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服务礼仪概念范文

服务礼仪概念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服务礼仪概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服务礼仪概念

第1篇

动物福利是一个涉及生物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公共政治学等多个基础学科的交叉主题,需要人们结合各个学科的视角来进行解读[1]。自然科学是动物福利科学研究的基础,其中生理学、兽医学、动物行为学以及比较心理学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而自然科学研究只是对动物福利主题研究的第一步,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以及哲学等学科会从不同的视角对动物福利问题进行解读。

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历史悠久,从古典文学与宗教作品中皆可以看到人类对自然界中动物的关爱之情,而近代科学的发展对动物福利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践证据,促进了近 30 年来动物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本文在相关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动物福利思想和对动物福利概念内涵理解的发展史。

1早期动物福利科学的发展简史

动物福利是一个伦理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概念,最初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很多讨论都停留在哲学与伦理学的水平。从伦理学角度看,上千年以来人类一致认可帮助其他生命而不伤害它们是一种道德的体现,但是不同时代的人类对于“其他生命”的范畴存在着争议。在以佛教为代表的一部分宗教的教义中“其他生命”包含很多种类,从细微的单细胞生物到高等的人类,而随着世界各地人们交流的逐日便利以及对其他生物体的生理机制的深入了解,人们关于应该给予哪些生命以何种水平的福利这一话题就一直处于争议之中。

1.1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哲学领域关于动物福利意识的起源与争议

在现代科学知识出现之前人们对动物机能( 包括动物行为学、动物生理学以及病理学) 有着大量的描述。而从描述中可以看出人类在大多数时候是以动物与人类在生理结构以及情绪情感方面是相似的这一前提出发的。例如,他们认为动物与人类一样面临受伤害的可能性,一样拥有复杂的生理调节系统,一样拥有不同的情绪情感,一样能对环境进行控制与改造。

不一样的观点也有存在。例如,在 17 世纪上半叶,以笛卡尔( Descartes) 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就认为动物就像机器一样是没有理性的,它们与人类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个观点被历史上很多人采用,特别是那些认为对动物的剥削是理所应当的人。笛卡尔的观点曾一度盛行,直至 18 世纪末,边沁( Bentham) 指出动物是否应当享有福利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动物有理性吗”,而是“动物能感受痛苦吗”。边沁认为人们应当给予那些能感知到痛苦的动物以福利,而良好福利的标准就是动物不遭受不必要的痛苦。

直到 19 世纪,这个观点仍被广泛接受。但是,由于测定动物的痛苦程度这个抽象的概念存在困难,边沁依据动物感知痛苦的程度来判断动物福利的优劣也就不可量化,人们转而进一步寻找更为科学化的动物福利标准。

1.2 20 世纪 60 ~ 80 年代动物福利意识的普及与概念的初步发展

到 20 世纪 60 年代,在动物行为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一些科学研究结果开始在科学界被接受,但是由于那时候的科学教育与相关的科学普及事业还几乎未发展起来,很多民众并不知道这些科学领域的进展,因此,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绝大多数人并未改变其对动物的态度。

具有转折意义的是 1964 年露丝. 哈里森( RuthHarrison) 的著作《动物机器: 新型工业化农场》( Animalmachines: the new factory farming industry) 的出版,他在书中指出从事动物产业的人经常像对待非生命的机器一样对待动物,而这样的行为是不人道的[2]。该书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结果之一就是 1965 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以布兰贝尔( Brambell) 教授为主席的布兰贝尔委员会,来专门调查这个问题。当年布兰尔贝教授发表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关于农场动物福利状态的报告中指出要依据动物的需求给予动物多项自由。

布兰贝尔委员会的报告为 1993 年农场动物保护委员会提出农场动物的“五大自由”提供了一些依据。由于当时对动物福利的研究开始以实验事实为基础,关注于可控条件下的单一变量的作用,使得一小部分科学家开始承认动物福利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大部分科学家依旧不认为这是一门严谨的自然科学。

推动动物福利的概念日渐清晰的一个重大因素是许多动物行为学家和心理学家关于动物激励机制的研究。在 20 世纪 50 年代至 80 年代,一系列研究成果促使人们理解了动物是怎样控制自己的行为并作出决策的。邓肯( Duncan) 和大卫. 伍德( David Wood - Gush)的研究发现,当动物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是感到挫败与痛苦的[3]。这个研究揭示了动物需求的生物学基础,而对动物需求的深入认识为人们界定动物福利应满足的动物需求的种类与需要满足的程度都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及 80 年代早期,“动物福利”这一术语才开始较为广泛地被使用,但依旧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4]。

2 20 世纪 80 年代末至今动物福利科学的发展

布兰贝尔委员会在他们的报告中并没有就动物福利的定义做出任何解释,但此之后就有很多广为接受的关于动物功能的观点被提出。随着动物福利这个术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自然科学、法律以及应该如何对待实验动物、农场动物和宠物等问题的讨论上,给动物福利一个清晰的定义也就越来越重要。

2.1近 20 年里动物福利科学家对动物福利概念定义的发展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大多数生物学家和兽医都认为动物能否很好地适应环境取决于它们能否经受住环境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病原体入侵、机体组织损伤、捕食者与同类的攻击、环境中隐藏的危险、社会性竞争等,也就是说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而言,若个体无法经受环境的挑战,其适应就会出现问题,需求就无法得到满足。

1982 年,休斯( Hughes) 等人提出动物福利也就意味着动物与环境的和谐一致。这是生物学角度的一个定义,但是与环境相和谐一致是一种描述性的状态,不便进行科学测量,可操作性不强,关键是动物与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处于和谐状态。

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布鲁姆( Broom) 提出“福利”这个术语指的是个体与环境可量化地相协调的状态,不能与环境协调一致或是协调有困难都应该被认为是损害了动物的福利[5]。通常而言,当动物的福利被损害时,动物是会感受到痛苦的,但这也不绝对,不能说当动物不感受痛苦时其福利就是很好的。例如,在人为伤害动物之前给其服用过量的止疼剂或是趁其睡眠期间进行伤害,使得动物无法在被伤害时感受到痛苦。布鲁姆则认为只要伤害的行为出现了,动物的福利就是受到损伤的。通常显示损害动物福利的情况有: 动物缺乏对生活的期望、生长受阻碍、繁殖受阻碍、身体组织受损伤、疾病、免疫能力低下、恐惧感、行为异常等。

为了明确动物福利的定义,布鲁姆提出了福利的几个维度的内涵: ①福利是动物生而有之的一种特质,不是人为可以给予或是剥夺的; ②福利有很差与很好两个极端,而中间有很多种情况; ③福利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度量,而这个度量过程并不会涉及道德上的考虑; ④对于动物是否成功适应了环境以及适应环境的程度的测量将对动物所处福利状态的评估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 ⑤对于动物生理参数的研究通常可以为什么样的条件能够使动物处于良好福利状态这一问题提供重要信息; ⑥动物在对环境做出反应时会使用一系列的方式,而不能成功适应环境的表现也有很多种,不能以某一种表现有没有失常来判定其动物福利状态的好坏[5]。

评断标准的可测量化是 20 世纪 90 年代动物福利发展的一大进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承认动物福利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很多动物行为学家以及心理学家致力于量化对动物福利的测量,他们主要的研究是通过定量化观察动物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对以刻板行为为代表的指示动物需求的行为表现,生理指标如心率、体温以及免疫学反应如血液中抗体浓度等,以数值形式对动物福利的优劣进行评价。

偏爱性测试是动物行为领域一种重要的测量方法。例如,在对痛苦进行测量时,杰夫( Jeff Rushen) 的研究就曾表明绵羊在剪羊毛的地方与带有固定电流的地方之间自由选择时会选择后者,可见剪羊毛的过程带给绵羊的痛苦是大于电流刺激的[6]。

邓肯的观点与布鲁姆的不同,他认为布鲁姆以动物是否很好地表现了其生理功能来定义动物是否享受了良好的福利是不对的,他认为动物福利问题关注的核心是动物的感觉是否良好[7]。布鲁姆反驳这个观点时认为感觉只是动物应对环境的一部分,多数现在出现的感觉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与动物是相适应的,而福利不应只涉及感觉。玛利亚. 道金斯( Marian Dawkins)在接受两者观点的基础上,退一步提出感觉占福利的中心位置,但其他方面比如健康也很重要。之后,有人提出健康几乎是福利的全部。可见对动物福利的定义还不统一。

近 20 多年以来学术界关于良好动物福利的判断标准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主要有: ①强调动物处于自然的生活状态; ②强调动物拥有舒适的感觉; ③强调动物表现出良好而健康的生理功能。

这三个角度对动物福利的诠释可谓各有利弊。对第一种观点支持者认为自然的或者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状态是人类干预最少而最大限度体现动物本能的生存模式,在自然的环境中动物的本能得到最大的展示,故是一种良好的福利状态。

第二种观点的支持者认为动物福利的概念只有对有感觉的动物才是有意义的,而福利的好坏本就是动物对其生活状态的主观感觉,故感觉必须是福利的主体。

支持第三个观点的人们认为生理功能良好是人类保障动物福利的终极目的,并且生理指标与个体的主观感觉又是有相关关系的,并且从可操作性上讲生理指标是否正常又比动物的感觉是否舒适更容易测量,故他们支持以生理功能健全作为福利定义的主体。

也有研究者是结合其中的两点或是三点来定义动物福利的。直到目前关于良好的动物福利内涵的多种观点还处于争论之中。

2.2“五大自由”标准的提出与改进

1993 年,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 Farm Animal Welfare Council,FAWC) 提出了农场动物“五大自由”。指出动物享有免于饥饿、免于不舒适、免于痛苦伤害和被疾病折磨、免于恐惧与悲伤以及正常表达习性的五大自由。这五大自由不仅包含身体上的舒适,也包括精神上的舒适,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最实用、最综合、最有效的衡量动物饲养状态的标准[8]。

“五大自由”的观点来源于 1965 年布兰尔贝委员会的报告,但是由于农场动物的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动物,如家庭宠物被饲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养育的过程而不是宰杀,故目前已有进一步的研究在试图提出适用范围更广的福利标准。不同物种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这是对不同动物提出不同福利要求的理论出发点。

在欧洲理事会上,依据科学家过去 20 年对动物福利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动物一系列的需求,指出自由并不仅仅是动物福利评估的唯一标准,“五大自由”的观点正在被更为科学的理论所取代,例如福利质量项目提出的 12 因子就是一种比“五大自由”更好的评估指导理论。人们在明确的自然科学的证据支撑下已经达成共识,对不同动物不同的需求分别拟定评估方案是一种更为有效的做法。

3关于动物福利还存在争议的话题

第2篇

1信息服务和智力资本的概念

1.1什么是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服务概念泛指以产品或劳务形式向用户提供和传播信息的各种信息劳动,包括信息的搜集、整理、存贮、加工、传递以及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提供服务等;而狭义的信息服务(或称信息提供服务)则是指专职信息服务业针对用户的信息需要,将开发好的信息产品以用户方便的形式准确传递给特定用户的活动。

开展信息服务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信息用户、信息服务者、信息产品、信息服务设施、信息服务方法。(1)信息用户:是信息接收者,是信息服务的对象,是信息产品的利用者,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动力;(2)信息服务者:是从事信息服务的各机构及机构中的有关人员,是信息服务的主体,它通过选择、加工、提供信息产品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要;(3)信息产品:是指信息服务者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种已知的或潜在的社会信息、科学知识及科研成果,它构成了信息服务区别于其他服务的本质特征;(4)信息服务设施:是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手段,包括计算机、通讯设备、复印机、图书流动车等技术设备以及阅览室、情报咨询室、照排室等服务场所;(5)服务方法:是指开展信息服务中的各类操作技巧、方式、程序,如索引技术、软件技术、视频技术等,它是实现信息服务效能的必备“软件”。

将信息服务作为一个行业,从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行业部门,在我国是近20年来的事情。我国信息服务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统计,2004年我国拥有信息服务机构4万余家,除中央各部委到地方各省、市建立了信息机构外,各种类型的信息经营企业也纷纷成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信息市场经营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无论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还是社会生活各领域,都普遍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们的工作效率、领导层的决策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1.2智力资本的概念

智力资本是在特定领域有一定的专长,或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知识水平并具有研究、实践潜力的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精华部分,从智力水平与知识结构角度看,属于高层次的人力资本。

智力资本的概念最早是在1969年JohnKenneGalbraith写给经济学人的主编MichaelKaleeki的信件中出现。Galbraith认为智力资本是指运用脑力的行为,而不单是知识和纯粹的智力。

给智力资本最早下定义的是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他在1991年对智力资本提出较具体的定义:所谓智力资本是每个人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能力的总和,因此智力资本是指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和。他提出了智力资本的“H-S-C”结构,即企业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三因素构成。在智力资本的三因素中,人力资本是核心,是企业价值创造和实现的重要基础;结构资本既为人力资本发挥作用提供桥梁与平台,又为人力资本设计创造结果;关系资本是人力资本运营的结果,同时,其形成之后又对人力资本的价值创造和实现产生影响和作用。

布鲁金提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构成,即智力资本的“四模块”。企业人力资本是由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和特定的心理素质所构成;市场资本是指公司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主要包括客户和他们的信赖度、销售渠道等;知识产权资本包括公司商业机密、技术专利、产品商标等;基础结构资本是公司骨架和黏合剂,为员工及基本工作的联合提供力量和方便,它包括公司管理哲学、公司文化、管理程序、信息技术系统、网络系统等。

此外,其他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如HughMacDonald认为智力资本指的是存在于组织内,并能产生差异优势的知识。Sveiby将智力资本分为雇员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1999年,世界智力大会把智力资本定义为“可以转化为利润的知识”。

因此,我们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企业智力资本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各种无形资产,诸如专利、商标、许可证、企业形象、顾客忠诚度、管理技能,等等。不同种类的无形资产均能给企业带来价值。例如,商标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它带给企业的首先是防御性价值,即从法律上保护企业的名称或其产品的品牌不被别人使用。同时,商标也具有进攻性价值,它在市场上把一个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其竞争对手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有助于实行差别化战略,建立品牌优势。

2智力资本在信息服务业中的作用

2.1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科技信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桥梁的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全球电子商务大潮的冲击,当前以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内传统信息服务行业存在着重设备、轻信息资源开发,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传统观念,导致文献信息服务只停留在文献的流通上,难以跟上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从而受到了诸多挑战。

(1)信息资源网络化,使得部分科技信息资源公开化、共享化。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对这部分信息无法垄断,难以保密。换句话说,用户与信息服务业在获取信息的全面性方面是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2)随着电子出版物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出版物信息资源的国际合作使得很多信息最后犹如江河归海般流入美国。这种趋势更强化了其霸主地位。电子信息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如何开发我国的电子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3)信息交流网络化,使用户的信息成本大幅度下降,用户对于网络上的信息质量以及网上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为用户提供导航式的服务,如何制造出高质量的信息产品,缓解信息噪声、信息垃圾的压力,如何提高信息服务的实际效率是信息服务业不得不面对的实际问题。

虽然我国信息服务业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知识经济仍然带给我们相当多的机遇。如我国十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发展信息产业的目标,在政策上提供了强有力支持;互联网络经过多年的孕育和发展,为用户营造越来越广阔的“电子空间”,我们现在面临的市场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公众对以图书馆为代表的传统信息服务业有较强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这是传统信息服务产业的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2.2智力资本在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发展使顾客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导致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本身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即是否具有足够的生产柔性以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在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今天,智力资本不仅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为稀缺的资源,也是企业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稀缺性资源。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的12%,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与功能的创造性等特点,智力资本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生力军的作用,拥有某项专利、拥有某些领域的专家或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及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都是增强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关键。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因此,如何获得智力资本并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已成为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条件。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服务业,智力资本作为一种独特而无限的资源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将是围绕争夺高智商头脑、高知识人才的激烈角逐。企业资源排序无疑将把最稀缺的智力资本放在第一位。

3如何加强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管理

在高速变化的国际大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并保持领导地位,需要采用一整套创新、开发和应用知识的周密战略。这主要缘于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来自物质资源和体力劳动的有形资源的比例正加速减少,而越来越多地源于创造智力财富和知识的无形资源。因此,知识时代的组织需要一种能够保持竞争力的,可以产生、获得和应用智力资本的管理模式。知识密集型企业,无不把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作为获得并保持竞争能力的战略手段。依据智力资本的理论和实践,信息服务业应在下列几个方面加强对智力资本的管理:

3.1建立智力资本管理体系

成功的企业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而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于他们做出最好的决策。知识密集型企业通过智力资本管理,最终要形成智力资本管理机制,以更好地促进智力资本的发展。有效智力资本管理的根本措施是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的形式奠定智力资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地位。这对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贯彻落实是一个根本的保障。因此,必须依据信息服务企业的特点,遵照指标体系确立的准则,建立适合于信息服务业的智力资本评估指标体系。

3.2设立专职智力资本管理人员

近年来,国外许多著名大公司因重视企业智力资本的作用,纷纷设立了首席知识官(ChiefKnowledgeOfficer,CKO)。CKO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技术开发、智力资源开发、企业本身知识共享体系的建立等职能工作。目前,在世界500强企业中42%建立了智力资本管理平台,出现了“首席知识主管”、“首席学习执行官”、“全球知识经理”等新职位。

3.3以智力资本开发推动智力资本管理

智力资本开发是指在系统全面地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在正确确定企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目标之后,通过有效发挥企业已有智力资本、不断创造并增值新的智力资本,从而为企业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在企业所在网络范围内实施一系列系统的动态的战略管理活动。我国企业应构建以企业智力资本开发为核心的企业战略管理框架,“以人为本”开发企业人力资本。

3.4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实力来自于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员工。目前,我国信息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服务机构还难以从市场上寻觅到满意的从业人才,另一方面,许多信息服务机构规模小,经营能力差,对高素质服务人才缺乏吸引力;其次,信息服务机构急缺具有企业家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素质的咨询服务职业专家(如企业诊断师、企业管理顾问师、工业工程师、企业信息化工程师等),对咨询服务执业专家队伍建设,我国尚没有建立培训制度及相应的能力认定制度。因此,在强调人才年轻化的同时,在培养信息服务人才时主要要求具备以下五项能力:现代信息传播能力、图书馆网络延伸能力、信息加工分析综合能力、信息产品的营销能力以及灰色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能力,努力实现从人力资本管理向智力资本管理的转变。

3.5加强管理创新活动

对智力资本管理的实质是管理创新,以此获得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值。管理创新是对智力资本进行重新整合,使企业达到既定目标。一般来说,在企业的智力资本管理实践中,人力资本的管理是前提和出发点,以结构资本为保障和支持,促进个人智力的创造,鼓励将个人潜在的智力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并对其中重要的智力资本实行法律保护。

3.6促成企业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变

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资本,就会具有资本的一般属性,而资本最具有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可以使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和最优化的配置,同时也使智力资源的培育有了客观必然性,带动对智力资源生长本身的投资。信息服务业要实现人力资源向智力资本的转化,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智力资源的个人投资权。不管是技术入股还是智力入股,都意味着智力资源可以作为资本进行投资;二是应当为智力资源确定一个相对的价格评估体系。只有适当地进行量化,才能进行比较和竞争;三是应当建立智力资本投入运营的预期目标体系。智力资本投入的大小,不仅在进入生产流通过程之前要作适当的评估,而且要对其增值提出预期目标,最后根据实际利润进行分配。这促使企业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保证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第3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复习;概念

一、引言

初三物理总复习阶段是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对为期两年时间的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重要物理概念和知识的再次理解,是对各相关知识内容的系统梳理,是对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提升,更是面向全体学生而进行的提优补差的关键时刻。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与进行新授课时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必定是不一样的。这就对我们教师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总复习的效率

(一)反向推导

物理概念的复习课与新授课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新授课是在学生不清楚不理解相关物理概念知识的前提下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例证与探究而进行的一种正向归纳,而复习课是在学生基本清楚理解与掌握相关概念知识的前提下,由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主进行思考以解答由教师所提出和设置的各种问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反向推导。

例如,在进行苏科版8年级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复习的时候,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流程如下:

这样的一种从基本概念开始,通过教师所提出的一种连续的具有关联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回忆、思考、应用,最后将整章的知识内容进行再次理解与学习的复习方法对于相对简单一点的知识内容的复习具有良好的效果,即使是对于“学差生”来说也完全能够跟的上整个复习的进程。

(二)比对理解

这个方法是指教师在对一些具有相近且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进行复习教学的时候,将多个知识概念之间进行联系,通过对比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理解,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明确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以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中15.2电功率的复习为例。

1.以我为主

教师可以首先将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中的一个概念单独的以图表法的方式将相关内容一一进行罗列,如:名称及符号:电功率 P;表达公式:P = W / t;P = UI;单位、符号及换算:瓦特( W) ;千瓦( kW) 1 kW = 1000 W

2.引出关联

基于电功率与电功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学生理解了电功率的相关知识之后,进一步的用图表法罗列出电功的相关知识内容,并让学生将两者进行对照,以加深对于各自概念的理解,如:名称及符号:电功 W;表达公式:W = Pt;W = UIT;单位、符号及换算:焦耳(J) 千瓦时(kWh)1 kWh = 3.6×106J

3.对比掌握

在学生将两个知识的外在区别与内在联系明确清楚之后,教师再继续用图表法将两者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一一罗列,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如:

通过这样的一种先自我理解再对照理解最后对比理解的细微化概念复习,可以使学生达到对本概念精确理解以及对相关概念具有区分与思辨能力的学习效果。这样的一种复习方法由于具有更加偏重于基础知识掌握方面的特质,因此可说是最受“学差生”欢迎的一种复习教学的方法。

(三)广泛联系

教师在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欧姆定律与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五章电功和电热进行联系教学的时候步骤如下:

1.明确关系

教师将电功和电热两者之间的联系进行罗列,如:

当学生明确了电功和电热两者之间的关系之后,教师运用简单习题对该知识进行巩固,例如:问:有两个电阻R1和R2,已知R1=20Ω,R2=30Ω,当将两个电阻串联之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的时候,请问两个电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与P2之比是多少?若将两个电阻并联之后接到电源上,闭合开关的时候,请问两个电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与P’之比是多少?

3.复杂延伸

在全体学生都能够根据两者之间关系来解决简单问题之后,教师进一步加大例题的难度,促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思维以及运用朝内部纵深方向发展。

问:小民有两个灯泡L1和L2,灯泡上分别有“220V 80W”和“220V 60W”的标注,若将两灯泡串联后接入家庭电路中,两个灯泡的实际功率分别是多少?若将两灯泡并联后接入家庭电路中,两个灯泡的实际功率分别多少?

解:(1)灯泡串联,如图1所示

(2)当灯泡并联,如图2所示:两端电压相等且等于220V,由于实际电压等于额定电压,所以两个灯泡的实际功率都等于额定功率,分别是80W和60W。

通过这样的联系学习与应用已有的知识,可以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关联知识的脉络,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解决复杂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第4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繁荣,以服务礼仪为代表的专门礼仪研究蓬勃兴起,公民礼仪学研究作为礼仪学学科研究的基础,其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同时中国在国际社会开放进取的形象和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也在呼唤与大国形象相称的当代公民礼仪学研究。专门礼仪研究的蓬勃兴起和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的不断提升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公民礼仪的概念和特点

在当代汉语语境下,“礼仪”往往指代“礼仪行为”而不涉及典章制度等传统内涵,确切地说,当代行业礼仪学的研究还都只止于礼仪行为的研究层面,应该称为行业礼仪行为学,如服务礼仪行为学、外交礼仪行为学等等。沿袭这一语境习惯,礼仪的概念可表述为: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是随着人类社交活动的产生和发展约定俗成的社交规范。礼仪行为的本质是社交规范,礼仪思想的核心是尊重。

(一)公民礼仪的界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概念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话语中,与当代“人民”的概念相比较,“公民”更多地关照了社会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从语词上讲,公民礼仪即公民必须遵从的礼仪规范,其研究与行业礼仪、涉外礼仪、传统民俗礼仪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公民礼仪与行业礼仪。行业礼仪是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必须遵行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如餐饮服务礼仪、军队礼仪、银行商务礼仪等等。在礼仪学学科体系中,公民礼仪是基础礼仪学研究的主体,是行业礼仪研究的起点和基础。与行业礼仪相比公民礼仪具有全体性和随时性,即:公民礼仪是全体公民都必须遵行的,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的从业人员;公民礼仪的要求是随时的,不分工作与否,而行业礼仪只约束本行业从业人员工作时段的行为。

公民礼仪与涉外礼仪。涉外礼仪是国际交往中遵行的礼仪惯例,就其本质和行为个体而言是国际公民礼仪;而公民礼仪则是本国内部的礼仪惯例。显然,国际礼仪惯例(涉外礼仪)与国内礼仪惯例(公民礼仪)在确立的过程上无本质差异,但在适用范围上则有大小之别。可以预言,随着国际交往的加深和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礼仪必将弥合国界内外的差异,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

当代公民礼仪与传统民俗礼仪。传统民俗礼仪是当代公民礼仪最重要的渊源,礼仪约定俗成的特性决定了任何礼仪形式都不可能是纯粹人为地凭空杜撰,都只能是在传统形式基础上的改造和重建。建构全民性的当代公民礼仪更是一刻也离不开传统民俗礼仪所提供的丰富文化营养。

结合以上分析,公民礼仪的概念表述为:

公民礼仪又称基础礼仪,是在约定俗成的前提下,经国家意志提炼、规定和教化逐渐为全体公民共同遵行的基本礼仪规范,是社会公共道德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二)公民礼仪的特点

1、约定俗成性。民间礼仪具有毫无争议的约定俗成性,公民礼仪体系的建构是以约定俗成的民间礼仪为基础的,尽管期间有国家意志的介入,但在建构过程中国家意志的作用是甄别、提炼前提下的规定和教化,而不是无中生有、闭门造车,换句话讲,公民礼仪是国家意志甄别和提炼出的民间礼仪,究其根本是约定俗成的。

2、德礼一体性。任何时代的任何礼仪都有其特有的道德内涵,礼仪行为与其道德内涵互为表里,德礼一体。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以儒家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内涵,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道德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外显行为系统。

3、差异共融性。当代公民礼仪的建构受国家意志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影响,有着较大的国别差异性和民族差异性;在当今国际交往频繁、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公民礼仪必将在差异的碰撞中走向共融和大同。

4、审美向善性。作为全体公民遵行的社会行为符号系统,公民礼仪行为的规定具有审美和向善的倾向性要求,如“坐立行”的规定中对腰部挺直的要求既符合人类行为审美的规律又关照了有益身体健康这一善的诉求。

二、中国当代公民礼仪确立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行业礼仪研究的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日趋繁荣,以窗口服务行业领军、以金正昆《礼仪金说》等为代表的行业礼仪研究应运而生。行业礼仪研究的触角广泛地触及到了服务、商务、家庭、旅游、社交、外事、教育、军队、司法等诸多领域,其中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不乏可圈可点的精辟观点。三十年行业礼仪研究的成果可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一,探索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诸多模式,为公民礼仪的确立奠定了丰厚的标本基础。其二,廓清了当代礼仪行为的基本范畴。其三,端正了社会心理对礼仪的认识,提升了今后公民礼仪规范推广的民意认可度。

(二)西方礼仪登陆和中国传统礼仪回归。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境外资本、先进技术一道,好莱坞大片、麦当劳快餐、情人节等等当代西方人文元素也逐渐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大家庭等社会集体心理的影响下,作为西方生活方式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礼仪制度被广泛的介绍、引进和接受,吃西餐、穿西装、行洋礼、过洋节一时成为人们效仿和追逐的时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本土文化体内的“排异反应”渐次显现,加之工业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促使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倡导“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儒家礼乐文明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祭孔大典”、诵读儒学经典、倡导孝道文化等多种形式悄然回归。无论是西方礼仪的影响和渗透,还是中国传统礼仪的回归都为当代公民礼仪的确立开拓了广阔的文化视野。

(三)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作为大国的形象日渐清晰。特别是近十年来,以“2008北京奥运会”和“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等为代表的大型国际会议和体育竞技比赛的成功举办更是成为中国展现新风貌新形象的亮丽名片。同时,与国家硬实力高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滞后。2006年4月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余晓辉为“奥运礼仪工程”编著的《2008公民礼仪手册》,作为应对具体活动的急就之章虽然解了一时燃眉,但反映出的却是中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本不该有的贫乏和缺失,其深层的话语已十分嘹亮,即:中国公民礼仪已到了不得不全方位建构的时刻。显然,提升综合国力、改新国际形象的国家诉求已成为确立当代公民礼仪的强力推手。

(四)《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的颁行。

第5篇

关键词:导游人员 服务礼仪 欠缺 措施

一、服务礼仪的概念及其在导游服务行业中的重要性

(一)服务礼仪的概念

服务礼仪主要是指社会要求服务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也就是服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上,通过言谈、举止、行为等,对服务对象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例①。

(二)服务礼仪在导游服务行业中的重要性

1.服务礼仪是体现导游形象代表性作用的必然要素,是传播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

导游人员在旅游接待工作中,与游客相处时间最长,他们的一言一行虽属生活小节,但却代表着个人、企业、民族和国家的形象。具有良好服务礼仪修养的导游人员不仅受到游客的欢迎,还能为其所在企业、城市树立良好的形象。

2.导游人员的礼仪形象可以给旅游者带来美的享受

旅游过程中涉及的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游客的审美对象。导游人员传递给游客温暖的微笑、优雅的风度、得体的打扮、动听的语言都能使游客得到赏心悦目的审美效果。

3.导游人员服务礼仪修养是解决旅游服务纠纷的剂

作为一名具有较好服务礼仪修养的导游员,在游客抱怨投诉时,要心平气和、态度和蔼地倾听,并运用礼仪与专业知识委婉地帮助解决,会使激化的矛盾得到缓解.

二、导游人员服务礼仪素养的欠缺及原因分析

(一)导游人员服务礼仪素养水平现状

近几年来,旅游投诉案件具体表现有:导游人员缺乏时间观念导致行程变更、缺乏诚信没有满足游客的合理需求、说话不当伤害游客民族情绪、言谈举止不当造成游客对服务质量不满意等等。

(二)服务礼仪素养的欠缺及原因分析

1.旅游行政机构管理方面:导游人员的准入机制制定的过于松散,以致于入行门槛太低。这是由于我国旅游行业迅速发展,使得导游人员的需求量日益扩大。数量的剧增必然会一定程度上忽视质量问题,这就会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出现专业技能低,服务意识淡薄等现象。

2.旅行社管理方面: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服务礼仪素养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旅行社在选用导游人员的时候不进行服务礼仪的考核。这样会导游人员对服务礼仪的理论知识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其次,旅行社在使用及培养人才的时候不提供进一步培训及深造的机会。对于导游人员的培养和管理不足,会导致导游人员不注重自身服务礼仪的培养,影响旅行社的长远发展。

3.导游人员自身:导游是传递知识和文化的“使者”,然而当前的一些导游人员在传递信息的过程当中欠缺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不知道不清楚的问题搪塞或胡编乱造,对旅游者不负责任。此外,还由于导游薪酬不高,对高学历者缺乏吸引力。

三、提高导游人员服务礼仪素养的措施

(一)旅游行政机关

提高导游行业的进入门槛:不是在考试通过率上做文章,而是要在考试内容上做文章。考试内容应该涉及服务礼仪,这样考生才会主动的去学习与掌握服务礼仪知识。另外对通过考核的考生提供岗前培训时,要重视服务礼仪的培训。这样,才能为服务礼仪的良好体现奠定一个稳定的理论基础。

(二)旅行社

1.加强导游人员服务礼仪的培训。有关部门应与旅行社、学校等社会机构合作,为导游提供服务礼仪的培训机会,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必须制定出完善的培训和管理制度,保证培训要保证质量。

2. 增加激励措施。鼓励导游贯彻学习到的礼仪知识,如进行评比来激励导游人员不断提高服务礼仪素养。旅行社应专门成立一个质监小组,对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评定和监督,监督小组根据游客的反馈信息,如有无投诉、特别感谢等,并综合考虑导游人员以前的表现,对其服务质量进行综合评定,对良好体现服务礼仪的带有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导游人员

1.仪态的训练

导游人员的仪态,包括日常生活的仪态,也包括在带团过程中的各种举止,有站、坐、行的姿势,表情、神态、动作和手势等,工作中的各种动作姿势要符合规范。要有正确得体的体态,谦恭友好的神态,明确得当的手势与体态语。导游人员要养成微笑服务的习惯。要把发自内心的对每一位游客的热情欢迎流露在脸上,体现在服务中,从而使游客产生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2.礼貌话语的使用训练

语言是导游服务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导游员的服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的表达能力。导游员驾驭语言的能力越强,信息传递的障碍就越小,旅游者满意的程度也就越高。导游人员在接待游客时用来对游客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一种礼貌性用语。包括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十字礼貌用语的得体、适当使用和约定俗成的礼貌辞令。

3.日常交际礼节的训练

细节决定素质,习惯形成自然,生活细节经常会带到工作状态中去。因此,要塑造导游人员的良好礼仪形象,包括握手、问候、接电话、介绍以及交换名片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礼仪,都要进行适当的学习、训练与规范使用。

4.带团中礼仪规范

导游员应将导游证,佩戴在上衣胸前。带团时,应自觉携带旅行社社旗,行进中,左手持旗,举过头顶,以便队尾的团友及时跟进。手持话筒讲解时,话筒不应离嘴过近,也不要遮住口部。团队离开活动场所之前,应及时提醒游客注意安全,随身携带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客人下车前,要向客人讲清停留时间和有关购物的注意事项。

总之,导游员是旅游业最具代表性的工作者,是旅游服务接待工作的支柱力量。高素质的导游队伍建设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根本,我们要着眼于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地完善我国导游队伍的建设,使我国拥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高尚,素质全面的导游队伍,更快的推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注释

①谭增勇,李俊主编的《旅游服务礼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五页

参考文献

[1]《旅游交际礼仪》[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牟红《旅游实用礼宾礼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张利民主编的《旅游服务礼仪》[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 金正昆主编的《服务礼仪》[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李星群《旅行社导游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中国旅游协会2005年版

[6] 钟敬文:《中国礼仪全书》[M],安徽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

第6篇

关键词:浙江会展;礼宾;服务

“会展”,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它是由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会展”业其影响面广,关联度高。近年来,会展业异军突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会展经济已逐步发展成为经济建设的新的增长点。浙江作为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的前沿,其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和块状经济特色资源,浙江会展通过举办大型会议、展览活动,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直接推动商贸、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创造商机,吸引投资,进而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会展服务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而提出为了保证会议、展览正常进行所提供的全过程服务。服务是考验一个社会组织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高效的经济活动离不开优质良好的礼宾服务。

1.浙江会展服务现状分析

浙江省会展总体已呈现优势规模,地方各类纺织、服装、轻工、工艺、制造业等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乃至世界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浙江展会的辐射面由一般区域性向国际性发展,另外,这些展会的成功举办,为浙江积累了办展的丰富经验。在浙江会展蓬勃发展中,品牌化的概念被不断升华,会展企业意识到品牌化是会展的核心灵魂。

会展业往往更关注会议内容、展会等的场地、规模、人员素质、社会影响力以及会展业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于会展服务的有机联系所带来的效益研究得很少,特别是会展礼仪服务的内容。由于会展服务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而服务人员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临时性、非专业性、不固定性等问题,会展服务中的礼宾服务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他因素的实际效果,是展会品牌化建设的基础保障。

2.开发会展礼宾服务项目的价值

2.1会展礼宾服务的概念

“礼宾”一词的概念,源于一种礼仪接待。而这种接待的规格往往用于外交接待活动中。在现代会展业中的接待礼仪我们都把它归为会展服务礼仪中的会展一般接待礼仪,并没有触碰到“礼宾”的概念,对于接待规格上也就是一般商务活动的普通接待;或者是大型活动的礼仪接待。会展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其中源于各行业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唯有当会展人的服务超乎客户期待,客户才会感受到满意和认可。“会展礼宾服务”是指现代会展服务以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实施,其概念的提出就是把会展礼仪中的接待提升到礼宾接待的规格,并逐步形成某展会、活动、会议等特定标准和个性品牌。

2.2会展礼宾服务项目开发的意义

中国的会展迅猛发展,中国的会展业近20年来以年均20%的速度迅猛增长。其中“广交会”一个非常成熟的会展活动,它的全称为“中国出口商品交易大会”。从1957年春季开始,广州就承载已有逾50年历史,是中国目前历史最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国别地区最广、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 “广交会”中由于它所面对的对象人群更丰富,更国际化,礼宾服务也算是走在了国际多元化的前列。

浙江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全国前列,浙江会展资源丰富。目前浙江在全国会展行业中也居于相对靠前的地位。浙江会展活动主要以区域经济为主,主要的活动对象以长三角沿海发展城市为主,展会的礼宾服务仅仅局限于会展服务礼仪,其较狭隘的就会展活动人对个体形象以及所带来的企业形象上展开,其形式单一,内容文化上较为单薄,会展活动单位的深层文化底蕴无法探究等等。开发有效的礼宾服务项目内容,使其在本身原有的功能上发展形成一定的模式化仪式项目活动,充分发挥礼宾服务项目的规范化、个性化、国际化、品牌化、民族化、多样化等优势,给会展活动赋予了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和感知认同感,当会展礼宾服务的发展形成一定的产品宣传模式,便能在会议或大型展览会中赢得更多的商机和信任,进而为企业赢得事业的更大成功,这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3.会展礼宾服务项目开发项目的对策应用

3.1推行会展礼宾服务人员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产品化”

会展服务中的礼仪接待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围绕参展与会客商的迎送的有机组成部分。会展礼宾服务项目首先少不了对礼仪接待的开发。会展礼仪接待就目前会展业市场来说,受过专业培训的礼仪专业人员并不多,相关公关公司或者传播文化机构也没有相关的固定产品,特别是会展服务礼宾专职人员几乎没有。因此,在表达参展产品的性质方面尚不能达到默契,有的花费了大量资金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原因是请的服务人员虽然容貌、身高等外在形象上都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在专业技能、公关素质上却略逊一筹,很难较短的时间内快速了解会展品牌内在所赋予的核心内容和精神。

推行会展礼宾服务人员服务的“专业化、规范化、产品化”旨在会展活动与之相关服务人员都能有经过同一化、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训练。并且,在展会活动中,礼宾服务不仅能够符合展会活动的宗旨,又能体现企业商家本身所带有的个性化精神。培育一批专业会展人才,提高高端的会展礼宾服务是会展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业内人士指出,会展礼仪服务是会展业发展的剂和增色剂。这对专业会展服务礼仪公司、高校会展专业、行业专职部门机构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单位或部门都是培养专业会展人才的最理想基地,也是推行会展礼宾服务的起源地。礼宾服务人员可以分为专业礼仪服务人员以及工作人员,推行礼宾服务首先需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来推行,做到个尽其责,在工作和服务中凸显本展会活动的特点、宗旨。作为企业或者活动单位可以把推行会展礼宾服务活动与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结合起来,培养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队伍。专业公司等机构提供会展礼宾服务的社会单位都可以礼仪服务人员的特点作为一个标准化与个性化的产品,让其的经济地位也走上专业化与规范化。

3.2开发礼宾服务项目的“品牌化、特色化、多元化”

会展活动中的企业本身又具备自身的独特性,礼宾服务首先就呈现出它的优势,通过特色化的内容诠释企业的品牌价值。所以,礼宾服务要把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员工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标识,更是企业品牌、信誉和服务水平的最直接体现。

展会各类礼宾服务之间保持联系,强调服务工作的整体意识,即要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同时,又要把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这些功能相互作用、相互依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一项功能的欠缺或不正常都会导致整个系统运转的失误与偏差。因此,在礼宾服务项目的开发上要根据会展活动的特性和类型培育出符合该展会活动特定的礼宾服务内容。会展服务可以结合特定的内容围绕着与会人员、包括服务人员、客户展开,礼宾服务项目运用到会展服务场合的仪式和礼节活动中必须展现出特有的核心品牌价值。例如,文化类、旅游类、产品制造类等会展活动本身有着自身的特点,根据会展内容来提供更优质,更贴切的礼宾服务,这种礼宾服务的工作效果直接和整个会展业系统紧密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礼宾服务作为服务中的一种表现,它不但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技术,需要形式存在的多元化、它就是展会品牌化过程中的一个亮点。

第7篇

关键词:创新;形体礼仪;教学;课程

1引言

当代世界是一个看重人际交流的世界,礼节是人际交流基本保障。一个人的礼仪素质修养可以说明他的文明水平高低和文化程度高低,无论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各个职位的职员都要具备这种基本的礼节规范,所以形体礼仪课程教授在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人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在高职高专院校 “以工作为指导方向”、“以世界需求设专业,以职位核心能力设课程”的课程教授变革方向的推动下,需要以工作为指导方向进行形体礼仪课程变革与创新,依据学生所学课程和将来可能从事行业的性质与要求,传授其将来可能从事职业所需的特殊课程知识、专业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修养与职业工作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形体礼仪课的概念

形体礼仪课程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目前也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教材使用的是形体培训和礼仪培训的相关概念。而关于“形体礼仪课”的概念,廖恒在其文章中有相关概念:形体礼仪课包括美体、美身、健身,把形体培训的基础姿势、基础步伐、基础身体素质训练与礼仪的基础仪态、仪表培训融合在一起,以“美”为本质特点,展现男性强壮的绅士风度、女子温柔高雅的气质。依据这个和许多年的实验和对形体美的理解,作如下规定:形体礼仪课是一种由基础的形体培训和礼节知识教授,使其形象提高,气质提升、举止优雅,将内在美与外在美进行统一的形态与礼节相匹配的课程。它首先以专业的形态培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其次以生活化的礼节常识,提升学生素养;通过体态与礼仪的融合,使形态培训变得生活化,加强礼貌礼仪的感染力。

3 高职院校形体礼仪课程教学的现状

目前一般高职院校将形态课程划入体育课程中,许多旅游类课程都依据实施性教学规划开设了形态课程,但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来考察,开设时间为一学期,在课程设计上基本上找不到完善的、规范的、可供引用的完整课程体系;在教材选用、教学大纲设计、讲解与实操课时安排、教学地点的要求、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都是依据本校的自身情况而定,其教学质量较难进行统一评估。

况且,高职高专院校形态培训课程方面的设计还是不够看重的,其实对于中专生来说的形态培训课的训练不仅仅是为了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是要通过训练成就自己在健康前提下的自然形态美,并且可以与职业的本身的言谈进行观察,然后在观察之后依据一定的准则对自己的言论与举止做出评判,最后对此产生赞同的或不赞同的个人观点。但是,因为旧的“学而优则官”“盼子成龙、盼女成凤”思想的影响,而且现代人追名逐利,念书和考试在我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细微层面就导致了以考试和分数为核心的家庭氛围。

4 高职院校形体礼仪课程教学创新

4.1 根据未来岗位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肢体锻炼能够塑造人体的形态,改变学生的形态与体态,使其拥有形态美、动作美、气质美,是学生外塑未来职业形象的重要方法。当代礼仪培训从培养高尚品质和陶冶情操开始,教会学生学会什么是体态美、形态美、言谈美、举止美,这些是学生锻炼内在良好品质的不竭动力。经过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与当今礼仪相融合的教学,在塑造学生美好形态的同时,还要尤其注意行为美的训练,教会学生依照现代基本礼节规范要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礼仪素养和礼仪概念等方面进行训练和改造,要求学生的动作,坐、站、行走要优美,要自尊自信,要尊重他人,行事礼貌,提高学生的职业礼貌与素养,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艺术影响将各种舞蹈、体操以及健美操等多个复杂动作进行组合,着重培养个体表现力,用手势语言体现个人魅力,所做动作更显优美气质和涵养。使学生在就业的实际压力和就业需求中增强自信心和综合实力。

4.2 注重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4.2.1适应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当前社会,科技、信息技术、信息行业发展迅速,竞争万分激励,同学们踏入社会就要和形形的人打交道,无法避免地有竞争的存在。一个同学只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而没有竞争意识,不会展现自己、表现自我将会很难在如今这竞争型的社会生存,更无法获得成功。提升同学们的战斗能力,会对同学们的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实际中可以多多实行比赛式教学法,为同学们提供竞争的可能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分出胜负与成败,这些比赛的过程会提升同学们对竞争的理解。使竞争的概念得到升华;尽量让同学们自由参加小队、班级、院系之间的各种比赛活动,进一步使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得到加强,并在课堂上上营造一种积极公平的竞争氛围,让同学们在剧烈的竞争氛围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使竞争的概念进入到同学们的生活学习中去,使同学们可以积极对待日常生活中遭遇的问题与挫折,打起精神,解决困难,成为生活的主导者,进而养成积极竞争的习惯,为毕业生们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4.2.2 依据人文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与人交往能力指的是在一个集体、组织内的与他人友好共处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是同学们进行管理类工作与人力资源工作进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采取全新的方式和手法摈弃传统的教育模式,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班级活动、比赛、辩论会等,增强同学们与老师和社会以及其他同学交流的强度,使同学们的情感接近社会,并适当地引领学生在比赛中解决好自己和组织其他同学以及老师之间的关系,试着与不同品行的同学接触,尊重老师、爱护同学、为人谦虚、办事公平,万事以集体利益为先,顾全大局,虚心学习、学人之长,弥补自己不足。这样同学们在与人交往中就能够形成群体为主的意识,友善谦虚的态度,热情爽朗的性格,不自私的思想、做事公平的风格,诚实守信的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硇纬裳生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训练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毕业生日后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作好准备工作。

4.2.3 拓宽未来职业渠道,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为了贯彻实施《教育部有关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有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育目标,院校管理与服务相关专业体态礼仪课程教学应改进考核与评估办法,建立健全有助于鼓励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测评体系,采取结果性评估与过程性评估相融合的方法。让同学们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进行测试,让每位同学都能经过自己的付出,轻松地完成测试,主要是学习过程、认真的态度、提高程度和参与的频率,从学生的工作技能、学习态度、与人沟通等方面对同学们进行全面评估。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主要目标,建立有助于学生工作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体系,依照学生未来工作发展的需要,努力进行以“能力本位”为中心的教育改进与创新,展开工作有用性形体礼仪教学,把形态礼仪与学生日后从事的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学生择业的综合市场竞争力,为学生身体健康和生存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王冰.长春大学学报. 2007(04).

[2]形体课教学在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中的地位和导向[J]. 陈霞.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4).

[3]刍议在高职体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就业能力[J]. 陈弘,陈碧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02).

[4]论现代礼仪与形体训练对高职生的影响[J]. 李妮娜.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1).

第8篇

不论是培训机构还是客户本身,要想做好商务礼仪培训工作,必须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商务礼仪?”,二是“商务礼仪应用的场合”。

什么是商务礼仪?商务礼仪就是人们在商务场合中适用的礼仪规范。说是“商务”,是为区别于服务行业的“服务礼仪”、行政机关的“政务礼仪”以及销售行业的“销售礼仪”等而言的。

有人把商务礼仪等同于公务礼仪。其实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谓“公务礼仪”,是行使公事过程中适用的礼仪规范,很明显,“公务礼仪”从范畴上已经包括了“商务礼仪”、“服务礼仪”、“政务礼仪”、“销售礼仪”等内容。

对于相当广泛的人群来说,对职业礼仪的认知还是一知半解的阶段,需求信息往往来自媒体的宣传。所以往往对自己需求并不是十分明确的了解,对概念的理解上还相当模糊。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礼仪培训机构,一位专业的礼仪培训师,这时候就要明确,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我们在培训之前,都有一个客户的需求调研过程。在主动提出“商务礼仪培训需求”的客户中,稍加分析他们的培训目的、培训人员、培训要求等情况后,我们发现:超过50%以上的客户真正需求的并不是商务礼仪,往往是销售礼仪、服务礼仪等等。如果只死抠字面,就会和客户的真正需求背道而驰。

礼出于俗,俗化为礼。所以,在讲商务礼仪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分清场合。因为所谓商务礼仪,是应用在商务场合之中的。其中涉及到的一些规范,如果换个场合,甚至会使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

那么,哪些场合讲商务礼仪呢?主要有三个场合:

一是初次见面。

工作场合,初次交往的时候,为赢得对方的好感、显示对对方的尊重,必然要严格讲究商务礼仪。

二是公务交往。因公交往的时候,讲究商务礼仪一是和交往对象划清界线;二是维护企业形象。特别是庆典、仪式、商务会议、谈判等。

第9篇

关键词:礼仪礼节;服务;质量

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下一代的““知书识礼”教育。然而,近年来,不少90后学生在家中是小皇帝,过度受宠,渐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不懂礼节不讲谦让的坏习惯。他们中有的不尊敬师长,有的出言不逊,语言不文明,有的上车抢位置,礼让美德淡薄,有的不懂基本的礼貌、行为习惯极差... ...这些事看似虽小,但长此以往,必然会阻碍他们道德水准的提高。加强礼仪礼节教育,是提升和完善学生自身形象,搞好服务工作的必要前提和重要途径。

一. 关于礼仪礼节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场所中,为表示相互尊重,敬意,友好,而约定俗成的,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交际场合中,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与照料的约定俗成形式。

中国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度而著称于世。礼仪礼节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礼节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礼节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的,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礼节与古代的礼仪礼节已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文明礼仪礼节传统,如尊老敬贤、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传承。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营造文明社会风气,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以及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非常现实的社会意义。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源远流长的礼仪礼节的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的礼仪礼节也越显重要。注重礼仪礼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讲礼仪礼节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有道德,有修养;讲礼仪礼节可以塑造一个良好的个人形象;讲礼仪礼节可以使你的事业成功;讲礼仪礼节可以使得社会更加安定。礼仪礼节是在社会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日常礼节。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掌握规范的礼仪礼节,能为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改善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礼仪礼节能够调节人际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礼节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人们在交往时按礼仪礼节的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人们受到尊重、礼遇、赞同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形成友好关系,反之会产生敌对,抵触,反感,甚至憎恶的心理。 礼仪礼节具有很强的凝聚情感的作用。礼仪礼节的重要功能是对人际关系的调解。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礼节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学好礼仪礼节的知识,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从单位的角度来说,可以塑造单位形象,提高顾客满意度和美誉度,并最终达到提升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 服务行业在礼仪礼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不到位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不论国家大小,不论种族差别,不论信仰不同,都追求一个共同点,就是民族的文明。因此,讲究礼节礼貌,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个文明进步的象征;对一个人来说,是衡量其修养程度、道德标准的砝码。作为展现社会文明窗口的服务行业.每个人都应自觉地讲究礼节礼貌,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服务水平。 要想提高服务行业的礼仪礼节,就得仔细的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我首先提到的就是意识的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礼仪礼节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流行起来。比如生活中朋友同事一起吃饭的时候碰杯,有的人碰杯的时候就是随便碰碰就行了,不管那个杯子举的高低位置。而礼仪礼节却要求和自己的上级、自己的长辈或宾客碰杯的时候,要显示出自己的尊重,自己的杯口的要略低于他人的杯口。在大家中国的心目中可能觉得这是很小的事情,但却又是很应该注重的问题,这就说明旅游服务人员对礼仪礼节的认识还不够充分,意识还不到位。

(二)缺乏专业培养

随着现代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服务行业的我们更是应该学好礼仪礼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是服务质量的竞争。服务行业作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懂礼仪礼节,使客人处处感到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可以拉近宾客与服务人员的距离,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但是有的餐饮企业的服务人员,当着客人的面相互抱怨、互相指责、埋怨老板,带着情绪工作,给顾客留下了很差的印象。本地一个开工典礼的现场剪彩,主席台的上的礼仪小姐,个子高、矮、胖、瘦不论,有的头发批着,有的走路低着头,有的甚至两腿分开站立... ...所以这些均说明,她们缺乏礼仪礼节方面的专业培养。

三. 如何解决所存在的问题

(一)加强礼仪知识教育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礼仪礼节方面的意识人们也在不断的改变看法。人们只有不断的把礼仪礼节方面的知识提高,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程度,在众人面前才能有一个良好形象。比如说,在一次聚会上,一个人停下来跟你说话。你认出了他的面孔,却想不起他的名字。最好的办法是坦白地承认你的失忆。“我的脑袋记不起来了,再说一遍你的名字好吗?”当你使用“再”这个词时,听起来就好像它真的被你忘掉了一样。例如,“你的名字就在我嘴边打转。再把它说一遍好吗?”通过这几句简简单单的话,你承担了责任,但没有作过多的道歉。不要说:“我很抱歉把你的名字给忘了。”这样听起来好像对方的名字不够重要,不值得你一开始就把它记住。或许你看到某个你觉得面熟的人,而对方看着你时脸上也一样带着“我在哪儿见过你”的表情。同样,只要承认事实就可以了。“我知道我们最近见过面,我肯定认识你,不过我不擅长记人的名字。”然后进行自我介绍。这会促使对方说出他(或她)的名字。只有自己平时多了解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就不会在外人面前显得很尴尬了。

(二)发挥现代礼仪的服务功能

“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印象”,别人对您最初的评价是基于您的装束、谈吐和举动。人们往往把讲礼仪礼节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对个人而言,则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和有无教养的尺度。服务行业人员的礼仪、礼节和礼貌,就像无声的语言,说明一个企业的档次、级别和服务水准。优良的服务态度和规范的礼仪礼貌是企业经营成功的关键。对于服务行业的人员来说,我们应该多去参加礼仪礼节知识方面的培训。作为服务行业的企业,也应该多多的开展关于礼仪礼节的知识讲座,让自己企业的员工们多学点关于问候礼,称呼礼,应答礼,应送礼,握手礼等方面的礼仪礼节的知识。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以礼待人,有时侯礼的作用不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礼节比智慧和学识都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的市场竞争是一种形象竞争,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因素很多,其中高素质的员工,高质量的服务,每一位员工的礼仪礼节修养无疑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礼仪礼节能够调节人际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礼节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人们在交往时按礼仪礼节的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缓和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一般来说,人们受到尊重、礼遇、赞同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形成友谊关系,反之会产生敌对,抵触,反感,甚至憎恶的心理。 礼仪礼节具有很强的凝聚情感的作用。礼仪礼节的重要功能是对人际关系的调解。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在平静中会突然发生冲突,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礼仪礼节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缓解已经激化的矛盾。如果人们都能够自觉主动地遵守礼仪规范,按照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就容易使人际间感情得以沟通,建立起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友好合作的关系,进而有利于各种事业的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公关礼仪;现状问题;改进对策

为了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职院校纷纷开设公关礼仪课程,这对广大中职生的个人形象、职业发展和品德修养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因此,加强对中职公关教育现状与改进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公关礼仪教育有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方面,中职院校对公关礼仪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公关礼仪课程教师,大多由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教师兼任,最终导致了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不规范、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严重制约了公关礼仪教育的落实。

另一方面,中职生普遍缺乏对礼节礼仪的正确认识,存在概念模糊、意识淡薄的问题,具体包括缺乏个人礼节礼仪常识、尊敬长辈和师长意识淡薄、不文明的习惯较多等。调查发现,许多中职生没有使用谢谢、您好、再见等文明用语的习惯,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存在许多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

二、中职公关礼仪教育的改进对策

针对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关教育主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充分发挥中职公关礼仪教育的教学服务作用,为培养优秀中职人才提供保障。

1.列入必修,提高重视

由于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基本是应用型人才,他们的技能相对单一,且在身心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再加上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必须加强公关礼仪教育,最好将其列入中职生专业必修课程之内,将其与学分挂钩,提高学生对公关礼仪的重视度。同时,相关任课教师要进行严格管理,一旦有学生出现公关礼仪课不及格的现象,要坚决让其重修,进而在思想理念上促使学生强化礼节礼仪常态化概念。

2.理实结合,促进内化

在中职教育中,公关礼仪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它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功利性,所以,在开展公关礼仪教育时,教师必须全面落实理实结合的理念,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将公关礼仪运用到實际生活中。一方面,在公关礼仪课上,学生应统一着装,然后教师讲解相关职业穿着技巧和生活礼节礼仪常识,并做好示范,让学生充分掌握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场合的礼仪;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公关礼仪实践平台,加强公关礼仪教学基地和实训室建设,以促进中职生公关礼仪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3.多元教学,强化兴趣

公关礼仪教育并非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礼节礼仪教育。所以,在开展公关礼仪教育时,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精心创设生活化礼仪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多维互动课堂,进而提高公关礼仪教育实效性。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微课优化课堂结构,营造轻松愉悦、活泼生动的课堂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公关礼仪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创设问题式、生活式、探究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展开合作探讨、即兴表演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我展示与自我表达机会,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及时肯定和奖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持续兴趣支撑下将公关礼仪化为内在素养和习惯。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公关礼仪;现状问题;改进对策

为了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专业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中职院校纷纷开设公关礼仪课程,这对广大中职生的个人形象、职业发展和品德修养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正面作用。因此,加强对中职公关教育现状与改进对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一、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公关礼仪教育有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中职院校对公关礼仪教育的重视度不够,缺乏专业的公关礼仪课程教师,大多由负责教育教学管理的教师兼任,最终导致了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不规范、实践平台不足等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了抵触心理,严重制约了公关礼仪教育的落实。另一方面,中职生普遍缺乏对礼节礼仪的正确认识,存在概念模糊、意识淡薄的问题,具体包括缺乏个人礼节礼仪常识、尊敬长辈和师长意识淡薄、不文明的习惯较多等。调查发现,许多中职生没有使用谢谢、您好、再见等文明用语的习惯,同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存在许多不文明行为,如乱扔垃圾、破坏公物、乱涂乱画等。

二、中职公关礼仪教育的改进对策

针对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关教育主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以充分发挥中职公关礼仪教育的教学服务作用,为培养优秀中职人才提供保障。1.列入必修,提高重视。由于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基本是应用型人才,他们的技能相对单一,且在身心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再加上社会、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必须加强公关礼仪教育,最好将其列入中职生专业必修课程之内,将其与学分挂钩,提高学生对公关礼仪的重视度。同时,相关任课教师要进行严格管理,一旦有学生出现公关礼仪课不及格的现象,要坚决让其重修,进而在思想理念上促使学生强化礼节礼仪常态化概念。2.理实结合,促进内化。在中职教育中,公关礼仪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它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实用性和功利性,所以,在开展公关礼仪教育时,教师必须全面落实理实结合的理念,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将公关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一方面,在公关礼仪课上,学生应统一着装,然后教师讲解相关职业穿着技巧和生活礼节礼仪常识,并做好示范,让学生充分掌握未来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场合的礼仪;另一方面,中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公关礼仪实践平台,加强公关礼仪教学基地和实训室建设,以促进中职生公关礼仪知识的内化与迁移。3.多元教学,强化兴趣。公关礼仪教育并非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礼节礼仪教育。所以,在开展公关礼仪教育时,教师必须摒弃传统教学理念,积极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精心创设生活化礼仪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多维互动课堂,进而提高公关礼仪教育实效性。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微课优化课堂结构,营造轻松愉悦、活泼生动的课堂情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公关礼仪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创设问题式、生活式、探究式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展开合作探讨、即兴表演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我展示与自我表达机会,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对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及时肯定和奖励,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持续兴趣支撑下将公关礼仪化为内在素养和习惯。

综上所述,面对中职公关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既要将公关礼仪课列入必修,提高学生重视度,又要坚持理实结合理念,促进公关礼仪知识内化,同时要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化课堂结构,强化学生兴趣。

作者:敖霞 单位:四川省水产学校

参考文献:

[1]韩爱群.浅谈对高职院校开展公关礼仪教育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6(28).

第12篇

拿到《商务礼仪》教程后,我如获至宝,一有空就认真仔细地学习、理解和消化,希望尽快将理论的知识吃透,并融入到自己日常言行中。

通过学习,让我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礼仪的含义,礼仪是一种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应具有的相互表示敬重、亲善友好的行为规范,是人的一种内在涵养的充分体现;从个人角度看,优秀的礼仪素质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还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且有利于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使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前,我对于礼仪的概念及重要性理解不透,总认为礼仪好坏是个人问题,人与人不同,甚至认为像气质一样是天生的,认真学习后,我才进一步明白,礼仪不仅是个人形象的社会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所在单位的荣辱得失,尤其像我们所在的服务性行业,个人的礼仪素质,直接关系到顾客的满意度,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关系到单位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商务礼仪教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完全信赖于个人能力与机遇,85%要靠纵横错杂的人际关系,当这85%的人际资源被你掌握后,也就离成功不远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持续的锻炼,从内心深处感受礼仪之美,从言行上表现礼仪之美,努力提高个人修养,增强专业与心理素质,才能有效将体现对人对事对工作的服务素养。

第13篇

(一)护理礼仪的概念

护理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它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它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的言行举止的礼貌性,护理行为的贴心职业性,对待护理病人的心态。护理人员的护理礼仪好与坏,不仅仅体现个人素质的好坏,而且与其自身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密切相关。护理礼仪是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水平的一种表现,是其是否热爱据理工作的一种表现,在护理工作中表现出好的生理素质。护理礼仪课程的学习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提升职业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据理专业学生职业自信心的有效补充。通过护理礼仪的学习,可以让据理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其工作的重要性,了解到其工作的神圣性,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让其更加充满信心的准备加入护理行业。

(二)护理文化的概念

护理文化是医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文化是护理工作人员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其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服务内涵。它是一个医院经营理念的体现,也是一个医院服务文化的体现。它是一种文化,它是指医院针对护理业务的开展,对全体护理人员提出的要求,倡导全体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践行的服务宗旨,指导护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它是全体护理人员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护理文化受医院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医院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推动医院全面文化建设。护理工作人员除了要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还在在护理的过程中体现医院的服务理念,将医院的护理理念融入到护理礼仪之中,并从护理人员的具体行为体现出来。

(三)护理礼仪与护理文化之间的关系

1.护理礼仪是护理文化的载体

护理礼仪是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职业护理习惯,它是有形的,能够被病人感知的实实在在的行为态度。但是,护理文化是医院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下,会对护理人员的思想产生影响,而护理人员的思想则可以指导人的行为。通过护理人员的礼仪让病人感受到医院的关怀,感受医院经营理念的传达。因此,护理礼仪是护理文化的载体。

2.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的理论基础

护理礼仪是护理文化的体现,它属于职业素养中的一种。而护理文化是医院针对护理工作而提出来的工作理念。虽然,护理工作的核心理念是细致入微的照顾病人,但是对于不同的医院经营方针指引下,其护理工作的侧重也会有所区别。而区别产生的原因就是护理文化的不同,医院护理理念的不同。理念控制思想,思想指导行为。因此,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的思想指导。

3.护理文化与护理礼仪相互促进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长期以来,被誉为“白衣天使”的职业其本质内涵没有发生改变。但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静止是相对,而运动则是绝对的。护理文化与护理礼仪是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在悄然的发生着细微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易被人察觉,却真实的存在。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护理文化推动护理礼仪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护理礼仪又会反过来推进护理文化的充实。二者在护理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会相互作用,不断演变,形成适合于时代需要的护理文化与护理礼仪。

二、护理礼仪教学与医院护理文化融合的措施

(一)让学生在学习护理礼仪的同时,了解护理文化

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思想的土壤,学生要想学会护理礼仪,将自己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较高的礼仪水平,首先就要了解护理文化。了解护理文化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职业,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让学生增加职业自豪感。了解护理文化可以让学生摆脱对待护理工作的世俗的看法,树立起正确的护理工作价值观。护理文化是护理礼仪基础,没有文化何来礼仪规范,没有文化的评判,礼仪也就无处谈起。了解护理文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护理礼仪时更积极、更主动。礼仪从外表看,是一个人内心世界、情趣的反应。整洁的仪表、得体大方的举止是护理人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透过护理人员的这些行为表象,其实他们所得当的礼仪举止下是展现来现的是一种护理文化。学生在学习护理礼仪的同时,深刻理解本院的医院护理文化,使之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使学生能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强调用礼仪规范护理行为,用文化指导护理行为

护理人员在每一位住院患者接触到的第一位医护工作者,他们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更代表着整个医护工作队伍的形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还是院方对医护工作者进行培训与考核,一直强调的是他们的护理行为,要求其护理行为要得体,要有熟练的护理技术,扎实的护理基本工,形成其工作需要的一套护理礼仪。护理礼仪成为了规范护理人员行为的标准、尺度。但是,要想让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出执着的敬业精神,除了完成工作任务之外,其工作质量也无可挑剔,让护理工作在简单的、重复的、枯燥的护理行为下,展现出对护理的热爱与热情,这就需要从思想上进行教育。换句话说,护理礼仪用以规范护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而要让护理人员达到更高一个层次的工作境界,就要让护理文化来指导他们的护理行为。让护理人员展现患者的每一个微笑不是职业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三)重视学生礼仪规范知识的考核,更要重视学生护理价值观的培养

教师对学生进行护理礼仪知识讲授时,要向学生讲解每一个礼仪深层次的道德观念。每一个护理礼仪的背后,都有一个道德理论作为支撑。教师在进行礼仪规范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护理价值观。学生的护理价值观,是护理学生内心的护理文化的集结,是一个学生护理职业心态的表现。只有具有良好的、端正的价值观,才能让护理文化扎根发芽,才能在外面表现出礼仪上的标准化与职业化。学生护理价值观的培养是高于礼仪规范培养的更高层次,但却由礼仪教养的过程中实现,教师要把握好这个尺度,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三、结语

第14篇

一、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

礼仪是指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它既是人们文明素养的一种外显行为,又是一种内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对于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加强礼仪教育和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讲究文明礼仪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礼仪是人的行为准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往往是通过待人接物的礼仪反映出来的。仪表是否端庄大方,谈吐是否亲切文雅,对他人是否以礼相待,反映了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礼仪是搞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渠道,它渗透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规定着人们的交往规则,指导着人们的一举一动。

(二)讲究礼仪是对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应尽心尽力地履行职责,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它要求从业者最起码做到礼貌待人、文明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在本职岗位上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良好的业绩。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职业学校的学生应努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礼仪修养水平,接受祖国的挑选,迎接未来的挑战,在今后的事业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讲究礼仪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内生活成员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而礼仪教育恰恰是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加强礼仪教育,才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建立,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

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礼仪教育现状

与普通高中或高等院校相比,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质量往往较差,造成职业学校学生管理的难度较大。在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发现,职业学校多数学生是讲究文明礼仪的,能够从自我发展和未来就业的角度思考问题,有良好礼仪习惯,不仅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还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表现不够理想,礼仪观念比较淡薄。究其原因,与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在社会交往中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缺乏与人谦让、合作的思想。此外,一些学生对礼仪知识的了解很少,有些学生甚至反感礼仪课程。因此,如何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礼仪的意识,提高其运用礼仪的能力,是礼仪教学中需要重点探讨的课题。

三、加强职业技术学校礼仪教育的方法选择

职业技术学校是一种完成性教育,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礼仪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帮助他们掌握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培养得体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应建立和完善礼仪教育管理体制,不断探索有效的礼仪教育方法。

(一)通过情景式教学开展礼仪教育。情景式教学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使教育的内容丰富而生动,使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授课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概念置于具体的应用条件下加以阐述,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让课堂成为直接指导实践的精神家园。

(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礼仪教育。结合班级的实际,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课外实践等。利用活动的机会,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如站姿、坐姿、走姿和语言谈吐等训练,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美,什么是对。要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通过多媒体教学开展礼仪教育。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和交互性的特点,融图形、图像、文字、动画、声音为一体,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减少教学中的不规范因素,从而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交际礼仪时,通过视频演示,学生对人际交往中的服饰、语言、动作都能有一个直观的理解,加深对所讲授知识的记忆,也能够在实践中更加熟练地运用。

四、加强礼仪教育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

文明礼仪教育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贯穿学生教育培养全过程的长期任务,因此,在礼仪教育中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开展礼仪教育要围绕创建和谐校园文化这一主题。校园文化与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三者相辅相成。把校园建设成一个充满礼仪的精神家园,注重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以积极健康、具有时代特点、针对性强的内容教育广大学生。要把包容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立、自强的独立精神,诚信守约的道德精神,注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每一个层面。要以礼仪树立学校形象,以礼仪展示学校风貌,经常开展各种礼仪活动和竞赛,开展文明班级评选活动,营造浓厚的礼仪气氛,使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纠正,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从而促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助推学校发展。

第15篇

1 企业形象的概念和主要观点

纵观国内外理论读物和研究文章,人们对其企业形象的理解,主流的观点可以划归为三种类型,即文化论、竞争论、品牌论。

文化论者认为,企业形象是指企业通过设计各种标志并使其深入人心,从而建立起来的对外总体印象,并认为企业形象建设处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企业形象文化论的代表理论是著名的CIS理论,CIS将企业形象分为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三个层次。其中,理念形象主要包括企业的使命、宗旨、价值观、愿景和发展目标等;行为形象主要包括员工素质、企业制度、行为规范等;视觉形象主要包括企业的基本标示、应用标示和厂容厂貌等。

竞争论者认为,企业形象是企业竞争的最新形式之一。他们把企业竞争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分别是:产品竞争阶段、推销竞争阶段、营销竞争阶段和形象竞争阶段,与前三个阶段的产品力、推销力、营销力相对应,企业形象可以产生形象力。他们认为,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推销和营销手段不断丰富,功能和价格差异越来越小,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塑造良好形象,通过企业形象制胜。

品牌论者之中,最著名的当属营销沟通与战略品牌管理研究的先驱者Kevin Lane Keller,他对企业形象所下的定义是:消费者在记忆中通过联想反映出对组织的感知。他提出企业形象宣传可用来从整体上为企业品牌创造联想,这种联想能够产生品牌资产这一无形资产。他还提出,品牌资产的积累是一种品牌营销活动,企业可以通过选择品牌要素、设计营销方案、整合营销沟通、利用品牌杠杆等方式打造强势品牌,而企业形象宣传是品牌资产创建的重要手段。

2 商务礼仪?Ψ?务型企业形象战略的意义

商务礼仪是商务人员在商务活动中,出于对商务交往对象的尊重和友好,同时也是为了维护个人形象和企业形象,所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商务礼仪是一般人际交往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和具体体现,与后者相比,商务礼仪的规范性、约束性和操作性和更强,对企业的商务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甚至可以说,商务人员的礼仪素养和礼仪表现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

有学者提出,人们对企业形象的判断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是企业员工的礼仪与形象。对于服务型企业,其产品就是企业提供给客户的服务,而服务又是由员工来实现,所以与生产型企业相比,人们对服务型企业形象的判断,更加聚焦到员工的礼仪、形象和服务质量上。其中,最基本的判断依据就是企业员工商务礼仪素养。

商务礼仪对服务型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员工礼仪素养可以规范其言行,使企业全员团结协作,提高效率。良好的商务礼仪素养首先作用于企业内部,在员工的日常工作中,彼此之间保持良好的礼仪交往和个人形象,能够起到增进沟通交流、凝聚人心力量、营造和谐氛围、健康快乐工作的积极作用。

②员工礼仪素养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反映企业的管理水平。良好的商务礼仪素养大多都建立在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企业管理之上,混乱的企业管理无法培育出能够展示企业良好形象的员工礼仪素养,两者是紧密相关、互为促进的。

③员工礼仪素养是企业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企业形象的即时性宣传。员工的礼仪素养还作用于企业的商务活动之中,无论是文电、通联这类非面对面的商务活动,还是会见、谈判、仪式这类面对面或公开的商务活动,员工礼仪素养都是宣传企业形象的首要途径和重要渠道。

④员工礼仪素养的持续保持和不断提高,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企业内部运行和各种商务活动中,企业的形象都能通过员工的礼仪素养和表现而深入人心,这种影响归纳起来讲通常被叫作“内塑文化、外树形象”,从而促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3 商务礼仪与企业形象战略的对接

企业形象战略是指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商业策划和形象设计,打造企业专属的识别系统,展示企业独有的标志和特征,塑造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特定位置和形象的战略。

服务型企业形象的塑造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即理念形象塑造、行为形象塑造和视觉形象塑造。其中,理念形象塑造可以通过提炼企业使命、宗旨、价值观、愿景和发展目标等来实现;行为形象塑造则与员工素质和行为密切相关,需要建立一整套制度并通过各种培训和企业文化的影响来实现;视觉形象塑造则可以通过企业形象设计来实现。

按照现代商务礼仪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把员工商务礼仪分为三个部分,即仪容仪表礼仪、办公接待礼仪和人际交往礼仪。那么如何实现商务礼仪与企业形象战略的有效对接呢?我们认为可以按照如下方法步骤和工作要点来实现:

首先,我们从企业的视角将员工的行为重新归类,可以分为两种:与内部运行相关的行为、与商务活动相关的行为,再加上企业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的行为,一共是三种行为,即内部工作行为、商务活动行为和专项培训行为。

然后,我们逐个对照员工行为与企业形象进行对接。一是内部工作行为,对这类行为的约束和培养主要包括:①员工仪容仪表规范性要求,除了符合一般礼仪要求,还要符合企业形象要求;②内部运行工作制度程序和规范,通过制度程序的规范化执行来建立企业在员工心中形象。二是商务活动行为,对这类行为的约束和培养主要包括:①员工仪容仪表规范性要求,与内部工作行为要求具有一致性的同时,还要根据着装TOP原则(即符合商务活动的时间、地点、场合)、商务交往对象的习俗习惯等进行调整;②商务活动礼仪规范,根据商务活动类型而具体安排,通过员工的行为来展示企业形象。

最后,我们根据员工队伍在企业形象战略实施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短板,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这些培训的开展遵循以下原则:①既强化员工对商务礼仪的学习实践,又注重员工对企业使命、宗旨、价值观、愿景和发展目标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使员工将商务礼仪和企业形象内容运用到内部工作与商务活动中,提高员工的礼仪素养和企业形象战略实施的可操作性;②既培养员工的礼仪意识,又注重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使员工在不断提高个人内在修养的同时将企业形象内化于心;③既规范员工的礼仪习惯,又注重按照企业形象战略目标设计和具体实施措施规范员工行为,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自然地参与到企业形象塑造工作之中,即外化于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