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科学成果转化;投资项目;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
[DOI]10.13939/ki.zgsc.2015.25.100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信息通信技术革新为背景的管理创新和社会科技创新,使得传统实验室与现实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技术革新的界限不断消融。科技进步推动了复杂性科学的发展,让我们以全新的视野审视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科技创新支撑。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性系统理论强调知识、技术和信息化的作用,强调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进步,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引领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虽然国家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科学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背景,然而受科研成果的现实价值、投资项目管理经验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科学成果转化的风险和投资收益仍然有待进一步论证和考量。
1 项目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是指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及项目业主、客户、项目组织或项目其他利益相关方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的影响因素,使项目最终结果与项目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产生背离,从而给项目利益相关方所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项目风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能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收益,也可能会因为风险的发生给企业带来损失。风险和收益并存是市场投资的一大特色。所以,正确识别并分析评价风险,采取正确的应对风险的措施,规避风险,对高校或是企业科学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和新的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风险的构成要素主要有风险因素、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风险要素是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因素,它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正确识别风险因素,运用PEST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项目投资的宏观环境,判断经济、政治与法律、社会文化与自然环境及技术环境对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并可以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企业内外威胁与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风险的特征主要有不确定性、或然性、双重性、扩散性及相对性。风险虽然是不确定的,但是并不意味风险不可预测和不可控制,风险的双重性也决定了企业愿意冒着风险获取更大的收益。风险并非毫无规律的存在,而是遵循着其固有的规律,这为识别并管控风险奠定了基础。风险的类型按照性质分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或可以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也可以按照管控程度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风险亦可以分为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目标设定后还未开展任何活动就存在的潜在风险,而剩余风险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活动来降低、规避、转嫁这些潜在风险后还有未能被控制的潜在风险。
2 科学成果转化的项目投资风险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通过科技的、经济的再创造活动,使成果知识普及化、技术商品化、效益规模化,以实现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过程,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的主要体现。科学成果转化过程包括:科学创意的提出,科研研究与产品开发,样品试销与市场调查,产品改进,投入规模生产,开发市场渠道等。科学成果转化过程涉及科学研究、企业管理运营、金融与资本运作等多个专业领域。科学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有五种:一是自行投资实施转化;二是向他人转让该科技成果;三是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四是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五是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不同的科学成果的转化方式带来不同程度的项目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不断提升,转化过程中的障碍不断消除,但是在我国科学成果的转化利用率仍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造成科学资源的浪费。在科技日新月异、产品更新速度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经济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我国现有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项目成本“三超”问题,即项目成本的概算超估算,项目成本的预算超概算,项目成本的结算超预算的问题。造成这三超的根本原因在于项目投资人缺乏正确的项目管理认识和知识,未能准确把握影响项目风险和项目不确定性成本的集成管理思想与方法。此外,科研项目风险还存在于科研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转化过程缓慢并丧失时效性等。
科学成果转化之所以风险较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科研实验缺乏市场导向,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科研成果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第二,科研投资较大,成本高于现有的替代产品,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和投资成本回收缓慢;第三,消费者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引导下的对于新产品的认知偏差,导致的潜在效用无法获得市场认同;第四,新兴市场准则和规范的欠缺,导致市场竞争混乱,市场边界模糊;第五,项目投资环境具有即时性和不可逆性,项目政策和市场环境动态变化和投资者认知能力有限性或是认知偏差导致的项目优势丧失。简而言之,科学成果转化风险可以归纳为三类:科学成果自身因素、投入因素和经济市场环境因素。
3 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风险管理
项目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使项目收益最大化,规避项目风险,实现项目损失最小化,这对于科学成果转化项目也尤为重要。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开发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 2000指出,项目风险管理的内容包括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定性风险分析、定量风险分析、风险应对计划和风险监督预控制。在执行过程中,项目风险管理可以简化为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制定应对措施和风险监控四个过程。项目风险管理水平和方法决定了投资者是否能够理智决策,并采取合适的方法规避风险,是项目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
3.1 项目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项目风险识别贯穿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只有对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准确的识别,正确认识风险的来源和风险产生的条件,才能选择积极成本带来的收益,规避不利因素和威胁。
与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相比较,通过不确定性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法和传统项目风险识别方法,对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管理来说,只能是基础性的工作。通过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收集项目成员的智慧结晶,或是运用德尔菲法获得专家建议,抑或是运用流程图法寻找关键环节或是薄弱环节,也可以运用检查表法和事故树法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来源。这些传统的基本项目风险识别方法是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的基础性的工作。在此之外,需要准确把握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独有的特征,采取相应的项目风险识别方法。
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项目主体、项目过程、项目收益和可能的风险以及项目的可能存在的危害性,不同于传统的项目风险管理。项目的主体可能是项目成果的研究者、成果转让的使用者或是按照一定占有比例的合作者,项目主体之间可能因为各自利益和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专利或技术所有权和资本比例的冲突。科学成果项目实施过程也有别于传统的项目,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特点在于其“新”,没有业已形成的经验或是规则提供借鉴,需要一系列的探索,建立新的生产规范和行业标准。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收益具有多维性,可以实现技术扩散、成果推广和投入资本的增值等收益目标,也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征。科学成果转化项目对于市场、自然环境、消费者身心健康等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经过时间的考验,也可能存在传统产品无法比拟的破坏作用,风险的不确定更为显著。
综合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的特征,需要构建考核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果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协同风险共7个方面的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3.2 项目风险控制
基于风险识别之上,对影响项目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类和记录,接下来的主要任务便是分析和判断科学成果转化的项目风险发生的概率,识别和测算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和危害,制定相应的方案解决这些风险。正确识别项目风险的来源,判断项目风险的形成过程和项目风险潜在的损失和破坏机制,预测项目风险的影响范围,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因为科学成果转化项目没有历史资料和经验作为支撑,需要使用理论概率分布法和主观概率分布法进行概率分析,也只能依靠项目成员的主观判断对其影响进行预测。
传统的风险应对方式有回避风险、转移风险、损失控制和自留风险四种。科学成果转化的损失可能大于未来的所有收益,或是政策市场环境现在或未来会带来限制发展的因素等条件下,并且可能对市场消费者和自然环境带来较大危害,采取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既可以规避因实施带来的损失和风险,认识到科学成果的不足之处,待进一步科研改进后再考虑实施问题。第二种选择便是通过出售、分包、开脱责任合同等方式进行控制性非保险转移,也可以采取免责约定、保险与担保等形式的财务型非保险转移,抑或是直接采取担保和保险的方式控制风险。对于科学项目转化自留风险,需要更加审慎的态度,对比分析收益和损失及危害的程度,建立保障机制,尽量抑制风险和损失的发生。
除了以上传统风险控制方式以外,针对科学成果转化项目风险来源的特殊性,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首先,应该加强科学成果转化项目主体的主动性,增强应对风险的能力,积累科学成果转化项目的风险控制经验。其次,需要国家和社会发挥支持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作用,政府需要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必要的资金、税收、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支持,社会消费者也应该积极地支持那些有利于消费者自身利益和社会生态环境的科学成果。项目的主体也需要积极利用好国家和社会的支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导向,从科研的源头开始,发明符合市场需求、有利于社会生态环境和消费者身心健康的科学产品,积极创造有利于科学成果转化的条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包括项目已有的核心技术,本次申请需中试、转化的主要内容、创新点、技术水平,项目在农业生产中确切的主要用途及应用范围(限200字以内。如果申报单位同意“*”信息公开,此内容应属可以公开部分)。
(二)项目预期目标(此栏目各项指标是项目立项后,签订合同的主要内容,也是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
1. 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执行期间(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计划投资额;项目完成时达到的成果熟化程度、项目执行期结束时达到的主要技术与性能指标(需用定量的数据描述)、执行的质量标准、通过的国家相关行业许可认证及企业通过的质量认证体系等;转化后可获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
2. 阶段目标:(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是项目后续资金划拨的重要依据)在项目执行期内和结束时,每一阶段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进度指标、技术工程化指标、资金落实额、生产建设情况、实现的销售收入和示范规模等。每一阶段目标应进行比较详细的、可进行考核的定性定量描述。阶段目标完成时指标应与“总体目标”条款中的“技术、质量指标”一致。
3. 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包括在项目执行期内计划投资额,其中已到位投资额和需新增加的投资额;列表说明项目执行期内由单位负责完成的新增投资资金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简述本项目所涉及的具体的农业生产领域国内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近期发展趋势,并将本项目技术成果转化后在克服生产中现存的主要问题方面与国内、国外同类技术、产品进行质量性能等量化比较,描述项目实施前后技术经济指标将发生的主要变化。(可以表格方式说明)。
(二)项目创新点
论述项目创新点,包括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性能及使用效果的显著变化等。申报单位应在不泄露商业秘密的前提下,尽可能详细地说明本项目的创新点、创新范围、创新难度,并附上权威机构出示的近期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实验报告或其它能说明项目技术水平的证明材料,已有样品的可附照片。
(三)知识产权状况
详细描述项目的技术来源、合作单位情况;说明项目知识产权,尤其是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归属情况。合作转化和委托转化的科技成果,及购买的科技成果,需附上相关的合作转化协议书和成果转让说明;引进技术再转化的成果,需说明再转化的主要内容并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单位自主转化的成果,需提供相应的技术资料或技术鉴定报告。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论述
详细说明本项目开展中间性试验,或技术组装、配套、集成,或生产性试验示范的具体内容,以及所采取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案。
(二)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说明本项目开展中间性试验或生产性试验示范的具体地点与规模;各参加单位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分工(需附相关合作协议);论述开展本项目各项工作所需设备、原辅材料的来源、供应渠道,工程建设已具备的条件和需新增加的基本建设内容;简述转化过程中的“三废”情况及处理的措施和方案;如果是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审批的技术成果,说明是否已获得批准或许可,如果还没有获得,需描述目前申请、审批进展情况以及预计何时可以获得。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确切说明本项目成果转化后技术或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用途,分析本项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份额等。
(四)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投资预算——根据项目需要转化的内容和目标,估算本项目在资金资助期内计划投资额,至项目申报时已到位的投资额、需要新增投资额,并对已到位投资部分分项说明资金来源及主要用途。
新增资金的筹措——对新增投资部分,需阐述资金筹措渠道、预计到位时间、目前进展情况。具体包括:利用银行贷款并已获得贷款的,在附件中须提供贷款合同,尚未取得贷款的,需说明目前贷款的进展情况;自筹资金部分,须详细说明筹措渠道、筹集额度;地方政府配套部分,应说明拨款部门、资金使用方式、资金到位时间,已经拨款的,须附相关证明文件;申请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资金部分,需明确说明申请种类及其金额。
资金使用计划——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筹资方式,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部分,需单独列出明细表说明主要使用方向。
(五)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对项目的风险性及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分析,提出降低风险的措施。
(六)项目实施计划
详细描述项目各项工作的进展计划,以甘特图(注)的形式列出,并明确标出完成各项工作预计所需时间及达到的阶段目标。此处列出的各项指标应与“总论”中“阶段目标”的描述相吻合。
四、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一)成果转化目标分析
分析经中试、组装、工程化后,成果可以达到的熟化目标,如经转化后技术可以满足大面积推广或产业化生产的程度等。
注:甘特图(GANT)——是查看项目进程最常用的工具图,也叫线条图或横道图,由二维坐标构成,其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任务。申请单位应将转化资金项目执行期内的各项任务分解,每项任务用一条横线表示,其长度是完成这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将横线按任务的启止时间放在图内。
(二)经济效益分析
1.产品成本分析
按财务制度的规定,估算项目产品的年生产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制造费等)和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及相关财务费用),并提供计算生产成本的基础;说明对生产成本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可采取的对策。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根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分析,预测本项目产品进入市场的单位销售价格,并编制该项目五年内的产业化生产和推广应用预测,包括收入预测、成本预测、利润预测,上述预测分析要求列表计算。
3.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销售价格和市场占有情况的分析,预测本项目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资助期限内累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净利润、缴税总额、创汇或替代进口情况。
4.项目投资评价
计算项目的净现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
(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分析本项目实施后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影响,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影响,对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能力的影响,以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等。
五、项目支撑条件分析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包括单位名称、通讯地址、注册时间、注册资金、登记注册类型、主管单位(部门)名称。
(二)单位转化能力论述
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情况,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业绩和投入情况(企业应说明科技转化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比例);科研转化队伍情况;与本项目相关的技术储备情况等。
项目技术负责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工作经历、技术专长和工作业绩;项目技术负责人与单位之间的任用关系。
(三)单位职工队伍情况
单位法定代表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所学专业、主要经历、技术专长、创新意识、开拓能力及主要工作业绩。
单位人员基本情况,包括人员总数、大专以上人员数;主要管理人员数、文化水平、年龄结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人员比例等。
(四)单位管理情况
申报单位管理制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产权明晰情况,其中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需说明股东(联营单位)的构成及各自所占的股份(合作关系);企业信用等级、企业商誉、企业获奖情况等。
(五)单位财务经济状况
企业应说明上年末单位总资产、总负债、固定资产总额、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净利润、上交税费、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事业单位应详细说明本单位的资产负债和从事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性收入。
(六)合作单位研发能力
简述本项目合作单位的科研开发实力,合作单位与本项目开发内容相关的技术储备和开发优势,合作单位在本项目相关开发内容方面已取得的阶段成果。
附: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各类可行性研究内容侧重点差异较大,但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投资必要性。主要根据市场调查及预测的结果,以及有关的产业政策等因素,论证项目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技术的可行性。 主要从事项目实施的技术角度,合理设计技术方案,并进行比选和评价。
财务可行性。主要从项目及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合理财务方案,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进行投资决策,并从融资主体(企业)的角度评价股东投资收益、现金流量计划及债务清偿能力。
组织可行性。制定合理的项目实施进度计划、设计合理组织机构、选择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制定合适的培训计划等,保证项目顺利执行。
经济可行性。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效益。
社会可行性。主要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政治体制、方针政策、经济结构、法律道德、宗教民族、妇女儿童及社会稳定性等。
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是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组织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一般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基本情况: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名称、法定地址、宗旨、经营范围和规模;合营各方名称、注册国家、法定地址和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国籍;企业总投资、注册资本股本额(自有资金额、合营各方出资比例、出资方式、股本交纳期限);合营期限、合营方利润分配及亏损分担比例;项目建议书的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负责人名单;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况、结论、问题和建议。
(二)产品生产安排及其依据。要说明国内外市场需求情况和市场预测的情况,以及国内外目前已有的和在建的生产装备能力。
(三)物料供应安排(包括能源和交通运输)及其依据。
(四)项目地址选择及其依据。
(五)技术装备和工艺过程的选择及其依据(包括国内外设备分批交货的安排)。
(六)生产组织安排(包括职工总数、构成、来源和经营管理)及其依据。
(七)环境污染治理和劳动安全保护、卫生设施及其依据。
(八)建设方式、建设进度安排及其依据。
(九)资金筹措及其依据(包括厂房、设备入股计算的依据)。
(十)外汇收支安排及其依据。
关键词:项目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4-0052-04
南通科技职业学院软件技术专业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依据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校企深度合作,完成了将工作过程作为主线,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项目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的传授需要消耗大量的课堂时间,导致学生完成项目的时间过于紧凑,往往需要将项目带到课堂外完成,而项目课程的精髓在于在真实项目的实践中完成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化和专业素养的升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项目化教学的要求,而当前流行的翻转课堂弥补了这一缺憾。
一、 翻转课堂内涵与可行性
1.翻转课堂的内涵
FCM是“Flipped Class Model”的简称,通常被翻译为“翻转课堂”、“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或者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赵兴龙博士总结了翻转课堂的三个基本环节[2]:
问题引导环节: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一些“热身”性质的问题,并将已经录制好的相应的课堂教学视频发放给学生。
观看视频环节:学生回家后观看教学视频,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馈,解决教师之前提出的相关问题,将不懂的知识甄别出来。
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收集学生不懂的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动,解决这些问题,并鼓励小组之间通过竞争等方式积极参与解决。在开始学习新的单元之前,一般会有一个小的测试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
同时,他进一步将这三个基本环节归纳为“课前环节”和“课中环节”。并进一步分析指出,如果把“教师的教”理解为知识传授,“学生的学”理解为知识内化,那么这种流程变革所带来的是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这就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基本要义所在。
2.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与实现》课程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从当前该门课程的实践来看,在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为该课程开设翻转课堂是完全可行的。
首先,从师资角度分析,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能胜任常规学习资源的制作、,而近两年微课的推广让教师更具备了设计与制作教学微视频的技能。软件技术专业部分教师长期从事软件开发任务并担任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对软件技术行业中该门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及该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均十分了解,再加上该课程已完成项目化设计环节,也为该项目化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奠定了基础。
其次,从学生角度分析,该课程的实施是在高职第二学期,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素养,能登录各种网络平台,自主操作多媒体资源,完成各类在线测试,并能具备简单的信息搜索能力。更重要的是,该阶段正是学生专业学习兴趣最浓厚的阶段,新的授课方式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已全面建设与开放网络精品共享资源库,这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网络环境。
二、对项目化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组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对赵兴龙博士的翻转课堂环节进行了细化和拓展,将整个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程实施阶段以及课程总结与改进阶段。
1.课程前期准备阶段
课程前期准备阶段主要是课程项目化的完善,以及相应教学资源的建设和上传,该阶段是为第二阶段――课程实施阶段做充分的资源准备。前期准备阶段的建设内容与思路如图1所示。
该阶段首先由软件企业专家、学校软件技术专业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小组,对软件技术专业岗位技能进行分析调研,以形成《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与实现》课程的技能要求,并进行典型项目的选取。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与巩固知识,我们将项目分为单元小项目及实训大项目,单元小项目完成知识点的构建,实训大项目中进一步推进技能的巩固和内化。在项目选取完成后,课题组完成资源库的构建与上传,包括:课程整体设计方案的设计、项目单元的设计;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点,需为学生准备好电子教材以及每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微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每个项目需要掌握的技能与知识,需为每个项目准备单元预习单;为了让学生自测以及教师了解学生预习情况,需为学生准备单元预习效果测试单;在课程中,为了让学生知道项目任务,需为学生准备课堂项目任务书,有能力的学生可以为他们准备单元拓展任务书,以拓展学生技能和知识面;在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了解知识掌握程度,需为学生准备单元复习测试单。所有教学材料与资源均可以上传至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精品共享资源库,以供学生随时下载,同时资源库提供网上提问与教师解答平台,以方便学生对不懂的问题留言提问。
为了评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课题组制定了项目完成考核指标、教师评价小组指标体系以及学生自评与他评指标体系。项目完成考核指标是在每个小单元后进行的测试,让教师了解“翻转课堂”的实施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是否能完成相应的项目并掌握必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评价小组指标体系以及学生自评与他评指标体系是在实训大项目后进行的测试,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测试整个课程实施后,每位学生最终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形成情况,也是课程最终得分的重要判定依据。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开展,前期也需做课堂的布置,如让课堂有网络环境,在课堂上依然可以访问精品共享资源库的资源;创建QQ群或微信讨论组,让学生可以围绕项目或知识自主交流;提供项目提交环境,让学生和教师都可以看到每组所做的项目。
2.课程实施阶段
课堂实施阶段是对“翻转课堂”的实践,根据课程项目的安排,我们又将实践分为两部分:课程教学阶段与实训教学阶段。
(1)课程教学阶段
课程教学阶段是“翻转课堂”的主体,也是翻转课堂实施的重点部分。课程教学阶段的实施内容与思路如图2所示。该阶段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学生在课程精品共享资源库中下载单元预习单进行预习,单元中的知识重点与难点教师均已录制好微课,供学生学习,学生同时可以参考电子教材,对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可以在课程精品共享资源库中进行网上提问,或者在QQ群或微信讨论组中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讨论,在完成预习后,学生需提交预习效果测试单。
课中,教师首先对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统一进行讲解。随后,学生下载课堂项目任务书,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分组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小组内分工协作,教师在教室巡回,解答每组出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成果展示及讲解,每个小项目均评选一组最优设计奖,在课程结束后对课程成绩进行总体加分。每次授课结束前,教师均对重难点进行复习巩固,对共性或易错点进行强调,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
课后,学生自行下载完成单元复习测试单,以测试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有能力的同学下载单元拓展任务单,完成相应任务。教师针对每位学生课前和课中的表现,完成“项目完成考核指标”,并进行教学反思,再根据授课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本课程精品共享资源库。
(2)实训教学阶段
实训阶段是在课程教学阶段结束后的总结与提升,也是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及专业素养的进一步培养。实训教学阶段的实施内容与思路如图3所示。
该阶段,学生首先在课程精品共享资源库中下载实训项目任务书,教师课堂上再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重新分组,小组内协作完成实训项目,对于学生掌握不牢靠的知识点可以进一步在课程精品共享资源库中下载微课重新复习、巩固,在项目整个完成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内巡回,回答学生的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项目完成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和讲解,并在网上完成项目提交。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素养的自评和互评,教师也需要在网上对每位学生提交评价单。
3.课程总结与改进阶段
在课程实施完成后,教师可以根据“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课程资源的补充,并可以在课后实施选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班级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及技能比拼,对比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态度与职业素养的区别,以确定“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的实践与对比
为了了解“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效果,课题组选取2013级的软件1班开展试点研究,该班教学过程与流程严格按照上述教学设计进行,并在学期末与采取传统教学模式的2013级软件2班进行对比,对比内容包括:(1)在期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2)组织数据库技能大比拼;(3)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学生职业态度、职业素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所示。
1.期末测试结果对比
期末测试中,两班均采用上机完成从数据库、表格创建到数据完整性的建立,再到数据库中各类对象的建立等实战性任务的考核方式,两班考核内容与考核时间均一致,并同时开始考试,考试结果采用SPSS进行分析,选取平均值、标准差进行对比,并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3]: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实施翻转课堂的班级平均成绩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班级;标准差显示证明翻转课堂班级离散程度较小,即班级个体差异程度较小;假设显著性水平α为0.05,由于双尾概率p值小于0.05,因此认为两总体均值有显著差异。该数据显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动手实践能力明显比传统教学模式班级强,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相符。[4]
2.数据库技能比拼结果对比
数据库技能比拼采取择优报名的形式,每个班级选取2组竞争实力最强的同学进行技能比拼,每组可以由3-4名同学组成。比拼通过真实项目实战的形式,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完成需求分析,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以及说明文档的建立等一系列材料,由评委组给出最终的结果,评委组由软件企业项目经理以及3位专业教师组成,评分采用盲评方式,即评委不知晓学生的班级和姓名,技能比拼最终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采取择优的形式进行技能比拼,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职业技能较传统教学模式班级好。该数据进一步说明,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较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好。
3.问卷调查结果对比
为了对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方面进行测量,我们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问卷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参考LASSI 量表并结合我院高职学生特点,同时融入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调查。为了便于统计分析,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法,每道题下设五个选项: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些符合、比较符合、完全符合,得分分别为1-5分,调查结果对比如表3所示:
其中态度测量学生对追求学习成功,完成与此相关任务的总的态度和动机;动机测量学生完成具体学业任务所负责任的程度;专心测量学生把注意力指向并集中在特定学习任务上的能力;时间管理测量学生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学习辅助测量学生创造和使用辅技术及材料来帮助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6] 创新性测量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测量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根据数据可以看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班级在时间管理、学习辅助与协作能力方面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有显著差异,说明学生在采用翻转课堂以后能自主掌握更好的学习策略,并能更好地分配学习时间,将课堂时间大部分用来进行项目实训,亦能让学生有更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力地推动了项目课程的实施,并能将项目课程的优势得以最大化发挥。但在“翻转课堂”推进的过程中,依然有种种的困难,对教师来讲,需要课程资源的大量准备,配合“以学生为中心”观念的转变,课后仍需花大量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辅导以及对学生的项目做出评价;对学生来讲,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进行课前预习和测试,这需要学生有更好的自觉性和学习主动性。故虽理论与实践证明“翻转课堂”能更好地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效果,但普遍推广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2]赵兴龙.翻转教学的先进性与局限性[J].中国教育学刊,2013(4):65-68.
[3]薛薇.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88-92.
[4]段致平,王升,贾树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18-21.
关键词 科研经费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
(1)科研项目重立项轻结题。各高校重视科研课题立项数量与经费额度,但立项后存在不完成课题,将经费归为己用的现象,国家对此并未制定相应法规进行处罚。
(2)科研经费管理过程太过宽松。许多高校为保护教师投身科技的积极性,对科研经费的成本核算不够重视。立项之初,审查较为严格,但项目进行过程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使得乱用经费、虚假报账情况频发。
(3)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缺乏规范性。预算管理对科研经费管理十分重要,但实际情况中,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缺乏操作性,有些预算项目金额在操作时不仅做不到严格按照之前的数执行,甚至相去甚远,漏洞百出。
2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建立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中存在的问题,遵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实用性设计原则,设计定量分析科研经费评价指标。
2.1定量分析指标的设计
2.1.1科研经费管理评价指标
某科研经费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科研经费基本情况表
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估的定量指标可设置如下:
(1)科研经费筹集增长率
科研经费筹集增长率=科研经费筹集增长数魃掀诳蒲芯炎苁?00%
这一指标是科研经费总额绝对额纵向比较的一个相对指标,该指标越高,说明科研经费增长率越高。
(2)科研经费结余率
科研经费结余率=(1-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科研经费总投入)?00%
科研经费总投入是指特定期间内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它是反映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筹集投入的规模。反映高校特定期间科研经费使用的节约程度的指标。
(3)有效资金率
有效资金率=成果累计总费用骺蒲芯阎С鍪?00%
科研经费支出数是指在科研项目在特定期间内为完成科研活动而消耗经费的总金额。有效资金率是反映科研经费耗费与成果积累的关系,说明资金的有效使用程度和科研项目的按期完成情况及成功率。
(4)科研项目完成率
科研项目完成率=按期科研项目完成数鞯狡谟ν瓿煽蒲邢钅孔苁?00%
主要反映高校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情况。完成率高说明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高,反之则低。
(5)科研成果率
科研成果率=科研成果总数?00%
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科研论文、出版的学术专著及授权的专利等等。
(6)科研成果转化率
科研成果转化率=技术成果应用总数技术成果总数
科技成果转化统计数据,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专利交易数据获得,指标以近三年平均数进行计算。
科研经费筹集增长率指标值是100%或以上的评价分值数为100 分,指标值是负值的评价分值为0分,其它指标值乘以100 得到该指标评价分值数;科研经费结余率指标值是100%或以上的评价分值数为100 分,指标值是负值的评价分值为0分,其它指标值乘以100 得到该指标评价分值数;有效资金率以指标值乘100 得到该指标评价分值数;科研项目完成率以指标值乘以100 得到该指标评价分值数;成果应用率同类高校最高指标值的评价分值为100分,其它高校指标值与最高分值的比值乘以100 得到该指标评价分值数;科研成果转化率以指标值乘以100 得到该指标评价分值数。
2.1.3各指标权重系数
各指标权重系数设计如下:科研经费筹集增长率的权重数为20%,科研经费结余率的权重数为15%,有效资金率的权重数为10%,科研项目完成率的权重数为15%,科研成果率的权重数为20%,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权重数为20%。
2.1.4综合评分
综合评分值在90~100,科研经费管理绩效为优;综合评分值在80~90,科研经费管理绩效为良;综合评分值在 70~80,科研经费管理绩效为中等;综合评分值在 60~70,科研经费管理绩效为合格;60分以下科研经费管理绩效为不合格。
2.2实证分析
以S高校在2013年的科研情况数据(限于篇幅表略)为评价对象,通过软件计算数据可知,S高校2011年科研经费绩效综合评分75.32,表明科研经费管理绩效水平良好。S高校在未来年度仍需加强经费的使用效率,保证课题数目的完成,增加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从而提高科研经费绩效水平。
3结语
高校经费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设立定量分析指标,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对科研经费进行有效监管。同时应加强科研项目劳务费支出管理、加强科研支出细项管理、提升科研成果的转换率等方面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措施
一、 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和推广转化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机制尚未健全和成熟,地方农业高等院校与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和涉农协会等之间科技与推广工作的衔接与合作缺少实质性的进展,部门、区域、协会、涉农企业和学校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界限,彼此之间的融合和互动效果尚不明显,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通畅。资源整合能力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致使经济、社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
相对于国家重点类农业院校或科研院所,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在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差距。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其拥有的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和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都非常欠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还非常落后,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差,导致转化率低下。
(三)科研导向存在偏差
在科研成果评定上,层次与数量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考核指标,认为SCI、EI越多,就代表你的研究水平越高。这种导向上的偏差,带来了高校科研重论文轻应用,重成果轻转化的尴尬局面。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近几年来学术的数量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教育部科技司的统计数据表明,高等院校用占全国16%的研发人力、不足10%的研发经费,产出了全国66%的国际论文,而这些论文包括科研项目的成果真正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的比例非常低下,大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纸面上,只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没有真正的落地生根,没有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四)科研选题偏离生产
由于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项目主要来自国家各部委、省、市政府的各种基金、项目,使得大部分农业高校科研人员投入过多精力用于面向政府项目的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等非研究性工作,没有很好地面向农业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设计课题,忽视了市场需求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导致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际相脱节、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存在极大困难。再加上政府项目绝大部分还未能完全与生产、需求和市场相对接,多为基础研究项目,应用型研究项目的比例偏少,因此这些科研项目完成后取得的科技成果,也就难以应用于农业生产,难以更好的服务于市场需求。
(五)农业高校的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动力不足
农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和科研,他们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和学生工作之余,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后续的科研成果推广和转化上来,并且,农业高等院校对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重视不够。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特殊性,一些直接经济效益不高,但是社会效益大的优秀科研成果很难通过市场推广出去。一些应用前景较好的科研成果,却由于教师、科研人员对技术、需求、市场和农业生产不熟悉,导致了这些优秀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加上农业科技成果社会公益性强、经济获益较慢,而使用成果的主体多为实力较弱的农民和中小涉农企业,它们无力支付高额的成果转化费用。
(六)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欠缺
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要想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经过小试、中试等几个阶段,而农业高校的大多数科技成果由于缺乏必要的转化经费投入,使得科技成果难以进行中试,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经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5]。成果转化前期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进行中试,成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大障碍。
二、 农业高等院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措施
(一)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顺利高效转化的根本保障。国家或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特色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理顺各种关系、畅通转化渠道、提高转化效率。地方农业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要充分整合涉农企业、相关单位、涉农协会和兄弟院校等各方资源,彼此间充分合作,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质量。
(二)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应出台必要的优惠政策并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力度,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地方农业高等院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和偏远地区的农业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为其提供相关人才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鼓励和支持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三)制定必要的激励和考核政策
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科技成果鉴定以及科研奖励等方面,将开展产学研项目研发、应用型课题申报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纳入其中,并制定详细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改变以往只重论文轻成果、重科研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其次,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大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分配比重,加大对从事公益性强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出校门,积极向农业生产一线推广新技术、新理念、新成果,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科技服务。
(四)以农业市场需求作为科研立项的基本依据
农业科研立项也要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即要以农业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样的农业科研立项才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没有市场需求的供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要将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做好,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紧紧围绕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研究要始终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科技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打破传统的从选题立项、科学研究、成果鉴定到奖励申报的一条龙观念,杜绝农业科技项目在选题时的盲目性和重复性研究,要深入农业生产实际,做到科研目的性强,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矛盾和问题,使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小结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而农业科技成果的产出绝大部分来自于农业高等院校,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农业高等院校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使农业科学技术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靳玲品,李双群.提高农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0,2(2):40-41.
关键词:科研项目 整合管理 发展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科研项目的管理不断加强,投入也不断增大,其中国家级、省级科研单位以及全国重点高校在科研领域的贡献居多,许多优秀科研项目的成果转化也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科研项目的有效管理是科研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科研项目有效实施的保证,更是项目高质量完成的保证,科研项目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制约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良性运行。
1. 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科研项目管理人员观念陈旧
科研项目作为科技发展的保障,是任何国家都极其重视的的工作之一,但是在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依然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其中由于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科研管理单位往往观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机械式被动的管理理念然依然存在,部分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甚至认为,项目管理不存在明显差异,因为管理过程就是,申报-审批-立项-实施-结题的过程,完全忽视了科研项目管理中的细节管理,科研项目的创造性、创新性更是无从谈起,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2科研项目整合管理意识较差
我国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一直都建立在对科研项目各环节的事务性管理上,各环节之间彼此割裂,缺少对项目的整体跟踪与综合评定,由于项目管理各关节之间缺少联系导致“重申报、轻研究”的问题屡见不鲜,久而久之科研管理工作就变得虎头蛇尾,缺少连续性。这不仅仅是对科研项目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国家科研经费的挥霍,对科研设备等资源的极大浪费。
1.3成果转化率低与市场经济相违背
科研院所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应该是全方面的,这不仅体现在对已申报项目质量的控制上,更应该体现在项目的实际市场需求上,无论自然科学项目还是社会科学项目,促进社会发展才是项目得以立项的主要原因,因此科研项目从申报、审批、具体实施最后到结题,都应围绕着成果的社会价值最大化来实施,但是目前大部分科研课题多以理论研究为主,甚至许多项目在立项之初缺少明确的社会价值定位,甚至没有市场分析就进行盲目申报,导致科研成果与社会发展脱节,严重违背了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4科研项目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在科研项目申报过程中,科研单位最关心的是项目能否顺利审批,而申报过程中的准备、组织、学习和收获等具体细节则普遍不被重视。科研项目无论从项目开始还是结束,都是一个系统学习的过程。除此之外,各单位在聘期科研考核中也只对科研项目的数量进行考核,而对科研项目完成的质量却没有具体考核办法。这严重影响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2.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划分
2.1可行性分析阶段
在科研项目立项前,科研单位应对所要立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综合考虑其社会价值,在这一阶段中,需要认真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壁垒等因素,在此基础上撰写项目可行性方案后方可立项。
2.2项目立项阶段
项目的立项阶段非常重要,这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在此阶段中项目委托方需要对项目承担方进行认真筛选,对项目申报书进行仔细论证,对项目承担方的前期科研成果以及配套设施等信息都要有详实的掌握。本阶段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在达到设计预期的同时,能够实现多大社会效益,并如何体现,这是目前科研项目管理工作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2.3项目实施阶段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中,首先项目承担方需要严格按照项目计划书的要求对项目的进行研究。其次,项目的委托方应该对项目的进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与检查,最大限度地避免项目截止期前的突击行为,如果发现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与项目计划书有明显出入,那么必须召集项目审核小组对项目的发展趋势进行重新评估,并判断项目能否继续进行。
2.4结题验收阶段
一般来讲,结题验收工作是非常繁琐的,以国家科技项目为例,项目结题必须提交的文件有:项目合同、可行性分析报告、研究结果报告、相关成果及成果转化说明,最后还要上交经费决算明细表等。在本阶段中,工作的重点是由项目委托方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过程要保证公开透明的原则,严禁与承担方私下往来,但是由于很多科研项目的验收小组多以本省内专家为主,因此验收环节的私密性很难保证。
3.整合管理思想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实施
3.1建立专家评估责任制
项目在立项之前,需要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并提出项目成果的社会效益,该过程重点强调专家责任制,通过建立专家责任制可以将项目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明确,如果项目最终无法完成或没有到达价值预期,需要对专家问责,并取消专家的评审资格,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的提高项目的真实性与价值性。
3.2建立全国专家人才库管理制度
项目的评审与验收工作与行业专家小组密不可分。在传统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中,专家小组成员多为省内知名专家,与该研究领域内课题申报或结题人员关系密切,这严重违背了立项审批与结题的公平、公开的透明性原则。因此专家小组的构建不能拘泥于本省范围以内,应该积极组建全国、跨省的专家人才库,项目立项审批与结题验收都采用跨省选择选择专家的原则,充分发挥国家人才资源优势,坚决抵制弄虚作假、重复申报以及研究理念过时或技术落后的不良申报行为。
3.3建立科研成果转化与社会效益评估机制
在建立专家评估责任制以及全国专家人才库的基础上,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在“入口”及“出口”都进行了有效的跟踪,整合管理制度已经初步构建完成,最后一个环节是成果转化与社会效益评估,在这个环节中长期的社会效益反馈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产品或技术的成果转化应该确实在社会经济发展与建设中有所体现,这才是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与社会效益评估的重点。
3.4搭建科研项目管理网络信息平台
信息时代在,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应逐渐从传统的纸质办公、桌面办公过渡到信息化、网络化的办公模式。信息化、网络化办公模式是科研项目实现整合管理的有效平台,是科研项目实现生命周期管理的媒介,通过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
4.结束语
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虽然目前我国科研项目的管理存在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等问题,但是这种问题并非不可改变,只要保证科研项目从始至终都体现出整合管理思想,那么科研项目管理形式的多样性就会得到统一。同时,结合学科的特点,在整合管理思想的引导下,运用系统的理念将科研项目的各个阶段进一步明确化、条理化、科学化,真正起到为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与科技成果的转化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在农业生产中缺乏高质量的、先进的、成熟的、适用的技术成果。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受科技成果本身的特性影响。科技成果研究的周期长,而应用的周期短。根据我国农业部的统计:获科技进步奖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周期一般在6~13年,而在生产中,一般的技术性成果的使用周期为5~8年,一些物化性的成果在使用8~10年以后,其使用价值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更有甚者,一些农业科技成果在产出后还未得到推广就已经过时。另一方面,由于工程化研究不足,没有能够做中试实验或实验不足而造成成果转化失败。据统计,由于技术不配套,我国未能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中约占12.4%。
1.1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制约成果转化
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需求者,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科技成果能否很好的转化。但是,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首先,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显示: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小学以下的为39.5%,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9.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1%。到目前为止,小学以下的比例略有下降,为37.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略有上升,但依然只有12.4%。其次,接受职业技术培训的人数少,2008年,参加短期培训的农民人数占20.0%,参加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参加中等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0.13%,而没有参加过任何技术培训的则高达76.4%。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先进的农业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普及,既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影响农业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
1.2转化资金不足
据科技部统计,从2007年到2009年,我国应用型技术成果未得到应用或停用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尽管有许多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各种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项目支持从而获得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但是这远远不能满足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以河南省为例,该省每年投入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省、市三级项目)有5000万元,但每年能够支持的项目仅百十项左右,不到应支持成果的5%,也不到申报支持的20%。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中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企业,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产研合作方式来获得企业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农业成果转化的高风险低回报,企业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另外,越是高的科技成果,投入也会越高,同时风险也会越高,因此选择高技术成果进行投资的企业也会越少。
1.3运行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是连接科技供给和科技需求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证。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比如成果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对成果的评价还停留在对成果本身的评价上,缺乏对成果转化的评价,也就是说对成果的实用性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缺乏评价。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多个利益主体,从成果的研制者到最终的需求者,还有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等。因此,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来协调和规范整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中的利益体之间的关系,促进科技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市场供求引导机制不显著,目前我国农业科研课题选题、立项多数产生于科技系统内部。对农户和农业企业生产的具体需求考虑不足,从而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转化;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受自然环境影响的产业,因此首先存在自然风险,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也存在很多风险,比如技术投资风险等,同时还受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在这些方面建立起相应的风险保障机制。
1.4政策与环境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目前,国家关于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成果交易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容易产生一些因成果使用而引发的纠纷。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滞后,科技成果得不到切实保护,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造积极性,技术外流、假冒现象严重,也大大挫伤了农民采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从产生到采用的正常的市场运作,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交易和转化。
2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以清除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种种障碍,加快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1加强政策引导与宏观调控
首先,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制定鼓励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制定相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和条例,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大环境。积极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科技成果加大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各种假冒伪劣,为农业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保驾护航。其次,鼓励和推进产研合作,政府应鼓励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积极的产研的资助机制,建立产研密切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来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科技型企业承担的农业科技开发产业化项目、试验和示范园区建设等,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风险投资保障机制,帮助企业降低进行技术创新所承担的风险。另外,将充分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科技成果的研究和转化。
2.2供给有效的成果
首先,把好立项源头关,建立农业科研与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相结合的选题立项机制,强化项目管理,在立项时就选准选好科研项目。在科研立项阶段,可以邀请熟悉市场的相关企业人员参与,使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就能符合市场需求。其次,积极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选题时,在对国内外市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项目的先进性、可行性以及未来的社会效益,因地制宜地选好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科技发展动向对课题进行不断完善和调整,使研究出来的成果符合市场的需求。
2.3刺激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
农业科技成果的最终使用者是农民,因此农民科学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3%,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300%。首先,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除了认证贯彻九年义务教育外,还应根据农村和农民实际需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与培训体系,加强农村科技知识的普及力度。其次,采取形式多样的组织方式,对新技术、新知识进行广泛有效地宣传,培养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知能力,逐步提高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的采纳能力。另外,建立科技示范户,比如种粮大户、养殖大户等,加强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激发农民对科学的兴趣,树立对科学的信心,促进农民采纳新技术、运用新成果,从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
2.4建立资金保障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政府引导、多渠道为主的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保障体系。政府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与推广的资金要保持投入并稳定增加;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等参与农业科学研究、开发与推广;农业科研单位要积极吸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企业或其他社会团体等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进行投资;还可以利用金融机构贷款,设立专项用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贷款产品;还可以充分开展国际间的农业科研合作开发,积极引进外资,从而弥补国内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方面的不足。
2.5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成果及转化评价机制,在项目立项时,要求项目的承接单位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并提供详细的产业化目标规划以及对社会经济效益的预测;对可转化的科研项目实行定期评价,把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作为评价的重点;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评审除了“专家”的评审外,应增加“市场”、“用户”和“效益”的评审,保证评审的真实有效。优化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机制,在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过程中,明确各参与主体的作用,并根据他们的贡献大小确定利益的分配,从而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益的合理分配。建立市场供求引导机制,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逐步建立“需求—研究—市场—需求”的研发与应用的良性循环。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转嫁和分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风险,增强农民和企业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维护农民和企业利益。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队伍建设,提高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激发推广人员尤其是基层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依托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逐步建立由农业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农民组织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充分开展社会各界的分工与合作,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2.6建立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关键词]科技成果 科研管理 项目申报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199-01
近年来,创办研究型大学越来越成为众多高校的办学目标。研究型大学,是指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应用为中心,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教兴国战略中起重要作用的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并在研究上取得相应成就,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根本特征。因此,如何做好制度保证和政策引导,促进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协调发展,成为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理工科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内容
理工科高等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申报,二是科技成果总结与集成,三是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高校的科研工作来说,项目申报是整体工作的生命线。没有科研项目的稳定来源,缺少高水平、高层次的项目支持,高校科研工作便成为一纸空文。
科技成果的总结与集成是高校科研水平的直接体现。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活动中,经过实验研究、设计试制或调查考察后,所得到的经过鉴定的、具有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创造性结果。[1]高校承担的任何计划、项目,最终都要以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呈现在公众面前,接受同行专家、项目下达单位的评测。
随着当前各类高校科技园的诞生,加之成果转化的社会化运行,高校自身进行成果转化的功能已逐渐弱化,因此,本文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进行过多讨论。
二、工作现状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实施,近年来国家及各地各部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以20%的年均增长速度稳步增加,高校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科研项目规模大、层次高,科研经费较为充裕。在科研经费的保障下,高校科研团队建设得到加强,仪器设备等科研环境得到改善,学科建设更加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国家在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时,对科技成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进一步强调科技成果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强调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政策导向下,高校科研成果类型更为丰富,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例如,“十一五”期间,我国学者发表的国际科学论文总量由世界第5位上升到第2位,被引用次数由世界第13位上升到第8位;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上升到世界第3位,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7%,授权量年均增长31%[2],这其中,高等院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重申报,轻执行。由于项目申报直接关系到经费投入,因此从管理部门到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时高度重视、认真策划、精心组织。而在项目批准立项后,管理部门职能失效,项目执行过程往往出现规划不科学、进度不明确、经费使用不合理等现象。当项目结题验收时,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拿不出突出成果,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这种工作态度对于高校科研工作来说是致命性的。
二是重项目研究,轻成果集成。在笔者的工作实际中,经常遇到部分科研人员缺乏对科研成果的梳理总结和集成,潜意识将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独立分开,不能准确凝练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无法突出科研团队科技成果的系统性,最终影响了研究水平的体现。以国家科技奖励为例,其所奖励的成果本身,皆是科研团队长期积累、高度集成的系统性优秀成果,并不是某项单一的科研项目所能完成的。
四、工作探索
为了促进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工作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当前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做以下几方面探索。
一是继续加强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力度。及时掌握科研项目申报信息、充分领会科研项目政策导向,科学论证、精心策划,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命中率,牢牢把握科研工作生命线。与此同时,要制订相关制度,加强对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时的培训,尤其在预算编制、进度安排、结题验收等过程中的支持与督促,保证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
二是在加强科研项目申报力度的基础上,提高科研人员对成果总结重要性的认识。科研管理部门要深入了解科研人员所承担的项目情况,引导科研人员对相对独立的项目进行梳理总结,帮助科研人员对已有科研成果进行集成,力争系统反映科研人员较高的研究水平。
三是增强培育重大科技成果的意识。重大科技成果是高校科研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它的产生有着相当长的周期性和偶然性。由于科研项目是对未知或不确定领域的探索,重大科研项目的进行存在无法产生重大科技成果的潜在风险。为了将这种风险降至最低,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应该有意识地对科研项目进行跟踪,及时排除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障碍,为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提供最佳的培养环境。
对于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工作来说,通过对于不同发展模式的探索,最终都应形成:项目申报、科学执行、成果突出,成果反哺项目的良性循环,实现科研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研管理部门 科研成果 转化 作用
在现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创新科技成果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将科研成果积极有效的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等,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强大的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后续的一系列实验、开发、推广等,使其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并能在一定的条件支持下发展新的产业活动[1]。
1 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科研领域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越来越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受到科研管理部门的统一管理,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的转化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成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科技管理部门关注的焦点。但是科研成果向外推广的力度不大,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率偏低,另外,受科研管理的内在机制影响,我国实现的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力度相差甚远,科技投入资源被浪费。
2 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
在科研成果进行有效转化的过程中,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2]。目前,许多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的目的上出现偏差,他们单纯的为了完成工作、评奖、职称等进行科研,导致科研自身的价值不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特必然成为空谈。另外,还有一些科研人员缺乏对科研的认识,盲目申请项目,导致许多项目的学术性差,效益差,成果转化的操作性不强,严重制约科研成果的转化。
2.1 科研成果的质量价值不高,存在先天不足的现象
科研成果的质量价值不高是因为科研项目本身存在问题,例如一些科研项目在设定的时候就只要求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没有要求进行后续的产品转化。另外,一些客体虽然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可以进行产业化的发展,把得到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使其拥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针对性太强,成果转化的难度大,进行市场推广也相当困难。
2.2 缺少正确的引导,科研成果转化没有明确的方向
科研成果存在质量价值较低,与企业和市场的要求不相符合等问题。缺乏素质较高的科研管理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向和途径出现偏差,主要的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不足,加上科研成果转化的方向模糊,没有具体的目标,使科学研究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浪费资源的同时严重影响了科研成果的转化。
2.3 科研管理部门的制度不完善
在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要发挥其综合作用,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各项制度必须为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服务[3]。但是,目前的科研管理部门没有相应完善的管理制度,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要求也没有合理的标准,导致科研成果转化没有制度的保护,缺少一定的安全性。
3 科研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选择质量价值较高的科研项目,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综合作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引领我国的科研工作不断发展。
3.1 积极引进科研管理人才,完善科研成果管理
在科研成果管理中要积极引进专业的科研管理人才,充实科研管理部门的力量,在给后续的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挥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寻求科研成果转化的新途径,引导科研成果转化走上新的发展道路[4]。定期对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及时获取科研管理中的新理论、新方法,并通过实践运用到具体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中去,完善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奠定基础。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管理体制,引导科研人员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
在科研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要根据每一个科研部门的不同研究方向制定合理的政策,安排能力范围内的工作,使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可以安排不同的人进行企业调查,科研项目研究,进行后续的科研成果转化及科研产品的开发,建立一些实践基地,将科研与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另外,科研管理部门应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其研发出具有较强转化能力的科研成果。
3.3 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科研方向,使其科研成果面向市场
在进行科研成果管理的过程中,将企业和科研机构有效的联系起来,促成它们之间的密切合作。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研究,通过专利和技术转让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除此之外,科研管理部门要深入了解科研成果的成熟度及应用方向,分析科研成果转化的几率,进而引导科研的方向,还应该将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产品进行分析调查,进行有效的研究,建立科研部门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机制,把科研成果成功引入市场。
3.4 科研管理部门要做好科研成果的保密工作,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
科研管理部门的要将科研成果进行有效的保密,这样才能使科研成果的转化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防止被其模仿和剽窃。建立有效的保密制度,保护本单位的科研秘密和成果转化秘密。在科研成果研发时如果要与其他单位进行技术上的合作,要事先与单位签订协议,切实维护本单位的利益。因此,对违反规定未能保守秘密的人员要进行相应的行政处罚,严重的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3.5 优化科研管理队伍,建立高水平的管理团队
不管在什么行业,管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科研领域,有效的管理能促进科研成果的最大效力的转化,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服务,还能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要求每一个管理人员必须懂得科学研究,了解科研领域的基本知识及发展动态,新的理论概念和未来市场的前景[5]。另外,管理人员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并且能合理运用到具体的科研管理中去,使科研管理的每一项工作顺利开展。当然科研管理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要逐渐提高,每一个科研管理人员要有明确的目标,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去统筹整个科研管理工作,要善于沟通交流,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科研管理部门要引领科研成果走向市场,因此,科研管理部门的人员要具有一定的宣传公关能力,将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出去,策划相关的推广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
4结语
在我国经济社会寻求科技创新发展的背景下,科研成果的转化在科研经济领域显得尤为重要,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影响科研成果转化的具体因素,探究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综合作用,能积极促进我国科研领域的不断发展,为经济创新社会的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正辉.浅析科研成果转化中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J].低碳世界,2014,(11):323-324.
[2]张帆.科研成果转化中科技管理部门作用的探析[J].黑龙江科学,2013,(11):214.
[3]赵晶.科技管理部门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综合作用[J].民营科技,2013,(12):95.
[4]杨佳.浅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1,(19):77-77.
高校拥有很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如专利成果、论文成果、技术秘密、软件著作权等,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需要与市场对接,是一种市场经济行?椤T谌?社会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背景下,对于高校内部而言需要建立一条顺畅的技术转移路径,这涉及到建立科研、财务、人事、审计、资产经营公司等多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同时,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需要外延至校外的相关政府部门(如法律、税务、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校内部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第一,高校应成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8号)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建设100个示范性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因此,有实力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全面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应局限于供给导向的技术转移,也就是备受关注的科技成果转化,因为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遇到困难,不仅仅是机制的问题,大多数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不具有实际转化意义,也就是说不具有市场推广价值;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者,应将技术转移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需求导向上来,主动出击,寻找需求,开发需求,两条腿走路,盘活技术转移工作,在与企业对接中,帮助企业发现实际技术困难,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技术市场的供求平衡,实现提高高校研发能力与企业创新实力的双赢,也从源头上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需要提到一点,高校应重视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所谓横向科研项目是指资金来源于企事业单位的科研项目,教师以学校法人主体的名义代表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合同等,大多数的合同都为企业解决了当下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问题点”的解决,在科研管理工作过程中,应鼓励教师不仅局限于服务“问题点”,而应该协助企业在技术改造升级上做更多的思考,甚至是前瞻性的、前沿的,高校要鼓励教师技术服务“向前一步走” ,为有实力的企业,提供更利于供给侧改革的技术方案、甚至新技术的研发,这样在基于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合作中,开发出新的技术需求,也倒逼高校研发能力的提高。此外,江苏省很早就开展了“科技副总(企业创新岗)”试点工作,以产学研合作研发项目为依托,面向江苏省企业设立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兼职岗位,聘任高校教师任职,以实地考察、深入现场的工作来促进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供给侧改革。
第二,高校人事部门在校内成果转化政策中明确鼓励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指标列入职称评聘体系。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支持教师离岗创业不超过3年,在此期间学校保留人事关系、职称和人事档案,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需要同时妥善解决教师所在二级单位在离岗创业期间的工作安排,为教师离岗和返岗铺平道路;人事部门更需要尽快完善人事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定制度,对于科研人员可区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类型,对于基础研究人员应当着眼于学科前沿,扎实基础研究;对于应用研究人员提倡积极参与技术转移工作,为经济发展做贡献;设定不同考核机制,职称评定更多元化,从根本上解除离岗创业人员后顾之忧。
第三,对于成果转化收益分配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审计工作,需财务部门协助处理好相关涉税事项,充分了解、用足国家和地方给予的成果转化纳税优惠政策,审计部门做好防范经济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工作。高校科研成果为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归学校,对于技术成果作价入股的成果转化方式,由于高校科技成果持有人是专门的科研人员,既要承担教学任务又要从事科研工作,并不具备资本管理和运作的专业能力,因此,高校成果转化机制建立过程中,可探索制定委托该校资产经营公司来管控职务性科研成果的股权收益方案,同时要考虑到合法性。
2 政府链式扶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应主导地方性税收减免优惠和财政补贴,对于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给予合理范围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
政府应探索建立辐射全国的大型技术市场,建立规范化的技术交易所,使技术市场实体化;同时建议由政府统筹,构建“包干业务指导”,每一项科技成果自转化启动时,即可获得一个完整链条式的服务支持,从开始谈判到签订合同,再到成果落地产业化,其过程中包括的法律、税务、知识产权、金融信贷等环节涉及到的专业咨询和指导由政府牵头各相关单位,各单位派出代表成立包干项目小组,以成果为单位进行跟踪式服务,把科技成果转化当成一个系统性工程来做,既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又规避了违规风险,是一个可行性较高的多方共赢的方案。同时也缓解了基层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压力,给科管人员足够的时间缓冲,不断学习,全面提高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更好的做好成果持有人与其他多方的桥梁纽带作用。
3 中介协会支撑,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8号)提到,要培养1万名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这对成果转化工作领域的行业协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各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应积极探索技术经纪人执业资格的建立,培训方案、知识体系、考核标准的探索,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技术经纪人培训和考核体系,规范技术经纪人市场,以人才专业性促进成果转化市场的流通。
各中介组织,在成果转化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发挥效用不容小觑,同时也需要政府给予引导、支持和规范。鼓励事务所进入技术市场,探索科技成果的估值,为成果转化定价提供一定依据;对于高校教师向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而产生的股权和分红也给专业的资本管理机构带来了新的业务方向。
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的增长十分迅速,尤其是每年科研经费以20%增长,年投入额达4600亿,科研成果达3万,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双低的情况依然严重.[3]虽然高校都制定相应的奖励科研人员的政策和措施.但研究到应用这个经济链条,没有相互支持和配合,信息也不是很畅通,许多项目是依靠自己联系,导致一旦获奖,就一好百好,缺少持续性,对短时间没有出成果的研究没有理性的扶持,有时出现夭折现象.对科研项目的远期规划和管理还停留在原始的自发状态.
2高校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科研项目经费审计过程简单化,实际也投射出我国制度和政策上的缺陷,其中主要起作用的多为“利益”.真正的科研人员成本在目前的运作模式下可能是最低的,往往一个科研项目经费构成比例,人员投入的经费最少,而恰恰是人在创造科技生产力,敬职敬业的科研人员加班加点是常事,他们的智力投入无法在价值和贡献上得到公正的评判,这对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是一种挫伤,人力价值补偿问题是科研经费的核心问题.另外,高校现有的管理模式也难以跟上科研经费大幅增长的实际状况.在课题经费的编制、使用、结算的环节多由课题负责人来完成,这样的预算审核使财务审核基本就是走个形式,导致对课题的经费使用效益和整体完成情况无法有效控制.许多学校存在课题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知之甚少,又和财务人员缺少有效的沟通,甚至有少数科研人员觉得项目是自己跑来的,资金想怎么用自己说了算,缺少财经法制意识,另外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具体的内容缺少经验和判断,在审计时也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上述种种原因都影响着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质量.产生项目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一是高校科研经费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方式有弊端.职称评定没有要求产业化和成果转化率,只是追求出了多少专著、发表了多少核心期刊的论文,导致很多科研人员只注重理论研究,也就没有产品转化到市场的经济思想,整个科研还停留在低水平的运作模式上.二是,科技中介平台缺失.通常来说,科技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如何把科研人员研究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笔者认为科技中介是一个重要的信息平台,科研开发阶段因为对成果的保护,产生一种有意与外界切断联系的保密功能,这样又势必导致外界对科技活动不知情,导致信息不对称.但后期开发市场阶段,又要保障创新的成果顺利市场产品化,防止仿冒产品挤占原有的利润空间,同样需要保密的措施.这就需要一个能把企业需求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促进双方信息交流.
3实施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主要措施
3.1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树立绩效管理的概念,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对科研各个项目的具体内容、相关政策都很熟悉.[4]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改变固有的观念,树立绩效管理的思想,对财经法规要知晓,重视项目的过程管理和经费的管理,遵循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杜绝浪费的基本原则,力求做到项目经费预算与项目性质相符,与成果相符.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进取精神,让科研人员的才华得到施展,科研人员的智慧得到利益保护,科技产品得到社会认同并推进社会科技进步.
3.2建立科学评价标准体系
效益性评价包括技术、经济指标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实践中要利用当前效益审计研究的成果,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效益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效益评价体系.可以设计一些定性分析指标和定量分析指标,科学的评价指标是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关键点.对于定性分析指标的设计,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的前景规划、总体对社会的贡献目标、投放市场的实用性及产生多大的社会效益方面考虑.对于定量分析指标的设计可以从完成率、成果应用率、经费结余率、成本效益率等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如:一是科研项目完成率,反映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情况,计算公式为:课题完成率=按期课题完成数/到期应完成课题总数×100%.二是成果应用率,反映一定时期科研推广程度的比率,在社会上取得的经济价值.计算公式为: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个数/科研成果总数×100%.三是成本效益率,计算公式:成本效益率=成本总效益/科研总成本×100%.四是科研成果获奖率,反映项目在社会上的认可程度,计算公式:科研成果获奖率=获奖成果数/科研总成果数×100%[5]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这些量化指标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工作、促进效益审计科学化.
3.3提高内部审计队伍能力
首先,加强对现有的审计人员进行绩效审计培训,使他们不仅精通财务、审计和计算机业务,而且熟识法律、工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打造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建立绩效审计专家库,实施科研审计的外聘专家制度,由外部财务、法律、审计、金融的专业人士组成相对独立的审计委员会进行效益审计,评价科研经费资金的使用效率.这样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专业人士,合理利用人才资源,弥补学院普遍存在的审计队伍的专业知识和专家力量的短缺现象.
3.4搭建科技中介平台信息
随着科研经费加大及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搭建科学的科技中介平台是一个重要的工作,科技中介应该定位在高端产业,需要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人员素质很高,不仅仅是需要具备基本的学历和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化服务水准,需要的是高端的复合性人才库.能够适应市场需求,为成果转化提供一个科学的信息对接平台.减少中间过程,缩短研发到应用的时间,推动产品产业化发展,利于科研成果转化.
3.5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措施
1.1以科技创新为主线,抓项目、上档次、出成果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于2002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只有96项,科研经费达到106万元。全院审定农作物品种21个,鉴定成果16项,获奖成果23项。到2008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到995项,科研经费达到1.3亿元。审定品种51个,鉴定成果20项,获奖成果20项。新上国家级项目30项,国家支撑计划项目“黄土高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项目其动,单项经费2000多万元使全院的项目质量和经费额度明显提高。一直到2013年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62项,科研经费1.5亿元。其中新上省级课题159项,国家级课题80项,审定品种50个,鉴定成果25项,获奖成果23项。全院科研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
1.2以成果转化为中心,求推广、重配套、出效益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优势资源,2001年成立了以山西农业高新农业技术市场,省内外43个科技企业入住,成为山西省最大的农业高新技术与产品的集散流动场所。年交易额达3个亿。极大地促进了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以强盛种业、大丰种业为代表的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和原料生产基地,将科技成果组装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健全了产业开发的生产经营体系和重点推广体系。2003年山西省农科院申请到省级以上科研项目90项,到位经费2055万元,其中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经费550万元。2004年全院重点实施五大工程,即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工程、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科研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结合。构建了全院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开发的基本框架。到2013年,全院实施了53项示范推广项目、推广新品种235个,集成配套适用技术260,组装高产高效种养模式30种,为山西省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和社会的赞誉。
2、现阶段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多年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各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地促进了山西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间题。
2.1竞争型成果偏多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偏低
对一个科研单位的农业科技成果总体来说,如果竞争型成果偏多,则这个时期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就不可能很高。山西的农业科技成果主要分布在种植业组、蔬菜果树林业组、畜牧业组、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食用菌组、电子信息自动化组、装备制造电气组、化工环保材料组7个领域。每年大约申报300个左右项目,可以得到国家的经费资助有180项左右,产生经济效益突出的项目只有50项左右。争取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只有7~10项,其转化率仅在35%左右,在农业增产因素中科技只占3~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多在50~80%。例如,据对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调查,经营型成果和突破型成果在一起只占成果总数的11.56%,其余皆为竞争型成果。这极大地增加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难度。竞争型成果过多,也说明我国现行农业科技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投资浪费的问题。
2.2综合配套性技术不足,经济效益上的可行性缺乏
降低科技成果的使用成本、提高比较效益,对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意义尤其重要。例如,2000年我们引进日本的塑料薄膜技术,但因价格昂贵,只被应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花卉、蔬菜等领域。后来,科技人员不断进行技术攻关,以降低塑料薄膜的厚度和成本,由此引发了我国农业的“白色革命”,使该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近年来,我们引进以色列等国的滴灌技术,该技术不仅设备昂贵,还需要精细的人工维护,且该技术的综合利用率低,无论企业、还是农户,受市场波动影响,其生产经营规模极小,酿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使用成本偏高而社会经济效益却不高的后果。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综合配套性不足,单项成果多,技术综合配套性不足,也是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进其转化,在保证这些技术成果仍然具有使用价值、没有失效的情况下,只有继续支持和完善相关的综合配套研究。
2.3成果针对性不强运行机制尚不完善
山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采用的是以计划为主、以专业推广机构为主体,利用行政手段进行机制运行。成果推广项目的选题、立项直接面向政府和上级,导致所选的研究项目与现实生产联系不紧密,造成了成果针对性不强,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的倾向。调查表明,目前有80%的农业科研人员愿意从事高产技术的研究,60%的农业主管领导与70%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愿意从事推广高产技术工作,均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不同。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尚不完善,脱离用户现实需求的农业科技成果供给体制。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制到应用的各个环节,只有各级政府、科研单位、推广部门、科技企业、农业专业协会、农民之间积极协作,上下联动,才能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
3.1开展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的成果转化新机制
要提升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的档次和水平,就要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围绕为山西农业现状,整合资源优势,拓宽横向联合,重点抓好农作物、畜禽新品种选育、绿色农产品的研制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课题,加大投资力度,高起点,上档次,出大成果。首先做好种子企业的整合、兼并与重组,全面清理山西省农科院各研究所主办的科技企业和经营实体,适当保留主营业务和研究所科研方向一致的科技企业,脱钩或注销其他类型的企业和经营实体,现代种业做大做强。把大丰和强盛建成山西省最大的“龙头”种业。按照“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探索育种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新路径、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
3.2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
通过与政府、企业联合的方式,创办科研与推广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解决好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对实验室成果进行放大试验、组装配套、完善工艺流程,为规模化推广应用提供成熟的配套科技成果。通过抓典型,树样板,让农民看得见,学的会。采用技术培训、承包、科技扶贫、咨询、示范推广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针对农业生产中全局性、关键性问题,选择具有一定实用性、商品性和较高经济效益前景的成果,组织力量集中开展产业化研究,加强对现有单项科技成果的组装、集成、配套和二次开发,建立成果数据库,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尤其要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重点推介、宣传,促其快速转化。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自身优势,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加强科技成果的研发和储备力度。
3.3设立保护与补助农业科技成果的新机制
关键词 农业科技项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制约因素;对策;浙江上虞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98-02
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基础科学和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向农学基础科学的渗透,农业科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农业科学与生产结合越来越密切,以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为纽带正在趋向一体化和综合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创新,要求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不断提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并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推广应用,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农业经济增长的目的。上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引进、应用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上虞市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此,从农业科技项目实施、管理角度出发,阐述上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发展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员参考。
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1.1 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主体发生变化
2003—2012年上虞市共完成获奖农业科技项目390项。2003—2007年,其中第1完成单位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占53.6%,为市属农业推广单位、农业局的占13.7%,乡镇农技信息中心的占18.5%,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占8.3%。2008—2012年,其中第1完成单位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占46.6%,为业合作社的占40.3%(表1)。近5年,科技项目的研发主体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政府部门所属农业事业单位承担科研的主力军作用有所减弱,而农业专业合作社承担科技项目的能力不断增强。
1.2 农业政策引导类项目逐年递增
近5年,上虞市作为国家级星火密集区,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政策引导类项目国家星火项目逐年递增,2012年达到10项,同时从2011年开始上虞市政府出台奖励政策,每个项目补助3万元,极大地鼓励了企业项目产业化推广示范积极性。
l.3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
针对自主育成新品种比较少的实际,农业科技部门充分发挥其本身的职能和业务网络,加强产学研合作,帮助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联系,从国内外大量引进名、特、优、新品种,组织实施相应科研项目,进行试验、试种和示范,较快地实现了国内外优良品种在当地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上虞市“四季仙果之旅”的品牌优势。同时开展了相应的配套技术试验与研究,为品种的进一步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每年引进新品种达50余个,通过在全市相应地点的实施试验试种项目,每年筛选出有苗头的后备品种(组合)近10个左右,进行科技成果推广。特别是在葡萄、蓝莓、红心猕猴桃等新品种引进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如葡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方面就实施了多个科技项目,如“巨峰葡萄优质稳产栽培新技术研究”、“葡萄极早熟大料新品种夏至红培育”、“醉金香葡萄无核化栽培技术研究”等,推广运用大棚避雨、滴灌、果穗套袋、限根栽培、控产提质等技术,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符合国家标准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确保葡萄品质上乘,同时建立了新品种示范基地,先后引进夏黑、贵妃玫瑰、巨玫瑰等逾30个新优品种,同时成功组织实施了“功能型水果蓝莓规模化育苗关键技术研究”、“不同蓝莓品种的种植密植栽培法、环保除草法的技术探索”、“台湾哈密瓜早熟高效栽培技术研究”、“珍稀食用菌茶树菇优良菌种选育及示范”等新品种的示范推广项目。
1.4 新品种应用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
上虞市近年来推广的新品种科技含量有明显的提高,品种选育上逐步注重适应市场需求和内在品质的提高。科研和推广部门加强了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研究,现在推广的品种、应用的技术在国内比较先进,跟上了全国先进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通过组织实施科技项目,解决了生产技术难点,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水平。如猕猴桃种植在上虞市大面积推广,为解决猕猴桃优质高效栽培、采后储运、改施生态有机肥和间种套种等关键技术体系,共组织实施了“猕猴桃气动喷雾授粉技术研究”、“猕猴桃溃疡病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猕猴桃嫩芽修剪技术开发与应用”、“猕猴桃标准化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不同肥料品种及施肥方式对猕猴桃品质影响研究”等多个科研项目,2009—2011年组织实施的“高维C、大果型毛花猕猴桃品种‘华特’中试示范”项目。该课题以毛花猕猴桃“华特”产品质量标准为基础,全生育期的监控毛花猕猴桃“华特”营养状况、干物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Vc含量的变化,监控毛花猕猴桃“华特”的品质,确定采收标准和时期。对猕猴桃果园的病虫害进行监测,建立一套完善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支撑园区发展。该项目通过逾2年的推广应用,建立了1.33 hm2“华特”猕猴桃良种母本园及苗木繁育基地和6.67 hm2毛花猕猴桃“华特”高科技示范区,种苗和果品产量均达到合同要求,并辐射带动“华特”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园666.67 hm2。培训逾500人次,累计新增产值1 680万元,新增利润785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该项目于2010年列入浙江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计划。
2 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制约因素
2.1 自主选育和开发的新品种少
上虞市目前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以引进为主,自主选育为辅,发展后劲不强。随着知识产权的保护,品种权保护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一定程度上给推广部门开发新品种、推广其应用增添了不少难度,甚至出现了一些新品种种子价格很高的现象,影响了种植农民的利益。而上虞市农业科研部门自主选育和开发新品种的能力较弱,致使推广部门推广难度增大,推广速度有可能放缓。
2.2 农业科技人员市场化意识有待加强
部分农业科技人员科研工作取向不正确,不是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而是为科研而科研,为成果而成果;有的是为了目前如何生存,为了多争取经费而搞项目;有的成果侧重于单项技术,综合配套全面集成的较少;有的侧重于增加数量,很少注重品质的提高和改善,科研的连续性、针对性不够强,很难出好成果、大成果。因此,虽然有研究成果,但不一定适销对路,使得成果的应用、转化效率低、效果差。
2.3 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够多元化
近5年上虞市科技部门投入在农业科研项目配套的经费为793万元,并且在逐年增长,但农业科技经费总体投入不足,企业及其他民间资金的参与投入有待提高。随着总体收入水平的提高,目前在试验研究、示范推广等方面投入的资金逐渐增大,否则试验质量就不高,目前所拨的经费总体上难以适应项目支出的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所需经费也有所欠缺,这也成为制约上虞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2.4 农业科技开发实力不强
尽管上虞市农业科技队伍在不断充实,作为市县一级,没有专门的农科院,科研资源得不到优化重组,总体实力不强,整体素质不高,面向市场去进行产品设计和科技攻关的水平不高,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同时与上级农业科研机构联合与合作较少,没能充分利用其优势,对提高自身素质和研究水平不利。
2.5 成果转化的特色示范基地缺乏
成果转化的示范是科技成果从样品市场走向成品市场的必需环节,由于农业科研和推广部门都缺乏较好的产业示范基地或生产示范经费不足,使得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只能停留在样品、展品的阶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
3 对策
3.1 加强农业科技政策扶持,加大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力度
以政府为主,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解决科研、引种试验、示范及宣传等前期投入,特别要加强对公益性科研项目的投入。农业科技投入是长期、长效和社会效益为主的项目,因此要求各级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和增加投入[1-2]。同时,要根据产业和效益,逐步形成多方筹资办科研、搞推广的格局,并过渡到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新型的应用科研体系。建立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增强科研自我发展活力和农业生产依赖科技支撑能力,最终实现科研、推广、生产产业化。
3.2 加强人才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素质农技人才
引进一批硕士、博士,特别是要引进一些上虞市重点发展产业的学科带头人,从而使这些产业在大项目上得到支持,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为全市农业发展增添更有力的发展后劲和支撑。同时,也要注重和加强对现有科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道德素养和科学实践能力以及科研水平与转化效率。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现有工作水平等有目的、有目标地培养一批行业能手、科技、推广带头人,向其倾斜一些重要项目,为全市都市农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3.3 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加强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适应性试验和贮备
作为科技部门,要大力实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随着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注重面向生产与市场的需求选题,解决目前存在的重大技术难题和影响当地生产力提高的诸多制约因素,以需为目标,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都市农业建设,对农业科技中技术含量高、物化强度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以及新品种繁育等项目实行投资倾斜,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加强上虞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攻关力度。
同时,品种区试和鉴定是一项前期工作,是新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前必须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各级相关部门要全力做好此项工作。示范是成果转化的桥梁,目的在于摸清品种在较大面积种植条件下各项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稳定程度和真实表现,是对成果推广前的再次验证和检验,其配套技术也同样将决定成果应用的前景。
3.4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发展和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使研究和推广应用通过更为密切的经济关系结合起来,更有效地激发科研和推广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研究投入与产出有机统一,使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市场更为直接,更有生命力,使科研工作更有目标和方向,切实解决一些生产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一步增强企业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3-4]。
3.5 强化科技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扶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企业研发中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推动上虞市农业科技产业快速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增强创新能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攻关与推广,以提高农业科技转化能力。
4 参考文献
[1] 张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2] 孙进昌,张翠萍,张必正.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其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6(11):179-182.
[关键词]中国科技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DOI]10.13939/ki.zgsc.2015.23.088
高校是创新资源的集中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据统计,我国高校每年都诞生出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成绩令人欣喜,但是这些成果的转化不甚理想,其中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不到15%,而西方发达国家高达70%~ 80%。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大量科技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被束之高阁,无法跨越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不能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和国家竞争力,那么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效益便会大打折扣,社会资源将被闲置和浪费。高校的基本功能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基础,并最终落脚到社会服务中来,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主要形式,只有实现高校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力增强。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增强协同效应;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科研动力,促进高校科研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有利于完善成果转化机制,疏通成果转化渠道。绵阳科技城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之一,绵阳市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也备受关注,本文将从现状、原因、对策三个层面来分析绵阳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在绵阳的12所高校,包括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西南财经天府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物理研究院职工工学院、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汽车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绵阳分院、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1.2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问卷调查法为主,实地访谈法为辅。共对以上的12所高校发放了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进而得出了研究结论。
2 绵阳科技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2.1 科技项目现状
绵阳高校科技项目主要集中在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大学,中国物理研究院职工工学院和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这四所高校或科研院所,其中西南科技大学拥有项目占总数的83.43%,绵阳师范大学拥有项目占总数的6.08%,中国物理研究院拥有项目总数的4.97%,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拥有项目占总数的5.52%。从调查数据来看,在绵阳高校科技项目分布极度不平衡,各大高校发展水平不一,在绵阳12所高校中拥有科技项目的只有4所,四大高校所含科技项目比例不协调,严重倾向西南科技大学。
2.2 科技成果现状
从总量来看,调查数据显示,在绵阳高校科技成果136项,其中确定获得专利的68项,未获得专利的12项,其他56项,主要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职工工学院和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获专利类型来看,高校科技成果专利类型可以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有26项,实用新型专利有31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
2.3 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数据统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不一,但其成果转化形式偏向于使用许可和专利转让这两种形式,其中使用许可转让的有29%,专利转让的有26%,其他转让形式占35,其中包括合作转让,独家转让,技术入股转让,其他10%,转化形式多样,各形式的转化方式分布较为平衡。从合同金额方面上看,科技成果转化比较偏重与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成果转让,其中50万元以上的科技成果有11%,20万―50万元的科技成果有57%,20万元以下有32%,总体来看,绵阳市高校的科技成果转让金额偏小。
成果转化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绵阳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随着各个阶段的演进,处于不同阶段的成果转化数量在递减,处于理论阶段的成果转化项目较多,但到了工业性实验阶段和产业化的成果转化项目则较少,说明绵阳市高校的科技成果还处于较低的转化层级,转化率还较低。
2.4 科技专家现状
从在绵阳高校专家分布来看,西南科技大学专家占专家总数的74.4%、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占13.86%、四川中医药高高等专科院校专家占比11.27%、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职工工学院占0.18%。在绵阳高校人才分布不均衡,高校人才主要集中在一两个高校,致使出现有些高校极度缺乏创新型、技术型、专业型人才,严重制约着高校科技成果的开发和转化。
3 绵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支持方面
政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增长缓慢,尤其是对应用开发性成果的投资不足,严重制约了需要大量资金支撑才能完成产业化的科技成果的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相关的科技政策、成果转化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人才法律、法规不完善,不能全面覆盖高校科技工作立项、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评价、激励整个过程;政府的正引导和扶持还需加强,政府的干预、调节、政策的制定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偏差,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2 高校科研方面
高校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意识,往往偏向于技术和理论研究,忽视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科技管理、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职位晋升条件设置不合理,缺少对成果转化的激励,导致有些科技人员只注重研究而不注重推广,影响科研人员推广科技成果的积极性。科技工作评价指标存在较大的弊端,过度注重科研人员的项目数、专著数、论文数,忽视科技人员研究的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致使科研成果的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难以实现产业化。科技人员缺乏成果转化意识,不愿主动将成功经验推向社会,即使有偿推广,也实行关键技术保密策略,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3 企业创新方面
大多企业继续沿用计划经济时代以政府为主的投资体制,助长了企业在技术创新问题上的“等、靠、要”的思想,形成科技管理体制的障碍,导致企业角色错位,忽视科技进步的作用,无法依靠创新获得发展。同时,企业也缺乏投资准备,风险评估不充分,一味追求技术成熟度,忽视技术的市场潜能,也降低了企业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意识不强,安排技术创新的资金较少,增加了高校科技成果再次开发的难度。企业与高校的沟通因各种机制的不健全还没有实质性的展开,导致企业与高校信息脱节,以至于校企合作效果不佳。
3.4 中介协助方面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信息渠道不健全,科技成果技术转化市场功能单一,结构不健全,还没有形成信息搜集、技术评价、市场分析、决策支持、专家咨询、用户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服务模式。科技中介工作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网络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不及时或缺乏准确性。科技信息交流多为内部流通和循环,与企业的信息交流还不顺畅,导致高校科技机构与生产部门的科技成果的供需信息交流不畅,致使众多科技成果难以满足生产部门的需要。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市场评价、推广能力弱,技术中介市场系统一般只能起到联络和沟通作用,有效的评估咨询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对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缺乏一套切实可行、比较规范的办法,无法为成果使用单位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专业化程度不强,市场开拓能力差,又缺少协作机制,服务能力远不能满足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市场需求。
3.5 各主体沟通联系方面
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缺乏和科技信息咨询机构的交流,缺少沟通、分析、加工和修改的过程,导致供需双方信息交流不畅,存在信息不对称。高校与企业交流形式单一,交流对象不明确,导致交流效果不明显。企业需求者和成果技术持有者难以实现信息与获取的双向对接,缺乏有效沟通渠道,高校的成果偏离市场需求,甚至使得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落后于市场变化,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信息的滞后性严重影响了供需双方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不能深度融合。
4 推进绵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资金投入,政策保障力度
绵阳市政府应加大税收优惠政策保障,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采用加速折旧政策,以加快技术设备更新。建立技术发展准备金制度,允许企业按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发展准备金。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法制体系,设立绵阳科技成果转化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重点扶持对绵阳经济社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作用明显、经济效益良好的项目。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企业对高校具有较大市场前景的技术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促使企业对一些技术成熟、市场价值高、产业化潜力大的科研项目的认可和支持。此外,政府还应采用投资、贷款贴息、补助资金,鼓励高校建立科技开发风险基金,建立中试基地等形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4.2 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激励机制
以西南科技大学为首的高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应将科研项目与成果转化相联系,规范科研项目经费投入,保证科研计划的顺利完成,以成果效益、转化水平等为综合考核指标,提高科研成果的应用效益。以开发为目的,以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研究项目,抓住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开展研究,及时了解各行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和项目安排,以减少选题、立项的盲目性和重复性,以保证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科技创新管理效率、质量和水平。通过分配制度改革,保证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中的合法权益。鼓励高校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改革,有计划地提高科研经费中人员比例。积极探索包括运用股权、期权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落实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政策,充分体现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创新价值。
4.3 增强企业科技意识,加强校企联合
在绵阳的企业要增强科技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开发体系,积极承接各大高校的科技成果,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注重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进,培育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推动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合作,由高校承担、企业参与或投入的科研项目,企业应有优先获得成果转化权和使用权。加大对高校科研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研究到产业化的各个阶段与高校展开合作,提升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通过发挥高校的科研优势来解决企业缺乏新技术的难题。鼓励高校和企业人员的相互交流,促进双方信息沟通和相互学习,使得高校充分了解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和开发,减少高校科研资源的浪费,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4.4 发展重点科技中介机构,推进专业化科技中介机构
绵阳市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一批推动当地科技进步、创新中成绩突出的区域科技服务中心。对中介科技服务机构给予政策支持,制定相应的保障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法规,提高科技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以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科研机构转为科技中介机构,组织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校立足于科研设备和人才优势,性别各类中介机构。充分利用绵阳技术市场交易信息聚散作用,建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聚集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技术转移信息质量和信息传递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影响因素;对策
在我国高校的学术科研工作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高校的科研成果令人惊喜,获得了极大的科技创新竞争实力的提升,突显出高校科研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然而,高校的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却不高。为此,需要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开展多种渠道的产学研合作,更好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成为具有竞争实力的现实生产力,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和作用。
一、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实力,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科技活动能力有所提升。高校的科技活动能力不断提升,从科技活动的人力、财力投入和产出等指标来看,我国的高校科技活动的综合水平有所提升。
2、高校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突显。高校在我国的科技创新领域之中,占据极其明显而重要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如:应用技术类成果;基础理论类成果;软科学成果等。并且,高校的科技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量得到较大的增长。
3、高校科技信息平台的转化作用明显。在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作用较为突出和明显,如:研究实验基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
4、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环境逐渐优化。在国家自主创新的倡导和鼓励之下,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速度加快,政策环境也在不断优化和完善,充分考虑到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采用了科技人员考核与科研成果评价的优化措施,逐渐完善了政策环境。
然而,我们还应当看到当前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所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率较低,并显现出与市场不相对称的问题
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受到传统体制的制约和影响,还仍旧依据科研人员的奖励级别、经费多少等作为衡量其科技成果的价值的标准,这显现出与市场不相对称的问题,忽略了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导致其实用价值的不足。
2、高校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还存在不足和短缺的问题,通常来说,新技术的研发必然与高难度和高风险相随,为了更好地提升新产品的研发速度和效率,就需要增强科技研究的中试能力,这就需要有足够的中试资金的保障前提,如果缺乏这一条件,则无法切实保障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
3、技术市场的管理规范性缺失
高校的科研任务是由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而与市场的对接和联系较少,这就使高校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市场化的入口,而企业也寻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科研项目, 这就突显出技术市场上的不规范管理现象和问题,在这种缺乏统一管理的技术市场状态下,高校科技成果的开发难度较大、项目投资不均衡等问题。
4、缺少完善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高校的科技成果研发过程中,存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模糊问题,对高校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尚未健全,这就导致了一定数量的知识产权侵犯案例的发生,不利于知识产权的合理合法保护。
二、高校科技成果a业化转变的制约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内部因素
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有来自于内部的影响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为:
1、体制因素。由于意识上的偏差,高校没有完善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缺少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仅仅关注科技成果的上级鉴定,而对于科技成果的后续产业化转变没有过多的关注,这种滞后的体制,显然不利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2、激励因素。高校有一定的科技工作奖励方法,然而,这些科技工作奖励方法的物质奖励幅度不大,难以真正激发高校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没有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相挂钩。
3、产权因素。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仅仅依靠知识产权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单纯的知识产权制度无法使企业获得垄断市场的能力,也同时使科研人员丧失科研的积极性和动力。为此,还需要完善相关的利益分配制度、成功归属权等问题,还要关注高校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本产权及其产权收益。
(二)外部因素
1、外部中介因素。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还需要有效的外部技术转化中介的服务,如:咨询公司、联络办事处、高校专利公司、综合服务专门机构等,这些中介服务机构主要负责洽谈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事宜。然而,我国的中介服务机构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缺乏统一性的管理,也欠缺高素质的中介服务人才,在场地、信息、人员的限制条件下,难以有效地达成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2、外部风险因素。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还处于实验室的研发阶段,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主要来自于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由于传统产业的技术转化风险较小、收益较快,因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而高新技术项目的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效率还不明显,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因而,成为了制约因素之一。
3、外部市场因素。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的评价,主要是以其是否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为基准。而高校的科技研究课题和项目,大多是根据上级要求或文献选题的方式,与市场的链接度不足,无法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局限于低层次的重复性研究。
三、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对策研究
(一)与市场相对接,选取与市场契合度高的科研项目和课题
高校的科研项目要与市场相对接,不能形成数量至上的科研氛围,要突显出高校科技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和合理性,使之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与现代化企业的需求相匹配,高校科研人员要充分深入市场,准确地辨析和预测市场的走向,并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市场销售人员等相沟通和交流,获知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从而准确地选取科研课题和项目,使高校的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地“推销”出去,为经济发展添加助力。
(二)建构和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和体系
高校科技研究要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要在人力竞争剧烈的形势下,建构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体系,从多方位激励科研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构和优化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体系。具体来说,高校要对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的期权激励和薪资激励,通过物质性的有效激励方式,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还要从精神层面给予科研人员激励,要对科研人员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培训,并给予其晋升激励和学术权力激励等,激发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研发热情,并在有效的约束机制的前提下,开展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当然,对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要突显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要真正地使高校科研人员获得相对等的报酬,并获得相对应的支持。
(三)建构专业科技研究机构
为了更好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效率,还需要加快高校的专业机构建设,并设置相对应的规章制度和人员配备,在这个专业机构的设置之下,可以专门性地收集市场需求信息,实现对科研项目或课题的申请、审查、立项、专利申请、科研成果转化等工作,在科W、准确的市场预测之下,签订技术合作及转让协议,确保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更好地从市场的产业化过程中获得回报。
(四)强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的职能
在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过程中,还要强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的职能,要通过中介服务组织,为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提供评估、信息咨询等服务。在强化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的过程中,要遵循网络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宗旨和原则,促进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并在政府的政策指导和带头引领之下,完善和规范科技中介服务组织。
(五)全面优化风险投资体系
在高校的科研项目和课题开发过程中,资金的短缺现象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为了确保高校科研项目和课题的创新性和实效性,需要优化的、完善的投资体系,这就需要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的风险投资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要采取税收减免、减轻贷款的担保要求等措施,提升投资者的积极性,并用完善的评估和监管体系,减少投资者的顾虑,在合理的政府风投咨询之下,减少投资者的风险。
(六)完善政策相关体系
政府要成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变的中坚推动力量,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性立法,对高校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变提供优惠和扶持,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拟定具体化、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和规程,从而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能够发挥其最大效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场所,在高校的科技研究方面和领域,要通过与政府、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完善和优化高校科技成果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健全相关的政策体系,推动高校科技研究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建设,进一步提升高校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增强自身对于社会经济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敏.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性研究[J]. 科技展望. 2017(03)
[2] 兰轶伦,李桂娟,黄慧玲,李波. 提高厦门科技成果转化率的研究[J]. 厦门科技. 2014(01)
[3] 郝龙飞,陈宝国. 福建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现状及原因与对策研究[J]. 福建农机. 2013(04)
[4] 彭定S,王土兰. “双创”形势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模式研究[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16(06)
[5] 董. 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几点探讨[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5(11)
[6] 董洁,陈祖功. 科技成果转化质量评价――基于科技中介服务视角[J].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