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茶文化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近年来,宁夏大力实施文化产业促进工程和壮大工程,有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文艺演出、文化娱乐、网络文化、艺术培训、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工艺美术、动漫游戏等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业态。2013年初,共有从事文化产业的法人单位6611家,从业人员4.56万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
一、现状
(一)发展体制基本建立,良好环境逐步形成。近年来,宁夏树立了“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自觉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与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把文化产业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建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协调会议制度,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同时,各地相继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为解决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开辟了新的渠道。
(二)文艺精品创作成效显著。近几年,创排30多台具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优秀演艺产品,创作了大型交响音乐与原创动漫作品。有些作品推向市场受到观众欢迎、反响强烈,成为宁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靓丽名片。深受市场欢迎,对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发挥了作用。
(三)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涌现。星海湖国家文化产业园、中华回乡文化园、镇北堡西部影视城、西夏文化城、新科动漫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实验)园区和基地。命名了银川文化城等18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各类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共评出星级文化企业55家。
(四)对外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日益扩大。近年来,相继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宣传周等文化展会。先后成功举办中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与埃及、苏丹等国家签订了文化交流协议,扩大了宁夏对外的影响力。
二、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投入严重不足。总体上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充分,不能有效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
(二)体制机制关系不顺。文化产业按行业分类,事业与产业没有分开,造成组织管理上行业及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重叠。如文化部门产业发展职能较弱,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不健全,对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有待进一步加强;统计监测体系还不完善,统计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滞后,影响着统计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统计宏观调控作用的有效发挥。
(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创意、节庆会展、网络文化和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成长阶段,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面临升级改造的紧迫任务,尚未形成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产业特色不鲜明,对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等民族区域特色文化研究不透、挖掘不深,优势文化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粗放式经营,利用率不高,品牌培育不力,优势产业专而不精、特而不强;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集中度、关联度不高,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整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四)企业产品竞争力弱。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无一入选自治区百强企业行列。民营企业普遍呈现“弱、小、散、乱”的状况,企业实力不强,在产品研发、衍生产品生产、文化市场开拓等方面投入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普遍缺乏创新创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问题突出,尚未形成品质互补、价格互补的产品结构,市场认可的文化精品和品牌产品不多,文化产品吸引力小,文化消费选择性少。
(五)文化人才严重缺乏。文化产业社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大多集中在一般性的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创意性较强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文化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文化名家、名导、名师、名角屈指可数,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对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目前,全国各省市都设立了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且逐年增加。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每年不少于50%的递增,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重点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及整合,支持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支持产业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产业综合发展取得突破。
(二)加大特色文化产品研发和推广。宁夏的有些文化企业,凭借突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以及独特的资源优势,打造出了特色文化品牌,既彰显了区域与民族特色,又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和前景,但由于缺乏引导和资金扶持,往往市场竞争态势微弱。这些企业需要持续扶持培育产业品牌,鼓励拓展市场,开辟走向市场的竞争渠道与品牌产品。如:固原的抟土瓦塑工艺品,利用六盘山区特有的抟土,制作出各种工艺品,文化内涵深厚,工艺水平较高,市场前景好。西吉借助当地传统的刺绣方式,博采全国的刺绣方法,打造的“回族刺绣”品牌,有待于进一步研发。同时,政府应实施文化品牌产业集群战略,构建“神奇宁夏”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扩大品牌影响力。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一般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资本、技术等存量状况,进行比较优势分析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区域在某些范围内所具有的差异性及有利因素,有利于区域挖掘和利用本地区优势,增强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2]。其次,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为依托进行,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一方山水,一方人文,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都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作为区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第三,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于知识型和技术型产业。传统文化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动力,文化创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能够对区域发展文化产业进行科学指导。第四,文化需求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原动力。各个区域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文化需求也不一样。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各地需求状况,了解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可以避免目前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现象。
二、池州市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池州市拥有156万人口,占地面积约8272平方公里,地处长江经济带,是安徽“两山一湖”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1.资源优势
(1)丰富的自然资源。池州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芜湖市、黄山市、安庆市相接壤,是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同时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池州市主要以山区、丘陵为主,河湖交错,堪称华东沃土、江南奇葩。池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建立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升金湖。池州市是安徽重点保护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有罕见的植被物种,例如红豆杉,香榧、黄山木兰、猬实、银鹊树等,全市境内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全省的77%。池州市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其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深厚的文化资源。池州市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积淀,其设州置府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池州历史文化丰富多样,个性鲜明。一是诗文化,池州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李白、苏轼、杜牧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二是宗教文化。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它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拥有僧尼千人,寺庙百座,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三是多彩的戏曲文化。青阳腔、罗城民歌、贵池傩戏、石台目连戏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是贵池傩戏,始于母系社会,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另外还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其中以九华山佛茶、石台天方茶叶最为有名。
(3)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能够顺利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只有人力资源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虽然池州市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但是人力资本明显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本。池州市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均衡。党政人才学历结构本科大约占27%,大专占51%,尤其在企业单位,本科学历的人才只有10%左右。另外,高校毕业生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留在外地工作,导致池州的人才大量流失。从以上可以看出,池州市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创意、管理类高级专门人才比较缺乏,这也是制约池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技术条件
迈入社会信息化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池州市工业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传承。虽然池州市现代技术水平不高,但是在传统技术以及表现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池州市是历史名城,传统的技术水平相当高,区域性的民族特色也非常明显,例如青阳农民画,以其独特的构图与选题,秉承了中国画艺术基本特征,具有丰富的欣赏价值。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池州的文化产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还必须与创意、技术结合起来。因此,在技术方面,池州市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以此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消费需求结构
池州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实现GDP417.45亿元,人均29471元,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尤其是近几年,池州市居民消费的热点不再是生活必需消费,文化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加。2012年,池州市农村人均收入87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85元,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础,也是决定消费能力的根本因素。另外,池州是一个生态城市,环境优美,旅游消费需求旺盛。2012年池州市国内旅游收入达261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04.2万,增长34%;2012年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4768万美元,增长5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约43万,比上年增长23%。池州市巨大的消费潜能,为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通过上述对池州市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池州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是池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同时人力资源的短缺、技术条件薄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程度,关键就在于创新、管理能力的强弱。因此,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就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特色,优先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提高人才素质,发展本地区经济,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池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举措
1.扬长避短,优先发展优势产业
池州市是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浓厚,但是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资源整合力度需要加强。首先,池州市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以旅游业为文化产业主导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依赖度比较高,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人文自然资源是吸引消费的主导力量,例如池州市灿烂的“诗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都为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提供了保障。其次,池州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现代人们休闲度假的圣地。池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而且还具有强力的政策支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最后,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效地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可以有效带动池州的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池州经济还不发达,只有通过文化、生态的独特性来凸显区域城市优势,避开池州比较劣势和短板,拓展池州文化、生态优势,使池州优势最大化,进而实现池州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2.树立文化品牌,增加品牌知名度
文化品牌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通过有力的制作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属于池州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体现池州的文化精神,扩大池州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池州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纪录片《大黄山》,展现了黄山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黄山的品牌影响力;电影《阿诗玛》则通过撒尼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与优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使云南石林家喻户晓。历史和大自然赋予了池州厚重的自然文化资源,经过多年开发与经营,目前,池州拥有三大文化品牌:一是因佛教圣地而蜚声中外的“九华文化”;二是因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的池州“杏花村”;三是以优美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池州市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重点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树立池州的文化品牌。例如,正在筹备的大型山水实景表演“印象•九华”,将旅游与文化完美结合,会大大提升池州的文化品牌,扩大池州的影响力。
3.积极引导消费,扩大文化市场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民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一个地区的需求层次结构同这个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文化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精神愉悦的需要。池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几年来呈现比较稳定的增长趋势,生活基本消费已趋于饱和,文化消费市场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池州市政府应积极引导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一要充分利用池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消费向个性化服务方向发展,拓展旅游者在池州消费的时间与空间;二要加大在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配套服务,拓展本地区居民的消费领域。
4.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文化产业
池州的文化资源,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另外,由于缺少资金投入,资金和资源没有形成合力,许多艺术还处在璞玉混沌阶段,也没有形成支柱型和旗舰型的文化产业。池州市在区位、资源、交通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首先要充分发挥池州市优势条件,重点发展池州市旅游文化产业,以旅游业为核心,构建旅游文化产业链,辐射和带动池州市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品市场需求大,产品增值价值高,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点。第三,池州市应积极打造民俗文化产业链和创意文化产业链,结合资源条件和人文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创新模式,探索科学合适的文化产业开发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时,文化产业化也是树立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致力于池州以文化名市的战略实施。
5.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人力资源优势
关键词:瑶族;旅游工艺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金秀,意为“金山秀水”,地处八桂大地中部,山水风光奇特秀丽、百里连绵的大瑶山自然资源丰富,有丹霞式峰林地貌的国家级深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瑶族人民心中的圣山——圣堂山;有以石林为主、景观千姿百态的莲花山等,经测定,县城及景区每立方空气负离子平均含量9194个,是个天然大氧吧。为它题词“人间仙境”。
金秀大瑶山居住着茶山瑶、盘瑶、山子瑶、岰瑶、花篮瑶五个支系,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惯、风俗各不相同,因而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这里有茶山瑶的爬楼相会、盘瑶的跳盘王、岰瑶的跳黄泥鼓舞等,民俗表演节目有走火筒、跳云台、上刀山、过火海等民间绝技;有供游客及专家学者们参观、考察、研究的民俗博物馆,博物馆资料齐全,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是金秀瑶族乃至整个瑶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风民俗;今年落成的五星级大酒店“盘王谷”等为金秀的旅游带来了优质的服务。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提倡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今天,自然资源丰富与民俗文化浓厚的金秀大瑶山不失为一个养生、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一、金秀旅游工艺品市场考察
金秀大瑶山“生态民俗文化旅游”的定位是现代旅游的一大亮点,随着游客的增多,与此相匹配的吃、住、行、娱、购等服务的需求也愈来愈高。初到金秀看当地可购的土特产只有简单包装的瑶药、茶叶、香菇等,这些土特产品质优良,远近闻名,包装所使用的材料及工艺却粗糙简单,这些因素导致产品价格难以提升。而严格意义上的旅游工艺品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十字绣的小布包,所用材料也是现在市场上普遍使用的十字绣专用布,特色不明显。这与金秀大瑶山瑶族同胞所用的传统意义上的土布、装饰图案与绣工相差甚远,也与日益繁荣的金秀旅游文化市场极不相称。
作为金秀民俗文化的考察点之一,我们考察了坳瑶民俗生态博物馆,了解了坳瑶的服饰、图案及刺绣等工艺。亲眼目睹了原生态的黄泥鼓(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打击乐器,民间敲打黄泥鼓,一般在节日活动时才使用。鼓身用泡桐木为材料,中间掏空,羊皮做鼓面并涂以黄泥,敲打出的声音洪亮清脆,黄泥鼓因此而得名。在寨子里我们也看到民间艺人盘师傅在制作黄泥鼓,与他闲谈时了解到他在试图改良黄泥鼓,增加些实用功能,只是苦于不懂设计。个别村民也有在农闲时制作的少量刺绣包包出售,但品种单一、价格昂贵。作为一民俗文化旅游景点的工艺品,还需要政府统一规划,组织专业人员根据其地域特色、当地资源,进行专业化的设计与研发,以利于当地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及当地经济的发展。
今年4月我结合课程教学带学生来金秀考察,恰逢今年是金秀60周年大庆,县委县政府都在为大庆的到来做各项准备工作,有幸的是统战部赵部长、负责旅游的彭副县长及民族局的领导接待了我们,我们听取了各位领导对金秀瑶族的介绍与对当地旅游工艺品开发项目的策划,巧合的是他们对旅游工艺品开发的策划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这可以看作是课程项目教学与地域特色结合的一个契机吧。
二、金秀旅游工艺品设计定位
近年来,市场各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变化速度快,若想让设计旅游工艺品具备竞争力,在众多的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前投入很多精力,对将要设计的旅游工艺品进行包括类型(品种)、价格、消费对象等的分析策划,使旅游工艺品设计有一个相对清晰而明确的定位。
面对金秀旅游市场,什么类型的旅游工艺品好销?针对什么类型的消费人群?目前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怎样?目标市场情况如何?这些都是设计之初要了解和明确的。金秀民俗旅游工艺品设计小组通过对金秀市场的考察,对金秀民族元素的挖掘、提炼,结合当地政府的建议及市场的需求,我们将这次的旅游工艺品设计方案定为茶器类、首饰类、花器类、灯饰类、办公文具类、包类六大类。这些预定的旅游工艺品设计项目除了突出金秀的民俗特色等审美特征外,还根据不同类型的不同加工工艺及要求,探求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的结合,是这次设计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是关键点。
例如金秀民俗旅游工艺品设计的茶具类,产品定位为赏用结合的器具。我们将它的消费群体定位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又懂得享受生活的白领或领导阶层,年龄段在40-55岁。器皿不仅好用而且又有升值空间,一套泡桐木为原材料制作的茶具价格约为1000-1200元人民币。在茶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中国市场,茶叶产量、国内销售和出口都处于历史最好水平,而与茶叶相关的附属品的发展空间也很大。在金秀的茶制品市场,至今还没发现有代表金秀瑶族特色的包括茶叶罐在内的茶具销售。而金秀大瑶山的石崖茶、绞股蓝茶等品质上乘,远销海内外,相比之下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代表金秀瑶族文化的包装及茶具,实属遗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茶具作为设计方案之一确定了下来。通过对大瑶山茶具的开发,希望提升金秀茶类市场的附加值,在全国市场起到弘扬金秀民俗文化的作用。
三、金秀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
民俗旅游工艺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纪念性、便携性等特点。依其特点在进行设计时我们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反映民族民俗风貌、体现地域特点、多元创新、实用多能、原创环保、艺术完美及工艺精良。要设计好一项民俗旅游工艺品首先得认识当地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民族信仰、民族节庆文化、民族服饰文化、本土建筑文化等,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将其民俗文化融入到具体的旅游工艺品设计当中,恰如其分地表现之,否则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体现其民族性。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过程也就是收集素材、挖掘当地民族元素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以黄泥鼓为例谈谈金秀民俗旅游工艺品的设计研发。
1.民族元素挖掘、提炼
金秀民俗旅游纪念品设计小组深入金秀大瑶山,通过对金秀瑶族茶山瑶、盘瑶、山子瑶、花篮瑶、坳瑶五支系的服饰、建筑、日用器具、节庆文化及祭祀用具等的考察,及对服饰图案及其他造型所粉饰的图形的综合调研,从中挖掘了黄泥鼓、金斑缘凤蝶、对鸟纹、龙图腾、太阳纹等元素,经过提炼—筛选—再提炼,经过设计小组的多次探讨及研究,结合当地政府及旅游文化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及建议,金秀旅游工艺品设计研发小组最终将黄泥鼓、太阳纹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定为前期项目的主题元素,进行造型与主要装饰设计。
黄泥鼓瑶语叫“泥王公”,传说是为了悼念瑶族先祖盘王而制作的,而黄泥鼓舞是金秀大瑶山坳瑶传统的民间舞蹈,源于瑶族祭祀祖先盘王的活动,属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鼓有公鼓、母鼓之分,从器型上看似两个相对称的喇叭,公鼓修长,母鼓饱满。瑶族历来就有“瑶不离鼓”之说,黄泥鼓在瑶族人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它是瑶族文化的象征。以黄泥鼓为主题的旅游工艺品设计符合金秀瑶族民俗文化特点,对金秀瑶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金秀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
旅游市场上工艺品“同质化”现象已成为旅游工艺品发展的瓶颈,如何在趋同化的产品中寻求差异性,挖掘新的亮点,获得新的契机,增加产品的个性特色,让你的作品在市场上脱颖而出,这不仅需要政府出台产品保护的相关政策,需要设计师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需要设计师具有对生活有所感悟的新思想,对周围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对设计空间有丰富的想象力,能综合运用发散思维、聚集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意思维方式进行创新的设计能力,为所设计的旅游工艺品找到合理的切入点,更需要设计师或旅游从业者能够自觉、自律,结合地域特点设计出真正具有地域特色的、高品质的旅游工艺品,这也是设计旅游工艺品的关键点——创新性。旅游工艺品创新性设计是运用理性的思维创造出感性形态,创作的过程既是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过程,又是形式美感与用不同材料所创造的形态不断平衡的过程,也需要我们时刻把握设计前沿动态,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不断探求新的材料、新技术及新的加工方法去创造人们所需的旅游工艺品。
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是以形态构成的方式来体现的,形态的创造是有不同的基本形态元素共同构建的,旅游工艺品形态创造的过程即是民族元素提炼—归纳—演变的过程,是元素的分割与组合的过程,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形态与形态之间的组合关系与组合规律,合理的表现技巧来体现创意,使作品与消费者产生共鸣。在旅游工艺品设计创造的过程中,形态演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外观造型的美感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问题。《瑶山秘境》茶具、《舞鼓丰登》布艺花插、《步步高升》办公用品等系列工艺品设计均以黄泥鼓为创意原型,在装饰图案、色彩表现和实用功能上体现了作品的创意与金秀特色。
四、金秀旅游工艺品的制作成果
不同材质的旅游工艺品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同种材质不同的加工工艺也会造成视觉效果的千差万别。金秀旅游工艺品系列产品的制作成型,是依据其造型的特点分为软质材料成型与硬质材料成型,成型工艺综合了木雕、漆艺、布艺等的工艺制作方法。像茶具类、办公文具类等以木材为材料的旅游工艺品的制作流程为:木材准备—木材干燥处理—大形切割—手工精细测模—组合—调试修模—封漆—上色—绘制装饰图案—调整成型效果—旅游工艺品成品完成。布艺花插、布艺包等软质材料类旅游工艺品采取了如下制作流程:材料准备—外形打板—裁剪—装饰图案刺绣—烫衬—修型—缝制、压边—调制外形—精细加工—旅游工艺品成品完成。下面是部分金秀旅游工艺品的制作成果。
是《瑶山秘境》茶具,其整体造型是在黄泥鼓为原型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将造型内部进行解构,而后重新加以创意组合设计,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及生活习惯赋予了它特殊的实用功能和现代美感,整体造型由上下对称的五个部分组合而成,上、下两部分分别为五个小茶叶罐(分装少量茶叶)、小茶杯、茶杯盒、茶盘组成;中间部分的茶叶罐是一个公鼓造型,待茶叶用完后可用来装泡茶用的镊子、勺子等工具,达成了实用多能的效果。在材质上选择当地丰富的泡桐木为原材料,因泡桐木是可循环、可再生材料,纤维素含量高、手感温暖、材质轻而韧、富弹性,又耐湿耐潮,容易自然干燥,经加工后的工艺品不易变形和开裂。这套茶具综合功能性较强,不仅具有包装功能还有使用功能,会有不错的市场前景。
图2《舞鼓丰登》布艺花插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瑶族的节日“做盘王”时跳的神秘的黄泥鼓舞,该作品以黄泥鼓的母鼓为中心,周围饰以五只修长的公鼓,象征着五谷丰登、民族和谐、团结。该作品选用粗棉布为材料,加以双面衬为增加立体造型的可能性,公鼓造型内用铁丝固定,达到可根据个人的喜好变化公鼓的造型的效果。软质材料的硬质化表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软质材料的造型方法与表现,该作品的造型充分而生动的传达了瑶民们多姿多彩的舞蹈内涵,也增加了购买者的参与性。
图3《步步高升》办公用品系列造型以概括后的黄泥鼓为范本的基础上,进行分解、组合、再创造。金秀旅游工艺品《步步高升》办公文具系列分纵向设计的可旋转分类名片架和横向的文件架,名片架整体造型分为三部分,上下为母鼓,中间为公鼓造型,通过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体现相互包容一种文化意境。名片架的创意设计不仅在于其双层旋转结构,可满足人们直观、方便查找名片的功能性,更有将瑶族文化与中国吉祥文化融于一体,体现了一种民族大团结和睦融洽的民俗民情。而文件架则在分割后的黄泥鼓造型基础上增加了功能分区,文件夹、笔筒∕纸巾筒∕花插等,不仅满足了桌上办公用品的基本功能,还为办公空间添加了艺术气息。
以金秀黄泥鼓为主题的系列旅游工艺品整体设计造型饱满、美观大方,功能性强,在装饰上统一采用了代表金秀瑶族文化的太阳纹、几何纹,色彩上采用了金秀瑶族通用的黑、红、黄、绿、白,增强了作品的系列性,具有浓郁的金秀瑶族地域特色。这些作品参加了首届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评会,得到了大师、专家、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其中四套参评作品获得了金奖一项、银奖两项、优秀奖一项的好成绩,现已进入试投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