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评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任务式的听评课
任务式的听评课以完成规定的听评课任务为旨趣,即为听评课而听评课,把听评课当作任务来做,而遗忘了听评课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内在价值,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迫于学校或上级教育部门的听评课指标,教师以“例行公事”的心态对待听评课,常常“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地往返于教室之间,用以完成规定的听评课次数,有些教师甚至用抄袭别人的“听课笔记”来应付听评课。二是为上公开课的教师听评课。此时的听评课主要是帮助上公开课的教师出主意、想办法与谋策略,周密、翔实地设计公开课的教学诸环节,以便使上公开课的教师课上得“出彩”,至少能够顺利“过关”,让观摩者(大多是领导)满意。在“集思广益”、多次试教与反复磨课下,有时公开课上拟提问的问题也分派、指定给不同的学生,使本来充满活力、魅力与未知的课堂教学蜕变为师生按既定的剧本忠实执行、演出的程序操作,最终形成了“老师骗学生,学生骗老师,师生合作骗观摩者”的“造假、作秀课”。
(二)疏离式的听评课
疏离式的听评课人为地割裂了教与学的有机整体,且把自我与他者(上课教师)剥离开来,从而窄化了听评课的功能,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其一,关注点的单一。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评课的目的就是帮助上课教师长善救失、查漏补缺,帮助他们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其专业发展。于是,听评课教师的目光都聚焦在上课教师身上,主要观察上课教师的言谈举止,如教学目标的引入呈现、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等,而至于学生学得怎样、学到了什么则很少有人过问,人为地制造了教与学的疏离。其二,自我的隐退。在把目光聚焦到上课教师身上的同时,有些教师抱着事不关己的心态,缺乏反观内省的工夫,把自我与上课教师(他者)剥离开来,这样不仅会造成“乌鸦落在猪身上,只看到别人黑”的遮蔽,而且即使是对上课教师非常欣赏、仰慕,这种自我隐退的听评课学到的也只能是别人课堂教学之“浅表”,而难以学到别人课堂教学之“精髓”,其借鉴与运用往往也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课堂教学,从而丧失了听评课对自身成长完善、自己个性化教学风格形成的教育价值。
(三)无思式的听评课
无思式的听评课是身到而心未到的听评课。本来,听评课是一种很好的情境学习和案例研究,但无思式的听评课却只是走过场而已,使听评课的教育价值丧失殆尽,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听评课前无问题准备。一般而言,听评课应明确三个问题:“从哪些方面(关键要素)听评课、依据什么标准(评价工具)听评课、按照什么思路和方法(如何观察学生、观察教师)听评课。”[1]即明确听评课要“听什么”“怎样听”等问题,但无思式的听评课却只带着两个耳朵进课堂,有时连上课内容都不知,也不想知,更遑论听评课前做些必要的准备与思考了。其二,听评课过程中无问题导引。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听评课应着重回答下列问题: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到达?为了什么以及如何检查学生的知识?是否在教给儿童学习?在学习新教材过程中学生的脑力劳动如何?知识是否得到发展和深化?是否让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牢固的知识?教师如何布置家庭作业?而无思式的听评课多数是记录授课教师的板书,大多是对教学内容、知识点的流水账式的记录,至于上述问题则不在其关注的范围。其三,听课后无问题讨论。听课后之评课是改进教学工作、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但评课时,有些教师常常是只谈优点不谈问题,通常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很少涉及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即使是偶尔涉及问题,也是转弯抹角、轻描淡写、言不由衷。这产生的结果是评了与没有评一个样,既不知道这堂课好在哪里,也不知道哪里有待完善。
二、专业化视域的听评课
为充分发挥听评课的功能,实现听评课的教育价值,教师听评课急需专业化。这种专业化的听评课在牢记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要带着问题进课堂,全面透视教学,增强反思意识。
(一)带着问题进课堂
带着问题进课堂,就意味着要用一种研究的心态对待听评课。听评课前要做充分的准备,既要熟悉授课教师所讲内容,也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听评课,还要掌握必要的听评课技术,比如观察量表、听评课的逻辑框架等。在听评课时,教师要使用相应的观察量表作出翔实的记录,并随时写下自己的疑问或困惑;听课后,将观察记录、疑问或困惑反馈给授课教师,并与其讨论和交流。而那种为完成外在任务的听评课,虽说不是浪费时间,但对于授课教师的发展、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和自身的进步来说,其意义是大打折扣的。
带着问题进课堂,也意味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原先那种“好”的课堂教学日益显得不合适宜,而“什么是一堂好课”又是难以说清楚、见仁见智的问题。这就要追问一个前提性问题——课堂教学的评价观,而课堂教学评价观至少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认识课堂,这涉及到对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功能的认识……二是持怎样的评价观,这涉及到为什么要评价,评价的性质、谁来评价、评价的双方及双方的关系、评价什么、如何来评价等一系列跟评价直接相关的问题。”在叶澜教授看来,一堂好课要达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五个实的基本要求。王荣生教授就一堂好的语文课则提出了“9级累进评价标准”,诸如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教的是“语文”的内容、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等。可以说,听评课者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有多高,其所提问题的水平和听评课的品质就有多高,其教育教学理论功底有多深,其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的把握与洞察就有多深。倘若没有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储备与素养,其听评课或许是“盲人摸象”甚至是“庸医疗患”。
带着问题进课堂,还意味着“心”进,即不仅看、听与问,而且想、思与省,能够由人及己,在向外探求教学之真的同时,能够向内反观自身,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检视自我,追求教学之美善,开掘自我生命中的宝藏,丰富自身的教学经历。这种“心”进的听评课,无论是听评一堂有缺憾的课,还是聆听一堂仰慕的课,都能在缺憾中找到真实与亮点(因为现实的课大多是有缺憾的课),在仰慕中把握其精髓,不迷失自我(因为教学之所以称为艺术,就在于其不能照搬照抄);这种“心”进的听评课既能正确地对待他者课堂教学中的缺憾,也能在学习他人之长中探寻自己的教学风格,真正地实现听评课的教育价值。
(二)全面透视教学
教学是一种教与学双边互动的活动,“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单位’,而不是由‘教’与‘学’两个单位相加而成”。因此,听评课不仅要关注教师“教什么”“怎么教”,而且要关注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相对于前者而言,学生“学了什么”“怎么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来说,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那种只关注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的疏离式听评课就不完整。其实,一堂课的优劣不仅要看教师发挥得如何、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环节是否完整、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而且要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是否学得轻松,学得自主,学生有没有“学会”,是不是“会学”。正因为此,新课程改革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质疑创新,重视研究性学习,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教师教的引导与学生学的自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全面透视教学就是把教学视为教与学的有机整体。在听评课时,听评课者不仅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且关注“教”与“学”的互动生成,准确地说,就是要观察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行为及其互动,这些行为与互动才是听评课关注的焦点。就教师的教来说,听评课应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否以学生为本,是否尊重、信任学生,是否鼓励、倡导学生的不同见解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否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密切相关,知识传授是否清楚、准确等)、教学能力(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针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等)与教学艺术(应变能力、教学机智等)等方面。就学生的学来说,听评课应着重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愉悦感等)、参与状态(学习是否主动、回答问题和发表意见的广度与程度等)、交往状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交流和互动的情况等)与思维状态(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及其所提问题是否具有独创性和挑战性等)等方面。而就“教”与“学”的互动而言,听评课则要从“资源生成性”(即“因开放式的互动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与“过程生成性”(即“对新生教学资源的即时分析与重组,形成新的、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的内容或程序的新过程”)两方面进行观察与分析。
(三)增强反思意识
日常的听评课之所以深陷去专业化的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其根本原因在于“无思”,无问题意识,而把今天的教学当作昨日的重复,无反思与批判意识。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克菲德(Brookfield,s.D.)所言:“如果不进行批判和反思,我们生活在当今也无异于生活在过去的牢笼里。如果不进行批判和反思,就会总是认为事情的对与错、是与非应当按专家说的算。于是,我们就永远只能从别人那里明白做任何事的意义,任何时候的教学都是在实现别人的思想。”可以说,无反思的听评课除了完成他人指定的任务外,就难以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值得汲取的教训,就难以与听评课教师、授课教师的发展对接、关联在一起,从而丧失了教师发展的宝贵资源。
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而教师的听评课要想摆脱无思的困局,真正实现听评课的教育价值,则需要“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的,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把它记入纪事簿里”。听评课者要努力把握、透析教师授课的优点和缺点,分析授课教师与学生互动中的问题;且将自己置身于上课教师的教学情境中去思考,设想如果自己来上这堂课,那么会怎么上?这样的听评课不仅让自己、“浸入”特定的教学情境,摆脱了事不关己的心态,把听评别人的课转化为对自己教学的观照,促使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而且能够把自己的教学记忆与理解融入听评课之中,能够有效地规避评课的“假、大、空、费”之弊病,使自己的评课之言说富有真情实感,融入自己真实感受;进而使听课之后的评课成为一种心平气和的教学分析,而不是一种情绪化的“捧杀”或“棒杀”,使教学评议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观点、情感时变成一种心心相印的倾诉和激励。这种听评课使教学评议不在纠缠于上课教师的优缺点,或者作一些无关痛痒的评价,而成为基于教学问题解决的研讨,使听评课成为教师共同学习、携手发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宋世云,徐燕平,领导干部听评课亟待专业化[J],中小学管理,2009(2):1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通常是以教室、教师、教科书为中心,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方法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严格划分。它的主要特点是:①知识传授为目标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往往仅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其主要任务是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传授,并反复通过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老师把学生视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具体地对学生实施教学知识、发展才能、德性培养,但仍以教学知识为主。②老师为主导的应试教育方法。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这一广大群体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教师指导学生在教室中埋头学习,教师一味地传授,学生一味地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被动地去听取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不移至理”,从不去举一反三、问个为什么,久而久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提高。③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量度。在传统的机械类教学模式中,高校一贯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从而致使学生把成绩看得至关重要,由于机械性地接受老师所授予的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能够对知识掌握得滚瓜烂熟,但都是对所学知识的机械性掌握,无创新可言。这种传统机械类教学模式把学生对书中概念的掌握程度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质量的唯一标准显然存在着不足,它终究会使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高水平科研平台对机械类院校教学的促进作用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教学人才,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实习实验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教学为高水平科研平台提供了科研理论知识与优质的学生。因此,教师教学与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是能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
当今高校以教学为中心,不段提高教学质量为永恒不变的重要任务。而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是能够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高水平科研平台能够提高现有的国内学科水平,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丰富当下的学科内涵,发掘并培养边缘新型学术带头人。本着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态度,山东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经验,不少导师已经出版了具有特色的书刊、发表了很多高水平的论文。并且,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凭借的相关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枓。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学生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探讨研究,加深了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2.高水平科研平台促进优质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国内外历史经验表明: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平台,就很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同样也不可能拥有优质的教育质量和高水平的科研平台。要想深入了解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就必须了解自己专业在整个国际环境的学术动态,准确地把握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将自己在高水平科研平台中获得的经验及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近几年,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先后承担国家“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业合作等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这些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有利于优质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山东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现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29名,副教授32名,高级实验师6名。有外聘院士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6名、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3名、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2人。
3.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
大学的成长阶段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期,一个人的学识水平、思维方式、人生价值观、以及以后的人生道路都受到这一阶段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高校改革的成败,教育水平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大学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因此,机械类院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拥有高水平科研平台的活动,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卓识,努力让这一措施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步棋。在我校本专业,本科阶段已有开设各种实习课程,如巩固与增强本科生知识的课程设计、开阔学生眼界的生产实习、提高本科生创新能力的毕业设计。在研究生阶段,研究生除了上他们的基础课程之外,还额外地去从事导师下的一些科研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素质和学术能力。
三、如何实现科研反补教学
1.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基础,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教育方式。
高水平科研平台有利于优化教师教学内容并存在着可行性,学校应当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入与教学相关的高水平科研平台课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体措施如下:(1)指导教师将高水平科研平台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设立教学评估制度。(2)尝试建立科研平台研究成果改进教材的工作机制,并将最近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案中,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3)尝试开设一些反应现代前沿科技的选修课,建立将高水平科研平台项目转化为课程的工作机制。(4)尝试通过结合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指导机械院校的学生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使他们对自己专业的发展有进一步的认识。(5)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内容,邀请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团队进入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授课,与学生们进行互动,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2.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并健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
经过反复思量与探讨,高水平科研平台实践制度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1)尝试建设高水平科研开放平台,让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科技实践,使平台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呼应。(2)尝试组织一些与高水平科研平台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活动要求对参加活动的小组进行竞赛选拔,并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3)尝试建立辅助型的师资队伍,对于难以理解、较为深奥的课题,学校应当组织相应的老师来帮助学生。
3.建立“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的保障体系。
第一,要明文指出培养的学生拥有参与高水平科研活动的经历,并通过其经历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能够对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学校在给专业学生安排课程时,要保证学生的专业课时与自主学习的时间,与此同时安排与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第三,学生可以跟随老师参与老师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以加深自己的学术见解。通过以上措施来保障“高水平科研活动反哺教师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探索建立与教师教学等价的科研活动评价制度:(1)在教师科研活动中建立与教师教学等效的评价系统,其评价结果参与教师各种评优选举等活动。(2)在建立科研活动评价制度的同时,不要忘记对教师教学评价制度的进一步优化。(3)保证教师育人质量,对于教师另一主要方面的评价来源于学生,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是对教师最直接的评价,因此,需要建立并完善学生评价老师系统,以提高教师育人的积极性。
四、结语
关键词:QQ 混合模式教学 新闻评论 应用研究
QQ是一种集单聊、群聊、视频、截图、传输文件等功能于一身的便捷软件,作为国内最重要的交互平台,QQ从问世以来得到长足发展。根据腾讯控股有限公司2015年9月30日未经审核的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QQ月活跃账户数为8.6亿。在这庞大的数字之中,高校广大在校师生大都是其中一份子。既然QQ在高校师生中早已广泛普及并被熟练使用,那么充分利用QQ平台,构建基于QQ平台的混合模式教学以打破课堂教学的模式化和程式化限制,不失为推进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新闻评论教学现状期待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新闻评论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是在新闻学和传播学之后开设的提升学生写作新闻、评价新闻能力的应用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传播教育理论和新闻传播实践不可或缺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理论和实践相接合,才可能形成有效的教学。但是,目前的新闻评论教学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期待富有成效的教学新路径的出现:
1.新闻评论教材中,评论理论和写作案例具有稳定性,与学生关注的新闻信息有一定的距离感。由于教材从拟稿到发行需要一定的周期,客观上导致教材理论与学生的实践脱离。尽管新闻评论理论是在评论写作实践基础上抽取出来的高度凝练的、最具指导性的写作要义,但受制于学科自身的理论抽象性,学生未必能理解并吸收这些理论。加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这些理论为基础的进行写作实践练习的,但教材中所提的部分热点或早已过时,或晦涩难懂,学生普遍缺乏写作热情。
2.周期性新闻事件已被全面透彻地解析,学生无话可说。新闻评论中有些周期性话题,如:春运、中秋等,已被多年书写,很多大型媒体都做过专题评析;一些关注民生的长线话题,如拆迁、房价、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会在不可预期的情况下重复出现,虽然不一定具有严格意义的周期性,但问题的原因也大同小异,各类媒体均非常关注,初学新闻的同学们往往会感觉有话要说,但往往只能有只言片语的观点,很难形成文章。
二.创设基于QQ平台的混合模式教学的新闻评论课程的依据
针对新闻评论课程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新闻评论课程应加强与网络的沟通和融合,尤其要充分利用QQ为平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混合模式教学探索,从而扩宽新闻评论发展的空间和天地。
1.从功能上看,QQ平台的混合模式教学可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文化和知识背景的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岗位需求的不同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和知识更新。QQ平台的混合模式教学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并在课堂教学之外拓展出更加开阔的学习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对问题的认知想老师进行单独咨询;也可以就某个热点话题发起群讨论,以增强合作学习和交流。可以在教材中寻求困惑问题的理论依据,也可在网络空间咨询求助。这样的学习就打破了时间的界限、空间的界限、文化的界限,使得学习的发展方向有了无限的可能。
2.从课程的实施看,QQ平台的混合模式可以将新闻评论课程构建成开放课程。通信技术的积累和创新促进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QQ平台的发展,“而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以去中心化、用户生产内容、平台化为核心特征的 Web2.0的出现,人际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新一代互联网使每个人都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个独立的信息源,传统的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的单向模式不复存在。”[1]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上教师占有绝对信息资源绝对优势的局面,取而代之是在保留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师生平等享有网络资源。他们随时都可以通过QQ平台,以自己为中心,进行知识、信息、习作等的单向、双向、多向传播。
3.从课程类型上看,新闻评论与议论文写作相互交叉,QQ平台的混合模式教学更便于打破学科的界限,自由学习。新闻评论的产生是以新闻的产生为前提的,新闻事件至少是新闻评论的由头,脱离新闻事件而生发的评论最多只能称之为议论文或杂文。对于新闻事件的追踪,最便捷的方式可以通过以QQ为载体的浏览器进行,这一平台无形之中提升了新闻评论的生成速度和传播效率,显示了新闻评论强大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基于QQ平台的混合模式教学在新闻评论课程中的构建
项目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行动导向”是一种源自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理念,主要应用在职业教育领域。“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2]上个世纪90年代被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率先引进、推广。此后,这一教育理念被应用到人文社科课程领域。
1.充分利用QQ网络平台,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并以解决问题作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式学习强调以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为任务驱动,将学习内容以项目活动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充分利用最优化的学习资源合作探究、发展创新,从而获得较全面的学科知识,进而获得能力提升。[3]对于新闻评论课程而言,以QQ为平台的网络资源为项目式学习提供了自由化、多样化的可能性。QQ可提供的支持和功能如下表1:
2.项目式教学法取得实效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学科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从新闻评论课程主流的几套教材来看,所有教材均把课程内容分解成了各自独立的章节。从承载内容看,各章节均有独立、片段的内容,它们将本为一体的内容零星肢解,虽然相对便于讲解,但学生很难将所有知识宏观链接起来,也就很难形成学科合力,在客观上就会造成理论讲解与写作实践的分离。知识的项目化可以打破教材中既定章节的限制,便于将分散的知识点设定成一体化的教学驱动项目,并以此为动力,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同时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为评论写作提供对应的新闻事实和思想基础。在将学科转化为项目的过程中,QQ即可作为资源平台,又可作为项目推广平台。这为课程改革纵深化发展提供了可能。
3.根据新闻评论的具体特征,结合可运用的QQ平台,我们将新闻评论中的所有内容构建成一个项目驱动谱系表,以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如表2(见文末)。
(1)新闻评论学科结构、知识点分布,从特点与流程分析,包含了新闻评论的特点与作用、历史与现状、选题与理论、标题与结构;从题材与类型分析,包含了新闻评论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针对具体知识,在项目的驱动下,老师会在实际运用的要求与指导下,引导学生借助QQ平台,将讲授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科知识与应用写作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完成项目教学目标。
(2)新闻评论课程中预设了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这三大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总纲,从宏观上指导课程完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练习和思想道德标准的确立。从本质上讲,新闻评论课程本身集人文性与学生解读的多元性于一体。教材作为固定的文本,不仅重视新闻评论学的基础知识,更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因为,新闻评论一旦形成文章,它可能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受创作者控制。尤其在当下网络媒体变成了便捷的传播通道之后,无论是其积极方面或是消极方面都会被无限放大。因而,对于从事新闻评论创作者而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职业道德、明确从业的法律边界尤为重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强调教师在项目教学中的积极引导之外,还应尊重学生在开阔的QQ平台资源之上的独特体验和多元感应。
(3)问题驱动的任务设计实际为项目设计。项目设计是项目式学习实施的基础与保障,由教师、领域专家等共同构建项目团队,在研读教材与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以教师为主体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化资源管理工具与交流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合作教研的形式进行的项目式重构。[4]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迥异于传统教育的关键之处在于师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的作用和角色的变化。
首先,开展项目教学的首要环节是设置教学情境。由于情境可通过QQ平台收集到最近发生的热点新闻,新闻形式可以文字、图片,或影音资料呈现给学生,将他们带入发生环境,从而调动他们已有的新闻素养,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想、有创作冲动和激情。资料的收集可以由教师收集后发到QQ群共享内,也可作为项目中的具体任务,布置下去后,由学生自主完成。
其次,任务要素的适宜是考验项目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项目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知识基础之上的再建构,所以,为了完成一定项目,必须整体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时间,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定不同项目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他们顺利完成在已有知识之上建构新的知识体现成为了任务要素的中心。
再次,是组织分布。项目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便是小组合作,教师仅对小组活动作适度指点,其余由学生自行完成。完成途径可在课堂之上,也可延伸到课下通过QQ进一步展开。另一种学习途径为角色扮演,在很多新闻评论中,对于新闻事实的认知,可以借助这一形式,可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的认知活动更深入。
最后,是评价与反馈。教师借助QQ平台,对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到评价主体、评价手段、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努力做到不同项目,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表达方式;努力做到评价尽可能客观公正,使学生对项目式教学法产生长久地参与热情和期待。
四.结语
QQ及其平台可运用到教育领域的范围非常广阔,特别是基于其海量数据的便捷使用,将会带来传统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巨大变化,很大程度上能够克服传统教育形式单一、信息片段化的问题。它一方面丰富了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也会带来交易评价方式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迅速将学生习作推送到广阔的网络世界。新闻评论课程正是在积极利用QQ平台的这一优长,努力为传统课程摸索一条更适宜的道路,为网络时代的课程改革指明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2]胡庆芳著.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与实践[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5.
[3]胡舟涛.英语项目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8,(2):70-71.
[4]张文兰,张思琦,林君芬,吴琼,陈淑兰.网络环境下基于课程重构理念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电化教育[J].2016(02):3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