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跨国经营与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模糊综合评价;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5-0073-03
[作者简介]刘秀荣,天津职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经营与管理。(天津 300402)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也是加深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意义更加重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走出去”对国际竞争环境的不了解,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构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可以化解和规避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这是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一、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
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确定了八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企业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道国的政策和政局的稳定性对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只有在东道国政治环境稳定时,企业才能对未来的经营环境进行合理的预测,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才能够有长远的发展。如果东道国政策经常改变、政局不稳定,企业无法进行良好的运营,风险很容易出现,甚至使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安全都无法得到保证。
2.文化环境。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要满足东道国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的需求,要与来自不同于本国文化背景的各类组织机构合作,要聘用与管理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消费需求、价值观念、处事原则、思维方式等都是以其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为基础。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文化误解、文化冲突会导致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进而演变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排斥,从而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风险。中小企业一般都没有跨国经营的经验,对于如何输出跨国管理人才、如何在当地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只能边摸索边改进。这就为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风险,因为一旦人力资源管理出现问题,国际化的经营就有可能面临风险,企业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4.市场经营风险。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行业竞争情况对于跨国经营企业非常重要。当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时,每个企业都必须根据行业情况调整自身战略。与竞争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避免价格竞争;与消费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保持稳定的市场占有率;当中小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时,风险就会产生。
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还需要和外界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保持良好的关系。首先企业要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通过当地媒体向消费者传递跨国企业产品的信息,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次,要与供应商保持良好的关系,一方面可以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的供应成本,节约供应时间,从而使生产和流通得以顺利进行;其三,要与主管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可以使企业及时了解最新的标准和政策,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否则,危机极易产生。
5.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还要受到东道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跨国经营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中,要根据东道国的经营环境,不断更新企业的营销观念,按照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绿色营销观念、全球营销观念等作为经营活动的指南,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向东道国社会证明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证明自己能够在经营活动中把东道国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重要的位置,从而获得东道国社会的认同,实现企业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社会形象等的最大化。
6.企业外汇情况。中小企业在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都面临着外汇风险,一般将其面临的外汇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会计风险和交易风险。为了避免外汇风险,企业必须对外汇风险进行分析、研究,采取积极应对的措施,把外汇风险控制在最小、最合理、最安全的范围内。
7.中小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信誉、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员工利益等。在企业内部,必须做到生产过程安全,保证员工的利益不受侵害。
8.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指标。稳健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更多发展机会。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状态、财务运营能力等。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评价方法有很多,本文主要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对以上风险因素的分析,本文构建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并将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目标层A;第二个层次是准则层B,由八个准则层构成,即:政治环境B1、文化环境B2、人力资源情况B3、市场经营环境B4、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B5、企业外汇情况B6、企业内部管理水平B7、财务状况B8;第三个层次是措施层C,措施层则由各准则层之下的33个相关指标构成,如表1所示。这些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可以对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及时预警。
设U={u1,u2,…,uq}为q个因素或评价指标,V={v1,v2,…,vp}为p个评价等级。设第i个指标ui对评语vj的隶属度为rij,这样可得到对指标ui的评语集:Ri=(ri1,ri2,…,rip),其中,i=1,2,…,q,∑rij=1
设各因素在综合指标U的权重为Wi,则得到权重模糊向量:W=(w1,w2,…,wi),
其中,∑wi=1,则得到对综合指标U的综合评判:B=W・R,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可得到对指标U的综合评判,从而根据评判结果对中小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情况进行预警。若综合评判结果为较差和差,说明企业跨国经营中已经存在着风险,需要通过三级预警机制,及时作出反应,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以便尽快消除风险;若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或较好,说明企业跨国经营状态良好,当前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及时关注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若综合评判结果为一般,这时也应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关注其变化趋势,一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立即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见下表)
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管理
为了防范和规避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实施有效地管理,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相应的三级防范机制。(见下图)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三个层面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一级风险防范层面是由风险评价中心来负责日常的风险防范与管理工作。风险评价中心由信息部、诊断部、预警部三个部门组成,而且这三个部门的人员互相沟通,相互制约。风险评价中心是企业评价风险、预警风险,化风险为优势的重要职能部门。二级风险防范是由企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专门负责监督企业风险评价中心的风险管理工作,对风险评价中心的工作进行指导。三级风险防范是由中小企业高层领导组成,根据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有关企业风险的信息,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对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指导。
四、实例分析
2007年底对我国北方某中小跨国经营企业风险情况进行了分析,按照上述指标体系聘请行业内的十名专家对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情况进行了测评,运用基于层次分析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跨国经营的风险情况进行了如下的分析(企业背景资料略)。
1.确定因素集。由下表可知该指标体系将全部因素集分为三层如下:
A={B1、B2、B3、B4、B5、B6、B7、B8}
B1={C11、C12};B2={C21、C22};B3={C31、C32、C33}
B4={C41、C42、C43、C44、C45、C46、C47、C48};B5={C51、C52、C53、C54、B55}
B6={C61、C62、C63};B7={C71、C72、C73、C74、B75、C76、C77};
B8={C81、C82、C83};
2.确定评价集。在该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系统评语中,选取如下的备择集:
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
3.确定评价因素的模型权向量。通过行业专家评判得到评判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计算过程略。通过由上而下逐层进行计算,最终得出最低层元素重要性的总的相对权重以及整个递阶层次模型的总的一致性比率。
总的权重系数W=(0.00950.02850.00640.0317 0.00390.00980.02420.01470.0147 0.01470.1489 0.08260.0370.0370.0370.01090.01860.0293 0.05478 0.10060.06220.01770.02210.00420.00420.0042 0.0406 0.0222 0.0104 0.01040.06220.0177 0.0221)1×33
总的一致性比率:CR=0.0169
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率以及总的一致性比率均小于0.1,说明各级判断的一致性较好,通过一致性检验。
4.对应于备择集,由10名行业评价专家针对33项评价指标分别隶属于各等级的程度进行评价,最后得到相应的评价矩阵R。
5.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通过计算模糊合成并归一化得:B=WοR=(b1,b2,b3,b4,b5)=(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0.750.180.060.010)
根据以上计算得出的结果为“很好”的隶属度为b1=0.75,属于“较好”的隶属度为b2=0.18,属于“很差”的隶属度为0。本例中b1=0.75>0.5,由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说明企业当前跨国经营状态良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还要及时关注企业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企业经营策略作出调整。
总之,加强风险的预警与管理对中小企业安全经营、稳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2]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3]马春光.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
[4]沈建明.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跨国经营 我国企业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1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经营含义
(1)“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曾对经济全球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这种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及人力资源流动、技术转移等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2)企业跨国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并以此为平台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开发等一系列经营活动,从而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为企业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收益。
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影响
2.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积极影响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首先,经济全球化现实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各国企业能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创造了可能,因而为其跨国经营创造了条件。其次,经济全球化使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了解日益深入,沟通更加广泛,为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融合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使得各国间贸易政策、竞争规则出现趋同的倾向,贸易摩擦逐渐减少,为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创造了良好外部政策环境。(2)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先进的企业文化和经营管理经验。我国企业通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等方式,借鉴,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并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使企业的素质不断提高。
2.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了上述积极作用的同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产业发展升级、加速我国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增加我国的金融风险和国外跨国公司制约我国经济的可能性等的负面影响。
3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路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内企业自身起步晚,像发达国家那样拥有绝对优势后跨国的企业数量有限。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我国逐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入WTO后企业对外的经营自是逐步放开并逐步到位的。就绝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条件尚不成熟。在选择“走出去”和“怎样走”的战略问题上一定要根据自身实际,在充分了解国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可采取先贴牌生产后创立自主品牌,先贸易后实业,先合资后独资等循序渐进的方式。(1)先贴牌生产后创立自己品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沿海的很多企业利用国内劳动力丰富,成本低等优势,为国外企业作代工,进行贴牌生产,赚取了第一桶金。但是这些企业家们不满足于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他们通过为国外知名品牌进行贴牌生产,了解国外客户的需求,熟悉产品设计和国外销售市场,创立自主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获得的丰厚的利润。例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内地品牌服装“LILY”贴牌加工的销售净利率仅1.8%,而在法国中高级百货店和专卖店销售自己品牌的服装时,销售净利率能达到60%左右。(2)合资合作。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的关注。我国许多企业抓住战略机遇,利用自身市场优势,主动出击,寻求与国际著名企业的合资合作。在合作中,学习、借鉴并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企业管理和技术,迅速追赶并达到国际同行要求和水准,树立自主品牌,成功地开拓了国际市场。(3)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我国一些有能力的大企业,在海外建立独资企业,直接在国外当地市场进行设计、生产和销售,开拓国际市场。例如海尔集团,通过直接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建立自己独资家电生产工厂,使海尔的白色家电快速进入了这些国家的市场。(4)兼并或收购国外企业。我国企业可以利用自身资金的优势对国外企业进行收购,从而获得国外企业的销售网络或资源优势,迅速获得企业发展所需资源或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例如:我国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成功收购加拿大能源公司尼克森,成为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收购,极大地帮助中海油公司打开美洲及欧洲的能源市场。
【关键词】 跨国企业;管理;文化冲突
一、企业跨国经营产生的文化冲突的根本成因:
在不同国家、地域经营的跨国企业由于国家自身存在价值观念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导致文化冲突的出现。文化中价值观是一类最深层次的内容,其用于对人们行动、观念及综合态度的支配,决定人们采取行动与持有观点的出发点。各类企业之间不同员工间的冲突实际上便是价值观冲突。据相关研究表明亚洲国家与西方国家等在性别差异、对待权利距离的客观态度、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回避不确定因素的程度等层面包含鲜明的差异性。同时不同企业管理者在认识文化层面存在一定偏差,这一现象在跨国企业中较为普遍,管理者由于欠缺对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全面了解,对各国不同文化差异与中心观点的客观存在不良忽视。而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造就出多样化的行为模式,同时差异的行为模式又可令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有所不同,并进一步引发企业经营管理中形成一定的文化冲突。另外基于不同国家特有的民族特征性格、不同国家语言形成了沟通障碍、人们生活态度与教育背景的不同均会令跨国企业产生文化冲突。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中海外联合体进军欧洲,由于太急于拿下订单,在没有事先仔细研究当地法律、经济、政治环境的情况下,以低于政府预算一半以上的价格中标波兰A2高速公路,并按国内固有的经营模式,以为可以通过变更进行后期费用的追加,但在一切以合同为依据的波兰,这一招显然行不通,再加上在海外的管理失控、沟通不畅,2011年6月初,中海外总公司最终决定放弃该工程。波兰业主则给联合体开出了l7.51亿元人民币的赔偿要求和罚单,外加三年内禁止其在波兰市场参与招标。由于这个错误,中海外联合体最终折戟波兰,声名狼藉,从而也影响到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
倘若中海外管理人员在决策中能正确意识到这一文化差异并应用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控制,则不仅可令文化冲突形成的负面影响淡化消除,同时还可以科学地利用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来科学有效的实践管理。
因此只有深刻认识到其包含的不同文化特征才能真正找到行之有效的实践管理方式,并促进企业的跨国经营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二、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应对文化冲突的科学管理
1、全方位、多视角审视文化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决定各国人民、各企业员工拥有价值观的不同以及差异化的行为准则,跨国经营要想对这些生活在不同国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中的员工有效管理,便应以人为本,了解员工们自身的不同价值观、不同需求及差异化的行为模式。跨国企业管理者应对企业中包含的多元文化展开细化分析,挖掘文化本质特征,全方位审视文化差异,进而便于制定更有目的和针对性的方式措施,以降低矛盾与文化冲突,切实推进不同文化的和谐融合。同时对文化展开多维度的分析可令跨国企业管理层由多个侧面全面把握不同文化的现实特征,进而真正找到解决矛盾与文化冲突的科学方式。
2、创建跨国经营多元化文化沟通体系机制:企业跨国经营多元化文化的交流沟通主要指包含不同文化特征背景的群体之间、个体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实时互动行为的具体进程。在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中多元化文化的交流沟通实际上是彼此之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即各主体之间应对不同文化差异应具备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为消除文化冲突,跨国企业应科学创建制度化、多层次、立体式的多元化文化沟通体系机制,营造信息的有效、畅通的沟通渠道,进而保障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获取各方理解与支持,并真正促进多元化文化的统一整合,全面提升跨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令其在和谐的文化氛围中实现综合发展提升。
3、强化跨国企业文化的教育培训:跨国企业开展行之有效的文化教育培训可全面解决其存在的现实文化冲突,降低负面影响。然而当前较多跨国企业却往往只注重对员工技术素养的教育培训,而对员工的价值观念、跨国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却有所忽视,不利于跨国企业安定、繁荣的发展。因此跨国企业应全面强化文化教育培训,将具体内容设置为了解、认识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以及母公司企业文化,通过系统学习,汲取丰富的、先进的、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念与管理方式,有目的性组织开展文化的适应性、敏感性综合训练,实施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沟通交流、处理冲突能力的科学培训。同时跨国企业还应聘请专业人员组织开展系统全面的国家文化道德伦理、综合法律体制、价值观念、习惯风俗的培训讲授,提升企业全员对对方国家文化特色的认识,文化状况的敏感性反应,并科学引导员工尊重与理解对方国家的特色文化,进而有效降低文化冲突,提升解决各类冲突的实际能力。
【关键词】旅游业 跨国发展 动因思考 应对策略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之一,它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外汇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和完善国民经济体系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跨国旅游的地位和作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一 旅游业的跨国经营
1.关于跨国经营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企业已经不单单寻求国内发展这一舞台。第一,寻求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寻求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企业的必经之路,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另一表现是区域集团化和贸易保护主义,所以企业的跨国经营就要避开各种障碍。第二,把握科技动态,收集有效经济信息。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为了寻求一条获取先进科技的途径。同时,了解更多的市场信息可以更加清楚地把握消费者需求,以改善企业经营策略。第三,获取经营资源。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互利的经营策略,可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第四,追求更高的经营效率。企业的发展就是为了获益,对外投资可以充分发挥经验丰富的经营专业人员的对外经营能力。所以企业的跨国经营是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按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所谓跨国公司,由此看来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而无论这些经济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第二,它在一个决策系统制定的连贯政策和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制定的共同战略下从事经营活动;第三,它的各个实体通过所有权或其他方面相联系,一个或多个实体能够对其他实体的经营活动施加有效影响,特别是在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有效。
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成为跨国公司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在外国直接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多数贸易商不是真正的跨国公司。第二,它必须对海外资产进行主动的经营管理,而不是消极地以金融证券形式简单地拥有海外资产。
跨国企业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企业经过发展取得了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等各方面的综合提升成为了国内市场的领导者,但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市场的发展限制,需要扩大市场寻求长足发展;在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进出口产品时遇到了进出口国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限制,只好在海外投资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实现跨国经营。企业由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由于外国环境、市场需求、技术理念及经营差异的改变,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及产品都需要随之改变。采用灵活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战略是企业跨国经营的关键。企业在跨国经营时必须根据行业、公司和竞争的特点,以及东道主国家的需求合理展开经营,才能保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的目标实现。
2.旅游业的跨国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旅游消费的需求进一步上升,因此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已经发展成为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的三大产业。我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显著上升,发展趋势日益强盛。2007年我国入境过夜旅游者5472万人次,居全球第四位;旅游外汇收入419亿美元,居全球第五位;国内旅游人数16.1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409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957万亿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并且将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旅游业的开放性、外向型和国际化特点适合国际服务的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组织成行、服务接待和跨国营销,如在国际上已形成的国际知名品牌的运通、交通公社、希尔顿、喜来登、香格里拉等,都有一批遍及全世界的营销网络,这也说明了旅游业适宜跨国经营的特点。然而,我国的旅游业虽已取得快速发展,但与世界知名旅游业的发展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跨国经营的企业数目稀少,股权单一;跨国经营的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跨国经营的企业业务覆盖面窄;跨国经营的企业战略缺失及人才匮乏;跨国经营的企业科技含量低。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旅游收入、旅游出口、旅游投资、旅游税收、旅游就业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虽然走出去发展困难会更多一些,风险会更大一点,但对于增强和提升我国旅游企业的综合素质,锻炼和造就一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群体,加快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
1.外部因素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产生地。所以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要抓住机遇,研究应对策略,对于发展我国旅游业的跨国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关于旅游业的跨国发展的外部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跨国经营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区域性国家利益集团化。跨国经营无疑将大大加强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一方面,在于充分利用统一市场或自由贸易区内部各种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可以打开贸易壁垒,扩大市场。
第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跨国经营成为必然结果。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企业要在新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迫使其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和调整产业结构,迅速提高对国际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我国旅游企业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开发和利用国际资源,针对不同市场采用不同的跨国经营战略,才能增加国际旅游市场份额,弥补国内旅游市场收益的损失,才能在开放动态的国际旅游市场中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企业成长,形成良性的国际旅游分工与合作态势。
第三,市场需求是跨国经营的根本。旅游业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人们的旅游消费进一步上升,由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发展趋势发展。目前相当可观的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及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为我国旅游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成为我国旅游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活动的根本动因之一。
第四,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了跨国经营。作为国家发展跨国经营,大致可以获得四个方面的利益:一是通过直接投资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二是通过多种要素的跨国界转移调整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 ;三是创造长期的外汇收人,改善国际收支 ;四是推动企业提高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国家对这些利益的综合追求,决定了政府对企业的跨国化活动的积极支持,体现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财政、税收货款尽量提供优惠。
2.内部因素
我国旅游业开展跨国经营的内部动因主要是旅游业自身对利益的自觉追求。关于旅游业的跨国经营的直接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护出口市场和扩大海外市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没有外向型的产业结构作为基础,所以企业竞争力不强,同时不同层次的企业挤在国内这一狭小的市场展开激烈竞争,需要跨国经营来开拓海外市场。二是寻找信息、机会和资源。企业的跨国经营可以向国内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和产品发展趋势等,还可以了解国家发展的战略意图,寻找发展机会。三是资金缺乏和技术落后,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低下。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已有明显发展,但是与国际旅游业相比依然普遍处于弱、小、散、差的格局,产业集中度低,集团化发展缓慢,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低下,抗风险能力差。与国外旅游企业相比,我国旅游企业营销网络不发达,技术力量薄弱,在跨国竞争中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四是人才资源不足和管理模式不成熟。我国旅游企业中熟悉国外文化背景、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的外向型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匮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内部管理机制和组织功能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许多企业至今还没有形成固定、成熟、先进的管理模式。
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必须按照国际经济规则和市场规律运作,依靠自身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公平竞争。跨国经营将促使旅游企业加大改革力度,扭转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所以,我国旅游业的跨国经营也是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虽然在总体上我国旅游企业基本实现了由服务接待型向产业经营型的转轨,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不少旅游企业未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我国旅游企业要想从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上占领更多的份额,就必须顺应国际化的潮流,在本国以外的旅游目的地建立分支机构,就近向消费者销售旅游产品。
三 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如果不能及时把握我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动因,我国旅游企业将无力在国际市场上与外国旅游企业抗争。所以,关于旅游业跨国经营动因的思考是为了给我国旅游业向国际化发展和跨国经营提供价值思考和研究有效策略。针对关于旅游业的跨国经营的动因,本如下策略分析。
第一,依托国内旅游,发展国际旅游,实现旅游业中“大旅游”的发展。国内旅游业是整个旅游业的基础,发展国际旅游业必须以国内旅游业为基础。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建设急需外汇,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优先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方针。旅游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内旅游业的特点,从食宿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加以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步伐,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第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实施企业主导战略。跨国经营要求我国旅游企业必须改变弱、小、散、差的局面,通过实施大集团发展战略,向规模化经营方面转变。集团化发展应按照市场化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联结纽带,采取兼并、收购、联合等资本经营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低成本、高效率的扩张。我国旅游企业通过组建和发展大型集团,并综合运用内部管理型和外部交易型战略,既可提高国内旅游市场的进入壁垒,又可从整体上培育和提升国际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为跨国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国家大力支持,实现旅游业跨国经营的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政府策略。政府应积极调整和优化旅游管理体制,发挥政府在产业政策导向、产权保护、公共产品供给、市场信息披露、法律援助和简化出入境手续等方面的作用,为旅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长空间。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业更应充分利用政府的扶持与保护,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资本积累、品牌建设、网络发展和管理升级,全面提升其国际竞争力。
第四,加快跨国经营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中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人力资源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的成本较大等客观实际,政府和相关旅游企业应采取多种模式加大培养力度,尽快建设一支熟悉国外旅游产业政策和相关法规、了解国际市场、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懂经营、会管理的外向型跨国经营人才队伍。
第五,旅游景点的观赏性和空间性决定了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特殊性。旅游收益主要是在旅游目的地即旅游产品生产地,消费者因其民族情结、文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愿意购买和消费本国旅游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所以发展旅游业的跨国经营要特别注重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差异,“异中求同”,和谐发展。
第六,旅游业跨国经营的配套实施建设应完善,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业依赖交通业的发展,交通又经常合理地牵制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点到处都是楼堂庙宇、游乐园之类,粗制滥造仿古景点,致使人文景现同自然景观不能融合在一起;旅游的饮食业中饭店比重太小,我国饭店建设片面追求高档,以致形成“高中低”倒金字塔型。旅游业涉及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部门,这些部门应相互衔接,融为一体地为旅游业服务。同时,导游和旅行社的相关服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友好服务。
第七,完善旅游业跨国经营的法律法规。旅游资源的稀缺和不可再生性容易导致垄断价格,有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自行定价,巧立名目,价格多变,旅游者的正当权益应受到保护;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更要求旅游者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旅游资源,注意环境保护。
第八,加强旅游业跨国经营的理论研究,制定旅游业的发展战略。做好旅游市场的信息预测、宣传广告及可行性研究的分析工作,以克服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时的盲目性。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要多样化,要富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以吸引不同的旅游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的跨国发展不是生来就具有竞争优势的,这些优势是在市场经营运作中不断积累、完善的。所以,旅游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过程,关键是利用原有优势,发展新生优势,这对于中国旅游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海云.跨国公司经营优势变迁[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关键词:跨国经营;中小企业;贸易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039-01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发展的有条件
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2.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不利条件
1.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不少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强;
3.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这方面的人才少,且整体素质也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三、我国中小企业跨国发展策略
1.加强政策的引导
政府要转变职能和作风,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政府要下大力气抓服务、抓协调,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充当好“服务者”的职能,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法律保护体系,加快和完善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规范,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对外投资机构,实施有关促进、鼓励对外投资的政策,通过税收、就业等优惠政策,使得更多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在加强对中小企业管理引导的同时,也要把握企业跨国经营的自,使企业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各级政府要加强同外国政府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一定的基础。
2.企业应不断增强竞争力
要敢于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一个前提就是进行治理机制改革,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完善企业科学管理机制,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要发挥制度的作用更要强调人的作用。完善企业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升企业的战略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市场营销等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国际经验表明,从单一的依靠产品出口到成为世界著名跨国公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因此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的同时要树立“长远”的意识。
3.引进和培养跨国经营专业人才
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获得成功的关键。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通晓外语,以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要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批又懂外语、又懂法律,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通过内部员工的国外培训、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纳海外学子等多种渠道吸引人才。要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从而更好地适应东道国的情况,进一步将我国中小企业推向世界,实施跨国经营。
小结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邱添.浅析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J].淮海文汇,2008(04).
[2]许春野.危机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分析[J].网络财富,2010(03).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现状
一般而言,跨国经营是指国内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子公司或分支结构,进行跨国界的、以赢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已经发展到5650万家,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40%,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进出口贸易和简单加工领域,以贸易型企业为主。贸易型企业占我国原始对外投资总额的61.3%,工农业生产、加工业以及资源开发等各类非贸易型企业占我国原始对外投资总额的38.7%。截至2011年底,中国境外企业已超过1.8万家,员工人数逾120万人,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与往年相比,总体来讲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势头良好,创造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在后经济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表现出投资主体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劳动密集度高、两级分化突出、发展不平衡、优势地区集中等特点,遭遇了“三荒两高”,即人荒、钱荒、电荒、高成本、高税费等困难,导致其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也存在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不少问题。
二、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问题
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产成本、价格、产业集群、市场占有等层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国际化战略、人才、资金等方面明显存在劣势。
1.国际化战略问题
随着中小企业实力的增强以及国内市场的逐渐饱和,有远见的企业家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市场,并重视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有序轨道,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和环境适应性,加快国际化进程,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发展规划。
从我国中小企业近年来的跨国经营情况分析,由于受到规模、技术、管理、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国际化进程中显得信心不足,缺少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意识和科学、合理、长远的战略规划,缺乏国际市场营销观念。与大型的跨国公司相比,中小企业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认识不足,在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制定方面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模式。也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中小企业忽视走国际化经营路线,单纯依赖国内市场,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2.国际化人才问题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般较为薄弱,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和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体系。人力资本是中小企业的核心资产,由于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很难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手段,因此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瓶颈,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加之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防风险能力较差。
3.资金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又一道难题。相比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也较弱,知名度不高,信用度较低,一般在对外融资方面存在较大困难。而在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后续资金不足,很容易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跨国经营活动中断。同时,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在跨国经营决策时往往注重短期效益,通常只投资资金周转快的项目,缺乏长远的眼光,很难对未来的发展做出长期规划,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1.正确制定跨国经营战略
从理论上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一般有本国中心战略、多国中心战略和全球中心战略三种。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国际市场范围内进行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近年来实施的“走出去”战略方向为契机,找准战略定位,明确战略目标,创新战略管理机制,建立战略评价和控制体系,规范国际化经营行为,形成领先的战略发展模式,为企业快速融入世界经济,应对经济全球化创造先决条件。
2.引进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是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性因素。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之初,应树立全球人才引进理念,通过政府部门推荐或人力市场渠道从国内或目标市场所在地引进熟悉国际金融政策、当地政治法律经济的人才,以高薪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吸纳跨国经营的专业人才。同时,通过外派内部员工到国外培训或聘请国外专家进行内训,着力培养企业的管理和业务骨干,为企业跨国经营组建智力团队。
3.完善跨国经营融资政策
国家和政府必须增大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政策倾斜度,设立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贸易的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外向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引导民间资金向中小企业适度投资,并建立专门的跨国经营保险机构,对积极向跨国经营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同时,完善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相关的融资法规,支持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缺少资金时可向金融机构直接融资,加快建立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与多形式的融资渠道,以促进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步伐。
参考文献:
[1]董龙.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选择[J].魅力中国,2011(20):54.
[2]庞亚文,晏钢.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选择——基于明清晋商跨国经营分析[J].北方经贸,2011(09):43-44.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kejianda.com/ 课件下载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
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关键词】 跨国经营; 战略成本管理; 价值链; 成本动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趋势越发明显,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原料资源,而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在于发达的市场、先进的技术、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人力资本及良好的研究条件。双方都有相互获取对方比较优势的需要,而这些基本要素都是不可移动的,获取的最好方式无疑是“走出去”。因此,运用先进的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来指导我国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创新,提升和维持我国企业持久的成本竞争优势,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与要求
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理论,进行成本管理创新,提升成本竞争优势,对处于跨国经营初级阶段的我国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实现我国企业持久的成本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于壁垒低,容易被模仿,很难持久保持。而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对传统成本管理的弊端——单纯地追求成本降低的变革,将成本管理的目标定位于企业竞争优势,既注重短期成本控制,更强调前期有效的长期投资,培育和维持成本竞争优势。这有助于我国企业确立有效的国际化竞争战略,并通过进一步完善与企业跨国经营相匹配的成本管理制度,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有利于实现和发挥企业所属产业链的整合效应。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可以拓宽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视野,使其可以从产业及内部价值链来考虑与供应商、购买商之间的交易,从而依靠提高整条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来带动自身的发展,形成互动效应。三是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培育我国的成本管理文化。战略成本管理立足于企业发展的长期利益,注重成本管理效应的长期性,而不断培养企业自身特有的成本管理文化就成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确定与实现过程,也就是企业成本管理文化的塑造过程。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意义重大,同时,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也需要遵循以下要求。
首先,要体现战略成本管理与跨国经营战略相匹配的思想。我国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与跨国经营战略相匹配,是指企业的成本管理以跨国经营战略为先导,要与跨国经营战略类型相互配合的思想。我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其总体战略包括开拓型战略、扭转型战略、防御型战略和抗争型战略,竞争战略主要是低成本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对此,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通过提供战略性成本信息以便跨国经营总体战略和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制定,同时,成本管理方法与措施也要有利于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其次,重视战略成本管理的国外宏观环境分析。跨国经营中,企业成本管理受到众多宏观环境的重要影响,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政策、法律环境、文化差异以及相应的后勤保障等。这些国外的宏观环境因素实质上都构成了企业的战略成本动因。
最后,要充分体现战略成本管理国际空间源流思想和跨国业务源流思想。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以通过对企业行业及内部价值链连接点的研究分析,在国际市场中选择战略合作伙伴,改善整个企业价值链的纵向联系,共同降低成本。这充分体现了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空间源流思想。同时,开展战略成本动因分析,以体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业务源流思想。企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条件等都是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基础条件,是企业的跨国业务之源。成本虽然发生于跨国业务过程,但其可能达到的水平则取决于跨国业务过程中所依托的上述基础。因此,通过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可以从跨国经营业务的源头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控制。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成本管理思路与方法
依据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及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践,本文提出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的应用思路。
(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和对象
如图1所示,战略成本管理对象是以面向外部为主的、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的企业成本管理活动及其相应的成本管理关系。其中,战略成本管理环境是指经营中所面临的内外部客观因素,其分析客观条件对战略成本管理对象的影响;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则是主观上对成本管理对象的认识与深化,其分析主观条件对成本管理对象的影响。而这三者则共同作用(服务)于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具体到本文,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环境则是指跨国经营中其所面临的内外部客观环境,战略成本管理对象为我国企业经营活动所属的整个产业价值链,这二者连同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共同服务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寻求长久的成本竞争优势,以确保跨国经营的顺利开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应用
依据桑克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模式,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实现的。
1.战略价值链分析应用思路
战略价值链分析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识别(识别价值创造)、分类(划分价值环节)、排序(形成价值链)和对比价值活动(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1)进行国内外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有助于我国企业评价其与竞争对手相比的成本态势,客观评价自己在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制定获取竞争优势的竞争战略;(2)行业价值链分析有助于我国企业通过上下游价值链整合来寻求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优势的途径;(3)内部价值链分析有助于我国企业寻找利用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以消除不增值作业,在不影响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总之,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最终确定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是全方位出击,还是依靠优势环节去带动劣势环节开展跨国经营。若是采取全方位出击,可依据行业价值链分析,采用战略联盟或外包的方式发挥协同效应,提升国际竞争优势;若是突出优势环节,则可以运用内部价值链分析,消除不增值作业,在不影响竞争力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2.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应用思路
我国跨国企业应结合自身所在行业的特点,进一步明确和划分企业的结构性成本动因、执行性成本动因和战术性成本动因,揭示影响企业成本的因素,并将成本控制在目标之内,使之有效地实现战略成本管理。企业首先要明确结构性成本动因,分析企业自身与环境因素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结构性成本动因与企业所采取的竞争战略应密切相关,综合考虑企业规模、范围、技术经验与多样性。其次,对企业执行性成本动因的分析可将企业在产品设计、员工责任、生产能力与效率、质量管理以及价值链方面的优势进行强化,以最大化实现执行性成本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竞争战略所侧重的执行性成本动因会有所不同,因此执行性成本动因的分析要以企业竞争战略为基础。战术性成本动因分析是以作业为中心,在战略性动因的基础上分析与之相联系的具体成本动因。成本动因的分析需要通过与国外竞争对手的对比来实现,并以此揭示各价值环节作业成本差距产生的战略性成因,将企业成本管理的重心从战术层面上升到战略层面,为培育、提升和维持成本竞争优势提供战略途径,同时成本动因分析也为企业跨国经营战略定位分析提供战略性信息。
3.战略定位分析应用思路
不同的战略定位产生不同的企业战略,就需要不同的成本分析观和成本管理方法,由此确立的战略成本管理运行机制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定位分析,就是通过投资国环境分析,利用战略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所揭示的战略性成本信息,确定应采取的跨国经营战略,从而明确成本管理的方向,建立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战略。企业战略通常是相互作用的总体战略和具体市场竞争战略的二维结合。为此,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定位分析也是从这两个维度进行的。跨国企业实施竞争战略最重要的是明确市场需求和价值取向,从价值链与成本动因的角度定位企业,能够合理地将市场竞争力同企业自身结合起来。同时,又可以从企业成本动因的角度出发,通过价值链的传导机制,最终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
为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以便顺利开展跨国经营,我国企业首先进行跨国经营的国家或区域选择,避免外部不利因素对我国企业成本竞争优势造成威胁。在此基础上,我国企业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全方位地对内部成本发生基础进行优化和控制。在战略层面,依据战略成本动因分析所揭示的成本降低的战略途径,对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进行优化和控制,优先考虑决定企业竞争态势的基础因素,从而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实现持久的低成本优势。战术层面上,则是通过现代管理方法(战术性成本动因分析、价值工程等方法)加强日常的成本管理,揭示成本投入与产出、成本发生与作业量等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一步落实战略性成本管理措施,为企业日常成本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简言之,上述三大层次中,第一层次是明确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第二层次则是寻求达到该目标的战略途径;第三层次依据所揭示的战略途径,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去实现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中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保障措施
面对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在全面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理念与方法进行成本管理创新时,应做好两方面的保障措施。
全面树立“战略”观念,进行成本管理观念创新。我国企业树立“战略性”成本管理观念,进行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实质上要求树立成本经营观念和成本竞争观念。成本经营观念核心内容是树立成本与效益观念,处理好成本管理与企业跨国经营的关系;成本竞争观念就是要求企业培育、形成和维持持久的成本竞争优势,以确保跨国经营的顺利开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战略的基本保证因素,是思想性和全局性的要素。从管理层到员工整体上将成本战略观念融入到实际经营中,超越企业制度规范以员工主动性作为跨国经营中成本管理的驱动,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新要求,也是企业创造价值,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战略成本管理的保障。
强化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工作。加强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是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重要保障措施。我国企业现阶段的业绩评价主要是面向作业的,偏重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成本与作业量指标,而人为地将前期资本投入与日常经营成本割裂开来,缺少与战略方向和目标的相关性。因此,我国企业在开展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时,须将战略思想贯穿于战略成本管理整个业绩评价之中,以竞争地位变化带来的报酬取代传统的投资报酬指标。各项指标都与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变化有着紧密的相关性,如国际市场份额、跨国投资风险、长期发展能力等多方面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其中,成本指标应是财务评价指标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衡量企业取得的成本管理业绩,更重要的是认清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的效果如何,即是否实现既定的战略成本管理目标,进而将评价结论转化为企业跨国发展的动力和压力,以进一步确保企业成本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低成本竞争属于低层次竞争战略,差异化竞争属于高层次竞争战略。对于我国企业而言,跨国经营为企业提供了由低成本竞争战略向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可能性。因此,随着国外企业大量涌入国内,国内企业维持低成本竞争优势空间逐步被挤压缩小,我国企业应积极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理念进行成本管理创新,在尽可能维持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同时,结合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资源,创造基于低成本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并不断强化之。
【参考文献】
[1] 郑磊.中国制造业跨国经营的得与失[J].新财经,2007(6):88-90.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012-02
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 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 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 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2 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 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 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 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3.3 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4 结语
我国中小企业朝着跨国经营方向发展是完全符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目前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我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思想解放,经营得当,走出去后肯定会 “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赵旭.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关键词:跨国经营;最高形式;长远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1
一、前言
跨国经营主要是指经营的主体突破本土经营的界线,努力向海外拓展发展空间的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1]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在新的背景下的战略选择,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公司发展的最高形式,跨国经营有许多的优点,它可以充分利用海内外各种资源,降低经营的成本,拓展产品的市场。中国在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之后,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开始纳入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的体系,许多企业也开始选择跨国经营。
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为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是与此同时,企业的许多问题也随之突显。
1.投资结构不合理,经营较为分散
在跨国经营中,我国的企业的投资结构明显不合理。投资的区域比较集中,产业的投资选择上一般都比较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品产业,而很少投资于高新技术的开发上,在规模上,中国的跨国企业一般喜欢选择中小企业。同时,跨国企业在海外的合作意识较淡,使得其在海外的经营比较分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企业在国外的竞争力,降低了我国企业在国外抵御风险的能力,各种资本、技术、市场、信息等生产要素无法被有效利用,从整体上加大了我国企业发展的成本。
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是一个民族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也是一个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跨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还无法从“制造”的角色向“创造”的角色转变,品牌保护意识较弱,创新的技术含量不高。[2]
3.人才培养意识薄弱,无法适应跨国经营的要求
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是,中国的跨国企业却忽视了对人才的培养。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的发展缺乏长期的规划,人才的管理机制比较落后,很多的企业仍然使用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来进行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考核、人才培训的人才管理机制。至今还没有把人才管理提升到企业战略发展的高度。这明显地跟不上跨国发展的需要。
4.投资管理体制不完善,无法适应经营的需要
我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较多,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地方政府对企业开展境外经营的顾虑较多,所以很多时候制定的策略比较保守,经常采取的一些策略都是制止性的而不是鼓励的。很多的领导缺乏全球化发展的眼光,总是把投资的主体放在本土上,担心海外投资的风险较大,企业难以在国外生存壮大。另外,对于投资商进行海外投资的限制较多,在审核外派劳务人员时限制较严,这从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我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成本,不利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
三、相关的策略探讨
企业的跨国经营已经成为企业在新的经济背景下谋求广阔发展的重要选择。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我国的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较多,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企业的跨国发展,提升我国跨国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政府都应该对此作出积极的努力。
1.企业方面:选择合理的投资策略
企业在进行相关的投资决策时,应该要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进行详细的调查以及科学的分析,实现投资的多元化,[3]注意规避投资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确定科学合理的投资策略。另外,还必须注意自身的产品在国外同类产品中的竞争优势,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注意对高新技术的投资于开发,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强化与本国企业在海外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运营成本,使得企业的投资结构趋向于合理。
2.政府方面:提供积极的支持政策
国家的政策支持对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对于我国企业的跨国发展应该要给予各种帮助,以促进其在国际化竞争中的实力。
(1)规划跨国公司发展战略
跨国公司的经营,是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跨国的经营中,中国企业必须要注意关注国际市场的环境变化,对国际市场的变动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并以此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适合本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正确把握经营发展的方向。
(2)给予相关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该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加强外汇的监督与管理工作,放宽投资商出国考察投资的审批条件,建立相关的跨国投资咨询机构,为投资商的投资提供专业的分析,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为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而国家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的投资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培养上,与发达的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切实落实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加大相关的投资,为我国企业的发展不断输送人才,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持续动力。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趋势的加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走入国际市场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的企业在跨国的经营中却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制约着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如何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增强国际竞争能力,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许多跨国公司在新的经济发展情况下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法,希望可以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梁克非.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跨国经营 风险 对策
一、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分析
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其进行跨国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影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环境因素, 又有内部环境因素。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是企业外部因素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东道国的政策和政局的稳定性对跨国经营企业的影响非常大。如果东道国政策经常改变、 政局不稳定,企业将无法进行良好地经营, 风险很容易出现。
2.文化环境。文化差异也是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会导致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排斥, 进而演变为对跨国经营企业的排斥, 从而危及到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风险。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中,对于如何输出跨国管理人才、如何在当地国家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仍处于摸索和学习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就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带来了风险。
4.市场经营风险。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其经营活动要受行业竞争状况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如果企业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不能与利益相关者搞好关系, 风险就会产生。
5.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 必然要受到东道国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与东道国社会环境相适应已成为跨国经营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消费者的排外心理所导致的企业经营失败。
6.企业外汇情况。中小企业在跨国生产经营活动中随时都会面临着外汇风险,一般将外汇风险划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交易风险是外汇交易时产生的风险;会计风险是企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由于汇率变动引起会计上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经济风险是未预料到的汇率变动通过影响企业成本、价格从而对企业一定时期的收入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中小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汇率的变动情况,一旦汇率波动的方向不利于企业经营,风险就会产生。
7.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良好的企业管理有利于企业在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包括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企业信誉、生产效率、员工士气、安全生产、产品安全、员工利益等。在企业跨国经营中,如果这些方面出现问题,风险就会产生。
8.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衡量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的内部指标。财务状况包括财务支付能力、财务结构状态、财务运营能力等。稳健的财务状况有利于企业在恶劣的经营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风险就会产生。
二、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规避对策
1.建立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流程。该流程把观测点作为起点,通过观测事先发现风险的迹象或征兆,进行风险预警、识别。决策中心根据风险情况采取防范与调险的对策,企业对风险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评估、总结,将执行的结果反馈给决策中心和观测点,使其根据反馈结果调整工作计划,以实现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规避流程如图1所示。
2.建立企业风险观测点,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企业通过建立风险观测点,可以对以上八个因素进行实时观测,形成动态的风险观测系统。
(1)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中政治风险的观测。跨国经营企业要密切关注东道国的政治环境的变化情况。包括①东道国的政府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政策及其变化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企业的权利进行约束和限制的程度及变化情况;③国际上的重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出现情况;④母国政府对跨国企业在政治、法律方面能够给予的各种援助。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2)对企业跨国经营文化风险的观测。按照文化层次划分,可形成的文化风险有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制度文化风险、精神文化风险如图2所示。物质文化风险、行为文化风险构成浅层风险;制度文化风险构成中层风险;精神文化风险构成深层风险;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不同层次文化风险的情况;②东道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③企业跨文化战略的制定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3)对人力资源情况的观测。企业可以观测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人力资源战略是否制定;②企业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是否适应了跨国经营的需要;③人才本土化战略的执行情况。根据以上观测的结果,可以确定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4)对市场经营环境的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行业的竞争状况;②企业与外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两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5)对企业观念与营销活动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营销观念是否与东道国的市场环境相一致;②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③公众对品牌的认可程度;④公众对广告的反应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6)对企业外汇情况观测。可以对东道国的汇率波动情况进行观测。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还是收益,一旦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是损失,风险将会产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交易风险状况;②会计风险状况;③经济风险状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汇率方面的风险程度。
(7)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企业内部领导班子的素质情况;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情况;③企业生产效率的变化情况等。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8)对财务状况观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测。①跨国经营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②债务偿还能力情况;③财务运营能力情况;④财务支付能力情况。根据观测结果可以确定企业在以上几个方面跨国经营的风险程度。
3.采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进行风险预警与识别。根据以上定性的分析,确定各种风险指标及各项指标的风险程度。风险程度可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差五个等级,各项风险指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价结果,从而可以对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及时预警、识别。
4.建立风险决策中心,制定风险规避的方案。风险决策中心根据观测点提供的风险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决策。若综合评判结果为较差和差,说明企业跨国经营中已经存在着风险,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制定风险防范的战略、措施及对策,以便尽快消除风险;若综合评判结果为很好或较好,说明企业跨国经营状态良好,当前状况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要及时关注经营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变化趋势,根据变化趋势对经营策略作出调整;若综合评判结果为一般,这时也应引起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关注其变化趋势,一旦存在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应立即进行风险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有效地防范、化解和规避风险,避免由此给企业带来的不必要的损失。
5.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系统。
企业根据决策的执行情况,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决策中心及观测点,使其及时了解风险的化解情况和实际观测到的结果是否一致,据此决策中心提出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方案。
总之,只有加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的分析,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及时预警、识别各类风险并以此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鲁 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
[2]马春光: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
[3]赵曙明:企业跨国经营研究――兼论中国企业国际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
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困境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2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强。
2.3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士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优越性、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3.3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跨国出门,走向世界,从事跨国经营是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是中小企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跨国经营可以为企业寻求经营机会、保护和扩大原有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走国际化经营之路成为中小企业的战略选择。
1.1中小企业跨国经营优势明显
首先,有一定的产权优势。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产权约束非常明确,因此在投资决策时会非常谨慎,成功的可能性也大一些;其次,有一定的技术优势。虽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财力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作,但对事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技术,其创新热情高。目前,已有部分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有所突破。而且,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是在小规模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强,善于在大企业技术垄断的夹缝中立足,成本低,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也较少。再次,有一定的跨国经验的积累。尽管中小企业多数规模小,管理水平也不高,但其中的一部分在服务国内市场的同时,已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国际市场,在海外建厂、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
1.2知识经济时代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新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全球化有了新的内涵,主要是知识产业的崛起,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得世界更加开放,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一国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效率的竞争、质量的竞争,胜败关键取决于智力资源及国家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而不在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产业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低,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经营灵活、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它在保护充分竞争、活跃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都发挥着大企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一个国家的中小企业能否健康发展,能否跨国经营,能否与国际市场保持密切联系,能否与国内同行进行积极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决不仅仅是个微观问题,而是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质量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2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面临困境
虽然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在客观存在必然性,但是,当前这些企业普遍面临抗风险能力低、国际竞争力较低、跨国经营人才短缺和实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困难,不但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常常影响企业长远的发展。
2.1抗风险能力低
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不很充足,在对外投资中抵抗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特别是对非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政治风险、战争风险、国有化风险、社会治安风险等,几乎没有任何防范承受的能力。
2.2国际竞争力较低
要进行跨国经营,需要有高竞争力的企业,但事实上,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低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缺乏名牌产品,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凝聚力不甚强。
2.3跨国经营人才短缺
跨国经营是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知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中小企业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且企业管理层整体素质不高。中小企业跨国经营要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才能有效地规避劣势,发挥优势,适应国际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开拓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屑一顾的市场缝隙,也可与国外跨国公司结成战略性联盟,成为跨国公司价值链一环,在合作中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从而避免盲目投资造成损失。
2.4中小企业往往实力薄弱
由于受自身人力、财力、物力条件的约束,对东道国的金融政策、外汇管制、税法、劳工法律、资金管理等了解不全面,对有关经济政策的变化反应不敏感,难以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减少和转移风险带来的损失;一旦风险来临便无法应对,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因此,中小企业在做出跨国经营决策之前要对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宏观投资环境进行国别比较,也要对两国的比较生产成本、企业特有要素收益、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国外生产的额外管理与协调成本等微观条件进行比较,按照跨国经营决策模型等科学方法做出决策,力求把安全度高、获利大的国家和地区的项目确定为直接投资对象。
3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策略分析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以海尔为榜样,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海外进行跨国经营。然而,众多中小企业对此却显得不太热衷,似乎这是大企业的事,自己规模较小,品牌不响,外向经营能力不强,目前还不具备条件。其实大企业有大企业跨国经营的优势,中小企业也有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有利条件,只要扬长避短,中小企业也一样可以跨国经营。我国中小企业比较普遍的状况是缺乏核心竞争能力,资本又比较有限,防御风险的能力较差,体制也不完善;但也有部分中小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科技知识和技术,有一定的融资能力、体制比较灵活等。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状况,主要有以下一些经营策略以供参考。
3.1网上跨国经营。
网上跨国经营就是网上贸易,即电子商务,是在国际互联网上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的国际商务活动。这种经营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有巨大的适用性:第一,网上贸易可以节省中小企业开展围际贸易所需经费,从而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的致命弱点。第二,减少中间商的盘剥也是利用电子贸易的优势之一。许多中小企业本小利薄,如果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就只能依靠中间商。如果中间商不负责,无法搞好售后服务并提供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就会无所适从。外贸界人土指出:现在许多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国外客户、大型分销而都在想方设法直接向生产厂家购买产品,因此企业必须自己制造与买家接近的机会。第三,网上贸易可以向中小企业提供比以往更多的出口贸易机会,花较少的钱打进新的国际市场,这对于弥补小小企业国际市场信息解弱这一点有突出的帮助。第四,网上贸易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环节,提高效率、节约交易时间。第五,网上贸易无地域、时间限制,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小,便于把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时地推向全球,提高其知名度和国际竞争能力。
目前,网上贸易配套措施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采用网上贸易这一跨国经营方式。但随着网上贸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意识到通过最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在网上寻找更多客户的优越性,这一先进的科技手段必将为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带来巨大的收益。
3.2通过海外华人进行跨国经营
海外华人的跨国经营网络是中国开展跨国经营的独特资源。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有限,不可能在许多地区都设置驻外机构,即便设有驻外机构,人手不足及人员素质较差都是很突出的问题。海外华人团体不但可以弥补企业驻外机构之不足,而且迎合海外各地的华商团体更可发挥地域性优越、社会关系广等优点,可以协助我国中小企业掌握商机以顺利进行市场开发。华人对亲缘、地缘、业缘所赋予的信用内涵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进入壁垒和障碍。他们在国外形成的跨国经营网络,可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提供重要渠道。充分利用这个渠道既可减少成本费用,又能加快中小企业在海外的发展。
3.3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的跨国经营
中小企业以其某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可以以最小的代价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这是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捷径和重要策略。这样可以利用国际网络的资源潜能,提高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利用其机制,获得和利用更多的资源;利用其接近资源的能力、实现自身的资源;利用学习能力,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利用技术转移,获得更多的先进技术;利用市场反应能力。提高市场意识和市场运作水平;利用本地化经营,培养大量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利用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中国是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在技术密集型项目合作上具有很强的实力,有的中小企业还有较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具备了与该网络进行大规模生产合作的基础,也有的在本行业中有较长的生产历史,更具备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为长期发展提供支持能力的条件。所以,我国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不仅可以迅速发展和壮大我国的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利用网络中的资金、技术和资源,在我国建立起现代化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使我国的产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配套企业的生产协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使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迅速达到国际要求,并通过网络销往世界各地,逐步参与国际竞争,并积累跨国经营的经验,培养一大批掌握世界先进科技的人才和熟悉现代企业运作的管理人才等。
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其具有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初期阶段的显著特征,与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人力资源与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很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我国现有的跨国经营企业,尤其是中小跨国企业大都缺乏现代人力资源的概念。企业普遍缺少精通外语、知悉相关法律、熟悉海外直接投资操作的优秀跨国经营管理人才,而且优秀人才流失严重。另外,我国跨国企业普遍存在组织功能不健全、管理制度与国际运行规则不相符等问题。
(二)投资结构不合理、总体投资效益不高。在产业结构上,我国跨国企业侧重于对制造、加工等初级产品的投资,对高新科技产业的投资较少;在规模结构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明显偏小,这与中国作为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大国的地位相比,是极不相称的。
(三)产品技术含量低、研发投入少、创新意识不强。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高科技产品和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我国跨国企业在科技研发和投入方面比较落后,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技术创新意识不强、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
(四)缺乏对国际市场的全面性、动态性了解。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时间不长,国际化经营经验欠缺。不少企业没有国际经营的全局意识,不进行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对目标市场定位不明确、对中外文化差异不关注等问题突出,对国际市场缺乏全面、动态的了解与追踪。
(五)市场经济不健全、国家宏观管理体制不完善。由于社会历史原因,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加之我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因此我国企业管理体制相比而言较为滞后。
二、提升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培养和引进国际化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拥有专业技能扎实、通晓外语、精通相关法律的综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一,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批懂外语、懂法律,又通晓相关人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第二,借鉴别国经验,大力实施跨国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同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建立科学管理制度,储备人才、留住人才,减少不合理的人才流动。
(二)实施多元化的投资策略,降低风险。在产业结构上,国家应通过宏观调控,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相应的技术力量,实现跨国公司在产业结构上的优化组合。强强联合,少而精,避免多而烂。长远来看,应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伸延,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降低风险。在规模结构上,实施规模经营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原有的规模优势,综合发挥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三)加大科技投入和研发力度,使产品质量满足国际需求。科学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只有注重科技投入、技术创新,增大研发力度,并通过技术引进来实现技术升级,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四)建立准确、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系统,全面追踪国际市场动向。提高企业海外投资的咨询服务质量、构筑高效完备的信息咨询服务系统,使企业能够方便、准确地获悉外国投资的法律法规、现行政策等可以为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提供有效与正确的指引。
(五)完善经营机制,改进跨国经营管理和政府宏观调控。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惯例组建和管理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并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关键词】 企业集团全球化经营 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集团应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全球化经营主体,但应如何在我国把国有企业集团培育成跨国经营的主体呢?这将是我们下面要研究的内容。
1 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把企业集团培育成跨国经营主体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现状,从而找出对策。对现状的分析,主要是找出企业集团从事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1 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缺乏整体规划
根据我国具体条件,加强政府对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宏观规划、管理和服务,有利于企业跨国经营顺利进行。目前,我国缺乏对跨国经营有效引导和管理的宏观政策。首先,缺乏宏观上的战略指导。我国在海外投资的总体战略缺乏统筹规划,包括海外投资的方向、重点、规模以及战略等。其次,缺乏国家对海外投资必要的协调、管理与监督,跨国经营的企业各自走出国门,缺乏统一规划和国家的扶持,缺乏政策指导,具有很大盲目性。
1.2 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缺乏应有的经营自
跨国集团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这就必须灵活应变,迅速作出决策,才能以变应变,立于不败之地。但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自主运用海外资金和在海外投资项目的自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放开但仍十分有限,影响了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企业集团发挥优势。
1.3 工贸脱节,未形成综合优势
外贸企业在国外经营的优势与国内工业的生产、技术优势还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工贸关系还未完全理顺,各自为战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我国经济长期条块侵害,造成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的非均衡发展,使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均有明显的行业色彩。
1.4 过于追求企业集团的规模,忽略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实效
对企业集团的规模认识简单化,主观上追求大型化,认为集团“越大越好”,企业集团规模不合理,难于形成规模经济,影响企业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5 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缺乏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当代国际市场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集团跨国经营要有一大批具备海外企业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东道国语言,熟悉当地法律和文化习俗的人才。按照这样的需求,我国海外企业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都有很大差距,使海外企业集团难以顺利发展。
2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国有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但总括起来,基本上是以下几类:
一类是认识上的原因。对企业集团作用的认识比较模糊,没有认识到发展企业集团的真正意义。因此,一些企业组建企业集团,不是为了搞专业化协作生产,增强竞争实力,形成综合功能,而是希望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得到国家优惠政策,拿到国家分配的物质等等。
一类是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现行经济体制是一种条块分割的经济体制。条条块块都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完善的企业集团应是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它应有多种经济功能,不仅搞生产、还搞销售、技术开发,搞进出口贸易,还办财务公司,融资、筹资等。很显然,这样会遇到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综合部门与专业部门、专业部门与专业部门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这将阻碍企业集团顺利发展,导致集团功能单一。
还一类是市场经济不发达造成的。企业集团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从市场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影响企业集团发展不完善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发达,市场不健全。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还不大,企业还没有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际竞争对我国企业的威胁尚未真正到来。
3 我国国有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的主要对策
如何把企业集团培育成跨国经营的主体,必须从解决我国企业集团在跨国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如下主要对策。
3.1 制定我国企业集团走向国市场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规划
首先,要认识到发展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是当代生产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参加国际分工,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制定我国发展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规划,并进一步制定跨国经营的地区、行业、技术、生产和市场战略。其次,建立国家海外投资委员会,作为落实总体规划、协调和管理权威机关。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宏观上统一领导,管理和协调全国各部门、各行业的对外投资活动。第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方面的法规,积极与有关国家签订相互投资的保证协定,避免双重纳税的协定。第四,加强政府宏观服务功能。各级政府要自觉地转变管理经济功能和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集团走向国际市场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海外投资的各项政策,赋予企业集团更多的自
首先,应对海外投资主体实行倾斜政策。政府应采取重点扶植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展跨国经营的政策,赋予他们比较完全、充分的外贸自,对外投资自、融资筹资自和审批出国人员、劳务输出自以及其它优惠。如果这些自目前普遍实行上有困难的话,可优先赋予极少数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其次,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对通过跨国投资而带动出口的机器设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实行出口退税;对我国海外企业用分得的不可兑换的当地货币购汇的产品,给予适当的进口关税减免待遇。
3.3 促进工贸结合,发展综合优势
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和外贸企业各有优势,二者相结合,就能形成优势联合。这种联合不是行政命令式的联合,而应让不同企业在共同利益基础上自然发生联合,实行国有资产存量的合理流动,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之间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因此,要使我国的企业集团真正走向国际市场,走上跨国经营的道路,创造出在世界市场上知名度高的产品,成为在世界经济中颇具生命的跨国企业集团,实行工贸联合的股份公司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3.4 合理界定企业集团的规模
企业集团规模不合理是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存在的问题之一。事实上,企业集团的规模应该分两个层次,一是产品规模。产品的规模要受到产品的性质特点、销售对象、市场需求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对那些批量小、品种规格多,与人们生活消费相关的产品,规模不宜过大,应控制在适度的规模水平;而对那些投资、批量大、品种规格少、产品寿命周期长的产品,规模就必须大一些。二是经营规模。经营规模扩大的空间很大,企业集团可以按照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多方位拓展。因此,在界定企业集团规模时,对产品规模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对经营规模要有一个潜在的估计。
3.5 加强培养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应制定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教育经费,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材内容,以企业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没有一批高素质人才,就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我国应采取多样形式加快培养这类人才。
综上所述,跨国经营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事跨国经营将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政府已明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全方位开展海外投资,并确定了鼓励能够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方针,积极推行和大力打造“经济自贸区”,积极探索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试验,提倡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支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到国外,主要是到非洲、中亚、中东、中欧、南美等地投资办厂,从事境外加工贸易,扩大出口,实现成熟产业的国际转移,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建立一个在权利和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经贸新秩序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姜伟,李丽红.《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与战略》.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年版.
[2]金伟杰.《企业集团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