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准课堂教学范文

精准课堂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准课堂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精准课堂教学

第1篇

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当笔者试图通过讲祥林嫂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打工,因为鲁四老爷一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在每年“祝福”之时从最忙的人变成最闲的人这种变化时,我发现不少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而且眉头是皱着的,这说明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没有感觉的,不明白这与祥林嫂这个人物有何关系。有些学生可能还在想,少做事不更好吗?做得多,拿的工钱并不增多,不是被剥削得更深么?我想,这主要可能还是学生不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了解人物境遇的缘故,所以学生才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敏感性。而出现这种细节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引导学生具体研习文本,让学生真正把握小说中的潜在语言。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就停止了简单分析祥林嫂忙与闲的前后变化,而是带领学生看祥林嫂在忙与闲中的神态表现。一开始是参与祭祀,“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后第二次是不让参与,被“祥林嫂,你放着罢!”给弄得讪讪的;第三次祥林嫂自以为捐了门槛了,就可以参与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却还是一句 “你放着罢,祥林嫂!”,“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在这样的对比解读下,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忙与闲的背后是一种精神迫害,而祥林嫂神态的变化正是这种迫害的直观反映,最终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再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角度去解读,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正是关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神态的细节,改变了教学方式,才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了。

把握课堂教学细节,就要辨析W生各种微妙反应,并以此来研判学情。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反馈,教得怎么样,直接体现在学生反应中;学得到位不到位,教师也应该以具体细节来把控。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互动的主动性、提出质疑的方向性等不同角度来加以辨识,以此来看具体的教学是深还是浅,是需要继续深化还是就此结束,需不需要临时更换新的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换一种新的教学思路,等等,这些都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细节来加以判断。如果作为语文教师,没有一颗细心审慎的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的比较明显的教学反应不闻不问的话,就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教师教的学生不想听、不愿听或者听不懂,学生想知道的却始终无人解答,长此以往,课堂就实质上成为“一言堂”了,虽然形式上可能有互动,但是并不是基于教学双方的互动,而是教师一方预设的互动,这样也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机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反馈教学质量的细节,并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同样是在小说《祝福》教学中,虽然祥林嫂的境遇很悲惨,但是我发现在讲到祥林嫂絮絮叨叨重复着儿子阿毛被狼吃的事情时,并无悲伤同情的反应,特别是一出现“我真傻,真的”时候,有不少学生竟然吃吃笑了起来。他们认为这个祥林嫂有自己自作自受的一面,小孩子自己看不住被狼吃了,然后又听信鬼神捐门槛导致自己身无分文,心理太脆弱受不了打击,思想古板不知道换一家打工,等等。有不少学生甚至还认为,祥林嫂的死完全是自己不争气造成的,怪不得别人,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这样的反馈来看,我想学生对祥林嫂之死,并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挖掘。

针对这一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我决定改变教学的重点和方式,深入探究“谁是致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我引导大家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思考:祥林嫂为人很能干,为何落到成为乞丐、身无分文、最终饿死的下场?祥林嫂为人很和顺听话,为何鲁四老爷一家从一开始的称赞到最后的嫌弃、抛弃?祥林嫂在被婆婆卖了重新嫁人、儿子死了被赶出来、被周围人嘲笑致使神经不正常这一系列境遇中,有没有反抗,其最终结果如何呢?在这样一层一层的追问下,学生们也慢慢发现,虽然没有直接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但是随着祥林嫂每一次逆来顺受导致的更坏境遇,每一次反抗后带来的只有更大的失望,可以看到杀死祥林嫂的是一张隐形的网:夫权和族权,导致祥林嫂反抗想死而不得,被逼嫁人,而且被剥夺了居住的屋子和打工所得;神权,引诱祥林嫂甘心拿两年工资去捐门槛,却发现这样的做法连心理压力都没有帮她减弱,反而使其更加受到精神上的伤害;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权势阶级,在祥林嫂有用时往死里剥削、无用时弃之敝屣更是致祥林嫂于死地的直接原因。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才明白祥林嫂所有的不正常都是在这样无形大网中受到的戕害所致,也就生发出对人物的真正同情和理解了。

第2篇

《礼物》这节课里,文章一开头就说道“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独自住在山脚下的小屋里。”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抓关键字。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婆婆?”

“孤苦伶仃的老婆婆。”

“‘孤苦伶仃’是什么意思?”

“没有邻居,一个人住。”

老师再三强调:“孤苦伶仃”就是没有邻居,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真是这样吗?相差甚远。

“孤苦伶仃”这个典故出自晋·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读音ɡū。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孤,无父也。——《说文》 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苦读音kǔ。(形声。从艸,古声。本义:苦菜)苦,大苦苓也。——《说文》 伶读音línɡ。(形声。从人,令声。本义:古乐官名、相传黄帝时有伶伦,世掌乐官)仃读音dīnɡ。伶仃:孤独。[伶仃]也作“零丁”。

综上所述,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按照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能为一个人所依所靠的也就是自己的嫡亲,所以说老婆婆孤苦伶仃,也就是老婆婆无儿无女,甚至于无远房亲戚,怎样扯,都不会扯到老婆婆无邻居。你说是不是相差很远。

再者,文中写道,老婆婆讲将“微笑”的礼物送给“伤心的人”“愤怒的人”“劳累的人”等等。如果老婆婆没邻居的话,又哪来这么些各式各样的人呢?

文章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写老婆婆是如何如何的贫穷,后半部分写老婆婆如何面对自己的贫穷。在两部分的衔接上,老师设问:“老婆婆在非常孤单、非常贫穷的生活面前是自甘堕落吗?”老师话音刚落,听课的老师隐隐发笑。如此语言环境,能用“自甘堕落”吗?值得商榷。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中国成语更是变化莫测。这里涉及一个语言环境问题。特定的语言环境只能用特定的成语,一旦用错,就贻笑大方。在说懵懂少女,貌,爱慕虚荣又好吃懒做,人生观、价值观一偏斜,就会寻求直接、简洁的,也是被世人鄙夷的生活方式,自己还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这谓之“自甘堕落”,而说到文章中此种特定的生活状况,如何面对的时候,用“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应当更加妥贴。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语言;科里奥利力;大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81-03

Abstract Coriolis force can be applied on many explanations, such as Foucault pendulum, trade winds monsoon, tropical cyclone, the influence of earth rotation to molecular spectroscopy, and so on. But, in the university physics class teaching, it is a difficult point out where the Coriolis force comes from. This makes the Coriolis force a difficulty to be clearly expressed in class. Mathematical language is famous for its accuracy.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athematical formula and derivation in class teaching can sometimes produce unexpected good results.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use mathematical formula and derivation in class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oriolis force. During the derivation, we get the formula of the acceleration relative to the Coriolis force. This example also clearly shows the source and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 Coriolis force.

Key words mathematical language; Coriolis force; college physics

1 前言

科里奥利力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基本上是作为选读内容来处理的,学生最多是听说过而已,更不用说理解了。但是科里奥利效应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能够补充讲授科里奥利力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非物理系学生来说,不能像对物理系的学生一样要求他们。如何让非物理系学生更易理解这方面的内容,以至可以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本文试图作一个试探性的研究[1]。

法国人科里奥利在1835年最先用数学方法描述了科里奥利效应,所以科学界用他的姓氏来命名此种力,而这种力的本质即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从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可以知道,对于物理问题的讨论通常是对于惯性系而言的,但是地球是一个转动缓慢的参考系,并不是严格的惯性系(由于宇宙空间中到处都存在引力,真正理想的惯性系是无法找到的)。讨论科里奥利效应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是惯性系。但是对非惯性系来讲,只要加上适当的惯性力,牛顿运动定律的形式就仍然成立,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惯性力是没有施力物体的,它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的自转会导致物体的运动受到两种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若将地球看成非惯性系,研究相对于地球运动的物体时,应加上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

由于自转的存在,地球并非一个惯性系,而是一个转动参照系,因而地面上质点的运动会受到惯性力的影响。为了在惯性参考系中描述转动转体系的运动,需要在牛顿第二定律方程中引入一个假想的力,这就是科里奥利力。引入科里奥利力之后,人们可以像处理惯性系中的运动方程一样简单地处理旋转体系中的运动方程,大大简化了转动参照系的处理方式。

科里奥利力可以应用在许多现象的解释上,比如傅科摆、信风与季风、热带气旋、对分子光谱的影响等。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教材提到科里奥利力的时候只给出图1和公式(1)[2-3]。

如果角速度ω不是常数,非惯性力中还有一项不可以忽略,讲地球的角速度可以认为是不变的,所以一般教材上都把这一项给忽略掉了。

3 结语

采用不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给出转动参考系中的加速度,由此可以精确地说明科里奥利力的由来,使学生对科里奥利力的来源的困惑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姚琴芬,蒋耀妹.谈谈科里奥利效应[J].物理与工程,

2006(5):59-62.

[2]张三慧.大学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 设置问题 创设情境 科学分组 分层目标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075-01

1 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不能停留在讲什么、讲多少、重难点是什么等知识层面上,我们集体备课要解决的是:

第一:明确该老师讲的知识

一般地说,“知识”包括词汇、固定词组、语法,如What’s this ?这种常见句法等等,都是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并已熟练运用的东西,我们不可能再现发现知识的过程,也无需想象与创造,这就该老师讲;那些学生合作探究也解决不了的,也该老师讲;不要一说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就什么都不讲了,全成了小组合作,该老师讲的就老师讲,且必须要条理清楚、少占用时间,它没有小组合作探究的价值。另外还要确定应增加或删减的知识,应调整排列先后顺序的知识,需要重新组合的知识。

第二:精心设置该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

对于虽有已知答案,但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或发现,而不是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对学生个体而言,却是一种探索、独立的发现,那么就需要合作探究。

对于人们从未提出过的、全新的,属原创性问题的,也需要学生合作探究。

对于书中已有,但答案单一或简单,需要加强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就需要合作探究。

对于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学科语言的就需要合作探究。

第三:确定问题与创设情境

情境创设与问题设置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实际相结合,把所学的知识放在问题中,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是学生感兴趣、愿参与的。问题是一种特殊的情境,是学生面临一个不易达到的目标和困难问题时的情境。问题的存在与否是相对于问题解决者-学生而言的,不是针对课本已有知识的师问生答,不是把书本知识设置成问题,不是把有现成答案的知识设置成问题,更不是知识的罗列,这种问题只能是浪费时间。

第四:灵活选择课堂模式

不是所有的课都用一个模式,也不是每节课就只有一个模式,更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小组合作探究。要尊重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顺序,而不是按你设计好的顺序,你的设计再精心、再完美也要经过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一关,解决学生提出或遇到的问题是一节课的关键,要随时随地做好应急准备,改变的准备,甚至完不成你所谓的教学任务的准备。

第五:教会学生学习

要坚持不懈地教学生用本学科语言去回答问题;用本学科的思维方式去思维;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听,即,认真听教师讲自己有疑问的、不明白的地方,并及时提出问题和想法;认真听教师和其它学生提出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并及时提出问题和想法;认真听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看,即,仔细看教材,详细了解知识的基本脉络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仔细看黑板,及时了解教师的重点板书、书写格式、操作手法等;仔细看习题要求、习题已知条件;仔细看小组同伴的优点并学为已用。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想,即,思考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尤其是新的或最佳的途径;思考自己的错误原因和改正的方法;思考他人的错误原因及改正的方法;思考适合自己的记录方法和记忆方法。

我们要教会学生怎么记,即,书上有的重难点划下来;教师补充的在书上记下来并及时提醒;书上没有的笔记上记并也要及时提醒;笔记上要记补充的、没有的、难理解的或自己感兴趣的;要教学生笔记是自己看的不是让教师检查的,只要自己看得懂即可。

总之,集体备课就是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深入挖掘教材、研究学生,更重要的是真诚合作,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切忌不信任、不作为、只索取别人的经验、不奉献自己的长处的行为。

2 个性设计

第一:科学划分合作小组

要使小组间尽量减少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学业成绩方面,尽量使各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别怕出错,别急于提示或干脆告诉答案,之后,由老师及时分析综合并呈献给学生准确的知识体系或答案,否则你一言我一语的东西学生掌握不全或掌握不牢。

第二:设定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分层学习目标

什么层次的学生应完成什么样的学习目标要想好,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必须心中有数,谁会什么、会多少、本节课应该达到什么程度要了然于胸。要确保每节课上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一定的进步,哪怕是一小步,不要力求人人都达到同一水平。

第三: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真正的付出才会有回报。你看不起他们、讨厌他们、憎恨他们、仇视他们、甚至放弃他们都无助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只能使关系越来越僵,你的课越来越难上,你觉得忍受到他们毕业你就可长舒一口气,就好像终于可以见到光明了,那你的前途呢?正所谓“苍蝇撞玻璃----有光明没前途”,苍蝇要是撞墙上,没了光明也没了前途。

总之,作为老师,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从小处着手,不能从细微处认真做,不能把理论紧密联系教学实践,那么,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理论只能让我们的教学陷入困境。此外,我们还应从上课的心情、仪表等方面做好各种准备,让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师生的快乐,让每一节课都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5篇

关键词: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理念 操作

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往往很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忽略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教育和影响。新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了全新的定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少讲求效果,只是一种模糊的操作,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有名无实。因此有必要从理念和操作方面谈一下。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质量,改进教师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同时,由于评价涉及到的因素十分复杂,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人们公认的难题。就此,笔者认为,将“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论陈述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价指标的设立要促进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不仅要让学生正确理论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重要人文素养的培育,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1、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归根到底,这实质上就是语文课堂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具体表现”。

2、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生养育的圣殿。语文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应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的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具有了积极的鉴赏态度,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也会陶冶了性情,涵养了心灵……

3、教师要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情态、态度、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等特点,它和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两个维度不一样,一般是难于明确地显性表述出来,更不可能一节课一节课具体地罗列出来,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既要有机地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又要把握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和氛围。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操作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学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职,而作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完全改变这种局面。但不仅仅光有理念,还要更好地实施。

为了更好地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就笔者的教学感受来说有以下几点可尝试操作。

(一)着重朗读教学

古人常说“披文入情,缘情入理”,而朗读正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入了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何其芳的诗歌《秋》和梁衡的《夏感》,这个单元以自然四季为内容,以抒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为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在自然中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典雅的人文修养。

这个单元的朗读更尤为重要,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注重了朗读、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引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二)情景中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辅助手段,如音乐、图片、表演等手段来设计某种情景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作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羚羊木雕》时,可让学生表演自己家庭生活中的一些小矛盾、小分歧,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讨论如何处理家庭矛盾。

再比如,拿说明文这一类体裁来说,说明文中没有具体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故事情节,似乎说明文就毫无情感可言。其实,有许多说明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情感美。如《中国石拱桥》,如果展示其中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一些图片,尤其是卢沟桥是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见证的实况图片或电影,学生在这些营造出来的情景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它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背景》、《台阶》、《老王》等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制作成多媒体,让多媒体的真实再现为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关注弱势体的心灵。

第6篇

(满分50分)

选手编号: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权重分

应得分

目标与实施

三维目标明确、具体、科学合理,面向全体、全面发展、能动态调控教学过程。

5

教材的理解与处理

准确把握教材的文本价值,教学重、难点准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创造性地利用、开发教学资源、整合教学内容。

8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有序,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实施能够较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真正落实教学目标。

8

教学方法

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能整合各种资源,媒体运用得当。

5

教师素养

仪表大方得体,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语言生动,简练清晰;板书书写工整规范;灵敏机变,善于驾驭课堂。

8

教学效果

整体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统一和谐);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有效完成教学各环节任务。

6

说课

围绕主要内容取舍有度,详略得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5

能够对教学展示环节内容进行有效补充,并简要说明这样做的依据。

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模式 有效教学

自从2010年甘肃省推行高中新课程实验以来,围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及高效课堂标准的讨论、探索成为各基层学校教研教改的主旋律。“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就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什么样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成为困扰基层学校教师的两大核心问题。作为基层学校专门负责教科研工作的本人,也为此做出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获得了一些心得,形成了粗浅的认识,在此与各位同仁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要探索、构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先不妨回顾一下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与不足。在分析、研究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本人深切地认识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此种课堂教学一般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与“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构成。

此种教学模式一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只讲学生只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本人认为它最大的危害是教师照搬教参、教案,将问题与问题的分析过程及解决办法统统包办后强加给学生,对于知识学习与问题的分析学生只能有听的份,没有提出自己分析见解的机会,时间一长,单调的教学方式与枯燥的讲解自然而然地挫伤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好奇性、能动性与创造力,统统被教师喋喋不休的讲解所扼杀,“教”与“学”完全脱离,“未成才前先成柴”,“高分低能”就是这一模式下的“特产”。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是领会和记住教师讲授的言论,其最大的危害就是限制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根本上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缺乏主见、缺乏创新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知识容器”,此种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校就不应该叫“学校”,而应该称为“教校”。

可喜的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推进,我们一些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标感悟与课改先进学校课堂教学模式观摩的基础上,课堂教学模式正在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他们从新课程理念出发,牢牢抓住新课程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围绕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情感、提高能力与形成价值观设计课堂学习方案,由教案到学案不仅仅只是一个字的改动,而可以说是一次教学革命。认真分析、总结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一般由“引入”“自学”“交流”“展示”“练习”与“总结”六个环节构成。

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关心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充分,活动是否导致了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关注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内容理解是否准确、深刻,对学生活动预设是否有效,活动过程的组织与引导是否得力。本人深深地认识到,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自主性得到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体验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团结精神与民主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得以全面关注与培养,本人坚信这就是新课程背景下应该积极构建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当然,我们要积极探索有效教学模式,但不能使教学走向固定、僵化的模式化。

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才算有效教学”这个问题,本人分析总结认为,我们教师的教学无外乎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基于自己教学经验的教学,第二类是基于教材的教学,第三类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经过分析发现,第一、二类教学往往带有浓厚的传统教学色彩,在这两类教学中教师往往奉行“满堂灌”主义,“教”与“学”相脱节,出现教师独霸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一言堂”现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遭到无情的扼杀,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无情地剥夺,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被无情地割弃,教师将教材内容的讲授当做终极目标,全面育人最终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根据“金字塔”理论,这两类课堂教学中教师尽管很辛苦,但课堂教学效果最差,在此两类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教书匠”“搬运工”的角色。而第三类教学是以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围绕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灵活设计学案,充分发挥教材的培养功能,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优点与创新能力,始终不渝地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育人目标,在此类教学中,教师是以“教育家”的形象出现在课堂,毋庸置疑这种基于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课堂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46-01

2015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贵州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贵州省首届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的观摩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来自全省各州、市的20名青年教师通过板书设计、即兴演讲、说课、评课等环节将自己在教学中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整个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即兴演讲和说课两个环节,因这两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如何融入实际教学中进行展开的。如即兴演讲中各参赛选手围绕新课标中提出的"数学有趣"、"数学好玩"等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阐述,说课环节每一位赛手的每一个说课环节都紧紧围绕着新课标提出的理念深入浅出地进行,将新《课标》在实际教学中的引领作用体现得活灵活现。下面我就以本次活动的观摩感受,同时结合我个人在教学实际情况就"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实际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要转变教师思想方面的认识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新课程标准,并且深入了解新课程标准,参与新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实践。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系列适应时展的理念,在目标体系、内容结构、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可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这些好的理念和方法对于我们教育一线的老师,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教师认识还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没有深入的去理解和认识课标的精髓,没有理解就不能将课标中提出的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去。因此这就要求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特别农村教师的思想认识,除了加大培训力度,让大多数一线教师都能走出去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外,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树立教师有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全体教师自愿去学习,自觉地去学习,同时从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方面去学习。这样我们的老师都拥有专业化的理论和素养后,才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去将《新课标》中提出的适应时展的新型理念和方法付诸实践,才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基础。

2.要转变教师角色方面的认识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思想要改变,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韩愈的《师说》曾对教师角色是这样阐述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与实际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2.1 教师应改变为平等者的角色。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在课堂中要"师生平等",教师在对学生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和信仰的基础上合作互动,以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以学生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平等者的角色,以豁达、开朗、睿智、幽默去感染学生,只有平等的对侍,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启迪和理性的升华。为此,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经常深入学习小组的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困惑,教师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做到了,允许学生错,错了允许重答;答的不完整允许补充;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辩;教师错了允许提意见。教师把教学活动看成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寻求答案的过程,从而真正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2.2 教师应改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这里的引导与以往引导不同,以往引导主要是找出学生问题所在,然后通过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教师心目中早已有的标准答案上和既定思路上来,说白了,就是老师设计好圈套,让学生往里钻。这就违背了新课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学习目标由学生确定,过程让学生参与,问题让学生提出,内容让学生总结,方法让学生归纳的理念。

2.3 教师应改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角色。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还必须是研究者角色,教学的研究者与科学研究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任务。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研究:如何设计好导学案;如何设计问题引起学生争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疑点;如何教会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如何教会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如何教会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表、获取信息;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还要研究学生合作探究中的困难,鼓励学生尝试多种途径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推动学生克服困难;同时还要研究本课程的基本流程和实施规律,探索指导学生的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式等等。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切切实实的转变角色,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发挥积极促进作用,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与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3.要转变教师教学评价方面的认识

《新课标》别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作了强调,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做到正确客观地评价是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是对学生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关注,是对学生生命的关爱。也是新课标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部分。

3.1 教师的课堂评价要全面、客观。看一个学生不能只看他的学习成绩,还要看他的学习态度;不仅要看他的学习态度,而且要看他的学习方法、看他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状态。

3.2 教师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为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因此,评价方式必须服从评价目的,通过教师的评价,要能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主动性与自觉性,鼓励他们不断上进。

3.3 教师评价要注重主体。教学的评价一般只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我应为还应参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评价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事,应适当的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其他学生及时的鼓掌,使他们被重视的感觉。有时,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可能比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彻底更透彻,老师不能唱独角戏,要想方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来评价他人,或作自我评价,要将这三种如果能有机结合起来,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3.4 教师评价要有发展性。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和标准来评价学生,要看到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现在的丑小鸭都可能变成以后的白天鹅。相反,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就会影响这个学生的一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切忌用僵化、固定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要看到他们的努力、看到他们每点的进步和变化,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在评价标准掌握上,要有一定的相对性。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不是单方面处理一个问题就能达到目的的问题。在全面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引领,全新的转变自己的思想,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地位,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使《新课程标准》与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更好的有机结合,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化学课堂 分层教学 分层训练

一、实施分层教学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实施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原则最具体的体现,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永恒的主题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基础、智力、能力上存在差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化学水平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上课时要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和成绩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志之一。

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并实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每进行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讲授,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地解决了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提高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水平。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办法

1.备课的分层

影响学生化学课堂学习兴趣,提升化学课堂学习效率的外在因素,我认为教师的备课是首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备课时要注意,有心理学家测试表明,课堂的前15分钟非常重要: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最集中,思想甚是活跃,教师要善于在备课时紧紧抓住这15分钟,用简洁生动、诙谐幽默的语言不知不觉将学生引入到变化多端、奇妙无比的化学世界。但任何精彩的说教久了听得难免疲惫,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感官:能看的让学生看看,比如新教材中的“资料”和“科学视野”版块可以在课堂上给出3~5分钟让学生阅读;能说的让学生说说,一些学生知道的东西尤其是有规律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小结;能动手的给学生自己操作的机会,如在讲元素周期律比较钠镁铝的活泼性强弱有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可以指导学生课堂上分组操作。总之,教师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如何让全体学生都能随着讲课的节奏演绎一曲美妙的师生课堂乐章,课堂内容讲解结束了,学生还意犹未尽。

2.课堂内容的分层

课堂内容的分层教学是本课题实施的核心,其指导思想是:使层次不同的学生分别掌握适合他们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并着重注意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质和创新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1)科学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上每堂课要真正先在教材和学生两要素上做足文章,并以此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层次,在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学内容的设置体现出明显的梯度,此举不仅要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施教,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画龙点睛的点拨得到收获的喜悦和成就感。如在教学必修1《化学能与电能》时,我通过优化板书设计,使学生更易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强化思维的分层训练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一方面要考虑问题难度梯度,另一方面要考虑思维的开放性,甚至可以让答案不唯一,只要合理就对。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试卷或练习讲评上。每次练习讲评,笔者一般先就题论题,再归纳总结,然后拓展加深,逐渐形成习题讲解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讲评形式,这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每周测或大考试卷讲完了学生都大呼过瘾、大发感慨:原来化学这般简单和有趣。如原电池的内容、我往往围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极反应式书写出10道不同角度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原电池练习的多变,但万变不离基础知识,让学生强烈意识到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乃解题的根本是其魅力所在。

(3)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分层教学和学生间的合作互助是分不开的,作为班主任,我依据成绩相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编排座位,同时也便于形成“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学习模式。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我会注重设计一些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如在学好一章内容后,以小组为单位,用两节自习时间设计20道难度不同的化学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并通过当堂课讨论的方式解题。这种分层施教的优势是能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各有所学、各有进步。分层施教能够使学困生在学习中也能找到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促使学困生向学良生转换。整个班级都会产生一种协作竞争、奋发向上的氛围:能够使学良生变优,学优生更优。

3.练习的分层

课堂教学绝不能“满堂灌”,每堂课课前5分钟我会要求学生选择涉及知识前后关联的作为预习练习,如新版人教版教材中的“资料”、“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科学视野”等板块;内容讲解结束留5分钟要求学生选择或指定涉及本节知识内容的教材中“练习”板块中的部分选择和填空为课堂练习;下课后还会选择以涉及本节知识为主,有“易、中、难”梯度的填空或计算题,以学案的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后作业完成并上交,以此检查课堂教学质量;最后,讲完一章内容后会选择以涉及本章知识为主,由易到难按难度3∶4∶3配比,具有一定综合性和拓展性的综合单元检测题,抽一节课作为每周末课堂训练做试卷,在试卷中一般会预留2~3道较难的大题给对化学有特别浓厚兴趣的同学拓展视野。事实表明通过多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检测目的的梯度训练,学生大大加深了对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成果

三年来,我所带的班级化学历次考试成绩无论及格率、优秀率还是高分率一直在年级上都名列前茅,这也验证了学校统计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满意度数据。在我的化学课上,往往笑声和争辩声响成一片,2012年高考我所教的高三(25)(26)两个班理综成绩包括实验班分列年级2、3位。三年来,每年我都有教学成果获奖,连续三学期评为先进工作者,我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课题研究让我的教学更精彩,学生学习效率更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第10篇

关键词:英语;微课;内涵;功能;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02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1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微课作为新鲜的教学资源进入了一线教师的视野,并逐渐被诸多教师尝试运用于教学实践。胡铁生对微课给出的定义是:“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可见,微课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又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但是,从目前的英语微课制作情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微课的理解不到位、不深刻,甚至出现偏颇。那么,如何精准理解微课呢?下面笔者以英语学科为例,对此问题做以分析。

一、精准理解微课之内涵

微课不同于微课例。微课例是课堂教学的微型记录或视频,即实际课堂教学的截取片段。而微课非简单的课堂教学录像,它是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网络技术或移动通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出的视频课程。具体而言,其区别有二。

一是优势侧重不同。微课需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增强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艺术性与感染力,如英语微课可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视听技术优势,凸显语言交流的真实情景,提升教学情景感染力;而微课例仅仅是教学情景真实的记录,有利于展现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导学行为的各个细节,有利于使观看者真切地感受到课堂学习的氛围,有利于凸显教学情景真实感的优势。

二是服务对象不同。微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它将学科知识点的演绎与推理过程凝集于微视频并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反复揣摩;微课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它将一堂课的全过程或某一片段以视频的形式再现,便于教师间的探讨交流和授课教师的自我反思,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精准理解微课之功能

微课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建教学资源库,二是课堂教学的查漏补缺。制作者的需求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决定着微课的功能。

若要发挥微课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制作者就要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精准挖掘、分解知识点,确定教学内容,并组织正常教学之外而等同于正常教学的相对比较完整的教学环节设计。如对英语中某一或者某几个重点词汇的微课教学,教学步骤可按照导入词汇、领读词汇、诠释词义、用法示范、尝试使用五步依次进行。

若要发挥课堂教学查漏补缺的功能,制作者就要在深入分析课堂教学得失的基础上,摸清课堂教学的不到位之处或学生未能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并将其确定为微课教学内容而加以组织设计。

如在教学涉及“need”的英语课文后,若学生对“need”的用法在课堂上尚未完全掌握,教师就可以制作微课《need的用法》来加以补漏,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点击视频清晰地掌握“need”有如下用法:一是做情态动词时,①need+动词原形,例:We need go to school on Sunday.②无人称和时态的变化,例:She need call me now.③用于否定句及疑问句中,例Need I help you?④用于否定回答must的提问, 例:Must I go right now? No, you needn’t.二是做行为动词时,①need+to do(肯定句),例:We need to offer him the answer.②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例:The boy needs to water the plants.③否定形式要用助动词,You don’t need to tell him the news.④表被动可用sth. need doing =sth. need to be done, 例The computer needs repairing.

三、精准理解微课之特征

微课特征之一在于“微”。“微”含有简短、微妙、精炼三层应有之义。所谓简短就是微课时长一般不超过10分钟。10分钟的时长不仅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让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完成学习,而且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实情,能够使学生有效利用上课、作业之外的散碎时间进行随时、随地、随需学习。所谓微妙就是微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要最大限度地融入教师的才智和创造力,达到妙趣横生的效果,进而使学生全神贯注、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所谓精炼就是微课要做到指向明确、制作精致、讲解透彻、训练精准。实现精炼务必要在选题的精准上、导语的简洁上、教学语言的精炼上、收尾的利落上下工夫。

微课特征之二在于“课”。这是微课的基本属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完整的微课结构应该像正常的课堂教学一样包括情境导入、内容讲解、训练巩固、小结收尾等环节。微课也应像正常的课堂教学一样备课充分,不能仅将注意力专注于视频制作,还要完成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工作。再者,既然是“课”,就要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微课的教学目标尽管比正常的课堂教学目标少而小,但是仍要以目标的达成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第11篇

关键词: 新课程 教材教法 精准课堂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高中的政治课在教材内容、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许多教师感觉到原有的教学方式、原有的与学生相处的方式在现阶段已经行不通了。新课改让教师不得不思考如何采取更新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政治课堂上出现了更多的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常常会有一些诸如新闻视频、小品之类的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课后不少政治教师会有意识地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这些充分显示了政治教师为政治课的良性发展作了更充分更努力的准备。

余文森教授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这样写道:“一位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这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艺术、一种能耐、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绝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精良、精准是指非常准确、精确,有一定的时间上的感念、位置上的准确。宋・洪迈《容斋四笔・用奈花事》:“其对偶精确如此。”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二:“文中有诗,则语句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打造精准的政治课堂更要求教师定位准确、语言精确、条理精晰、教学效果显著。那么,怎么用好教材教法,使政治课堂更精准呢?

一、精准课堂要甩掉“大而空”,让学生“动起来”。

2015年江苏省的政治高考试卷中最后一题是这样一种类型: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请列举两个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分别简述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这显示了一种信息:政治教学已不是单纯地让学生读记背了,也不能仅是为了气氛而营造所谓的活跃气氛,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关心、参与身边的社会生活,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培养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需要好的课堂、精准的课堂。

精准课堂并不一定是学术型老师进行灌输性授课。中学生上课的主战场在教室,教师所要传达的许多内容和信息一般都在课堂完成。但是,如果一成不变的只是学习理论,学生就会产生审美疲劳。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学生完全是敷衍了事,学得也很累,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难有好的教学效果的。所以,教师必须经常转变教学形式,时常给学生一种惊喜,更让学生期待下一个惊喜。时常有惊喜的课堂必定是生动有活力的课堂,只有引导得当,就可以称之为精准的课堂。例如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可行性,可以适当改变教室的座位,甚至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可以走出课堂,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营造一种宽松而有效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觉得课有所值、课有所得。

新教材与老教材的显著区别就是增加了许多“探究活动”(如《经济生活》约110多个,第一个框题就有7个)。如在《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只要给出探究活动的目标、建议、路径等,让学生通过自主分组、各种辩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再如在《文化生活》综合探究“学习型社会”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藏书多的人家中参观、学习、采访,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爱看书、爱学习、爱研究的观念。这样的课堂必定很受学生的欢迎,是能够让学生真正领悟的课堂。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是针对传统课堂一味注重灌输式的教学而讲的,并不是只有用了探究式才体现新课程理念。一般概念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使用传统的方式就可以了,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为了保证他们实现最低学习学习目标,更有必要用传统讲授法向这些学生传递必需的基础知识。

二、教师要不断“练功”,“炼制”更适合学生的精准课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我们拥有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但我们应该优选资源,创造资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教师只有比学生更深入钻研政治课本,才能真正做到新课标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①。因此,教师应该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1.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走在高考的前面,关注时事。目前的新课程改革还不能脱离高考,因此,教师不得不按照高考的指挥棒进行教学。敬业的教师会不断分析研究高考卷,从高考卷中揣摩高考的重点,甚至猜题、压题,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然而,高考题目千变万化,不可能猜到所有高考的题目,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应该被高考牵扯着鼻子走,而应该走在高考的前面。从高考反映的情况来看,政治教学更侧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三观”,更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作为政治学科的教师,我们更应该有创新意识,关注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热点,并把它引入课堂,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2.教师应该依靠集体的力量,主动积极参与“组内大备课”,集集体的智慧,分工合作到每一个环节,打造一个精准的政治课堂。例如每逢学校对外公开课或者外出赛课,一般都是学校里同教研组的教师通力合作、集体备课,这样的课通常比较出彩。

3.教师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教学材料(包括导学案、课件、复习资料、试题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寻找一些适合的背景材料。例如主席的“中国梦”和总理的“城镇化”等,都是学生比较有兴趣的新颖时政材料,既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培养思辨的能力。

4.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己的语言,保证自己所说的话精准、生动、深入浅出。有的教师是个“话唠”,总以为自己说的学生不能记住,经常要重复;有的教师话出口很随意,口头语言较多,很不规范;有的教师语言不带感彩,呆板僵硬,不苟言笑……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唠叨、无趣、没有吸引力。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包括语言也要生动精确,令人回味无穷。

三、向“快乐”要“效益”,使精准课堂落到实处。

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快乐的。”②那么,教师应该怎样使他的教育教学课堂成为学生快乐的园地呢?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才是自由快乐的。精准课堂并不是很严肃很沉闷的课堂,不是灌输填鸭式课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③

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自己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人们认识事物都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等的认知规律。因此,教师教学设计中的问题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设置一些值得探究的有效问题,张弛有致,注意节奏,难易适中,注意“愤”启“悱”发,呈现梯度性。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又不至于令学生因感到太难而失去求知的欲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样东西得到的越容易,就越不珍惜;而得到的越困难,一旦取得,就越感到珍贵无比,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如此。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盖兹说:“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④因此,课堂上,教师提问不能随意性,备课时就要预先做好精心的准备,提出的问题要精准,提出真正有价值的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甚至启发学生寻找问题,并一同钻研,获取答案。例如《经济生活》中学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学生也没有切身体会。此时可以举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如“双十一”引起网上购物狂潮,有很多学生也曾参与其中。此时可以利用马云的成长经历,从他从事的不同职业来分析分别属于什么分配方式。例如可以设问:马云大学毕业后担任英语老师的收入为什么比其他同事多一点?是通过哪种分配方式获得的收入?马云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的1000元奖金怎么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为什么阿里巴巴盈利后马云的收入比别人高?……这部分内容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也比较熟悉。通过讨论学生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各种分配方式的不同,从而明显地强化了教学效果。

一个高效精准的课堂不仅仅是一节课,还包括“课外课”。老师在一节课后还可以留点悬念,设点问题,或者安排些任务,促使他们课后进一步探索新知,培养他们不断追求真理的优秀品格。这样的课堂才是快乐的,才是高效精准的,才是被学生期待的。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这样写道:“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⑤因此,教师如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的兴趣、能力的提高、未来的发展及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将会发现课堂教学如此富有魅力、充满创造性和活力。这样的课堂,学生必将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也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动学生、激励学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体现出育人的本质,体现出新课程的理念。

注释:

①苏惠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使用教材[J].课程教育研究所案例研究,2007-10-20.

②赵国忠,主编.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第1版).

③赵国忠,主编.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第1版).

④高志明.运用新课程理念实现政治课堂的全面和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05(5).

⑤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

参考文献:

[1]苏惠珍.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性使用教材[J].课程教育研究所案例研究,2007-10-20.

第12篇

一、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框架的建立与完善

结构框架,主要是突出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在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理论的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所在区域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和反思,以“学习金字塔理论”、“高效课堂三要素:精练的讲授、恰当的练习和有效的指导”的主张和新课堂教学十大原则作为支撑,初步建构了中学历史“讲练导”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即精练讲授、精准练习和精心指导。该模式的提出虽然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框架中在组成部分、顺序安排和时间分配等方面的不足,但模式中缺少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反馈的环节。我们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学要求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具有指向性的作用;教学反馈是实施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达成,对教学具有对调控的作用。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对该模式进行了完善:提出了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即精确目标、精练讲授、精准练习、精心指导和精简反馈。这一结构框架的完善,既能确保了“讲练导”的教学过程基本环节,又能为“讲练导”基本环节的教学实施提供目标方向和目标达成的保证。

二、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的研究与实践

活动程序主要是突出教学模式的程序性和操作性。在明确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后,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操作程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就有了前提和基础。在操作程序中如何体现对学生人本的关注,特别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至关重要。这主要有以下两点考虑:一是基于差异教学的考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中指出:“每个儿童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个别差异存在的现实性、普遍性要求教师教学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二是基于班级制教学的考虑,夸美纽斯曾说过:“班级授课制的最大优点在于其集体性”。然而如何正视在班级授课制集体性的现实下较好地实现个性化教学,是长期困扰我国教育界的一个共同难题,这也使之成为考量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高低和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下面以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中学历史“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以及体现学生差异的研究与实践。

1.精确目标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向

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指向。制订任务要求具体清晰且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不仅可以突出历史学科主干和重点知识的学习,建构符合历史学科特质的学科知识体系;更能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学习内容进行强化认识与理解。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强调了精确目标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指向作用。在精确目标环节,提出两个方面要求:一是教学具体目标,二是学生学习任务。

为了实现学生差异教学,我们突出了目标环节的精确性要求:一是要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二是准确分析学情,找准教学起点。三是确立具体教学目标,并以分层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以便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和操作,以迅速找准课堂学习的切入点。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确目标”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上述精确目标的确定,既大体体现了三维目标的理念,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与要求。

2.精练讲授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保障

大量研究表明:师生课堂最佳时间比为1:2。即,教师所占的是课堂总时间的三分之一,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与互助活动应总课堂总时间的为三分之二。这就从物质保障上实现了“课堂是学堂而不是讲堂”的本质特征。历史学科也要求教师“注重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的讲述”。基于上述理由,我们突出了精练讲授环节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保障作用,在精练讲授环节中,提出了教师在讲授时的内容、时间和方式的要求。

为了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我们突出了讲授环节的精练性要求:在内容上,讲历史学科的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点;在时间上,提出三分课堂,就是教师持续授课的时间不超10分钟;在方式上进行分段讲解等。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练讲授”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3.精准练习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决定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多少;而课堂教学的效益高低如何,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落实;课堂落实的关键,应落在对学生的训练中。只有足够的训练,学生才能获得继续学习的“五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习惯、基本情感。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强调精准练习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中的基础作用,这也是高效课堂教的基本要求。在精准练习环节中,我们提出精准练习两个要求:一是学生层级,二是练习层次。

为了实现学生差异教学,我们突出了练习环节的精准性要求:就是精准地反映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不同层次的练习。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准练习”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4.精心指导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关健

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的职能主要是“导”,这种“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以期实现学生的自主和主动学习。对此我们突出精心指导环节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的关健作用,并提出了指导、引导和诱导的三方面主张:一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二是学习方向的引导;三是学习信心的诱导。

为了解决学生的差异化,我们突出了指导环节的精心化要求: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强调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强调指点、示范;在学习方向的引导上强调教师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学习进度与难度,忌一刀切;诱导就是强调学生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不断保持学生的学习欲望,不至于过早产生学习分化。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心指导”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年级: 课题: 学时: 课型:

5.精简反馈是“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调控

教学反馈是实施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方式与重要手段。因而发挥好教学反馈的功能,才能对教学活动起到应有的反馈、调控和促进作用。基于上述认识,突出了精简反馈环节在“讲练导”五环课堂教学的调控作用。在精简反馈环节中,我们提出精简反馈环节的两个要求:一是反馈学生学习的薄弱点,二是反馈学生学习的共同问题。

为了实现对不同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我们在反馈环节中提出了精简性要求:针对性和代表性。针对性,就是针对不同学生学习的薄弱点进行反馈;代表性就是要挑取有一定典型性和“值得讲”的共同问题进行反馈。例,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精简反馈”教学设计:

历史“讲练导”五环学案

第13篇

关键词:VBA控件;精准教学;授课课件;实时记录;行为表现;代码;教学进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15-03

精准教学的初衷是在通过设计测量过程来追踪小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支持数据决策。后来发展为用于评估任意给定的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框架,可对任何学科、任何学段的教学进行评估。传统的测量过程中大量的各种数据都是手工记录和分析,势必会降低教学的效率,给教师增加额外的教学工作量,还有可能短时中断教学进程。

由于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效率。而当下很多教师用于实际教学过程的课件大多数是用Microsoft PowerPoint应用软件设计制作的(简称PPT课件 )。该软件制作的课件既能体现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如果在课件文稿中加入适当的VBA控件,还可以提高师生互动的交互性,同时还可高效、实时、准确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学习行为表现,课后教师用1到几分钟时间通过对课件中记录的学生课堂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关学生掌握知识点的准确度,依此制定和提示新的教学进程。从而达到促进课程知识的有效、高效教学的目的。

1 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困惑

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课件设计与用于课程自学的课件设计思想是有区别的。用于课程自学的课件,由于没有具体教师直接实时参与教学过程,它制作的课件应具有图、文、声音、动画等效果,从多方位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但缺乏学生学习效果的实时真实反馈,从而无法根据实际情况改变教学的进度以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精准度。

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课件设计除了知识点的实时介绍和解析以外,还应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度和应用能力程度。而当下的课程教学用教材上的习题或实训基本上都有参考答案,如果只要求学生实时完成教材上的习题或实训是无法准确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数据。为了既能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又不降低教学的效率,那么在课件中适当的位置设计练习与测试题目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并将其结果高效、实时、合理且以学生认可的方式记录在课件中就更重要了。这就对教师课堂教学用的课件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下流行的PPT授课课件中适当加入VBA控件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2 加入VBA控件的课堂教学课件设计实例

为了达到高效、精准教学的目的,在课件启用之前创建以授课班级为文件名的记录课堂学习行为表现的空文本文件(如20150602.txt),并将该文本文件与授课课件放在同一文件夹下。

2.1 授课课件设计关键之一:灵活多样的抽答方式

为了达到知识点精准教学的目的,在引入、展示、解析完一个知识点后,为了即时检测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及应用能力,势必应让学生理解教材上相应的例题并完成教材后附的习题,但由于高校选用教材上大多数的例题都有分析和完整答案,而习题基本上都附有参考答案。即使让学生回答也不能检测到其真实学习效果,所以在教学课件中适当的位置加入练习和检测题目,并将练习和检测的结果实时记录,课后分析采集到的数据作为安排后续课程教学进度和策略的依据,从而达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因此在课件相应的展示画面上在展示练习检测题目的同时,还应能实时控制和记录学生的行为表现。这就需要在相应的展示画面上加上交互的VBA按钮操作控件和文本输入控件,并在控件上编写相应的控制代码完成学习行为表现的实时、高效记录。

下图1所示为《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控制结构中的for-next循环后讲解后设计的检测题画面;下图2所示为循环控制结构这一小节完成后设计的练习检测题的部分画面。

为了提高课件的交互控制和实时自动记录学习行为表现,在课件界面上增加了VBA控件文本框和命令按钮。文本框可用于直接交互输入回答问题的学生学号及提交的答案;命令按钮“抽答”用于能在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较多时,从中随机抽取学生回答,超过学生总数1/3的同学都能并都有意愿回答问题时,可输入全班同学的人数,从中随机抽取回答问题的学生学号或序号,这样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行为表现记录的公平性,同时也可以鼓励和督促所有同学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与解答。

“抽答”按钮的关键代码如下: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1_Click()

Randomize

n = Val(InputBox("请输入要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

If n > 2 Then

m1 = Int(Rnd * n + 1)

Do

m2 = Int(Rnd * n + 1)

Loop Until m1 m2

MsgBox "回答问题的学生序号是:" & m1 & "和" & m2

If Len(Trim(TextBox1)) 0 Then

TextBox1 = TextBox1 & vbLf & m1 & vbLf & m2

Else

TextBox1 = TextBox1 & m1 & vbLf & m2

End If

End If

End Sub

2.2 授课课件设计关键之二:自动、有效、准确保存学习行为表现数据

通过命令按钮“保存”用于自动保存学生的实时行为表现数据到文件中。自动准确收集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的数据(如:答题时刻、答题情况、参考答案等),用于课后进行精准教学数据分析。

Private Sub CommandButton2_Click()

Open "e:\vb\2016-1cai\20150602.txt" For Append As #1 '某授课班级的表现放在一个文件中

answer = InputBox("请输入正确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Print #1, vbCrLf & "答题日期与时间:" & now

Print #1, "答题情况:" & TextBox1

Print #1, vbCrLf & "参考答案是:" & answer

CommandButton2.Enabled = False

Close

End Sub

3 授课课件教学实施过程

授课课件在某知识点、某节、某章介绍讲解完后设计一定的练习与检测题目。

在实施教学时,首先展示题目,每一屏的展示题目让学生有3-5分钟的思考和演算的时间,与此同时教师将当前课件的焦点定位在VBA交互控件(文本框)上,3-5分钟后实时输入要回答该题目的学生学号或序号来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如果想回答问题学生的人数较多时,因为是选择题,一个题目最多允许两个同学回答,为了体现回答问题机会的公平性,就采取不同的抽答方式,点击“抽答”按钮会出现如下图3所示的回答问题人数对话框,自动随机产生回答问题的学号或序号,根据抽取的结果再请相应的学生回答问题,同时在文本框中实时记录抽中学生答题情况。

其次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再展示正确答案并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纠错分析。

最后点击保存按钮,出现如下图4所示的输入正确答案的对话框,对照参考答案输入正确答案,课件将自动将该次练习或检测的结果形成文件保存,这些数据作为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同时在课后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策略。

4 该授课课件与精准教学理念相结合的实施效果与结论

如下表1是该课件与精准教学理念结合实施与否在期末考试的两种题型上得分情况。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在程序阅读方面实施了精准教学理念,不断强化与检测,学生在该方面的平均得分率达到70%左右;在编程和程序填空方面未实施精准教学理念,而是通过课后习题和上机实训来完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由于课后习题有答案,上机实训编程和程序填空的结果无需实时、即时提交(通常1~2周提交一次),这样教师无法即时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学生的平均得分率在50%以下。

由此得出一个结论:在当前信息技术支持下(PPT课件制作中的VBA控件技术),在大学课堂教学中有必要也有条件实施精准教学,既高效、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行为表现,也有利于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彭红超.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效知识教学:激发精准教学的活力[J].中国电化教育,2016(1):18-25.

第14篇

首先,管理者对补差对象需要精准定位。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教师之间也存有差异性。较之高素养教师来说,所谓的“差师”也并非是一无是处,有时管理者只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学校管理者应具有慧眼识英才的能力,决不能凭着道听途说,或者因其“成绩差”“不服从管教”等,便武断地给教师贴上“差”的标签,处处给“小鞋穿”,给脸色看,形成一种“一时差”而永远差的错误认知。管理者要顺应时展,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给教师精准定位,不断促其发展。一要主动走进教师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困惑,并通过不同途径,如多和班子成员、骨干教师交流。从而寻找差师“差”的原因,找到教师成长的途径。二要在找到“差”的病因后,学校要量身定做差师的专业成长方案,通过校本培训,师徒结对,N+1等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在“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职业的幸福,从而在不断指导、引领中进一步促进他们成长。

其次,管理者对补差的方法需要精准导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成长也一样,学校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切忌采取“大锅饭”“一刀切”的整齐划一的方式方法,只有“按需所求”的培训才能激发教师的成长欲望,促进他们的成长速度,从而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我校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小学,有一部分教师是“民转正”的,他们都是“初中”的底子,年龄也偏大,业务素质普遍较低,普遍存有“船到a头车到站”的思想。学校针对这一现状,多次召开专题研究会议,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可教师就是不买账,成长也较为缓慢。如何让他们洞晓自身的劣势,在无声的感召中自觉自动地发展呢?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适时开展了“照镜式”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制下来,输入相应教师的电脑。通过课堂教学“二看一验”的教研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成长的积极性。二看:一是自己先看。教师先自己看课堂教学录像,从中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完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完善表。二是教研组集体看。教师把课堂教学行为完善表提交教研组,教研组成员再次集体观看录像,并集体会诊探寻改进方法,形成教师成长发展表。最后学校验收达标提高素质。在这一系列的教研活动中,宛如一面镜子,教师既看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也欣赏到了别人的精彩之处,内心也在一次次纠结中有了“自奋蹄”的念想。学校通过近3年的“照镜”研讨活动,教师课堂教学得到了极大改观,教育教学质量也得到大面积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也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最后,管理者的补差管理需要精准到位。教师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科学规划,系统设计。学校要对教师性格、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等不同情况加以精准定位,从而展开科学合理的“导航”指引。同时建立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教师成长档案,让教师明白何时补什么?补到什么程度?谁去监管指导验收等,杜绝那种成长“简单化”,发展“模糊化”的管理,让教师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的“成长”,避免教师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瞎闯。其实,每一个教师都有成长的欲望,学校管理着只有做到管理精准到位,教师才会心有目标,行有动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起来。

第15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

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当前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想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其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语文核心素养”?目前,教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对此的体验和体会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个抽象的理论性概念,它是指学生获得基本的、比较稳定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拥有学习语文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从语文方面形成丰厚的文学涵养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前果后因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想使“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最有效的途径是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因为只有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即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老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并形成共识: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本身是一个永无完结、一直在路上的过程,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如何实施语文教学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教学目标精准化

语文教学目标定的精准与否,对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影响极大。如果定得精准,整个语文课堂就犹如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心房,教师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质量;如果模糊不清,语文课堂就犹如大海中夜航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学生就会迷茫无方向,教师教学也会因此彷徨而颇感无力。就拿打篮球来做个比喻吧,把篮筐架设得太高,即使学生的球技再怎么好也是无法投进去的,这样自然就让他们丧失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可是把篮筐架设的太低,就是学生不怎么努力也能轻而易举地投进篮筐,这样自然也就没有了征服挑战的喜悦与满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着眼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班内差生而言,主要考虑其接受能力;对中等生及优等生而言,则主要考虑其提高。否则,会造成两级分离而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重在“精准”、贵在“精准”。现实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达到“精准”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吃透课标。要以课标为基准,既不提倡超纲,也反对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吃透学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好、中、差三个层次都兼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我要学习”的冲劲,这是始终必须坚守的底线。基于这一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就制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则相应降低目标提出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夯实基础。

二、教学设计合理化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的综合方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比如教学设计模式相对单一、过于死板,突出表现在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视不够。在此种情况下,迫切要求学校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方案,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语文设计达到合理化的要求,除了确定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选用方法,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外,重点要对教材非常熟悉。为达到这一要求,对每篇教学课文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读”:一是读作者。为读懂作者,我坚持不弄清三个问题不罢休:(1)作者写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写的?(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读编者。为读懂编者挑选及编排文章的用意,我同样坚持弄清三个问题:(1)为何要将此文编入这一单元?(2)前后文与它有何联系?(3)又有何区别?三是读学生。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有哪些知识储备?进入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三读”,我也读出了我自己。以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为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导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读课文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将自主阅读课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读课文时设计出来,然后再返过来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对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我的“导”与学生的“读”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它不仅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互动关系,更体现了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多边信息联系。

三、课堂展示艺术化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是学生进行自学反馈和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课堂展示具有三大特性: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它既包括组内小展示,也包括班内大展示;既包括口头展示,也包括书面展示;既包括行为展示,好包括实物模型展示。但无论它具有何种特征,也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是为了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这一目的。基于此,要增强课堂展示的目的性、有效性,教师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激发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展示并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在零干扰状态下洒脱自如地“说”,百无禁忌地“动”。当学生进行展示时,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尤其是学生答案不正确或是学生与老师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和点拨,而要让学生对答案置疑辨析,对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回答,直到最后的最后还是无法回答和解决。此时,教师不但不能袖手旁观,还要细细琢磨,讲究“点”“导”和“拨”的技巧与艺术。“点”要点到关键处“,导”要导到学生心里,“拨”要拨出水平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出优质高效语文课堂的价值理念,才能发挥语文课堂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上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