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中生劳动教育内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学;教学特色;育人功效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心理健康课程已逐步纳入高中学校课程之中。这是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需要着力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树立心理健康老师的良好形象
对于刚进校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对心理健康这门课感到既陌生又好奇,因而对心理健康老师也存在着良好的心理期待。教师的良好形象,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这门课的兴趣及学习的投入程度。同时,教师的良好形象还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老师应特别注意自己良好形象的外塑。
首先,要给学生以好的初始印象,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让他们一开始就喜欢上心理健康老师,从而引起他们对心理健康这门课的兴趣。
其次,要不断保持这种初始形象,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自己,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始终保持一个好的形象,让学生从心底敬佩自己的心理老师,并以心理健康老师作为自己以后在教学和为人处世上的表率。这就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在从教过程中,在为人、为学、为师几方面都要努力完善自己。在为人方面,要热情、大方、友善。在为学方面,要不断钻研本科专业知识,能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心理现象以及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同时还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让学生觉得心理健康老师确实与众不同。在为师方面要爱本职工作、爱学生、理解学生,让学生觉得心理健康的老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是自己的知心人,从而使师生间在情感上取得沟通。
二、体现心理健康学科的教学特色
心理健康的知识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其教学也应具有自己的特色,要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
(一)课堂气氛要民主、和谐、融洽。教师的教态要亲切自然,语言要风趣、幽默,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并多采用一些体态语言以增强表达效果。通过课堂演示,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也可多做些试验,让大家积极参与。而对于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可让学生自由讨论,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并可活跃课堂气氛。尽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开动脑筋,不断获取新知,愉悦心情。
(二)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一是要联系高中生的思想实际。特别是对高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学习、生活情况与初中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他们一下子较难适应。同时,有不少高中生认为当前就业有困难,对于考大学感到困惑。对此,可适时与他们交流、谈心,使他们能更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二是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同时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很快。要不断向学生传播新消息,引导他们不断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提高市场经济意识,
(三)教学方法、方式要灵活多样。在讲授时语言要风趣幽默,可适当地采用体态语言,尽可能的启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根据教学需要,还可进行课堂演示或实验。比如,在讲“知觉特性”的时候,不时给同学们出示一些图片、卡片,使他们对知觉的特性理解更深刻。在讲“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的条件”时,可让学生当场做实验,使他们明白短时记忆转为长时记忆的条件是:“即时复述”。对与高中生自身发展关系比较密切或就他们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可让他们展开讨论。
三、进行渗透教育,提高心理健康课的育人功效
心理健康这门课的教学主要是为了引导高中生如何健康地学习、生活,其担负着智育的任务。我们还可以寓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于心理健康教学之中,从而提高心理健康课的育人功效。
(一)寓德育于心理健康教学之中。这就需要心理健康老师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真正为人师表,给高中生做出好的榜样。并严格要求学生,使他们走进大学校园及今后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很好为人处事。可以说,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之中无处不渗透着德育的内容。
(二)寓体育于心理健康教学之中。可让高中生对“健康”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让高中生了解和掌握一些有关的体育心理,更会促进他们运动技能、技巧的发展,在体育运动中取得好的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而心理的健康又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健康的心理对身体的积极影响,更是体育运动所不能替代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生活;审美
最近,教育部宣布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是生活的重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在促进学生的生活体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提升审美素养是语文学科特点的要求和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要求。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学校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通过生活化阅读教学来提升高中生的审美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更准确地评价作品。高中生审美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作用特别明显。下面我来谈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升审美素养的几点策略。
一、理论知识准备
了解一些生活化阅读及与美学相关的基本理论。
(一)生活化理论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提出“生活世界理论”。这一理论对现代教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启示。它成为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并且热爱生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陶行知全面学习了杜威老师的实用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亲身实践,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二)实践美学理论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强调实践论。他的实践美学理论把实践看作“人的感性活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马克思看来,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劳动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我国当代的实践美学主要是指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构建起来的美学学说。王国维先生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
二、选择生活化与审美元素兼具的阅读文本
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推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文质兼美的阅读材料。同时又尊重学生个体生活的差异,允许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趣味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在阅读实践中获得真实的数据,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教师推荐与学生自选相结合,兼顾生活化与审美元素。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可与课内教材文本内容同步。比如在教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时,推荐学生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观赏经典影视剧《红楼梦》。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曹雪芹借林黛玉的眼睛来展现贾府的建筑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学生从《红楼梦》中寻找更多展现出来的贾府的建筑环境和社会环境,拓展补充,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人物命运和环境间联系的思考。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还可与课内文本体裁样式同步。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第一个板块“向青春举杯”中选择了一系列现当代诗歌,例如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戴望舒的《雨巷》等,教师在教这一板块时,推荐中国现当代诗歌主要流派的代表作,例如朦胧诗派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现代派戴望舒的《寻梦者》,新月派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让学生通过大量诵读现当代诗歌,感受诗歌的审美趣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教师推荐生活化阅读材料,不应局限于课堂,还可以联系时事、新闻、综艺影视等生活中的热点,进行课外的拓展。
1.我省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各方面发展的总体趋向、学段特征、地区差异(沿海地区与内地山区)、校际 差异(重点与一般)、表现及其内在规律性。
2.社区环境、传播媒介、学校、家庭诸因素在学生道德发展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和最不成功、最不受 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4.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诸因素(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的最薄弱环节。
这个调查研究仅是我们整个道德教育研究中的第一阶段,第二步的工作将是根据道德教育理论和调查结果 ,拟定一套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拟订一套适合于我省中小学生特点的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道 德教育与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激励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选定学校进行实验验 证,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总体概述
应该说,我省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有80%左右的学生,在许多项目测量 中,显示出良好的品德素养。这说明,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对“我们国家太穷了, 有机会我一定争取出国不再回来”持否定态度的占95%;对“如果能出国赚钱,任何下贱的事我都干”表示 不同意的占94.5%。这虽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教师和 德育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
但我们也看到,中小学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诚实问题,在我们设计的一个测验学生是否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弊的项目中,有60% 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的倾向,其中学段愈高这种情况愈严重。联系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问 题,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与文 化等领域的运作尚未完全进入理性化、法制化阶段,在不发达、不规范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 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且多能得逞,这就难免对中小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此外,学校德育工作长期 以来对诚实正直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其次是勤劳俭朴问题。有52%的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有25%的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 动。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抓得比较紧,许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但由于结合社 会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劳动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以及许多家长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 为未来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家务劳动,使其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学生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个人、对 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提高他们的劳动自觉性,是今后学校教育中应当加以重视的。
第三是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有26%的学生觉得自己难以承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打击。这自 然与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学校和家庭过多的呵护,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艰苦的生活锻炼。这种 现象若不加以纠正,将来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
第四是孝敬父母问题。虽然有90%的学生存有报答父母之心,但他们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或不知道怎么 表示。37%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谈,更多的人没有帮父母干家务。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 情感,却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观念偏颇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 把孝道视为封建伦理道德避而不谈。事实上,孝敬父母是爱国主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责任感 等道德品质的基础。
第五是主持公平和正义的品质较差。只有75%的学生表示,当好友与人发生纠纷时会站在有理的一边; 而有26%的人则表示偏袒好友或干脆躲开。这26%的人中还仅仅是出于情面上的考虑。可以推断,当危及 自己安全时,表示偏袒或干脆躲开的就远不只26%了。联系到社会上见义勇为者少、明哲保身者多的现象, 更使我们感到在中小学加强正义感的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六是集体观念淡薄。只有69%的学生很喜欢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 前学校中集体主义教育少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社会上个人冒尖、个人奋斗成功的现象较多,激 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使人际关系趋于冷漠,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生的宽容精神也比 较差,如表示与人发生矛盾时,能主动与之和好的学生仅为66%。实际上,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 济,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生产方面,更需要团结协作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今后亟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外界作用的程度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现,有39%的中小学生认 为对他们为人处事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父母;32%认为是学校、教师;29%认为是社会文化媒体。当代学 生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多维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文化媒体、社会生活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的作用日益上升,因 此必须下大力抓好家庭教育这一个重要环节。
各学段学生道德品质的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道德品质现状值得忧虑。如我们在一项测量作弊倾向的测验中发现,小学、 初中和高中生的不诚实倾向分别为53%、66%和74%。联系到当前假冒伪劣现象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是我们今后道德教育应突出强调的一个方 面。在勤劳俭朴方面,很爱参加学校劳动的人数比例在三个学段逐步递减(82%、76%、57%);高中 生中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情况从小学和初中的16%左右猛然增加到31%。随着年龄增长,消费上有一定的 自主权或更注重外在形象是自然的,但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要适当进行消费教育。
学习上的勤奋进取精神在高中阶段也有衰退。根据调查,争取好成绩的高中生仅为63%,大大低于小学 的81%和初中的83%;力求独立克服学习上困难的高中生为70%,而小学生为84%,初中生为86% ;愿意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进取的高中生为77%,而小学和初中生则为85%左右。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可能 与当前社会上知识和收益失衡及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不适应有关。如何使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继续进取,提 高学习积极性,是社会和学校应加以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对家乡很有感情的人数比例从小学到高中呈递减趋势(90%、79%、69%),这种现象说明“外面 的世界很精彩”的心态在初、高中学生中颇为严重。其数字也预示了今后我省人口外向流动增强的潜在性和建 设农村的艰巨性。
高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明显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欢班集体和集体活动的人数比例小学、初中 、高中分别为81%、65%、49%;高中生表示乐意完成班集体分配的难事的仅为65%,低于小学的8 7%和初中的82%;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同学的为76%,低于小学的85%和初中的89%。由此可见,培 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自制自律和谦恭礼让的品质并未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反常的现 象也在几道道德规范理解程度测试题中反映出来。在提倡节约的三项原因(①因为父母希望子女节俭;②因为 平时节俭便不致于有求于人;③勤俭是一种美德)中,选择③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5%、82% 和71%。
从正常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看,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力总体上应是不断提高的。上面这些反常的情况 说明,中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如道德认知水平的局部停滞和下降);社会道德和价值取 向对中学生道德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如崇尚实惠、拜金主义等一些社会现象,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学 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道德认识障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如过去只强调说教 ,现在又过分偏于他律)等等。在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对中学生,尤其 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之内化,值得深思。
不同学段的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途径也不同。高中生虽然外表上与父母不那么亲近,但父母的言行仍然 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例大致保持在1/3左 右,如果方法得当,作用还会增大。而对小学生而言,则取决于道德规范和行为本身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 系的紧密程度。小学生的日常道德规范认知水平表现为:对较远离其生活的理解力低,对贴近其生活并具体实 践的则理解力高些。为此,对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我们应注意适当地通过与他们生活、学习较贴 近的电影、电视、广播和图书之类直观形象的媒体来影响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沿海地区和内地山区学生的比较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总体上讲,内陆地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低于沿海地 区,但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则高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环境更为开放,初、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观念变化较快,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认同程度较低 ;而内地山区由于环境比较封闭,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变化比较迟缓,相对沿海地区更稳定、淳朴一些。比如, 在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方面,内地山区高中生中有73%愿意这样做,沿海地区为60%;很喜欢参加学校劳 动的,内地山区初中生比例为83%,沿海地区仅为68%;内地山区高中生的学习进取心强于沿海地区(分 别为69%和57%);有66%的内地初中生经常和父母交谈,而沿海只有55%。此外,诸如同情心、热 爱家乡、乐于奉献等品质的发展方面,内地山区的中学生均强于沿海地区。在调查的样本中,内地山区有86 %的初中生对自己的家乡很有感情,而沿海地区则只有70%,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与国外各方面交流较多 ,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对其道德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 地比较国内外的生活与发展,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是沿海地区学校德育应重视的工作;同时应探讨在商品经 济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宽宏大量的品质。
德育教育中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互动高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据调查,我国很多高中学校的班主任和学生之间除了正常的课本知识交流以外,很少再有课外的交流与互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地位界限分明,学生一看到老师,内心就会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而大多数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采用的是”命令式“的方式,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内心的思想动态却是班主任所不能察觉到的,这样德育工作的开展就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不能对症下药,效果也就微乎其微,因此,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德育教育内容过于单调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表现为争做四有新人,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内容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学生除了要有“有理想,有文化”以外,还要具有集体主义观念,劳动观念,自觉遵守纪律观念,责任观念等,只有这样紧跟时展步伐,不断完善德育教育的内容,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才会落到实处,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会得到保障。
二、改善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举措的探讨
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在高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应根据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完善德育教育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高中班主任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方案,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障。
2、制订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的管理,人性化的管理规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在高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中,通过制订人性化的班级规章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言行,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管理制度的制订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要遵循“人无完人”“知错能改就是好学生”的原则,从人性化角度来拟定班级管理制度。以班级量化考核为例,在扣分后,可制订出相应的辅助措施,如某学生逃学后被扣分,可通过对该学生一周内的表现进行处理,当该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再没有出现类似错误,则可放弃追究,也可通过其他好人好事来抵消其逃学的“过错”。如此,学生会犯错,也有改正的机会,积极性会增强。
3、加快“后进生”的转化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数量的“后进生”,但是无论任何原因形成的“后进生”在一定程度上都会阻碍德育教育的开展,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开展工作的侧重点转移到“后进生”上面来,首先就要适量增加“后进生”学习的时间,可以在先进生和后进生之间设置帮扶小组,在班级里营造一种“你争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加强同学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其次班主任要作为他们的倾诉对象,要时刻倾听他们的心声,在情感方面拉近与后进生之间的距离,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后进生多鼓励,多赞美,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后,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提高,学习成绩的提升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4、班主任应树立自身责任感责任感作为新时期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容忽视,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灵魂人物,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领航者,首先要树立自身的责任感,具备强烈的责任心与责任感是现代班主任所具备的必要条件,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国家,学校,学生负责,在德育教育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多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牢固树立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以后做一个有责任的,有担当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劳动可以增强人的体魄,“劳动最光荣”的理念已经深入广大中国人民心中,而学生们的主要时间是用来学习,劳动的观念相对淡薄,不能有了成绩,丢了身体,首先班主任可以在学校日常的劳动活动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做表率,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劳动竞技,努力营造火热的劳动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劳动观念就会逐步增强,身体素质也会提高。
6、转变教师角色,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在高中德育教育的工作中,班主任处于怎样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还是让学生容易接近的“大哥哥,大姐姐”,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后者角色才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班主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关心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举办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以此为基础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样班主任可以成为学生最信任的“朋友”,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总结
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相对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不断扩展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艺术家对美术形象的描绘并不是单层次、平板式的再现,而是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创造和独特及崭新的意象。如著名画家李可染的《牧归图》,通过他深蕴我国民族文化风格之真髓及内心的意念,蕴真善美于画面之中。透过美术作品,使作品在美术领域里,存在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国化。
美育的内容首先应该是美的,才可能产生美感。同时,也应注意美的对象情况复杂。如欣赏齐白石的国画,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齐白石生活的时代,了解国画的有关知识点,包括流派和技巧。否则,学生一时很难感受到作品的美感。如美术家楼传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一副风情画,但从其描述的意蕴中,却引起了我们对文化的思考、对的理解和向往,并且从无穷大的宇宙万物中发现了生活真谛,挖掘了新的生活、新的思想课题、新的审美趣味。其次,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再次,要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入欣赏心理。根据对象的特点,创造适当的环境,当学生进入美感心理之后,可以采取方法进一步帮助他们深化美感。同时还要充分尊重接受美感的个性差异,不要简单地推广美感的样板,更不要强加于人或强求一律。对教育效果的期望和检验,要长远一些,开放一些,切忌短视、呆板和狭隘。只要学生产生了真正的美感,他们倾心赏美,才会乐心受教。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亦能培养人的情感。意是情的升华,情是意的基本。美术家陈逸飞在《故乡的回忆》中谈到:“山水本无生命,更无感情,但当我看到了周庄……我总感受到它蕴含着一种与故乡息息相关的情感精神。因此,我进行创作《故乡的回忆》时总是力求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祖国的客观景物融合在一起,形成千种新的境界,也抒发了我自己此时此刻的情思。”
美术作为美育主要手段的途径,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更是通过学习、欣赏、体验、想象、合作、评价、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从而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受到治疗和矫正,使其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所有这些都足以证实了美术作品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巨大作用。
美术教学不仅具有知识性、技术性,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性。假如能在美术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健康,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教育,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培育适应万变社会的心理健康人才,从而为“快乐美术”开拓新途径。笔者曾经在校园中遇到过乱扔矿泉水瓶、果皮、食品袋的学生,所有坏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如何让他们对这些垃圾印象深刻?让他们捡回这些垃圾,将收集到的各种废物带到美术课堂上,利用这些进行美术创作。笔者相信,只要美术教师善于捕捉学生身上最细微的“质”点,就一定能为“快乐美术”开拓更多的“快乐”新途径。
调查结果1主旋律教育卓有成效,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教育薄弱
研究者列出12项学校普遍进行的德育内容,即劳动教育、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让教师和学生分别对这12项内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对学校12项教育内容实施效果的评价位次大致相同,80%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排在前三位,充分说明近几年学校在主旋律教育方面卓有成效。而被排列在最后三位的内容,教师和学生也基本一致,它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反映出这三项内容是学校德育的弱项。
在与此相关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满意度的评价调查中,也得到基本一致的结果。研究者列出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关心国家大事、心理调节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共10项内容,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排位基本一致,教师、学生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是尊敬师长、文明礼貌、热爱祖国、热爱集体;而被教师、学生排在后三位的师生不大满意的是心理调节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关心国家大事。在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学校德育内容需求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交通规范、文明公约、行为规范、自我保护常识、个人修养、竞争与合作、劳动态度习惯、时事与政治、择业指导、家政指导、法律常识、环境与生存等12项内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排列前三位的依次为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其中,初中生的排位与学生总体相吻合,小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与学生总体的不同之处是排列前三位的有交通法规;高中生与学生总体不同的需要是法律常识。
分析与建议
这些年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调查反映出比较薄弱的是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学生最需要的德育内容是个人修养、自我保护常识和文明公约。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又各有侧重,小学生是交通法规教育,高中生是法律常识,初中生是自我教育。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各自生存发展中急需要指导的,而这些内容在学校德育中却是欠缺的。由此可知,学校德育的内容应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进行系统教育,以保证实施内容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随意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依据学生品德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使内容与学生的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发展性的德育。在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德育的功能除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外,还应有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学校德育也应增加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质量的内容,诸如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儿童消费、权益保护等,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促进其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调查结果2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列于首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则是班会
研究者列出大型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各科教学渗透、个别学生教育共8个学校普遍运用的德育途径,让教师、学生对这些德育途径所起的教育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发挥作用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别。学生认为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的途径排列前三位的是社会实践活动、大型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而教师排列前三位的是班会、大型教育活动、个别学生教育。其中差别比较大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三项。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作用最大,而教师却将其排列在第四位,相差3位;教师认为班会作用最大,而学生却将其排在了第四位,同样相差3位。对个别学生教育教师排在第三位,而学生排在了第七位,相差4位。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对军训、参观访问、郊游野营、文艺联欢、体育竞赛、公益劳动、兴趣小组、科技活动这些学校常用的德育活动形式哪个最喜欢呢?各年级学生一致最喜欢的是郊游野营,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共有1243人选择了它,占被调查总人数的44.6%,明显高于其他活动形式,经统计分析,此项活动与其他7项活动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调查也反映出,在教师和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中,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被教师排在了末位,学生则把团队会排在了末位,思想政治课也只排在第六位。在对学生关于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中,研究者列出校园环境、校风、班主任工作、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支书辅导员工作5项内容,学生相对不太满意是后两项内容,其中高中生对团支书工作满意度最低,仅为36.7%。在关于学生对德育活动形式喜欢程度的调查中,公益劳动成为学生最不喜欢的活动形式,喜欢的人数只有24人,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0.87%。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情有独钟,而教师对它的作用却认识不足,在这一点上反映出教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感受上的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断扩大,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德育实效。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重知识灌输,忽视实践体验,这恐怕是德育的失误之一。因此,学校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当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坚决避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像学生之所以最不喜欢公益劳动,一方面原因,反映出学校、家庭、社会对公益劳动不重视,另一方面原因,有些学校组织公益劳动单纯为完成任务而劳动或为宣传而劳动,没有把它纳入学校德育计划,没有作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和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形式,这是学生不喜欢公益劳动的主要原因。
教师、学生对学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存在如此明显的差别,反映出教师教育观念上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教师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这种自己主导下所实施的教育途径或方法评价较高,而没有注意学生的感受,没考虑到外在的教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在调查中,问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回答“喜欢自己组织的活动”的学生有1925人,占总人数的69.3%,而“喜欢班主任组织的活动”的学生只有225人,仅占总人数的8.1%,说明学生喜欢自己搞的活动,不喜欢教师主导下的说教式的途径和方法,他们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不喜欢封闭式的、死板的教育。而我们的德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的问题,反映出德育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严重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问题。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教育,这样的德育学生怎能乐意接受呢?在调查中反映出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团队工作不满意,以及对班会、个别学生教育比较低的评价,恐怕都有这方面的原因,并且可能是主要原因。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首先要解决的不是途径、方法问题,而是观念问题,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德育观念强调发展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只有学校德育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德育的实效性也就会不断增强。
调查结果3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对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高于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了解学生”的德育能力得到学生相对最低的评价
研究者列出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举止文明,团结协作,遵守纪律,廉洁从教,尊重家长8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学生对教师遵守这些规范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无论是教师自评,还是学生他评,都对教师遵守这8条师德规范给予一致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平均满意度在86%以上,教师的满意度每项都在93%以上,学生的低些,也都在82%以上,其中评价最高的是“爱岗敬业”这一条,教师、学生分别为98.1%、92%,经统计分析,二者无差异;评价最低的是“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经统计分析,二者也无差异。
在教师问卷中,研究者调查了教师群体对自己11项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了解学生的能力占84%,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占76.3%,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占67.9%,组织活动的能力占73.6%,语言表达能力占76.1%,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占61.6%,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的能力占76.4%,创设良好德育环境的能力占67.7%,个别谈话能力占79%,转化后进生能力占65.9%,教科研能力占54.3%。教师对自己德育能力的评价明显低于遵守师德规范的评价。相对比较弱的能力是教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虽然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评价认为很符合、基本符合的均超过60%,但是普遍低于学生对教师师德规范的评价。在“了解学生”这一项,教师自己的评价和学生对其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教师的百分比为84%,在11项中比例最高,而学生的平均百分比刚刚超过60%,其中高中学生仅为45%。
分析与建议
调查反映出,教师普遍能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在“爱岗敬业”这一条上,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说明教师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但调查也同时反映出,“热爱、尊重、了解、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这一条,无论是教师自己,还是学生,评价在这8条里都是最低的,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热爱、尊重、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基础,调查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上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进一步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对待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现实基础。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以及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都对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知其“心”,才能恰当地运用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德育才能有针对性。调查反映出的学生对教师了解学生能力很低的评价,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要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调整心态,改进方法。
调查反映出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相对较低,这是客观实际也是教师的需要。面对德育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研究探索,揭示规律,寻找新方案。教师参与教科研是使自己工作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的重要途径。心理诊断与辅导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但是学校缺乏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德育干部自然就担负起了这个责任,因此,需要加强培训指导。同时,所有德育工作者都应掌握一定的心理诊断与辅导能力,这对了解学生,提高德育工作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结果4学生对德育的评价与需求存在明显的年龄阶段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对德育内容、德育途径还是对学校、教师工作,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评价都有显著差异。他们的年龄不同、年级不同,评价的水平也不同,对德育的需求也不一样。在对学校12项德育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方面,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生对各项内容实施效果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5.9%,初中生为47.2%,高中生为36.5%,高中生与小学生相差19.4个百分点,与初中生相差10.7个百分点。除第11项青春期教育、12项民主与法制教育外,前10项内容都是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青春期教育初中高于小学和高中,这是初中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初中生与小学生持平。
在对8条德育途径所起作用的评价上更明显地表现出这种差异。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年龄段学生对德育途径所起作用很大、较大程度的评价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呈阶梯状、递减趋势。年级越低评价程度越高,年级越高评价程度越低,小学生对学校各项德育途径作用评价最高,平均达78.2%,其次为初中生58.8%,高中生仅为44.6%,高中生与初中生相差14.2个百分点,与小学生相差33.6个百分点,经过对各项途径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极显著,可以说,学校德育途径的作用与学生的年级、年龄呈反比。
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以及对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满意度的评价也都同样呈现出这种差异。
一、目前的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1.德育内容过于陈旧
德育内容是指用来形成学生品德的社会思想的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综合,其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所以,德育内容非常广泛,给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使其在德育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进行理想教育时,过分关注学生大学理想的教育,将考大学作为其唯一的理想,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而且高中生正处于青年期,喜欢张扬个性,独立意识较强,教师这种德育方法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进行爱国教育时,讲解的都是一些老套的爱国故事,观看一些已经过时的影片,使学生缺乏兴趣,对教师的话总是表面应付,实际完全没有听进去。这些都会使德育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德育目标。
2.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低
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起着引导的作用,对德育工作能否有效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中教学中,德育工作一般由班主任承担,这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比如说:班主任日常工作较多,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文化课的教授和处理班务上,分配给德育工作的时间较少,有的时候一个月才开展一次德育工作,由于相隔时间较长,使得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难以得到增强。而且,大部分高中班主任所学的专业都是英语、数学或者语文,并非专业的德育人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大都是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看法为准,专业性不强,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无法给予有效的解决,甚至还会给学生造成误区,无法让学生做到真正的理解。
3.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
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影响德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目前的德育教育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却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有的班主任认为学生就应该听从其所给的建议,不应该反驳,觉得自己所做的都是为学生好,这就使学生由德育工作的主体转为德育的受体,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并不能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不仅无法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严重的还会导致师生之间产生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德育工作的发展,也给学生的心理留下了阴影。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途径
1.选择能够达到新课改要求的德育内容
新课改的要求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所以,高中班主任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选择一些时代性较强的、有文化内涵的、能够起到强烈教育意义的,而且能使学生感兴趣的德育内容,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发挥其自身价值,才能使其得到有效的发展。另外,理论上的教育远远没有实践中的教育效果好,高中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开设第二课堂,使学生成为德育过程中的工作主体,使学生的道德修养在耳濡目染、亲身体会中获得提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班主任的德育培训
就班主任而言,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德育的次数,在注重提高学生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心理的发展,对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疏导,这样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四有”人才;就学校而言,要加强对班主任德育知识方面的培训,比如说:可以开展学术交流会,让班主任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并借鉴一些优秀班主任的德育成果,丰富自身的德育理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派遣班主任出国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使班主任能够对学生进行科学、专业的指导,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前,要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性格特点,还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来进行德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平等的身份,真诚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在此过程中也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说对一些比较内向敏感的学生,语气尽量委婉,做到循循善诱;对于性格开朗、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题。教师所要格外注意的是要把握说话的分寸,既要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要树立一定的威信,这样才能使德育的教育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高中政治课 德育 学生
新大纲明确规定:“思想政治课要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奠定基础。”可见,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虽然中学其他各科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不像政治课那样,整个教学都着力于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课本质上应该是一门德育课程,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着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急需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却被忽略了。
3.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
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受知识能力及社会阅历的限制,看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理解,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观点往往持逆反态度。
4.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纯粹的灌输、喋喋不休的讨论、翻来覆去的提问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因此,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2.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以往的政治课堂曾陷于这样的误区,上课满堂灌。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师与学生精疲力尽,但效果却不佳,事倍功半。经过探索,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自学、讨论、讲授三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循循善诱,有的放矢,释疑解惑,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使教与学显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了。
3.倡导学生自我体验,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自我体验亦即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去操作和感受教育对象的过程。道德教育为了把社会的期望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成分中去,必须让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去活动,将道德理论变成他们直接相关的对象,并在活动中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和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者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当情景(包括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条件),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对象和活动目标能够在活动中形成有机的统一。在这种情景中,由于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将教育者操作的知识对象变成自己的操作对象,因而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感受知识对象的善与真。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较多地采用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这些课型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乐于参与。一些诸如“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假如我富裕起来,该做些什么”等问题,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道德理论变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从而使之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讨论、演讲和参与辩论的自我体验活动中,在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照、比较中,反省或重新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此时,教师的引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4.美化教学心境,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教学心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学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由“心理流”(由具有方向性的知情意等心理要素构成)和“心理场”(具有不同层次,蕴藏精神能量的磁场)所组成的有机的心理结构出发的。良好的教学心境,就是教师整个地沉浸到由“心理流”到“心理场”所组成的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教师能把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语言、模式等有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能使教师讲解声情并茂,内容结构自然得体。教师良好的教学心境又能感染学生的听课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师生双方以相应的角色感受着授课内容,使整堂课犹如山巅瀑布,气势非凡,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良好教学心境的形成需要教师“胸有成竹”、“意在课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授课内容,占领教学的至高点,总揽全局;才能使自己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才能使自己的讲课如鼓风之帆,使整堂课如一幅引人入胜的字画,充满灵气。
5.开展活动,创设情景,实现知行统一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用进废退”进化思想早已告诉我们,“身体锻炼十分重要,是身体不至于退化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活动)可使有关的肌肉加大力量;而停止使用(活动),则与损坏有关神经的作用相同,使相应肌肉趋于衰退。当今的学生长期静坐于书桌前,片面地重视脑力劳动,忽视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其表象是学习压力大,但根本原因是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众所周知,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逐步形成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而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基于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西方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多位教育大家的体育教育思想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引导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良性发展。
一、国外著名教育家主要体育思想探源
古往今来,许多西方大教育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并举,表现出对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的重视。古希腊三哲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体育教育均有独到的见解;而杨·阿姆司·夸美纽斯、让·雅克·卢梭、约翰·洛克、裴斯泰洛齐、赫伯特·斯宾塞、伊·阿·凯洛夫等大教育家也有发人深省的体育教育思想。以上教育家的思想共识即为:体育应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是人们生存、生活、工作、娱乐、发展的基石。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认为,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勇气,身体的训练应在智力训练的前面。体育训练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不应该像斯巴达人那样通过儿童勇敢地艰苦操练而变得残忍,应该把高贵的东西而不是兽性的东西放在首位。体育在人们不同的教育阶段包括不同的内容:在幼儿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游戏、饮食来发展儿童身体;初等教育阶段主要是通过体操训练形成人健美的体格、勇敢和良好的习惯。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趋向于体育不能落后于智育。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认为,身体健康在平时是有用的,因为人们做一切事情都需要用身体,要尽可能使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而在战时,身体健康就更为重要。即使在思维活动中,健康的身体也是必要的,许多人“由于身体不好,健忘、忧郁、易怒,就会影响他们的神志,以致他们把已获得的知识遗忘殆尽。”[1]苏格拉底要求每个人的身体能忍受严寒、酷热、饥渴、疲劳困顿,以便能适应各种环境;常常“竭力劝勉他的门人,要注意身体健康。一方面要尽量向那些知道怎样保持健康的人学习,另一方面个人自己也要一生一世注意……”[1]苏格拉底自己经常锻炼身体,准备应付身体可能面临的任何考验。他每天早上都到广场去体育锻炼,因此培养了自己忍受饥饿寒冷、疲劳的惊人能力。[1]苏格拉底能够最终成为古希腊三哲之一,重视体育锻炼,摸索健身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曾提出“先音乐教育,后体育训练”的主张,他把音乐和体育并举,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指明了体育锻炼在人们个体发展中的重要性。“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作的影响,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2]
杨·阿姆司·夸美纽斯(JohannAmosComenius,1592-1670),17世纪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民主教育家。在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时,夸美纽斯强调人的身心是和谐的,他说:“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3]”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在身体、智慧、德行和信仰几方面和谐发展的人。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世界观认为“肉体是灵魂的监狱”,鼓吹实行禁欲主义,通过折磨肉体来拯救灵魂。夸美纽斯的观点与此正好相反,他认为:“身体不独是推理的灵魂的住所,而且也是灵魂的工具[3]”,因此十分重视保持身体的健康强壮,要求家庭和学校都应注意使儿童的生活与学习有规律、有节制,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该观点也符合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中的恢复机理。
约翰·洛克(JohnLock,1632-1704),17世纪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在论述绅士教育时对体育非常重视,在《教育漫话》中一开篇就说:“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精神。”“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得到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4]他为了培养健康的绅士,根据他的医学知识,拟定了一个锻炼绅士体格的体育保健制度,对儿童的衣、食、住、行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以此达到把绅士锻炼成能拿起武器去当兵的标准,使他们能够有一个忍耐劳苦的强健体魄。他所提出的各种保护与锻炼身体的体育卫生的要求,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他关于体育的见解,内容十分丰富,新颖而系统,对当今学校体育卫生管理和家庭体育卫生管理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1712-1778),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达出了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卢梭想象的自然人是身心调和发达的人,是运动敏捷、身手协调的人,所以身体的养护和锻炼被视为儿童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而这种养护和锻炼其实质就是具有身体练习的体育。卢梭对于当时轻视身体健康的流俗主张给予无情的驳斥。首先,他认为惟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使人忍耐疾苦,勤于工作,获得幸福和延长寿命。他说:“体质愈衰弱,欲求愈迫切;而体质愈强壮,便越能忍耐。一切肉体的都产生于体质软弱的人;他们愈不能得到满足,他们的痛苦也愈强烈。”[5]又说:“几乎所有长寿者,都是出于从事多量体格锻炼而能忍受疾劳和工作的人。”[5]其次,卢梭认为健康的身体是理性发达的基础。他认为:“身体要相当的健康,以便听从心灵的支配;正好似好的仆役必须是健康的。”[5]并指出:“以为身体的活动会妨碍心灵的活动,那是一桩绝大的错误。仿佛二者不能联合并进,也仿佛心智活动不愿意去作行为的指导一般。”[5]所以“你假如要培养儿童的智力,你应当培养那智力所要控制的体力。为了使儿童良好而慧敏,你要给他的身体以不断的锻炼,使他的身体强壮而健康;你要让他工作,让他做事,让他奔跑和喊叫,让他永远活动;使他成为有体力的人,他不久就成为有理性的人了。”[5]再次,好的身体是优良品德的基础。卢梭说:“霍布斯称邪恶之徒是健壮的儿童,是不符合事实的。一切邪恶皆由体弱而生;儿童因为体弱才令人厌恶;设法使他们强壮,他就变好了;因为假如我们什么事都能做,我们一定不做坏事。”[5]卢梭把体育和锻炼当作教育的主要内容,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体育先于智育”,有别于我国现在的“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
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不仅要发展人的道德和智慧,还应发展人的身体力量,因为体育和德育、智育及劳动教育是紧密联系的;人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的基础都蕴含在人身体的发展之中。他认为体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的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出来。他说:“眼睛要看,耳朵要听,脚要走路,手要抓物”,以致人的整个身体能要求通过各种活动得到发育成长。这种活动从小就在进行着,如从手抓、脚蹬、走动、伸举到“打击和搬运,戳刺和投掷,拖拉和旋转,围绕和摆动等等[6]”都可使体力得到发展。这些“体力表现形式虽各不相同,但是或合或分,都蕴含着一切可能的行动的基础,乃至蕴含着构成人类的各种职业的最复杂的行动的基础。”[7]而这些简单的体力表现形式的基础,则是自然所赋予的关节活动的能力。因而他提出了各种关节的活动应是体育最简单的要素;体育应该从儿童的早期开始,学校的体育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裴斯泰洛齐对体育的认识落脚于一个“力”字。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1820-1903)对体育也很重视,他是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开始时期的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利益(幸福)和现代生活日益增加的竞争,都需要体育;一个民族的繁荣、战场上的胜负、商业上竞争的盈亏,都与人的身体强弱有关;女孩和男孩同样需要体育。在《体育》一文中,他从体育理论论述到人体的养护与锻炼:“身体即是心智的基础,要发展心智就不能使身体吃亏。”“长期的身体毛病使最光明的前途蒙上阴暗,而强健的活力就使不幸的境遇也能放金光。”[8]因此,他要求让儿童多运动、多游戏,他认为游戏和竞技比体操更重要。他提倡自然的身体锻炼,反对人为的体育制度,在学习方面,主张不能让学生过分疲劳;改变当时学校那种儿童由于体力衰弱,时常被迫离开学校,功课繁多,教师苛求,以致学生不得不以一天12到13小时的时间致力于学习的现象。他说:“当用心大为过度的时候,结果就严重得更厉害,不只影响身体的健全,也影响到脑本身的健全。”“身体健康下降是学习过度的后果,……硬塞知识的办法该受到多么严厉的谴责。”[8]斯宾塞对体育教育的重视也构成了他的五大部分课程体系的第一部分:开设生理学、解剖学。这是阐述生命和健康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在斯宾塞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伊·阿·凯洛夫(1893~1978),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很有影响的苏联教育家。他主编的《教育学》于苏联第二次教育改革时期问世。从那时起,他的教育理论一直成为苏联传统的教育指导思想。凯洛夫在《教育学》第十六章《体育》中论述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是增进青年健康,发展他们的体力和各种能力的必要条件。”“体育的任务是使学生的身体获得发育,使它变得结实健壮,有坚忍和持久的力量,并且要发展学生的灵活而美观的动作。”[9]这已经从理论的高度提到了体育的概念、任务和外部条件,为后来体育基本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诸家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
通观以上多位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大家的体育教育思想,不难发现体育对于他们一生的重要性。通过对他们主要体育思想的溯源和探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基本启示。
1.学校体育教育应坐拥真正意义上的“五育之首”
以上多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中,无一例外地将体育教育列在“五育之首”。早在1917年4月1日,用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10]在这里,青年已将体育提至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五育之首”,可见体育在教育环节中的重要地位。
2.学校体育教育中应改变重文轻武的办学思想,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重视和加强体育教学
在当代体育教学中,尽管《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法规文件对体育课、体育考试及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都有明确规定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得到严格执行。长此,学生间流传“体育课学好学坏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这实质上既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悲哀,更是整个教育制度的悲哀。学校乃至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轻视,必然导致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淡薄,更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要彻底改变此种现状,学校应逐步废止应试教育,根除淡化重文轻武现象;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制度,制定具体落实细则。只有有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的制约并严格规范管理,才能保证体育工作的质量,才能逐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
3.在学生锻炼意识培养方面,应将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作为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的主要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前面我们所列举的西方大教育家的体育思想,无一例外地重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这对于我国今天的体育教学仍有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这里所说的提高学生兴趣并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简单地动一动就可以了,而是要求学生要较好地掌握运动技术,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学习掌握锻炼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应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要加大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学生有着较好的运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并且掌握2-3项特色和具有一定优势的运动项目,对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体育锻炼对身心的各种功能,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增进健康、缓解压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由自发到自觉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4] 洛克.教育漫话.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5] 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8] 斯宾塞.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关键词:德育教育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8
目前,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对象为90后青少年,他们自我意识较强、崇尚个性,是富有创造性的一代。现代通讯技术发达,通过网络和其他媒体他们与社会的接触面不断增大,已初步形成了独自的思想和认识体系,正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认识不够全面,更容易受负面因素的干扰。有人说,“对于社会来说,学校就像工厂,学生就像产品:学习成绩不好是次品,身体素质不好是废品,道德品质不好是危险品。” 此话不无道理。可见,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对于引导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及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高中阶段德育内容主要包括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3.集体主义及劳动教育 4.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5.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当前高中教育的重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教学目标直指高考“升学率、上线率”。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而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我认为德育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德育工作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才是落实德育教育的关键所在,即注重一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有目的的开展德育工作。潜移默化、日积月累,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为此,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高考新动态
高中教学的主要为知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为高考服务,这是普遍高中现阶段的核心工作,也是由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决定的。只有充分把握了高考新动向,才能将德育教育充分开展,否者将会沦为教条主义。近五年高考大纲比较,代谢、调节、遗传为知识考查主干线,能力考查逐年增加,考查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生活问题的题目增多,实验与探究的比值增大、题目灵活、能力要求提高。选修主要考查与必修交叉的知识点,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由此A测,新课程高考重要知识点仍为代谢、遗传、稳态等;试题体现人文关怀,即以生活问题为背景考查考生的能力;对考生获取信息、资料分析与解决问题、理解、实验探究等能力要求会进一步提高,这给我们德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二、我们要充分了解教材特色
新课改后教材内容更强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团结协作精神。新教材以模块形式呈现划分为必修三大模块和选修两个模块,内容体现了基础性、时代性、人文性等特点;呈现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新教材单元划分变小,相对某一个问题展现更集中,独立性更强。其中探究、调查、资料收集分析和讨论等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就高,而且在这些环节中渗入德育教育也可以很灵活鲜明,不至于显得枯燥。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插入德育教育。
三、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
根据教学内容,寻找合适的插入点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为此,需要教师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把一些生物科学和技术问题放在社会背景下去启发学生思考,学会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具备以下思路:
1、变革教学思路教学过程体现课程理念
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下四点:(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倡导探究性学习;(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要紧紧围绕以上基本理念,充分利用人文资源,调动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生命科学的愿望。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如果以问题“淋巴结为什么会肿大”引入,学生对本节的兴趣会更浓厚;或组织学生活动,例:蛋白质合成,可选一排同学手拉手,表示一个多肽,这样既面向全体,又培养了协作精神。
2、教学过程落实新课标
课程目标三维度:(1)知识――指获得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发展方向和成就,了解生物科学在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方面的应用。(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养成求实、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能力――能正确使用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等技能;逐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由以上目标,本人认为应将学生作为主体,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中应有分层教学的意识,进行个性化教学,认同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3、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高中生物教材内容中可渗透德育教育的章节较多,在次我以选修三这一模块为例探索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
案例1:必修3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在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中,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分组收集图片和材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同时进行讨论。在次过程中关注我国生物资源、人口、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关心家乡建设;进而认同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
案例2: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在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教学中,通过促胰液素的发现探究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第4节免疫调节的学习中,通过免疫缺陷病――艾滋病及免疫相关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珍爱生命,认同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同时,通过课本中“科学技术社会”内容的阅读,可以引导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乐于参与相关社会事务同时形成科技与职业意识,从而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案例3:选修3第四专题: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
在第2节“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中,安排学生就克隆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以及试管婴儿所涉及的伦理与道德展开辩论。通过这种辩论,使得学生能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使得学生的价值观能在本国的道德规则和法律、法规中得到体现。
总之,德育是一种灵魂的塑造,不是一处而就的事情,工作的成效也非立竿见影,这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我们广大同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携手共进,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助一臂之力吧!
参考文献:
[1]张静敏.当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J]
[2]许继红.王宝兰.广义教育.狭义教育.教学[J]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生物课堂教学 整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77-02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包括各种生物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伴随网络的发展,互联网传递着越来越多的生物教育信息,如动植物的图片、课件、动植物的趣闻、最新生物科学进展等。这些信息也应在生物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如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物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是值得每一位生物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
1 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丰富课堂内容
1.1 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新课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课引入过程中能否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一节课教学效率高低的关键。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有效地结合起来,与单一刺激相比能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授《细胞癌变》这节内容时,笔者结合2009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奖介绍的新闻短片,由介绍关于引发细胞衰老和癌变的机制的端粒酶引入本节课,引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激起了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欲望,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1.2 多媒体具象展示,化解教学难点
生物教学中,诸如细胞结构、代谢途径、遗传变异现象、生命调节现象或过程等,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于一体,化静为动,变抽象与具体,把漫长的过程变为瞬间演示,直观形象,虚实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变无形于有形,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例如,在《细胞增殖》的教学中,学生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变化的规律难以掌握。教师就可通过三维动画来模拟细胞分裂的过程,形象地展示染色质细丝如何在细胞分裂时高度螺旋化折叠而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呈现出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变化,让学生建立起了细胞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的知识结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不仅可以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能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有些实验无法进行实际操作,而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则可给学生真切感,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内环境稳态》一课所涉及的知识较为抽象,虽然通过初中学习学生有一定的生理学基础,但将人体中各个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还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并真正提高应用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模拟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学生直观地看到了氧气通过肺泡进入周围的毛细血管,通过血液运输进入全身各处组织液,最后到达细胞的全过程,有助于理解“内环境稳态需其他器官系统协调这句话”,在解题时对于物质跨越多少层膜结构也能理解了。
3 进行开放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学科教学是一种基于资源的教育活动,网络不仅为教师进行搜寻、整理、综合有关某课题知识、素材、建立链接,搭建教学平台,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系统学习的情境,为查询、搜索指定的课题进行探究提供了便利,搭建了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平台。高中生物学科的有些内容非常适合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自主探究学习。例如,笔者在上《细胞的癌变》一课时,首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布置四个探究题目“致癌因素、细胞癌变机制、预防癌症、治疗癌症”,各小组认领题目分头调查研究,分工合作,有的上网调查,有的制作演示文稿,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多媒体展示交流。全班学生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如防癌食品、致癌食品、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吸烟与癌症的关系、如何改变生活方式以预防癌症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探索感兴趣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借助于网络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使书本知识拓展到更广、更深的层面,同时在学习中获得的体验也可以应用于生活实际。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在整合过程中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表现,信息技术是一种认知工具,可以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但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本学科的素养培养,我们在教学时不要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不能用信息技术取代一切课堂教学,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着力于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优势,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学科课堂教学。
(天津市津南区学生劳动教育基地,天津 300353)
参考文献:
[1]王春梅.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学教学整合的模式[J].生物学教学,2006(5).
[2]李丽,袁锋.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
一、德育工作实效不高的原因
1.影响道德向正确方面发展的各种因素力度不一致,产生德育工作内耗。
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由于一些家长对子女缺乏关心。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或者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自身教养较差等因素对子女产生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学生缺乏识别能力,自发地或偶然地接受错误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模仿不良的社会行为习惯等等,往往将自己带入违法犯罪的道路;由于部分老师道德修养差,敬业精神不佳,学校缺乏良好的道德气氛等也影响了学生优良品质思想的形成;凡此种种,都冲击着德育工作,甚至与德育工作相对抗,抵消了德育的功效,造成了“学校讲半天。不如社会一支烟”、“老师讲得好。回家就变了”的现象发生。
2.德育内容定位不准。缺乏时代性。
有专家把我国学校德育内容概括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不难看出,以上德育内容在现阶段看来是不符合时展的,因为它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的品质教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今许多学生的心理品质都不尽人意。他们普遍存在不善协调人际关系,不善克服学习焦虑。缺乏经受挫折、保持进取的意志力和克服自己欲望的自制力。环境适应能力差,无法自我消除心理紧张和障碍。虽然有不少学校都加强了理论教育,却忽视了生存意识、竞争意识、自主自立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造成学生因循守旧思想严重而缺少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现象。
3.德育工作方法简单化。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德育偏重道德习惯的铸造,忽略道德认知的启发。工作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直接说教法和榜样示范法。通过德育目标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这种教法对小学生有一定的作用。但对初中生、高中生而言。这样独断专行地灌输,把成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强加于他们。使他们缺乏主动思考的余地,他们往往不容易接受。
当今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对老师的道德说教,他们自然会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抵触排斥。教师如果一味墨守成规,把学生当作毫无灵性的“接受”机器,灌输训导。期望学生有朝一日能积极响应,其结果和教育者的预期目标,必将是背道而驰的。
二、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的对策
1.加强调查和研究,是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出发点。
加强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社会因素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品行面貌和道德修养及对学生教育的态度和方法,尤其是不健全的家庭更应当重视。了解那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不良社会风气。了解班风、教风、校风等决定学校德育地位和状况的各种因素。加强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的研究,针对形成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重点教育。如果是学生道德意志力差,则应帮助其坚定决心。树立信心。增强恒心等。加强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学生思维和品德发展的转折期和动荡期。是他们人生的十字路口,对他们的品德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心理特征的调查和研究,因材施教。清除学生心理发展障碍,避免产生心理变态及其行为怪异等。加强对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生活等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引导学生关注我们所要求关注的目标。
2.多方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1)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让学生懂得怎样去评价道德。
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道德认识,掌握道德评价标准,进而形成道德评价能力。这种理论灌输是德育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老师的讲解和诱导下,去理解、体会,并形成自己对道德正确与错误的判断。当然,道德知识的灌输本身也要讲究艺术。注重效果。呆板的判断推理,空洞的说教。都会影响其效果。
(2)在集体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它主要是通过集体活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形成道德信念。如新学年伊始,对初、高中新生集中军训,这对学生的意志、耐力和组织纪律等方面的磨炼,可以提高他们的意志力和组织纪律性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又如利用传统节假日深入开展德育教育,如在国庆或端午节、母亲节期间。可以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以歌舞、诗朗诵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孝敬长辈的思想,寓德育教育于娱乐之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扬自我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作用。
传统的德育教育方法上,许多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对学生宣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然后发表教师的导向性意见。根本不倾听学生的看法。这种方法是和当今面向知识经济挑战而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现代德育教育背道而驰的。
科学的德育教学方法必须倡导并树立参与意识的自我教育。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让学生自己分析各种道德问题。教师加以点拨、诱导,让学生自己作出道德判断,涉及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时,教师参与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渐理解较深层次的道德观念。此外。教育者还应给学生充分的实践锻炼,以深化自我教育。
(4)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建心理咨询宣。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绪控制、自我感知、认知他人、人际交往等几个方面的强化训练,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创造条件。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心理咨询室,学生可以随时向心理教师咨询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有的学生思想紧张、心情烦躁抑郁,有的学生情绪消沉、精神颓靡等,导致心理障碍,而通
过开设心理课和创建心理咨询室,学生不仅学到了心理知识,而且找到了困惑自己心理的原因所在;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师生情感得到加强,家长和孩子的代沟也能得到缓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5)齐抓共管,德育工作渠道网络化。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还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如我校结合当前的教育形势,建立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为一体的教育网络,齐抓共管,每学期,我校都要聘请公安干警或司法人员,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和法制教育讲座,每学年至少要召开两次家长会,听取家长对学生在家时的表现以及对学校学生管理的意见,共同商讨提高学生德育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学生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
3.增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应针对学生主观的客观实际,精选德育内容。既要贯彻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又不能回避棘手的问题。如学生早恋、抗挫折能力等问题,还要关注容易被忽视的重要问题。如文明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个性发展等。同时在不同阶段。德育内容应各有侧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1)不同年级,学生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应不同。起始年级侧重纪律和行为规范教育,中间年级侧重道德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成果的巩固以及自觉性的培养:毕业班年级侧重升学与就业观点教育。
(2)同一年级不同阶段的思想教育侧重点不同。学期初侧重于收心教育:期中侧重于阶段总结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等;学期末侧重于学生总结、操行评语、假期要求等工作。
《教育哲学通论》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黄济先生的一本著作,黄济先生认为“通论”有“古今贯通、中西融合”的意思。这本书充满哲学理论和教育思想,对没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的人来说,着实耐小卜性子对书进行细读。但静卜心慢慢细读起来会小禁被作者的思想深深折服,会让我们对教育哲学有一些认识。
《教育哲学通论》框架结构很有逻辑性,一共分三编。第一编一共写了七章,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的历程讲起,从天道观与人性论出发,寻找渊源,就历史观与社会、伦理观与道德论、知识观与教学论、审美观与美育思想等方而有关教育哲学思想问题,做了比较系统的探索。最后还就对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科学态度做了说明,主要体现了古为今用。第二编共写了六章,按照“洋为中用”的原则,对现代西方教育哲学主要流派进行了介绍和评析,从其思想渊源谈起,就影响教育实际较大的进步主义与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做了对比分析。又对存在主义和分析哲学进行了分析,在这两者分析中,企图对当前影响教育思想较大的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思潮做些分析和评价。第二编最后写关于西方,主要写划清西方与的思想界限,再则也为及其教育思想而临的新问题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第三编一共是九章,属于教育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主要写了关于教育哲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对中外教育哲学这一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及其流派作了比较详细的整理和说明,为教育哲学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了详细的观点和资料。接着就教育的本质、教育价值、教育目的、知识论与教学、道德论与道德教育、美学与美育、宗教与教育和教育哲学的研究及其未来分章做了比较系统的分析论述,并力求容纳前两编提供的资料和理论,联系实际,阐明问题最后在《教育哲学研究及其未来》一章中,提出教育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是以为指导,实行古今中外法,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二、CC教育哲学通论》中的美育思想
整本书内容很多,完全吸收消化比较困难,但读了其中关于美育的相关内容,结合自己接受过的教育,能让人深受启发。书中讲到中国的美学和美育,有独特的范畴,几千年来它指导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独具的特点。而当代,美育己成为当务之急。从积极意义上说,它可以促进人的和谐、全而发展,塑造一个完美的人生;从消极意义上来说,美育是为了解决物质文明发展的小平衡。“美育”即审美教育,顾名思义,它是美学和教育学的结合物,也就是说,应当根据美学的理论和教育学的理论建设美育。黄济先生讲到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小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美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主义社会比过去更需要美育。因为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性,小但对美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且为实施美育提供了广泛的可能。美己经渗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衣着打扮到仪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道德规范,从文体活动到艺术创作,无处小在。在国外影响日益加强的今天,使青年一代建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分清好坏与美丑,也是当代美育的重要任务。美育在提高人们认识,扩大人们的视野,深入人们的生活,了解生活,在人们的崇高理想、科学信念形成上的作用,并小比科学差。美育在弥补人的空虚,解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平衡发展中,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哲学通论》中美育思想的启示
读《教育哲学通论》,结合笔者学科教学(语文)的专业,书中讲到的美育也可以延伸到语文美育。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领域关于审美的教育,语文美育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人的审美的发展,语文美育的教育要能使学生审美意识得到重建。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知识教学等,各个方而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教育。
在识字写字方而,语文教师在教学生识字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汉字的演变历程及其中蕴含的美,汉字是表音、表意的文字,汉字的形态从象形逐渐抽象到现如今比较稳定的形态,可以向学生展现古代文字。写字教学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的写字能力逐渐受到电脑的影响,俗话说“字如其人”,可见写字的重要性。通过写字,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美、形态美。汉字书写小简简单单是横、竖、点、撇、捺、钩、挑、折的组成,汉字有独有的结构美,书写也有技巧,注重穿插、避让、疏密等技巧,使汉字书写具有美感。教师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毛笔、钢笔、会写楷书、行楷,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
在阅读教学方而,学生在研读语文教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进行研读,语文教材入选的文章,肯定有其优秀出众的地方,具有语言美、思想美。但有时我们很难摸准作者写作的意图,这就要教师和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现智慧美的光芒。学生小仅要阅读语文教材,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和文学素养,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增加自己的见识和拓宽自己的眼界,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当然,阅读小仅仅只包含阅读书,也包含朗读,朗读的抑扬顿挫也具有美感,例如语音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同样的语句,理解小同,停顿小同,表达的意思情感就小同。在朗读时,受到一定思想情感的影响,朗读的人在语言的表达上有明显的快慢、抑扬、轻重,小同的朗读节奏有着小一样的美感。
在写作教学方而,写作能力是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种方式,语文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可见作文写作的重要性。提到写作文,教师们尤其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以卜笔,一写作文学生就像在挤牙膏,学生感觉没话可说、没话可写。在这样的情况卜,学生们写出的作文,问题很多,老师小满意,家长小满意,学生自己也觉得没有意义,学生从作文的学习中找小到成功的感觉,渐渐地产生了对写作文的仄倦感,特别害怕写作文,小知道怎样才能写好作文。原因很多,学生没有从写作文中找到乐趣和没有写出美感。
学生要写具有创新性的作文,需要学生思维的突围,思维能开出最美的创作之花。例如,写 “水”,一般都会写水的可使用性的价值,从而想到水的宝贵,要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发展水利工程等等,学生应该打破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学生要学会从相关的事物去引发思考,这样可以找到更宽阔的思维空问,可以扩展写,联想写,“水主沉浮” 联想到“水与人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联想到“水与政权”, “溪水汇入大海”联想到“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想到“持之以恒”等等,再如,“雪化之后是什么?”,“雪化之后变成水”、“雪化之后能滋润大地”、“雪化之后是水滴从屋檐滑落的瞬问”,“雪化之后是春天”等等。这样写小仅新颖而且产生美感,使人能产生审美的愉悦。学生们学业负担沉重,在学习中,渐渐远离了生活学生没时问去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缺乏生活的基本体验,这就使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没有什么话可以说,没有什么感情可以抒发,导致写出的文章空洞且虚假。例如江苏高考作文题目《品味时尚》、《拒绝平庸》,题目就让考生无法着笔,“时尚”似乎离高中生生活很远。
[关键词]旅游英语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
一、太仓旅游业发展的前景
中国的旅游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外开放,之后高速成长,现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特别是2003年,总理强调要“把旅游业培养成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近年来,中国正一步一步地从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入镜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持续增长,三大市场快速发展。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的大背景下,太仓旅游业的发展也有目共睹。据太仓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5年,太仓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8.48万人次,同比增长5%;其中景点接待16万人次,同比增长11%;客房出租率达64.2%;星级饭店营业收入9833万元,增长10.8%;旅行社组团出游人数32110人次,增长16%;全年实现旅游收入9.22亿元,增长18%。2006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7.77万人次,同比增长19%;其中景点接待24.66万人次,同比增长35%;星级饭店经营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10%;客房年平均出租率达60%;旅行社组团出游人数38812人次,同比增长2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12.26亿元,同比增长20%。2007年太仓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78.04万人次,同比增长14%;实现旅游总收入达21.53亿元,同比增长14%。2008年全年旅游总收入26.17亿元,同比增长16.6%,旅游外汇收入955.12万美元;旅游接待海内外游客207.4万人,同比增长18.2%,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06.12万人次,同比增长18.1%,接待境外游客1.32万人次,同比增长38.1%;客房平均入住率为50.9%,星级饭店营业收入1.51亿元,同比增长26.9%。2009年,全市完成旅游项目建设投入共计8.19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232.8万人次,增长15.3%,实现旅游总收入28.7亿元,增长10.8%。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太仓的旅游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在这一时期,旅游业既充满了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从旅游人才资源方面来说,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旅游业就业门槛较低,人才缺乏,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这都将成为制约太仓旅游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二、太仓旅游业人才资源现状分析
1.结构供需失衡,旅游人才缺口大。旅游业中虽然各个细分行业由于经营模式的不同,在人力资源战略上有所差异,但整体来说产业存在着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员流动率高,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
在旅行社领域中,导游类人才应当算是知识性人才,是旅游行业的门面和核心人员,如此重要的位置从需求和供给上来看,却非常尴尬。从目前需求看,太仓急需的导游人才是出国领队、专业素质过硬的中初级导游员,而目前的供给状况是,旅游本科院校越是优秀的学生,毕业后到旅行社做导游工作的可能性越小。每年获得导游证的人不少,但质量和人才结构不能满足旅行社的需求。
在酒店服务业中,到2009年底,太仓的星级饭店已达13家,其中5星级宾馆2家(花园酒店,锦江国际大酒店,),另外,即将开业的宝龙喜来登大酒店也准备上5星,4星级3家(陆渡宾馆、世代大酒店、娄东宾馆),3星级6家(太阳城、青草湖、桃园度假村等),2星级2家,床位数达到近三千张,按照星级酒店床位员工比约为1:1.5,员工编制总数约为四千五百人,领班、主管级的基层管理人员约为员工总数的11%,编制数约为500人。
由于总量供给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星级酒店普遍存在人员短缺和员工流失率过高的情况。2009年太仓全市星级酒店约有35%的基层岗位空缺,员工流失率高达28%。省内虽然有十几所开设旅游专业的大学,但不愿意在旅游系统就业的现象呈上升趋势,而愿意来太仓酒店工作的毕业生就更少,就是有来的,也往往由于培养定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与酒店实际要求脱节较大,亦或由于毕业生不愿从基层做起,没有艰苦创业的思想准备,他们往往难以长效就业,有效发展,很快从本专业流失,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供给。
2.行业人力资源水平偏低。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对全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的调查,我国导游人员、旅行社经理人员学历普遍低。总体上,在导游队伍中,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以上学历只有48.3%;旅行社经理队伍中,大专以下学历者超过73.1%,本科以上只占26.9%。从导游等级结构来看,低等级导游(具备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太仓也不例外。
据调查,很多酒店、旅行社和企业,对高职校学生非常欢迎,他们认为高职校学生理论知识虽然没有本科生扎实,但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自我定位比本科生低,而且,高职校学生往往已被灌输了许多关于这个行业的现状的东西,有了较充分的准备,很容易在实习和工作中进入角色,属于比较务实的一类,可以弥补酒店、旅行社和企业基层需要高素质员工的缺口。目前,太仓有13家星级酒店,但是,大部分酒店的服务员主要以旅游中专生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高中生为主,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不全面,外语水平较差,酒店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因此加大我院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力度,其定位是符合太仓及周边地区社会需求的。
三、如何构建我院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所谓人才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内容、培养方案及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组合。因此,旅游英语专业人才模式的构建,就是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建设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以上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设计,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旅游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目前理论界的研究表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依靠四种人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需求体系呈“金字塔”型。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主要在研究生院、本科院校培养。因此,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旅游业的技术应用型、复合管理型人才上,以培养导游业、酒店业等企业的中层、及中层以上的管理人才为主。因此,高职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人才类型的技术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当前很多的旅行社、宾馆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熟悉旅游行业有关方针、政策、具备较好的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
2.专业设置要树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旅游英语专业的设置必须紧密结合市场,贴近市场。因为学生所学的专业方向是否适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学专业方向及其课程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拥有当前旅行社、旅游饭店所需的知识结构。太仓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的贸易关系,跨国公司来太投资日益增多,世界排名前500位的跨国公司已有多家来太落户。此外入境旅游、出境旅游考察人数持续增长。因此,具有较强的英语表达能力,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管理人员、导游人员,市场需求潜力很大。
3.课程设置要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力求做到既重视理论又重视实践
为适应旅游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从事旅游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既应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与相应的专业技术理论,又必须具有很强的应用能力和现场管理、导游等技能,就业后能很快上岗并能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一是课程设置要以人为本,承认人的个体差异,尊重差异,发展个性。课程模式的目标去向是“人格本位”,即在能力本位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素质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创业的意识。二是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打破旧的传统学科体系的框架,以市场需求为主线,以技能形成为根本,将整个教学内容模块化。高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可分为四大模块:即英语课程模块、旅游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教育模块。三是专业课程要强化从业能力,大力倡导以工作过程分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酒店方向开设前厅管理与服务、客房管理与服务、餐厅管理与服务等三门核心能力课程,以培养酒店基层管理者的应接、培训、物料管理、质检、前厅服务、餐厅服务等7项能力课程体系;导游方向开设导游实务、旅游学概论、旅行社经营管理等三门核心能力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导游、旅行社管理与服务等6项能力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逐渐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具备本专业所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
4.培养途径要实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
针对旅游英语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其人才培养最有效的途径只能是产学结合。因此除了加强实训室,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外,还应根据社会岗位人才素质、知识、能力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既抓英语教学又抓专业实践。旅游英语专业的特色应是“英语+专业+职业技能+个性特长”。高职旅游英语人才培养,要加强英语教学,特别是注重口语教学和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旅游英语教学实践中,要建立“导游模拟翻译活动现场”,在教师的指导下,到模拟现场进行较为逼真的口译和导游专业训练。专业教学要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模拟客房、模拟餐厅、模拟酒吧、模拟导游厅等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实用性专业技能训练。(2)开展“订单培养”。所谓“订单培养”就是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英语基础课、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专业实践课主要由旅游企业派出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员授课,学校负责把经过专业学习、培养的合格人才按照企业的要求,按时送到企业。(3)尝试“工学交替”。“工学交替”就是学生在学校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从第二学年起就到相关的旅游企业顶岗实习,第三年又返回学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再去就业。工学结合体现了新时期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4)加强就业服务指导。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很多是抱着对旅游的热爱,抱着旅游就是享受生活的概念选择这个专业的,如果没有进行就业上岗的心理承受教育,往往会将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觉得自己应该是旅游企业未来的高级白领,是未来的高级管理人才。而实际上从事旅游服务的人员是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自己从事的是一种旅游职业而非旅游本身,要具有很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而且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人才供应市场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有了结构性的变化,在整体学历水平上升的将来,即使是最基层的工作人员也会相应有更高的学历要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和就业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让学生懂得“服务也是一种职业”。
5.逐步构建“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
旅游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师选择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旅游专业的教师任教,二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任教。由于旅游英语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双语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复合教学能力,是培养合格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根本保证。“双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有两个途径:一是把现有的英语教师送到相关的职业院校或相关的企业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的证书;或安排理论型的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参加口语培训,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并有计划地选派到旅游企业去挂职或参与他们的管理和决策,并使教师开阔视野,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具有活力和实用性。二是从社会或旅游企业招聘专业技能型人才,充实实训教师队伍,同时,还可请企业业务部门的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这些兼职教师可以把行业中的新发展、新动态、新问题带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技能教育培训。
四、结语
随着太仓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酒店、旅行社、社会餐饮等行业的经营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太仓唯一的高职院,我们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课程模式做到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切实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适应太仓市场需求的旅游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趋势[J].湖南社会科学,2003,(6):91-96.
[2]邹照兰.试论高职经贸英语人才的培养[J].湖南社会科学,2003,(6):156-157.
[3]首珩.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03,(7).
关键词: 高职航空院校 半军事化管理 专职辅导员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航空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普遍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同时,专职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与日常管理的主要而直接的实施者。专职辅导员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高职航空院校中建设好专职辅导员队伍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来履行好专职辅导员的职责,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协调有序与安全稳定,是专职辅导员管理工作中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1.高职航空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当前,国内大多数航空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其目的是为了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需要,培养具备军人般意志品质、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高素质人才。这种半军事化管理模式是高职航空院校工作管理的一大特色。那么什么是半军事化管理模式呢?
1.1半军事化管理的内涵。
所谓军事化管理,就是按照部队要求进行统一着装、统一就寝、统一学习、统一训练等,一切按照部队的日常生活规律办事情。那么半军事化管理,从字面上理解,就应该是通过类似于军事化管理的一些手段,高校寄望于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学习人民军队的忠于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积极进取、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习军人严明的组织纪律性,严格的工作作风,同时,希望大学生成长成为具有铁的纪律、钢的意志,有爱国心、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1]。高职航空院校中大多新生生源的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差,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和企业的需要,从后天培养人才的角度及学校自身等级较低的不利因素,通过半军事化管理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企业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人群,并借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有利于稳定与发展生源,从而有利于学校的持续发展。
1.2半军事化管理的内容与意义。
半军事化管理可根据不同的院校自身情况,设定不同的管理方法与具体管理内容,可以参考的半军事化管理内容是:第一,在作息时间上,应该进行严格和细致的安排,包括常规的上课时间在内,从起床到出晨操或早自习、从晚自习到就寝,种种事情上均可以有明确的规定。第二,有严格的各项考核制度。不仅仅针对教师和学生干部在内的层级管理人员,还应该包括大众学生在内,以确保各项规定的绝对实施、纪律的严格遵守和秩序的有效保证。第三,时间和空间的非自如性。要保证半军事化管理的实施,对在校学生应该严格要求每周周日晚上返校至周五晚上放假前的时间内学生的活动尽量在学校内,从时空上进行有效控制。第四,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实行统一着装制度,教师、学生都有各自统一的制服,在规定的场合、时间均要求着装。
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的院校,多数院校都会得到地方教育机构,甚至更高一级教育机构的肯定与支持,且今后的管理热情也会逐步加强,这是因为半军事化管理意义远大。
第一,这种管理之下培养出的大学生有着严格的纪律约束性,较强的责任心,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二,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与发展,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对今后的就业单位来说,轻松达到工作规范性的规定与要求。
2.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高校学生工作管理中,我们需要一支学历高、素质高、业务强的学生工作队伍来支撑,其主体是专职辅导员。目前,研究生担任大学生专职辅导员已成为辅导员队伍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职业生涯现状正面临一些机遇与挑战。
2.1机遇。
2.1.1较高的学历与素质。
按照高等教育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在2至3年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硕士研究生应该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又有深厚扎实的基础,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外文资料;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就为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提供了一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对研究生来说,学习过程中一直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素质教育,其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为适应变化无穷的社会,通过自身努力加强自身素质的锻炼。
2.1.2业务可塑性强。
专职辅导员的工作是面向学生的,他们需要由以前的学生身份向辅导员身份转变,加上知识更新速度快,“90后”学生本身的新特点及其工作性质涉及多方面等原因,专职辅导员不可能参加系统培训后上岗,因此,业务的可塑性要求就会增加。由于研究生有着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只要提供工作的平台,在他们活跃的思想下,经过认知、实践、不断反思、经验交流等方式,辅导员的工作就越来越得心应手。
专职辅导员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学校领导在错误出现第一时间适时提出批评意见,可以结合案例分析、展开研讨会等形式,及时解决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以便专职辅导员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专职辅导员。
2.2挑战。
2.2.1心态不稳,变动性大。
大多大学生都选择研究生学习,期望在2年或3年后自己的人生会有一个好的发展,然而,大多数毕业后发现工作并不像所梦想的那么美好,因此,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研究生到高校担任大学生辅导员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辅导员职业在整个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其工作也不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充分理解与赞扬。专职辅导员处于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也是学校教工系统的最底层,社会认可程度相对低,长期工作后,他们会感到长途渺茫,没有斗志、成就感,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实现。正是因为这种想法的存在,导致这类专职辅导员的心态不是很稳定,随时想去改变现状,一旦找到新的、适合的工作,就跳槽。同时,给院校也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学生的管理较为松散,一年或者半年就更换辅导员;学校进行人动影响整体纪律性;一直不能培养出优秀的、精干的辅导员团队等。
2.2.2专业性相对低。
随着国家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专职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势必也会提高,尤其在理论水平方面有更多的期待。根据现状调查,46.9%的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的学科背景与所负责学生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32.9%的辅导员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背景,这与研究生所期望学科背景相差较大[2]。实际工作也反映出专职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影响专职辅导员队伍能力的发挥,不利于威信的建立,导致工作说服力不强。
3.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生源都是那些文化课成绩相对较低、综合素质相对差的高中生,抑或是那些由于高考失利、志愿填报失误等原因非自愿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学生,因此,高职航空院校的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以下问题。
3.1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高。
由于在校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求知欲望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对专业课的学习仅浮于表面,缺乏深入学习的自觉性和创新精神。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他们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对本专业的情况和就业去向不太了解,有的是家长意愿,有的是出于赶时髦,有的是被调剂录取,至于他们是不是真正爱自己的专业,能否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还不清楚。考进大学后,发现有些课程并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特别是对专业理论和政治课程缺乏兴趣而被动应付。还有一些学生自认为家里有权有钱,加之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还不错,不担心成绩差难以找工作,因而在专业课学习中或实训时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造成考证合格率偏低。还有些学生对大学和自身认识错误,认为大学是玩耍的天堂,经常颠倒“黑白”,白天睡觉,晚上奋战于网吧,在期末考试来临时看看书,背背所谓的重点知识,应付考试。
3.2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不理想。
大学生综合素质不理想,表现在:部分学生不重视体育锻炼,不喜欢集体劳动,班级荣誉感不强,内务卫生不好,过于追求自我等,这与半军事化管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些学生喜好睡懒觉,早操经常迟到或未到,不注重体育锻炼,从而体育考核成绩不达标;在班级、系、院举办的各种校园活动漠不关心,不愿意参加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集体荣誉感不强;在寝室内各种用品随意摆放,尤其是一些男生,个人卫生习惯相当差,影响他人身心健康;有些学生时间观念淡化,经常上课迟到,晚就寝不按照规定时间回寝,经常晚归,甚至不归;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过于看重自己,缺乏理想与信仰,极少顾及他人和集体的利益,集体观念淡薄。
3.3部分学生存在抵触心理。
高职航空院校实施的是半军事化管理,部分学生对这种管理有抵触心理。存在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要受到多种纪律约束,比如每周周日晚点名、大一新生晚自习、升旗、出晨操、统一着装、每学期要进行综合测评,有些院校还要进行劳动教育,每天还有学生干部进行各种巡查监督等,这些与他们心目中的大学生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分歧,在他们看来,自己已经不再需要被管理得那么严格,也没有那么高的自觉性来遵守半军事化管理的相关制度,因此,违规现象层出不穷。针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先从认识着手,让他们意识到半军事化管理的目的与意义,是为了培养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过硬、遵守规章制度、有正确的服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航空业内技能合格人才的途径之一。
有些学生存在物质上的攀比心理;有些学生欠缴学费;有些学生干部素养不够高,在学生中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还有些学生诚信度相当低,经常欺骗家长、老师和同学。这些都是高职航空院校大学生存在的不良之风,需要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逐步改善。
4.对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工作的几点建议
为了高职航空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为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的可持续性,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航空业内人员,我们必须建立一个高效、高质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策略入手。
4.1积极组建专职辅导员研究团队,提升整体素质。
第一,要充分利用研究生的专业所长和科研能动性,成立研究团队,鼓励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教学科研,提高工作积极性,为专职辅导员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目前,大多数研究生都是“80后”,大学生均为“90后”,这两代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应紧抓这个机遇,对学生管理工作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团队形式开展学术研究和工作研究,尽可能发挥其科研优势,研究与工作紧密结合,探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开拓新形势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新空间、新视野、新平台;同时也要提升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素养和运用能力。与此同时,可以将研究出的新情况、新动态、新成果,在校内进行学术报告,不仅有利于师生拓展视野,还能够提升专职辅导员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有利于专职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展开。
第二,可适时对专职辅导员进行培训,形式多样,例如岗前培训、在岗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及有经验的辅导员座谈等,不断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其组织管理水平和工作技能,尽可能发挥其创新能力,建立工作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工作创新,鼓励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学生沟通的新方式、寻找工作的新切入点,让他们富有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使他们的工作有成就感,在工作中超越和实现自我。
第三,在高职航空院校中,实施的半军事化管理不仅针对大学生,还适当地对专职辅导员进行相应约束。专职辅导员更应该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之下,严格要求自我,以身作则,提高其自身体能素质,以军人的气概为大学生做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