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范文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对绿色建筑的理解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对绿色建筑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内涵

1.低碳理念。随着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生活与生产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所谓的低碳理念,就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降低含碳类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利用可再生资源或开发新能源来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

2.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顾名思义,要求在自然、环境、人类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在建筑物寿命周期内节约各种有效能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及各种建筑材料),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的,为人类提供健康的生存空间。绿色建筑追求的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光能,风能,生物能等物质能源,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以避免人们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色建筑的费用从全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角度来看,包括投资、能源、非能源运营、维护和废除或拆迁上的费用。从要素上可以分为,材料含能、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建筑后期处理三个部分。其中:材料含能是指建筑系能量的部分输入量。高含能材料导致更少维护费用以及更高循环利用率和回收率。所以最优的选材会有效降低材料含能,实现成本的极大降低。运营方式和建筑的耗能可以理解为通过整体和细部节约措施的有机组合,如制冷和照明节约方案为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后期处理是指技术过时、建筑功能废弃和物理衰退造成的改造和更换等。在最开始设计时应当考虑建筑的长寿和多适用性、节约建筑后期处理的成本。

二、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

1.我国绿色建筑的起源。我国传统的建筑,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具体表现为投入多,消耗大,排放高,效率差,它以高碳含量的排放物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占全国排放量的四分之一,而在我国北方的取暖期,含碳物质排放量更超过世卫组织标准的数倍。为响应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低碳理念,我国开始了绿色建筑的发展道路。

2.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虽然绿色建筑的概念已在国内广为流传,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开发建筑单位为博取消费者关注,往往只是打着“绿色”的旗号,将园区简单绿化植被环境夸大宣传,歪曲绿色建筑的实质,故意误导消费者,达到追求最大效益的目的。这与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相去甚远。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在政府推广节能绿色建筑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建筑者无法真正掌握绿色建筑的内涵,无法潜心钻研相关建筑技术,更因担心发展绿色建筑的成本投入情况及未来收益,因为害怕风险过大而不愿意真正研究该行业的发展前景。

因此,在我国发展绿色建筑的根本,还在于使开发商建造者和使用者在经济利益方面取得认知,这也是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关键。

三、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为传统的项目经济增加值和碳排放减少经济效益之和的现值。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要采取有无对比法来衡量其采用绿色技术的效益,选择合适的经济评价指标和参数,即用其与没有采用绿色低碳技术的建筑的经济对比量进行分析。可以用市场价值法来衡量经济效益,即用采用低碳理念下绿色技术后的经济效益与没有采用绿色技术之前的经济效益之差额,作为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

其中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费用包括:建筑项目一次性投资、运营费用;委托人占据的成本;残值等等。

间接费用为项目建设给环境带来的环境损失。包括:环境污染的预防投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投入;环境污染治理投入;管理与科技投入等等。

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包括:绿色建筑的采用投资回报;绿化面积;资源有效利用;回收价值等等。

对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直接效益也可以用采用绿色技术后,每年节约下来的能源和资源价值之和来计算,例如水电能源和土地面积等,其明细项为:空调开放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空调开放时耗费资源的价格、采暖热能排放量节约的总量乘以采暖节约热能的价格、蓄能节约的能源总量如地热太阳能等乘以蓄能节约采暖价格、照明节约的能源总量乘以照明节约的能源单价、节约用地总量乘以土地单价、节约用水的总量乘以水单价、废污水回用的总量乘以中水水价。

这些明细项之和即为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直接效益。

间接效益即为给社会其他成员带来的经济、健康上的效益,包括:绿化对小范围空气的净化、氧气的排放、对人体健康有利的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等等。

间接效益可以用机会成本法和替代市场法来衡量:机会成本法在绿色建筑开发领域是指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护(不开发)原有环境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如果预测开发工程在产生正效益的现值,超过保护(不开发)原有环境系统得到的净效益的现值,那么应当选择开发。

替代市场法在绿色建筑开发领域,是指借助周边房地产或其他商品服务市场信息间接地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带来的损益。

四、总结

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绿色建筑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来进行开发建筑,减少能源浪费与污染物排放,更能够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实现人类与自然共同的可持续性发展,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绿色施工实施措施

1 绿色施工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重点在于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去,实施绿色施工。绿色施工并不仅仅是指在工程施工中实施封闭施工,没有尘土飞扬,没有噪声扰民,在工地四周栽花、种草,实施定时洒水等这些内容,还包括了其它大量的内容。它同绿色设计一样,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2 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

工程施工过程会严重扰乱场地环境,这一点对于未开发区域的新建项目尤其严重。场地平整、土方开挖、施工降水、永久及临时设施建造、场地废物处理等均会对场地上现存的动植物资源、地形地貌、地下水位等造成影响;还会破坏场地内现存的文物、地方特色资源等,影响当地文脉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施工中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地方文脉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施工中识别场地内现有的自然、文化和构筑物特征,并通过合理的施工和管理工作将这些特征保存下来。可持续的场地设计对于减少这种干扰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工程施工而言,我们结合业主、设计单位对施工场布的要求,制订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尽量减少场地干扰的施工场布用地使用计划。计划中明确了以下内容:

(1)场地内哪些区域将被保护、哪些植物将被保护,并明确了保护的方法;

(2)怎样在满足施工、设计和经济方面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清理和扰动的区域面积,减少临时设施、施工用管线;

(3)场地内哪些区域将被用作仓储和临时设施建设,如何合理安排总包、分包及各班组对施工场地的使用,减少材料和设备的搬动;

(4)各班组为了运送、安装和其他目的对场地通道的要求;

(5)废物将如何处理和消除,如有废物回填或填埋,应分析其对场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6)怎样将场地与公众隔离。

2.1施工结合气候

在选择施工方法、施工机械,安排施工顺序,布置施工场地时应结合气候特征。这可以减少因为气候原因而带来施工措施的增加,资源和能源用量的增加,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可以减少因为额外措施对施工现场及环境的干扰;可以有利于施工现场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工程质量的提高。

为了能做到施工结合气候,我们了解现场所在地区的气象资料及特征,主要包括:降雨、降雪资料,如:全年降雨量、降雪量、雨季起止日期、一日最大降雨量等;气温资料,如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及持续时间等;风的资料,如风速、风向和风的频率等。施工结合气候的主要体现有:

(1)尽可能合理的安排施工顺序,使会受到不利气候影响的施工工序能够在不利气候来临前完成。如在雨季来临之前,完成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的施工,以减少地下水位上升对施工的影响,减少其它需要增加的额外雨季施工保证措施;

(2)安排好全场性排水、防洪,减少对现场及周边环境的影响;

(3)施工场地布置应结合气候,符合劳动保护、安全、防火的要求。产生有害气体和污染环境的加工场(如沥青熬制、石灰熟化)及易燃的设施(如木工棚、易燃物品仓库)应布置在下风向,且不危害当地居民;起重设施的布置应考虑风、雷电的影响。

(4)在冬季、雨季、风季、炎热夏季施工时,应针对工程特点,尤其是对混凝土工程、土方工程、深基础工程、水下工程和高空作业等,选择适合的季节性施工方法或有效措施。

2.2节约资源(能源)

建设项目通常要使用大量的材料、能源和水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节约能源,提高效益,保护水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施工资源(能源)的节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水资源的节约利用。通过监测水资源的使用,安装小流量的设备和器具,在可能的场所重新利用雨水或施工废水等措施来减少施工期间的用水量,降低用水费用;

(2)节约电能。通过监测利用率,安装节能灯具和设备,利用声光传感器控制照明灯具,采用节电型施工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等降低用电量,节约电能;

(3)减少材料的损耗。通过更仔细的采购、合理的现场保管,减少材料的搬运次数,减少包装,完善操作工艺,增加摊销材料的周转次数等以降低材料在使用中的消耗,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

(4)可回收资源的利用。可回收资源的利用是节约资源的主要手段,也是当前应加强的重点工作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可再生的或含有可再生成分的产品和材料,这有助于将可回收部分从废弃物中分离出来,同时减少了原始材料的使用即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加大资源和材料的回收利用、循环利用,如在施工现场建立废物回收系统,再回收或重复利用在拆除时得到的材料,这可减少施工中材料的消耗量或通过销售来增加企业的收入,也可降低企业运输或填埋垃圾的费用。

2.3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

工程施工中产生的大量灰尘、噪音、有毒有害气体、废物等会对环境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也将有损于现场工作人员、使用者以及公众的健康。因此,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品质也是绿色施工的基本原则。

提高与施工有关的室内外空气品质是该原则的最主要内容。施工过程中,扰动建筑材料和系统所产生的灰尘,从材料、产品、施工设备或施工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或微粒均会影响室内外空气质量。这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或微粒会对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和损害,需要特殊的安全防护。

这些威胁和损伤有些是长期的,甚至是致命的;而且在建造过程中,这些空气污染物也可能渗入邻近的建筑物,并在施工结束后继续留在建筑物内。针对这些问题,常用的提高施工场地空气质量的绿色施工技术措施有:

(1)制定有关室内外空气质量的施工管理计划;

(2)使用低挥发性的材料或产品;

(3)安装局部临时排风或局部净化和过滤设备;

(4)进行必要的绿化,经常洒水清扫,防止建筑垃圾堆积在建筑物内,贮存好可能造成污染的材料;

(5)采用更安全、健康的建筑机械或生产方式,如用商品混凝土代替现场混凝土搅拌,可大辐度地消除粉尘污染;

(6)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尽量减少某些建筑材料如顶棚饰面等对污染物的吸收;

(7)对于施工时仍在使用的建筑物,应将有毒的工作安排在非工作时间进行,并与通风措施相结合,在进行有毒工作以及工作完成以后,用室外新鲜空气对现场通风;

(8)对于施工时仍在使用的建筑物,将施工区域保持负压或升高使用区域的气压有助于防止空气污染物污染使用区域。

对于噪音的控制也是防止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的一个方面。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应的规定对施工噪音进行限制。绿色施工也强调对施工噪音的控制,以防止施工扰民。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实施封闭式施工,采用现代化的隔离防护设备,采用低噪音、低振动的建筑机械(如无声振捣设备等)是控制施工噪音的有效手段。

2.4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

当前我国绿色施工推行有限,还未达到系统综合的程度,绿色施工的作用并不明显。这除了认识上的不足外,企业管理水平较低,绿色施工经济性效果较差是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实施绿色施工,必须实施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企业从被动地适应转变为主动的响应,使企业实施绿色施工制度化、规范化。这将充分发挥绿色施工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增加绿色施工的经济性效果,增加承包商采用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企业通过IS014001认证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施科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第3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理念;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节能建设

本文明辨了冬冷夏热这样的地段特性、公共建筑关涉的节能构架。拟定好的建筑围护、门窗及室内安设的空调,都应被更替成节能构件。规划设计依循的总布局包含预设的建筑朝向、建筑固有的体形系数,围护可以分出外窗外墙、有着节能特性的屋顶设定。夏热冬冷特有的区段内,公共建筑依循的节能设计,要整合起隔热及关联的保温,并接纳绿色理念。

一、绿色建筑特有的总指引

各个区域以内的多样建筑,都要明辨总体架构下的规划。创设出来的方案要凸显明晰的节能特性,审慎利用多层级的自然资源。在这样的根基上,创设适宜特性的采光通风、室内范畴的最佳尺寸。

(一)选出来的精准系数

建筑构架固有的体形系数是建筑表层特有的接触面积与包围着的体积比值,当外在范畴内的条件等同时,缩减原有的这种系数能限缩耗费掉的建筑热能,同时促动区域以内的节能进展。体形系数密切关涉构架造型、布设着的平面状态、构架特有的采光通风。若一味限缩原有的体形系数,就没能发挥预设的建筑性能。冬冷夏热这一区域,表征出来的气候特性很近似偏冷的地段。为此,可以着力去缩减这种系数。

(二)布设的平面

建筑群落特有的平面布设,要考量自然态势下的通风顺畅,且符合设定好的光照间隔。斜列式架构下的平面布设,是通常采纳的。例如:某区域以内的教学楼,布设了错列特性的一字架构,挡墙及门廊建构起来的风道能促动通风的顺畅。然而,行列式这样的偏旧架构,很难导入足量的回风,适宜偏冷地段以内的建筑。

(三)明辨朝向特征

太阳辐射范畴内的热能,添加了耗费掉的建筑能量。不同区段之内,太阳辐射更替的角度、朝向关联的方位角都在不断变更。南北朝向这一范围的多样建筑,可以限缩夏季时段辐射过来的热能,还可添加冬季时段的照射,应被设定成最佳朝向。夏季时段的顺畅通风、冬季渗透进来的耗费热量,都应被审慎考量。建筑架构固有的主体房间,应被布设在特有的迎风向,回避偏冷时段的主要风向。

二、节能特性的墙体框架

建筑外层范畴以内的表面积包含了比值偏大的外墙,墙体耗费掉的能量会占到33%这样的耗费比值。夏热冬冷特有的区域以内,若能提升原有的外墙节能,就会促动整体构架原有的节能进展。外墙安设着的保温,可以分出外保温、对应着的内保温、中间层级内的夹芯保温。在这之中,外墙构架依托的外保温经由实践调研凸显出明晰的优势,也被广泛接纳。从现状看,外保温范畴内的常用原料,包含有着阻燃特性的聚苯板、挤塑架构下的聚苯板、保温依托的浆料颗粒。选出来的这些材料,满足了设定出来的热导率。

冬冷夏热这样的地段中,夏季时段的热量阻隔是应审慎考量的疑难。有着保温特性的建造原料,透气特性通常不佳。若要限缩外墙折射过来的辐射能量,可以更替原有的通风路径、绿化依循的总方案。例如:可呼吸特性的新颖幕墙,可以化解掉隔热的疑难。具体而言,在饰面特有的构架中间,添加通风特性的层级,利用传导过来的气流,带走辐射着的热能。顺畅的气流互通,还能限缩冬季时段内的冷凝,表征出明晰的成效性。

三、节能特性的窗体框架

建筑框架以内,窗体被看成频繁更替的构件这一。外窗耗散掉的热能,会占到偏多的能耗比值。由此可见,窗体耗费掉的热能被看成耗能特有的侧重环节,也是节能管控的侧重部分,外窗固有的热工性能是可被更替的。具体而言,绿色建筑这一范畴内的节能窗体,包含运算得来的面积比值、关联着的遮阳系数、窗体固有的气密特性、窗墙固有的比值。

第一,要审慎拟定窗体及墙体特有的比值。窗墙构件依循的面积比值,表征着洞口面积、内部单元固有的面积比值。经由敞开着的窗体,散失掉的热能偏多,为此,若预设了偏大的这种比值,很难有效去限缩能耗。应当经由运算,得来窗墙特有的面积比值。

第二,要缩减渗透着的气流量。节能门窗凸显出来的特性,是热工性能的更替:玻璃及衔接着的窗框都能提升原有的热阻,窗体固有的密封特性也能被改善,窗体及周边范畴内的围护结构应着力去缩减传热系数。调研数值表征着,气密特性等级偏低的窗体构架会缩减设定出来的保温性能,干扰了预设的节能属性。

四、节能构架之内的屋顶

通常来看,屋顶耗散掉的传导热能只能占到7.3%这样的比值。然而,顶层层级内的房间布设,就要明辨屋顶独有的热工性能,屋顶原有的保温性能应被渐渐提升。热阻特性偏大的、性能很稳定的、能吸纳水分的、有着耐久特性的材料,都可被塑造成这样的保温层,经由审慎的运算确认出最佳的屋顶薄厚。屋顶固有的构架,可以安设倒置特性的顶板。这样的顶板能排除存留着的水气,延展了防水层原有的寿命。选出来的顶板,要便利接续的施工,能够创设高层级的综合成效。

例如:某办公楼固有的楼顶构架,布设了28毫米特有的聚苯板;运算得来的传热系数被设定成0.63;而这一区段固有的标准系数,应不超出0.7,符合了预设的传热规格。在这样的根基上,把屋顶原有的聚苯板,添加了原初厚度的45毫米;原有的传热系数被缩减至0.42,添加了屋顶以内的保温层,提升了设定出来的性价比。

结语:

节能建筑预设的建构目标是创设的最佳方式,缩减原有的能耗。夏热及冬冷这一范畴的建筑构架,潜藏着共通的特性;然而,各个地域独有的气候特性、细分出来的建筑类别也会凸显明晰的差异。为此,还要经由深入比对,创设有着科学特性的建造方案,促动综合成效的提升,助推节能进展。

参考文献:

[1]陈勇哲.夏热冬冷地区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方案的设计[J].电子技术,2012(01).

第4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评价目标;发展研究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people's excessive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s, green environment suffered serious damage; global development are common problems facing th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Further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to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green building design, the discovery of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concrete policy. We hope at the tim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to protect enviro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s reasonable, adher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green building; design principles; evalu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各国追求的目标,即人们生活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的同时也追求环境质量的提高并达到可持续化发展,在此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注重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是建筑行业发展的方向和紧迫任务。目前环保、生态设计的理念已深层次的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坚定不移,要充分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规划选址、高效的利用资源能源、满足人类生活、精神需要的环境和功能是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生态设计融合的本质体现。也是我们的设计原则。

1 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发展的现状

1.1针对面较窄,认识较片面

美国学者最先提出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参照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还要深入研究,适应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对绿色建筑研究的涵盖性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对农村的绿色建筑研究很少。对城市绿色建筑的研究也多局限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现实中,农村地区因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对农村的居住环境加以详细的研究。而且绿色建筑设计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如绿色学、建筑学、环境学等,专业性较强,内容多。各学科之间联系却不紧密,研究不够深入,对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2对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解不全面

各地区对绿色建筑的理解持很多不同的观点,每个观点内容都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情况,运用了相关的原理知识,科学的安排建筑和诸多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将建筑物和附近的环境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功能,同时具有节能、减少污染、延长使用寿命的优势。然而,很多人却片面的认为绿色建筑只是在建筑物的四周加上一些绿化植物,或在建筑物内放置一些绿色植物,认为建筑物具有简单的节能功能或带有一些绿化水景、或是再加上一些天然材料便是绿色建筑等。这都是对绿色建筑的表面理解。

1.3缺少对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性研究。

绿色建筑理念直接关系着建筑的整体实施以及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引起建筑行业的高度重视,出现了大量对于绿色建筑的不同理解,进一步巩固了绿色建筑的理论基础,即有利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大多是关于绿色理论与建筑设计理论的详细阐述,对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比较成功的绿色建筑设计经验的重点阐述,缺少对绿色建筑设计实践性研究。

2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对建筑物的整体性认识不到位

建筑物不仅是单独存在的个体,有整体性和与自然,环境的对话及关联,整体性意识可以提高建筑物对于能源及环境的全方位结合。在很多建筑设计中,却忽略了建筑之间和环境的整体性内在关联。而建筑物的孤立化,缺乏整体性意识成为其设计中的潜在问题。单一的建筑物评价,往往会导致对人与自然间的忽略,难以建立综合的绿色观念,故此建筑的整体性是将绿色策略现实化的重要方法。一个建筑组团是这样,在一个组团群体(小区)内做到这点也不难,但是从规划上讲,群体和群体之间,特别是在拥挤的市区内,各地块之间,要做到这些,确有难度。

2.2建筑物缺乏实质的应用

统一形式化的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设计的通病,华而不实更与国际上的简约风格明显的背离,绿色策略要求建筑设计尽可能少的影响及改变自然环境,在设计中关注其实质功能才是重要的,很多地方恰恰缺乏这种意识。无论是建筑形式或是建筑材料,都缺乏实质的考察。急功近利,照搬硬套,资金投入的虎头蛇尾等,造成很多问题的沉淀形成遗留难题,以致效果很差等等,也是制约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已经宣传了若干年,然而在实行中,有些地方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仍在重复着“先污染、后治理”。有害性的材料、华而不实的建筑装潢仍是屡见不鲜,导致建筑物的毒性在生活中慢慢的侵蚀着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浪费能源也极大的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荷。意识的淡薄,仅停留于口头上是造成中国建筑缺乏绿色因素的主要原因,要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真正的渗透到人们的意识中,并通过建筑设计的方式将其落实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仅靠设计者是难当此任的,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许多因素,需要政府的决策部门,相关科研单位,配套设施、建材、施工技术等等共同作用,所以给各方面创造优惠,宽松的条件,才能落实和推动其发展。

3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

3.1设计方面

(1)经济要求:在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过程中,协调满足经济需求与保护绿色环境之间的矛盾。

(2)环境要求:采用高效的能源、资源和环境利用措施,减少建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将建筑的环境影响控制在绿色承载力内,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的和谐。

(3)社会要求:将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与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相融合,构建和谐健康的新绿色文化。

(4)观念方面的目标。

观念方面的目标特征:

①普适性:绿色建筑不能仅作为个案或实验示范性项目,应广泛存在于人居环境中。尤其在成片开发改造时,要体现整体效应,防止仅在其中做一些样板,成为“绿色孤岛”。

②系统性:绿色建筑是多种因素影响和作用的复杂系统,需在专业及延伸的相关领域,由各相关主体在技术研发、经济支持、社会组织、管理决策各层面通过协同合作来实现。

加强环保与技术的结合

绿色建筑是积极与环境相互作用、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其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构造,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收集、转换自然能源,防止其流失;另一方面要有调节小气候的能力,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就必须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在建筑中广泛运用。使用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注重外墙的保温节能,就地取材,有效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带动一批相关产业,推动整个社会的绿色环保进程。

3.2评价阶段的标准体系

评价目标是指采用设计、建设、管理等手段使建筑相关指标符合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的要求并获取评价标识。是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设计依据和目标。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可大致分为两方面:一是依靠专家的判断与决策;二是基于绿色承载力考量的绿色建筑评价。目前广泛应用的大部分偏重于前者,例如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日本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加拿大的GBTOOL、澳大利亚的国家建筑环境评估(NABERS)和绿色星级认证(GSC)、德国的DGNB体系和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对后者的研究应用也应该加大力度,考评使用后的管理和维护体系,技术措施和设施的时效性等各种影响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真正做到可持续性。

3.3 实施中的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有不同的气候区和区内不同地理条件形成的小环境,在绿色建筑指标不松动,实施的措施多样化时怎样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式、因地制宜的研究、设计、实施是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此,科研应该先行。

除国家鼓励外,还需地方性的优惠政策;

各地方标准是对国标的深入细化,其针对本地区的措施,要有显著的能效性和可操作性;

采用的技术措施要保证其长效性和利于维护;

要以可靠的研究为基础,先做试点,取得成效后再深入全面推广,以免更多的资源浪费;

重视施工中的过程管理;

既有施工前良好的场地处理,也要有后期有效的长期监测和不断总结,形成长效机制。

4 结语

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环境标准的需求也日渐增高。而建筑行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高,对环境污染重的行业。随着人们对保护生存环境和能源的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正成为流行的新建筑;起到建筑节能的作用还可实现项目的持续发展。所以绿色建筑设计,必须走正确的道路,从认识观念和实际操作上做到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合理的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丛硕,文梅丽.浅谈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 民营科技,2012.(5).

[2]刘煜.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法介绍与分析[J].建筑学报,2003,(3):58-60.

第5篇

(富士康科技集团建厂规划处,江苏 昆山 215316)

【摘要】绿色建筑,按照官方的定义,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究其宗旨,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才应该是绿色建筑真正意义所在。

关键词 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1“绿色建筑”的前世今生

2014年,全国各地相继出台规定,凡是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必须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一时间,“绿色建筑”如雨后春笋一般在中国大地疯长。不论是土生土长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还是洋气扑鼻的舶来品——美国LEED绿建筑认证体系,鳞次栉比,充斥了中国建筑市场。

在很多人的眼中,“绿色建筑”这个词汇代表的就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就是一种强调高科技设计及包装,高资本投入的具有高智能化、高信息化的奢侈品。甚至很多地方将诸如“地源热泵”、“光伏发电”、“CCHP分布式三联供”等等所谓“高科技”的时髦手段作为“绿色建筑”的标配,而完全忽略建筑的适用性。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绿色建筑”,当我们投入了大把的资金,耗费了大量的资源而实现的一些所谓“高科技”,所谓“绿色生态”的措施和系统,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却是常年处于半瘫痪或是闲置状态,就像聋子的耳朵一样只是沦为一种摆设。这种为了“绿色”而“绿色”的建筑,反而增加了社会资源的额外支出,绝对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其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更是让人痛心疾首。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对绿色建筑的误解所造成的。

20世纪70年代,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刻骨铭心的能源危机,人类对自己过往刺激消费、鼓励建设的行为开始反思。当我们终于认识到地球资源也会枯竭的现实之后,恐慌便时时占据我们的心灵,有人甚至提出了“地球只剩50年”的口号。这一切不是空穴来风,或者杞人忧天,大自然一次次无情地反噬着不知悔过的人类,这个现实促使着第一栋标榜着“生态建筑”的住宅于1974年,第一次能源危机的翌年在美国诞生。

2“绿色建筑”的概念及现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无数才华横溢的建筑师、工程师在“绿色建筑”这个领域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也形成了一系列建筑风格和形式,国内外“绿色建筑”的评估标准和评价机构也日趋规范和成熟。目前中国国内最具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建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LEED绿建筑认证体系。

绿色建筑,按照官方的定义,就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究其宗旨,绿色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才应该是绿色建筑真正意义所在。

然而,随着绿色建筑的兴起,一些社会怪相也不知不觉的开始滋生。

2.1首先是对“绿色建筑”的盲从

诚然,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绿色建筑”在当下不仅代表的是一种档次和品质,也折射一个人或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心。是一张闪闪发光的名片,甚至是比身份更加高端的灵魂、精神的一种境界。所以,往往出现不管这座建筑本身是否适合,也不管这座建筑本身是否有条件实现,只要被冠以“绿色建筑”的名义,一切就变得合理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得上。殊不知,这种性价比极低的所谓“绿色建筑”对我们社会的伤害,对地球资源的透支,比原本没有做绿色建筑来的更大。所以,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企业,在做绿色建筑之前,首先要扪心自问和评估这座建筑本身是否适合做绿色建筑。

2.2其次是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不清,盲目追求高科技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绿色建筑”代表的就是“高科技”,就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冷热电三联供,是冰蓄冷、光导管照明、呼吸幕墙。完全不管在后续的运营中,这些设计会否被运用。也有许多不负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不学无术的媒体,将“绿色建筑”描绘成造价昂贵的商品,在他们报道的背后是对“绿色建筑”的理解不清,却又误导国人。这种披着“绿色建筑”伪装的奢侈建筑商品,带来的是对环境更大的破坏,对资源更大的浪费。何其痛心哉!

2.3再其次是对“绿色建筑”成功案例的盲目复制和模仿

绿色建筑发展数十年来,取得了很多非常成功的案例,有科技含量高,设计理念超前的,有适合某一地域,融合当地文化的,也有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经验和思想的。除了具备探索、试验性质的概念性设计,这些成功的“绿色建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适用性”。

我们知道,中国建筑的指导性思想就是“适用、经济、美观”,适用是第一位的,也是“绿色建筑”精神的体现。然而,我们有一些建筑师,抛开“适用性”不管,盲目复制成功案例,从涉及的设备、建筑的形式、利用的新颖技术等等,一律照搬。记得前一段时间,有评论对建筑形式的抄袭提出的批评说:“走过一城又一城,城城是欧洲”,这个评论无奈而尖刻的反应了建筑业的一种现状。举个例子,北欧严寒地区,为了防止积雪过厚而造成雪荷载过大,所以在房屋的设计建造中往往出现高耸的屋面,而我们国内的有些建筑师完全不顾地域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在中国各个城市种下了数量庞大的北欧屋顶。实在可笑。

“绿色建筑”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顾地域、文化和气候的差异,一律复制抄袭,那只会留下笑柄。一个负责任的建筑师,应当充分地考量建筑的地域、气候甚至文化等等特点,只有“适用”的绿色建筑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社会责任和担当的建筑。

2.4第四是对“绿色建筑”的实施目的有严重的观念偏差

近年来,“绿色建筑”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少鼓励和奖励政策。“绿色建筑”给企业不仅带来了社会的认可度,也带来了一定的物质回报。然而,在“绿色建筑”评审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为了“绿色”而“绿色”的投机行为。有的项目仅仅就是为了取得一张证书。还有的项目,扭曲了绿色建筑的本意,钻政策的空子,做表面文章。笔者曾经看到过这样的项目,一个园区几十栋厂房,挑选其中规模最小的一栋做“绿色建筑”的评审,最后整个园区却也贴上了通过绿色建筑评审的标签。这种为了迎合评审而做的表面文章,在全国的“绿色建筑”中不在少数。

3近现代建筑中,能够体现“绿色建筑”精神的经典作品

上一章节中,笔者列举了一系列当下“绿色建筑”的怪相,这些怪相之所以能够滋生,甚至横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整个社会对“绿色建筑”真正的精神理解不透。这不是推行一两本规范,或者一两条政策所能根治的,这需要我们循序渐进的引导国人。

早在“绿色建筑”的概念诞生以前,或者伴随着一系列评价标准成熟的过程中,建筑史上早已出现了很多具有“绿色建筑”精神的经典建筑作品。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可能它们还无法完全达到今天的评价标准,但是它们的理念契合了“绿色建筑”的精神。笔者尽量选取第三世界的建筑作品予以论述,想表明的是“绿色建筑”不一定完全是高科技、高成本,而应当是高度融合环境的、“适用”的建筑。

3.1干成章嘉公寓(图1)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设计的干成章嘉公寓,建于20世纪70年代,位于印度孟买附近的海滨区域,典型的高温高湿的南亚地区。基于当地的气候问题,柯里亚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口号。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师不仅要考虑太阳入射角度和百叶窗的设置问题,还要将建筑的平面、剖面、体量造型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将不利的气候条件,转变为建筑创作中的优势。

3.2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自宅(图2)

该建筑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橡胶种植园的附近的赤道地带,北纬3.1度,东经101,海拔22米,全年无明显季节变化,属热带雨林气候,最突出的问题是太阳辐射严重。所以,如何减弱白天强烈的太阳辐射对室内物理环境的影响,是建筑设计所面临的首要难题。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的状态下,建筑师采用通风、对流、遮荫、绿化,反射玻璃等方法,创造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气候,并建造适应外部环境的被动式的低能耗的建筑。

图2杨经文自宅

3.3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的“为穷人的建筑”

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Hassan Fathy)一生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的建筑活动及研究。他主张以较少的投入来创造一个以提高乡村地区经济和生活质量的本土化环境。他一生最大的探索之一就是用灰泥代替水泥的土坯建筑,为生活在第三世界付不起房租的穷人解决住房问题。这种土坯建筑适于埃及炎热而干燥的气候,使白天室温低,晚间土坯散热后又比室外高,通过将房子围成无顶的院子产生竖井作用来给室内降温。这种就地取材的建造模式完全契合了“绿色建筑”的精神。

纵观上述案例,也许他们并不能完全满足今天“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也许他们也没有我们在当今的“绿色建筑”中常见的太阳能、地热、冰蓄冷、光导管等等高科技的措施和手段,甚至还有一些建筑,依然深深的烙印了数千年来一直沿用的传统技术。但他们确实是从“绿色建筑”的精神出发的伟大作品,建筑师在构思他们的时候,真正的做到了“为了减少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使得人类社会得以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才是比领取一张“绿色建筑”的凭证或标识更有价值的事情,更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4结语

第6篇

关键词:全寿命周期;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21世纪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在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问题。如资源消耗大,污染浪费情况严重。特别是在城市建设速度持续加快的今天,建筑能耗逐年递增,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主体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与全社会整体能耗相比,我国现有建筑在建造及使用阶段的直接消耗所占比例高达30%左右;所使用建材的生产能耗为16.7%;与城市总用水量相比,建筑用水高达一半左右;与全国用钢量相比,使用钢材比例为30%,水泥为25%。由此可见,建筑业已经成为能源及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与此同时,我国还处于加速发展城镇化的阶段,据建设部统计,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在400亿O以上,高能耗建筑所占比例达到95%左右。预计2020年,我国城乡房屋建筑面积新增量将达到300亿O,如不及时选取科学、有效的节能方案,建筑用能消耗量将不断增加,如电消耗1.2亿度/年,标准煤消耗4.1亿吨/年。为降低能耗、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要求在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同时,做好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确保制定的评价标准规范、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反映出来,才能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及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概况

作为建筑产品的主要类型之一,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经济也可被看作是其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笔者认为,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费用可理解为在对资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内所花费的全部费用的费用现值或费用年值之和。其包含多个阶段,各个阶段又包含多项内容,具体如表1所示。在充分利用工程经济学基础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能够详细调查、预测、估算、分析及论证拟建项目计算期的效益、费用等要素,通过经济评价,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实际情况进行考察,且对项目经济可行性进行确定,为决策提供依据。

2基于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应更加注重对发展质量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建筑作为建筑工程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实现保护环境及节约资源,并促进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更好地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本文基于建筑全寿命周期,有针对性地构建了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以此实现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2.1评价指标的选择

以绿色建筑物理特性、使用特点及经济特征为基础,合理确定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如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等,并对其经济性进行评价。客观上,于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而言,其影响因素较多,如地域因素、经济发展情况等影响程度不同,且部分指标不具备显著的经济特性,可不做计算。除此之外,在对各类经济特征充分考虑的基础上,为将绿色建筑成本及效益关系、突出评价重点进行更好反映,要求合理构建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

相比传统建筑,绿色建筑最初投资费用存有相应增加量,但在运营使用环节,最初投资增加费用可通过节约资源等得以补偿,因此可通过互相比较的方式,展现绿色建筑的优势。为更好地分析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应在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建立绿色建筑数据,在各个施工阶段准确计算出绿色建筑的费用、效率变化,基于全寿命周期,通过相关经济指标对绿色建筑经济的可行性进行评定。笔者认为针对绿色建筑费用、效益可以国民经济评价为出发点,计算标准应以社会折现率为主,因此,在评价时可选取以下指标作为主要依据:

(一)差额效益费用比率。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的差额收益现值、差额费用现值可通过社会折现率计算,其比值如公式(1)所示:

2.3评价结果的计算

按照准则层无量纲化数据及权重,对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所有准则层无量纲化数值进行计算,公式(3)如下:

如R在1以上,则表示与传统建筑方案相比,绿色建筑方案更具经济性;如R等于1,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并不完善,需改进;如R在1以下,则表示绿色建筑方案不具可行性。

(二)差额投资回收期。在对资金时间价值充分考虑的基础上,差额投资回收期是指绿色建筑使用环节总体收益对绿色建筑总差额投资进行抵偿所消耗的时间。于投资者来讲,缩短投资回收期、降低投资成本极为重要。因回收期极为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将其和差额效益费用比率同时应用,有利于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其公式(2)如下:

其中,差额投资回收期可由T表示;

累计差额净现金流量产生的正值年份可由n表示;

第n年的差额净现金流量可由NDn表示。

2.2评价体系模型

绿色建筑经济评价应建立―个层次分明、全面化、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以层次分析法(AHP)模型进行指标体系建立,本模型可分为3个层次,如表2所示。

第7篇

1.1绿色建筑评价的主体

1.1.1申请单位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认证的申请单位主要为项目的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在申报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时,以业主或开发商作为申报单位;在申报设计标识时,以设计单位作为申报单位;申报运行标识时,以物业单位作为申报单位;此外施工单位还可以根据《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相关规定申报绿色施工标识。

1.1.2评价单位我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是由住建部委托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与绿色建筑专委会共同组织成立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绿标办”)来负责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管理工作,并接受住建部的监督与管理。绿标办直接受理三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指导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同时住建部还委托具备条件的地方建筑主管部门开展所辖地区一星级和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

1.2绿色建筑评价的依据

目前开展绿色建筑认证所依据的管理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所依据的技术文件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

1.3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目前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主要涉及申请单位和评价单位两方,开展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的绿色建筑认证的流程相同,均由申请单位提出申请并准备相关申报材料,由评价单位组织专业和专家评审,并根据评审结果予以公示和颁发相应等级的证书和标识。

1.4现行评价流程存在的不足

现行评价流程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对于申请单位而言,具有政府背景的评价单位的工作主要是进行认证评价,难以提供全程和及时的指导服务,特别是在对绿色建筑最终“绿色”影响程度最大的前期阶段,如图2所示,在此阶段,决策或设计的方案还未成熟,绿色建筑评价工作还未开始,难以给申请单位的方案以及时的指导和建议来避免影响最终绿色目标的实现或减少因专业知识和对政策了解的缺乏而造成重大损失的可能。2)对于评价单位而言,由于政府背景决定了其首要职能应该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战略,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以及进行行政监督,加强绿色建筑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等。目前的流程,将难以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绿色建筑评价机制,此外随着人们对绿色建筑认识的不断加深,参评项目越来越多,无疑给政府部门带来巨大的压力。

2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的构想

2.1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

在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改进时,建议在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等申请单位和政府之间引入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主要出于以下考虑:1)普通的建筑设计评价是对所设计的建筑成果在满足并支持人和环境的表面或内在需求及价值方面的程度的评价。而绿色建筑评价注重的是建筑环境特性,因此绿色建筑评价需要具有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生态学等良好专业背景的专家来执行。成立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评价人员接受建筑主管部门的从业资格授予和管理,使得从事绿色建筑咨询评价工作的人员更加专业化,不仅有利于相关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绿色建筑的推广,随着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评价的结果也会越来越准确。2)项目前期阶段对项目最终的“绿色”性影响最大,设计人员应较早地考虑评价标准中的评价条款,而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的提前介入和参与项目的决策、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充分发挥其辅助决策与辅助设计的功能,不断提供改进措施和意见,有将利于业主或开发商更好达到预期的绿色目标。3)更好地体现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将工作重心放在宏观管理的层面上,如制定科学的绿色建筑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战略;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评价体系;颁布各项优惠措施,调动绿色建筑开发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为绿色建筑的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等工作上。

2.2分阶段评价

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的利用资源、低限度的影响环境。因此,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价也应按照项目开发全过程的特点,如图3所示,按照不同阶段不同要求分阶段进行。依照全过程监控、分阶段评价的指导思想,可将绿色建筑评价分为项目策划评价、规划设计阶段评价、施工阶段评价和运营阶段评价四个阶段性评价,这与建设项目开发的过程也是相一致的。评价时,按照我国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核心内容和标准进行评价,只有某阶段达到了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开发工作。只有每个阶段都达到绿色要求,才能认为项目为绿色建筑。分阶段评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解决,对那些可能对项目全寿命周期目标产生不良影响的行为可以及时修正,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2)有利于各参与方明确各自的职责,使得责权利更清晰,对各参与方的评价有了科学的参考标准,尤其对一些界面工作的划分将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工作,避免因职责不清造成的扯皮现象。3)有利于加强业主、开发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物业管理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整个项目开发团队的理解和沟通,各方可以在充分理解项目的基础上开展各自的工作,对各阶段所参与的工作更清楚,避免了项目实施中的责任“盲区”。同时也有利于业主或开发商对项目的整体控制和掌握,确保项目绿色目标的实现。

2.3改进后的绿色建筑评价流程

基于上述思想,对绿色建筑评价流程进行改进,如图4所示。从流程图中可以发现,第三方咨询评价机构起到中间桥梁的作用,由于其可以全过程地参与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一方面可以为申请单位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为政府部门分担了周期时间长和评价工作繁琐的评价工作。

3结论

第8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遮阳文化保温文化智能型建筑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绿色建筑的思想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两次能源危机,一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绿色建筑”、“节能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建筑界、能源界最流行的话题,这些名词也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一种标榜。

仿佛建筑一被戴上“节能”的牌子,便会身价倍增,光环围绕。但是,一些开发商甚至一些建筑设计师都只片面强调节能的方面,而歪曲了“节能建筑”多代表的真正定义。在当今发达的社会,大家可以从媒体上看到关于此类描述的各种铺天盖地的报道:阳光下布置整齐闪闪发亮的太阳能光电板;追踪太阳的光纤照明;晶莹剔透的玻璃幕墙;嗡嗡作响的风力发电;零排放无污染的生产厂房;密闭高效的中水循环系统以及高度智能化的摩天大楼等。这些措施在一些设计者的心目中就是建筑节能的典型标志和特点,从而不考虑客观条件,互相模仿,技术照搬,以期给自己的设计成果带上建筑节能的帽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这些所谓的“节能商品”有时会带来更大的浪费以及更加破坏环境的后果。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要想真正的实现建筑物节能减排的效果,必须走出对“绿色建筑”定义理解的误区,系统全面的了解其含义。

台湾成功大学的林宪德教授认为,“绿色建筑”并不是昂贵的高科技产品,而是一种“住小一点的房子、简朴的建筑外形、无华的室内设计、简单的结构系统、重复使用的家具建材、最少管理的自然庭院景观”的生活智慧。[1]当然我们并不是说一定要按照林宪德教授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但这毕竟指出了对“绿色建筑”理解的一种显而易见的方式,那就是远离了高科技的建筑并不是不能成为“绿色建筑”的,真正的节能建筑应该是“源于自然”,从人们的生活环境角度出发的。

能否正确理解“绿色建筑”的含义,决定着能否建造和设计出真正符合要求的 “绿色建筑”成果。在现代我国的建筑和设计领域中,对“绿色建筑”有着许多的误解。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建筑设计节能模式的照搬照用。

绿色节能建筑具体的技术措施是由该建筑物所处的具体气候特征决定的。我国幅员辽阔,按照GB50189-200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分可以划为:严寒地区A区、严寒地区B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等几个部分。北方气候偏于干冷,建筑重视的是“保温文化”。相对于密闭的室内环境,满足采光日照要求的开窗率,多种多样的墙体保温材料是北方建筑的特点,建筑维护结构的节能主要在保温上做文章。而南方气候偏于热湿,建筑重视的是“遮阳文化”。建筑高大的挑檐,伸出窗户的遮阳,以及开窗较多,自然通风较好的开敞式建筑是其建筑特点,节能主要在通风和遮阳上做文章。在两种文化过渡的地区是保温与遮阳并重的。不同的地区文化决定了各地区建筑物的建筑特点。南方北方,热带和寒带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一些建筑师在设计时不具体分析各地区建筑文化的特点,只按照设计习惯或者个人崇尚的方式来设计,例如把北方厚重的建筑风格搬到适合小巧分散建筑的南方,把北方的各种保温节能方式照搬到南方来实现,即使采取针对于建筑物个体来说再节能再高效的措施,也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

还有一种建筑现象,很多地方都比较崇尚金碧辉煌的大型玻璃幕墙式建筑,这种建筑不仅壮观,而且极具现代化的气息,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所以各地竞相建设此类的建筑,却不知这种大型玻璃幕墙建筑无论在寒冷气候,还是在亚热带和热带气候,都是一种极端耗能的建筑。在南方日照强烈的遮阳文化地区,减少开窗可以有效的减少阳光对室内的辐射热量;在北方寒冷的保温文化盛行的地区,玻璃处理的再好也不能达到建筑外墙的保温效果;而且大型的玻璃幕墙还会使得各地建筑物不同时刻的负荷波动很大,不利于节能,所以建筑节能设计必须在具体分析当地的气候条件后才能进行实施,寻求适合建筑物的最合理的节能方式。

设计时对地理条件的忽略

首先来看一个例子:首都北京,年降水量595毫米,年总水量为43.3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8,世界的1/30,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是世界上最严重缺水的30个大城市之一。[2]然而,北京国家大剧院却在周边设计了一个面积达35500的露天大湖,再采用名为“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的新型绿色建筑技术,在剧院场地周边打了许多深水井,抽取地下80m的地热,通过热交换装置向水池提供热量,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这让人觉得总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当然,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首都北京的地标性建筑本身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同时其建筑风格构思独特,也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举这个例子并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物来说,而是用来指明建筑设计时要对建筑物所处地区的地理条件具体分析的重要性。如果某一地区水资源或者地热资源丰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水源热泵或地源热泵,而没有必要根据趋势非要强调在太阳能或者风能等新能源上面做文章。片面的强调某一种技术,而使得大量可靠的能源得到浪费,这是不经济的。所以建筑设计也要因地制宜来选择技术。只有满足当地自然和地理条件的技术才是最合理最节能的技术。

三.忽视开源节流的意义。

目前许多“绿色建筑产品”都商品化,其结果就是许多开发商或者建筑师追求单纯的所谓的绿色建筑产品,而忽略其实际效果是否合适,是否能够真正的提高生产效率和节能效果。本以为从建筑伊始便选择“绿色产品”便能保证建筑达到节能所要求的标准,这种想法的结果就是不考虑成本一味追求高科技产品,简单的以为单纯的由绿色产品拼凑起来的建筑就是最节能的,使得投资的成本远远大于由于节能而回收的资本,得不偿失。真正的建筑设计师是把节能贯穿设计的整个过程中,在设计中通过更合理的设计、更合理的控制和管理来达到节能的目标。例如在空调冷源设计过程中,一种方式是选用带热回收式的新产品冷水机组,会使原来的设计成本提高20%左右,另一种方式为采用常规的冷水机组,而在空调末端增设温控装置会使初始投资有约10%的提高,但是节能效果会更加显著,谁优谁劣,一辩便知。这么举例的意思是希望大家把节能思想贯穿于建筑物使用的整个过程,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阶段。“开源节流”是两种手段,只有把两种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节能效果。

四.“绿色建筑环境”的误区

有时当我们进入一个新建厂区或者产业园的时候,会因为厂区内部的整齐绿化效果而惊叹,但是细看之下却因为没有一只灵动的昆虫能进入人们视野而感到失落,这是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表面上达到了绿化的指标,但是却没有达到绿化所要求取得的真正效果。我们所说的“绿色建筑环境”指的是“生物多样性的绿色生态环境”。自然界中的获取吸收分解再获取是一个多样性的循环系统,我们绿化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阻止风沙,美化环境,还是为了营造一个供多种生物生态循环的系统,形成自产自销的小的生态系统,才是最健康的绿色建筑环境。而人们却根据自己的美学观念,挑选一些外观好看易于整理的单一植被和观赏作物,使绿化环境丧失了生态多样性,使各种生物丧失了有利的生长环境,增大了单一作物遭受虫害和灾害天气的危险性,得不偿失。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建议人们营造杂草丛生的环境,而是在合理管理的基础上增加植被的多样性,建设天然生态的绿色建筑环境,才能最终改善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

人工绿化 自然生态绿化

五.走出“智能型建筑”即为“节能建筑”的误区

现在人们所说的高科技,通常是一种系统非常复杂的、能量多次转换的技术。全自动化式的设备控制系统,自动根据室温调节的空调系统,太阳能制热供电的先进技术,这些都是许多智能型建筑的显著特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筑采用高度智能化系统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却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有时带来的节能回报同这种巨大的初始投入相比,是得不偿失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某办公空间节能技术对策投资回报率

我们没有必要去追究上面数据的偏差,而应关注于这种简单的,节能的设计智慧哲学。智能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方便、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采用何种智能技术是在对各种技术进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来进行的。要认真的衡量技术给节能效果、生产力效率和环境因素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技术的投资回收期,寻求最合适的技术,才能达到最优化的实施效果。单纯的利用高科技技术而脱离了实际情况的设计是不可取的。

结论: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及地理情况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气候及地理条件决定着各地区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以及采用的主要的建筑技术。而目前许多媒体和报纸常常忽略建筑物违反环保的大的方面,针对“节能建筑”只报喜不报忧,小题大做的报道其采用的某一项绿色技术,以此来显示技术的进步和优越性,这是很不合适的。真正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3]判定节能建筑的标准是建筑各方面是否都能满足节能环保的要求,而且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最优资源,而不是单独的一项产品或者技术的使用。要真正的理解和把握绿色建筑的含义。

作为一名设计院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更不能盲目的去追捧所谓的“高能效高环保”绿色产品,绿色技术,把建筑作为这些绿色产品机械的堆积成果。而是应该因地制宜具体分析技术的实用性,把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节能贯彻到建筑从设计到使用的整个过程,做到有效地开源节流,才能走出 “绿色建筑”理解的误区,设计出真正符合要求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林宪德,P1

第9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绿色施工;施工管理

引言

建筑节能、绿色施工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地方仍以传统的、欠成熟的思维模式进行施工,未实现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动员不够、管理不到位、监管不严格等。简而言之,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关注绿色生态、保护绿色环境的思路观察、考虑问题,事物认知的出发点不再是自然界中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下面就围绕着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展开分析。

(一)建筑节能

1 建筑节能的意义 建筑节能是一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及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全球性的大趋势。

当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8%,且近年来建筑数量迅速增多,年开工面积增长率高达15%。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与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特别是采暖与空调能耗,呈增长趋势,每年以1%的趋势增长。因此,一方面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的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我国的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2 我国与国外建筑能耗消耗对比

欧洲住宅年实际采暖耗能降到6L石油/m2,高舒适型,低能耗住宅达到3L石油/m2,我国以北京为例,按欧洲方法折算: 16L石油/m2,节能50%标准也是8.75 L石油/m2,表1为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设计标准的对比。

3建筑传热的方式

传热的方式可分为辐射、对流和导热三种方式。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需经过吸热、传热和放热三个过程。吸热是护结构的内表面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热量的过程;传热是指在围护结构内部由高温向低温的一侧传递热量的过程;放热则是指由围护结构的外表面向低温的空间散发热量的过程。

4建筑保温

传热异常部位的保温构造:钢筋混凝土柱、梁、垫块、圈梁和过梁等热导率较高的构件嵌入护结构,会造成保温性能差,局部热量损失大,容易出现凝结水。这些部位称为围护结构的“热桥”或“冷桥”(如图1所示)。

为防止热桥部分内表面出现结露现象,应采取局部保温措施:一是避免在围护结构中嵌入构件的内外贯通,二是在局部进行构造处理(如图2所示)。

5建筑节能误区

5.1 建筑节能=节能产品和系统的简单叠加

建筑节能一定要强调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关键在于建筑设计。在实际建设开发中,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建筑节能简单理解为多个节能产品和系统的叠加,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或信息闭塞的地区,甚至将单个节能产品或技术的应用作为市场的卖点。结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很难达到节能的效果。

5.2 节能=节省

节能=节省将节能与舒适度割裂:满足居住的舒适度是建筑节能的前提。谈建筑节能不能离开满足居住的高舒适度这个大前提。将建筑节能简单地理解为“尽可能减少建筑的各种能耗,甚至不惜降低建筑的品质”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想。我们既反对为了追求高舒适度奢侈挥霍能源和资源的建设思路,也反对人为的将节能与舒适度割裂,为了节能而节能。

(二)绿色施工

1绿色施工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在保证安全、质量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和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即为绿色施工。为了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需要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优先选用节能设备和机具,设定用电指标,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合理布局临时设施,临设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与此同时,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施工现场喷淋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大型施工现场可以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1 绿色施工管理策略

2.1.1绿色施工技术管理

(1)技术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保障。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施工新技术,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结合“四节一环保”制定专项技术管理措施,并按照“四节一环保”相关绿色施工技术要求,大力推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发研究,融入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中。

(2)结合工程组织科技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增加节水和节地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细化施工安全、保护环境的措施,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完成工程任务,达到环保和节能双重目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

(1)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科学的节能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节能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在建筑的屋顶和玻璃墙上铺设光电板,可为建筑内低压网络及部分日常用电提供能量。

(2)太阳能技术的采暖和供热功能,能很好的满足建筑物日常供热需要,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可解决建筑内一部分热水供应压力,且其经济效益明显。除此以外,太阳能还可以控制建筑物的采光,有利于建筑物的日常节能利用。

通过对太阳能与常规能源技术进行经济分析对比,算得不足3年就可收回投资。所以我们要树立节能环保的理念,在建筑施工中积极的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推动我国建筑节能水平的提高,实现“绿色”施工。

2.1.2绿色施工组织管理

建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定企业自身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并提供场地、环境、工期等保障条件。监理单位应对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承担监督责任,所以要考虑各施工阶段、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参照相关绿色施工评价体系进行相关工作。组织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应向设计、施工单位明确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施工的具体要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方法,成立企业和项目部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组织协调参建各方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审查总体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方案及具体施工措施,建立一个以建设单位为协调单位、监理等单位,参与的“横向”管理体系,主动向施工单位作整体设计交底,并要实施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要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职工能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引导企业职工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形成企业自身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及实施指南。

2.1.3绿色施工的资金支持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有些省份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制定出台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省级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激励机制,加快引导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采取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绿色建筑发展。一方面,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每年支持10个左右高星级标志性绿色建筑发展,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以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为主要抓手,引导一批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3实施管理

明确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过程,制定专项管理措施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措施,强化管理人员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将控制目标作为实际管理操作的限值进行管理,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实施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关键。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定期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出现问题时,应分析原因,从技术等方面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 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参与施工的各方都按绿色施工的要求去做,把绿色施工的各项要求落实到现场管理等各项管理中去才能不断提高绿色施工的水平。

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建筑业的能耗日益增多,节能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21世纪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围绕着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展开分析,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第10篇

“众所周知,神经中枢在人体中起到了连接、协同、调节及控制的作用,以保证人体健康、协调。在智能楼宇中,SmartStruxure 楼宇管理解决方案通过将各个子系统进行跨平台融合,实现了系统智慧集成、软件智慧管理的互联互通,带来智能用户价值,助力打造创新的‘建筑绿色生产力’。” 施耐德电气能效及楼宇事业部建筑能效中心总监孙靖表示。

系统智慧集成

不同于传统楼宇自控系统的各子系统独立运行,SmartStruxure 楼宇管理解决方案智慧集成配电、照明、安防、暖通、监控、能源管理等多种子系统,通过统一平台便可对楼宇进行综合管理。不仅提高了楼宇系统全局处理能力,实现一体化服务,而且对建筑物能效进行优化与动态管理。

其中,通过智能配电设备联网,SmartStruxure 对能源供给与需求进行双向管理,兼顾了供电质量/ 用电安全及能效管理,实现智能配电系统集成。通过暖通空调、安全防范、智能照明三大系统集成,对建筑能耗按需优化,并将所有优化策略通过能效指标予以显示和评估。比如安防视频监控显示楼宇无人时,空调、灯光等电气设备会自动关闭,从而实现节能。

除了子系统之间的智慧集成,SmartStruxure 还可以通过与行业应用(如酒店客房管理系统、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工厂车间管理系统、民航航班信息系统等)集成,使建筑智能化真正服务于业务需求。

软件智慧管理

SmartStruxure 楼宇管理解决方案在大数据、云时代下深度融合楼宇管理与信息化,通过智慧的“大脑”——软件实现楼宇各子系统、楼宇系统与第三方系统、楼宇与智能终端之间的数据分享,让楼宇更智能,管理更简捷。SmartStruxure 兼容ISO 标准通信协议,无需硬件网关即可无缝集成LonWorks,BACNet,Modbus,Webservice等第三方设备,调试便捷,降低了调试及集成成本,实现各种专业应用。SmartStruxure 智能终端远程控制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通过手机可查看系统情况,实时观察现场情况,及时得到系统报警。

SmartStruxure 提供基于云的楼宇智能管理服务,包括故障检测及诊断、远程监控与分析、报告及维护,在满足日常楼宇操作和运维需求的同时,是工程优化计划的完美助手。

用户智能价值

施耐德电气倡导“建筑绿色生产力”的理念,致力于打造绿色、智慧、以人为本的建筑,为楼宇投资者提升楼宇的资产与品牌价值,为楼宇管理者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运维手段,为楼宇使用者创造健康舒适的环境和智能体验。

SmartStruxure 凭借基础系统集成、软件智能管理,平衡、连通绿色生产力的三大驱动力,是对“建筑绿色生产力”的最佳诠释和践行:

投资绿色生产力

SmartStruxure 通过一体化综合管理平台和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简化管理流程,减少设备及人工成本,确保楼宇效益最大化;通过部署节能、环保、可持续的绿色建筑战略帮助楼宇管理者提升资产价值并延长资产寿命。运维绿色生产力

施耐德电气提供楼宇管理产品线,保证设备兼容性,增加调试便捷性。SmartStruxure 拥有易用、人性化、精美的操作界面,易于上手,提升运营水平;通过远程能效管理及能效服务、IT、云技术等,实现整个集团的参数对标及决策管理,达到能源与运营效率双提升。

第11篇

关键字:绿色建筑;优势;发展状况;可行性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它影响着生态型城市、节约型城市、循环经济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提高新时代人的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绿色建筑工程技术抛弃了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建筑方法,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其发展面临一些困境和困难,但发展意义影响深远。

1 绿色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1.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或可持续建筑。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特别是包括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绿色建筑的概念就是指建筑,在其全部的寿命周期内,不但可以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使用空间,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各种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这样的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真正地实现了人与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处,既满足了人们对舒适生活空间的追求,又很好的保护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2绿色建筑的优势

与一般的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绿色建筑不仅资源利用效率高、可循环可再生、节能环保、健康舒适、低二氧化碳排放等优点,还可以迎合建筑市场中消费者潜在的环保消费需求,将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第二,绿色建筑综合力强、影响大。绿色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综合性强,一旦发展起来,将影响到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制造、建筑设备、管理、装修、能源供给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其所影响到的各行业,又分别会影响到更广泛的学科门类,所以发展绿色建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第三,以人为本,人类是设计的核心主体,更是建筑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所以,绿色建筑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密切结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从人们健康舒适的使用需求出发来进行设计,那么绿色建筑才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价值。第四,绿色建筑整个过程都注重环保因素的考虑,从建筑方案的设计、建筑工程施工以及日后使用等都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参照当地的技术与环境条件,尽可能地使建筑成为整个环境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绿色建筑起步晚

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绿色建筑概念引入得较晚,起步也较晚,同时我们的人均资源又十分匮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很难为绿色建筑的发展界定统一的评判标准。但是由于人均资源十分贫乏,所以发展绿色建筑迫在眉睫,已经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重视。

2.2对绿色建筑理解不到位

缺乏对绿色建筑的正确理解,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依然不足等。长期以来,我国对能源的管理偏重于工业和交通节能,而对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几乎是空白。另外,全国节能建筑比例低,而节能省地型住宅销售情况不尽如人意。

2.3对绿色建筑实施性不强

缺乏操作实践及技术支持。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建筑中使用的建筑、装修材料污染严重,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

3 绿色建筑发展的可行性及发展策略

3.1绿色建筑发展的可行性

环保意识增强。建设施工过程所伴随的必然是能源消耗过程以及环境污染的过程。随着近年来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营造绿色建筑、健康住宅正成为大多数开发商、建筑师追求的目标。人们不但注重单体建筑的质量,也关注小区的环境、室内空气质量;不但注重材料的兼顾耐久和价格低廉,也关注材料消耗对环境和能源的影响,因此,传统的高消耗发展模式必然要向高效的环保型发展模式转变,绿色建筑应时而生,也符合现今世界建筑行业的发展的潮流。

各级政府和企业对施工过程中环境的控制开始给予应有的重视。一些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已率先通过了环境管理标准认证。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一方面促进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使施工过程逐步实现节能、降耗、低污染,为国家、社会和人类的环保事业作贡献。同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选择绿色建材,适时淘汰落后产品和工艺。

3.2绿色建筑的发展策略

转变观念,加深领导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基础性职能更为重要,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推广力度,鼓励市民使用建筑节能产品(如在房屋装修时尽可能使用新型节能材料等),并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消费者来尝试,此外,市场经济固有的竞争的自发性和无序性必须由政府加以规范和协调。

实施全民绿色建筑。绿色建筑的建设和推广若仅靠官方建筑来表率、宣传,也只仅限于那些公用建建筑,不能广泛涉及到农村和民用建筑;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法规,支持绿色材料、保护民众的生态建筑。依靠立法和执法实现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都应该贯穿“绿色”的理念。

第12篇

1.1建筑阶段建筑阶段在定义上可以理解为按照前期决策以及设计成果对工程进行构建,进而把两者改变成实物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工程建筑的质量非常重要,其不仅可以直接对工程在全寿命周期时间中既定目标建筑情况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构建过程中成本的控制以及多余材料和垃圾的处理也能够形成不小的影响,进一步间接决定全寿命周期效益以及环境的情况。因此,相关的工作单位把工程的安全、质量、构建速度以及成本计划具体落实到位对于绿色建筑来说非常重要。1.2决策阶段此阶段旨在根据决策内容令项目所有的概算把绿色建筑具体需要使用到的投资数目清楚地表达出来,进而供给建设项目科学投资比较可靠且稳定的技术经济指标[2]。在此阶段中,工作人员主要工作为对计划新建的绿色建筑开展恰当策划,同时对其可行性开展技术经济方面的研究与论证,进一步将可不可以开展投资的决策确定,决策阶段中的工作重心主要为完成投资估算。投资估算对于整个项目来说非常重要,其主要处于项目可行性分析时间段里面制定的,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在项目造价管理时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其对计划新建可不可以通过起到直接决定的作用。1.3设计阶段在绿色建筑项目内容中,设计阶段属于可以对其形成重要作用的阶段,该阶段的重要性不能够被忽略,因为其能够对绿色建筑完成预期要求的情况造成直接的影响。在此阶段中,工作人员主要以技术设计以及经济控制作为其工作上的特征[3]。尤其是技术设计形成很大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对项目的工艺、构造,以及装置等多个方面产生特别重大的影响,同时还能够对项目竣工后的每个方面利益形成不小的影响。1.4运营和维护阶段虽然绿色建筑在构建时期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比非绿色建筑的资本投入还要大上很多,可其在运营时间内可以表现显著的优点,工作人员以保障项目质量和安全作为基础的背景下,拟定恰当的运营计划,进行联合的管理从而达到减少运营与维护的资金投入,构建优美的环境,进一步将绿色建筑具有的内在价值在最大限度上表现出来。

2绿色建筑和过去传统建筑在经济评价方面形成的差异

2.1受益对象相异对于传统建筑经济评价来说,其研究重点在于工程前期,从另外一个意思来说也就是技术能否符合要求以及经济的合理情况等等,其可直接对项目的资本收回情况造成影响,因此,传统建筑经济评价形成的作用主要在于供给投资者参考标准,把投资者利益有效地表现出来。但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却以投资者、消费者以及开发商作为项目的主要受益人,而其在对绿色建筑开展经济评价的过程中,衡量收益的经济评价指标严重受到受益人的影响,若收益人产生变化可以直接致使其出现变化。2.2评价基础相异我国过去建筑经济评价一般主要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经济评价指标来开展,同时,按照项目的差异而并不一样。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主要按照其体系的差异而形成各种特点,同时,产生不小的差异。2.3研究时段相异在工程项目的前期研究内容中,传统建筑经济评价属于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起着对工程的环境、技术以及条件等多个因素进行全面论证的作用,但是该评价经常很容易就把建筑在设计使用年限中的运营和工作实际情况给忽略掉。绿色建筑费用相对于非绿色建筑来说要大上很多,但是由于其具备耗能小的优势可以把大于的费用慢慢收回,且最后还能够取得部分收益,这个现象不仅充分将绿色建筑可持续特点给全部显现出来,同时还确保每个受益方均能够获益,所以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内容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于建筑在所有使用时间里的运营状况。

3关于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的探讨

3.1关于绿色建筑效益指标量化的研究不少专家采取多种措施对评价指标开展量化,可其仅仅只在评价指标方面开展具有独立特点的计量,但每个指标使用度量措施存在一定的差异,经各种性质和使用措施计量的指标进行对比效果不大,由此导致最后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不够全面和严谨。但是采取层次分析法把指标的权重确认后,再使用专家们打分措施绿色建筑效益指标开展量化,可以有效地处理上述的局限性,进而达到对绿色建筑经济开展客观的评价。3.2绿色建筑效益指标设置内容分析环境在绿色建筑内容中占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所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均包含着对室内外环境的这两个指标。其在含义上可以理解为环境受到绿色建筑带来影响的情况,从效益方面来看,能够将其理解为和传统建筑相对比,绿色建筑在环境方面可以产生的效益。而工程成本的节约主要指能源和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的节约,因此,其也能够被划分为绿色建筑形成的经济效益;另外绿色建筑供给人类的服务及其作用在定义上理解为其对人们提供的个人舒适度[4]。所以,绿色建筑的效益指标主要有3个,大致可以概括为个人舒适度、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三者均对绿色建筑经济评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个都不可以缺乏。

4关于绿色建筑费用指标的探讨

根据相关的研究可以证明,相同工程,采取绿色建筑方法和传统建筑方法相对比,绿色建筑在初始期的成本远远高于传统建筑,但其在运行阶段的成本则低于传统建筑成本。所以,必须以充分考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为基础的条件下才可以对绿色建筑费用的指标开展相关的设置活动。全寿命周期费用系在定义上主要指施工开始阶段一次性造价和施工全生命期中在运行和维护两方面需要花费的资金,由此形成全寿命周期费用繁琐和种类多。因为通常建筑物均可以长时间存活,为了确保可以对全寿命周期费用计算的正确,工作人员在计算时必须采取资金时间价值理论进行科学的计算。

5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指标设置的探讨

第13篇

建筑节能、绿色施工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地方仍以传统的、欠成熟的思维模式进行施工,未实现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动员不够、管理不到位、监管不严格等。简而言之,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关注绿色生态、保护绿色环境的思路观察、考虑问题,事物认知的出发点不再是自然界中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下面就围绕着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展开分析。

(一)建筑节能

1 建筑节能的意义 建筑节能是一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及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全球性的大趋势。

当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8%,且近年来建筑数量迅速增多,年开工面积增长率高达15%。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与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特别是采暖与空调能耗,呈增长趋势,每年以1%的趋势增长。因此,一方面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的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我国的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2 我国与国外建筑能耗消耗对比

欧洲住宅年实际采暖耗能降到6L石油/m2,高舒适型,低能耗住宅达到3L石油/m2,我国以北京为例,按欧洲方法折算: 16L石油/m2,节能50%标准也是8.75 L石油/m2,表1为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设计标准的对比。

3建筑传热的方式

传热的方式可分为辐射、对流和导热三种方式。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需经过吸热、传热和放热三个过程。吸热是外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热量的过程;传热是指在围护结构内部由高温向低温的一侧传递热量的过程;放热则是指由围护结构的外表面向低温的空间散发热量的过程。

4建筑保温

传热异常部位的保温构造:钢筋混凝土柱、梁、垫块、圈梁和过梁等热导率较高的构件嵌入外围护结构,会造成保温性能差,局部热量损失大,容易出现凝结水。这些部位称为围护结构的“热桥”或“冷桥”(如图1所示)。

为防止热桥部分内表面出现结露现象,应采取局部保温措施:一是避免在围护结构中嵌入构件的内外贯通,二是在局部进行构造处理(如图2所示)。

5建筑节能误区

5.1 建筑节能=节能产品和系统的简单叠加

建筑节能一定要强调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关键在于建筑设计。在实际建设开发中,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建筑节能简单理解为多个节能产品和系统的叠加,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或信息闭塞的地区,甚至将单个节能产品或技术的应用作为市场的卖点。结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很难达到节能的效果。

5.2 节能=节省

节能=节省将节能与舒适度割裂:满足居住的舒适度是建筑节能的前提。谈建筑节能不能离开满足居住的高舒适度这个大前提。将建筑节能简单地理解为“尽可能减少建筑的各种能耗,甚至不惜降低建筑的品质”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想。我们既反对为了追求高舒适度奢侈挥霍能源和资源的建设思路,也反对人为的将节能与舒适度割裂,为了节能而节能。

(二)绿色施工

1绿色施工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在保证安全、质量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和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即为绿色施工。为了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需要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优先选用节能设备和机具,设定用电指标,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合理布局临时设施,临设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与此同时,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施工现场喷淋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大型施工现场可以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1 绿色施工管理策略

2.1.1绿色施工技术管理

(1)技术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保障。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施工新技术,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结合“四节一环保”制定专项技术管理措施,并按照“四节一环保”相关绿色施工技术要求,大力推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发研究,融入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中。

(2)结合工程组织科技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增加节水和节地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细化施工安全、保护环境的措施,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完成工程任务,达到环保和节能双重目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

(1)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科学的节能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节能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在建筑的屋顶和玻璃墙上铺设光电板,可为建筑内低压网络及部分日常用电提供能量。

(2)太阳能技术的采暖和供热功能,能很好的满足建筑物日常供热需要,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可解决建筑内一部分热水供应压力,且其经济效益明显。除此以外,太阳能还可以控制建筑物的采光,有利于建筑物的日常节能利用。

通过对太阳能与常规能源技术进行经济分析对比,算得不足3年就可收回投资。所以我们要树立节能环保的理念,在建筑施工中积极的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推动我国建筑节能水平的提高,实现“绿色”施工。

2.1.2绿色施工组织管理

建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定企业自身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并提供场地、环境、工期等保障条件。监理单位应对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承担监督责任,所以要考虑各施工阶段、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参照相关绿色施工评价体系进行相关工作。组织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应向设计、施工单位明确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施工的具体要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方法,成立企业和项目部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组织协调参建各方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审查总体 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方案及具体施工措施,建立一个以建设单位为协调单位、监理等单位,参与的“横向”管理体系,主动向施工单位作整体设计交底,并要实施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要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职工能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引导企业职工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形成企业自身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及实施指南。

2.1.3绿色施工的资金支持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有些省份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制定出台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省级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激励机制,加快引导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采取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绿色建筑发展。一方面,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每年支持10个左右高星级标志性绿色建筑发展,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以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为主要抓手,引导一批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3实施管理

明确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过程,制定专项管理措施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措施,强化管理人员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将控制目标作为实际管理操作的限值进行管理,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实施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关键。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定期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出现问题时,应分析原因,从技术等方面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 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参与施工的各方都按绿色施工的要求去做,把绿色施工的各项要求落实到现场管理等各项管理中去才能不断提高绿色施工的水平。

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建筑业的能耗日益增多,节能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21世纪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围绕着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展开分析,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第14篇

    建筑节能、绿色施工在我国尚处于初步阶段,很多地方仍以传统的、欠成熟的思维模式进行施工,未实现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同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动员不够、管理不到位、监管不严格等。简而言之,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关注绿色生态、保护绿色环境的思路观察、考虑问题,事物认知的出发点不再是自然界中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下面就围绕着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展开分析。

    (一)建筑节能

    1 建筑节能的意义 建筑节能是一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是执行“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及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全球性的大趋势。

    当前,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8%,且近年来建筑数量迅速增多,年开工面积增长率高达15%。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与居住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特别是采暖与空调能耗,呈增长趋势,每年以1%的趋势增长。因此,一方面我国当前建筑节能的形势依然严峻,另一方面我国的建筑节能潜力巨大。

    2 我国与国外建筑能耗消耗对比

    欧洲住宅年实际采暖耗能降到6L石油/m2,高舒适型,低能耗住宅达到3L石油/m2,我国以北京为例,按欧洲方法折算: 16L石油/m2,节能50%标准也是8.75 L石油/m2,表1为住宅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设计标准的对比。

    3建筑传热的方式

    传热的方式可分为辐射、对流和导热三种方式。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传热需经过吸热、传热和放热三个过程。吸热是外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从室内空气中吸收热量的过程;传热是指在围护结构内部由高温向低温的一侧传递热量的过程;放热则是指由围护结构的外表面向低温的空间散发热量的过程。

    4建筑保温

    传热异常部位的保温构造:钢筋混凝土柱、梁、垫块、圈梁和过梁等热导率较高的构件嵌入外围护结构,会造成保温性能差,局部热量损失大,容易出现凝结水。这些部位称为围护结构的“热桥”或“冷桥”(如图1所示)。

    为防止热桥部分内表面出现结露现象,应采取局部保温措施:一是避免在围护结构中嵌入构件的内外贯通,二是在局部进行构造处理(如图2所示)。

    5建筑节能误区

    5.1 建筑节能=节能产品和系统的简单叠加

    建筑节能一定要强调技术的集成和创新,关键在于建筑设计。在实际建设开发中,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建筑节能简单理解为多个节能产品和系统的叠加,在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或信息闭塞的地区,甚至将单个节能产品或技术的应用作为市场的卖点。结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很难达到节能的效果。

    5.2 节能=节省

    节能=节省将节能与舒适度割裂:满足居住的舒适度是建筑节能的前提。谈建筑节能不能离开满足居住的高舒适度这个大前提。将建筑节能简单地理解为“尽可能减少建筑的各种能耗,甚至不惜降低建筑的品质”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思想。我们既反对为了追求高舒适度奢侈挥霍能源和资源的建设思路,也反对人为的将节能与舒适度割裂,为了节能而节能。

    (二)绿色施工

    1绿色施工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在保证安全、质量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和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即为绿色施工。为了达到绿色施工的目的,需要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优先选用节能设备和机具,设定用电指标,充分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合理布局临时设施,临设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与此同时,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施工现场喷淋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大型施工现场可以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2.1 绿色施工管理策略

    2.1.1绿色施工技术管理

    (1)技术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保障。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施工新技术,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结合“四节一环保”制定专项技术管理措施,并按照“四节一环保”相关绿色施工技术要求,大力推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开发研究,融入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标准中。

    (2)结合工程组织科技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增加节水和节地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措施,细化施工安全、保护环境的措施,满足绿色施工的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完成工程任务,达到环保和节能双重目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到:

    (1)对于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科学的节能理念是必不可少的,建筑节能技术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在建筑的屋顶和玻璃墙上铺设光电板,可为建筑内低压网络及部分日常用电提供能量。

    (2)太阳能技术的采暖和供热功能,能很好的满足建筑物日常供热需要,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可解决建筑内一部分热水供应压力,且其经济效益明显。除此以外,太阳能还可以控制建筑物的采光,有利于建筑物的日常节能利用。

    通过对太阳能与常规能源技术进行经济分析对比,算得不足3年就可收回投资。所以我们要树立节能环保的理念,在建筑施工中积极的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推动我国建筑节能水平的提高,实现“绿色”施工。

    2.1.2绿色施工组织管理

    建立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和制定企业自身单位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并提供场地、环境、工期等保障条件。监理单位应对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管理承担监督责任,所以要考虑各施工阶段、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参照相关绿色施工评价体系进行相关工作。组织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基础。绿色施工是指在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应向设计、施工单位明确绿色建筑设计及绿色施工的具体要求,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熟悉掌握绿色施工的要求、方法,成立企业和项目部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指定绿色施工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组织协调参建各方的绿色施工管理工作,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严格按照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审查总体方案中的绿色施工方案及具体施工措施,建立一个以建设单位为协调单位、监理等单位,参与的“横向”管理体系,主动向施工单位作整体设计交底,并要实施中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要加强绿色施工的宣传和培训,通过培训使企业职工能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引导企业职工对绿色施工的认识,形成企业自身绿色施工管理标准及实施指南。

    2.1.3绿色施工的资金支持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节能减排工作会议精神,有些省份会同住房城乡建设厅联合制定出台绿色建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省级专项资金,建立健全绿色建筑激励机制,加快引导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采取补助和奖励等方式,支持绿色建筑发展。一方面,以单体建筑奖励为主,每年支持10个左右高星级标志性绿色建筑发展,提高绿色建筑质量水平;另一方面,以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发展为主要抓手,引导一批低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3实施管理

    明确控制要点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和施工过程,制定专项管理措施根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制定各阶段绿色施工具体保证措施,强化管理人员对控制目标的理解,将控制目标作为实际管理操作的限值进行管理,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宣传教育。实施管理是绿色施工管理的关键。确绿色施工控制要点目标以及现场施工过程控制目标,定期将实测数据与控制目标进行比较,出现问题时,应分析原因,从技术等方面制定纠偏和预防措施并予以实施。 实施动态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逐步实现绿色施工管理目标,收集各个阶段绿色施工控制的实测数据,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参与施工的各方都按绿色施工的要求去做,把绿色施工的各项要求落实到现场管理等各项管理中去才能不断提高绿色施工的水平。

    结束语

    随着近年来建筑业的能耗日益增多,节能就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21世纪中国建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围绕着建筑节能与绿色施工管理展开分析,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以启示和借鉴。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绿色房地产建筑;建筑价值体系;整合设计;LEEDTM

1、绿色房地产建筑价值分析

房地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其商品,即建筑的最终价格无疑要受到市场的影响,但这个价格的内在,价值却有其一定的承载体,并不如价格的变动那样频繁。就目前的理解来说,其价值构成,即衡量其价值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条:

社会性:即交通、水电等基础配套设施以及商业、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设施;

适用性:即建筑是否符合建设目的,如:满足日照、水电、保温隔热等要求;

安全性:即指在建筑的结构、构件、使用的材料以及建筑建造等方面的安全效果;

艺术性:即指建筑艺术效果,如建筑的式样、色调、风格等;

经济消耗:建造费用、维护费用等;

其它附加:如设计、建造和维护该建筑的团队素质的高低,建筑内的既有人群等;

必须强调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情趣等的改变,这个价值体系也在相应的不断变化。而这些导致建筑价值改变的因素中,一些具有短期效应,而另外一些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就当前而言,房地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对GDP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2005年占GDP的16.75%),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周围的水域、空气质量以及社会群体的结构。而我国目前正面临严峻的能源和资源危机。因此,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前的建筑价值体系,不仅仅是一个市场规范化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梦,同时还是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那么如何将建筑价值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联系起来,同时又能提供给这个价值链中的各个个体一个充分实现其价值的机会呢?笔者认为,绿色建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此问题,成为建筑新价值概念的有力承载体,成为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效沟通的桥梁。为解释这个答案,首先,我们来简单明确一下绿色建筑特点。

2、绿色房地产建筑特点

节能:相比同期、同类建筑节能30%到50%,并降低长期的维护费用;

舒适:舒适热环境、光环境、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等,减少大楼综合症的产生,并提高工作效率5-15%;

环保:用水量减少 20-30%;固体废物排量减少 35-40%,减少对空气及水的污染等;

基于以上这些特点,特别是节能、舒适两项,我们不难体会到绿色建筑所蕴涵的巨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可以说绿色建筑不仅正在改变着社会对于建筑价值的理解,而且正在促使形成新的价值观。

3、绿色房地产建筑案例分析

那么绿色建筑在达到节能的同时,是否能够保证舒适性呢?答案是肯定的,绿色建筑并不以牺牲舒适性为前提,而是进一步提高舒适性,当然这里的舒适性是能动的、理性的舒适性。在实施绿色建筑过程中,其多项舒适性指标得到了提高,我们以新风量为例,如表2所示。可以看到,为了达到国际舒适性标准ASHRAE62,以上空间的新风量相比国内标准都作了增加,绿色建筑的额外投资一般可以控制在原有成本的5%以内,其关键在于采用整合设计的方式。 就以上的理念,对于自营性发展商而言,相对容易接受,他们需要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性。但对于占市场比例更大的商业性发展商而言,由其商品的特点出发,他们并不注重长期效益,而是希望在短期销售过程中实现价值。因此,就产生一个该新价值体系为是否为市场,为消费者所接受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显然有两件事情要做:首先,要加强整个市场对于绿色建筑的了解,这需要通过系统的宣传来付诸实施;其次,考虑到大多数客户并非专业人士,市场应该提供容易理解,而又行之有效的评估系统,帮助客户进行商品识别,从而避免目前房产市场中出现的鱼目混珠的情况,保证绿色地产商的前期投入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在执行过程中,后一点更为容易,也更为有效。

4、小结

大家都有这样的常识,以前买车的时候,一般不会关心油耗高低,但是现在往往将其列为选车的首要条件之一,这源速上涨的油价,同样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今后购买或租用建筑。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我们对建筑的舒适性、健康性必将投以更多的关注。这些都将成为支持绿色建筑成为建筑新价值体系承载之一的重要驱动因素,而只有使得这个来自于市场本身的新建筑价值体系真正为市场所接受,我们才能切实有效的驱动发展商去营造绿色建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相应的,处于这个价值链中的各个个体也将获取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在晖,《WTO 与房地产营销》,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