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物理说课论文范文

物理说课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物理说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物理说课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物理说课是提高物理教研活动效率的一种教研手段。如何说好一节物理课,要有主有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并保证每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学科的交流活动日渐频繁。物理学科的活动形式由原来的老师单一现场做课,演变出如录像光盘记录课、实验操作技能演示课,及至当今流行的物理说课等多种教学研究形式。

物理说课是新时期选拔新人才,提高物理教研活动效率的一种教研手段。它既能表现出教师的业务素质及理论水平,也能体现出一位老师的基本功。那么,什么是说课呢?说课是“依照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等因素,把备课、上课等主要过程从教学角度进行阐述。依托新课标,选择教学方法,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程序。”一般有规定时间(约十五分钟)。在这规定的时间里,教师要以饱满的姿态,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情、三维目标及重难点方面,设置教学环节,同时辅以多媒体课件等。

现在,物理说课已经形成一个说课流程: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情与学法说重点与难点说教学程序板书与板图

但这样一个流程只是让说课者不偏离轨迹,把握大的方向。每位物理教师在让学生创新的同时,必须有自己的东西。自己创新,自己有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既做到面面俱到,又做到别具风格,这样才能看出个人风采。

纵观几次物理说课活动,我看到有的老师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不知如何说课。也就是不知要说什么,所以就像备课一样,备了几张纸,然后台上一站,照本宣科。其实那是读说案,而不是说课,既是有备而来,我同意老师们精心设计说案,但说案只是一个书面材料,与说课不同。说课是以口语化情感化的语言,将所备内容通俗化精炼化,说课的话不一定就是说案上的话,不要求一字不差。说课者把说案上的某一重点环节以自己丰富的知识诠释出来,说出说案上点到而没有扩展开的精华。同时说课又不同于上课,不能一只粉笔一张嘴,十五分钟给大家推导出一个公式或定理完毕。

(2)不知说给谁。其实是意识不到说给谁。,说课者所面对的不再是学生,而是一批有头脑有阅历的物理专业精英。因为面对的对象不同,说课教师无需把众所周知的内容一一累述,造成头重脚轻,时间上分配不均。

(3)不知说什么。说课者在说完所有说课必备的环节之外,重点要说教学思路,你的教学方案如何让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儿?依据什么?达到了怎样的目标?

举一例,一老师在说《电功率与安全用电》一节时,给每位与会评委手中一说稿,然后又不辞辛苦的将这些说稿一字不差的打在大屏幕上,最后在讲台上操纵鼠标的同时,一字不差的背下说稿,结果可想而知。人们只是摇头,所有人都承认该老师费了劲,用了功,但所有人都感觉到索然无味。因为都只有一个感觉,就是该老师是在背诵。除了背诵,该老师就一无其他,呆板、机械,让人怀疑他说课的真实性,对他的知识能力产生疑问,试问他又能如何灵活的驾驭课堂呢?

我认为一节好的物理说课,应该参考以下几点:

首先,要体现课标中的思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所以,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向给学生创设情境那样,创设属于自己独特的说课氛围。包括开场白及说课导入,很多教师不注重这个环节,往往是败笔的开始。开场白要彰显老师尊贵儒雅的气质,除了介绍自己本人来自哪儿、哪个学校、姓名之外,可不失时机的拉近听众与本人之间的距离,有时只是一句幽默的话,一带而过;走上台的那一刻起,就应面带微笑,自信而谦逊。根据活动时间,酌情播放一段优美惬意的舒缓音乐或画面:面朝大海,白色浪花翻滚,风吹乱长发;亦或是满地的油菜花,胡蝶纷飞;满眼的绿色等等。

第二,正式说课之后,要在教材简介中,点明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教材特点等。你如何处理?理由何在?理出三维目标,圈出重难点,并从学生的角度(年龄特征、认知基础、认知特点、思维规律)优化出教学方法,这些可通过大屏幕展示要点,稍作停顿,口述。这就完成说课流程的前三者。因为所有教师基本都不会丢掉

这几部分,故我在此简述,这部分约占整个评价标准的38%。

第三,教学程序的安排(52%)。这部分是一个老师说课的重点,也是我要强调的重点。

1、整体构想

本节课你的整体构想是什么?你如何实施的?步骤要合理,目标要明确,层次要清楚,言简意赅,因为下边的过程还要验证该构想。

2、新课的导入

就象写文章,引人入胜很关键,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的导入上,教师要动动脑筋,是复习回顾深入问题,还是创设情境预设质疑?总之要导入自然,新颖更好。你的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你的情境是什么?要注意衔接与过渡,而不是突然冒出一个问题而又毫无关系。看似热闹,却华而不实。如一位老师在讲《电能》一节时,因为当时天阴黑,就很自然的抬头望望教室里的灯,突发灵感:“如果这时突然停电了,怎么办?”以顺手拈来的情境和问题反问学生,,应该说是很不错的创意,可是她接着问了“电能怎么来的?”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之间似乎还缺少衔接。停电了,怎么办?发电电能怎么来的?所以启发诱导要恰当,连贯。

3、重点环节的设置,难点的突破

这一部分应是说如何授课的核心。如果该老师没有弄清楚这一块,那么所有花边都是白费。为此,你设置了哪些实验或探究活动?每一探究活动目的何在?是否环环紧扣?学生如何自主探究?怎么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又怎样水到渠成的突破难点?

探究的活动是有限的,不是多多益善,因此探究主题的选择应让每个学生(每个人)都认为是有意义的,有挑战性和可以完成的,除考虑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外,还要与所学过的内容联系以及与生产生活联系等不要拿太简单或太复杂的问题来探究,使探究活动看起来很热闹,却华而不实。在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有小组探究,有全班共同探究,有的在课内,有的在课外,不能在课内完成的,可以做课外拓展探究。在我们的物理说课中,也可以进行探究成果展示,展示的形式有口头表演,书面报告,实物展示,现场操作等。或在众多师者面前利用你的教具,简单展示你的过程。也可适当借助电化教学手段演示。为了使大家更明白,可采用框图、圈图、箭头、不用色的字体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能让人看到你的设置落到了实处,确实可行。

当然,要尽量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科间的思想渗透。一位老师在说《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课时,为了说明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引用一句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虽轻描淡写一句话,却打破理性思维常规,学科间相互渗透。这一部分是老师大可与众不同闪光的地方,独到的创新,别具一格的思路能使人脱颖而出。

4、练习反馈环节

题型要活,题量要少,题目要精。可改换形式,不以练习测试的标题出现,可设计成“来试试看”,“快帮帮我”等贴心标签,来解决本课中涉及到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效果的检测,说课时,屏幕展示即可,无需在十五分钟内解决。

5、板书板图设计

板书设计要有计划性,做到系统性,突出启发性,体现直观性,强调艺术性。所以设计要尽量精致,让人一眼看出要点和关键。记得化学说《燃烧》一节课时,一老师设计课件:把燃烧两字用熊熊火焰衬托,然后在火焰最高处标明最重要的概念理论等,其它以火焰高低层次不同标明其它知识点。理化相通,可借鉴。又如,我们物理老师再说《电生磁》一节课时,最后的板书只有四句:电生磁,你真牛(伸出大拇指)!四指并拢追电流,N极就在拇指头。这是很好的例子。板书设计不定于一尊,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师风格而定。

6、说课综述

包括老师在说课时存在的疑虑,能否按时、按质、按步完成。如果出现什么情况,或意外问题,教师如何应对,以及教师自己的课后延伸,或借助知识网站的链接。可用一两句话作为最后的结束语,以用来沟通交流。

所谓文无定法,同样,说课也可不拘一格。物理说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这就要我们人人动脑,不断改进与完善。就目前来看,参加物理说课的教师,一部分是被评职称“逼上讲台”,一部分是初出茅庐,小荷刚露尖尖角,层次不同,良莠不齐,但这都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脚步。物理说课还在成长,相信不久以后新课标的思想会象雨露一样渗透到我们每一位老师的心中。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楞次定律,说课

 

一、教材分析

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分析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楞次定律比较隐蔽,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为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通过探究,理解楞次定律。”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实验探究,总结出感应电流方向所遵循的一般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安培定则和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基础,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不成熟。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始就演示实验(磁铁块、木块分别从铝管中下落):木块哗就掉下了,磁铁却下得很慢,好像很困难。为什么呢?新现象、新问题初中物理论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情绪高涨起来,对接下来的探究跃跃欲试。

三、设计思路

以探究感应电流方向遵循的一般规律为目标,把规律的得出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重视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为解决每个问题创设情境、明确任务,在组织交流和评价的过程中促进意义建构、分享体会。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感应电流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并会叙述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通过实验过程的回放分析,理解楞次定律中“阻碍”二字的含义。

③通过深入分析和演示实验,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2.过程与方法:

①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收集、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提高实验能力。

②在选择“中介”(磁场),将因(原磁场磁通量变化)果(感应电流)联系起来的分析过程中,发展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提高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苦与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与他人的讨论交流中学会与人有效沟通的合作精神。

②体会物理规律的表达因高度抽象和概括而表现出的简洁美。

五、教学用具:

1.ppt课件、计算机、大屏幕投影;

2.线圈、条形磁铁、导线、干电池、 灵敏电流计;

3.磁铁、铝管;

4.铁架台、两个磁铁做的弹簧振子;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得出结论。

突出重点的策略: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探究活动加以必要的干预和引导,提高科学探究的质量,让学生在规律形成过程中学习,学到形成规律所用的方法。

难点:1、得出楞次定律;

2、理解楞次定律。

突破难点的策略:1、教师要做有效的引导,步步为营:第 一,复习“磁通量的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以板书的形式体现,贯穿全课。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的变化有关”上,这样在猜想影响感应电流的因素时,学生容易把握住关键点,从磁通量的变化角度来设计实验。对于确定的线圈,学生能够关键词表述的是同一效果初中物理论文,概括一下,升华为“阻碍”!至此,学生完成了规律的得出,并在不断的修补过程中形成了分析问题的思路,为将来正确使用定律奠定了基础。

2、也是四步:第一,弄清最基本的因果关系。这个关系是始终体现在黑板上的,探究之后我们有新的认识:结果又以“阻碍”的方式反作用于原因。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反作用于原因,这样的回环不是很有逻辑性吗?第二,多角度理解“楞次定律”毕业论文格式。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的“增反减同”,“来拒去留”是阻碍的具体表现,可升华概括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阻碍产生感应电流的原因”。在实际分析问题时,我们不妨还回到初级结论上:从阻碍磁通变化的角度,用“增反减同”;从阻碍相对运动的角度,用“来拒去留”。这样思路更具体。第三,重点是对“阻碍”二字的理解。“如何阻碍”是学生理解容易出现偏差的。要明确:感应磁场的存在只是“延缓”了穿过电路的总磁通量的变化时间,而不会改变原磁通量变化的特征和方向。回顾开始的演示试验:磁体从铝管中下落得慢,正是受到了阻碍。学生体会到“阻碍”不是“相反”,不是“阻止”,是“延缓”。第四、为什么要阻碍?“阻碍”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此时演示弹簧振子的电磁阻尼的实验。 “看得见”的能量转化帮助学生认识到:楞次定律的实质就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七、教学过程简述

1、展示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是调动情绪的演示试验,教师指出,铝管可以看成是绕得很密的很长的线圈,磁体从中通过,其实就是上节课做过的实验:

学生已经知道这个过程有感应电流产生,这节课就要更进一步: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所遵循的规律。知道这个规律,就能解释为什么磁铁下落得慢了。

2、给出线索,猜想假设

复习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把思路集中到“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重复上面的实验,有助于学生想到按ΔΦ增加和减少初中物理论文,磁极的方向不同来设计实验。

3、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怎样知道感应电流方向?学生应该能答出用电流计的方法,教师也可以指出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来判断,开阔学生思路。要求学生完成电流计偏转与电流方向关系的探究。教师给与实验指导:用旧电池试触。

4、制订计划,记录数据

待学生有了思路后再发实验记录表。学生根据自己线圈的饶向选择合适表格,直接画出电表的偏转。由于减低了记录难度,学生会做得很顺利,且不易出错,为后续分析打好基础。

5、分析数据,遇到困难

6、提示中介,补充记录

启发:能否利用磁场这个“中介”找到规律?设疑: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中有几个磁场?感应电流是否也要产生磁场呢?它的方向呢?学生补充原有的记录表格,将原磁场方向和感应磁场方向填出。

7、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比较“两磁场方向的关系” 后得出结论,并将结论不断简化。

8、深入交流,加深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阻碍”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楞次定律的实质是产生感应电流的过程遵循能量守恒。

9、牛刀小试,总结方法

简单的练习,让学生总结做题步骤。

10、回顾小结

板书展示

八、板书设计

附表:

第3篇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