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范文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学探究的六个步骤

第1篇

关键词:探究性实验;求知欲;个性发展

寻找的前提: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数课堂都是满堂灌,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最后使教学变得机械、死板、沉闷、压抑,缺乏灵性和生命力。

近十几年来,课改之风层出不穷,其实课改就是想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大胆自信、主动求知、敢于创新的能力。顺着这个课改之风,结合我们生物课堂的特点:初中生物教材中设置了21个探究性实验和79个课外探究实验,因此,探究性实验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但是,想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自己去实验,这个过程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能突破,相信这样的生物课堂是最适合学生发展和需要的。下面说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摸索和

看法:

一、重第一个探究性实验,激发兴趣

七年级上册共有探究性活动57个,其中安排了6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由于探究的内容不同,各个探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肯定不同。七年级上册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无论是知识背景还是材料用具,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组织实验过程中也几乎不受实验器材和装备的影响。但困难的是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而没有压力也能学会,所以,第一个探究实验换做“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因为金鱼是大家熟悉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每个探究实验都有六个步骤和三个原则,难点在于理解三个原则。首先,“对照原则”,要学生理解它,就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自来水和温水,否则无法知晓不同的温度对金鱼的呼吸频率是否会有影响。第二,“重复原则”,要理解,就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组,设疑:为什么不做一个组,让学生思考后得出做探究实验一定要遵循“重复原则”。第三,“单一变量原则”,向学生设疑:除了温度不同,用不同的金鱼实验,结论会如何?抛砖引玉,让学生自己动手理解探究实验的六个步骤和遵循的三个原则。这些都是其他科目无法给予的快乐,也是其他科目无法满足的成就感,引导好第一个实验,后面的实验就容易进行和拓展了。

二、规范探究性实验,发展探究能力

探究性实验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只注重六个步骤的记忆而忽略六个步骤之间的因果关系和思维顺序,不能只注重探究过程的完整性而忽略各步骤的独立性。所以在种子萌发的实验中,我除了完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基本程序外,还建立了完善的探究思维顺序。因为这个实验中涉及几个变量,但要学生明确这几个变量,我们不能急着让学生设计完整的探究方案,应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以此来体验种子萌发的过程,再让学生从实验中归纳和总结哪两个组可以作为对照实验,每个对照实验的变量是什么?这样一来可以分散教学的难点,二来可以让学生排除畏难的情绪,这样一个多变量的探究实验就能迎刃而解了。例如,种子萌发需要什么环境条件,让学生按照课本进行实验,分析无水、适量水、过多水对种子的萌发是否有影响,从而让学生找出实验变

量――水分,再设计第四组适量水放在低温(冰箱)的环境中,让学生分析哪些是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可以允许几个变量?让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理解和体会“什么是对照”“什么是干扰因素”“如何避免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等关于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并且能掌握实验设计的关键,一举突破实验设计的难点,这样就会对以后的探究性实验起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创新或拓展探究实验,激发求知欲,体现个性发展

没有探究,就没有创新;没有拓展,就不能形成能力,就无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达不到课改的宗旨,就会回到原来的教学模式:死板、沉闷、压抑。我们如果想真正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必须进行拓展和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第一,完善课标的探究性实验的同时,我们可以创新,从感性认识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种子的萌发”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突破课本进一步创新探究,让学生用雪碧、可乐、牛奶等来代替水,看种子是否也能萌发,这种创新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另外,还能提升对其他知识的理解能力。

第2篇

关键词:物理;探究性;新课;实验课;复习课

多年来,我在江苏省溧阳市光华中学物理教研组从事一线教学工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我深感将探究性学习融入物理课堂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

一、物理新课探究性学习

开展物理新课教学,通常需要经过以下六个步骤来完成物理探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展示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反馈评价。比如,在教学大气压这节新课之前,物理教师可在“大气压”这节课开始授课前,为学生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大气压如何产生的”“大气压如何进行科学测定”,而后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预习。

在开始大气压这节新课授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动手制作诸如“听话的纸片”“喝饮料的学问”“效仿中医拔火罐”等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的小实验。实验中,应该教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产生原因认真思考、探究。当这些有趣的物理实验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和深入探究就能用大气压相关知识来对实验现象进行合理解释,因此学生对大气压知识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会。

二、物理实验课探究性学习

在开展物理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我通常对物理教材中涉及实验研究部分,采用以下六个步骤开展教学: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试验(此步骤包括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研究、分析验证、交流评价。

比如,在开展“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节物理实验课过程中,我首先提出了以下问题:“学了电流、电压、电阻相关知识后,同学们能否举例说说电流的产生都和哪些因素有关?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证明你的猜想?”随后学生进行大胆猜想,且对猜想的相关依据进行回答。我又依次提出下面的问题:电流和电阻、电压两个因素有关系,它们存在哪些定量关系?用实验来探究定量关系可以选择哪些器材?画出你设计的实验电路图。进一步引导学生去选择器材、设计实验,学生在思考设计出电路图后,要引导学生进行班级内分组讨论、分析数据,最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进而对猜想进行科学验证。由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实验方法,设计实验,且亲自体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得出实验结论,彻底摒除了传统实验课教师演示讲解结论的弊端。

三、物理复习课探究性学习

开展物理复习课探究性学习,我通常都会列出提纲或提供若干小课题供学生选择,然后由学生结合应用实例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理规律和现象。

例如,在学了“压强、大气压、液体压强”内容之后,我会列出复习提纲与相关课题(如“设计实验,说明决定压强的因素”“设计一个可以说明液体压强规律的实验”等)让学生选择。随后学生进行选择,分组查资料、设计实验,我则进行及时指导,了解动态,掌握各组研究情况。在复习课上,我鼓励学生介绍与展示复习成果,中间穿插提问、质疑和指导评价。

第3篇

关键词:有效的探究活动;有效的引导;有效的反思

探究性学习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尝试设计多种多样的探究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探究性学习也正符合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

生物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根据问题做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方案;分析探究结果,得出结论;汇报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等六个步骤。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参与探究的欲望,能使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以新知识探索者和发现者的姿态,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方案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生物课堂中应选择学生有效的探究活动以及教师有效的引导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判断探究活动有效性的最好依据。有效的探究活动必须是以学生为本,能突出地实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其任务在于通过学生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某一知识不断深化、拓展,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目的。无论是独立探究还是小组协作,教师应发挥引导、指点的作用。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设计探究方案,进行探究活动,填写探究报告,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经过教师对各组探究活动的关注和引导,消除了学生的为难情绪,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学生提出了“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种子萌发需要空气”“种子萌发需要土壤”“种子萌发需要阳光”“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种子萌发需要营养”等六个问题,但这六个问题都是围绕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而进行的,可以参考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探究。虽然探究的问题较多,但这些问题都属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主题,学生可以任选其一进行探究,也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设计多组实验进行探究,提高探究效果。然后布置学生课后去完成实验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

二、有效的反思能够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

在完成探究实验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实验的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包括资料的搜集是否全面、资料的分析是否科学、探究过程安排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具有创新思想的体现、结论是否明确、具有科研价值等。在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的反思时,学生懂得在设计时应着重实验的对照是整个实验成败的关键核心;在设计“探究实验计划表格”时,能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化难为易。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活动成功与否,不仅满足于是否得出实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产生这种结论的原因,所以,实验后的讨论尤为重要。实验结果出来后,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及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进行交流讨论,若实验效果与预期效果不同,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在活动中能不断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待学生独立完成了一个全程性探究活动后,学生在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就会增强自信心,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的开展,使我意识到:要想开展好探究活动,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教师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协助各小组长制订探究计划。计划制订不要求很严谨、完整,可以让学生在实施计划时自己去体会,遇到问题时,积极想办法解决,这也就是完善计划的过程。另外,要想完成好探究活动,还要有充足的时间作保证,以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完善,重复实验的时间。

第4篇

一、提出问题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在这一阶段中,老师应精心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演示实验、小故事、图片、电脑模拟画面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发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及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说错。当然,猜想必须具备一定的猜测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由于有的学生猜想的方向不对,猜想抓不住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猜想的度,这是很有必要的。不是所有的猜想都要进行探究,对于一些无意义的猜想,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保留有意义的猜想开展研究。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肯定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最好是分组制订计划,再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和完善。制订计划要依据正确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像法、模型法以及逆向思维法等。根据研究对象,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增强实验设计能力。

第5篇

    一、提出问题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在这一阶段中,老师应精心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演示实验、小故事、图片、电脑模拟画面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发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及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说错。当然,猜想必须具备一定的猜测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由于有的学生猜想的方向不对,猜想抓不住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猜想的度,这是很有必要的。不是所有的猜想都要进行探究,对于一些无意义的猜想,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保留有意义的猜想开展研究。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肯定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最好是分组制订计划,再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和完善。制订计划要依据正确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像法、模型法以及逆向思维法等。根据研究对象,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增强实验设计能力。

第6篇

一、提出问题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习的开端。在这一阶段中,老师应精心设计一个问题情境,如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演示实验、小故事、图片、电脑模拟画面等,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自发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猜想与假设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学生可运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及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尝试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不但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怕说错。当然,猜想必须具备一定的猜测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由于有的学生猜想的方向不对,猜想抓不住关键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猜想的度,这是很有必要的。不是所有的猜想都要进行探究,对于一些无意义的猜想,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保留有意义的猜想开展研究。

三、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明确、具体的操作步骤,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肯定会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教师应根据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给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最好是分组制订计划,再由教师和学生讨论和完善。制订计划要依据正确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换法、类比法、图像法、模型法以及逆向思维法等。根据研究对象,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探究思路,增强实验设计能力。

第7篇

1、以“有效教学,提质增效”作为学校教学工作重中之重,提出 “有效-实效-高效”的有效教学思路,建立高效的“三三四”管理制度,

即三个要求: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三个管理:教学规范管理,教学科学管理,教学创新管理,

四个有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辅导,有效批改。

重视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二是过程维度,即如何保证教学各个步骤的成效。抓好备课、上课、作业、个别辅导和评价等基本环节。抓住全员育人导师制、家校沟通、学生学习共同体,实施好课前五分钟和寻找课堂教学 “十大增长点”学校教学亮点。

增长点之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使之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如果做好这一点,相信教学水平会大幅度提高。

增长点之三:抓住考后分析环节,进一步发挥考试的作用。考试之后老师们集体教研,研究卷子中发现的问题,落实考后对考试情况的总体分析统计,细化错误归因,总结制定切实有效的考后措施。

增长点之四:进一步提高习题讲评课的效果。习题讲评课存在着低效课堂,要多思考、多创新。在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一题多解上下大功夫,对题目要深入分析、挖掘。

增长点之五:充分发挥教研和集体备课功效。教研活动不只局限于浅层次商讨层面,要把群体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要集思广益。

增长点之六: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对个别在教材、大纲、基本功、教学观念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要多给予帮助,使其尽快独挡一面。

增长点之七:进一步规范习题选编,提高习题质量。形式上要进一步规范,修改错题重题,增强习题层次性,各个学科要自编资料,并注意积累。

增长点之八:教学中重视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

增长点之九: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网上现有资源要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增长点之十:进一步发挥听课、评课应有的作用

2、规范办学行为,修定《教师教学常规》,实施“一至六”的教学常规管理思路,“一至六”,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切实做好“两个至少,认真贯彻“三个按时”,全面落实“四精”、“五必”、“六环节”,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个中心”,即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这是办好一所学校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两个至少”,即分管学科干部每周至少听两个教师的课,每周至少抽查两个教师的教学常规。

“三个按时”,任课教师上课要按时到位,按时布置作业,下课时按时收作业。这使学生脱离“题海大战”,拥有了自主发展的空间。

“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评。精选,即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内容、选编“自助餐”和习题上要“精”。精讲,即教师在授课时要讲重点和难点,教学语言要“精”。精练,即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习题要“精”。精评,即教师在讲评作业和试卷时要“精”。

“五必”,即教师在作业布置和检查上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看、有看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最大限度地发挥以“训练为主线”的作用。

“六环节”,即教师时刻要抓好备、讲、批、辅、考、评六个环节,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明确教师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辅导、考核等方面的要求;修定《教师课堂教学常规检查细则》,每月查教案、查集体备课、查课堂教学、查作业批改、查课后辅导、查听课记录、查公开课(包括实验课、电教课、汇报课)、查学生的书面和口头反馈意见、查教书育人的态度、协作精神和组织纪律、查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检查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

3、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将学年任务目标分解量化到各个部门,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包班,备课组长包年级学科,级部主任包年级成绩,分管学科干部、教研组长包学科,协调配合,高效运转。加强校家联系,实行社会监督和学生评教制度,请学生家长做社会监督员,定期进行家长和学生评教,监督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工作开展。

二、实施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1、抓有效备课。实施学案导学,要求教师按照“导疑-导学-导思-导练-导创”设计常规教学,按照“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学案,抓好学科备课组建设,严格按照“个人——集体——个人”的备课程序,做到六备:即备深教材、备透学生、备好教法、备准学法、备活过程、备全自己。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变讲授、灌输为自主、合作、探究。

2、抓有效上课。努力实践“为学而教”的思想,注重精彩导入,注重精讲精练,注重学习过程,注重总结反思。

(1)抓好课堂教学的三个教学阶段和六个基本步骤

积极实践三段六步十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个教学阶段:自主学习阶段;导学达标阶段;成果检验阶段。

六个基本步骤:①导入新课,出示目标②设置提纲,引导自学③分组讨论,合作探究④自学反馈,精讲点拨⑤巧设练习,完成目标。⑥拓展训练,提高能力

六步环节有机融合,形成“六步十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情景导入-学导达标-精讲精练-总结反思”。

(2)尊重差异,分层教学

贯彻“面向全体,共同提高”的指导思想,分解教学目标,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学方法指导。

3、有效辅导。做好课外辅导,及时做好作业批改信息反馈,查漏补缺,深化课堂教学,巩固教学效果。加强作业教学的管理和研究,提供选择性作业:分基础巩固作业、基本能力作业、提高提升作业、实践性作业、活动类作业、自主性作业。

三、坚持教学研训管一体推进,不断提高教学增长点

1、实施“三四五”“五段式”校本教研模式,增强教研的有效性。其基本程序:集体备课——教师上课(说课)——反思调整——重新上课——总结提炼等五个环节。做好三个研究(研究“教”的有效性、研究“练”的有效性、研究“学”的有效性),四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和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处境和感受。)

2、突出校本教研的实效,科研要同教学结合,把问题当做课题,深入教学一线,开展“草根”研究、小课题研究,“研究“教”的有效性,研究“练”的有效性,研究“学”的有效性”,形成教学、教研、电教、培训四位一体教研新机制。

3、关注并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和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处境和感受。)调整管理的方式,解决对学生管理过死、过硬的问题,实现学生自主式管理转变,学校、社会、家庭多元协作式管理转变。

四、立足常规,抓好薄弱学科攻坚,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

立足常规,加大力度扭转薄弱学科的不利局面,是今年我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

1、详细分析有关数据,结合班级和学科的实际情况,确定出薄弱班级、薄弱教师。加强对薄弱班级、薄弱教师课堂的巡视。

第8篇

本文作者:蒋建栋工作单位:无锡市双河新村小学

关注细节,合作探究,提高实验过程的有效性

探究是科学教学的“灵魂”,科学实验是探究的重要方式,几乎所有的科学教师都认识到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也都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去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可是,由于在细节上的把握不好,就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1.导盲式。有的老师为了能让实验顺利进行,获得成功,几乎什么都为学生考虑好了,准备好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是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一步一步进行,好像导盲犬,没有让学生有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的思维空间;2.放羊式。有的老师为了所谓的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上课就让学生实验,看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结论一片茫然。笔者认为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具体表现为:1.实验步骤的有所侧重。科学实验包括:提出问题与明确问题;猜想与假设结果;制订实验计划,明确实验步骤;进行有效的观察、实验来搜集并整理有关信息和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实验结论六个步骤。但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要自始至终地按照上面的步骤一一完成,应该视学情有所侧重于某一方面而开展实验活动。2.实验方式的扶放结合。小学生的探究实验欲望强烈,但探究实验能力却相对较弱。因此,探究实验方式应该细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扶放”上恰到好处,学生能自主探究实验的就大胆放手,让学生亲临体验,享受成功。有困难的,就“扶”一程“,送”一程。教师要根据实际课堂情况,适时做好实验过程的个别指导,调控。还要进一步适时地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快乐,也可以让学生感觉科学实验的艰辛,更可以让学生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3.实验时间的连贯有序。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实验时间,而且是必须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来进行,不要总打断他们的思维,不要让20分钟的探究实验活动因为教师的不断叫停而变成只有15分钟甚至只有10分钟的实际实验时间。笔者认为在探究实验开始前,老师要关注、设计实验的细节。正式实验开始后,老师尽量不打断全班实验。可以预设一个时间,采取倒计时的方法让学生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快速有序地进行实验活动。同时,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在关注细节的同时要积极倡导小组合作交流。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合作交流,能使探究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探究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合作交流,又能充分发挥探究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如在研究“物体能否导电”实验中,各小组学生共同准备“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检测器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小组内材料员、记录员等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扩展了知识面。注重实验细节和重视实验课前准备,尽可能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就一定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大大提高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适当延伸,注重激励,提高科学实验反馈的有效性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果科学教师关注每个学生,随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给予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科学实验过程的反馈与评价其实是教师教育机智的体现。是教学中的调味品,掌握得好,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的、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会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教师的评价不光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实验技能的评价,还应该创设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的思维、知识、实验向课外、向更高的层次去探索。只有在宽松、愉悦、不断获得鼓励的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学生才会不断地去大胆尝试,不断地取得成功,不断地增强学习愿望,不断地收获学习的快乐,对科学探究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都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科学实验的有效性才能得以体现。

第9篇

关键词: 中学地理 科学探究 活动设计

一、问题提出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及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行)》均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提出倡导探究学习。“探究”对于广大一线老师来说已不陌生,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初中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中,出现了一个耀眼的名词:科学探究。《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核心概念。[1]教育部与科技部联合召开多次会议,要求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学科中开展科学探究学习。[2]

地理科学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自然地理科学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地理科学方法体验地理研究过程,尝试解决地理科学问题的学习活动。[3]

“科学探究”在国内还是较为前沿的课题,近年来国内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夏志芳教授等从理论视角进行研究,而从理论运用到实践,还鲜有人涉及。[4]本课题以地球科学探究为例,研究内容涉及《地理》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的两个主题,四个科学探究活动,七个基本模式。国内外对“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只局限在教学设计、课件设计等或对某一方面(地球仪、地球运动)的研究,如此全面的、系统的探究活动设计,还不曾有人研究。其中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希望我们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为教学改革作出一定的贡献。

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对象。

2012学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学生做实验对比。

(二)实施方法。

1.观察、调查相结合,设计科学探究方案。

2.用实验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教育观察法等开展探究活动。

3.用统计法检验活动效果。

(三)实施计划与目标。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通过科普讲座、到大学城“广东科学中心”进行参观等活动,丰富师生的科普知识,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利用每周三第八节课外活动,实施地球科学探究活动、科技节展示活动,宣传和展示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置实验班级,开展地球科学探究活动,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引进课堂学习,并通过学校和区级公开课,推广和检验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其目的是形成一套适应当地资源和本校实际的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并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实施方案。

1.选取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属于自然地理,是青少年了解地球的必备活动,是初中地理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对激发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部分内容较抽象,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多年教学经验证明光靠老师讲、课件和教具演示,效果不理想。需要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和相关活动设计指导。但是教材《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缺乏相关活动设计指导,只有一个活动“制作地球仪”,过于简单和枯燥。[5]而且目前配套的《地球科学探究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

2.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本课题把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为两个主题、四个活动,配备操作简单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研制简易教学用具,设计《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等,见下表。

三、研究的成果

(一)《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

旧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存在不足:探究材料不足,缺乏有效说明、指引,难操作,使用价值不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存在局限性。探究活动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制作地球仪,另一个是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

新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在原来基础上有如下创新和改造:

1.改造探究材料。新器材包括自制地球仪、《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长短变化演示盘》、《公转动态示意图》等。

2.删除无关内容。根据课标和教材要求,删掉制作简易等高线模型活动(应该放在下一节探究地图活动中)。

3.增加探究活动。新的探究活动有两个主题、四个活动,主题一:认识地球仪(活动1―画经纬线,标注经纬度;活动2―制作地球仪);主题二:探究地球运动(活动1―探究地球自转;活动2―探究地球公转)。

4.增加有效指引。原有的《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只有简单的说明,没有有效的活动指引,增加《活动指导》和《活动检测》。

笔者负责2011年海珠区科普计划项目和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地球科学探究活动器材》的改造与研发,于2013年已通过验收和结题。

(二)形成科学探究的基本模式,并开发相关案例。

地理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模式中前六个前人已有,而第七个步骤“学以致用”是笔者的创新之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依据是《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6]

四、结果评析

在2012年学校科技节展示活动中,选取初二、初三共10名学生做实验,利用《活动检测》做前测和后测,结果如下:满分100分,前测平均分为56.9分,后测是87.3分,有明显差异。结果分析:初二、初三学生已在初一地理学过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有一定基础,但对于抽象的知识,如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基本遗忘,所以前测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完成地球科学探究过程后,再做《活动检测》,成绩理想,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

2013学年上学期选取初一入学学生做实验对比,实验班15、17班,对比班11、13班,这四个班学习能力等基本没差异,在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中,11、13班按常规教学,15、17班采用科学探究活动教学,最后进行《活动检测》,检测数据如下表所示。

检测结果分析如下:从总分看:实验班15、17班平均分为:84.5分,对比班11、13班平均分为:68.9分,分差15.6分,存在显著差异。从检测内容分析:基础题:一、二、三、四、五、八题差异不大,而较难或抽象的题目:六、七、九、十、十一题分差较大,进一步说明地球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是有效的,能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不足与展望

(一)学校硬件和软件的添置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一定要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为课题研究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我们在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实施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必须重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课题组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实践和总结,并希望得到专家的指导。

(四)学生的成果比较难以体现。除了反映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调查报告外,学生的进步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思路已基本清晰,轮廓初显。前面的研究中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也存在问题,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还需延续,我们一定会克难奋进,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文献:

[1]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实施建议.

[2]顾绍琴.中学地理科学探究活动研究.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夏志芳,张建珍主编.地理案例教学论[M].2011.12,第六章自然地理教学:在探究中弘扬科学精神.

[4]张建珍.科学探究学习视域中的地理主题活动设计研究.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5]张建珍,夏志芳,汤瑷宾.中学地理科学探究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地理教学,2013年第10期8-11页.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10篇

1目标分析统领编制全局 

《课标》对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这就要求老师走进课室之前,必须做一个“明”师:明白这节课要干什么,学生要达到什么目标这就需要对相应的目标进行分析,从而提练出一个核心目标及相关的次要目标导学案的编制必须突出核心目标的核心地位,把怎样突破核心目标作为编制导学案的首要考虑因素核心目标的突破在导学案的编制中要发挥统领全局的作用 

对目标进行分析,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标》的要求;二是教师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目标;三是当年的考试大纲针对探究水的沸腾这节课,对以上三个目标进行分析,很容易归纳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经历观察、记录、绘图的实验过程,分析总结出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的特点因此整个《探究水的沸腾》的导学案编写,都应该为这个核心目标服务。 

2课例类型决定预习方式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具有非常鲜明的学科特点预习环节的编制必须符合物理学科特点:观察和实验观察和实验能通过对课本的文本进行预习吗?显然是不能的正确的做法是:什么样的课型决定什么样的预习方法例如,对于实验探究为主的实验课型,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经验进行观察;对于基本概念建立为主的新授课,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和归纳,或者引导学生通过某项活动进行体验;对于基本规律应用为主的新授课,可以引导学生对类似的知识和方法进行迁移;对于知识介绍为主的新授课,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自学阅读[HJ162mm] 

探究水的沸腾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让学生对课本进行预习意义不大因为课本上没有提供实验的相关细节,如酒精灯的使用要求、仪器的摆放、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即使通过填空式的题目让学生填沸腾的概念,它只是要求学生识记,这对物理教学有帮助吗?为给学生充分的动手实验时间,预习内容仅对生活经验进行引导。 

3案例——《探究水的沸腾》导学案设计。 

31预习。 

311生活经验 

给一壶水加热,水的温度会[CD#3](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下同);当持续给水加热使水烧开时,请你猜想:水的温度会[CD#3]。 

312核心目标贯穿探究设置 

探究环节是整节课的精华所在,必须突出物理学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必须为突破核心目标提供学生自主生成知识与形成能力的学习方案首先是对科学探究要素的分析科学探究有六个要素试想,如果六个或多个要素全部花时间去突破,在教学时间上是不可能的,对学生而言,那就等于没有重点因此只能结合每节课的核心目标去侧重某个要素在连续的多节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上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来说,经过长时间的训练,这六个要素会有整体上的训练然后要思考如何设置探究点?探究点应该直指核心目标的突破,应该要注意的问题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在教学目标指引之下的可操作性的重难点;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细致;探究点的设置要优先考虑与培养学生的能力相结合,同时方便学生参与和展示;探究点的设置最多不要超过两个,为老师的自主创造预留些空间最后是在前面两点思考的基础之上,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 

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可以提前组装好器材让学生直接加热即可,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实验后分析数据来描点绘图分析总结合作交流整个学习过程是在导学案的引导下,由学生完全自由开放的进行实验。 

32探究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怎样变化? 

实验目的:(1)观察气泡大小变化;(2)沸腾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321步骤 

(1)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课本89页表格中 

(2)实验完成后,小组其它成员将记录员的数据抄写在89页表格中,并完成90页上方的温度-时间的绘图 

(3)独立完成课本90页表格下方的问题和填空 

(4)完成以上要求后,针对以上问题和填空,请与小组同学交流 

在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困难或疑问?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下面的空白处简要记录小组的主要观点,并准备全班交流。 

322知识技能指导练习设计 

这一部分是为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而设计,因此编制练习最重要的原则是突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直指核心目标;题量不要多,保证学生当堂完成当堂矫正,难度不要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练习设计的第一题可以设计为对本节知识的总结归纳。 

33练习 

(1)沸腾是在液体[CD#3]和[CD#3]同进进行的[CD#3]的汽化现象,沸腾时,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CD#3]液体[CD#3]的温度叫沸点 

(2)观察图1,回答: 

(3)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水沸腾时的特点是:[CD#3] 

(4)实验得出水的沸点为[CD#3];如果继续给沸腾的水加热,水的温度[CD#3](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5)沸点不是100 ℃的原因可能是[CD#3] 

第11篇

一、网络焦点团体访谈的研究设计

小组访谈依据其目的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非结构的或没有访谈者指导的头脑风暴会议,典型的结构式,比如名义小组和焦点小组。焦点团体访谈是小组访谈的一种,小组访谈本质上是一种定性资料收集的技术,依赖于在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情境中,对几个人同时系统提问,这种技术介于正式和非正式访谈之间。焦点团体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ing)是一种通过营造舒适的环境让人们分享观点,访谈者小心而系统地对待人们倾诉的一种活动。除了面对面的焦点团体外,还有其他变型,定期重复的焦点团体、电话焦点团体、网络焦点团体、媒体焦点团体等。[1]网络焦点团体有几种不同的类型,最简单的就是用一条聊天线路,由协调员提出问题,远距离参与者通过键盘输入自己的观点;网络焦点团体的应用在年轻的受访者中反映很好。[2]当问题是聚焦的,参与者能够自由地、坦率地、不受压抑或者不担惊受怕地进行交流,协调员保持控制、推进讨论,并用这样的方式给研究问题提供答案时,网络团体就变成了焦点团体。

笔者在进行焦点团体访谈的前一周,在网络交流群中通知教师本次访谈的主要内容是大家对科学探究及其教学的看法,在实际访谈中,两位协调员中的提问包括:①请老师们谈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科学探究有哪些方面?②请老师们谈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探究教学有哪些要点,哪些教学方法等。

二、教师关于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概念图

访谈中会形成大量的文本资料,研究者往往依靠个人对资料结果的理解和相对感性的思维来分析,从资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图式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而其中的概念图是运用认知简化来确认参与者头脑中的复杂信息。[3]焦点团体访谈有12位教师参与,分别为小学和初中数学、科学教师,初高中物理、生物教师。笔者采用概念图的方法分析了8位教师的认识状况(见图1-图5),此概念图以科学探究或探究教学为核心,用箭头表示教师的核心话题和观点。经分析发现:有3位教师认为探究教学就是“做实验”,3位教师存在“形式认识”,2位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比较平衡,其中一位教师注重结果取向,即知识的掌握,另一位教师注重探究教学的理念,不过没有谈到教学实践的做法。并且教师都未提及科学探究的基本原理,仅是谈及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对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认识存在缺失。

三、网络焦点团体访谈的热点问题

通过网络焦点团体访谈中教师个人观点的陈述和自由讨论,笔者发现他们讨论的热点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①中小学探究教学的不同;②探究过程的动手和动脑;③科学家与学生探究的区别;④探究过程是否要有明显的套路;⑤科学探究是否就是实验;⑥探究的主题和教师引导。教师将其中的前两点合在一起讨论,以下是自由讨论记录和说明。

1.中小学探究教学的差异

有位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科学应该注重动手能力,引起几位教师的争论,其他老师认为要关注学生的思考,需要动脑,这位教师则认为动脑与动手是相互依存的,动手自然就会动脑;教师们普遍认为小学阶段的探究重视过程,中学阶段的探究重视知识点。

2.科学家与学生探究的区别

教师们就探究的结果和过程哪个重要产生了争议,关于科学家与学生探究区别的争论分为两个阵营,一边认为科学家的探究与学生不同,科学家的探究注重成果,学生的探究注重过程、方法和能力;另一边则认为结果与过程在学生的探究中缺一不可。另外,教师中还出现与上一争论焦点中相似的问题,即认为动手实验就是实践,重视过程与方法和思维能力。

3.探究过程是否需要明显的套路

教师们对探究的步骤产生了争议。是否应该按照七个步骤进行探究,是否应该有一定的模式。多数教师已经将探究步骤的七个要素看成是探究活动的定型步骤。与前面分析的教师概念图相一致,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4.科学探究是否就是实验

多数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即实验,更有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动手做。他们对于实验没有深入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而不是真正的理解。

5.探究的主题和教师的引导

多数教师认为探究的主题可以选取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教师在探究中应该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但是他们也提出目前有些学生的探究实验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教师也不明确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探究。

从教师的焦点团体访谈记录可知,大部分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实验;实验中的动手与动脑相互依存,只要进行动手实验必然会动脑;探究既要注重过程还要关注结果,即知识的掌握;探究过程的定型和步骤化,教师的认识还处于操作层面;教师还不明确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网络焦点团体访谈研究可以得出,中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以“做实验”和“形式认识”为主,平衡深刻的不多;且他们不能清楚区分探究与实验、探究过程的动手和动脑;也不明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探究本身存在不平衡认识和理解,不知道如何做探究,缺少对探究过程的实践认识。舒尔曼的学科教学知识涉及到教学的定位、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和评价知识,并受到教学知识、情境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等影响;[4]德士美和康特提出了具体情境的教学知识这一概念来重新认识学科教学知识,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受到以下知识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学习者和学习知识、课程知识、过程和结果评价以及学科内容知识。[5]探究教学知识包括探究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定位、学生和探究学习的知识、探究课程的知识、探究教学的策略、探究教学的评价等几个要素。通过本研究可知,科学教师缺少探究情境的教学知识,还缺少探究教学的策略知识,并且对于科学学科的教学策略认识还不够,缺少基本的探究教学课程知识以及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评价知识。教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探究情境的教学知识、探究教学的策略知识、科学探究的课程知识和对学生的认识及探究学习评价关系密切,并且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科学教育目标、评价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

[1]Krueger,R.A.&Casey,M.A.Focus Groups: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M].3rd edition.CA:Sage,2000.

[2]Casson,R.W.Schemata in cognitive anthropology[J].1983,(12).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83,(12).

[3]克鲁杰,凯西.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践指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22.

第12篇

“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实验”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科学实验过程,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索发现知识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宗旨;“合作探究”是通过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概括提升”是激发全体同学的智慧,运用各种方法,把零散的、分散的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对生物现象有了完整、准确的认识,形成规范系统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更好地使学生学会求知、提能,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自主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教学思路:

高二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多种消化酶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并且做了“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对于酶的催化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熟悉所有的新陈代谢过程都离不开酶。但酶与其他化学催化剂有何区别?新陈代谢为什么离不开酶?为突破这部分的重点、难点知识,我将高二生物学新课程必修一“酶催化作用”安排为探索实验教学。

通过组织实验探究性实验、合作学习、最后概括提高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加感性、理性认识,克服对抽象知识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学得相关的操作技能,突破学习难点。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将高二1班学生分为六个组,每组8~10人。实验材料准备:质量分数为20%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H2O2溶液,安排分组实验的试管等用具。

二、教师引入(为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做准备)

细胞中的化学反应——细胞代谢的概念

举例:细胞中有害物质——过氧化氢的反应

三、新课开展

实验一:分析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特点,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把实验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根据表格中的步骤进行分组实验操作(属于探究实验),条理清晰,可以做到快速、准确。

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组织讨论,填写如下表格内容:

请学生发表意见比较试管1和2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

(教师插入:自变量的解释,实验中只有温度是改变的,其余因素都没有变化,自变量是造成现象差异的主要原因。这种除了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试管1是对照组,试管2是实验组。

学生概括总结得出: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度。过氧化氢的分解需要能量

引出活化能的概念——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需要的能量。

实验二:

实验目的:分析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对H2O2分解的影响。

1.教师引导:新鲜肝脏中有较多的H2O2酶。

2.学生根据表格要求继续自主探究性分组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将过程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出来。

教师引导(加深对对照实验的理解): 。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这是不是一组对照实验? 。

试管3是对照组,试管4、5是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外,其他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学生填写实验现象后,进行讨论:

讨论一:试管3和试管4未-经加热,也能产生大量气泡,这说明了:

讨论二:比较试管3和试管4,试管 反应速率更快,这说明了:

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性试验,比较实验现象,讨论分析,概括得出: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生物催化剂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教学反思:

本案例以“自主实验—合作探究—概括提升”为设计思路,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等多方面能力。

第13篇

一、“数课”

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数课”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首先是“三中心”,即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创新能力、信息素养为中心。其次为“两整合”,进行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学科内容的双整合。让科学和信息技术课堂的课程方式变为“连体课”,科学学科内容学习从“节”走向“单元”,建立5人学习小组,突破大班额交流限制,运用“知识论坛”信息化平台进行线上交流,科学课进行面对面交流。再者是“四个转变”,即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师生角色、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角色定位、评价方式”的四个转变。最后为“六个环节”,即教学过程分为六个主要环节:前测学生自学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合作评价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单元总结。

二、小学科学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方式

由于是科学和信息技术课堂的整合课,所以应改变传统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变科学和信息技术课堂“分散课”为“连体课”,变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节”学习为“单元”学习。以前科学课每周两节,信息技术课每周一节,两个课程都处于互相独立的状态,学生不能很好地把两个科目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们大胆整合,每周设置科学和信息技术课程各两节,两个科目进行连堂教学,科学课堂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和分享,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知识论坛这个信息技术资源,学生通过发帖讨论以弥补科学课堂上面对面讨论交流的局限性。而科学教学内容采用单元学习法,师生的关注点是从整体的单元主题出发,而非某一片面的知识或主题。如科学课以《新的生命》《能量》《地球的运动》等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既重视了知识的连贯性,又能和以往的知识进行联系,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科学内容的相关讨论,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任务。

三、“数课”教学模式六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步骤

现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新的生命》《能量》《地球的运动》等单元为例,具体讲述“数课”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一)前测

“前测”即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知识的起点,为与单元总结中的后测进行数据的分析做准备。如在《能量》单元开始之初,先对学生《能量》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检测,检测的题目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制定,题目形式为主观题。检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能量》这一单元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样在后面的学习中这些知识就可以简单学习或者直接略过,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究自己有疑问的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对这单元即将学习的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以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学习。

(二)自学

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网络等资源,了解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及架构。如在《运动与力》单元的自学中,学生充分利用课本、网络等资源,学习和运动与力相关的知识,然后在科学课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享各自学到的知识,同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发帖的形式,把自己收获的知识分享到知识论坛上,作为对科学课堂分享不够的补充。这样学生就能依靠集体的力量了解一个单元的基础知识及架构。

(三)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

进入知识论坛,提出探究话题,自主进行质疑、澄清、发展、讨论;师生共同就在线讨论中出现的知识和话题,用实验、辩论、分析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探究。两种方式的讨论让交流更广泛、学习更持续。如在《地球的运动》单元自学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进入知识论坛,以发帖的形式提出探究话题(图1),通过发帖子的方式与他人开展讨论学习;在科学课堂,师生共同就在线讨论中出现的知识和话题,用实验、辩论、分析等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探究。学生之间的交互频率比起普通的班级讨论大大提高,部分学生一节课的帖子阅读量高达几十篇,而发帖数量平均为2~3篇。学生可实时打开知识论坛上Applet工具中的参与贡献按钮,可以查看全班学生的发帖数量(图2),也就是说在知识论坛上一节课学生们的总的信息交互次数可达上百次;还可以打开知识论坛上Applet工具中的社群网络按钮,查看学生阅读帖子、互相建构、评点等情况;还可以从线状图箭头指向和圆点大小,看出学习中的交流模式从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教师参与和支持的多向复杂的交流方式。同时,因为学生的观点可以在线帖子的形式在“公共空间”中保留下来,对于某一个话题的讨论就可以超越一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周、两周甚至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持续下去。

(四)合作评价

第四环节为合作评价环节。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知识论坛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帖子了,但是这些帖子质量如何?是不是都是和科学内容一致,有没有没讨论的话题?有没有存在重复讨论过的话题?有没有已经达成一致或者解决了的话题?我们不能只顾蒙头前进,还需要停下脚步思考我们的学习进行到了哪一步。这个时候,需要使用Applet评价工具和ITM工具来对全班的讨论进行梳理和反思,找出不足,在此基础上制订下一步的探究计划。如在《能量》单元,经过一段时间的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全班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基本都经过了讨论,帖子的数量达到上百个。但这个时候学生的知识都是零散的碎片,学生讨论的宽度有了,但是深度呢?这个时候需要学生对《能量》单元的讨论进行梳理,采用的方法是对全班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每个学生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由于每个学生的分类方法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接着在科学课堂上全班就分类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达成一致。这样分类下来,学生把问题分成了类,然后每个小组认领一个类别,对之前在论坛上讨论的帖子通过使用ITM工具进行筛选,把一个类别的帖子整理到一起,再书写进程反思,这样有助于学生查看这个类别的话题经过讨论获得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讨论或者讨论得不够深入,写出下一步的学习计划(图3)。这样的梳理反思过程必不可少,可以避免学生在知识论坛上无目的地发帖和浪费时间,随时掌握学习进度。

(五)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

第五环节为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区别于上一个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这一环节的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就显得有目的性了,学生进入知识论坛,按照制订的学习计划,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究和讨论。学习方法基本和上一个在线讨论和面对面讨论一样,但是这次讨论是针对学习计划中的不足和挑战来进行讨论。如在《能量》单元制订完学习计划后,学生就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开始去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查询资料。

(六)单元总结

第14篇

《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提到与“科学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探究成为当前物理教学和中考改革的热点。探究型试题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科学创新的精神,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体现了对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程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探究性试题的主要特点:体现过程展示、方法与操作、主观开放。下面以“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为例,看一看实验题目的类型有哪些以及如何解答实验探究题。

一、数据处理型实验题

例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某同学记录了三次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动力F1/N\&动力臂L1/m\&阻力F2/N\&阻力臂L2/m\&1\&2.0\&0.04\&4.0\&0.02\&2\&1.0\&0.02\&0.5\&0.01\&3\&2.5\&0.03\&1.5\&0.05\&]

(1)这三次实验数据中有一次是错误的,错误数据的实验次数是_________,由正确实验结果可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所示,当在A处挂了三个钩码时,要使杠杆平衡,应在C处挂_________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

解析:本题其实是用杠杆的平衡原理来解的,由于第2次实验数据不满足杠杆的平衡原理,所以,这组实验数据是错误的。根据第一次和第三次实验数据可得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在本题的第二问中是应用杠杆平衡条件来解,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应挂4个钩码。

答案:(1)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2)4。

二、设计及完善实验步骤实验题

例2:实验台上有如下实验器材:一个带支架的杠杆、一个量程为0-5N的弹簧测力计、六个质量均为100g的钩码和两段细绳。请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杠杆平衡时,如果动力臂和阻力臂保持不变,则动力跟阻力成正比”。

(1)在你所设计的实验中,如果用点A表示钩码作用在杠杆上的位置,用点B表示弹簧测力计作用在杠杆上的位置,请在图2中的杠杆上标出A点和B点。

(2)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答案:(1)见图3;(2)①用细绳做成两个绳套,分别拴牢在杠杆的A点和B点处,调节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节到零刻线位置。②在A点处依次挂1个、2个、3个、4个、5个、6个钩码,在B点处依次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将每次实验操作中挂在杠杆上的钩码的总质量和相应的弹簧测力计示数记录在表格中。

三、综合型实验题

例3: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右端下沉,如果将杠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左调到头了,杠杆右端仍下沉,此时应将杠杆左侧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2)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6N、l1=20cm、F2=4N和l2=30cm。该同学根据这些数据能否得出探究结论?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杠杆在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做实验,也能得出杠杆平衡条件。这种实验方案与杠杆在水平位置做实验的方案相比较,你认为哪种实验方案好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4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两侧钩码下再各挂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_________端将下沉。

解析:调节杠杆平衡和调节天平的方法是一样的,当右端沉时,杠杆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都应该向左调节,如果杠杆向左沉,则杠杆左右两端的平衡螺母都应该向右调节。

答案:(1)左;(2)不能得出探究结论,因为一次实验得出的数据具有偶然性,不能归纳出规律;(3)杠杆在水平位置的实验方案好,这样便于测力臂;(4)右。

第15篇

关键词:探究实验;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实验的概述

1.探究实验的内涵

探究实验是指在以学生为主体,化学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下,学生围绕某个未知的现象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来验证这一猜想,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的一种实验性学习。

2.探究实验操作流程

一般而言,探究实验的操作流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实验、得出结论、反思结果六个阶段。

(1)发现问题

学生的探究实验起源于问题的发现。而这一问题不外乎来自于两个途径。一个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某种现象。一个是学生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某一知识点或现象所产生的疑问。基于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课程中的基本知识与具有可操作性的探究实验来引导学生。

(2)提出假设

在发现问题后,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新村探究的想法,驱使着他们翻阅书籍与文献,找同学与教师讨论,或是直接构思实验,在获得诸多理论的支持下做出假定,并在假设假定成立的前提下开展实验。

(3)实验方案设计

对于实验方案,可以先由学生自行设计,在经过兴趣小组成员的多番讨论后进行优化改进,最终确立。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让其在实验中充分结合自身所学,实现学以致用。培养他们全局的思考意识,加强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强化他们的科学素养。

(4)验证实验

在实验工作的准备工作充分完成以后,就要进入到实验的实际动手过程中来了。此过程中,学生们要客观记录下实验的有关现象及数据,而教师在此过程中则要力促学生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

(5)得出结论与反思结果

在实验完成后,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参考书籍与文献确定现象产生的化学原理,这也是实验的预设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以报告形式总结实验的习惯。这一报告的主体包括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原理,以及实验的步骤、实验结果和最终结论。最后,结合最初假设的设定来总结这一问题或现象出现的原因。

二、探究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高中化学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

(1)策略性问题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课本中的重点与难点,教师可适当开展探究实验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并让其切实深刻地感受到重点与难点的核心思想。例如,设计一项实验,使得二氧化氮被水吸收。

(2)理论性问题

部分需要学生了解与掌握的实验方法、仪器与原理,如果仅凭口授可能过于抽象,学生对此所产生的印象可能不够深刻,因此,可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来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操作中来,让其切身体会到实验原理,了解实验仪器与方法。比如,可设计三价铁离子的氧化实验。

(3)事实性问题

现实生活中存在诸多的化学现象,它们与学生的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可借助探究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萃取有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可适当借鉴“鸡尾酒”分层的实验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中化学教学探究实验的类型

(1)操作性实验

操作性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对化学仪器特征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仪器使用方法。例如,分液漏斗的使用。

(2)理论性实验

以上课已经传受过的理论知识为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巩固对旧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其对已学知识的印象,进而存在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例如,氯气的漂白实验。

(3)能力性实验

设计能力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比如氨的喷泉实验。

(4)创新演示性实验

创新演示性实验要以学生已经学过的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其改进后加以演示,并对新出现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3.对探究实验进行预期

一般而言,通过翻阅教科书与有关文献,结合学生已学知识,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有能力对探究实验的预期结果进行预测。

4.引导学生掌握提出假设与设计实验的技巧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在提出问题后,提醒学生就有关内容进行预习,使其对探究实验有个初步的印象;二是明确探究实验的目的所在;三是点播学生做出实验假设;四是做好实验工作分配工作;五是预计实验所需要的时间;六是制定实验步骤。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哪怕其在实验中出现错误,也要通过善意的引导方式教导其改正。

5.借助实验来检验假设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就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做好相关记录,并及时引导学生纠正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错误。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所掌握的化学知识也存在不同,因此,要通过这一合作学习过程教导学生学会接纳多元化的信息,掌握必要的沟通技巧。

6.对结果进行总结

总结是探究实验学习的关键内容,总结的对象不仅包括探究实验的内容,还要包括对探究实验的深入分析。教师应当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点,对实验的每个步骤给予评价。这种评价可分为三类。

(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应当在实验过程中就学生做得对的地方与做得不对的地方都要做出评价。正面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而批评引导则能纠正学生不恰当的地方。

(2)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学生之间的互评由于各自身份的平等而更能被学生所接受。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多鼓励学生进行相互的评价与帮助指导。

(3)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展现在实验中所做出的能力与取得的成就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评价能够更深刻地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

7.案例在探究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以教科书上的“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为例,探究带有氯水与无水的氯气的漂白能力。教科书中设计了两个实验。通过实践这两个实验得出了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能力的结论。

此次实验较基本实验而言,在操作步骤上更为简便,且现象更为明显,因此,更有利于学生对该内容的掌握。这充分体现了探究实验与高中教材紧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朱玲珑,马志成.高中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