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 要 随着人们对银行服务的要求日益增强,要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高质量的银行服务仍是近期银行工作的重点。高质量的银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性竞争,不断推广渠道建设,注重团队建设,才能真正树立优质、高效、快捷、安全的良好形象,从而全面提高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 高质量 银行 服务
在日趋成熟的市场经济中,银行同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金融创新的同时,银行服务也推向精细化的管理,但随着人们对银行服务的要求不断增强,要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促进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高质量的银行服务仍是近期银行工作的重点。
一、切实推广银行服务渠道建设
银行服务渠道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服务渠道建设是维系客户与银行各种金融产品的桥梁,有利于提升银行网点的综合效能。
1、大力推行新型银行服务业务。银行依托高新技术逐渐发展新型金融服务,尤其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在处理业务上的方便、快捷,且不用排队的优势,已逐渐被更多的客户认同。银行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先进网络系统,强化电子银行业务,扩展电子渠道服务功能,大力推广创新型服务产品,实现金融与科技的交融。
2、选择差别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按照客户习惯推行服务,如今银行服务营销中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就是:用大体相同的方式对待所有的顾客。银行服务应当做到的是向顾客提供成熟、可选择性的服务,在客户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实现银行利益的最大化,即差别化和个性化问题。
对于老年客户,根据其接受新型事物慢的特点,主推柜台服务。
对于中青年推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办理业务,减少传统柜台压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实现电子银行的渠道推广与使用。
对于高端客户实行“一对一”服务,客户经理根据其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做到前期营销与后期维护相结合,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这将为银行带来持久的、高效的收益。
3、加快银行各部门的联动,打破多种服务渠道间相互分割的局面,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改进网点渠道、服务渠道分流等手段,促进服务渠道网络形成一个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的基础上,实现银行多渠道集成的价值最大化。
二、观念转变,理性竞争
以市场为中心,将银行优质服务工作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着力强化员工的服务观念。
1、真正想客户之所急,合理安排营业时间。银行之间的作息时间大致相同,而且营运高峰也类同,但其之间的矛盾暂时无法解决。多数对私客户喜欢中午和双休日休息时间办理业务,但银行的对私业务柜台中午、周末虽然不休息,但由于轮班吃饭,周末多数人休息等因素,开的窗口会比其他时段少一些。
对此要求客户去选择时间段是不合理的,银行必须从自身去解决,真正为客户着想,将轮班吃饭前移或后移,同时根据需求,在确保员工休息的同时,合理安排营业时间,保证中午及双休日期间对外有足够的窗口,这才是想客户之所想。
2、提高服务技巧,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人才。有针对性的培训体制对银行服务质量的提高十分必要。多数银行都能在岗位技能和新兴业务上下功夫,会组织业务竞赛、岗位演讲等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服务技巧培训较少。
银行面向客户提供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至关重要。银行的服务工作不仅要求员工有良好的素质,更要注重服务技巧。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也就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在此国外银行已走得很远,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加强服务技巧方面的培训有助于从客户的语言、态度上分析客户的心理,全面提高每个员工的亲和力和服务水平。
3、银行服务于客户,管理层服务于营销前端。狠抓后台服务于前台的观念,银行后台保障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前台对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对此考核机制不仅仅针对营销前端,后台的服务质量也应纳入考核范畴。
后台员工必须有为营销前台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管理机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更有助于指导营销前端的工作。
监督不是单方的,应为相互的。精湛的技术、高水准的服务不仅针对于营销前端,银行的整体服务的提高,才是同业竞争的基础。
三、团队建设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过程中,银行的团队建设尤为重要,团队建设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1、 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提高团队的含金量。人才资源是银行重要的战略资源,挖掘员工潜能,培养员工自我完善的能力,发挥团队中每个成员的优势,使团队的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优化,加强人才建设,打造精品团队。
2、 团队内部分工要明晰,每个个体必须处于合作、平等、民主地平台,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赖,默契的合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决定新型服务的成败。
关键词:审计质量;制度环境;债务融资决策;投资者保护
中图分类号:F239,F8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2)-0117-07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审计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监督和为投资者提供保险等功能[1]。审计具有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监督功能可以减轻企业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而当企业出现经营失效时,审计保险功能则可为投资者追偿投资损失提供可能。因此,现代独立审计的主要作用是,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则通过为投资者提供有效保护而促进现代资本市场的深层次发展。国外研究表明,审计尤其是高质量的审计,确实可以降低公司首次公开发行(IPO)时的折价效应和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2,3]。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审计意见以及事务所审计收费等方面的影响[4-6],而没有就审计质量对企业权益融资成本或者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进行相关的研究,本文则考察审计质量对企业债务融资决策的影响(注: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决定机制的非市场化,导致银行贷款利率存在一定刚性,因此直接考察审计质量对我国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存在一定困难,由此本文选择考察审计质量对我国企业长期债务融资相对短期债务融资的影响。当然,仅从债务结构角度来研究银行对贷款风险的考虑,而没有从债务融资成本,债务结构以及资产抵押等方面来全面考虑银行的贷款风险是本文可能存在的一个缺陷。)。具体而言,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就中国上市公司而言,审计质量是否会对公司的长期债务融资产生影响呢?二是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比如在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中或者在不同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审计质量对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全文的余下部分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第三部分为制度环境与研究假说提出,第四部分为本文,研究设计,第五部分为实证结果及分析,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及启示。
二、文献回顾
现代独立审计可以降低企业内部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1],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审计可以降低信息风险,改进投资者决策,从而为投资者提高有效保护。即使审计本身不能直接产生价值,企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这一行为本身也可以作为一个可信承诺(credible commitment)向投资者传递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可靠、管理层勤勉尽职的信号,从而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评估价值[7,8]。Slovin,Sushka and Hudson的研究发现,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其多次权益发行(SEO)所产生的负的公告效应较小,由此证实审计具有降低信息不对称作用[9]。Copley and Douthett的研究发现,在公司IPO时,风险较高公司通常会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由此证实审计具有信号传递作用[10]。
审计的第二个功能是对企业管理层行为进行监督,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查,审计师能够减少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外部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成本。Chow对20世纪20年代美国公众公司自愿性审计需求的研究发现,为降低管理层(或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负债比率越高的公司和债务契约条款中包含的会计计量指标越多的公司,越可能自愿聘请外部审计师[10];Becker et al.研究表明,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其盈余管理行为较少,从而表明审计具有监督作用[11]。
审计的第三个功能是对投资者的投资损失提供保险,即当公司经营失败且审计师存在审计失败时,审计师应为其审计失败行为给投资者带来的损失提供赔偿。Menon and Williams的研究表明,当美国Laventhol & Horwath事务所宣告破产时,由该事务所审计的公司股票价格会下跌[12],Menon and Williams的研究还发现,即使由该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宣告变更审计师,其股票价格也不会出现变化,从而表明审计具有保险功能。
审计的主要功能与作用表明,审计尤其是高质量审计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Balvers、McDonald and Miller,Beatty,Willenborg对公司IPO定价行为的研究发现,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其IPO折价相对较低[2][13,14];Blackwell,Noland and Winters研究表明,在进行债务融资时,接受审计的公司相对未接受审计的公司而言,其支付的利率水平要低[3];Pittman and Fortin发现,对于刚上市不久的公司,“六大”事务所能够降低这些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而随着公司上市年龄的增长,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会有所减轻,由此会减弱“六大”对公司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15];Mansi,Maxwell and Miller同样发现,“六大”以及事务所的审计任期能够显著降低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16]。
就国内研究而言,目前学者们还都集中于探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审计意见以及事务所审计收费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就审计质量对企业权益融资成本或者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进行相关研究。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具体考察审计质量是否会对我国上市公司的长期债务融资产生影响,以及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审计质量对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
三、制度环境与假说提出
有关企业资本结构决策的研究表明,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较少愿意为企业提供长期债务融资[17,18],其原因在于:相对于长期债务融资而言,短期债务融资使得银行能及时、经常地获得贷款企业有关生产和经营方面的信息,从而有利于银行对企业进行更加紧密的监督与控制[19,20];另一方面,当企业面临破产时,短期债务融资更有利于银行收回资金[21]。因此,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就必须向银行提供更多信息或担保,银行为此也要进行更多监督[22,23]。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决定机制的非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存在一定刚性,这使得商业银行更可能从债务结构和资产抵押等方面,来考虑它们的贷款风险。同时,由于中国对包括银行在内的债权人的法律保护较弱,再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24],因此,当商业银行为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时,商业银行更愿意提供短期债务融资,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和控制[25]。
然而,对于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司来说,商业银行有可能愿意提供更多长期债务融资,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高质量审计能更好地发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和监督作用,不仅可以减轻公司在长期债务融资前的逆向选择问题,而且可以减轻公司在长期债务融资后的道德风险问题;另一方面,高质量审计通常能够提供更大的保险作用,为公司长期债务的可能违约提供担保。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说。
H1:高质量审计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取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
即使高质量审计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取更多长期债务融资,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公司而言,高质量审计对公司获取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别。相比民营上市公司,国有上市公司进行长期债务融资时,高质量审计的作用可能会有所减弱,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主要为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有上市公司和国有商业银行共同的国有产权性质下,国有商业银行更可能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盈利目的来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债务融资甚至是长期债务融资[26,27]。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可能不会重视高质量审计提供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另一方面,国有上市公司通常比民营上市公司存在更为软化的预算约束[26],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政府更愿意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财政支持,由此也可能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会重视高质量审计提供的保险功能。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说。
H2:相比民营上市公司而言,高质量审计对国有上市公司获取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
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各地区银行改革进程的不同导致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26],而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不同,有可能使得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也存在差别。具体而言,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商业银行收集公司有关生产和经营方面信息的能力比较弱,由此导致商业银行对公司监督和控制能力的弱化[28]。因此,当上市公司进行长期债务融资时,这些地区的商业银行可能会更加重视高质量审计提供的降低信息不对称作用、监督作用以及保险作用。而随着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监督和控制能力都会有所增强,因此,商业银行对高质量审计在公司长期债务融资中的降低信息不对称作用、监督作用以及保险作用的依赖可能会有所减弱。由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说。
H3: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取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
四、样本选择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01-2004年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且上市至少满三年的公司。在样本选取过程中,我们剔除了以下公司:①金融类公司;②ST、PT公司;③有发行B股或者H股的公司;④当年事务所为国际“五大”的公司;⑤财务数据异常或者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之所以选取上市至少满三年的公司,是因为本文采用的是非平衡面板数据(paneldata),剔除有发行B股或者H股的公司以及当年所聘事务所为国际“五大”的公司,是为了消除这些公司与只发行A股的公司,以及聘用国内事务所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差异所可能产生的对本文研究结果的影响。本文最后得到833家样本公司,共计3222个样本观测值。样本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二)变量定义
本文主要考察审计质量对中国上市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因此解释变量主要为审计质量、公司性质以及反映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即金融深度(Depth)和银行业竞争程度(Comp),被解释变量主要为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 ,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的负债比率、资产结构、成长性、盈利能力、规模以及行业等,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其中,对行业这一控制变量的定义,本文是把全部样本观测值按照证监会公布的行业分类标准分成12类(金融类除外),并取11个行业哑变量。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审计质量的定义,借鉴了李树华的方法[29],即按照事务所当年所审计客户的资产总额为基准来计算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排名在该年度前10名的事务所被定义为高质量事务所,反之为低质量事务所。为度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状况,本文将中国大陆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为32个地区,在借鉴King and Levind、Demirgü-Kunt and Maksimovic等度量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中国各地区(32个)银行当年年末总贷款余额与各地区当年GDP的比值,作为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30,17]。由于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着大量不良贷款。因此上述反映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同时借鉴卢峰、姚洋的方法[31],以中国各地区当年年末除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其它银行的信贷份额,作为中国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用于度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和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全部来自于2002-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审计质量的定义,借鉴了李树华的方法[29],即按照事务所当年所审计客户的资产总额为基准来计算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排名在该年度前10名的事务所被定义为高质量事务所,反之为低质量事务所。为度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状况,本文将中国大陆3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为32个地区,在借鉴King and Levind、Demirgü-Kunt and Maksimovic等度量各国金融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以中国各地区(32个)银行当年年末总贷款余额与各地区当年GDP的比值,作为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30,17]。由于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着大量不良贷款。因此上述反映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存在一定缺陷。本文同时借鉴卢峰、姚洋的方法[31],以中国各地区当年年末除四大国有银行以外的其它银行的信贷份额,作为中国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用于度量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和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所需要的数据,全部来自于2002-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
(三)描述性统计
表2列出了样本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上市公司的平均长期负债比率较低,LD1平均只有13%左右,LD2平均只有20%左右,国内“十大”会计师事务所(按照客户资产总额排名)的市场占有率并不高,平均只有27%,上市公司中约有77%的公司属于国有性质。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也显示,中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呈现出较大的差异,用来反映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其均值为1.21(中值为1.08),最小值为0.62,最大值达到3.11;而用来反映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其均值0.46(中值也为0.46),最小值为0,最大值却达到0.66,这一结果与卢峰与姚洋对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统计结果基本一致。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对假说1―3的实证检验
为了对假说1―假说3进行实证检验,本文构造了以下检验模型:
由于本文样本包括了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因此本文采用针对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fixed-effect)模型,来对上述检验模型进行估计。表3列出了对假说1―3的实证检验结果。表3的第(1)列列出了用金融深度来表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出,AQ的参数估计值为0.037,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高质量的审计确实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从而支持了假说1。AQ×Natu的参数估计值为-0.025,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相比民营上市公司而言,国有商业银行更多的出于政治目的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长期债务融资,以及当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政府更愿意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财政援助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不会重视高质量审计的作用,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对国有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从而支持了假说2。AQ×Depth的参数估计值为-0.020,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商业银行信息收集能力以及监督和控制能力的增强会导致对高质量审计作用的替代,因此高质量的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从而支持了假说3。表3的第(2)列列出了用银行业竞争程度来表示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检验结果,从中可以看到,AQ的参数估计值为0.087,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高质量的审计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从而再次支持了假说1。AQ×Natu的参数估计值为-0.03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相比民营上市公司而言,高质量审计对国有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从而再次支持了假说2。AQ×Comp的参数估计值为-0.144,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高质量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从而再次支持了假说3。为了消除其它非金融中介提供的债务融资可能产生的对上述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又以按长期借款表示的长期负债以及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
① 表3的第(3)列和第(4)列中样本观测值之所以减少为3022个,是因为本文剔除了公司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与长期借款之和为零的样本观测值136个,以及由此导致的财务数据不满足连续三年条件的样本观测值64个。负债与长期借款之和表示的总负债计算得到的长期负债比率(LD2),对上述结果进行了稳定性检验。表3的第(3)列和第(4)列分别列出了稳定性检验结果①,从中可以看到,无论是采用反映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深度的指标Depth,还是采用反映中国各地区银行业竞争程度的指标Comp,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和显著性基本没有变化,说明以上检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表中括号内的数字为t值;*、**、***分别表示显著性水平为10%、5%和1%。另外,从表3第(1)列―第(4)列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到,国有上市公司相对民营上市公司能更多的获得长期债务融资,这一结果与Brandt and Li发现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不同性质的公司存在差别贷款的研究结果相一致[26];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商业银行更愿意为公司提供短期债务融资,这一结果与江伟和李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上市公司的长期负债比率与公司负债比率、资产结构、盈利能力以及规模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Barclay and Smith 、Guedes and Opler等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2,33]。
(二)消除不同地区间样本数量差异的影响
由于本文样本观测值在各地区间的分布呈现出较大差异,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和上海等地区,样本观测值都有二百多个,而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如宁夏和青海等地区,样本观
① 表4的第(3)列和第(4)列中样本观测值之所以减少为2600个,是因为本文在2763个样本观测值的基础上,又剔除了公司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与长期借款之和为零的样本观测值113个,以及由此导致的财务数据不满足连续三年条件的样本观测值60个。测值只有三十多个,这可能对本文的上述检验结果造成偏差。为消除因不同地区间样本数的差异而可能对本文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本文又剔除了上市公司数最多的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的样本观测值(459个),最后得到共计2763个样本观测值,重新对假说1―假说3进行了稳定性检验。从表4第(1)列―第(4)列的稳定性检验结果可以看到①,各参数估计值的符号和显著性不但基本没有变化,而且各模型的解释力还有所提高,这说明不同地区间样本数的差异不会对本文的上述检验结果造成什么偏差。
六、结论及启示
国外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尤其是高质量审计的降低信息不对称作用、监督作用以及保险作用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国内的学者目前还都集中于探讨审计质量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审计意见以及事务所审计收费等方面的影响,而没有就审计质量对企业融资成本进而融资决策的影响展开相关的研究。针对以上研究现状,本文具体考察了审计质量对中国上市公司长期债务融资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审计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长期债务融资;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国有上市公司中以及在金融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高质量的审计对上市公司获得长期债务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这一研究成果说明,在法律体系不健全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高质量的审计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机制,从而帮助企业获得长期债务融资。本文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拓展了国内外学者对高质量审计作用的相关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高质量审计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Wallace W.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audit in free and regulated markets:a review. Research in Accounting Regulation [J]. 1987 (1):7-34.
[2] Balvers R,McDonald B,Miller R. Underpricing of new issues and the choice of auditors as a signal of investment banker reputation[J]. Accounting Review .1988,63:605-622.
[3] Blackwell D,Noland T,Winters D. The value of auditor assurance:evidence from loan pric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8(36):57-70.
[4] 徐浩萍. 会计盈余管理与独立审计质量[J]. 会计研究,2004 (1):44-51.
[5] 漆江娜,陈慧霖,张阳. 事务所规模・品牌・价格与审计质量[J].审计研究,2004 (3):59-66.
[6] 方军雄,洪剑峭,李若山. 中国上市公司审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与启示[J]. 审计研究,2004(6):35-44.
[7] Titman S,Trueman B.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1986 (8):159-172.
[8] Slovin M,Sushka M,Hudson C. External monitoring and its effect on seasoned common stock issu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0 (12):397-417.
[9] Copley P,Douthett 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quality,ownership retained,and earnings disclosure by firms making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19:49-75.
[10] Chow C. 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size,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J]. Accounting review. 1982 42:272-291.
[11] Becker C,DeFond M,Jiambalvo J,Subramanyam K. The effect of audit quality on earnings management[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8,15:1-24.
[12] Menon K,Williams D. The insurance hypothesis and market prices[J]. Accounting Review . 1994,69:327-342.
[13] Beatty R. Auditor reputation and the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Accounting Review.1989,64:693-709.
[14] Willenborg M.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mand for auditing in the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J].1998(37):225-238.
[15] Pittman J,Fortin S. Auditor choice and the cost of debt capital for newly public firm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4 ,37:113-136.
[16] Mansi S,Maxwell W,Miller D. Does auditor quality and tenure matter to investors? evidence from the bond marke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4,42:755-793.
[17] Demirgü-Kunt A,Maksimovic V. Law,finance,and firm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e. 1998,53:2107-2137.
[18] Giannetti M. Do better institutions mitigate agency problems? evidence from corporate finance choic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3,38:185-212.
[19] Diamond D. Debt maturity and liquidity risk[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 ,106:709-737.
[20] Rajan R. Insiders and outsiders:the choice between informed and arm's-length debt[J]. Journal of Finance.1992,47:1367-1400.
[21] Diamond D,Rajan R. Banks,short term debt and financial crises:theory,policy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J].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 2001 ,54:37-71.
[22] Diamond D. Seniority and maturity of debt contract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3 ,33:341-368.
[23] Baber W,Kumar K,Verghese T. Client security price reactions to the laventhol and Horwath bankruptcy[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5 ,33:385-395.
[24] Allen F,Qian J ,Qian M. Law,finance,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5 ,77:57-116.
[25] 江伟,李斌. 金融发展与企业债务融资[J]. 中国会计评论. 2006(2):255- 276.
[26] Brandt L,Li H. 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cs:ideology,information,or incentive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 ,31:387-413.
[27] 孙铮,刘凤委,李增泉. 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经济研究. 2005 (5):52- 63.
[28] Levine 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views and agenda[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 ,35:688-726.
[29] 李树华. 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0] King R,Levine R. 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717-38.
[31] 卢峰,姚洋. 金融压抑下的法治、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J]. 中国社会科学,2004(1):42- 57.
[32] Barclay M,Smith W. The maturity structure of corporate debt[J]. Journal of Finance. 1995,50:609-631.
关键词:不完全信息 银行信贷 信贷配给
我国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现状
银行信贷资金供给会对一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置存在着一些缺陷:第一,由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银行前几年在国家的行政干预下将大量款贷给国有企业,导致不良贷款率较高,因此最近几年商业银行加大了风险管理力度,惜贷行为较为突出。2004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351亿元,同比增多247亿元;而同期人民币存款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多增1128亿元。3月份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7.9万亿元,而同期本外币存款余额有23.3万亿元。可见,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银行存款数额都远远大于贷款数额。第二,目前银行“惜贷”主要是惜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而对国有企业却照贷不误。尽管银行的内部管理体制有了很大的改革,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摆脱不了政府的干预,其信贷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断投向国有企业。有些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并不好,因此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配置的效率。例如1998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主要表现为:我国银行的资金配置存在着明显的“所有制歧视”,其中国有企业得到银行贷款39202.6亿元,占银行贷款总额60613.2亿元的较大比重,而非国有企业包括很多中小企业从银行那里得到的贷款却很少。银行信贷的结构与我国的经济结构已经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现象:20世纪末,我国中小型企业已经占企业总数99.68%,工业总产值占61.6%,从业人员占72.9%,中小企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很多中小企业还是高科技企业,有力支持了国家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新增产值76.6%是中小企业创造的。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自身资金积累的并不多,急需银行贷款的支持,而巨大的资金缺口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很多效益不佳甚至濒临亏损的国有大型企业却能轻而易举的从银行贷到款项。银行信贷的倾斜严重背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结构,不利于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银行信贷结构失衡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对完善和有效率的市场体系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信息是对称的。事实上,在现实经济社会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产品的生产者拥有比消费者更多的关于该产品的信息。商品市场是这样的,银行信贷市场同样如此。本文在分析银行信贷市场时,假定利率是自由浮动的。
面对信贷市场,我们通常认为有两种类型的银行贷款――高质量贷款和低质量贷款,首先假定借贷双方都知道贷款的质量,并且认为高低质量的贷款各占50%,这样就会像图A和B那样显示两个不同类型的市场。在A图中,DH是信誉较好的借款者对贷款的需求曲线,SH是高质量贷款的供给曲线。同样,在B图中,DL和SL分别是低质量贷款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在任何给定的条件下,DH曲线均低于DL曲线,这是因为对于信誉较好的借款者来说,较高的贷款利率不能接受,所以在同样的利率条件下,其贷款需求必然比信誉较差的借款者要少。同样,SH要低于SL,因为银行更愿意提供高质量的贷款。如图所示,高质量贷款的市场利率是I1,低质量贷款的市场利率为I2,I2>I1,两种类型的贷款均衡数量都是Q1。由此可见,在信贷市场信息对称时,银行能够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并根据贷款的风险水平来确定利率,信用状况较差的企业尽管借款利率提高了,但仍然能够从银行借到款。
实际上,银行的贷款者对企业贷款的质量并不像企业这么了解,企业在借款时也会想方设法隐瞒自身的经营状况,以有利于借到款。起初,银行可能会想,他们贷出去的款是高质量的可能性为50%,因为在信息是对称的情况下,每种贷款的均衡数量都是Q1。因此,在发放贷款时,银行预期该笔贷款的质量中等。(当然,贷款一段时间以后,银行会知道该笔贷款的质量)在A图中,对中等质量的贷款供给用SM表示,它低于SL但高于SH,就如数字显示的,现在将较少的高质量贷款Q2和较多的低质量贷款Q3贷出。当银行明白,大多数贷出去的款都是是低质量贷款时,他们的供给就会发生变化,如图A所示,新的供给曲线可能不断向上移动,使贷款的组合进一步转向低质量。供给曲线的移动会持续下去,直到银行贷款全是低质量贷款为止。此时,贷款利率太高,使得信誉较好的借款者不愿意通过银行贷款,因此银行可以正确的假定,他们贷出去的款都是低质量的,而供给曲线就是SL。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是极端的,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高质量贷款的比例会比银行在贷款前就预计到的要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低质量的贷款会充斥信贷市场。
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预计贷款大多数为低质量贷款,银行可能会提高利率来补偿风险。但是,提高利率又会导致企业贷款出现“逆向选择”,信誉好的企业会因为贷款成本提高而改用其他途径筹集资金,这样会导致信贷市场上剩下的都是信誉不好的企业,从而导致低质量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越来越大。而且,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是受到严格管制的,利率不能自由浮动,因此银行就更不可能通过利率手段使信贷市场“出清”。面对信息不对称,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行了“信贷配给”,使得信贷市场上贷款供给远远小于贷款需求。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还不是很强,加上很多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由此可见,中小企业贷款难也就不足为怪了。
解决中小企业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麦尔斯(myers)和马吉劳夫(majlus)考察了非对称信息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建立了“融资顺序理论”,认为债务融资所占企业融资总额比重越高,则企业的质量较高,信誉较好;反之,企业的质量比较低。因为企业的债务融资需要到期还本付息,而股权融资只是根据企业的利润进行分红,没有偿还债务的压力。对于低质量企业来说,债务融资压力较大,股权融资压力较小;而对于高质量企业来说,会首选债务融资,因为债务融资只需还本付息就行了,而股权融资却要根据利润进行分红,利润越高,分红的数额就越大。但是,以上理论不太适用于我国,因为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有很大的障碍。既然这样,只能寻求其他途径解决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设立专门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中小银行
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更适合为中小企业融资。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往往有信息上的优势,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关于这种优势,学者Banerjee曾经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认为中小银行一般为地方性金融机构,通过长期与中小企业合作,对中小企业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能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在我国,应该首先在东部地区发展中小银行,然后逐步推广到中西部地区。因为我国东部地区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产生了大量的贷款需求。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数据显示,小企业的数量,东部、中部各占42%,而西部只占15%,产值东部占到66%,中部占26%,西部只占8%。如果东部的中小企业大量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势必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银行首先要满足东部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在东部设立中小银行就是当务之急。
发展资本市场以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所造成的,中小企业很难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比如,《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规定,发行人股票上市的审批条件之一:发行后的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50000万元,对于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来说难以达到此要求。因此,我国应发展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开辟新的渠道。我国的证券市场可以专门设立二板市场为中小企业筹资,降低中小企业上市的门槛,并且优先考虑那些技术含量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建立中小企业诚信记录档案
建立诚信记录档案后,银行就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贷款记录来考察企业的信用状况以及决定是否对该企业发放贷款。假设银行会根据企业前几次的履约情况对它安排这次的贷款,如果企业有过哪怕一次的违约行为,银行这次都不会贷款给它。为了分析问题简便,假定企业每次借款去投资所得收益均为R,每次贷款应还本息为D,借款期限为一年,市场利率为m 。如果企业违约了,则银行得不到任何本息。如果企业这次违约了,那么它就不用还本付息了,得到的收益R全归自己,但是企业以后再也不能从银行贷到款了。如果企业每次都履约,那么得到的利润是R-D,以后每次都能从银行贷到款,折算成现值为 (R-D)/(1+m)+(R-D)/(1+m)2+(R-D)/(1+m)3+……,整理后得到(R-D)/m.如果R
结论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贷款,而许多中小企业正处于成长期,资金的匮乏直接制约其发展,也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已经严重背离了我国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等措施都是解决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的方法。另外,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应该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个体经营户的信贷支持力度,在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时,应该认真分析各方面的情况,以保证贷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樊纲.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J].经济研究,2000(1)
在已有相关IAS或与IAS趋同的会计准则研究中,高质量准则被认为是有利于增加财务报表的信息含量、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增强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并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这一结论无论是在最早执行IAS的欧洲市场还是在我国都已通过一定条件的检验获得支持,如Barth等(2008,2010)、Daske等(2008)、徐莉莎(2009)、朱凯等(2009)和叶正虹(2011)等的考察。但在上述文献中,有关金融业执行效果的考察较少,或者金融业直接被剔除于检验范围,原因在于该行业经济业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I-ASB主席Hoogervorst(2013)在题为“为什么金融业与众不同”的演讲中指出,与非金融企业不同的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上任意细微变动都可能对收益产生重大影响,金融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中的金融工具。对于市场风险极为敏感的金融工具所导致的波动性会通过会计报告予以反映,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这也是当前准则广泛应用的公允价值计量在金融危机时期因其增强顺周期性及人为制造波动性特点而遭受华尔街银行家痛斥的原因。
那么,被认为是高质量会计准则的IAS是否提高了在金融业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了呢?根据Barth等(2006)和肖泽忠(2008)的文献梳理,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可通过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对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以及及时确认损失等反映。Edmondo(2009)、Stergios(2011)、Gunther(2011)和Mariarosaria(2011)等通过欧洲银行的考察得出股价与收益价值相关性增强、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抑制结论,但JesusSaurinaSalas(2006)却发现IFRS的债务损失准备条例并没减少西班牙银行的收益变动性,Gunther(2011)认为信息的及时性没有得到提高。国内如梅孙华(2009)、HuSiyang(2011)、郭斌等(2012)通过商业银行证据表明CAS执行后银行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升。的确,公允价值计量和贷款损失准备对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研究对象资料获取困难、研究窗口较窄,国内有关CAS在银行业执行效果的考察略显不足,且主要围绕公允价值计量展开,涉及贷款损失准备的研究则更多地关注于会计准则与金融资本监管冲突和协调的理论分析,缺乏经验证据。可对于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说,采用摊余成本而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贷款依然是其传统且最主要的金融资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业已公布的2013年银行信贷收支统计数据,贷款在银行资金运用中仍处于绝对优势。可见,有关贷款损失处理将对银行的报告盈利及对市场释放的信号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贷款损失准备入手,考察当前“已发生损失模型”是否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从而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为CAS在银行业的考察提供证据。贷款损失准备被视为是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之一,国外学者如Anandarajan(2007)、Stergios(2011)已证实,当预期盈余水平较高时,银行会通过对贷款损失准备的管理来降低报告盈余的波动性。林川等(2012)通过前景理论解释了我国商业银行存在通过呆账费用进行明显盈余管理现象。据此提出假设:H1: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水平正相关。
CAS执行后,我国银行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方式由原有依据监管当局规定的按照贷款分类和固定比例计提转换为根据信贷资产减值迹象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来确认,刘玉廷(2010)认为,新准则能如实反映信贷资产减值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银行业高估资产、虚增利润、信息难以真实公允等问题,具有更高质量。潘秀丽(2012)指出,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直接影响银行的财务业绩,但因其具有较大主观性,会影响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许友传等(2010)发现,新的贷款减值计提方法会降低报告盈余波动性,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据此提出假设:H2:执行CAS后,银行减少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Mishkin(2006)指出,如果金融机构能够控制或者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命脉,其运营失败或倒闭会在金融系统里引发危机。为避免这种系统性风险,政府会试图在这些银行濒临破产前就采取措施,而不是任其倒闭。这种银行业“大而不倒”会引发道德风险问题,即鼓励了银行进行投机和冒险。因此,以金融稳定为目标的金融监管部门尤其关注商业银行可能出现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失去清偿能力以及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破产风险,对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都提出严格要求。而商业银行则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规避金融管制。高质量准则能够抑制这种利润平滑行为,类似于Gunther(2011)研究,提出假设:H3:CAS执行抑制了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此外,叶青等(2012)做了一个有意思的探讨,考察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首登富豪榜所带来的政治成本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研究发现,为避免政治成本,上榜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显著下降。可见,备受公众关注的公司承担着较高的信息披露成本,因此具有更强的动机来进行盈余管理以减少波动性,达到规避公众关注目的。而采用高质量准则的目的就在于抑制这种行为。根据CAS对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描述,本文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界定为上市银行,并提出假设:H4:CAS执行抑制了备受公众关注的银行(上市银行)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本文选择截至2012年底我国16家上市银行以及国家开发、广发、恒丰、浙商、渤海、上海、江苏、徽商、杭州和天津等共26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选择的2005年—2012年银行数据来自国泰安研究数据库以及对财务报表的手工收集,剔除信息披露不全样本。
(二)研究方法银行业考察的特殊性在于其面临的双重管制,即根据会计准则提供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满足金融监管部门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前者主要向股东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后者防范银行业违约风险。正如Scott(1997)指出的,大部分企业都会试图通过降低净利润波动性和违约风险来实现利润平滑。贷款是银行的主要资产,贷款损失直接影响银行净利润。CAS对贷款损失准备更为客观的要求被认为可以抑制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因此,银行盈余管理行为在高质量准则执行前后的变化可以反映会计信息质量情况,从而间接体现准则质量。此外,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也使得银行需要在获利和避险之间进行权衡,这也会对盈余管理产生影响。类似于Ster-gios等(2011)对欧洲市场检验,本文建立以下模型。RLLPt是t期贷款减值损失与贷款余额之比;REBTLt是t期未扣除所得税和贷款减值损失前的利润与资产总额之比;CASt是t期执行准则的类型,执行IAS或与IAS趋同准则取1,否则取0;Rt是银行无清偿能力风险指标,风险大银行取1,否则取0;Listt代表样本在t期是否是上市银行,是取1,否则取0;RCAPt是t期资本充足率与法定资本充足率之比;RNPLt是t期不良贷款率;LnAt是t期银行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如果银行试图通过贷款损失来进行利润平滑,则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交叉项反映CAS的执行对银行通过贷款损失进行盈余管理的影响。RCAP、RNPL反映银行资本率监管指标和不良贷款率对贷款减值计提影响。Stergios等(2011)认为银行可通过多元化投资以形成高回报低风险的资产管理,因此认为衡量银行资产规模的LnA应与RLLP负相关。由于银行盈余波动会对其无清偿能力风险产生影响,故选取Liang等(1991)提出的银行无清偿风险指标IR2,该指标越大代表风险越高。对各银行IR平均数进行排序,将大于均值的银行视为“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R参数赋值为“1”,否则为“0”。预期高质量准则可以抑制盈余管理行为,风险较大银行应表现明显。此外,预期上市银行具有较强的盈余管理动机,新准则可以抑制这种行为。
三、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表1样本银行基本指标描述性分析根据表1,新准则执行后银行业扩展极为迅速,尤其体现在总资产扩张和贷款发放增速上。银行总资产扩大一倍多,贷款总额增长94.05%,相应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也随之增加,增速达88.07%。同时,为满足金融监管、加强信用风险管理要求,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和不良贷款的控制也得以增强,资本充足率增长19.38%,不良贷款率下降62.74%。值得说明的是,表1中“准则执行前”和“准则执行后”是根据各银行实际执行CAS或IAS的时间来划分。此外,根据研究设计,对样本银行按无清偿能力风险大小(IR指标计算结果)进行了分类,见表2。
(二)相关性分析对样本银行2005-2012年数据进行Pearson和Spearman参数相关性检验,见表3和表4。贷款减值损失与银行利润显著正相关,与预期相符。贷款减值损失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虽然这与Stergios等(2011)预期有所不同,但贷款余额与资产总额显著正相关则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还未形成多元化模式、贷款还是银行的主要获益资产。此外,贷款减值损失与不良贷款率显著正相关,不良贷款率与资本充足率显著负相关,均符合预期。
(三)回归分析通过VIF判断模型主要参数,得出多重共线性影响不大结论。故对参数进行模型检验,见表5。综上检验,RLLP与REBTL显著正相关(除G外所有模型),说明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H1成立。RLLP与CAS×REBTL显著负相关(模型B、F),且系数较REBTL系数小,说明当前准则确认信贷资产减值规定抑制了商业银行进行利润平滑的行为,H2成立。RLLP与R×REBTL显著正相关(模型C),说明无清偿能力风险较大银行会通过贷款减值活动来进行利润平滑,而REBTL×R×CAS系数变小则意味着CAS执行抑制此类银行的盈余管理行为(模型D、G),H3成立。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上市银行的检验也得到了一致结论(模型E、F、G),H4成立。此外,RLLP与RNPL显著正相关(所有模型),与之前相关性检验结论一致,说明不良贷款率高的银行提取的贷款减值损失准备也较多。在样本整理过程中,本文发现相关数据在金融危机时期存在一定波动性。因此,为证实结论的稳健性,同时出于影响滞后性考虑,剔除2009年数据进行重新检验。模型的综合结论与上述相符,但单个模型的检验结果同样未能完全实现预期。
四、结论
本刊记者:随着建设银行香港成功上市,建设银行正阔步走上世界,并已跻身全球十大银行之列。面对外资银行的步步紧逼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建设银行提出了打造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目标愿景。围绕这一目标愿景,建行广西区分行建设性地提出了创建“市场首选银行”的问题。袁行长,请您谈谈什么是“市场首选银行”?如何来衡量一个银行是否是首选银行?
袁明:市场首选银行是结合客户满意度理论和银行竞争力理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理论上看,我们认为市场首选银行是在有效平衡客户、股东、组织和员工价值关系基础上,实现股东回报最大、客户首选、员工首选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推动银行转变经营机制,真正树立起“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增强战略管理能力和战术实施能力,推动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创新,提升风险与回报管理能力,实现为股东提供最大回报,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员工提供最好发展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战略目标。从实践分析,我们认为市场首选银行就是银行在目标市场上提供的服务在目标客户中占据首选位置的银行。市场首选银行从外在客户角度来看就是目标客户需要银行服务时最先想到并且主动接受其服务的银行,从银行自身角度来看就是银行具有核心能力,且核心能力达到和谐默契配合,能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服务、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能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首选银行”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首选的服务,只有能提供最好服务的银行才有可能成为客户的首选银行。
衡量一个银行是否是首选银行、首选服务最直观的标准,要看服务水准是否处于同行业最好水平。我们要实现首选银行的目标,就要把服务做到全行业最好。制度本身有时会制约效率,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制度、风险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找到风险控制与效益平衡的最佳结合点,弄清楚同业怎么做,我们是否可以比同业做得更好一些,做到知己知彼。要深刻思考为什么同样的流程别人能发展。我们要有进取心,要立足现实,不断进取,大力宣传我行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中后台管理部门对制定的制度要有不断完善的进取心,市场在变化,形势在发展,没有哪个制度一经制定就是一劳永逸的,要向全行员工广泛征求对流程优化的合理化建议,在制度流程设计上把握风险与效率的最佳结合点,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银行的文化就是服务文化,要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员工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和行为规范的塑造功能,只有这样,我们离“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才能越来越近。
本刊记者:通过您的介绍使我们对市场首选银行的概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袁行长,您认为一个银行成为市场首选银行还必须从哪些方面来评价?
袁明:如何来评价一个银行是否是首选银行,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指标分析。
一是股东价值。当前对于已经公开上市的建设银行而言,股东价值从其最简单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为投资者创造财富。
二是客户满意度。股份制改造后,要想成为客户首选银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即客户满意度最高。如果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我们就能够成为客户首选银行。因此,衡量我们改革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建设银行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说到底。要看我们能不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银行服务。
三是员工满意度。美国奥辛顿工业公司的总裁曾提出一条“黄金法则”:关爱你的客户,关爱你的员工,那么市场就会对你倍加关爱。“客户”是企业的外部客户,“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客户,只有兼顾内外,不顾此失彼,企业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员工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如果员工对企业满意度高,他们就会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以企业为家。员工对企业如果不满意,结果一是离职,一是继续留在企业但是已经失去了积极工作的意愿,这两种结果都是企业所不愿看到的。所以,一个追求成功的银行应当成为员工的首选银行,特别是优秀员工的首选银行。
四是组织发展。通常员工会采取主动思考并采取行动,而组织不会主动地进行思考和采取行动。组织发展就是组织超越于员工个人聪明才智之外的组织整体进步。组织发展也是组织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银行作为一个组织,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组织能力的不断提高,不断获取竞争优势。组织发展必须确保组织整体产出大于各部分的产出之和;组织的整体成就要比任何个人的努力和行为更加持久;组织的整体成就要领先于个人业绩。
本刊记者:袁行长,从广西区分行的具体情况来看,您认为应如何实现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从客户满意度分析,还存在哪些差距?
袁明:如何实现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关键是在重塑广西分行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超过其它银行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客户需要,同时能使银行比竞争对手具备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得到目标客户和社会公众对广西分行的认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从今年广西分行对客户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来,广西分行的核心竞争力离区域内首选银行的要求尚有差距,具体体现在对优质客户群体的培育和服务手段不够,市场反映不够灵敏,营销手段和产品及特色品牌业务的创新不够丰富,价值最大化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尚未在全体员工中真正树立起来等方面,还需在今后工作中加倍努力。
本刊记者:实现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的目标,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袁行长,请您谈谈广西分行是怎样打造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的?
袁明:将我行打造成为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是一项长期工程,也是一项全面工程。我认为要着重抓好“一一三”工程的落实和深化工作,对实现“市场首选银行”目标至关重要。所谓“一一三”工程,即树立一个理念――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在三年内将广西分行打造成为广西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各项经营管理达到全国建行中上游水平的目标;抓住“三项重点”――一是构建持续提高价值创造力的经营管理体制;二是传统业务不落后,创新业务要争先;三是消化历史包袱,有效控制风险。
一、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是强化服务理念的认知和认同,发动全行员工提出改进服务的合理化建议。二是着力推动解决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立足市场和客户,重点对那些与“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相匹配、严重制约和影响服务质量及效率的“瓶颈”问题,按照职责分工,由相关职能部门分别提出解决方案,逐步加以整改,并建立督办落实制度。进一步完善中高端客户服务,在服务硬件建设、客户经理配备、内部资源联动、服务渠道拓展等方面,为中高端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高质量金融服务。三是建立健全服务应急处理机制、服务文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和以“客户满意度”、“一线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文化评估标准及考核办法。四是积极倡导、激励服务创新。积极倡导和激励基层机构进行服务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广有市场前景、适应客户需求、独特高效、区别于其它竞争者,且能有效控制风险的服务创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手段。设置“优质服务专项奖励基金”,对服务创新取得突出成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二、加快推进“打造广西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根据《广西分行2005年至2007年业务发展规划》要求,全行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改革、发展、管理、安全、质量、效益”的工作指导方针,坚持以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增强风险控制为前提,以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为依托,以结构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为主线,立足特色,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全面提升广西分行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各项业务高质量持续发展,着力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使广西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达到全国建行中上游水平,并成为广西区域内市场首选银行。
三、紧密结合广西分行改革发展工作的实际,力争在“三项重点”工作上有新的突破。
一是构建持续提高价值创造力的经营管理体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支柱”的原则,建立各经营部门在客户营销与产品营销之间互为激励、互为牵动的整体营销关系;要坚持突出主业,协调高效的原则,在问题控制的前提下确保经营部门系统构架的完整,建立清晰的业务流程和汇报路线,优化部门及层级间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要坚持部门业绩可考量原则,在各层级的组织机构设计中充分体现各部门属性及特质性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以量化指标为主的部门绩效考核体系,便于部门权责的清晰界定和业绩的可考量。要坚持控制风险与增强业务发展能力并重的原则,压缩管理层级,逐步建设业务单元,缩短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周期,增强经营机构的业务拓展能力,抢占市场先机,强化垂直管理,平衡风险控制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实现风险可控前提下的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科技创新;商业银行;融资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了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商业银行应积极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不断优化科技和金融融合机制,增强金融服务高质量供给水平,提升金融服务支持科技创新效能。
一、科创银行的挑战与机遇
科创企业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科创企业在提升经济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就业、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创企业是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重要储备。近年来,科创企业蓬勃发展,据科技部官网的消息显示,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8.7%,研发投入占到全国企业的70%。相关数据显示,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企业数量达到32.8万家。长远来看,科创企业是商业银行不可忽视的业务阵地。科创企业对于商业银行的最大机会在于这些客群的高成长性和对资本的巨大吸引力,如小米创业9年即成为世界500强,并赋能提升了庞大的小米产业链企业,宁德时代等一批新能源产业链企业在全球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获得了资本和市场持续且大量的支持。部分科创企业在短短数年快速成为当地核心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这类客户对银行业务需求快速增加,给银行公私业务带来一批优质的客群,这些客群也是中国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主力军。抓住这一主要客群也是商业银行能够持续壮大自身经营实力和高质量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抉择。科创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大、产品研发周期长,产品迭代速度快,与传统企业金融风险呈现出的特征有很大差异[2]。大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按照传统模式经营,其管理体制机制、风险控制技术、员工考核激励难以匹配科创企业的融资特点。科创企业既有传统小微企业内部治理简单和财务管理不规范、不透明等问题,又具有专业和技术壁垒较高、知识产权和信用评价难度较大等特点[3],这就对商业银行服务科创企业的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对银行现有的经营管理体制的考核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发展趋势探讨
1.科创银行模式多样化相对于国内4000多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法人而言,科创银行的建设具有不同的发展定位和发展阶段。每家银行都将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机构网点、人员与技术储备、专业能力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因素,结合所在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状况及阶段,自主选择科创银行模式。从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出发,大中型银行应着力成为科创银行的主力军,致力于成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创新者、全周期服务者;中小微银行着力成为科创银行的特色军,致力于成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特定阶段、特定行业的专业科创银行。2.科创银行产品精准化一家银行的科创金融业务能否快速稳健发展,跟总行的战略定力和政策稳定性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优化,在总行层面建立科创金融的领导机制,确保有效运营。并配套完善运行机制,持续优化内外部协助机制,为科创企业打造全方位差异化金融服务链;探索科创企业绿色审批机制,授予基层银行更多经营自,着力扩大科创业务覆盖面,推动科技金融扩面提质增效。科创银行应积极探索新型业务模式,建立符合区域特色的科创金融业务模式,在专属信贷产品设计上发力,探索开发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订单融资、商票保贴、税务贷、补贴贷等更加灵活的融资类服务[4],缓解科创型中小企业“轻资产、弱担保”的融资难问题;并加强与政府、担保公司、创投机构、券商、律所等机构的合作,多层面获取企业精准信息,建立科创企业服务生态圈。3.科创银行服务多元化科创企业是典型的技术集中型企业,最有价值的创新都体现在软件研发、数据集成和运用、艺术创作、品牌建设等内容中,这些都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科创银行业务可结合这一特点,拓展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对初创期科创企业,通过发放人才贷等创新产品,充分适应初创期风险特点,提供差异化服务;对技术尚在研发攻坚阶段、市场尚未成熟的种子期企业,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如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持续跟踪服务客户成长;对成长期科技企业,以信贷业务为主,探索利用股权投资方式,以差异化、多元化金融产品供给,提升综合化服务能力;对成熟期科技企业,围绕产业链提供投资并购、发行债券、债转股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以产业综合化服务带动产业整合。
三、结论
综上,科创银行前景广阔,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融资在科创企业融资渠道中将占据更大的份额,科创企业的金融业务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比重中也会越来越大。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科创银行势必通过转变经营模式,设计精准化产品并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让科创企业的融资生态更加完善,为科技发展注入更大动能。
参考文献:
[1]张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与路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18(01).[2]王景武.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创新[J].中国金融,2021(15).
[3]严俊.商业银行发展科创金融业务的思考[J].银行家,2021(08).
[关键词] 审计市场;审计需求;审计质量
[中图分类号] F23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7-0162-03
[作者简介] 胡 敏,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计与审计。(江西 南昌 330038)
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相继爆发了一系列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案件,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审计失败而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这再一次把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推到了风口浪尖,严重的审计失败问题已经引起了立法机构、监管部门以及会计界人士的强烈关注。令人感到困惑的是,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措施,试图解决审计失败问题,但是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多地专注于从对审计服务的供给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监管的角度去研究问题,而忽视了对审计服务需求方的关注,不注意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
一、审计需求:一个分析视角
信息的充分和恰当的披露是实现资本市场公平交易的前提,而信息中首要的必然是会计信息。信息接受者在使用这种信息前,必须评价其质量,独立审计就是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被传递的经济信息质量,从而提高信息价值的一种服务手段。如果把审计服务看作一种商品,注册会计师和审计服务的相关利益集团便构成该商品的供需双方,会计信息使用者为辨别信息质量特征需要审计鉴定服务。只有存在这种审计需求,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审计。可以这样讲:审计是基于审计相关主体的需求才产生的,审计需求是审计产生的前提,没有审计需求就不会产生真正的审计,而且产生这种需求的主体必须是真实存在的,人格化的,不能是模糊的。因此,在探讨审计质量问题时就必须考虑审计需求方面的因素,如果一味单方面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以下就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二、相关文献回顾
由于学者们大多从审计供给的角度研究审计质量问题,因此,有关审计需求方面的文献比较少。刘峰等(2002)通过对原中天勤 63家客户的流向分析,发现没有证据支持我国审计市场已形成良性的、追求高质量审计的结论。孙铮、曹宇(2004)通过实证的方式检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管理人员选择注册会计师策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股、法人股及境内个人股股东促进上市公司选择高质量审计的动力较小,审计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需求不足。朱,夏立军,陈信元(2004)通过检验事务所特征与其IPO审计市场份额之间的关系,对我国IPO审计市场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IPO审计市场上存在着对管制便利、事务所规模和事务所地缘关系的需求,但依然缺乏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以上学者采取的研究方法的一个共同之处是选择与问题有关的一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经验数据支持他们的结论,而对形成审计需求不足的成因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李树华(2000)通过对为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提供高质量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审计市场份额集中度过低,从而得出我国证券市场缺乏高质量审计的需求,而且他对缺乏高质量审计需求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认为是我国证券发行机制和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造成的。
三、我国审计市场上的审计需求
在我国,从注册会计师行业恢复乃至多年发展的过程看,推动其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市场中各种相关信息的使用者,而是政府;不是出于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所产生的委托关系,而是出于政府部门监督管理的需要。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从事审计、资本验证等法定业务以及管理咨询等非法定业务,但当前仍以法定业务为主,其服务也主要是满足于相关主管部门的需要。绝大多数企业聘请注册会计师不是出于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是应付政府部门的要求,将注册会计师服务视为“过关”的一道程序性工作。简言之,即我国审计市场上缺乏自发性需求。那么,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就这一问题我们现在作进一步地探讨,我们主要从政府、投资者、经营管理层和债权人等审计需求主体的需求状况进行分析。
(一)政府的审计需求
1.首先,政府作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代表,理应凭借审计报告来监督、评价经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由于国家所有者只是一个虚置的概念,它没有其他人格化的组织或个人来代为行使所有者职能,虽说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代表国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监管,由于他们既不是国有资产的实际所有者,又不拥有剩余索取权,所以,缺乏根本的利益机制和动力去监管(蒋尧明,罗新华2003)。其次,受托经济责任学说认为,作为财产所有者的人格化代表,其行为目标是单一化的,即只追求资源的最有效利用或财产收益的最大化。但实际上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其行为目标是多元化的:既有财产的保值增值目标,还有许多社会性的目标,如就业、社会稳定等,这就决定了其对经营管理层考核的复杂性,不只是靠独立审计就能完成的。第三,受托责任产生的前提是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必须完全是一种经济上的契约关系,而没有任何超越经济的强制或依附关系。这种契约关系规定了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责任,审计就是对契约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鉴定之过程。然而,我国国企管理层一般是通过行政任命产生,而不是通过经理人市场选的,他们与政府行政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我国政企并未完全放开,政府通过行政干预企业行为还时有发生,因此,政府作为所有者对经营者干预过多,也决定了其通过审计来评价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不太现实。
2.政府有关部门作为会计信息市场的监管者,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是相互矛盾的。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监护人”,中国证监会希望资本市场不出现任何危机和事故,特别是不希望出现源于自身工作失误所导致的事故,从这一角度看,中国证监会不希望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他们需要高质量的独立审计帮助鉴别虚假会计信息,以整顿资本市场秩序。但另一方面,中国证监会又是政府职能部门,它理应贯彻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为贯彻执行“为利用股票市场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政策,证监会就不得不对资本市场上流行的“包装上市”、“捆绑上市”等明显的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由于证监会的多重角色决定了他们不大可能大胆去履行自己的监管职责,他们的审计需求也就不是真正的高质量的有效需求。
(二)投资者的审计需求
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分为两种: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作为战略投资者,最迫切需要经过审计的会计信息,以便自己作出决策。但由于我国政府建立证券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募集资金,为国有企业“脱贫解困”服务的,不鼓励甚至限制有势力、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入市,这就导致上市公司绝大部分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而且国有股绝对控股,一股独大,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大股东就是上面提及的政府所有者。根据上面已做的分析,作为所有者的政府――大股东,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有效的审计需求。
中小投资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第一,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市场投机气氛很浓,又加上缺少机构投资者的引导,大多数中小投资者都抱着投机的心理到股市上赌一把,主要以炒作股价为其投资取向,股票持有时间较短。他们不预期从公司分配中获得收益,而是通过频繁买卖股票获取差价收益,因而他们更多地关注股市行情和公司一些外生变量及其炒作题材,较少关注会计报表,甚至有些投资者缺乏最起码的财会知识而无法使用会计信息,也就谈不上审计需求了。第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投资者的分散化,中小投资者在企业所占的份额逐渐下降,单个投资者的份额甚至微不足道,中小投资者作为所有者(股东)实际上已经被和平“剥夺”了企业控制权,他们不可能也不愿意参加由大股东控制的股东大会。因为即使他们参与也不可能影响企业选择哪家会计师事务所或哪位注册会计师,或许可行的办法是借助集体的力量寻求共同的行动来维护自身的利益,然而这又由于巨额的交易成本或“搭便车”而变得几乎不可能。他们唯一的理性选择就是采取各种关系和手段套取大股东或公司的内部消息,从中获取投机利益。第三,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还属于新兴市场,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虽然2003年 1月 9日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但由于以往相关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不足,有关法院已经受理了 900多件要求虚假陈述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案件迟迟得不到审理结案(宋一欣 2003),中小投资者向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索赔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即使其投资是依据经审计过的会计报表。像许多这样类似的案例严重地挫伤了中小投资者的审计需求,更别谈什么高质量的审计服务需求了。
(三)经营管理者的审计需求
在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报酬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他会主动要求通过审计人员对他的业绩真实性进行鉴定评价,以向股东说明其努力程度及有效性,从而获取报酬或职业声望等。但我国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经营管理者一般通过行政任命产生,加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客观评价经理人的市场机制,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充分竞争的经理人市场,潜在的竞争者对现任经理人的威胁很小,因此他们缺乏高质量的审计需求。再者,地方政府作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出于地方政绩的考虑,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会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比如,为了争取“股票发行资格”、维持“配股资格”、避免被“摘牌”或被“特别处理”,与企业管理当局合谋共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甚至暗示或强制企业管理当局提供预定的数据。这样,企业经营的好坏不是管理当局单独能决定的,经营业绩与管理者的报酬、升迁也没有明显的联系;更加严重的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股权结构下,股权相当集中且非流通股占绝对优势,社会公众股股东的“用手投票权”和“用脚投票权”无济于事,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几乎没有真正的制度保障,他们不可能成为长期投资者,而只可能是牟取短期收益的投机者,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当局也就很难自愿向社会公众股东提供高质量财务信息,也没有聘请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机。
(四)债权人的审计需求
债权人出于债权能否按期收回的考虑,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信用状况进行评估,以评定企业的偿债能力,这就需借助企业的会计信息来判断。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又要靠审计鉴定,因此,从理论上讲,债权人需要高质量的审计服务。但实际情况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依托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来的,国有企业的债务性融资主要来自四大国有银行,四大商业银行是国有企业的最大债权人,所以,国有四大银行理应成为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使用者。但由于国有银行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的通病,银行对企业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也缺乏足够的关注,表现在:四大银行商业化之前,由于承接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对债务人的会计报表的数据以及可靠性的关注程度较小。商业化之后的四大银行也许会重视会计报表的信息及其可靠程度,因而会关心会计报表的鉴证质量,但是由于存在着金融工具单一、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政府行为严重等问题,故其不可能真正依据会计信息来作出决策,对会计报表及其鉴证质量的关注程度也不会有根本的提高。
四、结语
审计报告虽说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但也和其他商品一样,其质量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如果一味从审计服务提供方的角度来提高审计质量,而不注意同时引导和创造审计需求,必然是事倍功半,招致审计提供方的不合作,最终使审计质量的提高成为空谈。本文从审计需求方的角度,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这个顽症久治不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缺乏有效的审计需求,并对我国的审计需求主体缺乏真正有效的审计需求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为治理审计失败、提高审计质量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峰,张立民,雷科罗. 我国审计市场制度安排与审计质量需求[J].会计研究,2002,(12).
[2]孙铮,曹宇. 股权结构与审计需求[J].审计研究,2004,(3).
[3]朱,夏立军,陈信元.转型经济中的审计市场需求特征研究[J].审计研究,2004,(5).
[4]李树华.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与审计市场的背离[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关键词】网络银行 风险 防范措施
一、网络银行的技术风险
(1)技术选择风险。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必须选择一种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在技术选择上存在着技术选择失误的风险。这种风险既来自于选择的技术系统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差导致的信息传输中断或速度降低的可能,也来自于选择了被技术变革所淘汰的技术方案,造成技术相对落后、网络过时的状况,导致巨大的技术和商业机会的损失。
(2)系统安全风险。网络金融的业务及大量风险控制工作均是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所以,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就成为网络金融运行的最为重要的技术风险。虽然网络银行都设计有多层安全系统,并不断出现新的、安全性的技术及方案,以保护虚拟金融柜台的平稳运行,但是网络银行的安全系统仍然是网络银行服务业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这种风险既来自计算机系统停机、磁盘列阵破坏等不确定因素,也来自网络外部的数字攻击,以及计算机病毒破坏等因素。
(3)外部技术支持风险。由于网络技术的高度知识化和专业化,或出于降低营运成本的考虑,网络银行往往要依赖外部市场的服务支持来解决内部的技术或管理难题。这种做法适应了网络银行发展的要求,但由于外部技术支持者可能不具备满足网络银行要求的足够能力而无法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二、网络银行的业务风险
(1)操作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涉及网络银行账户的授权使用、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网络银行与客户间的信息交流、真假电子货币的识别等领域。例如,网络银行改变了传统的以图章为支付指令的结算手段,采用数字签名方式对支付指令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数字签名的可靠性完全取决于银行安全控制系统的严密与否。
(2)市场信号风险。由于网络银行无法在网上鉴别客户的风险水平而处于不利的地位,在虚拟的金融市场上,网上客户不了解每家银行提供的服务质量究竟是高是低,多数客户会按照他们对网络银行提供服务的平均质量来确定预期购买价格。结果,高质量的网络银行反而可能被低质量的网络银行排挤出网上市场。
(3)法律风险。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源于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规章和制度,以及在网上交易中有关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多不清晰,缺乏相应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规则及试行条例。目前国际上和国内都尚未就网络银行涉及的法律问题达成共同协议,也没有―个仲裁机构,客户与网络银行很容易陷入法律纠纷之中,结果是使交易者面对着关于交易行为及其结果的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大了网络金融的交易费用,甚至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银行的监管
通过以上对网络银行面临的诸多崭新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银行的发展将银行业的监管提升到更高的难度,网络银行的风险监管与控制更趋复杂化。要有效控制网络银行带来的新风险,必须针对各种风险的特征建立起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次的网络银行监管系统,互相支持,互为补充,达到对风险强有力的预测、控制、化解的作用。
(1)国家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控制。国家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控制,具体是指在宏观层次上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旨在为网络银行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具体来说:大力发展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目前我国在金融电子化业务中使用的计算机、路由器等软、硬件系统大部分由国外引进,而且信息技术相对落后,因此增大了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安全风险和技术选择风险;加强防范和控制网络银行风险的制度建设。我国目前已初步制定关于网上证券交易、计算机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法规,但还远不能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应借鉴外国经验,在网络金融发展的初期及时制定和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如在电子交易合法性、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禁止利用计算机犯罪等方面加紧立法,修改(合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条文中不适合网络金融发展的部分。
(2)行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挫制。行业层次即在中央层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主要是中央银行对网络银行的各种风险进行监控。具体来讲:及时调整和转变传统的监管思路和监管理念。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网络银行的诞生对中央银行传统监管方式带来的挑战,网络银行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金融区域界限和行业界限,使得金融业务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强;严格网络银行的市场准入。现阶段,在审批过程中应把握:严格制度建设。网络银行的公示、信息披露、内部控制和系统设计等制度性安排,必须严格审批。重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网络银行的设立或新业务的开展,必须具备完善的风险识别、鉴定、管理、风险弥补和处置方案和计划。
(3)企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控制。企业层面的网络银行风险控制是指各网络银行在各自经营活动中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透彻研究国家的法律法规,必须强化内部监控,防范违规行为和电脑犯罪,避免因法律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法律风险。
加强日常安全管理,对网络银行技术方案进行科学缜密的论证,以避免出现大的技术选择错误。
在经营过程中对网上金融消费者进行跟踪和信用登记,尽量避免与信用等级低的客户发生业务关系,降低信用风险。
在经营活动中严格按照信誉至上的准则办事,树立良好的银行信誉。
回顾2018 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24.59%;资管新规逐步落地,传统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向净值型产品转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冲击,这些对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19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一名个金客户经理,我将就如何实现个金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一、客户的发展
众所周知,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是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匹配的产品和服务。在开门红之际,客户经理应全面整合手中的客户资源,维护老客户的同时引“新水”入池,老新结合,扩充客户数量,附以产品和服务,做大AUM,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利润。维护老客户最根本的是不断扩大客户的资产总量,实现多项产品的交叉配置;增加与客户的面见机会,了解客户最真实的理财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获取新客户的方法,不能仅局限于厅堂网点的挖掘,更应该走进企业和社区,在提供金融知识普及和增值服务的同时,挖掘有价值、有潜力的客户,为后期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客户基础。
银行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同质化服务,会降低客户的满意度。所以对于高净值客户的维护,应该另辟蹊径。第一,在与私银客户的接触中,我发现他们在忙于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找合作伙伴,增加人脉关系,那么作为与客户打交道最多的客户经理,应该利用先天的优势,为客户提供人脉渠道的整合,而这样的渠道资源往往是最宝贵,也是客户最看重的。第二,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提供与私银客户自身经营相关的行业分析。第三,与私银客户的家属紧密联系,为其提供家族财务规划、退休规划、税务规划、子女教育、资产传承、风险隔离等金融服务。
二、人的价值与金融科技的双轮驱动
如今,银行网点的到店率大幅降低,面对大量客户的流出,我们应大力推广云端银行,紧跟互联网金融的新潮流,与客户的交流方式实现线下到线上的无缝对接。线上方面,根据客户在手机银行的购买记录和购买偏好,实现脚印管理,为客户推送可能感兴趣的理财产品,实现客户的大数据画像,利用金融科技的魅力,更高效地满足客户理财需求;利用云端银行、MUIP客户端、手机银行直播等渠道,为客户传递最新的理财资讯。线下方面,电话营销和客户走访双管齐下,策划精彩出新的客户活动,增加与客户的粘黏度,将人的价值最大化。客户对银行的定价,其实是产品的价值加人的价值,同样一种产品,我们只有将人的价值不断扩大,适度地包装产品,才会赢得客户最终的青睐。
坚持以效益为经营目标
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者受股东委托实施管理行为,因此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以股东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在新的阶段,效益目标的内涵应该有新的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是建立在完全成本基础上的效益,即扣除风险拨备、经营成本、资本补充后的效益。对于效益水平要进行综合衡量,不仅仅要看利润增长的绝对额,还要看发展的质量,也就是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等相对指标,以及利润的构成和风险拨备情况。一个银行能否长期、稳定地实现效益增长,取决于这家银行的收入结构、成本结构、资本结构、负债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建立长期、稳定实现效益增长的机制。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一定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经营结构的重要意义,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不断优化经营结构,使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得到有效转变,推动商业银行在经济周期和利率变化中始终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
保持业务发展的高质量
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质量对效益的影响更大,也更直接。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利润是在提足拨备基础上的账面利润,不仅要包含财务成本,还要包含风险成本和资本成本。风险拨备将覆盖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表外业务等承担风险损失的全部资产和业务,新迁徙、劣变的资产,相应的风险拨备从利润中自行拨补,即期反映风险成本。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还将受到资本的刚性约束,每一项资产业务都要占用一定数量的资本,在规模一定的前提下,资产质量越差,占用的资本越多,资本回报率就会越低,效益水平也就越差。因此,保持好的业务发展质量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提高效益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保证业务发展的质量必须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发展是讲求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是规范、稳健的发展,盲目的、不计风险的发展只能是自毁前程。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彻底转变依赖资产规模扩张的粗放增长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质量效益型道路。
以内控管理确保经营安全
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保安全就是增效益、抓管理就是促发展”的思想,确保商业银行各项经营活动始终在持续、稳健发展的轨道上运行,不断巩固和扩大经营成果。
关键词: 市场化程度;审计师选择;借款融资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1)06-0092-05
一、引 言
与股权融资相比,银行借款因其资本成本低、手续方便和筹资速度快等优点而备受青睐[1]。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化法人组织,银行只能按照契约规定按期获得利息收入和收回本金,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利息收入和债务期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状况。现代审计具有的信息不对称降低功能、监督功能与保险功能,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则通过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有效保护而促进现代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2]。上市公司聘请的不同审计师一定程度上体现为审计质量的高低差异,相比于“非四大”,“四大”事务所的规模较大、声誉资本投资较多、从事审计业务的时间较长、行业专业化程度也较高,上市公司选择“四大”审计,旨在向市场传递公司良好的信息,在上市公司和银行等利益相关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所以,上市公司审计师在“非四大”和“四大”之间的选择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的信贷决策。现有关于审计师选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审计师选择的原因、审计师选择与审计意见购买、审计收费及其市场反应等方面,而鲜有论及审计师的选择对企业借款融资的影响。
本文以2004~2009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审计师的选择对公司借款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民营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师为“四大”时,其新增借款明显会增多,且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审计师为“四大” 的选择对上市公司借款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
本文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我国目前尚无学者就审计师的选择对公司借款产生影响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上市公司审计师是否为“四大”为切入点,分别研究其对公司借款所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分析了这种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丰富了审计师选择与公司借款融资的研究文献。(2)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证券投资者和债权人结合企业的产权特征和外部治理环境,分析公司审计师的选择对借款融资的影响,降低与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利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文献回顾与假设的提出
通常来说,商业银行作出贷款决策前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除了要对公司的资信进行评估以外,还需要充分关注外部审计师的信息,如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盈余质量信息所表达的意见、审计师的类型、审计师的变更以及审计师自身的特质等[1]。因此,上市公司对审计师的聘任和解聘必然会成为银行信贷决策过程中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审计质量高低难以作出判断,因而基于间接感知审计质量的逐步累积就形成了对审计师声誉的认定,“四大”与“非四大”既是规模的体现,也可以作为事务所声誉、事务所审计质量的一种表征。Williams(1988)研究认为:当公司的合约环境发生变化时,公司想改善形象,期望得到更高效的审计或非审计服务,此时会选择聘用高质量的变更审计师[3]。Titman & Truman(1986)研究发现:聘请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在IPO中能得到较高的市场定价[4]。Beatty(1989)对1975~1984年间美国实施IPO的2215家公司进行分析后发现,实施IPO时改聘“国内知名事务所”可以降低公司股价低估的可能性[5]。Johnson & Lys(1990)指出,当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扩大时,客户需要寻找质量更高的事务所以适应在规模扩张后的审计需求[6]。Pittman & Fortin(2004)发现,对于刚上市不久的公司,“六大”事务所能够降低这些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7]。Mansi Maxwell & Miller(2004)同样发现,“六大”以及事务所的审计任期能够显著降低公司的债务融资成本[8]。胡奕明、唐松莲(2007)发现,银行的货款利率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与借款企业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师规模有关[9]。基于信号传递理论,上市公司为了更多的融资需求有动机聘请高质量的审计师来披露足够的信息,高质量审计师的公开信息披露对债权人来说至关重要。再者,经营业绩良好的公司自身会存在聘请高质量审计师的更大激励,作为一个可信承诺向投资者传递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可靠、管理层勤勉尽职的信号,从而达到与劣质公司区分的目的,以获取债权人对公司的更多贷款。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为国有股权控制,银行也具有较多的国有性质,两者之间这种共同的产权性质致使国有上市公司基于政治背景,必然比民营公司更容易获取贷款,国有产权性质实质上对公司债务起到隐性担保作用,此时,国有商业银行可能不太会重视高质量审计提供的降低信息不对称和监督效应;另一方面,当国有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困境时,其存在的预算软约束也使得政府更愿意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财政支持, 审计对国有公司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也不太明显,由此可能使得国有商业银行不太重视高质量审计提供的保险功能,国有银行对拥有“政治关系”的企业和没有“政治关系”的企业存在着差别贷款行为,而民营上市公司则缺乏这种“政治关联贷款”,来源于政府的行政支持相对较少,其聘请的外部审计师及其所作出的审计意见将会成为银行贷款的重要依据,为更好地获取外部债务融资,自身具有更大的动力通过聘用“四大”等高质量审计师以向市场传递有效信号,以减少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信息的透明度,从而降低银行放贷的风险,促使企业获取更多的银行贷款[10-15]。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民营上市公司聘任“四大”为外部审计师,其对借款融资的影响较为显著。
由于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及国家政策的差异,中国各个地区的制度环境和市场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制度越完善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较少,法治程度也相对较高,上市公司面临着一个相对较好的外部治理环境,商业银行收集公司有关生产和经营方面信息的能力较强,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务契约更多地借助于市场和法律机制来履行,商业银行对高质量审计在公司借款融资中的降低信息不对称、监督作用的依赖可能会有所减弱;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由于缺失一个较好的外部法律环境和金融环境,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也较多,此时,银行为了减少对市场水平较低地区企业的贷款风险,由高质量事务所代表的高质量审计必然成为外部治理环境不完善的一种有效替代机制,自然会成为银行发放贷款的有利依据。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相比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民营上市公司聘任“四大”为外部审计师对借款融资的影响较为显著。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审计师选择对银行贷款数量决策的影响,基于数据可获得性,本文从企业是否能够获得新增贷款的“数量”角度来考察银行贷款决策,直接采用各年期末资产负债表上公布的借款数据来度量借款总额的变化。本文以2004~2009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并按照以下方法对样本进行筛选:(1)剔除了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2)剔除了金融业的上市公司;(3)剔除了发行B股和H股公司、ST和*ST公司;(4)剔除了当年IPO公司和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
本文使用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与公司治理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和CSMAR”数据库,市场化指数来自于樊钢、王小鲁等(2010)编制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相对市场化进程2009年报告》[16]。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对存在异常值的总资产报酬率、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及经营投资现金流等相关变量进行了上下1%的缩尾调整(winsorize),数据处理运用Excel和Stata9.0进行统计分析。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为了检验审计师选择与公司借款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借鉴现有文献的研究结论[17,18],对影响借款数量变化的公司特征因素和外部环境加以控制,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因素作适当修正,为验证本文前述提出的假说,构建了以下修正模型:
LOAN=β0+β1BIG4+β2OP+β3SIZE+
β4LEV+β5ROA+β6GROW+β7TOP+
β8CIFO+β∑IND+β∑YEAR+ε
模型中被解释变量LOAN表示公司单位资产新增借款额(其中借款总额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和长期借款之和);解释变量为审计师类型(BIG4)。根据前文假说,本文预期BIG4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负债比率、成长性、盈利能力、公司规模、审计意见、公司自有资金充裕程度以及行业、年度等。模型中各变量定义见表1。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列示了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在整个样本中,新增借款(LOAN)均值较小,各企业之间的新增借款差异不大,这表明民营上市公司获取新增融资相对比较少,扩大融资往往比较困难。审计师选择(BIG4)均值偏小,主要是因为我国大部分民营上市公司规模较小,上市时间不长,只有规模较大、发展较成熟的公司会选择四大事务所进行审计。民营上市公司的整体负债水平(LEV)较高,平均达60%,整体盈利能力(ROA)也较低,均值仅近2%,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TOP)达31%,股权相对较为集中,各公司之间成长能力(GROW)与自身经营现金流(CIFO)均显出较大差异,结果说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质量整体差异较大。
(二)相关性分析
表3列示了模型中各变量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除MKT变量外,LOAN与解释变量BIG4和各控制变量均分别在5%和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实际上本文模型中并未将MKT作为控制变量,而只是作为模型检验的设定条件。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值均未超过0.5,表明多元共线性问题将不是模型的一个严重问题[18]。
(三)多元回归分析
表4列示了全样本和分低、高市场化程度样本的OLS回归结果。全样本实证结果表明:审计师选择BIG4变量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公司“四大事务所”为外部审计师,一定程度上向市场和出资人提供了公司经营良好的信息,公司审计质量较高,减少了公司和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公司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促使企业获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其他控制变量如审计意见、公司规模、总资产收益率、收入成长能力、第一股东持股比例和公司当年经营现金流均与预期保持一致,假说1得到了支持。
为了检验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对审计师选择与借款融资关系的影响程度,按代表不同地区的市场化水平MKT变量的中位数8.81,将样本分为两组,分别对模型进行回归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组的样本中,审计师选择BIG4的回归系数虽然符号与预期一致但不显著,而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组的样本中,审计师选择BIG4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两组样本中解释变量BIG4的回归系数值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市场化程度较低组的BIG4系数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组的BIG4系数的1.5倍多。这进一步表明,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公司所处的外部治理环境较差,加之民营公司缺乏类似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贷款”,银行出于降低贷款风险考虑,必然会更加注重公司的内部治理和审计质量的高低,此时,“四大”审计作为一种高质量审计的信号传递,必然会成为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假设2得到了验证。
五、结论与局限性
研究结果表明,与“非四大”相比,民营上市公司选择“四大”为外部审计师,其新增借款明显会增多,且在市场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审计师为“四大”的选择对上市公司借款融资的作用有所减弱。分析认为基于风险控制和降低成本的考虑,银行贷款决策时会关注公司的审计质量,对于审计质量较高的民营上市公司会给予更多借款;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外部治理环境较差,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较高,金融发达程度低,加之民营公司缺失类如国有公司的“政治关联贷款”,此时独立审计的质量高低会作为公司外部治理缺失的重要替代机制,银行为了将贷款发放给优质企业,必然会更看重外部审计师对公司财务质量的保障作用。
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计师选择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其和债务融资之间存在着内生性问题,基于滞后模型一定程度上能克服这种内生问题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无法予以足够消除,因此回归结果可能是有偏差的。其次,本文关于新增借款的确定和衡量相对比较简单和宽泛,若能严格地认定上市公司前后各期每笔贷款的实际金额,对本文的研究将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善,但限于数据收集上的困难,很难实现。最后,本文关于审计师选择的界定局限于国际“四大”,是否能够代表审计质量的高低,可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未来可以考虑从审计师是否为国内“十大”、审计师的更换、不同审计师发表的意见类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胡奕明,林文雄,李思琦,谢诗蕾.大贷款人角色:我国银行具有监督作用吗?[J].经济研究,2008,(10):52-64.
[2]江伟,雷光勇.制度环境、审计质量与债务融资[J].当代经济科学,2008,(2):117-123.
[3]Willians D. D. The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auditor change[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1988,(15):243-261.
[4]Titman S., B.Trueman.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the valuation of new issu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6,(2):159-172.
[5]Beatty R.P. Auditor reputation and the 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9,(64):693-709.
[6]Johnson W.B., T. Lys. The market for audit services:evidence from voluntary auditor chang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0,(12): 281-308.
[7]Pittman J., Fortin S. Auditor choice and the cost of debt capital for newly public firm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4,(37): 113-136.
[8]Mansi S., Maxwell W. Miller D. Does auditor quality and tenure matter to investors? ―evidence from the bond market[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4,(42):755-793.
[9]胡奕明,唐松莲.审计、信息透明度和银行贷款利率[J].审计研究,2007,(6):74-83.
[10]孙铮,刘凤委,李增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负债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52-63.
[11]Brandt L., Li H. Bank discrimin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cs: ideology,information, or incentiv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31): 387-413.
[12]王少飞,孙铮,张旭.审计意见、制度环境与融资约束――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09,(2):63-72.
[13]陈晶璞,田利军.审计意见影响贷款续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2):74-78.
[14]孙铮,李增泉,王景斌.所有权性质、会计信息与债务契约――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6,(10):100-107.
[15]江伟,李斌.制度环境、国有产权与银行差别贷款[J].金融研究,2006,(11):116-125.
[16]樊钢,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59-318.
[17]Barclay M. J., Smith C.W. The maturity of corporate debt[J]. Journal of Finance, 1995,(50):609-631.
[18]肖作平,廖理.公司治理影响债务期限水平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 2008,(11):143-156.
Degree of Marketization,Auditor Selection and Loan Financing: Evidence from the Chinese Private-owned Listed Companies
HU Su1,2
(1. Institute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School of Accounting,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s of auditor selection on loan financing using the data from A share private owned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from 2004 to 2009. The empir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Big Four” that are choosed by privateowned companies as external auditors can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subsequent loan financing. Further study shows that impact of “Big Four” on corporate's subsequent loan financing seems more significant in some areas where degree of marketization is lower. Signaling theory tell us that high quality audit report has been used as a tool to redu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banks and firms.
Key words:Degree of marketization; Auditor selection; Loan financing
收稿日期: 2011-07-11
关键词: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9)04-0095-05
一、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众多外资银行的涌入给国内商业银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突出地表现为顾客流失严重。TNS的2007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零售银行顾客流失率达到30%以上。因此,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顾客流失率,已成为影响国内商业银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学者(Bloemer et.a1,1998;张雪兰,2005;陆娟等,2006;王海忠等,2006)对银行业的实证研究证明,提高服务质量能够显著提高顾客满意度。但竞争的加剧和复杂化使企业认识到要实现顾客满意,需要首先实现员工满意。Schmit & Allseheid(1995)指出,没有满意和忠诚的员工难以获得满意和忠诚的顾客。为此,有学者提出商业银行应首先通过开展内部营销提高员工满意度,进而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内部营销(Intemal Marketing)是通过能够满足员工需求的分批生产来吸引、发展、激励及留任优秀员工,是一种把员工当成顾客、取悦员工的哲学,其核心思想是员工满意。通过采取类似外部营销的策略,内部营销可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顾客意识和市场导向,并确保员工向顾客传递高质量服务,从而获得顾客满意。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了企业内部营销观念和活动可以提高员工满意度(Tansuhaj et al.,1991;Raiig & Ahmed,2000;Conduit & Mavondo,2001),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之间紧密相关的观点也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Heskett,1994;Schmit&Allscheid,1995;Brooks,2000;Burke et a1.,2005),但在员工满意是直接影响顾客满意还是通过服务质量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顾客满意方面存在分歧(Vilares&Coelho,2003;Burke et a1.,2005)。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将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四个变量整合起来进行研究,构建“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关系模型”,并以35家商业银行的员工和顾客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计量手段,探寻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四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内部营销的有效开展、服务质量的提升、员工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营销与员工满意的关系
内部营销首先出现于服务业营销研究领域。Sasser&Arbeit(1976)把工作描述为产品,把员工描述为顾客,主张员工是服务组织最重要的市场。从内部营销观念出发,员工不是组织的管理对象,而是服务对象,满足不同员工的基本需要是实施内部营销的基础。企业通过培训、内部沟通、企业文化建设、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内部营销活动,可以使“内部顾客”满意“内部产品”。
员工满意(Employee Satisfaction)是评价个人工作达成或帮助达成工作价值而带来的愉快的情绪性状态。Berry&Parasuraman(1991)认为,内部营销通过采取类似营销的策略和开展类似营销的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满意度。Ahmed etal.(2003)等以内部沟通、培训、内部职能协调和激励作为衡量企业内部营销的维度,实证研究发现,内部营销对员工满意具有积极显著的影响。Hwang&Chi(2005)对台湾国际宾馆的实证研究证明,内部营销对员工满意和组织绩效均有正向影响。Gounaris(2008)基于五星级酒店业的研究表明,沟通、授权和参与管理等内部营销活动对员工满意具有积极显著影响。因此,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内部营销对员工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二)内部营销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关系
服务质量(Service Quality)是消费者对期望服务与实际感知服务之间的比较。顾客对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仅取决于服务结果,而且还取决于服务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和感受(Gronroos,1985)。能够为客户提供愉悦的交往体验的员工必定是一个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员工,而不满意的心理感受会使员工倾向于做出不利于企业的行为,降低企业的服务质量。
因此,内部营销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可以确保员工向顾客传递高质量服务(Berry,1987)。Ratiq etal(2003)研究指出,内部营销可以带来生产率的提高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并最终使企业的服务竞争力得以提升。
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是一种心理状态,是顾客根据消费经验所形成的期望与消费经历一致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服务是个性化和一对一的,在服务进行的互动过程中,顾客很容易觉察到员工情绪的好坏,而员工对工作满意与否也会流露在顾客面前,并影响顾客满意。因此,内部营销通过提高员工满意度,能够使员工在为顾客服务时彬彬有礼,细致入微,为顾客提供优质个性化服务,从而获得顾客满意。
Rafiq&Ahmed(2000)认为,内部营销理论模型的缺乏限制了内部营销实证研究的发展。他们在整合Berry和Gronroos的内部营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内部营销理论模型。该模型表明,内部营销通过采取类似营销的方法,协调和整合部门之间的活动,可以激励员工,培养员工的顾客意识和市场导向,确保向顾客传递高质量服务,最终获得顾客满意。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2:内部营销对服务质量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H3:内部营销对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三)员工满意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关系
员工的态度、精神状态和举止行为构成了顾客对服务过程质量的整体评价(Gronroos,1985),因此,员工的态度和工作满意度影响服务质量(Schneider & Bowen,1985;Gummesson,1991)。Brady & Cronin(2001)认为,提高员工满意度可以使员工比以往更认真、更努力地工作,而员工的认真和
努力将为顾客带来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Hart-llne & Ferrell(1996)对中高档宾馆的实证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对服务质量有积极显著影响。郭琳(2007)通过对服务企业员工及顾客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员工满意与服务质量正相关。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4:员工满意度对服务质量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之间紧密相关的观点得到了学者们的认同。Heskett(1994)用服务利润链描述员工和顾客之间的联系:员工满意度、员工承诺和员工忠诚影响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感知价值,顾客感知价值影响顾客满意度。Rueci(1998)对美国希尔斯公司研究发现,员工满意度提高5%,会连带提升1.3%的顾客满意度,同时也将提高0.5%的企业业绩。Brooks(2000)回顾了员工―顾客满意度关系的相关研究,结论显示,40%~80%的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由顾客一员工间的关系决定,但结果也依赖于不同的产业和细分市场。目前,学者们在员工满意是直接影响顾客满意还是通过服务质量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顾客满意方面存在分歧。Burke etal.(2005)基于加拿大金融服务企业和国际零售公司的研究表明,员工满意度对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Vilares & Coelho(2003)对超市员工和顾客的实证研究表明,员工满意通过服务质量间接影响顾客满意,对顾客满意的直接影响不显著。因此,提出如下假设:
H5:员工满意度对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四)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的关系
服务的无形性、异质性、人员接触、过程性等特点,决定了服务质量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顾客的心理认知。Fomell et.al(1996)将顾客满意分解为总体满意、体验与预期质量比较而产生的满意、体验与理想质量比较而产生的满意。因此,顾客满意源于顾客的心理比较,比较的基准则是预期。预期形成的渠道有:以前的使用经验;对竞争者的判断;对理想状态的判断。
优异的服务质量会带来顾客满意。PZB(1996)认为,服务质量仅着重于服务因素,而顾客满意是一个更广泛概念,它受产品质量、价格、情景因素、个人因素及服务质量等的综合影响,因此,服务质量是影响顾客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Artreassen et.al(2000)实证研究结果也表明,服务质量是顾客满意的前因。Bloemer et.al(1998)、张雪兰(2005)、陆娟等(2006)、王海忠等(2006)对银行业的实证研究证明,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目前,研究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关系的课题很多,并且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已经被证实。但考虑到本研究的完整性,仍提出如下假设:
H6:服务质量对顾客满意度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推导,尝试将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四个变量整合起来进行研究,构建“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关系模型”(如图1),并以此来研究适合于我国商业银行业的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与顾客满意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方法
(一)量表设计与选择
本文采用五级Likert量表进行问卷调查,“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调查对象包括商业银行的员工和顾客。
由于目前测量内部营销的量表不充分,因此本文在参考Gounaris(2008)的内部营销量表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内部营销量表,之后的统计结果证明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我们邀请了2名服务营销管理专业教授、3名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2名银行员工进行了深度访谈,对原始量表作了进一步修正,得到了预调研量表。预调研在5家商业银行中进行,根据预调研的反馈结果删除了6个问项,同时修改了部分问项的陈述方式,形成了正式内部营销量表。
对于员工满意的测量,本文采用Harfline & Fer-tell(1996)在服务人员管理研究中的员工满意量表;对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测量,本文采用陆娟等(2006)在银行业服务忠诚驱动因素研究中的服务质量量表和内部营销量表。
(二)抽样与样本
正式调研首先根据简单随机抽样原则选取35家商业银行,其中中国工商银行5家、中国农业银行4家、中国银行4家、中国建设银行4家、交通银行3家、光大银行3家、招商银行3家、中信银行3家、民生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2家、浦东发展银行2家。随后对35家银行的员工和顾客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分别发放问卷各350份。在调查过程中,注意了不同银行的员工与顾客的一一对应关系。问卷回收后对全部问卷资料进行审核,对于有关键漏项的问卷或有明显逻辑错误的问卷予以剔除,最后得到银行员工有效问卷285份,问卷有效率为81.4%;银行顾客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有效率为88.0%。由于调研过程控制周密,问卷整体质量较高。
关于样本与顾客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数据表明,样本具有较高的代表性。
四、实证检验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首先采用Cronbach's a系数检验量表的信度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如表2所示,内部营销、员工满意、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的Cronbach's a系数分别为0.930、0.832、0.797、0.811,均超过了0.7的临界水平,表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
效度检验通常包括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参考法设定各变量的测量题项,保证量表的内容效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如表2所示,每个测量题项在其所对应的变量上的因子负载均显著,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理论模型中各个潜变量之间的假设关系。整体模型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X2/df.小于3.5的临界值;SRMR,RMSEA均小于0.08;NFI、NNFI、CFI、IFI均超过了0.90的水平;GFI、AGFI也接近0.90的理想标准。因此,模型表现出较好的整体拟合度。
路径系数的方向和显著性是判定两变量关系是否成立的依据。假设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除内部营销一顾客满意的路径系数不显著外,其余系数符号均与假设相符,且都通过了t检验(t>1.96)。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内部营销为源头,员工满意、服务质量为中间变量,分析了内部营销对顾客满意的影响。通过对银行业的实证分析,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关键词 商业银行 大客户 授信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大客户授信风险表现形式和风险特点
参考银监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大客户授信风险指的是因客户授信不合理、授信额度配置不科学等因素,客户的不合理经营以及借助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等方式不按照公正价格原则对收益、资金进行转移,使得商业银行无法按时将授信形成的贷款本金和利息收回,出现不可预估的损失。
商业银行客户间的股权关系较繁琐,如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尽管推动了运作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但也导致关联交易的透明程度逐渐降低。商业银行大客户关联担保产生的信贷风险逐渐凸显,部分集团性质的客户利用人事链、资本链等渠道进行不合理的关联交易、资产重组和产权变更等实现银行债务的偷漏。有关集团性客户借助银企间地位不平衡的漏洞,通过集团内部人员交叉互保、重复担保的方式,导致贷款第二贷款的来源如同摆设。
首先,客户授信过度风险。现阶段,国内部分企业的信息透明程度有待化,集团性大客户普遍通过下属企业在不同银行获取多头授信的信贷资金,商业银行受贷款营销与市场竞争压力,针对企业进行单独授信,进而出现授信的过度现象。多头授信,导致借款方授信和自身的负债水平不成正比,加剧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赔偿、违约风险,使企业出现信用膨胀的局面,限制了商业银行对客户资金应用的监督。
其次,客户多元化经营形成风险。跨行业运作的关联企业所处的商业背景较繁琐,经营的多元化容易导致企业出现不合理的扩张行为,出现财务风险,影响到业主方的利益,加剧了经营风险。而这一部分企业在盲目经营的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从而出现经营失败的局面。商业银行若没有全面调查集团性客户的担保形式与多元化融资框架,则容易受该集团新投资项目的可观、预估收益蒙蔽,忽视了高收益下伴随的风险隐患,做出错误的决定。
二、商业银行大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现状
(一)缺乏风险管理技术和系统支撑
商业银行现存的风险计量技术难以保证相关集团客户信用风险、违约系数与整体信贷资产关联程度的准确性,所核定的授信额度无法达到信贷资产组合控制信用风险的标准,而一致授信核算所得授信额度无法保证客户风险负载的真实水平。系统支撑的严重不足,导致商业银行以手工操作对客户进行授信管理,无法自动鉴别大客户人员的企业联系程度与具体授信状况,工作人员单凭自身的业务经验与信息积累展开人工操作,致使集团性大客户企业没有归到集团性客户范围中,难以保证授信的统一性和精准性。
(二)授信标准不规范
目前,商业银行大客户授信业务管理正在不断完善,有关实施细则有待健全。通常情况下,大客户授信管理业务的相关文件细则普遍为规范类的制度与手段,针对性较弱、可行性低,无法实现对大客户的风险承担能力与企业运营现状的整体了解,导致判断出现失误,且无法实时检测大客户对信贷资产的使用、关联交易等活动。
三、强化商业银行大客户授信风险管理策略
(一)高效运用科学技术
优化系统功能,以精细管理为前提来收集大客户的信息资料,保证大客户关系的清晰明朗化。构建大客户关系信息监管系统,优化的自动识别功能,采取硬控制来运作授信客户重要信息的录入系统。例如,将企业法人、股东等重要信息设置成必录项,系统可以对重要信息进行自动搜索,并自动构建大客户关联网络结构,并适当提示大客户成员企业间的关联程度,降低信贷工作人员的经验意识,保障信息的精确度。
(二)规范银行客户授信标准
商业银行要保证项目评估的严谨性,加大审核大客户授信所用贷款项目的手续、流程合法与否、真实与否、完善与否的严格力度,对所贷款项目的土地使用、环保规范、安全生产、工艺设施以及建设规划等手续的办理实际情况进行一一核实,若项目不具备相关审批机构的核准文件,则不可授信。整体考量大客户企业的财务、经营与信用现状,以商业银行的风险自我负荷水平为前提,制定科学的授信额度。
(三)强化担保限额控制
商业银行要以大客户风险承担度为考量标准,合理设定集团内的担保比例,对大客户成员关联、交叉互保等行为进行严格管理。针对高质量的大客户,包括电网、移动、电力、国有石油等,可对设置比例进行科学调节。健全关联担保流程与手续的办理,针对大客户内其他成员企业的资产抵押担保手续,需要对所抵押物权属进行核实,要求抵押方一定是具备处置和拥有抵押物权利的企业,考查其担保实力,避免出现资产过分夸大的现象,实现对大客户授信担保限额的科学管理。
(四)通过大数据筛选优质客户
在优质客户的评价选择中,可采用包括成本、风险因素的利润贡献、经济资本占用、RAROC指标与EVA指标,有利于考量客户的贡献程度,便于改善客户结构。因RAROC为相对指标,EVA为绝对指标,故适用条件与范畴不同。RAROC不受规模制约,能够在同规模企业中客观评价客户,进而选择优质客户;而EVA则采取涵盖有风险在内的经济成本概念。其优质客户的构建组合为:
RAROC=(收益-预期亏损)/经济资本占用
EVA=拨备前利润-当年计提拨备-经济资本成本
采用RAROC法组合、筛选优质客户,利用上述公式,考量客户的经济自办占用量与经济增加值EVA、RAROC值,按照次序进行排列,有利于核实客户的经济资本。
通过对上述两大指标的应用,可以规范优质客户的选择标准,可行性高,有助于改善商业银行的短视现象,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引导客户在提高业绩的同时,重视风险,实现了风险和效益的统一,基于这一维度筛选优质客户。
四、结语
现阶段,关于商业银行大客户识别管理和授信风险控制措施的研究成果趋于理论定性化,无定量分析的参考,若采取数字化分析构建银行大客户鉴别、管理框架和授信风险管理模型,则有利于降低授信风险控制中的人为隐患,提高风险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大客户信贷的健康运作。
(作者单位为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都晋(1985―),女,山东济南人,研究生,理财经理。]
参考文献
[1] 周江涛,张艳.商业银行授信集中风险形成机理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07(17):28-29+67.
关键词:商业银行;民营经济;小微金融;续贷业务;预测
一、 研究背景
小微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难题,我国自2011年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旨在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其中银监会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相关政策精神,积极促进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于2011年6月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以差别化的监管和激励政策推动商业银行加大对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随后,银监会于2015年3月《中国银监会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单列信贷计划,优化信贷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持续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要求。此外,“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金融发展规划部分提到鼓励互联网金融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发展满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融资需求。可以看到小微金融将成为未来一段r期我国金融发展重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无论在服务形式还是在业务规模上都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巴曙松、王松奇、许小年等专家认为,我国小微金融发展潜力较大,对于小微金融群体,当前金融体系离实际需求差距较大,将成为下步金融改革的重点。而各商业银行也已经开始着力于发展小微金融业务,小微金融业务也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推动点。他们也指出我国小微金融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小微金融发展的关键是成本问题,建立社区性的服务模式,实现低成本信息收集,是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针对小微金融,应该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大力推动产品创新,积极发展多元化融资方式,促进小微金融快速发展。
受当前宏观经济趋势性下行、同业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开发受制于劣势选择和逆向选择等因素影响,部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在经历了前一阶段迅猛发展之后,显现出后劲不足的疲态,主要体现于贷款余额增长放缓、不良率增速较快、客户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等综合业务发展缓慢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能够低成本、高效率、高质量、有方向地增加银行小微贷款投放规模,有效确保贷款余额增长的稳定可控。为此,各商业银行在全力开发新市场、发展新客户的同时,如何有效掌握行内现有小微金融客户的综合业务动态,并主动为有资金需求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贷款服务,为满足银行小微金融授信要求的客户“量体裁衣”、贴心服务,准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策略,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 文献回顾
在研究小微金融之前应明确小微企业的定义。刘睿(2014)指出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关于小微企业规定,小微企业一般符合年度应纳税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3 000万元。崔静静(2011)认为:应将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定义为小微企业。崔静静还尝试分析了该类型企业的融资行为,在对甘肃省小微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西部地区尤其是甘肃省的小微企业融资现象,探讨了在小微企业融资行为中出现的问题。
从银行信贷业务的视角,郑九歌(2012)建议:首先应树立“小微企业贷款≠高风险贷款”的观念;监管机构应将主营小微企业贷款的银行作为发展小微经济的战略重点,并采取降低这些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实施积极宽松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以科技型小微企业为例,韩刚(2012),吴玉霞(2016)认为:商业银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主要难点是风险与收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为缓解该不对称性问题,应建立“政府+银行+担保+保险+创投”的业务发展模式。郑霞(2015)分析天津市216家小微企业相关数据发现,商业银行是现阶段小微企业首选渠道,社会金融机构次之;另外,政府财政资金对小微企业融资效果不显著,而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信用担保有效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刘金文(2011)支持引入政府这一角色,构建企业、银行、政府的三方博弈模型,并分析了动态博弈框架下参与方各自的行动和收益,以期实现政府引导下商业银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目的。
其他相关研究还包括陈勇俊(2011)将大数定律引入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授信模式和风险定价策略;刘静海(2012)将金融心理学引入小微企业融资信贷问题,大胆假设小微企业或商业银行是一个有心理波动的人,通过心理学理论探讨银行和企业的心理,并以贵州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于商业银行在小微金融续贷(或称“续授信”)业务 方面的文献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银行业开始发展小微金融业务的时间较短,目前仍鲜有银行接触或关注续贷业务,而致力于研究和发展小微续贷业务的银行及相关文献则更为稀少。
三、 问题的提出
1. 商业银行着力发展小微金融续贷业务的设想。在各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小微金融的关键时期,部分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在经历前期的迅速发展后,出现了贷款余额增长放缓、不良率增速较快、客户存款及其他金融资产等综合业务发展缓慢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为商业银行推行小微金融贷款增发提出设想:在全力开发新市场、发展新客户的同时,还应及时了解行业现有小微金融客户的综合动态,主动为有资金需求的客户提供最优质的贷款服务,尤其要为行内已经发生过贷款业务的小微客户发展“续贷”业务。甚至对银行现有小微客户进行续贷可能性的预测分析,从他们当中准确识别出贷款即将到期、贷款资产良好、具有强烈续贷意向且满足银行小微金融授信要求的客户,并为他们"量体裁衣"、贴心服务,准确制定出积极有效的客户续贷推动策略,全面巩固银行在小微金融层面的先发优势,努力实现与客户的共赢。
2.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续贷业务定义。所谓“客户续贷”是指银行已授信客户在贷款到期或提前结清后,经授信审批,再次获得银行贷款的行为。本研究以国内某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信贷业务数据为例,结合该银行数据仓库支持情况,对客户的续贷行为定义如下:
(1)将当月贷款日均额不为“0”且月末贷款余额为“0”的客户定义为当月贷款结清客户;
(2)在当月贷款结清客户中,如果客户在之后的6个月内再次发生贷款业务则定义该类客户为续贷客户;
(3)反之,如果客户在之后的6个月内未发生新的贷款业务则定义该类客户为非续贷客户。
四、 商I银行发展小微金融续贷业务的优势分析
1. 发展小微续贷的营销成本优势。据相关数据表明:向新客户进行推销的费用是向现有客户推销费用的6倍以上。针对小微金融贷款产品,姑且不去计量分别向新客户和现有客户营销的具体费用,仅从向两者营销成本的高低来看,营销现有客户显然更具有成本优势。
当银行向行内现有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时,无论是向无贷款客户推介贷款产品,还是发展已授信客户的续贷业务,都可以将“名单制营销” 与“非名单制营销” 搭配使用,且通常以“名单制营销”为主。当银行向行外新客户营销时,则只能通过“非名单制营销”渠道及相关营销方法。由此可看出向行内(已授信)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比营销新客户更具有成本优势。
2. 发展小微续贷的营销成功率优势分析。有研究表明:销售给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成功率为6%,销售给初次购买客户的成功率为15%,而销售给重复购买客户的成功率为50%。其实仅从向现有客户营销可同时采用“名单制”与“非名单制”两种方式,而营销新客户则只能倚靠“非名单制”方式,已经说明现有客户的平均营销渠道数量高于新客户,这显然与营销成功率呈现“正相关”关系。
实际上,促使客户产品销售成功的三大要素可以总结为“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商家对客户的要求”以及“客户对已使用同类产品的忠诚度”。一家银行向新客户营销小微金融贷款产品的行为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形:
(1)新客户已经享受其他银行的信贷服务,这家银行的小微贷款营销工作将受到该部分客户对其银行忠诚度(或称“客户粘度”)的制约。此时,银行若不考虑向客户让利(如优化担保方式、增加贷款规模、延长期限、下浮贷款利率等),向该类新客户营销同类产品的成功率显然比较低。
(2)符合银行授信审批要求的新客户未曾享受过银行信贷服务。由于借贷双方的信息极度不对称,这为授信审批、贷款发放以及售后服务等实操工作带来难度。因此,银行若不考虑采用针对小微市场设计的、切实有效的创新市场开发模式(如商圈、产业链、城市合作社、专业化支行等模式),向该类客户营销小微贷款产品不仅成本昂贵、潜在风险高且成功率低。
然而,如果向行内已授信客户再次营销贷款产品,即发展小微金融客户续贷,这将使银行在借贷双方信息相对对称情况下专心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信贷服务,这显然能够大幅提升营销成功率。
3. 发展小微续贷的资产质量优势―对“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的论述。对于小微金融信贷业务而言,其发展难度主要在于客户所能提供的抵质押品价值较低且缺少其他有效担保形式,以及客户经营利润较薄且经营波动受市场影响较大。无形之中,小微贷款的客户信用砝码被减轻,同时客户能力的打折空间被加大。基于这样的背景描述,小微信贷业务可能的突破点在哪?在此,本文提出小微金融续贷客户群较新贷客户群而言其银行资产质量更高的假说,即“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并尝试对发展小微续贷业务的这一优势进行论述分析。
不难理解,贷款可以被看作为客户与银行的一个双向产品,即银行在向客户销售资产使用权的同时,客户向银行销售自己的信用和能力,双方的谈判条件主要是价格(即贷款利息),其他条件还包括贷款规模、期限等。在信息极度不对称情况下,客户的信用和能力无以为证,银行只能认为客户的信用和能力趋于市场平均水平,这时银行除了要使贷款规模尽可能小、期限尽可能短,再就是要使利息尽可能高,这等于压低了客户销售自己信用和能力的价格。这样,但凡可以,客户将选择不贷款,而留下来选择贷款的这部分客户,无论从对资金需求的迫切程度,还是出于对他们信用和能力水平的考量,都给银行对他们进一步压价提供了理由,这将有可能制造出“柠檬”经济现象,形成劣势选择、逆向选择,使银行资产质量受到影响。
既然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上,那么银行就应该从破解信息不对称入手,向自己熟悉已久的老客户(包含无贷款客户和已授信客户)开展信贷(或续贷)业务,因为客户曾经使用银行服务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于银行数据仓库中,这比开发新贷客户所获得的信息要充裕得多。基于信息的相对对称,尤其是发展续贷业务可以使银行对客户的能力和信用(结合其过往表现)有一个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这时,银行除了能够实现更有效的“优质”客户甄选外,还能够杜绝盲目压缩贷款规模、缩短贷款期限、提高贷款利息等情形,为贷款客户的“一户一价”、“一贷一价”、“价格关联价值”、“价值覆盖风险”等理念提供基础,促使银行与客户携手缔造共赢。
前文所提到的“客户自然忠诚”实际上也是消费心理记账(及“价格关联价值”)的概念。本文认为在不考虑极端因素(如银行信贷放款不到位、同业贷款价格竞争、客户搬迁等)情况下,小微贷款客户存在“自然忠诚”,并且续贷客户群应比新贷客户群更容易发生再次信贷业务和其他交叉业务。
五、 结论
为实现小微信贷业务突破,基于对业务动态的把握,提出了银行小微金融应该着力发展“续贷”业务设想和“续贷资产高质量假说”,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得到发展续贷客户将使银行销售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小微贷款资产质量更优的结论。此外经数据观察,参与本研究分析的国内某商业银行其小微金融贷款客户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在充满信息不对称并可能产生“柠檬”经济现象的竞争市场环境下,无需发生价格战,对手仅出让“蝇头小利”,很可能只是贷款规模放高一点、期限延长一点或利息降低一点,便赚得了他行最优质的那部分客户,其中不乏很多他行忠诚老客户。在这种情形下,银行应该针对小微信贷业务,研发一套具备前瞻性、灵活性且行之有效的资金管理工具;还应结合同业标准制定更具竞争优势的小微信贷发展策略。此外,既然客户流失、客户违约等问题对小微续贷(尤其在客户非续贷方面)产生影响,未来应考虑开展相关预测分析工作,建立预测模型,以对当前续贷分析及预测结果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将小微金融作为改革的重点[J].中国金融, 2013,(1):18-19.
[2] 王松奇.小微企业贷款是今年银行创新重点 [N],中国证券报,2012-05-28.
[3] 许小年.中国民间金融的监管和发展:在“2012第六届中银行家高峰论坛”[EB/OL].(2012-09-10)[2016-07-8]http://.cn/hy/20120910/155413095049.shtml.
[4] 刘睿, 张军.如何加强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管理[J].税务研究,2014,(8):97-97.
[5] 崔静静.小微企业融资行为研究――基于甘肃省小微企业的调查[D].兰州:兰州大学学位论文,2011.
[6] 郑九歌.积极的小微企业信贷政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2,26(1):80-83.
[7] 韩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突破――以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4):20-23.
[8] 吴玉霞,周明勇,吴娟频,等.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对策――基于河北省的调研数据[J].现代管理科学,2016,(8).
[9] 郑霞.政策视角下小微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1):41-46.
[10] 刘金文.基于中小企业、银行和政府三方动态博弈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题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9):69-84.
[11] 陈勇俊.大数定律与小微企业授信模式研究[J].上海金融,2011,(12):114-116.
[12] 刘静海.基于心理学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9):97-106.
[13] 苏朝晖.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的建立与维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4] 吴义根,胡志九.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动态演进与风险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6,(11).
[15] 魏世杰.业务分散、空间分散与商业银行绩效[D].天津: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10.
[16] 薛峰.我国商业银行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竞争力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学位论文,2010.
[17] 宋安平.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3.
[18] 方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学位论文,2005.
基金项目:“211工程”四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一般课题(项目号:XK2014203)。
4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2019年全省农商行新员工招录面试工作,在应聘考生自我介绍环节,很多考生都进行了“三大银行”的阐述,可见“三大银行”宣传已深入人心。“三大银行”建设的目标是:积极打造听党指挥、替政府分忧、恩施人民信赖、普通百姓满意的“责任银行”;积极打造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合规、全面落实全面风险管理的“合规银行”;积极打造满足时代需要、引领行业发展、充满竞争优势、充满创新能力、充满活力的“智慧银行”。虽然“三大银行”建设已卓有成效,但就农商行未来发展之路来说,仍旧任重道远。作为农商行的员工,我经常拷问自己,为早日建成“三大银行”,我的责任是什么呢?
以我之愚见,能经常反省自己,不断学习,更好地完善自我,这是对自己负责任;同事之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敢于批评,这是对同事负责任;能够迅速了解最新基层信息,及时反馈给上级,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真实的信息,这就是对领导负责任。对于企业来说,也正是有了无数负责任的员工,才有了咱们农商行各项业务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如果希望自己一直有杰出的表现,就必须在心中种下责任的种子,多一些责任也就意味着多一些个人发展机会,让责任成为鞭策、激励、监督自我的力量。
过去的八年,我和同事们坚守在三尺柜台,看似繁琐无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同一件事,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甚至连续7年的春节都在值班不能好好陪伴家人,可从客户满意的笑容和赞许中,我看到了一种敬佩和责任;从节节攀升的数字中,我看到了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从辛勤的工作与学习中,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那时,虽然很累,但很快乐。曾经作为一名会计主管,由于专业知识匮乏、业务水平太低,工作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也曾抱怨过、彷徨过、哭过,可从未退缩过,因为我知道农商行的事业是我毕生的选择,既然选择,就要有担当的勇气,就要坚强的承担起自己肩上的责任。我的责任就是积极刻苦钻研新业务、新知识,熟练掌握各项服务技能,在办理业务时,尽量做到快捷、准确、高效,让客户少等、少跑、少问,给客户提供及时、准时、定时的服务,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守住一辈辈农商人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如今,我是一名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虽然不直接面对客户,但并不认为自己的责任减轻了。我仍旧需要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规章制度、操作流程、风险防控、案件处置等等,只有自己掌握了才能在业务督办检查时一阵见血的指出问题之所在,提出有用的建议和有效的改正措施,切实提高服务基层意识和服务基层的水平,为“三大银行”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今天,面对各位领导和优秀的同事,我想呼吁大家,不要觉得自己每天工作有多累,更不要去计较曾经流过多少汗水与泪水,因为每一位农商行的员工都是这样无怨无悔地走过每一天、度过每一年的;假日里,领导与员工一同坚守岗位的画面的是温暖的;寒风中,雨雪里,外出营销和收贷收息队员的艰难跋涉是感人的。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今天,责任和奉献这座精神的“金字塔”不能倾斜,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品质。只有懂得感恩,学会奉献,我们才会真正懂得尊重、领会责任,我们的企业才会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多一份和谐与温暖、多一份真诚和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