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一对一数学教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电子书包;中小学;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4)13/15-0078-04
新课程改革强调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话题,这里的信息技术更多的是指数字媒体技术,从简单的投影、电视、交互电子白板到现今一对一数字化环境的创建,我们见证着技术与课堂的整合进而融合。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现今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试点项目,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教学平台,开发移动端的学习工具及应用,但具体实施效果参差不齐、喜忧参半。在配置了相应的软硬件设备、电子资源和工具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如何使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发挥其优势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因此,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环境下的具体应用模式是十分关键而且非常必要的。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一对一(每个学生至少拥有一种计算设备)的概念出自关于无线和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国际研讨会(WUMTE2002)和智能辅助系统的国际学术会(ITS2004)上专家所作的主题演讲。Papert教授指出,当每一个人都可以买得起一枝铅笔的时候,必然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同样,当每个人自己都可以拥有只属于他个人的一本书而不是与他人分享的时候,这将再次改变个人的学习方式,与此同理,当每个人都拥有并能够经常使用属于他个人的计算设备时,学习方式将再次改变。[1]
在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并存的热门术语是“电子书包”。目前,对于电子书包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电子书包是承载着学习资源的终端设备;电子书包是支持教与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如电子教材、学习工具等;电子书包是支持学生课前、课中与课后学习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本研究认同第三种观点,该观点更能体现信息技术对学生个性化、自主化学习的支持作用。
国外对电子书包的叫法并不多,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这一术语较为成熟,而国内电子书包一词使用更为普遍。唐瑞指出,可以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看作是国外普遍对电子书包项目的另外一种称呼,因此,为更全面、系统地研究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情况,本研究中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和“电子书包”视为同一概念。[2]
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中的应用情况分析
近几年,随着平板电脑的兴起和普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阶段开始尝试试点、不断推广并逐渐走向常态化,但探索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从目前全国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的实施手段来看,可以将试点项目分为三种。
(一)移动终端+APP应用+投影等
基于移动终端及其承载的APP应用来实现课堂教学中基本的活动,通过屏幕广播系统实现传送资源、广播屏幕内容等功能。在APP应用如此盛行的今天,更多的适合于学科教学的应用也不胜枚举,这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种方式更加适合于课堂教学,如移动终端可用于承载教学内容(如iBooks),教师也可以通过某一具体学科应用来展示学习内容(如星图),学生借助工具(如思维导图)完成基于任务的创造活动等。教师和学生均可以通过投影向全班学生进行展示、分享。
(二)移动终端+课堂交互系统+投影等
基于移动终端开发的课堂交互系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对话,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课上通过课堂交互系统向学生分发试题或作业,学生作答结果可直接反馈到教师端,同时,系统对客观试题的作答结果进行初步的统计,教师可以根据整体作答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准确、及时的判断,由此调整并确定后续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可以查看每个学生的作答情况,以发现学困生及其学习难点,有利于后期向不同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个别化教学。
以上两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范围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难以延伸到课外,而且教师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得以体现。
(三)移动终端+学习平台等
与前两种实施方式不同,有的试点项目从学习平台的角度入手。有了学习平台的支持,结构化的学习资源,如教师的讲义、作业等可以永久存储,非实时的互动交流也可以顺利完成,使得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尽管其对课外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功能优势明显,但对平台的功能丰富性、操作便捷性也提出了挑战。从一般的学习平台的功能来看,其主要具备课件播放、资源共享(上传与下载)、互动讨论、作业提交等功能。然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仍需要支持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其应该具备支持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功能,如广播课件或学生作品、实时统计学生答题情况等。
目前,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的实施正逐渐从试点学校的试点班级的试点学科逐渐走向更大范围的融合,如更多科目、更多年级等等。在强有力的技术和平台支持下,如何充分发挥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优势,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并将课堂延伸到生活中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课题。
三、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模式分析
本研究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角度以及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试点项目实施的实践视角,对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的应用模式进行分析。有研究者指出,当前平板电脑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还没有相对完善。尽管有些研究者试图总结出一些模式,但是整体上是宽泛的、不完善的,欠缺可操作性的指导。[3]因此,本研究基于大量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及实际课例进行分析。对于目前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模式,可以按照学习发生的情境分为课内型、课内外互联型以及课外自主型三种。
(一)课内型
1.互动讲授型
教师保留其在传统课堂上的讲授、指导等角色,同时借助技术手段,如课堂交互系统,主导课堂教学活动的进行和实施,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有限组成部分,该种模式称为互动讲授型。这种模式常见于识记、理解等低层次教学目标的达成,如讲授新的概念、定理等规定性知识。该种模式下,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掌控课堂节奏及进度,技术支持主要是用来帮助教师展示教学内容及与学生进行交互,是相对初级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方式。
2.协作探究型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边缘参与者,起引导作用,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进行协作、探究活动,该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此种模式下,教师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学习资源以支持活动的开展,如:在英语学习中,教师利用APP应用或自制电子教材创设情境,学生进行基于任务的探究学习,丰富的媒体资源以及交互设计有效地支撑了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数学学习中,利用认知工具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延展教学内容,等等。在这种应用模式下,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更多地承担了前期的活动组织、技术支撑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内外互联型
随着可汗学院的名声大噪,由此发展起来的学习模式“翻转课堂”也逐渐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翻转课堂”是通过学习平台来实现课堂内外互联的有效模式,该模式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等技术的支持,联通课前、课中及课后,扩展教与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范围。学生在课外通过技术支持来完成知识的学习,在课内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层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记录及时了解学生各阶段的学习表现。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扩大课堂容量和内容深度。[4]
(三)课外自主型
建立在强大学习平台等技术基础上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可以延伸到课外,学生的学习范围大大扩展,课外自主学习成为了可能。此种模式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支持,如提供网络课程、学习工具、学习活动等学习资源。同时,教师要参与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如通过提问或发消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激励,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另外,学生可以基于大量的资源,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非正式的学习,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中实现常态化应用的建议和构想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是基于移动终端、学习平台及网络资源而实施的,较之传统课堂教学,它的实施更加复杂,更需要如电子资源、学习工具及平台等技术方面的有效支持。从目前全国的试点项目开展情况看,项目推广情况并不乐观,其中最大的阻力来源于一线教师的额外工作量及教学实施能力方面,具体说来,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巨大困难主要有资源问题、平台功能问题、自身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的问题。现就以上各方面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构想,以助力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教与学应用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建立丰富全面的资源库,适应多版本的教材需求
学习资源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中尤其是课内外互联模式以及课外自主学习模式下,学习资源对学习活动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因此,为保证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在中小学中顺利进行并实现常态化,建立丰富全面的资源库是必须且迫切的。由于我国各地的教材版本数量较多且差异较大,为确保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全面开展,在制作学习资源时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以满足其差异化需求,同时,要根据适用对象的特点,对媒体进行丰富的设计。在建立资源库时,要建立一套可靠的技术标准,一方面要实现对已有数字化资源的可重用,另一方面要支持多种学习平台对资源的无缝对接,实现学习资源的方便调用和持续使用。
(二)设计开发通用学习平台及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
学习平台可以支持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支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平台的诸多功能,如上传下载资源、答疑讨论等,有助于教师基于学习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并完成教学实施。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技术工具,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困难,为其搭建脚手架,如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梳理等。学习平台为教师教学或学生自学提供了基本的支持,想要丰富学习活动及降低学生学习困难,一些学科个性化的学习工具是迫切需要的,如物理学科中的虚拟实验工具、英语学科中的发音打分工具等。在建设学习平台时,要内嵌基本的学习工具,如:思维导图、点名、分组等,同时,要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设计学科个性化学习工具。
(三)重视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实验效果来看,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有待提高,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基础上的学科教学技能方面有所欠缺。目前,进行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大多数是依托于高校资源(尤其是教育技术相关专家)与技术公司开展。在部分试点学校,教师的教学设计多是借助教育技术专家或相关研究者的帮助完成,在项目开展的前期需要专家的引领,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推进,一线教师应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否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的常态化和持续性实施。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不断影响,一线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要对应有所提升,尤其是基于新兴技术的学科教学能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并重视教师基于技术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提升其信息技术素养及能力以实现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长期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德怀,梁仁楷.1对1增强学习技术和即时互动反馈科技[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2):8-10.
[2] 唐瑞.电子书包的课堂教学研究现状综述[J].中小学电教,2013,(9):11-14.
昆山市玉山镇四年级数学奥数同步补课哪里有/一对一数学家教
【辅导机构】:聚智堂名师教育
【辅导内容】:所有文化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等科目; 各年级奥数、奥英等。
【雄厚师资】:由重点中学在校名师领衔任教,系统归纳重点难点,指点应试技巧,让学生应对不断变化的升学政策!
【高效管理】:为学生建立完善的学习档案、量身订制辅导方案、个性化全程跟踪指导。提供自习室、名师答疑、心理咨询、升学报考指导等增值服务。
【辅导形式】:1对1辅导,随到随学
【上课时间】:周一至周日 早9点至晚9点 (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辅导时间)
【热门咨询】小升初、中高考冲刺、常规补习、周末、节假日
如果您对四年级数学奥数辅导有需求,想给孩子找个完美的辅导机构,请致电:
400-0066-911转分机83467
【温馨提示】400免费咨询电话拨打方式:先拨10位主机号,根据提示拨打后5位分机号。稍等片刻后便可接通学校顾问老师或客服,把您的孩子遇到的学习问题跟老师反馈一下,哪些科目学得不好,哪些科目成绩下滑严重,老师会给您做详细的分析。
*******************************************************
聚智堂教育1对1课程优势:
1.学习计划100%“私人订制”
对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测试。根据测试情况,制定教育培养方向、个性化教学方案、辅导计划。
2.注重思维习惯养成,让学生“举一反三”
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特点的不同,学习过程中各个阶段学习重点不尽相同。教导学生“化整为零”,定点突破,养成良好思维方式,避免一劳永逸。
3.“私家”老师专职辅导
专职老师跟进,对孩子学习状况实时掌握,让家长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学习状况,随时调整辅导计划。
苏州聚智堂校区分布
苏州姑苏学习中心400-0066-911转分机83467
苏州新区学习中心400-0066-911转分机83468
苏州吴中学习中心400-0066-911转分机83469
苏州昆山学习中心400-0066-911转分机83470
苏州昆山城北学习中心400-0066-911转分机83485
苏州园区学习中心400-0066-911转分机83520
*******************************************************
【学习小提示】
这里所说的错误反刍法,其实就是针对考试和测验而言的后续步骤——针对性复习。因为考试和测验暴露出来的问题往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能够揭示出你对相应部分的知识掌握程度,所以,我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甚至专门作一份错误笔记。将自己历次考试和测验中出现的问题,集中放在一起,经常回顾和思考。
查漏补缺
复习时,在自己归纳的基础上,再和老师全面系统的总结进行对照。查出漏缺,分析原因,从而完善自己的归纳,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弄懂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透彻理解和掌握好全部基础知识。通过自学归纳和查漏补缺,主要是把以前所学的分散的、个别的、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变成系统的知识,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产生质的飞跃。
对称性已被清楚地证明是描述自然界的有效工具,我们所学的知识都以各种各样的对称性为基础,对称系统在数学中更易于描述,自然界的奥秘用数学语言写就,进入现实王国的密码就是“对称”。
一、“镜像对称”――人人熟知的“对称”
有易于理解的、公认的“对称”的表述方法是大家在上小学时从算术、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获得的;是以实物、图形或画面为直观背景的;是人人都可意会,但不易用话语把它概括出来的;一般通过描述对称事实予以说明,属就事论事式的表述。例如,具有左右对称显著特征的动物、建筑物、家具或用品就是常用于启蒙认识对称形象的实物。
小学一年级学生还不能够独立概括这类现象或事实,仅处于“认得”或“识得”的水平,认为“对称”就是这样子的,尚无意触及对称的本质。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本对“对称”的解释为“将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对折产生的折痕叫做“对称轴”。这个解释较狭隘,但易理解、好掌握。教师在使学生认识对称的过程中,一般辅以“折、画、剪”等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对称图形两边对折后,折线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在一起。
将“左右相同”归结为“左右重合”,或反之,这种“认得对称”的水平是普遍的,大多数人对“对称”的认知一辈子都维持在这一水平。许多人在中学或大学学过几何学之后,对“对称”的认知也基本处于“左右全等”、“对折重合”的水平,并且习惯于借助直观手段的辅助。但是,假如把呈“左右对称”的画面竖放或斜放,或者把一座呈轴对称形状的物品竖立或斜置,再提问是否对称时,习惯于“对称”的左右水平呈现形态的多数人会因有悖习惯而不能马上做答。这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对称现象时的最朴素、最直接的反应。
实际上,对“对称”的认识最早是从幼儿园或父母那里开始的,左右手、左右脚、左右腿、左边和右边等概念是幼儿阶段形成的经验性或习惯性认识,这是对“对称”的幼儿期认识。待到读小学时,则进一步学习了左右概念及其应用,这时,学生自己的左右手起到了关键性的位置参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与人体有关的前后对称性也是常用的,但却经常被忽略,教师与家长均未注意提炼出“左右”和“前后”是地位相等的对称现象。“对称”概念的形成初期就是这样的。
被忽视的“对称”现象还挺多,以“观察者视角”为例,观察者若从某个角度观察某物是不对称的,还不能马上下“不对称”的结论,要多换些角度观察再说。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自行车、汽车从侧面看显然不对称,但从正面看则显现出对称性。这仅仅是看得到的对称性,还有看不到的对称性,例如汽车的动平衡性,需要仪器测试才能得到确认。这说明观察方法是多样的,不仅是用眼。现在的数学课经常要求学生学会观察,但教师很少注意讲授观察方法,作为观察方法之一的“观察者视角”是很常用的数学方法,也是观察能力的集中体现,可以作为重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讲授给学生。现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安排了“三视图”内容,其意义如何,尚待确证,但若通过“三视图”来教学“观察者视角”,并进一步提炼出观察方法,这就是极有意义的事了。
二、“对称”与数学教学
如何从理性上、用数学方法去精准把握“对称”这个一直在发展着的概念(几百年来,数学、物理学、化学经常产出与“对称”相关的重大进展或发现),使之在人的智慧或思维水平的提高上产出显著效益,这值得中小学数学教师认真研究。有三个重要的概念及相关的思想、方法是贯穿于数学科学的,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上大学、读研究生、做科研都离不开的,这就是“对称、对应、比”。这是三个相互之间有多层次联系的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三个在数学发展历程中不断发生交互作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数学方法,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无可限量的力量,是应该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渗透的,绝非可有可无。同时,如果教师能够从小学算术中挖掘出对称、对应、比的思想方法,这无疑会提高小学数学的育人价值。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须教师对其有基本认识,知识上有一些储备;教学中不刻意增加课时和作业,却能发挥四两拨千斤之效。这方面的教学行为可透射出教师对数学的认识以及专业能力。小学阶段,算术在解释和运用对称意义上有许多便利性,植树问题、找规律、鸡兔同笼、数字谜、九宫格都是运用对称思想或方法的现成问题。
从教学角度研究数学定义不是“咬文嚼字”,而是从中提取思想和方法的营养或力量,能做到这一点除需要些数学功夫外,也需要教师对整个数学中的少数核心思想或方法有基本的、清晰的认识,当然,还要有深度的教学思考,这样才能从数学中挖掘出积极的思想和力量,惟如此才能教给学生活的知识、聪慧的知识,才能从数学宝库中提取真正的、高效的营养以哺育学生。
三、“对称”是一种变换
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认识对称呢?下述说法是适当的:对称不是数字,也不是形状,而是一种特殊的变换(transformation),一种移动物体的方式。换言之,若一个物体在经过变换之后看起来与之前相同,那这个变换就是对称。简言之,对称是个变换,这个变换的功能是“保持不变”。
如果忘了中学或大学所学,对“变换”一词的数学含义记不清了,没关系!换成“操作”这个词也行,“变换”就是“操作”。如果对“物体”这个词也感到困惑,认为有设限之俗,有悖“君子不器”,那干脆把“物体”这个词也省掉,于是就有了“对称”的一个简化版表述:“对称就是操作后不变”。
问题又来了,谁是操作者?这么问导致的麻烦是有可能列举不尽操作者,那还不如不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数学研究者的工作风格。不提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反正数学家兼哲学家罗素(Bertand Russell)曾经说过:数学可以界定为不知道在说什么,也不知道说得对不对的学科。这个深不见底的名言透露出数学其实并不喜欢把什么都搞清楚说明白,数学是“难得糊涂”的典范,数学之如此反而给自己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这里,数学之聪明表现为:既然不提这个事于大局无碍,那就不提为好。待碰到具体问题需要搞清楚操作者是谁的时候,再说!
前面提到小学生或者大多数人对“对称”的理解是基于特定形状的,是某些规则形状使然。而变换意义下的对称说的是:如果某物形状被旋转后没有发生形变,与原形状无异,则称旋转前后的两个形状是旋转对称。仔细想想,这太令人吃惊了,“对称”竟是这样的普遍存在,一个东西挪个窝、转个圈,只要不因此有毫发之损之变,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对称变换。
于是镜像对称(亦称“反射对称”)概念就成为必要的了。我们可以通过空间翻折(翻筋头)来达到左右重合,来说明左右机翼是镜像对称的。有意思的是,人们比较认可镜像对称图形的对称性,而对于更具普遍性的平移对称现象,反而往往忽略其对称属性。典型的实例是工厂流水线末端的产成品,它们就是平移对称的。批量生产产品的思想本质上是对称概念的实际应用。
四、“对称”的基本要素
前面说到用数学方法描述对称系统有极大地便利性,那么,“对称”的要素有哪些呢?数学工作者认为:任何领域、任何学科的关于“对称”意义的表述必须具备变换(transformation)、结构(structure)、保持(preserve)等要素。由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对称意义不再是对某种规则的模糊印象或是对对称美的艺术感觉了,而是变成了具有严格逻辑定义的明确的数学观念了。这时,我们可以将“对称”作为运算对象并进行运算,当然,也能够证明关于对称的定理(从大学数学系课程“群论”中可以学到),更有机会打开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大门。
“对称就是左右相同”的观念使得一些小学生在画天安门城楼时,将左右两排迎风展开的红旗画成左面向左、右面向右展开,这个小小的谬误遵循的是严格的镜像对称,反映出左右相同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这个认识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他们认为红旗应该画成向两边飘扬才是严格的对称形式。小学阶段形成的对一个事物的认识可以长期处于某种水平,几乎无任何改变。前面曾提到许多成年人对“对称”的认识维持在小学生水平,客观说,这个认识水平是一个好基础,只须稍微有意识的予以扩展,就能得到较大提升。
教师在小学生前述认识基础上,让他们明确说出“对称”就是左和右相同,然后让他们学着说理,学着口述左右对称的道理。对一个小学生来说,这相当于科学启蒙的里程碑。这个阶段的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仅仅看上去“相同”还不够,要能够说明或证明是相同的,才能够确认“对称”性,而这是有难度的,需要观察、动手操作和思考。对小学生来说,发现“对称”的存在实在是非常普通的事,例如,大量的植物都具有左右对称的特征。松树,细看、近看难以体会到形状上的对称,但远看,却似等腰三角形般的对称,这就是小学阶段学生画松树时最常采用的形状。
当学生具有了讲左右对称道理的意识后,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认识更具一般性的“对称”事物。
五、“等号”与“对称”
小学一年级最重要且最常用的对称概念是“=”号,用等号连接的左右相等关系是超越直观性对称的第一步,这不同于形的对称,意味着有关对称的表述用到了计算。递等计算过程中的算式变形是等值变换,目的是保持对称,这是更具本质性的对称,属于较抽象的对称关系。“=”蕴含着最重要的对称性质,可分解为:反身性、对称性、传递性。想说明“相等”有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为了省时、省力,人们努力揭示最少受限的算术运算律,利用等号揭示加乘运算的对称规律。
“对称”的等价含义就是“规律”,或者“规律亦是对称”,这两个词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变性”,说白了就是变中的不变的规律。德国人在教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自然数时,就渗透了上述思想,这可以从他们设计的学具中看出(如图1)。
而我们的教学则忽略了这一思想,缺乏向学生渗透自然数生成规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手段,“智慧的营养”就这样流失了,学生学得的是“营养被人为流失了的数学”。
注意!“紧邻”概念很重要,这意味着一个数与其后继数之间没有“加塞儿”的。这个概念不是天生的,是人们对各种“量”的数值化认识的结果。例如,由于1个苹果是苹果量的基准单位,故数苹果是:1个苹果、2个苹果、3个苹果……而不是1个苹果、1个半苹果、2个苹果……“1个半”不是1的紧邻后继,所以“1个半”并无相应自然数予以表达。这就是自然数,能数1个、数不了1个半,数1个半要用到分数(小数),分数与自然数有不同的生成规律。
那1斤加1两能不能等于2斤(或2两)呢?不能且不对!道理是什么?我们利用自然数可以表达1斤、2斤、3斤……或者表达1两、2两、3两……但若要1斤加1两,因1两并非1斤的“紧邻后继”,也不是1斤的前继,也不会是之后的任何数的紧邻元素,实施加法运算后的结果并不能用自然数来表达,需要扩展自然数增加新的数。
基准单位可以是“个”、“公斤”、“筐”、“吨”、“车皮”、“袋”,但基准单位值一般取自然数1,以便于不同量之间的数值换算。
六、“对称”是算术的思想基础
看来,用自然数来数,规矩还不小,不能乱数。在具体的情境下,要具体量具体分析,要有量的意识及量的规定。实施加法运算,除了关系到同类量外,还要区分“名数”和“不名数”。自然数属“不名数”;1斤、1两、1米属“名数”。“名数”是“量”不是数,“量”为数所度,谓之度量,需要度量的时候先敲定计量单位,再取自然数或分数即可。对量实施算术运算要顾忌计量单位,要考虑“单名数”、“复名数”、“低级单位”、“高级单位”,要搞清“主单位”及相关进率,还要根据具体问题的要求,确定“化法”(高级单位化为低级单位)或“聚法”(低级单位聚为高级单位),否则会造成运算混乱。
“数”、“量”、“运算”都遵循着某种“对称”规律,这些规律的中介就是“=”。试想小学数学中,什么时候能离开这个符号。等号两边,无论表达如何不同,实质必是相等的、对称的。等号左右的对称关系是“强”对称,是对称的至高境界,不像疑似镜像对称,有些因不能立马验证左右重合,还不能及时断定是镜像对称的。
另外,小学数学中讲到的单位(质量单位、测量单位、数量单位)也是典型的对称概念。因为“单位”的关键性质就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刻都能够以所要求的精度再现”。有了单位,才能区分可加量或不可加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学教学;中学生;教师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育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数字音像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广播技术、远程通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它是以实现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教学效益最优化为目的。
随着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教学手段日益盛行,它集声音、文字、数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开拓了信息来源多样化的教育空间,极大的提高了教学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教学效率,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繁重的中学学习压力和枯燥的学习生活,如何调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音、文字、数字、图片、音像于一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使信息来源多样化,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它既可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知识组合范围,将多科目的知识同时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与听觉功能,从而够激了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结果是显著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追寻生命的起源》一课就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生物进化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演变,并受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异,以及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原理。既让学生学习了历史知识,也了解了生物知识。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颖性、生动性、多样性、趣味性极大地吸引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了其学习动机和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发挥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例如,组织学生制作PPT课件、网上讨论、网络视频等多种学习形式交换使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做好课程预习和复习,通过网络快速查询资料和信息,通过网络答疑激发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很多中学生都通过《老友记》、《越狱》提高英语口语能力和了解美国政治经济及文化。
通过以上途径整合各学科知识,充实内容和扩大信息量以及加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与信息内容互相渗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完成自主学习。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中学的文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记忆,且易于遗忘;中学理科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未知性的特点,学生难以通过课本的理论和老师的讲解去掌握和运用一些公式和原理。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它通过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信息的交替演示,屏幕显示的内容可以随意重复和快速更换,不仅能够表现事物的动态变化,还能随画面变化产生相应的声音,最终使使教学信息和教学形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把抽象的概念、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某些抽象的、难以表现的教学过程简单易行。通过这些教学手段有效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达到视听并用,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多角度多渠道地交叉吸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最终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能加深重点、难点的理解。例如,可以通过《乔家大院》使学生了解晋商,通过《尘埃落定》使学生了解土司制度及藏族文化和文学,通过《贞观之治》、《三国演义》等了解历史。在教学中可以播放视频,也可选择要点截图,通过这些方式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对文学常识的了解,并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可谓一举多得。
四、现代技术教育有利于延长中学教学知识的存储期限和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
中学教科书的某些内容基本是一成不变、可以长年使用,尤其是历史、语文及理科类。比如,有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图片、图解、表格甚至与教科书配套的一些录像资料、理科的原理、图解、公式等媒体信息可以说是永恒不变的,只不过在文字的表述会出现差异。因此,相同的信息系统一旦建成就可以存储在移动硬盘中,只需要备有学习工具即可反复使用,永久保存。这样,大大的节约了老师的备课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技能。此外,通过网络信息,可以扩展教师的知识视野,丰富备课内容,为素质教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有关研究也表明,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之后,学生能够自己把我学习的进度、方向,自己探索新的学习方法,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客观上促进了学校对现有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组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估的改革。例如,现代中学教育的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强调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教学的整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完成了由“知识传播着”向“教学主导者”的较色转换。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中学生利用网络自主查找相关信息资源,甚至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能发现和纠正教师的不足之处,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自主选择有兴趣的问题,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请教、交流、积累和探索一些课题,这些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在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新了教学方法,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丰富、直观、形象的表现力,便捷的信息传递和无限的资源共享在教育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带来深刻的变革,它的应用不仅仅是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更多的是延长了教学信息的储存时间,改变了教学模式,从客观上推动素质教育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琼.现代教育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解彩霞,武 鹏.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4)
[3]马春庚,侯丽霞.浅谈现代教育技术[J].教育在线,2008(13)
[4]董大军.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7)
[5] 杨晋平.浅谈多媒体如何优化高中历史教学.[J].信息技术,2011
一、准确性
准确性,或称为科学性,这是教学语言的最基本要求。尤其是数学本身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语句上来不得半点含糊。这就要求教师用准确的语言,确切而恰当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整而严密地阐述算理的形成过程和意义;清晰而严谨地描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准确无误地理解和领会。如,有的教师在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正方形面积计算字母公式中的a2的意义,强调说:“a2不等于2a”,粗听似乎正确,细一想就会觉得不妥,其原因是:当a=2时,a2是等于2a的。这里不仅有教师表述不准确的问题,而且存着教师的表达不严谨。严谨准确的表述是:a2表示a与a的连乘积,2a表示2与a的乘积,二者表示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当然,要做到教学语言的严谨准确,必须将教材中的数学语言作为进行“表演”的“脚本”,并根据学生的言语发展水平,进行准确恰当地表述,才能使学生听得明白真切。
二、精确性
一堂课的时间还是有限的四十分钟,应当发挥每一分钟的作用。为此,教学语言必须进行筛选、提炼、加工和处理,剔除、挤干无用信息,压缩次要信息、剩余信息,特别要戒调信息量为零的空话、套话、废话、口头禅,以及远离题旨的海阔天空,努力追求用精练简洁的语言,以最经济的手段输送最大的有效信息量。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之前,提问学生:“我们已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有哪些?”一学生站起来回答:“有长方形”,教师肯定地说:“对的,请坐下,还有吗?”另一学生站起来答道:“还有正方形”……,如此一问,依次提问了五个学生,既费时,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加入教师将问题改为:“我们已学过的五种基本图形,谁能说出都是些什么图形?”让学生一次说全,既省时,又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
三、通俗性
教师讲课必须让学生听得懂、听得明白;解得开、串得起来。这就要求教学语言通俗易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言语发展有一定的限制,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过度艰深、晦思、难懂,学生就会如坠烟雾,不得要领,影响对知识的掌握,也阻碍他们智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力求自己的讲解深入浅出,具有“大众化”和“学生化”,使学生易理解、易记忆、易表达。如,在讲解“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有位教师把两步计算应用题的中间问题,用一个非常形象的“藏”字来代替,她说:“这里还有一个条件,藏起来了,谁能把它找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这一生动的字眼调动起来,不仅容易接受,而且乐意接受。
四、激励性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为此,教师首先要做到肯于表扬,善于表扬,创造机会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获得发扬。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所有表现,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满腔热情地用“你真棒!”、“你真聪明!”、“很好!”等语言表扬学生。其次,对于课堂上不良的行为和错误的答案,要尽量避免使用“正面的、严厉的批评”。要利用学生喜欢获得赞许的心理,用表扬他人的良好行为,暗示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赶快改正缺点,争取获得同样的赞许。要尽量肯定答案中正确的因素,再诚恳地指出错误所在,并创造机会,让学生下一次回答时能获得赞许。
五、逻辑性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语言表达必须有根有据,遵循逻辑学生的基本规律,这样,才能把知识讲的准确明了,才能有助于学生抓住知识要点,掌握实质。如,讲解以下例题:图上是两个圆铁片和一个矩形铁片,试通过实际测量,计算由它们所围成的圆柱体的体积。
教学语言的逻辑顺序可以这样设计:①请说一说圆柱和这三个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②要求圆柱的体积,应知道什么条件?③如何找出这些条件?④请复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这样讲解引导,有助于学生思维有序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六、启发性
启发式教学是整个教学方法系统的指导思想,而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主要是通过教师的启发性语言来实现的。所谓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不仅把思维的结果传递给学生,而且利用点拨性的语言去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
七、趣味性
小学的数学对象是天真烂漫、喜新好奇、生动活泼的少年儿童。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迎合他们的心理需求,不但要善于说理,而且要富有情趣,吸引学生的认知注意力,舒展思维,接受新知。当然,讲究语言的趣味性,并不是无原则的哗众取宠,而要掌握分寸、恰到好处,使学生听得趣味盎然。
八、节奏性
关键词:“一”起源 多种意义 文化意蕴 语料 分析
一、引言
相比其他数字,数字“一”除了其数目意义之外,更蕴藏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和浓厚的文化意蕴,历代学者对“一”的研究可谓面面俱到。但是,却很少有人把数字“一”的数目意义、文化意义以及哲学意义结合起来做一个系统的阐释。另外,作为外国留学生,由于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不深以及对非母语文化的生疏,他们对现有的这些研究可能不会那么容易理解。
随着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数字“一”的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也日益被一些学者关注。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为方便留学生对数字“一”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对数字“一”的教学特点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以期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文化教学能有些许启示。
在人们的认知结构中都有一个数字范畴,这是不分文化,不分国界的。[1]汉语中的“一”同英语中的“one”以及日语中的“ぃち”所代表的数量是完全相同的。如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仅涉及到它的数字含义,那就相当的简单明了了。可是汉语是一种语言,数字进入语言中便成为了数词,数词作为一种语法单位必然有其自己的词义。而且数词还可以组成数字词。这就使原本简单的数字在具体的语言应用中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意义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这门语言,更深入地了解汉文化。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数字“一”的讲解一定要深入到其非数目意义中去,这也是汉语文化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要想更好地理解一个字所具有的多重意义以及其蕴含的深层文化意蕴,就要从其成字的根源说起。
二、数字“一”探源
数字“一”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在古代生活中又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所以在古代各种文献、文物中会经常发现数字“一”的踪迹。
对于数字“一”的起源,《说文》中云:“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把“一”放在造分天地的重要位置,足以看出古代人们对于“一”的尊重与敬畏。从这一起源来说,“一”就有“初始”“无限大”“全”的意义。段玉裁注:“一之形于六书为指事。”徐灏笺:“造字之初,先有数而后又文。一二三四,画如其数,是为指事,亦为象事也。”如果抛开“一”的哲学意义,仅作为一个数字而言 ,那“一”无疑是最基础,最小的数字。从这一方面来讲,“一”就有“小”“基础”的意义。
从“一”的起源中可以了解到“一”的几种意义,但是作为基础汉字的“一”绝非仅有上面提到的那几种含义。
三、数字“一”的意义及词性
(一)数字“一”的意义归纳
“一”在汉语大字典中包含了多种解释,具体包括:
(1)数词。最小的正整数。如:一加一等于二。《玉篇・一部》:“一者,数之始也。”
(2)全;满。如:一身是胆;一屋人。《左传・宣公十四年》:“谋人,人亦谋己;一国谋之,何以不亡?”
(3)相同;一样。如:“长短不一;一视同仁。《玉篇・一部》:“一 ,同也。”
(4)纯一;纯正。《意・系辞下》:“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孔颖达疏:“皆正乎纯一也。”
(5)专一。《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孔颖达疏:“将欲明道,必须精心;将欲安民,必须一意。”
(6)少许。《玉篇・一部》:“一,少也。”
(7)每;各。如:分为三队,一队十人;一人十份。
(8)另;又。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娑罗树一名菩提……”
(9)单独。《方言》卷十二:“一 ,独也。南楚谓之独。”
(10)统一;划一。《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11)均;平。《旧唐书・薛平传》:“兵甲完利,井赋均一。”
(12)协同。《书・大禹谟》:“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孔颖达疏:“汝等庶几同心尽力,以从我命,其必能有大功勋。”
(13)相当于“某”。如:一天,天下着大雨;一次,他忘了带钢笔。
(14)古代哲学概念。a.指万物的本源,“道”。《庄子・天地》:“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b.指由“道”派生的原始混沌之气。《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5)指自身。《庄子・徐无鬼》:“上之质,若亡其一。”陆德明释文:“一,身也。谓精神不动,若无其身也。”
(16)公尺谱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辽史・乐志》:“各谓之中,度曲协音,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17)助词。
(18)连词。
(19)副词。
(20)姓。《万姓统谱・质韵》:“一,见《姓苑》。”
(二)数字“一”的不同词性
数字“一”的数目意义应用到汉语中是只能作为数词而出现的。随着数字“一”的意义被不断引申,它的最初意义就变得模糊了,以至于最后失去了其数目意义,被活用为其它的词,出现了词类的活用。
1.数字“一”活用为名词
数字“一”被活用做名词,就成为某些事情或实质内容等的替代。表现为它可以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成为谓语动词的陈述对象。如:一了百了,略知一二。其中“一了百了”中的“一”就是作为主语存在的,替代了了却的事物;“略知一二”中的“一”是作为宾语存在的,替代了知道的具体的事。
2.数字“一”活用为动词
数字“一”活用为动词表现为后面能带宾语。《灵枢・本神》有云:“勿闻其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其中“一其神”是使医生自己的精力集中,“一”有归一、集中的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有云:“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声,知其邪正。”这里的“一”有从整体上看的意思。
3.数字“一”活用为形容词
数字“一”活用为形容词表现为能修饰名词,或能受“不”的修饰。如:一怀愁绪,一意孤行,一厢情愿。所列词语中的“一”都是修饰后面名词,表示“满”的意思。能受“不”修饰的像“不一样”“不一定”“不一般”。
4.数字“一”活用为副词
(1)都;一概。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一,犹皆也。”
(2)一旦;一经。《左传・成公二年》:“蔡、许之君,一失其位,不得列于诸侯,况其下乎?”
(3)乃;竟然。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一,犹乃也。”《吕氏春秋・知士》:“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
(4)忽而。《公孙龙子》:“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
(5)甚;极。《庄子・太宗师》:“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一怪之。”
(6)表示时间的短暂或前后动作的紧接。《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想一见如故,就留着住了几个月。”
(7)表示突然的动作或现象。如:甩手一走;眼前一黑。
(8)用在重叠的动词之间,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是尝试性的。如:笑一笑;看一看;尝一尝。
(9)事物有几个方面,指其中的某个方面。《论语・里仁》:“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5.数字“一”活用为连词
数字“一”活用为连词,相当于“或”。《庄子・应帝王》:“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成玄英疏:“或牛或马,随人呼召。”《史记・鲁周公世家》:“一继一及,鲁之常也。”宋王安石:“彼陋者不然,一适焉,一否焉,非流焉则泥,非过焉则不至。”
6.数字“一”活用为助词
活用为助词,用以加强语气。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三:“一,语助也。”《新序・杂事二》:“一不意人君如此也!”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一任教无底砂锅漏了饭汤。”
“一”由最初的一个意义演变成了如今的二十几种意义,足见汉字在汉语中强大的生命力。这么多意义难免会让人觉得错综复杂,尤其会让留学生觉得这是不可能记住的,即使记住了也不会灵活应用。这时候,只有掌握了“一”的演变规律,才能更有助于理解与记忆。
三、“一”的意义的历史演变历程
(一)数字“一”的数目意义
汉语言是博大精深的,体现到数字“一”上亦是如此。就其数目意义而言,也不单纯只是它本义中所指的确切的指数意义。
1.数字“一”的确指意义
所谓确指,即指能够精确或接近精确地表达它所要表达的数目。
从数词“一”的本义来表达,有如“一天、一个、一棵树、一把伞、一日三餐、一国三公、一技之长、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巴掌拍不响”。这些带“一”的词语都是用来计数的,就是数学中序数词“一”的用法。
除了本义,还有利用数词“一”的引申义的。所谓数词“一”的引申义,就是指“一”除了有其客观的基数词意义之外,又加入了人的主观感情。如“一马当先,独一无二,一刀两断,数一数二,一身二任,一举两得,一笑解千愁,回头一笑百媚生”等。这些词中“一“虽然是引申义,但对于其表达的数目并无很大的影响。
在“一”的确指意义中,还有一种用法就是利用两数相乘得出的另一个数为其表达的内容的用法。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比较常见。如《中国谚语资料――农谚》:“一七怀胎一七出,一七扬花一七谷。”这里的“一七”就是“一周”,泛指七天。
在上述的语言环境里,数词真正起到了指称数字、精确表达的目的。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要求数字的精确,有时候仅仅需要一个大概的数目,即用数字表示一个范围即可,这就是数词“一”数目字意义的第二方面。
2.数字“一”的虚指意义
“虚指”是指表示不确定的数目,一般指很少的数目,但有时也可以通过前后两词的对比达到表示数目多的目的,有的没有任何意义,仅仅是为了使用镶嵌修辞手法而已。
泛指内容寥寥的虚指。如:一言半语,一星半点,一鳞半爪,一尘不染。
数字“一”在虚指中可以更加虚化,甚至省去数词意思仍然完整。如:一清二楚,一清二白。其实成语本身表达的就是“清楚”“清白”的意思,加上“一”只是为了表达上更加通顺。
以上这些作用可以说是对数词“一”最初基本指数功能的现实体现和广泛应用,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数词对数目的描述作用。然而,数词“一”的用法绝不仅仅体现在它对数目的描述上,在人们认识世界和彼此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约定俗成等原因,逐渐习惯于将某些数词作为某种文化的象征或用于某些特殊的表达方式。这时,数词“一”便超越了自身数目指代意义的范围或完全脱离了数目意义而具有了非数目意义的特征。
(二)数字“一”的非数目意义
数字“一”在哲学上代表着万物之始,无所不包。《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淮南子・原道训》:“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际天地。”
可见,我国古代人们对“一”这个数是非常崇拜的。延续至今日,有一个成语最能彻底而显著地体现这种文化意蕴,那就是“九九归一”,大意是:绕了不少圈子,最后又还了原。“九九归一”这个“一”是哲学上的初始之意。哲学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的“一”除有万物之始的意义外,还有囊括一切之意,也就是一个“全”字。那现代汉语中能体现这层含义的就是“一心一意”这个词了。这里的“一”不是表示少的意思,恰是表现多,甚至是“满”的意思。
四、数字“一”的文化意蕴
“一”字在六书中为指事字,写法只有一横画,是汉字的第一个部首。它的笔画虽少,只有一笔,但却含意丰富。“一”在古今汉语里是弹性最大的一个词,活动能量之大,使用范围之广,堪称第一。
(一)数字“一”包含的文化现象
“一”表示数量时,有时表示最大,有时又表示最小。《庄子・天下》引惠师语云:“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准确地说明了“一”的两极对立性质。“一”表范围时,既可表示范围之广,又可以表示范围之狭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一”是指“整个”天空,表示范围极广;《论语》:“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是指某一方面,表示范围小。“一”表示程度时,既可以表示程度深重,又可以表示程度轻微。阴铿《晚出新亭》:“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一”表示至极之意;《韩非・安危》:“国不得一安”,“一”是“稍微”,表轻微之意。“一”表示时间时,既可以表示时间之长,又可以表示时间短暂。如表示行为持续的词有“一直”“一贯”等;鲍照《伤逝赋》:“周流八极,万里一息”,“一息”表示时间极短。
(二)数字“一”的文化意义
从“一”的使用上可以发现汉语词语的灵活性和艺术性,也可见汉语的独特风格,还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首先,“一”的多种不同用法体现了汉语言的变通性,也体现了我们先民勇于探索的精神。其次,“一”的“至大无外”性以及它的“至小无内”性是对中华文化中所讲求的辩证思想的最好诠释。最后,“一”有“整体”之意,又有“万物之始”的意思,中国人对“一”的崇拜体现了一种追本溯源的精神,更彰显了炎黄子孙伟大的凝聚力。
作为中国人,我们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对数字“一”的多重文化意蕴可以心领神会。但是,如何让外国留学生也能透彻地理解数字“一”所包含的多种含义及深刻的文化内涵就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了。
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一”教学
(一)汉字能力的培养
数字“一”放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来讲,我们首先要认识到它是一个汉字,是汉字就要考虑到汉字教学。概括来讲,对外汉字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外国学习者的汉字能力。所谓汉字能力,根据施政宇在《论汉字能力》一文中的阐述,指的是用汉字进行记录、表达和沟通的能力,包括写、念、认、说、查五个要素。
写,就是书写,是在向量特征的规定下正确书写符合汉字拓扑性质的字形,并使之达到正字法的要求。数字“一”仅有一画,在书写上是最简单的汉字,所以“写”这个要求很容易达到。念,指的是根据汉字形体所提供的信息准确地念出它所承载的字音。
“一”的发音yi仅涉及到一个单元音,没有卷舌音,所以“念”也是比较容易的。认,是根据字形提示的意义信息辨认并区别字义与词义。“一”的引申义、虚化义众多,留学生学习起来必然困难。说,就是把字说给别人听。“说”是要在前三者掌握熟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查,即指汉字、汉语工具书查检、使用,包括用笔顺、部首、拼音的排序方式进行检索、查看。这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有助于留学生自我学习。在“一”的具体教学中要把写、念、认、说、查相结合,其中要以提高留学生“认”的能力为教学重点。
(二)数字“一”的教学方法
1.穿插讲解法
数字“一”除其序数意义之外,更包含了许多文化意义,如果仅仅讲授其表面含义,留学生在遇到“一”的有关文化背景时,往往会感到费解。但是,数字“一”的文化意蕴又非常丰富和深刻,全面讲解必然占去太多课时,难免喧宾夺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选一些典型的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资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介绍给留学生。
2.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主要是分析数字“一”在汉语言中与在留学生母语文化中的差异,有助于克服学习者的心理障碍。比如说,在西方文化中,数字“一”仅表示“基础”的意思,有一些引申也是从“基础”这个本义来引申的,但在汉语言中“一”有至大无穷的含义。因此,留学生在接触到“一”的“万物之始”“包含一切”之意时就会难以理解。对外汉语教师要着重讲解“一”与留学生母语文化中不同的一面。
3.交际实践法
留学生学习汉语,最终是为了交际,交际实践也是检验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除了让学生记住相关的词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外,还应设置相应的交际环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留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字词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徐锡壹.汉字探源[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3]左民安.细说汉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4]张德鑫.数理乾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李全祥.说“一”看汉字文化的底蕴[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2).
[7]彭鲜红.试析汉字“一”的文化底蕴[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1).
【关键词】实践教学;数控技术;教学意义
0 引言
数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融合了机械类、电子类以及信息等方面的知识,由于社会和企业呼吁更高技术水平的数控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我国制造业朝着更远的方向发展和前进,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而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专业技术、个人素养以及综合能力方面的主要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数控技术的人才所具有的意义
数控技术的操作性比较强,因此一般而言其教学的过程都分成了理论部分的教学,实验操作性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教学三部分,其中实践方面是最重要也是最能考核学生能力的部分,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控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编程的功能,事先将程序都编排好,从而完成对机械操作流程的控制,达到大大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效率的目的。通过其基本的工作方式可以看出,只有学生自己亲自在电脑上进行编程,慢慢琢磨,并将程序输入到机械中,才能验证学生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所以说需要进行实训或是实践的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还有哪些地方是比较薄弱的,也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所存下的漏洞,得以改进。另外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以及在企业工作的氛围中,可以大致明白以后自己所从事的工种,从而在以后的学习的中更加有重点和侧重点,也就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其次,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一是,在实践所达到的最基本作用就是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将以往所学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和运用,所以说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二是,在实践教学中,一般都需要与人进行沟通交流,无论是与教师还是与其他同学之间都需要交流和探讨,因此在互相探讨和讨论之间能无形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三是,数控技术对程序编程的技术要求并不是按照书本知识那样照搬照套,而是需要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式的编程,才能满足社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以及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尝试,多开发新的操作控制程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困难和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能锻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最后,实践教学对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就算学校建立有实训教室或是模拟训练室,但是跟企业中的机械设备以及工作环境还是有很大出入的,因此通过到企业中的实践教学能切合实际的了解到企业机械的具体操作过程,电脑程序的编程以及每项工种之间的衔接内容。另外有部分学生虽然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很有欠缺,需要有人带领或是指导,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活动和教学,能大致了解操作的情况,对以后的就业适应性大大提高,同时也就提高了工作效率。
2 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途径
最近一些年,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而对于机械制造方面来说,一般水平的数控机械已经满足不了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加上数控技术的人员的就业面比较广,能在很多行业有所发挥,因此现阶段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企业的这一需求,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要确定好校外实践的理念和宗旨。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还是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思想观念也没有得到转变,尤其是对学生的实习环节,所以要明确好为什么要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要让教师和学生都了解实践的重要性。在实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真对待,教师也要在旁进行协作,这样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教师的实习经验,以便于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中能将实际部分融合起来。
其次,是确定将校园内设立的实训室、校外组织的实践活动以及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产学研比较系统和有条理的结合起来,创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数控技术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再次,是树立阶段性校外实践模式。先是熟悉式的校外实践模式,在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安排他们进入生产车间熟悉机械的运作过程和生产的环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有何用处以及如何运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方向。再是模仿和模拟式的校外实践模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术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到企业中进行模拟式训练,仔细观察生产人员或是对机械的操作人员是如何进行工作的过程,通过看到的情况分析这一工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从而从中学到知识。另外根据模仿专业的工作人员的动作和流程,也能帮助自己收获到知识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最后是在固定的实习阶段,安排学生到生产中担任一定的职位和职责,通过独立的实际性操作,和设定的工作任务,能帮助学生独立的或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编程,完成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
最后,是建立实践平台和知识模块结合的校外实践模式,将培养的目标进行模块化,一是,每学完一个模块的理论知识,以及相配套的专业技术,就组织进行校外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完成需要高校与校外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于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及时的考核。二是,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以及重复交叉运用的部分,要采用综合性实践任务,对于重复的部分要取消讲解,要学生采用回忆的方式将知识点进行串联,并布置综合性的实习任务让学生完成。三是,采用启发式和引导性的实践方式,在校外实践的过程中,有问题或是需要探讨的地方,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摸索,或是采用引导式的方法,不要直接给予指导,从而帮助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结语
本文围绕实践教学对于培养数控技术的人才所具有的意义这一视角,认为实践教学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学生尽早适应企业和社会起到了很大的帮助,正是由于其重要性,因此提出了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校外实践教学途径,包含了确定校外实践的理念和宗旨以及建立实践教学模式等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晓东,徐盛学,汪菊英,聂小英,王执忠.数控技术人才工程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26-128.(下转第37页)
1.教学语言的准确
数学语言有着严密准确的特点,是一种表达数学概念、推理等的逻辑思维语言.数学语言不像文学语言一样富有弹性,它是十分严谨的语言,有时拥有不同的字眼就可能表示着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坐标与坐标轴”“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等,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有着透彻的理解,如“求解与函数有关的问题不要忽略定义域优先的原则”“求反函数时,易忽略检验反函数的定义域”等等.
2.形象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是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桥梁,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住课堂中老师所讲述的知识点,这就需要一个教师能够运用自己深厚的教学经验来为学生塑造一个生动的课堂形象,如此来驱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予他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要学会生动的语言形象来描述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降低学生对此理解的难度,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如讲述阶乘的概念是可以将它描述成一个感叹号来借以加深学生对此的印象.
3.幽默的教学语言
幽默可以缓解课堂气氛,学生在一种比较压抑畏惧的环境中学习远远不如在一种轻松诙谐的环境中学习效率高.幽默的语言是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质量上的体现,它不仅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情绪化是青春期中学生的特征,如果不能善用自己的幽默语言来引导学生去学习,而是一味地斥责学生,则会增加学生对教师的抵触,降低课堂的教学质量.
4.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
中学生是冉冉东升的旭日,充满着激情和活力,而数学教师的各种身体语言则会点燃他们的活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充满了斗志.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总是呆板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善于用自己的身体语言,用身心来与他们交流.同样数学语言也可以通过这种身体语言来表示,利用手势将数学知识有声有色地向学生描绘,更增加了学生的视觉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正如我们说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们要经常用和蔼的目光去与学生交流,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在注视着自己.但切勿不要过多地重复一个动作,也不要把手势结束得太快,要保持自然适度.
5.合适的比喻语言
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枯燥的数学概念,我们可以将这些概念进行一些恰当的比喻,让这些枯燥的数学概念更生动、鲜活地保存在学生的脑海中,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牢靠地记住这些知识点,同时能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还有更多的语言艺术,而以上只是其中的几种,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应不断地探究、总结及反思自己的语言,从而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借此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语言艺术的影响
从以上的教学语言艺术的体现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仅仅表现在其深厚的数学功底,更重要的注重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交流,如何利用自己的语言艺术来打造一个完美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要求数学老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课堂语言能力是数学教师数学能力的基础,也是其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闪耀着智慧火花的教师语言,能把枯燥的数学公式讲得生动,把模糊的数学概念讲得清晰,启发学生去探索、去挖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总结
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研究指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生本身,而是课堂学习活动。2012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1]“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成功尝试,从教学环境的改变、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到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的更新,每一步都能看到教师和学生的变化,“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引发了教与学的全面变革。本研究以成都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为例,深入探究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变革效果,以期为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概述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产生于20世纪末,是指学生在每人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的环境下,通过网络完成指定任务的学习[2]。“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主要由硬件、软件以及相应的资源构成,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学生用笔记本电脑、iPod、掌上电脑(PDA)、智能手机、点读机、复读机、电子词典、电子游戏机等电子设备;软件环境包括各种游戏和学习用软件。[3]这种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环境,表面上是教学环境的变化,实质上会引发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彻底变化,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工具自主展开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今天的课堂学习知识源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以外,网络是一名全能“教师”,扮演虚拟教师的角色,正如焦建利老师所说:“今天的学习是,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知”。总的来说,“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是以移动终端、学习软件为中介,以学生学习为根本出发点,以教师辅助、组合、设计学习活动为策略,有机组合而成的教学相长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优良的课堂教与学的环境。“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学习资源主要为云服务架构下的网络资源,教育中的“云服务”可以归为两大类[4]:固态“云服务”和常态“云服务”。所谓固态“云服务”是人们直接能意识到的“云服务”项目的总称,如多种网络协作平台;所谓常态“云服务”,是指除协作平台以外的日常使用的“云服务”项目的总称,如腾讯QQ、电子邮箱、博客、微博、贴吧、移动服务等。
三、研究背景
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启动“互联创未来”项目,项目实践范围为小学3年级至6年级,鼓励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设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与合作学习项目,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基于网络的、全球视野下的教育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项目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项目也将为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与实践经验。本研究在12所项目学校中随机抽样2所学校(为遵循研究的伦理问题,特将样本学校和教师隐去真实姓名,统称为A校、B校和教师甲、教师乙),对样本校开展课堂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一系列科学调研,深入分析技术介入课堂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效果,总结凝炼“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策略。为保证调研的信度,应用SPSS17.0对研究中所用的两套问卷进行信度检验(见表1),数据显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均有较好的Alpha系数(>0.7)。说明本次研究开发的学生、教师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四、课堂的变化
为互动分类表(FICA)[5],根据课堂实录将整堂课划分为800个行为,每个行为三秒进行分类统计[6]。(一)课堂观察1———古诗复习通过互动分类频次统计表(表3)对FICA分类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反映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状况[7]。表3分析数据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行为占57.2%,教师主导的接受学习的行为占33.3%,表明“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促进了小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二)课堂观察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互动分类频次统计表(表4)对FICA分类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反映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状况[8]。表4分析数据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占到了55.6%,教师行为占36.3%,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明显上升,表明“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切实促进了小学课堂中教与学的变革。课堂观察发现,平均每节课的提问次数超过了10次,提问男女学生比例均衡,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均给予了积极的反馈,提问类型整体而言侧重于陈述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中应用丰富,媒体类型多为图片和动画。笔记本电脑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媒体应用整体而言较多的在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操作练习环节。平均每节课的活动组织次数超过了4次,主要类型侧重于利用上网笔记本电脑进行动手实践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平均每次活动的时间在3分钟左右,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均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实践证明,“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促使课堂回归学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五、教师的变化
(一)“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态度的发展)
教师切实感受到了教学改革对于自己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引起了教师教学观念的重大变化。项目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通过“一对一”教学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而不仅仅是教,成都市B校教师甲深有体会地说:“我在以前的授课中有70%考虑的是课的设计,很少考虑针对学生的设计,现在通过‘一对一’教学,我开始更多地考虑如何设计,以便于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在学生访谈中,有学生回忆说:“在一次英语课上,主题是动物,老师让我们在网上查资料,让我们查动物的特征,然后写在电脑上,通过白板呈现,让大家猜猜这个动物是什么?还有语文课中对词的赏析,我们在网上查找资料,自己在家做PPT,上课在电子白板上演示”,反映出教师应用技术变革课堂教学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日常教学中。
(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落实了教师的教研活动(教师行为的发展)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保证了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调查问卷显示,81%的教师认为参与项目有了更多教研组讨论的机会,88%的教师反映能够经常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并能与其他教师共享教学资源,38%的教师能经常通过戴尔教室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上述数据表明,通过“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确实促进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反思和改进教学。与基线调研数据[9]相比,明显反映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落实了教师的教研活动,表现为[10]:(1)更加注重应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2)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3)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通过“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一些传统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行为已经消失。
(三)“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能力的发展)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使得教师的创新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4%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了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能力,100%的教师愿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学生问卷调查中也印证了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有97%的学生反映教师会经常组织课堂讨论,96%的学生反映教师经常布置课外需要通过网络来完成的作业。
(四)“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教师能力的发展)
“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促使教师开始教学反思,并提高了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教师意识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课堂中学习者的分层设计。正如成都市B校英语教师乙所说:“一对一教学使教师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如英语单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数学教师丙说:“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开始课后反思在普通教室(非数字化环境)中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因为不是每节课都在戴尔教室,我们开始思考普通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问卷数据显示,69%的教师认为通过项目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有所提高;94%的教师认为通过参与项目自己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有所提高,75%的教师能够经常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成都市A校教师甲说:“以往我们备课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接受知识,通过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中的‘一对一’教学改革的实施我开始更多地考虑学生如何自学……”
(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教师资源开发应用能力(教师能力的发展)
“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教师资源开发的应用能力,调查问卷数据显示,31%的教师认为几乎每节课备课过程中都会使用网络下载教学资料,69%的教师反映时常会使用网络下载教学资源,56%的教师几乎每节课在课堂中都会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88%的教师认为项目提供的优秀案例可以辅助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44%的教师认为项目平台中提供的资源包可以有效地辅助自己的教学,44%的教师经常在“互联创未来”网站上下载资源和共享资源,44%的教师认为“互联创未来”网站提供的资源有助于帮助自己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在学生问卷中有98%的学生反映,授课教师经常会运用学具或挂图进行教学,印证了教师会开发多种资源应用于教学。
六、学生的变化
“互联创未来”项目实施的目标之一,在于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发展学生适应21世纪的能力。①因此,对于学生发展的分析,主要围绕态度维度、行为维度和能力维度展开。
(一)“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态度维度)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使得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成都市A校的教师乙说:“数字化‘一对一’教学特别适宜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学生带着耳机训练语音,避免了传统语音教学中的干扰,关注了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差异,可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可以自己设计学习过程,教学中产生了多种不可预测的生成性资源,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学生问卷调查中反映出92%的学生能够上网搜索学习资料;83%的学生表示经常会到“互联创未来”平台上参与讨论;95%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会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
(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维度)
90%的学生认为参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这与教师问卷数据反映出的学生变化相一致,100%的教师认为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比以前更爱提问题了。成都市A校教师丙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传统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听,而戴尔项目的授课方式每人一台计算机,比如一趟英语课‘WhereisMyHouse?’中我设计了一个街道,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画出路线,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也在对话中动口,学生的自主性更大,兴趣更加浓厚,戴尔项目创建的学习平台体现了多样性和趣味性,学生都想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自己的路线图。”
(三)“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维度)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促进了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数据显示有88%的学生会到“互联创未来”平台上参与作品评比活动,86.9%的学生会到“互联创未来”平台上下载资源,89.2%的学生能够在“互联创未来”平台上共享资源,82.6%的学生学会在“互联创未来”平台上参与讨论和发帖。
(四)“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维度)
参与项目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学习设计的能力。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参与项目中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得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所提高。具体而言,有99%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进行电脑的基本操作,其中77%的学生为熟练操作;67%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熟练地进行网络检索;100%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熟练地进行打字等文字处理;100%的学生能够使用QQ等交流工具与他人沟通交流(其中76%的学生能够熟练应用),100%的学生会运用计算机软件(WORD、POWERPOINT、EXCEL)等制作电子报、PPT展示、儿童绘画等作品(其中73%的学生为熟练应用)。
(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提高了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维度)
笔者以为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
笔者以为前言部分的内容偏少,只有《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结构、特点和教材建制三部分,约一页半。而其他很多学科教师教学用书类似部分相比之下,就丰富、实用多了。如《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说明包括: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以及教科书的特点。《生物教师教学用书》的教材简介包括:编写目的和指导思想、教材的体系和结构以及教材的特点。虽然它们二者也都只有三部分,但却分别有十二页和十五页,内容详实细致。尤其是在教科书的特点说明上,更是不遗余力,下足功夫。而牛津初中英语教科书的特点没有出现在《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中,反而以简短的专业化和成人化的语言出现在学生用书前言中。诚然学科有别,但《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部分内容不应是更少,而理应是更多。《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缺乏许许多多教师所期望的东西,建议增加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以及教科书的特点等方面内容,让广大英语教师对教材及其使用有个宏观上认识和把握。其别要介绍清楚以下内容:
1. 教材为什么要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思想编写?四者之间关系如何?
2. 整套教材话题的方向是如何发展的?
3. 模块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关系如何?
4. 话题、功能、结构和任务对单元板块安排有何影响?单元各板块的功能是什么?单元板块又是如何有机结合的?
5. 单元板块的教学要点是什么?
6. 为什么要使用任务型教学?怎样使用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虽然已被倡导使用多年,但是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普遍知之甚少,根本原因是他们缺乏正规信息渠道。无论是2004年的《牛津初中英语培训材料》,还是2009版的《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训讲义》都没有这方面的详细内容。《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应该提供足够的东西,以帮助弥补空缺。
二、关于《英语课程标准》的级别目标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是英语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依据,它采取分级设计思路。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不但有各级别目标的总体描述,而且也分别提出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但由于各校普遍缺乏《英语课程标准》,造成教师自身对《英语课程标准》了解很少,甚至一无所知,因而在教学中很难促进学生这五个方面整体素养的发展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也缺乏对各年级的目标要求。建议《教师教学用书》增加相应的级别目标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课程标准》只对语言技能提出所有级别目标要求,但对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都只提出二、五、八级这三个级别目标要求,对过度级别目标要求则缺乏描述。《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在级别目标要求上多下功夫,尤其是让广大英语教师明确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三、关于分册中两个模块(module)主题之间具体关系以及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具体关系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缺乏这方面内容。笔者只在2009 版的《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师培训讲义》216、217和218 三页中发现对9A第一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具体关系作分析。如果教师搞不清两个模块主题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模块内部各单元话题之间的具体关系,教学是很难顺利的。因此建议《教师教学用书》在每一模块的开始就要增加这些内容,以便教师对该模块有个全面的把握。
四、关于具体单元教材整体说明或分析以及各板块说明或分析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也缺乏这方面内容。就教师整体目前专业素质来看,许多教师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教材犹如雾里看花。《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每个主题既安排主题概述(即单元概述)又安排每课的教材分析。《地理教师教学用书》每章也是既有本章的结构分析又有每节的结构分析。《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每单元也是先安排单元说明,再安排各课的整体把握……英语学科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如果教师对单元整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没有一个全面深入和准确到位的理解和把握,那么其教学效果是不难想象的。因此建议增加以上内容。
五、关于教学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当作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这是对英语课程任务的重新认识和定位。《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目标构成突出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而忽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种现象危害是极大的,不仅容易造成情感麻木、空白,学习策略缺失及文化意识淡漠从而达不到育人的目的,而且教学效果也是大打折扣的。建议在教学目标中增加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三方面的内容。
六、关于教学评价
《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关注的焦点是教学步骤,即如何教学,而忽略了教学评价。绝大多数教师对评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与原来大同小异甚至毫无变化。教学与评价的关系遭到严重扭曲。《英语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理顺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两者应是在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下协调一致、互为促进的教学行为。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牛津初中英语教师教学用书》应该增加评价方面的内容,特别是:
1.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
2.评价内容
3.评价方法
利用网上前测,把握起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以经验和主观判断为主体来设计的,缺少对学生起点的精确把握。加上班级人数众多,教师如果想要进行细致的学情分析,往往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课堂效率也会因此而打折扣。利用“赢在每一天”平台,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前测,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生个性化的学”的教学理念。
例如,在讲授《2、5的倍数特征》一课时,笔者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并设计了5道练习题进行检测。由于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根据检测情况分析可知,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已经基本掌握了2、5的倍数特征。笔者打破教材提供的思路,以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减少新授课的时间,增加学生交流讨论的时间,增加讲题的人数,重点关注几名没有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由于有了有目标的“前测”工作,教师既对学生的整体情况有了清晰认识,又准确地把握住了本班薄弱学生及薄弱点,为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关注学生个体提供了便利。
利用“人机交互”,关注探究
所谓“人机交互”就是一种发展性的主客互动。“机”就是教学客体,即网络平台,“人”就是教学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在这两个主体中重要的是教师要促进学生与多媒体设备的互动。同时,“互动”要动在“过程思维”中,动在“探索活动”中,这样才能挖掘学生的潜力,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1.化静为动,感受探究的过程
传统教学中,学生虽然经过了积极探索,但汇报时往往只能呈现探究的结果,而探究的过程却很难展示。如果采用人机交互,利用软件中“屏幕广播”的功能,把学生的讨论结果调出,展示到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就能很好地实现学生边展示探究过程边汇报探究结果。例如,在教授《质数与合数》一课时,笔者在Word文档中设计了百数表,让学生找出100以内的质数,汇报前先全部撤销,回到原先的百数表,然后边讲边按恢复键,汇报时就很好地动态展现了一番。现摘录其中一名学生的汇报。
片段呈现:
生:先把1删去,因为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生:把2的倍数删去,2除外,可以整列整列删。
生:把5的倍数删去,5除外,也可以整列删。
生:把3的倍数删去,3除外。
生:把7的倍数删去,7除外,剩下的就都是质数了。
一般课堂上,学生只能汇报探究后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很难展示,因为已经把2、3、5、7的倍数划去了,往往讲的人很难讲清楚划倍数的过程,听的人也很模糊。本次探究通过人机交互,使原本很难讲清楚的探究过程,通过“撤销”和“恢复”两个按钮轻松搞定,实现了动态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富于变化的学习环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大大降低学生想象的难度,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
2.化繁为简,体验探究的方便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能根据需要,调用多款软件参与。例如,在讲授《年月日》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调用Excel表格进行探究,采用人机交互进行反馈。现摘录其中一组的汇报。
片段呈现:
师:你们组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组发现公历年份除以4是整数的是闰年,是小数的是平年。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我们从2010年起连续选择10年来研究,用这些年份除以4算出结果。然后找出闰年,涂上颜色,发现闰年计算的结果都不是小数,平年都是小数。于是,我们又从万年历上找了几个闰年和平年来试,结果都是这样。
三年级的学生,刚学完一位数除法,计算四位数除以一位数,显然速度会比较慢,而且正确率也较低,这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探究。通过Excel表格的求商功能,只需几秒钟,就能轻松求出这些商。去掉了繁琐的计算,变复杂为简明扼要,促进学生对信息的有效加工,并将之最优化,大大节省了学生探究的时间,使重点得以突破,难点得以化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利用网络练习,捕捉错题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的有效手段,更是对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的反馈,它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教师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教师利用Eclass平台的自动批改分析功能,能迅速而精确地了解到全班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捕捉到学生的错误。通过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及时、有效、合理地加以利用。例如,我在教授《四则运算》一课时,学生利用此平台练习,在直接写出的得数中,笔者发现问题3错误率很高,正确率只有53%(如图1)。马上打开这道题,发现居然有18人算成3(如图2),于是有了下面的交流。
片段呈现:
师:这道题有18位同学算出来是3,你们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算的?
生:他们一定是3×6和2×3同时算,最后算除,18÷6=3。
师:那他们为什么会先算3×6和2×3呢?
生:因为前面两道题都是乘法或除法同时计算,最后算中间一步减法,所以他们也把两边的乘法先算了。
师:那这道题为什么不能同时先算乘法?
生:因为这道题只有乘除,我们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师:看来大家做题时还需仔细审题,想清楚运算顺序后再计算。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教学;教学意义;学习兴趣;自主性
一、新型高中数学习题题型选择
1.探究性型习题
对于高中数学来说,它既不具有死记硬背的特点,又不能通过日常的积累就能够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数学具有较强的程序化、逻辑性和思维性。但是现在的高中生个性化高度发展,他们标新立异、追求个性、喜欢新鲜感,因此,运用探究性型的习题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适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每位学生的能力特点差异,选择探究性型习题是最佳选择。
2.跨学科型习题
在未来的社会中,对人才的选择已经不单单是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社会更需要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因此,教育部门已经对教育目标进行的转变。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标准,学校要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做跨学科型的习题。解决数学习题时,可能还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在习题课堂教师要为学生选择跨学科型的习题,这样不但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将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整理出来,促进多方面新型人才的培育。
二、实施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重要意义
1.利用习题创设生活情境,调动学生自主解题的积极性
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高中教材上的那些数学理论知识也是众多的科学家通过从生活中的现象得到启发,对这些现象总结规律,最后得到结论。因此,在高中的数学中,相比初中知识量明显增加,难度也有明显的加大,有的解题方式或者是概念理论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学习科学家那样进行教学,利用习题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解题的积极性。通过将理论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加深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印象。
2.通过习题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自主矫正与纠错的思路与能力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只能对知识进行讲解。对于数学这个学科来说,明白数学定理并没有那么困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习题中才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讲完教材内容时,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于内容的掌握程度,通过利用习题教学法,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理解吸收程度,对于掌握较差的地方教师可以重点强调和解答。通过这样的引导,能够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利用习题进行学习能够让学生学会数学思维,在掌握数学套路的基础之上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纠错、自主矫正的能力。
3.通过习题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想要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创建合适的数学模型是重要的环节,然而建立数学模型的对象是实际问题,因此,实行习题教学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习题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创建数学模型的能力,从而实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目标。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也不断推进开来。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效率,不仅要对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分析,还要学会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习题中去,通过习题教学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学习自主性,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习题中体会数学的乐趣。
一、讲清数学语言中的字义词义,注意句型变化
在数学语言中,每一个字、词都有其确切的含义,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把每一个字、词的含义都讲清楚。例如,在讲授无理数概念时,首先要突出定义中的“小数”一词,说明不是小数就不能是无理数,从而说明整数不是无理数;其次要突出“无限”两字,否定“有限”即说明有限小数不是无理数;再次要说明仅是无限小数还不一定是无理数,而无限不循环小数才是无理数,以突出“不循环”一词。这样通过否定“整数”、“有限”、“循环”三词词义,学生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无理数的概念。同一个词有不同的词义,要根据词性区别词义,如“甲数比乙数大2”中的“比”是一个连词,表示两数之差,而同一个“比”字作为名词时,又表示为“商”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词既是抽象与概括的工具,又是思维的材料。因此,教学时,既要分清意义相近的词,如“正数”与“非正数”、“正比”与“正比例”、“直线”与“射线”,又要区别意义相反的词,如“正数”与“负数”、“递增”与“递减”等,防止概念的混淆。其次,要注意由于词序的变化引起的数学意义的变化,如“二数的平方和”与“二数和的平方”两句中,前句中的“和”是中心语,“平方”是定语,后句的主语是“平方”,“和”即作为定语,因此,同样的“平方”与“和”,由于词序变化,两词的意义就迥然不同。此外,还要重视一些字义词义比较隐蔽的字、词教学。如在教“三角形的内解和定理”时,要画一些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及底边不是水平位置的各种类型的三角形,以突出三角形的任意性,让学生注意定理中隐蔽的任意两字。在教学中,还要突出数学语言中的关键字、词。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就要突出是字的作用:一般根据是字之前的条件与是字后面的条件相等,即可列出方程,是字为例方程的关键词,表示等于的意思。这类关键字与词在应用题中是常见的,如“快”、“慢”、“多”、“少”、“提前”、“按时”、“同时”、“共”等词都经常作为列等量关系的重要依据。数学语言中的“定语”部分常常作为条件,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中的“平行四边形”是“对角线”的定语,是此命题的条件,而“互相平分”则是结论。根据这一特点就可以方便地分清以命题形式出现的证明题中的条件与结论,写出“已知”与“求证”“已知两条直线是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求证它们相互平分”。句中的状语部分也常作为条件,如“在三角形中……”等。这些特点在几何证明题中是常见的,因此可以通过多次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数学符号与图形是数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注意数学符号、图形与文字语言间的教学,要求学生既把数学符号、图形表达为数学语言,又会将数学语言转化为数学符号与图形。如要求学生把“两数互为倒数”写成“ab=1”,把“a+b=0”表达为“a,b互为相反数”。这种互换数学不仅可使学生熟悉熟悉语言,而且可培养学生如何使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
二、在数学语言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数学语言本身的科学性
数学语言教学除了要针对学生知识实际进行教学外,还要注意保持数学语言本身的连贯性,不能顾此失彼。如“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其中“在同一平面内”一句是根据所学学科是平面而言的,实际上在空间方面这个结论是成立的,因此,学生如果漏去这一句,教师认为是错误的,充其量是个缺点。又如讲分解因式时,把“x -4”分解到(x -2)(x +2)就不能再分解,而应说这个因式在我们目前所学的有理数范围不能再分解。这样讲解,一是符合科学性,二是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注重普通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译
普通语言即日常生活中所用语言,这是学生熟悉的,用它来表达的事物,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必须以普通语言为解释系统。数学语言也是如此,通过两种语言的互译,就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借鉴,从而透彻理解,运用自如。“互译”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将普通语言译为数学符号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数学化”,例如方程是把文字表达的条件改用数学符号,这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必要程序。二是将数学语言译为普通语言。数学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学生能用普通语言复述概念的定义和解释概念所揭示的本质属性,那么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就会很深刻。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不适于口头表达,因此只有翻译成普通语言使之“通俗化”才便于交流。
四、教师应是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模范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学 基础课程 创新
论文摘要:艺术设计的实践性很强,设计者不仅要掌握设计技能,而且要熟悉与设计对象相关的知识、材料、制作工序等。而许多设计院校年轻教师的知识面仅停留在大学知识面上,在繁重教学任务中他们无法更多接触实践,教学中设计技能的传授只能通过仅有的课本及书面资料理解。
艺术设计是一种视觉感官中的实物美学创新艺术,也是一种先于内心思想凝炼升华从而为后者打造根基的构思展现。因此,作为艺术设计教学,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材选编上,教学中需要进行认真的讨论与研究,更需要讲究一种教学艺术方法。
首先,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来掌握设计技巧的过程,教与学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促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没有产生最根本互动效果,结果是老师花了大精力备课,在课堂上挥汗如雨,学生可能是无动于衷,漠然以对,更谈不上促进和提高。
假若老师教做模型时,强调学生要精、准、稳,每次在上课前,如果老师多看一些权威书籍和结合当前设计界最新理念,把最有创意的精华内容整合成一堂课,不但吸引学生投入到艺术设计课中,也会让学生学到一些全新的知识。因此,针对专业的特点,教师要用少部分时间上理论课,大多数课时用来指导学生实践。在设计学中,艺术也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的,要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去教学,用科学的眼光而非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设计,用比较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理性去观察人的感性。研究人的情感,是无意识向有意识的转变。老师要求学生要多看多思考,要大量的积累,其中感悟生活是最重要的,并且,学生应该时时刻刻都在预习当中。在教学方法,老师要清楚上专业课程仅仅有方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有丰富的内在知识,能不能把一个知识点阐述清楚很重要,老师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有多深,讲得就有多深刻。
其次,设置基础教研课题,从基础课程开始教研、教改,使基础课设计化,设计课课题化。当前,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安排方面,其中文化艺术选修课课时量太少、学分低,其中文学类的选修课在短课时内根本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果艺术设计系对选修课的管理措施不得力,直接导致学生整体对选修课不重视,加上选修课教师的工作量低、待遇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基础能力,还有一些教师对选修课教学不重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再次,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结合各个院系特色,有必要对相应课程进行修正,避免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还有教学计划中设置机动教学板块,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进行时效教学活动,由各专业随机安排前沿性、应用性教学内容,以切实保证我院教学的与时俱进特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针对学生就业问题,目前设计市场的专业分工愈加细化,本科教学设置应当依照就业口径变化也需做进一步细化、系统化、技术化,与工科结合的面需进一步加宽。比如方向环艺及视觉传播方向均已受到人多面窄的制约,需要针对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设计进行细化。视觉传播方向需要针对书籍与印刷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视觉传播设计、旅游产品设计而逐渐细化,才能依托学院原有学科资源向特色化发展。 转贴于
艺术设计系的部分实习课如风景写生、建筑速写等属于综合性美术课程教学范畴,这种以其室外活动方式定为实习活动,不利培养学生学习提高,从而导致工作安排困难、影响教学效果。解决实习经费太少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容易导致相关实习活动安排困难,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并引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误会,影响教师和学院的良好形象。因此,学院要试行确定校内和市内的设计实习与市区外实习的方式、内容、要求,据此划分实习活动费用,确定师生实习费用的分配标准,提高有限经费的使用效益。从而进一步(下转第101页)(上接第58页)实验相关的教学活动方式,以教研形式探究出台实习教学的可行指导书与管理规范。除此之外,加速实习基地建设。并和有资质能力的设计公司签约定为实习基地并实施有组织有监控的毕业设计实习活动,逐步改变毕业实习散放状态。同时,院系应扩大毕业作品交流活动,让毕业设计展览活动与就业洽谈结合起来,并把校外媒体请进来以增加实效性。使学院建构上下外一条龙的学生就业工作系统,负责就业渠道的修通工作,如同生产厂家设置的营销系统,让教师同时负担教学、科研、就业三重压力,势必导致亚教育状态形成,甚至出现恶性秩序。
最后,在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比如,从教学环境方面,对教学场所选择要灵活运用,可以是教室,也可以是工地、广场、卖场等等。在教学体制上采取工学结合,请设计师走进教室当教师,而教师也定期到比较先进的设计大公司进行实地培中进修。针对在校学生文化基础及专业素质不够高,动手技能不够强,设计思维不开阔等特点劣势。建议在专业基础学科教学上逐步倾向于重技能,更重思维的教学思想,即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学生技能发展的根源,是技能的高级发展途径。如素描课是造型的基础课,基传统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机械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套画准形体的方法,而非注重对人的思维开发与训练,经过近年来的改革与引进,逐步出现了设计素描和表现性素描,这两者主要是注重技能的表现基础上,更加倾向于重视思维空间的训练。这次展览充分显示了设计这一学科对思维方式的高要求,在我们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们也必须针对我们的教学特点、专业特点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尝试。逐步从传统明暗造型中走出来而全身心地研究结构素描教学,使素描始终为设计服务,为现代生活服务。
除外之外,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要进行创新,紧密结合艺术设计的新潮流、新动向,引入到教学中来。比如,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时,可以结合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让同学们领略各国展馆对主题的精妙创意。例如:马德里的“竹屋和生态气候树”、德国不来梅市的“城市交通解决方案”、意大利米兰的24小时太阳报新总部办公楼、沙特阿拉伯麦加的帐篷城巴黎的“植物墙建筑”、英国馆“会发光的盒子”、日本馆“会呼吸的房子”等等。并对其展馆新设想、新设计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理念,进行创新教学活动。让同学们在学习世博会作品中,进一步认识到人类文明硕果的辉煌舞台,促进艺术设计教学效果的提升,在这些多种风格迥异的文化元素中,体验其精妙的艺术设计新思路。作为艺术设计的教师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拥有宽广、活跃正确的设计思维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设计不是单纯的描摹,不是简单的借鉴。现代艺术设计是一种先进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培养出具有设计思想的学生由为关键和重要,只有培养学生创新的设计思想,才会有更多的充满魅力的艺术设计作品出现在明天的社会舞台上。
参考文献
结构化学的加速发展使得其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化学计算的难度越来越高,许多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中的问题离开了计算机便不能获得圆满解决;2)化工设备和工艺对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许多化工过程,人工进行控制已经相当困难,需要高可靠性的控制系统;3)化学和化工实验研究的高费用和高风险性质也驱使人们探讨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部分代替实际的化学和化工实验,以降低研究成本和减少风险。”因此,随着各类计算和模拟软件的开发,计算机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结构化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就教学而言,首先应该使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在结构化学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掌握相关软件进行实际操作。学生需要学习并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1.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学计算结构化学的研究涉及到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关系及性能之间的关系,而作为微观粒子的电子、原子、分子等实物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这样就涉及到实物粒子的波长、质量等计算。要完成复杂的计算需要借助计算机。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学计算需要借助专业软件。目前已经有很多功能强大的软件应用于结构化学的计算。主要有:
(1)Hyperchem。美国Hypercube公司出版的分子模拟软件,可以进行量子化学、分子动力学、分子结构等方面的计算。该软件的主要计算类型有单点能、几何优化、计算振动频率得到简正模式、过渡态寻找、分子动力学模拟、Langevin动力学模拟、MetropolisMonteCarlo模拟。支持的计算方法有:从头计算、半经验方法、分子力学、混合计算。可以用来研究的分子特性有:同位素的相对稳定性、生成热、活化能、原子电荷、HOMO-LUMO能量间隔、电离势、电子亲和力等。这款软件的优点是高质量、高灵活性和容易操作,是结构化学必学的一款软件。
(2)Gaussian。这是一款功能强大的综合性的量子化学软件,其最广泛的用途是做半经验计算和从头计算。其可执行程序可在不同型号的大型计算机、超级计算机、工作站和个人计算机上运行,并相应有不同的版本。它的功能有:过渡态能量和结构计算、键和反应能量计算、原子电荷和电势计算、振动频率计算等等,还可以预测周期体系的能量、结构和分子轨道。因此,Gaussian是应用研究领域广泛的强大工具。
(3)AccuModel。这是一款准确简单的分子力学计算软件,其功能有:能够建立并演示准确的分子结构模型;提供计算结构参数和热力学参数的手段;基于优化计算对分子模型能够进行几何和构象处理;利用能量计算方法对分子进行构象分析等。计算在结构化学学科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只有严密而准确的计算才能得出分子、原子等实体粒子的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在信息量大、处理困难、单靠人脑无法准确计算的今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是不二选择。而各种计算软件的学习则是学习结构化学的基础所在,因此课堂上的学习和课下的掌握都相当重要。
2.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学过程模拟由于结构化学实验和研究的费用和风险越来越高,大规模地进行实验有时候反而得不偿失。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则可以减少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并扩大研究的范围,从而提高研究速度和效率,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好的效果。计算机的结构化学过程模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仿真模拟和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在科学领域中更为重要。这两种过程模拟可以更好地研究结构化学的反应机理、模拟过程、并推测结果,从而获得反应参数以指导科学研究。
用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学过程模拟最常用的软件ChemicalKineticsSimulator0(以下简称CKS0)是少量的、比较出色的化学动力学商业软件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有:可以在产物并不清楚的条件下使用,反应物和产物可以用代码表示;处理范围宽泛,浓度和速率数值范围可达8个数量级;除了能够处理常规均相反应之外,还可以处理诸如界面吸附、膜形成、物质交换等化学和物理过程中的动力学问题;软件的使用需要事先了解必要的反应机理、速率常数、反应条件、相关热力学常数、物质的物理状态、等信息;模拟结果以关系曲线图和数据表格形式给出。“CKS0的操作主要包括建立化学反应文件、输入化学反应机理、输入反应条件、输入模拟条件、模拟运行和显示输出模拟结果6个步骤。”CKS0以其强大的功能用于各种化学反应的模拟,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反应模拟、五氧化二氮的热分解反应模拟、固体表面吸附过程模拟、膜形成过程模拟等。这些软件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是显著的,它们使得教学过程有趣、丰富、生动、活泼,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学习更加主动。学生不再为复杂的计算过程而一遍一遍地伤透脑筋,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结构。
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效果评价
计算机应用到结构化学的教学中有多种形式,如: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计算机交互链接式教学、计算机题库教学等。这里重点评价计算机软件教学。与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软件教育相对落后,软件的出版和供应相对较少,且优秀的软件都来自国外,要想教学生使用,老师首先要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和较好的外语修养。
1.计算机技术教学的效果虽然有这些困难,我国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首先,从教材上来讲,我们已经拥有大量的软件教学课件,这些课件来自于我国化学教师与计算机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他们编写了很多教材,如《计算机在化学化工中的应用技术》等,还有大量的课件应用于课堂之上,甚至通过国际互联网获得国外的教学课件,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软件教学的教材。其次,从技术资源上来讲,刚开始时使用的由国外大学或中学开发的自由软件已经不能满足结构化学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大型商业软件,这些软件由专业公司开发,软件的性能和质量能够保障。
2.计算机技术教学的不足尽管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国的计算机技术教学还是存在很多不足。
(1)硬件的缺乏。虽然教材资源丰富,但是硬件系统跟不上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如电脑的操作系统跟不上时展。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很快,如果不能积极地引入新型计算机会浪费掉很多优秀的教师和教材资源。
(2)应试教育的副作用明显。多年的应试教育训练使得当代大学生习惯了考试才会努力,如果一门学科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则缺乏学习兴趣,导致授课效果不理想。
(3)教师的教育观念偏差。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上课积极性差,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够严格,导致很多学生上课不认真、下课不复习、操作时间短,无法掌握软件的使用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