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工程审计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招标文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几年,基建工程中的现象屡屡发生,主管机关对基建招投标工作引起重视,大多数学校内部审计都参与了全过程招投标工作。笔者在参与过程中发现,除要防止串标、围标、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外,在制作招标文件时还应注意几个关键问题。1.招标文件编制内容不够完善在编制招标文件有关合同内容中,其一,不是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约定合同条款,而是按照招标常规程序行事,套用固定招标文件格式,只将所要招标的项目名称换入就形成一份新的招标文件。其二,对拟定合同主要条款不重视,在合同的专项条款中未提出具体的质量要求和设计变更规定;针对投标报价漏项、增减变更工程量及材料、合同增减项目等没有约定具体计价方式和要求,造成合同签订和工程变更单在确认时,甲乙双方引起争议。这是招标文件内容不完善、实际操作性、针对性不强的具体表现。2.招标范围界定不清晰在招标文件中,由于招标人(甲方、建设方)提供的材料表述语言模糊,对招标答疑不够重视,使投标人(乙方、施工方)不清晰招标人的真实意图,无法准确的投标。由于理解的偏差,引起开标时发现各投标单位报价价格差异非常大,给评标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并且在工程结算时,施工方和建设方也会出现很大的意见分歧,影响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3.工程量清单编制粗糙,造成工程造价失控目前,高校基建工程项目招投标逐渐采用了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这种模式招投标的主要问题在于,建设方或招标机构编制招标文件时往往因为时间紧、任务多、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等原因,工程量的统计工作做得比较粗糙,大多按照原设计文件提供的工程数量表进行简单的汇总统计,有的甚至靠主观估计来确定工程量。这很容易造成工程量的误差较大,工程投资估算不准确。投标方在仔细分析了招标文件和市场信息后,准确判断出某些单价低项目的工程量实际施工时可能会减少或全部取消,有意在清单中将这些工程量报高;同时判断出另一些单价偏高项目的工程量在实际施工时可能会大量调增,则在清单报价时将这些工程量报低,让总价下降而中标,如若其投标方中标,则会在竣工结算时工程总造价比预算高出很多,直接影响了工程造价的控制。[3]
内部审计参与投资风险和效益的预测和评估内部审计“免疫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预防为主,强调前期介入,预测风险、评估效益是新时期内审工作重要内容,即使内审力量不足,也可借助外部审计机构一并完成基建项目投资风险和效益的预测、评估工作。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对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和前期审计介入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可研报告形成阶段应当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职能,让其参与院校发展规划中的风险控制和效益预测早期评价过程,充分考察社会需求和科学评价院校的未来发展,客观分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不可行性,特别要重视项目的不可行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充分发挥审计的控制把关作用。各高职院校领导在投资决策分析的关键时期,应该重视内部审计的参与。定性和定量分析投资风险和效益内部审计在分析预测院校基建项目投资风险和效益时,应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往往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都以定性和可行性分析偏多,应该将定量分析融合进报告中,并必须考察不可行性。如新校建设立项时,就应当开展对生源的调查,以便进行定性与定量的综合分析。从湖北省近几年的高考报名人数以及出生人口测算数据来看(表略),6年时间里,高中毕业生预计减少约15.2万人。在高考生源锐减的情况下,普通高校录取的校际、省际乃至国际竞争将愈演愈烈。其中,一本院校面临的是生源质量的竞争,而部分二、三本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是更为严酷的生源数量竞争。湖北省的高职院校数量目前已经达到超饱和状态,未来十年,有部分办学质量不高的高职院校面临招不到学生的严峻局面。因此,再盲目的新建扩建高职院校,必将使学校债务沉重,难以生存,这就是高职院校盲目扩建新建项目的不可行性方面。高职院校不能单纯追求规模发展,应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条件,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提升竞争力,这才是高职院校的出路。
设计质量、施工图质量对项目成败举足轻重,建设院校首先需要加强对设计阶段重要性认识,通过各种手段实现设计阶段成本、图纸质量、实际效果的控制。设计阶段的审计参与非常必要。1.规范设计招标建设院校无论项目大小,应该在内审机构参与下积极推行设计公开招标制,杜绝不规范行为和“暗箱操作”,健全约束和监管机制。预审和选择投标设计单位时,主要从单位资质、人员素质、设计业绩、单位信誉、硬软件配置、质量体系等多方面考虑。在设计监理单位和审计机构配合下,编制准确完善的设计招标文件,文件应标的明确清晰,并组织必要的公开答疑,达到投标理解一致性目的。设计阶段是对项目投资影响最大的阶段,因此招标文件中应列入设计阶段投资控制手段和体现设计思想的具体措施条款。投标书中需有科学设计思想、投资控制手段的详尽描述。其一,设计招标文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合理要求设计周期,从而避免过分压缩设计周期带来的设计质量缺陷;其二,针对设计单位后续技术服务、现场服务不足问题,建设院校在招标文件中应提出具体要求和条件;其三,针对因设计质量低劣和缺陷可能造成建设院校重大损失的问题,招标文件应列入对投标设计单位的有关限制性或索赔条款,从而有效保证设计质量,维护建设院校利益。另外,为防止恶性低价竞标,必须制定既能体现公平竞争原则又能遏制恶性竞标的评标办法。评标不应只侧重投标报价和投标方案,要充分考虑投标设计单位综合实力及后续施工图设计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应尽可能采用“合理低标价法”,评标机构在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评标基础上选择有实力的设计单位,从而获得保证设计质量的良好基础,以优良的设计质量达到控制投资成本的目的。2.引入和强化设计阶段监理制设计阶段是影响项目投资的重要阶段,有资料显示:初步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75%~95%;技术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35%~75%;施工图设计阶段,影响项目投资的可能性为5%~35%。[5]我们必须加强设计管理,有效控制项目投资。建设院校因自身资源不足和人员专业化程度不够,无法深度参与设计阶段过程控制,有必要引入和强化设计阶段监理制,选择有设计院背景的监理单位或者审图机构全程监理项目设计,最大程度减少设计问题、设计缺陷,从而实现成本控制、图纸质量控制、实际效果控制。设计监理单位除按监理大纲开展控制设计进度、设计质量等日常工作外,应侧重项目设计的技术经济性的控制,按要求向委托方提供有关项目功能性经济性评价专题监理报告。技术经济性评价和控制,可避免设计人员单纯的技术性设计无视经济性的缺陷。监理的控制作用不仅仅局限在设计无缺陷的低层次,更需提高到审核设计的科学性和设计是否优化的高度,检查审核设计中是否体现科学经济的设计理念和成本控制要求。设计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加强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多专业交叉综合设计的图纸会审,有针对性地防范经常性错误发生。有效的设计监理对项目投资控制有不可低估的作用。3.建立和完善设计阶段审计强制介入制和内部审图制度项目投资控制全过程中,设计阶段控制是重要环节。首先,设计阶段影响投资的可能性最大,所占比例如前所述,正因为如此,其节约投资的可能性也最大;其次,我国工程质量事故统计资料表明,设计原因引起的工程质量事故,居工程质量事故原因之首;因此,遗漏对设计阶段的审计是重大制度缺陷。建设院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项目设计阶段的重要性,积极推行设计阶段强制性审计制度,发挥内外审机构的控制和监管作用。审计机构应参与设计招标、审核设计合同及执行、监督审图过程程序、复核有关设计监理报告。当设计定型施工图完成时,项目成本已基本确定,建安成本只是通过施工实施产生,因此,项目投资设计阶段成本控制、质量控制更能体现事前控制的科学审计理念,项目设计阶段审计介入非常必要。维护院校利益直接责任人是校方自身,因此内部审图制度对设计质量的把关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制定内部审图制度,应最大程度的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内部图纸会审制,把握和掌控设计方向和项目投资,特别是市场可选性很大时,对建设主材选型或指定品牌、指定产品的控制尤其重要。深度参与设计过程、推行内部审图制有助于维护院校利益。
摘 要 近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许多高校用于基本建设的投资在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高校的基建工程审计已广泛开展。由于基建工程投资大,建设工期长,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可变因素较多,审计部门常常又是在工程竣工后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因此,随着基建工程的开始,潜在的审计风险也随之产生。对于工程审 计人员来说,做好工程造价审计,防范审计风险日益重要。
关键词 高校 在建工程 审计 风险防范
一、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内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据调查,随着高校“不经审计,财务部门不得付款”规定的贯彻执行,高校内 部机构改革过程中内审机构多数都有调整,但有些高校对内审工作仍缺乏应有的重视。例如有的高校既没有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也没有配备从事审计工作的专职内审人员;有的高校虽设有专门机构,但缺少专业工程审计人员;甚至有的高校将其职能并入纪检部门或财务部门。
2.工程审计人员数量不足,知识结构不合理。工程审计是一项专业性与综合性都很强的工作,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高校工程审计专业人员普遍匾乏,具备工程审计资质的人员少之又少, 很多在职的审计人员都是财务专业方面的人员,不完全具备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的局限直接影响了工程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3.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基建投资越来越大,而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数量少,与工程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目前一些高校还没有工程审计人员,即使有工程审计人员,也不是学工程专业出身,严重影响了工程审计的效果。所以要搞好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至少应配备2―3名工程审计人员,并且分专业配备,只有审计力量达到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基建审计工作。
4.审计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完善。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开展了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但在实践中尚未形成一套审计操作流程和规范,很多高校内审人员队伍中缺乏专业审计人才,平时忙于应付日常工作,还未从审计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升,没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基建内控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造成工程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条件与基础。一般来说,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管理较为健全,而修缮工程项目由于数量多,范围广,造价低,没有基建工程的政府管理环节,缺少标底审查、政府招投标及施工监理等规范要求,存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
二、加强我国高校工程审计的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建设,改变审计力量不足现象。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很多高校的基建投资越来越大,而从事工程审计的人员数量少,与工程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目前一些高校还没有工程审计人员,即使有工程审计人员,也不是学工程专业出身,严重影响了工程审计的效果。所以要搞好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至少应配备2-3名工程审计人员,并且分专业配备,只有审计力量达到了,才能更好地开展基建审计工作。
2.深入施工现场,做好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基建工程的审计往往是工程竣工结算审计,忽略工程事前、事中的审计监督。这种事后的决算审计无法对基建工程进行全过程监督,致使工程在事前、事中由于监督不利导致事后结算时审计被动的局面。因此,转变审计方法,做好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做好基建工程审计的重要保证。第一,事前审计是指从项目论证起到建设准备完成正式开工时为止整个过程的审计。主要审查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文件、开工前的各项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合规合法。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资金来源前期工作进行审计,检查建设程序、建设资金筹集等前期工作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审计,主要审查招投标程序是否合规,手续是否完备、合法,所订立合同或协议条款是否全面、合规;对基建工程项目的概(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检查概(预)算审批、执行、调整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要在审计中发现问题,进而纠正问题。
3.加强基建工程竣工审计。控制工程总造价基建项目竣工结算,确定基建工程的总造价,是审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即事后审计。必须遵循严谨、认真、公平、合理的原则,真正做好审核工程量、审核套用定额、审核材料差价、审核取费标准等工作,加强基建工程竣工审计,控制工程总造价,同时把好质量关。
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做到依法开展基建工程审计工作。针对高校基建工程审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校基建审计力度,加强对基建工程的全程监督,实施事先介入全程跟踪。重点加强对工程事前、事中涉及变更、隐蔽项目、工程进度、拨付款等要点进行控制。从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人手,全方位全过程加强对工程价款、工程质量的跟踪监督。坚持依法审计是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所以,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必须依据国家或地方的审计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并按照内部审计规章制度依法开展审计工作,从而使内部审计工作走上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5.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委托审计质量。在造价咨询机构确定后,委托审计前双方要签订委托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工程项目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要参与审计过程,陪同造价工程师到施工现场进行测量核实,一是为了组织协调,二是为了加强审计监督。对审计过程中造价工程师提出的问题,要进行集中,最后会同基建部门、监理部门对这些问题落实情况,确保工程审计质量。造价咨询机构出具审计报告后,内审人员应进行认真复核,核查审计报告的格式是否符合标准,是否有漏项及不合理的地方,对不标准的审计报告要提出修改意见,并要求造价咨询机构按规定格式修改。
各高校的工程审计对工程招标清单及最高限价监督的做法不同。有的高校是对招标单位负责编制的工程量清单及限价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清单及最高限价;有的高校是由审计部门负责编制,编制完成后交由招标管理单位进行;也有少部分高校审计部门不对此进行监督,认为这是招标管理单位负责的业务,而且可能存在招标及审计部门都委托,学校为此要付双份委托咨询费,在这种情况下,有部分高校的招标管理单位将清单及限价从委托招标公司的业务中分离出来交由另外一家造价咨询单位编制。作为高校的审计部门对工程招标清单及限价的监督是不可缺失的,从工程造价控制上来说,招标清单及限价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力比工程结算审计的影响力重要的多。具体监督要看高校自身的招标管理单位及招标业务的实际情况。如果高校招标管理单位人员配备尤其是工程造价专业人员配备充足,招标清单及限价的编制水平较高,工程审计就可以提高审核的门槛,只对重大的基建项目的清单及限价进行审核,如果高校的招标管理单位人员相对欠缺,清单及限价的编制水平易出现问题,就应当进行广范围的审核。高校内审部门首要职能是监督及评价,不是协助招标管理单位进行招标,可以在业务上进行专业指导及帮助,但不能简单将此项业务直接由审计部门负责,这也不利于招标管理单位工作的管理,同时也为审计遗留风险。
二、开标现场的监督
各高校的审计机构负责人一般都是高校内部招标领导小组成员,都在招标现场参与监督工作,但部分高校的审计机构负责人在开标时却担任评标委员。这是不可取的,内审机构的监督性质就决定了自身应当在开标时的监督职能。招投标法实施条例中明确界定:“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本部门负责监督项目的评标委员会成员”。因此,高校的工程审计负责人是不能担当评标评委的,更不能以担当评委的名义领取劳务费。
三、施⼯过程的监督
工程在招标完成后进入施工阶段,主材认价、隐蔽工程、验收是不可避免的环节和内容。各高校在这些内容的监督做法不尽相同,有的高校工程审计人员作为小组组成人员参与到其中,有的高校由工程施工管理单位自行组织,审计部门不参与,有的高校由施工管理单位组织完成后到审计部门备案审查。高校的工程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由施工、招标管理单位等职能部门共同组织完成后报备审计部门,对于主材认价要及时审查,提出意见,对于隐蔽工程及工程验收要求施工管理单位形成合规的纸质资料及影像资料,形成谁签字谁负责的机制,避免审计风险。这与高校审计部门实施的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是不矛盾的,全过程审计是将审计关口前移,是基于总结和归纳在工程结算审计中发现的诸多问题而提出来的,是为了更好的实施审计监督,是一种实时监督和事中监督,并不是直接参与具体业务。
四、结算报送审计的流程
工程施工完成后,要进行结算审计。这对于大多数的高校的工程审计来说是目前的主要工作,而且形成了系统的流程及办法。由管理单位进行初核后送交审计部门是最为合理的。从审计监督的角度出发,高校工程审计作为内部审计机构实施内部审计工作,监督的主体是学院内的单位而不是作为校外单位的施工单位及监理单位。即使部分高校施工管理单位专业人员配备不足,没有进行初审的能力,但对工程项目清单项的施工内容及工程量还是可以进行核对的,这也是责任到主体的具体要求。另外,工程审计要制定标准的送审填报文件,将施工单位呈报结算价、监理单位审核价、合同价、工程管理单位初审核价进行明确的记录,并向工程施工管理单位的分管校领导及工程审计分管校领导报告,重大的项目还要向行政负责人报告。
五、审计结果的运⽤
一、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工程审计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服务职能的唯一出路。目前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成本高信息化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论是自身研究开发软件还是和软件开发商合作开发,没有大量的资金是难以保证效果的。现在多数高校债务负担较重,审计专业人才匮乏,成本高已经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环。2.认识不到位多数高校由于编制原因,审计人员采取“只进不出”原则,未能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导致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失衡,信息化建设意识淡薄。多数工程审计人员仍沿用传统的工作方法开展审计,固步自封,对于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甚至有抵触情绪。3.信息采集困难、信息不对称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大量信息的采集,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保障信息化建设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工程项目造价高、建设周期长、利益相关方多、信息量巨大,需要建设单位各个部门、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多方配合,及时准确提供信息,做到信息共享。
二、工程审计信息化平台建设构想
高校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要实现的目标是:建立一套高效科学的为内部工程审计提供技术服务、决策支持、综合管理、资源共享的网络管理体系,为内部工程审计办公提供一个高速信息化网络平台。平台建设应体现标准化、操作简便、扩展兼容性、全程可控性等设计思路。1.系统平台结构工程审计信息化系统平台工作模式目前应用较多的软件结构有C/S(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结构和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结构。两种结构各有优缺点,C/S结构适合投入少、规模小的系统使用,B/S结构则适合投入多、规模大、可扩展兼容性高的系统。2.模块及功能设计为体现信息化优势,高校工程项目审计信息化平台应包括以下基本模块及功能:(1)综合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有工程审计收发文、人员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任务分配调度等功能。通过对不同用户设置使用权限,按人员、年度、关键节点对每个项目进行管理。(2)公共资源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功能有档案管理、报表统计、审计案例、法律法规库、造价信息库、系统支持等功能。档案管理功能可对审计过程中合同、招投标文件、工作底稿、重大会议纪要、现场踏勘表、审计报告、审计会审意见等进行模块化管理,便于文件的查询、管理、汇总。(3)工程审计模块该模块应分为基建工程自审和基建工程委托审计两个部分。基建工程自审可进一步按专业细分为基建、修缮、安装、市政、装饰等部分,可实现基本概况录入、结算预审、报审资料汇总、结算审计工作底稿、重要事项记录、结算审计意见书、内部复核、结算审计台账以及在建工程查询和管理维护等功能,对于修缮工程还可以考虑增加固定资产维护模块,能够及时统计汇总学校每个单体建筑修缮维修记录,汇总以后按Excel格式输出,为学校工程立项、年度预算编制、固定资产管理提供数据参考。基建工程自审数据文件应包括:编号、发文时间、审计文号、报审单位、工程项目名称、工程类别、施工地点、审计时间、报审金额、审定金额、审减金额、审减率、主审人、复审人等信息。基建工程委托审计模块应能覆盖工程投资立项、设计、工程招标、合同签订、施工、竣工结算、竣工决算等各阶段,全过程记录重大争议问题的处理方式、处理结果,对委托审计单位做出全面评估,保证审计质量。该模块可实现委托审计项目概况录入、委托审计单位协审方案、跟踪审计过程记录、结算初审、审计定案、重大事项追踪、进度提醒、合同管理、档案管理、进度款支付情况、自动核算审计费等功能。
三、加快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工程审计信息化的优势显而易见,但由于各个高校管理水平和起点不同,建设过程任重而道远。为了加快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各个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转变观念,提升审计信息化意识信息化建设必须先转变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主动适应、参加到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来,群策群力,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提高高校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校健康科学发展。2.培训人才,对外合作学习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人才,需要大量既懂专业知识又精通计算机网络的人才。高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兄弟院校之间、校外企业看展合作,组织专项培训,提高现有人才的知识水平和结构。3.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今天,信息技术更新迅猛。新的工程审计方式层出不穷,如三维算量软件、BIM(建筑信息模型)、“3S”(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等。只有不断在传统方法上创新方式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信息化审计优势。
四、结语
高校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各阶段工作实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管的过程。目前此项跟踪审计体系还不够完善,当中存在一些需要改善与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使工程项目跟踪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减少审计风险,有效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
关键词:
项目管理;工程审计;内部控制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机构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如何利用好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是摆在高校审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工程项目跟踪审计是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加强高校工程项目的监督和管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项目的效益,反腐倡廉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院校工程项目管理的现状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我国已经有了相关法律、规章,但仍没有一个在项目管理专业和行业范围的指导性实施准则。同时,有依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随处可见,随时可闻。有一些工程项目没有实施工程招投标制,有一些却采用议标或假招标,腐败现象极为严重。
(二)不重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所谓可行性研究是对拟建工程项目在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工程项目的事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给工程项目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图纸设计、合同签约、银行贷款提供了依据和基础资料。否则,若不重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往往会给工程项目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后患无穷。
(三)缺乏高素质的工程项目管理人才人
才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与国际之间存在较大差别的主要原因。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就高校而言,具有大型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专业人员参差不齐,更谈不上和国际接轨。在工程管理模式、程序及方法上有助于加强,更谈不上高级人才,因此,已满足不了现代化管理的需求。
二、高等院校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领导对工程项目内部审计重视度不够
高校现在普遍存在内审机构不健全,人员不配备不上,不重视审计工作。具体体现在部分高校在机构设置上,将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不但人员合并而且工作职责也并在一起,只配1-2名工作人员。有些高校虽然设有内部审计机构,但懂专业工程审计的人员严重缺失,根本达不到内部审计的目的。这种工程审计人员相对不足与工程审计任务繁重的矛盾日益突出,审计部门将无法保证工程项目的审计质量。
(二)高校工程审计专业人员薄弱,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审计作为高校的内审机构,是一支专业性非常强的队伍。对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颇深,是经济、技术、管理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工作,知识面甚广,必须具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和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有些高校在人员配置上没有进行严格把关,一些不具备审计专业或工作经验的人员在审计岗位滥竽充数,致使其业务素质参差不齐。
(三)审计监督不到位,工作滞后
如何做好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跟踪审计,在高校还存在以往的只注重工程项目竣工后的结算审计工作,而事后结算只反映的是工程造价的最终结果,无法体现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尤其在事前的立项、设计阶段,事中的项目实施阶段监控力度不够,导致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审计不到位,缺失必要的事前预防及事中的控制,致使审计部门的工作被动局面,也给高校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四)高校工程项目内部审计与高校基建部门责任分不清
高校建设部门是工程项目的管理机构,其代表学校行使工程管理的责任和义务,而高校的审计部门是对工程建设部门的工作进行审计监督。实际上,二者工作是相互配合、密不可分,但有些高校恰恰把这两个部门的职责混扰不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有些问题时互相推脱。因此,内审部门只有在工作中做好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监督,才能督促和指导工程项目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
三、高等院校跟踪审计控制的关键阶段
一般来说,工程项目审计控制的主要流程划分为工程的准备阶段、项目的实施阶段、完成及后续的审计阶段,具体分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期。如图1所示。
(一)工程项目的立项控制
工程项目立项阶段是项目决策即投资控制的审计阶段。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的内容包括工程定额、工程量清单、市场价格信息、工程技术资料等等。从项目的可行报告到投资估算以及到项目评价完成,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在围绕着工程资金地有效利用做准备。预先对建设工程投资进行计算和确定,是形成投资估算的前提保证。
(二)工程项目的设计控制
工程项目的设计是形成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阶段,设计方案的优选、设计质量的高低对工程造价会产生直接的影响。简单地说,项目的设计控制是构成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一半决定工程造价的90%,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应细则详尽,尽可能达到施工图阶段设计。因此,能否达到学校对该项目的建设效果和要求,必须加强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才能有效地控制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
(三)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及合同控制
近年来,我国各地都声明称本地工程招标率已达100%,但实际实现的工程项目中大部分存在招投标严重“失控”。执行工程项目招投标制,一方面,可以节资增效,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增加透明度,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对工程进行了公开、公平、合法、合规性审计的过程,降低了“豆腐渣”工程的几率。同时,在工程实施前期必须做好工程合同的签订工作,根据我国的《合同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及高校基建管理的实际情况,需建立健全合同审核管理制度,对合同的内容严格把关,实施内部审核及审批制度,组织合同的相关部门会签制,最后还可依靠专业律师的合同的整体条款严格把关,方可签订正式的工程项目合同。
(四)工程项目质量、进度及造价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进度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对项目质量、进度及资金实施内部跟踪审计,就必须保证项目的全过程监督。首先,重点是项目实施阶段即事中的控制,包括是材料及设备的采购、施工工期、隐蔽工程、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环节的审计监督,相关人员逐一签字确认。其次,严把事后工程竣工结算关口,依照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竣工图纸对工程量、清单报价及综合费率等环节严格审核,以降低工程造价,达到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高等院校内部审计的配套举措
(一)在审计模式上,由重外审、轻内审转为外审与内审并重
对于高等院校工程项目来说,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尤为重要。在工程项目方面外委审计有益补充。一要健全领导机制,做到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把基建工程审计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主要环节。二要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开展。在人员配置、业务经费及办公设备配备等方面优先考虑,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基本建设工程审计规章制度和审计程序,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使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有效保证审计原则的落实。三要加强队伍专业建设,提升审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经验。高校内审部门既要保证工程审计人员的数量,又要注重其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只有配备科学合理的人员结构、专业结构和高素质的审计队伍,才能提高审计质量,切实履行好审计职责。
(二)在审计方式上,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跟踪审计
工程项目的内部审计必须按照全覆盖、全过程的要求执行,尤其针对以下两方面。一要巩固深化工程项目审计,对于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招标、施工、竣工等环节,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时出具审计报告和意见,监督整改落实。二要巩固深化分解工程阶段审计,克服以往的重事后轻事前的传统思想,加大事前、事中的内审力度。可根据工程项目的内容和特点,选择跟踪审计的不同阶段,掌握好审计监督的尺度,有效发挥出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在审计程序上,严格履行内部审计建立复核、主审制度
规范审计程序审计复核制和主审人员签字制度是审计部门有效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审计部门内部规范和约束审计人员审计行为的重要环节。对施工单位提供的工程结算,应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审计程序。主要运用在工程项目竣工结算阶段,即事后监督审核关口。首先工程项目的基建部门为此项目的初步审核单位,施工单位上报工程结算,基建部门对其上报的工程造价按照相关文件进行审核,这是审核的基础,是由基建部门派人员完成的。谁主审谁签字,谁负责,要求严格把好工程造价的第一关口;其次由建设单位的审计部门再进行复核,严格履行工程合同,特别是在工程量实地测量、材料价格考察至少应两人以上参加,加大审计透明度,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增强审计人员责任感。最后由审计部门主管领导对审计结果予以签认,方可完成工程结算。
参考文献:
[1]张琳,叶超,于洛.事业单位基建工程审计风险及内部控制.中国内部审计,2015(11)
[2]于江红.突出重点前面推行政府投资审计.中国审计,2014(20)
[3]高燕红,刘长兰.如何做好高校修缮工程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教育审计,2015(2)
关键词:省属高校、工程审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E232文献标识码: A
省属高校,顾名思义就是由省一级人民政府主管的高等学校。与部署重点院校相比,省属高校更加注重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在省属高校中,工程项目支出大多为维修支出,来修缮已投入使用一段时期的建筑物、构筑物,使其能够达到继续使用的标准,往往单位工程费用较低,但因其多发性和不可预见性,一年下来也需要很大的经费支出。同时,省属高校数量较多、规模较大,有限的财政拨款很难满足某一高校一年全部的维修费用。因此,使用有限的财政资源来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数量是省属高校审计人员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一、省属高校修缮工程审计现状
1、职责义务需要制度的完善来明确
现阶段,部分省属高校制定了内部的工程审计相关制度,如《某某大学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工作暂行规定》等,宏观上对工程审计工作予以方向上的界定,但仍需进一步具体化,如审计人员是否进行预算审计;施工过程中,是否要求审计人员现场记录与备案,做到跟踪审计;工程结算时,施工方(或基建处)应向审计处提供哪些审计资料;工程结算价款超过多少时,需要审计处参与结算;每年的大修费,除预留不可预见的维修费外,是否应该列出预计的维修项目清单,等等。
2、专业程度有限
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是省属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从事的两个方向,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主要在于二者都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各自领域的专业人员来计算、审核;都需要继续深造教育,来适应行业的不断发展进步;区别主要在于工程审计注重价格的核算、建设成本的高低,注重微观;而财务审计是对已经发生的财务事项进行复核,对于不合理的事项,从宏观上给予整改意见。目前,部分省属高校中,还没有配备专业的工程人员来进行工程审计,而是由财务审计人员兼任,多为会计师、审计师,虽然在价格上能够把好关,但不能很好的起到控制维修成本、保证工程质量的作用。同时,这一安排方式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内部审计力量更加分散,工程审计形同虚设,浪费有限的经费资源。
3、相关主体管理失位
部分省属高校不重视工程施工合同,存在先施工后签合同的现象,甚至不签合同;有的合同条款内容含糊不清,如付款方式、结算方式等内容不明确,给审计工作带来诸多障碍。【1】修缮工程因其发生不确定性、单位费用较低性一般不配置现场监理,加之甲方重视程度不高,很少去施工现场,导致偷工减料、以次充好,【2】结算时出现施工变更签证增多、隐蔽工程无交接记录,无法复核等问题,都会导致结算价格的不合理上升,增大了审计难度。
二、完善省属高校工程审计的对策
1、制定或更新内部工程审计办法
现阶段,我国在审计领域对工程项目的法规较少,高校的工程审计工作更多的依据工程领域的法规条文进行,对高校难免缺乏针对性。因此,建议各省属高校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及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工程审计实施办法及细则,明确参与工程审计各部门的职责义务。例如规定审计时各方应提交的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向内部审计靠拢,基建处尝试编制年度修缮计划,把维修工程常态化,用制度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
2、鼓励从业人员继续深造
与高校内其他专业技术岗位类似,工程审计人员也需要定期的、及时的参加继续教育,来补充专业不足,来了解施工技术的创造更新,更好的、更科学的做好工程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同时,现阶段工程审计工作要求关口前移,跟踪审计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就要求工程审计人员还要精通施工工艺等内容,因此建议有条件的省属高校允许工程审计人员进行施工现场培训,学习施工工艺流程,来对跟踪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现场问题进行及时、正确的纠正,保证施工质量。另外,应鼓励工程审计人员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如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等,来提高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3、严控主材质量和价格
省属高校工程项目中,主材价格占据的比重较大,如果说跟踪审计能够在施工工艺上起监督作用的话,那么对于主材质量和价格的把关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甲供材来说,基建部门应充分询价,现场勘查,选取质优价廉的主材;对于其他供应方式的主材,价格上应以地方定额管理站的建材市场信息价为依据;【3】在质量上应进行进场前的检验,按照国家规定的材料标准,进行试验检验。
4、建立审计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减少审计争议的有效方式。省属高校工程项目因其工程量少、单位价值较低等原因,各方重视不足,审计处只是根据工程结算时各方提供的材料进行审计,不够客观,而且对于审计问题几乎不与其他方沟通,往往容易出现价格争议,对此,建议审计人员从预算阶段提前介入,进行全过程现场跟踪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结算时,审计人员出具工程审计价格报告,由基建部门牵头,组织各方复核审计价格,对于争议问题及时沟通,减少因沟通不足而产生的误解。
三、结语
随着省属高校的不断发展,工程审计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内部工程审计办法,鼓励从业人员继续深造,严格控制主要材料的质量和价格,加强各方沟通等。还需要有关部门和各级领导更加重视高校内部的工程审计工作,提升改革针对性,加大对高校内部工程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齐平军.高校修缮工程审计现状与对策[J].建筑经济,2013(10)
[关键词] 高等学校 工程项目 跟踪审计
近年来,随着连年扩招,高校学生人数成倍地增长,各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新校区建设成为学校发展重点工程。基本建设投资势必成为高校近年来资金预算的重点项目,也是资金预算限额管理的重中之重。项目投资控制成为加强经济监督,提高投资效益,降低费用开支的重点。
长期以来,项目管理部门更多关注的是项目的功能,围绕功能实现的技术参数及相应的主要设备。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投资控制则往往被弱化,这是学校建设项目管理的薄弱环节。作为学校的审计部门,如何弥补学校建设工程管理部门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有效配合项目建设,实施费用控制,实现学校项目管理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管理创新的重要课题。
一、 跟踪审计优点
全程跟踪审计,是指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造价管理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咨询、确认和监督活动。审计监督、咨询贯穿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如对设计变更、隐蔽工程、材料价格确认等影响造价主要因素,得到有效的解决,促进项目各方的管理,有效预防经济风险,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建设成本。
1.跟踪审计的主要特点
(1)介入时间早,审计活动贯穿项目事前、事中、事后,是全过程的造价控制;(2)以书面资料为基础,注重现场审查;(3)注重服务,在服务中寓监督;(4)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5)促进管理制度创新。
2.增强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责任,加强了部门之间质量监控和造价控制合作、协调
当前项目管理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程度不同的设计不到位,施工变更多,隐蔽项目监理不力,以及甲方现场管理缺失时有发生的现象。通过跟踪审计,可及时、及早发现问题,促进各方加强管理 ,堵塞漏洞,防范风险。
3.加强了廉政建设
由于跟踪审计是从源头上控制和监督的机制,通过制度和程序,预防工程中违规行为,为保护干部少犯错误提供组织保证。
4.有效控制投资规模,预防资金风险
高校新区建设项目多,资金投入多,项目类别多。控制投资规模、预防投资风险的任务十分艰巨,稍不谨慎,就使学校资金控制管理处于被动,进而严重影响学校社会声誉。实行跟踪审计能在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加强监督和管理,为学校的建设资金和项目质量严格把关,有效地控制了投资规模,预防了资金风险。
5.全程跟踪审计的显著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节约投资,获得经济效益;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效益;扩大声誉,赢得社会效益。
二、跟踪审计主要环节和重点
实施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实际上是在履行项目的经济监督管理职责。项目管理经济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设计、概算、前期费用、工程量清单与造价审核、工程招标及施工合同审核、施工过程设计变更审核、主要材料和设备的认质认价,以及项目正负零以下隐蔽工程现场核查等各阶段。对项目设计、项目招标、合同、工程概预算等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以免陷入合同纠正,引发经济损失。
1.项目设计、概预算、前期费用等阶段跟踪审计关键环节
实施项目设计、概算、前期费用、工程量清单与造价审核监督管理是项目跟踪全程审计监督的重点,是控制项目建造成本的关键。然而,在实践中却往往被大家忽视。造成这中局面的原因,一是项目业务部门管理缺乏造价控制意识;二是监督部门缺少项目技术管理专业知识;三是单位管理机制和模式不能适应实践要求,管理理念仍旧停留在传统的部门职能分工负责制,缺少职能部门之间履行职责的统一性和有效协调。
根据建设创新型项目管理机制的要求,努力实现项目“降低工程造价、合理造价”的目标,依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有关精神,结合项目设计和工程前期管理特点,项目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单位确定的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流程行使职权,项目前期阶段控制和管理主要内容是项目立项、设计环节,在此阶段的造价控制实行造价限额控制。跟踪审计依据上述业务流程规范和概预算限额控制原则,实施以下环节审核,配合前期阶段目标控制。
(1)项目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标准选用、投资控制的重要环节,项目标准、建设规模的确定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直接影响项目的投资估算,批复的估算作为项目建设费用的控制总目标。
(2)初步设计阶段根据批复的项目估算进行设计并编制工程概算。工程概算必须控制在该地区项目类别投资估算范围内,正、负幅度不能超过10%,同时批复概算作为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
(3)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对初步设计方案加以具体和深化,最终确定工程规模、编制施工图预算。施工图预算不能超过批复概算。
估算、概算、预算三者的关系是前者控制后者、后者补充前者。要保证三者的关系,从工程造价控制角度来说,首先初步设计的可行性报告编制要达到要求的深度;二是采用标准和方案要具有合理性及工程的可行性和投资的准确性。工程估算的确定要通过咨询机构评审确定、学校论证审批。该阶段的限额控制主要是应控制第一部分费用(建安工程费)、第二部分费用(设备、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和第三部分费用(工程建设其它费用:土地补偿、安置费建设单位管理费、勘察设计费、建设期贷款利息等)比例。一般项目预算主要由第一、二部分费用组成,第三部分费用预算额度相对较少。
初步设计概算的限额控制主要体现在控制这三部分费用的构成,三部分费用不能串用,均应控制在批复估算范围内(正负不超10%估算)。
施工图预算将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作为最高限额,应按分项工程进行额度指标分解,在分项工程范围内进行优化,通过采取各专业的限额手段,达到不突破概算和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
2.项目工程量清单、预算造价审核
工程量清单招标是我国建筑行业与国际接轨,清单招标是市场经济深化的结果。学校提交项目招标的清单量准确与否,非常重要,清单子目有无漏项或子目计量误差较大等缺陷,是项目工程量清单复审的重点,也是合理确定项目招标造价控制的基础。清单量和预算控制造价直接关系到招标成功与否,是选择施工企业重要因素。项目招标清单量中存在的细目漏项或计算量缺少是造成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的直接原因,若发生施工索赔,即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也会造成学校管理不良影响。因此,预防施工索赔是清单审核的重要任务;而有效预防企业索赔,也成为跟踪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3.项目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关键环节
(1)合同审核。合同审核,要从合同订立的形式、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合同的约定是否明确,主要条款、价款是否符合招标约定以及违约的具体责任等方面重点内容进行审核。付款约定、条件及结算审计是审核合同的要点。
(2)材料、设备价格确认。材料、设备采购成本,往往占工程项目总造价很大比例。材料、设备品质和厂商的选择,往往对价格的确定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控制工程项目总造价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市场供应丰富的有利条件,从货源多、品牌多、规格多、档次多、供货形式多及价格差异大中,择优选择。因此材料、设备的价格、质量和品牌等咨询成为跟踪审计的一项十分重要内容。
(3)工程进度款审核。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是保证项目进度,双方履约的职责。审核工程进度款支付额度和支付时间是监督合同履约、诚信守约,保护合同双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审计部门既要促使学校按期足额支付工程款,确保施工单位及时足额获得合理的工程建设资金,又要防止超付工程款发生,维护学校利益。审计人员采取包括组织的、技术的、合同条款方面的种种措施,予以层层把关,切实预防工程款不超付。
(4)隐蔽工程验收。及时做好隐蔽工程的跟踪记录,是合理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前提。对隐蔽工程的记录,审计人员应采取多种手段、方式,包括到现场进行材料取样,拍摄现场实际情况,做好跟踪记录等。
(5)工程变更、签证确认。基建工程的变更、签证必然涉及到工程价款的变动。就目前国内激烈的建筑市场而言,施工单位为了获取丰厚利润,已将目光转向工程的变更、签证方面。有的甚至采取策略,低价入围,然后靠施工中的各种变更、签证来确保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因此施工中严格控制工程的变更、签证,对于防止变相突破投资规模,控制工程造价有很重要的作用。
(6)索赔的审核。学校提交招标的项目清单量,若存在细目漏项或计算量缺少将导致施工单位提出索赔的申请。根据清单招标管理规则,施工企业承担材料、设备价格风险;建设单位要承担工程量风险,由此施工方往往抓住建设单位的某些失误,提出索赔金额要价很高的申请。因此,预防施工索赔是清单审核的重要任务;而有效控制企业索赔,严格审核索赔费用,也成为跟踪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审计人员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取证,据实审核,从而避免或减少学校的风险和损失。
三、当前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程跟踪审计具有上述诸多优点,但跟踪审计模式在实践中仍有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内审的风险与压力巨增
跟踪审计是对工程项目实行全过程的造价控制,学校审计部门面临着咨询任务重,时间跨度长,协调环节多,以及审计质量控制等多重压力,审计承担的风险与责任极大地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成倍地增加,审计部门的压力是很大的。
2.审计制度滞后审计实践
跟踪审计在高校不同程度试行,在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套跟踪审计实践的操作流程和规范,但还未从审计理论上加以总结和提升,还未建立一套相关的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没有上升到教育审计规范、内部审计行业规范和学校制度。跟踪审计急待政策明确,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为全面推进和深化提供制度保障。
3.建设项目管理各方的职责和权限还未科学界定
跟踪审计打破了建设项目的传统管理模式,而又因跟踪审计制度、规范尚未建立、健全,因此参与建设项目管理的各方管理职能和权限尚未从制度上合理界定,各方责、权、利关系不很明晰,会造成各管理方不到位或越位情况。因此要明确界定管理各方职责,保证各方工作到位而不越位,各司其职,才能使跟踪审计有序进行。
4.建设项目管理各方意见的协调与统一有待加强
跟踪审计是一项多部门参与、多单位协作的一项工作,各种因素引发的业务配合不协调、不主动,甚至还有工作不到位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跟踪审计的效果。个别单位无限扩大审计部门权限,出现审计部门越俎代庖,业务部门推委,造成工作被动局面。
5.审计环境需进一步改善
高校跟踪审计环境不容乐观。由于高校审计属于内部审计,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加上跟踪审计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法规和制度加以保证,如果有关部门不理解、不配合,跟踪审计将不能很好地实施。因此,优化审计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
6.审计力量和审计方式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历史原因造成现有审计人员,不论力量还是业务能力均无法满足跟踪审计要求。短期内聘请技术专长人员,也因制度限制无法解决。跟踪审计极具政策性、专业性和复杂性,对审计的方法、手段及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深化项目全程跟踪审计发展的主要途径
针对当前跟踪审计运行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现提出以下主要措施。
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使跟踪审计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
跟踪审计是建设项目审计模式的重大创新,使传统审计的程序、内容、方法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使跟踪审计能健康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跟踪审计,使这一模式能更好地为建设工程项目服务,因此,要建立健全一整套跟踪审计的规章制度,制定跟踪审计实施办法,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跟踪点,准确掌握审计参与管理的程度,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程序和审计规范。为跟踪审计人员与其他各方管理人员提供具体指导,使之各司其职,工作到位不越位,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使跟踪审计步入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轨道。
2.注重提升审计技能和审计人员素质
实施跟踪审计后,审计的内容大大超出了传统结算审计的范围,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人员素质,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在审计手段方面要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审计软件,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同时要大力提升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一方面要搞好在职培训,使审计人员不断充电,不断更新知识,使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还要掌握新的知识和方法,以适应跟踪审计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引进急需人才,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兼结合,优化知识结构,满足工作需要。
3.创新审计制度,优化审计环境
首先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适应开展全程跟踪审计需要的制度体系,为实施项目跟踪审计提供制度保证。包括审计经费预算,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培训,审计机构选择以及审计职责履行的强制性制度等。这些制度就构成了审计业务开展的内外部环境。跟踪审计需要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从内部审计环境来说,是全体审计人员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具有高昂的工作热情与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从外部环境来说,一是需要上级领导的支持;二是需要有关部门、有关方面的理解和配合。特别是针对技术复杂项目,需要临时聘用或咨询该领域技术权威协助工作,这些都需要管理制度支持。作为内审部门,它不具备国家审计的权威性与强制性,它只能通过自身更多的努力,加强审计宣传,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协调来争取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经济监督业务的权威。另外从学校领导来说,要充分认识到审计部门为学校创造的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的优势和作用,大力支持审计部门的工作,从政策上给予鼓励,从人员上给予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使审计部门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对跟踪审计合理取费的探讨
跟踪审计是一项创新工作,审计取费没有现成的规定。跟踪审计的合理取费是跟踪审计得以进一步深入开展的重要因素,公正合理地评价审计人员的劳动,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这也是搞好跟踪审计的内动力。跟踪审计类型不同,劳动和技术含量也不相同,因此不同类型的跟踪审计的收费标准就不同。一般松散型跟踪审计取费不支付基本费用, 按审减额的一定比例收费;紧密型跟踪审计应支付基本费用,作为跟踪期间办公费用,同时按审减额的一定收取审计费用。
跟踪审计取得隐性效益和显性效益,隐性效益和显性效益还相互转换。跟踪过程中的劳动投入,即可获得显性效益――审减金额,也能产生隐性效益――改进管理减少预算、预防风险损失。随着跟踪审计的过程控制的力度不断加大,结算审计的审减额将大大减少,如果仍按现行的按审减额取费,显然就不能真实体现跟踪审计的实际价值。研究合理计取跟踪审计费用是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把过程实际跟踪效果(如材料价格、隐蔽工程、工程变更、索赔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核减额作为计提基数)计取跟踪审计费用。这样能客观解决跟踪审计过程中人力和物力投入和预期回报,基本达到客观、公平、合理。
5.明确自己责任、协调各方关系
审计部门的职责可以概括为两项,一是评估建议权,即对与工程造价相关的事项进行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是审核确认权,即对相关工程造价进行审核和确认。应当强调的是,无论是学校审计人员还是委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都要时刻明确自己的职责,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工作到位不越位。合理界定审计职能,把握好审计的定位和尺度,这是做好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前提,也是明确审计责任,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的必要措施。特别是学校委托社会中介机构,依托中介组织履行职责应当在学校内部审计部门的全程监督下进行,它对工程造价的确认应事先得到学校内审部门的认可,这样既有利于保障跟踪审计的质量和效果,又能防止社会审计组织出现不谨慎不恰当的行为。
6.切实把握跟踪审计“服务、监督、预防”三位一体的审计理念
服务、监督、预防是准确把握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内部经济监督与服务辨证关系,是科学定位审计职责,积极探索审计方式方法新途径,有效开展审计业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跟踪审计所具有的及时性、预防性和建设性特点,正是体现审计经济监督的新理念。跟踪审计是将结算审计最终造价结果涉及到的内容,通过跟踪审计进行事前造价咨询和过程造价控制,寓监督于跟踪服务之中,加强了建设项目造价过程管理,防范了经济风险。实现了从事后结算审计向事前咨询和事中控制的延伸拓展,实现了传统审计职能向现代审计职能的转变,是质的飞跃。跟踪审计围绕建设项目造价进行跟踪、咨询和控制,参与到建设项目管理的各种环节,审计目标是提高项目质量和控制项目造价,千方百计为提高投资效益服务。能够更加有效地为学校预防风险,增加价值。
综上,建设工程全程跟踪审计作为工程审计的一种制度创新,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对跟踪审计加强实践和研究,使它不断完善和提高,最终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高校的改革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戚安邦: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曹慧明:论建设项目跟踪效益审计.载《审计研究》,2005年第1期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内部“免疫系统”,主要职能是对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各个阶段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确认和评价活动。本文对高校工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开展内部审计进行探讨。
一、高校工程项目内部审计现状
1.全过程跟踪审计监督的流程范围缩小。对前期经济分析和施工过程中造价的动态变化分析以及竣工阶段的投资效益分析等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很少,对前期的经济分析和施工过程中造价的动态变化分析以及竣工阶段的投资效益分析等基本上也没有参与,对编制的投资估算等没有细化分析施工中成本的变化趋势因素等;更有甚者对建筑预算编制,招标也没有加以足够的关注。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所进行的也仅是建筑实体工程的结算审计,很少对建设过程进行动态的成本控制和前期策划阶段对建设的经济可行性,以及后期运行维护阶段的财务可行性进行分析。由此造成全过程审计监督缺乏系统完整性。
2.成本审核静态化。目前高校建设项目审计侧重于预算结算的审核,很少具体参与到建筑项目的全过程成本控制和经济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很少真正进驻到现场,不能掌握建造的动态过程,对建筑成本的总体把握不足,还是停留在静态的成本核算上,对于实际的建造过程中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并没有起到作用,也没有发挥审计咨询的优势。
3.内部审计机构人员由于不能实时关注风险点变化,使得深入度不够,容易边缘化。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监督独立于建设部门的具体工程项目管理工作,通常是根据建设方提供的图纸进行关键的工程量审核,并没有真正深入参与到具体施工过程环节中,也不能对施工现场发生的实际状况及潜在的风险点进行客观独立分析,进而不能实时动态地进行成本分析,为决策提供依据和咨询工作。因此预算控制与实际的建设过程控制脱节,造价控制往往因施工技术原因或者设计变更而放行,妨碍了预算控制的科学分析。
4.社会服务事务所人员流动更换、事务所人员与内部审计责任划分风险也逐渐暴露。近年来高校基建项目呈爆发性增长, 由上述问题引起的前期风险评估不足、概预算控制失效等因素导致工程项目投资损失,内部审计部门不能起到应有的风险防范作用。在实现“免疫系统”功能要求下,传统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面临新的要求及挑战。审计人员更应该注重更新管理手段,做到事前预防,把造价控制点前移,动态控制。避免跟踪审计流于形式。
二、高校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建筑信息模型构建与应用
(一)高校工程项目建筑信息模型运用背景
新的管理技术手段为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工作前移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设计阶段、施工实施阶段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通过BIM,造价控制点前移进而防范审计风险,增强预算控制透明度,为评价项目规划效益性、资金使用过程合法合规性提供了技术条件。 通过BIM 数据平台支持,内部审计人员在设计阶段进行设计优化控制,在施工招标阶段进行回标分析,在施工过程中进行造价控制,在结算审计等方面增加效率的同时保证审计质量。
(二)高校工程项目建筑信息模型(BIM)内部审计原理
BIM 影响造价控制的机制在于BIM 可实现基于不同维度的多算对比,不同维度的对比作用明显。对于高校建设方,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工作的重点是预算执行。预算控制最有效的手段是进行工程项目的多算对比,简单分析单个分部分项超还是不超是不够的。单个子项上因新材料的运用,预算控制得到节约并不表明这个变更决策是经济的,也有可能因为这个变更使其它子项发生超过节约额的增加。因此内部审计人员要有能力将预算细化分解到每个工序细节中。这种相互关联的内部钩稽是一般预算控制所不能达到的。
内部审计人员可利用BIM 将不同分部分项实际造价与预算进行对比,知道某一阶段项目是否超预算还是在预算控制范围之内,以便及时采取调整预算。也可以按照某一主材料进行历史单价对比,如钢筋、电缆等价格,对于价格周期变化或发生剧烈变动以及时应对和处理。BIM 可实现预算价格体系、中标价格体系、实际成本支付体系等多种维度对比。BIM 数据模型依靠数据库可精准、高效的实现多维度的造价控制分析,保证造价控制的完整,透明。建筑信息模型在信息化方面的优势弥补了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监督控制信息化方面的缺陷,不仅大幅度提高内部控制效率,还对风险管理流程的改进起到积极作用。
(三)高校工程项目内部审计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价值
1.减少工程量计算中人为因素产生的偏差。由于BIM 能依据模型自动计算工程量,而在实践中工程量计量是预算控制、结算审计的基础,其计算过程繁琐,内部审计人员容易因人为疏忽等原因导致计算错误,使后续计算总价存在偏差的风险不可控。造价控制人员计量误差应控制在±3%,结构复杂、异形结构等工程项目因计算规则交叉较多,相应扣减、累加计算量复杂,因此偏差可能会更大。通过BIM 的模型计算,可以减少人为工程量计算偏差,对于异形结构使数据更加准确。
2.有序安排内部审计力量,提高审计监督管理的效率。由于施工工期长,管理条线复杂,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容易导致造价控制失效,甚至发生工程进度延误、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事故。在BIM 模型提供的数据基础上赋予时间维度,可以高效依据施工进度计算特定时间段的工程量,进而得到已完成工程的造价。以此来核定进度款并合理预测资金使用情况。
3.成本控制更加有效。内部审计人员利用BIM模型,可以将变更内容添加到数据库中,相关的工程量变化就会及时反映出来。关联价格信息后,可以准确估算造价变动情况并提交给项目决策人员,使其客观准确了解设计方案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有利于预算控制。
4.内部审计人员对项目进行系统性对比计算更加高效。因BIM 模型内的构件可以添加时间、主材价格、空间维度等信息,依靠这些信息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把模型中的构件进行统计分析。这是手工计算无法做到的,利用BIM 模型特性,为施工项目做计算对比提供了有效支撑。
5.内部审计人员可利用BIM 形成数据库以备后续审计评价。工程决算结束后,所有的竣工资料基本上都进入档案管,以后查阅这些资料比较麻烦。以往工程的造价指标、含量指标,对今后项目工程的估算和审核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尤其是在新建项目可研决策阶段,可以迅速提供审计判断依据。基于建筑信息模型产生的系统性数据,可以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状况评价提供完整系统的支撑资料。
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内部审计控制活动中其它方面的价值体现在:帮助内部审计机构工程项目审计监督管理实现精准分析、动态论证、风险评估与现场实时关联的信息化管理新模式。内部审计机构、基建部门、外聘财务监理、施工监理等咨询企业的预算控制管理能力大幅增强,造价控制风险控制更有效,大量节约了人员经费的投入。整个项目工程量计算、人工、材料费、设备费用的核定相关数据的透明度得到提高,腐败的滋生空间将得到有效的压缩控制。
三、结论
关键词:财政评审;建设项目;内部控制管理审计
一、财政投资评审依据和学校应对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是财政部门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的基本法律依据。作为预算级次为二级预算的高校,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拨付,所投资的项目相应由其审核,依法依规接受预算支出的财政监督。同时,由于资金拨付与支出审核的实施主体统一,可以更好地保证政府投资项目的绩效,实现对支出目标的有效控制,形成资金使用的良性循环。上级主管部门通过聘请具有相关资质的机构,对二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投资进行评审监督,实施工程项目的造价审核,可以视作国家审计的延伸,实现对公共财政效能的国家监督。由此引发政府财政投资项目的建设单位在审核体系与审核机制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使项目建设单位的造价审计功能和审计资源,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管理审计方向倾斜,调整审计工作重点,适应不同形势的要求。
二、高校工程审计开展现状
关于高校工程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课题组对广东省内外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显示:在二级预算高校中,有80%的高校开展了造价审计,80%的高校开展了建设项目流程跟踪审计,60%的高校通过事后的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评价。造价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一般是对基建部门提交的项目造价进行复核。复核采用的方式包括由内审工作人员实施复核以及由第三方机构实施的外包复核。在所调查的二级预算高校中,造价金额在财审限额以下的项目,由内审机构实施的占60%,由中介机构实施的占40%。具体到造价审计的内容,在二级预算高校中,80%的高校实施了工程预算审计,实施工程结算审计的占100%。结合造价审计的开展情况及其工作量可见,造价审计占用了内审工作相当数量的审计资源,而最能促进内部控制改进的工程项目管理审计,开展比例却不高。
三、内审调整工作重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造价审计过程中,审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为对建设部门提交的项目工程量和单价进行复核。这种分工模式,一方面造成重复工作,不利于工程项目造价问题在部门间的工作责任界定。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审计部门将审计重点倾斜在造价审计方面,在财政投资造价评审权限收紧的要求下,将面临审计资源重新调整、部门工作重新定位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因此,应采取恰当应对措施,充分发挥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拓展内部审计部门工作内涵。同时,送审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能否顺利开展评审工作以及评审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保证,其重要性也随之凸显。内审部门应顺势转移工作重心,强化建设项目的内部控制审计,促进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引导完善内控环节,提高建设项目基础资料的质量,为建设项目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达成提供规范性、专业性、功能性的支持和保障。实施以风险为导向的建设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管理审计,揭示关键风险点,可以及时发现管理漏洞,促进建设项目工程管理流程的不断完善,规范风险控制手段。2016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校建设工程管理审计的意见》(教财〔2016〕11号),为高校建设工程审计由造价审计向管理审计的转型提出了工作方向。此举对于其他非直属高校也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为促进提高建设工程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能,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由工程造价审计转为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管理审计已经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开展建设项目的管理审计,为提供高质量的财审资料提供了质量保证。应充分认识到,实施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审计的重要性,既可以掌握对项目投资的控制情况,还可以掌握对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的管理情况,并由此促进内部控制链条日趋完善,改善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缺位的现状,提升建设单位的管理水平。
四、具体应对措施
1.转变思维模式,调整工作流程
为实现以上目标,需要提高管理层认识,打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搭建一体化的内部控制平台。完善明确部门职责权限分配界限,调整工作思路,实现部门之间与部门内部的合理分工,保证职责分离。需要梳理建设项目全流程的不相容岗位,如: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招标、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工程结算初核与复核、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需要转变必须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造价复核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相应的工作流程,在基建部门内部由不相容岗位完成复核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重心转向以内部控制为主的管理审计。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通过流程梳理、数据分析、筛查,设定风险事项的预警点和预警红线,对一些大型、重要建设项目,做好必要的跟踪审计工作。需要对项目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落实责任追究,保证审计成效。
2.梳理管理风险,厘清审计重点
具体落实到建设工程的管理过程审计上,可针对基建工程特点,将建设项目按工作进展分为前期工作、建设实施和竣工验收三个阶段,梳理工作开展流程,总结问题易发环节,总结风险点,初步评价内部控制健全情况,促进关键环节的有效控制。关于最高管理风险分布情况,调查结果表明,33.33%的参加者认为在项目前期阶段,50%的参加者认为在建设实施阶段,另有16.67%认为在竣工验收阶段。根据调查统计情况,结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审计的风险防控要点,内审部门应在以下阶段和节点上,重点关注如下事项。前期工作阶段:在勘察设计招标环节,是否存在分解工程,规避招标的情况;相关部门或人员是否授意选用特定材料。在工程招标环节,是否存在应招不招、规避招标;通过违规设置不合理招标条件排斥潜在投标人等情况;是否存在招标控制价设置不合理的现象;评标过程中是否存在围标、串标现象。由于关系到后续的造价问题,建议采取相应措施,重点关注招标控制价。建设实施阶段:在合同管理环节,审核其是否存在合同内容与招投标文件不符的情况;合同条款(如付款方式等的设置是否存在执行风险。在质量控制环节,对工程质量的跟踪检查方面,是否存在设计施工违反强制性标准情况;对于隐蔽工程验收方面,是否存在授意对不合格工程通过验收情况;是否能保证实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在安全管理环节,是否故意隐瞒发现的安全隐患。在变更控制环节,项目规模、内容和标准是否保持不变,是否存在未规范实施设计变更的行为;是否对可能存在的串通行为设置障碍;是否对重大变更要求经过审批;变更审批是否及时。在资金管理环节,是否保证预算资金及时到位;是否存在超进度支付工程款情况;是否因未扣减款项造成超付的情况;款项支付是否经过规定的流程。在提供有质量的财审基础资料工作重点下,内审部门从必要性、规范性和及时性上加强对变更控制的审核。尤其对一些体现建设工程项目内控水平的重要节点和指标,如现场工作签证、设计变更工作量签证单、设计变更书、工程结算书等相关内容进行重点审查,确保结算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整,避免在结算时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从符合性、可行性和资金安全的角度对合同条款的设置提出合理建议。特别是以审计结果作为竣工决算依据的问题,要相应在合同中进行约定,避免由此引发合同纠纷。需要将工作内容和惩罚措施相结合,对在结算审计中发现造价虚报的情况,除以审计结果为依据进行扣减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超预算限额的限制性条款,起到相应的制约作用。竣工验收阶段:在工程结算审核环节,是否及时完成审核工作。在竣工决算编制环节,是否及时办理决算;决算报表是否真实;固定资产是否及时登记入账。在资料归档环节,是否按清单将资料及时、全面归档保管。
3.强化结果运用,保证审计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 委托审计 控制管理
本文系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第二批科研基金项目“高校工程建设委托审计控制管理问题研究”(2013-37)的阶段性成果。
委托审计的含义与其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现状
委托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给另一审计机构办理的行为。委托审计在实践中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隶属关系的审计机关间的委托,这种委托可以是办理某一审计事项,也可以是办理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调查、核实事项;另一类是审计机关将其审计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委托给内部审计机构或社会审计组织办理,但审计事项应经审计机关审定并做出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1]。
高职院校工程建设结算委托审计主要指的是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部门将没有精力和能力进行审计的内部工程建设项目委托给工程造价事务所等社会审计机构进行结算审计的一种委托审计形式。这种委托审计属于以上分类中的第二类情况。工程建设项目结算委托审计由于其优点突出,审计效果较好而审计成本较低,已经成为现今高职院校工程建设项目结算审计所普遍采取的一种形式。
自审和委托审计的利弊对比分析
1.自审的优势
由于内审部门对于高校自身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在自审过程中与建设方的沟通相对便宜。此外自审也能为高校节省一部分审计费用。
2.自审的弊端
高职院校内审部门目前大多属于合署办公,独立性不强,部门人员数量较少,内审专业技能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性。在进行调研的陕西省25所公办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设独立内审机构的仅有2所,其余大多与纪检监察部门、财务部门、党政办等部门合署办公,部门人员一般为2-4人,不设专门从事审计的人员。合署办公的特点使内审部门的职能发挥受到一定约束,独立性不强。合署办公的内审人员大多是设置内审部门之前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因此人员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尤其是工程审计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难以应对复杂的内审工作。而且合署办公中内审人员大多身兼数职,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顾及内审方面的工作。
3.委托审计的优势
外部审计机构大多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配置合理,审计软件先进,相比内审机构来说独立性较高。借助外审机构的这些优势,可以为高校内部工程建设审计利用和服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2]。
4.委托审计的弊端
外部审计机构对高职院校内部工程情况缺乏了解,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沟通和协调等各方面的困难,这就对高校内审部门的协调能力提出了考验,只有通过内审部门在建设方和审计方之间协调沟通,才能使工程建设委托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综合分析以上各种利弊因素,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内审部门现状分析,可以看出,自审的弊端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善,而委托审计的优势表现得比较突出,其弊端也可以通过内审部门的协调得到改善。因此,在目前内审部门没有能力和精力自审所有项目的情况下,将一部分新校区建设工程项目结算审计采用委托审计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结算委托审计控制管理关键点分析
1.确定适宜委托审计的工程建设项目
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确定适宜委托审计的工程建设项目。以下讨论的前提是建立在目前高职院校内审机构自身能力和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剔除自审和委托审计可能产生的不确定的隐性成本和收益,只考虑用货币容易计量的显性成本和收益,将模型简单化。在此条件下,委托审计的收益为工程项目核减金额,成本为审计费,当收益大于成本时,适宜委托审计,当收益小于成本时,适宜自审。
2.做好建设方、施工方与社会审计方的沟通协调工作
对确定为委托审计的工程建设项目,审计过程的沟通协调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主体:建设方、施工方、内审部门、社会审计方。
在复杂的审计关系中,内审部门是核心,要全面负责并坚持做好建设方、施工方、社会审计方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高校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方一般为高校基建部门例如基建处,施工方即工程施工单位,社会审计方一般为受高校内审部门进行工程审计的工程造价事务所,高校内审部门即审计处要在三方之间进行审计过程的全程监督、沟通和协调。社会审计机构虽然专业人员充足,专业技能较高,但对高校内部情况却缺乏了解,这就需要内审机构人员从中协调,在审计中全过程配合社会审计方,向审计方提供工程项目资料。
内审机构要对送审的资料进行核查,不符合要求的不予确认[3]。例如,对于某些工程变更签证资料,编号不连续或是手续不完整的,以及没有建设方签字并盖章的,内审机构不予确认。内审机构也要与建设方保持沟通,就工程项目资料进行核实。审计过程中,审计方也可能提出审计疑问需要建设方答复,内审机构要长期充当好审计方与建设方之间的桥梁,及时协调双方工作。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工程建设项目结算审计后期,内审部门要全程监督社会审计方与施工方的对量工作。施工方即为高校工程建设项目的具体施工单位。在审计过程前期,一般应避免社会审计方与施工方的直接见面。在审计过程后期,社会审计方需要与施工方进行对量。这时,内审部门需要全程监督,以避免社会审计方与施工方的串谋舞弊。建设方也需要全程配合,对于没有得到建设方认可的变更签证,审计方不予确认。
【关键词】 高校;工程索赔;审计
合同外发生的费用常常成为工程施工方提出的索赔项目。而索赔一词英文“claim”的原意就有“有权要求”的意思,在法律上被称为“权利主张”。我们所说的工程建设索赔一般指在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合同中一方未能完全履行或不能够完全正确履行合同或者因为其他自身因素而使另一方造成利益损害和经济损失,根据相关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另一方提出工期延长或者经济补偿的要求。由于高校建设工程具有工期长、投资大、程序复杂等特点,学校和施工单位在履约过程中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出现索赔事件在所难免。而当前工程建设索赔已经成为了承包商提高效益、维护权益、弥补损失的关键手段,一些工程项目通过工程索赔,能使增加原合同价款的10%至20%,部分工程的索赔额度甚至会超过了工程合同。而当前在工程索赔审计环节上,工程建设管理部门重视不足,管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加强工程索赔审计对于合理确定工程造价提高基建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校基建工程结算审计中经常出现索赔问题,我觉得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审核索赔依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全面性
依据《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文本》的相关规定,提请工程索赔不仅需要有着十分正当理由,同时必须具备索赔事实的充分有效证据。有效的索赔依据,作为重要的索赔文件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索赔数额和成败,如果没有索赔证据或者索赔证据不足,那么工程索赔也就无法成立。
索赔依据通常由施工合同、工程协议、招标文件以及各类现场签证记录组成,工程中的各种设计变更通知单以及具体施工图纸和建设双方的各类会议记录、纪要以及往来信函,工程施工期间的气象资料,各类施工技术内业和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记录,在工程施工中出现的道路封闭、停水和停电等证明材料,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的进度计划以及各类文件和法规等均可以作为索赔依据。在汇总和整理索赔依据的过程中,首先要确保其真实有效性性,审核的重点也应放在对其真实性、合法性的核查上,确保各项索赔依据全部为工程施工过程中真实发生、确定存在,必须能够对工程实际进行真实反映,所有索赔依据必须能够经得起推敲。各项索赔依据应全部为书面文件形式,给类纪要、记录、协议等文本中,必须有工程双方负责人员的签章确认;对于工程中出现的重大事件以及特殊情况的相关记录中,应由工程双方的责任人进行签字确认。在进行索赔依据审核过程中,要重点对签字和盖章的有效性进行确认,审核签字盖章的法律效力,签字人员是否为合同规定的负责人员。如果签字盖章审核无效,不具有法律效应,则可视索赔依据为无效依据,不予进行赔偿。同时在审核中还应进行索赔证据全方位关联审核,确保审查索赔能够全面全面说明整个事件过程,可以相互证明、互相验证,索赔报告中的理由、过程、影响、资料必须准确齐全。
二、索赔的审核程序和索赔界定
1、由施工单位明确提出相应的索赔意向书
发生索赔事件后,应在工程合同规定的时间范围内,由施工单位向监理单位提请索赔意向,并将索赔意向通知向校方进行抄送。在索赔事件进行过程中,施工单位分阶段及时向监理单位发出相应的索赔意向通知。如果未按照时限要求进行申报,逾期监理工程师可根据相应规定拒绝施工单位相关索赔要求,如果监理工程师未按照规定接收了逾期索赔意向书,审计过程总可根据规定对该索赔项目不予采用。
2、由施工单位及时发出相应的索赔报告
在施工单位发出相关索赔意向通知之后,在工程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范围中,应及时将包括索赔事件发生原因、对施工单位的权益影响的证明依据,向监理人员提交经济损失补偿或者延长工期索赔的相关资料,并应计算出受索赔事件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额度和需要申请延展工期的具体时间。
3、由监理人员对索赔报告进行审核
在索赔事件发生后在合同规定的时间范围内,施工单位向监理单位提供索赔资料和索赔报告。监理人员收到索赔报告后,应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相应的答复。监理人员在收到施工方送交的索赔报告和证明资料后,如果在规定时间中,没有给出相应的大幅,则可视为对索赔项目认可。
4、校方对索赔报告进行审核
校方应依据事件发生的原因、事件发生则责任划分、工程合同条款等情况,对索赔意向书和监理索赔处理报告进行认真审核,以进一步确定是否对索赔予以批准。
三、审核索赔费用计算,确定索赔金额
1、索赔项目单价的审核
合同中已有适用于索赔项目的价格,按合同已有的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确定索赔项目单价;合同中只有类似于索赔项目的价格,可以参照合同已有的类似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确定索赔项目单价;合同中没有适用或类似于索赔项目的价格,由施工单位提出适当的索赔费用价格,经造价工程师(或造价员)核实,并经校方审核确认后执行。比如,在某工程中,增加某项额外项目,人工刷环氧树脂。办理索赔时,由于监理人员对该材料不了解,又没深入现场测定,故在索赔中同意施工单位提出的人工费50元/平方米的索赔内容。审计该索赔项目时,与同类工程相比较,发现签证中人工费价格偏高,向施工单位解释后,对此项人工费价格进行纠正。某工程中,施工单位办理停工索赔时,按停工时间索赔机械费,索赔费用的单价按机械台班计算。经审计,停工期间的机械只取折旧费或租赁费,不应包括机械运转费。只有合法、客观、公正的索赔才是有效的。若审计中发现索赔单价不合理,或严重失实,应及时将问题提出来,请各方协商解决,若协商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可按合同中解决争议的条款来解决。
2、索赔项目工程量的审核
要仔细审核索赔工程量是否包括在原有合同价中。如某工程中沉管灌注桩设计孔径为400mm,桩长15m,设计单孔桩工程量为1.884立方米,由于设计变更中对复打次数要求,沉管灌注桩施工记录中单根桩混凝土工程量为2.5立方米,施工单位按工程量为2.5-1.884立方米*原有清单综合单价作为索赔用。表面看来,该项实际发生索赔手续齐全,应按单2.5-1.884立方米进行索赔,但经仔细分析,1.884立方米是清单工程量,2.5立方米混凝土是单桩实际灌注工程量,该分项工程量清单综合单价的材料明细中1立方米桩包含1.218立方米的混凝土。故最终审定桩单根索赔费用(2.5-1.884*1.218)*原有清单综合单价。对于这类索赔要具体分析,深入体会工程量清单、分项工程清单综合单价及合同内的有关内容,消除索赔内重复的工程量部分。
索赔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签订合同的双方各自应该享有的合法权利,实际上是校方与施工单位之间在分担工程风险方面的责任再分配。索赔不是单方面的,学校也要根据施工方不履行合同约定的情况,如工期延误等,进行反索赔,维护学校的切实利益。
结语
以上是我从事多年工程结算审计时总结的一点心得。在我国工程造价制度和工程建设体制改革的今天,只要在工程结算索赔审计过程中对工程索赔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加以注意,并积极想办法采取措施加以完善,就一定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基建资金的使用效益。
参考文献
[1] 靳国起. 工程索赔审计应把握的三个重点[J]. 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6(04)
[2] 王伟明. 建设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跟踪审计重点[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02)
一、工程结算审计中常见的几个遗留问题
(一)甲供材税金问题
在高校审计中,一个上千万的工程项目,一般甲供材税金达到几十万元。高校有的管理者认为甲供材的税金在购买过程中已经上缴过税金,有的认为乙方可以不开具含甲供材的完工发票,所以认为甲供材的税金应该在造价中扣除。而乙方坚持甲供材是工程造价的一部分,不能扣除。双方为此争执不下,达不成共识。
探究这个问题,要弄明白甲供材的概念。高校(甲方)出于保证建筑工程质量或由于其他原因考虑,自己购买建筑材料,然后供应给建筑单位(乙方)使用,双方定期对使用的建筑材料进行结算,这就是甲供材,即“自购材料”,在订立的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中,会约定由高校负责提供全部或者部分建筑材料,这些材料是承包合同总价款的一部分。这种方式的特点是材料供货方把建筑材料相关的增值税发票直接开具给高校(甲方)。高校把这部分建筑材料交付给乙方时,无论是把这部分材料直接计入高校“在建工程”作为工程成本,还是计入乙方“施工成本”,其实质都是高校将购买的建筑材料销售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实际上就是在购买建筑材料。高校发生了增值税规定的应税行为,应依法缴纳增值税。再看看税法,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建筑安装工程不论合同如何签订,必须以工程所用的各种原材料、人工工资、其他费用的合计总金额为营业税计税依据。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采用包工不包料结算的,建设单位购买建筑材料的实际价格,以及建设单位在运输及保管建筑材料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的费用支出也应当并入施工方的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在工程结算支付价款时,由高校凭购买建筑材料的原始发票直接入账,施工单位按差额开具建安发票纳税,会造成国家税款流失。这种做法是违法的。
高校提供“甲方供料”的,施工方必须定期与高校进行材料价款结算,并按规定申报纳税。对建筑企业不进行结算的,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有关规定按以不列、少列收入和虚假纳税申报方式偷逃税款进行处罚。
所以,甲供材税金高校应该承担。
(二) 劳保统筹问题
在高校的新校区建设中,由于许多高校没有办下土地证,所以在工程的前期报建中手续就不全,不能足额按时上缴劳保统筹。等工程结算审计阶段,高校管理者就不愿意把这部分款项给施工方,认为报建手续不全,可以不给乙方此次项目费用。而乙方坚持自己的利益,造成双方对峙的局面。
关于职工养老保险及待业保险费,按照建设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建标(1993)894号文件精神,职工养老保险费应列入间接费中。我省目前实行的是行业统筹,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和陕政函(1993)130号文件精神,按以下规定执行:
(1)该项费用用于统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不含医疗费)和在职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积累。
(2)施工企业按不含税工程造价的3.55%计入工程造价中并在工程结算时扣除,建设单位亦按此标准上缴建筑行业劳保统筹管理部门。
在最后的审计阶段,甲方一般和乙方协商一个给付比例,了结此项遗留问题。擅自减免劳保费,容易出现腐败,个别领导甚至拿工作当人情,自行定数。
二、对策建议
(一)增强税收的法律观念,不能片面追求审减成果
在高校的工程审计中,一个上千万的工程,一般甲供材税金达到几十万元,有的高校管理者认为这部分税金可以不给施工方,有的审计人员为了成果也就按管理者的意图执行。其实不能片面追求审减结果淡化税法意识。审计不仅是要将施工方多算的造价减下来,而是要实事求是,真正做到公正审计。试想,如税(下转24页)(上接20页)务部门能对建设单位材料(设备)计入工程成本做一个明确的规定,甲供材料(设备)的税收问题便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为此,笔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高校不能将工程建设中自行采购原材料取得的货物销售发票入账,而必须以施工单位开具的建安发票入账。这样,高校在发出“甲供材料”时,就不能将材料直接计入工程成本,而是按材料的实际购买价或预算价作为施工单位的预付款,那么该项材料成本最终只能通过施工单位开具建安发票进入工程成本,即施工单位必须将该部分材料价值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如果高校不将“甲供材料”税金给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就不会将该部分材料发票开具给建设单位。所以,高校为了能取得合法凭证把“甲供材料”计入工程成本,就必须将“甲供材料”这部分的税金付给施工单位。这样税务部门就能很好地将“甲供材料(设备)”税收纳入监管的范围,高校和施工单位双方也就不能利用“甲供材料(设备)”达到偷逃税收的目的。
(二)审计部门要督促高校管理者遵守基建程序
高校内审的目的就是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服务,在不违反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要以维护本学校利益为根本出发点,通过审计监督,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改善管理,防范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践证明,重视项目管理,遵守基建程序,是保障投资效益的基础。国家已经把劳保费统筹管理当作党和政府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的大事来落实抓好,现已采取各种措施和办法治理减免,确保劳保费的足额收缴。规定严格执行《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建筑行业劳保费用收缴管理的通知》(陕政办发([1999]78号)文件精神 ,“任何地方政府和部门都无权减免劳保费,谁减免谁负责追缴”。
从政府方面看,在规划审批、工程报建、招标投标和核发施工许可证、土地许可证、房产证以及质检、工程竣工验收等管理环节都积极主动核查劳保费收缴情况,不论哪个建设单位。只有将劳保费缴清后,方可办理建设程序的相关手续。
(三)审计中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着力提高审计质量
(一)审计介入点不同
教育部29号文指出,对“大中型建设工程应实施全过程审计;也可根据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结合内部情况,对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部分阶段或环节进行全过程审计。”实际上,各高校基本都从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出发,选择不同的介入点开始审计。有的从工程量清单编制审核介入,有的从施工单位招标开始介入,有的从工程施工开始介入,不一而足。从投资估算开始介入,对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的全部内容进行全过程审计的高校极少。
(二)审计范围不同
教育部29号文指出,“对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审计的内容包括对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勘察设计概算、施工预算、竣工结算、财务决算等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检查和评价。”“对建设工程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控制和评价。”这为全过程审计指明了大概的范围和内容。曹慧明(2009)认为全过程审计的内容主要有11个方面:(1)工程审批程序审计;(2)设计审计,包括初步设计审计、施工图设计审计和设计变更审计;(3)工程量清单编制审计;(4)工程招标投标审计,包括招标文件和招标程序审计;(5)工程合同审计,包括合同签订前对合同条款的审核把关和合同执行审计;(6)拆迁审计;(7)内部控制制度审计;(8)工程物资采购审计;(9)隐蔽工程审计;(10)额外工程审计;(11)工程进度审计,即定期对工程量清单执行情况进行审计。由于审计介入点不同和具体审计方案不同,各高校的全过程审计基本都没有完全涵盖以上内容,换言之,审计范围是不同的。[1]
(三)审计深度不同
所谓审计深度,是指对审计事项的审计细致程度。比如工程量清单编制审计,有的高校是全过程审计方和建设主管方委托的清单编制单位背靠背编制清单,然后将两份清单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出具审计报告;有的高校没有安排全过程审计方编制工程量清单,只是直接对建设主管方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核。两者效果必然不同。再如,对工程变更联系单的审计,是对所有工程变更联系单都进行审计,还是只选择金额比较大的进行审计,金额大小的划分界限是多少,这种审计深度问题贯穿于全过程审计的整个过程,对审计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四)审计方不同目前,高校工程审计专业人才紧缺是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很多高校都是委托社会上的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以下简称“事务所”)进行全过程审计。代表学校进行委托全过程审计业务的部门一般是高校内审部门(审计处)。而有的高校是建设主管部门(一般是基建处)既代表学校进行工程建设管理,同时又代表学校委托事务所对所管理的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审计。还有的高校的情况是,建设主管部门委托一家事务所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咨询,内部审计部门委托一家事务所进行全过程审计。另外,各高校与事务所所签的审计合同不同,导致学校及代表学校委托审计业务的部门与事务所的合同关系具体内容不同,即甲乙方权责界定不同,这些对全过程审计工作的开展及审计质量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五)审计方与建设管理部门权责范围不同教育部29号文对全过程审计的定位为“监督、控制和评价”。这一点在理论上鲜有争议。但在全过程审计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审计越位、错位、缺位现象表明,对这一审计定位的把握是一个难点。有些项目中,审计方在每一个工程管理环节都需要签字认可,没有审计负责人签字同意,工程量确认无效;没有审计负责人签字同意,不能进行工程变更;没有审计负责人签字同意,不能支付工程款。还有一些项目中,审计方只是针对同一建设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进行结算审计,将原本要在建设工程全部竣工后一次性做的结算审计分批提前做掉而已。这两种情况的截然不同反映出不同高校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审计中,审计方与建设管理部门的权责范围是不尽相同的。前者存在明显的越位、错位现象,而后者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全过程审计。
二、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问题是内部原因的外在表现。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实践中遇到和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处于探索期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审计工作开始重视建设工程项目跟踪审计。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管理质量的通知》(〔1999〕16号)中,“对重大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和跟踪审计”的要求首次被提出。2001年审计署的《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对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或者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建设项目,审计机关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首次用到“全过程”的提法。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1号——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指出,在开展建设项目内部审计时,应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结合本组织内部审计资源和实际情况,既可以进行项目全过程审计,也可以进行项目部分环节的专项审计。首次用到“全过程审计”的提法。2007年教育部29号文是教育系统首次的关于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政策性文件,也是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蓬勃发展的直接动因。由此可见,全过程审计,尤其是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在我国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方式,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处于探索期,因此,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进行发展和完善。这就意味着,一方面,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不成熟性是其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自然特征,并在实践中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审计工作者,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的合理发展路径,并积极去完善它。目前,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不成熟性表现在:(1)没有成熟的套路。目前没有一种大致的成熟的套路可以参考或者复制,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一,效果殊异。(2)相关制度不够细致完善。比如,关于全过程审计的理论研究认为应从工程立项开始介入审计,但在实践中,这一点很难做到。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是重要原因之一。(3)相关文本没有规范性的范本。比如全过程审计委托合同应该是对全过程审计职责范围的契约界定,但没有像《施工合同范本》(通用条款和专用条款详细准确)这样的文本可供参考,各高校的全过程审计委托合同内容不同,格式不一,这与各自对全过程审计相关概念的理解不同及具体做法不同有关,以致不同高校间的做法大相径庭。
(二)高校内部审计有效性有待提高
教育部29号文指出,“各部门、各单位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大中型建设工程应实施全过程审计”,“各部门、各单位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由内部审计机构或内部审计机构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工程造价咨询机构实施。”由此可见,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属于内部审计的范畴。相应地,全过程审计有效性属于内部审计有效性的范畴。内部审计有效性是内部审计建设和运行要达到的最低目标,陈武朝(2010)认为,内部审计有效性关注点包括独立性、胜任能力、任务和职责三个方面。[2]其中独立性是首要关注点,包括内部审计是否独立于其所审计的活动之外;内部审计的重大事项由审计委员会或董事会而非管理层决定;内部审计部门有《内部审计章程》。高校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一般由学校领导担任负责人,由学校基建部门为主组成日常管理部门,学校审计部门作为与基建部门同级的内部机构,在面对同级部门和上级领导时很难做到真正独立,这种情况在全过程审计不规范、不完善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另外,高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参差不齐,全过程审计相关各方对审计任务和职责的共识度较低,这些因素一起对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如何做到参与而不干预、监督而不越位、控制而不管理、评价而不决策,是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和难点。
(三)内部审计力量不足及事务所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工程审计人员少、任务重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大部分高校的全过程审计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借助于社会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全过程审计,同时,高校内审部门对委托的社会中介机构的全过程审计工作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这种情况下,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事务所相关审计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以及双方职责关系的合同约定(即任务和职责)对全过程审计的有效性和审计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存在差异自不必说,事务所对高校内部管理及全过程审计工作的理解和经验的差异、事务所派出的审计工作人员专业结构和水平的差异、高校与事务所的委托合同内容的差异共同构成了审计队伍整体水平的巨大差别,相应地,全过程审计的有效性和质量也大相径庭。
三、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改进对策
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处于探索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高校管理层、高校内审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等层面进行统筹应对,在实践中将其发展完善。
(一)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国家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层面
制度化、规范化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的完善来保障。目前我国与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有关的法规和制度文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国性的法律法规,比如《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4号)、《教育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意见》(教财〔2007〕29号)等;一种是地方性的制度文件,比如《浙江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的通知》。对于高校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来说,这些是必需的,但还不够。全国性的法规和制度文件侧重于宏观界定和指导,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微观问题,比如前面提到的审计介入点、审计深度等问题;地方性制度文件在区域针对性上虽然较强,但仍然不够全面,比如《浙江省物价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收费的通知》中没有明确的关于全过程审计的收费标准,实践中多参考“施工阶段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的收费标准,如果全过程审计与全过程工程造价控制有别,实践中又该如何把握参照尺度呢?因此,出台相应的法规和制度文件,厘清概念,规范操作,对于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的高效开展有重要意义。首先,厘清全过程审计相关概念,准确界定全过程审计的起点、终点、范围、要点等,明确审计方的职责,并形成规范性的法规或制度文件。这是做好全过程审计工作的基础。其次,提供相关文本的参考范本,提高全过程审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全过程审计协审单位招标文件参考范本,学校与协审单位合同范本,全过程审计小组技术人员标准组成等。这些是全过程审计规范化的必由之路。最后,完善全过程审计的相关辅制度,比如全过程审计协审费用计算等。这是使全过程审计工作规范有序的重要保障。
(二)高校内部加强审计沟通与协调——高校层面
任何一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都离不开高效的沟通,全过程审计工作也不例外。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涉及到学校审计部门(审计处)、协审单位(事务所)、学校基建管理部门(基建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部门多,业务交往复杂,即使各方对于彼此的职责范围和分工的理解准确充分,相互间需要沟通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实际情况是,相关各方对于全过程审计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甚至有较大的差异和误解,这为原本就复杂的沟通增添了难度。尤其是作为同一学校内部平级部门的基建处和审计处,分别在项目建设和全过程审计中履行重要职责,负有主要责任,既需密切协作,又存固有矛盾,两者的关系对项目建设和全过程审计都影响巨大,因此,学校管理层,因其行政管理层级较高,既关注项目建设和全过程审计目标实现,又在具体事务上处于全过程审计工作之外,在加强对项目建设工作领导的基础上,强化对全过程审计的领导和管理,促进各方优化沟通,团结协作,对于全过程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三)加强对协审事务所的遴选和管理——高校内审部门层面
目前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大多委托于事务所,在学校审计部门领导下,由学校内审人员和事务所派出人员组成审计工作组开展工作。学校审计部门侧重于管理和监督,事务所侧重于具体业务。一旦协审的事务所确定,全过程审计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务所的工作成效,因此,对协审事务所的遴选和管理是高校内审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优质的招标文件是协审事务所遴选工作的关键。无论是招标产品还是服务,招标文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采购工作的成效。在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理论和实务工作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具体的全过程审计工作大部分依据来源于招标文件和委托合同,这更凸显了招标文件的重要性。招标文件中一般包括招标需求、评标办法和评分标准、合同主要条款,这些是对拟确定的协审事务所的要求、产生办法的描述,是对全过程审计委托关系双方职责的初步界定,也是对通过招标确定的事务所工作开展的指导和约束。因此,必须仔细推敲,准确表述,通过招标文件将全过程审计工作的理念予以体现,通过招标选择实力较强的事务所承担全过程审计协审工作。高校建设工程全过程审计协审事务所一般由学校内审部门委托,两者共同负责全过程审计工作,事务所侧重于技术和事务,内审部门侧重于监督和管理,确保双方充分履行合同责任。通过监督和管理,内审部门一方面在与学校及相关部门沟通时承担部分工作,分担压力,确保事务所在工作过程中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通过实时参与,在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全过程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四)根据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制定合适的审计方案——高校内审部门和事务所层面
一、施工阶段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效率不高
学校层面上,高校基建工程施工阶段跟踪审计顺利的实施需要学校内部基建、审计、财务、招标等多个部门的相互协作。而在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审计部门同这些行政职能部门是平行的。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机制不健全,沟通不畅,容易影响审计效率。项目层面上,高校基建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参与方主要包括设计、施工、监理、材料供应商等单位。高校基建部门作为审计客体,其他参与方作为合约对象,立场均有所不同,容易出现各方不配合,信息反馈不及时等现象。审计人员与各参建方交流不畅,疲于各方沟通,影响审计效率。跟踪审计贯穿施工阶段的整个过程,审计内容比较多,形成大量的信息及审计痕迹资料需要整理归档。而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缓慢,审计过程资料整理和共享不及时,工作效率较低。
(二)审计角色定位不明确、审计主题单一
由于制度建设的缺失和地方政策规定的不同,审计部门对跟踪审计理解也会不同,从而导致工程参与各方的权责关系并不是很明确,容易厘不清建设工程审计边界,把握不好审计监督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方法,容易造成内部审计监督越位、缺位,审计主题不清晰等问题。1.审计是一种监督手段而非业务咨询服务,应注意工程审计与造价咨询的区别,在很多高校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学校往往将跟踪审计定位为造价咨询服务,更多是承担了造价咨询服务,这背离了内部审计的本质。2.在施工过程中,审计单位成为工程管理单位代替各参建方在施工过程中处理相关造价、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从“监督者”变为了“执行者”,导致结算时自己审核自己的局面。审计工作容易失去独立性和客观性,带来较大的工作风险。3.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主题主要有工程财务行为、业务行为、工程制度审计。而实际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仅对工程造价进行审计,缺乏对制度、工程质量、各参建方管理行为的合规性等有效监督。审计主题单一,审计类型不明确,导致审计介入时点把握不好;把握不好审计重点,缺乏对关键部位、关键环节实施跟踪审计。
(三)审计人力资源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审计需求
基建工程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的审计主体为学校审计部门,但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建设重视程度往往不够,专业人员配备不足,因此一般情况下审计部门需要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实施审计工作。但是,委托外部审计有以下几个缺点:1.受托参与业务服务的目的主要是为取得收入。其收费一般是以工程审定价作为依据,而工程管理各个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如材料定价、设计变更、施工变更等事项的发生与其服务收入不挂钩。处理这些问题,只要委托方在现场签证单上签字盖章或其他相关手续完备,受托方可能不会积极主动地站在学校的立场,从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等角度考虑业务本身的合理性、效益性,从而失去审计的独立性。2.存在受托方与施工单位合谋的风险,影响审计结果。外审机构参与项目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若外审机构人员整体职业道德不过硬,以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势必存在不惜损害委托方利益与施工单位合谋,以获取自身更大利益的风险,而最终影响审计结果,不利于建设成本的控制。3.存在外审人员兼职多个工程项目的现象。为了节约人工成本,外审机构可能将同一人同时派驻几个项目,从事多个工程项目审计或其他有关工作。这种现象势必会导致审计人员不能专心为工程服务,从而不能及时跟踪工程关键环节,容易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
二、高校基建工程施工阶段跟踪审计管理要点
针对高校基建项目特点及跟踪审计存在的不足,本文从管理角度就如何提高施工阶段工程跟踪审计质量提出具体措施和相关建议。
(一)重视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由于工程项目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内部审计部门仅安排财务和审计专业的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审计部门应配备精通施工技术、造价、管理等方面的人,组建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梯队建设方面搭配合理的工程审计队伍,保障审计的专业性和高效性。审计部门还应加强内部人员教育培训及实践锻炼,如:鼓励内部人员参加相关审计培训;参加以审代训等活动;鼓励考取相关专业证书等。同时审计部门要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培养,审计人员担任监督者角色,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公允。
(二)明确审计业务类型、理顺跟踪审计角色定位
理顺审计和基建管理部门与跟踪审计单位、设计、监理及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和定位,明确各方职责范围及跟踪审计申报、审核、反馈等程序。根据经典审计理论,审计内容有审计对象、审计主体、审计业务类型、审计标的和审计载体五个层级。对于五个层级的内容本文不做赘述。结合高校自身特点,一般来说,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为综合性审计业务,主要包括工程财务行为、业务行为、工程制度等审计。学校应充分重视审计监督,加强风险防控,在合理控制建设投资前提下将基建管理部门财务行为、业务行为、工程管理制度等均纳入审计范围,做到应审尽审。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基建管理部门的工程管理制度进行审计,帮助其优化工程管理制度,使基建管理部门、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等参建方按合同约定各司其职,落实项目具体实施、对工程项目的实施管理拥有决定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跟踪审计单位在审计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审计工作到位但权限不越位,仅从造价控制、合同履行、管理行为等角度对工程各个环节中不合规情况履行监督职能,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运行;对跟踪审计中发现的内部制度缺陷、违规管理行为和有关造价控制等方面问题时应及时出具审计意见书,对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问题及时提出审计建议,其不具备直接管理和解决问题的权力。
(三)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审计
目前高校审计信息化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学校应结合自身科研优势积极探索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审计。本文仅对施工阶段跟踪审计信息化提出个人设计思路(见图1)。信息平台应根据不同单位设置相应的访问权限并统一设计变更签证单、材料核价单、质量验收单、工程报审表、付款审批单等电子表单。各参建方将施工过程所需审计的资料,按照规定的文件格式形成电子文档,归口至基建管理部门,由基建管理部门补充审核合格后,传至信息平台。跟踪审计人员可以将现场隐蔽工程图片、影像等资料上传至信息平台审计模块,做好审计取证,并根据审计要求调取信息平台相关资料进行审计。
(四)内外审计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工作
高校基建项目复杂、造价高,除了依靠内部审计人员之外,还需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合理运用以外审为主,内审监督、管理,内外审协同工作的审计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1.加强对高校工程审计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已有的各个宣传渠道,广泛开展审计工作的宣传和报道,力争使学校领导、各部门对工程审计工作给予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建立健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与学校基建、财务、招标、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如:高校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见图2),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协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审计、基建、财务、招标、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委员会对基建项目施工阶段审计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委员会作为一个相互制约的内部控制结构,可以为内部审计部门减轻压力,实现各部门工作间有效配合;审计结果可以共享共用,提高审计效率。图2高校内部审计委员会组织结构图2.外审单位按招标、合同等要求将本公司审计组成员派驻在项目现场,接受学校审计部门监督和管理。外审单位审计人员与学校审计部门人员组成项目联合审计组。外审单位负责跟踪审计具体事务的实施,学校审计部门负责复核审计结果,督促跟踪审计的顺利实施,协调学校层面相关跟踪审计问题。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与外审单位的沟通协调。建立与外审单位及时沟通机制,随时掌握项目审计的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掌握跟踪审计的主导权。如:内部审计部门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查看在建项目现场,做好检查记录;要求外审单位每月上报跟踪审计月报,重大事项书面资料;定期召开跟踪审计例会等。3.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外审单位管理。在外审单位的选取上,通过公开招标,从信用、实力等方面综合考虑,避免设置最低价中标,择优选取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可通过合同约束外部审计单位的行为。一是在合同中明确跟踪审计业务范围、方式、要求、违约及审计责任等事项,使其更好地为学校提供跟踪审计服务。对于履职不到位,职业道德不过硬的人员应及时更换。二是通过改变付款方式获得主动权,尽量避免一次性支付,创新支付模式,多种支付方式并用,有效激励第三方保质保量完成工作,降低审计风险。三是建立外部审计单位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在后续项目中将其拉入黑名单。需要注意的是,除事项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根据需要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的,审计的主体是内部审计部门,须对采用的审计结果负责。但在实践中,由于是校方与外审单位签订合同,基建管理部门作为校方部门,容易形成“甲方思维”。外审单位作为乙方,审计工作可能会受基建管理部门的影响,从而影响审计的独立性。所以跟踪审计必须加强以内部审计部门为主导,外审单位配合,加强对外审单位管理,内外审计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工作。
结语
关键词:工程决算审计 高校 现状 做法 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234-01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高校基建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20世纪末开始随着高校扩招,高校基建工程越来越多,高校基本建设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建设工程预决算审计工作中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阻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也给国家和高校造成了很大损失。如何充分保护资金使用安全,依法提高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现状
1.1?工程决算审计周期长,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高校领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决算”的现象,对工程决算管理意识淡薄,这是导致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滞后的主要原因,工程组织者关心的往往是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交付使用的时间,同时,领导换岗频繁,工程项目竣工使用后,就没人过问决算审计工作了,以至于某高校工程竣工使用后六、七年工程决算审计工作都没有完成,严重加长了决算审计周期,影响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效率。
1.2?高校基建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低,影响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准确性
由于高校的急剧扩招,导致高校新建、扩建规模迅速加大,而高校基建管理部门无法适应基建投资的大幅增加,项目工程管理人员往往不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并且一人多岗;项目财务管理人员也多只是财务会计,缺乏基本建设投资的专业理论,不懂工程经济,对项目建设经常停留在表面的工作上。如:某高校工程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维修费、配套设施等支出,由于未及时办理竣工决算,这些费用被直接摊入工程成本,造成资产成本与实际成本严重不符,而且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随意地将非本项目的维修费、更换配件等摊入工程成本,人为地增加建设项目的成本,也影响工程决算审计的准确性。
1.3?高校建设工程决算的事后审计,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工程审计贯穿了建设工程全过程,包含了决策、设计、招投标、材料设备采购、施工、工程竣工结(决)算及后评价阶段,由于很多高校还从传统意义上认识工程决算审计,认为是工程竣工验收后才进行的一项工作,这种事后的静态审计监督,就难免存在许多缺陷:审计工程开始时工程已竣工验收,施工过程中的隐蔽工程、设计变更、工程签证等已不能再现,双方遇到争议时,无法提供详实的记录和图片。同时,审计人员多对施工程序、新工艺、新材料不了解,没有深入现场,实地取证,被审计方无法认同审计结果,导致审计久拖不决,延长了审计周期,而且时间越长久越无法核实,严重影响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质量。
2 如何提高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质量
2.1?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责任
依法建立和完善各项审计制度,在项目实施前明确项目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克服项目管理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依据“谁主管项目谁负责审计工作”的原则,从工程一始就把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分级管理。在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未完成以前,项目主要领导及管理人员不得调离,善始善终地做好决算审计工作。
2.2?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做到审计客观公正
建设工程决算审计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而繁杂。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审计执法水平。严格审查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实现每个环节的造价控制,并将审计结果公开核对,做到审计客观、公正、透明。
2.3?推行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全面准确收集资料
要改变传统滞后的静态审计模式,推行建设工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从项目决策阶段开始,对设计、招投标、施工、工程竣工结(决)算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做到事前评估风险,事中调查取证、事后清晰核算造价。审计人员不仅要审查项目立项程序是否规范、招投标是否合法,还要及时深入施工现场,审查项目是否按图施工、施工中有无偷工减料现象、深入市场了解材料、设备价格是否合理,在隐蔽工程掩盖前或变更过程中及时做好丈量、记录和图片,准确掌握各种有效信息,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为竣工决算审计准备充足的资料。
2.4?加强财务管理,为工程决算审计提供有效证据
财务审计要服从和服务于工程审计,在工程审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财务审计组要配合工程组查账,借助财务资料来充实审计证据。财务人员必须了解工程建设项目投资的组成,理解基建会计制度,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主动、合理、及时地为建设工程提供资金,有效地实施财务管理,工程竣工决算时应进行及时清仓盘库,做到有帐有物,账实相符,不多列、不漏列,更好地为工程决算审计服务。
3 做好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意义
3.1?及时做好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是支付工程结算价款的依据,减少资产流失
工程竣工决算是工程造价合理确定的依据。一些高校在工程项目建设中将装饰工程的分项工程委托给多家承包商进行施工,由于工程决算审计工作多年后才完成,一些承包商已转项经营甚至倒闭,致使已经支付的工程款项无法追回,建设方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及时、准确地完成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才能真实反映工程总造价和各分项工程造价的组成,依法支付工程价款,减少合同纠纷,有效控制投资,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并能准确反映工程的相关经济指标,完成工程成本核算。
3.2?加强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是资产移交的依据,对有效控制建设投资起积极作用
工程决算能够全面反映建设投资规模和资产的实际成本,是正确核定建设单位交付使用、使用单位接收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递延资产价值的唯一依据。同时,通过对工程预算和工程决算的审计对比,分析投资效果,可以找出建设投资中的失误,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效控制建设投资,减少投资风险。
4 结语
及时、准确、完整地做好高校建设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是一项较艰巨的审计查证工作,是全面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一切以维护学校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原则、注重方法,不断提高工程决算审计工作水平,有效控制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使高校建设工程项目优质、高效、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社利同,等.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卢晓东.做好高校基建工程预决算审查提高建设资金投资效益[J].财会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