国外对第二语言早期认读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在英语文化背景下进行的,〔6〕针对我国儿童早期英语认读方法和效果的实证研究相对缺乏,难以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本研究拟在控制母语认读教学条件下,通过三种不同英语认读教学方法,考察英语认读教学对我国学前阶段儿童英、汉两种语言词汇认读效果的影响,目的在于探索学前阶段开展早期英语认读教学的可行性。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随机在北京市某浸入式双语幼儿园大班中选取64名母语为汉语的儿童,其中男孩36名,女孩28名。被试平均年龄为72个月。
本研究自编词汇认读测试材料,共选择24个汉语词语,根据词长(笔画数)、音节和词频指标,将这24个词语分为6组,分别为双音节高频长词、双音节高频短词、双音节低频长词、双音节低频短词、三音节高频词、三音节低频词,每组4个词语。儿童每答对一个词得1分,满分为24分。同时,本研究共选择20个英语词语,根据词长(字母数)、音节和词频指标,将这20个词语分为4组,分别为双音节高频长词、双音节高频短词、双音节低频长词、双音节低频短词,每组5个词语。儿童每答对一个词得1分,满分为20分。汉语词卡按照音节由少到多的顺序,以4×6的矩阵呈现给被试;英语词卡按照相同顺序,以5×4的矩阵呈现给被试。测试时,主试向被试出示词卡,请被试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依次认读词卡上的所有词语。汉语和英语词汇认读测试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93和0.91。
整个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词汇认读测验,主试对64名儿童进行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水平前测。第二阶段为干预阶段,将64名儿童随机分为三个班,对三个实验班进行为期6个月的干预。对于英语词汇认读教学,实验1班采取整词认读法,教师在教儿童认读英语词汇时出示整个单词,要求儿童直接看词跟读,不单独教授任何相关语音知识;实验2班采取音标认读法,教师在儿童认读英语词汇前先教授相关音标知识和26个字母读音,然后开始词汇教学;实验3班采取字母拼读法,教师根据不同单词中每一个字母的具体发音,教儿童根据字母进行拼读,在拼读过程中教师不单独教授任何音标知识。三个班的英语词汇认读分别由3名教师组织,教学内容和要求相同,但方法不同。通过对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家长的访谈,本研究对3名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效果进行了1~5等级评定,未发现显著差异。三个班的汉语词汇认读教学则由同一名教师担任,教学内容、要求和方法均相同,即首先教授儿童汉语拼音知识,然后结合幼儿园认读教材进行汉语词汇认读教学。第三阶段为后测阶段,在干预实验结束后,主试对三个班儿童的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水平进行后测。实验采取双盲形式进行,实验班教师和被试均不知道实验目的。
二、研究结果
以认读教学方法为自变量,以英、汉词汇认读前测成绩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个实验班的英、汉词汇认读前测成绩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三组儿童两种语言的认读能力在实验开始时处于同一水平(见表1)。
以认读教学方法为自变量,以英、汉词汇认读前测成绩为斜变量,以英、汉词汇认读后测成绩为因变量,进行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了英、汉词汇认读水平的前测影响后,英、汉词汇认读后测成绩的组别主效应均达到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字母拼读组英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整词认读组汉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s<0.001)(见表2、表3)。
三、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在不同英语词汇认读教学环境下,对早期半浸入式双语教育环境下儿童的英、汉词汇认读能力进行考察。研究结果表明,音标认读组儿童英、汉两种词汇的认读成绩均为最低。这一结果说明,传统音标教学不利于学前儿童英语词汇认读能力的发展,而且可能对儿童的母语认读水平造成不利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知识之间产生的负迁移造成的。尽管有研究表明,母语语音意识能有效预测儿童对第二语言新词的认读,〔7-9〕也有研究发现汉语拼音水平与英语拼写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0〕语音意识在汉语这种非拼音文字的阅读中具有同样的预测作用,〔11〕但是这些研究均没有考察两种语言语音意识获得的先后顺序,也没有涉及音标教学的具体方法和过程。在学前阶段,儿童对语音的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而音标作为一种抽象的语音知识又需要较高的记忆、分辨、比较和综合推理等认知能力,因此,当两种语音知识同时出现时,儿童的认知负担大大增加,导致儿童对两种语言语音知识的混淆,影响了认读效果。
本研究还发现,字母拼读组英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整词认读组汉语词汇认读成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这一结果与以往的相关研究成果基本相符。大量有关英语拼读规则的研究发现,儿童对语音与字母对应关系的认知能力是预测儿童英语认读水平的重要指标。〔12-15〕由于在运用字母拼读教学法时没有首先针对音标知识进行教学,而是强调让儿童在对不同单词的认读过程中逐步习得语音与字母之间的复杂对应关系,减少了音标学习负担,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导致的负迁移,因此儿童会表现出较好的英语词汇认读成绩。另一方面,对以汉语为母语的阅读困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对比研究发现,图形记忆、加工能力的低下是汉语阅读困难儿童的主要认知特征。〔16〕整词认读法虽然降低了英、汉两种语音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效应,却忽略了儿童对拼读规则的认知,而且还会增加儿童对图形记忆、加工的难度。但是,这种长期的图形记忆训练反映到儿童对汉语词汇的认读上,反而会促进儿童对汉字的认读。
综上所述,在传统汉语认读教学条件下,对处于早期半浸入式双语教育环境中的儿童而言,不同英语认读教法会对儿童的两种语言词汇认读能力产生不同影响:在字母拼读教学条件下,儿童英语词汇认读水平显著高于音标认读与整词认读条件;在整词认读教学条件下,儿童汉语词汇认读水平显著高于字母拼读与音标认读条件;在传统音标教学条件下,两种语言词汇认读水平均最低。本研究结果说明传统音标教学不利于学前儿童英语词汇认读能力的发展,而且可能对儿童的母语认读水平造成不利影响。
四、研究启示
本研究结果对当前我国学前儿童双语教育具有一定启示。从事英、汉双语教育的幼儿园教师和管理者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成功的第二语言认读教学不应以牺牲儿童的母语发展为代价,而是要同时促进儿童对两种语言的学习。要实现母语与第二语言学习的相互促进,幼儿园教师与管理者要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与模式选择、课程设计、师资配备等方面深入探索。因此,在学前阶段实施第二语言认读教学,仍需采取慎重和科学的态度,充分考虑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园具备的客观条件,不可盲目进行。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幼儿园教师应特别注意双语词汇认读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一般的口语教学不同,认读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熟练地借助视觉或听觉呈现的词汇信息,在头脑中迅速、准确地提取词义。这一过程受到儿童的注意力发展等多种认知因素的制约,同时单词的部位信息、结构特征、使用频率以及拼写规则等也会对儿童词汇认读的效果产生影响。这要求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具备与词汇认读教学相关的专业知识,正确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要随时对儿童两种语言的认读能力进行监控,最大限度地提高第二语言学习的正迁移效果,降低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浸入式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字母拼读教学能有效避免音标学习、图形记忆等带来的负面作用,降低认知负荷,从而在不降低母语认读水平的前提下促进第二语言认读能力的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双语认读中负迁移的影响只可能减少,却难以完全避免和消除。因此,如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模式,实现两种语言认读能力的发展,仍是今后教学研究和改革的重点。
在重视教学模式、方法等外部因素的同时,幼儿园教师也不能忽视学习者主体因素对双语习得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儿童具有天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如果能为儿童创造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儿童双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就能事半功倍,提升儿童双语学习的效果。如何在具体的词汇认读教学中体现“活动教学”、“游戏教学”、“快乐学习”的理念,如何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挖掘儿童的学习潜力,促进儿童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是摆在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SNOW C, BURNS M, GRIFFIN P. Preventing reading difficulties in young children〔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8.
〔2〕AUGUST D, HAKUTA K. Improving schooling for language-minority children:A research agenda〔M〕.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7.
〔3〕BALL E,BLACHMAN B.Does phoneme awareness training in kindergarten make a difference in early word recognition and developmental spelling〔J〕.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1, 26:49-66.
〔4〕FITZGERALD J. English-as-a-second-language learners’ cognitive reading processes: A review of research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5,65:145-190.
〔5〕HAKUTA K.The debate on bilingu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1999,20:36-37.
〔6〕TABORSP, SNOWC. Young bilingual children and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M〕// S B Newman, D K DICKINSON. (eds.) Handbook on research in early literacy.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01:159-178.
〔7〕WAGNER R K, TORGESEN J K, RASHOTTE C A.Development of reading-related phonological processing abilities: New evidence of bidirectional causality from a latent variable longitudinal study〔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94, 30: 73-87.
〔8〕JIMéNEZ GONZALEZ J E, HARO GARCíA C R.Effects of word linguistic properties on phonological awareness in Spanish childre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5, 87: 193-201.
〔9〕COSSù G,SHANKWEILER D, LLBERMAN I Y, et al. Awareness of phonological segments and reading ability of Italian children〔J〕.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988, (9): 1-16.
〔10〕张积家,林志华. 汉语拼音水平与英语语音意识、英语拼写能力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2, 25(5): 601-605.
〔11〕钟毅平, CHANG CM, HO C S H. 中国香港双语儿童初步阅读能力与语音、文字加工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 2002, 22(2):173-179
〔12〕SPRENGER-CHAROLLES L,SIEGEL L S,BONNET P.Reading and spelling acquisition in French: The role of phonological mediation and orthographic factor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8, 68: 134-165 .
〔13〕SIEGEL L S.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M〕// H REESE. 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SanDiego, CA: Academic Press, 1993: 63-97.
〔14〕 KIRBY J R, PARRILA R K, PFEIFFER S L. Naming speed and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s predictors of reading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03, 95(3): 453-464.
〔15〕GEVA E,SEIGEL L S. Orthographic and cognitive factors in the concurrent development of basic reading skills in two languages〔J〕.Reading and Writing: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2000,(12): 1-30.
〔16〕张承芬, 张景焕,等. 汉语阅读困难儿童认知特征研究〔J〕. 心理学报, 1998, 30: 50-56.
Impact of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on English Word Reading Ability for Children
Zhang Lei
(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Yan Rong
(Department of English,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