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大学生毕业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这段时间里,在教案的准备和书写上,在课堂的布置上,在课时的把握上,在与教师,学生的相处上,在实习班主任的工作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段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感受颇多。
现将在实习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有自己独到之处
在正式实习之前,我们在学校里也进行了教师技能培训,每个人都上过讲台试讲过,从那时起,就对教师这份职业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对如何教好一节课有了一些思考和启示。大学生活里,我也不停的做家教,身上也有了责任,但我知道一对一的教学是不同于一对多的课堂教学的,应该又很大的区别吧。随着课改的实施,赋予我们教师更多的要求。这也要求了我们要改变传统而又枯燥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不要老是束缚于旧的教学模式中,在教学中要有自己独到之处,有新意。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情下学好每一科的知识。
二.初为人师,为人师表
教育实习开始以前,院领导对我院的全体实习生进行了动员,并结合以往教育实习的经验和教训,向实习生进行了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的教育培训,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因为教师可以说是学生的榜样,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在教育实习中,我们要做到为人师表,主要表现如下:
1.投身于教育实习中。虽然,在实习前也有过一些试教活动,但是真正的中学教学对我来说,这还是第一次。从学生转变为实习老师,这之间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首先,在实习第一周,我就带领学生们参加军训,借军训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锻炼他们的身体体制和毅力,那时就觉得自己要起一个带头作用,虽然天气多么炎热,但是还得坚持。实习第二周,听了指导教师及其他教师的一些课,为第三周正式上课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为了上好第一堂课,我深钻教材,查阅了好多资料,参考了辅导书,充分备好了第一节课。在正式上课之前,还有些紧张,但当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看到他们一张张热情而又活泼的脸,我的紧张心情消失了,相反充满自信的上完了那节课,从此,我不会再紧张,对每节课都游刃有余。而在这期间,我又与其他实习生进行交流,互相听课,吸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
2.在实习中,我不仅仅只限于教学工作,而且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及实习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有益的活动,丰富了实习生活。我们和学生,我们即是实习老师,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但这两者之间的距离保持适当。我与学生交朋友,空余时间和学生一起玩,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学生打成一片,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而在上课、考试时,对他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又要有一定的严肃度,这样在学生面前保持了一定的威信。
三.做老师容易,做好老师难
【关键词】 80后大学毕业生;成功创业;启示
江西九江学院80后大学毕业生刘鹏飞成功创业“飞” “上央视“财富故事会”。2009年7月9日,一位江西九江学院80后大学毕业生因“伍元钱创业赚百万,孔明灯照亮人生路”的故事“飞”上中央电视台“财富故事会”栏目。24岁那年,他有属于自己的汽车;25岁那年,他有属于自己的工厂;26岁那年,他已经能为社会创造了400多个就业岗位。他就是九江学院商学院2007届金融专业本科毕业生刘鹏飞,这个来自江西宁都的大学生,从四处奔波打工,到有了自己的工厂――义乌市飞天灯具厂,靠着卖孔明灯,去年一年仅仅在德国就卖了300万盏,创造了全中国、全世界销量、产量第一。 目前,孔明灯这个产品远销德国、阿尔及利亚、埃及、奥地利、法国、以色列、乌克兰以及白俄罗斯等地。
一、刘鹏开发“孔明灯”
2007年7月,刘鹏飞从江西九江学院一毕业就坐上来义乌的火车。工作一个多月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义乌梅湖广场有人在放孔明灯,他上网查询大量资料,并分析了行业内生产孔明灯的主要企业后,发现欧洲和东南亚等还未被完全开发,于是他辞职了。他找到义乌一名做孔明灯的业主,提出由自己做销售,这位业主提供货源,大家利润分成。他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自己对行业的分析以及在大学里做小生意的故事,他的讲述打动了对方,对方决定跟他合作。几乎身无分文的刘鹏飞,有了工厂作为依靠,他开始在阿里巴巴、贸易通上打广告、摆样品,并在淘宝网开起自己的小店。2007年年底,一位温州业主投来20万元的订单令他兴奋不已,紧张中他甚至寄错了样品。幸好,他的不懈努力打动了对方,最终这个订单让他获得了几万元的利润。
自办工厂后,他当即建立自己公司的网站,除了利用各种网络贸易平台交易,他还精通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他经常研究它们的特点,然后放入相应的关键词,他们产品的搜索排名一直比较靠前。在搜索引擎中,他也融入自己的技巧,比如孔明灯英文是“Sky lanterns”,意为“天灯”,但很多客户尤其是一些非英语国家的客户,喜欢连起来拼写为“Skylanterns”,其实这是错误的写法,但为了迎合客户,“让傻瓜也能找到自己的产品”,刘鹏飞把这些错误的搜索方式全部收罗起来,做成自己产品的关键词,吸引了不少歪打正着的客户。
随后,他又在阿拉伯文、日文、韩文、德文等七八种语言中都放入了自己产品的错误关键词,又把这些技巧告诉给自己的合伙人、员工,让大家都分享成果。节目播出后,迅速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很多媒体纷纷跟踪报道,同时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
二、刘鹏飞成功创业给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启示
1.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的,大家通常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为了给21世纪的大学生在文凭护照、职业能力护照之外一个“第三本护照”,是为了缓解逐年飙升的就业压力,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是为了给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由刘鹏飞创业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应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一颗创业的种子,这颗种子就是自主创业的意识。大学生不论什么时候创业,上学期间创业、一毕业就创业或毕业几年后再创业,最重要的莫过于创业的意识。知识不够,可以短时间弥补;能力不高,可以在实践中迅速提升;创业的意识不强则是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有人说,人穷不可怕,国家穷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落后、意识落后。
创业意识归根到底是一种企业家精神。企业家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动力之源”,主要源于他们的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机会意识、创新精神,理性冒险精神的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强调企业家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视野来审视市场环境,通过“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来解决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具有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的商业经营环境中识别、把握机会的能力、创新的能力。企业家精神教育是指向个体教授理念和技能,以使其能识别被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勇于做他人不敢做的事情,包括机会感知、风险性的资源整合、新企业开创和新企业管理等内容。
高校的创业教育正是要让大学生具备这种企业家精神,大学生具备了创业的意识,自主创业的观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后,这颗创业的种子在一定的土壤、水分、空气、温度条件下,就会生根发芽,乃至茁壮成长。刘鹏飞正是这样一个人,九江学院的创业教育给了他很强的自主创业意识,但他并没有一毕业就去创业,一个偶然因素激活了他内在的创业意识,并且其被激活了的创业意识迅速变成了富有成效的实际行动。
2.高校创业教育尤其要重视实践环节。高校的创业教育应如何开展?很多专家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了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其实课程体系只是一个很基础的方面,对创业教育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创业学》一般包含创业导论、创业计划书、创业者特性、人力资源、事业内容、市场营销、会计控制、创业融资、团队建设、企业发展等内容。孤立地看,好像很不错,事实上,这些内容与大学的其他许多课程相重合,可能唯一不重合的就是“创业”这两个字。一个有关实践环节的问题便不得不解决。企业家不是课堂里教出来的,更何况高校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高校应从务实(能对大学生创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的角度开展创业教育:
(1)创业课程的教学应始终贯穿实践的主线,有的学校明确规定实践教学应在《创业学》教学中占2/3的时间。
(2)设立创业中心,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和发展的机会。学校可将创业实践转化为学分和成绩。至于创业中心如何运作,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采取合适的模式。
(3)引导、管理好学生与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在中国每所高校内及周边都活跃着一大批进行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促销、招生、发传单、跑业务、开店、当服务员、开小公司、做小贩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创业实践活动。创业中心的容量是有限的,而这类活动的容量是巨大的。所以说,高校应把这类活动纳入创业教育的体系去进行引导和管理。
(4)指导创业协会有效开展活动。
(5)邀请企业家到学校现身说法。
刘鹏飞不仅自己创业,还扶持了几个有创业意识的80后校友成功创业,他们无一例外在学校都参加了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拉赞助、开广告公司、组织学生自助游、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等,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活动使他们体会到了企业的酸甜苦辣,体会到了创业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般困难,体会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滋味,从而具备了较强的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业知识与能力。
3.创业教育的氛围很重要。什么是创业氛围,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它是指特定区域范围内创业意愿、创业冲动和创业行为的社会整体状态,是现实的与潜在的创业者在群体中表现出来的意志与行为,其和区域内的社会习俗与惯例、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密切相关。创业氛围的形成好比烧开水,当水达到一定温度的时候,水就沸腾了。当单位人群中的创业者达到一定数量时,良好的创业氛围就会产生,人们的创业激情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高校的创业教育应注重在高校这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浓郁的创业氛围有利于催生企业家,有利于催生新企业,有利于创业种子的酝酿与成长。好的氛围可以使想创业的更想创业,使处于犹豫状态的人下决心创业,使不想创业的和从没有想过创业的人关注创业。
创业氛围的营造途径有:(1)上文所述的实践环节;(2)重视大学生创业的舆论宣传; (3)设立创业论坛或创业讲坛;(4)号召学生多读有关创业的书;(5)开展相关的比赛活动;(6)设立创业投资基金;(7)关注有关创业的各种信息。
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办地方本科院校,学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校一直注重创业氛围的营造。刘鹏飞的成功看起来很偶然,其实是偶然之中的必然,学校创业教育环境的熏陶作用功不可没。在美国的硅谷,在北京的中关村,人们的创业意识强,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创业氛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人思创业,大部分人争创业,2成左右能创业”的氛围形成之日,就是大学生创业“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时。
4.要努力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系统。事物之间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组成一个循环滋生链条、形成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系统。在良性循环系统中,各因素是共同促进而不是相互阻碍或削弱,大学生创业教育也应该有这样的良性循环。刘鹏飞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支持了好几位80后校友成功创业。九江学院创业基金也由于有了他捐赠的5万元而即将诞生,他还表示如果自己事业顺利的话,捐赠将逐步追加到50万元。他的捐赠必将带动其他创业成功的校友为创业基金贡献力量。学校的创业基金一旦运作起来,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以及进行实质性创业的动力必将大大增强,如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就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为获奖而参赛了,而是有了明确的目标,有了实质的动力。刘鹏飞之所以要资助其他校友创业,捐赠5万元成立创业基金,这是他对母校创业教育氛围的回报,这就是一个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
国家和地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其实并不少,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少一点等靠要,多一点积极努力,进而构建大学生创业的良性循环系统。一个良性的创业循环系统应该是:高校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部分大学生成功创业回馈学校学校更好地进行创业教育更多的学生创业更多的回馈学校……高校在构建良性循环系统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点:要让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切实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特别呵护;创业基金的运作要有一个好的机制,要成功扶持一批学生成功创业;要充分发挥创业成功校友的作用;以校长为核心的高层管理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结语
大学生创业总体来看是“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很冷清”,要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各方努力、形成合力。高校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如果文中提到的四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高校能有所突破的话,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廉洁自律 职业发展 影响
廉洁自律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不仅是我国传统的教育项目之一,也是新时期高等院校的德育要求。随着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增,高校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的摇篮,承担着为祖国的建设提供大量的精尖人才的任务。为了确保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高水平的政治素养,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
一、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促进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必要
目前,部分学生为了谋求考试过关,在考试时出现作弊或者是向教师送礼等现象,这样的学生完全丧失了一个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廉洁自律的品质;有的毕业生为了找到好工作,在自我推荐的材料中夸夸其谈,甚至编造一些自己从来没有获得过的奖项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以上的现象会严重干扰高校校风、学风的建设。因此要在高校开展廉洁自律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做法是错误的,并认识到诚实守信、奉公守法的做人原则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重要性。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监督、预防高校中的腐败现象
对高校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贪污、受贿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这对于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生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持自己的人生操守。进行廉洁自律教育还能够加强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的力量,杜绝高校腐败的风气出现。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目前,高等院校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其中也存在行贿受贿、拜金、奢侈等腐败现象。尽管这些现象是让每个人深恶痛绝的,但是还有部分学生依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廉洁自律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人生信条。
二、对毕业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廉洁自律意识
廉洁自律意识对毕业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只有具备廉洁自律意识,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对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判断。面对是非善恶,依然能够按照自律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哲学家解释说,认识是行为的先驱。只有具备正确的认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好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廉洁自律精神,让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腐败现象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并了解腐败现象出现的危害,从而不被世俗左右行为。
(二)强化学生的廉洁意志,规范廉洁行为
廉自律的意志,指的是学生为了保持自身的廉洁自律意识而不断克服内部的和外部的种种诱惑,并为保持自身的廉洁进行不懈努力。众所周知,廉洁自律的保持是会受到环境的种种挑战的,有时还需要牺牲切身的利益,往往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诱惑会使人的意志动摇。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廉洁自律意志的培养,使学生在面对善恶的抉择时依然保持知行统一、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优秀作风。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廉洁的工作作风。
(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人格,指的就是一个人的稳定的、长久不变的心理品质。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能够时时刻刻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内心诸多矛盾的冲突,使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保持一致。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将会面临权力、金钱等各方面的诱惑,当其对以上的诱惑产生欲望时,就会导致内心和行为产生冲突,若是内心缺乏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关键阶段就很可能会堕落。所以,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日后的职业生涯具有关键的作用。
三、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面对腐败时,断然拒绝腐败,保持廉洁高尚的人格。从更加切合实际的方面来说,学生保持廉洁自律的信念,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坚持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对学生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廉洁自律教育不仅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同时还应该主动吸收外国的研究成果,积极调整高校的廉洁自律教育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的廉洁自律教育取得明显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新生;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指人们进行职业评价和职业选择时用以衡量职业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标准,职业价值观“体现出职业对个体的意义”,[1]是个体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其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职业生涯乃至职业成就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在大学生群体遭遇“就业难”的情况下,探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已有70多年历史,在职业价值观结构、职业价值观测量、职业价值观理论等方面多有建树。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职业价值观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90年代以来,由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造成就业问题凸显,职业价值观研究逐渐成为热门,据罗秀英(2006)等人[2]统计,1995-2005年中国期刊网(CNKI)中收录的以“职业价值观”为题的论文有85篇,而在这些研究中,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占绝大多数(63篇)。
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国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偏重于横断研究,缺少对职业价值观的纵向研究”。[3]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简化方法,假设:(1)社会影响因素比较稳定;(2)大学新生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显著差异;(3)这种差异主要是由大学阶段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经历自然造成的。那么,比较大学新生和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就具有了纵向研究的意义,这种研究对了解大学阶段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要对大学新生和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比较,必须首先运用心理测量问卷分别对两类大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现状进行测量。笔者采用凌文辁等人[4](1999)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中采用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从中删除了“易成名成家”、“单位级别高”、“有机会出国”、“单位规模大”、“有住房”等明显不符合现实的测量项目,增加了“职业声誉好”、“薪酬公平合理”、“领导有魅力”、“组织文化健康”、“有培训机会”、“能成为专家”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测量项目,并对部分提问的表述进行适当调整,最终形成一个包括27个测量项目的《自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测量问卷》(表1)。
2.被试
笔者从金陵科技学院一年级和四年级随机抽取462名在校本科生进行问卷测量,问卷回收后对问卷进行筛选,确定有效问卷429份(表2),有效问卷中一年级新生217人(50.6%),四年级毕业生212人(49.4%),男生174人(40.1%),女生255人(59.9%),分布在工学、文学、法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六个学科。
3.研究过程
笔者采用Likert(1932)五阶量表,要求被试就《自编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测量问卷》中的27个问题在“非常不重要”、“不重要”、“难以确定”、“重要”、“非常重要”等5个等级中进行选择。施测时间为2009年4-6月。
4.数据搜集与处理
数据录入和处理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6.0。
三、研究结果
1.自编问卷的信度分析
为了评价自编问卷的信度,笔者使用SPSS16.0对原始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发现Cronbach α系数为0.901,表明自编问卷的内部信度较高,各测量项目之间的一致性较好。
2.自编问卷的主成分分析
为了评价自编问卷的有效性,笔者对测量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统计结果表明KMO值为0.901,(>0.6),Bartlett’s球形检验P=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经过主成分分析,笔者发现可以从自编量表中提取出6个主成分(表3):自身成长(Y1)、社会影响(Y2)、心理需要(Y3)、物质需要(Y4)、职业特性(Y5)和专业要求(Y6),其中贡献率最大的因素是Y1(29.005%)。
3.大学新生与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差异
之所以要比较一年级新生与四年级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主要是为了研究两者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以便进一步探讨价值观差异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能够发挥怎样的引导作用。
为此,研究者使用SPSS16.0对6个主成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4),结果发现两类学生在自身成长(Y1)、心理需求(Y3)、职业特性(Y5)和专业要求(Y6)四个方面的职业价值观差异不明显,而在社会影响(Y2)和物质需求(Y4)方面的职业价值观差异具有显著性。
与社会影响(Y2)因素相关的5个提问分别是:“选择知名大公司”(V14),“工作轻松压力小”(V15),“离家近,交通便利快捷”(V17),“留在大城市”(V22),“别人听到我的职业都很羡慕”(V24)。分析两类学生对以上5个提问的回答不难发现,均值差异最明显的是对V14、V17、V24三个问题的回答(图1),四年级应届毕业生的选择均值明显高于一年级新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两类学生在这3个项目上的P值分别是0.005,0.000,0.000,这表明应届毕业生对职业的社会价值更加关注,他们比大学新生更原意选择知名大公司,更愿意选择交通便利的用人单位,并且更注重他人对自己职业的评价。
与物质需求(Y4)因素相关的3个提问是:“收入丰厚”(V1)、“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险和福利”(V2)、“职业稳定,不必随时担心失业”(V3)。分析两类学生对这3项提问的回答,结果让人吃惊(图2)。在回答“收入丰厚”(V1)的重要性时,新生的均值为3.9908,远远超过应届毕业生的3.6745,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发现P值为0.001,这表明应届毕业生在评价职业重要性时比新生更加理性,收入在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中并不起重要作用。同时,两类学生对传统的保健因素――“社会保险和福利”、“职业稳定性”的评价也有一定差异。对于“社会保险和福利”,两类学生都强调了其重要性,新生均值为4.2304,应届毕业生均值为4.0190,应届毕业生与新生之间的落差有可能源于应届毕业生对企业保险、福利现状的认知;对于“职业稳定性”,新生与毕业生的价值判断差异不明显,新生均值为4.0415,应届毕业生均值为3.9286。
此次调查除了主问卷之外,还附加了一个问题(A1),让学生分别选出对自己职业选择最重要的三种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主要有三类:家庭、学校和其它因素。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中有25.8%的学生将“学校”作为影响自己职业选择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应届毕业生中只有19.3%,可见学校固然能对在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但其重要性不应被高估;同时,应届毕业生中更多人(42.5%)强调家庭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作用,新生的比例仅为29.1%,这表明即将离校的应届毕业生更倾向于从家庭(而非仅仅从自己)的角度评价职业;另一个数据也在说明同样的现象,选择“自主决策,不接受外界影响”的学生中,应届毕业生中仅有62人(10%),而新生有91人(14.2%)。再分析学校中有哪些具体的角色会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结果发现对新生职业选择影响最大的角色是专业课老师(46%),而对应届毕业生影响最大的校内角色变成了同学(27.7%)。
需要解释的是,国内不少人认为“择业观”就是职业价值观,笔者认为这种看法略有不妥,对于已在职的劳动者,他们未必需要继续进行职业选择,因此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对现有职业的价值判断;而对尚未初次就业的大学生,他们的职业价值观主要表现为职业选择过程中的内在标准,因此影响他们职业选择的因素就是影响其职业价值观的因素。
四、讨论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看,“从青少年到成人前期是价值观趋于稳定、价值体系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5],大学阶段的青年学生正处于这个关键时期,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将为其整个生命历程的职业价值观奠定基础。
那么,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呢?调查结果表明,不管是大学新生还是应届毕业生,“自身成长”是他们最关注的因素,这表明多数大学生清楚自己这个生命阶段的目标和特点,在进入大学之初,他们将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大学阶段生活一贯的“主旋律”,在即将离校走向职场之时,他们仍然坚持把有利于自身成长作为选择职业的首要标准。
当然,正像笔者所假设的那样,大学新生与应届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大学应届毕业生在判断职业价值时更重视职业的社会价值,他们比大学新生更倾向以社会的视角来审视职业的重要性,这表明大学阶段也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虽然身处较为封闭的学校,但已开始积极审视更具开放性的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主动以社会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其次,大学应届毕业生对职业能够带来的物质满足的期待比大学新生明显要现实和准确得多,这主要因为此次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拥有就业教育、专业实习以及求职面试的经历,通过这些就业准备活动,他们不仅了解组织对大学毕业生的角色期待,也了解当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状况,他们正在根据社会和组织的要求主动调整自己对物质需求的期待。以往常有用人单位以“眼高手低”来描述大学生的职业化水平,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眼高”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手低”才是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探究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因素不难发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期并且尚不稳定,家庭、学校和其它因素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其中,学校既不是影响大学生(不管是新生还是应届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唯一因素,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当今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并不显著。
五、结论
1.大学新生与应届毕业生在自身成长、心理需求、职业特性和专业要求四个方面的职业价值观差异不明显,而在社会影响、物质需求两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大学阶段是青年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在主动、积极地调整职业价值观,使自己更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顾雪英.职业价值结构初探[J].心理学探新,2001,(1):58.
[2] 罗秀英,熊书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11.
[3] 金耀宇.国内关于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4.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
近年来,青春励志偶像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红遍我国的大街小巷。剧中大学生毕业后承担着现实就业的压力和竞争的严峻挑战,面对就业和这个时代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他们对长辈们的安排并不满足,最终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奋斗道路,反映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如果毕业生就业观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和谐、不稳定。
一、大学生就业观形成的背景
《奋斗》把视角定在“80 后”的一群年轻人身上,描写陆涛、夏琳等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他们为了爱情、事业、家庭而奋斗,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熟过程。《我的青春谁做主》描述了三对青年男女对待成长之路上父母、事业、家庭等社会关系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老、中、青三代人对待事业、生活的不同态度。
这些以“80 后”为题材的电视剧都以独特的手法和不同的角度揭示了“80后”这一群体的生活特征和社会形态。当代大学毕业生大多是“80后”的独生子女,一出生就成为家庭的中心,处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包围”之中,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备受家长关怀和溺爱,习惯于向家庭和社会索取,追求时尚,享受生活。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毕业生“双向选择”创造了良好条件,处在社会环境和自我性格双重矛盾中的大学生,他们有择业理想。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大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观与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息息相关。
二、大学生的就业观特征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在《奋斗》中的青年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向南在公司当白领、业务员;夏琳去娱乐场所当时装模特儿;华子倒腾二手车,后来开蛋糕店、美发店;杨晓芸辞去白领工作自己开精品店;每一个角色都拥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立意识,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目标,表明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特征。
(一)大学毕业生频繁更换工作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许多在校学习不好、表现不佳的学生往往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而那些学习成绩好的人却得不到发展,这些都与社会关系、家庭背景有关。目前很多用人单位更多的是看重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愿意录用专业技能跟紧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需求的高校人才。现在用人单位经常会问“你会不会频繁更换工作”这样的类似问题。可见在聘用人才时很忌讳大学生频繁更换工作,甚至对这种现象不满。据调查,对待这样的问题,32%的毕业生选择“会”,15%的毕业生选择“不会”,8%的毕业生选择“考虑过”,还有20%的毕业生选择“不知道”。他们对现代社会现象不满,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这种想法应引起高度重视,[1]频繁更换工作在有利于增加经验的同时,也有着其负面影响,容易造成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心里不踏实的感觉,盲目跟风、见异思迁等不良现象经常出现,也使得用人单位对这类毕业生不放心、不信任。
(二)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分析
初次步入职场时,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较高,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及当今大学生求职就业现状缺乏真正了解。许多大学生抗挫折和失败能力较弱,现代父母的悲哀是对孩子投资全部放在成绩上,但学校只能给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却不能给予就业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绩,并不是竞争结束,而离开学校才是竞争开始。只想找“比较好听的工作”,缺乏对自我的分析,不考虑所选的工作单位是否适合自己专业和特长。很多毕业生就业时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随着这种社会现象的发展,他们对“大学生就业靠什么”这样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选择靠家庭和社会关系。如果你的关系够权威,那么你的工作环境和收入一定会很优越。目前用人单位看重的往往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在求职中,不应只看到共性而泯然众人,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取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呈现积极的求职心态,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应聘求职,大部分学生还有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通过对我校学生期望月薪调查显示,希望月薪在800~1 200元以上的占15%,1 500~2 000元以上的占25%,2 000~3 000元以上的占40%,3 000元以上的占5%。大学生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一部分人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职业能力了解不够,对于就业前景想象得过于理想化或盲目自卑,必然导致就业期望值过高或畏缩不前。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一味追求大城市、大企业,只考虑工作待遇高、工作环境好的职业,而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从而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不高使得许多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了消极情绪,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和奉献敬业精神缺乏,因此,就业后被辞退现象时有发生。
(四)大学毕业生创业缺乏谨慎考虑
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是参与者少、旁观者多。这几年不断有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路,尽管目前社会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是毕业生创业仍不是主流就业选择。从事的多是规模小的个体经营的行业,成功率低。而且,自主创业只适合少数人,具有创业素质和条件的人毕竟很少。选择自己创业为就业形式的学生并不多,表明毕业生创业行为较审慎,是因为大学生创业的大环境不够成熟。大学毕业生不进行全面、客观、深入的创业调查,难以应对创业面临的各种压力,逐渐让自己感到不自信,显现出实践能力不强。对自己第一份工作职位理想定位应在中下层,从很基层工作做起,积累经验,为创业做准备及更好的发展。对工作是否要专业对口,大学生敢于尝试别的工作或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样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并且提高适应能力,学校与社会完全不同,要完全融合在里面要经过一段时间去适应,创业只能缓解就业难现状。
三、积极培养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应该通过课堂学科渗透、实践模拟训练、就业服务信息网、主题班会、就业论坛等方式积极开展就业观指导,同时大学辅导员应注意积极开展个体咨询工作,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推动其顺利就业。
(一)加强品德培养,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更关系到他们能否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取得预期的职业成就。在环境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面前,做出背离职业道德的行为。因此,毕业前,要有意创设情境中的检验、考验和评价自己抵御环境影响和利益诱惑的能力。积极培养大学生应该有的敬业精神,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求职时积极响应国家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去西部工作等,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对待工作勇于扎根基层,对待困难勇于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做好学生们在求职中的思想引路人。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责任心、判断力和奉献精神,要有雅俗共赏的亲和力、融入于众、出淤不染的精神,要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愈来愈热心积极为社会服务,充分发挥大学生有专业知识、为人坦诚的优势,切实以自己的就业为社会作贡献。
(二)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就业期望值
《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钱小样任性冲动,憧憬外面世界的精彩。青楚姐姐的成功和内涵使小样也刻意努力去模仿,虽然最终小样以失败告终。但在经历了从随心所欲,到遇到现实压力等一系列波折后,小样终于悔悟了初次步入社会的无知,必须从头做起、脚踏实地,最后也获得了属于小样的成功。从钱小样的身上,我们也体会了另一种教育观念,从小多一点历练,不要处处替孩子做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碰几次壁、摔几次跟头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比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更有说服力。这部电视剧中值得我们学习和佩服的人物还有许多,如:说话幽默、看待问题全而有哲理的钱小样父亲钱进来;有知识,有思想,有自我,极其理智的钱小样姐姐赵青楚,正是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表;有着超出同龄人沉稳的社会青年成功人士高齐,他在关键时刻能够给予人以心理安慰,并且有利打开心中的问题,他的乐观和乐于助人是大学生值得学习的榜样。[2]在职业选择时,理性调整就业期望,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调整大学生就业准备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在择业的时候不应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可以尝试别的行业,进一步提高自己,在就业时应该做好心理准备,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坎坷和打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才能在就业岗位上更好地展现自己。
(三)突出专业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新生入学起,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多方面提供帮助,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在低年级,帮助学生确立就业目标,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特色专业,为就业奠定基础;在高年级进行就业实践训练,积极参加岗前实训,参加各种人才招聘会,强化个人专业特长,培养学生发展性的就业素质,进入高年级后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尤其是毕业前参加社会实践实习非常重要,尽可能扩展自己专业经验,在自己的头脑中不断充实符合就业形势的内容,强化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通过新经验实现自我发现、自我了解过程,可以使大学生达到更好的自我信任和自我接纳。[3] 明确培养重心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积极利用学习之余参加兼职,以提高自己的工作经验与社会实践能力,在以后就业中更有发挥余地。
(四)了解就业信息,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
我国在经历金融危机冲击后,经济形势不断好转,我国的产业结构将有一个长时间调整和升级。据中国媒体最新统计数据,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今年即将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新的变化,技能人才供不应求。大学毕业生应该把握社会和市场的变化,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努力成为企业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一般学校给予的招聘信息是比较准确的,应该多多注意就业信息,多与用人单位沟通,以便更好地准备、更好地做出选择。只有素质逐步提高,面对就业竞争,毕业生才能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就业趋向,能用正确积极的态度面对应聘,呈现一种好的就业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英迪.寻找人生奋斗的坐标――关于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观的调查报告[J].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2] 石范锋.从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看教育[J].网络财富,2009(08).
一、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新概念,并对高等院校提出了要将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高等教育基本培养目标要求[1]。
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是创业教育的重心,而不只是培养能去创业的人。研究生群体是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目前,我国本科生创业教育开展势头良好,而研究生创业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各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本科生,由此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方式等并不完全适合研究生群体[2]。研究生的创业教育总体还处于少数研究者的理论探讨阶段,缺少实践教育环节。虽然有的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但从全国整体来看,研究生的创业教育的实践开展还存在空白。因此怎样能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群体进行创业教育是当前各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我国研究生与本科生创业教育的对比分析
(一)创业教育的历史沿革对比
1988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届创业大赛,这一举动解开了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帷幕。4年后,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被教育部选为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以推动全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这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跨入了多元化探索的阶段。2010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成立了,随后教育部组织召开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并引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这标志了我国创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3]。
因此,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我国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创业教育可以说是同时起步,并驾齐驱。只是大部分高校都将创业教育的工作重点放在了本科生,而针对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却被忽略掉了。
(二)创业教育的内涵对比
目前学者对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
对于本科生的创业教育的内涵来说,主要有两种说法。第一种为“创业型人才说”,即指以培养创业者为教育的主要方向,提出本科生创业教育应该多培养能够真正创业的人才,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种为“创业素质说”,指的是以企业家精神、创业能力、创新素质等为培养内容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改变未来的工作[4]。
而对于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学者们提出首先是要对研究生主观精神层面的塑造,通过理论知识的丰富,让研究生对于创业思想有深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创业相关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而且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则更加重要[5]。
可见,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较本科生创业教育更加强调精神层面的塑造,同时,也更加强调对专业技能的灵活运用。
(三)创业教育开展的模式对比
本科生创业教育模式包括核心层、社会层和国际层三个层面。核心层是基于学校层面的,它包括三大要素:创业教学、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三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社会层是基于国内社会环境层面的,它包括四大要素:校际交流、企业、政府、社会舆论,它们共同构成了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社会层面。而国际层是基于国际环境层面的,它包括两大要素:国际院校交流和国际校企交流。
目前本科生创业教育模式主要为: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创业设计和大赛,同时设计和组织一些创业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实际参与进去。同时要做好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另外,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加强国际合作,如开展国际院校交流和国际校企交流[6]。
而研究生创业教育主要有:第一,通过开展专题讲座,举办相关创业大赛,强化创业意识的教育,传授创业知识。强化研究生的创业理论和创业思想。第二,建立创业园,进行商业化运作,专门为学生创业提供咨询和资金资助以及技术援助,教会学生如何创业。第三,设立创业教育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在学生中间开展专门的创业教育和训练,并通过各类创业活动以及联和企业实训来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7]。
(四)创业教育的具体内容对比
就目前的研究生创业教育来看,其创业教育的内容侧重在: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养(含创业心理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
而本科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则主要以创业知识技能类课程为主,也会开设创业意识训练、创新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的相关课程,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少数高校开设了创业必修课。
从创业教育内容方面来对比分析,研究生和本科生大体相似,但就开展的情况而言,仍旧不够全面,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的创业教育,在内容上都过于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而实践类的课程显得比较少。
(五)创业教育遇到的问题对比
国内本科生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开展了多年,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高校开设创业课程普遍不足,有的学校还没有设立创业课程;第二,高校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相关的创业教育教材还不够科学系统;第三,学生在创业活动和创业实践的参与度方面积极性不高;第四,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可依[6]。
在研究生创业教育方面,主要遇到的问题有:第一,全国大部分高校都不太重视研究生创业教育,所以其大的教育环境还没有充分形成;第二,大部分研究生的创业教育都是走在本科生创业教育的后面,一部分高校简单模仿本课程的创业教育,另一部分则实施较严格的管理,但缺乏复合研究生专业和个性的多样性教育方式;第三,我国大部分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已经开始实施奖学金制度,而且竞争激烈,因此研究生都十分关注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很难将精力转移到创业方面[7]。
三、加强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思考和措施分析
(一)政府和高校应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创业教育
就目前的研究生创业教育状况来看,政府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主导性作用,要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指明方向,提出了主要的目标和具体规划,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同时联合社会企业,推动企业要为研究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平台。高校是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执行方,高校应重视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培育优良的创业教育队伍,提高工作实效。在政府政策的帮助下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毕业人才。
(二)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科学定位
高校应结合研究生的实际特点对研究生创业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应更多地注重从广义的角度来探索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应将研究生创业教育定位为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毕竟研究生创业的愿望与本科生相比并不强烈,另外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及专业能力。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创业教育是指培养能够自主创业的人。但实际上,创业教育并非是要让大学生都去创业,而更多的是让大学生能理解创业的内涵,了解创业和创新的重要性。由此看来创业教育应更加要基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研究生创业教育应加强研究生的自我认知的能力、心里调适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重点放在研究生的创新教育上。
(三)高校应结合产学研,在培养方案和第二课堂中渗透创业教育
关键字:就业;职业能力;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07―05―15
作者简介:白雪(1980―),女,汉族,黑龙江省克山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列教研部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陈淑丽(1982―),女,汉族,黑龙江省克山县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欧美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一、缺乏基本的职业能力是大学生面临就业尴尬的主要原因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了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企业专业岗位知识缺乏了解”成为毕业生、在校大学生、企业的选择困扰毕业生求职的首要因素。而毕业生从业能力已成为企业招聘人员的重点考察内容。
大多单位在招聘新员工考核的已由过去对专业知识转为对综合能力的考查。笔试时注重的多是逻辑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面试时主要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包括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和应变能力等,关键不在于求职者回答的对错与否,而是看其能否有说服力、感染力,能否自圆其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注重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也成为考核的重点。综合来讲,很多过去所谓的优秀生在求职中往往落后于一般学生,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的用人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从实际招聘情况来说,有以下几类应届毕业生是企业特别偏爱的:一是在学校担任过公共职务的,企业认为这类学生的接触面、人际交往、社会体验经历更广泛,有利于他们在日后工作中更好、更协调地合作;二是复合型素质的毕业生,即要求专业性和职业性相结合;三是有良好心理素质者。有很多应届生长期无法解决工作问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企业在选人用人方面的变化并没有很好地被学校和毕业生所接受并适时实施转变。
一味的降低求职的标准和工资待遇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积累企业要求的职业经验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二、当前大学教育中缺乏有效的职业教育内容
这些年来国家一直都在呼吁高校应进行教学体制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但从当前高校发展状况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人们头脑中的高等教育观念和高等教育自身的体制都还是和社会要求相差很远。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时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人才有着巨大的渴求,“高校扩招”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民中沉淀了浓厚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在精英教育时代,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大学毕业后能够成为社会地位较高、工作环境优越、前途光明的“国家干部”。这种观念现在还深深的影响着家长的观念进而影响着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也有很大的滞后性。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充分说明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比较成功的,但教育体制转变却相对落后,有人称现在的教育仍为计划教育。其中存在的第一个也是根本的问题是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跟社会的需求脱节,教师传授的只有知识而无技能,这样的教育下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第二个问题就是效率。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迅速的传授、学到知识,才能在竞争当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大学教育的实践中,很大一部分教材没有迅速更新,对于在这样体制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来说能够教给学生的也就是书本知识。
可以肯定的是,现行的教育体制对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是很有效的方式,但是却无法提供就业急需的职业经验。经验来源于经历。对于经历单纯的大学生来讲,要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这些素质,单纯依靠课本和课堂肯定是不够的。从现实情况看,加强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和经历是非常必要的。
三、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可行性和优势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有媒体和学者认为,社会中一方面是毕业生因就业困难而着急,另一方面很多新兴行业也因为找不到专门的人才而苦恼,因此大学应该适时开设新型的专业以紧跟社会发展要求。初一看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但仔细分析这个方法还是欠妥当。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新开设的专业很多。这些专业在外观和形式上迎合了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但是高校在匆忙开设新兴的职业时,最基本的师资和设备准备都明显不足,毕业生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国家这两年叫停了很多专业中有一些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另外新设一个专业要求资金和设备的投入都很大,对于现在基本上属于自谋生路的高校来讲,负担也是很重的。因此,笔者认为与其呼吁在高校中新设专业不如采取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二)优势分析
从高校自身来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也有较多的优势。其一,政策环境优势。就业市场的压力使职业学校近两年异常火热,不过国家政策调整的时滞、职业学校的成长和成熟以及社会认可都需要较长时间。而从高校的角度出发参与职业教育的道路就能更顺畅一些,因为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还是非常高的。其二,高校具有教育资源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硬件优势,一个是软件优势。硬件就是指高校一般都具有过硬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高校师资和学员的软件优势。高校教师具备较强的知识功底和较高的人文素质,学生大多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在短时间内能更好地接受新思想、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能。这些都是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所不具备的宝贵资源。最后,企业对于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很多企业表示,相同的情况下还是会选择高校本科毕业生。因为他们的素质更好,能力更高,花同样的时间培训得到的回报更多,稳定之后能更有效的为企业服务。
四、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一)转变学校的观念,转变学生的观念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无法融入社会让个人价值体现和理想抱负的实现成为空谈,社会目标更是无从谈起。在宏观经济环境既定的情况下,教育体制如何改革应该有个明确的定位。高等学校应认识这一趋势,任何一个学校都无法改变社会的市场的需求,无法左右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只能改变学校自己的评价标准,顺应他们的需要。社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
另一个要做的是要转变学生的观念,继而引导他们改变行动。对于勇于“回炉”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其具有非常积极的一种心态。这是大学生在作为个体在教育结构失衡情况下的自我调整。“回炉”解决了就业,而且这样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把握社会脉搏、积极融入社会的表现。对大学生来说,在学校中就应该明确社会转型对于自身的影响,认识到个体只能适应社会而不能反过来让社会来适应个体;既要认识到就业问题的严重性,又不能妄自菲薄;要搞好课本知识的学习。事实证明,良好的文字功底和组织表达能力对于职业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多企业非常愿意招那些有职业培训经历的人,但如果大学生们接受过职业教育,他们肯定更愿意要,因为大学生接受过正规教育,在知识掌握和运用的融会贯通能力更强,比那些单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发展空间要大得多。
(二)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切实可行的方式就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社会结合。
第一是社会办职业培训机构。让学校来开办各种各样的专业来适应社会是不经济的。对于社会发展紧缺的,国家和社会可以创办独立的职业培训机构,吸收大学生进入培训过程,出来后就可以进入这些行业任职。这样可以避免高校专业过度膨胀的局面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又能满足社会需要。
第二是把高校对学生的职业教育过程结合到高等教育之中。一般大学学制为四年,可以针对专业的不同选择二年左右的时间集中学习专业知识,目的是打下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为后面的职业培训作准备。后面两年时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发展的考虑来选择适合的职业培训内容,并进行相应的职业实践。
第三是学校把合格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推到社会中、供社会选拔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也可以更早的开始。高等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可以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按照具体的要求来培训,以保证最终的结果可以满足各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公示.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2006.07.17.
关键词:中外大学;创业教育;政策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其对提高国家创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大学知识转化、加强大学与外部世界的合作、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被专家学者称之为继学术性和职业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且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正式得到认可。创业教育在各国日渐受到重视,为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保障。本文通过对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力图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兴起的背景和动因
创业教育最早出现于美国。上个世纪40年代随着二战的结束和退伍军人法案的实施,大批的退伍军人纷纷涌入大学学习,这直接培育了一个潜在的新兴劳动力市场和对工作机会的需求。1947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引入了创业课程,虽然课程稳固下来并受到学生的欢迎,但由于社会经济大背景的制约以及教师出于学术前景的考虑,其一直未受到重视。
20世纪70年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型。50-60年代蓬勃发展的大公司和跨国企业无法迅速调整以适应变化的经济环境,以高科技为主导、运行机制灵活、不断创新的中小企业迅速发展,不仅支撑了各国经济增长,而且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1969-1976年间,大量的新成长的中小企业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中81.5%的新就业机会。1980年以后,美国超过95%的财富都是由大变革中新兴的中小企业创造的。中小企业越来越成为工作岗位的提供者、财富的创造者和创新的发起者。与此同时,在斯坦福大学周围建立的以IT为代表的高科技创业园区——硅谷得到迅速发展,诞生了惠普、思科、SUN、Yahoo、Google等著名企业,在社会层面为创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效应,而越来越多的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成功创业者则提供了个人创业神话的典范效应。这使得对创业教育的需求大大增加。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90年代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竞争的加剧等增加了企业的决策风险,企业必须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并创造价值。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研究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不断拓展,创业教育发展相应地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
二、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政策
国外对创业和创业教育有一个逐渐深入认识的过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体系。尽管各国对创业教育的概念和内涵仍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从学者的研究和各国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创业教育包含着三层目标。第一层是通过学习了解创业(learn to understand entrepreneurship);第二层是通过学习成为具有创业品质、精神和能力的人(lear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ial);第三层是通过学习成为经营企业的创业家(learn to become an entrepreneur)。各国围绕着创业教育的这三层目标纷纷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1)举办创业竞赛和创业项目,鼓励大学生创业
1983年美国奥斯汀得州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生创业竞赛(商业计划竞赛)拉开了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帷幕。这项比赛的举办使高校开始认识到创业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并开始以战略性的创业教育理念指导具体的教育改革活动。此后,包括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在内的十多所大学,每年都举办这一类的竞赛,并逐渐波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大学。
英国政府1998年启动大学生创业项目(The Graduate Enterprise Programme),该项目是专门为18岁至25岁在校大学生设计的。项目分两部分内容:一是开办公司。学生自己设计商业构思,组建创业团队,筹集资金,开拓市场,开发产品或提供服务,从而获得创建企业整个过程的经验。在开办企业过程中学生可得到志愿企业顾问和创业导师的咨询指导。二是创业课堂。课堂通常为半天或一天的研讨班,学生与企业家聚集一堂,听创业者演讲,参与一些活动和讨论,获得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2002/2003年度参与此项目的大学生有13,154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3,000人;参与该项目的高校从第一年的17所增加到30多所,从中产生了很多大学生创办的企业。
1998年,日本由国会通过了《大学技术转移促进法》,在高校倡导创业教育。随后从大学到国家层次的各种创业竞赛方兴未艾,而且通过把创业竞赛中的经验加以总结提炼融人到高校开设的创业教育“综合课程”中,把创业竞赛和课程体系建设较好地结合起来。
(2)建立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规范和促进创业教育的发展
法国把创业教育视为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的一项重要活动。为此,法国专门成立了创业计划培训中心(CEPAC)。在培训方式上,充分体现个人自主学习、课堂传统教学、生产实习操作、教师个别辅导等多形式的结合。教学内容以最大限度满足学员办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CEPAC中心要求每位学员从入学开始就要作创业计划书,培训的过程就是创业计划完善的过程。理论培训结束后被CEPAC认可的创业计划书,可作为学员向政府有关部门、基金会、银行申请贷款的有效依据之一。法国在学员结束集中培训,开始实施创业计划时,中心一般提供6个月至1年时间的后续扶持。在这一阶段,安排专家对学员进行指导,包括场地选择、布置装饰、贷款申请、财会计算、法律合同等。而且,学员开办企业后,在经营中有问题、有困难也可随时到中心寻求帮助。CEPAC中心成了这些创业者的家,中心和学员经常互相联系,学员从中心不断得到帮助,中心也通过对学员创业过程的了解掌握新的信息,不断改善培训工作。
为推进大学生创业,英国政府拨款建立了英国科学创业中心(UK-SEC)来管理和实施创业教育,后又建立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委员会(NCGE),全面负责国内的创业教育。英国科学创业中心是1999年在贸工部的科学创业挑战基金赞助下成立的,当时有8个创业中心,后来发展到13个,涉及英国60多所高校,其任务是将创业融人大学传统教学之中,实现大学文化的革新。每一个创业中心主要在四个领域开展活动:第一,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以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并将创业学作为辅修课推广到其他专业中,也开设一些非学分的创业课程。第二,加强与产业界的联系。利用企业提升大学的竞争力,让企业为大学提供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咨询指导,赞助商业计划竞赛等。第三,支持创办企业,并鼓励新企业成长,主要支持大学师生创办的知识衍生型企业。第四,鼓励技术转化。创业中心为大学技术转化提供种子基金、天使资本、创业孵化和科学区的服务等。
在美国,创业教育已形成了一个有力的组织支撑网络。如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为准备创业和在创业中的小企业提供低收费、甚至免费的技术支援。设在大学内的中小企业发展中心(SBDC)随时为准备创业的个人提供咨询,并通过举办研讨会为创业提供服务。退休主管服务队(SCORE)是一个由具有多年经营和管理经验的退休人员组成的志愿者咨询团,他们通过网络和实地考察为创业者出谋划策、排忧解难,每年参加咨询超过30万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3)出台各种政策,为创业教育提供资金保障
一般情况下,创业者可以从三种渠道获得创业启动金:一是银行商业贷款,二是小额信贷,三是政府或其他机构的无偿资助。对于没有经验和财产积累的大学生来讲,这三种渠道都很难使用。因此,各国政府为提高国内的创业水平,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在大学生创业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在英国,青年创业计划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这种资助方式不同于银行贷款或者小额信贷,因为青年在申请资助时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而且手续简便。但它也不是无偿的创业赠款,青年要支付利息(利息通常低于银行利息),并要按规定分期还款。当然,如果青年人确实经营困难或者经营失败,也可以减免或者延期还款。这种独具特色的资助方式在英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参与创业计划的青年中,创业两至三年内还清贷款的比例为70%(这一比例比风险投资的回报率高)。2001年英国政府还启动了高等教育创新基金,该基金支持在大学周围建立各种科技网络群,同时还支持各大学内部师生的创业活动,如专利申请与保护、资金启动、公司筹建和市场开发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英国大学智力财产的转化。
美国的创业教育得到了社会资金的大力支持,如考夫曼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等机构以提供经费赞助创业大赛、奖励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等方式对创业教育提供资金赞助支持。自1963年美国设立第一个捐赠的创业教育教席后,创业教育学科的资金已经超过了44亿美元,其中75%的资金是1987年后获得的。
(4)开展创业教育研究,积极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随着创业教育扩展到不伺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创业教育面临一个重要的挑战,即如何将创业理念融入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将创业整合到大学的其他课程之中,促进教学模式、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澳大利亚政府积极实行创业教育课程结构的改革与调整。开发出了四套模块化教材,即综合性介绍类教材、工业类教材、商业发展类教材和远程教育教材。每套教材分别有管理自己,即对创业者和经营者个人素质的评估、开发和培训;管理他人,即策划、创建、经营与运行、财经与保险、市场;教学评估等,可以独立地着重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模块,即按学生的兴趣和要求选学30课时一200课时。
英国高等教育学会为大学提供创业技能教学的材料,利用学会的各种小组以及各个学科中心的工作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学术支持。学会在全国发起了“大学生创业技能”计划,目的是在各个专业的本科生课程中嵌入有关创业技能的内容。这个以学科为核心的项目在10个学科中心展开,学会的高级顾问和项目官员做一些协调和支持的工作。
美国大多数院校都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因而具有完整且成系统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体系。与传统的商业教育相比,创业教育的适切性源于创办企业的不确定性,因而美国创业教育课程中包含了培养沟通、领导、新产品开发、创造性思维、技术创新等技能的内容以及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者特质、风险资金的筹集、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创业教育的教学突破课堂的局限,创造出一些实践性强的学习方式,如创业计划、学生创办企业、向企业家咨询、计算机模拟创业、与创业者会面、案例分析、田野实践等。鉴于创业教育对象的扩大,由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的团队开发出针对非管理学专业血色和跨学科的创业教育项目。
三、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缺失与对策
1997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正式拉开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帷幕。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随后又连续举办了四届全国高校创业教育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大学生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全面铺开。然而,在热闹的现状背后,创业教育在政策上的若干缺失值得反思。
(1)创业教育目标设定的功利性。与国外中小企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创业教育的繁荣不同,中国创业教育最主要的源动力来自于社会发展所必须解决的就业问题。在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条件下,今后若干年每年我国都将有数以百计的就业岗位的缺口,而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大约都要增加五六十万人。因此。要扩大就业岗位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有着非常重要而现实的意义。这种功利性的目标导向造成了高校的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局限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创业者创业的动机更主要的是解决生存问题,而不是谋求个人的高层次发展,因此创业者对创业教育的源动力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2)创业教育理解的片面性。在我国长期的精英化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式下,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就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一个切人口。然而,功利化的目标使创业教育被简单地理解为如何引导学生创办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教育减轻来自就业方面的压力。因而各高校的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创办创业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技术服务等。据有关调查显示,温州大学生对创业活动的理解以“经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居多,分别占48%和35%。对于从事创业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接近半数的大学生认为是“锻炼才干”,次之为“营利”,而不认为要发展自身的能力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创业。
(3)创业教育支撑体系的局限性。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创业教育的社会性与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个性是并存的,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目前,除上海市等少数几个省市外,社会和政府没有出台专门鼓励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政策,很少有社会风险投资商主动与大学生进行合作。大学生创业之前的模拟演习基地、实习基地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实际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大学、企业、其他机构、政府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必要性;可行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每年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目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欠缺,对大学生创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识也不足。我们要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1.创业教育的含义和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般说来,“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业是指创办企业,把“创业”视为创办自己的企业。广义的创业是指开创事业。从特定的意义上说,创业教育是以对教育对象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进而鼓励和引导他们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兴办或经营各种类型的经济实体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从更广义的角度看,创业教育就是强化对教育对象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优秀人才。
在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经过短短几年时间,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创业教育已经由起步阶段向巩固发展阶段迈进。
2.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就业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而大学生创业既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是:
2.1加强创业教育,是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必须通过开辟大学生自主创业渠道来缓解就业压力。随着1999年起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时代。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动岗位减少,就业人数激增。再加上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减员增效,企业调整结构,大量在职人员下岗,大量农民工进城使就业人数激增,而同比课提供的就业岗位呈下降趋势。二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波及就业。一些行业由投资过快增长、产业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将逐步显现,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受到遏制。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行业及其关联行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三是世界性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影响大学生就业。进入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更加增多,对我国产品的所谓的反倾销越演越烈,进而影响需求大户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四是生产技术进步正在减少大多数制造过程所需的人数。
2.2加强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实施创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知识经济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对新一代劳动者创造力的培养和开发,加强对自主创业的教育和引导;而大学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造就一大批知识型、专业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通过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教给大学生创业的本领,鼓励和引导高职学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社会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
2.3加强创业教育是大学教育自身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大学传统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强求一律、抹杀个性,排斥个性人格的培养,脱离经济、脱离实践。创业教育强调个性人格的培养,正好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创业教育从校企结合、产教结合入手来弥补这一缺陷,强调教育和经济沟通,引导大学生在校就开始锻炼自己,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有市场意识、有创新意识、有创业素质的新人。
2.4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是帮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创业就是就业的意识的需要。目前大多数大学生就业有畏难情绪,主要的怕吃苦、怕创业失败、怕生活不稳定,再加上新一代的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体验,一部分人学识不高却追求高层次的工作岗位,一部分学生情愿在家里等“运气”,也不愿意寻求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形势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观念,树立凡从事合法职业取得合法收入即为就业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可以带来高收入和发展机遇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同样可以创造辉煌人生价值的观念。
2.5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要求。21 世纪是一个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世纪: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消费内容日益丰富多彩,消费结构越来越多元化;消费者的行为由被动变主动,消费类型由抑制性向个性化转变,居民消费的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不断增强。这一切必然使生产的多品种、小批量成为其显著特点。这就势必导致新的产品和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而在新的行业中,起初都是新开办的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小企业具有相对优势。这种社会需求的特点,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3.1大学生创业教育受到大多数大学生和其他社会大众的赞成,为深入推进创业教育奠定了基础。笔者就“大学生创业”这一现象对部分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其中多数人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可行的,大学生创业不会影响学业。一些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蓬勃的朝气,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正因为多数大学生有创业激情,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3.2大专院校已经开始投入力量,进行了人力与设施建设与资金各方面准备,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搭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创造了条件。目前,一些学校为开展创业教育,投入了专门的师资力量,建立了培训基地,起到了帮助大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作用。一些院校通过前段工作实践,已经摸索出一套成功有效的教育方式,为开展创业教育打开了通道。具体的教育模式有:用强化课程、专业、学科建设的办法来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采取实践导向型模式进行创业教育,加强与企业的链接,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以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建设为主导,以实习基地、创业孵化器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机会,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意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采取学科导向型与实践导向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创业教育,依据专业不同对学生在以学科为导向还是以实践为导向上有所进行侧重,探索出了一些大学生创业的新形式。
3.3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保障。目前,由于得到了国家贷款、税收等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由很难实现,变成了很容易实现。一些大学生由个体户小老板变成一定规模企业的大老板,已经被社会认可,其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给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充足理由。眼下政府正在积极加强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建设,并制定相关保障、激励的配套政策的情况下,引导大学生重视创业教育,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了保障。
总之,在全球金融风暴的刺激下,面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严峻形势,在高校大学生中实施创业教育成为大势所趋。我们可以针对大学生的特点,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多支持大学生在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进行创业,让年轻大学生有发挥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帮助大学生总结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成长的喜悦与挫折的痛苦,不断锻炼成长。
【参考文献】
[1]于桂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1版 .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1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门数比去年增加了14%;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10.2亿元,吸引校外资金达12.8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300多万人次。但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仍存在许多问题。
1.1创新意识淡薄
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受“公务员热”“事业编热”影响,大多学生争抢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就业道路,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缺少开辟属于自己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淡薄,甚至甘愿充当网络的“商”,俗称“网络代购”,仅仅局限于去做一些低端品牌的线上推广和销售,而没有真正投入到某种产品的技术研发当中,陷入了“山寨多、原创少,专利多、应用少,技术多、产品少,互联网创业多、实体创业少”的怪圈。许多大学生创业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难以把产品转化成商品。
1.2自我认知能力差
我国大学生有满腔的创业热情,但缺乏指向性,也没有一个明晰的创业目标。缺乏自我认知能力、更缺乏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开展一项创业活动时,往往缺少对现有行业的市场情况调研和评估,造成满腔热血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在学校时并没有经历过严格的企业经营训练,缺乏实际经验的积累,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对市场对自我的预期过高,难以赢得社会认可。
1.3创业风险高、成功率低
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对象一般是针对刚刚毕业或已经毕业多年不满现有工作,离开工作岗位投入到社会浪潮中,自选行业、自谋职业的青年。但近年随着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重视,高校已开始不断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多,青年创业氛围浓,但我国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指导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韩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韩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韩国众多企业破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韩国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负面情绪不断。为了缓解低迷的就业形势,韩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政策,提出“创新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就业的大潮中来。近年来,韩国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形势非常良好,很多学生都得益于国家给予的创新创业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在各自的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同时也增强了更多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2.1实训基地众多
韩国几乎每所大学均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地,这就像一个大规模的实训场地,基地主要由企业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践基地两部分组成。企业实践基地——也就是目前我国提出的“校企合作”,但韩国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并不是一句空口号,韩国高校真正的与企业签订相关合同,学校有义务向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及人才输送,企业也有责任为学校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学生。企业就是学生实现经验积累的“训练场”,不需要学校花大笔资金为学生构建模拟的实践地点,而是真正融入到企业工作中去接受真正意义的训练。而校内实践基地是在校园内部,学校建立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验室、工作室,韩国的校内实践基地相对灵活,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教室或实验室为学生讲授某种仪器设备的应用,韩国大学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动手能力,例如,艺术类摄影专业的学生可以外出为某杂志拍摄封面,可在校内实践基地内开设艺术摄影棚,为其他学生或校外的人员提供摄影服务;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践基地开设个人画展,也可以将美术作品做线上或线下的拍卖,并根据顾客的要求做各种修改,还与基地内其他行业的产品实行套餐化、捆绑式销售,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做随机应变的处理;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基地内做模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模型与实际建筑有着严格的比例设定,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构建自己梦想的象牙塔,在构建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2.2政府强大政策支持
韩国政府规定中小企业需向大学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以企业的发展有效带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创业基金不仅为学生提供资金的同时也为优秀的创业学生提供奖励,以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2.3高校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
韩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仅局限于书本上和课堂上的教育,更重视实践课上学生的具体表现,不以理论知识分数高低定学生的成绩,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
2.4师资力量强大
韩国的创新创业课程必须由有过在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此类教师既可以是在企业工作的外聘教师,也可以是曾经在企业工作过又回到大学校园任职的教师。他们着重为学生讲授如何运用学科知识于实际学科领域土壤之上,并将最新的相关学科的动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引导和技术支持。
3韩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及启示
3.1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
韩国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十分完备,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学科和领域,只要有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就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对口实践。学生能实现将书本所学知识迅速的在实训基地得以施展。一方面使其很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激发其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兴趣。使理论知识能从纸上“跃然”于实践之上,并能得出其所期待的“真知”。
3.2培养创新创业教师专任教师
韩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已兴起许久,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也探索出了有益途径。我国还没有形成如此精英的专业化、专职化教师队伍,还仅局限在就业指导这一理论的层次,并没有建设成与创新创业相对应的专门学科,教师仅仅能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任何企业或其他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我国教师体制相对单一和狭窄,并没有吸引一些真正资深的行业人士加入到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当中。
3.3推行校企合作体制
韩国由政府牵头,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体制,而中国仅仅由高校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说政府干预的力度并不十分明显。在此过程中,企业也相对被动,企业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任用还持有一定怀疑态度,甚至一些企业的观念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愿意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学校建立合作,致使我国的校企合作收效甚微。
3.4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精神
韩国是一个有着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其国民整体素质较高,政府重视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营造,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韩国政府有意在大学生中塑造企业家、科学家、优秀科研技术人员的光辉形象,激发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美好向往,鼓励学生形成愈战愈勇、实践出真知的理念。
4如何促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4.1加强学生工作部门与就业工作处的有效对接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处下设的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以及各类信息的统计和搜集工作,而就业工作处负责全校各学院各类就业信息的和汇总。应充分发挥两个部门的优势。加强学生工作部门与就业工作处的有效对接。学生工作办公室不仅负责各类信息的统计而应朝着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化指导迈进,做好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桥梁作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成果化、实践化。积极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系列活动。丰富创新、创业的活动载体。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优势作用,用学生社团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又用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指导社团的工作。校学生工作处做好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推广和宣传工作,有效帮助学生的成果社会化,既能服务于社会又能实现一定的商业价值,让学生看到自身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成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学科分类,适时帮助学生做好市场调研和分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需要协同发展,学校应挥动其创新创业的大旗,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指明道路和方向。从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创业投资引导、丰富创新创业的活动载体、加强分类指导等五方面进一步发展众创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4.2积极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科技投入
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科技投入。应设立专项资金,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高等学校综合投资规划予以支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宽松的软环境;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各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并列入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4.3努力搭建教育平台与实践平台
积极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教育平台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推进学科专业协同、交叉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践平台则让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高校社团组织、各类研究基地、科技园等平台实现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多维发展。两个平台应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实践平台以教育平台为基础,教育平台以实践平台为依托,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教育是实践的根基,实践是教育成果的转化。
4.4力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科研、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与专业结合突出交叉融合,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以科研引领创新,形成国家、市、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选树创业典型,以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创新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
4.5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学生,而打造主体的推动者即是教师。所以,高校应注重对创新、创业专任教师的培养和塑造。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做好师资、资金、管理和评价等保障机制。重视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5结语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大学生的重视,我们仍需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和启示,并结合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自身特点,立足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的基本现状,稳步推进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努力,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继续做出有益的探索,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韩丽霞.大学生创业指导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谭福河.韩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援之借鉴意义[J].山西教育,2005(5).
[4]陈婷.中韩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一、要充分认识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校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可以比喻为工厂的“产品”,那么,学校教育与工厂、企业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产品”本身也参与“生产”过程。因为学生是他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学生并非自然界的东西。但并不是所有学生在同等程度上都能成为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作为大学生一部分的毕业生群体,就因面临走向社会和人生的重大抉择,负有了必须直面现实的压迫感,这不得不显现出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现在学生是收费上学,自主择业,大学毕业生的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都很大。如果是非热门专业,就业形势会更显得紧张,如果毕业生能力又相对较弱,那么更会感到前途的渺茫和黯淡。大学毕业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懒散习惯严重,纪律性差,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加上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使他们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增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拐骗欺诈,、腐化堕落等,社会现象也在侵蚀着、威胁着大学毕业生抵抗力相对弱小的心灵城堡,使他们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孤独、恐慌、颓废,甚或无望的心理。这样一来,如何寻找工作,如何维护权益,如何防止诈骗,如何面对歧路,……诸如此类的问题纠缠在一起,都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这样,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困惑,帮助大学毕业生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更不可低估,所以,在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我们应当有―个充分的认识。
二、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三个规律
第一,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实现个体社会化,使他们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社会成员。这就必须注意运用高等教育的基本原则、原理和方法,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基本规律,把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大学的全部教育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正确处理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摆正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战略地位,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更好地服务,起到良好的效果。同时,高等教育也能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产生理想效果,发挥更大的效能。
第二,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类由各种教育因素组成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因素: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这三个基本因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联系和矛盾运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各种教育因素是有规律运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各种教育因素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受教育者政治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由此出发,才能谈得上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科学把握,才能真正谈得上对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也才能获得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收效,使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有违初衷。
第三,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大学毕业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的规律。大学毕业生一般为22岁左右的青年,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从生理上看,他们身体发育迅速,大脑和神经系统发展较快;从心理上看,智能发展迅速,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显著提高,求知欲强,感情丰富,兴趣广泛,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思想意志处在形成之中;从思想认识上看,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知与不知、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交错发展的重要时期,辨别力较低。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大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心理准备时期,是大学生活的最后阶段,他们都渴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和单位,对毕业分配往往极其关心。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大学毕业生思想活动和思想发展规律,对症下药,循循善诱,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三、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实施诚信教育,提升健康人格。信用是社会进步不可缺少的无形资本,已成为现代文明的显著特征,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的发展,靠的就是信用。管理的基石是信用,信用的基石是品格,品格的基石是信念,信念的基础是教育。对“诚信”的理解,传统从道德层面上来理解的多一些,而在现代社会,它不仅仅是当作一种相对虚化的道德准则,而且更注重信用制度的建立和个体尝债能力强弱的确认,把诚信作为一种制度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入世后的中国,诚信更是一种必须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否则,将受到无情的惩罚。诚实信用方面一旦出现负面信息,就会影响个人今后的资信情况。在中国,信用是决定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命运的根本,若没有信用记录,那将无法立足于社会。大学毕业生更应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夯实自己的信用基础,要像爱自己的眼睛一样爱自己的信用。良好的个人品质,是大家认可、协作的长期依托。大学毕业生要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诚信在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诚信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完成任务、树立自我品牌的重要筹码。诚信是人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格又是做人的最核心内容,而如何做人又是“以德育人”最基础的东西,所以,对大学毕业生实施诚信教育,提升健康人格,是加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这与“以德治国”方略的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第二,进行守法教育,捍卫法律尊严。守法,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义务,其内涵主要包括学法、知法、用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它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它决定着法律的面貌,而法律则通过一些强制性规范,使他们的守法遵纪意识得到增强,并强化为内心的道德法令,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守法既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每个大学毕业生道德自律的有效措施。大学毕业生在各种人才市场上上当受骗,或者作为消费者权利得到侵犯等种种不公平待遇出现时,要通过学法、知法,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也要以法律规范指引、评价、教育、预测自己的行为。为了达到此目的,学校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汇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举行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每所大学可相应地建立起法律援助中心的学生公益机构,为毕业生维权服务、撑腰,以此作为搞好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点,使大学毕业生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权益,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关键词:拓展训练;传统体育教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90-02
一、引言
拓展训练是现代西方国家新兴的一种户外体验式教育培训,学员通过特定项目的训练,达到锻炼身体、拓展潜能、增进团队精神、完善自身人格、实现全面素质发展的目的,于1995年传入国内,现已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培训和高校大学生的教育培训[1]。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关于拓展训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的研究和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依据拓展训练先进的理念和训练方法,结合我校毕业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专业特点,利用现有的师资力量、场地设备、训练器材和依托校外机构,选择适合我校毕业生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拓展训练项目,将拓展训练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期探索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不同影响,寻求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新方法新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我校2012届本科毕业生88人作为研究对象,男女各半,男生平均年龄22.5岁,女生平均年龄21.8岁。
(二)研究方法
将88名学生分成每班男女均等的2个教学班,每组44人,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一学期共48学时的拓展训练教学和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实验组拓展训练项目有盲人方阵、信任背摔、攀岩、空中断桥等,对照组传统体育项目有篮球、网球、跆拳道、太极拳等。对2组人员分别进行就业能力前侧和后侧,测试维度采用胡海燕[1]研究结果,并略有改进,测试包括毕业生个人素质、情绪调控能力、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应聘能力等5个维度,共15个指标。问卷采用五级评定的形式,分为完全赞同5分、比较赞同4分、一般赞同3分、不太赞同2分、很不赞同0分。
(三)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正态分布判断、方差齐性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的t检验及实验前后同组别同指标的t检验,显著性界值为0.05。
三、结果与分析
(一)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教学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影响
个人素质包括自信心、责任感、奉献精神、冒险精神和团队精神5个子系维度。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毕业生个人素质在自信心、责任感、奉献精神、冒险精神和团队精神等各项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在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等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自信心、冒险精神和团队精神等指标上差异显著(p
(二)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教学对毕业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影响
毕业生情绪调控能力包括抗压力、情绪沟通能力和自我心里调节能力3个子系维度。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毕业生情绪调控能力在抗压力、情绪沟通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等各项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上述3指标差异均显著(p
(三)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教学对毕业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毕业生思维能力包括信息交流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2个子系维度。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毕业生思维能力在信息交流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信息交流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判断能力差异显著(p
表1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维度类型12实验前对照组12实验组12P12实验前对照组12实验组12P个人
素质12自信心123.21±1.03123.22±1.2312>0.05123.62±1.07*123.95±1.02***120.05124.16±1.00**124.29±1.02**12>0.05奉献精神123.15±1.11123.14±1.0612>0.05123.32±1.04123.53±1.07*12>0.05冒险精神123.30±1.13123.27±1.1412>0.05123.61±0.91*124.38±0.59***120.05123.86±1.00*124.17±0.58**12
调控12抗压力123.00±1.02123.02±0.9512>0.05123.47±1.01*123.92±0.82**120.05124.27±0.90124.58±0.96*12
调节能力123.30±1.00123.31±1.3212>0.05123.62±1.23*123.82±0.90*12
能力12信息交流能力123.29±1.17123.32±1.2312>0.05123.68±1.40*123.84±1.09*12>0.05分析判断能力123.12±1.35123.11±1.2612>0.05123.55±1.42*123.89±1.21***12
实践
能力12决策能力122.98±1.19122.91±1.1112>0.05123.09±1.39123.24±1.17*12>0.05解决问题能力123.40±1.21123.39±1.1212>0.05123.71±1.03*124.19±1.14**120.05123.56±1.18*123.91±0.49**12
沟通能力123.42±1.14123.44±1.2012>0.05123.64±1.30123.96±1.04**12
能力12面试技巧123.18±1.22123.16±1.2812>0.05123.33±1.07*123.67±0.69**120.05123.55±1.02*123.66±1.03*12
(四)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教学对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
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包括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危机应对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4个子系维度。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在决策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危机应对能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等各项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在决策能力指标上差异均显著(p
(五)拓展训练和传统体育教学对毕业生应聘能力的影响
毕业生应聘能力包括面试技巧和表达能力2个子系维度。由表1可见,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毕业生应聘能力在面试技巧和表达能力指标上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后上述2指标差异均显著(p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均能提高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拓展训练对毕业生个人素质的影响大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对自信心和冒险精神的影响大于对奉献精神、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2、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均能提高毕业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拓展训练对毕业生情绪调控能力的影响大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对抗压力和情绪沟通能力的影响大于对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影响。
3、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均能提高毕业生的思维能力,拓展训练对毕业生思维能力的影响大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对分析判断能力的影响大于对信息交流能力的影响。
4、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均能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对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大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对解决问题能力、危机应对能力和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影响大于对决策能力的影响。
5、传统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均能提高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对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大于传统体育教学的影响。
6、拓展训练相较传统体育教学更能促进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建议
1、拓展训练把情绪调控、精神理念、社会适应融入到课程体系中,这种互动体验式的学习过程,使毕业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中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绪情感态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深受学生欢迎的新的体育课程,对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大有裨益。所以,拓展训练课程是现行体育教学模式的有力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大学体育课程中普及拓展训练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2、针对不同时期在校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需求,设计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比较经典的拓展训练项目,对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态度价值观、社会实践能力、职业规划、心理素质等方面实施系统性的锻炼和培养,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谢恩杰.拓展训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胡海燕.基于就业能力调查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探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8.
[3]孙克成.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良性影响的价值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宿舍人际关系的影响及优化对策研究”(课题编号:SQ13701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8日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从事和负担的职业、职务、职位的过程,一个人绝大多数时间是在职业生涯中度过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是教会大学生挖掘个人潜能,追求职业目标,实现人生价值。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研究调查显示,54.9%的大学生对自己不够了解;其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了解程度较高,约为3/4;但问及能力和价值观时,则仅有1/2,自我认知明显不足。而对工作的认知情况,仅有44.08%的大学生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比较了解。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缺少计划性和目的性。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指导力度不够。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尚处在起步阶段,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这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很大的差距。国外许多学校在学生高中时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但是因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广泛开展,除了极少数的专业设置了相关课程外,绝大多数专业只是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来开设。另外,有些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指导内容只是负责毕业生就业指导、就业形势、求职技巧和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工作,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
(二)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缺少对社会人才需求的分析。从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看,授课内容多停留在多年前的职业生涯理论方面,理论、专业名词的阐释往往占用较多课时,缺少对当前的职业信息、职业环境的分析把握。某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8%的同学“没有关注过职业的变化趋势”。而对职业信息与职业环境的把握,则是建立在丰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的。只有通过实践环节,深入了解目前的职业环境,社会对哪些人才需求较多,才能有的放矢地编制自己的职业规划。
(三)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停留在上世纪中叶的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霍兰德人职匹配理论、职业锚理论的层面上,这些虽是职业指导的经典理论,可用于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但是在我国近20年的大学生职业指导教育中,仍缺乏对我国大学生的大规模、有代表性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所以很难结合现实情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四)职业生涯指导队伍建设落后,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目前,多数高校并没有配备专职就业指导人员,高校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大部分是学生工作者和辅导员等,他们在经过了短期的就业资格考核后,就着手学生的职业规划辅导工作。而且他们大多身兼数职,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另外,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领域,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发展、人才测评、心理咨询辅助指导,而目前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是缺乏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影响了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
(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上课方式仍有待改进。谈到现在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会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无非就是听听一些职场成功人士的报告和讲座。这是由于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采用选修课和讲座的形式进行,这种课程设置形式单一、内容空泛、课程渗透力度不够、缺乏实践性,只有毕业班的学生会把此类讲座当成是求职前的救命稻草而“临时抱佛脚”地去听一下。其实职业规划,不应仅仅传授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自我规划的方法和能力,高校应该把职业生涯课程设为必修课,分层次、分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引入我国时间较短,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还非常的陌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和《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一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显示,当前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相当普遍。有62%的大学生对自己没有规划,有33%的大学生的绘画不够明确,而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规划设计。深入访谈后发现,许多高校大学生误以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自己就业以后才要进行的一种规划,还有大一部分学生,抱着“边走边看,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思想,从主观上弱化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二)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全。客观认识自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然而很多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全面地认识评价自己,有的自我评价过高,只看到自身的长处,从小都一直体验着优越感,从而在择业过程中期望值过高,追求的目标远远超过自身的能力范围;还有的自我评价过低,只看到自身的不足,也会在职业过程中丧失很多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
(三)期望职业生涯规划一劳永逸。有些大学生在做自身的生涯规划时,全面透彻地分析了自我,也做了大量的职业前景调查,由此做出精细的规划,在此后的奋斗过程中,即使处处碰壁也不放弃。看似百折不挠,实则是要看职业规划目标是否合理和适时。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一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在不断的实践中修正,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三、改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鉴于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既应该提高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又要改善高校提高学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水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利用职业测评的工具,在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效果。
(一)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加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大学生对自我认识不全的问题,学校应该加大职业规划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灌输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理念,并在学生大一入学时就安排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地规划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水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它需要指导教师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应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应该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水平的关键所在。对此,高校要注重对职业规划教师的培养,鼓励他们从多方面充实自己,考取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同时要安排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班进行系统的学习交流开阔视野,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
对于校内职业规划指导教师专业的局性限,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各行业有经验人士、职业生涯规划的专家、社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来校讲学,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力量,专兼结合、素质较高且实践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目的在于引导大学生个体进行正确自我认知、分析职业环境、制定现阶段的发展规划,并努力实现,所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应是毕业生的专利,而是所有的学生都应享有的学习教育。例如,对大一新生,就可通过入学教育,让他们培养职业意识和规划意识。在之后的大学生涯中,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能力寻找以后的发展方向。而对毕业班的同学,就可进行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指导,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
(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目前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多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缺乏实践的引导,事实上职业生涯规划少不了实践的训练,职业实践也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职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根据社会需求发展自己的能力。对此,学校可以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让学生通过在专业对口单位的实践,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高自己知识的运用能力。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假期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
(五)充分利用测评工具,辅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认识自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不仅要依靠个人的自我判断,以及他人的评价,更要依靠科学的测量工具进行职业测评。专业的职业测评体系是以心理测试为基础的,它能对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等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估,并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指导。目前的职业测评方面很多,如职业规划测评、职业定位测评、综合素质测评、性格气质测评、职业发展测评、职业潜能测评、就业心理测评等,这些测评题目多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比较准确的定量参考。
(六)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因为在当社会,科技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随着这一发展潮流而产生变化,所以为了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需要我们加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以此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在欧美的许多发达国家,医学教育包括学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在内的医学教育体系,即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在某一医学专业领域足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系统化、规范化的综合训练,使其达到从事某一临床专科实践所需要的基本要求,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却缺乏必要的职业前培训,医学生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自己的职业也没有充分的规划,而就是这些大学生一毕业就马上面临着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在一些基层医院,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马上就得独挡一面,这必然会有一些问题。
1 存在的问题
1.1 完全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马上面临的将是纷繁复杂的临床问题、医患关系问题以及其他的很多社会问题,从实习医生到医生转换时间过快过短会给刚毕业的医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实习期间,医学生只有一个学生身份,不需要做出任何的诊疗决定,平常也只是写写病历和病程记录,完成实际的临床操作机会也很少,因此毕业后立即从事医疗工作,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1.2 在实习期间,医学生的职业并没有定,实习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到各科看一看,对自己真正从事的专科并没有重点学习,所以毕业后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实际上知之甚少。这样的医生在基层,在没有指导老师的情况下独立从事临床工作特别是手术等工作无疑将把患者置于危险的境地,是不负责任的。很多专科医生工作几年后发现自己明显的不足再进行临床进修,虽然对后续的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而一些坏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一个医科大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后,不论是否被用人单位接受,是否确定了自己的专业,都应当在一定规模的医科大学继续2年左右的职业前培训,再继续从事相应的临床工作。用人单位虽然会损失一些眼前利益,但将来的收获是更大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可用和可信度高的,必然会减少用人单位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质量。
1.3 实习期间,虽然与患者也时有交流,但是真正的医患沟通还是由老师在进行,因此实际上刚毕业的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等也是很不足的。无论在哪种医疗模式和背景下,医患沟通永远都是重要的,对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疑虑,顺利开展医疗工作,保护医生自己都具有重要作用。
1.4 我国长期以来包分配的方式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方面缺乏科学的指导,大学生在职业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缺乏远期规划。尤其在简短的实习期间,学生只能选学一些专业,从而无法全面了解各个专业,也不知道自己最适合的专业是什么,在将来的工作选择中大多比较茫然和被动,这对将来的职业兴趣的建立就存在一定的挑战。因此在全面而又有重要的职业前学习中,医学生们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2 解决的措施
我们觉得有必要对我国的本科医学生实行正规的职前培训,这对完善我国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其形式可以采取讲座、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专科培训和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等。我们觉得这几种方式结合可以进行,而且最好在正规的医科大学进行。
2.1 对刚毕业的职业前培训应当包括一系列的讲座,这些讲座包括临床思维、理论、医德医风教育、医患沟通技巧培训等,从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理论和职业道德水平。虽然在本科学习中也接触了不少的理论,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指导,以往的学习往往显得空洞而不易强化,在职业前的讲座却可以紧密结合我们的临床工作,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从而牢记在心。而良好的医德医风则是我们医护人员的基本职业素养。
2.2 全科医生培训适用于所有刚毕业的医学生。医学知识需要融会贯通各专业,虽然目前在许多医院已经开展了全科医生培训,但普及率并不高,很不利于将来基层卫生工作的开展,而各高等院校对在校学生开展全科医生课程的更少,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医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开展职业前全科医生培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职前培训中,在全科医生培养基础上进行的专科培养也有重要性。很多基层医院专科技术落后或设置不全,工作后根本无法提高专科技术。在我国北京等地区意识到专科医师培训的重要性并出台了《北京地区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住院医师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使专科培训走上了正规化,但那只是在少数地区,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没有专科培训基地,如果在医科大学开展全科医师培训基础上的专科培训必能为我国培养大量的专科人才。
2.4 完善职业前培训的考核制度。在规范化的医师职业培养过程中,了解培养成绩的方式就是考试,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应当适合每一位毕业生,经过规范化的职前培训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毕业生应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但只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是不够的,目前的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着重于理论考试,对医德医风和操作技能却无从考核,因此凡参加医科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来对职前医师进行全方位的认证。
Abstract: University graduates need to experience role transition when they leave school and enter the society. After being students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it is inevitable for them to have maladjustment when starting taking the role in the society. Therefore,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psychology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during this transition process is the effective premise and foundation to help them adapt to the career,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ir career development.
关键词: 毕业生;角色转换;职业适应
Key words: graduate;role transition;vocational adjustment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41-02
0 引言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大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将从学校迈向社会,将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一种角色的重要转变。然而面临社会的复杂多样性,想要更好的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首先就应该明确自己即将扮演的是什么社会角色与所处的环境,然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领悟以及与现实条件的不断磨合,解决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适当的进行心理调适,完成职业适应,最终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成功过渡。
1 大学生进入职场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环境
大学生毕业以后,将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在职场中书写他们的人生,这时的大学生将会出在一个新的角色集里面,会承担一些重要的社会角色,从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际关系中的位置来看,应届毕业生将在职场中扮演以下角色:
1.1 员工——与工作本身的关系。大学生刚毕业后进入企业、公司或是事业单位,无论从事的是工程师或者是秘书工作,都是某个组织的一份子,是其中一份工作的执行者,是这个组织的雇员和员工,这样的一个角色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要开始熟悉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适应企业的文化,掌握自己的工作职责,成为一名称职的员工。
1.2 下属——与上司/领导的关系。大学毕业生初入职场,只要不是自主创业就一定会成为某人的下属,那个人就是你的上司或领导,要担当下属这样一个角色,就要有一点智慧和技巧,因为下属和上司的关系是一种十分微妙和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中,毕业生和他的上司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然而私下里,也可以成为朋友或者是对手,因此如何担当好下属,做个领导赏识的好下属都是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们将要面对的问题。
1.3 新人——与新环境的关系。对于初入职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虽然在学校有着十几年的学生经历,但在学校里面的“学生角色”和进入社会的“学生角色”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校的学生角色是与教师相对应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一种责任和天职,而在职场后,没有人有义务对他们承担这样的责任,这种学生角色,是由于经验、能力的差异和进入职场的时间先后等因素自然形成的一种角色,是人际关系和职场政治的自然体现,因此,在职场中大学生仍然要扮演学生角色,但是不会再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出现,这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扮演好这样的角色。
1.4 朋友/对手——与同事的关系。在学校期间与你的同学成为朋友、对手或者是敌人是十分常见的,然而进入职场后与他人的同事关系比起同学关系要更加复杂微妙一些,如果处理妥当会让工作事半功倍,如果处理不当,则可能倍感压力,乃至自动出局。然而这样一个角色虽然不好扮演却也不可避免,因此如何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也是大学毕业生需要面对的。
2 大学生角色转变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由以上几点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所要扮演几类角色的转变,可以看到这些应届毕业生将进行的是一个艰苦的角色转变过程,由于受到自身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双重影响,大学生在转变角色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大学生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适应新的环境而产生畏惧心理。有些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新的环境,接手新工作时,缩手缩脚,不敢大胆开展工作,究其原因,与其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均由其父母设计密不可分,这就导致这些毕业生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不足,担心自己做错事会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而难以进入状态,总觉得不适应,这样就产生了急躁、畏惧的心理。
2.2 心理期望过高,与现实有落差。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每个人都有很高的理想抱负,期望一开始就能脱颖而出,但真正开始工作后,领导在安排任务时总会把重要的工作交给有经验的老职员去做,留给新人的只是一些琐碎的小事,这时毕业生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内容不够理想,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原来设想中的岗位相差甚远,虽不甘于平庸,却又无法改变现状,因而容易产生失落的心理。
2.3 过高估计自己而表现出自傲心理。有些大学生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知识储备,在工作中不去认真的了解、熟悉工作单位的情况,常常对一些管理方法随意发表高谈阔论,或者轻视实践,不愿意到基层去锻炼,这种心理产生的后果就是眼高手低,在实际工作中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从而很难完成角色的转换。
3 大学生角色转换问题的调适
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积极调整心态,尽快度过毕业初期的心理断乳期,完成职业的适应和发展。
3.1 充满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大学毕业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路中都是在拼搏中走过来的,步入社会,更需要有年轻人的朝气与自信,要相信任何困难都不可怕,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虽然在角色转变过程中会出现心理上的波动,或因环境陌生而孤独,或因条件艰苦而失落,或因周围人才济济而畏惧等等,都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重要的是保持心理的平衡,莫让不良的情绪左右自己。
3.2 安心本职,甘于吃苦。安心本职是角色转换的基础。为了更快的完成角色转换,大学生应该持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当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有能力胜任更加重要的工作时,会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的,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3.3 认清自己的角色,了解角色的特点和要求。上岗伊始,大学生一定要充分认清自己的角色位置,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职责,以及组织对这一角色的期望等等,只有如此才能明确如何开展新的工作——做什么,怎么去做,怎么做好等等。除此之外,尽可能主动的与主管领导交谈,向老员工请教,阅读相关管理规定和制度,尽快熟悉自己的角色。
3.4 勤学好问,积极参加工作。大学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绝非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学习任务的开始。进入新的工作岗位通常会有这样的状况:大学里学过的知识一时用不上,工作所需的又是学的不够深入甚至完全没有学过,因此,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就需要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一边干一边学,多向周围的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同事虚心请教,要做到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总结提高自己,同时,养成虚心好问的品质,也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未来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2.
[2]张新娟.大学生职业决策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