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观察能力的重要性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观察力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拥有全面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还能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方式是培养学生的运算以及处理数据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空间想象性。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能力。学生针对数学问题的特性,经过观察比较能够得出引申的层次概括,最后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学生数学观察能力提高的体现。只有学生对数学问题不断的观察和摸索,才能逐渐形成灵活的数学学习能力,最终有利于数学教学目标的完成。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有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具体的实践应用能力。教育制度改革后,关于数学的学习也更倾向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学生应紧紧围绕数学的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学生的在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作用也非常明显。以前的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课堂的主体,数学理论知识枯燥难懂,学生并没有完全融入课堂教学中去。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学习就会失去兴趣,不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发现数学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充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1.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观察兴趣。教师必须精心的准备课堂教学内容,使枯燥的课堂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授课的目的也应该更加注重数学的实用性,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掌握数学应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数学观察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趣味练习等方式来完成解题方法的传授。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
2.1 观察顺序的合理性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顺序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合理的观察顺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同时建立良好的观察氛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进行观察和比较,才能发现新问题和已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观察数学问题需要渐进,所以,合理的观察顺序至关重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按照知识的渐进性为指导,同时通过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学习有了积极性,就会主动观察问题之间的联系,对观察能力的提高作用明显。
2.2 培养学生有目的性的观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观察,不能盲目的无规律的观察。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只有带着目的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才能针对问题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最终获得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而掌握观察问题的关键,提高学习效率。数学学科逻辑性非常强,因此严谨的态度是学生能够持续观察问题的前提。学生只有通过严谨的态度才能掌握知识并能通过已学知识想更高的层次上扩展新知识。
三、培养学生观察品质的重要性
只有学生建立有目的观察,才能实现对数学问题观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经过日积月累的锻炼,循序渐进的提升观察能力,才能最终养成善于观察的品质。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只有观察到问题规律性才能把问题分析的更加透彻。学习的效率提高了,观察品质的重要性也就突显出来了。观察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教学质量。
四、结论
新时期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观察品质。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必须培养观察力,从而提升自己的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所以,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学生探索更高层次知识的重要保证。(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物教学,观察能力,培养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各种能力。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学生的重要心理特征。学生观察能力的强弱对学生其他智力的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1.什么是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运用感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它是学生认识自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一种智能活动。观察能力在生命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作用,许多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就是由生物学家通过观察发现的。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在观察实践中才能形成和发展。生物教学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观察,它们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2.1 教育学生思想上明确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名人效应来教育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如: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
2.2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观察的挚友,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先决条件之一。中学生的猎奇心理较强,科学兴趣较浓。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着眼点强调观察的目的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有趣的生命现象,开展课外活动,进行野外考察,参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往往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表现在生物观察中。当观察成功时,他们就兴趣盎然;反之,则兴味索然。在观察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观察获得成功,以增进他们的观察兴趣。
2.3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3.1 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挂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挂图是生物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直观教具,它和教材中的插图都是根据教材的主要内容或者难点而绘制的,具有紧密配合教材、生动、形象、可视性强的特点。使用挂图和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通过视听感官与大脑思维的积极协调活动,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不仅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也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判断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3.2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演示实验是一种加深学生感性认识的直观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获得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为掌握教材打下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观察生物模型和实物标本,以及幻灯、录像、教学电影、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也都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
2.4 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教师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4.1 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指出观察的重点和难点及解决的方法。
在学生开始观察前,教师要通过讲解,学生预习或者印发观察提纲的方法,使学生明确观察的内容、步骤、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时目标明确,有条不紊,重点突出,难点易克,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4.2 要掌握与观察有关的基本技能。
对生物现象的观察仅使用感官是不够的,往往要借助于各种观察用具和技能。因此,在进行观察前,一定要使学生掌握各种观察工具的使用和技能运用,这对学生顺利地进行观察及培养观察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学习时,应该让他们做到:一要懂得用具的用途和性能,二要掌握规范操作,三要爱护各种观察工具。
2.4.3 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这是保证观察顺利进行的前提。准备工作应该包括:
(1)准备实验用具和选取实验材料。
(2)做好实验准备。课前,教师一定要按实验要求亲自做一遍实验,以便了解观察内容的各个细节和观察中易出现的问题,从而上课时能正确指导学生。
(3)精心设计观察的方法和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观察内容,首先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观察和思考,然后通过学生阅读教材或者教师用谈话、讲述法进行总结。
2.4.4 要加强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关键是在观察活动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1)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的顺序要按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分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
(2)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有重点地进行观察。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进行观察。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
(3)要勤于思维。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要用生态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生活习性、外部形态及行为;要用结构与生理相适应的观点去观察生物的结构和生理活动;要用进化的观点去观察生物各类群的特征;要在个体-细胞-分子的水平上去观察生物个体;要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观察生物界。
(4)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认真的记录,并要对这些现象和结果,对观察的成败原因进行分析。
2.5 通过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进行野外观察。学生在课外活动和野外观察中,通过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进行杂交实验、组织培养、生态调查等,可以观察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不仅大大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还培养了观察兴趣、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特别是野外观察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热爱大自然,增强他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作为一个中学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加强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观察能力;目的性;观察习惯;观察方法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为研究对象,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但在现实的生物教学中,师生往往对这方面不够重视,老师布置学生观察但却疏于对学生观察的指导,致使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结果时,吞吞吐吐说不出几点。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必须进行指导。
一、教育学生思想上明确观察能力的重要性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仔细察看事物或现象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观察力是人们从事观察活动的能力。生物就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生物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名人效应来教育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如: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在他的研究院门口的石碑上刻下了“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名句来强调观察对于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也曾经说过:“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他们进行精细观察道德能力上,我可能是中上之人。”也正是由于达尔文注意观察,才发现了物种的起源、生物的变异性、遗传性、生存斗争等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就被喻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他通过细心观察写出了一部不朽的世界科学经典《昆虫记》,里面就详细描述了许多昆虫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用这些名人的例子教育学生,不仅让他们知道观察的重要性,还能激发他们观察的主动性,为今后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二、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教师在布置给学生观察任务时,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以此来培养学生在观察前先明确观察目的的良好习惯。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那观察对象就模糊,观察就成了漫无目的的观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况且初中生由于年龄小,其行动往往随兴趣而定,观察时容易被无关的内容所吸引。因此说每一次观察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注意力集中到最重要、最关键的现象上,这样才能看到所要观察的内容,找出规律、得出结论,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力就会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培养观察习惯
习惯具有很大的定向作用,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人们常说的“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道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物现象随处可见,比如说:为什么子女和父母长得相似;鱼为什么要生活在水中,而龟却既能生活于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什么树在冬天到来时还不落叶;我们吃的藕是根还是茎等等。教师如果在平常的生物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这些生活中有趣的生物现象,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那学生的观察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四、教给观察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达尔文也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比如说:对比观察,通过对比观察来发现两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迅速捕捉事物间的个性和共性,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按顺序观察,观察时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要确定重点,分清主次,进行有序观察。一般是遵循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前到后,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全面观察;观察时做记录,人很容易遗忘,所以观察时随时要把观察到的数据记录下来待观察完后进行整理,以备写观察分析报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