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

产业经济管理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产业经济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产业经济管理

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第2篇

关键词:统计方法;经编产业;经济管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近年来,我国经编产业在广泛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及设备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经编产业呈现出稳步高速成长的势态,不仅经编服装及面料品种更加丰富,而且开发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经编产品,在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明显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经编产业的发展基础比较薄弱,产业发展资料比较缺乏、研究方法比较滞后,我国经编产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管理以及产业决策等方面受到明显制约。因此,必须要从产业统计的角度,把统计方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经济管理中,不仅可以为社会提供经编产业的基本信息,而且有利于搜集积累国内外经编产业的数据资料,为建立我国的经编产业统计制度及经编产业统计方法,加强我国经编产业的研究、预测以及管理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来说,经编产业统计分析指的是在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经编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对经编产业的统计资料的分析与研究,准确掌握经编产业的经济活动特征及运行规律。结合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实际,可以运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成本分析方法、趋势分析方法以及综合评定分析方法等。

一、成本分析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

在统计学中,成本分析指的是利用有关成本资料为依据,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产品成本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经编产业的成本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挖掘我国经编产业的生产潜力,在有效利用资金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经编产业的生产成本,努力提高经编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经编产业成本分析的内容

经编产业的成本分析主要围绕以下内容进行:1.深入研究并分析成本计划的执行以及变动情况的主要原因。2.比较不同的经编企业之间的经编产业成本差异,并研究出现这些差异的内在原因。3.研究单位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情况、单位生产费用以及单位产品成本等影响产品成本变动的主要因素。4.分析经编产品的成本项目,深入分析构成经编产业产品成本项目的结构及其特征,全面把握经编产业产品的各个成本项目对经编产业成本变动的影响情况及其程度。5.还要对经编产业的盈利情况进行分析,把握经编产品的盈利或者亏损状况以及影响因素。

(二)经编产业成本分析的主要方法

根据经编产业的特点以及成本分析内容的相关要求,经编产业成本分析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以及保本分析法等进行。

1.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一种相对简便而且应用广泛的经济统计及分析方法。在一般的成本分析活动中,通过对性质相同的指标进行比较,就可以基本分辨出成本水平等情况以及成本管理状况。把比较分析法运用于经编产业中,其主要内容包括:

(1)检查经编产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

在检查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过程中,要把实际成本指标与计划成本指标进行比较,就可以分析出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状况及其程度,并且可以采用百分比法等来计算出成本计划完成情况。

(2)判断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差距

经编产业的企业要了解本企业与其他经编企业之间在生产成本水平上的差距,也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3)了解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状况

了解经编生产企业的成本变动情况时,可以将某一个时期的实际成本与历史同期的实际成本进行比较。

2.因素分析法

在进行经编产业的成本分析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到经编产业的成本变动,并且要分析各个因素在成本变动中的作用时,就应当采用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不仅可以分析各种因素在经编产业成本变动中的作用及其影,而且能够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保本分析法

在经编产业的生经营产中,由于很多因素的变动会对经编产业相关的企业出现亏损等问题。因此,要推动经编产业的发展,使经编企业获取经济效益,防止由于经济形势等的变动而出现亏损等局面,就应当认真做好包括生产成本核算在内的经济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经济分析等工作,以科学的方法指导经编产业的发展。而保本分析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由于我国经编产业基础薄弱,对于成本计算以及分析等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因此,在把成本分析方法应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时,应当要做好以下工作:1.提高经编产业生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成本分析以及管理等方面的意识。2.重视并加强成本核算等基础性工作,根据经编产业的生产特点及管理要求,选择科学的成本计算方法。3.对于成本分析结果以及发现的问题,应当根据不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总结,采取针对性措施妥善解决并进行有效控制。

二、趋势统计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

一般来说,趋势统计方法指的是在对财务报表中相关指标或者数字资料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把两期或者多期连续的相同指标、比率等进行定基对比以及环比对比,就可以了解它们的变动情况、变动方向以及变动幅等,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情况等。就经编产业来说,可以采用的趋势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动态分析法以及统计预测法等。

(一)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指的是分析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并预测其未来演变规律。动态分析法的研究内容包括:1.借助于相关数据指标等分析经编产业的发展变化特征。例如,使用平均速度以及平均增长量等数据揭示经编产业的发展水平等。2.借助特定的数据模型等描述经编产业的变动规律。3.对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动状况进行预测。

(二)统计预测法

根据统计学的基本观点,统计预测法指的是在运用有关统计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数据信息等,对经编产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测算或推断。统计预测主要包括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借助于统计预测方法对经编产业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经编产业的服务需求量进行预判,而且可以对经编产业的市场状况进行预测及决策。

三、综合评价分析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

综合评价分析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经编产业的相关企业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变化趋势以及存在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在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中,单一指标的评价分析总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是一种更加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某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而且具有计算方便、实用性强等优势。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等。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就是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把复杂的经编产业现象分解成各种要素,通过分析或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借助于层次分析法,可以准确把握经编产业的经济状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层次分析法在经济产业管理中的应用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主要有:1.因素的设置非常重要,但是没有统一的法则。2.层次分析法中所建立起来的指标体系必须合理。3.层次分析法中在进行多层比较时,应当符合一致性指标的要求。4.层次分析法中需要求矩阵的特征值,否则容易出现误差。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在统计学中,模糊综合评价法指的是将模糊评判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等结合起来,是对多重属性、多个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这一方法有助于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及各项指标的无量纲化,从而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结合起来,以综合反映经编产业在社会、经济、环境以及资源等各方面的状况。把模糊综合评价法运用于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评价中,首先要建立各子系统运行状况的综合结构模型,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分析,同时运用模糊数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建立起隶属函数以及评判矩阵,最后经过一系列矩阵运算,分析出不同水平年经编产业的运行状况以及得分情况,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得出评价结果。

四、结语

随着经编产业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经编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经编服装以及产品的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由于经编产业资料缺乏以及经编产业研究方法的滞后,我国经编产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必须要重视统计方法在经编产业中的应用,采用科学的合理的统计方法,对经编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指出经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推动经编行业快速、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房娜.当前国内外经编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纺织导报,2012(8).

[2]陶云彪.基于集群竞争力的海宁经编产业竞争力对策研究[J]. 经济论坛,2011(2).

第3篇

关键词:乒乓球产业;经营管理;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46;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35-01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尤其是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城市,产业产生的价值是十分巨大的。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乒乓球运动必须不断在产业经营上研究方法,找到提升产业经济的策略,围绕良好效益增长的中心,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有率不断攀升。

一、乒乓球产业中的经营类型分析

首先,从当前我国的乒乓球产业类型上进行分类,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体委与企业联办的乒乓球俱乐部;二是体委与企业合作经营的模式;三是独办该产业的企业,即企业一次性从体委买断乒乓球运动场所和运动团队,组成乒乓球俱乐部,搞独资经营模式的运营。还有就是事业单位举办或者体育委员会举办的乒乓球俱乐部。

其次,对于乒乓球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部署,主要是以政府政策为传达和指导的主体,对乒乓球运动以及相关视野进行管理。乒乓球俱乐部或者协会是执行者,在乒乓球竞赛、管理、发展上具有执行功能。俱乐部和运动队作为载体和中心,承担着举办乒乓球赛事、开发乒乓球运动项目、开创乒乓球产业道路的责任。政府可以对乒乓球产业中的产品和服务给予干预和治理,帮助乒乓球运动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

再次,乒乓球运动的产业链,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乒乓球产业相关的产品、技术、资本,由具有产业竞争力的企业,串联起来的链核,该链核中具有增值功能,为产业竞争提供了战略的关系链。

具体说来,乒乓球运动的产业链,包含了乒乓球运动员、业余爱好者、体校、乒乓球学员、业余俱乐部等,还包括了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者、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体育管理部门等,还包括了政府、企业长期或者短期的资金、设备、器材等的赞助等等。从目前的乒乓球的运动产业链的构成来看,组成是相对全面和完整的,俱乐部的影响力、赞助商的资金实力、乒乓球器材市场的供应力、乒乓球的国内外品牌的增值都是构成乒乓球运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二、目前的乒乓球产业运营情况的分析

由于乒乓球的经营需要在固定的场所内进行,因此,对于乒乓球的专业经营是要在乒乓球的训练和运营场所内进行的。从目前乒乓球产业运营的市场前景来看,市场运营情况相当乐观,而且在经营模式和内容上丰富多彩,预示着乒乓球产业的积极和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乒乓球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教练配置上,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人才,使得一些业余乒乓球俱乐部缺少雄厚的资金支持,在设施上稍显落后,规模不够宏大,因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的配置方面还需要完善,不能影响消费者的积极性。

三、乒乓球产业的群众基础

从乒乓球的消费人群进行分析,目前成人在乒乓球的参与度和接受度上占有人数最多,95%以上的成人对于乒乓球的体育消费能力表示是可以接受的。

从群众参与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群众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热情,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90%的群众认为乒乓球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乒乓球的兴趣十分高涨。因此,乒乓球产业是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

从学习乒乓球的人群进行分析,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接受度是相当高的。首先,乒乓球的学习费用不高,因此,一般经济基础的家庭都能承担起学习这项体育项目的费用。其次,在场地租用的费用上来看,大多数乒乓球学习和培训场地的收费标准不高,因此家长普遍能够接受乒乓球学习的费用。而且,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热情也是比较高的。在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家长认可乒乓球运动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在锻炼好身体的同时,对考取大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乒乓球产业运营思索

首先,乒乓球产业运营离不开其组织架构的设置,在组织架构中,乒乓球的产业运营是有着稳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的,人才在其中可以正常流动,由经理、理事会、董事会等组建出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

其次,在资金支持上,乒乓球的产业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会员的会费、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以及政府的资助,会员制度是一个较为稳固的资金来源,不仅保证了乒乓球产业的长期运行,也能够保证乒乓球爱好者的长期参与。

再次,目前,乒乓球运动的产业链条呈现的模式一般可以用金字塔型来做比喻。在金字塔底层的是广大的乒乓球爱好者和参与者,中部一般为乒乓球专业学习机构和产业运营机构,上层一般为乒乓球俱乐部,最上层为专业的乒乓球团队。

五、关于乒乓球产业运行的建议

首先,乒乓球运动产业化在目前双轨制的前提下,需要在产业道路的探索和创新上不断进行改进,这是由于现行体制下,产业化的道路尚未达到成熟。在金字塔模式的乒乓球产业链中,最上层的乒乓球队的竞技水平存在差距,使得乓乒球运动的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次,以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对于乒乓球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在此基础上,乒乓球俱乐部的自身实力也十分重要,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着职业化、市场化发展。

再次,乒乓球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整体环境的支持,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赞助企业,都要给予长期的、不间断的、循环的支持,才能帮助产业链完善并且循环和协调。所以,在对乒乓球产业整体环境的准确分析基础上,产业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理念作为支持,通过定位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调整,实现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结语

乒乓球产业的大发展需要a业运营主体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竞技水平,创造社会影响力,通过联赛的形式创造出好的成绩。这不仅需要政府给予相关的产业化建设的政策,也要为产业化运营提供更加完善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同时,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到乒乓球产业中来,通过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策略

农业生产与其他生产部门一样,需要以一定的生产技术力量作为有效支撑,生产技术条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核心因素;同时,农业经营管理水平也直接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状况。一方面,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因素等制约显著,其具体生产经营中必然包含着对自然物质基础的管理及调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对现代化经营管理实践的重视,也是当前新形势下我国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1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特点

1.1 受自然条件制约

农业生产部门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是其区别于工业生产的主要特征,农业生产从产生之初就表现为人类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创造性实践,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更为显著。从农业生产过程看,土壤、地势地形、气候、太阳辐射、降水、地表水状况等自然条件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实践成效,准确的把握这些地理信息资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业生产的未知风险,预先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预见性。农业领域与土地、劳动这两种不均质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农业生产活动不仅会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其他的如国家农业政策、农产品市场价格等不可预测因素也会造成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

1.2 强调农业生产规划

农业实践活动对生产规划的重视程度较高,我国传统农业活动中就包含着对农业布局及管理的规划内容。由于农业活动受制于自然条件,并需要在一个较长的生产周期中确保生产成效,农业经营便产生于对农时、农耕等的规划或计划活动中。农业生产规划就是在特定的自然资源基础上,通过合理计划与资源组合,在防范化解生产风险的过程中获取最优配置成效。在农业生产实践早期,劳动者就已经开始“深思熟计”农业产品及其生产条件的内在关系,从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方案中选择最优经营策略。农业生产中的规划活动需要明确定义生产目标,并围绕生产目标分析出重要的生产要素及其相关关系,通过优势效应的发挥及劣势条件的可行性弥补活动最大限度的实现农业生产成效。

1.3 计划指导型管理体制

农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生产活动长期以来受到国家计划指导型模式的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产品种类,到产品销售等主要主要环节都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印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极大的束缚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效。同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产品单一经营方式也难以适应农产品商业化需求,人才管理模式也较为封闭。

2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转型

2.1 市场配置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农业的基础性需求。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在改革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方式,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农业产业、产品结构等都需要以政府统一规划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农业生产缺乏效率与效益,以被动的形式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理念要求首先突破计划经济束缚,将农业生产活动及其成效按照市场需求量进行综合衡量。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努力改变原有的单一产量型评价标准,转而以生产效益作为评价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标准,将依赖于政府指导的农业生产实践投向市场领域,以市场化机制增强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2 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主要表现为社会化大生产模式,即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农业领域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与社会分工必然产物,仅仅将农业产品及其产量作为经营目标的方式受到质疑,而是应该强调市场化引导原则,将农产品销售作为产业化运营的衡量结果。为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经营与市场对接问题,公司管理模式开始被接受并得到普遍认同,这种“公司+农户”的管理形式能够以积极的市场开拓能力,迅速的问题识别与反应能力实现对农业生产管理的变革,提升农业生产的风险抗御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3 大规模定制的经营管理模式

农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实现农业经营效益,以最小的自然资源及生产要素成本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大规模定制模式就是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管理流程的再造与优化。大规模定制理念是兴起于制造业领域的一场管理变革,主张在规模化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实现两种需求的优化重组。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二分法认为,规模化生产与多样化、差异化市场需求难以同步满足,大规模定制模式实现了对农业生产流程的创新。大规模定制经营管理方式需要对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及运作方式进行全过程改造,系统的实现对农业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等基本活动调节,注重对产品价值链的整合与品牌效应的提升。

3 提升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成效的策略

3.1 完善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人才队伍结构及其素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基本成效,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提升也需要重点强调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缺乏对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认知,社会普遍存在忽视农业人才培养与引进问题,导致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性人才严重短缺,直接阻碍了现代农业生产管理变革进程。完善农业经营人才队伍建设要体现系统性与计划性,一是要制定与健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二是要重点突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对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保证农业生产经营的质量。

3.2 突出政府行为的宏观指导

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并非要否定政府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宏观指导功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务必要以政府的策略性指导为前提,充分发挥政府行为在农业产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看,第一、二、三产业是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的复杂体系,单纯的依赖市场机制必然会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市场失灵难题。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强化系统管理意识,政府调节行为务必要正确定位产业形式,将农业产业化活动当做是系统的管理工程进行综合性考虑。地方政府在指导本区域内农业生产实际时,既要从整体上去认知与规划农行产业结构等问题,同时也要从农业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出发,因地制宜,善于抓住重点及难点,调整农业产业发展的内部利益机制,引导农业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化

当前农业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经营趋势及关联度不断提升,农业产业经营开始走向多元化与混合经营模式,在三大产业的有机融合互动中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农业经营范围也开始在横向的基础上向纵深结合发展,要想实现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注意具体性实施原则。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既是理论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生产实践问题,在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体现区域农业发展优势及特色,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突出农产品区域定位及品牌营销策略,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实现以营销为基础的生产经营流程,提高农业生产活动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树立区位品牌意识,根据产品的特色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在产品销售、推广、品牌培育等方面付出努力,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中只重生产的管理方式,强调市场导向下的“以销定产”意识,将产品的最终市场价值实现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的最终目标。

4 小结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存在大量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及矛盾。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强调大规模定制经营管理模式,突出生产目的性等都是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成效的关键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磊,李学工.基于大规模定制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探讨[J].农业科技与经济,2012(8).

[2] 周连华.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路径及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3] 卢良恕.新时期中国农业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08(5).

[4] 张晓山.创新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问题,2009(7).

第5篇

    1房地产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房地产企业单位一般都是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建立了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目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意识到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对内部经济管理存在许多误解,做的不够到位,甚至概念模糊,再加上内部管理固有的局限性,使企业内部经济管理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1.1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外提供虚假或不真实的会计资料,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使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扰乱单位会计工作。管理混乱给贪污、挪用单位资金或侵吞单位资产等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制度,规范会计行为和管理,已成为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1.2法律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提高和经济改革深入,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如《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监督、内部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与之配套的规章——《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但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将就,卖人情给面子的现象普遍。有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松弛,造成了一些经济犯罪。

    1.3 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导致企业员工的素质不高

    房地产公司员工的能力、诚实品性以及对员工的管理是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者价值观扭曲、缺乏敬业精神、缺乏管理能力,人事政策缺乏透明度、缺乏激励机制、不能够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1.4法人内部监督机构作用不明显

    许多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建议

    2.1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

    任何企业的生存在于一定的内部管理环境之中,内部管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应注意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人才资源管理政策和务实,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管理的目的。

    2.2加强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批审;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报关、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有更好工作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根据不同岗位在系统管理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2.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管理

    建立严密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结合企业实际,严格按《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设立财务管理的程序和岗位,稽核监督的办法。

    2.4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较多地强调生产,不同程度的放松了内部管理。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轻视内部稽核的作用,企业的经营者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有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内部稽核制度建设。企业经营管理的很多案例表明,一些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定,而是没有严格自执行制度,缺少内部稽核制度。

    2.5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相对独立的监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指导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对内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它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当前有较多企业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合并,这就是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发挥作用。如果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正确执行。

    2.6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为此,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要做好如下两点:

    (1)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

    市场经济中,会计人员的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极为重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及弄虚作假,账目混乱,都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有关。故要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增强会计监督的力度,必须重视会计队伍的自身建设,要纯洁会计队伍,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使用上,要宣传正面典型,树立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道德氛围,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

    (2)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对公开、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有着更严格的需求,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会计工作能够及时提供更多的、更新形式的会计服务。因此,会计人员应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强化依法监督理念和服务意识。同时,要建立健全会计人员的业务考核制度与奖惩,晋职挂钩制度,促使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经济管理;措施

一、现房地产开发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做法

(1) 经济管理的概念

所谓经济管理,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对某一具体开发项目实施经营及管理的一整套相关的措施、制度、方法的统称。进行项目经济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定公司与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通过高效率的运作,采用最佳激励机制,促使项目管理部最大限度地实现该项目的盈利目标。

(2) 经济管理现行做法的一般描述 其做法是统一核算、分工管理、责任归上、奖罚不定,即项目策划由公司统一决策,财务由公司统一核算和管理,项目人员只分工负责具体的前期开发、设计委托、工程管理、广告销售等工作。通常不定量化指标.也不分解落实到岗位人头。项目搞得如何由上级负责,项目经办人员没有风险和经济责任。奖励事先亦不确定,项目完成后由公司酌情考虑;万一项目“搞砸了”公司负责,项目经理通常不受处罚。(3) 核算分析 上述做法虽然便于统一管理和监控。但随着开发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项目数量的增加,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项目开发责,权,利脱节。难以充分调动一线项目部人员的积极性,而恰恰是一线人员熟悉情况,了解程序,懂得规则,掌握关系。没有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度责任感,以及通过利益机制唤发出来的工作积极性,项目成功的把握将大打折扣。仅靠公司决策层的积极性,不如充分发挥公司和项目部两个层次的积极性来得更好;二是公司内部各项目部之间互相攀比现象严重,不利于协调配合。由于没有具体的业绩衡量指标,干好干差凭感觉,就不免出现突出者遭嫉妒,平庸者乐逍遥,长期下去就会涣散斗志,影响效率;三是开发成本不易控制。由于项目管理部门本身利益与节约费用开支没有直接关系,在遇到矛盾和困难时他就不可能去操心费力、千方百计多做工作,要么矛盾上交,要么项目停顿,造成费用增加,成本加大;四是风险利益机制不完善。公司老板作为企业法定代表人无疑应该承担最终的一切风险,但如何将公司承担的风险分摊到项目经理及每个项目岗位,则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公平而论,风险一人承担,利益大家沾, 绝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当然,完善企业的风险共担机制,也有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保障问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二、基本思路1.单独核算

项目管理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实行单独核算。公司对各个项目单独设帐,由会计按项目统一做帐,分别核算;项目管理部设置出纳和工程预算人员。实行项目财务收支管理,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形成公司“统一管理,授权开发,资金调控,分级负责”的经营管理机制。

2.风险抵钾

公司对项目管理部经理及主要负责人员实行风险抵押。按项目经营人员工资额的30%。逐月暂扣,作为风险抵押金,如完成预定指标,年终一次性返还:若未完成指标则作为风险金由公司扣除。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项目管理部人员积极努力工作,在心理上适当增加压力感和紧迫感。公司暂扣项目经营人员工资额的百分比以不影响其正常生活为原则。可由双方协商调整,这种办法虽然难以弥补项目亏损,但相对于权、责、利脱节的“大锅饭”体制无疑是一大进步。

3. 三定一控

所一谓‘三定一控”就是定投资总额、定费用支出、定完成利润、控制工资总额。分别阐述如下: (1)定投资总额 确定一个项目是否投资是由公司决定的,具体说来可以由公司的职能部室或三总师策划完成,报公司决策层研究决定。待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并获得批复后,再由公司选择适宜的项目经营部去实施落实。以获得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本依据,结合公司资金实力情况综合确定对该项目的投资总额及项目管理部对该投资总额进行测算,分摊到单方造价进行反复仔细地核算,通过工程概算人员的初步估算后,提出项目资金流量表,取得公司认可。如果双方基本达成一致,则与其它测算确定后的指标一并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实施项目经济管理的依据性文件执行: 若项目进行重大调整,投资总额随之发生变化,则上述分析亦可由双方协商调整。 (2 )定费用开支控制开发成本是项目经济管理的关键。某一项目的投资总额一经确定,开发成本的控制就是实现效益的主要途径。因此,成熟的开发企业无不在控制开发成本方面绞尽脑汁,并且在实践中创造了适合本企业的独到办法。尽管这些办法通常是保密的,但既然是一种办法,实行起来就无所谓保密可言了。 严格地讲,开发成本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必要支出,如材料、人工费等比较便于控制;再一部分是业务费用,如前期费用、招待费、管理费等,开销弹性较大,报帐标准难掌握,控制起来难度较大。因此,一要增强经办人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二要通过制度严格监控,堵塞一切漏洞。三要采取费用合理包干的办法,只要事情办好了,费用节约归己。笔者以为,项目费用开支基数的确定应在近几年本公司开发费用支出统计测算的基础上平均起来确定。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及办法的不同、费用开支数额差别较大,在此不宜提出统一比例。但在具体的项目经济管理时从数量上可以找出对应关系。假如投资总额为1 亿元,费用测算平均基数为500 万、则该公司费用是投资总额的比例为5 %。

( 3 )定完成利润

利润是项目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利润的多少是检验项目管理部业绩的根本标志,获取利润也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利润指标的确定是一项硬指标,直接影响到各方面的利益,涉及到多部门的关系,一但确定,不易随意调整。利润水平既要参照市场上相似地段同类项目的一般获利水平。也要照顾到公司内其他项目管理部的基本平衡关系,差距悬殊则可能造成攀比和不协调,产生诸多矛盾。在最后确定利润指标时,公司与项目管理部有关人员要事先进行沟通,双方均需由有开发经验和懂得项目策划的人员对项目进行详细周密的测算,在双方基本认可测算方式和指标的前提下确定的利润指标更有实现的可能性。当然,由公司下达给项目管理部指令性指标亦是一种办法。

利润指标的具体确定方法可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参照市场已完成的类似项目利润水平及公司内其他项目的平均获利水平,在高于项目收益保本点之上一定比例范围内综合确定。同时与公司对该项目在资金、人员及交通通讯工具的配备情况联系起来考虑。通过综合测算,可将利润水平折算到投资总额的比例来直观衡量和考核。假如投资总额l 亿元,利润水平经测算确定为投资总额的30 %,则该项目利润指标为3000 万元。

( 4 )控制工资总额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勾,并控制工资总额。因此,

公司对项目管理部人员工资标准亦应实行平衡和控制。由公司对同类同级别人员统一核定,统一发放;奖金标准则可以根据贡献大小分级确定,分别发给。 4.超奖欠罚

即在投资总额、费用开支、实现利润三项指标的基础上,超指标奖励,未达到指标要求适当处罚。 ( l )投资总额 在项目功能、面积、标准未作重大调整变动的前提下,每节省一定量的投资,奖励节约部分的若干百分点;反之,因项目管理部工作不利原因而导致投资总额增加,每超出总投资多少,罚超出部分的若干百分点。罚款可以从人员风险抵押金和应得固定奖金中扣除,例如:某项日投资总额1 亿元.每节省100 万元,奖励给项目管理部节约部分的10%。 :若超出100 万元,则罚5 %,以此类推,比例数可适当调整。 ( 2 )、费用开支在执行正常财务制度和审批手续的前提下,每超出费用开支指标1%。,则罚超出部分的30%:每节约1%,奖励节约部分的30%一50 %。 ( 3 )实现利润每超出利润指标一定数量,可以考虑奖励超出部分的10 %,未完成指标罚欠额部分的5%。

三、实现上述房地产开发经济管理办法的条件

任何一种制度和办法的实行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条件。房地产开发企业属于“三高”产业,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要求其开发企业必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严密而科学的管理,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发企业的一切制度、规章、办法都要适应房地产业的”三高”特点.都要按照市场规则及市场变化而灵活应变。采用上述项目经济管理办法,就一般情况而言,要求具备以下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1.外部环境

第7篇

关键词:两型社会;两型产业;政府替代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60-03

国家与市场同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只是市场是基础型机制,国家是辅助型机制,国家与市场两大机制并不对现代市场经济关系进行平面式与板块式的分解性调节,而是一种交互式与立体式的调节。经济学上已经被反复证明过的市场缺陷需要国家予以辅克服,但国家参与市场经济的目的,并非为了替代市场,而是为了恢复充分的市场条件与竞争条件,保护市场机制继续发挥作用,并弥补公共空间中的产品缺失。

一、实施在市场作用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中国目前处在市场经济初期发育阶段,不健全的法制与不成熟的市场并存,使得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把资源有效配置到最佳的状态。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政府既有必要根据行业发展情形制定竞争规则,又要施以强有力的手段来监督这些规则的贯彻落实。但是,政府介入并不是要由政府完全替代市场,代替企业经营管理行为,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应体现在建设“两型产业”、“两型社会”政策的制订上,而不是日常事物的管理上。现阶段,由于我国政府对经济建设的大量介入,各地政府往往只考虑本行政辖区内的经济利益,而较少顾及其他地区及全国的整体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的以行政区域进行经济管理,过于强烈的行政干预与市场机制是矛盾的,必然造成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随着市场的发育成熟,微观行为应让市场供求双方自主抉择、自行调节,政府不适宜过多当“保姆”。在此情况下,更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实施在市场作用基础之上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包括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基础设施服务,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维护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在方法上,行政管理需要以经济办法为主,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两型产业”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两型产业”的认识,将其作为事关当地经济社会全局的大事来抓,像培育支柱产业一样培育“两型产业”,做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落实,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逐级建立目标责任制。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要作为各级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对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党政主要领导要重视“两型产业”的发展,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发展“两型产业”,要从长远、全局来考虑,算大帐,只要能加快发展的,该扶持的就要扶持,只要有利于发展,该举办的一些重大节庆、会展等“两型产业”活动还要坚持下去,但要注意提高质量,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确保“两型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理顺“两型产业”资源管理体制,实现管理职能和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

在全国范围来看,一处较好的具有开发价值的“两型产业”资源往往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和主管部门。换句话说,“两型产业”资源是被分割的资源。当资源需要转化为“两型产业”资源即被用于开发建设的时候,这种分割便会造成思想不统一、管理不统一、体制不统一。由于“两型产业”资源的综合性很强,资源管理也具有综合管理的性质,因此需要探索体制创新,实现管理职能和区域“两型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一方面需要各个综合管理部门的支持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相应的综合管理手段,尤其是在市场整顿、交通治安和保护建设方面,有必要建立一个统一的、高层次的、高效率的管理机构,解决跨行业、跨职能的管理问题,进而一步步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和效果,有效解决管理部门在管理工作上力不从心的局面;另一方面,对于“两型产业”资源的管理,可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规范优势和经验,整合一定区域内的“两型产业”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实现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

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为“两型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适应“入世”要求,加快政府部门职能转变,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规范审批行为,增强透明度和公开性,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有关部门都要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全局观念,积极主动地支持“两型产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工作,下大力气做好城市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加大“两型产业”市场的治理整顿力度。规范市场秩序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更是关系“两型产业”兴衰的重大问题。各级、各部门都要按照职能分工,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做好这项工作,没有过硬措施不行。政府对“两型产业”发展实行“承诺制”,这种做法值得借鉴。今后,哪个地方出了问题,地方主要领导要承担责任;哪个企业出了问题,企业领导要负全责。不这样搞,建设“两型产业”就会流于形式。有关部门要在贯彻国家和省内法规政策的同时,认真抓好配套法规的制定,抓好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健全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和投诉机制,有效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价格管理,坚决取消不合理的收费和超标准收费,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兜售假冒伪劣商品和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经营和服务。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治理整顿中要端正态度,坚决纠正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信誉制度,规范经营行为,树立在市场中的良好形象。

三、积极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政府主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

目前,迫切需要我们在市场定位、推动经营机制改革、市场开拓和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对“两型产业”寻求新的突破。目前,首要任务是在理顺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的新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的经营模式,真正实现“两型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调动经营者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实现建设、保护和经营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四、政府借助于宏观经济管理功能对产业结构实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把“两型产业”定位于支柱产业加以发展

1.实现“两型产业”业态多样化。传统的产业结构的格局被完全打破,出现了一定量的新兴行业,在传统的产业、行业内部衍生了许多新业态,这些新兴业态已成为当今“两型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2.“两型产业”企业经营规模化。综观世界“两型产业”强国,一批实力雄厚、规模庞大、模式领先、管理先进的集团企业正引领着“两型产业”与行业的发展。全球最大的旅游企业美国运通公司,建有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的1 700多家营业网点,年营业收入360亿美元,资产总额2 000亿美元。德国途易集团(TUI)拥有3 500家分销旅行社,超过120架飞机,279家酒店(分布28个国家),年接待人数超过2 200万,营业额超过200亿欧元。规模化、国际化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支撑起“两型产业”强国的重要因素。目前,在区际竞争和国际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两型产业”行业内部集团化、网络化、连锁化已逐渐成为发展的主要潮流和趋势。

3.产业发展链条化。“两型产业”必将是是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的综合性产业,必将形成“两型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互融,横向一体化与垂直一体化日益明显。一方面,实现市场网络化;另一方面,整个产业正沿着产业链向上、向下无限延伸,形成“混业经营”和“一体化”经营格局。

4.管理手段信息化。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电子商务已成大势,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已开始引领“两型产业”的未来。我国“两型产业”的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国际水平,利用信息化对传统产业加以改造提升已经刻不容缓。

五、政府借助于宏观经济管理功能对环境实行有针对性的优化,打造“两型产业”环境的高地和投资的洼地

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两型产业”聚集的洼地。发展方向、发展重点确定之后,措施是关键。合理建设,优化环境,吸引“两型产业”企业和人才聚集,打造产业集群。

1.盘活存量与发展增量相结合。“两型产业”的特点和当前宏观政策,决定了在发展上我们一方面要着力于改造现有资产,盘活“两型产业”圈的国有资产和土地,进行腾退改造;另一方面与沿线大学、科研院所积极协商,优化其房产和土地开发利用方向,得到其积极支持。建设“两型产业”园,打造国家级的“两型产业”基地。在此基础上,也适当发展增量,支持知名开发企业建设“两型产业”园,鼓励城中改造的产业用地向“两型产业”发展,打造若干“两型产业”集中地。具体要“三谋”:一是要“谋大”,使我们通过改革和建设提升城市群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凝聚各方力量,汇集新的动力源泉,进一步发挥核心增长极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全省加速发展。二是要“谋深”,使我省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更大程度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拓展“两型产业”发展的空间。三是要“谋远”,使我们深刻把握发展规律,以城市群为依托,加快推进全省新型城市化,增强湖南的长远竞争力。

2.发挥文化优势与发挥科技、区位优势相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应该充分体现湖南文化特色。湖湘文化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文化艺术传统,蕴藏着丰厚而特色鲜明的文化资源。特别是近10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把“两型产业”的发展提到了繁荣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相继构建了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大核心优势文化产业,夺得了中国文化发展的20多个“第一”。实验区改革建设要充分体现湖湘文化特色,塑造、培育长株潭城市群文化元素、文化品牌和文化精神,因此,实验区“两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并在全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在重点推动“两型产业”圈建设的同时,积极扶持周边区域发展与科技、文化相关的优势产业。在沿湖、沿江、依山区域发展特色休闲旅游业,等等,让“两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服务业互相融合、促进,共同提高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长株潭“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应建设成为我国南方现代化、高效益、综合实力雄厚的滨水型城市群,形成经济繁荣、生态良好、协调发展、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特大型城市化区域。而“两型产业”将为实验区的发展增光添彩。

3.制定优惠政策与提高服务质量相结合。一方面,制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入驻、人才留驻。目前已经起草了相关方案,内容包括:第一,降低创业门槛方面的政策:拓宽准入领域,确立“非禁即许”的原则,放宽注册资本限制、经营场所规定、证照办理限制,降低注册成本。第二,培育创业主体方面的政策:支持学校、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大中专学生开拓创业,允许科技人员兼职创业,提供创业辅导、资金支持、法律援助、低租金办公场所。第三,税费优惠方面的政策:扩大“两免三减半”等政策享受范围,减免工商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规费,给予税收大户一定奖励。第四,财政金融支持方面的政策:设立“两型产业”发展基金,提供小额担保贷款,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创业,奖励争创名牌,等等。这些措施正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在与相应创业扶持政策对接之后,将全面实施。

另一方面,立足于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为全体从业人员建设孵化器、网站、信息共享平台、技术支持平台。举例来说,要使一个具备创意能力的人才从接受培训、租赁办公用房、注册企业、获取业务信息到取得软件、商业洽谈、展览展销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齐全的、迅速的、免费或最低廉的服务,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成本和运行成本,在“两型产业”的海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我们提出和强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目的在于明确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两型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具有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与“两型产业”人才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也是长株潭试验区“两型产业”、“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理查德 E 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施密特.娱乐至上:体验经济时代的商业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菅谷实.美国传媒产业政策——电信和广播的融合[M].北京:中央经济社,1997.

[5]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 沃尔夫.娱乐经济[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7]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8] 黄健.新媒体传播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07,(11):102-105.

[9] 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 胡惠林,李康化.文化经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1] 赵子忠.内容产业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1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13] 赵曙光,史宇鹏.媒介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14] 胡正荣.媒介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15] 夏大慰.产业组织:竞争与规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6] 邬义钧,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17] 杨建文,等.产业经济学[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18]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9] 张伟.传媒盈利模式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报业,2008,(3).

[20] 周蔚华.当前我国出版业态十大失衡现象[N].中国图书商报,2006-11-24(5).

[21] 周蔚华.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看出版改革的症结所在[J].中国出版,2005,(4):15-20.

[22] 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4)[R].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22.

[23] 李一鸣,刘军.产业发展中相关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24] 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11-217.

[25] 宁泽群.旅游经济、产业与政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08-212.

第8篇

关键词:产学研;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

加强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调健康的发展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共识。国际高等教育实践证明,产学研相结合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稳步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和高等院校的重视。作为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一项关键内容,创新型人才培养也逐渐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的目标,旨在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随着我国产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经济主体对大学毕业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作为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经济管理专业,如何将专业知识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现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成为了当前教学科研改革的重要命题。本文在总结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产学研结合的角度探讨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式。

1.当前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指把生产、教学和科研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为了主动的适应社发展的需求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诞生和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源自高等学校教育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具体模式因不同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不同,而高等学校的办学方针与及培养目标也是重要决定因素。因而,高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是密切结合的。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也必须通过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以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打通企业、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隔阂,以培养更多的“脚踏实地”的创新型人才。从本质上讲,产学研合作教育也是迎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不断展示高等教育向创新型与务实型人才培养转变的历史使命与时代内涵。这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也对当前我国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国外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其中产学研结合度较高的包括美、加等国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基于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nd Further Eduction,技术和继续教育体系)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对培养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具有很好的教育成效,而我国目前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尚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

1.1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课时计算、学校评估等评价体系上,均对所有学科实行比较单一的评价模式,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严重的路径依赖,各学科专业尤其是新兴专业的差异化特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专业教师迫于科研考核的压力,将大量工作时间投入到项目申报和科研论文的写作中,忽视了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往往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进行创新型教学需要大量的事件场所和实习基地,这些都限制了创新型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开展。因此,很多教师以回避、从简甚至轻视的态度对待实践教学,从而又导致实践教学占专业教学比重过小,实践教学成为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习中,学生得不到实践的锻炼,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与实践的脱节。

1.2实践性在人才培养定位中缺乏应有地位

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都设置了经济管理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规模也是近年来高校各专业招生中比重较大的。但是,从目前状况看,很多高校并没有将本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的行业广泛,不同层次的学校对经济管理专业定位侧重点不同,每个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有的高校以基础理论为导向,提出培养通晓国内经济管理理论的国际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虽然在培养目标中含有为企业、科研、政府等单位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但纸上谈兵,流于形式的较多。因此,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对实践性教学的管理,考核与评价常常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实践性在人才培养定位中没有落到实处。

1.3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专业发展

尽管我国高校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历史较长,拥有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的师资数量较多,但是师资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缺乏在经济管理部门的从事实践工作的经历。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经济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文科专业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拥有相关从业经验或在社会从事兼职工作。而目前的专业教师大多只有从学校到学校的单纯的生师角色转化的经历,师资队伍在整体上缺乏实践积累经验的积累。即使有从实务部门转行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迫于科研考核与晋级的压力而无法投入于实践性教学,从而没有充分发挥这些双师型教师的积极作用。

2.产学研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

经济管理专业是一个普适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产学研合作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开辟了重要的途径。根据多年来积累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经验,结合实践教学的特征,我们认为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融合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将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从实践中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国外学者从产学研相结合的角度做出了大量的探索,先后提出了“教学工厂”、“校企72联合办学”、CBE等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和流程安排。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大量的尝试与探索,认为高校产学研结合应以专业特色为基础,围绕本科教学中心,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实践教学要服务于地方企业与经济发展,将企业技术与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高校教学单位广泛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所关注的视野。实践教学深入实体产业各个领域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又能开拓教师的研究方向,挖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潜能,提高教师实用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绩效,同时也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应组建多层次产学研团队,以专业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组织教研室教师与地方政府与各类企业的深入合作,包括企业横向项目的开发,承包企业讲座、培训、咨询服务,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开辟实践性学习的平台。承担地方经济服务项目,包括地方政府经济规划的制定,地方政府各级公务员与企业员工开展培训与讲座等,从而获得横向课题的支持,驱动整个专业师生完成各项实践工作。同时,撰写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经济管理案例,通过案例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体经济和实体组织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当代知识与理论前沿,最终通过纵向课题的成功申报和科研论文的发表等方式,完成学校对教师科研与教学绩效的考核要求。经济管理专业的老师将获得更多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委托课题,由教研室主任和优秀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课题主持人的带领下,深入实地调研并完成研究报告。教师们可以把各种鲜活的案例作为研究样本,积极申报包括国家级、省级纵向课题,实现横向课题与纵向课题的结合,从而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每年参与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撰写策划方案、模拟企业金融财务竞赛等,将企业的产品品牌宣传策划作为校企合作共赢的目标,从而进一步拓展实践性教学的空间,促进产学研良性的循环发展。

3.产学研合作将促进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产学研相互合作教学弥补了当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企业和科研机构全方位的参与到办学与教学的过程。与学校教育相比较,产业部门与科研院所更直接联系生产实践,更需要利用知识与技术创新来解决实际问题。高科技企业与研发单位作为科学理论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场所,在知识革新、技术研发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优势卓越,也应该是经济管理专业各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摇篮,是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a学研结合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创新素质提供了平台。通过产学研方式合作办好经济管理专业,学院能够根据各专业方向、学科性质的不同组建广泛的实训基地,将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与企业的生产与研发过程密切结合,使学生从生产实践和研发活动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另外,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有利于企业尽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我所用,为企业的科技与管理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经济管理类院校与政府、企业的广泛合作促成学生的教育与培养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格局,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经济管理类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只有实现学校、教师、企业、政府等各利益方的互利互补,才能可持续深入开展。兼顾四个主体的需要是实现产学研各方优势互补、相互支持与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从经济管理院校的角度来看,其优势在于有众多的专业理论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团队;有更多接触和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的资源;拥有完整的、系统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不足在于缺乏资金来源;缺乏生产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应该是从实践中产生,并最终服务于实践。毕业后的学生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满足社会需要是检验经济管理类院校教育成果的主要指标之一。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以‘饵艮务社会”为导向的。作为学校教育的最终“产品”,学生也应该是校企、政校合作的结晶,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将来才会接地气,更务实。

4.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经济管理院校作为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与现实意义虽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缺少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氛围与科技前瞻,如前沿知识、训练过程与技术创新氛围。产学研合作教育弥补了当前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不足。高校经济管理专业要充分利用与企业的合作机会,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多层次地深入到经济管理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课本知识的吸收者、企业生产的参与者、科技研发的承担者。这将促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科研创新的意义,体验到与企业科研人员共同承担项目、开发项目与知识创新的氛围。

首先,经济管理类院校应合理地分配实践教学课时与理论教学课时的比重。一方面,鼓励教师在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中,更加高效地实现教师教学需求与科研考核需求的平衡。另一方面,支持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政校合作等横向课题途径创造更多社会价值,促进教师在主动承担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理论创新的积极性,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比重的合理均衡,改变理论教学脱离实践的现状。

第9篇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二)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向信息职能延伸。传统的和现代的管理职能,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体系,使管理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就提高一级。但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进程加快,缺乏信息渗透的管理工作将显得苍白无力,要么管理节奏跟不上,要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化信息职能,将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其表现有三,首先,信息职能能革新企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使资源转换系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同时以不断增加的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其次,信息职能能促成管理系统的优化,促进组织的创新,使组织的绩效不断上升。信息职能能提高计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竞争致胜的有力武器。信息职能的引入,与传统管理职能将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管理职能系统。信息职能为传统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反过来,传统管理职能又促使信息职能去开发、收集、处理、传播、分配信息资源。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前提———“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200年以前,亚当·斯密以制造针为例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而且,他的这一分工理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也成了后来的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确实劳动分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管理。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把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腐蚀着人的精神,摧残着人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1][2]复杂性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与分工理论相比,合工理论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即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房地产经营管理;培养模式

为适应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对中、高层人才的需求,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房地产专业的高等教育。但由于我国房地产高等教育起步晚,办学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学术理论研究滞后等原因,使房地产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存在认识上的问题。要让房地产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符合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要求,有必要对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目前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存在的困惑

1989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1998年国家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将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归属在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改称工程管理专业。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于1999年开始对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归属进行了调整,部分高校将该专业并入工程管理专业,也有部分院校将其并入工商管理专业。目前根据教育部新的专业设置目录,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作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目录,重新开始招生。

房地产经营管理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兼具工程、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多学科知识的复杂性专业,不少院校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问题感到不好把握。在不同院校,由于各自的学科基础、师资情况不同,所制定的办学目标呈两种不同倾向:一种倾向偏重技术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加大对工程制图、结构力学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讲授,此类院校多为土木工程办学实力雄厚的院校;另一种倾向则偏重经济管理知识的讲授,此类院校多为财经管理类院校。如此一来,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满足市场需要为主,还是以自身资源优势为主,存在着困惑。

二、如何确定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要解决培养目标的困惑,必须厘清几个重要问题:对于房地产专业而言,什么是“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素质”,什么是“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能力”,设定培养目标必须从满足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工作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入手。

如何确定一个行业的工作基本素质和核心能力呢?胜任力模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完善,定义出在某一工作岗位上做出优异表现所必需的行为和个人特质,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同。

胜任力概念一般是针对特定的工作情景而言的,因此,也可以称为是职业胜任力。通常,职业胜任力被定义为工作绩优者所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等,胜任力是指在特定工作环境中员工的价值观、动机、个性、技能和知识等关键特征。把职业胜任力定义为“个体的潜在特征,可能是动机、特质、技能、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的方面,或者个体所运用的知识体”。他认为,这些潜在特征可能是无意识的,个体不能清晰地描述它们。因而,发现胜任力的方法是让个体描述什么在工作中使他们获得了成功。把胜任力作为人的潜在特征,也就是说要考察员工是什么样的人,而不仅仅是他们做了什么。另外,并不是对任何一种潜在特性都加以关注,而是只关注那些与绩优(被定义为结果/产出)具有因果联系的潜在特性。

房地产专业的职业特征综合、交叉性十分明显,面对各院校培养“学科单一倾向”的模式与现实房地产行业用人需求的“错位”现实,必须转变和更新观念,即,培养的人才应以适合房地产企业需要为目标,从直接适应房地产产业的需求进行胜任型教育。

三、胜任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发展思路

胜任力有多种定义,但是人们普遍认为,胜任能力是影响人们大部分工作的相关知识、技能、态度和性格特点的总和。它与工作绩效紧密相连,并可用一些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进行测量,其中,除性格特点外,大都可以通过培训与发展得以改善和提高。胜任力模型则是描述在组织中一个优秀员工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和性格特点的特殊组合。这些组合中的要素可以被归结为四个层级。如下图所示。

图形最上端的为“绩效行为”,是个体在具体职位上的工作绩效表现。“绩效行为”下面的三个层级共同决定了个体在工作中的绩效行为。下面的三个层级是递进关系,层级越低的因素在决定个体行为表现上起着更稳定的作用。在具体适用中,还需要考虑胜任力模型的几个特征向量。首先,具有行业特色。它反映的是某类行业内对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对所服务客户的认识程度等。其次,具有企业特色。它反映的是单个企业对特定人员的要求,并且细化到行为方式的程度,即使是处于同一行业的两个企业,由于企业文化、经营目标、经营策略的差异,纵然企业在人员要求的能力条目上完全相同,也很少有两个企业的能力素质的行为方式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最后,具有阶段性。胜任力模型的行为模式由于与企业经营相联系,因而具有阶段性。在企业的特定时期内,某项胜任能力甚至是某一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另一个阶段,由于企业的经营目标或经营策略发生变化,能力模型素质就会定期随之更新和改变。

根据上述模型特征,胜任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发展思路可以概括为,以管理―工程型模式对经济管理类知识和土木工程类知识的教育并重,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偏重某一类课程,其人才体现为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土木工程知识,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层次,具体可以构建职业技能、职能绩效行为、心智培养三大模块。

2.胜任型教育模式的构建

(1)房地产行业技能模块

此模块以准职业岗位为基础,以房地产开发过程为主线,具体内容包括:①房地产开发前期准备内容学习。在该流程中,对房地产开发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同时,应储备房地产开发前期所要求的知识技能,例如,如何进行房地产开发可行性分析,房地产项目报建等知识。②房地产开发过程学习,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该流程中,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即,工学都不可偏废。核心课程为建筑基础知识、工程建设监理、房地产策划等。③房地产销售过程,主要进行房地产售卖和物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和实践。比如,学习房地产营销、物业管理、房地产经纪等核心课程。

(2)房地产行业职能绩效行为

此模块包括一般工商管理教学内容,即,一般企业都涉及到的生产系统、市场营销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计划财务系统、工程总务系统等,主要可以分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和各职能部门管理流程的管理。“胜任型”教学体系的这种划分不是过去的分部门运作流程的描述,也不是按管理的五职能来分类叙述。实际上,在每一个服务环节、业务部门和管理层级上,都存在相似的管理流程并执行所有的管理职能。

(3)房地产经营管理人员的心智培养

此模块也称为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与沟通能力,培养一个房地产经营管理人员应有的心智模式。此类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精要、公务写作、演讲与口才、管理沟通、领导力开发、职业规划、组织行为、商业伦理和法律等课程。

参考文献:

[1] 蒋根谋,金峻炎.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改革的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21(12):115-117.

[2] 肖艳,母小曼.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类课程的设置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144-146.

第11篇

一、我国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

房地产经纪行业乱象迭出,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应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该行业。事实上,有关行业管理部门也正是如此考虑。我国2001年出台的《房地产经纪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2015年出台的《房地产经纪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都对高学历人才报考房地产经纪职业资格提供了便利条件:获得本科学历或双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在工作年限的要求上要宽松很多。但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呢?

笔者所在单位在2016年下半年曾经做过一个有关房地产经纪行业的研究课题,课题组对广州、深圳、重庆、大连、厦门、昆明、武汉、成都等城市以及海南省的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进行了广泛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近千份。调查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中,高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占比最多,达55.15%;其次是大专学历人员,占比31.97%;本科学历人员占比11.16%,排在第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非常少,只有0.21%,还赶不上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的1.5%占比,如图1所示。

图1的数据反映了这样的事实: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纪行业并不能吸引高学历人才的加入。主要的原因包括:第一,高学历人才在房地产经纪行业并不具有必然的竞争优势,房地产经纪业务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居间撮合,掌握足够的房源信息即可,并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第二,行业的收入水平并不足以吸引高学历人才;第三,房地产经纪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每天工作至晚上十点或以后,节假日无休是正常现象,较高的工作强度让高学历人才望而却步。

实际上,在海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对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普遍较低,比如我国香港地区要求完成中学五年级(相当于大陆高中水平)或同等程度的教育,美国德克萨斯州甚至不做学历要求。

二、如何提升从业人员的诚信水平和法律意识

既然不能寄希望于高学历人才的大量加入来提升房地产经纪行业的整体素质,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提升其从业人员的诚信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海外部分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是这样的。

1.注重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在诚信和守法等方面的记录审查

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打算从事房地产经纪行业的人员被要求必须向州房地产委员会证实自己的正直、信用与诚实,包括提供在FBI的指纹档案并披露有无违法记录,在德克萨斯学生贷款担保公司(Texas Guaranteed Student Loan Corporation)没有未还贷款或者已达成还款安排,如果州房地产委员会认为有必要,还可能会对申请者进行背景调查。在我国香港地区,个人必须被地产监管局判定是适当人选才能申请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其中考虑的因素包括不是未获解除破产的破产人,不是精神紊乱的人或病人,没有曾因欺诈、舞弊或其它不诚实的行为而被定罪,没有曾因其它罪行被定罪等。在我国台湾地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破产、犯诈欺、背信、侵占罪、害犯罪等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以上,尚未执行完毕或者执行完毕或赦免后未满三年,以及受感训处分尚未执行完毕或执行完毕后未满三年者不得申请经营经纪业。在新加坡,申请进入房地产经纪行业也需要满足诚信、无犯罪记录等方面的要求,包括不是未清除债务的破产者,没有被任何国家判处有罪,没有在民事诉讼中被发现涉及欺诈、不诚实、违反信托等行为,没有曾因滥用被拘留,或根据刑法(或临时规定)等相关条例,被警察监管/拘留。

纵观以上部分国家或地区的规定,其根本目的是保证加入房地产经纪行业的人员是诚信、守法,值得消费者信任并委托的。我国虽然也有类似的要求,比如2015年出台的《房地产经纪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明确,申请房地产经纪专业人员职业资格需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与规范,秉承诚信、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恪守执业道德。但事实上没有可操作的实质审查措施,结果是形同虚设。

2.考试注重房地产经纪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内容

在我国香港,地产资格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地产条例》和地产监管局方面的基本知识、规管地产工作的法例的基本知识、与建筑物有关的法律规管的基本知识、租务法例的基本知识等。在我国台湾,不动产经纪人资格考试内容有五个部分,除国文外,其他四个部分是民法概要、不动产估价概要、土地法与土地相关税法概要、不动产经纪相关法规概要。在新加坡,申请房地产销售员资格的考试内容中土地法的基本知识(Basic Land Law Concepts),处理土地中的利益(Dealings with Interests in Land,内容有合同法、法、业主与租客法等),房地产行业规管等是重点。

反观我国的房地产经纪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其中房地产经纪人职业资格考试分为房地产交易制度与政策、房地产经纪职业导论、房地产经纪专业基础和房地产经纪业务操作四个部分;而房地产经纪人协理职业资格考试分为房地产经纪综合能力和房地产经纪操作实务两个部分。很明显,我国的房地产经纪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并没有将房地产经纪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反而更加注重销售技巧方面。笔者对此有些困惑,照理说,知法才能守法,如果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连基本的相关法律法规都不了解,何谈诚信守法经营与职业操守呢?再者,从政府行业管理的角度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而言,只要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能够诚信和守法经营,这些人是否掌握一定的销售技巧并在行业中赚到钱,应该也不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需要操心和能够操心得到的事情。

3.在进行房地产经纪从业资格分类的同时严格执业职能区分

前文提及的我国香港地区、我国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美国德克萨斯州、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对房地产经纪人员的从业资格都有分类,在执业职能上也有明确严格的区分,具体如表1所示。

对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进行资格分类和执业职能区分至少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可以降低政府行业管理的难度。因为低层级的从业人员必须依托高层级的从业人员才能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高层级从业人员就需要对自身所属的低层级从业人员的从业行为提供担保并承担责任,实际上赋予了高层级从业人员一定程度上的行业管理要求,政府只要将主要管理精力面向人数少得多的高层级从业人员即可,相当于在管理中增加了一个层级而极大降低了管理幅度。

二是,可以极大提升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从低层级向高层级提升的欲望。因为低层级的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不能单独从事业务,那么在收入水平上肯定要大幅少于高层级的从业人员,为提高收入水平,摆脱从业上的他人约束,就必须取得高层级从业资格。

我国的房地产经纪从业资格虽然也有进行分类,包括房地产经纪人和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两种,另外有些城市还有本地房地产经纪从业资格,但并没有对不同类别的从业资格进行职业职能区分。实践中从业人员只要取得其中一种即可以从事所有房地产经纪业务,导致的必然后果是高层级的从业资格乏人问津,行业的诚信、守法水平就长期在较低层面徘徊。根据笔者获得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30日,全国通过考试获得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只有54033名;而在广州,自1998年3月1日实行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以来,截至2016年6月30日,共有72163人通过考试取得了广州市房地产中介服务人员资格证书。此外,由于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在实际中并没有比部分城市本地的房地产经纪从业资格证书或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证书更为有用(或具有竞争优势),很多历经千辛万苦、备受煎熬通过资格考试获得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并没有实际从事、或者在房地产经纪活动中实际使用该资格证书从业。比如,广东省截至2016年6月30日共有2838人获得全国房地产经纪人执业资格证书,但在注册有效期内的只有125人,只占4.4%,有95.60%的人员没有实际使用考试通过的房地产经纪人资格证书。

4.严格的行业准入和严厉的非法执业处罚

前文提及,海外部分国家或地区都进行房地产经纪从业资格分类,实际上也是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获得资格才能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如果违反,处罚那是相当的严厉。比如在我国香港,除《地产条例》订明的豁免情况外,任何人从事地产工作的业务必须领有有效的地产牌照,任何人担任地产的营业员亦必须持有有效牌照。无领有有效牌照而从事地产工作属刑事罪行,一经定罪,最高刑罚为监禁2年及罚款500000港元。在新加坡,房地产无牌执业,最高判处监禁3年及罚款75000新加坡元,如果重犯,对违法期间处以每天7500新加坡元的额外罚款;销售员未经注册执业,最高判处监禁1年及罚款25000新加坡元;房地产雇佣任何未经注册的销售员从事经纪业务,最高判处监禁1年及罚款25000新加坡元,如果重犯,对违法期间处以每天2500新加坡元的额外罚款;销售员没有与房地产签订书面协议而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最高判处监禁1年及罚款25000新加坡元,如果重犯,对违法期间处以每天2500新加坡元的额外罚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没有获得执照而非法执业属于一级轻罪(Class A misdemeanor),可最高判处1年监禁及罚款4000美元;此外,德克萨斯州房地产委员会有权对没有获得执业许可而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的人员处以非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

我国曾经有较长一段时间对房地产经纪行业也是实行资格准入制度,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该项制度并没有在全国普遍、大规模推广。而且,2014年8月12日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27号),取消了2001年《经纪人员职业资格暂行规定》关于房地产经纪人员的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房地产经纪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调整为水平评价。在笔者看来,房地产经纪业务中交易的商品特殊,价值量大,涉及交易双方的巨额利益甚至身家,管理方式应该与其他行业有所区别,或者更应该向海外主流经验看齐。

综上所述,我国的房地产经纪行业管理目前确实与海外主流管理方式存在较大距离,在全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偏低、缺乏行业准入限制、高层级从业资格面临逆向淘汰、从业人员的守法和诚信水平的缺乏实质性审查手段和考核的大背景下,要想管理好这个行业,何其难也。

第12篇

我县农业产业化提出早在20世纪90年代,也曾大张旗鼓地规划“公司+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型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基地农户,还是龙头企业均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1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

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均比较弱,以肉食加工为主的圳通公司与潍坊得利斯集团不可比,得利斯也是一家潍坊地区的肉食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总资产达21亿元,年销售收入高达27亿元,创利税1.6亿,安排职工就业4500人。以肉鸡加工为主的诸城外贸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更是高达61亿元,利税2.1亿元。

1.2市场建设速度慢,规模小,担当不了龙头地位

近些年,通榆县各种市场建设速度很快,也有了一些规模,但与发达地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43.3hm2,投资2.8亿元,是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为全国蔬菜的集散地,每天上市的蔬菜中只有10%的量是寿光本地生产的。蔬菜进入寿光批发市场,先进行检质,合格后检斤,然后进入市场,价格固定。不存在讨价还价问题,质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市场。但经过整理后走出这个市场就成为名牌的蔬菜进入国内大型超市和国际市场,高效益随之产生。如几毛钱一斤的大葱,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就成了日本大葱,价格也从几角钱变成一美元。

1.3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通榆县目前农村各类经济中介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起的作用也不充分。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如山东潍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及市场4360多家,各类农民中介合作组织占基地农户比例12%,而且中介作用十分明显。如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每年与基地农户签订生产订单,每年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给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能否履行合同,有无违约以及违约责任的追纠,这些工作均由农民中介组织去实施。如果农民这种组织化程度太低,就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的健全和完善。

2通榆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和建议

鉴于通榆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规划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2.1下大决心做好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生产

通榆县是吉林省省最早的畜牧县,全县大牲畜、牛和羊的存栏数早在改革开放初,虽然存栏分别只有16万头、7.6万头和21万只,但均在全省前列。但发展到2004年这些指标虽然发展到16万头、11万头和50万只,但均下降到了全省中等水平。说明速度太慢了。通榆县号称30hm2万亩耕地,人均水平全省最高。但也就是这一优势导致全县农民养成了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习惯。因此,在做好基地农户规模生产上应下大决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抓住百万亩优质高效基本农田建设这个契机,下决心把多余的耕地退出来。全县6万农户有这6.67万hm2高产稳产田足矣,其余耕地一律还草、还林、使一望无际的荒漠变碧波万顷的草原。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发展通榆农村优势产业——牧业。真正回归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象。到那时,每户农民精耕细作一垧地,放牧一群牛羊,或养鸡或养大鹅。牛羊等大牲畜存栏规模迅速扩大,猪鸡鸭鹅等家畜养殖大户遍地开花。到了那时候,各种大型的龙头企业才能落户通榆,牧业的龙型经济才能直正起飞。因此,没有基地规模这棵梧桐树,就根本引不来龙头企业这样的金凤凰。

2.2把精力放到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基地

搞好检验检疫,推动标准化生产等服务上来。为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坚持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一起上,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体私营大户、转产后的乡镇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外地和国外客商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坚持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主导产业。政府要搞好区划布局,对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鼓励扶持名优产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用。

2.3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要制订农业地方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和专业执法队伍,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质量监控。加上实施品牌战略,全县要加快推进“无农药残毒放心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培训懂得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农民技术员,加快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2.4体制上创新

第13篇

关键词:商业地产;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商业地产市场迅速繁荣兴旺起来,大众对商业地产行业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在发展过程中,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对我国商业地产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重点探讨,以期提出合理有效地解决措施,为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1我国商业地产经济

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同时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商品性。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了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重新确认了商业地产行业的商品经济属性;第二是社会性。商业地产行业既为人们社会生活提供了住宅、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消费资料,也为社会生产提供了商店、办公楼、厂房、仓库等基本要素,与整个社会经济有着广泛的联系,在国民经济中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和综合性的重要产业部门;第三是其所有制结构的多元性。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外商独资所有制、混合制形式、私人经济成分以及中外合资或合作商业地产经济等。因此商业地产行业不仅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也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业地产行业是我国十大暴利行业之首,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迅猛。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高楼建筑不断出现,房价也不断攀升,住房问题以及房价上涨成为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对象,同时更是中国一大经济热点。但是商业地产行业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非理性投资行为对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第一,在我国商业地产开发中,商业地产开发商不能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第二,商业地产投资区域不均衡,只关注发达的大城市而忽视了二三线城市及小城镇。另外,一些商业地产开发商仅仅追求经济利益,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不合理的建筑开发造成土壤资源、水资源的污染以及空气环境的恶化。

2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没有长远规划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对商业地产行业发展的本质认识,不能准确分析商业地产市场的经济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因此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长期管理方案及政策,导致政府对商业地产行业的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存在巨大的差异,为不法投机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的有序运行。商业地产企业内部也缺乏自身的发展目标,长期依赖于政府的宏观调控,缺乏发展活力,

2.2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商业地产行业的开发、交易等都必须要有严格的法律管理,但由于我国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也还处于探索阶段,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未十分完善,导致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始终依赖于政府的监督管理。而政府或某些权威机构颁布、实施的法律条文或文件对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并没有起到预期作用,适用性不强。因此,我国商业地产的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繁荣的商业地产市场。另外,政府在对商业地产市场进行管理时,仅仅采用行政手段,缺少必要的惩罚措施,出现执法不严、蔑视法律等行为,降低了法律法规在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中的地位。

2.3缺乏健全的监督制度

在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缺乏政府、银行与公众的有效监督。有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商业地产市场管理中没有尽到自身的主要职责,没有参与制定与商业地产市场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商业地产市场经营主体资格审核力度不足;监督管理商业地产广告活动;不能全面监督检查商业地产市场交易活动并查处商业地产市场中的违法行为,导致交易秩序混乱。同时,缺乏银行的金融监督,经济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

2.4行业泡沫现象频繁

由于商业地产经济利润大,本身具有极强的竞争性,在不断吸引投资者,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造成土地资源、资金、建筑资源等的严重浪费,极易产生商业地产经济泡沫。商业地产泡沫的存在一方面容易使房价上涨,拉大贫富差距,导致经济和社会结构失衡;另一方面,商业地产泡沫破裂,经济萧条,导致一些企业倒闭,容易造成金融危机与生产、消费危机,使人们生活水平下降。最后,大量工厂倒闭,失业人数激增,极易引发政治和社会危机。因此,经济泡沫是我国商业地产行业发展的一个巨大阻碍之一,必须要严肃对待。

3我国商业地产经济管理的解决对策

3.1加强政策的连续性,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我国政府必须要充分认清商业地产业对改善人民居住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作用,对发展城市进行准确的定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扶持政策,以正确引导商业地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树立具体的短期和长期的经济目标,以适应我国的国情和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形势。在对商业地产行业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进行详细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之后,制定出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长期计划,并将其进一步细化出短期与中期目标,从而适应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满足大众的住房需求,为自身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3.2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为了使我国商业地产行业能够迅速健康发展,为社会经济注入更多活力,必须要构建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商业地产行业特点的法律法规体系,而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首先,应该进一步完善《建筑法》《、城市商业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制定相关细则,帮助落实各项商业地产相关法规。此外,必须制定相关法律,以限制政府对商业地产行业的过度干预,保证商业地产的自由调控,减少政府包办一切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商业地产行业中的开发、建设、广告、中介等应囊括到其法律法规体系中。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商业地产市场才能展现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3.3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监督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合理的监督监管制度,不仅需要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更必须有市场自身的调控能力,二者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政府应以可持续健康发展为管理理念,依据当地的商业地产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严厉打击等违法行为,同时要对商业地产开发商的投资、运转等进行严格的审核,加大对市场的监督力度。房地产市场本身要进一步健全监督监管体系,增加金融监管手段,提高经济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3.4加强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

众所周知,我国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市场监管与宏观调控。针对当前商业地产经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可通过市场及政府这两只无形与有形的手,及时完善商业地产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做到严格执法,创造透明可信的市场环境。另外,要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全国商业地产市场的信息及发展动向,确保能够对商业地产市场的经济运行情况做出及时准确的预测,定期商业地产市场分析报告,合理引导市场的健康发展。国家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商业地产业的宏观监控体系,通过土地资源管理、税收、投资等手段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以有效地防止商业地产经济泡沫的产生。

4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商业地产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离不开自身合理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因此,商业地产企业必须在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商业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建立健全经济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法律体系,并完善监督机制,以期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推动我国商业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静静.试论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5(16).

[2]任永红.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7).

第14篇

【关键词】 京津冀 区域经济 关联效应 投入产出

一、引言

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研究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京津冀经济圈与珠三角、长三角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经济圈,但从发展情况看,京津冀经济圈的发展长期落后于其他两个经济圈,其原因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学者对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作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明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研究范围大多局限在京津冀三地,没有将产业的供求特点放在更大的范围考虑;第二,对京津冀产业关联性缺乏全面深刻的描述;第三,缺乏有效的分析工具。由此,本文应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尝试对京津冀区域间的产业关联性进行更为清晰的刻画,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该区域产业特点对区域关联性的影响。

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由Isard在1951年首先开始用于分析区域经济空间联系,现已成为区域经济分析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该模型可以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各区域间与各部门间的经济联系,比较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特征以及分析区域间产业关联程度。近年来,区域间投入产出技术传入我国。国家信息中心(2005)编制了我国第一份典型调查与非典型调查相结合的 8 区域30部门投入产出表。随后我国的一些专家,如张亚雄、赵坤(2006)等,开始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区域间的产业联系进行全面分析。李善同(2010)利用引力模型和交叉熵法对2002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进行了扩展并估算出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本文即以此数据为基础展开相关研究。

二、区域关联性的测算

本文设计使用区域关联指数表示一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区域关联性,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k为某地区与k地区的区域关联指数;Lik为自k地区i部门调入量比重或至k地区i部门调出量比重,具体为:

其中:Xik为自k地区i部门调入量或至k地区i部门调出量。

根据公式计算出北京、天津、河北在省际调入与调出方面区域关联指数最高的5个地区如下表所示。

从京津冀的区域关联指数排名上看,三地区在省际调入与调出方面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只有河北在省际调入方面与天津联系不大。具体而言,北京在省际调入与调出方面与河北的联系最密切,与天津的联系相对较弱;天津在省际调入与调出方面与北京与河北都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河北则与北京联系最密切,与天津的联系相对较弱。总体而言,三地区相互间的贸易量要明显超过与其他地区的贸易量,所以三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合作现象。

三、产业特点对区域关联性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的影响

京津冀三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区别。从各行业的产出比重看,北京排名前10的有7个属第三产业,3个属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优势非常明显;天津排名前10的有8个属第二产业,2个属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优势非常明显;河北排名前10的则有1个属第一产业,8个属第二产业,1个属第三产业,其中农业占比超过10%,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有较明显的优势。三地区在产业上的异构性对区域内产业关联性势必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考察产业结构对区域关联性的影响,我们将产业结构因素作为权重加入区域关联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这里的Lik成为加权后的自k地区i部门调入量比重或至k地区i部门调出量比重,Xik为自k地区i部门调入量或至k地区i部门调出量,Wik为权重,即:

由此计算出京津冀三地区加权平均后的区域关联指数,其中指数最高的5个地区如下。

加入产业结构因素后,只有天津在省际调入与调出方面和北京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三地区在其他联系方面均有所减弱。以下是对三地区联系受产业结构影响的具体分析。

在省际调入方面,北京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方面的调入量占所有行业调入量的比重最高,达9.3%,而该行业从广东的调入量占比48%,将近一半,因此促使广东成为北京在省际调入方面最密切的地区;另一方面,在农业方面,北京从河北的调入量占15%,居各地之首,但由于北京农业的调入量仅占全部调入量的3.8%,比重偏小,从而使得河北在北京省际调入方面的地位有所下降。从天津的调入情况看,北京在天津的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等调入量比重较大的行业均给予了明显的支持,因此北京是天津省际调入方面最主要的地区。从河北的调入情况看,农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调入量比重较大,但这其中的很多行业北京与天津都没有给予明显的支持,反而是山东在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辽宁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广东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给予了比较明显的支持,促使河北在省际调入方面与山东、辽宁、广东等地形成了较密切的联系。

在省际调出方面,北京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上的调出量占所有行业调出量的比重最高,达18.6%,而在该行业的调出量中有32.8%调往广东,这又一次使广东成为北京在省际调出方面联系最密切的地区。天津的省际调出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中化学工业的调出量主要集中在北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广东,这使得北京和广东成为天津在省际调出方面联系最紧密的地区。河北的省际调出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其中化学工业的调出量主要集中在浙江,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调出量主要集中在山东,这就使得山东和浙江成为河北在省际调出方面联系最紧密的地区。

(二)地理位置的影响

在加入产业结构因素之后,我们发现京津冀三地之间的区域关联性有所减弱,一些在距离上较远的地区逐渐加入了进来。这一现象促使我们进一步考察地理位置与区域关联性的关系。关于地理位置影响的考察包括两部分,一是考察地理位置对产业的影响程度,二是进一步考察地理位置与行业的相关性。

关于地理位置对产业的影响程度,我们以某地区与k地区省会城市之间的距离作为两地区之间的距离,通过eviews软件测算地理距离对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省际调入(调出)总量的影响程度。测算结果表明,地理距离对一产调入与调出总量的影响均不显著,对二产调入与调出总量的影响均显著,对三产调入总量的影响显著,但对三产调出总量的影响不显著。

关于地理位置与行业的相关性,首先对距离向量与i行业省际调入(调出)向量求皮尔逊相关系数,其次将京津冀三地区的进行平均计算出该区域距离向量与i行业省际调入(调出)向量的平均皮尔逊相关系数。由此计算出的结果显示:(1)在省际调入方面,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很多第二产业部门与区域距离有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说明这些部门在省际调入方面对区域距离比较敏感,受距离远近的影响较大;(2)在省际调入方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旅游业及一些第三产业部门与区域距离的相关性很弱,说明这些部门在省际调入方面对区域距离不敏感,受距离远近的影响小;(3)在省际调出方面,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等很多第二产业部门与区域距离也存在比较明显的负相关性,说明这些部门在省际调出方面对区域距离也比较敏感,受距离远近的影响较大;(4)在省际调出方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旅游业及很多第三产业部门与区域距离的相关性也很弱,说明这些部门在省际调出方面同样对区域距离不敏感,受距离远近的影响小。可见,不同行业部门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不同,因此一个地区对行业部门的选择也会对其区域关联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对k地区区域距离向量与各行业省际调入(调出)向量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以产业结构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可以计算出该地区产业整体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结果显示,在省际调入方面,天津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最高,北京次之,河北第三;而在省际调入方面,天津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最高,河北次之,北京第三。究其原因,天津的主导产业是化学工业等第二产业部门,这些部门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高造成了天津产业整体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高;而北京的主导产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部门,这些部门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低造成了北京产业整体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也较低。河北的情况则比较特殊: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河北除与北京、天津相邻,还与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相邻,这使河北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选择合作对象;其次,从产业供求上看,北京和天津无法在第一和第二产业方面对河北形成有力的支撑,致使河北必须转向其他临近地区寻求合作,从而降低了对京津的依赖程度。

(三)产业优势的影响

为反映一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我们使用区位商指标。区位商表示k地区i行业在本地总产出中的份额与整体行业占全国经济总产出的份额之比,计算公式为:

式中,Qik为k地区i部门的区位商,Xik为k地区i部门的产出指标。

其含义为:Qik>1意味着k地区在i部门具有比较优势,Qik

为考察i行业产业优势与i行业省际调入的关系,我们对由i行业区位商向量与i行业省际调入向量求皮尔逊相关系数,再将京津冀三地区的进行平均计算出该区域i行业区位商向量与i行业省际调入向量的平均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科学研究事业、旅游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区位商向量与省际调入向量相关系数最高,接近或超过0.8。前文已提到旅游业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很低,显示受区域距离影响小的行业更倾向于选择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进行合作,而受区域距离影响大的行业选择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进行合作的难度也比较大。

四、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京津冀地区产业的结构与特点对该地区产业关联程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产业的异构性决定了该地区产业关联程度与长三角存在很大差异。首先,主导产业的特点决定了一地区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相对而言,第二产业的多数部门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强,而第三产业的多数部门与第二产业的少数部门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弱。由此,像北京这样主导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弱的地区对临近区域的依赖性较低,更有可能与更远的地区发生产业联系;而像天津这样主导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强的地区对临近区域的依赖性较高,与更远地区发生产业联系的可能性就比较低。其次,主导产业的特点决定了一地区对具备产业优势地区的选择权。如果主导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弱,该地区就更有可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选择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从而进一步提高在该产业上的生产效率;反之,如果主导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强,该地区就不太可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选择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从而对该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不利影响。

可见,京津冀地区产业关联程度较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三地在产业上的异构性是造成区域关联性弱的主要原因。北京在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很多行业与天津、河北关系密切,但北京的主导产业是第三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弱,所以与区域距离较远、但具备产业优势的地区联系更密切。天津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较强,所以与北京、河北的联系最为密切,对北京、河北的依赖程度也最高。河北的主导产业是第一、二产业,对区域距离的敏感度也较强,但与京津相比,河北相邻省份更多,进行区域合作的范围更大,所以对京津的依赖程度较低。

从趋势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通方式的改变,一些新兴产业已经对以空间距离为主要约束条件的传统区域合作理念提出了挑战,空间距离的约束性日趋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一地区在进行产业升级时更应着眼于如何将自身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弥补与其他地区在产业优势上的不足,才能进一步体现出其在空间距离上的优势,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区域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节能降耗 生产成本 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33-01

正 文生产技术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对企业经济效益有着直接影响,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当今,随着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煤炭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控制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决定企业生存市场规律。

一.加强生产技术管理,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提高经济效益要靠开源节流,开源就是增加生产或服务项目,增加企业营业收入;节流就是精打细算,减少开支,杜绝浪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企业不能靠提高产品价格去实现经济效益,那将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应该千方百计提高产品性价比,提高市场占有率。成本的高低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加强成本管理,不仅可以加强企业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也能更好的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降低成本是其中最有效的途径,而降低生产成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加强生产管理精细化水平。

二.如何加强生产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1 优化设计方案,源头管控成本

2.1.1关于矿井设计

矿井初步设计、升级改造设计等大型设计需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外委设计首先要推行设计招标,多方案比选,引进竞争机制;其次是要推行限额设计,处理好项目功能和项目设计的关系,使功能和成本处于最佳配置。三是业主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公司长远规划对设计成果再把关,比如韩家湾煤炭公司2007年矿井升级改造设计,矿井投产后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设计方案,方案调整为2-2煤开拓大巷送至井田东西方向中部,矿井采区划分为四个采区,开拓大巷北翼划分为一、三采区,开拓大巷南翼划分为二、四采区。在开拓巷道正头布置一组准备巷道,服务一盘区、三盘区;平行二采区采空区边界布置准备巷道,服务四盘区。同时将工作面宽度调整为270米,推采长度为1600米至2900米,可采储量为200万吨至350万吨。优化后方案较设计方案矿井万吨掘进率降低了12米/万吨;综采工作面可少进行10次回撤安装。优化方案较设计方案在井巷工程上少投入1.41亿元,在工作面回撤安装费用中少投入1.2亿元,在设备投入中多投入了0.18亿元。累计节约资金投入2.61亿元。

2.1.2 关于采区、工作面设计

矿井单水平设计原则上由矿井自行组织设计,也可引入外委竞争机制。主要从成本方面、方案的优劣性及其它实际需要进行比较,可对竞争选用的内部设计进行奖励,使技术人员的责任与激励有效结合。

矿井采区、工作面及硐室等一律由矿井自行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至少拿出两套进行比较,要把成本比较纳入重点考量因素。在设计期间要转变设计思路,对设备与断面之间的主体因素从成本方面进行论证,确定出合理的断面。选择适合矿井煤层厚度的设备,如果市场设备满足不了煤层要求的特殊情况下也可以要求定制,对定制成本与矿井效益进行论证比较,再行抉择。如果在矿井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少掘一些岩石,或许就可以彻底的解决掘进煤质差的根子。

2.2 强化掘进管理,提升成本管控

2.2.1 均衡矿井掘进成本

掘进成本是矿井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万吨掘进率的均衡对矿年度生产成本的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际生产过程的管控中要对矿井采掘接续进行长远规划,均衡安排矿井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及回采巷道的掘进工作,使得矿井年度掘进率保持均衡化,矿井掘进成本保持平稳。

2.2.2 优化支护参数,降低生产成本

不断加强对巷道支护参数的研究,测定巷道松动圈,并对松动圈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巷道变形进行实测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巷道支护参数进行,在保证符合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对支护材料及支护方案进行优化,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3 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运转效率

2.3.1加强设备资金管理和设备实物管理

设备大修、设备更新和设备技术改造项目,进行方案论证和效益评价,切实可行后,进行采购,采购要有计划,避免资金浪费。生产设备实物,必须建立设备台账,出入库管理有序,要做到账实相符,设备要按要求保管和使用,使用前及时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定期检查保养,确保资产保值。物资管理方面,应按照生产经营计划对材料费指标进行分解下达,严格控制和考核各类材料的领用、维修、回收,有效地遏制了材料的浪费,节约维修费用;同时挖掘内部潜力,抓好修旧利废,回收复用工作,做到物尽其用。

2.3.2强化运行管理,提高设备运转率

强化机电设备检修维护工作,减少故障率,提高设备运转效率,保证设备运转正常,物资储备到位,为生产的平稳运行提供可靠保障。对于生产设备来说,设备运转过程中的巡检工作非常重要,巡检要求各岗位工对其所负责的设备定时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排除现场所有的设备隐患,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生产的稳定正常,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2.3.3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设备的运转、养护、维修都离不开人,针对设备的特殊性,通过采取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师徒结对、知识竞赛等方式,分层次、有步骤、多渠道地开展设备管理和检修技术的强化培训工作,打造一批高素质的设备管理人才。

2.4 提高煤炭质量,适应市场需求

市场规律就是价值链规律,超越价值链的市场是不正常的市场。面对煤炭市场的寒冬,煤炭产品的供大于求,煤炭价格的萎靡,只有出好煤、多出煤才是唯一的出路。

2.4.1 从制度上入手加强煤矿质量管理

首先要健全煤炭质量管理体系。成立煤炭质量管理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其它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由煤质管理部门组织,定期召开煤质分析例会,总结、部署煤质管理工作,对于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次完善煤矿质量管理制度。从制度来约束各单位对煤炭质量的管理。煤质管理直接与各单位的绩效工资、个人评先挂钩,实行每月一考核、质量责任追究制等奖罚办法。

2.4.2 加大煤质管理工程的投入

必须加大对煤质管理方面的投入,完善井下运输系统及煤仓和矸石仓的改造,从根本上解决矿井在生产上煤矸分运分储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把煤质管理落到实处,不能只停留在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