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辩论的重点范文

辩论的重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辩论的重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辩论的重点

第1篇

[关键词] 奇喻;《变脸》;奇喻性;暴力美学

一、“奇喻”——最具的思维方式

当谈及电影艺术的时候,人们通常认为它更多地借鉴了戏剧的创作方法与技巧,人物的表演、舞台的设计、场景的布置等,使得电影理所应当地成为戏剧的“衍生艺术”。然而随着蒙太奇的产生与应用,电影逐渐脱离了传统戏剧理论中“三一律”的创作法则,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早期前苏联蒙太奇学派进行的“库里肖夫实验”和“创造性地理学实验”到蒙太奇理论体系的日臻成熟,电影从心理完型、空间完型的角度印证了其叙事结构的多元化与随意性。同时,电影的叙事手段不仅可以像文学作品一样庞杂与随意,甚至还可以用分解、拼贴的形式来超越语言文字所达到的艺术效果,这一特征其实与戏剧有着很大的差异,它反而“更接近于小说”[1],用萨特的话来说,“戏剧的戏剧性主要依靠演员的表演,而电影的戏剧性是从景物推及到人”[2]。基于此观点,我们或许可以借鉴文学、语言学中的理论方法,来重新审视和分析电影的叙事手法与技巧。

在语言修辞学的研究领域中,英国著名语言学家艾·阿·瑞恰慈在论及语言中的比喻方法时,提出了比喻中的“远距原则”,并用如下的一组经典案例①来解释了这一原则:

1.老虎像野兽般号叫

2.狗像野兽般号叫

3.人像野兽般号叫

4.大海像野兽般号叫

5.手机像野兽般号叫

从以上的这五组比喻中我们发现,它们的喻体都是“野兽”,而本体有所不同:第一个比喻由于其本体“老虎”本身就从属于喻体“野兽”的范畴,因此使得这个比喻看起来软弱无力,甚至是一个病句;而第二个比喻的本体“狗”相对于“老虎”来说更加远离了喻体“野兽”的范围,因此看起来具有一定的力度;同样,第三个比喻中的本体“人”已经超出了动物界的范围,因此相较于之前的两组比喻显得更为巧妙;而第四个则最富有心理冲击力,因为它的本体“大海”本来不具有生命,离其喻体“野兽”的语境相距较远,因此使这个比喻看起来既合理又精彩;而最后一个比喻将“手机”比作“野兽”,由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跨度过大,超出了合理的想象范围,因此使人感觉较为拙劣甚至无意义。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语境跨度决定了其比喻的力度,这就是比喻中的“远距原则”。而类似于“大海像野兽般号叫”的这种惊奇效果的比喻也被称为“奇喻”,它可以“在两个似乎不相似的事物或者情景之间确立一种惊人的类似”[3],从而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理冲击与思维。

假如我们类比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与文学中的比喻手法会发现,蒙太奇所衔接的两个镜头非常接近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前后两个镜头的组接产生了新的含义,比喻也随之完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爱森斯坦所开创的“杂耍蒙太奇”,在电影《战舰波将金号》的“狮子的觉醒”这一片段中,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比喻,这种比喻通过电影语言的表达显得更为巧妙与简约。事实上,“奇喻”原则不仅仅适用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技巧,它还能够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拍摄方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倘若我们以“奇喻”为基准来重新审视吴宇森的《变脸》,会发现这部影片无论从情节的安排上、影像符码的设置上还是镜头语言的运用上,都充满了强烈的“奇喻性”色彩。

二、“换脸”与“”——情节设置的“奇喻性”

正如片名一样,“变脸”这一情节始终贯穿着全片的故事发展,而从剧作的角度来看,“换脸”这个颇具科幻色彩的情节设置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奇喻性”。首先,在现代生物科技与医疗技术的支撑下,“换脸”的情节并非完全不可能,这就为影片的写实风格提供了合理的基础。试想如果此处的剧情是“换魂”或者“换脑”,就会因过于虚构从而使故事失去了合理性,其效果就如同比喻中本体与喻体的跨度过大而发生断裂。同时,导演还在影片中加入了大量细节的设置,例如用变音器变换人物的声音;用整容交换体毛、疤痕等体貌特征等,这些细节的巧妙安排为影片的想象增添了真实性,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会对其情节的虚构产生过多的质疑。从这个角度来说,“换脸”这一情节本身就是一个“奇喻”,是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的大胆想象,这也为影片奠定了虚实相接、张弛有度的情感基调。

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导演通过“”这一情节,将全片的矛盾推向了。在“”这一情节中最耐人寻味的是,身份的互换不但没有引起双方家庭的风波,反而“缓和”了对方的家庭矛盾:警长西恩在对待特洛伊的情人和儿子时更加温柔体贴,给予了他们强烈的安全感;而特洛伊的放荡圆滑使西恩的妻子和女儿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浪漫和自由。从观影心理的角度来说,“”无疑具有强烈的“奇观化”色彩,让观众从电影情节中“窥视”到了日常生活中无法满足的“奇观”,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同时,为了增强此段落的合理性,导演又加入了人物台词的巧妙设计,将人物内心的自我否定与人格分裂演绎得更为生动,进而使这一情节显得真实可信。

三、“白鸽”与“镜像”——影像符码的“奇喻性”

提到吴宇森的电影,人们总会想到他签名式的“白鸽”,在《变脸》“教堂决战”这场戏中,吴宇森再次让白鸽从圣母像前飞过,并加以升格镜头的处理,呈现出了浓烈的宗教色彩和仪式感。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白鸽”这一物象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隐喻性,人们可以从“白鸽”联想到“和平”“圣洁”“自由”等主题,这些主题又与影片中的“决战”情节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使白鸽成为胜负的见证者,从而加强了此处的宿命色彩。同时,吴宇森通过白鸽与决战场景的结合,用“奇喻”的手法再次还原并发扬了经典电影中的蒙太奇段落,将杂耍蒙太奇的“奇喻性”发挥到了极致。而相较于早期前苏联电影的经典蒙太奇段落,吴宇森的这个“杂耍”显然高明了很多,他将比喻的本体“白鸽”和喻体“决战”放置在了同一个时空情境“教堂”之中,可以说是在“合理情境下进行的杂耍蒙太奇”,大大降低了早期杂耍蒙太奇的生硬与拙劣。

而在《变脸》中另一个极为突出的视觉符号就是“镜子”。当两人刚刚交换过面容以后,警长西恩第一次在镜子中看到了自己变成了仇人的面貌,一怒之下将镜子砸了个粉碎,此后他又多次在镜子面前观察自己,并不停地念叨着:“我是我,我不是我……”“镜子”这一原本是反映真实世界的惟一渠道,在此时却把主人公逼到了现实的边缘,营造出了一种“自我反噬”的心理奇观。最具戏剧性的就是在“镜前枪战”这场戏中,当二人分别用枪指着镜子的时候,看到的其实是换了脸的“自己”,自我的否定与人格的分裂在此时达到了顶点,随着两人同时开枪击碎面前的镜像,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恨也随之爆发。此外,通过演员在镜子面前的细致演出,观众的注意力逐渐被奇观化的场景所吸引,并不自觉地沉浸在了镜像所营造的强烈的空间感与视觉冲击中,进而逐步弱化了对“换脸”这一情节的合理性的质疑。

四、特写与升格——镜头语言的“奇喻性”

许多人在分析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的时候通常会从他的镜头语言着手,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对特写镜头和升格镜头的偏爱。吴宇森自己也曾说过,“我喜欢极端,我对极端之间的任何东西都不感兴趣”[4]。的确,特写镜头是一种极端的景别,当特写镜头出现的时候,它对人内心的冲击力已经超越正常的交际距离,产生了一种类似于“侵犯距离”的极端效果;而升格镜头所造成的慢动作效果将生活中无法捕捉的快速动作进行夸张与放大,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也充满了一种浪漫主义的奇喻色彩。在《变脸》“教堂决战”这场段落中,吴宇森用一组连续的特写镜头来处理枪战场面,将子弹开出枪膛的特写用升格处理,细节的放大和速度的放慢给“决战”赋予了一种耐人寻味的仪式感,营造出了一种反传统的“暴力奇观”。可以说吴宇森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细节的极度放大,他用类似于“微相学”的方式重新诠释了动作与暴力,其艺术表现力绝不亚于大场面的拍摄效果,带给了人们一种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这也正是吴氏“暴力美学”的精髓所在。

从《变脸》这部影片我们可以看出,吴宇森之所以能够得到全世界观众的认同,是因为他在电影中完美地遵循了“奇喻”的手法,把奇观化的情节设置、具有一定隐喻含义的影像符码以及极富张力的细节融入电影之中,从而呈现出了一幕幕科幻与现实相结合的视听奇观,让观众从影片中获得“奇喻”式的心理享受。

五、结 语

以宏观的视角来看,“奇喻”这一语言学的理念甚至可以用来审视我国商业大片的创作缺陷。通过对比好莱坞大片的创作模式我们发现,一些国产大片之所以缺乏票房号召力,是因为其情节的设置欠缺一定的“奇喻性”和合理性。例如2010年上映的动作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其题材原本是以悬疑和武侠为主,但是随着情节的发展,一些违背常理的夸张情节逐渐暴露,导致影片的主题向魔幻片和神怪片的方向倾斜,这就如同本体与喻体的跨度过大而导致语境的断裂,因而打破了观影心理所能接受的极限,最终导致影片没能得到较好的回报和反响。还有一些影片则走向了另一极端,例如2010年上映的《未来警察》,片中接连不断出现的“动画片式”的情节过于乏味老套,缺乏想象力,其效果无异于“将老虎比作野兽”,丝毫无法激起观众的兴奋点,因此引来了嘘声连连。

事实上,电影语言也像所有语言一样,拥有其自身的语法体系与创作法则,只有遵循了这些无形的法则,才能够创作出更为精彩的艺术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奇喻”的概念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清晰思路,那就是如何把握好真实与虚构的“度”,怎样在合理的情境下营造出最为惊奇的效果,这或许才是所有电影创作者应当思考的首要问题。

注释:

① 笔者在原先的例子中加入了第1个比喻和第5个比喻,以便更加直观地说明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距离过近或者过远所产生的效果。详见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参考文献]

[1] [美]J·劳逊.戏剧与电影的剧作理论与技巧 [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77.

[2] [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148.

[3] 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39.

第2篇

随着信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迎来一次新的变革。文章阐述了社会经济形态与企业管理的关系,分析了管理思想的发展变化和管理模式的创新,探究当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变革。

【关键词】

企业管理;重点变革;知识经济

0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及时改进和完善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推动着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不断变革;另一方面,企业管理的不断变革,使得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最终促进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企业管理变革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多,多种多样的企业管理变革理论层出不穷,有“短板”管理、绩效管理和标杆管理等。每种变革各有优劣,形成了企业管理上的“百家争鸣”[1]。文章主要目的是探究企业管理中的重大变革,促进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的健全与完善。

1 中国企业管理历程

在20多年的发展变革历程中,中国企业的管理变革已经完成了一次,现阶段要开始新的变革。中国企业管理上一次变革的时间大概在1980年到1995年这一时间段,即自中国改革开放后,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刚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企业当时陷入供不应求的情况中,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下,企业管理方式不够科学,最终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需要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改革。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变革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管理,即企业要积极引进管理科学,强化职能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在以往的管理中以计划管理和粗放管理为主,现阶段,这两种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管理要细化分工,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加强企业职能管理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多元化的到来,尤其是自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受到国际发达国家企业的强烈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管理的变革亟不可待。

2 知识经济和企业管理

2.1 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革命,一是农业革命,二是工业革命,在这两次经济革命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已经迎来了第三次经济革命。第三次经济革命的基础是信息和知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农业经济时期的关键性资源主要以土地、自然资源和体力劳动为主,农业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以早期的农场和作坊为主。早期农场和作坊的主要生产技术已手工作业为主,产品是单件和小量产品的服务,其管理特点以无分工的专制式管理为主。

工业经济时期的关键词资源是材料和能源、蓝领工人为主,工业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是大规模生产企业。这种大规模生产企业的主要生产技术以机器自动化生产为主,提供的是大量标准化的产品与服务,大规模生产企业的管理特点在劳动方面进行细致分工,组织管理的模式是以多层次、递进和集中式管理为主。

知识经济时期的关键性资源是知识与信息、知识人才,知识经济时期的典型组织是虚拟企业。虚拟企业的主要和关键性的生产技术是以柔性自动化、人工智能化和计算机及通信为主,这种生产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具有大量和个性化的特点。

2.2 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环境的变化,二是战略的调整,三是竞争的焦点。首先,在环境的变化方面,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关键性和基础性的资源发生了变化;其二是经济时代的主导因素发生了变化。其次,在战略的调整方面,投资战略上,由过去的厂房、设备和生产线为主的有形资产转变为人才的培训和人员的激励创新,成长战略上,由规模经济转变为无形资产的创造与增值。再次,在竞争的焦点方面,从以前的资产和技术的竞争转变为现阶段人才的竞争,除此之外,竞争的焦点还有融入了知识和信息的产品,比如微软公司的软件等。

3 企业管理思想的变革

企业管理思想是管理活动中的基本理念与原则的升华,企业管理思想为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在过去的企业管理发展历程当中,企业管理的思想深受历史渊源和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企业管理思想方面的“百家争鸣”,各种各样的管理思想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管理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管理思想受到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因此,带有强烈的时代和历史烙印。知识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经济时期的管理思想诞生出新的理念,比如,变革与创新、集成与融合、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等。

3.1 变革与创新

首先从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方面讲,在工业经济时期,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推动力,但是,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丢产品和技术的垄断,企业追求维护自身利益两个方面遏制了管理思想的变革与创新。企业的管理活动以追求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的。

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推动着社会生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知识经济时期的企业在追求企业绩效上,主要以企业的成本,产品的质量、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知识经济时期企业的管理思想方面的变革主要在于创新,管理思想的变革包括了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组织管理的创新和管理制度的创新。而信息、知识和人才则为创新提供了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管理变革的一个重要支柱就是创新管理。

3.2 集成与融合

工业经济时期的组织管理以西方自由之父-亚当·斯密的分工论为基本指导思想。工业经济时期,劳动分工与工作效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劳动分工越细,工作效率也就越高,但是细致的劳动分工使得企业的协调工作变得复杂化。复杂的协调机制和规模庞大的协调机构使得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受到阻碍,由此诞生出一种新的思想,即集成与融合,这种思想逐渐成为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指导性思想。

所谓集成,指的是将不同性质的事物在同一目标的引导下实现有机的合成。而融合指的是不同事物在集成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新事物的过程。从上文可以看出,管理思想的集成与融合的作用都是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集成包括了多学科人才的集成、技术的集成、业务与管理过程的集成等,而管理思想的融合包括了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之间的融合,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之间的融合,这些集成与融合为当代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集成与融合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很多企业和产品都体现了这一点,比如,计算机集成制造、团队工作等[2]。

3.3 以人为本思想

人既是企业的主体,也是企业管理的主要对象。不管是在农业经济时期、工业经济时期,还是在知识经济时期,人的因素一直受到重视。因此,在企业的管理思想的变革中,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管理。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投资者的愿望,同时也要满足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物质、文化发展等的需要。在企业的管理当中,减少管理的层次、员工的教育培训等都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体现。

4 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

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组织与行为两方面特征的总和,市场竞争中永恒的逻辑就是优胜劣汰。在知识经济时期,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准确迅速的对市场信号做出反应,及时更新完善技术,改进经营管理的策略。

4.1 团队工作

团队是企业基层组织和管理形式中的主要管理模式,以团队工作为主要管理模式的代表企业有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等。团队工作管理模式具有高质量、高效率、精干和灵活等特点,深受国际众多企业的认同。在精益生产系统中的主要支柱就是团队工作。同时,团队又包括了职能团队和项目团队。团队工作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劳动组织的灵活性、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创造精神,因此,在当代企业管理中,构建高素质的团队组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2 分形工厂

分形工厂来源于分形理论,分形在企业的形成过程中受递归机制的影响,可以衍生出变化无穷的复杂结构,分形的主要对象是依据其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某种方式实现整体相似。有关研究表明,任何经过漫长时间考验的事物都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企业也是一样。分形工厂具有自相似、自组织和动态的特点,分形工厂的结构特点具有动态性和开放性。受分形结构特点的影响,分形工厂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4.3 虚拟企业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要增强企业管理的灵活性,由于市场和社会的瞬息万变,市场机会稍纵即逝。竞争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要抓住机遇,就要积极挖掘、合理配置并且有效的利用好企业内部的资源。虚拟企业是由几个成员企业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经营管理实体。组合的目的在于抓住市场机会,因此,一旦失去机会,这种组合式的虚拟企业也就解散了。虚拟企业主要依靠计算机网络进行联系和合作,在虚拟企业中,组合成员根据市场机会提供自己的核心能力,把经济管理精力集中在核心能力和关键资源中。虚拟企业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节约资源,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5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在现代化科技水平和经济时代的推动下,企业的管理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管理的思想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优化改革,实现企业管理的重大变革[3]。

【参考文献】

[1]赵新西.国外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我国的产业结构软化升级探析[D].吉林财经大学 2011(08)7-9

第3篇

【关键词】古典题材;现代性;解构;剖析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6-0170-01

一、古典题材与现代性

古典,一般指古代人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化,富有那个时代显著的特色。古典也可指典故,这与时尚文化是相对的。就目前而言,追求古典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大多是青少年,老年人则更重视传统文化。一般而言,“传统”具有世俗性,而“古典”则具有权威性,“传统”与“古典”之间既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差别。中国古典文化一般具有温柔清丽、庄重含蓄的特性,我们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看来,改编古典题材的舞剧大多都是从古典文学里选取出来的。

中国传统舞蹈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态的变异,二是精神气质的变异。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体现出现代人审美需求的变化,也体现出传统舞蹈在新时期的一种自我调整特点。因此,传统舞蹈“现代化”的“现代”不应狭隘地理解为西方现代舞的“现代”,而是现在式的“现代”,这是一种时态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个人对此的理解是,给传统的舞蹈加入了现今的思想观、道德观、世界观。随着人们三观的变化,注入其中的现代化思想也将随之有所改变。要想对一个古典题材进行改编,就必须打破其原有的故事架构,注入新的理念,从新的组织中得出一个新的故事结构。

二、古典题材改编的现代性舞剧

(一)舞剧之《游园惊梦》分析――从故事情节解构出发

舞剧《游园惊梦》是上海金星舞团由《牡丹亭》改编而成的一部现代舞剧,包含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舞剧分“闺塾惊梦”、“写真离魂”、“魂游冥誓”、“冥判回生”四幕,以剧中男女主人公柳梦梅与杜丽娘极其浪漫的爱情为主线,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讲述了一个至情至爱的故事。

该舞剧将西方思想与东方文化经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进行了巧妙的嫁接,使其不单是一个舞蹈形式,而是在肢体语言上加入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丰富多彩的情节,使其更加现代化。如,第一幕“闺塾惊梦”就是在日常生活的叙述中加入了情感,把生活化的动作进行丰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的感悟、动作,更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给旧的事物注入新的灵魂,从而塑造出一个全新的更贴近现代人思想的人物。

(二)舞剧之《贵妃醉酒》分析――从人物视角入手进行重组

舞剧《贵妃醉酒》由京剧《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改编而来,分三个部分:“输液”“条凳在行动”“我扮贵妃”。通过对杨贵妃华丽唯美形象的改变,表达出了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解剖、氧化、浸泡,从而建立出一个两种不同时代文化的对视。

这部舞剧通过对比的手法来表达时过境迁的种种变化以及人性的一种病态。当一名带着眼镜的老学者推着整车的垃圾食品上台时,一名200多斤的女演员从中肆意取食,这样的场景突显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原本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趋势,在现今看来却是啼笑皆非。种种对比,表达出了人们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早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了。

三、对古典题材现代化改编的建议

通过对这几部舞剧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了舞蹈编导中古典题材的现代性改编的几种方法:

1.通过对原有故事或人物的解构,打破原有的东西,重新构建出新的视角、新的框架,使其从形式上出现不同。还有就是剥层:对故事人物的真实以及人性上的逐层剥减,发掘出更深层的情感,不过“剥”的程度是根据编导自己的视角,会更主观一些。

2.借事言志。借故事与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对比,或是辅助。方法基本上是对原有故事的扩展或是将故事的另一面展示出来,但后者大多是个辅助或贯穿的作用。不过在改编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一定的逻辑思维,既然大多数的改编都是反映人的种种行为,那就不能太过,不能超出人们的正常思维,扭曲人性的一面。太抽象的表达就脱离了现实基础,那么也就不能正确表现出人性的一面。

舞蹈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当语音、诗词、音乐都不足以表达内心情感时,人们便以舞抒情。面对中国繁多的古典题材,现代化改编主要是通过对原有故事或人物的解构,打破原有的东西,重新构建出新的视角、新的框架,使其形式上出现不同。注意人物的“情感”,人的“情感”是复杂多变、难以琢磨的,准确地抓住一种细微的感情,是可以展开许多连带的人生哲理或人性的另一面的。人性与现实生活是相互依附的,脱离任何一个都是不完整的,所以要注意将二者的关系进行适当的改编。

参考文献:

[1]李炜,任芳.中国现代、当代舞蹈发展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克芬,隆荫培.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1840-1996)[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第4篇

【关键词】变电站系统功能控制

1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重要作用

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中渗透,使变电站逐步摆脱了电力运行中人为操作的局面,给变电站的整体运行面貌带来了质的改变。具体来讲,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运行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电气自动化帮助科研人员开展实时仿真工作。使用电气化驱动技术,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实现暂时状态和稳定状态的同步存在,这使得同步实验成为了可能。为系统运行提供了大量的精确数据,增加了实验的精准度。在这种仿真的环境中,工作人员可以进行更多的电力装置测试,有助于帮助科研人员建立起一个混合型的实时仿真实验室。

(2)实现了电力服务的智能化。当今时代,几乎每个行业都离不开电力的使用,失去电力系统的支持,许多行业将陷入瘫痪的境地。电力的广泛使用对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自动化程度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电气自动化相关技术是电力系统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更精确地进行系统运行设计工作,并能代替人力做到更精确的系统运行故障分析。这种智能化的控制方式,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加高效准确。这种高度安全的自动化运行体系,使电力系统的服务能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 电气自动化系统主要模式在变电站中的应用

2.1 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相对分散模式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相对分散模式是从90年代后出现的,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得到推广和广泛的应用。它的应用原来是将变压站以几个相对独立小区的形式呈现,通过对小区内部设备小室的建设,形成安装小室地点并对各项用于监控、安全保障的设备进行安装。对特殊控制设备,比如对波录、通信控制器、直流的安装仍然采用集中安装方式,以便实现其总控制功能。最后通过对工业总线网路的使用,实现总控制室与各个安装小室的互联。

2.2 对电气自动化系统集中模式的应用

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集中模式是:设置特殊的操作控制室,同时相应的对自动化模块通信模块、保护模块、监控模块进行安装。虽然这些自动化模块在一个控制室中集中放置,但是各个模块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的联系。这种电气自动系统集中放置方式,在电路的接口的有效扩展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放置过程中需要对不同档次的计算机系统进行使用,以完成变电站模拟量信息、数字量信息、开关量信息的集中采集、计算和处理。

2.3 对电气自动化系统分层分散模式的应用

作为一种全监控的应用模式,分层分散模式的应用原理是对中低压变电站自动化模式的参照和利用。该过程中采用集中组屏的设备是高压线路、主变、母线设备中的通信、保护监控、中央信号。在设备小室中依照设备间隔进行监控、电容器、出线设备的安装,或者直接将上述设备在一次设备上进行安装,各个设备模块之间的互联应用的是通信规约和标准局域总线。同时这些模块的安装采用集中组屏的方式也较适宜。分散式结构的应用对变电站二次设备之间互联线的简化、连接电缆的大量节省、设备投入的降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自身存在着较强的抗干扰力、安全可靠性高、维修保养操作简便、各器件之间组态灵活等特点。

3 变电站电气自动化系统功能的有效运用

3.1 计算机保护功能的有效运用

对计算机保护功能的应用是为了保护变电站运行过程中使用到的所有的电气设备,包括对安全自动装置母线、变压器、线路等的保护。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记录相应的故障并储存多套定值、显示自身修改定值。在变电站运行过程中,接受总监控系统命令,并对该过程中的工作步骤和对应的故障信息进行发送,诊断和处理变电站运行过程中设备出现的故障。对以往的定值进行有效的修改同时校对时间。

3.2 采集和处理运行数据

变电站对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对电气自动化具有的基本功能的应用,即对变电站运行过程中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其中变电站的脉冲数据、变电站的状态数据和变电站的模拟数据是其主要处理数据。对状态数据的处理包括对事故跳闸总信号的处理、断路器表现状态的处理、预告信号的处理、隔离开关表现状态的处理和一次设备告警信号的处理等。对模拟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主要包括对无功功率值、各段母线电压、电流、馈线电流等模拟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3.3 能够及时准确的记录设备故障、事件播录测距

变电站对电气自动化记录功能的运用,是为了对设备故障和事件播录测距的准确记录。事件记录内容为:记录运行设备的开关跳合、保护动作序列。对各种配置的选用是为了实现监控系统中的通信功能,并通过对监控系统的应用实现分析、储存事件、故障功能。

3.4 电气自动化的操作和控制

通过对后台屏幕的应用,变电站的操作人员可以进行远程的操作控制变电站中的各项变电器设备。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为了使因系统故障而无法进行设备操作的现象得到有效的避免,设计和建设变电站系统时应当注意对人工直接跳合闸的预先保留,这样一来即使系统出现了故障事故,变电站仍然能够正常的运行。

5对自动化系统中自行诊断功能的应用

应用系统中各个插件的自行诊断功能,实现数据到远方调度中心和系统后台的输送。系统装置的本身可以及时的进行自检,使维护和维修工作能够更加方便快捷的进行。实时检查各项运行设备,有效的找出运行装置的自身缺陷和存在的故障,并对故障的出现位置进行有效的提示。

6数据记录和处理的有效性

系统处理数据的工作任务是对变电站工作历史数据的有效处理,是进行变电保护、管理、上级调度中心所需数据的处理。详细的分为断路器运行动作次数的记录;对变压器和输电线有功、无功的记录;对断电器跳闸次数和累积数量的记录;母线电压最大、最小值应用时间记录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根据实际的需要,在变电站运行中实现记录和处理数据。

4 电气自动化在变电站的发展前景

新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对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实现更高程度的应用,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体现出一种普及化的状态,具有代表性的是IED电力自动化技术。该项技术可以实现各个厂家对管理信息的共享和操作,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为了规范这一系统的应用,国际上对这种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出台了一些特定的使用标准。我国的研究人员在推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中主动将这种技术向国际标准靠拢,以便该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有一个更好的前景,目前已经按照IEC61850标准开始了电气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发。另外,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大规模应用,也必将推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及通信控制技术在智能控制工作中的应用进展。

5 结语

本文通过阐明了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相对分散模式的应用、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集中模式的应用、对电气自动化系统中分层分散模式的应用、计算机保护功能的有效运用、采集和处理运行数据、能够及时准确的记录设备故障、事件播录测距、电气自动化的操作和控制、对自动化系统中自行诊断功能的应用、数据记录、电气自动化系统中诊断功能的应用。提出了电气自动化在我国变电站改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对具有较高、较先进的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对电网的高效、顺利运行、电力系统工作效率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电力变电;运行;安全性

信息管理是借助于技术、经济、政策、法律、人文等方面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实现信息流真实、高效的最主要的途径,而电力变电是电力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肩负着电力系统安全的重要任务。将信息管理技术科学有效的应用进电力变电中可以有效的提高我国的电力系统管理水平,在保证电力变电工作安全进行的同时,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系统化,以确保我国的电力系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不断发展。本文将对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把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运行中的措施进行深入分析。

一、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现阶段我国的电力变电信息化水平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但是由于中国社会的客观条件限制,电力变电发展受到了来自先进性和自动性方面的严重制约;调度与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运用是电力企业工作中的重点,但是信息化管理却一直表现出严重不足的态势;虽然技术、设备等在不断的更新和完善,电力系统也在不断地成熟,然而信息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应用,却一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三点上。

1、安全生产难以有效落实

近些年来,电力变电的安全生产更是被提升至我国计划经济指令的高度得以广泛施行。然而,由于电力企业存在诸多类似于电力效率低、电力信息缺失、电力管理体制不明的弊病,导致计划经济指令的落实情况并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高度。

2、组织管理模式及业务模式亟待更新

很多企业无法将信息技术科学有效的应用进电力变电工作,导致电力变电运行不佳;还有些电力企业应用了电力变电,可是由于企业在变电管理方面缺乏必要的优化和革新,导致电力变电运行未能获得预期效果;更有些企业不思变通,一味沿袭旧时的业务流程,旧制的流程无法与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相匹配,或者存在严重的不足或是缺陷,都导致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运行却仍旧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不良结果。

3、信息化难以有效落实

毫无置疑,科技会带动生产力。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下,很多企业纷纷将先进的技术加入到自身的生产中,然而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理论作为依据,这种行为完全可以归类于盲目跟风。就比如说,利用分布式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数据进行采集具备很多优势,最显著的一项就是实现了数据的集中自动化,许多电力企业得知这一“消息” 后,不考虑自身能否有效施行分布式计算机管理,盲目的使用,导致施行效果不佳;再比如,有些企业进行了MIS系统的建立,也对变电设备的维护、生产计划的设计等做出了规划,然而却忽略了信息化的变电是一项涉及很多专业,需要很多专业知识做铺垫的复杂工作。不完整的研发体系配合不健全的理论框架,想要实现对信息化变电的科学指导,是极其不科学的想法。

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变电运行中的策略

1、从设备角度出发

变电生产离不开变电设备,只有保证变电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具备合理性和安全性,才能最大限度保证变电生产的顺利进行。变电企业在规划设计的阶段就需要着重考虑设备的使用问题。例如,对重要的设备进行科学的集中性管理;对易被破坏的线路等,更要采取深埋、穿线、架空等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对终端设备更是要做到严格管理,尽可能的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

2、从技术角度出发

采取各种有效的安全技术,将安全生产的口号落到实处。从技术层面考虑,想要将信息化变电有效落实,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出发。

(1)巧用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是的主要功能是隔离信任网络与非信任网络。科学的利用防火墙技术,对网络进行“强行检查”,大幅度降低非法用户对信息资源存取或者访问的概率,充分保证了重要资源信息的安全。

(2)加强病毒防护技术 加强“防毒”策略,避免系统信息受病毒影响而造成损失。定期不定期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检查,采取相应的措施落实计算机病毒的预防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各个“防毒”环节进行统一管理,为信息化变电工作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3)落实数据系统备份 根据数据重要性的不同,对数据进行等级划分,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科学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备份策略;制定科学的数据故障恢复预案,定期对恢复工程进行预演;逐步完善数据备份中心的建设,提高系统进行灾难恢复的能力,保证在系统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实现数据和系统的快速恢复,进而保证信息化变电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

(4)提高安全审计 将安全审计系统应用于变电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完善变电系统并逐步实现系统规模的扩展。采用恰当的技术手段,对设备、数据、业务、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的安全审计,对隐患事件及早发现,以便更迅速的采取相应办法处理和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提高审计同时,虚拟局域网技术的加强和身份认证体系的建立也需要被关注。

3、从组织管理角度出发

(1)建立安全意识,培养安全技能

定期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在普及信息化电力安全知识的同时,提升员安全意识和维护安全的责任感,培养员工解决安全隐患的相关能力;对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在实践中加强员工的操作技能;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科技产品为辅助,全面提升信息化变电工作的有效落实。

(2)制定安全策略与制度

企业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对信息化变电工作进行指导;建立一套科学的、统一的、全面的安全策略制度,以制度作为标准,规范信息化变电工作的全过程;严格按照制度内的细则落实工作,严厉奖惩,并将奖惩实际落实,在思想上给予员工震慑,从侧面促进信息化变电工作的有效落实。

(3)建立安全监管组织

建立监管信息化变电工作落实的专业部门,严格执行企业信息化变电过程中的全部监管工作;对监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细化,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构建垂直领导关系,方便企业高层制定决策和实现对企业的全局管理;以监管为辅助,加强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工作,更好的推行信息化变电安全工作的有效落实。

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电力变电信息化水平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但是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我国的电力变电在信息化管理方面却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人们必须采取对应的策略,以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并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艺杰.刍议信息管理技术在电力变电运行中的运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3(07).

第6篇

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就是学生在获得一定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参加高考,获得升入高等职业学校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所有任课教师的通力合作。电子电工教师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深刻了解自己所教课程的具体要求,选择教学内容,找准电子电工课程的定位,从而有利于整体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电子电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接受继续教育和学习,积极参加新课程培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加强新课改理论的学习,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打造有效和高效的电子电工教学。

二、电子电工教师要积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电子电工教师要积极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注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注意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沟通。电子电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爱护学生发言和表现的积极性,构建一个平等、和谐和宽松的教学环境。电子电工教师还要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教学工具,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教学、实物教学、现场教学和仿真实训、实际操作等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

三、电子电工教师要改变旧的评价标准,通过多种渠道去评价学生

在现有教育体制下,考试仍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包括对职业高中学生的技能鉴定。职业高中教师把自己讲的的书本上写的原原本本地搬到考卷上,虽然能够考察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程度,但是很难考察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所以职业高中教育评价要和普通高中教育评价有所区别。电子电工教师应当考查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采用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演算题等题型的闭卷考试方法,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考试的目的。所以,电子电工教师必须根据课程特点,采用笔试、口试、机试、现场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而且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各种能力,电子电工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人的潜能开发,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突出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提高。

四、电子电工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具有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电子电工教师要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培训,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创新,探寻现代学生的想和做,深入到学生中去,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因此,电子电工教师应极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变电运行;分析;故障处理

1.设备检修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

1.1验电

要检修的电器设备和线路停电后,在装设接地线之前必须进行验电,通过验电可以明显的验证停电设备是否确实无电压,以防发生带电装设地线或带电合接地刀闸或误入带电间隔等恶性事故发生,验电时应在检修设备进出线处两侧各相应分别验电。

1.2装设接地线

1.2.1装设接地线的目的:为了防止工作地点突然来电;可以消除停电设备或线路上的静电感应电压和释放停电设备上的剩余电荷,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接地线应设置在停电设备有可能来电的部位和可能产生感应电压的部分。

1.2.2装设接地线的方法:装拆接地线均应使用绝缘棒或戴绝缘手套。装设接地线应由两人进行,用接地隔离开关,接地也必须有监护人在场;装设接地线必须先接接地端。再接导体端连接接触要良好。拆接地线顺序则与此相反。

1.2.3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拦。为了防止工作人员走错位置,误合断路器及隔离开关而造成事故,应在下列场所悬挂相应的标示牌及遮拦;在一经合闸即可送电到工作地点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操作把手上,均应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标示牌;在部分停电设备上工作时与未停电设备之间小于安全距离者,都应装设临时遮拦。临时遮拦与带电部分的距离不得小于规定的数值。在临时遮拦上悬挂“止步,高压危险”的标示牌;在工作地点处悬挂“在此工作”的标示牌;在工作人员上下用的铁架或梯子上,应悬挂“从此上下”的标示牌;在临近其他可能误登的架构上,应悬挂“禁止攀登,高压危险”的标示牌。

2.跳闸故障

2.1 10KV(35KV、66KV)线路跳闸

线路跳闸后,应检查保护动作情况,检查故障线路。检查范围从线路CT至线路出口。若没有异常,再重点检查跳闸开关,检查消弧线圈状况,检查三相拐臂和开关位置指示器;如开关为电磁机构,还要检查开关动力保险接触是否良好,如为弹簧机构要检查弹簧储能是否正常。如为液压机构要检查压力是否正常。检查所有项目均无异常方能强送(强送前要检查保护掉牌是否已复归)。

2.2主变低压侧开关跳闸

主变低压开关跳闸有三种情况母线故障、越级跳闸、开关误动。

当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动作,可通过检查保护动作情况和对所有设备的检查进行初步的判断。

(1)只有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动作

首先:应排除主变低压侧开关误动和线路故障开关拒动这两个故障。那么,到底是母线故障还是线路拒动引起主变越级跳闸呢?要通过对设备的检查进行判断。检查二次设备时重点检查所有设备的保护压板是否有漏投,检查线路开关操作直流保险是否有熔断。检查一次设备重点检查所有的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区,即从主变低压侧主CT至母线,至所有母线连接的设备,再至线路出口。

(2)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动作同时有线路保护动作

主变保护和线路保护同时动作,线路开关又没有跳闸,通常断定是故障。因此,在巡视设备时,除对故障线路CT至线路出口重点检查外,还要对线路进行检查。只有确认主变低压侧CT至线路CT无异常,方可判断为线路故障开关拒动。开关拒动故障的处理较为简单,隔开故障点,拉开拒动开关的两侧刀闸,恢复其他设备送电,最后用旁路开关代替输送即可。

(3)没有保护掉牌

若开关跳闸没有保护掉牌,需检查设备故障是因保护动作而没有发信号,还是因直流发生两点接地使开关跳闸,或者是开关自动脱扣。

2.3主变三侧开关跳闸

主变三侧开关跳闸原因:①主变内部故障②主变差动区故障③主变低压侧母线所连接线路发生故障④主变低压侧母线所连接线路发生故障,因本线路保护拒动或是保护动作而开关拒动,同时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拒动或是主开关拒动造成二级越级。具体故障原因应通过对保护掉牌和一次设备进行检查来分析判断。

(1)瓦斯保护动作。瓦斯保护动作可以断定是变压器内部发生故障或二次回路故障,重点检查变压器本身是否起火、变形;检查压力释放阀是否喷油;检查呼吸器是否喷油;检查二次回路是否短路、接地。

(2)差动保护动作。如果是差动保护动作,一次设备的检查范围为主变三侧主CT间,包括主变压器。如果瓦斯继电器内有气体还要取气,根据气体的颜色及可燃性判断故障性质。

3.若干技术分析

3.1过电压的影响。变压器的高压侧进线大多由架空线引来,很容易受到雷击。因此,应在变压器高低压侧均装设避雷器,并在雷雨季来临前对其进行检测。

3.2接地不符合要求。配电变压器一般低压侧采用中性点接地方式,当负载不平衡时,中性点会流过较大电流,如果接地线连接不好,接触电阻过大,会被烧断,导致危及用户电器设备安全。

3.3负载短路或接地。当变压器发生短路或接地时,变压器承受相当大的短路电流,内部巨大的电动力会使绕组变形及油质变差。因此应安装短路保护,一般高压侧采用跌落式熔断器,低压侧采用空气断路器。熔断器的熔丝选择应合理,保证变压器内部短路时能熔断,或低压侧短路或过载时能跳开。

3.4当线路逐次拉开后,光字信号一直未消失,则此时应考虑两条以上线路同名相同时有接地或在开关至母线之间有接地现象,而且类似这种多条线路同名相接地的状况并不多见。

3.5在倒母线一次操作合闸以前,要先投入母线非选择性压板,并取下母联130开关操作保险。母联开关除有一个充电保护外,没有其它保护,在这里取下其操作保险,目的是防止其它保护。误动跳开了母联开关若两条母线电压不平衡时合刀闸产生大电流会形成弧光短路,发生事故。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变”是电磁感应现象最大特点

1、[展示错误]

2、错因分析

因导体棒受到的安培力与速度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安培力是变力,导体棒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无法用已学的运动学规律求解,错误原因都在于对变化的安培力与变化的电流处理不当。

电磁感应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变”是电磁感应现象最大特点,如磁通量要变化才会有感应电流。有些变化是均匀的,有些变化是不均匀的;均匀的变化常常用算术平均量或画图像来处理。不均匀变化该怎么处理?电磁感应问题中有大量的变化是不均匀的,如上题中的安培力,由于安培力的不均匀变化,引起加速度的变化,加速度一变,电磁感应中涉及“时间、位移、速度”等运动学量就无法用已学的匀速、匀变速运动规律求解,如果找到了处理不均匀变化的安培力的方法,其它的运动学量就迎刃而解;电流若不均匀变化,Q=就不能使用,牵涉到能量转化问题的求解。本文讨论安培力和电流变化的处理

二、解决“安培力和电流的不均匀变化”是关键

第9篇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事故信号;GPS;后台监控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对变电站主要设备和输、配电线路的自动监视、测量、控制、保护以及与调度通信等综合性自动化功能。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变电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电力系统管理模式的需求。因此,将变电站由常规站改造为综自站已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是,由于综合自动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其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将综自改造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一总结。

1 有关事故信号的问题

在常规控制方式的变电站,运行中发生事故时变电站将产生事故报警音响并经过远动设备向调度自动化系统发出事故信号,调度自动化系统采用这个事故信号启动事故相应的处理软件(推出事故画面、启动报警音响等)。由此可见,变电站的事故信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特别是对于无人值班的变电站,由于监控中心的运行人员需要同时监控多个变电站的运行状态,事故信号就成为监控中心运行人员中断其它工作转入事故处理的主要标志性的信号,非常重要。

在110kV顿岗变电站综自改造竣工验收时,验收人员在操作35 kV线路时,发现在后台和地调远方控制合开关时,都会触发“事故跳闸”信号。

在采用常规的微机远动设备和保留控制屏的无人值班变电站中,一般采用在控制回路中增加记忆继电器(双位置)的方法产生事故信号,这种方法已在以前的采用RTU进行无人值班改造工程项目中(110kV及以下电压变电站)应用多年,其技术依据与原控制屏操作KK开关与实际开关位置不对应相同。110kV顿岗变电站事故信号生成的原理与上述方法相同。其回路为将操作回路中的KKJ继电器(双位置继电器)的合后位置结点与断路器位置信号结点串联,形成一个电气单元的事故信号,监控系统中只须将各电气单元的事故信号进行软件或运算即可生成全站事故信号。

事故信号的这种生成方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发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当后台或地调对开关进行遥合时,双位置继电器KKJ励磁,其常开接点变为合位,但由于开关位置变位太慢,DL常闭接点仍处于闭合状态,回路接通,触发事故总信号。由于这个问题是因为开关变位太慢引起,所以就通过在测控装置中设置延时,以延长判断时间来解决的。这种解决方法的弊端在于真正的事故发生时,会由于装置中设置的延时而不能对事故进行准确判断。

因为35kV、10kV均为储能开关,当断路器合上时,储能装置启动,与其相连的TWJ失磁,若将TWJ的常开位置与KKJ的常开位置相连,构成生成事故总的回路,则会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这种解决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因为软件延时而产生的误判断。

2 有关GPS对时的问题

随着变电站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力系统对统一时钟的要求愈加迫切,有了统一时钟,即可实现全站各系统在GPS时间基准下的运行监控和事故后的故障分析,也可以通过各开关动作的先后顺序来分析事故的原因及发展过程。统一时钟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提高运行水平的一个重要措施。因此,在广东电网公司的《广东电网110~220kV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中,明确要求采用GPS时钟对电站装置进行校时。

GPS对时一般有三种方式。

脉冲同步信号:装置的同步脉冲常用空接点方式输入。常用的脉冲信号有:1PPS,1PPM,1PPH。

串行口对时方式:装置通过串行口读取同步时钟每秒一次的串行输出的时间信息对时,串行口又分为RS232接口和RS422接口方式。

IRIG-B方式对时:IRIG-B为IRIG委员会的B标准,是专为时钟的传输制定的时钟码。每秒输出一帧按秒、分、时、日期的顺序排列的时间信息。IRIG-B信号有直流偏置(TTL)电平、1 kHz正弦调制信号、RS422电平方式、RS232电平方式四种形式。

由于变电站内往往存在不同厂家的自动化装置,其接口类型繁多,装置数量也不等,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遇到GPS对时接口与接受对时的设备接口不能通信的问题。110kV顿岗变电站采用的保护测控装置为国电南自的系列产品,该产品只接受无源空接点对时,而山东科汇科技有限公司的GPS设备只能提供有源485 B码对时。这就造成接口类型不统一,从而导致站内保护测控装置不能接受GPS对时的问题。

这个问题最终以GPS厂家更换通信插件,将对时接口改为空接点B码对时而得以解决。

这个问题的出现,提醒了设计人员在前期订货时,应充分考虑各种设备的接口问题。尤其是保护测控装置及其它智能装置与后台监控设备的接口问题。因变电站综自改造多用以太网方式组网,而有些厂家的旧设备只存在串口或RS485接口,或者不同厂家设备进行通信时,因为规约不同而造成通信失败。这些问题都需要对所订购设备的通信插件进行统筹考虑,或订购充分数量的规约转换器,以免类似情况再发生。

3 有关监控程序稳定性的问题

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后,无论是有人值班还是无人值班,操作人员不是在变电站内就是在主控站或调度室内,面对显示器进行变电站的全方位监视和操作。所以监控系统能否保持长时间稳定无故障的运行,对提高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和安全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事件:4月29日9:39,某变电站的监控后台主机SAC1/SAC2双机网络中断,后台监控机SAC2不能与前置机连接,值班人员重启后台程序仍无法解决问题。经过数次重启后,在下午17:26,恢复正常运行。当SAC2为主机且为前置机时,与SAC1机无法连接,使SAC1机无法读取实时信息,但系统没有判断SAC2机异常并把SAC1机自动切换为值班主机,所以造成监控后台SAC1机、SAC2机都不能正常运行。

值班人员对后台监控机SAC2的网卡、与交换机连接的网线、交换机本身进行了检查,均无发现故障。后经监控系统厂家人员检查确定,认为问题是由后台监控机SAC2的WINDOWS操作系统程序走死引起,网络资源不足导致后台监控机死机。

找出问题后,厂家将后台监控机的监控程序版本升级,并经系统双机切换测试。当其中一台后台监控机网络中断或有异常时,监控系统能将另一台备用机自动切换成主机运行。

变电站实现综合自动化后,很多的运行维护工作都需要通过微机装置来完成。但综合自动化装置的硬件更新换代非常快,所选用的设备可能很快就变成落后产品;监控软件有时会存在难以发现的缺陷,以至导致监控维护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影响了变电站的安全运转。随着综合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都会逐步得到解决。这也提醒设计人员在选择综自产品及后台监控系统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出一种程序运行稳定,功能齐全,硬件配置相对超前的综自产品。

第10篇

关键词:在线监测技术;变电检修

中图分类号:U2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电力系统的安全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关系到工农业的正常生产,为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电力系统日趋复杂,这就给变电维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目前,变电监测技术在变电检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并未普遍推广,在线监测装置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监测效果也不是很好。在线监测技术在变电检修中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这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做出了保障。在线监测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提高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也需要构筑多道安全屏障,依托技术的进步,相信安全屏障能日益增加,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

1、在线监测的关键技术

1.1设备与技术引进应注意的问题

监测系统在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时候,要考虑到监测设备的二次开发能力,要注重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步骤,了解操作要点,以便在现场正确使用和操作设备。

1.2监测参数的整理与分析

变电检修要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掌握设备状态的发展趋势,分析监测数据。在变电检修工作中,设备状态的发展趋势往往比监测数据的极限值要重要的多。变电检修要依托专业设备,对现场的各种特征量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判断,在线监测要做到对设备由始至终的监测,跟踪并储存许多设备的原始状态资料,方便对设备状态进行分析。

1.3管理理念的更新与人员技术素质的提高

变电检修工作不仅需要先进技术,还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才主要发挥管理作用。目前,变电检修并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检修策略与管理方案,只有建立状态检修管理体系才能克服制约状态检修发展的主观因素,提高检修工作的质量。

1.4基于“在线监测”技术条件下的设备状态评估体系的建立

变电检修系统要建立综合在线监测数据中心,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到数据中心,采集到的数据包括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两种,要不断优化数据的采集、传输与管理环节,使数据分析更加可靠。在整个评估体系中,数据库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对信息实现统一化管理,数据库的规划与设计是整个工作的重点。

2、变电设备综合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

2.1变电设备综合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现状

在线监测技术在全国电网的变电检修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很广泛的应用,监测系统朝着实用、可扩充的方向发展,技术设计本着创新与成熟并用的原则。但就目前形势来看,在线监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缺陷,有待进一步的改进与提高,分析监测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1产品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线监测技术是现代监测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传感、通信技术达不到要求,或者监测装置选用的器件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质量存在问题,或者功能存在缺陷,比如:电磁兼容性、稳定性、老化性等达不到要求,在对装置进行性能检测时,一些装置可能仅仅能够满足室内进行的灵敏度测试,却不能满足现场使用的恶劣环境,这就给供电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隐患。

2.1.2技术开发与研究方面的问题

做好变电检修工作一方面要引进监测技术,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监测技术的研发。目前,一些与电力系统科研相关的单位与高校,在变电设备在线监测基础理论和系统结构设计等课题研究上经费投入不够,课题研究划分时段,缺少连续性;一些科研单位只注重理论的研究,做出的理论论文十分精彩,但却无法应用于实际,这就使得理论与实际脱节;一些生产厂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在监测技术尚未完备之时便将其投入到电网运营中去,这就给电力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1.3设备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

目前,变电检修工作缺少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能力有限,难以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营。在变电检修的管理系统中,职责分配不明确,责任落实不到位,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维护。变电检修工作依托在线监测技术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监测,再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在对设备进行维护时,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达不到要求,不能达到维修的最佳效果,提供维修所需产品的厂家对维修人员的培训不到位,维修管理制度寻在漏洞,这些都会导致在线监测技术无法在变电检修工作中得到合理的应用。

2.2变电设备综合在线监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在线监测技术根据监测设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变压器在线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油中溶解气体分析、铁心接地电流、局部放电、绕组变形、变压器振动频谱等状态量的监测技术。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对电流互感器、套管、耦合电容器和电容式电压互感器等电容型设备的绝缘在线监测,成熟的电容型设备在线监测技术已经在一些电网公司得到了推广。断路器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项目主要有灭弧室电寿命、机械动作特性的监测,其中通过监测累计遮断电流来计算估计断路器触头磨损是一种正在积累经验和判据的技术。GIS在线监测主要是气体密度和局部放电的监测,目前国内只有一套这种类型的在线监测装置在运行。

3、变电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已然到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改革十分必要。保障供电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电力企业十分注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在线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电力设备工作状态的实时反馈,会产生大量的监测数据,变电检修管理信息系统有着以下几个基本思想:(1)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优化数据分析,进行数据系统化管理,形成一整套信息编码系统;(2)面向班组,面向数据的原始来源地,迫使管理规模成倍增大,信息成倍增加,实用性不断增强;(3)面向主体业务,强化生产管理的技术性与整体性,保障生产安全,规范业务流程,方便监督管理。变电检修管理信息系统有着自身的特点,它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管理,方便各部门间进行信息交流;部门分布采用分布式结构,便于分层管理、数据传输;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设计与开发标准数据库系统,做到数据的实时传递与资源共享;整个管理系统流程清晰,任务划分明确,责任落实到位;采用模块化管理,科学高效,变电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为变电检修工作带来了很大便利。

4、结语

电力系统的安全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关系到工农业的正常生产,建立新型的变电检修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借助这个平台,电力生产信息与管理信息可以实现数据的统一化管理,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回馈与信息共享,便于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时代在发展,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保障供电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时代的变电检修需要实现信息化,需要依托高新科技,实现动态监测,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优化变电检修流程,实现监测数据的交流与共享,在实际应用中,在线监测技术会得到不断的优化与完备,变电检修工作会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第11篇

一、从风控角度切入研究IP改编电影的必要性

2006年,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在《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中的第一章“‘融合膜拜’:理解媒介变化的一种新范式”中,以2003年奥尔良媒体体验电影节的口号“融合膜拜”为名,指出媒体业正在经历着一种范式的转换。“如果说数字革命范式是假定新媒体会取代旧媒体,那么正在凸显的融合范式则假定旧媒体和新媒体将以比以前更复杂的范式展开互动”。{1}

詹金斯认为,媒体融合时代的电影“把多种文本整合到一起……以至于单一媒体已经容纳不下了。”{2}而当这些电影在不同的媒体平台播出之后,也会产生出更多新的文本。这些新的文本不仅对于原故事整体而言具有美学上的价值和贡献,更重要的是,它们还会强化观众对该故事的深度体验,进而促进更多的消M。

大概是在《融合文化》被译介成中文的那一年(2012年)之后,国内影视业也开始进入到“融合膜拜”的氛围之中,跨媒介改编电影也在两三年内迅速成为市场主流,并借由IP这一新晋热词博得学术界和业界的共同关注。从票房表现来看,“2014年与2015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国产电影,由IP所转换的影片数量分别达到了5部与6部。2015年,由IP转换的影片的票房总量已超过了50亿元。”{3}

这些数字在客观上说明了IP改编电影的市场热度,然而,它们也容易一叶障目。在热潮之中,人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取得高票房的IP作品上,但更多关注的是其票房成绩而不是改编的方法。一部IP电影在改编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风险和解决的问题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例如,原IP的版权价值对于电影的改编存有怎样的影响?一部IP改编电影为什么会选择这一种而非另一种叙事策略?在对原著进行改编时应该保留或删去哪些内容?显然,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探讨。而如果影片的创作者和项目的操盘者没有有效地处理好改编电影和原IP作品之间的关系,那么这部影片的艺术质量和市场效果一般不会太乐观。这不论是对于单部作品自身,还是对于整个电影市场而言,都是不利的结果。

从某种角度看,2016年的电影市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尽管IP改编的电影数量较前一年增加了2倍,但大量IP改编电影都没有进行科学的风控评估,在内容上也只是简单地自我复制与复制他人,导致部均票房只有2015年的1/3,并且口碑和评分都不高。而电影的风控研究便是针对这些问题所作的理论尝试。

二、电影的风控理论与IP改编电影的风控指标体系

所谓电影的风控研究,简言之,就是从风险管理的视角切入,对一个电影项目的所进行全产业环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防控,包括风险的识别、分析、控制、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1963年罗伯特・梅尔和鲍勃・赫奇斯的《企业的风险管理》以及1964年小阿瑟・威廉姆斯和理查德・汉斯的《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出版,标志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门技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管理过程,而且是一门新兴的管理科学。{4}2009年,ISO(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3个风险管理的标准,同年年底,中国也了国家标准的《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从实施的表现来看,风险管理的理论主要被应用于企业管理{5},目的在于辨别与防控对于企业不利的风险和影响。但由于国内电影业普遍实现企业化运营仅有十余年时间,因此,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电影企业风险管理研究,针对电影项目的风控理论也才刚开始出现。

学术研究层面,国内在电影风控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是《影视风控蓝皮书: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6}。该报告从中国影视风控研究的新路径:舆情分析路径、舆情报告、电影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研究、IP改编电影作品评估体系研究、电影投资风险实证研究和风控模型分析、全案分析等多方面着手,开创了电影风控理论研究的先河。

在《电影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与方法体系研究》{7}一文中,司若、张强结合电影产业链的布局,建构了十二项电影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IP价值、电影类型、制片人、导演、演员、编剧组合、投资组合等。这十二项指标是对所有电影项目的整体风险评估,适用于所有类别的电影。那么针对IP改编电影,笔者认为, IP价值和电影类型这两项指标是研究的核心。在该文的“电影项目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表”中,这两项指标又被具体细分为政策风险、可改编度、IP人气、话题性、可开发程度、该类型的政策风险、该类型的市场受欢迎程度七点,但作者并未对其展开论述。

鉴于此,本文试图结合两部电影案例,并根据它们的特点将IP改编电影的风控研究指标初步划分为以下四点:IP版权的价值与风险、可改编度与可实现性、类型与题材的政策风险以及市场要素。

三、以《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为例的风控分析

ISO的三个风险管理标准不仅定义了风险的概念,还确定和规范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和评估程序。所谓风险,实际上就是指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风险诊断时,首先需要判断不确定性的来源,即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还是外部环境。而风险控制就是要去管理和降低这些不确定性,并在解决负面影响威胁的同时,创造正面机会来改变风险传导的过程。

1. IP版权的价值与风险

对于IP改编电影而言,原IP的版权价值对其至关重要,但IP自身也存在一定的负面风险。一方面,影视公司对IP的疯抢容易导致版权价格的虚高。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影视业在版权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不少IP项目都出现了版权归属上的法律争议。这不仅意味着IP品牌容易受到损伤,不少项目还可能因此而无法顺利推进。因此,在对一个电影项目的IP价值与风险进行评估时,就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考量。

除了思想上的正确选择,在对一些需要表达的内容的度的处理上也需要精准拿捏。这其实是一种表达的克制。因此,对于特定年代的生活状况,影片着墨不多,更多是从视觉美学的角度来设计这方面的内容。这种克制既是美学上的减法,也是控制风险的有效措施。此外,在影片上映之后,为了避免更多变数的出现,片方出于谨慎的考虑,最终选择屏蔽了有关的评论与分析,尽力将相关的政策风险降至最低。

4. 市场要素

市场既是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同时也与文本本身有关,因此在风险诊断中属于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风险点,需要项目开发者与主创一起把控。

《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均改编自知名IP,原IP故事自然是已经得到了原著粉丝的热捧,但当其改编成电影时,就必须尊重电影的市场标准。这意味着部分的内容需要被删改,而删改的比例就是一个需要平衡的风险点。

《寻龙诀》项目在电影改编时就需要考虑原著粉丝效应的双面性。因为影片已经对故事进行了较大改动,所以在主要人物的情义上就需要最大程度地尊重原著,并且要重点去铺垫。正是为了让人物是以情出发“不得不”入地宫“探险”,影片在开始部分才设计了那段在美国生活的故事。

从文本上看,尽管漫画《肿瘤君》在网络上吸引了大批网友的关注,但这不能掩盖该作品因过于个人化的记录风格而内含的非市场性的隐忧。因此,为了增强影片的市鲂裕《肿瘤君》的主创团队在剧本中增加了部分娱乐性元素,在原有亲情和友情的叙事线上,大大加强了爱情故事的表现力度,同时也增加了对于男主人公的描绘比重。但与此同时,改编也相对节制,爱情只是并列于亲情、友情的感情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并没有让爱情戏过于喧宾夺主。

此外,《肿瘤君》项目在做电影的改编时,还必须处理悲剧和喜剧如何平衡的问题。如果是走纯悲剧路线,则电影的质感会与原漫画IP的风格和调性不搭,容易引起原漫画粉丝的不满。即使是采用悲剧与喜剧相交织的方式,如果在篇幅上处理不恰当,也容易造成影片在叙事风格上的前后断裂,进而影响观众的观看体验。因此,电影《滚蛋吧!肿瘤君》的主创团队在给影片定位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和评估了这几方面的风险,最后成功将负面影响转变为正面机会,使这部电影成为改变风险传导过程的经典案例。

从《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的改编案例可以看出,IP改编电影在选择叙事策略和对原著内容的取舍等问题时需要考虑各方面的风险点。它们是创作团队在考虑如何进行剧本改编时的关键要素,而这也是电影风控理论急需被创立的重要原因。本文只是从风险控制的角度,针对IP改编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点所作的简要分析。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电影的理论化最好是从生产电影理论(producing film theories)的维度而不是电影大理论的维度来加以理解。”{10}当大理论在电影的创作、制作等具体问题面前失效,我们也需要更多与实践结合得更紧密的电影理论去解答与电影本身相关的各种问题。另外,电影理论也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学科,而是需要以电影的现象和问题为基点,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话语来实现电影理论自身的扩展。而电影的风控理论正是一种应时、应需的新的电影跨学科研究方法,能为电影的理论研究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注释:

{1}{2}[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34页、第155页。

{3}陈旭光、石小溪:《2015中国电影年度报告:产业、艺术与文化》,《创作与评论》2016年1月号下半月刊。

{4}参见王东:《国外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综述》,《金融发展研究》2011年第2期。

{5}风险管理已经发展成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是一种包含多类学科的综合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领域应用较多。

{6}笔者在该报告中分别针对《滚蛋吧!肿瘤君》和《寻龙诀》两部电影做了全案评估,本文的案例分析部分与这两篇全案报告内容有一定关联性。

{7}文章发表在《当代电影》2016年第2期,同时收录在《影视风控蓝皮书: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89-202页。

{8}《鬼吹灯》系列小说一共有两部,每部各4册,于2006年开始在网络上流行。买下这两部小说版权的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第一部的电影改编和摄制权卖给了中影集团(拍摄了《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将第二部卖给了万达集团(拍摄了《寻龙诀》)。

{9}天下霸唱认为《九层妖塔》的人物设置、故事背景和故事情节都与原著有太大差异,超过了法律允许的改动范围,对原著的品牌造成了损伤。

第12篇

电子商务企业的竞争模式、发展周期与传统企业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仍然沿用原来的信息披露规则,显然无法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因而新的适用于电子、商务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的出台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准则的出台都势必会牵扯到多方的利益准则的制定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准则的制定是一个慎之又慎的过程。因此,对于新的信息披露规则的各项条款的斟酌就成了当前阶段会计理论界研究的重点。

1.关于会计分期

既然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可以即时地提供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报表的生成不再以年、季,甚至月、旬为期间,那么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之一的会计分期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支持会计分期的两个重要的理由来自财富分配以及纳税的需要。当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交易是否需要纳税,如果需要又如何纳税的问题至今还没有明朗化的答案,而财务信息一体化的实现所孕育的动态管理似乎也预示着财富分配作为企业整个动态管理的一环,应该摆脱传统产业的传统模式。会计分期是否仍然能够作为会计的基本假设而存在,今天看来答案还无法预料,但是却是从事会计理论研究的人所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2.新技术与会计信息系统的接口

会计理论研究的另一个重点是持续地寻找最新技术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连接口。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是以最新的信息技术为支持的,财务信息一体化要想保持其基于网络应用的、有发展性的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特质,就必须不断地为最新的信息技术寻找与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接口。要想胜任该领域的研究,研究人员必须具备会计与信息技术的双重教育背景,一方面熟悉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另一方面了解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

3.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

似乎谈及电子商务,或者说谈及新经济就不得不面对无形资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讲,无形资产的计量是否能寻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不但关乎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且关系到会计职业界的存亡。因为如果无法保证无形资产计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那么会计的3张基本的报表,尤其是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所提供的信息根本无法满足决策支持的需要。在一个信息高度竞争的时代,会计信息并不具有天然的垄断地位,如果无法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信息势必会被更高质量的信息所取代。因此,理论界必须及早地寻找到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和依据,并将其上升为一种职业标准。

会计理论研究可能正面临着有史以来的真正的挑战,因为与电子商务有关的每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以至寻找的突破口,都既需要研究人员具备会计与电子商务的双重知识背景,又需要他们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精神,摆脱在原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的努力,而重新构建新的基石。

二、会计职业教育的变化

电子商务背景下,交易的处理是通过中央数据库或者各个单元的数据库的财务软件的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而自动化完成的。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人员所必须从事的许多重复性的劳动将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而会计人员所要做的是更具创造性的工作,是无法由计算机来完成的工作。可以预见,会计人员的专业背景将涉足会计以外更宽泛的领域。相应的职业教育必须预见到这种改变。

1.教育必须完成会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以互联网为交易平台,所有的业务活动都是以电子化的方式来完成的电子商务对该领域的从业人员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关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方面的知识正成为该领域的通行语言,是进入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必须提前完成的基础教育。因此,现代的会计职业教育必须承担会计和信息技术两个学科的教学使命。

相关教育除了要完成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新型人才的培养,还要完成对于已经涉足电子商务的会计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后续教育。

2.教学方式的改革

第13篇

关键词:变电二次设计;电力系统;细节问题

中图分类号:TM7文献标识码: A

细节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性要素,在电力系统当中,变电二次设计的细节质量与精细度将直接影响着电力系统是否能够安全稳定地投入运行。然而在变电二次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往往有许多细节问题会被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所忽视,并且这些细节问题对整个电力系统的不利影响是非常大的,严重者更可能会造成设备的损坏。因此,变电二次设计中的细节问题是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所必须要重视的一大关键性问题。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其中的各项细节问题以及考虑到其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保证不漏放每一个细节,尽最大能力保证其设备的完善性与精确性,从而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一、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调试远动系统的细节问题

变电二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一定要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调试远动系统的细节问题。在变电二次设计的过程当中,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应当严格按照不同的调度端来进行二次变电站中远动系统的调试,简单来说就是以不同的连接形式来作为不同的输送介质,目的是为了保证其信息输送速度与信息输送质量都能够符合相关标准,并且在信息输送的过程中不会发生运输中断现象以及不会影响正常工作的运转。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在对远动系统的自动化设置进行调试之时,必须要注意不能够仅仅只局限于对其装置本身的自动化情况进行调控,而是应该对其电源设备以及通讯设备等的自动化情况也进行有效的调控。再者,在对变电二次设计中的远动系统进行调控之时,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还应该多加注意一些调控中的细节问题,并将整个调控过程都进行细节化设计,从而避免一些细节性问题对远动系统造成的故障和损害。

二、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电源回路设计的细节问题

变电二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一定要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电源回路设计的细节问题。变电二次设计中电源回路设计的细节问题主要体现在因为电源回路的设置不当而引发的二次寄生回路。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中电源回路的设计之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通过不同的熔断器进行供电的保护设备的直流回路以及通过不同的专业端子进行电力提供的保护设备的直流回路之间绝对不能有丝毫电的联系。比如说,微机型设备的使用会涉及到输入输出的开关量,因此微机型设备需要一定的外部保护设备的保护,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微机型设备的光电耦合分隔装置将外部保护设备的无源空接点接入进来,当外部保护设备与微机型设备两者之间需要发生联系之时,微机型设备的无源空接点就会通过外部设备的光电耦合分隔器件接入到外部保护设备之中,从而对微机型设备形成保护。总的来说就是无论是保护设备的内外部哪种电源回路都必须要使用设备的内部电源以及闭合电路必须是无源的,不然就会引发二次寄生回路的问题,从而损坏电源。再者,随着时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应用于多种新型设备的二次设计的电源回路不能再保持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更改。比如说,在对常规电源变压器进行保护设计时为了实现调压闭锁目的通常会将继电器的常闭接点接入相应的有载调压的公共电源回路来完成,然而随着更多新型系统的开发运用,如今已经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小型化继电器来实现调压闭锁,而为了解决小型化继电器在调压闭锁时断弧容量小的问题,就需要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灵活地设计一个用常输出接点启动小型化直流接触器并由其接触器串入有载凋压的公共电源回路达成调压闭锁目的的电源回路。

三、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电缆设计的细节问题

变电二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一定要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电缆设计的细节问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应当按照变电二次回路的主要特性来进行电缆趋向的设计。在当前很多变电二次设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都会为了图省事而只在主变上面的瓦斯继电器的闭合电路中使用一根电缆;而实际上在主变本体上是有两个瓦斯继电器的,并且这两个瓦斯继电器的位置是不同的,如果只在瓦斯继电器的闭合电路中使用一根电缆的话,那么会令其中一些电缆芯暴露出来,从而使得电缆芯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虽然,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在安装电缆之时也会对暴露出来的电缆芯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进行保护,但是那些防护措施归根结底还是没有电缆对于电缆芯的保护作用大;在变电二次设备刚刚投入使用的时候,也许这其中的问题还显现不出来,但是如果长期如此的话就会逐渐导致电缆的损坏。尤其是在天气环境较为恶劣的情况下,损坏的电缆非常容易引起盲流接地的现象发生。因此,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电缆的设计之时,一定要谨慎考虑到这些问题,尽量在每个独立的设备之中都能够安装上单独的电缆,从而防止电缆的损坏,保证变电二次设备的正常运行。

四、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选用装置电源的细节问题

变电二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一定要注意变电二次设计中选用装置电源的细节问题。一般而言,二次变电站内的变电二次设备大多都是采用的220伏特的直流电,但是也有少数设备使用的是交流电,比如说用于进行主机监控管理等的一些设备就需要用交流电。目前我国大部分二次变电站内所使用的电压在稳定性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这些不稳定的电压非常容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比如说,在220伏特的电压对设备进行交流充电之时,有些二次变电站内的电压因为不够稳定而经常会自动跳换成低压电,从而导致充电过程中的失电现象,使设备不但无法充电,还会变成放电。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类问题,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应当用三组电源为二次变电站内的各项设备提供电力,从而保证交流负荷用电的安全性。另外,在变电二次设计当中,强电流与弱电流以及交直流电源之间是绝对不能够合用一根电线的,并且在进行电线排列之时还要将三者有效分隔,从而避免三者之间的互相干扰。

结语:

变电二次设计工作是一项非常注重细节化问题的工作,因此变电二次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变电二次设计之时必须要保持谨慎严格的工作态度,在一次次设计中不断累积故障经验,对那些容易在设计过程中被忽略的细节问题重点予以重视,从而保证变电二次设备以及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刘贵水,赵逢荣. 变电二次设计相关问题探讨[J]. 科技资讯. 2008(19)

[2]李兴华. 变电站互感器二次回路误接线反事故措施探讨[J]. 科技信息. 2009(23)

[3]李苇,陈维莉. 变电二次出图方式与自动化辅助设计软件的实现方式[J]. 电力勘测设计. 2009(04)

第14篇

关键词:变电检修接头过热处理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变电检修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分析

(一)变电检修工作目的不够明确:部分企业对于设备,特别是生产设备变电检修工作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对于变电检修的重要意义认知不够充分。导致在变电检修作业开展的过程当中,部门工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化,质量意识水平较低。对于变电检修过程中存在的部分误差问题抱有忽视的态度,然而这部分微小误差的存在势必会导致后期安全事故的加剧。

(二)变电检修工作记录不够全面: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要求变电检修工作开展过程当中需要针对每次检修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分析总结,这部分检修结果更是后期对变电设备运行状态以及检修规划工作执行提供依据的关键所在。然而受到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变电检修工作记录的重要性未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变电检修工作记录在技术性分析以及成本分析方面的缺失问题尤为严重,这一方面导致了变电检修结果分析存在偏差问题,另一方面也导致后期变电检修计划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特能别是对于地处偏远的变电站而言,对于这一工作过程的缺失问题表现更为严重,无法确保变电检修作业执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三)变电检修人员技术不够合格:现阶段部分从电检修工作的检修人员并没有接受系统化的业务、技术及安全培训。在岗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化培训少之又少,可能导致部分变电检修工作人员所掌握的检修技术落后于变电检修工作实际需求,不仅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同时也可能导致变电检修结果出现偏差。

二、变电检修中需要引起关注的几点问题分析

(一)变电检修中对危险点控制作业的要求分析:变电检修过程当中所开展的每一项生产任务均涉及到大量的危险性因素,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针对变电检修过程当中各种危险性因素以及危险程度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危险点控制是变电检修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所在。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充分体现了变电检修的预防意识,通过有效的安全性保障,防止变电检修过程当中出现任何不安全因素。在这一过程当中,应当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首先,对于变电检修工作现场所处环境的分析,具体是指变电检修作业现场可能导致工作人员人身安全出现不利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有毒有害气体的释放、易燃易爆物体的大量存放以及缺氧问题等);②.其次,对于变电检修工程现场作业的分析,具体是指变电检修过程中可能导致工作人员出现危险的因素(主要包括有高空作业以及交叉作业等);③.最后,对于变电检修工作情况的分析,具体是指变电检修工作流程的选取、工作过程当中相关人员的身体状态以及机械设备操作性能的方面问题的分析。下面举一实际案例来说明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案例一:XX年XX月XX日,某供电局在针对110kV电压等级强度用户专线进行变电检修作业的过程当中,某变电检修工作人员由于走错间隔,缺乏监护,加之装置性违章现象比较严重,造成该名变电检修工作人员出现高空坠落故。通过对该起事故原因的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点:①.首先,从主观层面上导致该起事故的原因角度上来说,该名变电检修工作人员在工作间断期间未经由负责人同意,擅自增加与变电检修无关的工作内容,并且在失去监护的情况下进入高空工作区域范围;②.其次,从客观层面上导致该起事故的原因角度上来说,变电检修组在针对检修工作进行安排的过程当中,没有针对现场安全标志以及相关危险点进行深入分析,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导致变电检修现场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在该事故后,应当特别值得关注并及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应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变电检修应当强化对工作人员,特别是带电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力度,并配合安全专项整治活动的方式确保变电检修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有效强化;另一方面,需要针对变电检修作业过程中存在受装置性违章导致的危险点问题进行有效清除,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进行上报执行。

(二)变电检修中对设备热故障的有效预防措施分析:为最大限度的杜绝设备在变电检修过程当中出现热故障问题,应当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有效处理:首先,针对金具质量予以严格控制,确保变电站母线线路及线夹金具自身性能的有效性,特别是对于设备线夹部件而言,应当借助于良好的散焊处理方式,确保其载流量指标以及动热稳定性指标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其次,需要针对各类型设备接头位置的接触表面进行有效的防氧化处理,将传统意义上普遍使用的凡士林防氧化剂改为各方性能更为有效的电力复合脂材料。

(三)变电检修中对接头发热处理作业的要求分析:从相关统计资料数据所显示的实际情况角度上来看,接头发热同样是变电检修过程中发生概率较大的问题之一。为确保变电检修作业质量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有关接头发热的处理过程当中,应当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首先,在变电检修作业开始前需要首先测定温度min以及max数值,通过对变电运行记录数据的调阅,明确历史运行过程中流经该发热点位置的负荷电流min以及max数值,通过对以上数据的综合比较,能够预先明确接头发热问题的发热程度、发热影响,从而确保所选取检修方式的有效性;②.其次,对于软母线线路所出现的接头发热问题而言,首要针对导线线路及表面烧伤疤痕予以有效清除,并配合对0#砂布的应用对其进行磨平处理。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借助于钢丝刷针对导线间隔间的各种硫氧化物与异物予以清除,在完成冲洗操作后对螺丝进行紧固处理。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若在软母线接头发热处理过程当中出现强度松弛或是导线线路疲劳性断股问题,应当及时对相应的导线与线夹部件进行更换处理;③.最后,对于硬母线线路所出现的接头发热问题而言,铝排及铜排烧伤痕迹较轻的接头发热问题可以直接采取清除硫氧化物后涂抹导电膏的方式完成。若存在螺丝、螺母等关键配件的烧伤问题,则应当予以更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在重复性烧伤影响下,铜排及铝排表面结构分子的改变势必会导致电阻率指标呈现出明显性上升趋势,进而应当对这部分烧伤严重或是重复性过热的部位予以更换处理。

三、结束语

电力系统的市场化趋势发展极为显著。在这一发展趋势下,相关工作人员开始思考这样一个方面的问题:电力系统在确保供电质量稳定性的基础上应如何实现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呢?降低能耗无疑是最为关键的方式之一。而通过对变电设备的合理检修,能够达到有效的能耗优化与控制目的,从而引起了相关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变电检修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许志华,蔡泽祥,刘德志等.基于电气主接线图的变电检修管理图形平台[J].继电器,2004,32(10):59-62.

[2] 李成.浅析状态检修模式下变电检修的技术注意事项及建议[J].中华民居,2012,(2):380-381.

[3] 朱建中.变电检修工作现场监督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7):82-83.

第15篇

信息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发展大体上经过了下面的时期。

第一时期是面向功能设计的集中式RTU(远程终端设备,RemoteTerminalUnit)加常规保护模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主要采用了RTU为基础的远动装置。事实上,当时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能够进行遥测、遥信、遥控、遥调,它是在常规的继电保护及二次接线的基础上,添加了RTU装置。第二时期是面向功能设计的分布式测控装置加微机保护模,这一时期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现场总线和网络技术得到了应用,信息交换可以通过数据通信的方式来实现。第二时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电缆互联,不具备较强的扩展性。第三时期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面向间隔、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设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模式。在科技进步的形势下,出现了按间隔为对象设计保护测控单元,选择了分层分布式的系统结构,从而得到分层分布式自动化系统。在当今时代,国内外的许多知名企业都使用了面向间隔、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设计的分层分布式结构模式。因为使用了非常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面向对象的方法,所以,这一时期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配置最为灵活的,并且也具备非常良好的扩展性。

二、当前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产品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三种主要结构模式是集中式、分布分散式和分布集中式组屏。当前的国内变电站综合自动化产品主要有:

(1)适用于各级变电站的集中配屏式系统。

(2)向智能型发展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3)开发面向对象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监测变电站各项技术指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状态量、模拟量、脉冲量是变电站监测的主要常量。状态量有隔离开关状态、:变压器分接头位置信号、变电站一次设备状态及断路器状态等。典型模拟量有及频率电流、功率值、线路电压、功率值电压、母线电压等。直流电源电压、所用电电压和功率、变电站室温、变压器油温等。本文根据变电站监测的主要数据通过使用SQL技术,并且综合利用实时控制功能,构建变电站自动化监测系统。

三、信息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功能

(1)实时数据采集及处理功能

通过间隔单元,变电站自动化检测系统采集来自CT、PT、配电装置保护、直流系统、所用电系统等生产过程的模拟量、数字量、脉冲量及温度量等,对所采集的输入量进行数字滤波、有效性检查、工程转换、故障判断、信号接点抖动消除、电度计算等加工,从而产生可供使用的电流、电压、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电度、功率因数等各种实时数据,供数据库更新。

(2)历史数据处理及趋势分析功能

所有的实时数据,电能数据都可选择为历史数据进行记录,历史数据的保留时间是可选的,一般大于两年。对历史数据进行日,月检索,以趋势图的方式显示且进行分析,并可对历史数据记录库的数据进行库操作。对任意历史记录数据进行日,月统计,指明该数据在某日、某月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出现的时间。保留告警事件(开关变位、线路越限、电压越限、周波越限)、保留SOE事件,保留时间可以任意选择,最少一年。可以按日、月检索,并可对所有保留的事件进行回放、打印。对历史数据库一年中任意一天的数据进行浏览、回顾打印。历史数据的存取简单方便,可在MIS系统顺利存取。新系统将原由系统的历史数据、事件记录完整地转换过去,以便检索。系统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在智能终端在线或离线利用数据库应用程序来重新生成数据库。对于遥控流水记录,指明操作员、操作对象、执行结果等信息。

(3)电能采集及处理功能

能处理RTU脉冲电量、系统积分电量以及通过FAXMODEM接收电量采集终端的电量数据。按每5分钟、15分钟、1小时时段对电能进行累计。对电能任5分钟时段的电能进行检索,修正。对电能的存档数据可曲线、棒图等显示。电能日、月报,显示、打印。按用户具体要求,提供电能分时计费处理。

(4)计算及统计功能

变电站自动化检测系统对实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例如通过计算产生电压合格率、有功、无功、电流、总负荷、功率因数、电量日/月/年最大值/最小值及时间、日期、负荷率、电能分段累计值、数字输入状态逻辑运算值等,设备正常/异常变位次数并加以区分等,并提供一些标准计算函数,用来产生用户可定义的虚拟测点进行平均值、积分值和其它计算统计。

(5)图形处理功能

变电站自动化检测系统人机系统画面所显示的图形可以无级嵌套缩放、平移;当图形太大时,导航功能可以快速定位到某一点。回放功能可以以事件记录作为触发条件,去显示历史某一时刻的工况及状态。与工业电视(摄像)图像系统的链接,使无人操作变电站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行政地理图、系统主接线图显示,可缩放、平移,并有设备运行工况及数据显示。MDI环境设计的多画面同时在一屏幕显示。趋势图及棒状图显示,一坐标多曲线及可变的时间跨度,可以显示历史趋势及实时趋势,并可组合周波、计划。曲线上标有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峰谷差等,计划曲线能带状显示(带宽度百分比可设定)。并能根据电力市场考核要求进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