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精准课堂教学范文

精准课堂教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精准课堂教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精准课堂教学

第1篇

在小说《祝福》的教学中,当笔者试图通过讲祥林嫂第二次在鲁四老爷家打工,因为鲁四老爷一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莱,只好自已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在每年“祝福”之时从最忙的人变成最闲的人这种变化时,我发现不少学生似乎并不感兴趣,而且眉头是皱着的,这说明很多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没有感觉的,不明白这与祥林嫂这个人物有何关系。有些学生可能还在想,少做事不更好吗?做得多,拿的工钱并不增多,不是被剥削得更深么?我想,这主要可能还是学生不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了解人物境遇的缘故,所以学生才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大的敏感性。而出现这种细节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引导学生具体研习文本,让学生真正把握小说中的潜在语言。

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就停止了简单分析祥林嫂忙与闲的前后变化,而是带领学生看祥林嫂在忙与闲中的神态表现。一开始是参与祭祀,“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然后第二次是不让参与,被“祥林嫂,你放着罢!”给弄得讪讪的;第三次祥林嫂自以为捐了门槛了,就可以参与了,“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却还是一句 “你放着罢,祥林嫂!”,“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直是一个木偶”。在这样的对比解读下,学生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忙与闲的背后是一种精神迫害,而祥林嫂神态的变化正是这种迫害的直观反映,最终也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再从封建礼教吃人本质角度去解读,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正是关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神态的细节,改变了教学方式,才使得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了。

把握课堂教学细节,就要辨析W生各种微妙反应,并以此来研判学情。教学是教与学的相互反馈,教得怎么样,直接体现在学生反应中;学得到位不到位,教师也应该以具体细节来把控。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互动的主动性、提出质疑的方向性等不同角度来加以辨识,以此来看具体的教学是深还是浅,是需要继续深化还是就此结束,需不需要临时更换新的教学内容,需不需要换一种新的教学思路,等等,这些都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细节来加以判断。如果作为语文教师,没有一颗细心审慎的教学态度,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反馈的比较明显的教学反应不闻不问的话,就会导致教与学的脱节,教师教的学生不想听、不愿听或者听不懂,学生想知道的却始终无人解答,长此以往,课堂就实质上成为“一言堂”了,虽然形式上可能有互动,但是并不是基于教学双方的互动,而是教师一方预设的互动,这样也就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与机械。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些反馈教学质量的细节,并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同样是在小说《祝福》教学中,虽然祥林嫂的境遇很悲惨,但是我发现在讲到祥林嫂絮絮叨叨重复着儿子阿毛被狼吃的事情时,并无悲伤同情的反应,特别是一出现“我真傻,真的”时候,有不少学生竟然吃吃笑了起来。他们认为这个祥林嫂有自己自作自受的一面,小孩子自己看不住被狼吃了,然后又听信鬼神捐门槛导致自己身无分文,心理太脆弱受不了打击,思想古板不知道换一家打工,等等。有不少学生甚至还认为,祥林嫂的死完全是自己不争气造成的,怪不得别人,只能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从这样的反馈来看,我想学生对祥林嫂之死,并没有从深层次去思考挖掘。

针对这一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学情,我决定改变教学的重点和方式,深入探究“谁是致死祥林嫂的真正凶手”。我引导大家从这样几个方面去思考:祥林嫂为人很能干,为何落到成为乞丐、身无分文、最终饿死的下场?祥林嫂为人很和顺听话,为何鲁四老爷一家从一开始的称赞到最后的嫌弃、抛弃?祥林嫂在被婆婆卖了重新嫁人、儿子死了被赶出来、被周围人嘲笑致使神经不正常这一系列境遇中,有没有反抗,其最终结果如何呢?在这样一层一层的追问下,学生们也慢慢发现,虽然没有直接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但是随着祥林嫂每一次逆来顺受导致的更坏境遇,每一次反抗后带来的只有更大的失望,可以看到杀死祥林嫂的是一张隐形的网:夫权和族权,导致祥林嫂反抗想死而不得,被逼嫁人,而且被剥夺了居住的屋子和打工所得;神权,引诱祥林嫂甘心拿两年工资去捐门槛,却发现这样的做法连心理压力都没有帮她减弱,反而使其更加受到精神上的伤害;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权势阶级,在祥林嫂有用时往死里剥削、无用时弃之敝屣更是致祥林嫂于死地的直接原因。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才明白祥林嫂所有的不正常都是在这样无形大网中受到的戕害所致,也就生发出对人物的真正同情和理解了。

第2篇

《礼物》这节课里,文章一开头就说道“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独自住在山脚下的小屋里。”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抓关键字。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婆婆?”

“孤苦伶仃的老婆婆。”

“‘孤苦伶仃’是什么意思?”

“没有邻居,一个人住。”

老师再三强调:“孤苦伶仃”就是没有邻居,一个人孤孤单单的。真是这样吗?相差甚远。

“孤苦伶仃”这个典故出自晋·李密《陈情表》:“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读音ɡū。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孤,无父也。——《说文》 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苦读音kǔ。(形声。从艸,古声。本义:苦菜)苦,大苦苓也。——《说文》 伶读音línɡ。(形声。从人,令声。本义:古乐官名、相传黄帝时有伶伦,世掌乐官)仃读音dīnɡ。伶仃:孤独。[伶仃]也作“零丁”。

综上所述,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按照中国人民的传统思想,能为一个人所依所靠的也就是自己的嫡亲,所以说老婆婆孤苦伶仃,也就是老婆婆无儿无女,甚至于无远房亲戚,怎样扯,都不会扯到老婆婆无邻居。你说是不是相差很远。

再者,文中写道,老婆婆讲将“微笑”的礼物送给“伤心的人”“愤怒的人”“劳累的人”等等。如果老婆婆没邻居的话,又哪来这么些各式各样的人呢?

文章第二自然段前半部分写老婆婆是如何如何的贫穷,后半部分写老婆婆如何面对自己的贫穷。在两部分的衔接上,老师设问:“老婆婆在非常孤单、非常贫穷的生活面前是自甘堕落吗?”老师话音刚落,听课的老师隐隐发笑。如此语言环境,能用“自甘堕落”吗?值得商榷。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中国成语更是变化莫测。这里涉及一个语言环境问题。特定的语言环境只能用特定的成语,一旦用错,就贻笑大方。在说懵懂少女,貌,爱慕虚荣又好吃懒做,人生观、价值观一偏斜,就会寻求直接、简洁的,也是被世人鄙夷的生活方式,自己还不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这谓之“自甘堕落”,而说到文章中此种特定的生活状况,如何面对的时候,用“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应当更加妥贴。

第3篇

关键词 数学语言;科里奥利力;大学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0-0081-03

Abstract Coriolis force can be applied on many explanations, such as Foucault pendulum, trade winds monsoon, tropical cyclone, the influence of earth rotation to molecular spectroscopy, and so on. But, in the university physics class teaching, it is a difficult point out where the Coriolis force comes from. This makes the Coriolis force a difficulty to be clearly expressed in class. Mathematical language is famous for its accuracy. The appropriate use of mathematical formula and derivation in class teaching can sometimes produce unexpected good results. In this paper, we try to use mathematical formula and derivation in class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the Coriolis force. During the derivation, we get the formula of the acceleration relative to the Coriolis force. This example also clearly shows the source and the physical meaning of the Coriolis force.

Key words mathematical language; Coriolis force; college physics

1 前言

科里奥利力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基本上是作为选读内容来处理的,学生最多是听说过而已,更不用说理解了。但是科里奥利效应却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能够补充讲授科里奥利力方面的内容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对于非物理系学生来说,不能像对物理系的学生一样要求他们。如何让非物理系学生更易理解这方面的内容,以至可以对生活中一些现象作出解释,本文试图作一个试探性的研究[1]。

法国人科里奥利在1835年最先用数学方法描述了科里奥利效应,所以科学界用他的姓氏来命名此种力,而这种力的本质即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从大学物理的学习中可以知道,对于物理问题的讨论通常是对于惯性系而言的,但是地球是一个转动缓慢的参考系,并不是严格的惯性系(由于宇宙空间中到处都存在引力,真正理想的惯性系是无法找到的)。讨论科里奥利效应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是惯性系。但是对非惯性系来讲,只要加上适当的惯性力,牛顿运动定律的形式就仍然成立,这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惯性力是没有施力物体的,它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地球的自转会导致物体的运动受到两种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若将地球看成非惯性系,研究相对于地球运动的物体时,应加上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

由于自转的存在,地球并非一个惯性系,而是一个转动参照系,因而地面上质点的运动会受到惯性力的影响。为了在惯性参考系中描述转动转体系的运动,需要在牛顿第二定律方程中引入一个假想的力,这就是科里奥利力。引入科里奥利力之后,人们可以像处理惯性系中的运动方程一样简单地处理旋转体系中的运动方程,大大简化了转动参照系的处理方式。

科里奥利力可以应用在许多现象的解释上,比如傅科摆、信风与季风、热带气旋、对分子光谱的影响等。在课堂教学中,一般的教材提到科里奥利力的时候只给出图1和公式(1)[2-3]。

如果角速度ω不是常数,非惯性力中还有一项不可以忽略,讲地球的角速度可以认为是不变的,所以一般教材上都把这一项给忽略掉了。

3 结语

采用不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给出转动参考系中的加速度,由此可以精确地说明科里奥利力的由来,使学生对科里奥利力的来源的困惑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姚琴芬,蒋耀妹.谈谈科里奥利效应[J].物理与工程,

2006(5):59-62.

[2]张三慧.大学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