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活中的体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活中的体育

第1篇

摘 要 体育即生活,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把非体育行为转化为运动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明的不断追求,在生活方式方面,不断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保健、养生等词汇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本文通过对城市和乡村居民生活中体育的体现,来了解群众体育的开展状况,从而提出政府等有关部门需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健身意识比较薄弱的偏远地区,进行普及教育,以推动全民健身全面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 体育 生活 群众体育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文明的需求后,人们对于自身体质的关注也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中,绿色、保健、养生等生活理念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得到体现,人们对自身健康体质的追求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体育作为一项经久不衰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的走进大众人群,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

群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作用不可估量;在我国,相对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发展比较落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更多是由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因素所决定,所以对于体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联系的探究对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的开展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查看大量关于“体育即生活”方面的文献,分析体育在城市、农村生活中的渗透,进一步了解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

三、体育在各类人群生活方式中的体现

(一)体育在城市人群中生活方式的体现

城市作为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各类前沿的文化都在城市先得到传播,城市居民的思想意识也高于生活在其他区域(山区、乡村等)的人群;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城市居民对体育的追求也在不断深入,从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举办的篮球、拔河、羽毛球等小型体育比赛,到市民小区里自发组织的交谊舞、广场舞等活动,再到市民参与健身参房活动,体育锻炼人数的不断增多,都充分体现出城市市民对体育的渴望,对健康体质的渴望,也体现出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在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市民不仅自身参与比赛、锻炼中去,还自愿观看CBA中国篮球职业联赛、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这都是城市居民不断追求体育和健康体质的体现。

(二)体育在农村人群中生活方式的体现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显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所以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全民健身的全面开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相对城市来说信息及前沿文化的传播较为落后,农村居民主要以满足物质文明文化的需求为主,对于体育的锻炼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科技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在满足物质文明的需求以后,农村居民也在不断的追求精神文明,尤其是对自身体质的关注也在不断提高;从“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大部分乡村正在推广室外健身器材,为乡村的居民的体育锻炼提供条件,乡村的群体体育活动主要以广场舞、健身秧歌、小型体育比赛等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为主。

四、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体育即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现在有许多上班族忙于工作,而忽略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体育即生活,笔者认为,就是将体育锻炼融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利用一切可能去锻炼、活动身体的机会,以达到身心的健全发展的目的。如在出行或者上楼时,尽量以步代车,少乘坐电梯,用行走和上楼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活动,从而预防心脏病、大脑萎缩、老年痴呆、糖尿病等疾病,并达到增进体质的目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文杰提出,“生活体育化”是群众体育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将非体育行为变成运动的一部分,如走路、骑车、遛狗、园艺等,都是生活体育化的表现。这些简单的日常生活行为,只要我们加强体育锻炼意识,日积月累,就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再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爬山,不仅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健康,也促进了家庭情感的交流。因此,体育即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要时刻保持体育锻炼的意识,把一切非体育行为转化为运动的一部分,从而获得健康的体魄。

五、结论与建议

体育即生活,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促的进作用,把体育融入到生活,把生活中的非体育行为转化为运动的一部分,我们对自身健康体质的追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另外,对于农村等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等有关部门需加强宣传和支持力度,增强居民强身健体的健身意识,加强前沿文化的传播,对偏远地区的群众进行该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从而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有力实施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 佩华,王家林.试论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87-90.

[2] 王广虎.“生活世界”与社会体育的生活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3] 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2010(4).

第2篇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生活 培养方式

一、前言

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中学生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加强中学生身体健康领域的学习,发展多种体能,使学习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锻炼对体能与机能的影响,了解营养的知识,学会合理选择营养食品,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不良嗜好的危害,其次是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自信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最后是加强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真正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把握正确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尊重感、成功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发挥体育学习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运动是促进中学生健康体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健康体能是以健康为取向,多从事适当的有氧健身运动,并将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以巩固身体健康。有规律的体育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和灵活性等健康体能的基本要素。通过体育运动能全面发展中学生的体能,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心理也有积极的影响。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还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对智力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积极参加运动可以增强自信,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空情绪的能力,使中学生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锻炼使中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改善个体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提高了学生团结、合作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

(一)不良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不良生活方式的产生主要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其既有生物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既有心理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的损害是极为大的。据报道,目前全球每年有25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而在我国的死因中,约有40%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1993年在美国人口死亡主要原因中,由于缺乏体育运动和饮食不科学造成的死亡位居第二,仅次于吸烟引起的死亡。

(二)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

1.从小培养。

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从小培养可以事半功倍。《汉书.贾谊传》中写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喜爱身体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9-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因此,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体育习惯。

2.技能指导。

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运动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所以,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的表现方式。为此,在中小学体育中把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与习惯培养统一起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实践证明,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就强烈,表现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习惯也易于形成。因此,通过技能指导的途径来培养体育习惯,比培养了体育习惯再去提高运动技能更现实、更有效。

3. 坚持实践。

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坚持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行为习惯。为此,必须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具体的学习榜样,激励其参与行为,方能使他们的体育习惯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三)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是实现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一步。

倡导与培养体育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体育运动往往没有规律,很难持之以恒,所以制定一个严格的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是实现体育生活方式最重要的一步。计划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是其内在东西是一样的,即实现健康的最低运动标准。

四、结束语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只有学生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体自我意识得到强化,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行为才能趋与主动,才能自觉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的、安全的体育健身手段和方法,并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健身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它直接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也影响到人能否完整,全面一种体育生活方式,对社会,对自身都将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涛.大学生“健康型”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第3篇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而体育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在此谈谈。

1.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随之,高效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压力也对人们健康的体魄提出了更高要求。前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谈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性时,他用了八个字来形容:体质不强,何谈栋梁。

通过长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系统有效的体育锻炼可以加速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除垢纳新,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使机体具备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调节能力使各器官、组织的活动更加灵活、协调机体的工作能力得到高,从而使机体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快速反应速度。以此达到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目的。

2.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体育活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互相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素不相识的一些人经过一场竞技比赛较量后,因欣赏对方的技术而相结交,最后成为好朋友。

3.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促进作用

体育运动不但能够强健体魄,还能增强意志力。以及培养人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工作和生活中,多数情况下人们需要一种合作,需要有一种团队意识和团体荣誉感。在一个体育运动团队中,队员们知道他们也许并非是最快或最强壮的选手,但他们有其他人不具备的技能,他们懂得自己的和他人的特点,彼此欣赏,彼此配合,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不可分割的凝聚意识,在这样的形势下,不但能够学会与同伴之间相互配合,还能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在团体活动中,计划谋略实施等操作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计划能力,这些锻炼的成果在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上会显示出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4.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促进作用

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现实,因而也必然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

发挥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其他课堂所不能代替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也从单一的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角色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既教书又育人,把培养健康有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要从童年和青少年开始培养。乐观的学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许多激烈的竞争、对抗性的练习让学生经历一些"磨难""挫折",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提高他们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

5.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促进作用

社会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第4篇

关键词: 生活化原则 初中体育教学 应用

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并且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础上使认知、情感、行为等水平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课堂教学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这些生命活力需要老师跟同学一起去激发,而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以生活为基点,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贯彻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则课堂教学中蕴含的巨大的生命活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给整个体育教学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1]。

一、生活化原则的内涵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活为基点,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紧紧地跟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到知识[2]。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则需要在教学中贯彻。

(一)实践性原则。

生活源于实践,要想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践行实践性的原则,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理解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实践性的生活教学原则,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不仅仅纸上谈兵空讲理论,还要给学生创造能够进行实践的活动,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二)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室那个小小的空间,而应该秉着开放性的原则让学生走向绚丽多彩的社会,让他们在大千世界中积极地进行思考与探索。开放性的教学原则要求老师给予学生更广更大的活动与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广阔的世界中追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呈开放与多维的活动状态。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学中一个普遍的真理。而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生活化教学原则的践行离不开对趣味性的探索。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生活中具体的实例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从而让趣味与生活完美结合,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自觉积极性原则。

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生活为基点的,在教学中更多注重实践,而实践需要激发学生的自觉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地接触生活,以生活为指引,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汲取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二、生活化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生活化的原则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践行生活化的教学原则是非常必要的,那么究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具体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原则呢?

(一)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贯彻生活化的原则,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自觉积极的学习。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老师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尽量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课堂中,老师可以专门设置讨论的环节,针对每一节课程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例如,在学习《不良嗜好》这一节课程内容的时候,老师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哪些行为是不良嗜好,再让他们派一个代表将自己讨论的结果公布出来,与别的组的结果进行比对。当然老师也可以专门就这个主题制订一个教学计划,让学生自主地搜集资料,了解哪些行为是不良嗜好,这些不良嗜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以此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明确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做。

(二)尊重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要明白这一点。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对于趣味性的生活化原则的运用应该做到熟练巧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整个教学过程不那么枯燥无趣,老师可以专门针对课程设置一些游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中可以以生活中的警察为原型,设计警察抓小偷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和反应能力。在游戏中,安排两个到三个学生为警察,其余的作为小偷,在警察快要追到小偷的时候,小偷可以两手交叉在体前说“结冰”,这样警察就只能束手无策,然后等到警察走远以后,小偷的同伴过来拉那个小偷一把,则小偷就“解冻”了,而如果在警察抓住小偷之前,小偷没来得及说“结冰”则要变成警察抓小偷。这样的一种课堂的游戏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通过动手又动脑的锻炼提高综合素质。

(三)与社会生活结合,开阔学生的视野。

教育大师陶行知指出:生活的变化是教育的根本意义。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将学生从课堂与课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从而开阔视野。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可以让书本中的知识联系社会,让社会中的事情与书本相联系。例如,在学习《热身运动》这一节课程内容时,老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家级的运动员所做的热身运动,并且通过他们的讲解让学生明白热身运动对做运动的重要性,再通过观看一些热身运动的实际演练的视频让学生学习。这样通过让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都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中获取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体育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在进行初中体育教学的时候要将生活化的原则渗透到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以生活为起点,在学习过程中与生活社会紧紧地结合,在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基础上成长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并为以后的人生积蓄能量。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学生;体育活动;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3.021

1前言

安全是人类生存最重要最基本的需求,学生在校园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有关部门、学校的关注。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对体育活动伤害事件的防范意识与应变能力较差。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与风险性。据某项调查60%以上的伤害事故是发生在体育活动中,这些运动伤害事件中有部分因素是由于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造成的。因此,如何加强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已迫在眉睫。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调查研究对象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和漳州城市职业学院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广泛收集和阅读国内外关于学生运动损伤及安全意识培养方面相关研究的书籍、报刊和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归纳,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2.2访谈法

设计访谈提纲,通过访谈了解学生之前发生的伤害事故原因、处理方式及希望掌握哪些损伤的相关知识。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提纲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补充。最后通过学校辅导员、学生处老师组织部分学生进行座谈,对学生进行访谈。

3结果与分析

3.1树立学生安全的意识,不断向学生灌输安全方面知识

安全意识是指各种人的群体对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现象的感受及其所采取的态度的总称, 是引导人们科学地认识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可通过理论课、体育课、媒体宣传等向学生传授安全知识,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只有树立了较强的安全的意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才会在活动中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更加注意自己的安全。因此,教师的语言提示是非常必要的。在体育活动的开始,教师要首先提出注意事项,并强调学生如果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能造成的后果。可在活动进行中随机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教师的语言提示在安全教育环节中非常重要,只有教师反复地提示,才可能加深学生对安全意识的理解和重视。从而促使学生高度的安全意识得以形成,减少和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3.2 用身边的实际案例教育学生

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不安全的案例来教育学生。比如说,教师在向学生讲述某项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时,就可以说:你们如果没有按老师要求的来做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伤害事故,这时就可以向学生引入一些真实的事故案例。在体育活动中有时会有一些意外事件出现,那么教师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发生相关的意外事故的警示教育。同时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有关运动损伤突发事故的简易处理方法。如何适当地处理户外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并使意外事件对人的伤害降低到最低呢?在这方面,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必须掌握体育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善于预见体育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而且要熟练掌握出现安全事故的处理方法,同时如何安抚受伤学生的情绪等,并让学生学会一些简易的处理方法。

3.3明确练习要求以及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

在活动过程中,讲明练习方法与要求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只有明确了练习要求并按照要求去做,不安全的隐患才会降低。在使用体育器械的教学中,教师要详细地向学生讲解运动器械的正确使用和检查安全性能的方法,还要示范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在讲解示范完之后,教师要在旁边观察学生是否有理解错误而错误使用,教师要耐心指导教育。此外,体育教师在平时要经常检查活动场地、器材的性能安全,排除安全事故隐患,防止学生在活动时发生意外。

3.4教会学生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学会保护与自我保护的方法对于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也很重要。对学生说明不同运动项目易发生的事故有哪些?对学生灌输自我保护的常识和方法可以在平时各项活动中针对性地进行。如:在跳跃技术教学中,让学生明白落地时膝关节要弯曲,保持低重心,教会学生在不小心跌倒时保持团身姿势,尽量不用手撑地。在躲闪投掷物时,用双手保护头部等。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应提出针对可能发生的伤害事故,应该如何采取的预防措施,并经常教育学生养成运动前检查着装、场地、器材的正确习惯,杜绝不合理的行为。

3.5安排适当的体能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

进行体能锻炼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加强其活动能力。能够提高人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有资料报道,我国学生身体的各项发育指标相比较过去都有明显的提高。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学生的抵抗力,身体基本素质与机能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据有关调查显示,现阶段学生的速度、耐力、灵敏度、协调力等多项体能素质都达不到规定标准。在学生的成长中,体育活动尤其像跑、跳、投、攀爬、等大运动量的活动,能够发展大肌肉的力量和增强身体的协调性,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体能活动的重点是在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觉动作的经验,促进其姿势与动作的发展与成熟,并奠定未来生理成长与技能发展的基础。因此,对学生体能训练不能操之过急,应循序渐进地增加刺激与训练的强度。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开始。学生体能的提高是要有一定的训练过程。不然发现,一些运动能力越差的学生越害怕运动,其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害怕体育运动会让他们受到伤害。所以提高体能的关键是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能特点,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培养学生对运动的自信心。要根据个体情况,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项目。选择的项目应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最好带一点游戏的性质。例如,对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玩投篮、拍皮球、飞盘等。对懒惰、不爱运动、力量不足的学生可以安排跳跃、踢足球、踢毽子、简单越障等。其次,活动的时间、场地要恰当安排。选择安全、空气新鲜的活动场所,在游戏项目的选择上,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活动量适中的趣味性、娱乐性的游戏活动,尽量避免机械重复的单项活动。这样使学生在快乐游戏的同时,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对活动产生兴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在玩的同时锻炼学生的体能。

4小结

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健康和安全,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经常强化,不断培养,才能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学生主动地获得,让学生学会自己避免伤害发生,冷静对待伤害出现,及时简单地处理伤害后果和取得更好帮助,来实现从源头上避免,从过程中减轻伤害程度而达到健康安全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随时教育,也需要学校的各位教师,学生家长从日常生活中加大安全教育的力度,从而增强学生自己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 冷小刚.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卫生与安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2] 刘 馨主编.学前儿童体育[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3] 邹大华,何仰英. 学生体育的特点[J].体育科研, 1981(07) .

[4] 卢乐山,林崇德,王德胜主编.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健康体育卷)[M].沈阳出版社,1995.

第6篇

摘 要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对现代大学生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广。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本文将对主要的影响因素及负面影响因素进行论述分析,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积极促进良好的体育氛围和传媒文化的形成,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关键词 大众传媒 体育信息 现代大学生 体育生活

在现代社会,体育离不开大众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也离不开体育。社会越发达,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就越密切。可以说,媒体已经成为当代体育存在空间的重要纬度。对于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已经成为当今体育界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目前现代传媒传递的信息纷繁芜杂,包罗万象,致使很多大学生已接受大众传媒体育信息时丧失了辨别能力,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生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体育知识方面的影响

随着我国体育热潮的逐年增高,报纸、杂志、电台等宣传媒体中“体育园地”不断扩大,其宣传数量之大、报道类型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大众传媒体育信息的发展,使大学生们从中可以获得更多丰富的体育知识。比如,一些“贵族”体育运动——高尔夫球,这项体育运动传入我国较晚,在平时体育生活中以大学生的经济生活条件是不可能接触到的。因此,对此项目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大众传媒来获取他们想得到的相关信息,可以了解高尔夫球的比赛规则,从而丰富大学生的体育生活。

(二)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开始意识到体育运动不尽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还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的体育价值观形成是有外界因素影响的,特别是自己所处的生活、学习环境、现代传媒都是学校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在对他们进行刺激,促使其对体育从感性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对于体育课在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校大量扩招后,因受场地器材、师资力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课程在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方法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就会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态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去认真对待和解决。

(三)偶像崇拜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通讯设备和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体育名星利用大众传媒打造并发展在大众面前具有较高知名度、名誉度的运动员形象越来越多。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重心向高等院校转移,打造学校体育名星,可以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来吸引人、筹集资金、提升品牌,为学校竞技体育繁荣发展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在偶像的崇拜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他们为自己崇拜的体育明星加油助威,甚至不怕长途跋涉,请明星偶像合影、签名,收集有关明星的生平资料及爱好,穿明星代言的服装,用明星选用的体育器材,甚至打扮成明星模样的发型,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所崇拜的偶像身上,体育明星对大学生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现代大学生体育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体育暴力方面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心智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若传媒的报道虚假失实,或经常发放含暴力和不道德成分的体育信息时,他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熏染,思想行为受到不良影响。如游行引起的交通阻塞,以及诸如球迷骚乱、烧扫帚、扔瓶子、敲打来往的车辆等行为,都包含着暴力的因素。然而,人们没有注意到,各种偏执的宣传却在不断升级,金牌的价值越来越大,而体育自身的价值却越来越淡漠。过热的宣传把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和运动员的期望带到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并形成极度的感情倾向。

(二)丧失了大学生参与体育的热情

传播学先驱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指出:大众媒体具有麻醉精神的消极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让人们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第二,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如今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画面形象逼真,声色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大学生还处于不能够完全控制放纵自己的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学生如果过分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媒介和网络带他们的虚幻满足,会使他们丧失参与体育的热情,把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观看比赛和节目上。

三、结论与建议

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大众传媒的传播作用,体育健身逐步成为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通过传播体育知识、体育比赛、体育娱乐等有关信息,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增强对体育的关注,养成对体育活动的爱好和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体育价值观、行为方式教育,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对于体育媒介工作者,应注意规范体育的专业性宣传。其次使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教育方式,打造良好的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最后要正面宣传“体育明星”,给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明星榜样。

参考文献:

[1] 陈龙.现代大众传播学[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3.

[2] 林勇虎.体育的社会学探索[M].万卷出版社.2005.5.

第7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兴趣激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5-0090-02

\[作者简介\]薛伟(1977―),男,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九华初中教师,中学一级。

初中体育教学中常常会有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而对体育本身不感兴趣的情形,怎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呢?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体育教学设计中重视学生的兴趣激活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是实施体育教学的蓝图,是教学实践的先行组织者,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个环节恰恰最容易被忽视,因为体育教学设计在很多体育教师看来是多余的,这显然不利于激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将兴趣这一类非智力因素真正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点。当前对初中体育教学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体能素质与技能考查上,不同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出台了体能测试与中考体育项目考核的相关办法。这种测试更多的是一种体育教学结果的检测,而教学过程要落到实处,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其中兴趣是第一要素。笔者以为,教学设计中对兴趣的激活应当渗透到每一个细节当中。以起跑教学为例,教师需要认真考虑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跑尤其是起跑的认识。根据笔者的经验,很多学生对跑的训练认识是不到位的,且不说生活中常常有跑的情形,就说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就经常有跑的训练,于是学生常常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技术含量的学习内容,因而在思想上不够重视。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结合兴趣激活来做好教学设计。有效的做法是通过数据来说明起跑技术的重要性,即通过数据对比,让学生感悟良好的起跑技术对跑的成绩是有影响的。之所以选择这一思路,是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学习已经进入逻辑推理与判断的阶段,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更加容易让他们形成对体育学习内容的理性认识,而这种认识正是兴趣的重要来源。

第二,教师要设计好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细节。起跑是一个需要重复的教学内容,起跑不是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并学会的,而一旦陷入机械的重复,学生又会失掉兴趣。那么,怎样避免这种重复性呢?关键是结合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表现,让那些对动作要领掌握得好的学生作示范,让动作要领掌握不到位的学生观察、模仿。这样既发挥了学优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保护了学困生的自尊心,帮其树立自信,而这些措施正是兴趣激活的重要保证。

第三,教师要预先设计好本课教学反思的着力点。这里首先强调的是教学设计之时就要确定好教学反思的重点内容。

二、体育教学实践,将兴趣激活作为判断依据

有了良好的教学设计,兴趣激活就成功了一半。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当然就是教学实践了。这里仍然以起跑的教学为例,谈谈兴趣激活的实现途径。

上面提到通过数据比较来激发学生对起跑技术的理性认识,笔者的做法是教师自己示范或者事先选择1~3名体育素养较好的学生示范,具体的比较过程就是不采用起跑技术,只采用生活中跑的方法进行五十米跑的数据测试,然后再记录辅以起跑技术支持的五十米跑的成绩。通过多人多组数据的对比,学生会发现采用了起跑技术的人或组成

绩更好,在数据对比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实际上就是用事实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同时又借助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起跑技术的理论不要过于复杂,只要从采用技术与否的对比上进行解释即能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

然后在面向全体学生的训练中,必然会出现学习结果有好有差的情况,这个时候让部分学生示范,则能深化示范学生的认识,促进其他学生进一步理解起跑技术的作用。以蹲踞式起跑技术的学习为例,示范者往往会认真分析如何结合自身的身体特点去调整起跑角度等。而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必然会看到他们调整的过程,于是就会猜想这样做的必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动作要领掌握不到位的表现,然后亲身示范(实际上也是一种比较过程),这样就从引领与促进两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教学经验表明,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实际上这就是学生深层次兴趣被激活的表现。

三、体育教学反思,将兴趣激活作为研究重点

在激活体育学习兴趣的研究中,笔者发现教学实践之后进行反思是一件极其重要且系统性非常强的事情。在笔者看来,教学反思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就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进行反思,这样可以发现学生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也可以有效地寻找克服这些不足的方法,这显然是有益的。但仅仅这些还不够,教师还要向第二个层次努力。第二个层次是指一种系统性的、基于兴趣激活的反思。因为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内容,这种系统性的反思重在结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判断、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反思的过程中运用兴趣激活方面的教学理论。这样的反思能够从设计的角度入手,因而具有前后的一致性,效果往往更为明显,其反思的重点也就不只是学生的学习,也有自身的教学。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214-02

前言

体育运动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先人们在劳动中的技能提炼。随着我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我们体育教师就应将课堂教学中的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更应该关注学生将来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基础,锻炼意志,突出重点,学以致用。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自我学习,走出校门后可以利用校内学到知识联系生活继续学习自己需要的东西,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营养,不断创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内容,丰富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我们更应在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挖掘出生活中的体育教材,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和练习,能体验到体育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在日常生活中,感悟体育的普遍性。

一、何谓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所谓体育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自主进行体育《新课标》所规定的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学习中愉悦身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生活化的体育教学课堂中真正得到实现,并实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8]。

二、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体育理论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体育知识相联系,找出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有意识地设计在生活中与体育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引导学生挖掘出自身真实体验,感受情境。但有时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自身知识背景与教学案例有一定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和设计案例时,能从学生现有经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案例。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我们生活在城市,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样的生活环境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平时我们喝过的易拉罐都随手扔掉了,能否利用它来进行体育教学呢?回答是肯定的。如通过学生收集的易拉罐,可以在投掷时当“投掷物”,又可以在游戏时当“标志物”,也可以当“保龄球”进行游戏和进行叠高比赛。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准备的学习资料,同时带着自身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让体育课堂生活味变浓、趣味性增强。

(二)“生活化”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三步曲

1.设置疑问,源于生活

课堂引入是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将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求知成为一种内动力。

例如,在上后滚翻时,笔者首先做一个示范:向后退时,不小心绊了放在脚下的垫子,顺势做了一个后滚翻,稳稳地站起来。接着,笔者就刚才的示范再结合几个案例讲解后滚翻在生活、运动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笔者问:“看了刚才的示范,听了老师的讲解,你们现在想干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后滚翻”。这种导入新课的方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为下面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情景。

2.探究新知,改善生活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可充分利用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来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让学生乐起来、玩起来,让学生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关于《耐久跑》教学,针对中小学生的特点,我充分利用我市现有资源,创设了“骆马湖一日游”。骆马湖是本市重点发展的风景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在上耐久跑时,笔者利用学校的地形,设置几处路标,把这些景点的名称写在路标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按路标的指引进行跑步练习。通过练习,一方面增长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识别路标的知识,同时在强烈的目标驱动下,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也就轻松自然地完成了耐久跑的任务。

第9篇

体育教学生活化是指将生活素材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调动起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顺利完成各项体育锻炼,并获取愉悦的身心体验,真正实现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对于中小学体育教学而言,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生活化要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体育教学中给予学生生活体验,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中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加深对教学活动的理解。同时,通过体育教学生活化,还要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1.2有利于营造宽松的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教学生活化将体育教学活动定位于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体育锻炼项目,营造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关注学生在成长中的各种需求,有助于创建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成功、挫折、争论、喜悦、欢笑、忧愁,给予学生丰富的精神生活体验。此外,在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还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展现自我,感知生活的意義。

1.3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学习与生活做好准备。而采取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使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并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后生活中。同时,体育教学生活化十分注重学生的意志锻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策略

2.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融入相似的生活情境,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展现能力、锻炼身体素质、形成良好心理品质。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农村生活中的素材,通过融入农村生活场景,为学生创设逼真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如,在投掷教学中,教师可将投掷的动作设计成劳动模仿操或抛掷秧苗的动作,营造农民生产的劳动场景;在接力跑教学中,教师可设计种树、浇水、施肥等不同环节,让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在教学搬运接力内容时,教师可设计搬运粮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在障碍跑教学中,教师可营造郊游的情境,具体如下:慢跑环节(平路)体操垫上爬行(爬山)足尖行走(过独木桥)跳过障碍物(翻越矮墙)曲线跑(盘山道)。通过创设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情境,从而能够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

2.2创新生活化的体育教学手段

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改之后,在体育课方面应当更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自我锻炼意识的培养,为此,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多引入一些生活化的内容,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中小学体育课而言,听、看、学、做是几种最为主要的活动方式,体育教师在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应当围绕这几种活动方式展开,例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青蛙的跳动方式进行仔细观察,从中领悟跳远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校园歌曲,如《打靶归来》等,借此来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此外,中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爱玩、好动的天性,各种游戏是其最为喜爱的活动内容,教师应围绕游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并通过角色扮演,将学生带入到游戏情境当中,这样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选用生活化的场地器材

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受办学资金的限制,一些学校难以购置齐全的体育器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创造性地选用生活化的体育器材,既缓解体育器材紧缺的现状,又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教师可选用生活中的物品替代体育器材,或组织学生共同制作体育器材。在制作体育器材时,要树立环保理念,充分考虑到现有的废旧资源,发挥这些资源的利用价值。如,在投掷教学中,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肢体力量和腰腹力量,可将塑料瓶盖串联成圈作为投掷物让学生进行投掷运动,既可以做原地或上步的抛远练习,也可以做类似于抛沙包的集体抛接游戏。此外,教师还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具体如下:将柳条、荆条、皮筋、竹竿或竹竿穿入废旧的塑料管子作为跳高横杆进行跳高锻炼;站在化肥编织袋里做双脚跳或袋鼠跳接力游戏;用空饮料瓶装上沙子作为锻炼上肢力量的器具;将废旧自行车固定后,让学生在自行车上做蹬伸运动;组织学生自制沙袋,进行负重跑跳、搬运练习;利用植物制作成藤圈,让学生做抛接、滚动等游戏活动。

2.4设计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内容

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充分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从而让体育回归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首先,创新田径教学内容。农村中小学田径教学的效果差强人意,为此,应对田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引入一些具有竞技性特点和成人化的体育项目,并在原有的基础上降低要求和难度,使其满足中小学生的需要。例如,在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森林动物运动会的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其次,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将一些简单的游戏复杂化,如投掷,可从单一的右手上投拓展到与生活有关的单手下投、双手前后投和抛投,由此可使枯燥的投掷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再次,设计民族民间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教师可将踢毽子、滚铁环、打陀螺等民间体育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由此除了可以使民族体育文化得以发扬和传承之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10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建构主义 语文活动 语文素养

Improve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in Chinese activity

――Talking about the new incising point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Chen Luyang

【Abstract】The new course standard has been carried out step by step in the high school’s Chinese education, but affected by the vocational school’s education and students’ source, Chinese class in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s not given attention. But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need to improve their Chinese accomplishment because of their pressure in obtaining employment. According to the idea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secondary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must seek the new incising poin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nd the idea of the new course standard, the author has made a talk on the way for improving students’ Chinese accomplishment in Chinese activity.

【Keywords】New course standard Establishment ism Chinese activity Chinese accomplishment

引言:社会在不断发展,中学语文教育已经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而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基础课教育仍然沿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方法教学,语文课自然也不例外,这是不利于中职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在就业的压力面前,中职生的语文素养更显得重要,本文试探讨在语文活动中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的方法。

1.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1.1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不被重视。中职生无高考压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以职业技能教育为重点,语文教学无技能证,所以处在可有可无的境地,课时也越来越少,语文学习存在误区,学生普遍有学习语文无用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使用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会使语学教育走入死胡同: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1.2 学生两极分化情况严重。近年中职的招生是在高中招生后学生自主选择的,“相当比例的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即在学习发展上是处于弱势。”[1]学生素质普遍较差,不少学生是来混个文凭的。也有部分学生到职业学校是为了一技之长,本身文化基础较好。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情况就使中职的语文教学陷入这样一种困境:教师难教,学生无法学。

1.3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需要和语文素养缺失的矛盾。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增加招生量,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学形式,如半工半读式、校企合作式、两年理论教学一年下厂实习式等,有些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学期,就得下到工厂或企业中实习,而工厂或企业对这些学生的评价都大同小异:学生们的字写得太差了,错别字太多了,对人没有礼貌,不会说话……这些都是学生们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不足的表现,总的来说就是语文素养的缺失,如此下去,学生的终身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对策。

2.1 借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当前我们国家提倡以人为本,对学校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就业,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他们的终身发展将产生巨大的积极的影响。新课程目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巢宗祺先生解释道:“《语文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2]可见语文素养的内容非常丰富,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念中提出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提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提到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时指出“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拓展视野、重视积累,提高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3]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语文的实践应该指学生主动参加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实践活动,从而生成知识体系,这样自然就“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语文课作为“母语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多,老师应抓住这个切入点,在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2 建构中职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的生长点。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者,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4]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不被重视,但学生身心发展又是最为活跃同时又最为表露的,处在成熟与半成熟时期,活动能力强,所以可尝试在活动中寻找语文学习新的生长点,寻找中职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语文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3.具体做法: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中职语文教育无高中语文高考活动指挥棒的束缚,教学更能放开手脚进行大胆尝试。而语文活动则是一种较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教师完全可以抛开传统课堂的约束,在精心组织的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1 重新整合教材,灵活设计单元语文活动。语文教材是展示性的、分单元进行的,中职国家教委八五规划(提高版)教材一二册都有诗歌散文教学的篇目,按部就班教学学生会感乏味。为了帮助中职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建构、学习,使用教材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材料,可以设计语文单元活动,把课文的阅读、学生的写作、朗读、口语交际活动全部设计在内,使学生从这种设计中自动积累知识体系。如可以设计“诗文朗诵会”语文学习单元。

在语文活动单元设计中,学生的鉴赏、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都有了训练的机会,他们在亲身体会中无形积累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又如学习求职书信活动单元,则把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学生的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形中提高了。

学生在各个单元中逐步掌握了语文运用的规律,体现了新课标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要求。遇到需要讲解知识时,再在活动开展前简要介绍,在活动中加以深化。

3.2 充分利用网络、报纸、阅览室、公园、新华书店、商店、超市等课外学习资源,把语文学习拓展到社会这个大课堂。新课程目标中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握语文学习的机会意识和资源意识,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生命体验和精神成长联系起来,如学习老舍的《怎样学习语言》时,可设计“漫游语文世界”活动,要求学生上街头抄录店堂匾额,进巷尾听百姓言谈,搜口头流传的新鲜用语,上网抄网络语言,上图书馆找相关资料,抄对联、俗语,纠正错别字,写成“我在生活中学语文”的作文,然后分组把准备好的资料装订成集,课堂上发言交流。活动中,学生结合实践,阅读、搜集信息、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的能力都有机会得以体验,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3.3 通过承办学校大型活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笔者接触的多间职业学校都发现,每间学校都定期开展体育节、技能节、文化节等活动。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为开设活动课提供了极其有利的课程资源。笔者所在的学校一个学期全校性的学生活动就多达二十个,其中和语文关系密切的活动就有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作文大赛、普通话比赛、手抄报大赛、黑板报大赛、网络通讯稿大赛等。语文老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承办学校大型活动,如普通话大赛、主持人大赛、形象大赛,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语文综合技能,其中有主持人语言的运用,各种应用文如广播稿、通知、邀请函、启示、海报的写作,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口语运用等,充分利用这些语文学习机会来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在这些需要合作完成又能表现自己的活动中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强化,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

结束语:总之,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语文教学可以抛开课堂本位、课本本位和知识本位,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自省、自悟、自得语文运用的规律,真正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语文”,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1 陈丹辉主编.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成果《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气象出版社,2006.6:9

2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3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2000

4 欧阳芬编著.《多元智能与建构主义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6:93

参考文献

1 陈建伟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6

2 吴惠青.新型活动课程的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1998(4)

第11篇

关键词:自制器材;思考与实践;延伸;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们学校的体育器材有了很大的添补。如板羽球,剑、刀、棍,塑胶球,大(小)体操垫,跳高架等等。这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全面了。然而,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在拥有相对丰富器材的今天,学生的学习似乎慢慢地变得只会简单地参与活动了,把学习变成是一种要完成的任务。动手实践能力、认真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渐减弱;使用器材时也不知道爱惜,觉得器材不是自己的,爱惜与否没有什么关系;课堂学习的内容很难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创造性的学习能力难于培养……

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适当地安排学生自制器材进行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地解决一些新问题,并且还能发挥出诸多优势。

学生的自制器材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激发动脑思考问题与动手实践的能力。记得在二(2)班的一次培养协调能力的教学课上,我没像以往那样以过障碍、钻山洞、座位体前屈等教学方式,而是在课前安排学生自己制作一个能够锻炼身体协调性的器材。第二天有个叫赵欣的女同学用小的矿泉水瓶制作了一个自抛自接轻物的器材:将一个矿泉水瓶横面剪断,用一条约1米长的细线把瓶盖和瓶体连在一起。她还给我进行了使用方法的展示,摇晃手,使瓶盖飞起,再在细线的牵引下用手中的瓶体接住瓶盖,就算成功完成一次活动。如果这一动作熟练了,还可以变手为脚踢瓶盖来玩。她说:“这个活动还可以由两人、三人,或者更多的人配合来玩。”

是啊!学生的这一发明对锻炼身体的协调性是非常好的,它综合了脑、眼、四肢的协调配合来完成动作,活动方法还呈现出由易到难的梯度考虑,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身体协调能力的发明。

自制器材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让器材的使用最大化,发挥出器材的多用途,以及培养学生爱惜教学活动器材的意识。学生自己制作的器材,如,一个环保纸球,他们可以用来做手绢,用于击鼓传花,体下传球……在活动中,对自己制作的器材能够做到自己带头爱惜,还会要求别人爱惜器材,他们会像对待宝贝一样爱惜好自己的劳动成果。

自制器材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课堂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很感兴趣,他们就会想办法去思考、去实践,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知识技能,这样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那么,适当地安排学生自制器材,激发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兴趣,他们就会把课内的学习带到生活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实践,也更有利于做好活动的器材。因此,学生就自然地把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学习活动也就自然地走进了生活。

自制器材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比如,一个踢球项目的学习,我们通常是用足球来进行教学的,然而,在生活中不一定时常有足球和球场来开展足球运动。但只要学生知道可以自己制作一个器材来进行活动,那一个小小的废旧水瓶、一些废旧的纸张、一条条的布料等等,他们都可以用来制作器材开展“足球”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充分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能够把在课堂的学习创造性地运用和实践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创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可为我们的教学带来的优势很多。自制器材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会思考、动手实践,也能很好地把对劳动成果的爱惜体现在学习、生活中,把课堂的学习延伸到社会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等综合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 体育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e Effects of PE Activities o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Psychology Health

DAI Yu

(Jiangsu Sucheng 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 Suqian, Jiangsu 223800)

Abstract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state that the concepts and standards of the mental health, and analyzes the effects of physical activities on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uts forward that physical activities are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Key wordsPE activitie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psychology health

0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素质在人成功中的权重指数越来越大,同时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完善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良好的适应能力以及机敏的应变能力。但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尚未建立心理咨询活动中心,又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疾患增加。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神经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智力正常,情绪稳定,行为适度,人格完整与协调,能顺应社会,并与社会保持同步,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心理健康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尚没有权威的定论。但通过多方资料显示,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恰当的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生活目标与理想切合实际;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 体育活动对人心理健康的效应

体育活动可以看作是整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的模拟游戏化。人沉浸在体育活动中,会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中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这种感受会对人心理过程的发展产生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2.1 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活动可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面临毕业后继续升学或就业的两难选择,因为文化基础不太扎实,继续升学或许会有学习困难;毕业后选择就业,技术仍需继续提高,他们对未来存在一定的担忧和焦虑。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使他们的焦虑反应降低,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合理恰当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对未来充满自信心。

2.2 提高智力功能

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该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交替转移的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得到改善与提高。

2.3 培养意志品质

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因素。在克服主客观因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付出努力和汗水,承受一定的心理负荷,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发展着自己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竞争与奋发向上精神,优胜劣汰,能力至上,需要的是知己知彼,分析自我,认识别人的竞争意识,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在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也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改善自我概念,提高个体自信心。

2.4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及其群体性,使人际交往呈多向性与互动性。体育活动可以满足个体社会交往与归属的需要,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体育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以及提高学生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并以积极的心态关心自身、家庭和群体。在社会生活中,体育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使人的个性日趋完善。

2.5 消除疲劳

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有着更高的要求。当一个人情绪消极,或活动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产生疲劳以及厌烦的抵触情绪。然而适当地从事体育活动,并在运动中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因为体育活动能提高最大输氧量,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提高肌肉最大力量,减少疲劳的产生。

2.6 治疗心理疾病

运动中人是主体,运动可使人的情绪摆脱纯理性与技术的隶属物,而成为一种独立的精神需要。师生共同创设快乐体育,趣味体育,体育游戏等活动,可以使学生紧张、忧愁、压抑等不良情绪得以转移、宣泄,培养学生协作、宽容、进取、创造和竞争心理。德国政府采取引导青少年将过剩的精力用于体育运动的措施,以减少社会犯罪。可见,体育活动可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3 体育活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但它必须是在正确引导下的体育活动才有助于心理健康。

3.1 搭建体育社团平台,创设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态度积极、生活充实。因此,学校应成立体育社团,移植大学体育社团活动组织办法,成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并举行比赛和表演,开展校际间体育交流,改善体育教学与活动环境,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与生活环境。

3.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体育心理卫生课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及其影响因素;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现象和心理障碍,以及克服的办法等,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应重视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3 发挥体育活动的作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活动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理引导与各个项目的特点相结合,纠正学生的心理缺陷,培养学生坚定果敢、团结合作,进取的品质,使学生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形成稳定的情绪、乐观的人生态度。

3.4 加强体育教师专业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树立全面的健康观,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和谐发展。有条件的应聘任心理专业教师,成立心理咨询室,正常开展学生心理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10条标准,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4 小结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将会影响到我国职业人才的培养,而体育活动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方式任何途径无法替代的。学校应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容吸引学生,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利用体育活动的特殊性,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心理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身心协调发展的目的,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龚建华,何秋华.浅议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广东职业大学学报,2008.2.

第13篇

一、解放思想,多与学生互动交流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如《说说心里话》一课的教学中,开始借助图片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滔滔闷闷不高兴地坐在教室里,小丽走过来问道:“为什么不开心啦?”滔滔愁眉苦脸地说:“今天,爸爸因为我踢足球的事生气了,我就是喜欢踢足球,这有什么错?”滔滔是该耍赖争吵,还是该和爸爸谈谈心呢?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同意“耍赖争吵”的同学坐左边,同意“和爸爸谈谈心的”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讨论回答来帮滔滔出主意。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互相讨论中,学生知道了当自己的意见与家人发生冲突时不应该蛮不讲理,耍赖争吵,而要明白家人对自己的期望,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二、敞开心扉,激起学生乐学的情绪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要想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课,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品德与生活教师。这就要求我们营造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1)平时多与学生接近,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如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们一块玩一些有益义的游戏活动等。(2)以身作则,以理服人。(3)遇事有耐心,对学生要多一点关爱。(4)课堂上多些微笑。教师脸上的表情是课堂教学中的“晴雨表”,如果教师脸上表情呈现出严肃,那么学生会有一种畏惧心理,他怕上课教师提问自己答不出而受到教师的批评,从而使课堂气氛很难活跃起来,教师上课感到吃力,学生学习也感到吃力,这样一来,教师既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又不能调节师生关系的和谐。反之,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上课时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的局面;那么,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课堂上就会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个人的长处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变大。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平等鲜活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三、俯下身子,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利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教师要自觉调整自身与学生的“配角”与“主角”的关系。教师不应该是驾驭学生、驾驭教材的权威,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服务者,为学生学习教材铺路搭桥,解疑排难。

第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适合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开阔了的学生的视野。

第二,可以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第14篇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职业素养为全面把握我校实习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了解企业对我校旅游专业实习生的评价和反馈,自2011年6月起对我校实习生和实习企业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

本次调研的对象分为我校实习生和相关旅游企业,涉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旅游企业共25家:包括广之旅、省中旅、顺德顺之旅、中山菊城假期、佛山中旅等6家旅行社;岭南印象园、深圳东部华侨城、珠海海泉湾等5家景区;中国大酒店、佛山保利洲际酒店、深圳市观澜格兰天大酒店、中山香格里拉大酒店等14家旅游酒店。

调研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进行。整个调研有将近800名实习生参与填写调查问卷和面对面的访谈,回收学生有效调查问卷721份,回收率90%;旅游企业调查问卷25份,回收率100%。调研组先后召开了旅游企业的实践专家访谈会、实习生的座谈会10场,共有25家旅游企业参与、119位企业实践专家和近200名实习生参加。

一、实习生的思想道德状况

(一)呈现积极上进的喜人气象

1.注重学习,遵纪守法。调研显示,有53%的企业认为我校实习生会主动养成职业道德,有80%的企业认为我校实习生在遵纪守法方面做得不错,74%的企业会以专题讲座和定期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培养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说明企业非常重视实习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有51%的实习生参加过我校实习前的培训、安全教育、职业道德和实习管理规定,有42%的实习生对于企业组织的职业素质培训影响深刻,另外,有37%的实习生认真了解过我校关于第三年实习教学和实习协议内容。

2.有正义感、乐于助人。有44%的实习生了解到同学有不正确的思想言论及行为时会“与同学沟通,帮助改正”,有84%的实习生认同“你看见有人需要帮忙时,在符合规定程序的情况下,积极提供援助”,有40%的企业认同“我校实习生在爱护环境卫生、营造良好氛围方面做得非常好”。

3.团队合作、踏实肯干。有47%的企业认为实习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另有53%的企业认同实习生“能按要求做到团队协作”。从访谈的实际看,企业认为我校有不少实习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进入工作状态迅速、吃苦耐劳、尊重师傅、团结工友,很多学生毕业后顺利留在企业工作。

4.多才多艺,有创新意识。调研显示,有87%的企业认同“我校实习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由于我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气质,每年组织迎新晚会、国庆晚会、女生节系列活动等文艺晚会10多场次,给学生提供了发挥文艺特长的舞台,多数企业反映我校实习生是企业文艺活动的主力军。

(二)令人担忧的思想道德问题

1.不了解职业规范,安全意识淡薄。调查显示,有53%的企业认为我校实习生在商务礼仪方面需要继续加强。从调查的实习生来看,有34%的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不能熟悉应用和掌握企业的商务礼仪。从访谈的情况来看,企业反映有些实习生为张扬个性,部分实习生的仪容仪表也不符合职业岗位要求,还有个别实习生不服从企业的作息时间安排,安全意识淡薄。

2.人际交往能力欠缺,认知出现偏差。企业反映我校实习生人际沟通能力有待加强,实习生与游客、同事、上司沟通时常会采用非常直接的表达方式,容易得罪人。有部分实习生抱怨工作不如意的主要原因是与同事和上司难以相处,个别实习生还会选择到微博或微信上中伤身边的同事或上司。

3.职业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有47%的受访企业认为我校实习生在自我认知、角色意识方面还有可提高的空间。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只想着多拿回扣和小费,甚至还有个别实习生会利用企业管理的漏洞,设法为自己谋取私利,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服务技能和讲解能力。有的学生还用双重道德标准,只想与对自己有利的人交往。

4.自我规划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40%的受访企业认为我校实习生在行业发展趋势认知和职业发展趋势认知方面有所了解;有13%的实习生对自己的职业根本没有规划,有部分实习生实习不到一个月就不辞而别。这说明实习生存在实习目标不明确,个人定位不准确,过于看重个人经济利益,没有长远职业规划,缺乏耐心和毅力。

5.抗压能力不足,心理调适能力低。有20%的受访企业认为我校实习生的心理健康有待改善,7%的企业认为我校实习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有23%的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压力时会选择“憋在心里、什么也不说”,有13%的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重大挫折或失败时会安于天命,仍有少数学生认为是自己能力太差、失败必然。这反映出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二、实践生活化德育,提升中职生职业素养

中职实习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是喜忧参半,要解决中职实习生思想道德状况的问题,需要更新中职德育理念,营造“大德育”的环境,构建富有实效的德育途径。为此,我们提出实践生活化德育,提升中职实习生职业素养的思路。

(一)改革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会做人

1.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品德发展。德育课在教学中确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使他们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强化道德意识。

2.落实“三贴近”原则,丰富教学内容。 所谓“三贴近”,一是要贴近中职生,即要切实联系中职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指导他们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二是贴近社会,即把国内外形势变化、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当代“中国梦”的内涵等结合起来,及时解答学生关注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三是贴近职业,整个德育教学过程应贯穿于学生的职业,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人生体验进行反思、分析,进而设计未来生活,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并实现道德完满。

3.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积极探索项目法、实验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等现代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这些教法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监督者,注重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的能力和独立创造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二)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实现学生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角色转变

我们可以尝试从纵横两个纬度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纵向维度即是分年级实施:一年级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了解自己所选专业涉及的职业领域,并初步了解职业内容,确立职业目标;二年级阶段主要引导学生落实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断地鼓励学生去实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阶段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理,学校应广泛获取就业信息及招聘会信息,建立起学生与用人单位的信息互通,进而帮助学生完善求职材料,对中职生进行就业及面试的指导,实现顺利就业。横向维度即是多形式实施,学校要根据职业学校和中职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课程活动、专题辅导和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的合理途径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在学生实习前,开展以“择业心理“和”面试技巧”为主题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在面试前对用人单位的情况心中有数,避免了选择实习单位时的盲目性。

(三)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

1.在生活管理中育人。生活管理主要是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对学校学生宿舍、学生公寓、食堂、活动场所的管理等。例如举办“文明宿舍”评选活动,使学生在文明创建活动中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规范言行,从而推动学校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

2.团委、学生会的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德,从而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如我校团委组织的周末大舞台活动,通过鼓励学生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气质和阳光开朗的职业心理。

3.班级管理职业化。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气息。我们以企业的名称命名班级、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视专业情况,将班委改为“领班”、“项目经理”、“总经理”等职务(称谓),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制度公约、学习企业的管理手段每天组织晨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培育学生职业人意识和习惯。

(四)丰富校园实践活动,构建与优秀企业文化对接的中职校园文化

职业素质的养成,来源于优秀企业文化环境的营造。从广义上讲是指中职学校育人的全过程,是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

1.加强校内的德育实训。依据校情,开辟一些适合学生锻炼的机会和场所。例如我校实行“四个一”办学模式:保证学生一次一日旅游实践、一周旅游服务实践、一个月旅游企业实践、一年旅游企业实习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讲究团队意识等职业素质。

2.重视环境熏陶。中职学校要积极引入企业文化,形成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校园、教室、实习基地、楼道的墙壁上可以布置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寄语、优秀毕业生图片、灯箱等,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专业的特点等内容的宣传。注重开展企业设计比赛、专业技能竞赛、作品展示活动等,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体验,增强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实践教育活动。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促进优秀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的交融和互动,拓展学生思想教育和职业意识教育的途径。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社会调查、企业专家讲座、优秀企业员工见面会等形式,帮助学生正确定位职业目标,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参考文献:

[1]张兵营.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究江苏教育[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3(1).

[2]邝邦洪.问题与对策――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第15篇

【论文摘要】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分析了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并对丰富课外体育活动提出建议。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身体、心理、个性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时期,伴随着个性心理的形成,中学生逆反心理表现得异常突出,外在表现为顶撞老师、破坏公物、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为此,学校加大管理力度:装摄像头、请保安、分派值日老师,可是收效甚微。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长期存在,不但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设置了不少的障碍,特别是给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分析造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体育课外活动对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并建议通过丰富课外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来促进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

1逆反心理的涵义

逆反心理是指个人为了维护自尊、以显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在接受外来的教育、规范、制约等刺激影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冷漠、拒绝或反感、讨厌并导致背道而驰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仅仅是一种临时性的态度变化,并非个体稳定的心理结构,它并非为某些人所杜撰,也不是青少年的专利,但青少年时期,由于各种特定原因,使其更加具有明显性和阶段性。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逆反心理表现为对道德教育的抵制和抗拒,具体表现为是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者产生厌烦,反感、对立,甚至拒绝教育的情绪体验和与此相应的行为倾向,对社会道德要求的背离,即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使青少年学生容易对道德教育信息产生曲解,形成抵制道德教育信息的行为意向,不易被与自己原有态度不同的道德教育所说服和固化。当逆反意向倾向越积越多,就会产生逆反行为,即出现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严重阻碍了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接受,是当前学校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析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有效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2. 1心理因素中学阶段正是人们由少年步人青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人生的特殊阶段,中学生的独立意识日益强烈,迫切希望摆脱成年人的监护。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他们特别渴望具备类似成年人的那种能力;为了表现出自己已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但另一方面他们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与分辨是非能力,求知欲虽旺但易转移兴趣,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受教育法的限制,学校除了经济上处于经济上赔偿并无很好的对策。

2. 2学校教育因素①教师原因,教师教育方法的失当,空洞的说教和呆板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则是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直接的客观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主要因素。一些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心理感受与体验,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学生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还有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学业分数,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疏远、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②学生原因,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理解处于迷茫之中,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途径,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或顾及所谓的“面子”跟老师对着干。

2. 3环境因素①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重大,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②学校环境,由于我校刚合并,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学生不免会遇到一些不便之处,又一时又无法解决,学生为表达自己心中的不平,故意向学校挑衅。或顶撞老师、或破坏公物。③社会环境,当代中学生接触社会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多,社会上五光十色的事物和各种社会思潮对中学生思想发展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同伴及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大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逆反心理。青少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有相近的兴趣爱好,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相互感染。因而青少年同伴及群体中的不良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有较强的交叉感染力。

3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3. 1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会吸引师生的共同参与,从而为师生的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一方面老师可以体察学生的心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了解学生学习背后的故事,为日后的谈话积累资料;另一方面使学生感觉老师的平易近人,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直接避免往后意见的分歧而导致的师生冲突。

3. 2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增加教师的可信度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对老师的话持怀疑态度,当教师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学生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往往他们的应对方式就是拒绝和反抗。教师在体育课外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性会使学生在心底里产生一种仰慕、崇拜之情。以致教师的可信度增加,不容怀疑,甚至盲从。为教学、德育打下坚定的基础。

3. 3体育课外活动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发泄的舞台,找到自己的价值部分学生文化成绩较差,老师不予重视,使学生感觉到被冷落,深觉自己可有可无,适时的课外体育活动能让学生找到成功的喜悦,建立信心,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3,4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培养业余爱好,部分成绩较差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个途径升学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意志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避免受微小挫折而产生逆反倾向,进而演变成逆反行为;通过训练,体育课外活动还可以为部分心理困惑的学生解决升学的压力。

3, 5体育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名誉感良好的集体凝聚力是班级良好班风、学风建立的重要保证,而集体凝聚力的形成需要不断激起每个同学的集体名誉感。体育课外活动的开展无疑会使几十颗心无数次的碰撞,依靠集体的力量,同龄人的心理特点也势必会减少逆反心理倾向的形成、逆反行为的发生。

3. 6体育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课外生活中学生的课外时间较为充裕,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变化较频繁,大部分时间过得单调而乏味,这也是导致逆反行为的一重要原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过得心情舒畅、充实而有意义,从而减少逆反心理倾向的形成。

4结论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普遍存在,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学校教育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体育课外活动为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和消除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作用,不仅对中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也是很好的促进,体育课外活动使得教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中学生学业的顺利完成和和谐校园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