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

体育生职业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体育生职业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体育生职业分析

第1篇

【关键词】 体育职业院校;学生吸烟;调研分析;对策

一、前言

众所周知,有氧代谢能力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耐力项目运动缺少氧,就只能提前进行无氧代谢,造成身体中乳酸和自由基增多,加速疲劳的产生,从而延长运动员的恢复时间。吸烟不仅影响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而且造成运动员体质、体能下降。本研究通过对新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吸烟现状进行调查,目的在于帮助运动员认识吸烟对运动训练的危害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新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总样本量为450人。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书籍及论文,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

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450份,有效问卷450份,有效率为100%。

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访谈法:与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其吸烟现状。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吸烟率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偶尔吸烟的学生有20.2%,每天吸烟的有5.3%,学生的吸烟问题不容乐观。有28.5%的学生是从小学阶段开始吸烟的,有71.5%的学生是从初中阶段开始吸烟的。其中,初中阶段学生吸烟百分比为最高。通过问卷与学生的访谈,学生吸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因素。

2、吸烟原因调查

调查表明,学生吸烟的原因有多种:家庭影响、朋友影响、同学影响、受了挫折、受了负面情绪的影响等。从调查结果来看,“家庭影响”和“朋友影响”是学生吸烟的主要原因,各占41.9%和14.0%。通过访谈,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抵御烟的诱惑,同时还会劝周围吸烟的同学戒烟,但是体职院学生绝大多数年龄偏低,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自制力差,因此很容易受到诱惑。

3、对如何看待吸烟的调查

关于如何看待吸烟的问题上,有12.1%的同学认为吸烟很自豪,有14.6%的同学认为吸烟无伤大雅,有43.1%的同学对吸烟持默然的态度,只有18.6%的同学对吸烟反感。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吸烟者反感的比率不高。

4、对吸烟影响运动成绩的认知调查

调查表明,有61.70%的同学认为吸烟会危害健康并且影响运动成绩,而且是从抽烟一开始就知道,有28.40%的同学一开始不知道抽烟会影响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是后来才知道的,仍有9.90%的同学至今不清楚吸烟对从事运动训练的危害性以及吸烟后对运动成绩的不良影响。通过访谈了解到,有些运动员原本训练成绩良好,很受教练员的重视,但是受朋友影响后开始吸烟,时间一长造成了体质和体能下降,最后从心理上厌倦训练甚至开始逃训,运动成绩也直线下降。

5、对戒烟问题的调查

调查表明,想戒烟并且已经戒掉的占38.5%,想戒烟但是戒不掉的占53.4%,从没有想过戒烟的占7.3%。通过访谈,不少学生表示想戒烟但是戒不掉这与其认识态度和决心有关。此外,受社会和学校不良风气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在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养成了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同时来自家庭和父母的约束减少,导致学生间聚会吸烟的机会增多。

四、建议与对策

吸烟有害健康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体职院的学生大多担负了训练、比赛任务,对于运动员而言,吸烟不仅造成体质、体能下降,更重要的是影响运动水平的发挥。针对学生的吸烟状况及影响因素,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控烟措施:

1、努力营造“无烟学校”环境

学校要杜绝教职工在工作环境里吸烟,努力营造“无烟学校”的环境,提高学生自觉抵制烟草的能力。目前,体职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吸烟,说明“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大,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专题讲座等渠道加大对吸烟危害的宣传。教练员和班主任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吸烟对运动技能、成绩和健康的危害,对重点吸烟群体进行针对性的强化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

2、利用运动人体学科等专业知识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教师从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害,并极大影响运动成绩的方面对学生进行重点讲解,教会学生如何避免被动吸烟以及如何劝说他人不要吸烟,使学生自觉减少吸烟,最终远离烟草这种慢性,积极营造无烟害的学习、训练和生活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健康教育。

3、提高家庭的无烟意识

通过访谈得知,体职院学生吸烟原因与家庭中有无吸烟者有很大关系,绝大多数吸烟学生的家庭中有人吸烟。因此,作为父母,在家中应做好典范、以身作则,做到在子女面前不吸烟,在发现孩子吸烟时,家长要严加管教,并积极配合学校及社会帮助孩子戒烟或不吸烟,在日常教育中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减少吸烟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余嫣雅,林梅.高校大学生吸烟现状调查分析及干预对策.社区医学,2009.7.

[2] 余艳妮.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调查.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4.

[3] 曹蔚,曹薇.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吸烟行为的现状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5.

[4] 廖春艳.新疆体育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探讨[J].搏击.体育论坛,2013.2.

[5] 廖春艳,杜薇.体育职业院校学生生活方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新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15.09.

第2篇

关键词: 职业学校 体育意识 原因分析

职校生作为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有责任拥有强健的体魄。职校生需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正确的体育行为,才能具备强健的体魄来迎接社会的挑战。我国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由此看来,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当然,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良好的体育意识。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职校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

一、我国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现状

为了解当前职校生的体育意识的现状,特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随机调查了两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897份。从调查问卷来看,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一)体育认识方面

职校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自认为了解体育知识较多的占11.7%,只了解一些者占50.8%,不了解者占37.5%;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者占16.4%,只了解一些者占43.9%,不了解者占39.7%。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

(二)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下。调查问卷显示:只有24.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30.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44.6%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只有23.7%的学生经常参加(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包括体育课),42.5%的学生有时参加(每周2―4次),33.8%的学生很少参加。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职校生中,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四分之一左右。

(三)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职校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调查显示:只有21.5%的职校生有良好的锻炼习惯,45.8%的职校生体育锻炼无规律,还有32.7%的职校生除了体育课平时根本不参与体育运动,没有养成习惯。

二、当前职校生体育意识不强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体育运动实践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造成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的原因有:

(1)运动场地及运动器材有限;

(2)学校运动气氛不佳;

(3)中学时期没有形成好的体育运动的技能和习惯;

(4)沉迷于网络游戏和小说。

2.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学生只有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职校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体育教师的因素

1.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就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但是,由于某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备课时又没有很好地钻研,在传授技术时讲解笼统或不正确,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同时,在体育锻炼课时,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也不得力,学生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因此,学生技术掌握不好,对运动有了“厌学”情绪,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提得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

(三)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如果家长和班主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在家中或在学校里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和体育用品,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但是,目前的情况往往不尽人意。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三、建议与对策

(一)开展并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并提高体育认知。体育宣传主要是制造积极的舆论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还可以鼓励人们产生暂时的体育行为。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运动技能传授者,是学校体育运动开展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的积极与否及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知识加强对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活跃学术交流,将新学科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中。

(三)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培养体育情感。人们投身体育活动,是产生体育情感的前提和条件;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是使人们产生体育情感的最有效的推动力。

(四)加大投入,加强体育设备设施和体育场馆等硬件建设,激励和强化体育意向。组织开展体育活动能唤醒人们体育意识的被动接受状态,当人们的体育意识处于自觉活跃状态时,就会产生一定的体育行为倾向,自己利用体育器材场地等硬件来满足自己的体育需要。这时,如果缺乏相应的体育设施设备等硬件,就会使他们的主动体育行为倾向逐渐消退。此外,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大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和体育场馆、设施、设备等硬件作保证。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锻炼;体育锻炼;体育教学

生命在于运动,作为用脑较多的学生群体,进行适当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使学习时紧绷的神经得到很好的放松,对接下来学习效率的提升起着促进作用;同时还可以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力的效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目前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职业院校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热爱体育锻炼的氛围,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创造前提条件,体育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以激发和培养学生们的体育锻炼兴趣,为实现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与研究的对象是在读的职业院校学生,采用网上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所以调查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多个地区的职业院校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针对研究的主题,我们查阅了大量相关的书籍文献和期刊报纸,还有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收集了研究主题的大量资料,对职业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有了充分的了解,为系统地进行调查与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准备。

2、问卷法

本次调查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及专家进行补充修改的基础上,并且结合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正在实施的体育教学课程及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组织学生开展的一些课外体育活动,给学生普及的关于体育锻炼的知识等,设计出一份合理有效的调查问卷。问卷发放后收回的时间和数量都是比较可观的,且从填写情况来看,有效度和可信程度都相当高。

3、访谈法

本次问卷还访谈了体育锻炼的相关人员,如体育行业内的专家教授、当前在校任职的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体育教师及相关的学校老师和在校就读的部分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了有效深入的访谈,获取了充足的信息资料。

4、数据分析

使用SPSS专业数据分析软件及Excel数据库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精准可靠的数据信息。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职业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1.职业院校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引导不够,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组织的体育项目的练习

2.职业院校开设的体育锻炼项目单一和集中,没用形成多元化

3.职业院校的运动器材较少、运动场地不够、运动时间不足

4.职业院校中没有建立相关的体育炼的兴趣健身社团

5.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普遍薄弱,没有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6.职业院校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较低,体育考试只求及格

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具备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的职业性

职业院校学生今后从事的是职业技术性的工作,所以体育教学必须针对该职业的特点,制定一套有利于增强动手能力的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因此我们强烈呼吁学校体育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真实需要来开展,不能盲目开战。

(二)体育教学的实用性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是应用型的技能,这就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应该融入应用型的元素,使学生在专业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能在体育课上得以应用实践。

(三)体育教学的差异性

从事不同的工作对身体各部位技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专业学生开展适于他们的体育锻炼项目。

(四)体育教学的预防性

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目的是为了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职业技能,预防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患上职业病,因此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预防能力,增强他们在工作当中自我预防、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与分析,并结合职业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具备的特点,我们对改革和发展职业院校的体育锻炼提出以下建议:

1.职业院校要提高对体育锻炼的重视,加大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体育设置

2.加大对体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3.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做好组织学生体育锻炼的工作

4.鼓励学生建立关于体育锻炼的社团,培养运动习惯

5.帮助学生制定体育锻炼的计划,让学生的运动有据可依

6.因地制宜,开展适合本院校的特色体育项目

7.鼓励师生共同运动,在体育锻炼中增进师生感情

8.做好体育锻炼的考核评价工作,评价标准要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消费 消费特点 消费现状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的商品化,市场化,多样化,高层次化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体育消费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高等学校是一个具有知识密集,思想活跃。代表先进文化潮流等特点的场所,而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群体,其体育消费行为与消费观念不仅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的选择和未来体育行为的走向,而且是引导着未来社会生活与消费趋势的潜在力量。本文通过对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进行调查,以了解目前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为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体育消费观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汽修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人文学院和医学院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几年有关体育消费的学术论文,为本文结构框架建立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立问卷调查表,在 外语学院,计算机学院,政法学院和医学院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2份,有效问卷389份,有效率97.25%。

1.2.3 统计分析法

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用 Microsoft Word、 Microsoft Excel制表制图。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消费的概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得出,体育消费是指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后,为追求发展和享受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人支出。它不仅是指买票去观看各种体育比赛或体育表演,而主要的是指人们为了取得身心健康、陶冶情操、获得美的享受、欢度余暇时间、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而花钱去从事各种各样与体育有关的个人消费行为。包括观赏性体育消费、参与性体育消费个实物性体育消费3大类。

2.2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

从表1可以看出,支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是增强体质和休闲娱乐,这说明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目的非常明显,消费动机是健康的:这与我国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相适应的。

2.3影响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由表2“是影响本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三大因素,前两者可通过学校体育的大力改革在短期内能得到改观,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因此,要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消费水平是很困难的。

2.3.1学生的经济收入是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调查表明,学生在体育消费支出的高低,对其体育消费的行为是依据他们的 经济收入而定的 ,学生体育消费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的支持,一部分是学校发的助学金、奖学金和打工所得。家庭经济好,学生经济收入相对较高,体育消费支出也随之增多。月消费低的群体,对体育的主要消费以不花钱为主,因为他们少量的体育消费开支从生活费中挤出。

2.3.2 从事体育活动的次数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学生参与各项各类活动时间的次数多少与其体育实物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水存在显著差异,经常参加学校有偿体育服务的学生在其实物消费中呈上升趋势。因此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越多,其体育消费也就越多。这表明运动时间也同样制约着体育消费的高低。

2.4.3体育锻炼习惯是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显著因素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主动,自觉地以体育运动为健身手段的一种有规律和经历的生活行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生对体育需求、健身需要和转化为体育行为的纽带。体育锻炼习惯的好与坏,与学生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有的趋同关系,对体育消费的认识、体育消费水平有着显著影响。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通过对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消费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大学生的消费动机比较明显,追求健康是大学生体育活动(消费)动机的主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价值取向更偏重精神和能力维度,这表明了对健康的理解和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3.1.2体育消费已成为大学生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总的消费水平较低。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仍以实物消费为主,实物消费水平明显高与其他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比较单一。但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花钱买健康”已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个理念不仅标志着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追求,还隐含着通过体育消费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加快“社会化”过程的寓意。

3.1.3参与型体育消费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和愉悦身心的独特手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所接受。

3.1.4影响体育消费的主要原因是体育场馆设施不不足、体育消费价格较高、没有时间和经济条件有限等。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很多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也影响了体育消费的支出。

3.2 建议

3.2.1加强大学生对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

高校体育要加强对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和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大力宣传体育消费的作用与意义,逐步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走上合理化、科学化的道路。

3.2.2加强体育设施和健身俱乐部的建设

大学生普遍感觉体育的场地及体育设施太少,因此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增设适合大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活动,使大学生有更多的健身场所。也可以借鉴国外先进试验,建立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模式,建立学生比较喜欢的项目,如篮球、网球、体育舞蹈、羽毛球、健身操、太极拳等形式的俱乐部,已满足不同层次经济条件的学生向着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健康投资,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健身,以促进体育消费的多元化。

3.2.3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灌输“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

“生命在于运动”一言道出了生活的规律,适度运动是创造健康的手段,能保持脑力和体力的协调,是创造健康的一个要素。高校学生在校可依赖专职体育老师,离校后往往许多人放弃锻炼,慢慢地开始透支生命。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应积极引导促进个人健康投资。而且加大学校体育改革,营造良好积极的体育锻炼氛围,让大学生把锻炼身体与娱乐、求知紧密结合起来,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体育消费活动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我国体育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2).

[2]韩湘平.湖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2).

[3]左新荣.大学生体育活动现状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3).

第5篇

【关键词】 体育态度;体育需求;教学评价;改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酒店管理系、旅游规划系、旅游装备系学生,其中男生162人,女生258人,共计500人。

1.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一般体育态度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学生的体育态度根据调查显示,持喜欢态度者212人,占调查人数的50.5%;一般态度者174人,占41.4%;否定态度者34人,占8.1%。

2.2大学生体育需求分析

体育需求是产生积极态度和行为的主要动力。在以上选项中,对完成不习任务、增进健康、休闲娱乐、增进交往、精神刺激、追求运动美6种需要,表现出比较满意的程度。在追求运动美和精神刺激两个选项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男生均高于女生,但在上述选项中,仍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未能获得良好的体验。

2.3大学生产生不同体育态度的原因分析

从喜欢体育态度的原因可以看出,体育对健康的功能认识占95.2%,个人爱好和消遣娱乐分别占67.4%和36.4%,环境因素占31%。以上结果表明虽然对体育的健康功能认识有较高的水平,但对体育教学的满意度较低。

从产生不喜欢体育态度的原因可以看出,个人因素占66%,在个人因素中,体育能力差占53.9%,有很大比重,体育教学占31%。

3 对策

3.1加强体育知识教育,改善大学生的体育态度

应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功能与本质的认识。通过体育健康理论知识讲座,奥林匹克精神教育,体育的功能与本质,体育在社会中地位的教育;体育对提高生活质量、满足人体需要及精神享受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未来的社会将对体育提出更高的需求,体育对培养锻炼有健康的体魄,具有创造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负有特殊的责任。

另一方面应加强系统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其中包括:形态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与健康、运动卫生保健,运动、饮食与体重的基本知识。

当学生掌握了体育的有关知识以后,将成为改变体育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使学生充分相信身体运动对身心健康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个人参加身体锻炼的动机。

3.2加强大学生体育基础教育

根据学生体育能力差的现状,应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力度,着重从“三基“教育入手,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的教育。体育基本技能的掌握是保证培养学生积极锻炼所必需的基本要素,只有掌握了一定运动技能,而且是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会的,那么,这些技能就能成为个人终身坚持锻练的主要方式和乐趣。

基本动作和基本技术的掌握有赖于多次的实践和重复,而这些实践过程的气氛则至关重要,要力图创造一种快乐的气氛,要创造气氛就要打破过去呆板的教法,教法要多样化,要使学生在愉快的、欢乐的心情中学会动作。这至少需要挖掘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充分利用各个运动项目特有的趣味性、竞争性、游戏性。二是施展教师本人的才华和出色的组织能力。

3.3体育组织能力的培养

体育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灵魂,没有竞赛,体育也就失去了最精彩的片断,它也就失去了千千万万人为之一试的魅力。学校定期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并使比赛制度化让学生参与比赛的各种活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向学生介绍组织管理体育活动的方法、讲解群众运动项目的编排、规则和裁判法,使学生掌握开展群众活动的知识能力。让学生学会组织教学的简单和主要环节。在体育技术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轮流整队,带准备活动,组织学生分别练习,安排教学比赛等,为学生发展体育组织能力和充分施展体育才能提供多样的锻炼场所。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成立各种体育协会,组织课外锻炼,开展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各走竞赛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组织活动能力。

3.4加强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心理调节、意志训练的有效手段。因此,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地条件,教学任务,教材内容,选择那些能提高学习兴趣,心理调节效果显著,竞争性强的游戏内容就非常重要,而且要创造性的组织游戏。游戏的组织工作很重要,是游戏成功的重要条件。首先对游戏的方法要讲解清楚,让学生在一个团体内自己选择组织者和引导人,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方法最好在确定组织者后,由组织者自己选择同伴,将其有突出实力的队员选择完毕后,其余队员裂半分开,以免对弱者产生消极影响。游戏裁判应严肃、公正、准确,并有鼓动性。对游戏结果要认真总结,对认真完成任务,有创造性的学生应予以鼓励。

3.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大兴趣,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把课堂运动场扩展到更加广阔的领域,让学生欣赏着世界级的精彩表演,回放着自己有趣的动作画面,通过动画、录像回放,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为改进技术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教学资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6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在基本技术的教学中要打破以往一步一步填鸭式的教学,而改为目标教学。如篮球防守过人,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摆脱防守队员,然后总结最有效的摆脱技术。事实上为了摆脱防守,学生可以创造性的思维,发现有效的突破方式。而过去我们只是习惯于以现成技术,从怎样转身,过人,一步一步来教学生。这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使教学枯燥乏味。再如投篮,以往的教学我们是按教材顺序,从单手肩上投篮开始,一步一步去教学生正确投篮姿势。事实上任何方式只要投准篮框都是有效技术。在世界职业篮球赛中,我们看到并没有固定的投篮姿势。每一个队员在不同的实战中发挥出了各种投篮技术,所以我们从单手肩上投篮开始教学实在没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金文慧,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张素霞.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因果关系[J].体育学刊.2003年03期

3.李今亮.体育运动心理学中的情绪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4.庞中.成高及高职体育教育的特殊性与终身体育教育[J].体育函授通讯.2002年02期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结果;差异分析;影响因素;教学对策

态度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内在体验和行为倾向,由于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不同,对待同一件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同,态度可以看做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支配着人们的选择,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态度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效果的好坏由学生自身所持的体育锻炼价值态度所决定,是能使学生产生参加体育运动内驱力的核心因素。因此,调查研究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态度是了解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能够正确认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能够认识到体育队身心的调节作用。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有可无,对其作用认识也比较模糊。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随机抽取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工程职业学院、铁岭卫生职业学院三所院校6个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600份,其中男生250份,有效问卷240份,女生350人,有效问卷320份,从专业、性别、场地器材等角度进行调查,找出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原因。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态度的性别差异分析:

在体育运动中性别差异是一种普遍现象,例如,男女在运动的项目选择上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有一定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对三所职业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所持态度问卷调查发现(见表1),三所职业院校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是积极的,其中持“不喜欢”的学生人数占总数的5.9%,只有33人,比例不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作用与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对课外体育锻炼非常重视。但在对男生、女生两个样本进行t检验中发现(P

表1 不同性别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现状调查情况表

(注:无*表示P>0.05差异不显著;*表示P

二、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专业差异分析

本文对铁岭市三所高职院校6个专业(护理、口腔医学技术、机械工程、汽车工程、数学、计算机)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发现各专业学生对参课外加体育锻炼持态度之间的比例基本持平。运用统计学中的t检验结果也显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这说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不存在专业性的差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大部分研究成果也表明专业不同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性不明显。

表2 不同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现状调查情况表

(注:无*表示P>0.05差异不显著;*表示P

三、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态度及其他影响因素分析

在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其他因素的分析这过程中发现,课程安排和未来就业所带来的学习压力、学校场地器材过少和老旧、参加体育锻炼的附加费用过高,绝大部分学生无力负担等问题均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决定着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铁岭市三所职业院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具有较高的积极性,能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价值,但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所持有的态度要积极。男生以增强自信为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女生以心理调节为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动机。而在不同专业上不存在明显差异,各个专业学生所持有的态度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四、教学对策

1.一方面,加强体育锻炼价值的宣传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积极地参与和享受体育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开展课外体育课的研究,以此来充实体育教学内容,改善体育教学方法,使之成为课堂体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又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2.学校体育场馆应该对学生免费开放,加大体育资金投入,改善体育场馆不足现象,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目前铁岭市职业院校体育场馆根本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由于场馆过少,部分院校体育馆甚至不对学生开放,面对如此现状,加大对体育建设资金的投入,改善高校体育场馆不足的现状十分必要。同时,要根据本校的特点,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文化,例如铁岭卫生职业学院根据女生较多的特点可以打造健美操文化,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根据男生较多的特点可以打造篮球或者足球文化,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从而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调节体育教学课程,

学生的爱好不同对不同运动所持有的态度也不同,因此,在运动项目的选则上给予同学们更多的自主性,例如:女生不喜欢对抗性强且激烈的运动项目,那就针对女生开展一些对抗性小、趣味性强的项目,包括排球、羽毛球、舞蹈、健美操等;根据男生喜欢挑战对抗的特点,可开展一些对抗性强的运动项目,例如:足球、篮球、武术等。此外,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类小型体育竞赛,例如:健美操比赛,各类舞蹈比赛,从而可以调动更多对运动持有消极态度的女生参与,使之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苏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干预与影响机制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9.

[2]杨琼.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态度的性别差异分析.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第7篇

关键词: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类型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7-0954-03

1引言

1.1体育新闻专业纷纷成立是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的产物,社会需求是决定办学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教学质量的优劣是社会需求评价中的关键

21世纪初,新闻教育事业开始了“超常规”的发展。据统计:1994年以前,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1995年1999年,5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每年平均增加10个左右。2000到2002年,3年间共增加新闻学类专业点204个,每年平均增加68个。其中仅2003年一年,就新增专业点100多个。从1994年到2004年,10年当中新闻学类专业点增加了7倍,由66个发展到470个,这是“超常规”的发展速度[1]。

至于体育新闻专业的开办情况:目前开设体育新闻教育的院校有两类:一是体育院校;例如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十余家院校相继开办新闻专业。二是综合大学在原有的新闻或相关院系开办的体育新闻专业;如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兰州大学新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等。据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正在筹办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新闻教育还是体育新闻教育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是对办学能力最好的评估,而对于新近加入到新闻教育中来的院校来说,甚至关系到专业的生存问题。

1.2衡量本科教育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成才率,它也是体育新闻专业在未来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发展的保障目前,就业率的高低已经成为每一个专业、每一所学校能否吸引学生的最重要的素之一,也是专业声望、学校名誉的具体体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毕业生是兴办专业的核心任务。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体育及传媒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体育和新闻兼通的、能在各类新闻媒体及相关的宣传部门从事体育新闻传播、媒介经营管理以及公关、策划、广告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2]。这是一个相对务实的目标,可以说,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是顺利实现此目标的前提。

1.3运用较成熟的科学测量手段,了解在校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可以为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和继续成才提供依据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和自身的人格特点是否适应未来的工作在其成才道路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因此,通过科学的手段了解在校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是因材施教的基础,更是就业指导的依据,增添了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1.3.1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量表职业选择是一个发展过程,与年龄相关,其中,个体的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在这方面的研究,霍兰德(Holland)的职业人格类型理论影响最大。他把职业兴趣和工作环境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R)、研究型(l)、艺术型(A)、社会型(S)、经营型(E)、常规型(C),并用职业六边形模型来描述六种兴趣类型之间的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基于不同测量工具和不同被试群体的研究似乎都支持了该结构模型[3]。

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量表是较常用的工具,前后分为七部分,分别从个人的兴趣、特长、价值取向等角度进行评估[4]。

1.3.2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验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测验(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教授卡特尔编制的,是公认权威的测量人格的工具之一。

卡特尔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质是特质,所谓特质是指人在不同时间和情境中都保持的某种行为形式和一致性。经过卡特尔及其同事在几十年时间里对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测量,发现差不多有20种基本特质。后来又收集到更多的证据,确定为最基本的16种潜源特质[5]。

1.3.3通过科学测量,可以真实的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人格特征,为因材施教、就业指导提供依据霍兰德在其职业人格理论中,提出了“职业兴趣就是人格的体现”的观点。冯伯麟等在1987年曾探讨职业兴趣类型与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格、兴趣类型和职业类型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6]。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使用霍兰德职业性向测验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测验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传媒系2005级(大一年级)、2003级(大三年级)全体学生施测。

2.2程序使用二份测验同时对学生进行测查。霍兰德职业兴趣问卷分为七部分,分别从个人的兴趣、特长、价值取向等角度进行评估,把职业兴趣和工作环境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R)、研究型(l)、艺术型(A)、社会型(S)、经营型(E)、常规型(C)。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共有187项题目,包括16种个性因素和8项次级因素,分别为:乐群性(A)、敏锐性(B)、稳定性(C)、影响性(E)、活泼性(F)、规范性(G)、交际性(H)、情感性(I)、怀疑性(L)、想象性(M)、隐秘性(N)、自虑性(O)、变革性(Ql)、独立性(Q2)、自律性(Q3)和紧张性(Q4)以及适应焦虑、内向外向、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怯懦与果断、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发明创造能力、成长能力等。

2.3统计方法

本研究抽取体育传媒系2005级全体学生(113人)和2003级全体学生(63人),其中2005级受到有效问卷92份,2003级受到有效问卷46份。在此基础上,使用ssps13.0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两个年级学生个人的理想职业与其对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判断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霍兰德认为大部分人的职业兴趣可被归于六种类型,也是六种人格类型的表现。具体含义为:

艺术取向的人往往重视审美品质,自我表现欲强,喜欢创造性的工作,参与性强,富于幻想和创造性,情绪不稳定;与此匹配的职业有:室内装饰专家、图书管理专家、摄影师、音乐教师、作家、演员、记者、诗人、作曲家、编剧、雕刻家、漫画家等。

经营取向的人喜欢影响和控制他人,喜欢冒人际危险和经济危险,爱交际、精力充沛、乐观、和蔼、细心、竞争性强;与该职业兴趣类型相匹配的职业有:推销员、饭店经理、广告宣传员、调度员、律师、政治家、零售商等。

社会取向的人往往乐于助人、有责任心、热情、善于合作、理想,善解人意,友善合作,具有人际交往的技巧。与该职业兴趣类型相匹配的职业有:社会学者、导游、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教师、学校领导、公共保健护士等。

研究取向的人喜欢独立工作,具有分析概括能力、数理和科学能力,仔细、独立、安详、俭朴;与该兴趣类型相匹配的职业有:分析员、设计师、自然科学学家等。

常规取向的人喜欢传统工作,个性比较顺从、工作务实、认真细心,条理性好,有耐性;与该职业兴趣类型相匹配的职业有:银行职员、图书管理员、会计、收银员、统计人员、电脑操作员、办公室职员等。

现实取向的人喜欢现实性的实在的工作,行动多于思考,不善于交际,他们真诚、谦逊、敏感、务实、朴素节俭、腼腆;与此种职业兴趣类型相匹配的职业有:需要熟练技能方面的职业,动植物管理方面的职业,机械管理方面的职业等[7]。

在测验中有“写出三个你理想的职业(专业)”一题中,我们分别对两个年级的有效问卷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在这里,我们主要以学生的第一选择为标准。

从表1我们得知,二个年级的学生在个人认为的理想职业选择中,职业类型的依次排序为A-E-S-I-C-R,在霍兰德的职业分类中新闻记者属于艺术型A,受目前专业影响,二个年级的学生选择新闻工作的人数最多:2005级51人中有43人选择新闻工作,其中的9人选择体育新闻工作。2003级27人中有17选择新闻工作,只有3人选择体育新闻。可见,对体育新闻的专业(职业)认同感并不强烈(具体内容见附件1)。

经过施测,从表2中我们发现,二个年级的学生职业类型的分布有了明显的变化,顺序依次为S-E-A-C-I-R(2003级)和S-A-E-I-C-R(2005级),说明学生自我认为的职业兴趣和实际的兴趣和能力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差距。

在表2的基础上,我们对六种类型学生的得分进行T-TEST分析,发现在经营型E、社会型S、常规型C三个类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两年的学习,2003级学生对各人的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的评价有所上升,但是,这个结果是基于表2中的职业类型的划分。

3.2对二个年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我们对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评价进行了初步统计,结果见表4、表5。

从表4、表5得知,学生看待一项工作的重要程度,主要来源于个人利益的满足、特别是个人物质利益的满足,当然这种结果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作为对社会责任感要求较高的新闻工作,学生给予的关注不高,这是新闻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3.3两个年级学生职业兴趣类型与个性因素的关系以六种职业兴趣类型在16PF的16种个性因素和8个次级因素中的得分为因变量,以六种职业兴趣类型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乐群性、活泼性、内向与外向因素外,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6、表7)。

前人研究显示[8],不同职业兴趣类型的个性因素与霍兰德对6种职业的描述有一定的吻合性。

A类型的人在稳定性、规范性上得分很低,而情感性、想象性、创造性方面得分很高。

S型的人独立性最低,表明希望成为组织中的一员,并热爱组织活动。

E类型的人是外向的,有较高水平的自发性,在社交情境中表现自如,富有冒险精神等。

I类型的人在乐群性、活泼性、情感性、内外向型上得分最低,而在敏锐性、稳定性、规范性、独立性、安详机警、果断性以及发明创造能力上得分最高。

R型的想象性最低,是一个现实主义和脚踏实地的人,更倾向于直接去做某件事情。

但是在本研究中,应该存在显著差异的个性因素没有在统计分析中发现,这与学生的职业类型相对集中有关(表2)。

4结论

4.1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也是学生明确专业学习态度,适应未来就业形势的途径目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还缺少职业教育的内容,对未来职业的感性理解导致了在填报志愿中的盲目性和本科专业学习阶段的懈怠,以及就业阶段的迷茫和随意。因此,有针对性的加强本科阶段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真实了解,沟通未来职业和本科专业学习之间的联系,是保证毕业生质量的必要措施。

4.2作为成立时间较短的体育新闻专业,需要研究者和教育者尽快树立专业意识,为学生能树立正确而牢固的专业思想最好保障在本研究中体现出的学生专业意识不强的原因之一,是体育新闻作为一个专业方向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核心的专业理念。又由于目前新闻行业,特别是体育新闻实践中,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屡屡发生,使得体育新闻的专业凝聚力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1] 何梓华.控制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兼论中国新闻传播学教育面临的问题[J].新闻战线,2005,7:64-65.

[2] 孟文娣,毕雪梅,等.对体育新闻专业办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086-1088.

[3] 蔡永红,林崇德,肖丽萍,中学生职业兴趣的结构及其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80-85.

[4] 陆文笛.职业倾向分析[J].成才与就业,2005,6:25-26.

[5]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02-203.

[6] 刘军,敖景文,陈强,等.霍兰德职业兴趣问卷修订版的实证效度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4,4:86-88.

[7] 刘海玲,王立山.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价值分析[J].职业时空,2005,22:5-7.

[8] 刘军,敖景文,陈强,等.霍兰德职业兴趣问卷修订版的实证效度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04,4:86-88.

第8篇

关键词: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139-03

研究目的

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选题的恰当与否会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选择什么样的课题、如何选择毕业论文课题是高职学生和指导教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文以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社会体育系2009、2010级78名学生的毕业选题为例,分析和讨论毕业论文选题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选题问题的对策。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云南体职院社体系运动康复专业、体育保健专业、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社会体育专业2009、2010级学生78份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

2.数理统计法。对收集到的78篇毕业论文和开题报告按论文的选题、研究方向、研究方法、选题来源、指导教师等进行分类、归纳、统计处理,运用Excel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3.访谈法。与2009、2010级社体系学生、指导教师、系领导及教学秘书进行访谈,了解相关情况。

4.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课题来源、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

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类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从下页图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如社会体育辅导人才、体育保健人才、体育康复人才、体育管理人才等,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另外,目前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成果和文献逐渐增多,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以来,体育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参考资料。

1.选题基本吻合专业。我院自2009年设立社会体育系,分社会体育、运动康复、体育服务与管理、体育保健四个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运动康复专业主要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可在各类医疗康复保健部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大型健身场馆、健康保险业、学校、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等从事健康科学和康复体育相关的指导、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一定组织实践能力,能组织一定规模体育比赛、展会等经营活动和独立经营、管理中小规模体育产业的专门技术应用型人才;体育保健主要包括体育卫生、保健按摩、体育疗法、体育伤病的预防和处理,主要培养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场所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的咨询、指导、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在调查中,分别有74%、57%的体育保健、运动康复专业学生选择了运动创伤及康复体育方向的研究;分别有69%、100%的社会体育、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选择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群体开展全民健身体育锻炼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只有10%的学生选择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仪器设备等方面无人问津。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重在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

我们的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平常就给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围绕着专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在《体育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讲到选题原则时,特别强调注意选题的实用价值,选题不能脱离学生的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知识作支撑是写不出好论文的,要选择自己专业领域熟悉的、有条件完成的而且结合自己将来希望从业的方向和感兴趣的问题。例如,2010级运动康复专业的一个学生,希望毕业后在昆阳开一家保健康复中心,其选题即为《昆阳镇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调查研究》。他利用在昆阳实习机会,从保健康复中心的市场饱有度、选址、价位、服务、管理等方面对已有的6家中心进行调查研究;2009级社会体育专业的一个学生,所练专项是高尔夫,毕业意向留校从事高尔夫教练工作,其选题《云南体职院高尔夫专业学生学情分析》,对所要任教的对象进行非常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2.题目雷同扎堆。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均是由学生提供,没有经过集中讨论,同届学生中选题出现“扎堆”现象,不同届学生也出现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康复和保健专业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占10%,施加因素有用推拿手法的、按摩与运动结合的,研究对象有青少年、中年妇女,有对病因案例分析的,又有对治疗效果进行个案研究的。虽然各有侧重,但雷同现象可见一斑。我校康复和保健专业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体育康复理疗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实践,这个基地对社会开放,来校健身的人很多,运动后往往会在实训基地作放松,腰椎疾病、颈椎病、肩关节疾病、膝关节损伤、网球肘等是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比较多的案例。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首先,由于文献法是进行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且学生论文需以文献综述研究为基础,所以,所有论文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其次,逻辑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对比法、实证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也有少量的运用,说明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最多用到六种方法。

通过对每篇论文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方法运用过程中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学生对研究方法设计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具体运用理解不够透彻;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运用不当或仅把研究方法当摆设、凑格式的现象较为突出。

(三)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见图2)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科研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工作中的课题等三个方面。从文献综述中移植嫁接式或模仿选题,指导教师根据自己的熟悉领域和学术水平,或根据自己的课题内容,拟出一些题目任由学生选择。这样做的优点是指导教师能从本专业的特点全面考虑,所选题目较切合学生实际水平,防止选题过偏或过大等问题出现。

学生没有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研究,这与我校教师队伍中主要以年轻教师为主,青年教师工作年限少,教学任务重,能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多,本身获得的科研项目较少有关。

学生也没有从各级科研课题指南中选题,省级国家级课题大多偏向于宏观战略研究,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我校并没有针对学生科研的选题指南,原因在于考虑学校本身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客观研究条件,学生学识水平存在差距,兴趣、爱好、专业的差别,所以,在选题时,建议学生最好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主题,以自身的研究能力为标准,在可搜寻的资料范围内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以应用性为导向进行选题,尽量避免那些高深﹑冷僻和空洞的理论研究的课题。

(四)毕业论文研究类型

根据论文研究类型的不同,选题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学生论文选题的研究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研究的论文选题占绝对多数,说明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五)指导教师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影响

目前,毕业论文的选题多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确立。从下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这样对其指导学生论文有很大的影响。

有些指导教师自身很少从事科学研究,对现代一些新的科研方法了解不够,指导学生选题时力不从心。首先,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生人数较多,学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也各式各样,指导教师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其次,学生论文的选题往往是在《体育科研方法》课程16课时内同步完成,任课教师在这么短时间内只能整体上对体育科研方法给予介绍,大部分要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构思,教师只能在选题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再次,在短短的一个月左右选题时间仓促,题目确定得相当勉强;最后,指导教师在论文选题指导工作的同时,还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任务,造成教师精力不足,指导不够。

结论与建议

1.体育类高职学生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运动康复、大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管理。大部分学生的选题围绕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能解决我院社体系在教学和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性问题。建议尽量剔除雷同和近似题目,各届选题尽量做到推陈出新,多提有创意的选题。强调毕业论文选题的专业性,研究内容、研究领域应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大部分学生采用了两种及以上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逐步向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普遍缺少对研究方法的设计,方法选用随意性较大。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体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介绍给学生,并同学生探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方法。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定性或定量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之间的关系如何结合使用,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题目采用案例进行教学,通过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直观理解。

3.学生论文的选题主要来自查阅文献、指导教师收集的课题及教学实际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实习实践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基础研究是高职学生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建议高职院校选择的题目针对职业岗位,以解决生活、学习、训练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研究题目宜小。

4.大多数指导教师指导的选题与自己的研究方向一致,也有少数指导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与其从事研究的体育教学方向不一致。建议指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在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选题、选择合适的研究题目并开展研究存在一定的困难时做到与学生充分沟通,引导学生在自己进行选题之前要先鉴别他人的选题,关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术领导机构下达的体育科研项目指南,督促学生阅读体育类核心刊物,通过实际案例介绍哪些是合适的选题,学生初选题目后分析选题存在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鉴别、分析、讨论、思考。

撰写毕业论文是高职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虽然体育类高职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能力有限,学生做科研的水平不高,撰写的毕业论文学术价值有限,但学生在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一步一步地完成论文的过程中,能提高资料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恰当的选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正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晔.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设计[EB/OL].(2012-05-23)..

[3]张金艳.高职学生英语毕业论文选题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

作者简介:

黄平(1966—),女,重庆市人,硕士,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与体育科研方法。

第9篇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农业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展开调查分析。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在逐渐变宽,他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出现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家庭因素、毕生自身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都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有较大影响。

关键词 制约 云南省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生就业 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转型时期很多的社会历史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导致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开始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因此,研究普通教育下云南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中揭示影响他们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变化中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于云南体育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和学科发展,以及体育人才资源配备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分析

1.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自2006年到2010年这五年来,云南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数每年都在扩招,而就业率则逐年在下降。同时,教师的就业率上涨了5%后出现降温式的回落到37%,这说明教师岗位的逐渐缺失和就业教师是毕业生已经到了饱和状态。但是,在近年来还是有所突破,升造比率从无到有,这说明了毕业生的思想觉悟在提高,文化素质在提高,还能缓解就业压力。公务员的就业空间在逐年减少,2010年公务员考试比例为69:1的考试录用就能很好的看出了就业压力的加剧。所以,对于许多欣欣职业就业比率有所提高,例如:自主创业、征兵、到西部就业、进入私有企业等等。进入国有企业的人数有大幅度上升,从2006年的14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30人上升了8%,这说明了社会的转变与就业的挂钩,体现了国家在经济上的腾飞发展,人才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更多的人投身经济建设上去。不同与以往就业单一化的思想正在革新,正在朝着欣欣就业道理发展,出现了新的就业岗位。

2.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从用人单位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角度来看,知识与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期待。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要有较高的术科教学水平,要一专多能,要有较高的文化涵养,要能给用人单位留下较好的印象。现在的用人学校也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班级管理能力、组织能力。甚至对他们的演讲、沟通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探析

1.社会方面的因素

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的大规模扩招,是影响了所有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云南体育教育专业也在迅速的扩招,这种扩招不但体现在招生数量上的迅速增加,也体现在招收体育教育专业的学校的增加,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数量,增加了就业难度。上一年未就业人员的累积也是影响当年就业的原因。

2.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的期望和高投入希望得到高回报成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进政府机关48%、高校11%、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27%的重要原因。大城市的机关事业单位也的确是毕业生的择业首选,因此父母不惜一切代价,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但是毕竟这种机会是有限的。而对于多数父母来说,不能再大城市就业则会选择小城市就业,不接受在大城市打工。另一方面,学生读大学要交昂贵的学费,这笔钱占了不少家庭经济收入的绝大比重,甚至让很多家庭负债累累。这种特征在农村和城市工人的家庭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些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得不考虑父母的难处,关注工作的经济收入,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平添了许多愁。因此,毕业生和父母就会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在父母的干涉下,毕业生很容易就错过不少就业机会。还有11%的毕业生坚持自己的想法,留在大城市进入各大企业和自主创业。

3.毕业生自身因素

相比普通高校来讲体育院校的学生的文化素质较低,在校期间对外语能力的锻炼尽有6%,这就是导致升学率的重要因素,外语因此是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一大举措。在校期间对自主创业能力培养的毕业生45%,毕业生在校期间做兼职和做生意能提高以上许多能力。例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人际调动能力等)。但是,在毕业后放弃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占到了大部分,他们都没能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而是去寻找稳定的岗位。因此,在对在校生教育和引导的同时,要很好的去发掘人才和锻炼人才,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三)促进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1.学校根据国家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第一,加快用人制度改革,促进行政单位良性流动机制。毕业生就业困难在很大程度上与用人单位的体制有关。对于体育系统和事业单位来说,新增岗位有限,人员流动又极为缓慢,他们没有能力吸收大量的毕业生。

第二,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使信息对大学毕业生能真正起到指导作用。目前,各个部门都会有相关的供求信息统计或预测,对毕业生的就业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不免各自为政,很难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所以,信息的综合分析是很重要的。

第三,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在自主创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同时也给国家创造了财富。

第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到农村工作。政府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去西部就业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赞扬,特别是对非西部生源的学生。

2.加大就业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学校各类资源和各种会议广泛对用人单位宣传云南体育教育专业设置的情况和毕业生的具体情况。同时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培养毕业生合理的定位、正确的择业、适当的心理调节以及竞争意识,使毕业生以积极、乐观、理智的心态面对择业竞争。此外,针对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召开多次毕业生座谈会、就业政策宣讲会、公务员辅导讲座等,并利用招聘会期间,请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来学校现身说法,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择业观,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意识。

二、结论

近年来云南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在下降,大多数的毕业生还是倾向于从事体育教师行业,但是,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也在逐渐变宽,他们的就业观念也在悄然的发生变化。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家庭因素、毕业生自身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都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有较大影响。

三、建议

政府应加快人事制度的改革,促进行政单位良胜流动机制。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设置的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尽快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提高就业工作效率和水平。应加强就业指导和对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教育。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就业。提高毕业生在升造的自身文化素质与修养。

参考文献:

[1] 汪建华.国外体育保障制度和经验对完善我国[J].失业保障制度的启示.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

[2] 程小兵.经济增长与人才就业[J].社会土义研究.2004.

第10篇

一、陕西省高职体育教师职业规划的分析

高职体育教师职业规划是他们在对自身进行个人分析、自我评估后,设定出合理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安排,同时还根据现实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职业目标和奋斗措施的安排。目前来看,职业生涯阶段设定可以概括为教师职业初期、教师职业成长期、教师职业成熟期、教师职业衰退期四个阶段。

陕西省高职院校2014年有56所,教学一线体育教师有558人,根据调查显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配比是3:4.5:1,基本符合国家关于高职职称比例的要求,但是有少部分高职仍没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在所有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为大部分为大学本科学历,有1%为研究生,获得在职研究生学位的约占29.4%,尚没有博士学位的体育教师。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所在单位的职称评定息息相关,二者几乎是重合的关系。那么从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来看,职业初期可看作是助教的阶段,职业成长期可看作是讲师阶段,职业成熟期可看作是副教授阶段,职业衰退期可看作是教授阶段。每一个时期皆有一个职称相对应,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理解这样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争取高一级的职称阶段,使自身的体育教育教学经验得到认可和提升,从根本上提高工资待遇水平,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满足感。从高职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上来说,有53%的人认为取得更多的工资待遇才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41%的人认为工资可以就行,另一方面工作条件舒适,环境氛围温暖快乐是值得努力奋斗的,有6%的人觉得高职体育教师声誉高,受人爱戴和尊敬,是自己努力工作的价值所在。看来,我省高职体育教师普遍看重的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是其次。

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随着物价的上涨,薪酬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工作条件与之前相比较有相当大的改善,比如塑胶田径场,人工草足球场,办公条件提高等。综合比较来说高职体育教师对职业满意度高,工作感到轻松愉快,有自我满足感。在我省高职体育教师跳槽调查统计中只有3%的人感到不能胜任工作或是不喜欢从事的职业,想要跳槽另谋它业。其中有93%的人在重新选择职业时仍然会再次选择体育教师。理由是教师职业这些年工资待遇提高,并且社会上形成了尊师重教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颇高收入和受人尊敬,胜任和喜欢工作是体育教师被重复选择的原因。

在自我实现方面,高职体育教师从老中青三个年龄阶层有不同的态度。作者按照35岁以下为青年体育教师,35至50岁为中年教师,50岁以上为老年教师为阶段。结果显示青年教师入职时间有限,资历尚不足,他们有较多的想法和活跃度,对于自我不满足,工作有激情和动力,在职称评定和外出学习进修方面有较大的追求和提升空间。中年教师入职时间在二,三十年,职称以副教授为主,他们形成了成熟的业务能力和稳定的思维模式,对于职称评定和工作有平稳的观念和事业心。老年体育教师处于职业衰退期对晋升职称的动力显得不足,他们对自我的处境是满意的,思维模式处于只求安心的走完职业生涯的最后旅程。

二、职业目标实现的阻碍和适应对策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和成长期,高职体育教师职业活动积极且充满动力,他们普遍对职称晋升和业务进修充满向往和进取心。然而在职称评定准备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的他们在入职前由于长期运动训练,文化课学习时间无法保证而使英语落下,职称英语考试和学位进修英语考试上显得力不从心。处于职业的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高职体育教师对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没有成长期那么强烈,全省处于这个阶段的中老年高职体育教师约占本部门的40%至50%,比例和人数都不小,他们在工作实际里发挥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指明道路和方向,发挥自身的特长带好一支运动队,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三、结论与建议

(1)陕西省高职体育教师普遍看重的是自己的工资待遇,

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是其次。(2)在职的高职体育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普遍感到满意,对职业充满稳定的事业心。(3)自我实现目标方面,高职体育教师老中青三个年龄阶层各自有不同的态度,青年教师对于自我不够满足,中年教师对于职称评定和工作有平稳的观念和事业心,有一定的自我实现目标的基础,老年教师对自我的处境是满意的。

作者建议高职体育教师群体在实现职业规划时要审时度势,掌握时机和分寸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获得圆满的职业生涯。

第11篇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系,江苏常州213164)

摘要:对江苏省高校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机制进行分析,指出江苏省高校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推动江苏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正规化和现代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资格鉴定

中图分类号:G807.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4-0082-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3SJD890001)。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教育定位非常清晰,就是把就业当成第一导向,培养人才的目标是适应市场和满足人民对健身需求,保护群众的基本健身权益。随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大力推行和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逐步推进,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也开始实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主要在“体育经纪人”、“体育场地工”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三个体育行业特有的体育职业中展开。1999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正式将社会体育指导员列为正式职业之一,也标志着体育行业的职业工种逐渐的标准化和职业化。2001年8月.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共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使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向职业化迈进。随后,开展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所需要的培训内容、鉴定的方法等工作逐步展开。

在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批准下,江苏省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于2008年3月在江苏省体育局成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在学校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保障就业畅通。

大部分江苏省高校体育院系成为了省第一批培训基地,这标志着江苏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行业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工作正式启动。近5年来,江苏省高校体育院系在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下,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已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培训和鉴定方面还不够完善。因此,对江苏省高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能够为创建合理有效的江苏省高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促进江苏省高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展提供参考。

1江苏省高校体育院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

1.1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现状

目前,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均由省职业技能鉴定站进行鉴定,截止2013年9月底,共组织开展健身教练、救生员、游泳、健美操、跆拳道、网球、武术、体育场地工9个项目337批次的培训鉴定,13 589人次获得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了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体育产业人才培训为切人点,以培训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体育场馆从业人员、体育专业学生、退役运动员为主要对象,以考评员、培训师、管理人员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行政推动、市场推动、院校推动为手段,以培训、鉴定、市场监管为管理体系的江苏体育职鉴工作整体格局。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和《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积极探索体育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模式,实行学历证书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能促进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能够提升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发展水平,有效增强体育院校学生的专业就业和创业能力,并且为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南京体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中国矿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扬州大学体育学院等成为首批省级培训基地(江苏省体育局文件好苏体人(2009)34号》)。

1.2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机制中的问题

虽然我省部分体育高校已经开始实施体育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制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有许多问题存在,这来源于高校内部在很长时间所形成的传统模式和课程体系的不完善。根据实施的外部环境来说,特别是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江苏省高校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

1. 2.1 国家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

目前,国家体育行业的资格认证是教育部、体育局、劳动部、人事部、商业机构和协会等多种组织机构认证的。每个行业之间都有属于自己的认证体系,在一些环节,各行各业欠缺沟通和交流,相互之间工作有脱节现象。这种职业技能混乱现象让部分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很多的职业资格证书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大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很多,导致体育行业职业技能证书的可信度降低。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源来源于职业资格管理较为分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科学合理的职业资格体系,缺乏足够的市场认可度。

1.2.2 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证教育相脱节

从目前来看,江苏省高校体育院系的培训工作还适应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教育要求,很多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证书不相吻合,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职业标准两者之间缺少对应关系,职业资格的标准还没有融入到教学体系中,所教的方法和技能适应不了职业标准,所学的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考试不一致,增加了体育院校人才的培养成本,导致“双证书”的资源浪费,间接地影响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效力。

1.2.3社会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证书管理混乱

当前,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部门和一些行业部门垄断发证权和考核权。高校体育院系的毕业生只有参加本校或者本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班、购买本校或者本部门编写的教材才有资格参加报名,所以出现了很多乱办班和乱收费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给学生带来经济上的负担,还让高校体育院系的资源在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发挥不了作用。

2江苏省高校体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机制分析

2.1组织实施机制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江苏省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在管理上依然坚持政府强制管理模式,在具体的执行方式上主要由政府部门与体育行业主管部门综合管理与组织实施,根据技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的组织原则,在组织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过程中,成立了江苏省高校体育工作职业技能鉴定站。体育工作鉴定站的具体工作是负责组织实施体育行业特有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进行日常的管理,目的是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新的职业技能项目和规范技能标准。

2.2行政管理机制

在国家劳动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下,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具体负责实施,并成立了由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领导的江苏省高校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领导小组。经过领导小组统筹研究,进一步规划开展体育职业技能工作,使职业技能解决实施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3技术管理机制

江苏省高校体育资格鉴定部门专门组建鉴定考评机构,负责有关技术人员对体育行业职业资格的考评,把职业技能考试当成重点,江苏省体育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职业技能鉴定。体育行业鉴定站各相关负责部门配合专业鉴定考评,承担对有关从业人员的技术管理。

2.4政策法规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实施体育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证书的基础。江苏省高校体育行业除了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外,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意见》、《江苏省关于加强体育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的问题》,这些法规性文件使得江苏省高校体育行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得以顺利进行。

2.5 质量保证和监督检查机制

职业技能的考评核心是保证考核质量,规定了要鉴定和考核的两个基本环节。体育专业技能考评机构要实行“许可证”制度,与体育职业技能相关的考评员都要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各类职业考核题库、考务管理规程、计算机管理、统一证书发放等。江苏省体育行业在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质量,2008年至今高校充分落实各类体育场所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要求。与此同时,江苏省体育局开始对用人单位及劳动者使用证书进行调查,设立监督电话,建立专门的监管部门和建立举报制度等。目前江苏省已经有了一个健全的市场执法队伍,目的是为了促进体育市场的规范和良好的发展。

3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 职业院校 学生体测 数据分析 应对策略

为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我院自2006年起对全院1-3年级的学生开展体质测试工作。为加强对学生体质的了解、掌握,本文从中挑选出2014年1-3年级学生的体测成绩,从多角度进行数据分析,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我院适时调整教学计划、顺利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标准,对我院全院学生体测成绩进行计算、统计,从全院达标率、分数段、单项数据分析及未完成测试学生数据统计四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测试项目: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我院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50米、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其中前三项为身体指标,后五项为身体素质指标。

第一,从全院达标率看:参加测试总人数为2981,男生2028,女生953。其中男子达标率为83.2%,女子达标率为89.1%。从数据看,男生达标率明显低于女生,但是不能完全说明我院的男生身体素质低于女生。首先我们从测试项目看,男子和女子的测试项目基本相同,除了耐力跑项目稍有差别,男生测试1000米,女生测试800米。主要差别为:男子测试引体向上,女子测试仰卧起坐。而此两项是拉开男女比例的主要原因,从单项数据分析看,我院男子引体向上达标率为25%,而女子仰卧起坐的达标率为95.9%,而该项目在总分的权重是10%,另外,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从项目上说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两项目反映的是不同的身体素质。但是该项数据可以总体反映出我院学生身体素质,总体达标率较低。

第二,从分数段分析:优秀分数段(90分以上)总体较低,男子仅为0.4%,女子0.6%;良好分数段(80-89.9),男生为11.3%,女生为12.2;及格分数段(60-79.9),男子达到71.2%,女子达到76.3%;不及格分数段(59.9以下),男生为16.8%,女生为10.9%。

第三,从单项数据分析看:男生达标率统计:50米达标率为97.7%,坐位体前屈为88.1%,立定跳远为76.4%,引体向上为25%,1000米跑达标率为76.5%。女生达标率统计:50米92%,坐位体前屈92.8%,立定跳远为82.8%,仰卧起坐为95.9%,800米为80.2%。

第四,从未完成学生看,全院未完成测试的学生为68人,占总人数的2.3%,但从各年级所占比例看,明显呈按照年级上升的趋势,从数据上分析,在重视程度上,高年级学生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低年级,从未完成测试数据和分年级达标率的数据反馈出高年级的学生对待测试的态度及重视程度。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看,我院在学生达标率水平离90%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及测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我院学生测试的数据统计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合理对策。

首先,加强全院师生及学院领导的重视程度。由于学生和老师对体育课缺乏足够认识,体育课只是被动活动,对测试取得的成绩不是非常重视,认为即使出现不达标情况也不会有太大影响,即使有项目未测也不会主动找体育教师补测。另外,减少未测完人数,未测完成同学单项计分按照最低标准10分进行计算,乘以权重(10%-20%)分数仅为1-2分,影响整体的达标率,另外,不能参加体测的同学应按时提供医院证明,未按时提供的计入未测完成。

其次,从我院单项达标统计看,我院体测BMI身体指标测试看,男生BMI指标中体重超重和肥胖的人群占到23.8%,女生超重和肥胖人群占到20.8%。从运动数据分析表可以看出,大部分肥胖和超重的学生占据了低分数段,从测试过程看,许多超重学生尤其在耐力跑和引体向上测试过程中出现不合格情况。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膳食营养及饮食的指导,适当增加体重超重和肥胖同学的有氧锻炼时间和频率。

再次,从单项达标率看,我院男子引体向上、男子立定跳远、男子1000米三个项目的达标率明显偏低,尤其是引体向上的达标率仅为25%,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上肢力量的练习,并针对单项达标率低的情况制订和修改教学计划,合理利用好早操和阳光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锻炼时间,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及锻炼质量。

从以上数据分析看,全校师生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全院动员,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同时体育教师根据数据进行科学的运动指导并根据数据分析适时改变教学计划,使我院学生身体素质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第13篇

【关键词】中职生;个性;择业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22-01

中职生因为自身的个性问题,造成在择业就业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导致就业难的现象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难题。在择业就业中,他们的个性心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中职学校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个性是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基本的精神面貌。中职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多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

(1)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不少中职生在进入职业学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的或者被遗弃的人,认为自己是将来没有出息、事业上难有作为、几乎没有什么希望的人,因而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

(2)社会适应能力较弱。现在的中职生大部分是来自社会底层,由于缺乏来自长辈的关爱,集体观念差,难以顺利适应职业学校的集体生活。加上缺乏比较正统的集体生活的磨练,中职生社会生活经验不少,但是难以获得社会主流的认知、认可,从而对社会现象缺乏理智的判断,分不清哪些是对的或错的,哪些事情对自己人生发展来讲是最重要的,而哪些在目前又是次要的。面对快速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职生比同龄优势群体的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和无所适从。

(3)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由于初中阶段学业成绩的不理想,不少中职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社会上很多人都忽视中职生,他们成了世人眼中“不上进”的顽劣,是老师眼中“不可教”的孺子,是家长眼中“没希望”的一代,是亲友眼中“不学好”的典型,是现实社会中“多余人”的代表。可以说,与普高生相比,中职生的人格尊严问题比较突出。

(4)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中职生个性塑造的实际情况看,狭隘、妒忌、暴躁、敌对、依赖、孤僻、抑郁、怯孺、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中职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一些中职生可以毫不犹豫或毫不内疚地说谎、欺骗、敲诈或偷盗,“边缘性人格”、“双重人格”、“物化人格”等并不少见,性、分裂性、戏剧性等人格障碍倾向在一些职校生言行举止中也有明显表现。

(5)社会往萎缩。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自然在以学业好坏为标志的学校、社会里,职校生就是笨孩子、傻学生,座位是在教室的后排,上课没有被提问的机会,根本没有参加学习竞赛的可能,有些老师和同学都懒得与他们打交道,一些家长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职校生来往相处。进入职业学校后,一些中职生对正常的社会交往仍然心存疑虑,总是怕这怕那,尤其是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过去熟悉的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有意回避正常的社会往,甚至希望自己与世隔绝。

(6)异往上的行为偏差。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中职生已经逐步度过了异性疏远期,而走进了异性接近期。他们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交往,和异性谈话交流会觉得十分高兴,和异性在一起活动感到特别兴奋、愉快。他们渴望有能够亲近的异性朋友,希望建立良好的异往关系。由于情感的冲动性,不少中职生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不能理智对待自己朦胧的情愫,过早地追求所谓的爱情,因而中职生早恋现象比较普遍,由此而引发的中职生品德心理问题和过错等违纪现象比较多见。

(7)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代际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现象。而在现代社会转型期,所谓的“代沟”、“代差”问题更为明显和突出。不少中职生与父母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困难,经常埋怨父母教师不理解、不尊重自己,轻视父母教师的存在和价值,与父母教师的矛盾冲突不断,甚至可能产生严重的行为冲突。

2 中职学校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问题

每一个即将走向社会的中职学都想拥有一个理想的职业,成就一番事业,择业就业是他们实现理想的第一步,也是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作为特殊群体,他们有自身的特点,就决定了他们在就业中出现了许多兴奋、紧张、忧虑问题。

(1)择业就业依赖退缩心理。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中职生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家长帮助解决自己的就业门路或去向。对于中职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职校生往往是十分喜爱、情有独钟。这也说明不少职校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2)择业紧张焦虑心理。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中职生的一大“心病”。一些中职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害怕“毕业就是下岗”,有的中职生甚至为此寝食不安。还有的中职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3)择业思维定势心理。一些中职校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的就业岗位。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中职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4)盲目从众心理。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可是很多毕业生还是一个劲地往一个地方挤,这是中职生在择业中的特点,往往几个同学要在一个单位工作。所以,只招一名员工的岗位几乎没有人报名,招得越多的岗位学生报名越踊跃。其实盲目从众,特别片面评价企业现象是中职生的特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来说是一个致命失误。

(5)好高骛远心理。有一些中职生,眼高手低,不从实际出发,在择业上期望过高,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这使得他们在竞争中也会失去很多的机会,有些学生被安排到好的岗位沾沾自喜,由于缺乏吃苦的准备,往往时间不长就感觉工作枯燥,抱怨工作无聊,最终再好的机会也把握不住。而被分配到差岗位的同学则感觉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旦受到挫折,往往感到悲观失望,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怨天尤人、消极等待,宁愿闲赋在家,也不愿正视自我。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中职生个性和择业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其产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而解决中职生存在的这些个性和择业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多方协作,共同关心这些具有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创峰.职业与人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 朱铁汉.试论高职教育中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J].职成教育,2006,(5)

第14篇

一、区域经济发展滞后,劳动力供给与就业岗位要求数量之间存在着矛盾

在全球经济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地方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的大背景下,我盟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无法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就必然带来就业矛盾。阿拉善是个只有20几万人口的地方,地处的西部边陲,属经济欠发达盟市,在过去很长的时期里,依靠资源优势,发展煤矿藏开采及与之相关联的产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然而,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政策的调整,这些经济领域进入了低速发展阶段,现在,乌斯太、腾格里等几大工业园区及周边的许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有些落后产能企业已濒临被淘汰的命运,就业岗位严重萎缩。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型产业尚未开发起来,或者进程缓慢。受地区偏远、技术力量薄弱、人才资源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又难以引进有实力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找到促进阿拉善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这就造成了劳动力供给有余而就业岗位不足的局面。

二、企业用工制度与毕业生实际脱节,劳动准入制度有待完善和落实

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要求,还有结构和质量要求。目前,企业录用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自主空间较大,一些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吸纳人才,而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为了节省成本而招聘一些离退休人员和大量雇用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也有一些企事业单位不是从岗位的实际需要选配人才,而是盲目“攀高”,本来专科生可以胜任的岗位,却非要招聘本科以上毕业生,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的现象,这样一来,高职高专毕业生难免遭冷落。而且用人单位在招聘相同的工作岗位时,本科生的待遇与专科生的待遇差别很大,用人单位给予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待遇甚至不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在我们的调查中,2014、2015两个年度薪酬待遇在2000元以下的占比分别为15.2%和12.2%。与此同时,政府劳动人事部门在高职高专人才供需信息管理、高职人才的行业及区域流动上调控、引导不到位。在鼓励高职高专学生自主创业、就业前再培训、短期失业救济方面的政策还有待完善。

三、高职高专学校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就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看,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明确的办学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上缺乏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对市场所需要人才的数量、规格、发展趋势的分析缺乏前瞻性。一些学校追求短时效应,盲目地开设“热门专业”,导致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失衡;一些学校市场灵敏度不高,对一些冷门专业不做及时调整,造成人才供给过剩;一些学校开设专业呈现多而全的特点,课程设置又拘泥于传统,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脱节,存在专业设置与市场对接不力的问题。

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系三校合并组建,成立不久,实习实训条件相对较弱,师资力量缺乏,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够。大部分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或者从当地普通中学调入,可以说专职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学校也对专职教师提出了到企业参加专业实践的明确要求,但由于学校人力、财力及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的制订及相关机构统筹引领的缺憾等因素,真正通过实际锻炼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加之专职教师中实操课、实践课教师的比例偏低,尽管我校把“双师”素质教师的评选作为一项制度,但真正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数量不多,很难形成中坚力量。“双师”素质教师的缺乏、教学过程的理论脱离实际等不足导致学生毕业时虽然获得了毕业证,但没有掌握相应的应用技能和形成相应的职业能力。2014、2015年的调查显示,企业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满意度仅为61.36%和67.4%。

在很长的时期里,在招生与就业之间,我校是把招生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但这应该是“权宜之计”,只能是学校生源严峻的特殊时期的应急策略。实事上,招生与就业是相互促进的,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我们更应该把“服务就业”“促进就业”作为办学的导向,能为学生提供全方位较高层次的就业服务,必然会极大的推动招生工作,也更有利于我校持续快速发展。然而,我校对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我校经常性的做法是把就业与创业指导时间安排在短短几周内,对象也仅限于毕业生,创业指导的效果微乎其微。同时,由于当地劳动力市场就业体系的不完善,就业指导的不力,政府劳动人事部门、用人单位、职业中介等机构在建立信息共享、供需联动机制等方面的不完善,导致难以为毕业生搭建充分的就业平台,我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和改善。

四、高职高专学生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对自己的定位失察、失策或失衡。在具体的择业过程中,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择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取向的制约,往往对工作的报酬、工作是否稳定等诸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事业发展的考虑,表现了高职高专学生择业的务实化、功利化,反映了高职高专学生择业的价值取向与择业行为之间的冲突。2014、2015届毕业生问卷调查表明,超26%的人选择工资福利好的单位,12%左右的人选择了工作稳定有保障的单位。已实现初次就业的学生中超过76%的人认为薪酬待遇“一般”或“太低”。调查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希望能够到地理环境好、交通发达的地区和条件优越、待遇好的单位工作,对于工作以后不如意是否想过要跳槽,有多一半学生的回答是“想到过”,反映了毕业生对得到一份满意工作的渴望,从另一侧面也体现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生普遍缺乏一种艰苦奋斗、敢闯敢冒险的创业精神。

高职高专毕业生综合素质尚需提高。曾说,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经济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企业培养工艺型、技能型一线技术人才。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其对人才资源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我们的调查中,用人单位反馈的大量信息表明,就业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确有欠缺,尚需提高。2014、2015年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动手能力的满意度分别为61.36%和67.4%;对就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满意度分别为68.1%和67.4%。许多毕业生不屑于从基础性工作做起,而对专业技术性工作又做不来、做不好,沟通能力差,缺乏与同事合作的团队精神,问卷调查显示,2014、2015年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沟通能力的满意度分别为56.82%和58.7%;对就业学生团队意识的满意度分别为72.7%和73.9%。可见,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第15篇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就业质量 路径 探索

2014年5月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提出要关注就业结构优化与调整。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所谓高质量就业,并不是满足“使有业者乐业”,而是进一步促使职业人各尽所能,在岗位上稳定就业、可持续就业。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不仅解决就业岗位有无问题,更要在较高满意度基础上实现就业,这样才能有更稳定的职业发展和更大社会贡献。在目前经济继续增长与新增劳动力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连续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趋于稳定。但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来说,稳定就业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毕业生是否顺利就业,对口就业,高质量就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教育发展以提升就业质量为逻辑前提

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毕业生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反映的是社会整体发展状况。从微观角度审视,就业质量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薪酬水平、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职业稳定性、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职业适应度及胜任度、职业发展信心、职业发展空间等因素;从宏观层次上探析,就业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式发展,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就业质量体现出学校办学与社会需求的联系,匹配和协调,它是总体质量和结构质量的具体化,更是教育质量的标志。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高职教育发展要以提升就业质量为逻辑前提[1]。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就业的“量”即就业率;另一个是就业的“质”即就业质量。如果学生是高职教育的“产品”,那么学校就是“加工厂”,而就业质量则是检验“产品”的通用标准。毕业生就业率虽然是反映学校办学质量和就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高就业率并不等同于高就业质量,就业率只反映了就业“量”的大小,没有体现出“质”的高低,不能全面、科学、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职教育应从重视就业率向提升就业质量方向转变,努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薪酬收入及社保待遇下降

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福利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关系到高职生抵御风险的能力、基本生活水平的保障、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感的实现,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反映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个人综合素质。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针对2013届高校毕业生开展的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显示,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受雇工作毕业生中月薪不足2000元达13.25%,月薪3000元以下的专科生比例达50.82%。在社保待遇方面,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的情况不甚理想,其中有21.04%的人群没有享受到任何的社会保障,这与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保待遇水平相差很大一截[2]。大部分高职毕业生仍被企业看成廉价劳动力,使他们无法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学,体现自身价值,从而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教育虽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并不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岗位竞争上体现不出优势,无法占据优质岗位。

(二)就业满意度较低

就业满意度是大学毕业生对于职业的期望、认知在实际就业后的一种主观上“满意”或“不满意”结果。就业满意度反映了毕业生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就业质量的具体体现。就业满意度主要包括福利待遇、人际关系、晋升机会、工作挑战性、学习培训机会、就业压力等方面。高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对于了解高职学生的就业目标和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据调查显示,2013届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受雇工作毕业生的就业满意率为76.29%,这一数据虽然高于全国平均点,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状态不满意。从调查数据来看,毕业生对当前就业状况不满意之处主要集中在薪酬待遇(41.08%)和不符合职业发展规划(18.92%)[2]。

(三)专业对口率下降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专业对口率可以看出高校人才培养是否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毕业生所学知识是否为工作所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保证毕业生个人职业长远发展的前提。然而从调查中发现,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受雇工作毕业生的就业专业对口率仅为57.6%,大学毕业生自愿选择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及“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等[2]。有些高职院校专业没有随着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一些专业连续招生,供大于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另外有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追求短、平、快,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差异使毕业生较难找到本专业的就业岗位,专业对口成了奢求,很多毕业生只能放弃专业,另谋生路。

(四)职业适应性及胜任度不高

提升高职毕业生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企业对毕业生岗位的适应性及职业发展潜力的任可度。职业适应性,是指毕业生对所从事工作的适应程度和自我感觉,主要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后的心理适应能力。通过职业胜任度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在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目标和方向、职业潜力。职业胜任度,反映的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程度,包括岗位适应度、岗位胜任度、职业期待度等方面。通过职业胜任度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在就业中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目标、职业发展潜力等。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受雇工作毕业生在“最初入职的半年内心理上能够完全适应其工作”仅占16.42%,“不适应其工作”占24.14%。在职业胜任度方面,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受雇工作毕业生中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当前的工作”仅占37.38%[2]。这说明高职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认识不足,在校缺乏实践职业岗位的锻炼和体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力不从心,双师型教师占比还不高,企业兼职教师则更少,一大批依托职业、岗位的要求而设计的课程很难在课堂批量实施,这都影响了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及岗位胜任度。

(五)流动跳槽频繁,离职率高

离职率是企业用于衡量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流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及员工职业稳定性。浙江省高职高专2013届毕业生待业者参加工作情况的调查中,工作后离职占81.26%,这一数据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十个百分点,说明毕业生择业的心态与离职的选择都有失理性[2]。引发过高离职率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现在有相当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偏高,而对社会现实认识较少,过于理想化走上工作岗位,一旦两者之间形成反差就会形成强烈的落差。另一方面,现在90后毕业生自我主体意识强烈,当工作后却找不到当初想象中的那种感觉,便产生厌倦,盲目地怪罪于现有工作,希望通过跳槽去追寻当初的美妙感觉。90后高职毕业生频繁地换工作,这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个人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质量路径的实践与探索

进入“十二五”以来,时代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高职教育应重新寻求自身发展逻辑和定位,适应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新形势下,如何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是目前高职院校共同的目标与使命。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办学理念,以“建设心目中理想的学校”为共同目标和价值取向,在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认知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的特色建设目标,在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质量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

(一)专业适应市场

高等教育要与国际接轨,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教育要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特别是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需求。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升的保证[3]。高职院校要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深入开展研讨式专业剖析,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方向,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结构日趋合理,目标岗位更好对应职业岗位。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与市场需求接轨的同时,应全面、科学地制定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的培养,缩小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认知差距,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层次与能力。

(二)提升职业成熟度

职业成熟度是个体对从事职业的认知程度,是个体职业决策时所需条件的知晓程度及选择的现实性和一致性程度。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的高低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认知、职业选择、职业发展、工作绩效[4]。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越高,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就越强,在应对复杂岗位的专业能力以及复杂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就越强,反之亦然。高职院校应从学生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两个维度为逻辑起点,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分析与研究学生职业成熟度状况和职业成熟度差异。特别是从心理学层面,提高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职业教育和职业干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情感和态度、职业价值观、职业忠诚度。研究学生职业成熟度之间的差异,采取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帮助高职学生提高职业认知和职业能力水平,为毕业后提升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夯实基础。

(三)“校企”深度融合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以职业为导向,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的模式[5]。这种培养模式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员工生活,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将企业项目纳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一线设计师”,学生拿到实际项目后,分组开展调研、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方案完成后由企业选用并投入生产。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04个,设立依托于各专业的工作室17个,开展社会服务项目300余项。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筹建面积近6000平米的“校企合作创新工场”,与绍兴飞梭纺织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飞梭产品研发中心以及与绍兴市嘉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

(四)创建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

着力提升学生顶岗实习质量和就业适应性,需要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对口岗位训练功能的场所,拥有突出职业岗位教学内容,能够按照技术领域和岗位要求进行真实训练,项目制教学和案例教学,教、学、做、导为一体的职业体验实训教学平台[6]。从2007年开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投资在杭州滨江、宁波北仑、绍兴柯桥创建了三个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已成为创新顶岗实习与就业服务新载体。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是在生源相对集中、产业相对集群领先地区创建的集实训、实习、就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由学校负责日常管理,所在地企业参与,教师全部来自企业,教学内容都是来自行业企业的实际项目和案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创办以来,已有超过15000名学生在职体中心实训和在周边的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通过职业体验与就业服务中心实训,学生对企业的运作有了更深入了解,通过这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对口岗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和胜任度,提高了学生就业质量。

(五)完善就业与创业教育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就业与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对不同年级学生提供全程一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激发学生职业规划自主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观,提高学生就业与职业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符合时代的要求。自主创业不仅能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而且扩大社会就业面,提升社会财富增量。绍兴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创业工作,设立创业园和“创业基金”;大力实施“创业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实践并不断完善创业课程、创业研究、创业论坛、创业孵化、创业和创业联盟“五位一体”创业教育服务体系;成立“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式、相互渗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多年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前后有100多家学生创办的企业经学校创业孵化成功走向社会,创业与专业关联度高,创业教育已成为专业教育的应用和延伸,创业项目成为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已从粗放型创业实践教育向培养“专业+创业”结合复合型人才战略转变,实现学生“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有机耦合。通过多层次、立体化就业与创业教育体系,为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丁金昌.高职院校需求导向问题和改革路径[J]. 教育研究,2014(3):61―66

[2]施建祥.2013届浙江高校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质量调查报告[R]. 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3

[3]李晓萌.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19):49―51

[4]陈江.高职学生职业成熟度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5(08):49―51

[5]邱开金.高等职业教育中学业与职业要相互融通[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42―45

[6]查良松.创建职业体验中心,增强高职毕业生就业适应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5(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