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

生活中的体育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活中的体育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活中的体育

第1篇

摘 要 体育即生活,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把非体育行为转化为运动的一部分,从而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精神文明的不断追求,在生活方式方面,不断追求绿色健康的生活理念,保健、养生等词汇不断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本文通过对城市和乡村居民生活中体育的体现,来了解群众体育的开展状况,从而提出政府等有关部门需加强宣传力度,尤其是针对健身意识比较薄弱的偏远地区,进行普及教育,以推动全民健身全面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 体育 生活 群众体育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文明的需求后,人们对于自身体质的关注也在不断提升,精神文明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中,绿色、保健、养生等生活理念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得到体现,人们对自身健康体质的追求的意识也在不断提升。体育作为一项经久不衰的活动形式,也在不断的走进大众人群,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业余生活的主要活动方式。

群众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作用不可估量;在我国,相对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发展比较落后,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更多是由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风气等因素所决定,所以对于体育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之间联系的探究对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的开展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分析法,查看大量关于“体育即生活”方面的文献,分析体育在城市、农村生活中的渗透,进一步了解群众体育的发展状况。

三、体育在各类人群生活方式中的体现

(一)体育在城市人群中生活方式的体现

城市作为我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各类前沿的文化都在城市先得到传播,城市居民的思想意识也高于生活在其他区域(山区、乡村等)的人群;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城市居民对体育的追求也在不断深入,从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等举办的篮球、拔河、羽毛球等小型体育比赛,到市民小区里自发组织的交谊舞、广场舞等活动,再到市民参与健身参房活动,体育锻炼人数的不断增多,都充分体现出城市市民对体育的渴望,对健康体质的渴望,也体现出体育在人们生活中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在深圳、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市民不仅自身参与比赛、锻炼中去,还自愿观看CBA中国篮球职业联赛、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这都是城市居民不断追求体育和健康体质的体现。

(二)体育在农村人群中生活方式的体现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中显示,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所以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全民健身的全面开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前,农村相对城市来说信息及前沿文化的传播较为落后,农村居民主要以满足物质文明文化的需求为主,对于体育的锻炼意识相对比较薄弱;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网络科技等信息传播工具的快速发展,在满足物质文明的需求以后,农村居民也在不断的追求精神文明,尤其是对自身体质的关注也在不断提高;从“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大部分乡村正在推广室外健身器材,为乡村的居民的体育锻炼提供条件,乡村的群体体育活动主要以广场舞、健身秧歌、小型体育比赛等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为主。

四、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体育即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的主要任务早已超出了仅仅是发展身体(发展体力,增强体质)的范畴。目前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身心(身体和精神)健全发展,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现在有许多上班族忙于工作,而忽略了锻炼身体的重要性。体育即生活,笔者认为,就是将体育锻炼融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利用一切可能去锻炼、活动身体的机会,以达到身心的健全发展的目的。如在出行或者上楼时,尽量以步代车,少乘坐电梯,用行走和上楼的方式来进行体育活动,从而预防心脏病、大脑萎缩、老年痴呆、糖尿病等疾病,并达到增进体质的目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文杰提出,“生活体育化”是群众体育的关键,具体而言,就是将非体育行为变成运动的一部分,如走路、骑车、遛狗、园艺等,都是生活体育化的表现。这些简单的日常生活行为,只要我们加强体育锻炼意识,日积月累,就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再比如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爬山,不仅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健康,也促进了家庭情感的交流。因此,体育即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要时刻保持体育锻炼的意识,把一切非体育行为转化为运动的一部分,从而获得健康的体魄。

五、结论与建议

体育即生活,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大促的进作用,把体育融入到生活,把生活中的非体育行为转化为运动的一部分,我们对自身健康体质的追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另外,对于农村等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等有关部门需加强宣传和支持力度,增强居民强身健体的健身意识,加强前沿文化的传播,对偏远地区的群众进行该方面知识的普及教育,从而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有力实施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 佩华,王家林.试论体育生活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87-90.

[2] 王广虎.“生活世界”与社会体育的生活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

[3] 张发强.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J].体育科学.2010(4).

第2篇

关键词 中学生 体育生活 培养方式

一、前言

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中学生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领域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加强中学生身体健康领域的学习,发展多种体能,使学习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锻炼对体能与机能的影响,了解营养的知识,学会合理选择营养食品,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和不良嗜好的危害,其次是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体育活动树立自尊、自信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最后是加强社会适应领域的学习,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敢于竞争善于合作,真正使学生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变化,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把握正确的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尊重感、成功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态度,发挥体育学习的认知情感和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体育运动是促进中学生健康体能的有效手段之一

健康体能是以健康为取向,多从事适当的有氧健身运动,并将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以巩固身体健康。有规律的体育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和灵活性等健康体能的基本要素。通过体育运动能全面发展中学生的体能,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理解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改善身体健康状况。经常性的体育运动对中学生的心理也有积极的影响。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还能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对智力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积极参加运动可以增强自信,培养中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空情绪的能力,使中学生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性心理健康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锻炼使中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改善个体抑郁、焦虑、紧张等情绪,提高了学生团结、合作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

(一)不良生活方式是人类的头号杀手。

不良生活方式的产生主要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其既有生物因素,也有环境因素,既有心理因素,也有文化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对人的健康的损害是极为大的。据报道,目前全球每年有25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而在我国的死因中,约有40%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1993年在美国人口死亡主要原因中,由于缺乏体育运动和饮食不科学造成的死亡位居第二,仅次于吸烟引起的死亡。

(二)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

1.从小培养。

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从小培养可以事半功倍。《汉书.贾谊传》中写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喜爱身体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特别是9-11岁的儿童最需要身体活动。因此,积极引导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既符合他们的需要,也容易养成他们的体育习惯。

2.技能指导。

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运动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所以,运动技能是体育习惯的表现方式。为此,在中小学体育中把锻炼身体、掌握技能与习惯培养统一起来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实践证明,运动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就强烈,表现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习惯也易于形成。因此,通过技能指导的途径来培养体育习惯,比培养了体育习惯再去提高运动技能更现实、更有效。

3. 坚持实践。

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任何习惯的养成都必须付诸实践,只有坚持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行为习惯。为此,必须为中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提供具体的学习榜样,激励其参与行为,方能使他们的体育习惯在实践中得到培养。

(三)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是实现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的一步。

倡导与培养体育生活方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体育运动往往没有规律,很难持之以恒,所以制定一个严格的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是实现体育生活方式最重要的一步。计划因人而异,各有不同,但是其内在东西是一样的,即实现健康的最低运动标准。

四、结束语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只有学生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主体自我意识得到强化,其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行为才能趋与主动,才能自觉地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的、科学的、有效的、安全的体育健身手段和方法,并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健身在现代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它直接影响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也影响到人能否完整,全面一种体育生活方式,对社会,对自身都将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涛.大学生“健康型”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第3篇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指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同时社会适应能力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而体育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在此谈谈。

1.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随之,高效的工作节奏,激烈的竞争压力也对人们健康的体魄提出了更高要求。前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谈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性时,他用了八个字来形容:体质不强,何谈栋梁。

通过长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和系统有效的体育锻炼可以加速人体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除垢纳新,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从而使机体具备充沛的体力,旺盛的精力。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组织的调节能力使各器官、组织的活动更加灵活、协调机体的工作能力得到高,从而使机体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快速反应速度。以此达到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目的。

2.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促进作用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体育活动能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相互之间的距离,进行互相沟通,促进人际交往关系的和谐发展。素不相识的一些人经过一场竞技比赛较量后,因欣赏对方的技术而相结交,最后成为好朋友。

3.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促进作用

体育运动不但能够强健体魄,还能增强意志力。以及培养人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工作和生活中,多数情况下人们需要一种合作,需要有一种团队意识和团体荣誉感。在一个体育运动团队中,队员们知道他们也许并非是最快或最强壮的选手,但他们有其他人不具备的技能,他们懂得自己的和他人的特点,彼此欣赏,彼此配合,在体育运动中形成不可分割的凝聚意识,在这样的形势下,不但能够学会与同伴之间相互配合,还能训练自己的领导能力,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在团体活动中,计划谋略实施等操作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计划能力,这些锻炼的成果在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上会显示出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4.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促进作用

心理承受能力是个体对逆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承受与调节的能力,主要是对逆境的适??力、容忍力、耐力、战胜力的强弱。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现实,因而也必然要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

发挥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其他课堂所不能代替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们的观念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也从单一的教书匠向专家学者型教师角色转变,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既教书又育人,把培养健康有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要从童年和青少年开始培养。乐观的学生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许多激烈的竞争、对抗性的练习让学生经历一些"磨难""挫折",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提高他们对待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

5.体育活动对提高学生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促进作用

社会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