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幼儿园德育的原则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儒家德育教育原则方法幼儿教育价值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道德教育,形成了优良的道德传统,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正如季羡林先生说:“像中国这样几千年如一日重视伦理道德的还没有第二个国家。”[1]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儒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有些经验至今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下面笔者就谈谈儒家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以及其对现代幼儿教育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一、以情感人
注重发挥情感因素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孔子特别注重诗和乐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中的作用。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要从《诗》入手,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论语》中多处提到孔子用《诗》进行道德教育的案例。孔子认为音乐的感染力对人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有助于人格的最终完成,所以他特别重视乐教,身边总是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对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有深刻的认识,如王阳明就特别重视情感教育,他说:“今教童子者,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培植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可见,道德教育不只是空洞的说教,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儿童进行渗透,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规程》要求“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对中国古代情感教育原则的继承和发展。
二、以身作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的表率作用可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重身教是儒家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传统。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意思是统治者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本身行为不正当,纵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意思是,假若端正了自己,治理国家有什么困难呢?连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端正别人呢?孔子这里虽然谈的是执政者的身教对治理国家的影响,但是,很显然,也适用于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明代大儒曹端说:“人能无私,方能率人以无私,所谓有善于己而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而后可以正人之恶也。”“未有私于己而能率人以无私者焉,所谓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也。”(《通书述解》)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如果回到八岁以下儿童的社会,我们就会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早期社会似乎最有利于年长者意见的流传,乃至最利于他们对儿童的约束;没有一种小孩姿态不受他们的影响或暗示,在这里,没有一个自主的个人,没有一个自觉的心灵,他们都不能根据他们内心服从的法则使他们自己产生某种行为。”[2]皮亚杰说儿童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觉的心灵,我们不敢苟同,但是他认为儿童会受到成人的影响或暗示是非常正确的。这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身教理论提供了心理学上的依据。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们要注意用自己的正确的言行影响幼儿,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道德行为,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道德意识。
三、因材施教
道德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指依据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培养、教育人的目的。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善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学生,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的教育。《论语》中有一段记载被视为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冉有懦弱,做事犹豫不决,故孔子要培养他的果断品质;子路性格急躁,做事独断,故孔子要培养他的谦和品质。因材施教原则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因材施教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性格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弱点,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四、知行统一
儒家道德教育十分重视知行统一或言行一致。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成于内而形于外的,道德修养的水平主要通过行为来体现和检验。他认为,对人的德行的考察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即不仅要看他的道德认识水平,还要看他的道德实践情况。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认为应先教育儿童有正确的道德认识,然后再根据这些认识去行动。因此,他专门为儿童编了《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礼仪规矩、行为细节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教导儿童按照这些规定去做,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认为真正的知必见之于行,如果道德观念不能落实到道德行动中,就不能算是有了真正的道德观念。他说:“夫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传习录中》,《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在王阳明看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只灌输一些道德观念是不够的,比如说“孝”,判断一个人对“孝”是否有正确的认识,要看他在日常行为中是否表现出孝行,如果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孝是真知,如果没有表现出孝行,就说明他对什么是“孝”并没有真正的认识。
儒家知行统一的道德教育原则对现代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幼儿园教育存在着重道德观念教育,轻道德行为培养的不良倾向。教师只满足于幼儿对道德观念作出符合成人预期的选择,而不重视这些道德观念在幼儿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根据幼儿年龄及心理特点,要求各种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就道德教育来说,道德内容也应渗透于各项活动中。《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幼儿品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这是对道德行为的重视,与儒家重道德践履的精神是一致的。幼儿教育应从中国道德教育传统中挖掘资源,加强幼儿道德教育,提高幼儿道德素质,为幼儿的一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虎妈式教育;幼儿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118-01
在2011年,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女教授蔡美儿出版了一本叫做《虎妈妈的战歌》的书,这本书是写自己怎样教育两个女儿的,此书一出就引起了轰动,继而也引发了人们对中美教育的热议,蔡美儿的教育方法被人们称作虎妈式教育。那么,该如何看待虎妈式教育?虎妈式教育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由虎妈式教育我们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一、虎妈式教育的今生前世
蔡美儿在她的《虎妈妈的战歌》一书中提到,她给两个女儿定下了十条规矩,其中包括了“不准在外过夜”、“不准参加校园演出”、“不准看电视或玩电脑游戏”、“不准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低于A”、“不准在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等等。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蔡美儿给两个女人定下的十条规矩,不难发现这种教育方法中国大陆的众多的家长都在使用。只不过蔡美儿在美国这个和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过度里使用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方法确实有点与众不同,这也是“虎妈式教育”在美国引起轰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换句话说,“虎妈式教育”其实就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美国的翻版,蔡美儿基本上是沿袭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加严苛。所谓“虎妈式教育”倒不如称作中国传统式教育更为恰切,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不过这种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在美国的教育土壤上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蔡美儿的两个女儿在她的严苛的管教下确实非常出色,在学业上和音乐上非常出色,她的女儿被当地誉为“音乐神童”。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一直在效仿西方的教育方法,而中国传统式教育却在我们努力效仿的这个国度里开花结果。这我们就有必要探究一下中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不同点。
二、中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不同点
我国幼儿教育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初现端倪,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系统的教育理论。相关的理论典籍包括西汉贾谊的《新书》、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南宋朱熹的《童蒙须知》《小学》等等。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一般强调了及早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内容上强调全面性,幼儿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等等都是教育的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严厉性。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我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强调的是同一化,也就说说要求幼儿按照规定好的成长标准去发展,不允许幼儿的个性化的发展。
西方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的教育理论大相径庭,西方教育理论强调孩子的个性化发展,自然发展、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卢梭的《爱弥尔》、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都显示了这种教育观点。
可以说西方幼儿教育理论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的发展、自然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应遵循个性化、同一化、严格化相结合原则
虎妈式教育采取的就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虎妈式教育只是一个个案,并不能证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就是完美无缺的,而西方的教育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我认为幼儿教育应该将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和西方的教育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有利于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
1、幼儿教育的个性化
在教育中我们首先要承认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遗传因素、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性格特点等等决定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差异。教育不像制作某种产品,可以用一个模子制作出一模一样的产品来,差异是可观存在的。有的孩子天性好动,有的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强,有的孩子对绘画非常感兴趣,对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要因势利导,发展他们的特长,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成为音乐家或者是画家,这是不现实的。蔡美儿的两个女人在她的虎妈式的教育下确实非常出众,但假设她的两个女儿离开了她们优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假设她们不是很聪慧的,假设她们对音乐没有任何的感觉,虎妈式教育还能成功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所以虎妈式教育也是在尊重教育的个性化的基础上才获得成功的。
2、幼儿教育的同一化
教育要尊重教育个体的差异化,但这不等于教育就没有任何标准了。教育必须在同一化的基础上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幼儿教育也是一样。所谓同一化就是统一的标准,在教育内容当中有些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做到的,标准是一样的,比如,行为规范、学习习惯、道德规范、做人的道理等等,这些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做到的。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时期孩子学到了多少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不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不是有了最基本的是非意识和道德意识,这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幼儿教育当中同一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3、幼儿教育的严格化
关键词:情商;夸奖;激励
在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是使中小学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走上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办学轨道。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使用有趣的材料,运用各种不同的呈现方式,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能不能把孩子们学习的自信心真正培养起来,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不同的水平上说“我行”,“我能成功”,是培养孩子积极性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的成才除了智商,更重要的是情商,而自信心是情商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同时自信心也是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更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自信心尚处于被动阶段,行还是不行,自己很难做出评定,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我们的评价,使每个孩子都能树立起自信心,由被动转为主动。由此说来,评价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那么,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如何使孩子感受到“我行”,又如何能收到良好的评价效果呢?我觉得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情感性原则
美国学校有两个孩子:男孩子的名字是麦克穆林,女孩子的名字是伊丽莎白。麦克穆林在考试中不会做题,结果就抄了伊丽莎白的答案。老师发现了传递纸条的全过程。两位学生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主动向自己的老师请求原谅。老师拿起木板准备惩罚他们。方法是各自趴在两把椅子背上,不许互相看,两个孩子之间隔着一张办公桌。“啪”的一声,伊丽莎白被惩罚了。麦克穆林流下了眼泪,因为他认为挨打的应该是自己。他哭着求老师不要打她,是自己犯下了错,自己才是该被惩罚的对象。“啪”的又一声,男孩子再次哀求,老师不但不听还是重重地抽打。同样,伊丽莎白也以为老师的每一板子都重重地打在麦克穆林身上。奇怪的是,怎么谁都没疼得尖叫呢?两位同学同时抬起头来,惊讶地发现——老师重重拍打的木椅上,加了厚厚的垫子,他们这才恍然大悟。
这个例子告诉大家,孩子犯了错误,在认识到自己错的同时,看到对方因为自己而被惩罚,就会产生懊悔情绪。这位美国老师准确地抓住了孩子的这种心里,巧妙地用“打板子”的手段体罚他们。虽没有进行体罚,但使孩子的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可见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到每个儿童都不希望受到批评、惩罚,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但如果把每个人都夸奖一遍等于不夸。反过来,如果只夸一两个儿童而置大多数表现较好的儿童于不顾,则可能使大多数表现较好的儿童因得不到鼓励而激不起上进心甚至灰心丧气,个别儿童也可能因独享夸奖而滋长骄傲心理。如何正确表扬儿童呢?在一次活动后,孩子们太累了,我叫孩子们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儿,谁刚才活动最认真,谁现在趴得最好,我就摸一下谁的脑瓜儿。每个孩子都觉得教师摸了一下自己的脑瓜儿,似乎只有自己独享了老师的,其实我在每个孩子的头上都摸了一下——这个“秘密”孩子们是不知道的。孩子们趴在桌子上,只觉得自己的脑袋被老师摸了,以为别人的脑袋没被老师摸,因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做得最好,每个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都觉得自己在老师眼里是好孩子,因而都想下一次还得到老师的夸奖,从而形成人人不断进步的连锁反应和整体效应,也使幼儿的自信心不断加强。
二、激励性原则
幼儿体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态是有差异的。因此,对不同的幼儿,必须有不同的评价。但无论评价什么,都应把握这样一个原则,即一定在原有水平上,着重评价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自身难以控制,如果侧重评价智力,就可能会导致他们的自暴自弃或骄傲自满。而一个人的努力是个人所能控制的,人人都可以取得进步。有了这种自信心,才能形成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而一个人一旦有了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学习上的困难也就不难克服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指出,对于学生,尽量减少用“不及格”来对课堂学生进行评价,目的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不及格”的评价,将对学生的自信心和兴趣产生不良的抑制作用。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采取重视表扬和鼓励在教育中的作用的“爱”的教育,才是最佳的教育途径。爱的表达的方式很多,主要有喜欢、奖励与赞赏等,即“提格马利翁效应”。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长期下去,就会发现原来参差不齐的学生都可以成为优等生。老师的每一句表扬,每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为了每个幼儿都能成为自信的孩子,在入园初,我便把幼儿的最低评价定为优,好一些的是优上,再好的是优上加上一个“苹果”。孩子们看到自己的评价后个个充满自信,容光焕发。那刻成印章的“苹果”,在孩子们心中竟有如此大的力量,那我在工作中何不多给孩子们两个“苹果”呢?让每个孩子都能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并且使这种自信心逐渐转化成一种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个体性原则
幼儿的智力有差异,性格特点也不尽相同,对待不同性格的幼儿,要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教师对幼儿任何一个问题,哪怕是看似很小的一个问题的评价与处理,都应该注意保护其积极性,都应该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朝着积极的方向去评价、去处理。面对幼儿出现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应该有“位移”的思想,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幼儿的角度,深入幼儿的内心,体验幼儿当时所体验的情感,成为幼儿真诚的、和蔼可亲的、无限深情的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的个性日趋完善,才有利于幼儿性格的健康发展,才有利于幼儿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对幼儿评价的过程,也常常是教师自身不断激励的过程,幼儿的反馈以及所表现出来的越来越主动的、充满自信、积极的态度,同样也是对老师的一种评价和鼓励。在这种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必然实现着素质教育,必然会使每个幼儿都能自信的说:“我行!”
在这个案例中,遵守岗位的“服务员”做得对,还是中途离岗的“收银员”做得对呢?服务员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遵守了游戏规则,自然做的是对的;而收银员虽然没有遵守游戏规则,但却在必要的时候帮助了别人,做的也没有错。是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还是让孩子建立规则,又或者是自由和规则可以并存呢?
对于自由与规则,我们了解其意义以及规则建立的过程,然而我们很难自如地运用。我们都知道区角游戏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以及遵守规则的情况将会直接影响区角游戏的质量。例如,“乡村人家”、“农家美食”等角色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不同的角色职责,从而遵守规则进行游戏。因此,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是区角游戏顺利开展的有力保证。很多时候,区角游戏中规则大都是教师制定实施的,所谓幼儿为本,就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同时又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游戏呢?
一、区角游戏中的规则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可见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是幼儿阶段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会让孩子的一生受益。在幼儿园里,区角游戏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活动,它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同时为幼儿学习自我管理提供了最大的空间。如果说区角游戏是幼儿的游戏,而在幼儿的游戏中,教师却成了规则的制定者,同时还是规则的执行者,为孩子制定好一系列规则,让他们严格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我想如果这样,教师是可以轻松地掌控整个游戏活动。然而用规则束缚着幼儿的游戏进程,势必会打击孩子游戏的积极性。在上述案例中,如果当时送货员在寻求帮助时,没有及时得到回应,教师强行介入,要求服务员或收银员其中一位去帮忙,那么事情虽然得到了解决,孩子们却失去了游戏的自主性,同时也失去了一次如何处理突发事件的社会性发展的机会。
又如,在美工区中,游戏前教师针对新提供的纸盘进行介绍,供幼儿装饰制作青花瓷盘,而游戏中,教师却发现幼儿在用剪刀裁剪纸盘,便介入质问缘由,幼儿却说:“我想用纸盘做成一条美人鱼。”在案例中,对于纸盘的规则是教师提出来的,是要求幼儿装饰纸盘,而游戏中幼儿却违反了规则,用纸盘做成了小鱼。这种强调规则,过多干涉幼儿游戏的行为,势必对游戏造成一定的影响。可见,规则有时也要根据游戏情况适时进行变通才行。
因此,不管是游戏的设置,材料的投放,还是规则的制定,教师应在游戏前后组织孩子进行讨论,经验交流,从而建立规则,执行规则,逐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习惯。只有鼓励幼儿参与规则的制订,使幼儿成为规则的“小主人”,才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偏废哪一方都是不妥的。作为教师,我们只能在游戏中适当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给幼儿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为提高幼儿的各项技能,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游戏氛围,才能让幼儿成为游戏中真正的主人,而不是在规则的牵制下进行游戏。
二、区角游戏中的自由
我们知道,规则是人定的,它也可以更改、变通。从小到大我们也一直向往自由,不希望别人约束。对孩子们来说,他们更需要自由的空间、自由的游戏。班级开展的区角游戏之所以最受孩子们欢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们能在里面获得自由。如果总是限制这样或要求那样,孩子们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在上述案例中,遵守规则的服务员坚守了岗位,充分遵守了规则,但中途离岗的收银员也因为自己跳出了既定规则的限制,既帮助了别人,也获得了内心的满足和快乐。
再看一例:我班的孩子很乖、很听话,但他们也很活跃,敢说、敢做。由于区角游戏区及人员的限制,一般在区角游戏中,为减少不必要的游戏矛盾,我们教师都会按幼儿的能力特长分配角色,一些有个性的幼儿就不乐意了,便会跑到教师跟前说:“刘老师,我想玩美工区,可是人员满了,我不想当小顾客,我也不想看书。”为了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给孩子自由,再次区角游戏时,便满足他们的愿望,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区角进行游戏。这下可糟糕了,游戏开始了,孩子们立马乱成了一片,三五成群的幼儿都在争抢一个角色,或同一样操作材料,亦或是向老师告状,怎么办?现在是该选择自由,还是用规则约束孩子?可见,过分的自由便是放纵,势必造成混乱。
三、自由和规则的选择
蒙台梭利曾提出:“协助孩子获得自由,避免限制孩子自发性的活动。”蒙台梭利对幼儿的教育虽然较为重视“规则”,但更重视“自由”,而它的自由性并非对孩子的放纵,而是教育方式的自由;并非取消教师在游戏中的地位及作用,而是强调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因此,教师过于注重自己的主导地位,过分约束孩子的行为,而不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或是给予孩子的自由全是对孩子的放纵,而没有规则的自由,游戏终将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我想:只有自由和规则并存才是区角活动的最好选择,也是孩子们较为乐意接受的教育方式。
再把目光投向我们的“乡巴佬餐厅”,送货员、服务员和收银员因为突发的小事件正在争论不休,多像成人世界里生活片段的缩影,这是一次不需要模拟的真实社会实践,孩子们用各自认为正确的方式解决矛盾,既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然而问题在经过长时间的协商后,还没有得到解决,必然会影响顾客前来点餐用餐,这时候教师适当的介入,引导孩子想想最有效的解决办法,问题很快就能迎刃而解。有自由的规则,让孩子们游戏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给予孩子自由的规则有很多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例如,采用区角自选牌制度:每个孩子一张自选牌,每个区角用插卡袋限制进区人数,当插卡袋插满后表示该区已满,不能再进人,提示孩子考虑选择其他区角进行活动。或是在区角游戏时,先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内容,当孩子们同时涌到某一个区域,或选择某一个角色时,教师不急着帮助解决,而是尊重孩子,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听听孩子们的看法。其实孩子们还真的会有自己的办法,如“谁先来就谁玩”“轮流玩”等。这样让孩子们不但遵守规则,而且充分获得自由和权利。
关键词:园长专业标准;基本理念;职业角色;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易凌云,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园长是履行幼儿园领导和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对幼儿园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园长,能带出一所好幼儿园”已经成为幼教界的共识。可以说,园长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到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影响到一个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最终影响到幼儿的发展。[1]在世界各国促进园长专业化发展的诸多实践中,研制园长专业标准是其中的重要一环。[2]园长专业标准是对合格幼儿园园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制定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对提升园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助于推动幼儿园保教质量与办园水平的提高。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提高入园率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双重任务,园长作为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人,必然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以规范和促进幼儿园园长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大量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践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提出构建我国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所应把握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体系。
一、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构建原则
借鉴世界各国已有的园长专业标准构建的理念与思路,[3]结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和园长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在构建我国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
第一,园长专业标准应能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任何具有生命力的理论的出现或具有实效性的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推动实践的发展。园长专业标准的制定也同样如此。可以说,在我国之所以需要构建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是基于建立一支高质量、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学前教育实践管理者的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园长专业化运动的进程中,各国的园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和出台都是为了引领本国园长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推进园长专业发展的步伐。虽然并不是所有国家的园长标准都是由政府的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来组织制定的,但几乎所有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都在政策层面支持了园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并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将这些专业标准运用于园长的选拔、聘任、晋升、考核以及培训等专业发展活动中。要发挥园长专业标准在实践中对园长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时不但需要高度重视专业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而且必须充分考虑到专业标准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在文字表述方面也应该明确具体、言简意赅,避免复杂抽象。
第二,园长专业标准应强调以能力为重。无论是园长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还是个体园长的专业发展,都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园长专业标准对园长专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都要求园长专业标准本身就应该是实践导向的。区别于以往我国相关文件中多是从学历、经验等知识取向对幼儿园园长的任职资格和条件做出规定,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更应从能力的角度对合格幼儿园园长的专业素养做出规定,将管理理论和幼儿园管理实践相结合,突出园长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园长在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幼儿园文化、领导保教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优化内部管理、协调外部环境等方面的能力。
第三,园长专业标准的制定应秉持“先角色后素质”的方法论原则。从已有的相关理论研究和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先角色后素质”的研制思路不但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同时也是各国在制定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方式。如英美等国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都融合了对园长的职责、角色的研究,即先确定园长工作职责所需要承担的角色定位,再详细分析每一种角色所需要承担的主要工作,然后再进一步确定完成这些工作应当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和行为等。在国际社会上受到高度赞赏和广泛认可的美国幼儿园园长标准,就是对照园长的六项工作职责,分别分析了履行每一项职责所应该具备的知识、态度和绩效。[4]因此,园长专业标准的建构应建立在对园长工作职责、园长角色的研究之上。
第四,园长专业标准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我国的幼儿园园所类型非常复杂,教育部门办园、企事业单位办园、政府机关办园、街道乡镇办园、公民个人办园等不同类型幼儿园,由于办园主体、资金来源、办园体制机制甚至生源等方面的差异,园长所履行的工作职责和承担的工作任务也有所不同,相应地对园长的专业要求也不完全一样。此外,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非常显著,各地幼儿园园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也不完全相同,园长解决应对这些问题所需的素养也会有所不同。但作为国家层面的园长专业标准必须能够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园的园长,明确规定合格的幼儿园园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当然,在国家统一的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基础上,也可以分别开发各种有针对性的园长专业标准,如民办园园长专业标准、农村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等。
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构建思路
遵循“确定园长的职业角色———分析每一种角色所应承担的主要工作———探讨完成这些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态度和行为等专业素养”的研究理路,本研究通过对包括园长、教师和幼教行政人员在内的123位相关人员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尝试初步构建我国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一)确定园长的职业角色
根据国内外的已有研究成果,[5][6][7]结合调查中的实际情况,可以确定目前我国幼儿园园长主要作为幼儿发展的“专业教育者”、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者”、园所发展的“专家型管理者”的角色身份,其职业角色由此是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三者合一。首先,园长作为教育者是园长的核心角色,因为教育性是幼儿教育的根本属性,园长要精通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所有方面,并以教育家的身份引领幼儿园教育改革,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园长具有什么样的教育知识结构,将直接影响其教育领导职责的履行,从而影响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质量。其次,园长作为领导者,就是要将幼儿教育理念转化为幼儿园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创建幼儿园特有的教育价值观,并使其成为全体教职工共同的组织文化,即在一定的教育观的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幼儿园发展愿景,并根据幼儿园的发展目标确定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计划,合理配置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不断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再次,园长作为管理者,指园长对幼儿园内部实施的日常管理职责和对幼儿园外部实施的各种关系协调工作。园长应能按照有关政策规定,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术,对幼儿园的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调配和安排,并尽可能地协调好各种外部关系,争取更多的办园资源和支持。在明确园长专业角色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对园长作为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需要进行的主要工作进行分析。
(二)分析园长角色所应承担的主要工作
调查表明,与园长的三种职业角色基本对应的主要工作内容可以分为16项。其中,作为教育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指导幼儿园课程建设、指导教师教学和保教活动、促进幼儿发展、指导教师进行教育科研、亲自进行保教活动;作为领导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幼儿园战略规划和幼儿园文化建设;作为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职工管理、幼儿园财务资源管理、执行上级政策法规、开展家长工作、维持与上级机关的良好关系、维持和社区与企业等其他机构的良好关系、和其他幼儿园交流并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处理幼儿园法律问题等。此外,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也被认为是园长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三种职业角色所必需承担的重要工作。
在这16项工作内容中,促进幼儿发展、幼儿园战略规划、幼儿园文化建设、教职工管理、幼儿园财务资源管理、执行上级政策法规、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7项工作内容,又被认为是园长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
(三)探讨园长所应具备的重要专业素质
通过分析每一项工作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在现实中此项工作内容的实际安排和实施情况,可以抽取出园长为很好地承担这16项工作而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表1对园长各项主要工作内容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与之相对应的园长应具备的重要专业素质的提名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领导管理能力,专业业务能力,爱心、宽容和亲和力等个性特点,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且能够以身作则,沟通交流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被认为是园长最重要的专业素养。如果将组织协调能力和凝聚能力也作为一种广义的领导管理能力,就意味着领导管理能力作为园长首要的专业素养的提名频率达到了30.5%。此外,园长必须具有爱心、宽容和亲和力等个性特点,也受到了强调,如果将“创新、智慧、有胆量和责任心”也作为园长本身的个人素质来看,这一项的提名频次的比率达到了22.78%。这意味着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园长的个性、情感和价值观等综合个人素养。
一、规则的来源
儿童的社会规则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父母、老师的影响(如父母与老师经常对儿童说:“不要打人”,“要用筷子夹菜吃饭,不能用手拿”等);二是法律规定(如法律规定:不准破坏他人财产);三是儿童的社会互动(如一个儿童违背了性别角色期望,其它儿童可能会嘲笑他)。社会规则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要求人们的行为举止要有规章,并阻止有不良后果的行为发生。
二、3-6岁儿童的规则掌握
(一)需要掌握的规则
由于幼儿灵活的思维,幼儿教师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突发的情况,此时教师会制定相应的规则以维护教学秩序,促进幼儿人格健康发展。在幼儿园中实习和听课的时候,或许会感觉到老师对儿童要求很多,且指定的规则是各种各样的。那幼儿园该制定哪些规则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谨慎规则是最主要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且幼儿园也是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有研究表明:14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意外死亡。为此,幼儿园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制定一定的谨慎规则,如不要触摸电插座,不在园内乱跑打闹,不做危险和不安全的游戏,等等。
其次,是道德规则的教育。学前儿童有了各种道德感的明显表现。有研究发现: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但3岁后,随着学前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可以对儿童的道德行为提出教育要求,即给幼儿灌输道德规则。由于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主要指向个别行为,且往往由成人的评价而起。中期儿童不但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标准,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而且开始关注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情感。中班幼儿常常告状,即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他们看见小朋友违反规则,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晚期的道德感则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
最后,是习俗规则的教育,也就是国内学者所说的适应性规则。这些规则的功能应该体现为:既能够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和性格,又能够充分地指导他们探索世界。这类规则通常以“家规”和幼儿园中的“常规”这两种形式体现出来。
(二)掌握和执行规则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形成并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首先,规则在幼儿同的一日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现。由于小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差,要让他们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限制自己不扰乱一定的生活习惯、社会秩序是十分困难的。对此,教师就要给幼儿定“规矩”,从日常行为、卫生等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当然教师在培养规则时,应该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知道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绘制成一幅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的标记图,放置在相应的环境中,以此来提示幼儿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促进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和发展。其次,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有序进行和活动的质量。
2.家园合作,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孩子不仅要在幼儿园中遵守班级中的“班规”,还要在家遵守家中的“家规”。班级的班规取决于教师的观念,而“家规”的制定则取决于家长的观念,双方的观念、要求一致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才会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注重家园合作,争取家长的配合和帮助。通过家长同地、宣传栏、家长会等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互通幼儿成长中的点滴,争取在教育方法、要求上取得一致。通过实现家园共育,形成家园合力,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3.与儿童一起讨论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规则是客观的,但是对于儿童而言,规则不是一个早已知晓的结果,他们需要去体会其中的滋味,因此对儿童来说,他们对为什么要遵守这个规则会感觉到好奇,遵守规则到底和他有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因为对于儿童来说,让他怎么样去理解为什么要一起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变得更加重要。在强制让儿童执行一些行为规则的时候,更多的是让他们也能理解其中的规则,从而很好地去遵守。
〔关键词〕 幼儿美术 美术欣赏 教育 指导原则
美术欣赏即对视觉艺术的批评与知觉。“批评就是判断,无论在语源学上的还是在观念上,都是如此。知觉向判断提供材料……只有知觉的题材是唯一能带来不同判断的东西。”①在此杜威阐明了艺术欣赏活动的本质,即观赏者对知觉到的艺术题材进行判断的过程。所以幼儿的美术欣赏是建立在他们自己经验之上的,我们成人认为“经典、正确”的审美经验似乎与他们有着较大的区别。沃纳・布劳恩曾表明过这样的观点:假如我们没有了美学价值,那么所有人的灵魂就会死亡。儿童在生活初期需要认识和熟悉各类艺术,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作出反应,对于艺术他们经常会有与成人不同的感受。②可以看出,美术欣赏对于包括幼儿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认可了幼儿美术欣赏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及与成人美术欣赏的差异性。
一、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目的
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欣赏内容的多样性,不仅仅是体现在欣赏对象种类的丰富,而是要让幼儿感受到不同欣赏对象所展现的审美形态,带给他们的不同心理感受。两千多年前的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指出:艺术应该给人一种“高级的快乐”,而不应该让观众去选择“低级的快乐”。让幼儿去评价一些包含优美与崇高、悲剧与喜剧甚至丑与荒诞的美术作品,才能让幼儿感受到审美带来的丰富乐趣,从而真正实现欣赏活动的价值。
2.养成用审美的眼光评价客观世界,并与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的习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评价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科学的方法,以审美的方式来评判会使我们对世界的掌握更加丰富多彩。在美术作品评价过程中的权衡思考,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用“艺术”的方式帮助解决他们的问题。③
莎士比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于审美对象的判断由于审美经验等的差异也存在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的审美判断才使得艺术活动越来越精彩。也是由于我们对于审美差异性的包容,使得幼儿和幼儿之间、幼儿和教师之间可以针对审美各自表达、畅所欲言,通过审美欣赏交流,是达到培养幼儿个性、实现师生平等沟通的最佳手段。
3.掌握初步审美技能,提升幼儿审美素养,形成良好的审美观。“艺术不只要‘看一眼’,更要‘想彻底’。”④幼儿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从笼统到分化、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从开始的“简单”喜欢到后期的“为什么”喜欢。整个过程幼儿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虽然这些分析看起来是“简单”甚至“可笑”的,但是其分析视角和方向却应该是符合艺术规律的。
二、3―4岁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原则
1.按兴趣选择是欣赏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让幼儿用自己的审美偏爱选择各种物品,鼓励幼儿在众多的对象中,以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比如,在区角活动中,同样功能的玩具,我们一定要提供一定数量,不同的样式和色彩供幼儿选择。在幼儿选择的时候,教师或者家长不要以成人的标准过早规范幼儿。树立幼儿“独立”的审美信心比审美水平的“高低”更加重要。
2.充分利用可能的审美素材。要指导好现阶段美术欣赏活动,还需要为幼儿创设好有丰富欣赏材料的环境。在幼儿园里面,从建筑的外观,到幼儿园的绿化、走廊、楼梯等环境的布置,都应该考虑到是否给幼儿提供了可供欣赏的素材。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可以随处观察到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并不仅仅局限于日常教学活动。
3.初步尝试让幼儿使用简单欣赏方法。虽然该阶段幼儿认知能力和审美经验有限,但是并不妨碍让其获得一些简单、基本的欣赏方法。比如:让幼儿欣赏各种花卉时,可以让幼儿关注花的色彩,以后会对事物的色彩加强关注,就比笼统的只知道花好看、漂亮提高了。同样的例子,当幼儿关注到老师的提包等物品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去分析他们的关注点,喜欢颜色?喜欢上面的饰物?还是与妈妈的同款?这些看似简单,却包含了深层次的审美原理与方法,对幼儿的审美能力启蒙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4―5岁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原则
1.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对美术作品的自我感受。敢于表达是树立幼儿审美自信心的重要手段,教师应该给每个幼儿表达自己审美倾向的机会。除了用语言表达以外,还可以让幼儿用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比如:欣赏戏剧脸谱,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不同角色脸谱的看法,同时还应该鼓励幼儿模仿脸谱的不同表情。这些活动的综合体验对培养每一个幼儿的艺术感受非常有意义。
2.帮助幼儿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随着幼儿认识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美术作品的视觉构成元素上欣赏并评价。比如欣赏梵高的作品《星空》,教师在出示作品后,可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线条和笔触,即对作品的造型的分析,再让幼儿谈论整个画面用了哪些颜色,即对作品色彩的分析,然后,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还有哪些组成部分,前面有几棵树、中间有房子、远处还有山,面积最大的地方画的是星星,所以作品的名字叫“星空”,这就是对作品构图的理解。
3.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欣赏方法。幼儿欣赏美术作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在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用主题欣赏和对比欣赏的方式。主题欣赏是指教师选择反映同一或接近的主题作品让幼儿欣赏。比如:对中国戏曲脸谱的欣赏,教师可以将一组不同的脸谱出示给幼儿,让幼儿感受戏曲脸谱的艺术价值。对比欣赏选择的作品虽然要求有差异,但是彼此间应该是有联系的。比如:欣赏彩陶和青花瓷,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对比的方法,让幼儿分辨两种不同的陶瓷作品在造型、色彩、材质上的区别。
四、5―6岁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指导原则
1.鼓励幼儿对美术作品有个性的评价。既然幼儿对美术作品初步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那么教师在组织幼儿欣赏活动中应该以幼儿自主讨论为主。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让幼儿有序的发言,要求其他幼儿尊重有不同看法的评价。另外,教师要不断引导更换欣赏角度,比如当幼儿反复关注作品描绘的内容时,教师应该提醒幼儿关注画面的色彩。这样幼儿可以对作品更全面地认识,也让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得到平衡。
2.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要逐渐倾向于对文化内涵的欣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受文化约束的榜样开始起到重要的作用,儿童开始关注那些社会认可的艺术风格。”⑤教师可以准备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让幼儿归类比较欣赏,从中体验文化的差异性。比如:欣赏故宫的建筑和苏州园林,在教师介绍了两种不同建筑的用处以后,让幼儿区别建筑在组织形式、色彩、环境上的差异性。
3.美术作品欣赏活动组织形式的多踊。欣赏活动的教学形式不应该仅仅限于活动室内,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比如,组织美术作品展览:幼儿展出自己的绘画作品,并且鼓励大家相互评价。还可以让幼儿收集自己喜欢的生活用品,比如铅笔、橡皮等,以展览的方式陈列起来。这样的活动,是鼓励幼儿运用审美活动建立人际交往的开始,是培养幼儿高尚品味、高雅修养的重要手段。
结语
所有领域中都有出色才能或天资的人,也有特别迟钝的人,也包括艺术领域。⑥另外,和其他领域的教育一样,美术欣赏活动也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所以按照年龄段来区分美术欣赏的指导,只是为了揭示一种规律,相信各位老师会根据活动指导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 (责任编辑:尹雨)
注释:
①(美)约翰・杜威.艺术即经验[M]. 高建平,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13:345
②(美)芭巴拉・荷伯豪斯,李・汉森.儿童早期艺术创造性教育[M].邓琪颖,译.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13
③ 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J].中国美术教育,1998,5:32
④(美)David Perkins.看艺术学思考[M]. 庄靖,译.台湾:原点出版,2014:21
⑤(美)格罗姆. 心理学家看儿童艺术[M]. 石孟磊,俞涛,邹丹,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259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 遵循教育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现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作了阐述和各位同仁作一下探讨。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
(二)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创造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纲要》也强调“幼儿的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四)整合性原则。《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
关键词:语言发展 绘本阅读 教学策略
一.坚持“适合性”原则
绘本应是适合孩子的。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因为师长更多关注的是儿童的成长。那么怎样的绘本才是孩子需要的呢?笔者认为首先是能够诊疗自己孩子的。师长在购买绘本时都会觉得孩子有某些方面的不足,希望可以在绘本上有所体现,期待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让孩子明白自身的不足。很多绘本往往都有自己的“理念”,当这个理念符合师长自己的儿童观、教育观的时候,师长就觉得这是可以诊疗孩子的,是适合孩子的。确实,很多绘本在封面上就把这种“理念”传达给阅读者。如中国原创的环保系列《绿野少年生态童话》绘本,在封面上就有比较醒目的字眼“中华环保联合会特别推荐,献给环境小卫士”,并且给出了阅读建议“请师长和孩子大声朗读,充分体验与文学及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奇妙感受”。在这一阅读建议中我们不难发现就是针对绘本的两个接受主体“师长”和“孩子”的。像这样的字眼在很多绘本的封面上都有体现,如“中国第一套儿童美德教育图画书”“全球销量达600万册的儿童情绪管理绘本”“献给聪明的孩子们”等。
其次“适合性”中还应包括一个“适量”的方面。让孩子读他们喜欢的书,只有这种儿童“自己伸手去拿”的绘本才能让他们享受到乐趣。但是在选购的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想伸手去拿的书都抱回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选择,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会挑选绘本。首先可以告诉孩子一个量,让他选出自己最想带回家去慢慢看的几本绘本,如果觉得有困难可以和大人商量;或者你可以告诉他有10本绘本(当然是师长自己挑出的适合孩子的)是很多小朋友都特别喜欢看的,让孩子在这些绘本中挑出自己也同样喜欢的绘本,这样就缩小了选择的范围。如当您觉得孩子的品格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慢慢养成时,您可以把《小兔波力品格养成系列》中的前6册《我不是故意的》、《妈妈错了》、《我当哥哥了》、《玩具丢了》、《波力生病了》、《圣诞快乐》推荐给孩子,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让他自己做主在这一系列的书中找出最喜欢的几本。
二.坚持“丰富性”原则
丰富性指的是绘本的内容、形式等力求丰富,知识性的、情感性的、哲理性的、科学性的等,尽可能涵盖儿童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在分类中讲到,目前市场上绘本的种类主要有环境保护、道德品质、心理调节、经典精选四种,每一类别下都有不同系列,同一系列下都有很多种分册。在给孩子选择绘本时,我们要尽量让孩子都有机会接触不同的类别,能够诊疗孩子的绘本当然是需要的,同时其他类别的绘本也能对孩子的成长起到滋养的作用,让他们在兴奋、愉悦、轻松中迸发灵性,发现事实,熟悉生活,快乐成长!
三.坚持“系统性”原则
绘本选择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如从一上年级到二下年级形成一个阅读的序列。如刚刚进入小学学习的孩子,识字量不大,但他们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可是他们缺少一种载体,容易“胡思乱想”,绘本的图画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共鸣,引发孩子的想象,家长可以挑选一些能满足孩子天幻想心理的绘本。如一看到《女巫扫帚排排坐》封面上这个戴着高高的尖尖帽,手握魔棒和猫咪一起坐在扫帚上飞翔的女巫,孩子们的脑袋瓜里会蹦出很多很多的问题:要飞到哪里去呢?去干什么呢?这个女巫是好的吗?会吃人吗?……迫不及待往下看时,又会接着冒出稀奇古怪的问题来。到了二年级了,孩子的识字、朗读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那么就可以多选择一些适合朗读、表演的绘本。有些绘本的图画会用抒情优美细腻的笔触,美得令人心醉,孩子在静静地欣赏画面时,会使心灵变得柔软起来,变得敏感起来。这些绘本的文字也是充满了神韵与声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有些绘本故事情节比较强,人物形象鲜明,对话丰富,孩子看后会忍不住进行表演。他们或许会选择绘本中有特色的角色,模仿他的语言、动作等,或者是进行某个情节的表演。
关键词 剪纸艺术 幼儿园 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Valu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Kindergarten
Carrying out Paper-cut Art Activities
SHAO Wenqian
(College of Education,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Abstract Paper-cut art has a long history, rich image, color variety, the art of moral conduct rich region in kindergarten activities, meet the needs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Security issues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a growing concern today, carry out educational activities paperwork safety has been questioned, but the art of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promoting the value of early childhood coordinated hand movements, aesthetic capacity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Therefore,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from the art of th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so as to render the art of activity to be more suit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young children, to eliminate parents and teachers' safety concerns in mind.
Key words paper-cut art; kindergarten; children
1 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的价值
剪纸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的反映和沉淀,通过研究剪纸艺术可以了解古老中国的艺术特色、社会意识、审美取向和剪纸本身具有的使用价值。
1.1 剪纸艺术的学术价值
剪纸在西汉《史记》中就有记载,可以说伴随了人类2000多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多样的形式,至今广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并且随着国际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剪纸已经引起全世界人民的浓厚兴趣。虽然剪纸艺术很受欢迎,但很多都是存在于民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不论是它的历史、剪纸技艺、剪纸的流派都很零散;对于幼儿园开展剪纸活动的研究,多是集中于对幼儿某一方面能力作用的研究、对具体开展剪纸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对剪纸兴趣培养的研究,为幼儿园进行剪纸艺术的理论研究留有很大空间。
1.2 剪纸艺术的艺术价值
剪纸不仅是一种实用的商品还是一种艺术品,它有作者的创作构思、思想感情和意义表达,这些东西的传达使剪纸作品顿时变得厚重起来,不再是简单的一张纸。笔者认为在欣赏剪纸作品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构图。剪纸基本上是在平面上进行的,因此可以从点、线、面等基本因素上分析构图。(2)造型。对自然形态加工处理、变形夸张,是否改变成有秩序、有规则的形象。(3)技法。剪纸虽然称为剪纸,实际上还包括“刻”这种技法,以及作者选择什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都值得欣赏者细细观察。(4)类型。作者为了增强欣赏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选用了何种剪纸类型,如黑白剪纸、套色剪纸、染色剪纸、分色剪纸、填色剪纸、衬色剪纸、勾绘剪纸、印刷剪纸、折叠剪纸、剪影、撕纸和立体剪纸等类型。
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可以使幼儿对于构图、造型、技法、颜色的认识更加深刻,不仅为幼儿进一步学习剪纸艺术打基础,更为幼儿学习其他的艺术(如美术、雕刻)起促进作用。
1.3 剪纸艺术的使用价值
剪纸艺术的使用价值,首先有装饰作用,只要看到剪纸就会让人感到喜庆和浓浓的中国味。幼儿的剪纸作品如果与节庆的主题有关,或者颜色选择喜庆,家长与老师可以把幼儿的剪纸作品作为装饰贴在窗户上或悬挂起来。其次,剪纸作品作为一件艺术品或者工艺品为它的作者带来财富,比如教师可以举行抗震救灾的义卖,不仅为幼儿园与灾区的人民创造物质财富,也为幼儿创造巨大的精神财富。最后,剪纸作品还可以作为一件艺术品具有收藏价值。也许从艺术的角度看来幼儿的剪纸作品没有艺术家的作品有艺术价值,但是对于家长与教师,幼儿的剪纸作品是最有收藏价值的,幼儿的作品记录成长的点滴,这是任何艺术品所不具备的。
1.4 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广泛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剪梧封弟”的描述。经过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时期的发展,使剪纸艺术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剪纸题材越来愈广泛,人们开始把其情感和想法甚至是当时的时代特色融入到艺术作品中。剪纸艺(下转第62页)(上接第58页)术成为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表达方式,剪纸艺术本身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在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是剪纸艺术在幼儿园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因此剪纸艺术在幼儿园中具有文化价值。
2 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的原则
2.1 安全性原则
由于家长、社会对于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加深,幼儿园教育的安全性被公众关注,在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也需要将安全性放在首要位置。首先,在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要教会幼儿如何正确使用剪刀、如何存放剪刀,避免因为不正确的操作伤害到幼儿。其次,教师要选择适合幼儿的塑料剪刀、圆头剪刀,在物质上保证幼儿的安全。
2.2 适宜性原则
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适宜性原则,首先指剪纸艺术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的大肌肉群发育较早、比较发达,小肌肉群发展相对落后,教师要根据班级中幼儿的发展水平确定开展剪纸艺术活动的时间,以及剪纸艺术活动难度的选择。例如,小班有的幼儿使用剪刀会全身紧张,有的幼儿会张着嘴使劲剪,那么教师需要选择比较简单的内容,比如练习使用剪刀的空剪活动、剪直线的活动等。其次,剪纸艺术活动要符合幼儿的兴趣,剪纸艺术活动受到幼儿的喜爱,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剪纸艺术活动中。
2.3 教育性原则
幼儿园开展的剪纸艺术活动属于幼儿园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剪纸艺术活动要符合幼儿园教育目标,具有教育性。开展剪纸艺术教育不仅要锻炼幼儿剪纸的能力,还要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在幼儿园时期的幼儿基本上属于动过思维,动作停止则思维停止,剪纸是一种要求注意力集中的活动,在剪纸过程中,既培养了注意力,又发展了思维力,注意和思维对智育非常重要,因此剪纸对智育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4 生活性原则
剪纸艺术活动应该贴近幼儿的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主题与内容,这样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与已有的经验。使幼儿对幼儿园剪纸艺术活动的开展有亲切感,更能够激发幼儿观察、发现的能力,以及幼儿的创造力。
3 幼儿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的方式
3.1 集体教学
集体教学活动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边互动活动。集体教学不仅是教师预设目的的体现,也是国家、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体现,集体教学便于将剪纸艺术融入到课程中,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发展需要。在集体教学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可以面向班级全体幼儿,通过教师集体的统一指导,针对个体的个别指导,有利于幼儿对剪纸艺术产生系统、全面的认识。
3.2 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起源于蒙台梭利“有准备的环境”,教师按照预设的教育目的创设环境,幼儿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开展剪纸艺术活动,可以满足幼儿个性化的需求,促进自我与个性的发展;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剪纸图样,可以剪出自我表达的作品,幼儿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剪纸艺术可以通过教师创设区域环境,营造剪纸艺术的氛围,使幼儿对剪纸艺术的历史、种类有更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谢明英.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用剪纸技艺启迪学生智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
[2] 俞春晓.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方法与实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2).
园长是履行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是对做一名合格园长的基本专业要求,也是引领园长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同时还是园长任职资格标准、培训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等的重要依据。如何准确理解《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对园长办学理念和专业能力的具体要求?如何在园长队伍建设和管理、园长培训中具体落实《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为此,本刊以两期“热点聚焦”专栏连载的方式,特约《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研制组两位主要专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王小英教授和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秦金亮教授,对《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文本精神和贯彻落实等问题进行系统解读和深入讨论,以飨读者。
【摘要】《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制定秉持“先角色后职责”的方法论原则。幼儿园园长要承担三种角色,分别是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每一种角色都有相对应的任务与专业职责。其中,领导者的任务是价值领导,专业职责包括规划幼儿园发展与营造育人文化;教育者的任务是教学领导,专业职责包括领导保育教育工作与引领教师成长;管理者的任务是组织领导,专业职责包括优化内部管理与调适外部环境。
【关键词】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核心内容;角色;专业职责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10-0003-06
为有效促进幼儿园园长的专业化发展,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2013年7月,教育部教师司委托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承担《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短暂的筹备,2013年8月,中心正式启动这一标准的研制工作。整个研制过程包括现场调研、框架指标确定、内容起草与修改、专家咨询、后期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后的再修改等诸多环节。2014年底,中心终于完成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研制工作。教育部教师司通过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对标准文本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并于2015年1月10日正式颁布了《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对幼儿园园长的专业化发展来说,《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研制是一项具有奠基性与开创性特点的工作。《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出台,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设和管理幼儿园园长队伍,各级幼儿园园长培训机构开展园长培训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制定秉持“先角色后职责”的方法论原则。褚宏启依据美国学者斯佩克对校长职业角色的分析,把校长角色界定为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三种,每一种角色都负有相应的任务与专业职责。〔1〕其中,领导者的任务是价值领导,具体职责包括规划学校发展与营造育人文化;教育者的任务是教学领导,具体职责包括领导课程教学工作与引领教师成长;管理者的任务是组织领导,具体职责包括优化内部管理与调适外部环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内容框架的构建遵循“先角色后职责”的方法论原则,《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的内容框架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内容框架保持一致,因此,幼儿园园长同样具有上述三种角色与六项专业职责。以下逐一加以阐释。
一、领导者――价值领导
幼儿园园长是幼儿园的领导者,是幼儿园发展的设计师与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园发展的方向。优秀的园长能够以战略眼光对幼儿园的发展作前瞻性、长远性、全局性的思考与设计,并能带领全体员工建立起共同的愿景与价值观。
作为领导者,园长的任务是进行价值领导。所谓价值领导就是运用核心价值理念,激励、团结幼儿园的全体员工,通过构建幼儿园发展愿景,创建幼儿园教育价值目标,使全体员工(乃至幼儿家长)认同这一价值目标,自觉接受幼儿园价值目标的规范,按照幼儿园价值目标评价保教行为,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的过程。价值领导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园全体员工以及幼儿家长的个人价值认同与幼儿园组织的价值认同协调一致,以共同实现幼儿园的组织目标。价值领导包括规划幼儿园发展和营造育人文化两项专业职责。
1.规划幼儿园发展
园长有责任为幼儿园发展设计蓝图。从《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看,正确把握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等具有的重要意义,准确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相关的法规,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努力继承优良的办园传统,凝聚园内外各方智慧,以共同愿景为引领,科学合理地制定幼儿园的发展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规划的有效落实是园长的基本专业职责。事实上,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就是园长办学理念的现实化过程,体现的就是园长对幼儿园发展的价值领导作用。
制订幼儿园发展规划,园长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第一,了解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明确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幼儿园的办园方向作出了政策性规范,其价值取向就是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园长应当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中寻找幼儿园的发展契机,有目的、有步骤地培育幼儿园的发展优势,有意识地克服幼儿园发展的瓶颈。第二,诊断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幼儿园的发展定位。诊断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可以帮助园长确定组织自身的竞争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从而将组织战略与组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2〕园长可以通过与多方人员的合作以及归纳、对比的方法,对幼儿园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作系统分析,一方面准确把握幼儿园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劣势,另一方面判断外部环境给幼儿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准确定位幼儿园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发展规划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现实基础。包括:(1)幼儿园的发展历史与概况。(2)幼儿园的发展成就与优势。(3)幼儿园的发展劣势与主要问题。(4)幼儿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是发展思路。包括:(1)指导思想。(2)发展目标,包括发展愿景、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或是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3)办园理念,主要包括办园宗旨、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园风、园训等。办园理念不仅反映了一所幼儿园的主体信仰、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而且构成了一所幼儿园绵延流传的理想支撑和精神动力,是幼儿园持续发展的灵魂。三是发展任务,包括文化构建、保育教育、队伍建设、内部管理、外部调适等。四是保障措施,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条件保障、政策保障等。
幼儿园发展规划不能仅停留在文本上。园长要强化自己对幼儿园发展规划的执行力,明确完成各项目标的具体进程,责任到人,保障到位,扎实推进发展规划。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健全有关规划落实情况的评价与诊断机制,及时发现规划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规划目标以及执行方式等,以确保幼儿园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2.营造育人文化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生存方式。人创造了文化,文化至少包括人类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创造的成果。文化也在塑造着人,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园长应当重视幼儿园文化在价值引领、目标激励、情感陶冶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将尊重和关爱师幼、体现人格尊严、感受和谐快乐作为幼儿园育人文化建设的核心,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游戏之中,综合运用环境陶冶、思想宣传、制度规范、活动渗透等方式,营造陶冶教师和幼儿情操的育人氛围和精神家园。
幼儿园文化是幼儿园特有价值观念及其指导下的活动形式与物质形态的总和,包括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环境及符号等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灵魂,也是幼儿园最高层次的文化建设。幼儿园精神文化是幼儿园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并被全体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心理诉求,它是幼儿园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园长应营造积极向上、宽容友善、充满爱心、健康活泼的园风园貌。幼儿园的物质文化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的规划布局、建筑风格、设施设备、物质材料等,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可体现出幼儿园独特的物质文化。幼儿园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制度规范人、约束人、强制人,文化激励人、教化人、引导人。园长应努力建设民主、科学、平等、高效的制度文化。幼儿园的行为文化建设是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在保育教育、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习惯,是一种体现幼儿园价值观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行为文化直接反映了幼儿园倡导的理念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贯彻落实,制定的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并得到了严格执行。
二、教育者――教学领导
保育教育是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园长应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引领教师科学实施保教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个学校的领导只有把教学和教育以及研究和了解儿童这些学校工作中最本质的东西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位好的领导,成为一位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3〕园长作为教育者,基本任务是进行教学领导。所谓教学领导是指园长为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优化教育教学系统,通过规划保教发展远景,制定课程标准,管理课程教学,视导评价保教活动等,以提升教师的保教品质和幼儿的学习成效的动态过程。教学领导包括领导保育教育工作和引领教师成长两项专业职责。
1.领导保育教育工作
领导保育教育工作是园长的中心工作,也是园长专业能力的核心体现。园长应当坚持保教结合的基本原则,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重视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熟悉幼儿园环境创设、幼儿一日生活、游戏活动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法,深入班级动态监控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开展情况,科学指导教师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幼儿教育规律的保教活动,领导和保障保育教育研究活动的开展,不断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人类活动可以分为游戏、学习、劳动和休闲四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是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主导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习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主导活动,劳动是成年人的主导活动,休闲则是老年人的主导活动。〔4〕游戏之所以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因为游戏是最适合学前儿童发展水平,并最能满足学前儿童需要的活动,能推动学前儿童实现最佳发展。学前儿童游戏具有三种功能,分别是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文化功能。此外,学前儿童游戏还具有主体性意蕴。游戏是学前儿童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在自由意志支配下进行的一种主体性活动。学前儿童在游戏中获得的解放感、自由感,并不仅仅止于逃避现实或从现实束缚中挣脱出来的解放与自由,而是进一步朝向自身的“人性”的解放与自由。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我游戏故我在”。园长应当深刻认识游戏的重要价值,充分保障幼儿的游戏权,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生活、健康成长。
园长还要珍视一日生活对学前儿童发展的独特价值。在一日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契机。融保教于一日生活之中,是幼儿园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本学者津守真认为幼儿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领域:一是属于幼儿自己的独特的世界,幼儿凭借自己的力量开拓这一领域。二是幼儿与成人共同生活的世界,在这里,成人向幼儿传递文化。三是将课题带入生活的世界,这里的课题是成人与幼儿共同的研究课题,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一课题问题。〔5〕园长要引领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在这三个领域的平衡状态中丰富充实幼儿的生活。
2.引领教师成长
引领教师成长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园长要积极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为教师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教师的发展不单是教学技能的提高,还包括心理的成长。园长应重视立德树人,培养优良的师德师风。在此基础上,园长要依据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以及不同水平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方式与不同层次的扶助手段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习型组织建设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是园长引领教师成长的重要平台。
在解决了教师“量”的保障问题以后,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教师“质”的提升问题。教师专业化便是对教师“质”的要求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英、美等国率先提出了关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化作出了说明。20世纪80年代,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必须是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念特别强调教师不只是别人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更应是研究者。园长应该引领教师反思教育实践,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保教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保教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职前储备阶段:虚拟关注期。二是入职调整阶段:求生关注期。三是巩固稳定阶段:任务关注期。四是创新成熟阶段:自我更新关注期。园长应该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采取不同的支持策略。教师是幼儿园改革与发展最重要、最宝贵的人力资源,园长应该充分尊重、信任、赏识和团结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以激励他们为幼儿园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三、管理者――组织领导
幼儿园这一组织机构具有特定的结构与功能。园长作为管理者,应当担负起组织领导的任务。所谓组织领导,是指园长为了组织的利益和实现组织制定的目标,把幼儿园全体员工凝聚成一个和谐向上的集体,使大家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奋斗的过程。组织领导包括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两项专业职责。
1.优化内部管理
幼儿园是一个具有内在运行机制的组织系统,园长作为这个组织系统的管理者与第一责任人,应坚持依法办园,实行科学与民主的管理,建立健全幼儿园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优化配置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园组织系统的效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一个组织内部的管理体系及其对内部成员的行为规范。园长应建立健全幼儿园制度体系,如行政制度、资产管理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保教管理制度、教科研管理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后勤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制度等。只有健全组织制度,才能够规范幼儿园运行,保障幼儿园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幼儿园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修正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制度建设不仅意味着要完善制度的内容与体系,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全体员工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双翼,缺一不可。民主管理是科学管理的前提,科学管理是民主管理的保证。科学管理要求园长积极探寻并自觉运用教育和管理规律,以提高幼儿园各方面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民主管理要求园长要致力于将领导权利和领导职能分享给下属,让下属有机会参与管理和决策。
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形势的日趋复杂,使得幼儿园时常要应对突发事件。突发事件一般是指毫无预期、突然发生并常常带来恶性结果的事件。园长应提高危机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园长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另一方面还要以开放坦诚的态度了解公众的意见,积极做好沟通工作。危机管理不仅指危机发生后的及时应对,还包括对危机的预防与预测。危机处理能力是当今检验幼儿园园长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2.调适外部环境
幼儿园作为一个社会性组织,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存在于一定的场域之中。幼儿园的发展一直受家庭、社区及其他外部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幼儿园与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发生联系。幼儿园要获得良好发展,就需要创设和谐、良好的外部环境,处理好对外公共关系。对外公共关系是指幼儿园与外部公众,包括政府、幼儿家长、社区及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若能双向良好沟通,建立和谐关系,则能实现互惠共赢。〔6〕因此,园长应当积极与政府、幼儿家长、社区等进行沟通,向他们展示幼儿园的办园成绩,说明存在的困难,以赢得他们对幼儿园工作的支持与配合,为幼儿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与幼儿家长的关系是幼儿园公共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幼儿园来说,家长既是幼儿园的客户,又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也是幼儿园保教质量的评价者,还是幼儿园声誉的传播者,甚至还是幼儿园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或中间人。〔7〕园长应该想办法使家长由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可以说,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开展就有了强有力的同盟军。
幼儿园与社区是一个利益相关的共同体。园长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一方面积极整合社区和社会上的各种资源为幼儿园教育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园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要为社区和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人力和教育资源,积极服务社区和社会。
园长在带领员工练好“内功”,把提供优质教育作为处理好幼儿园对外公共关系基础的同时,还要努力塑造和维护幼儿园良好的公众形象,不断扩大幼儿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争取公众的理解、信任与支持,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发展助力。
总之,园长应努力扮演好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三种角色,切实承担起规划幼儿园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保育教育工作、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与调适外部环境六项专业职责,严格按照《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来规范、约束、完善自己,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与业务能力,以引领幼儿园沿着正确的方向高水平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宏启.校长专业化:知识基础和制度保障〔M〕//褚宏启.中国教育管理评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9.
〔2〕顾泠沅,毛亚庆.校长的十二项专业历练: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0.
〔3〕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4-5.
〔4〕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6.
〔5〕高杉自子.与孩子们共同生活:幼儿教育的原点〔M〕. 王小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6〕陈永明,等q《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09.
〔7〕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297-298.
Three Roles and Six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ies of Kindergarten Directors: On the Core Content Framework of Kindergarten Directors’
Professional Standards
Wang Xiaoy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中图分类号】 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9―0039―01
幼儿园时期的户外活动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方式,开展有趣、多样的户外活动,可以让幼儿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自制体育器材不仅能让幼儿感受到制作的快乐,也能加强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让幼儿有一个难忘的制作经历,从而丰富户外活动。
一、自制体育器材的原则
1. 主动去发现和利用废旧物。在收集到足够的废旧物以后,可根据需要进行制作。我们可以利用废旧物本身的特点来发挥它的价值。比如,废旧板凳本身有牢固性,可以将它外面做一层保护然后做成高跷,也可做成小推车或者栅栏,尽量不要改变它本身的属性。当然,一种体育器材也可以用多种废旧物做成。如,沙包可以是用废纸揉成,包上一层布料,也可以直接用布缝制而成,这样可以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2. 从幼儿年龄及季节性来考虑。幼儿园多分为大班、中班和小班,小班幼儿年纪小,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因此不能让他们制作一些难度大、有危险性的体育器材,可以让他们制作一些简单的、色彩鲜艳的体育器材;而中班和大班则适合玩一些有难度的、技术性的体育器材,除此之外,季节的不同也限制了体育器材的制作,夏天天气热,就不应该制作一些活动量大的体育器材,冬天则相反。
3. 家长要与幼儿一起完成制作。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制作会成为幼儿的美好回忆,同时也拉近了家长和幼儿之间的距离。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制作出简单好玩的体育器材,如沙包、火箭等。家长在收集材料时发挥了作用,那制作也一定要一起参与,这样每次幼儿应用这个体育器材时,都能感受到家长的爱。
4. 自制体育器材要保证安全。自制的体育器材大多色彩艳丽,让幼儿爱不释手,而美观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其安全性。幼儿没有健全的自我保护能力,他们的好奇心强,因此体育器材不仅要让幼儿喜欢玩,还要进行塑封等处理。对于一些棱角分明的废弃物,我们在制作过程中要将其进行打磨、去棱角,还要加上更多保护,让幼儿可以放心玩,没有安全隐患。
二、如何运用好自制体育器材
1. 探索一些新的玩法。自制体育器材与传统的体育器材不同,加入了教师、家长甚至幼儿的很多创意,这就让体育器材的玩法变得多样化了。体育器材的玩法可以不需要教师教,但一定要让幼儿进行探索。教师在掌握体育器材的最新玩法后,可设计出更多的户外活动,并通过试玩保证安全性,进而让幼儿更加愉快地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为了让幼儿学会动脑思考,在到户外活动之前,可以先猜一下新的体育器材的玩法,再到户外进行实践,从而让幼儿感受到创造所带来的喜悦。
2. 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幼儿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幼儿的兴趣,体育器材的运用也是一样。教师不可随意下发体育器材,而应让幼儿自己选择。在选择过后,让幼儿自己探索玩法和其中的玄妙,这样不仅能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幼儿的协调能力。另外,教师在制作体育器材的同时,也要多考虑幼儿的兴趣,在颜色、玩法等方面加入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因素,并对体育器材进行更新和改造,让幼儿的兴趣点一直高涨。
3. 爱护自制的体育器材。每个体育器材都是幼儿、家长和教师共同制作的成果,它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玩具,所以教师和家长要爱护这些体育器材,同时也要教会幼儿爱护它们。幼儿应该把这些体育器材当成自已的朋友,让它们陪伴自己的童年。把体育器材毁坏的行为应该被批评,幼儿可以做小小监督员,发现毁坏体育器材的行为要及时报告老师,大家一起修补,在每次玩过以后,也要对体育器材进行检查,确保它的完好无损。
幼儿园主题活动正是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很好地满足了幼儿的需求,所以目前很多幼儿园都选择了主题活动这样一种教育活动模式。我认为这样的教育活动模式很科学,但是要想系统、有效地实施,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很多幼儿园老师在主题的选择与开发上不知从何做起。根据我的教育教学经验,我从个人角度谈谈幼儿园主题活动选择的几点想法。
一个主题它所要表达的是幼儿在这一时间段内所要参与的一系列活动,还有幼儿从中所要获得的主要经验。主题是教师选择组织学习内容、开展教育教学过程、创设教育环境的方向标。
一 主题的选择可从幼儿、课程和现有的材料出发
1.从幼儿出发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教师选择主题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紧紧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的丰富教育价值。如几个孩子偶尔发现太阳在一天不同的时间里会出现在不同的方向,感到十分奇怪,教师可以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一个“神奇的太阳”的主题就产生了。再如,大班幼儿即将毕业,马上就要升入小学了,陌生的环境会让他们缺乏心理安全感,从而无法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这时,“快快乐乐上小学”“小学就是我的家”之类的主题,就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小学,对小学集体生活产生亲切感,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
2.从课程出发
幼儿园日常的教育活动是紧紧围绕课程目标开展的,因此我们可以从确定的课程目标中寻找相应的活动主题。如从“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目标出发,可以围绕“爸爸妈妈辛苦了”、“我和我的祖国”、“美丽的家乡”等主题开展活动,让幼儿了解父母长辈对他们的爱,了解伟大的祖国,了解集体生活,了解家乡的美,从而萌发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再如,从“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一目标出发,我们可以选择“神奇的大自然”“水是生命之源”“我是环保小卫士”等主题,通过这些主题活动,让孩子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从而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3.从现有的材料出发
静下心来,细细整理着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和材料,不免会发现这些东西其实是非常有规律的。如“一年中的春夏秋冬”、“中国的传统节日”等,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这两条线索来选择主题,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所在,这是大家普遍正在运用的方法。可是,有没有很好地抓住突然会出现的内容和材料呢?大部分教师往往缺乏对这些事物的敏感度,从而让很多主题从自己的身边一个一个流失。其实,这样的内容和材料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出现,如今年夏天很多地方下特大暴雨,引发了洪灾;班上某个小朋友的爸爸航海回来了;小朋友家长为幼儿园送来了很多大型泡沫等,这些突然出现的内容,完全可以产生“暴雨和洪灾”、“航海历程”、“小小建筑师”之类的主题。我们要时刻注意这些突然出现的内容和材料,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千万不能让这些可贵的教育契机擦肩而过。
二 在选择主题时应进行的思考
了解以上三个主题选择的出发点还远远不够,因为这其中大部分主题都是教师选的,孩子们没有参与其中,所以每次我在选择主题的时候,都会问自己几个问题:
1.这个主题包含哪些教育内容?能引起幼儿在哪些领域的学习?
一个主题涵盖的领域越广,越有利于幼儿得到均衡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安排不同类型的活动。如“环保小卫士”和“不乱扔瓜皮纸屑”这两个主题。虽然它们都可以让幼儿了解一些保护环境的方法,都是为了让孩子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但“不乱扔瓜皮纸屑”只是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虽然教师也可想办法让幼儿萌发保护环境的意识,但总是不如“环保小卫士”容易扩展:如介绍目前地球资源的不断减少;带幼儿参观环保主题的展览会;邀请环保专家来园介绍环境保护的方法等。前一主题比后一主题涵盖的内容更广,孩子们学到的知识就更多了,教师组织的形式也就更加多样化了。
2.这个主题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吗?
一个主题是否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可以从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行判断。凡是幼儿目前关心的、与他们生活相关的问题或事物,他们都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有些主题并不是幼儿当前关注的,但它与幼儿的发展关系密切,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发展需要和心理发展特点,也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
3.这个主题有哪些教育价值?它能帮助幼儿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课程要以增进幼儿身体动作、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因此主题的选择要能帮助幼儿达到上述的发展。我在选择主题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很多个有多种教育价值的主题面前,却不知道选择哪一个。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我发现其实这并不难,我们可以根据既定的幼儿园教育目标来分析比较,并对照本园本班儿童的发展情况做出选择,这样的选择才是最有利于幼儿发展的。
4.这个主题可行性强吗?实施的过程中材料容易获得吗?是否可以根据主题拓展出一些具体的、幼儿可直接参与的活动?
根据我的教育教学经验发现,一个可行性强的主题,它所需要的材料一般都是很容易得到的,而且它也很容易转化成具体的活动,能让幼儿通过切身体会获得各方面的发展。
例如“美丽的大海”这个主题,对于沿海地区的幼儿来说是个不错的主题,但对于内陆的幼儿来说就不是了,因为幼儿无法通过具体的看海活动来学习。可能内陆的老师会选择一些昂贵的器材来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大海的美丽,但有这么多精力和财力还不如选择一些能够达到同样目标的其他主题。
5.这个主题是否符合幼儿前后的发展顺序?
主题活动最大的缺点在于单元之间缺乏连贯性,这种连贯性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而且表现在幼儿的发展上。但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不在于主题内容本身,而是在幼儿前后学习经验和能力的连贯性上。也就是说,后面的主题活动能否衔接上前面主题活动中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和能力。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课程组织符合幼儿前后的发展顺序,这样的主题才是一个好主题。
6.这个主题的名字是否突出了中心或目标?
一个能突出中心或目标的主题,能提醒教师关注教育活动的重点,同时也能让家长很好地了解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过,在命名时,最重要的是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如一个帮助孩子了解常见的水果的主题,可以“水果宝宝”和“我和水果宝宝是好朋友”来做为主题的名称。
一、区角活动的规则制定
区角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又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指定区角活动规则的主体应是教师和幼儿,所以,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师幼共同制定活动规则的三种方法。
1.在活动矛盾中自主商议和制定
幼儿在活动中遇到了影响该活动正常进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幼儿无法解决的,如,在角色游戏“烧烤吧”中,幼儿看到很多逼真的投放材料时,蜂拥而上发生争抢现象……这时,教师可以及时地组织幼儿就此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清楚地明白活动正常开展需要共同商定活动规则,如“烧烤吧”中必须有专门的烤串师傅、服务员、收银员、钱币。服务员是专门招呼客人入座、点菜、收拾桌椅的,烤串师傅是负责为客人烤出香喷喷的烤串的,收银员是负责收取客人吃烤串费用的等。由于采用幼儿自己商议的活动规则和要求,而且这些规则和要求都是孩子们切实需要的,因此,幼儿较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2.在活动过程中尝试、探索和完善
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准则加以规范,所以,活动规则往往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逐步完善的。而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不应急于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应该引导幼儿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我们主张让幼儿在不断地尝试探索中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这不仅会让幼儿深刻地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编织拖鞋区域活动中,幼儿玩得非常尽兴,但却没有像样的作品呈现,为什么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幼儿,得到的答案多种多样:“只顾着编忘了老师的要求”“编完又拆了”“别人给我拉开了”……那怎样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经过幼儿的反复实践、总结自主得出:活动中要牢记活动要求,做事要有耐心,要爱护其他幼儿劳动成果等,这不仅使幼儿自觉地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前,教师参与制定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遵守,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地提出来。比如,一些社会行为准则,约定俗成的规则。又如,使用学具的卫生常规、安全问题、收拾整理等;进入安静区应保持安静;与同伴合作要友好;投放材料要归类整理等。
二、区角活动规则的实施
如何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觉遵守,自觉实施游戏规则是保证区域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所在,虽然有了规则但幼儿毕竟是小孩子,他们自控能力较差,需借助一些外在因素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我得出以下几种方法可有效引导幼儿。
1.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角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中,让“环境”来告诉幼儿活动规则。如,“编辫区”只创设四个活动位置。为防止拥挤现象,我就在每个活动位置上画一双小脚,提示幼儿,每个活动位置只能有一个幼儿,位置占满就不能强行进入;在班级区角同时开展时,我们可用插牌来提醒幼儿某区角参与人数,使幼儿看插牌就知道能否进入区角活动;我们还可利用“小脚丫”提醒幼儿进入区域要有序地摆放鞋子,在绘画区我们也可创设彩笔宝宝穿衣服,引导幼儿归纳物品等。
2.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也可通过图画、文字的方法提示幼儿,如,在“逛超市”“开医院”中我们还可利用箭头图标指示幼儿游戏方向、顺序等;“开医院”中,我们可以用醒目的“安静”(配有图片说明)提醒幼儿走路轻轻、说话轻轻等。图示法还特别适合提醒幼儿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规则。如我们在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应按颜色分或形状分,还是按大小分等。通过图示法的引导,不仅提高了幼儿自主参与的意识,同时还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3.提醒法
幼儿常常在活动中会忘记规则,所以,我们老师采用适当的提醒是必要的。提醒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伴,提醒的方法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动作提醒。比如,在游戏过程中,某一幼儿无意干扰了其他幼儿活动时,老师可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站在这,医生怎么给病人看病啊!你的位置再空着,就被别人占了”“娃娃家的妈妈不见了,如果娃娃被人抢了怎么办?能不能离开啊?”等等。这种“介入”方式既纠正了孩子不当行为,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1.1概念界定
“学会共同生活不仅仅是技巧和艺术,也是一个人生命题,是一个基础文明,其本质内涵在于:一要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和尊重他人。二要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和合作。三要学会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与沟通。”
1.2理解
共同生活不仅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还不可避免地包含了竞争。共同生活不是某一时刻或一段时间内的共处,而是长期,持久的共处。共同生活不仅发生在某一组织内部,还发生在组织与组织之间。共同生活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凝聚在一起,最终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同时也实现每个个体的价值。共同生活的内涵是发展着的,其内容还有待人们在参与共同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挖掘。
2学会共同生活教育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2.1现代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首先,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好心情的基础,而好的心情又是创新活动的心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积极愉快时,智力活动更加活跃,心理束缚更加少,灵感和创造力也会在情绪良好的状态下产生。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活动越来越多地走出了单纯个人的圈隅而成为一种集体智慧的活动。
2.2我国社会人口构成特点及城市生活特点对学会共同生活教育的需要
从1983年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实施至今,我国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特大规模的独生子女群体,这一群体同时成为我国社会教育对象的主体。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的环境相对单一和封闭,致使他们从小缺乏与兄弟姐妹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意见分歧、彼此合作的心理磨练。
2.3市场经济对道德领域的挑战使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更加艰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在促进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国社会建设带来巨大的挑战,其中对道德建设的冲击最大,学校的德育工作产生了新的困惑。商品经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有力的刺激着义与利的冲突,使道德的本质属性“利他性”变得越来越脆弱。经济的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双重冲击,价值观念模糊,信仰危机,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感欠缺等在道德领域泛滥。这与学会共同生活的内涵发生碰撞,使得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变得十分艰巨。
3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的缘由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园教育通过健康、社会、艺术、科学及语言五大领域的教育渗透着对幼儿体智德美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对幼儿一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而幼儿相对于成人,更容易受到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若从幼儿园开始对幼儿进行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必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而牢固的基础。
4幼儿园学会共同生活教育的途径
4.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人文情怀
学习科学知识,重要的是培育一种科学精神,一种求真、求实、创新、奉献以及怀疑、批判的精神;学习人文知识,主要是领悟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是对人的关怀。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需要人文学科的知识和必要的人文教养。对幼儿进行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建议通过课程来影响幼儿。对幼儿的培养,不需要向幼儿灌输大量的知识,而是侧重于形成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幼儿园不单独开设德育课程,而是将道德的培养潜在的融合于各门课程中;在活动目标的设计中,情感目标从来不会缺少,这就为幼儿园通过课程进行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2注重幼儿园隐性教育的功能
某种准则的形成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内化形成的。学会与人共同生活也不是说教所能奏效的,它需要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体验后内化而得。因此,幼儿园要注重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功能,学会共同生活的教育理念除了与课程融合外,还可以渗透于幼儿园日常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入园,离园,游戏,环境创设等,挖掘各个环节中所蕴含的有效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