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宏观经济展望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综合来看,我们预计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2015年GDP整体增长将分别贡献3.5%、2.9%和0.8%。环比来看,我们预计受国内需求持续低迷的影响,2014年第四季度和2015年第一季度的季调后GDP环比年化增长率将分别降至7.0%和6.3%(而2014年第二季度和2014年第三季度的平均增长率为7.9%),但随着政策放宽的影响逐渐显现,2015年第二季度起环比增速会有所回升。我们预计2015年2-4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7.1%、8.0%和7.3%(均为季调后的环比年化增长率)。如果按同比计算,我们预计2015年的季度增速分别是7.3%、7.1%、7.1%和7.2%。
宏观政策方面,12月初举行的年度经济工作会议将保持“稳增长”列为2015年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在我们看来,这意味着政府的政策将集中在预防下行风险,包括宏观风险和金融风险。我们认为,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2015年的增长底限是7%。我们预计,政府将加大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目标,并混合运用传统(降息和降准)和非传统货币工具,推动货币宽松政策。此外,政府将采取措施稳定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下滑趋势,这两大投资的放缓一直是拖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01
消费仍然是增长的一个稳定要素
消费一直是经济增长的稳定来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名义价值计算)2014年大部分时间里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增速,大约12%的同比增长率(图3)。事实上,从数量上看,零售额回升势头最近还有所上升,11月份季调后的3个月环比年化增长率达到13.4%。总体来看,最终消费对2014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较2013年同期的45.9%小幅提高)。
我们预计2015年名义零售总额增长将相对稳定地保持在11.7%左右(略低于2014年11.9%的预期)。考虑到2015年CPI通胀率预计将放缓至1.5%(自2014年的2.0%),这意味着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步伐略有加快,而总消费对2015年的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在3.5个百分点左右。
从结构上看,中国经济的逐渐再平衡对于相对稳定的消费增长是有支持作用的,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增长放缓。引人关注的是相较于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的波动, 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的增长步伐一直相对稳定。第三产业的产出份额稳步上升,从2010年的43.2%增长到2013年的46.1%(见图4)。2014年前三个季度,第三产业活动同比增长7.9%,高于第二产业7.4%的增长率。
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再平衡对劳动力市场影响显著。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服务行业一般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整体经济逐步放缓的情况下,经济上的这种结构性调整应该有助于创造就业机会,有助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图表5)。事实上,虽然中国2014年经济增长率(按我们预测的7.4%同比增长率计算)可能会低于政府7.5%的目标,但1-9月份新创造的就业机会就达1,082万,已经完成了1,000万的政府全年就业目标。因此,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实际增长8.2%(名义增长率为10.5%),跑赢了7.4%(名义8.5%)的GDP实际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和居民收入的突出表现,将可能继续为2015年消费增长的平稳走势提供有力支持。
02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放缓
我们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比增速将放缓至14.5%左右(低于2014年15.8%的增长预测)。在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三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构成要素中,前两类在2015年的增长可能会继续放缓,而政策性扶持有望继续为稳健的基础设施投资提供支撑。
2014年,房地产市场增长放缓一直是最大的宏观拖累因素。展望未来,由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仍未消除,因此我们预计房地产市场调整将持续到2015年。房价可能进一步下跌,但应在2015年下半年稳定下来。就全国范围而言,房价从顶到底的跌幅预计将在5%-10%之间,但二、三线城市普遍面临着更大的价格下降。2015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很可能会进一步降至6%左右,较2014年我们预测的11%-12%的增长率大幅下挫(表2)。因此,房地产投资在2015年可能仍将是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并进一步影响土地出让金收入,以及包括钢铁、水泥和家具等相关行业的需求。
2014年,制造业投资增速稳步放缓,1-11月同比增长率为13.5%,低于2013年同期的18.5%。考虑到大量制造业部门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而最近几个月工业利润再度下降,制造业投资可能在2015年仍然难见起色,我们预计2015年同比增长率为11.0%。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继续得到宏观政策的支持,2015年增长率将达到21.6%(略低于2014年的预计增速22.3%)。
03
出口保持稳定的增长步伐
摩根大通全球团队为2015年勾勒的基准情景是,在发达经济体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将实现中幅或小幅高于趋势水平的增长率。如果这一情景成为现实,这将为中国出口行业提供一个相对有利的环境。实际上,引人注意的是净出口对2014年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增长:前三个季度,净出口对GDP整体增长的贡献达到了0.8个百分点,相比之下,2013年同期净出口对GDP整体增长的贡献却为-0.3%。展望2015年,我们预计净出口仍将成为增长的促进因素,有望为GDP增长贡献0.8个百分点(净出口的增长,是出口平稳增长与进口需求持续低迷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口表现欠佳的原因是,国内需求疲软以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近期崩盘) 。经常账户盈余可能进一步从2014年占GDP的3.2%,提高到2015年的3.6%。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新兴市场在2015年有可能会继续维持增长乏力的局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对中国出口的的需求增长。此外,考虑到近几个月来大多数货币对美元贬值,而人民币反而在2014年7-11月间大幅升值了6.8%(以REER计算)。这些因素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内拖累中国出口部门的表现,我们预测2015年的同比出口增长率为6.5%。
04
财政政策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在2015年继续采取“积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立场自2009年至今一直保持未变。所不同的是,这次增加了一句话:“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
我们预计2015年的财政赤字将增加至20,000亿元(约占GPD的2.9%),高于2014年13,500亿元的财政赤字目标(占GDP的2.1%,见图9)。财政措施将可能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特别是地方政府。2014年,政府宣布财政改革指导意见,大多数财政改革应该在2016年完成(《中国:财政改革迈出第一步》,10月9日)。在已经公布的各项措施中,有关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新规则是非常重要的。总的原则是,对地方政府开支融资要“开前门”,但同时“关后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框架下,地方政府可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为公共项目提供资金(中央财政将控制金额),但不能再通过公司或融资平台实体筹集资金。 2015年将是实施这一改革的重要一年。我们预计,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量将由2014年的4,00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万亿元,这也是财政赤字目标上调的原因。2015年第一季度,现有的地方政府债务需要被重新分类,商业项目(如商业地产)应向市场出售,债务应转化为公司债务。我们预计政府将会对现有公共项目的债务偿还给予1-2年的宽限期,然后才会被融资机制的新形式(地方政府债务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所取代。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财政当局可能会在2015年实施一套为期多年的预算平衡系统,采用三年滚动预算计划的形式,取代目前以年度(自然年度)为基础的财政预算。
第二个方面是税制改革。亮点是增值税改革(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这项改革在2012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涵盖交通运输、邮政和电信等部门。我们预计2015年增值税改革将进一步扩大,覆盖整个服务行业(包括金融服务和房地产服务)。增值税改革,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结构性税务措施,都旨在降低服务部门以及小微企业的税负。另一方面,政府也将出台资源税和环境税,而房产税很有可能已经启动了法律程序(正式推出可能还需要几年时间)。
第三个领域是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5月,国务院宣布,将选择80个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2014年12月,财政部又公布了30个公共项目进行PPP试点。从长远来看,PPP是减少地方政府融资负担、支持民间投资的一项重要举措。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体现在中央政府财政赤字目标的增加上。然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真正能够有力度,还存在着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宽限期、结构性减税的幅度,以及PPP实施进展情况。
05
货币政策
从货币政策方面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继续使用了“审慎”一词,但同时增加了“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的表述。我们认为,2015年的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转向宽松,但却会采取一种有控制的方式,力求在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间实现平衡。
我们预计,为应对疲软的国内需求和较低的通胀环境,货币政策将会进一步趋向宽松(集中在2015年上半年)。中国的CPI通胀已从2013年12月份的同比增长2.5%降至2014年11月份的同比增长1.4%,输入型通货膨胀(由于油价暴跌)进一步增加了短期下行压力。我们预测2015年的平均CPI指数为1.5%,平均PPI指数为-1.5%。通胀风险并不是一个政策担忧事项,而低通胀和PPI通缩则将变成更大的担忧事项。
我们认为至少会再有一次降息(很可能是在2015年第一季度),和两次降准,每次各50个基点,很可能分别在201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此外,如果监管机构将银行同业存款纳入贷存比计算范围(这将会增加法定储备金),存准率可能会再次下调100个基点。这些政策举措很可能将会伴以其他定向宽松措施,其中包括抵押补充贷款(PSL)、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和公开市场操作。
在2014年前10个月内,中国人民银行没有采取传统的货币宽松措施(下调利率和存准率),而是采用了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包括下述特征:(i) 引导市场利率走低并尝试建立一种基于利率的传导机制(图12);(ii) 采用定向宽松措施(如PSL、MLF、定向下调存准率);(iii) 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率(通过收紧影子银行活动的相关规定),继续放缓信贷增长速度(图13和图14)。新操作框架的目标是减少与传统货币工具有关的结构性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实体/国有企业和小公司在信贷市场内的不平等待遇),但是对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有限。
2014年11月21日的意外降息是货币应对机制发生变化的信号。低迷的国内需求和较低的通货膨胀是降息的直接触发因素。另一方面,新货币政策操作框架对降低银行对公司的平均贷款利率影响有限。此外,新操作框架缺乏透明度和具备的行政管理特征也饱受诟病。到2015年,我们预计货币当局将会采用传统和创新货币工具相结合的方式,力求实现降低公司融资成本的优先任务。
06
人民币仍将保持相对稳定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汇率政策将是2015年中国最复杂的宏观政策之一。总体上,从外部来看,我们预计2015年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将会扩大至GDP的3.6%,人民币将会在一个较窄的区间内交易。经常项目盈余扩大将会逆转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稳步下行趋势,体现了出口将在发达市场的增长预期和近期的油价崩溃(有助于减少中国的进口账单)的推动下稳定增长。特别是,仅从油价影响方面考虑,我们估计油价每下跌10美元将会使中国经常项目盈余占GDP的比例提高约0.3%。
与此同时,美元升值将是2015年人民币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我们预测美元将对其他主要货币升值,驱动因素是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分歧(美联储很可能于2015年6月开始加息,但是我们预计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将会扩大量化宽松政策)。引申来看,大多数新兴市场货币可能会跟随欧元和日元兑美元贬值,竞争性贬值的风险不应被忽视。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从实际有效汇率来看),将会拖累出口,而出口是目前经济前景中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由于经常项目盈余扩大和美元逐步升值相辅相成,我们认为人民币在2015年最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保持在区间内波动的状态(兑美元在6.10到6.30的区间内),并于2015年底保持在6.15不变。
07
经济改革将会继续推进
我们预计经济改革在2015年将会继续推进。优先领域将是财政改革、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和户籍改革。此外,较低的通胀环境为推进资源定价改革(如水、电、天然气、运输)提供了一个好机会。正如在过去一样,改革将会采取渐进的方式,力求最大程度降低每一步的阻力,同时将潜在风险保持在控制范围内。
财政改革在2014年已经取得鼓舞人心的进展,包括公布了财政改革计划、修订了《预算法》、进一步扩大了增值税实践范围和降低了小微企业的税率。财政改革在2015年将会继续推进,我们预计三个优先领域将是:(i) 对地方政府债务重新分类并改革地方政府的预算管理体系;(ii) 进一步扩大增值税改革,力求囊括整个服务业;(iii)采用公私合营(PPP)模式支持公共项目。
金融改革在2014年将会进一步推进,包括将存款利率溢价从10%提高至20%、将美元/人民币汇率的每日波幅区间从±1%扩大至±2%、推出了沪港通、批准了私营银行并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点区成立后批准了3个自贸区(天津、广东、福建)(更多内容请参阅《关于中国的十个问题》,11月28日)。2015年,我们预计在下述领域将会有进一步进展:正式引入存款保险计划并进一步扩大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利率市场);增加资本项目开放渠道和提高现有配额(如RQFII),并有可能将A股纳入MSCI指数; 资本市场改革,例如国内股市的IPO制度和退市制度;进一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政府的措施包括在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五年一次的复核中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系统。
国企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国有企业部门的效率。除了少数中央企业的试点改革外,很多地方政府也在2014年公布了国企改革计划。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哪些行业能被划归为“有竞争力”,由此能够向私营部门开放;混合所有制结构的执行;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看起来将先于和建立统一社会福利制度的举措。通过将这些改革分解成小步进行,将能够避免出现僵局。未来几年内,户籍制度改革将在中小城市执行,将会采取一种统一的居住管理制度。从来看,短期的侧重点将是土地确权(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这可能需要花费几年时间,但却是在全国范围内允许转让经营权的一个必需步骤(的关键)。
08
风险因素
经济改革通常会伴随着相当大的短期风险,而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也将增加中国经济和政策前景的不确定性。除了前述基准情景,我们希望突出强调2015年面临的四大风险因素。
第一个风险因素是房地产市场的演变。在2014年全年,房地产市场已经看到房价、住房交易及新开工面积下跌,同时房地产投资继续放缓。我们的估测显示,房地产投资放缓(从2013年增长20%降至2014年增长11-12%)将会拖累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包括对相关行业的影响),并可能在2015年进一步拖累GDP增长0.6个百分点(假设房地产投资增长将在2015年进一步下滑6%左右)。
我们预计政府在2015年将会继续放宽房地产政策,力求放慢调整过程。可能采取的方案包括降低抵押贷款利率(由于降息)、税收优惠和降低二套房抵押贷款预付款要求(目前最低为60%)。由于供应过剩,房地产市场很可能会继续调整,但是势头可能会有所缓和,而由于政策变化,房价在2015年下半年可能会企稳。
一个较大的不确定性因素是商业房地产部门,这个部门约占房地产投资总额的25%,面临着相似的供应过剩问题。自2010年开始,住宅和商业房地产部门的在建建筑面积和已售建筑面积比率已经大幅上升(尽管该比率在住宅和商业部门不能全面比较,原因是大量商业房地产是供自用而非出售)。尽管住宅房地产投资已从2013年的同比增长19.4%降至2014年前11个月的10.5%,但是商业房地产投资在同期内仅从30.9%温和降至22.7%。特别是,写字楼投资增长在2014年下半年再次提速。商业房地产可能成为未来数年内的低迷源头。
第二个风险因素是全球油价冲击。全球油价在2014年下半年暴跌,这为中国的通胀动态带来下行压力,但却有助于扩大贸易顺差。全球油价持续下跌在总体上有利于中国,但是油价动态的巨大不确定性是2015年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
第三个风险因素是人民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已经重申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美元/人民币在未来将会保持双向波动状态。但是,美元的持续升值意味着,如果人民币对美元依旧保持稳定,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将会大幅升值。这将会增加国内制造商的压力,而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和全球需求疲软,国内制造商的相对竞争力已经恶化。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人民银行可能会推进汇率体制改革,将美元/人民币的双边汇率转变为贸易加权货币篮子(如实际有效汇率)。这种转变将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将会适度贬值,但从实际有效汇率来看却会温和升值。
关键词: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经济效益;黑龙江省;宏观经济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44-03
一、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宏观经济运行特点
自进入2009年以来,在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推动下,黑龙江省投资需求强劲增长、消费需求稳中见旺,在内需的强劲拉动下,全省经济增速逐季加快、工业经济效益降幅持续收窄,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十分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省外贸出口下滑的势头还没有得到遏制,物价水平持续低位运行,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经济回升的基础尚需巩固。
(一)经济增速逐季加快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黑龙江省经济增速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持续回落,2009年一季度跌入“谷底”。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贯彻落实,黑龙江省经济逐步企稳回升。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 9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8%,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快3.8和0.9个百分点,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3亿元,增长5.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8%,比上年同期降低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2 553.7亿元,增长10.3%,贡献率为62.9%,同比减少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 075亿元,增长9.5%,贡献率为34.4%,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效益降幅收窄
2009年年初以来,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逐季走高,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 00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0%,增幅分别高于一季度、上半年3和0.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86.1亿元,同比增长12.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 720.6亿元,同比增长8.4%。全省非油工业(扣除天然原油和天然气行业)增加值增长16.3%,其各月增速一直快于整体工业,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因素,有效弥补了因大庆油田减产带来的负效应。工业经济效益降幅收窄。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 004亿元,下降40.6%,其中利润574.5亿元,下降52.1%,两者降幅分别比1―8月份缩小3.5和3.9个百分点。扣除天然原油和天然气行业,按可比口径计算,全省非油工业利税增长50.2%,利润增长38.9%。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
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 67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6%,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7.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 515.3亿元,增长45.2%,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城镇投资增幅位居全国第5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为1990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大项目明显增加,全省城镇在建亿元以上建设项目684个,同比增加152个,完成投资1 050.2亿元,增长38.4%,拉动城镇投资增长16.8个百分点。建设资金充足,全省城镇建设项目到位资金2 840.7亿元,增长56.5%,增幅同比提高3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44.6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1个百分点,比1―8月提高3.1个百分点。
(四)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
受“家电下乡”、“以旧换新”以及国家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汽车减免征收车辆购置税等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的作用,2009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 36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农村消费增幅超过城镇,农村(县以下)零售额260.2亿元,同比增长18.9%;城镇零售额2 107.9,同比增长18.8%。分行业看,住宿餐饮业市场旺盛,零售额为302.8亿元,同比增长21.5%;批发零售业居主体地位,零售额2 034亿元,占全省零售额的85.9%,同比增长18.6%。
(五)外贸形势严峻
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形势日益严峻,2009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受此影响,黑龙江省进出口在2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且降幅逐月加大。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全省实现进出口总值119.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0.1%,降幅比1―8月扩大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7.6亿美元,下降22.3%;进口42亿美元,下降15.6%。从国别看,对俄贸易总额39亿美元,下降43.6%,所占比重也由上年同期46.7%下降为32.6%,其中出口25.2亿美元,下降45.2%;进口13.8亿美元,下降40.5%。实际利用外资下降。前三季度,全省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下降10.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3亿美元,下降13.3%。
(六)各项贷款增幅连创新高
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9月末,余额达到5 915.2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连续9个月创历史同期新高。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 711.7亿元,同比增长34.5%,增幅提高17.5个百分点;短期贷款余额2 554.5亿元,同比增长6.5%。截至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 0687.3亿元,同比增长24%,增幅提高5.4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存款余额为2 636.8亿元,同比增长32.9%,增幅提高25.6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余额为6 385.7亿元,同比增长23.2%,增幅提高5个百分点。
(七)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回升明显
2009年前三季度,全省完成地方财政收入61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82.7亿元,增长6.3%,增幅分别比1―8月份提升5.3和2.7个百分点。主要税种“四升三降”,即房产税、营业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分别增长31.4%、27.0%、2.6%和4.7%;国内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31.1%、21.0%和8.1%。地方财政支出1 097.0亿元,增长19.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996.0亿元,增长21.0%。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重点支出分别增长53.9%、37.9%和32.4%。
(八)居民消费价格降幅收窄
2009年9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同月上涨1.1%,比8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1―9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6%,降幅比1―8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类商品价格为“三涨五降”,即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居住、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上涨2%、0.7%和0.5%;衣着、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家庭用品及服务、食品,价格分别下降3.7%、1.1%、0.6%、0.3%和0.7%。1―9月份,全省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比上年同期下降18.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7.7%。
二、2010年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展望
从当前全省经济走势看,经济增长的亮点不断增多,经济持续向好的势头十分明显。展望2010年,尽管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还面临诸多困难,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由于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效应的进一步释放,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会逐步得到遏制,2010年黑龙江省经济有望步入全面复苏通道。
(一)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主要有:
1.产业基础较好。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黑龙江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整体实力有了很大提升,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加,近年来,黑龙江省GDP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为未来经济快速增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政策取向有利于龙江经济发展。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央一再重申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大黑龙江省内需的增长。近期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意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振兴东北战略的内涵,这将强有力地推进黑龙江省经济全面振兴。
3.内需对经济的支撑力度较强。从投资需求看,黑龙江省“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都将使投资需求热度不减。从消费需求看,随着国家扩大消费需求措施的进一步落实;汽车、房地产市场将进一步回暖;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农机下乡政策将使农村消费需求稳定增长,另外,近年来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四年在1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两年增长15%以上。综合上述因素,笔者认为,今年黑龙江省内需对经济的支撑力度仍然强劲。
4.外部环境有向好迹象。目前,本次金融危机的源头美国经济正向好的方向发展,日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在经历了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和全球衰退后,美国和世界经济已处于复苏的边缘。近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也都显示,美国经济在经历一年的大幅下滑后,正开始向好发展。世界经济的复苏将逐步扭转黑龙江省外需下降的局面,外需对经济支撑力度将有所增强。
5.物价水平会有所回升。目前黑龙江省宏观经济已企稳回暖,总需求的回升将扭转物价下行趋势。另外,流动性逐步增强、货币供应加快、美元近期的贬值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都会刺激市场的通胀,预计2010年黑龙江省物价水平会有所回升。
6.微观层面活力在增强。第三季度,全省企业经济继续保持回暖态势,企业家信心指数122.2,比上季度提高4.5点。企业景气指数为125.3,比上季度提高5.5点,其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呈现“六升一平一降”,“六升”依次为住宿和餐饮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业、建筑业、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从用电量看,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扭转了年初以来的下降态势,比上年同期增长0.3%。
不利因素主要有:
1.工业增长出现波动。一是部分行业经营困难。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在低位徘徊,前三季度,全省CPI比上年同期下降0.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8.2%。需求不振、国内外市场主要商品价格低迷等因素使部分行业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化工行业受需求不足和进口产品价格较低影响,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很大;玉米、大豆加工企业困难加剧,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二是工业增长出现波动。从工业经济运行轨迹看,二季度黑龙江省工业增速较快,7月、8月黑龙江省工业增幅呈现回落态势,9月份又重拾升势,这说明黑龙江省工业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三是经济效益回升缓慢。从工业经济效益各指标看,虽然部分指标有好转迹象,但经济效益回升缓慢,1―9月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同比大幅下降52.1%。
2.金融政策偏向政府投资,企业融资仍然困难。今年以来,尽管黑龙江省货币信贷增长强劲,但从资金流向看,大量新增贷款主要投向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环境偏紧的状况。前5个月,黑龙江省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余额为125.6亿元,仅占短期贷款余额4.8%。黑龙江省为各类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担保的公司数量较少,受保额度十分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其担保需求,企业无抵押物、贷款担保难落实等问题依然突出。
3.外贸进出口形势仍然严峻。前三季度,黑龙江省主要贸易伙伴俄罗斯经济出现了十年来首次负增长,受此影响,黑龙江省进出口在2月份出现了负增长,且降幅逐月加大。1―9月黑龙江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20.1%,下降幅度分别比1―8月扩大了2.3个百分点,且降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二)黑龙江省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综合上述分析,并结合宏观经济计量模型测算,初步预计:
――2009年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0.6%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3%;第二产业增长12.5%;第三产业增长8%。2010年黑龙江省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12%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8%左右;第二产业增长13%左右;第三产业增长11.1%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2%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2.5%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 137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40%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 678亿元左右,同比增长30%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3 392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9.5%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4172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3%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外贸出口总额为127.6亿美元左右,比上年下降23%左右;外贸进口总额为53.7亿美元左右,比上年下降15%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外贸出口总额为137.8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长8%左右;外贸进口总额为59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0%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859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12%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1 031亿元左右,比上年增长20%左右。
――2009年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2%左右。2010年黑龙江省居民消费价格增长3%左右。
参考文献:
对当前黑龙江省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初步分析[EB/OL].hlj.stats.省略/jjfx/jdfx/11336.htm,2009-07-01.
Macro-economic outlook in 2010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Xiu-fang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formation center,Harbin 150001,China)
尽管世界各大主要央行近来从未间断向其经济体注入货币和信贷的努力,但有充分迹象表明此举对拯救各大经济体仍显得回天乏术。作为国际贸易巨头,中国无疑不能免疫于国外经济的放缓,并将持续感受来自包括美国、德国、法国和其他相对遇冷的经济的丝丝寒意。来自中国官方统计权威的最近一组宏观经济数据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描绘了一幅喜忧参半的景象。尽管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还能在2013年将GDP增长维持在全年7.5%水平中得到些许安慰,他们仍面临其他加速放缓经济体面临的类似挑战:在满足短期增长和创造就业的同时,避免引发长期风险。
整体而言,这是需要着眼大局的一年,而并非将精力过分集中于每月或每个季度的单个数据。过去广受关注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比如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数据,以及通货膨胀等,虽然仍具有重要指向作用,并同时得到新一届领导层的高度关注,但若对短期趋势做出过激反应将会阻碍正在开展的经济结构深入调整和加强未来增长可持续性的努力。若政策制定者过于看重高增长的新闻标题而不顾解决棘手的结构调整问题,则会因长期依赖债务融资拉动产能增长,和持续不断上升的城市地产价格愈演愈烈等而引发长期风险,终导致产能过剩和收入分配不公加剧问题的积重难返。
考虑到可能涉及的所有因素,今年第一季度比预期放缓的增长数据显示,新一届政府默认了目前达成的共识,即中国经济发展在这一阶段,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少即是多的理念。通过发放更多的信贷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已不可持续。不过,在接下来的几个季度,政策制定者可能会在操作层面通过更加具体的措施兼顾短期增长问题和长期政策目标两方的平衡。这可能包括通过增长政府开支以缓解目前对债务的系统性依赖,并再次降低利率以缓解公司面临的不断增长的季度债务服务费用带来的压力。
在此大背景下,2013年下半年有一些重要的信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这些问题将决定未来短期内经济政策的起草、制定和执行。
城镇化并非促进增长的良方
中国新一届经济领导层强调,城镇化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一方面来讲,这一指导方针有其道理,即每年超过1000万的城市新移民将为住房和服务带来巨大需求。但与此同时,许多关于未来城镇化的政策仍十分模糊,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过去10年在带动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制定者对目前经济的发展模式存在普遍忧虑――过于依赖城镇化相关的投资――没有能够创造足够的就业以保证家庭收入以合理速度增长。与此同时,政府的政策最近也对政府构建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渠道加紧监管,使此类项目无法再像从前一样轻松得到所需资金。
这再次验证了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即城市化并非仅指修建城市所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硬件设施――公路、桥梁、建筑等同样重要的是人们通常所指的软设施:高效的和立竿见影的行政服务体系,一个有利于非制造业投资的良好投资环境,一个连贯的强调内在包容而非排斥挤压的外在环境等。如果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是搭建围墙(以及其他)的工作的话,那么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即是将这些墙“拆除”的工作,即从政策和服务提供的角度允许更多的城市新移民被容纳进社会主流保障项目中,特别是给他们提供如医疗和教育等基本的服务。
过去10年的经验证明,构建完善这些软件服务的难度远超过配套交通体系和小区住房等硬件设施。
合理调整通货膨胀预期
消费价格通胀表面上似乎已得到控制。根据官方统计数据,消费价格的笼统测量反映出的提升很大程度上是由食品成本的激增引起的,特别是新鲜水果和蔬菜的价格巨大增长。在许多产能过剩的制造产业这意味着生产方无法轻易将成本转移给他们的客户,而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类似家用电器及许多消费耐用品的价格持续平稳甚至不断回落。目前的市场环境存在通货膨胀风险的潜在压力,其中之一与接下来几个月进行的经济改革密切相关:在服务成本领域进行的相对价格调整。
这意味着在政府提供的许多服务和商品范畴,比如医疗服务和其他公用事业,目前的价格水平远低于能够覆盖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而它们无疑又都属敏感的社会和政治问题范畴,故很长一段时间,似乎与用各种名目的补贴来解决这个成本收益差相比,通过对实际支付的家庭增加收费或许容易许多。问题在于长时间对此问题的拖延使得许多行业出现产能严重不足,特别是在公共服务领域:医生和受过严格培训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工资过低,原因之一是医疗救治费用定得过低,因而在这一领域的继续投资呈现乏力现象。对这一情况的政策解决办法之_是提高政府价格,此举可能在短期内加大社会服务成本内部的通货膨胀上行压力,对整个公用事业的提价亦是如此。
世界上无论任何地方的家庭消费体,只要听到“价格上涨”这一名词,都不由自主地不寒而栗。其实,如果管理得当,这一类的政策调整并不必然导致经济中其他领域价格的攀升。这既表明对于未来价格增长预期的管理是有空间可寻的,而提前处理这一类信息将对即将到来的新一轮政策改革的成败起到重要作用,并保证这些价格信号能够吸引足够的投资以确保充足供应。人民币汇率升值速度不可持续
针对一个软着陆的外部环境和不断放缓的内部增长,中国的政策制定者很有可能不允许中国的货币按照现有速度继续升值。人民币自从今年年初已升值超过1%,而这一趋势继最近国务院会议和人民银行声明后得到进一步加强。尽管如此,目前看来很有可能市场的期待值跟不上经济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政策导向。的确,中国的汇率机制改革,正如经济其他部分的改革一样,不可能是免费的,有些利益相关方可能因此付出更多的代价,而有些则可能从中受益。但在这一领域里,最近国务院就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操作方案和对资本账户进行更大程度自由化改革两项政策发表的声明,仍需要放在实际情况中进行解读:即长期改革的速度和深度将部分取决于这些改革对短期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区别政府对“意向”发表的声明和实际的政策公布。很有可能需要经历至少几个月甚至半年之久的时间,政府的相关部委和高级领导层才可能对未来货币改革提出一个具体的路线图,并将其付诸实施。在货币改革过程中重要的一步即拓宽每天的汇率浮动区间――即每天允许货币浮动的范围界定。目前坚信重大改革迫在眉睫的支持方相信人民币升值幅度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更大范围的提升。但在此不得不谨慎的是,作为政策制定方同样希望发出一个有利的信号即人民币并非单向行驶的货币:有升必有降,加大每日汇率浮动区间并允许更宽泛的绝对波动将有助于这一信息的表达和传播。
最后,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行为实际也与流入中国的资本密切相关,这些资本进入中国并巧取中国高利息和人民币潜在升值双重利益。不过,在中国境内,许多人都在寄希望于资本账户的自由化,以此为机会将财富更加便捷地在国际间进行转换,并可投资国外房产或通过在不同地域拥有投资分化风险。快速的资本流出与过快的资本流入同样不利于这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对于未来人民币升值的期待值的有效管理是可遏制这两种态势产生的关键。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或很有可能短暂出现贬值,都是今年下半年为抑制投机行为可能出现的现象。打破垄断,仍是重头戏
在过去几十年问,一个一直重复的议题不仅未在十前提起,且没有写入之后的重要经济政策文件:打破垄断。在过去的几十年问,这一议题受到政策改革方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并一再呼吁加大经济中的竞争以完成在某些重要产业中,起市场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和政府行政部门逐步退出。自从十四大以来,各类对于打破行业内部垄断及其重要意义的文件提法不断,市场已注意到在最近的官方文件中对此鲜少提及。
对此做法的部分解释是两会已借助近些年通过的中国《反垄断法》给此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故对这一领域的特殊关注已失去其意义。但这一解释差强人意,特别是在那些急需私有创新的服务和制造行业,仍被主要国有企业牢牢把控,并继续由一套并不支持私人资本进入的行政程序支撑。这里包括许多与电信相关的产业,航空航天和铁路等。有些产业具有战略意义,是经济安全的命脉,这也无可厚非。但事实是即便在许多下游产业,特别是与服务相关的领域,在产业链顶端的政策垄断对下游竞争具有重大阻碍,极度增加了企业和他们金融投资方的参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