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我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让人对当前的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还反映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在过去几年里,大多数人们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只是在片面上强调了农业用水的利用与开发,重视眼前的经济利益,这就使得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灌溉用水压力日益加剧。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我国农业经济长远的情况下,对其水资源的充分的利用,改善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
目前,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粮食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若想有效的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人们必须要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在国际市场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但是,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政治风险,这就导致我国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限制。
自八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以后,我国在农业发展战略上,提出了科教兴农的口号,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到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进而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资源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对耕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有效的提高粮食的生产量。但是在由于我国当前水利工程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而且农业经济发展也没有处于一个决定稳定的地位。而且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没有水,无论农田管理在怎么可科学,光照在怎么充足,也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当前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就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条件,开展节水工程。
2 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当前科学化管理主要表现。不过,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有着学科的管理思想以外,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要将其与农业经济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提出相关的新要求,还要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当前的发展形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挑战,从而有效的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2 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2.3 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2.4 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
2.5 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在考虑自身生存问题上的重大进步。
过去,在农业发展中片面强调水资源开发,着眼于当前的增产。而持续性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关心的是在开发灌溉水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农业后劲,而不是随意破坏农业环境。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粮食作为政治武器的运用,并不新鲜。国外有人叫嚷“谁来养活中国?”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适当进口一点粮食以调节国内市场,过去这样做了,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但绝不能把解决粮食问题寄托在别国身上。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化肥供应,培育良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等。但必须指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这是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现在的水浇地,一般单产可达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还难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再配合其他增产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产粮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没有水,光和热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种多么优良,农田管理多么科学,政策多么正确,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场大水,可以冲得荡然无存。水旱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粮食、财产和生命,即使动员人民群众抢险救灾,化险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含英.政企分开,建立现代水利企业制度[J].中国水利,1994,(3)
[2]相昆.95年水利工程发挥巨大效益[J].中国水利,1995,(11)
关键词: 水利工程;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Abstract: agriculture is the primary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 for water conservanc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key is to make good use of water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fertilizer, soil conservation,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How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of.
Key words: hydraulic engineering;agri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s
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作为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基础的农业资源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提出了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因此,本文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资源危机;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利用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2、 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主要表现为:一,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二,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农药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其中,一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地,努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地的关键是治水改土,要针对中低产田地的成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在25度以下坡耕地上,继续抓好成效显著的“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土壤的改良治理要注意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同时改变不科学的耕作方式和耕作制度。二是要积极发展水利产业的多种经营,搞好水产养殖业,提高水域生产力和水的综合经济效益。
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依靠科技和教育,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大力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示范项目,以点带面。为此,必须稳定农村科技队伍和加快农村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引进、推广优良品种,继续建设好县内育种基地;深入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密切“农科教”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促进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技农户的发展,以推广丰产技术为中心,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搞好服务。真正把农业的增长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农业从粗放型索取性开发经营向集约型保护性开发经营转变。
三、以合理利用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合理利用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建立具有保护环境和较高经济生产功能的农业体系。
合理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要坚持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节约并举的方针,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按照地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农业林牧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方向各有侧重。要保护好基本农田,培育土壤地力;要通过增加复种、立体种植、带状种植等形式,提高光、热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生产力;要建立科学的灌溉制度和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
总之,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这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未来的呼唤。这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TV-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229-01
2013年10月24日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发改委杜鹰同志提出:“推动完善各类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强化项目实施技术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明晰农田水利设施产权,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健全管护机制,保障农田水利设施持续发挥效益。”因此,推动和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上新台阶,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提升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为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这也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重视的基本原因。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指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推动经济发展时,要同时考虑对社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有利。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现实。坚持“节约优先”“合理开发”“优化配置”的原则,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思路。全面协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核心理念,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统筹城乡水利发展,统筹考虑水资源问题,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不断探索,不断实践,走现代水利之路。有了水利,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同时配合增产措施,农业才可能大幅增产。这就要求我们要重新认识水利的意义和作用所在。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战略部署,总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经验,深入分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态势,以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以改变粗放生产经营为关键,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科学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水资源, 突出重点,抓住本地区的重点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同时,应统筹兼顾,点面结合,分步实施。规划要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状况,掌握生态环境变化的规律,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的确定相应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应在经济、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工程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农田水利投入不足,水利管护机制不健全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呈现出快速发展、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农业水利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对农业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概括来说就是要实现水利现代化,就是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农业水利,用现代设备、材料装备农业水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水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水利。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策略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大力加强,积极发展。农业水利工程要想取得更好地发展,不只要解决思想认识、科学管理、资金投入等一系列问题,还必须解决很多技术问题。为此,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应重点研究节水、节能、节约投资的技术措施。在促进农业生产中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将农业水利工程科学技术提到新的高度。
2.1加大对水利规划和前期工作的投入力度,按照“开工---推进----储备---论证”的思路,多规划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优化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和水环境的项目,重点做好流域综合规划,包括生态建设、灌区节水改造、河道综合治理、水源地和地下水保护等项目建设。
2.2水利工程建设,一是要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制定完善县乡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制定“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分年实施计划方案。二是加快防洪除涝工程建设。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实施江湖堤达标工程。三是要解决人员工资及维修养护经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2.3统筹安排工程建设,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与农业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提高农业生产和减灾能力。按照水源、渠系、田间工程统筹规划、配套实施的方式,进一步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结合已建和在建的水源工程,加快建设一批灌区工程。继续积极推进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前期工作,着力增强区域水资源调控和防洪抗旱排涝能力,保障农业用水需求。
2.4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护水土资源。因地制宜大力推广普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少灌溉用水量和污染排放量,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严格限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及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扩大灌溉面积和新上高耗水项目。继续加强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促进休养修复部分耕地。
参考文献
[1]杜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3.10.24
关键词:土地肥料;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017
俗语讲“万物土中生,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由此可知,土壤和肥料对粮食生产的重要意义。而土壤肥料作为粮食生产与安全保障的基础,其合理的运用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对土壤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存在的问题的了解与解决,是现今农业机构关注的重点。
1土壤肥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下的必然趋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具有的转化养分、水源驻留、承载植物稳定生长等作用是农作物成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对土壤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可有效的保障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肥沃的土壤是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有效保证。
肥料是土壤养分的基础,肥料资源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肥料资源的合理运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能够有效改善农作物的品质。
2农村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土壤肥料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的同时,人们过多的追求生产量,大量使用化肥,有机肥使用较少,从而导致土壤硬化、土壤肥力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变更的调查显示:到2006年10月31日,中国的耕地面积为1.22亿m2,接近中国耕地面积1.2亿m2的警戒线,土地承载力已超过极限。同时,工业污染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壤严重沙化、耕用土地减少。甚至是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这些问题的产生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解决土壤问题的对策
3.1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健全的土地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这就限制了耕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土地保护工作不能取得实质性的有效实施。因此,为了土地资源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制度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采取措施。
3.2增加有机肥的利用,均衡土壤肥力
耕地保育工作是保证土壤可循环利用的重要保证体系,它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土壤肥力,均衡植物养分供给。因此,有针对性的增施有机肥,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是保障农作物生长的主要措施。例如,在低肥力的土壤中,以有机肥为主要肥料进行施肥,而对于土壤肥力高的土壤资源,可以采用有机与无机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科学施肥。从而均衡土地肥力,保障土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研究新型化肥,加快施肥技术改革
新型化肥的研制主旨在于打破常规化肥利用率低,以及常规化肥对土壤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污染。因此,加快新型化肥的研制是现今化肥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利用微生物技术研制的微生物肥料。目前,主要流行的微生物肥料有磷肥、氮肥、钾肥、有机复合肥等,在农业生产中根据土地的不同需求,施用不同的肥料,可在根本上解决肥料利用率低以及肥料使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化的变革,采用3S(GIS、GPS、RS)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施肥作业,可有效的提高土壤肥力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按照每一块田作物对土壤肥力的需求,进行精准施肥,既可以改善土壤资源,又能提高肥料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的浪费,因此,研究新型化肥,加快施肥技术改革是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3.4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
自古以来,农家肥的应用对农作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为农家肥主要材料的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成为了农业废弃物。因此,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将农业废弃物变成有机肥料,从而实现资源的重复利用,进而提高土壤资源的肥力,是解决现今我国土壤和肥料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同时,实现土壤肥料的合理利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作物生长的安全性,也潜在的解决了因烧荒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保护了自然环境,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用
引言
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优质化,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农业生产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也日益激化,各种环境污染以及农产品质量问题接踵而至,而且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发程度的加大,农产品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与此同时,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发展生态农业致力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对于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农业发展的相关经验教训,结合生态环保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具体而言,生态农业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严格按照生态学的相关科学原理,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农业生产,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并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对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的利用,而且还能够保护自然资源并实现增值效应,加速物质循环以及能量转换,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而且,生态农业能够创造出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品种多样的农产品,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再者,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优化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促进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能够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以及滥用,而且还特别注重对一些可更新的资源采取增值措施,对不具备更新的资源则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从而确保相关的自然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并为农业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生态农业是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前提
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需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要前提,坚持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发展目标,通过采取相应的生物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等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还需要坚持以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为出发点,协调好农产品地区性以及结构性过剩问题,对农业生产经济结构做出合理的战略调整,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当然在此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农产品的污染问题,确保人们的安全消费,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无公害粮食生产作为我国粮食生产区重点建设的生态农业,对于建立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构建全面的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还需要创新发展生态农业技术,完善生态农业的评价指标、农产品改良技术以及相关的管理认证体系等各方面因素,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以及产品标准体系,进而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二)生态农业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发展生态农业就是要避免以破坏农业生产可再生资源以及降低环境质量作为代价来盲目追求农业生产发展的经济效益。生态农业努力协调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以及人类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农业经济的现展理论和相关科学技术,从而建立一种具备生态合理性、经济高效性的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发展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这也是生态农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三)生态农业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以及资源短缺等严峻的发展问题,这就严重制约了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然而,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有效的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资源的退化。具体而言,生态农业通过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不仅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还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生态农业满足了市场经济多层次以及多样化的发展需求,通过生产无公害的农产品、绿色食品以及有机食品,并合理地组织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活动,同时结合农业发展的地区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特点,确定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从而形成一种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加工业为发展龙头的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一体化的全方位的发展格局,为农业以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生态农业适应了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需求,尊重了自然环境的客观规律,对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内外部发展条件,努力完善相关的生态农业发展制度体系,创新发展农业生产技术,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振军.探究唐山市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2014,21:1011
植物是人类重要的能量来源,随着人口增长的残酷现实,对植物需求的压力逐渐凸显。目前,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确保植物的高产量,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大量使用农药、过度开垦荒地等等,势必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和阻力。
关键词:
植物保护;可持续发展;生态
1前言
锦州市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辽西走廊"东端,是连接华北和东北两大区域的交通枢纽,下辖黑山、北镇、凌海、义县和凌河区、古塔区、太和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松山新区等9个县(市)区,总面积10301km2,海岸线105km,人口310万人。
2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阻力
植物是人类重要的能量来源,随着人口增长的残酷现实,对植物需求的压力逐渐凸显。目前,基本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确保植物的高产量,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大量使用农药、过度开垦荒地等等,势必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和阻力。
2.1过度施用农药带来的阻力病虫害的防治,是植物高产的前提保障。而防治的关键,依赖更多的是农药。农药的使用,一方面清灭病虫害,大幅提升产量,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其原有的生长环境。比如:杀灭害虫的同时,益虫同样被毒死,破坏了原有的生物链条,违背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宗旨。此外,施用农药的同时,改变了土壤、水分等的酸碱度,导致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含量严重超标,严重影响人类、动植物等的和谐发展,成为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阻力所在。
2.2喷药设施落后,严重浪费农药用量,污染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实践中,使用的喷药设施多数为手动型,产品制作较粗糙,经喷出的液体,直径在40mm,雾化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样的喷雾,无形中增加了用药量,实际可利用率较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应。如此,一方面增加用药成本,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加速了对环境的污染。
2.3生物链系统遭到破坏,新的害虫种类增多控制病虫害方面,过度以来农药,短时间能达到防治的目的。但是,自长远的角度考虑,目光尚且短浅,根本上来讲,不是长远之计。不引入新的天敌,也只能将生物链的某环抹杀,连带它的天敌事物减少了,天敌的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生物链造成严重影响,有益的生物,被农药措施间接性的毁灭,原有生态平衡的农田生态系统群落结构不复存在,反过来又使害虫不断增加。农药措施,解决了植物保护的燃眉之急。但,同样也使得这项措施成为了植物保护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恶性循环。所以说,植物保护的措施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本质上相辅相成的联系,他们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
3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依存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自被提上国家长期发展规程来看,各部门相继探索实践各种有效措施,旨在解决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同时,根本上能保护植物、保护生物链,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营造和谐的生态环境。
3.1引进优势基因,培育抗病虫害作物,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双丰收”随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基因技术与植物生产中的成熟应用,有效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平衡。这体现在,通过基因重组培育抗病虫害品种,引进优势基因抵御病虫害侵蚀。另一方面,基因重组技术下的不断试验,试验成功后的实践应用,经投入生产中的反复尝试,优化提升作物自身属性,自根本上实现不污染生态环境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2引入天敌,研发有益微生物,保护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除了改变作物本身,同样可引入天敌生物,对其改造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微生物技术,研发有益微生物种群,达到防治病虫害实现增产的目的。目前,昆虫微生物有了一定的市场。
3.3改善农药设施,研发新型农药,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药防病虫害仍无法停止。由此,唯有改善用药措施、改善用药成分,改善用药设施,才是当务之急应该做的事情。今后要不断研制新药,有害成分力求要低,更容易分解,更不易残留。通过高新技术的研发,减少农作物的副作用。同时,生产新型喷雾器,不仅要求低容量,药液喷射直径应该缩小到15~75m的范围之内,大大的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药效与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葛素芬.植物保护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发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90-91.
[2]李俊华,郝尊钢.化学农药在植物保护中的注意事项[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6):36-37.
关键词: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生产活动
1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必须采取多种措施,才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首先,要尽量使垃圾能够得到利用,使垃圾变废为宝;要增加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处理做法,积极探寻处理方法,把垃圾分成不同类别,要采取分离垃圾的做法,还要积极加强对城乡居民生活垃圾的治理;其次,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建立绿色的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环境的污染得到抑制,才能改善农业环境的污染现状,只有实行好的规划,要积极做好城乡工业布局的规划,把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在污染之中,必须加强城乡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建设好生态环境;再次,解决资源的循环利用,农村沼气得到大力应用,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的应用。一方面,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使有机肥料得到大量利用,还能够为农村的植物增加有机肥料,还有利于缓解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净化农村环境,沼气使用量的增大。把有用的水用到实处,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提倡节约用水,我们还要积极建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施,在建设现代化农村中,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业生产力[1]。
2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研究,要从保护农村耕地资源出发,对于农村的耕地,保护耕地是防止资源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措施,实施在行动中,农村耕地的红线要始终记在心中,在农村要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和保护,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农民不能失去了基础,更不能失去了耕地。使农村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保证,在调整中绝不占用耕地面积,达到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基本农田建设,坚决不能触动底线,一定要加强规划管理,当地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生产的建设用地。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的农村生产方式,建立创新的,这样就可以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积极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要组织农民,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主管的农业部门,要利用高科技保护水的蒸发速度,要对农村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模式,积极加强保护水资源[2]。
3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的必经之路,这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生产之路,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要从原有的观念的转化中,逐步转变只是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资源得到大的收益,不断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可以利用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它有利于缓解中国农业资源的短缺问题,这就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
4要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使广大人民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针,才能够尽快增强人们的思想觉悟和法制观念,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环境意识淡薄的现状,这样才能达到目的,必须提倡宣传教育,这一点必须要让广大农民知道。首先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深刻的认识到环境违法行为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广泛宣传《森林法》、《土地法》、《环保法》等法律法规,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其次,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度,使人民将环保意识上升到生存意识,增强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加快培养社会公众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的激情,加深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理解,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良好促进,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工作去落实,使农村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同人民一道认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要充分发挥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3]。
5结束语
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大事,需要全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人民的大事。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使中国人民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梦想,是中国发展现代农业,这样才可以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条件,为全体人民谋福利,这样才能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又要积极利用环境科学手段,考虑生态资源的保护,必须坚定的方向,注重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对于国家和社会已经各阶层的百姓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周赫男.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渤海大学,2013.
[2]张铁亮,周其文,郑顺安.农业补贴与农业生态补偿浅析——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J].生态经济,2012,(12):27-29.
关键词:气候资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气候资源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气候资源是气候要素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那一部分自然物质和能量,包括光能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能资源和大气成分资源等,是地球上生命现象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和条件。在农村,农业生产是依赖自然气候资源进行的生产活动。随着几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人口的增加和对粮食需求的增加,人们逐渐开始依靠使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粮食的产量,化肥和农药及农业技术等随之进入农业,农业生产也开始使用农业机械代替手工劳动。由于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以及他们在农田中的残留、农业机械的使用等等,带来了土壤侵蚀、土壤养分丧失、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农药毒性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二、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
1.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各种类型的农业资源
土地的问题是农业的根本问题,如今耕地、粮食、人口问题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保护耕地资源方面,耕地法规政策和实施措施是重中之重,要严格执行非农业用地审批制度,严禁以任何理由乱占耕地。为保证耕地动态平衡要实行谁占地谁造地,占多少造多少的原则。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在每年出台非农业用地面积计划的同时要出台等额、超额造地计划。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和生活用水将的急剧增加,我国农业用水呈现负增长的不良局面,实施合理的水资源保护法规也势在必行。例如在农村的水产养殖业上,今后要严格控制围网养殖规模,并着力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根据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畜禽养殖规模;对块状养殖地区则要积极引导以村为单位实行集中养殖,并对粪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还应当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引导和鼓励农民全面实施平衡施肥技术,积极引进生物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品种,并通过基地的建立提供专业化供肥和施肥技术服务体系。
2.设计各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系统
今后,我国应当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结合各地气候、水利、农田、山地等自然资源的实际情况,着力搞好农业区域性开发规划,建立各具特点的切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例如在重庆地区,可以按照光、热和水资源随海拔高程变化规律以及不同高程带内作物布局不同等情况将重庆地区划分为如下四个层次,最大程度地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第一层区域能满足双季稻种植的要求,同时对发展甘蔗、柑桔生产非常有利;第二层很适宜多种经果林木的发展。该层区域是重庆地区扩甘蔗种植的可能区域和柑桔适宜栽培的集中区,同时也是优质大叶茶和桑树的种植区。第三层是大叶茶和中小叶茶、半耐寒性和耐寒性蔬菜的混合栽种区。此外,第四层区域生产上宜以发展林业为主,兼发展畜牧业和多种经营,部分区域是优质中小叶茶的生产地。
3.利用科学技术加强传统农业的创新型利用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无污染、再循环利用,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今后在农村经济发展上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等。其次,要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能源方面,日本特别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也应大力发展农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既能实现节能,又有利于保护农业气候环境。最后,在农村经济中需要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推广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三、总结
气候资源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资源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可以说,气候资源的约束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做好气候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农业资源工作者面前一项严峻的课题。
作者单位:诸暨市气象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4-0004-1
0 前言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保护生态环境的持续性发展变成了我们的首要大任。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每年对外出口和库存粮食众多,但由于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粮食产地大多集中在东北及长江黄河流域,内蒙西部及西北、等地由于气候和缺水,大部分地区都呈现戈壁景象,因此,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具现实意义。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态发展的主旋律,已经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推崇和认同。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肩负着我国13亿人口所需的农产品及工业原料的重任。可以说农业发展的好坏,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大局。我国施行过南水北调的大项目,但是仍然满足不了需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尖锐。节水灌溉是一种高效的用水方式,能有效节约用水,因此,节水灌溉技术在我国缺水地区被广泛使用,在农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据相关调查统计,我国地面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7220亿m3,其中河川等地面水年径流量占我国水资源总量的70%以上。但是地面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域上分配是极其不均匀的,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像南方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且由于气候温暖,年降水量多,但是耕地面积却没有达到全国耕地面积的40%;北方虽然气候相对寒冷,地面水流较少,年降水量也不多,但是耕地面积却占50%以上。这种水资源和耕地面积的不均匀分布,给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带来很多的困难。根据相关资料估计,目前我国包括农牧业、工业和城乡居民等各方面用水,每年的用水需求总量达到6000亿m3以上。虽然从我国的水资源分布及总量来看,还可以满足当前的用水需求,但是对于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每年缺水量达50亿m3左右。北方水资源不足对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制约,除了要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和响应国家南水北调号召之外,也要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这才是现实可行的、积极有效的措施。国务院针对我国水资源匮乏与不良前景的现状,在《21世纪议程》中强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在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上,而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中最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节水灌溉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健康运行。
2 节水灌溉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 农业节水灌溉的效益分析
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及缺水的现状分析告诉我们农业节水灌溉势在必行的。何谓节水灌溉?节水灌溉就是以最低限度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产量或收益,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量和产值的灌溉措施。下面举个例子:假若在我国的农业灌溉用水中,2470亿m3的水损失中有1330亿m3的水可通过节水措施而得到充分利用,那么这时的灌溉水利用率为70%。同样在不改变现在灌溉用水量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灌溉面积6000万km3,每年可多产粮食4亿多吨,这些粮食相当于我国13亿人口一年的口粮。节水灌溉除了可以增加我国粮食产量之外,还能够大大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特别是偏远缺水地区。很多偏远地区水资源匮乏长久得不到改善,长期以来没有一项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而农业节水灌溉则可以将农业上节约的水资源运往这些缺水地区,这也足以说明节水灌溉是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有效措施。
2.2 节水灌溉能够有效保持土地状态
农业要想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之外,也要保持好土地的良好状态,特别是我国由于森林覆盖率逐年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下,更是需要很好的保持现有的土地。那么如何对目前现有土地进行有效的保护?科学的灌溉是必不可少的。节水灌溉作为科学灌溉的有效方式,能够有效的保持土壤中的水、肥、气和热等,能够有效防止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减少我国盐碱化与沙漠化面积的扩大。此外,节水灌溉具有省水、省工、节能、节肥等诸多优点,不单能够保持水土的良好状态,也能够促进粮食作物增产增收。可见,节水灌溉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3 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速增长,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的民生大计。节水灌溉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持水土的良好状态同时,促进增产增收,这对于我们国家的意义也是深远而巨大的。
参考文献
[1] 黄修桥,李英能.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1999,(1):118-123.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改善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转变为现代集约型,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工业发展的迅猛,生态环境以及农业资源破坏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1]。因此,在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是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途径之一,但对于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消费市场、不同适应条件等的农产品生产来说,则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农产品的选取、栽种。本文立足于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期望能够产生一定的指导价值。
1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1.1结构配置不合理
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农业经济的整体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过重讲究与社会市场相接轨,而忽视了农作物栽种条件的适应性,因此,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注重生产条件的保护,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否则极易发生丰收不挣钱的现象[2]。
1.2生产效率低下
虽然我国领土面积广阔,但人均种植面积却非常小,尤其在我国南方,山地丘陵等不利于农作物种植的土地广阔,可用来种植的面积不大,而且,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传统的家庭式手工生产,对先进生产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农业生产效率仍然比较低下[3]。
1.3环境质量差,不利于农业生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我国的环境质量较差,主要是由于工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人类无所顾忌的滥砍乱伐、肆无忌惮的毁林开荒等使得我国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小,且工业废水、废气等对土地造成水源污染、微颗粒污染等,而且毁林开荒,易导致水土流失,使土地丧失可栽种农作物的能力,从而制约甚至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快,许多农用地被征用,用来非农业建设,从而加剧了农用地的锐化,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大降低。而且由于城市化建设的需要,许多农民弃田进城务工,许多农村耕地被长年闲置抛荒,使得我国为数不多的种植土地资源被浪费。环境质量差,土地资源浪费等,不仅导致了生产效率的下降,而且容易引发相应的灾害,对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击巨大[4]。
2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于农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且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满足全社会消费人群对农产品的认同与需求。
2.1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质量的保证,且优质的环境质量,能够提升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保障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人群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因此,在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使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而且,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是有效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但环境质量的保证,才能全面促进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对于那些已经遭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我们要及时治理、改善、补救,而对于那些尚未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做好保护防范措施,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处在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之中,这样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5]。
2.2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够帮助农民更加有效的提升生产效率,节省时间,创造更多的农业经济价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当地栽种的实际情况以及生产条件,因地制宜的选取恰当的科学生产技术,在保证不破坏农耕地使用性质、无环境污染的情况下,选取高产、抗病虫害能力强、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农作物进行因地制宜的栽种培养,从而在农作物的选取、科学技术的选取及应用来保证农业生产效率,且要大力推广并应用机械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生产时间,从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在各方面正确实施的情况下,便可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农业生产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由于我国农业相对落后地区,缺乏专业的农业生产人才,其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经济效益都比较差,因此,需要对这些地区输送一定的农业生产人才,并加大当地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对当地居民进行农业知识传授,并积极挖掘他们自身潜在的农业生产潜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要对当地农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训,对当地居民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使农民充分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且提高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使传统的农民转变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现农业生产人才储备,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力量。
2.4开拓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繁荣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由传统的单一粗放式农业生产,逐渐转变为集约型生产,且农产品生产的种类也得到了丰富,大量引进了许多国外比较成功的经济性农产品的栽种技术,扩大了栽种品种的同时,也开拓了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多样性,像现如今的反季节蔬果,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打,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从而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可以有先进企业起带头模范作用,规范化的形成农业合作社组织,由农业合作社对农户进行关于现代农业生产方面知识培训,提高农户生产技能和现代组织管理意识,使农业合作社能够协调快速发展。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的一只“有形的手”,政府可以针对“农超对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关于支持超市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比如完善信息平台建设,并免费向农户提供信息平台的使用培训,普及网络在农户之间的应用,从而及时获得市场信息,避免盲目性。基于当前电子商务环境,超市自身也应提高冷藏技术以及其他方面设施,以减少在途或储存的损耗。超市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新鲜、绿色、安全的产品,还降低了采购成本,消费者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农户又有稳定的销路,这样能实现农户、超市和消费者三方达成共赢的状态。超市再向农户普及现代化农业生产的知识,提高农户现代化生产意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农超对接”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改善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各方面物流技术,避免在途损耗。因地制宜,结合各地情况。关于推进“农超对接”方面的工作,应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比如经济发展水平,物流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以及居民水平,推进“农超对接”流通模式,让农户有多种选择机会,超市也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
2.5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品分为两季,政府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了农产品的顺利出售与消费,使我国农业产品结构更加趋向规范化、科学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下,农民获取了丰厚的农业经济效益,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打开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格局。但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要站在长远的角度看待。且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来制定并调整相应的发展措施。虽然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近年来,国家、政府以及农民都做出相应的调整、解决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问题所导致发展阻碍的可能性。且“三农”政策的不断深化改革,即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的调整、修改。总之,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且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例如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以电子网络为商务平台,可以及时、准确的了解双方的生鲜农产品供需需求,可以在电子商务中获取信息,有效调整安排物流配送方案,可以很好地去调节生鲜农产品物流中的季节性、地域性问题,使物流模式更加优质,保证物流经济效益。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调整物流模式,可以增加生鲜农产品在实际销售中的附加值,提高物流配送能力,减少物流损失,优化改进专业的物流运输、包装、存储模式,改进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品质。同时,在物流模式中,可以实现第三方物流链配送,可以对大部分生鲜农产品进行必要的分类、包装,确保生鲜农产品保质、保鲜,使其在包装、运输以及产品流通过程中,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同时,基于当前电子商务环境,在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可以分析生鲜农产品在物流市场中的特点,加强开发物流技术,减少产品在物流链中的流失,使生鲜农产品不需经过深加工就能销售,降低生鲜农产品腐烂率,使其从生产到销售中没有制造商环节,保证提升物流质量。总而言之,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农业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步伐一致;在农业生产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农业人才培养,加强农业生产人才储备以及开拓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3结语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20世纪农业生产在工业化成就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步和成就。同时,农业领域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时间的脚步已悄然进入了21世纪,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新的世纪里解决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因素和矛盾,从而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证农业的持久和永续发展,满足人们的基本食物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矛盾,这就需要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农业涉及的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我国可持续农业战略的实现途径。
二、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不合理的技术方式和不公正的农业经济秩序的作用下,农业生产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挑战,其危机的严重程度和影响的深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主要表现为:
(一)人口不断的急剧增长,粮食需求与日俱增。在上个世纪 90年代初,世界人口已达52亿,比1950年增长30亿多。根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在有效口之下将达110亿;如果得不到有效空制,将有可能达到190亿。在我国虽然采取了有效的人口控制措施,但人口总的趋势仍在增长中,据有关人士预计,本世纪我国人口将达到或超过16亿。人口的迅猛增长是当代人类,也更是我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如此众多的人口,每年消耗数量惊人的粮食。据测算,我国在2000年和2020年的粮食供求关系,仍是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在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量需要大约是52000~56000万吨。而生产量大约是47750~52400万吨,缺口较大。
(二)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目前,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空前的环境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口大量急剧增加,资源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矿产等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日趋尖锐;其次,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体套不断得到改善,但是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却日益恶化。如温室效应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世界荒漠化等。
对我国来说,资源、环境上的困难将更为突出。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耕地资源进取,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两在是街144个国家的排序为:土地面积在110位以后,耕地面积在126位以后,草原面积在76位以后,森林面积在107位以后,淡水资源在55位以后。
(三)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自然灾害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过去、现在、将来所面对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生的国家,主要有:旱灾、洪涝、泥石流、台风、冰雹、火灾、森林火灾、病虫害等。
(四)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多,人均农村社会总产值低,主要经济指标显示农村发展仍然落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虽然近年来,各地下大力气加强农业投入,但总体水平不高。农业生产条件改善较慢。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于农产品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急剧上升,效益降低。
(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村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已经从土地上分离出来,处于事业和半失业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地开发利用和转移问题也将变得更为突出。
总之,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传统的生产模式依法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我们必须探索新的生产模式。
三、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基本目标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的定义是: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这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水、土地、动植物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以及社会上能够接受的发展模式。所以,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尚能国接受的”农业。总的来说,它是经济、社会、技术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
中国农业可持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协调农业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第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第三,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工农产别、城乡差别。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该表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不断增站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四、我国关于农业可持续农业的农业立法和发展战略
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和响应,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全面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领域。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立法,调整的内容和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我国政府早在1992年把发展生态农业列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中国21世纪议程》也明确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现代生态生可持续农业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和过程,将随着科学技术和农训工业化过程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当代科学技术已全面进入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领域,渗透到农业这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中,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要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1.增加投资,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稳定商品货源,形成安全的粮食生产体系。同时还要推进蔬菜、水果基地的建设,保证事物的质量,发展无污染的绿色食品。2.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和实施。3.依靠科技,建立确保粮食安全的技术保障体系4.建立健全保障粮食安全的各级流通、储备、加工、运销体系、特别要建立能够对粮食市场进行有效调控、防灾、合营对突发事件的粮食储备体系,完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鼓励农民足有储量,争取实现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第三、要紧开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逐步完善有关农业投资的法规政策,搞好政府、社会与农村在农业投资方向上的分工。保证政府在农业发展的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和具有方向引导项措施中投资的作用;通过鼓励和引导,增强社会多渠道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制定和执行国家投资规划、计划于指南,协调中央和地方的投资行为,建立各级政府在保证农业投资比例上的责任制,提高各级政府,特别实县(市)级政府在协调多渠道增加支农资金方面的调控能力。加强全国和各级行政区域农业投入合理化的研究,建立农业投入信息网络;建立各级政府和行政区域投资的科学论证制度,注意发挥生态经济专家和环境专家在投资决策红的咨询作用,提高投资可科学性。
第四、实施防灾减灾转向工程 加强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防灾能力。加强农业气象、虫情、污染、动物疫情、防火、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预报能力水平。建立“与预防为主”的防灾减灾的指导原则,加强平时预防措施建设。建立在清数据网络,对重点区域错区重点防范措施。继续加强抗旱、防洪涝、防台风等防灾抗灾指挥、救助体系建设,跳高指挥和应变能力,力争把灾
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五、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 我国的人口问题是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我如此众多的人口已经给粮食供给造成了严重的压力,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我们还要毫不放松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从而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加强乡镇企业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严格整形国家环境政策、制度和标准,加大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力度;2.严格管理有严重污染的产品生产,加大发展无污染、少污染的产品和产业;3.加强乡镇企业环境治理技术研究,分行业建立治理示范工程,并对乡镇企业治理污染和保护生态给予资金支持;4.引导乡镇企业相对集中发展,节约土地资源,减少污染范围,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管理,加快小城镇建设。
五、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和农产品贸易的法律繁荣和引发的法律问题
(一)、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
联合国经济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通过“东京宣言”,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得到国际社会公认。1995年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将中国纳入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浪潮。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和世界的同步,逐渐显露出加强的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一。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和响应,在1994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全面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领域。随着农业贸易的繁荣,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贸易法律问题越来越多。
(二)、农产品贸易与农产品贸易法
农产品的市场贸易,是指农产品的一切买卖活动。只要是买卖农产品,无论是生产者出卖给消费者,或者是商品经营者出卖给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出卖给商品经营者,或是商品经营者彼此之间的买卖都属于农产品贸易的范围。
农产品贸易法就是调整农产品买卖活动中各个环节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这些法律存在于《合同法》、《票据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当中。
国际农产品贸易法主要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国际货物销售以及与之有关的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保险和国际接所方向的法律。我国涉及这方面的法律有《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合同法》、《海商法》和其他有关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等。其法律原还包括国际公约和国际管列。例如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等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法律渊源。此外,国际农产品贸易惯例也是国际农产品贸易法的重要法律渊源之一。如国际商会制定的《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比较通用的还有关于国际支付界所方面的《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和《托收统一规则》等国际贸易惯例。
在国际农业贸易立法层面上应当坚持基本的贸易原则和司法主权,促进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和对外贸易方面的实践,贸易实践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发展,在农业贸易领域,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原则,国家主权,就是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的对内和对外事务、管理自己国家的权力。根据这一原则,所有对外贸易活动都必须符合我国法律,并不得损害我国社会公共利益。任何外国经济组织和个人在于我国进行经济活动时,都必须尊重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不得干涉我国的内政。二是平等互利原则。三是遵守国际法和参照国际惯例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
第一、农业的投入和保护引发的贸易自由问题,世界农业的复杂的发展趋势,农业法在保护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农业的立法对于保护和发展内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的私有体制下的农场主模式,要求美国农业立法最大限度的保护美国的私有农业。 2002年,5月13日,美国总统签署美国的新的农业法-the Farm Security and Rural Investment Act of 2002, 美国农业法的主要内容就是维持对农业的大力补贴,加大农业产品和价格的补贴,美国的农业法的特点就是保护和投资,对于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又明显的回归趋势。
第二、基于考虑外国的农业保护和补贴对于我国的农业影响,建立合理的农业保护机制,保护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保护和农民保护权益问题。保护和发展及涉外贸易和国民待遇问题。
第三、建立和完善内国农业产品法律体系,和世界农业发展的冲突问题及农业产品的保障机制形成的贸易壁垒问题。
六、结语
20世纪农业生产在工业化成就的推动下,取得了显著进步和成。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新的世纪里,解决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不合理因素和矛盾,从而促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不合理的技术方式和不公正的农业经济秩序的作用下,农业生产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挑战,必须重视。
实现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合理协调农业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第二,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第三,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工农产别、城乡差别。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立法,调整的内容和涉及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第二、要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第三、要紧开建立健全农业投入机制 逐步完善有关农业投资的法规政策,第四、实施防灾减灾转向工程 加强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第五、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第六、加强乡镇企业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关键词:农业资源;农业可持续发展;内涵和特征;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指出,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领先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使农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本文从农业资源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1农业资源
农业资源是指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经济活动中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农业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存在的,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物质、能量和环境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征
1991年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上,国际粮农组织(FAO)把农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为“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农业能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上应用恰当、经济上能维持下去、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中国21世纪议程》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明确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社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1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意味着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
2.1.2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2.1.3有效控制农村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2.1.4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5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2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
2.2.1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2.2经济可持续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
2.2.3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2.2.4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2.2.5目标的多元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农业资源危机
3.1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问题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人口过快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过快增长与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发展不相适应,加剧了人口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造成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和充分就业等问题;现有近5000万的贫困人口分布农村,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
3.2农业生产所需的主要农业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危机
首先,近30年来中国耕地总体数量不断减少。据统计资料,耕地由1957年的人均0.173hm2下降至1995年的0.08hm2。到1996年,我国30个省、市(区)中,已有14个省、市(区)人均耕地在0.067hm2以下,占总数的47%,其中有7个省、市(区)人均耕地不足0.053hm2,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尽管如此,占用、毁坏的耕地情况仍未好转。再加上耕地质量下降和人口增加,造成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负担指数上升和耕地失衡等耕地资源危机。
其次,农业用水危机正在加深,主要表现在:(1)农业和城市缺水严重。农业每年缺水达3.0x1010m3,受旱面积约2.0xl07hm2,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300个城市缺水。(2)水涝灾害严重。90年代成灾面积已经相当于50年代的273%,严重影响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3)乱开滥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漏斗面积不断扩大。如华北已经形成了1.5-2万km2的地下水位漏斗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5m,导致灌溉成本不断上升。
3.3农业资源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环境监测表明:在全国7大水系中,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流经城市河段82%受到严重污染,25000km的河流污染物超标,受污水、工业废弃物和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达0.1亿hm2;化肥、农药和农膜等大量使用带来了严重的农业污染,中国农药施用量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1995年为26.8万t,预计2000年将达30万t,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
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乡镇企业占整个工业污染的比重已由80年代中期的11%增加到1997年的45%,"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hm2,比1983年增加了2.5倍,约有15%的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因为污染,粮食减产100亿kg以上,直接损失达125亿元,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陡坡毁坡毁草等,形成了"边治理、边破坏"和"局部有所改造、整体继续恶化"的被动局面,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功能降低,土地沙漠化仍在发展。
中国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再加上一些休耕、免耕等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执行不力,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中国整个经济发展。
4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和管理
4.1.1法律法规是资源环境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法律管理应成为强化资源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在可持续发展的今天,随着对农业资源系统认识的深化和实践的需要,应全面审理中国现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提出修订和补充措施,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细则、条例和管理办法,把法律规定的原则具体化,增强其操作性,要注意有关法规的前后一致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
4.1.2建立并完善农业资源产权制度。建立并完善资源产权制度,调整并划分清各类农业资源的产权关系,从法律上支持、监督产权所有者对农业资源保护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并以法律形式强化农业资源管理的协调机制。
4.1.3制定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在目前现有农业资源的各种基本法规中,一般都是就某种资源论资源,较少涉及一种资源和其他资源作为农业资源整体的关系和综合管理的规定,因此,要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观念和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综合管理意识;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对农业资源的综合管理。
4.2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消除贫困
4.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和持续农业的试点,及时推广应用。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形成结构合理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格局,使各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的延伸产业,形成种养加和农工贸相配套的农业产业化体系,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高,确保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4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加强资源的保护利用政策
4.4.1保护耕地。今后中国各项建设都应力求少占地、占坏地;坚持有偿用地,有借有还;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闲地,减少占地损失;有计划地开垦边远地区的宜农荒地。
4.4.2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养化等等。
4.4.3注意引进、吸收发达国家有关农业资源的节能、资源保护和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替代等。
4.5开展农业自然资源评估和评价工作
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5结束语
由于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中国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如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1994:77-86.
(2)·FAO·迈向2010年的世界农[C]·第27届国际会议(年会)论文集,1993.11
(3)中国农用土地资源十年变化分析评价[M]·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7:41-46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如何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良性循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如下探讨。
一、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倡导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一些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之后不断深入。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农业系统,把农业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融为一体,使农业生产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中。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多种产业的组合性、资源利用的立体复合性、废弃物循环的生态性、技术体系的复杂性及经济运行的社会性。农业循环经济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在环境方面要求低污染甚至无污染,达到环境与人类农业生产的和谐,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农业发展模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该模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能够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进入现代农业后,一些生产活动导致了农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农业资源枯竭、经济效益下降等现象。这些问题如若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将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原因在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资源方面,可通过立体种植、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及短缺资源的代用等措施节能降耗和节流开源,实现农用资源的合理利用,延缓资源的枯竭;在生态环境方面,可通过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降低整个农业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农业推行循环经济是推行工业循环经济、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性的基础环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可行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具有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的特点,因此农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够很容易地实现物质循环,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可以说,农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农业产业系统是由种植业系统、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所构成,这些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具有整体性特征,而这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也正是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决定着必须推行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植物激素等化学药剂,重用轻养、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工业三废污染严重等,这些因素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土壤板结、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导致农产品中重金属、化学农药残留量、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大大超标,严重危及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另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科技落后、认识不足、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制约因素。
四、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首先,要治理点源和面源污染。点源主要是指乡镇和村办企业的污染源;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农药、化肥、塑料覆膜等造成的污染。当前,要关闭农村小造纸、小化工、小冶炼等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消除污染源。同时,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率,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其次,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要切实保护好耕地,注意用养结合,抓好秸杆还田和绿肥种植,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合理轮作,降低土壤养分消耗,促进养分平衡和积累。再者,要加强绿化。当前,应合理利用各种土地资源,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发展农田林网,减少裸地面积。同时要加强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草场改良,防范旱、涝、风、沙等自然灾害。
2.建立健全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农业管理体系
(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规程和相关体系。德国于1996年10月颁布了《循环经济法》,该法立法宗旨是促使更多的物质资料保持在生产循环圈内,值得我国借鉴。当前,我国应首先按照循环经济农产品标准,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立健全相关标准体系、执法体系和监督体系等,条件成熟时再颁布一部关于规范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规,做到有法可依。(2)健全相关保障和激励及补偿政策。由于循环农业无法增加外源营养要素投入,一般会减产,因此,必须从政策上倾斜、资金上支持、技术上指导,以提高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对循环农业生产区制定优惠信贷、减免税费、直接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从事循环生产,从而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3)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把农产品检验服务,包括一般检验服务和为健康、安全、分级或以标准化为目的而进行的特定农产品检验服务,以及检验检测研究等,作为一般性政府支出,纳入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另外,在循环农业产区、农产品经销市场和出口环节,制定农产品免费检疫检验制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3.健全农业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于农业循环经济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无污染、再循环利用,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建议采取如下措施:(1)注重农业科技开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及应用,优先发展先进、适用的关键技术,如:绿色耕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林牧品种遗传改良技术、“绿色”化肥技术及其他现代高科技环保生物技术等。另外,要借鉴吸收国外电子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同步辐射技术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2)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能源方面,日本特别注重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我国也应大力发展农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既能实现节能,又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3)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①要推广农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②要推广农业生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技术,采取秸杆堆肥还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等措施,减少农业生产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③要广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技能培训。
4.广泛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广大农民的自觉参与。因此,政府应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力度,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农民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把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废弃物再利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广大农民真正树立起现代农业的系统观、经济观、价值观、生产观、消费观,真正意识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5.加大农业循环经济配套设施建设
在投资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由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额大、外部经济效益显著,所以各国政府历来都重视对农业基本建设的直接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例如,以色列政府承担了改造和开发沙漠、兴修水利设施的投资;韩国政府则直接投资修建农村道路,以及供水、供电、通讯系统和农村社区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政府首先应继续抓好大型水利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等建设,建设一批旱田节水灌溉、水田标准化等基础设施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其次,要加大农村通讯、信息、市场和气象服务等投入力度,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