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春季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

春季季节性疾病预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春季季节性疾病预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春季季节性疾病预防

第1篇

关键词:猪腹泻;特征;诊断;防治对策

猪病毒性腹泻疾病主要是指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病,这3种疾病是完全独立的病毒性传染病。尽管它们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及病理变化都十分相似,但是病原没有任何抗原交叉反应,即这3种病毒性腹泻疾病需要不同的疫苗进行免疫才能分别获得保护。需要指出的是在这3种疾病中,前两种疾病的名称往往被一些人望文生义,导致把所有能够传染的腹泻疾病、在猪群中很快传播开来的腹泻疾病当成其中的一种,结果造成判断失误,不能很好的控制疾病。

一、流行特点

1、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在夏秋季节也有发生,亦应引起注意。猪病毒性腹泻疾病有暴发性流行、地方性流行两种形式。一般第一次感染均呈暴发性流行,一些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污染比较严重的猪场,常呈地方性流行。

2、混合感染日趋严重,包括病毒与细菌疾病的混合感染,病毒性疾病的混合感染。表现比较严重的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与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与轮状病毒混合感染,同时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的混合感染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根据我们对部分猪场的不完全统计,其混合感染率超过40%。针对混合感染的日趋严重,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合理、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二、临床表现

1、传染性胃肠炎。该病是由冠状病毒科的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大猪很少死亡,但哺乳仔猪发病死亡率可达10%~100%。该病呈地方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冬春两季发病最多。患病仔猪突然发生呕吐,接着急剧水样腹泻,体温升高,精神萎顿、厌食。粪便初为白色,随后变为黄绿色,常杂有未消化的乳凝块和气泡,pH值检验呈酸性,味腥臭。病猪迅速脱水、消瘦、严重口渴,食欲减退或废绝,一般经2~7天死亡。

2、猪流行性腹泻。该病是由冠状病毒科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多发于冬季,尤其是12月和1月份。不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成年猪仅发生呕吐和厌食,病程4~5周后可自然平息。而保育仔猪的典型症状是呕吐和水样腹泻,食欲大减,精神沉郁,很快消瘦,严重者脱水死亡。

3、轮状病毒。该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属,对外界各种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室温下7个月仍有传染性。寒冷、潮湿、不良卫生条件等应激因素能促进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所以秋、冬季和早春该病较多见,并且多发于10日龄左右的仔猪,有时断奶前后的猪也发生该病。病初精神萎顿,食欲不振,不愿走动,常有呕吐。而后迅速发生腹泻,粪呈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暗黑,经3~7天后出现脱水。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仔猪胃内充满乳凝块或乳汁,小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呈液状、灰黄色或灰黑色。有时小肠广泛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三、发病原因与鉴别诊断

1、与一般条件因素引起的腹泻的鉴别诊断。猪病毒性腹泻为群发,而一般条件因素引起的腹泻多呈散发,伴有条件的改变,如温度的突然改变,换料、断奶等。病毒性腹泻发病季节性强,冬春季节多发,伴有呕吐,呈水样便;而一般因素引起的腹泻往往与季节关联不是很紧密,呕吐的现象相对较少,多呈稀便(也有水样便的发生)。单纯的病毒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

2、与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的鉴别诊断。病毒性腹泻与饲料原因引起的腹泻都有群发的特点。饲料因素引起的腹泻与病毒性腹泻的不同点是其没有传染性,常常与突然更换饲料、饲料发霉等现象有关,腹泻的发生时间比较整齐,相隔时间较短,体质好的可能反应比较严重。更换发霉饲料后,腹泻停止。一般在胃肠道都可出现损伤,而不是局限于小肠部分。而病毒性腹泻常常先在部分圈舍中出现,然后蔓延到全群,时间相对较长,一般要7天以上,肠道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小肠段,引起小肠壁变薄,粪便一般呈水样。

3、与伴有腹泻症状,但是以其他临床表现为主的疾病的鉴别诊断。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都伴有腹泻症状,但是这些疾病发生后不是以腹泻症状为主,都伴随着其他症状,必须结合其他症状来区分这些疾病与病毒性腹泻疾病。如猪瘟,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同时伴随高热和全身的出血。伪狂犬病发生后也出现呕吐和腹泻的症状,但仔猪都伴随着神经症状,母猪可出现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儿。

四、预防措施

1、在流行季节前20~30天进行全群的免疫接种。因为一般的灭活疫苗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活疫苗7天,可以在接种20~30天后抗体达到较高的水平。同时采取全群免疫后,可以避免产生易感猪,使病毒无法在猪群中存在。

第2篇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1],该病有一定的季节性。2000年以来,该病疫情愈演愈烈,报告病例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为此,本文试用秩和比法分析我国2004年――2010年该病按月报告病例数量,以阐明新时期布鲁氏菌病的季节性分布特点,为疾病的防制提供客观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3讨论

季节性是指疾病发病率随季节而波动的现象,布鲁氏菌病为一种传染性疾病,呈现季节性升高现象,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一定季节其发病率升高。既往的研究表明[1],我国北方牧区羊群布病性流产高峰在2-4月,人间发病高峰在4-5月,夏季剪毛和奶食多,也可出现一个小的发病高峰;牛种菌则夏季稍多些。

从季节性的定义和人们通常理解看,反映布鲁氏菌病季节性分布特点的综合指数秩和比应该越高,其季节性升高现象越明显。由此可知,对于不同年度各月份发病人数应该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编秩,才能较好地进行月份和季度季节性分布特点分析。

综合全国2004年――2010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情况看,月份季节性分布特点为:季节性升高的高峰为6月和7月,次高峰为5月和8月,低峰为1月和2月;季度季节性分布特点为:季节性升高的高峰为夏季,次高峰为春季,其他依次为秋季和冬季,由于两两季度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与文献[2]的分析结果比较,本文所获得的2004年――2010年全国布鲁氏菌病的季节性分布特点基本一致,但与既往对布鲁氏菌病的季节性认识有所不同。分析原因可能为,本文没有对布鲁氏菌病的致病菌进行分类所致,亦可能为布鲁氏菌病发病变化的长期趋势,如果真如此的话,值得人们进一步去探讨和分析。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根据一定时期内布鲁氏菌病季节性分布的新特点,有的放矢地制定疾病防制的近期和中长期规划,为减少疾病对人身心健康的损害和经济损失、促进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2]李晔,余晓华,贺天锋.2004――2010年中国人间布鲁杆菌病疫情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2,27(1):18-20.

第3篇

肺炎:三种疫苗可降低儿童感染率;成人接种1针肺炎疫苗可保护5年

初春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发病率是夏季的4倍多。感染肺炎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以突发短期寒战开始,然后出现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等,伴有恶心、呕吐、肌肉疼痛。开始咳嗽时无痰,逐渐变成带脓或带血丝的痰液。

预防招数——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接种疫苗。1988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老年人肺炎球菌疫苗免疫咨询会议”上建议,对所有老人和所有高危人群均给予肺炎疫苗接种。1996年底,我国卫生部批准肺炎球菌疫苗进入中国,目前已在全国各地卫生疾控部门广泛使用。麻疹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和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等三种疫苗可显著降低儿童感染肺炎并因此死亡的风险。老年人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患者接种 23价肺炎疫苗1针至少可保护5年。保持生活环境通风换气,注意增减衣物,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治疗。

肝炎:孕妇切勿掉以轻心

冬春季为甲、戊型病毒性肝炎多发季节,分别是由甲型、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痛并伴有黄疸和肝功能异常等。

甲型肝炎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传染性强,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即所谓粪—口途径传播,其他途径有血液传播、垂直传播等。可造成爆发或散发流行,病情较急骤,但预后良好。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各年龄组人群对甲、戊肝均易感,好发年龄主要为15岁以上的青壮年。甲、戊肝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

预防招数——注意个人卫生和饮水卫生,防止甲、戊肝发生。也可采取免疫接种甲肝疫苗预防。目前,我国已研制出世界首个戊肝疫苗。

特别要提醒孕妇,如果你一个月左右前曾有过不洁饮食史,尤其进食过生、半生水产品,或与戊肝患者有过密切接触,出现恶心厌食、疲乏无力等症时,切莫以为是妊娠反应而掉以轻心,应高度警惕感染戊型肝炎的可能,要及时到医院作相关检查,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治疗,力争避免向重症肝炎进展。

腮腺炎:多种方式用疫苗

腮腺炎是儿童和青少年在冬春交替时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主要症状是以耳垂为中心的耳垂下方肿大,常常一侧先肿大后另一侧也出现肿大,伴有明显的疼痛或压痛、张口困难、发烧、食欲下降。

预防招数——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注射腮腺炎病毒减毒活疫苗;流行性腮腺炎活疫苗的免疫途径除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外,还可采用喷鼻或气雾吸入效果也良好。

麻疹:传染性很强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疹及全身斑丘疹为临床特征,并常并发肺炎。该病好发于冬春季节,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性。

预防招数——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流行季节中易感儿童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一旦发病,要早隔离、早治疗。

流脑:2—4月流行高峰

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多发于冬春季节,每年2—4月为流行高峰。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菌借飞沫直接由空气传播。初期症状主要是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类似感冒症状,随后体温升高、畏寒,头痛、咽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病情可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在24小时内死亡。

预防招数——预防流脑最好的方法就是接种流脑疫苗。另外,注意个人卫生,人群密集的空间内(如教室、公交车等)要注意通风换气和环境卫生也是避免患流脑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措施。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应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链接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发病。常见于1—5岁儿童,无抗体的成人也可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