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范文

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政治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第1篇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如何正确理解哲学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

我们认为,真正把哲学理论学说视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内在统一,这构成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哲学理论方法论意蕴的理论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哲学理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一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就是我们说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个说法固然正确,但却未免简单化。因为它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个看法:似乎哲学理论学说涉及两个平行不一的领域,即作为客观现实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存在规律和作为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现实世界的思维规律。其实,这两者是一致和同一的。作为主观辩证法,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这是对哲学原理作为世界观的含义。而这一主观辩证法作为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在社会实践中被用以认识、规范和改造世界时,哲学理论又具有了方法的意蕴。

据此,我们可以对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作如下一个界定:所谓的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是指,哲学的理论学说在正确揭示客观现实世界规律的基础上,又把这种认识作为主体的一种本文由收集整理思维工具,反过来规范和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或者说,哲学原理的方法论意蕴就是哲学的理论观点和学说转化为人们认识问题、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方法的过程。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何把哲学理论转化为方法

哲学理论的方法论意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体是通过如下三个途径体现出来的:

其一是哲学理论的范畴所体现的方法。在哲学理论的学说体系中,范畴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正确摹写和反映,但它一经形成便又转过来规范现实。而这个规范现实的过程也就是范畴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例如哲学中的物质范畴,如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曾论及的那样,作为一种方法,就是使当时许多的自然科学家从“原子非物质化”的迷误与困惑中解脱出来。因此,范畴的方法论智能是以范畴在本质上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对象的属性作为基础的。没有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正确摹写和反映,就没有范畴的方法论意蕴。这也算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二是哲学理论的命题所体现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论意蕴相同,所谓命题转化为方法,其真实的含义也是指反映现实和规范现实的相统一过程。哲学理论的命题,其中尤其是那些重要的通常被称之为理论原则的命题,无疑都是对客观现实世界存在之规律的正确反映。只是基于这一正确反映的基础上,我们才能以此来规范客观现实世界,从而指导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这也就是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过程。在者的命题转化为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值得特别加以研究,这就是,能否说哲学原理中所有理论命题均能有效地转化为方法。显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直接涉及我们现在能否和怎样坚持和发展哲学这一根本问题,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三是哲学理论体系所体现的方法。根据列宁对《资本论》方法的阐述,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普遍一般方法还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方法:一是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方法;二是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三是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四是逻辑的和历史的相结合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就其实质而言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具体展开和运用。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注重哲学理论之方法论意蕴的意义

第2篇

一、“导言”要简洁凝练、点到为止

第一单元作为整本教材的“导言”部分,是帮助学生解决“哲学是什么”“什么是科学的哲学”问题的。其中第一、二课很好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哲学是什么”。而第三课的内容编排则值得商榷:首先是第一框“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的相关表述过于“专业化”且论证也不够严谨,而这部分内容其实在第一课第一框“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中都有涉及且点到为止,表述更“生活化”,更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其次是第二框第三目“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把“”与“哲学”简单等同起来应该说是不严谨的,而且这部分内容也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教材的相关内容大篇幅重复。对此,笔者认为,可以把第三课删掉,其中“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部分可压缩,保留基本观点整合到第二课第二框“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基本形态”第三个形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文后面以“专家点评”的方式呈现。

二、“原理”要删繁就简、贴近生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其中哲学原理及基本观点则是哲学的精华。那么,作为入门型、常识型教材的中学哲学教材应该以什么标准选取原理呢?笔者觉得应该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标准。然而,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在哲学原理的取舍上不仅没有突出其“生活化”的理念,反而是倒退了。这尤其体现在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上,具体体现在新教材删掉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当密切的原理:系统优化、辩证否定、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的社会作用等。

对此,笔者认为,本着删繁就简、贴近生活的要求,可对这部分内容作如下处理:(1)压缩“系统优化”部分,作为“专家点评”附于“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之后;(2)联系观中的“因果联系”、发展观中的“内外因”重新“回归”,按新课程理念重新编写;(3)单元综合探究只保留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观点的内容,作为“专家点评”附于第九课最后。单元综合探究整体替换为重新编写的“创新意识”部分,这样更加突出“创新意识”,并体现其综合性、探究性。

三、“编写”要尊重体系、便于教学

新教材的编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但是新《哲学》教材部分内容的编写却背离了这一要求,不仅学生看不懂,就连我们教师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尤其体现在第九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中。其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该原理应为矛盾观的总原理,理应突出,但教材对于其方法论仅突出了“要承认矛盾,不能掩盖矛盾”,而淡化了在生活实际中以及答题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的观点。其二是矛盾特殊性原理,原理的世界观部分紧跟在“矛盾的普遍性”后面,但方法论部分却被生生分开放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后面。其三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与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对此,笔者认为,为了便于理解、便于教学,这部分内容可以这样处理:(1)把“矛盾普遍性”的观点压缩前移至矛盾的含义前作为导语,方法论增添“一分为二、全面看问题”一并置于矛盾两个属性之后作为第一框,以突出主原理。(2)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前移至矛盾特殊性含义表现后面,构成完整的矛盾特殊性原理,并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部分单列为第二框;(3)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增添各自的方法论,与总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共同构成第三框。

第3篇

关键词:哲学;会计理论;会计哲学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哲学的经典定义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会计理论是采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综合性和条理性的理性认识。从概念可以看出,哲学和会计理论都是一种认识,但是哲学的认识范围更广,抽象程度更高,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方法以及哲学的理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王世定曾指出:“会计观是人们对会计的基本认识和本质看法。它是研究会计理论,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当今世界上的各种会计学派,无论他们在具体观点上有多少分歧,归根结底都可以从会计观上找到缘由”。“会计观应该是指人们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看法”。

哲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由来已久,本文意在总结前人的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的体现,分析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同时,探讨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

(一)关于会计哲学。会计哲学是理论会计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它提供给会计学的仅仅是思想方法层次或关于经济方法的哲学反思而并非直接、单纯的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哲学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会计学科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构建相关的新型会计学科,完善已有的会计学科理论体系,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1、会计哲学的涵义和定位。关于什么是会计哲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但至今尚未形成共识。著名会计学家于玉林(2003)认为,会计哲学应分为以下两个层次:①会计人员以哲学原理为指导进行会计工作,即会计应用哲学;②对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用哲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门分支学科――会计哲学,是依据哲学基本原理,结合会计原理,研究会计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应用哲学。

2、会计哲学的基本内容。关于会计哲学的内容,国内一些会计学者已经进行了探讨。有人认为,会计哲学包括会计本质论、会计内容论、会计形式论、会计关系论等;也有人认为,会计哲学包括会计研究方法、会计对象的哲学探讨、会计职能的哲学探讨、会计形式的哲学探讨、会计的时空观、会计的意识论、会计本质的探讨、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会计改革的哲学探讨等。

(二)关于会计应用哲学。汪新泉对会计理论的一些内容(如会计等式)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考。李法贵认为会计理论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轨迹遵循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栾甫贵探讨了哲学在会计制度建设中的理论基础作用,并指出会计制度的变迁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三、会计哲学、会计应用哲学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

(一)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从上面文献综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性质不同。会计哲学是应用哲学基本原理认识会计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属于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哲学分支学科。会计应用哲学是在会计领域应用哲学基本原理,是在会计工作内容或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反映应用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对象不同。会计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会计领域表现为世界观方面的一般会计规律,实际上是会计人员对这些一般会计规律的基本看法。会计应用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会计领域各个方面的一些具体工作上,应用哲学原理进行处理的内容;这是具体问题应用相关哲学原理进行的具体处理。

第三,内容不同。会计哲学反映的内容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一般规律的认识规律,是回答“怎样去认识”。会计应用哲学反映会计人员对会计领域各方面的某些问题,应用哲学原理是怎样认识的,是回答“是什么”。

(二)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具体应用。会计哲学的具体应用如对会计规律形成的条件(一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和管理等客观环境,会计人员素质、研究水平等主观因素)、内容、关系、因素、作用和发展趋势等的认识。

会计应用哲学的具体应用例子,如马慧如将会计假设、原则与哲学概念、规律和范畴统一起来,如会计主体假设与空间观,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与时间观,货币计量中的币值稳定假设与质量互变观,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本质观,配比原则与联系观,重要性原则与重点观,会计原则的冲突与矛盾观。

会计应用哲学和会计哲学阶段均属于自觉使用哲学的阶段,两者很容易混淆。综合不同视角考察和研究的结论,笔者认为,会计哲学作为一门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就是会计世界观和方法论;会计应用哲学则重在其指导实践的应用性,两者互为补充。

四、结论和展望

哲学中所运用的观点,譬如现象和本质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等等,都是会计研究所运用的哲学原理,他们共同组成了“会计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哲学思维对会计研究的渗透和应用。

我们要良好地区分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充分运用哲学原理,服务会计理论建设。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只研究了哲学原理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对于西方先进思潮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小明,杨智杰.会计本质的哲学分析与现实论断[J].当代经济管理,2006.2.

[2]喻采平.哲学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1.

[3]郭小芬.会计理论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9.2.

[4]马慧如.关于会计假设、原则的哲学思考[J].财会通讯,2002.9.

[5]栾甫贵.论会计制度的哲学基础[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12.

第4篇

关键词: 哲学 “纵横要”三结合 复习方法

民间教育学常说:复习是学习之母。从2000年开始,我一直担任无锡市旅游商贸专修学校自考班的哲学教学,马哲一年自考两次,是我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学生若不及格将无法获得毕业证书,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一年两度的考试牵动着上千考生、教师和家长的心。为了既能减轻考生的学业负担,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复习切实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取得良好的成绩,我在帮学生复习时以《考试大纲》为依托,以自考真题为蓝本,总结了一个“纵横要”三结合的复习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哲学原理考试大纲》为依托

《哲学原理考试大纲》既是对哲学原理命题的制约(自考命题不得超越或违背《考试大纲》),又是对广大自考师生公布的最可信的,透明度最高的命题“信息”。它规定了本次哲学自考的性质、能力要求、内容、形式及试卷结构,它的“题型示例”可以让师生准确把握测试内容、能力层次要求及题型,准确抓住《考试大纲》的前后变化,从中摸索出命题趋向。如2006年《考试大纲》在考试内容、题型及试卷结构上与前几年相比,作了一些调整,在减少识记内容的同时,加大了对马哲常识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并且增加了“三个代表”的时政内容。明乎此,在备考中才不致于走弯路。

二、以哲学原理自考真题为蓝本

1.全面地研究哲学原理自考真题

要全面地研究哲学原理自考真题,包括它的总体设计、个体的考查目的、设问角度、干扰项设计的特点、解题的思路等,对于“稳定性”试题应特别关注,认真地探索。稳定性试题指的是年年都要考的试题,它既有良好的检测功能,同时又具有训练的价值。如: 很多人关注哲学原理自考真题,往往对其中的新题、偏题津津乐道,其实,新题、偏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新题偏题在试卷中不会占太大的比重,在今后的命题中往往不会再现,如果重复出现岂不成了陈题拙题?

2.有效地使用哲学原理自考真题

哲学原理自考试题是题库出卷,研究自考试题,旨在为师所用。原题照搬原题照考,甚至学习一开始就以考题来“压”学生、“吓”学生,是极不科学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过早丧失信心,我们是复习,是训练,不是重复式的考试,要讲究训练的效率。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我们用了多种方法改造和使用自考真题。

(1)拆开法。将自考真题化整为零,每一阶段“只取一瓢”,其它试题留待以后训练。

(2)归类组合法。将近年来同一考查内容的试题加以分类,再由易到难,由同一到相近题型到有所变化的题型,相对集中起来训练。这样讲规律更具体,讲方法更实际,可以收到举一反三之效。

(3)微变法。将原题加以变化,改造为更适合于训练的题目。如选择题,可改造为选某项,并在括号内说出选某项,不选某项的依据,减少猜测的几率。对自考真题,我根据对象进行了选择,舍弃了那些过难、过偏题;争议交难题,难于讲评题,选择的标准是难度适宜,便于讲清规律,学生容易接受。

3.重视试卷讲评的促进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要提高讲评质量及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要重视讲评,做到一练有一得,在教师指导下提高自评自学能力。首先,讲清试题的测试点,即本题主旨和目标,以《考试大纲》为据,讲清它是“大纲”中的哪一项,这一项的要求是什么。

其次,讲清解题规律或方法。下面我以题型来谈:

(1)单选题。做单选题的过程其实就是用掌握的概念去筛选备选答案的过程,这里最麻烦的是模棱两可的选项。我们必须牢记,单选题不选对的答案而是选择最对的答案,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要是有两个答案都对,一般是两个都不选而是选这两个答案相加后的答案。这里就要用上阅读能力和逻辑能力了。

(2)多选题。考生一般不忌惮单选题而忌惮多选题。但是,我要说,多选题比单选题更容易。单选题是选最对的,多选题则是沾边就选。但是为什么考生的错误率比单选题要高呢?因为一般没有注意这两个因素:一是阅读不够详细,题意分析不够到位;二是没有注意逻辑关系,这个命题虽然正确,但是却是不符合题意的。考生只要把握好这两个方面,多选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幅度提高了。

(3)简答题。一般这样的题目都是概念或概念对比、概念特点、性质、作用和意义题目。这样的题目要求大家对概念有明确的把握和理解。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可按先概念后题意的顺序进行。

(4)论述题。和简答题一样,要结合题意进行比较详尽的阐释,有时进行正反论证,最后要总结,不结合实际要扣分的(尤其是社会主义部分)。

最后,纠正错误务必落实。对于教师而言,要了解学生错在何处,为何错,哪些学生错,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复习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而言,要找出答错的原因,并改正,从而掌握避免差错改正错误的规律。

4.根据自考真题归纳同类型问答题

(1)问答题归类总结

①作用题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交往的作用。

②意义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意义。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认识度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③原因题(根源)

马哲创立的历史必然性。

为什么马哲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哲为什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意识的起源。

为什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为什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本质和活的灵魂、精髓?

为什么认识运动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

真理为什么是客观的?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类人猿进化为人类的内在根据、外部条件和决定性因素。

为什么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为什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为什么社会进步是客观的历史过程?

④关系题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马哲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介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马哲与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内外因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关系。

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国家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关系。

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

⑤区别题

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区别。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和区别。

区分各种情况的可能性。

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人与动物的区别。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区别。

人的本质和人的社会性。

三、“纵横要”三结合的复习方法

在以上的基础上,我总结了一个“纵横要”三结合的复习方法。

所谓纵向复习,是指按照考试的复习范围,对每部分的内容,从头到尾复习一遍。这种复习方法有三个特点:第一,全面性。全方位地复习,不可有侥幸心理,认为有的地方可能不考,所以不复习。第二,细致性。细致不等于繁琐。所谓细致是指知识点方面要全,层次条理要清。第三,补漏性。复习时,针对自己的弱点缺点进行复习,有意识地查漏补缺。

所谓横向复习,是指在知识范围内,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横向联系进行复习,注重运用分析和综合方法。这种复习方法有三个特点:第一,系统性。通过学习,形成知识的正确框架体系。第二,深刻性。在横向复习中,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由现象的认识上升到本质的认识,即规律性地认识。第三,矛盾性。用矛盾分析来分析一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别注意把握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所谓要点复习,是指在纵向复习和横向复习的基础上,把握大纲中的重点,即要点。要点复习有三个特点:第一,必然性。抓要点与押题的本质区别。第二,关键性。在复习时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把握事物和问题的中心和本质。第三,应用性。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敢于正视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复习本是痛苦的历练,但通过以上的方法,学生尝到了甜头,在轻松快乐中顺利通过了考试。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做哲学题的基础方法———学好哲学的“一、二、三”

“一”———把握一条逻辑主线

这条逻辑主线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整个哲学常识就是按照这样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机组成的。具体来说,“为什么”就是指这个世界本质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为什么”就是指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世界是客观的,为什么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怎么样”就是指世界是联系的还是独立的,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杂乱无章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对立的还是统一的,是前进的还是后退的,等等;“怎么办”就是指面对这个世界我们人类究竟应该怎么办,是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还是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是静止的观点看问题,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还是片面的看问题,等等。

“二”———活用两对基本关系

(1)活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始终会用一定的世界观作指导。因此,我们在学习哲学常识时应始终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了解一个世界观,要联系到这个世界观相对应的方法论;接触一种方法论,必须追根溯源找到这个方法论的世界观源头。比如说,物质决定意识,学习这个世界观,我们要联想到它的方法论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活用基本理论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哲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它的基本理论来自于各门具体科学。任何一个哲学基本原理都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对应参照事例,任何一个现实问题都能通过一定的哲学基本原理来加以解释,强化认识。我们应自觉地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而不要进行纯粹的“思想实验”,尽量用身边事例或现实热点把难以理解的理论通俗化、简单化、生活化。

“三”———培养三种思维能力

(1)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是学习哲学最基本的思维能力,其核心要求就是改变那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单一向度的思维,树立起在一定的条件下“亦此亦彼”、“亦对亦错”、“非对非错”的复合双向思维,并利用这种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看待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上,只认识到物质决定意识的思维是机械的唯物思想,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样的思维才是辩证思维。

(2)抽象思维能力。哲学原理大多数是抽象的结论,要透彻理解这些结论必须依靠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建立抽象思维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不着边际的虚实想象,而仍然应该时时处处对具体事物为参照,从建立形象思维入手,在生动形象的具体思维内容上引导出较为深刻的、一般性的抽象思维。比如,在理解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时,许多同学想当然地认为个性和共性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于是认为个性是寓于共性之中的,这就是形象思维定势,而实际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要理解这个结论必须有抽象思维能力。 (3)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有效地分析与综合,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运用这些逻辑思维是证实哲学结论、获得新知识的途径。只有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更深刻领会抽象的哲学道理,也才能够由此及彼地推导出更多的理论。比如,我们已知两个基本理论:①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质变的过程完成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就要求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把①②两个基本理论结合起来推导,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个质变完成后,又会是新的量变的开始。

二、常见题型及其解法

题型1.“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运用给定原理,分析阐明某一实际问题,不需学生分析其内含的哲学依据。答题时就在采取“三步曲”:第一步,理解题意,分开答,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说明某一实际问题的含义或性质。第二步:联系答,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理理论上的科学性、政治上的正确性、实践上的有效性。第三步:综合答,承前启后,得出结论,明确表态。

题型2.“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此类题型的特点是不直接指明所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所要运用的知识在设问中也没有明确的体现,需要考生自己去体会、去分析。这类试题往往难度大,能力要求高,学生感觉无从入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蛮不讲理”,废话连篇。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从材料中归纳符合题意的哲理。答题格式是“原理+方法论+材料”。

题型3.“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是如何体现的?”

此题型考查考生根据设问中的指导语和背景材料,选定答题时所用的基础知识和答题的方向范围,发挥的自由度大,难度大,灵活性、综合性强。从答题上看,要善于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所谓归纳,就是命题体现了哪些我们所学的知识点原理,也就是把命题内容翻译成知识点原理;所谓演绎,即命题材料是怎样体现你所归纳的知识点原理的,通俗地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题型4.“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这类题目的设问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题型5.“是如何做到××的?”

第6篇

一、调整教材前后顺序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调整重组教材内容。这样既可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又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如第一课介绍完哲学的概念后,把第四课和第五课调整到其后。因为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就是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也就是围绕核心词“物质”展开的。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秘”是在讲“意识”。通过这两课的学习,学生对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有了一个大致的把握,这样再来上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讲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生就不至于一头雾水。同时,有前面的知识铺垫,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基本观点就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又如第七课第一框在讲完矛盾特殊性原理后,笔者直接把第二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目题调至其后。众所周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矛盾普遍性原理是世界观的呈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方法论,这样安排便于学生的理解以及逻辑结构的严密。

二、适当填补教材

有些哲学原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表述上,现行教材不够完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补充论证使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如在讲述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时补充“在事物数量不变的前提下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质变”,同时并借用金刚石和石墨的事例加以说明。另外,结合田忌赛马的故事,说明其对应的方法论要注重优化结构;再讲量变和质变的方法论时笔者引入“杰米扬面的汤”这一故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其中的道理,学生探究讨论后归纳出:要使事物的性质保持其稳定性,就必须物质的量变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一旦超过这个范围就会事与愿违,这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

三、合理利用名人名言

新课改课本中有一大亮点就是名人名言。它使教材设计版面上生动活波,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以及教材的厚度广度和深度。合理的利用名人名言对上这一模块有重要作用。如在讲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我运用了课本中的名言“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你就的变革的梨子,亲口吃一吃”。让学生讨论其中蕴含的哲理是什么。梨子的味道是酸是甜这一认识是从何而来的?学生从名言中找出“吃一吃”,然后进一步引导“吃一吃”是我们哲学上讲的实践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比喻阐明了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这个感觉,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才能认识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把握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引用改名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把抽象的哲理具体化。

四、抓住漫画这一亮点

漫画本身具有生动活泼、简约、艺术性等特点,同时近年来漫画题也成为高考题的新宠,频频出现在选择题中。因此在教学中,分析课本中的漫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考试中做漫画题的解题能力。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我运用了课本内容为“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幅漫画,我设置了第一个问题:拿火把的人敢烧吗?同学们兴趣高涨的齐答“不敢”,我就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人不敢用火来烧绳子?同学们就讨论开来,并很快得出结论“这两个悬挂在山崖上的人”,他们是一根绳上的统一体,缺一不可,否则后果能以估量。二者是统一体。在我们的身边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能不能像陶渊明那样逃避世俗的喧嚣,过着“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呢?那什么是矛盾?怎么理解?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可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漫画,提起到提纲契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改变政治课在学生头脑中枯燥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

五、把握单元名称及课题

第7篇

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开始了全盘西化的历史进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以西方哲学为坐标、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进行西化式推定,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主流思想理路。这种以西方哲学的思想原理解读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从属于西方哲学的研究方法,不但悖离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架构、内容和形式,而且歪曲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造成的结果是:不能以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自在的哲学思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内容和形式,无法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问题表明,西化式的哲学研究已经把中国哲学研究导入了思想和历史性的误区。

然而,出现西化式的研究误区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由下述原因所形成。因暴秦之火对文献的破坏,汉代重整经典由今古文之争所产生的误读,加之社会政治需要而进行的篡改,使之失落了春秋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体系──代表形式是经孔子整理形成的六经文献,就哲学而言,成熟的思想体系是经孔子修纂的《周易》。经过二千余年之后,时至近现代,由汉代产生的文化误读、篡改和失落问题并没有得到正本清源,代表中国哲学的孔子思想体系已经被肢解的面目全非。所以,当西方以船坚炮利为代表的“进步”科学文化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作为西方“进步”的知识形式之一,西方哲学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坐标、成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思想理路,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方法解读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时尚。问题表明,学界没有认识汉代以来对中国哲学的误读、篡改和失落,反而把误读、篡改和失落的思想文献当作正确的“经典”加以接受,并对其进行西化式的解读,使之在误读、篡改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产生新的误读,从而使中国哲学非上加非。所以,现代中国哲学研究步入了失落和西化的双重误区。可见,中国哲学研究步入的双重误区,不仅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原理,而且不能对误读、篡改和失落的中国文化进行正本清源。

汉代经学造成的误读、篡改和失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历史性误区。汉代修撰的经学文本和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主体架构,使汉代以后的中国文化及学术研究始终无法走出误区,把汉代整理的文献作为经典加以接受,不但无法在思想体系上推定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而且因解释的随意性,形式上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产生的结果却是思想上的支离破碎。这个问题表现在《周易》研究史上,尤为严重。

在中国文化中,称《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但两汉以来的易学史表明,对《周易》的解读却是莫衷一是,对其思想体系的解读始终无法贯通,甚至矛盾重重。问题表明,《周易》是否具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及怎样推定这个思想体系始终是研究中最困扰的问题。《四库全书总目》对易学史进行了下述概括:“《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1]因此,把“皆可援《易》以为说”作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理由,几乎成为当代易学界的共识。然而,上论内在的思想逻辑表明,“《易》说愈繁”却是对一以贯之的易学之道的否定:正因为“皆可援《易》以为说”,必然要求《周易》在本体论上具有逻辑统一性,由于这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两派六宗”并“互相攻驳”,这说明易学统续无宗的哲学本体论困境。那么,问题产生在哪里呢?从哲学而论,只能由下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一是因为《周易》本身没有建构具有本体统一性的哲学思想体系即一以贯之的易学之道;二是因为误读、篡改和失落了《周易》的一以贯之的易学之道。问题究竟产生在那里呢?

《帛书周易》的出土使上述问题昭然若揭。《帛书周易》表明,其中许多重要的内容不同于通行本《周易》中的内容,尤其是《帛书周易》以损益之道一以贯之的易学之道,表明了孔子推定的易学思想体系[2]。可是,《帛书周易》是两汉以后的学者无缘见到的版本,因而顺理成章的接受汉儒整定的通行本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由于不能理解孔子的易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就必然出现“两派六宗”而“互相攻驳”、直至发生“皆可援《易》以为说”的问题。

能否正确理解《周易》的思想原理,关健是能否正确解读《说卦传》。《说卦传》是孔子为推定《周易》思想体系而撰写的易学理论纲领。误读《说卦传》,也就必然误读《周易》的思想原理,其结果是由汉儒推定了《周易》“非覆即变”的六十四卦卦序,产生了象数易学,使易学在卜筮性的误区中发展,卜筮成为长期影响易学思想史的主要问题。魏晋及以后的义理学派,由于误读《说卦传》,以先天和后天“卦序说”解读相关内容,不但曲解了《周易》的思想原理,而且“卦序说”为卜筮性易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孔子为什么要利用原为卜筮之用的《周易》,通过序传解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关于中国文化及哲学的重大问题。《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先王用以神道设教,孔子为了把神道设教转化为人文教化,必然需要对《周易》进行人文理性的转化工作。孔子通过序传解经,以《周易》为形式,形成了哲学性和科学性的思想体系。但是,由于《周易》的思想原理独特而艰深,其亲传弟子无法理解,产生了“子贡三疑”的问题[3],使孔子有“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之感叹[4]。所以,因汉儒不理解孔子的易学思想,重新整理的《周易》必然悖离孔子的思想,两千余年来,因误解《周易》的思想原理,使之对《周易》概念、范畴、内容与形式的解释聚讼不已。

由此可见,因《周易》思想体系独特而艰深,历代的中国学者都不解其理,又怎能奢望以西方的哲学原理和概念范畴进行正确解读!所以,黑格尔轻视《周易》,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也就并不奇怪。因此,我们应当反思,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原理解读中国哲学,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么!中国学者在运用西方的思想原理时,能超越西方学者吗?如果不能,有什么理由认为我们以西方的思想原理进行的解读是正确的,面对西方学者的不同解释,我们能自圆其说么!

以李约瑟为例。李约瑟是研究中国文化和科学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然而,李约瑟以其西方的思想方法解读中国文化和科学,因为与中国文化的思想方法不同,除了产生不得其解的“李约瑟问题”之外,他认为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应当丢到大海里去[5],从而产生了“李约瑟误区”[6]。面对“李约瑟问题”和“李约瑟误区”,反思中国的现代易学研究,对于那些认为《周易》是科学的中国学者而言,能够步出“李约瑟误区”吗!显然,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可见,解决的方法只能是步出西化的误区,发现和推定中国文化自在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体系。

显然,中国哲学的研究现状表明,正本清源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前提,只有对失落和西化两个方面进行正本清源,才能步出中国哲学研究的双重误区,才能正确推定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

二、中西哲学之差异性

作为哲学的思想理路和历史进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这是应当正确认识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表明,自古希腊哲学开始,其推定的哲学问题决定了西方哲学的思想理路和历史进路,使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不断的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建构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然而,由哲学的思想理路和存在的哲学问题所限定,没有一个哲学家因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使其著作成为“经书”。因此,西方哲学家们是在“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进路中形成自身的哲学思辨,从而形成了“否定之否定”的西方哲学思想史。“哲学的终结”在形式上表明了“否定之否定”历史进路的终结,“终结”表明了“否定之否定”哲学思辨的结束,西方哲学因此进入了“否定”哲学的“后现代主义”。

就西方哲学的理论形式而言,是在存在论、主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历史进路中展现出哲学的思想理路,其解决的主要哲学问题是本体与主体的同一性问题。主体的理论建构和概念范畴能否与本体具有同一性,始终是困扰西方哲学的根本问题。西方的哲学家们为此而前赴后继,为解决这一问题建构了西方哲学大厦,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哲学文献,为人类的理性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方哲学史表明,作为哲学问题,由本体的自在性所决定,自为的主体思想能否正确认识自在的本体,主体产生的理论建构能否与自在的本体具有同一性,即自在与自为的同一,成为哲学力图解决的基本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西方哲学家不断进行哲学思辨,建构哲学体系,依照哲学家的哲学理路之不同,或者证明或者否定自为和自在的同一性问题。

主体的思想和实践是否正确,取决于主体与本体是否具有同一性,显然,这是一个两难困境。本体只能由主体去证明,使主体所证明的本体成为主体的自为,主体自为与本体自在的同一性不能由本体的自在性所证明。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所进行的实践,其正确性需要本体的支持,然而,这仍然只能是主体证明的问题。所以,本体的自在性是西方哲学无法解决的问题。

西方哲学按照主体与本体是否具有同一性的理路进行思辨,但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没有完成这一任务,都没有解决本体与主体的同一性问题。毫无疑问,理论建构如果是不可靠的,不但经不起哲学思辨的反思,而且必然在主体的生存实践中发生困难,有些困难甚至是致命的。哲学家们建构的理论,不但要求其解决问题,而且要求理论具有自恰性。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哲学必须具有体系,否则,任何哲学只是一种主观臆断而已。以哲学承诺思想的可靠性、本真性而论,黑格尔的上述观点是深刻的,因为只有本体和主体、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以贯之,哲学所推定的思想原理才是可靠和本真的,在理论形式上,哲学思想原理的自成体系应该具有自恰性即自圆其说。然而,所谓可靠和本真的哲学在西方的思想史上并没有出现,因为本体和主体的同一性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海德格尔最终把哲学归结为存在论问题并宣布哲学的终结,说明了西方哲学陷入的理论困境。

理论的非自恰性必然产生矛盾,哲学家为克服矛盾,始终为解决本体与主体的同一性问题而工作,力图解决这一根本问题。这使西方的哲学理路在思辨形式上能一脉相承,围绕基本的哲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辨,形成了庞大的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的历史进路表明,自古希腊开始,即在本体与主体的关系上进行探索,最终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化体系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成为形式化关系,存在与认识的形式化关系的建构不但产生了现代科学,而且产生了科学哲学。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取代了本体与主体的关系,导至了哲学的没落。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表明了这一问题。

黑格尔把哲学的体系性作为标准解读中国的文化经典,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应当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虽然是深刻的,但是,由于其以西方的思维方式、以思辨哲学推定中国没有哲学,是一种错误的解读,因为无论在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周易》、《论语》和《老子》等中国文化经典中自在的哲学思想,表明了与西方思维方式及哲学思辨的重大不同。所以,正象我们看到的那样,近代以来用西方的哲学原理、概念范畴解读中国哲学,只能步人西化的思想误区。

中国哲学在经过夏商周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尚书》使我们理解上古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在丰富文献的基础上,时当春秋的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典籍进行了整理,利用《周易》的思想形式,通过序传解经,完成了中国哲学的集大成建构,使《周易》成为群经之首,长期的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发展。直到近代,学者们都是以注经的形式阐发其哲学思想。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进路而言,自汉代经学之后,宋明理学使中国文化以“道统”的形式上统孔孟,否定汉唐诸儒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因此,一以贯之的“道统”和西方哲学的历史进路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仅在思想理路上、更在历史进路中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的哲学家一般不象西方哲学家那样为解决哲学问题而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是以解读经典的方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意味着经典即存在着哲学问题同时又是解决哲学问题的根据,因此使历代哲学家对经典进行不断的解读,形成了中国独立的哲学思想史进路。

所以,存在的问题表明,中国哲学的研究,无论在思想理路上和历史进路上都需要正本清源。其中有两个基本性质的工作。其一是参照新出土的易学文本,对《周易》的思想体系进行哲学性和科学性的推定。其二是参照新出土的简帛本,对先秦儒学与道学的哲学思想、理论价值进行重新推定,步出“儒道相绌”的思想误区。显然,这与西方哲学的形式化历史进路具有根本不同,中国文化并没有在历史上形成自为的能和西方哲学相类推的概念范畴、思想原理及知识体系。现代以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由于是以西化的哲学思想理路进行的推定,没有进行正本清源,因此是在哲学双重误区中产生的结果。所以,就现代以来较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述而言,无论是的《中国哲学史大纲》[7],还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8]和《中国哲学史新编》[9],及其以唯物和唯心两条路线斗争为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10]和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哲学史》[11],都不能正确反映中国哲学的本来面貌。因此,这些“中国哲学史”著述,成为正本清源的内容之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和及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哲学史》,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哲学的教科书,其造成的错误解读,对几代学人的影响很大,因此成为正本清源工作中的重灾区,应引起中国哲学研究者的重视。

应该在学术性和实践性上检验哲学原理的可靠性和本真性,可见,黑格尔是在学术层面上要求哲学具有思想体系,以保证哲学的可靠性和本真性。人类的历史实践要求哲学具有可靠性和本真性,所以,西方现代哲学表明的“终结”,是在学术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西方哲学作了否定。这种否定是历史性的,因为西方哲学思想只有发展到现代,在其创造了西方文化的辉煌业绩之后,因终究不能解决思想原理的可靠性和本真性,从而产生了理论与实践危机,进而发生了文化危机。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哲学的终结”和“科学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

因此,中国哲学应满足学术性和实践性两个层面的要求。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应具有自恰的思想体系,并能够解决人类实践层面的问题,从而证明中国哲学具有可靠性和本真性,这是研究和建构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承诺。

三、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由中西哲学不同的思想理路和历史进路所决定,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思想自成体系。因此不能以西方的哲学原理推定中国哲学。既然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解读中国哲学固然要产生误区,那么,以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解读西方哲学也同样要产生误区(例如把《周易》卦理推为二进制,甚至认为莱布尼兹因受到《周易》的启发而发明了二进制数学,进而认为《周易》包括了计算机原理等)。所以,需要一种哲学方法能够避免产生中西哲学相互理解的误区,同时要求这个方法由哲学的自在性所决定,其作为方法,是哲学自为的结果。

作为方法论,需要在下述三个问题的推定中完成并能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应正确推定什么是哲学,既需要从西方哲学那些众多的有关哲学的定义中去理解哲学的本质,也需要从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中把握哲学的本质。哲学的概念就其本来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表明,哲学以哲学的思想方法寻求思想的正确性。

其次是能够正确推定西方哲学的思想理路和思想方法,理解为什么要产生西方哲学这样的学科形式?西方哲学产生于什么问题?以怎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其不能解决所存在的哲学问题?

再次是能够正确推定中国哲学的思想理路和思想方法,理解为什么要产生中国哲学这种学科形式?中国哲学产生于什么问题?以怎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哲学以怎样的思想原理没有发生西方哲学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自在的解决了西方哲学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正确推定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这个方法应自在而自为的完成人类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形成人类的哲学体系。

余所建构的方法论称为“承诺推定法”,这个方法在《中国之科学精神》[12]中进行了简单论述,其包括下述三个方法: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价值论承诺和范畴推定。“承诺推定法”表明,本体的建立是逻辑的结果,所建立的本体论是主体推定的理论形式,其本体的范畴是逻辑范畴,本体与主体的理论形式是否具有自恰性,决定于三者是否具有统一性。因此,所谓本体的逻辑推定能否超越主体性是哲学需要证明的问题,我们看到,西方哲学的终结表明,其发生的问题表现在本体、主体、形式与逻辑的非统一性中,其原因是由于西方哲学以“同一性”作为推定本体和主体关系的思想原则。

“承诺推定法”表明,“哲学应使陈述和经验在其进行的逻辑推定中展现出一以贯之的统一性,否则,应当视为其逻辑推定因没有本体论承诺而成为一种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或者说,由于这种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不具有本体论承诺与逻辑推定的统一性,其产生的结果将不是自恰的,因此是具有矛盾的没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对于主体的陈述和经验进行价值论承诺和范畴推定,以此进一步对所有范畴表现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进行存在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之还原,从而发现这一整个理性过程是否有本体论支持,以及本体是什么的问题,最终在其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的统一性中审察其是否具有哲学的体系性。”[13]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是检验哲学体系的方法。哲学应具有三个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否则,将在哲学原理上不能自圆其说。“承诺推定法”是把中国的哲学思想外化为形式化体系的方法论,这就是说,“承诺推定法”能够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和概念范畴进行推定,从而推定中国哲学的理论形式。

“承诺推定法”推定的中国哲学,表明了与西方哲学的不同。推定表明,承诺了中国哲学的理论价值并形成成熟思想体系的是《周易》。当然,是经孔子序传解经推定的《周易》,而不是由汉儒误读、篡改形成的通行本《周易》。由“承诺推定法”推定的《周易》思想体系,是以帛本为底本,校正通行本,由此解读孔子的易学之道,并推定《周易》的定本,以传后世。

以“承诺推定法”进行的推定表明,《周易》的思想逻辑是以“卦”作为形式进行的推定。由《周易》的思想原理所决定,推定中国哲学,必须把“卦”承诺和推定的哲学原理进行哲学学科性的外化。所谓哲学的外化,是把以“道”为范畴所承诺的哲学价值和以“卦”承诺的主体论形式进行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以推定中国哲学的形式化体系。推定表明,《周易》的价值论承诺即所完成的理论任务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14],以《周易》为主体外化的中国哲学体系是“形而中论”[15]。

在现代中国文化氛围和思想模式中建构中国哲学体系,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理论任务。不但需要清理积淀在思维方式中的西化模式,而且需要对几千年的中国文化进行正本清源。“承诺推定法”表明,这一自为的方法决定于哲学的自在,而理解这一自在并形成主体自为的方法,需要对哲学作透析的理解。“承诺推定法”是自在的哲学思辨形式的自为,是内化的承诺与推定的哲学思想逻辑的外化。因此,用“承诺推定法”不但能推定西方哲学的思想理路和所发生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反思西方文化;而且能推定中国哲学。“承诺推定法”不但能推定西方哲学的问题形式,而且能在推定中表明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理解中国哲学以怎样的思想原理解决西方哲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在西方哲学终结的当代困境中,给人类哲学与文化指出新的前进方向。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历史的必然,历史将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文化是伟大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我们生逢其时,应无愧于这个时代!

注释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易类小序》。

[2]鞠曦:《易道元贞》,第177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3]鞠曦:《易道元贞》,第85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4]《帛书要》。

[5]李约瑟说:“我们对阴阳和五行理论的讨论,指示它们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是有助益而非阻碍的。……但是,如果以中国的科学哲学的第三个伟大成分──易经──言,则不易作如是良好的评值,”(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第40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五行和两仪的学说对中国科学思想的发展虽然有益而无害,但《易经》那种繁细的符号系统,却几乎从开头便成为一种有害的障碍。它使那些对大自然发生兴趣的人,采用根本不是解释的解释”(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第449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如果聪明一点的话,就应把一颗磨石绑在《易经》身上,然后一起丢到海里。”(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第417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余把李约瑟上述观点称为“李约瑟误区”。

[6]鞠曦:“继往开来的易学巨著──读《周易志》”。载《殷都学刊》2003年第2期。

[7]:《中国哲学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1919年2月第1版。

[8]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版,1961年4月新1版。

[9]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后开始出版修订版。

[10]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第1版。

[11]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80年3月第1版。

[12]鞠曦:《中国之科学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13]鞠曦:《中国之科学精神》,第151-152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第8篇

关键词: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方法改革;医学生世界观

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程,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 主阵地,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帮助学生掌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效果能否得到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与其他课程相比,“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基本知识体系的传授,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并以其作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原理”课程既有较强的学理性又有较强的时代性,正是这样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探索。“原理”课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也是增强“原理”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

学生对“原理”课程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来扭转。长期以来,“原理”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学生对它的认识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在医学院校里,学生热爱的是自己的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原理”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不仅没有热爱之情,甚至有不少的学生抱有反感的情绪,从而在一开始就增加了这门课程教学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要高质量地在医学生教学中完成“原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就缺乏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想办法解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识问题。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在实际上就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扭转医学生对“原理”课程的认识,使他们在接触这门课的时候,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为掌握这门对医学生来说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的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正是“原理”课教师必须要加以思考的。

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要通过教师的教学方法来创造和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原理”课程教学的小环境,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教学中来,使他们能认识到这门课并不是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在说教,而是与他们所学习的医学专业、人生都有紧密的联系,并且是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许多现实问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效果。兴趣就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内在的动力。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教学方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对“原理”的学习兴趣。

一、在进入“原理”课程的教学时,以问题的提出作为切入点

学生在理论的理解上是非常片面的。可以说他们是在根本不知道马克思是谁,是什么?等等问题的前提下就反感理论的。因此,我在进入教材的讲授之前,就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你知道马克思是什么样的人吗?哲学与医学有关系吗?然后让同学们作出自己的回答,当他们经过一定的思考,发现这样的问题看似很简单,但却难以回答的时候。再告诉他们,当我们对马克思及根本不知晓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反感他?我们是不是应该走近马克思及其,了解一下再来谈是喜欢还是反感。引导学生回顾在医学发展的历史中每一个时期医学模式是怎样形成的,而之所以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医学模式,根本就在于每一时期的医学家们所接受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不同,让他们从中看到理论,尤其是哲学对医学的指导作用,从而明白哲学与医学不可分割的关系,明白作为一个医学生如果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会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拉近了他们学习“原理”与学习医学之间的距离。在对的讲解上,我从马克思是谁的讲解中,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他们之间的友谊进行介绍,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格魅力,用情感的力量让学生认识马克思,进而认识,使理论充满人格魅力。让学生在真实情感的引导下实事求是地、与时俱进地、科学地对待。产生学习“原理”的兴趣。

二、“原理”的教学一定要有针对性

在医学院校开设这门课程,不仅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而且一定要与学生所学的医学专业紧密联系起来。今天的大学生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新一代,独生子女较多。他们成长在世界大变动和中国大变革的时期,与过去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有自身的特点,他们求知欲望强、思路新颖,但缺乏社会阅历、缺乏鉴别力、往往容易把错误的东西当成新事物来接受;他们思想活跃、有政治热情,但却缺乏政治的判断力,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甚至被有的流行看法所左右;他们要求独立思考、不愿盲从,但往往是方法简单,容易以偏概全,形成的是一些片面的认识。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流于简单的“灌输”,他们就会认为教师所讲的与现实的差距太大。所以,教师在讲课中一定要有选择地提出一些大学生普遍关注但又存在模糊认识的问题,针对医学院校的学生更是要提出与医学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关注的问题。比如针对大学生应不应该谈恋爱的问题?为什么学校不提倡大学生谈恋爱?我国当前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医患矛盾冲突呢?作为医学生怎样认识时间?等问题。再系统阐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哲学原理。引导大学生得出在学校学习期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应该怎样正确地处理好学习与恋爱之间的关系。懂得人生只有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才能避免少走弯路,走出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在医患矛盾中怎样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从自身寻找解决矛盾的方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价值观,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从而缓解我国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系统阐述时间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从时间的基本概念理解中,得出作为医学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的特殊理解的结论。从哲学的高度上学会珍惜时间、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教师从这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中去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理论联系的实际真正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所学专业的实际中,为学生解决思想现实问题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三、要运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教学是教与学双方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并不是教师一个人独白和讲演的场所,而是一个有着活跃气氛、师生互动、交流融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有交流有才会形成课堂气氛、才会有生气。交流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课堂的小讨论,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讲课,让学生阐述经过自己思考的答案。对学生所表述的答案,不能简单给出一个错误或正确的结论,而是要从中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正确地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比如,在讲授否定之否定规律基本原理中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大学生今天的自杀行为?与学生一起从哲学的高度与医学的角度进行课堂的小讨论。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学生中进行充分的思想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与看法,针对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识到从人生发展的规律性来说任何人的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但正是由于我们认识到了人生的这一发展规律,才知道人的生命价值意义之所在,所以应该更加珍惜生命的有限时光。而在生命的有限时间内出现曲折性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的,因此应该从前进性中去正确对待曲折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因为人生的某一点挫折而选择放弃生命。生命是不可逆的,唯有生命才是最高价值。通过这样的讨论与交流,与他们一起站在哲学的高度和医学的角度上研究生与死的关系问题,从中对他们进行哲学的生死教育。把问题引向深入。做到与学生进行高质量的交流。

四、教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主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教师是主体,要提高“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真正发挥这门课程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医学生的指导作用,最根本的就是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而教学方法的改革又是与教师的科研密切联系的,如果教师不搞科研,首先对教学内容就没有深刻的理解,不搞科研就不可能有深入的思考与研究,特别是对于医学院校的教师来说不仅要通过科研熟悉掌握教材内容,还要对医学知识有所了解。从医学与哲学的结合方面找到教学方法的创新点。以自己一桶水的坚实基础,给出学生一滴水。因此通过科研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是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提与基础。

从2006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2005新方案”以来,我们不断在“原理”教学中将教学方法的改革落实到课堂上。然后通过座谈会与个别交流及书信的形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同学们普遍反映,这样的上课方法他们很喜欢。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他们改变了原来对“原理”的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作为一名21世纪的医学生,无论是在自己的人生还是事业上,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否则就不可能走好自己的一生,更不可能做一名21世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

第9篇

中国现代学术思想进路表明,中国哲学虽然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究历程,非但未能履行上述价值承诺,而且没有完成能够被现代文化接受的理论建构,无论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无法回应西方哲学的挑战,虽然西方哲学已经终结,其留下的新问题,中国哲学却力所不及。所以,中国哲学在世界上没有取得现代地位,中国哲学的探究,任重而道远。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显然错综复杂,余以为,首要工作是中国哲学的正本清源。因此,本文提出正本清源之要点,以利相关新问题的深入探究。

一、哲学探究的双重误区

近代以降,在西学东渐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开始了全盘西化的历史进路。在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以西方哲学为坐标、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逻辑形式进行西化式推定,成为现代中国哲学探究的主流思想理路。这种以西方哲学的思想原理解读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从属于西方哲学的探究方法,不但悖离了中国哲学的思想架构、内容和形式,而且歪曲了中国哲学的概念和范畴,造成的结果是:不能以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进行安闲的哲学思辨,不能从根本上理解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内容和形式,无法熟悉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思想体系。新问题表明,西化式的哲学探究已经把中国哲学探究导入了思想和历史性的误区。

然而,出现西化式的探究误区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由下述原因所形成。因暴秦之火对文献的破坏,汉代重整经典由今古文之争所产生的误读,加之社会政治需要而进行的篡改,使之失落了春秋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思想体系──代表形式是经孔子整理形成的六经文献,就哲学而言,成熟的思想体系是经孔子修纂的《周易》。经过二千余年之后,时至近现代,由汉代产生的文化误读、篡改和失落新问题并没有得到正本清源,代表中国哲学的孔子思想体系已经被肢解的面目全非。所以,当西方以船坚炮利为代表的“进步”科学文化打开中国的国门之后,作为西方“进步”的知识形式之一,西方哲学成为中国哲学探究的坐标、成为现代中国哲学探究的思想理路,以西方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方法解读中国哲学成为一种时尚。新问题表明,学界没有熟悉汉代以来对中国哲学的误读、篡改和失落,反而把误读、篡改和失落的思想文献当作正确的“经典”加以接受,并对其进行西化式的解读,使之在误读、篡改的基础上对中国哲学产生新的误读,从而使中国哲学非上加非。所以,现代中国哲学探究步入了失落和西化的双重误区。可见,中国哲学探究步入的双重误区,不仅不能正确熟悉中国哲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原理,而且不能对误读、篡改和失落的中国文化进行正本清源。

汉代经学造成的误读、篡改和失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历史性误区。汉代修撰的经学文本和由此形成的中国文化主体架构,使汉代以后的中国文化及学术探究始终无法走出误区,把汉代整理的文献作为经典加以接受,不但无法在思想体系上推定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而且因解释的随意性,形式上是“我注六经”或“六经注我”,产生的结果却是思想上的支离破碎。这个新问题表现在《周易》探究史上,尤为严重。

在中国文化中,称《周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但两汉以来的易学史表明,对《周易》的解读却是莫衷一是,对其思想体系的解读始终无法贯通,甚至矛盾重重。新问题表明,《周易》是否具有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及怎样推定这个思想体系始终是探究中最困扰的新问题。《四库全书总目》对易学史进行了下述概括:“《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於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1]因此,把“皆可援《易》以为说”作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的理由,几乎成为当代易学界的共识。然而,上论内在的思想逻辑表明,“《易》说愈繁”却是对一以贯之的易学之道的否定:正因为“皆可援《易》以为说”,必然要求《周易》在本体论上具有逻辑统一性,由于这是没有解决的新问题,从而产生“两派六宗”并“互相攻驳”,这说明易学统续无宗的哲学本体论困境。那么,新问题产生在哪里呢?从哲学而论,只能由下述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一是因为《周易》本身没有建构具有本体统一性的哲学思想体系即一以贯之的易学之道;二是因为误读、篡改和失落了《周易》的一以贯之的易学之道。新问题究竟产生在那里呢?

《帛书周易》的出土使上述新问题昭然若揭。《帛书周易》表明,其中许多重要的内容不同于通行本《周易》中的内容,尤其是《帛书周易》以损益之道一以贯之的易学之道,表明了孔子推定的易学思想体系[2]。可是,《帛书周易》是两汉以后的学者无缘见到的版本,因而顺理成章的接受汉儒整定的通行本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由于不能理解孔子的易学思想体系,因此也就必然出现“两派六宗”而“互相攻驳”、直至发生“皆可援《易》以为说”的新问题。

能否正确理解《周易》的思想原理,关健是能否正确解读《说卦传》。《说卦传》是孔子为推定《周易》思想体系而撰写的易学理论纲领。误读《说卦传》,也就必然误读《周易》的思想原理,其结果是由汉儒推定了《周易》“非覆即变”的六十四卦卦序,产生了象数易学,使易学在卜筮性的误区中发展,卜筮成为长期影响易学思想史的主要新问题。魏晋及以后的义理学派,由于误读《说卦传》,以先天和后天“卦序说”解读相关内容,不但曲解了《周易》的思想原理,而且“卦序说”为卜筮性易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能。

孔子为什么要利用原为卜筮之用的《周易》,通过序传解经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有关中国文化及哲学的重大新问题。《周易》本为卜筮之书,先王用以神道设教,孔子为了把神道设教转化为人文教化,必然需要对《周易》进行人文理性的转化工作。孔子通过序传解经,以《周易》为形式,形成了哲学性和科学性的思想体系。但是,由于《周易》的思想原理独特而艰深,其亲传弟子无法理解,产生了“子贡三疑”的新问题[3],使孔子有“后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之感叹[4]。所以,因汉儒不理解孔子的易学思想,重新整理的《周易》必然悖离孔子的思想,两千余年来,因误解《周易》的思想原理,使之对《周易》概念、范畴、内容和形式的解释聚讼不已。

由此可见,因《周易》思想体系独特而艰深,历代的中国学者都不解其理,又怎能奢望以西方的哲学原理和概念范畴进行正确解读!所以,黑格尔轻视《周易》,认为中国没有哲学也就并不希奇。因此,我们应当反思,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原理解读中国哲学,符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么!中国学者在运用西方的思想原理时,能超越西方学者吗?假如不能,有什么理由认为我们以西方的思想原理进行的解读是正确的,面对西方学者的不同解释,我们能自圆其说么!

以李约瑟为例。李约瑟是探究中国文化和科学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学者。然而,李约瑟以其西方的思想方法解读中国文化和科学,因为和中国文化的思想方法不同,除了产生不得其解的“李约瑟新问题”之外,他认为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应当丢到大海里去[5],从而产生了“李约瑟误区”[6]。面对“李约瑟新问题”和“李约瑟误区”,反思中国的现代易学探究,对于那些认为《周易》是科学的中国学者而言,能够步出“李约瑟误区”吗!显然,这是一个两难困境。可见,解决的方法只能是步出西化的误区,发现和推定中国文化安闲的哲学和科学思想体系。

显然,中国哲学的探究目前状况表明,正本清源是探究中国哲学的前提,只有对失落和西化两个方面进行正本清源,才能步出中国哲学探究的双重误区,才能正确推定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

作为哲学的思想理路和历史进路,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这是应当正确熟悉的新问题。

西方哲学史表明,自古希腊哲学开始,其推定的哲学新问题决定了西方哲学的思想理路和历史进路,使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不断的为解决这些新问题而建构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然而,由哲学的思想理路和存在的哲学新问题所限定,没有一个哲学家因解决了这些新问题而使其著作成为“经书”。因此,西方哲学家们是在“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进路中形成自身的哲学思辨,从而形成了“否定之否定”的西方哲学思想史。“哲学的终结”在形式上表明了“否定之否定”历史进路的终结,“终结”表明了“否定之否定”哲学思辨的结束,西方哲学因此进入了“否定”哲学的“后现代主义”。

就西方哲学的理论形式而言,是在存在论、主体论、熟悉论和方法论的历史进路中展现出哲学的思想理路,其解决的主要哲学新问题是本体和主体的同一性新问题。主体的理论建构和概念范畴能否和本体具有同一性,始终是困扰西方哲学的根本新问题。西方的哲学家们为此而前赴后继,为解决这一新问题建构了西方哲学大厦,形成了浩如烟海的哲学文献,为人类的理性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方哲学史表明,作为哲学新问题,由本体的安闲性所决定,自为的主体思想能否正确熟悉安闲的本体,主体产生的理论建构能否和安闲的本体具有同一性,即安闲和自为的同一,成为哲学力图解决的基本新问题。为解决这一新问题,西方哲学家不断进行哲学思辨,建构哲学体系,依照哲学家的哲学理路之不同,或者证实或者否定自为和安闲的同一性新问题。

主体的思想和实践是否正确,取决于主体和本体是否具有同一性,显然,这是一个两难困境。本体只能由主体去证实,使主体所证实的本体成为主体的自为,主体自为和本体安闲的同一性不能由本体的安闲性所证实。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所进行的实践,其正确性需要本体的支持,然而,这仍然只能是主体证实的新问题。所以,本体的安闲性是西方哲学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西方哲学按照主体和本体是否具有同一性的理路进行思辨,但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没有完成这一任务,都没有解决本体和主体的同一性新问题。毫无疑问,理论建构假如是不可靠的,不但经不起哲学思辨的反思,而且必然在主体的生存实践中发生困难,有些困难甚至是致命的。哲学家们建构的理论,不但要求其解决新问题,而且要求理论具有自恰性。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哲学必须具有体系,否则,任何哲学只是一种主观臆断而已。以哲学承诺思想的可靠性、本真性而论,黑格尔的上述观点是深刻的,因为只有本体和主体、熟悉论和方法论的一以贯之,哲学所推定的思想原理才是可靠和本真的,在理论形式上,哲学思想原理的自成体系应该具有自恰性即自圆其说。然而,所谓可靠和本真的哲学在西方的思想史上并没有出现,因为本体和主体的同一性新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海德格尔最终把哲学归结为存在论新问题并公布哲学的终结,说明了西方哲学陷入的理论困境。

理论的非自恰性必然产生矛盾,哲学家为克服矛盾,始终为解决本体和主体的同一性新问题而工作,力图解决这一根本新问题。这使西方的哲学理路在思辨形式上能一脉相承,围绕基本的哲学新问题进行哲学思辨,形成了庞大的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的历史进路表明,自古希腊开始,即在本体和主体的关系上进行探索,最终以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化体系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物理学和形而上学成为形式化关系,存在和熟悉的形式化关系的建构不但产生了现代科学,而且产生了科学哲学。科学和哲学的关系取代了本体和主体的关系,导至了哲学的没落。黑格尔哲学的解体,表明了这一新问题。

黑格尔把哲学的体系性作为标准解读中国的文化经典,认为中国没有哲学。应当认为,黑格尔的哲学思想虽然是深刻的,但是,由于其以西方的思维方式、以思辨哲学推定中国没有哲学,是一种错误的解读,因为无论在本体论、熟悉论和方法论上,《周易》、《论语》和《老子》等中国文化经典中安闲的哲学思想,表明了和西方思维方式及哲学思辨的重大不同。所以,正象我们看到的那样,近代以来用西方的哲学原理、概念范畴解读中国哲学,只能步人西化的思想误区。

中国哲学在经过夏商周长期的历史积淀之后,形成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尚书》使我们理解上古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在丰富文献的基础上,时当春秋的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典籍进行了整理,利用《周易》的思想形式,通过序传解经,完成了中国哲学的集大成建构,使《周易》成为群经之首,长期的影响了中国的哲学发展。直到近代,学者们都是以注经的形式阐发其哲学思想。就中国文化的历史进路而言,自汉代经学之后,宋明理学使中国文化以“道统”的形式上统孔孟,否定汉唐诸儒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因此,一以贯之的“道统”和西方哲学的历史进路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仅在思想理路上、更在历史进路中具有本质上的不同。中国的哲学家一般不象西方哲学家那样为解决哲学新问题而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是以解读经典的方式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这意味着经典即存在着哲学新问题同时又是解决哲学新问题的根据,因此使历代哲学家对经典进行不断的解读,形成了中国独立的哲学思想史进路。

所以,存在的新问题表明,中国哲学的探究,无论在思想理路上和历史进路上都需要正本清源。其中有两个基本性质的工作。其一是参照新出土的易学文本,对《周易》的思想体系进行哲学性和科学性的推定。其二是参照新出土的简帛本,对先秦儒学和道学的哲学思想、理论价值进行重新推定,步出“儒道相绌”的思想误区。显然,这和西方哲学的形式化历史进路具有根本不同,中国文化并没有在历史上形成自为的能和西方哲学相类推的概念范畴、思想原理及知识体系。现代以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著作,由于是以西化的哲学思想理路进行的推定,没有进行正本清源,因此是在哲学双重误区中产生的结果。所以,就现代以来较有影响的中国哲学史著述而言,无论是的《中国哲学史大纲》[7],还是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8]和《中国哲学史新编》[9],及其以唯物和唯心两条路线斗争为纲、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10]和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哲学史》[11],都不能正确反映中国哲学的本来面貌。因此,这些“中国哲学史”著述,成为正本清源的内容之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和及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写的《中国哲学史》,长期以来作为中国哲学的教科书,其造成的错误解读,对几代学人的影响很大,因此成为正本清源工作中的重灾区,应引起中国哲学探究者的重视。

应该在学术性和实践性上检验哲学原理的可靠性和本真性,可见,黑格尔是在学术层面上要求哲学具有思想体系,以保证哲学的可靠性和本真性。人类的历史实践要求哲学具有可靠性和本真性,所以,西方现代哲学表明的“终结”,是在学术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西方哲学作了否定。这种否定是历史性的,因为西方哲学思想只有发展到现代,在其创造了西方文化的辉煌业绩之后,因终究不能解决思想原理的可靠性和本真性,从而产生了理论和实践危机,进而发生了文化危机。因此,后现代主义提出的“哲学的终结”和“科学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

因此,中国哲学应满足学术性和实践性两个层面的要求。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应具有自恰的思想体系,并能够解决人类实践层面的新问题,从而证实中国哲学具有可靠性和本真性,这是探究和建构中国哲学应有的价值承诺。

由中西哲学不同的思想理路和历史进路所决定,各自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思想自成体系。因此不能以西方的哲学原理推定中国哲学。既然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解读中国哲学固然要产生误区,那么,以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概念范畴解读西方哲学也同样要产生误区(例如把《周易》卦理推为二进制,甚至认为莱布尼兹因受到《周易》的启发而发明了二进制数学,进而认为《周易》包括了计算机原理等)。所以,需要一种哲学方法能够避免产生中西哲学相互理解的误区,同时要求这个方法由哲学的安闲性所决定,其作为方法,是哲学自为的结果。

作为方法论,需要在下述三个新问题的推定中完成并能解决这些新问题。首先应正确推定什么是哲学,既需要从西方哲学那些众多的有关哲学的定义中去理解哲学的本质,也需要从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中把握哲学的本质。哲学的概念就其本来目的和所要达到的目的表明,哲学以哲学的思想方法寻求思想的正确性。

其次是能够正确推定西方哲学的思想理路和思想方法,理解为什么要产生西方哲学这样的学科形式?西方哲学产生于什么新问题?以怎样的方法解决这些新问题?为什么其不能解决所存在的哲学新问题?

再次是能够正确推定中国哲学的思想理路和思想方法,理解为什么要产生中国哲学这种学科形式?中国哲学产生于什么新问题?以怎样的方法解决这些新问题?中国哲学以怎样的思想原理没有发生西方哲学那些不能解决的新问题,从而安闲的解决了西方哲学不能解决的新问题。

在正确推定上述新问题的基础上,这个方法应安闲而自为的完成人类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形成人类的哲学体系。

余所建构的方法论称为“承诺推定法”,这个方法在《中国之科学精神》[12]中进行了简单论述,其包括下述三个方法: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价值论承诺和范畴推定。“承诺推定法”表明,本体的建立是逻辑的结果,所建立的本体论是主体推定的理论形式,其本体的范畴是逻辑范畴,本体和主体的理论形式是否具有自恰性,决定于三者是否具有统一性。因此,所谓本体的逻辑推定能否超越主体性是哲学需要证实的新问题,我们看到,西方哲学的终结表明,其发生的新问题表现在本体、主体、形式和逻辑的非统一性中,其原因是由于西方哲学以“同一性”作为推定本体和主体关系的思想原则。

“承诺推定法”表明,“哲学应使陈述和经验在其进行的逻辑推定中展现出一以贯之的统一性,否则,应当视为其逻辑推定因没有本体论承诺而成为一种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或者说,由于这种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不具有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的统一性,其产生的结果将不是自恰的,因此是具有矛盾的没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对于主体的陈述和经验进行价值论承诺和范畴推定,以此进一步对所有范畴表现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进行存在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之还原,从而发现这一整个理性过程是否有本体论支持,以及本体是什么的新问题,最终在其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的统一性中审察其是否具有哲学的体系性。”[13]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是检验哲学体系的方法。哲学应具有三个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否则,将在哲学原理上不能自圆其说。“承诺推定法”是把中国的哲学思想外化为形式化体系的方法论,这就是说,“承诺推定法”能够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原理和概念范畴进行推定,从而推定中国哲学的理论形式。

“承诺推定法”推定的中国哲学,表明了和西方哲学的不同。推定表明,承诺了中国哲学的理论价值并形成成熟思想体系的是《周易》。当然,是经孔子序传解经推定的《周易》,而不是由汉儒误读、篡改形成的通行本《周易》。由“承诺推定法”推定的《周易》思想体系,是以帛本为底本,校正通行本,由此解读孔子的易学之道,并推定《周易》的定本,以传后世。

第10篇

[关键词]高考;漫画类选择题;观题;品题;解题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36-02

近年来,政治高考试卷的试题呈现方式日趋丰富,其中以漫画形式呈现的试题有很多。笔者对我国近三年的全国卷及各省高考卷的漫画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观题:雾里看花

通过对近三年全国各省共20道漫画题进行研究,分别从“考点”“设问类型”“选项语言类型”“选项设置”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发现,20道高考漫画题基本都是考查哲学知识,只有2015年的山东卷考查的是文化生活的知识。从考查的知识范围来看,19道哲学试题中有8道考查的是唯物辩证法知识,有6道考查认识论知识,有3道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知识,有2道考查唯物论知识。从设问类型来看,主要有体现类和启示类两种,其中体现类有9道题,启示类有11道题。从选项语言类型来看,有13道题直接用哲学原理作为选项。从试题难度来看,由观察漫画到提炼出哲学观点,相对容易一些,如2016年江苏卷第27题。而另一类试题需要学生从观察漫画入手,提炼出哲学观点,然后再运用这个观点解释新情景。这类试题就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要求较高,如2015年福建卷第36题。

二、品题:不忘初心

1.凸显价值引领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要求帮助学生确定思想政治方向,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漫画题以一种夸张、讽刺的表现手法,呈现直观、生动、鲜活的事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凸显出试题的价值引领作用。

如2016年天津卷第8题。

下列说法与漫画《过沟》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B.世上无难事只要勤思考

C.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D.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此题以漫画中某人的纵身一跃来启示学生实践的重要性,即“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帮助学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另外的三个选项虽与题意无关,但其表述都是正确的,也给学生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

2.创设新颖情境

情境是知识和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载体,它将知识点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试卷中创设漫画情境,可以以更直观的方式传情达意,与单纯文字创造的情境相比,内容与形式都更为新颖,可以起到丰富试题呈现方式,调节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同时,因漫画中往往包含幽默的成分,可以在考试中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调控考试情绪。

3.培养学科素养

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漫画类选择题以其新颖的情境设置、灵活的选项设置,为培养、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提供了一个途径。

将漫画与古诗相结合,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如2015年福建卷第36题。

一堵墙挡住了视野,找个东西把脚垫高,问题就解决了。可是,找不到垫脚之物,于是,便把墙上的砖拆掉垫在脚下……漫画给我们的警示与下列古诗所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 )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此题以古诗为选项,创设人文情境,让学生不仅要从漫画中发现哲理,还要从古诗文中品味出哲理,两者对应,体现出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解题:运用之妙

1.读漫画——提取有效信息

做好漫画题,前提是读懂漫画,能够将漫画寓意转化为文字表达,并联系漫画标题,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这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从漫画表象到漫画寓意,就是通过观察漫画的内容,发现其讽刺的或暗示的某个寓意;二是从漫画寓意到观点表达,就是看图说话,实现从漫画到文字的转变;三是从观点表达到理论表述,就是将漫画传达的内容与课本理论知识相联系。

2014年天津卷第5题,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

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此漫画的表象是一个人在制作板凳,当别人表示他没有创新时,他将板凳腿转换了一个方向钉。我们可以从中分析出漫画是在讽刺此人不会创新,创新的方法是错误的,他违背了板凳制作的基本规律。

2.思漫画——精准定位考点

思漫画,就是分析漫画,这是做好此类题的关键一步,要将漫画的观点与课本理论相联系,做到精准定位考点。精准定位强调的是一种准确的联系,不是错位的、缺位的联系。这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要有知识的厚度,即知识储备丰富;又要有知识的深度,即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程度;最后还要有知识的高度,构建知识体系,能够准确将漫画寓意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如2014年福建卷第36题。

漫画《闻过则改》告诉我们应( )

A.创新思维,突破陈规与陋习

B.抓住时机,促使问题的解决

C.分清主流,把握事物的性质

D.统筹兼顾,抓住事物的关键

此题的四个选项表述都是正确的,分别涉及了四个知识点:创新、量变与质变、矛盾的主次方面、主次矛盾。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漫画的主人公表面上看是出现错误后进行了改正,但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缺口仍然存在。由此可以看出漫画讽刺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与之相对应的哲学原理就是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其方法论是要统筹兼顾,抓住事物的关键。这一思考的过程就是精准定位考点的过程。

3.辨漫画——排除干扰选项

辨漫画,就是不仅要知道漫画的寓意是什么,还要知道漫画与哪些知识有关,与哪些知识无关。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对知识脉络的掌握要格外清晰,不能够混淆知识。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时政常识和社会生活常识,以此来帮助判断,排除干扰选项。

如2015年浙江卷第28题。

漫画《乌鸦喝水》(作者薛宏)提醒我们,做工作办事情要( )

①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②避免囿于经验的习惯性思维

③注重研究新情况寻找新思路

④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的飞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第11篇

关键词:;哲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243-02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化教育的任务,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没有开设“基本原理”(简称“原理”),又采用的是面向本科生的全国统编教材,致使高中阶段没有系统接受过理论教育的高职学生,对中国化的缺乏深度的理解,难以有学习兴趣和内化素质。授课时教师对“概论”课的难易程度不易把握,费力费时且效果差。又皆因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缺乏哲学的阐释支撑,难以形成坚定的理论自信。中国化的对的历史继承性、发展性,要求教师加强高职“概论”课哲学思想渗透研究(简称“哲学渗透研究”),发挥哲学的理论力量和逻辑力量以及学术价值的魅力,使中国化的获得理论源头的阐释和支持,增强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真理性和“概论”课教师的理论自信,在“概论”课堂上进行渗透,增强和提高“概论”课的实效性。

一、“哲学渗透研究”的主要内容

“概论”(2013年修订版)于今年秋季开始使用。无论是“概论”新修订的教材编写,还是教材所承载的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都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即使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蕴含着深刻的唯物辩证法。“哲学渗透研究”就是以“概论”教材中反映的中国化的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以及“概论”教材编写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的基础上,与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融合,在“概论”课堂上采用渗透的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哲学思想渗透,帮助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哲学渗透研究”的目的和必要性

1.“概论”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哲学渗透研究”旨在哲学层面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增强中国化的理论自信。“概论”的主线是中国化,主题是中国化的。在“概论”课堂渗透哲学,基本的目的是使中国化的得到哲学层面的阐释,对中国化的形成坚定的理论自信。无论是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还是中国化的每一理论成果及其之间的关系,都蕴含和体现了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概论”教材的编写和结构章节的安排,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概论”课“哲学渗透研究”,在哲学层面,即最高层面深刻把握“概论”教材,从哲学源头上得到理论支持和逻辑论证的力量,形成坚定的理论自信,对“概论”教材获得全面的、深刻的、准确的解读,提升“概论”课堂的教学学术品格,进一步增强“概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奠定理论基础。

2.弥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不足,旨在实现“哲学渗透研究”与“概论”课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统一,增强“概论”课的实效性。“哲学渗透研究”及课堂实施渗透,最直接的目的是弥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和教材偏深偏难的不足,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学好“概论”课,深刻理解中国化的内涵,必须具有基本理论和中国近现代历史常识,这二者是中国化的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原理’课主要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整体上把握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深刻把握‘概论’课所讲的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奠定理论基础。”“高职院校出于培养目标和办学要求的需要,不开设‘原理’和‘纲要’课,并不等于‘原理’课和‘纲要’课的基本精神、基本知识高职大学生不需要,而这一任务又落到了‘概论’课上。②”加之高职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理论教育,因此,高职学生在学习“概论”过程中暴露出理论基础差、理解困难、情感薄弱、认识肤浅、兴趣不高、动力不足,缺乏联系、思维片面,概括分析能力差、教学实效性不强以及难以内化形成思想政治素质等一系列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通过挖掘“概论”课教材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通过课堂渗透,发挥哲学的理论逻辑力量和学术价值的魅力,增强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真理性的认识,激发其学习的动力。并通过哲学渗透作业题训练,深入体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性、真理性、科学性,培养高职学生学会和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3.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生活的根本方法,旨在实现“哲学渗透研究”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哲学渗透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则是其中最核心作用的部分,是精神世界的灵魂,人们的思想言行,特别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言行,归根到底是受其支配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生活在世界上的人不可能脱离自己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要想正确处理这些关系就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人生观是人们对诸如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这些都是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常言道“做学问、做事业,首先要学会做人”,这个道理普遍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尤为重要,“因为人生观实际上就是做人的道理,是做人的向导,是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它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人对社会进步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在学习型社会的今天,高职学生“学习哲学,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才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比较自觉地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培育和形成所需要的终身学习、学会生活的根本方法。“价值观是人们对于外在的对象和自身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在经济社会的今天,价值观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即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的关系,个人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自发形成,而通过哲学渗透哲学思维的训练,则是高职学生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哲学渗透研究”的原则

“哲学渗透研究”围绕“概论”课程展开。“概论”的课程内容是主体性的,渗透是辅的。因此,在处理“概论”主体和渗透服务的关系上,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渗透适度的原则,把握好主与次的关系。“概论”课程是主体性的,哲学渗透内容是辅的。虽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包含和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是“哲学渗透研究”之运用不能超越“概论”课的主体地位,它是为全面、准确理解中国化的服务的,不能为了渗透而渗透,否则就淡化了“概论”课程的主体内容,偏离了“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大量地挤占“概论”教学内容的课时。因此,在哲学渗透的量上要把握适度的原则,以既不偏离中国化的这个主题,又不影响“概论”课教学进度为准则。

2.坚持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把握好高职学生的理解水平。高职学生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抽象的哲学概念难于理解、缺乏兴趣。因此,在哲学渗透内容的编纂上,以尽可能地以通俗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贴近高职学生能力水平,达到易于高职学生理解的目标为准则。

3.坚持契机融合的原则,把握好切入点和渗透内容的选择。“概论”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哲学渗透提供了很多的切入点和渗透内容。因而,在哪一个章节、在什么地方渗透哪一个哲学思想或观点最为恰当,需要认真地分析、选择。要认真分析和研究哲学渗透点的布局,认真分析和研究渗透内容与“概论”教学内容的同一性、观点或理论的支持性。以有利于支持和支撑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利于课时安排,有利于增强教学实效性为准则。科学地选择与“概论”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哲学思想或观点,科学地、系统地构建哲学思想渗透切入点布局体系和哲学渗透内容体系,使哲学渗透内容与“概论”教学内容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文献:

[1]柳礼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20.

[2]陈连生,张心淼,孙丽娜,等.高职院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业出版社:9-10

第12篇

关键词:;哲学;会计理论;会计研究方法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会计研究方法作为经管学科重要的方法论,也亟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引擎向未来发力。是极其严谨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因此,必须以的全部科学体系作为指针,才能更好地认识、研究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所以将与会计研究方法结合,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会计研究的发展与创新。

一、与会计理论

在阐述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相关概念的定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理论,即“说理立论”①。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于一系列概念、判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体系②。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利特尔顿(A.CLittleton)认为理论是“对实务(事实和行动)的解释”和“行动的理由”③。会计理论是一个分歧较大的概念。美国会计学会(AAA)认为会计理论是前后一致的综合,可以说明和指导会计人员进行确认、计量和传递信息活动的诸概念④。闫达五教授认为会计理论指的是人类积累起来的关于会计实践的知识体系。广义上来讲,会计理论不仅包括概念、模式、假说,也包括实践中广泛运用的会计原则与准则。在了解上文定义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与会计理论是紧密联系的。从哲学角度看,其中的认识与实践等范畴充分体现在会计理论的定义中;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会计的本质、资本的循环和利润的形成等,也都构成了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哲学与会计理论

在中,哲学对会计理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的原则到实务中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无一不体现出哲学在其中的运用。一是物质性与会计客观性。认为物质具有客观性,而会计中的客观性原则正是世界物质性原理在会计中的首要体现。比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客观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一切会计记录、计算、直至编制会计报表都应以核实后的合法凭证为依据,从而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性。二是运动观点与会计恒等式。世界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会计以货币资金的运动为研究对象。运动观主要体现在会计存量等式和会计增量等式上。存量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是企业资产的静态等式。而增量会计等式反映出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动态等式。三是时空观与会计假设。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延展。空间观在会计中的体现就是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核算空间范围,超出这个空间,就不属于本主体的会计核算。与此相关的还有产品成本核算等。而时间观这一哲学原理在会计中的具体体现有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资金周转观念和货币的时间价值观念。四是普遍联系观点与会计核算。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会计上来说,一项业务的发生从原始凭证开始,到记账凭证,再到总分类帐、明细账,最后汇总成财务报表。彼此之间的勾稽关系与核对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体现。五是质量互变规律与会计科目。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超过一定的“度”以后,量变将产生质变。在会计中,资产的耗用并不会凭空消失,它将会转化成利润表中的费用继续存在。这些都是质量互变规律在会计上的重要体现。

三、哲学与会计研究方法

哲学深刻的影响着会计研究方法。从角度看,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我们把握会计这一事物的途径、方法、工具和方式的总和。正如所表明的,会计作为一门科学,其理论研究离不开方法论的指导。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社会学和经济学法等。新兴的会计研究方法包括事项法、系统法和实证法。无论上述传统的还是新兴的会计研究方法,都是西方会计学界采用的研究方法。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基于国情,我们不能将西方的方法完全照搬过来,而是将这些方法用在特定的适用场合,并且去完善它、发展它。因此,我国会计界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点。一是哲学方法。著名的会计学家葛家澍在对会计对象的研究中就采用辩证的观点解释“资金”,认为资金的取得与运用是矛盾的两个侧面:资金有来源必有运用,有运用也必有来源。只有从两方面去考察,才能正确认识资金。二是经验方法。经验的方法就是通过会计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知识并总结经验,最终将其运用于今后的会计研究,这其实是中认识论的运用。三是实证方法。“大数据”时代,会计的实证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证方法可以弥补规范会计理论体系的不足,还有利于把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促使我国会计研究改革面向更为实务的方向。四是历史方法。通过研究会计学科、企业的历史数据等大量资料,概括出研究对象的某种规律,并将其运用到今后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认为,“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的内在的联系,且具有稳定性。因此,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释现在,预测未来。五是系统科学法。系统科学研究方法更加鲜明的运用的,它把研究对象视为一个整体,力图寻求系统目标的最优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这种方法更适应于研究复杂的事物。除此之外,哲学在会计研究方法中的体现还有逻辑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量化的方法。

四、总结

第13篇

摘要:通过哲学对创新思维意义的论述,以增强人们对哲学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启发创新思维 。

关键词:哲学哲学创新思维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创新是高素质人才的必备品质和能力,更是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创新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运用正确的方法,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独特新颖、有一定价值或正确结果的思维。那么,如何培养创新思维呢?哲学则起着巨大的作用。

一、 哲学能够激发创新思维

哲学是智慧之学,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现世的智慧”。一个有渊博知识的人并不等于有智慧。《词典》中“智慧”解释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可见,哲学的这种智慧正是创新所要求的。只有智慧,却没有对智慧的执著追求和无限热爱,那么,思维也会停滞,智慧亦将泯灭,而哲学除了是“智慧”,更包含了“爱智慧”,“爱”即“追求”。

创新思维是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是与很多假象,甚至错误相伴随的过程,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相辅助。 哲学的“智慧”和“爱智慧”正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强大催化剂。

二、 哲学能够开拓创新思维空间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所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世界和一般的方法,其能为人们观察世界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避免封闭狭隘,从自私的个人角度看待事物,提高思维的开放与发散性,减少传统习惯、信仰、甚至偏见的束缚。对人生的变化、挫折能够正确看待,能够冷静地、纯粹地去思考某一问题或事物,保持平常心态,达到与周围事物的协调,我们称这种思考为“平衡思维”,这种思维是哲学所具备的,也是创新思维所要求的。

哲学虽不能直接给人们提供物质财富,却能给人们丰厚的精神食粮,从而懂得人生价值,提高心灵的境界, 像爱迪生等许多科学家,在其内心深处均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深刻理解及对社会和人类的无限热爱;再如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正是具备了这种伟大的品质和境界,从而为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而名垂青史。

三、哲学思维过程包含着创新思维

哲学具有批判性,对以前的理论不断进行审视,总结与抛弃,从而提出新的理论和观点,实现哲学自身的发展。当然,哲学的批判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包含完善与创造,是破与立的统一。哲学正是在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中,激发人们强烈的思维欲望,冲击人类思维中的惰性和保守性,推进创新思维,使哲学真正成为时代活的灵魂。因此,哲学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过程。

马克思说:“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世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可以看出,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要与时代实际相结合,不仅要准确反映解释时代,而且还要超越时代,并始终蕴含着创新。创新是哲学的内在要求。

四、哲学能为创新思维提供正确的导向和方法

历史上,哲学曾被称为“知识的总汇”、“科学的科学”,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现代,哲学是真正具有科学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你是否真正接受哲学,都在自觉不自觉地接受其思想影响,按其观点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直至成功,否则便是失败。

创新思维不是盲目的标新立异,更不是古怪离奇,而是按照一条正确的方向和趋势去思维,才能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哲学则起到其他科学不可代替的作用。哲学作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揭示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人们的思维空间及正确程度。如果没有正确的世界观,那么再缜密的思想也是徒劳,越是努力,可能偏离成功与真理越远。物理学家普朗克说过:“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

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虽然没有给人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但提供了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原则。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人们各种思维方法的核心,对各种具体方法起着统领和决定作用。所以,正确的方法论,能够启迪人们的创新思维,增加智慧,增强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科学的方法论,在不同时代指导人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不断取得成功,走向胜利。革命年代,“建立农村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思想;建设年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一国两制”等众多创造性思想,不正是马克思哲学正确方法论在实践中的印证吗?

有人认为,不懂什么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内,也会有发明创造。该种观点实际上是没有弄清楚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哲学对具体科学的发展起制约和指导作用。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研究成果,实际不知不觉已运用了正确的哲学观点。假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那么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连一些简单的问题也研究不好,最终无所收获。

五、哲学思维原则有利于形成创新

人们对哲学的研究,就会形成相应的哲学思维。在哲学思维中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原则,例如:总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反思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对创新思维有着重大作用。

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要求人们要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臆造的愿望出发。要为思考分析问题准备正确的素材,并全面分析,而不是顾此失彼的片段思考才,才能得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有所新发现。保持思维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是创新思维的根本出发点和前提。创新思维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前提,才能经得起客观实践的考验,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随时就可能会枯竭、夭折。

辩证思维是哲学思维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们正确分析事物的关键其中,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万有引力”的发现,无不是这种思维的具体运用。由辩证思维可以正确分析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转化能对事物的发展做出正确判断和预测,从而能制定出正确的措施和策略。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很好的例子。辩证性原则是诱发创新思维的闪亮火花。

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实践是学习哲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新知识、新理论来自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际生活或社会现实中有了某种需要,便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强大的动力。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思维的源泉。离开了实践,一切理论便是空谈,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论,更谈不上创新。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现新问题、新矛盾,进而运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形成思维的突破,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脱离实践谈理论,谈创新都没有丝毫的意义。可以说,实践制约着人们思考的空间,决定着人们创新的程度。

事物的发展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人们的思维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思考任何一个问题,特别是创新思维,需要经过反复地揣摩,不断地体会理解。哲学思维原则的反思性原则与创新思维的该特点相吻合。凡是新的东西都比较隐蔽,不易被察觉,如果浅尝则止,不反复思索努力,可能会失之交臂,遗恨终生。

通过以上分析,愿大家都能真正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从而能真正开启创新思维之门,结出丰硕成功之果。

参考文献:

1.《哲学原理》

第14篇

关健词:学科知识 巧化 思想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地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必修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却显得有点“尴尬”。一方面,它担负着智育与德育的双重功能,地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它的教育对象――学生却并不十分领情。他们对思想政治课的普遍印象是抽象、空洞、枯燥。因此,要彻底扭转这一局面,改变思想政治课的尴尬地位,首先要利用政治学科知识、学科魅力来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觉得政治课不再是可敬可畏,而是源于生活,源于实际。因此,怎样让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三贴近,使学生乐意接近和接受,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就如何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来巧化学生思想问题略陈己见,以求抛砖引玉,敬请方家不吝赐教。

这学年我们开的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对于哲学的认识,百人百见。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出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在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指出:“凡研究人生且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求一个且要的解决”这样的学问叫做哲学。不管大师们怎么去定义哲学,我所关注的是怎么把相对抽象的哲学思想传授给我的学生,让他们真正感悟哲学,体验政治课的魅力,能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做一个更加睿智的人。

案例一:利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校服着装问题

这段时间,学校一直强调学生的校服着装问题,作为班主任虽然再三强调,但是个别同学却不能做到自觉自律。在讲到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这一课时,同学们对于教材能理解,我就很快结束课程与同学们聊起了最近的篮球赛,我说道:“同学们,这俩天的篮球赛怎么样?”我一开腔,同学们纷纷议论起来:“我们每天下午都看,给队友加油助威!”“XXX班的同学抢篮板好厉害,个人能力很强!”“XXX班能取的好成绩是因为队友之间的默契,那前锋、后卫、中锋之间的默契那不是盖的!”见到同学们兴致高昂,我就趁热打铁:“那个抢篮板的同学是他们班篮球队的一部分吗?同学们楞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我的意图,有同学小声答道:“肯定是一部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关键的部分!”“非常好!某某同学对咱们这节课的理解非常透彻!”“是呀,他是关键部分,其实咱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咱班的关键部分,看看咱们身上的校服,你是那个关键部分吗?这个关键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咱班的发展,同样也可以是一块短板,咱班的形象就是这一俩块短板决定的呀!”而不穿校服的同学此时慢慢低下了头。看到此情景,我开始转移话题“刚才同学们说到篮球队队员的配合默契,才取得好成绩,这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呢?”“老师,我认为是部分之间的顺序或者说……”该同学不好意思地了挠挠头。“其实呢,光有部分是不够的,部分之间必须有一种有序、优化的状态出现,整体的功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补充到。同学们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呀……”“对呀,咱班光有同学是不够的,还需要的是同学之间的团结、有序、积极的氛围,那咱们班才会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好,希望咱们都能携起手来,为振兴咱班尽自己的一份力!”

案例二:利用真理的条件性及文化对人的影响解决女生宿舍相处问题

第15篇

[关键词] 系统论 重大活动 卫生监督保障

随着我国举办重大政治、经济、体育等活动的增多,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保障工作已成为卫生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所谓重大活动,指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对具有特定规模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及其他重大社会活动实施的专项食品卫生监督工作。根据我国目前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保障方式、特点和效果,监督保障方法分为传统卫生监督保障和系统卫生监督保障,前者主要根据以往监督经验、方法进行食品监管,属于被动型事故监管,其哲学理论是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论;后者是在构建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实际工作,其哲学理论是系统辩证论,核心是差异协同律。两种不同的监督保障方法源于不同的哲学理论,指导具体工作的视角与方法不尽相同。

一、基本概念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指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它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强调只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过于强调重点,忽略非重点的情况。而事物常常由于环境因素和内部矛盾的变化,出现重点与非重点的转化,因此在卫生监管工作中,容易出现时紧时松、跟着重点跑的现象,导致缺乏整体系统优化和前瞻性。

2.差异协同律。差异协同律是系统辩证学的中心律,它指出了系统发展的原因在于系统内部发展结构的差异性、协同性、和谐性与自组织性。差异是指系统整体内诸要素、诸层次、诸功能在结构和时空上的差别,差异现象表现出的变化就是信息。系统的差异分为内在差异和外在差异,外在差异是内在差异的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又掩盖了内在质量与结构上的差异。差异包含矛盾,但矛盾不等于差异,两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在卫生监督保障工作中,安全隐患不是由“矛盾”开始,而是由“差异”引起,因此,接待饭店食品生产过程的一切“差异”是监管工作的基础。

二、传统与系统卫生监督保障具体方法之比较

“哲学既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方法论”,从矛盾理论到系统辩证论,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方法,也推动卫生监督保障工作的方法和认识的发展。

1.卫生监管方法。传统食品卫生监督保障是问题出发型,其工作方法是抓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食品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问题(系统辩证论中称为差异) ,发展不到一定程度,不能作为主要矛盾,往往不能提前采取措施,预防为主成为空谈。系统论食品卫生监督保障是发现问题型,即从系统内部出发,研究食品制售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检查可能发生食物中毒的环节,把生产中出现的差异作为信息,进行安全信息管理,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2.卫生安全生产。传统卫生监督保障中,由于强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卫生安全依附于生产而存在,而安全基础工作的作用受到忽视,但在实践中,安全问题不一定都可以表现为矛盾,更多的是差异,当差异不涨落、不融合、不放大时,危险因素就不会发展为矛盾, 安全问题就容易被忽略。而在卫生安全生产与经济出现冲突时,由于管理者缺乏系统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食物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系统论食品卫生监督保障强调食品卫生安全生产工作以系统辩证论作为指导思想,重视研究生产中的各种差异,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认识来分析解决食品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卫生安全问题。

3.卫生知识培训与安全意识。一般来讲,从业者食品卫生安全素质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着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矛盾, 可以通过卫生知识培训缩小、转化,形成与企业一致的积极力量。系统论食品卫生监督保障认为,从业者的卫生安全知识与意识是食品安全管理系统中,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差异,是依靠单一的重罚性强制管理所无法解决的,因此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对从业者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提高职工对正确操作与违章作业的差异的认识,自觉意识到这些差异可能造成的严重危害性,避免从业人员缺乏科学的食品卫生技能和正确的卫生安全意识的差异在某种条件下,与食物中毒因素协同放大,造成食物中毒事件。而传统卫生监督保障方法未能区分从业人员卫生意识的差异,卫生培训效果缺乏针对性,因人的因素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概率增加。所以,通过食品卫生专业培训,改变系统中“人”这一要素的结构、层次,缩小与食品制售安全性要求的差异,以达到系统最优化。

4.预防食物中毒。从对立统一规律角度看,食物中毒是矛盾发展和运动的特殊阶段,因此接待饭店处理和解决食品卫生问题往往采取以斗争性为主的解决方法,机械的按照规章制度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类似的食物中毒仍重复发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食品制售过程出现各种差异是常见的,大部分差异不会轻易导致食物中毒,预防食物中毒要从系统要素、结构、功能等全方位入手,对企业整体规划、优化生产过程、规范操作、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管理等诸多的间接原因进行全面改进,控制有关差异变化,使有关差异与食品安全要求的差距缩小或协同发展,从而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卫生部:重大活动食品卫生监督规范,2006年2月13日

[2]陈先达 杨 耕:马克斯主义哲学原理.(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27页

[3]乌 杰:系统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发展观[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5.7 ,13(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