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专业的知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生态体验论 职业道德教育导引者
论文摘 要: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成为最基本的人文教育种类之一,这对将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大学生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学院素质教育平台将道德教育生态体验论融入其中,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进行了探讨,力求在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建立新的模式。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面对城市中不断出现的各式各样的建筑,许多专家学者在思索: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而社会在疑惑:究竟我们需要怎样的建筑师?在我国社会呼唤诚信与道德的同时,国际上建筑师的道德标准与各行业的标准却是一致的。1998年,国际建筑师协会职业实践委员会通过了《关于道德标准的推荐导则》,作为各会员的精神和行为约束[1]。不难看出建筑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最基本的环节。学生对建筑活动充分的理解,应先基于以强烈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来先行辩识。
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对我校建筑学专业评估全票通过和历年毕业生就业、还贷率双100%的成绩下,我们不难发现德育教育,特别是对学生职业道德的高要求是社会衡量建筑学专业学生素质的标尺,是衡量学院德育教育工作的标尺[2]。为了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近几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在学生中推行德育教育新理论,从“吸收、反馈、回归”三阶段完成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学,而学院院学生屡次在国际、国内设计大奖赛上获奖,形成了毕业生供不应求的良好局面,这其中职业道德素质养成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注重生态体验论职业道德教育模式,“教育者”向“导引者”转变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培养健康人格的德育模式研究》提出德育教育应从知性论到生态体验论。“生态体验论是将体验者置身于一定的生态情景中,全息感受、理解和领悟三重生态之运行规律,经历内心感动的过程与状态。” [3]生态体验论将“职业道德教育者”改为“职业道德导引者”,把“职业道德受教育者”改称为“职业道德体验者”,导引者亦是体验者并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大环境中,主动和被动的去影响周围的学生和与环境形成共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性影响,让老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达到道德教育的矛盾性和共享性的不断转化从而获得不断向前的动力。知性论中强调“教育者”做了什么,而生态体验论则强调“导引者”引领“体验者”做了什么。具有共生性特征的教育模式将让师生都得到健康发展,将不断提高体验者和导引者职业道德素质和诚信品质。
二、将第二课堂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人文底蕴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是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的有效载体,是师生平等轻松交流的生态体验平台。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和高低年级培养目标的异同性,狠抓低年级的职业理想渗透教育模式和高年级的职业理想引导教育模式。在新生入学初,精心组织和开展以职业理想教育为主题辅以心理引导教育的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定,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和文明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文明守纪的大学生。针对高年级学生自主性较强的特点,结合学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良好平台和优质教育资源,注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引导性。每学期组织的文艺晚会、设计竞赛、职业道德教育专题报告等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专业的美、生活的美、人性的美。通过人文艺术的熏陶,使学生经历职业道德教育的生态体验三阶段,而触发内心的感动,体验生活的美好。
三、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将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和谐校园生活,开辟教育学生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无私奉献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为载体,以“三下乡”支教活动、科技扶农等系列主题为主要表现方式,让学生融入社会群体活动中,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职业理想。在党员帮扶活动中,建筑学院社会实践队凭借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开辟了大学人才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支持的新途径。以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组合而成的实践小组,对因工业建设而失地的农民住所进行农家乐改造设计,使失地农民成功转型成以经营商业为主的城市居民,此举改变了农户经济收入模式,使农民月收入由1200元/月增加到4000元/月,创建了科技扶农的新途径,而搭建学生专业实践的新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参加志愿活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同时,建筑学院还积极建立一系列的大学生实习及就业推荐机制。利用暑期和大五实习,将学生的课业进修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与用人单位甚至是著名建筑设计师接触。同时,学院利用自身资源,广泛与国内外著名设计单位合作,广泛的给予学生实习和工作的机会。通过学校的德育教育与实习单位的实践性教育相结合,将学院学生培养成在理论、实践和道德等诸多方面均有所发展的优秀学子。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构建;建筑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地位
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订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2) 实训实习是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实训实习包含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多种实训实习形式。实训实习应明确校内实训实习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及其必备设备等实训实习环境要求,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1.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1.3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面向职业岗位的职业性高等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该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和技能性,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中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要求。为此,教学模式决定其教学内容应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
1.4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把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与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这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由此可见,在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践教学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迈向社会的桥梁。可以说,没有实践教学,也就没有中等职业教育。
2 我校建筑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基地建设问题。教学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验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筑施工专业校内实验基地大多现有建筑材料试验室、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计算机CAD等。但由于设备陈旧、部分实验器材不配套,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不到位等原因,使得目前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2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认识实习效果不好,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与课程的衔接不紧凑,针对性不强。
2.3实践教学的考核问题。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期末考试以理论考核为主,不能充分体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
2.4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多数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部分教师认为组织理论教学容易,组织实践教学难度较大,从思想上、心理上存在畏难情绪。
2.5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还较薄弱,“双师”素质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仍显不足。中职学校培养的是技能人才,其师资队伍应该是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是一支“一专多能”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目前建筑施工专业教师的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还是直接分配入校的大学毕业生,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聘任的兼职教师主要是为了弥补专任教师数量不够,而没有真正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部分兼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对教学内容钻研不深,教与学相脱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兼职教师与学校没有隶属关系,学校对兼职教师的管理督导机制不完善,因此实践教学难于实施。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训练效果不佳,甚至有些关键的实践项目仅停留在“认识状态”,而没有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掌握”。
3 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3.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建筑施工专业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具有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建筑施工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较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
3.2深入国家大、中型建筑工程公司、监理公司等企业,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建筑施工专业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当然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块。
3.3 注重顶岗实习的效果,实现“双证制”,加强职业能力考核。在加大专业实习的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双证制”,即在获取文化素质证书(含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的前提下,学生毕业前还应获取土建施工员、土建造价员、材料员、质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和钢筋工、混凝土工、抹灰工建筑技能上岗证书。为毕业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并且在较短时间内能够顶岗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构建建筑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把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五大部分,即认识实习、基本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工种操作训练、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彻底改变原有理论为主的培养模式。
4.1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建筑施工专业学生进入学校后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 是增强学生对建筑物构造组成及施工过程感性认识的重要环节,是丰富学生实践知识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认识实习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助于学好专业课,同时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
4.2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等课程的验证性试验和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的仪器操作,通过试验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3课程设计。主要包括民用建筑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建筑工程预算与报价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清单报价编制等内容。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具体的实际工程结合起来。课程设计应单独开设,单独考核。在考核上尽可能与企业接轨,聘请企业专业学者,尤其是高级技师参与到考核中来,以企业用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4.4工种操作训练。工种操作实训是学生在部分专业课结束后,即将全面进入专业课教学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砌筑工、抹灰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等主要工种实训。学生到工种实训现场,以实际操作为主,掌握各工种的施工操作程序步骤、操作要领,为回到课堂进行专业课学习和毕业实践以及毕业后从事施工一线技术及管理岗位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5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综合提高的关键环节。针对不同的学生按照其发展方向安排顶岗实习的岗位,要学生带着任务出去,带着成果返校。实习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校内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对新知识、新问题的掌握情况,有必要派专业老师到施工企业和学生一起学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开阔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使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独立完成职业岗位工作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迅速适应职业岗位要求创造条件。
5 全面实施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途径
5.1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充实完善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完善后,可完成建筑材料基本性质实验、水泥实验、砂、石筛分析实验、混凝土实验、沥青实验、土的基本性质指标实验、土的液、塑限测定实验、土的压缩、固结实验等;充实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是建筑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专业能力之一,测量实训通过模拟建筑工程的定位、放线、抄平、变形观测等工作,培养学生建筑施工测量和变形观测的能力,以适应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的要求。
5.2建立“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完善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制定校企合作教育互利互惠政策,制定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实习安全管理等系列文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约束校企双方的行为。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企业实践阶段的教学计划,要立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践与顶岗实习,使学生学习到在学校学不到或不容易学会的专业知识,掌握在学校不容易掌握的专业综合能力,真正感受在学校的“情境”中不容易感受到的企业生产和文化氛围,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的。
5.3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课程标准。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课程标准,指导实践性教学。
5.4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5.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派出进修,引进等多种形式,提高专职教师队伍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建立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在职专业教师通过参与产学研究、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参加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等形式,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施工现场,每年在施工企业锻炼最少保证达到两个月。
5.6建设一支学术造诣高又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承担学校部分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兼职教师主要来源于施工企业、相关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等,聘请专家、教授、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
6 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监控 为提高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应制定出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监控办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控:
6.1检查专业课教师制定的授课计划,看是否在授课计划中安排实验、实训项目,时间上能否保证。
6.2通过教研会论证实验、实训课题能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学生就业岗位,是否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6.3要求任课教师在每次上实验实训课之前,以书面形式报告给教研室和系教务科,以便教研室教师和系领导进行监督、检查。
6.4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一种或几种实践操作技能。
6.5教学管理人员和组织人员要不间断对实践教学进行巡视督察,注重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不良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总之,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对技术应用性、实用性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紧贴行业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献奇.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5期.
[2]苏莲萍.建筑工程专业实训环节建设模式的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年,第6卷,第04期.
[3]赵景利.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初探[J].职业时空,2007年,第20期
关键词:认知教学 认知心理学 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b)-0233-02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加强研究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强学生专业认知能力,促发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思维。
1 认知教学
1.1 认知教学心理学
近代教育心理学家已从孤立地研究学习转向研究学校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与学的问题,把教师的行为、教学的过程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考察教学的实际情景,为改进教与学提供更清晰、更有效的理论依据。由此,出现了基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论—— 认知教学心理学。
认知教学心理学强调,学习是一个知识构建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录和吸收;强调学习依赖于知识,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构建新知识;强调学习与产生学习的情景具有高度一致性。
1.2 认知教学
为了促进学习者达到学习目标,现代教学论根据学习理论所描述的学习过程精细地设计教学,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认知学习理论,是把认知学习过程看作是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获取知识、积累储存知识、改造整理并进行运用知识的过程。[1]
实践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即专业理论认知和专业心理接受,强调教师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保证学生接受并参与专业互动,强化创新意识和操作技能,同时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知教学的特色和生命力在于促发学生的专业教学的认知性和思维的开阔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普通高等教育不是单纯的传授式的学校教育,它的教学机制应是启发学生兴趣,增强专业认知力,它的教学实践活动应是学生通过专业对话与社会对接。因此,必须变单一传授教育为认知互动教育,变课堂教学为认知性实践教学,进而实现设立一个专业,充实一个行业,形成一个链条,发展一个行业的良性循环办学目标。
2 建筑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所产生的问题
建筑专业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实践结合得实际理论,通过对学生专业认知教学的推广,诱发学生的专业积极性,最终实现改变以往专业体系的独立式教学、预设式训练,形成充分适应建筑专业本质特征,符合实践教育的认识规律,多维立体交互式的实践方式。因此构建学生的专业认知力就尤显重要。
2.1 基础课授课单一与专业连接脱节
传统的建筑专业基础课与其他美术类专业课程开设的内容并无二致,对于理工类入门的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所以许多学生对基础类课程缺乏学习兴趣。并且脱离专业特点和要求,强调不切实际的同一性,在教学过程中与美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上完全一样,缺乏针对性,导致学不致用。以至于学生很难理解课程与现学专业的衔接性。这样一来只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和积极性主动性。
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独立地运作,其间缺乏有机的整合与必要的互动,因此造成教学效果的脱节、重复和低效率。
2.2 专业课与基础课难以衔接缺乏实践
建筑学专业学习内容复杂,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贯穿始终的是—空间的理解、设计、使用与转换。在由低到高的“形式与认知”、“空间与环境”、“建构与营造”的学习阶段。但传统的建筑专业的专业类课程正是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应用,学生在学习和设计阶段仅靠书本上的知识和相关的资料数据进行设计,由此导致对于空间感、建筑结构的理解仍一片模糊。并且由于与基础课缺乏有效的衔接,纵使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绘图的技巧以及建筑的表现方法,对建筑设计的功能、流线、造型、空间感等的认识仍然是一个门外汉。
2.3 缺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更加有效的学习,而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只针对课程理论或课程设计等教师单一传授,学生一味接受的教学形式,不能使学生对于专业兴趣的提升有自发性的引导。再者,在现有教学模式中,理论的讲授占据了80%以上的课时量,导致学生对于建筑结构的认识,建筑空间的理解,建筑设计方法的掌握一味的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设计思路狭窄,设计内容不符合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
3 认知实践教学模式的构筑
实践与认知的概念是一个长期进行研究的心理学概念,站在心理学角度从本质而言,任何知识的传授都是在调动学习者旧有知识或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和推理实现更深刻的记忆。[2]因此,实践教学环节不仅是培养技能,也是对知识深刻记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
实践是深化知识的必要过程,验证理论的实验活动提供的刺激,为人们感知经验向理性知识的转化起到特殊的、其它方式不能替代的作用。[3]在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对那些比较系统的、重要的知识进行实际的、实现知识深化的重要学习过程。
3.1 认知教学在基础课课程体系的运用
(1)基础课应与专业特征紧密结合,由认知到绘图。
在建筑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当强调认知与实践的连贯性。并要掌握理工类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区别与一般普通类美术教学。
例如在三大构成教学中,教师通不能一味的介绍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介绍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构成形态以及产生的视觉感受,然后布置相应的练习。这样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模仿运用抽象的点、线、面去组构程序化的各种图形,由于这些图形都是抽象符号的组合,没有联系到具体的设计案例,没有联系到实际的生活现象去讲解相关的原理和方法,缺乏具体针对性、形象性和实用性,学生不明白这些构成形式在专业设计中有什么具体用途,觉得枯燥无味,难以接受。
建筑专业学生的对具象物体的理解优于抽象物体,在认知事物的时,学生往往是先从事物的表象开始,由表象诱发联想和想象,动之以情,后以情观形,情景交融,生发意象。故此,教学中应符合他们的认知要求,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如在素描课程中,加入建筑的体量关系的实例讲解;色彩课程中,对比真实建筑的色彩搭配;三大构成课程中展示建筑立面上的点、线、面关系,把实体建筑的形态、特征、透视关系、体量关系融入教学中,才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每个知识点,改变以往学生机械绘图的缺陷,并让学生理解所学课程在专业中运用的方法,所处的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空间感的培养,注重剖面的理解。
建筑基础课是建筑专业的入门课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建筑专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感,而建筑基础课是空间感培养的重要环节。空间认知是人们理解空间信息的一种思维活动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应该是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主要目标。[4]
在基础教学中,引入空间感的首要界面是平面。平面一直在设计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在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和教师眼中,平面就是诱发一切空间形成的切入点。因为在在他们的经验里已经建立起基于平面到空间投射关系的空间构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则认为空间认知依赖于空间意象经由思维空间再加工所形成的空间地图(spatialmap),空间地图是人们用来理解与记忆空间关系和空间要素的主要方式,空间关系和空间要素是组成空间认知结构的重要内容。认知的关联性在使空间获得真实客观存在的同时赋子空间以内涵,空间认知在此基础上转化为概念化的空间构形,[5],或者说产生了一种基于可见部分对不可见部分推断的思维跳跃。由此可见,设计师和教师们的空间感是在长期的设计、学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而刚刚接触建筑的学生正缺乏这样认知的关联性。所以,在空间感的培养中,不能一味的注重由平面想象空间,而要加入更为直观的界面,注重空间结构的培养,加强对以往未知界面—— 剖面的理解,结合平面,加深空间关系和空间要素的认知结构的学习和掌握,才能认知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空间感的培养。
3.2 认知教学在专业课课程体系的运用
(1)注重手绘实践能力。
手绘教学的重点是通过手绘训练学生脑、眼、手之间的协调能力,让学生“想画就画”,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画出有创意的手绘图。手绘练习也是学生认知建筑、体验建筑的最佳途径之一。
建筑专业学生进入大二开始,就已经开始接触建筑的一些专题设计,但在此时,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手绘能力,而把重心放在如何设计中去。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建筑专业学生的诟病“只会想不会画”,严重缺乏手绘能力,连最基本的草图都无法绘制。
手绘练习应最为一种思考和学习的手段。在绘画的同时,学生能更具体、更仔细的观察建筑。同时,在手绘中学生能更多的掌握和学习各类建筑的形体关系、色彩表现等相关知识。
(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实习实践。
现有的教学模式只针对课程理论或课程设计等教师单一传授,学生一味接受的教学形式,不能使学生对于专业兴趣的提升有自发性的引导。具体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①增加互动教学。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设计想法、设计思路,增强学生积极性。
②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取展示真实工作过程的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与校内真实场景再现学习训练交替进行的工学结合方式教学。
③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如在建筑设计课中,可选择一项实际工程,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筑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设计。在这一实际工作任务的驱动下,教师指导学生按实际工作流程、步骤和内容完成相关工作,包括地形的勘测、建筑结构的设计、平立剖图纸的绘制、效果图的制作等项目。教学中学生自主进行训练,教师跟踪指导,以学生完成任务的成果和提交成果进行考核。这种用任务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以及职业能力都得以明显提高。
(3)从认识建筑到学习建筑。
建筑设计教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这里要提出的是学生调研和分析建筑能力的培养。不论对空间的感知还是对建筑功能的组织安排都要来源于生活与学习的体验。好的建筑师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的物质构成有敏感认识。优良的建筑环境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提高设计品位。
在教学环节中的建筑调研是不可缺少的,在专业课程中,每一项专题建筑设计教师要穿插带领学生前往同类建筑中进行学习和调研,并要分阶段进行,调研和分析要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当中,不要单一的只在课程开始前进行,课程开始前学生还未接触到某类建筑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如若调研,也只是形式上的走马观花,并不能起到学生认识建筑的目的。教师应该分阶段的提出每一个时期的调研内容,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建筑调研和分析,撰写详细的调研报告,为设计工作打下基础。
(4)模型设计应加入专业课课程体系。
模型制作本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模型制作对建筑设计教学有着很好的启蒙作用。首先,建筑模型制作是通过自己的手去再现他人或创造自己的作品,它可以说是建造过程的模拟和重现;其次,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模拟着线、时间、肌理、触感、色彩、尺度等建筑基本要素,进行建筑墙体、门窗、柱子、屋顶、雨蓬等等主体制作,并完成建筑场地设计、道路规划、广场布局、配景设置等一系列环境模型制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建筑的构造,掌握建筑构造的特点以及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直接而深刻的感知,是理解和学习建筑设计的更深入的手段;再次,在建筑模型的设计和制作中包含了认识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而且认识和创造体现出一种辨证的互动关系。创造此部分可认知彼部分,进而认知整体。新的认知不断扩展,创造能力也随之增强。这也是一个元认知的的体验过程,通过对感知对象,思维、记忆、策略的自我判断,调整和调节设计和制作过程。[6]
(5)建筑认知—注重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布鲁那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主要是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因此,他极力提倡使用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和信息提取。而建筑专业本身就是一个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再创造过程。
由此,在认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筑了建筑认知—注重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首先,由基础课程中通过手绘和理论结合认知模式的培养认识建筑,再由专业课程中调研、绘图与理论结合认知模式发现问题,最后经过在实际工程中的实习实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语
构建以认知教学为主体的建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教学中强化学生课堂教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在学生互动平台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兴趣,创新意识;在教师工作平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实践领域;在校外实践平台扎实学生实战技能,专业水准,及创新能力;最终在交互教学中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大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长路.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有效教学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2] 张向葵.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 齐宏,王爱萍.实践教学环节的认知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M].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7.
[4] 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 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M].建筑师,2006(1).
【关键词】建筑专业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5-01
一、当前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进度难以统一
近年来,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由于受兴趣爱好、教育条件、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类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差异很大。从整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学生:一类是学生成绩较差,在普通升学考试中的成绩不理想,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来职业类院校学习一技之长。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基础薄弱,并且由于是家长劝说下的选择,因此厌学心理也比较严重,对于建筑类专业的学习困难度较大。另一类学生则是处于自身专业爱好,希望通过接受建筑类专业知识教育,习得一技之长,能够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工作。这类学生虽然底子薄弱,但是学习动力较为充足,因此学习进度也更快。因此,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导致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致,教师如何寻找教学平衡点,成为当前影响建筑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关键。
2.片面重视理论教学,培养形式过于单一
不可否认的是,建筑类专业包含许多基础性、概念性的理论知识,这也是学生今后进行深入学习的必要基础。但是作为职业教学来说,其教学特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明确专业教学定位,制定长远发展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其教学定位应当是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能够更加顺利的毕业求职。以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为例,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为学生今后进行更加深入的行业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在教育期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使学生真正发展为应用型人才。从职业教育院校本身的发展来看,只有制定长远发展目标,才能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提供方向。现阶段,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新农村改造,都需要开展大量的建筑类工程,这也为当前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相关专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出一批现代化、综合化的建筑技术人才。
2.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建筑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施工技术、施工机械装备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职业院校所使用的建筑类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关注前沿技术发展,从而在专业教育中教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从学校方面来说,要加强对教师技能知识的重视力度,以实际行动为教师进修提供必要保障。例如,可以定期开展针对建筑类专业教学教师的培训活动,聘请企业专业来校讲座,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此来丰富和充实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职业类院校还应当为教师提供实训机会,鼓励教师提供去企业锻炼。这种校企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使教师了解当前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优化建筑专业知识教学提供了经验基础。
3.借助先进教学工具,提升专业教学效率
考虑到建筑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必须要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在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够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建筑类教学课堂,教师以教材为基础,采取说教式的授课模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建筑模型具体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穿插一些相关的世界建筑欣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计算机技术与建筑专业的融合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今后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有积极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教育;建筑专业;教学改革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我国对于职业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在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他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职业教育如果想在建筑专业这条路上走得更加长远,那么就需要根据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给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在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中就存在着几点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实教学环节过于薄弱
普通教育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而职业教育的特色就是更注重技能的培养。这也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应该走一条通过理论知识从而加强实践技能的道路。然而目前看来,职业教育仍然是一种学校行为,还是更为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将考试成绩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从而实践就变得越来越形式化。那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势必会和市场所需要的实践技术性人才有一定的出入和偏差。
2.学生素质的两极分化严重
在职业学校中,学生的来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来源于普招落榜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是由于家长的要求而继续在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大多数的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厌学情绪也比较明显。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他们在一些理论基础知识课的学习上表现得尤为吃力。特别是在数学、力学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上,学生的接受情况都不是很好。在教师教授完课程之后,这部分学生一般都会感觉到“消化不良”。而在职业学校中的另一部分学生往往是家庭条件比较不好的,他们的文化知识大多数比较扎实,在听课的过程中也能紧跟老师的节奏,接受能力强。这部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经常会感觉自己“吃不饱”。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因此产生了职业学校中学生两极分化的情况。这样势必会对学校的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3.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可以这么说,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最终的就业为导向,由于这样一种特殊性也就同时要求在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掌握行业中的新知识和新要求。但是目前大多数的教师都是由一些高等院校毕业之后直接聘任到职业学校任教的。这些教师往往都是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却很少有在企业中工作的实践经验,正是因为没有一线施工经验,对于一些实际操作问题并不能给学生进行很好的解答。
正是因为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着力去解决。
二、对建筑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
1.首先就要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在很多职业教育的建筑专业中还存在着没有适合技工学院培养目标的建筑类专业教学计划,即真正可以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因此对于建筑专业的改革就首先应该明确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由于职业教育建筑专业的学生一般在从业之后是在土建施工中从事项目组织、质量监控以及工程监理等工作。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些学生都是在施工一线担任技术员、施工员以及材料员等非常重要的技术岗位。因此在职业教育的建筑专业的定位应该放在让知识更加具体,更加管用,这样才能突出技能的培养原则,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施工第一线,才能培养出服务于施工和管理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学校应该从加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入手,把教学的定位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上面。并且在培养学生的方式上应该要求学生都能够做到在毕业的时候不仅顺利拿到毕业证书,还要取得多个技能证书,如:高级技工证、施工员、监理员、质检员证等。这样学生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才能更加具有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筑业的发展。
2.学校要修订和完善教学计划
学校应该确定一些实用性强并且应用性广的专业课程作为建筑专业的教学重点。在通过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到当前社会所需求的建筑的人才类型,制定出更加准确的教学计划。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竞争力。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学校要加强实践实训的教学环节,并且要增设实验或者是实训的课程,在这时要采取一些学工结合的教学模式。因为现在的企业,都更加看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如果学校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就给企业提供一些实训、实践的成绩基准。
学校也可以通过一些课程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要将情景教学、测量实训以及施工实训等等这些课程分阶段的加入到课程中。学校也可以在课程中安排理论知识和模拟情景的实训,以此对学生进行全程式地实训教学。
具体步骤如下:
识读蓝图预算工程量起草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准备测量放线,五大工种有序进行,专业教师进行质量监控竣工验收完成相关的教学说明资料
在建筑实体完成之后,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这样不仅可以加强认识,还可以让学生更快地成长和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能更快地掌握施工的专业技能。
三、对教学中的过程进行探索
1.采取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要在学校营造出一种参与式与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的学习和进步。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采取的方式都是教与学分开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并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再加之职业教育的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就可能出现前面所说的学生“消化不良”和“吃不饱”的情况。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树立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比如:在学校的建筑结构施工这方面的核心课程当中,有一些课题可以根据情况让学生自定或者是自选。在课堂上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施工方案,这样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师是像一个朋友一样去给学生辅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自然会探索和主动思考。从一个被动的位置变得主动。
2.多渠道的能力型以及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在以前的建筑专业中,传统的手工绘图技巧渲染,以及表现和透视构图可以作为这一专业中最重要的基本功。可是在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绘图方法已经开始逐渐有取代这种传统手工绘图技巧的趋势了。计算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并且软件的更新换代也在时刻考验着学习者的能力,不断提出挑战。因此也要使学生从“绘图机器”向熟练应用的创作技巧进行转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正好就满足了这一教学的高标准。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以及一些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来提高课堂的科技内容含量。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打破教师的权威教学,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3.处理好教材与学生的关系,编制出最合适的校本教材
为了让学校能够更好的适应多渠道的能力型以及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应该积极推动与之相适应的校本教材进行编写。在职业教育的建筑专业中,《建筑工程预算》这本教材一般都是采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袁建新的这一版本。对于职业院校大纲规定了要在48小时内完成授课的内容,这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教学更加顺利,学生更容易接受,对于内容就需要做出一些调整。在教材上应该大胆的进行删繁就简,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掌握基础知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一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将教材中的内容很好的融入到任务中去。编制出一本适用于建筑市场需求的又能有益于学生接受的一本教材。比如,针对“楼地面工程量”任务,把任务中涉及到的地面垫层、找平层、整体面层、块料面层等的工程量计算规则融入到第一模块。考虑到时间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楼梯面层、台阶面层、踢脚线以及其他等工程量放入第二模块,这样学生循序渐进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生的自信。
4.增强一些在课堂中的实训内容,用任务作为引领
在课堂中加入一些实训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快速地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在课堂中就适当地吸收一些企业家好的建议,将教学内容和工程的实际内容进行巧妙结合。并且配合起多媒体的教学设备,给学生演示实际工程设计的案例,这样可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丰富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从而更好更扎实地掌握新的知识。
四、建设一个相对开放的师资队伍
正是因为我们对课堂和教师的教学都做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也要建设一个开放的师资队伍。尽管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求将教师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但是教师的决定性作用仍然是不可忽略的。教师也直接决定了这个专业改革的成功与否。近几年,在职业院校或者说技工院校当中,一般都力求教师的配备做到全面发展。但是在建筑这个领域来讲,应该注意几个环节。
1.注重职业的实践经验,积极邀请专家走进课堂
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也直接关系到了教学的深度以及教学的实用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到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进行训练。这样才能可以为教师到企业去锻炼创造一个比较合适的条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创造一个考核教师实践锻炼的考评机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通过一阶段的锻炼还可以取得职业资质,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训之后的教师一方面会获取该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另一方面又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质证书。这样的教师既能活跃课堂,为学生更好地授课,同时又非常了解这一行业的形势和情况,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2.建设一支热爱教育、有实践经验、年龄层次丰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兼职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课堂开展讲座和辅导,甚至专题教学,并促进兼职教师规范化。
我们在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改革中,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教师主体性的引导。在两个主体的相互作用之中,学生能不断地掌握专业实用知识和技能,培养人生职业发展的综合素质;教师能不断地充实知识体系,改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双方共同作用才能进一步健全建筑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
参考文献:
[1]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梁春阁.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认识[J].职教论坛,2003.3.
(一)教师素质的要求课程实训教学应与企业实践工作内容相结合,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略。如果真正的进行课程实训整合,首要条件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素养。现在大部分院校都是教师担任一门或二门以上的课程,彼此的授课内容自成一体,课程和课程之间即使有交叉内容也是各讲各的,更有甚者除了自己所教课程之外,对自己所教专业的学生的课程体系都知之甚少。所以导致课程和课程之间的成为独立的个体,没有更好的融合,甚至忽略了这种的融合的重要性。实行课程实训整合,第一步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和掌握整合的所有课程的知识点,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教师要摆脱以往思想的束缚,不仅要掌握自己所教的课程,还要对其他课程老师的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这样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增进自己的专业知识。这样的教师才具有了指导学生课程实训的资格。
(二)课程实训内容的设定教师高的专业水平是进行课程实训整合的先决条件,而课程实训内容的设定却是课程实训价值的体现。好的课程实训内容会更好的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的验证和领会知识,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提高自己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这就要求课程实训整合组的老师要有实际工作的经验,不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教学的学者,而是对实际工作的流程了解,并参与过,掌握现场的工序,并且把课程的内容贯通进去,根据学校现有的实习条件,制定出现实可行又有实际意义的实训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真正的体验一线的工作流程。
(三)课程实训整合时间上的安排课程实训整合时间上的安排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拘泥于传统的课程实训安排,以前都是在一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之前安排,学生一边实训,一边还要进行期末考试的复习工作,导致大部分学生糊弄了事,根本在实训课程中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而另一方面老师除了有实训指导工作外,还要兼顾其他班级的理论教学,有时更无暇分身去指导实训的学生。所以两方面的原因最终导致课程实训效果差强人意,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财力和物力,对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课程实训整合后的最佳时间安排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比如建筑识图与构造、AUTOCAD、工程预算这三门课进行课程整合实训,三门课程并行授课之后,学生参加完课程期末考试之后进行课程整合实训,这样学生和老师都会全心全意的进行实训工作,在精力分配上,时间投入上的有效性进一步加强。
(四)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我们学校实训基地有两种: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校外的实训基地要选一些和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通过校企合作来达到校外实习和技能鉴定的目的;而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是依托一些专业实训室,通过工学结合来达到教学实训和对外服务实习的目的。学校现有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我们能实现课程实训整合的基础,尤其是校内实训基地,课程实训大多数选择校内实训基地,这是因为校外实训基地它的风险大、成本高、阶段性施工等特性,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不一定能和课程实训的内容吻合,而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给学生和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对课程实训整合的成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严格、公正的考核制度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对引导学生参与实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指导老师教学方法是否合适的重要依据。课程实训整合成绩的评定,要区别与其他单一的实训课程或者是平时的考试课、考查课,在课程实训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引效导,全过程实行动态考核,整个过程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否过硬,还要考核他们的专业素养,团队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虚心学习、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在整个课程整合实训后,学生要上交自己的实训成果,由指导教师(至少3人以上)组成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答辩,教师针对学生的实训成果,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答辩中找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对学生的成果加以点评,提出改进的意见。整个过程所有实训学生旁听,这样其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成果,学习其他学生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整个答辩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受益匪浅的,起到了互相监督、共同进步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手段,对引导学生参与实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指导老师指导方法是否合适、实训任务设定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课程实训的成绩评定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六)充分考虑我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学生是整个课程整合实训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专业水平,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对课程之间的衔接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热忱度等等都影响着整个课程实训的成败。在《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研究》一文中,我指出了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十大特点,利用好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指导教师在课程实训前期制定实训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参加课程实训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对整个课程整合实训的顺利进行起到一个良好的作用。
(七)学校各部门的配合和领导的重视课程实训整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如果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只靠四五个任课教师是不行的,需要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各部门的配合,领导的重视,是整个实训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
二、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实训整合的初步构想
我院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事建筑资料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电算化、建筑图形图像处理、建筑企业网站建设与网络管理等工作人员,也就是所说的施工员、档案员、预算员、网络管理员、办公文员等,我们的初步构想是结合学生目前所学的专业课程,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实训课程进行整合,以建筑工程档案员为例,建筑工程档案员的工作是一项集工程建设管理、档案管理知识为一体的复合专业工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专业知识、档案专业知识及操作计算机建筑应用软件的能力。要求学生熟悉国家、省、市城市档案工作法律、法规、政策、规定、标准;能看懂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施工图,能编制修改工程竣工图;了解各种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和方向。能正确填写各种施工记录、隐蔽工程记录及竣工技术资料表格;了解工程测量有关知识,熟悉工程定位测量、施工测量、竣工测量,并能填写相应的工程测量技术文件及表格;了解文秘基础知识,熟悉建设活动中报告、批复、通知、纪要等应用公文的编写方法;熟悉城市建设工程档案的内容、范围。掌握工程档案收集、编制、整理的方法;了解计算机在档案管理中的作用及基本知识。涉及的课程有建筑识图、房屋构造、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建设法规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城建档案法规、《建设工程技术用表》表式及填写说明、档案整理、著录、管理规范、建筑CAD等。这样庞大的课程整合到一个实训中来,它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需要专业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但课程实训课程整合构想的方向是正确的,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训模式,对整个专业的发展,对学生知识体系结构,对学生今后的发展都会起到一个长足的影响,怎样设计出合理的、可行的、完善的实训模式,成了课题组成员共同的心愿。我们的初步构想是针对我们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工种,将课程实训总计分成几大块,对每一块的课程实训中整合的课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工种在实际工作中的任务,对课程实训进行设计。
我们将更加深入的剖析整合后的实训课程的重点,进一步细化课程实训的任务,细化每名专业任课教师的分工和合作,为最后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的有效模式的研究画上完满的句号。
三、结语
一、概况
山东省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青岛农业大学入选为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确定了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应用型大学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知识转移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开拓创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1]这些要求对于青岛农大2011年成立的建筑学专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建筑学专业也因此获得了学科建设发展的好机会。实验室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载体之一,其建设发展非常重要。在多方调研了兄弟建筑院校的实验室建设情况后,农大综合考虑了自身的实验室基础、经费以及建筑学的建设阶段等因素,经过研究将实验室发展方向定位如下: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以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实用性为基础,结合时代需求,并考虑以后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及变化的要求。
二、学科、专业建设基础条件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设计、科研、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从事城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与规划、科研管理及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建筑学专业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学院于2006年进行了建筑工程与设计教学实验中心的建设,2008年进行了装饰工程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加上较早的土木力学实验室、建筑环境与工程实验室,实验室的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课程实验基础。基于此,建筑学实验室建设将通过加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整合现有的建筑技术基础条件资源,实行先进科技基础设施的共享和重组,组建运行高效、体系完备的建筑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平台,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将当前发展和长远规划结合,将加速形成并逐步完善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推动实现我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满足建筑业对技术人才培养的需求。规划首先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并形成辐射作用,面向学校实行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教学、科研、实践提供一个完善的实验研究基地,为相关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建筑学实验室发展需要、存在问题
1.发展需要。由于建筑学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所学课程既有工学类课程,又有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对于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如果缺乏实验教学环节,可以说课程根本就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对实验室的需求迫在眉睫。
通过建立建筑物理实验室,能够满足建筑物理课程的教学需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实验室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工具和设备测试环境的能力,认识物理环境对建筑影响的情况,从而提高对该课程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并在实践中加以利用,为建筑设计这门贯穿学生五年学习的专业主课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设计的综合能力。随着当前对绿色生态建筑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物理课程和实验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对于热工、声学、光学的掌握和深刻认识是绿色生态建筑设计的必要前提。此外,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部分课程也需要进行热工、声学和光学的实验,将两学科实验设备进行整合设计,资源共享,就可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节约资源。建筑学中的建筑初步、建筑设计、模型制作与造型、城市规划等课程,园林、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园林建筑和设计等课程均需进行模型制作的实训和日常辅助教学的模型制作,通过模型实训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形体,而良好的形体造型能力又为以上专业打下坚实而有力的基础。因此,模型实验室的建设十分必要。良好的实验室建设和应用必将为良好的教学和培养具有动手动脑能力的学生提供必要和优越的条件,而现代性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室的发展使学生从单一的教学环节走进一个现代化、多元化教学环境,对结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存在问题。建筑学专业是我校2011年新上专业,目前建筑工程学院仅有一个装饰专业的小模型制作室,但设备少且陈旧,完全不能满足建筑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对模型制作的教学要求。学校尚无独立的建筑物理实验室,只可共享部分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设备,建筑物理实验设备缺乏。
四、建筑学实验室发展思路
建筑学实验室建成后,将包括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个层次。硬件平台实现大设备共用,小设备人员化,实验效果最佳化的思路,建造以“建筑物理实验”中的热、工、光学的实验环境和以“建筑模型”的实践环境为一体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实验室运行制度与机制的设计。
1.总体思路。自名校工程建设以来,学校从各个方面加以提高,也加大了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2012年,学校拨款建设新上专业实验室,考虑在依托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增加建筑学必须的实验设备,将其整合为建筑造型类实验室和建筑技术类实验室。
对于建筑技术类实验室,依托土木工程的力学实验室、材料实验室、建环专业的部分环境检测设备,建设建筑学建筑物理实验室,包括建筑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三方面,因设备用房有限,暂且放置在一个大实验室内。对于建筑声学实验室的消声室和混响室,因对用房有特殊要求,没有条件建设,将在未来新建的建筑中进行设计预留用房。
对于建筑造型类实验室,由于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竞赛等各阶段均涉及到模型制作,为此,这次建设将模型实验室列在了建设之中,引进了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模型切割机、特殊材料和常用的泡沫切割机,基本满足了初建阶段的需要。此外,原本需要部分费用来建设展板展示室,最后经过斟酌,限于经费和展示厅所限,最后决定展板类借助于学校教学楼道进行展示,只购买部分展具,这样既节省了开支,又可以将这种展示扩大到整个校园。
2014年,学院成功申请了建筑学实验室建设的专项课题。2015年,考虑到依托土木专业的CAD实验室不足以满足建筑学对于计算机使用的需求,投资20万元用于CAD室建设,另投资部分费用用于建构模型工具的购买。近些年来,山东省开展了很多木构竞赛等活动,因此希望通过这些建设能够进一步推动模型制作和构造等的学习。
在此期间,还建设了建筑学图书资料室,购买了投影仪、照相机、模型工作台等配套设备。至此,建筑学实验室发展已初具规模,能保证完成本科教学工作,然而在某些实验开设方面尚不具备条件,与对专业教学的创新性要求,以及与其他高校的建筑学实验室相比,综合实力还稍显薄弱,特色不足,在建筑学的学科发展和科研支撑及促进作用方面还有所欠缺。
因此,对学科发展和将来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及规划是必要的,要做到当前有所需,规划有所依,发展可持续。未来,学院还将在建筑技术类实验室方面发展相应的建筑构造实验室、绿色建筑实验室、建筑信息技术实验室、完善建筑声学实验室等,逐步向科研实验室迈进。[2]在建筑造型类实验室方面将包括建筑模型实验室、建筑摄影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建筑造型能力和综合造型技巧。只有不断前进才能向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迈进。
2.充分利用学校的学科优势,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充分利用土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学科间的交叉和渗透,重视不同学科的交叉和汇合领域。[3]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我校开办的建筑学专业依托学校已有的学科优势,融合学校特点,加强学生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综合教育。除了应用本学院这些专业已有的结构、力学、材料、环境等实验室资源条件外,还将不断挖掘艺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园林与林学院的风景园林专业的实验室资源条件,将资源做到物尽其用。积极开展与规划设计单位的办学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3.加强实验教学管理。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研究实验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保证实验室的开放性,为学生进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提供条件。实验室建设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实验教学的正常运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实验室管理档案,制定实验室规章制度。[4]为将来发展优良的教学型实验室和科研型实验室奠定基础。
4.建成后的实验室将发挥如下效益。①满足建筑工程学院及其他学院中4个专业、10门课程的实验教学需要,可以满足以上专业的学生在建筑物理实验、建筑模型实训等方面的实验实践教学需要。②作为建筑学本科主要的技术基础理论实验教学和实训基地。③作为建筑学、园林、艺术设计等专业的专业课程实训基地和辅助教学基地。④配合建筑相关学科进行建筑设计创新、形体研究以及造型展示。⑤作为青年教师积累知识、实践锻炼、技术创新进而提高教学水平的硬件平台。⑥面向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mod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ing-study integration”, the paper research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jor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superiorities of the model are elaborated, and som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years of experience are put forward, so as to develop the model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ing-study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即要求学生要专心于学习,学有所成后再论职业,这样一来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也就出现了偏差,对社会上的各行业基本上一无所知,就中职类院校“建筑工程施工”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专业来说,更是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解。“职业”对他们来说,还是个非常遥远的词汇;并且,目前很多就业指导课开的很少,虽然学校会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但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很“虚”、“不实用”、“信息量小”、上课的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或缺乏理论基础、就事论事,或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或是上课的老师本身就对该专业就业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这些弊端,导致作为学生自身只有迷茫、困惑、彷徨。同时学生对自我认知程度及个性气质了解不深刻,导致他们无法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结合当前情况,笔者认为若能很好的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运用至中职院校中,例如,从企业引入具备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进驻学校,将会改善专职教师经验不足的现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将是职业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对于建筑工程施工相关专业来说,也是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将重点就如何在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中很好的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进行阐述与研究。
2.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引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优越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许上大学是通往成功的途径之一,但并非唯一之路。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读书的机器,而是具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富有个性,有独特见解和思想的人。因此,专业面窄、社会适应力差、综合能力不强的人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真正的人才标准应该是“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的综合”。中职类院校的培养目标既是向社会输送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很强实践经验的高级“蓝领工人“。因此,我国中职类院校对学生的教学理念与一般院校不同,旨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例如:就该专业“建筑构造”课程分析,本门课知识点相当多,并且有时由于一些知识点之间并无太大联系,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笔者曾多年教授这门课程,就中职院校的学生特点进行分析,他们一是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一是该学生群体普遍年龄较小,社会认知水平尚未达到成人水平。许多课堂时间,若一味的对学生传授新知,可能不能完全接受。尤其是对于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学生,在课堂上凭空讲解,效果更是不佳。若学生进入实训工厂或工地,通过教师或引企入校高级技工现场讲解,学生能够迅速将某一建筑构件相关的文字、实物、框架、结构结合起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正在进行相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题研究,在所教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中作了一次对此教育模式的调查,调查内容大致从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学生心理,以及学生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理解等方面展开。通过调查学生的情况,笔者总结分析,认为这种教育模式给学生带来了诸多利益。现列举如下:
(1)能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
(2)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中职院校中的开展,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根本上提高了自己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通过将学生引入企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学生跳出自己的小天地,与成年人尤其是工人接触,加深了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通过该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学生们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
(5)学生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后,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而且,选择此种教育模式的学校在就业教学率上也显著提高,其结果远高于未参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教育的学校。
因此,通过在中职类院校中引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实现对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校企合作”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方法,必然对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开创职业教育的新局面起到持续推动作用。
3. 中职院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7-03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职院校、学者都对高职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面对高职教育应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要求,高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有质的区别。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理论课程必须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理论知识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走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拟以建筑工程专业为例,分析职业岗位与课程体系相关联的要素。
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分析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所占比重仅次于工业和农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从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据调查,本行业的工作岗位缺口主要为一线施工技术人员岗位群,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为土建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等业务工作,主要的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
各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可概括归纳为:(1)职业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协作与团队精神;(2)专业素质要求。施工准备方面:能读懂施工图,掌握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熟悉各部门的工作内容及分工,熟悉基础、主体、屋面、装饰等几个阶段的施工方案,能协助技术交底,能根据工程实际确定施工人员、材料、机械及现场等准备工作,能编制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施工方面:能根据基础的特点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能根据主体的特点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并进行质量控制;施工组织方面:能编制指导实际施工的一般建筑施工组织方案等等。
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对上述岗位群工作过程的分析,按职业岗位需求,可得到以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课程设置思路。即学校教师会同企业专家共同对专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取舍、归纳,提炼并转化为专业岗位(群)行动领域,在此基础上,对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形成岗位主要课程,构建工作过程化的新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体系应根据职业岗位特征及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序化,从而完成学习领域向学习情境的转化。要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改革各类课程考核办法,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
要体现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课程设置应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有具体、明确的课程目标,以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本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设置的实训课程或一体化课程要保障主要职业能力获得的培养途径。要满足行业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还要使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既要满足就业岗位的直接需求,更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储备。
首先,要整合优化理论厚重的课程内容。建工专业学科体系下的建筑力学、结构设计等是理论知识较为深厚的课程,在高职培养目标的定位要求下,该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剔除繁琐的推论,删去理论性强而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章节,突出适用性、适应性,强化定性分析。教师讲授的内容,应让学生感觉到有用而不难。通过工程实例的体验理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为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归并、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显得尤为重要,但不能将课程体系片面理解成完全围绕“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而构建,要设置一定的知识理论支撑,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可使学生在具体职业活动的基础上,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加强知识技能结构化,提高获取知识的技能,为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
其次,要强化项目课程开发,突出工学结合理念。要加快项目课程开发,通过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所需要的知识与所体验的职业岗位之间建立起有意义的联系,为学生的文化素质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有效结合提供平台,促使学生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有意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与人交往、独立思考、多元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学生在项目课程中,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工作成果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可以提高团队合作能力、信息搜索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并且可以逐步完善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的心智结构。
再次,要合理安排课内外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得到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从实现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来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较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构成土木工程专业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关学生生涯教育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选择能力。课程可通过讲座、研修计划及小组活动等形式开展教学,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计划力、行动力、沟通能力和表现能力,强化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拓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空间。
构建课程体系的多元模式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综合实务能力等;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政治思想及职业素质教学体系。
我院土木工程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与实际工程项目对接的思路,形成三年“四台阶递进,跟工程定位”的能力递进培养的教学体系,其工程实践、一体化技能实训教学课时已超过总学时数的50%。此模式顺应了就业导向,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顶岗能力,适应了工作岗位的需要。(见图1)
(一)教学体系
第一个台阶:搭建土木工程基础知识平台阶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语言文化素质,提高计算机操作能力,通过制图与识图、建材、测量等课程的学习和相应的实践教学,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掌握以工程图识读、工程测量为核心的职业基础能力。工程实践的认识实习在施工企业实境下开展,认识工作岗位,通过熟悉企业环境增加感性认识,解决对建筑构造、建筑施工工艺、建筑设备机具等工作流程与设备的认识和理解,培养职业意识。
第二个台阶:专业能力培养阶段。形成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开设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建筑结构、建筑工程概预算、钢结构、建筑CAD等专业课程及相应的实训,使专业能力得到强化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实训、基础实训、预算实训等环节,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施工现场中进行专项训练。每学期安排2~3周工程实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使学生在实际生产第一线的施工、监理等岗位上转变学生身份,以职业徒工的角色直接参与工程生产,在施工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实境化地进行技能训练。
第三个台阶:专业岗位能力强化阶段。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开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质量检验等课程,其中,施工技术课程分解为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予以实施,即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屋面与防水工程施工、装饰装修工程施工等,达到建筑工程施工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应知”要求,为顶岗创造理论条件。此阶段安排集中四周的工程实践,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就业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通过工程实例开展教学,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学习训练。学生通过造价实训、施工实习、施工管理实训、结构设计实训等环节,在仿真的职业环境和真实的施工现场中进行岗前训练。
第四个台阶:职业能力体验阶段。学生通过在预就业单位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工地现场技术员的指导下,直接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企业准职工的身份见习工作岗位,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达到毕业就能上岗的要求。在实际岗位上,真题实做完成毕业设计,落实高职学生动态适应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教学
采用全程“跟工程定位”的行为导向模式,教学采用全程“跟工程四定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的教学过程;充分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学习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实现“四定位”安排,即入学第1~5学期,为每一个学生安排一个工程现场“岗位”,选定一位工地指导师傅,并对应一名校内指导教师。工地“岗位”随着工程的进展是动态的,随之校外导师也可以是动态变更的。学生在参加校内理论、实训学习的同时,利用专门设置的“工程实践”课及课余时间,到工地直接参与实际工程的建造过程,即边学边干,强化工程实践锻炼。第6学期,学生到企业顶岗,边干边学,得到综合训练,获得“双证”,直到正式就业。
在课程内容方面,将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在制定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融入规范要求。
一个专业所设置的各类课程相互间的配比关系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培养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构成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点。这也成为高职课程开发的重点与难点,应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化以应用为教学重点,同时,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伯敏.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
[2]卢学红.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5,(5).
[3]周向阳..高职建工专业全程“跟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作者简介:
周向阳(1962―),女,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土木工程教学。
一、借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契机,实施课程改革与创新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为适应建工专业“培养建筑工程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题组借助碧桂园企业办校的优势,学院政策、资金的支持及建工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契机,以校内在建宿舍项目中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采取项目导向为主,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辅。将抽象理论知识具体化、实物化,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明白自己在学习什么,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干什么、要怎么干,真正实现“学有所用”和“学以致用”。
二、依据专业岗位职务能力需要,构建面向施工的项目课程内容
课题组在总结已有《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等岗位群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参照2012年住建部颁发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优化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为核心,以“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培养”为原则,对传统《建筑结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
传统高职《建筑结构》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结构抗震》四门课程的内容,或将其进行删减整合而成,其中多数篇幅都在介绍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和原理,只有少部分章节涉及结构构造、平法识读。相对当前的最新行业发展,这些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专业岗位职务能力培养、发展需求。为此,课题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知识为教学内容,将学院在建宿舍工程的结构施工图纸识读、应用贯穿教学始终。整合、弱化或删除部分复杂且不常用的理论知识,取消公式理论推导,主张公式会用即可,将教学重点由构件的设计计算转向结构平法施工图的识读,强调“轻理论,重构造”,同时课题组将国家、行业、碧桂园企业标准、最新结构设计规范、职业资格岗位证书考核内容等融入教学,使课程教学内容与技能实训项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相一致(表1)。真正实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工作的内容是学习[2],学生就业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三、根据课程与学生特点,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积极性较差及《建筑结构》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应用困难等特点。课题组改变了传统《建筑结构》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填鸭式”学习模式,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高度融合,给学生提供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
(一)翻转课堂式教学
根据在建宿舍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教师提供一个能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整体链接的综合性学习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整合资料、现场实地考察,最终以“技术员”身份对现场图纸、结构构件配筋、构造要求等进行技术交底。教师主要是将学生有争议的问题、重点链接知识等进行强调、补充说明,从根本上改变师生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实行双向互动式的教学,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课堂接受者,而是积极地课堂参与者,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
(二)情景模拟
学生按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分组并模拟工程“图纸会审”,全面细致地熟悉、研读结构施工图纸,提出问题并请组内有关人员进行解答,最终形成图纸会审记录并交由其他与会单位会签形成会审纪要。教师则对“图纸会审”全过程指导监督并针对每个小组会审纪要进行点评、答疑。
(三)现场项目教学
以学院在建宿舍工程施工现场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工程施工配合课程教学,课程教学紧跟现场工作需求。通过四步培养法:“学生看师傅干、模仿师傅练、师傅带着学生干、学生独立工作”[3],实现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中做”“做中学”,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应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及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多媒体教学
学生可利用校内网络浏览大量宿舍施工现场图片、视频,或利用其他网络视频、微课资源等,将建筑梁、板、柱、基础、楼梯结构施工图及平法标注与工程实际施工照片、视频相对比,实现理论与实践交互渗透、融合发展。
(五)课程设计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完成在建宿舍框架梁纵向配筋大样图、边柱和中柱配筋大样图、楼板荷载计算书、配筋图及钢筋配料表等。最后采用计算书、图纸和口试答辩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学生课程学习效果,对不合格学生重点辅导。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将课程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自学能力。
(六)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充分发挥大赛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积极鼓励、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校级、省级及国家级技能竞赛,如院级专业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选拔赛、“高教杯”“鲁班杯”、BIM系列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等。让学生从比赛中体会成就感,形成不甘人后的竞争意识,提高其学习兴趣,强化专业能力,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四、发挥课程考核导向作用,实施“真实化、过程化”课程考核
为了能够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教学质量[5]。课程考核主要采用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课程设计四种方式。考核过程中遵循“能力为主、知识为辅;应会为主,应知为辅”,其主要评价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将“能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
(1)平时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
(2)理论考核。以笔试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结构构造、结构平法施工图识读。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方便教师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反思,完善课程教学。
【关键词】高职 建筑工程 实践教学 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05-01
在近代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各类产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也慢慢增多,这同时也刺激了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其中的高职教育俨然成为教育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发展前景最好的一部分。高职教育和普通高校教育不尽相同,高职教育更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多项能力素质、动手能力等等,也是学生培养自己创新能力和自己动手的重要环节。目前各个企业对高职毕业的员工需求很大,应届毕业生并不能满足市场要求,还有应届毕业生与工厂所需要的人才不相符等情况。综上所述,高职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已经被迫切需要。本文就建筑工程为例,分析实践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思考。
1.高职建工的实践教学的改革内容
1.1教学模式的改革
现如今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以老师为中心的方式在如今已经过时了,现如今的教育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则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样才能使教学的成果最大化,老师还应该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要加入适量的实践教学等模式,让教学变得更加灵活。灵活的教学使学生和教师产生更多的互动,让学习课堂氛围更好。
1.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现如今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对于当下的教育来说变的可有可无,这是必须要改革的。现如今需要的是建立一个能培养出具有理论基础的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多方面人才的教学方法,而目前的教学方法明显不能满足新时期的教学要求,所以教学方法的改革刻不容缓。
1.3教学内容的改革
现如今的教学内容单一没有很多的实践讲解,不过如今的厂家收人时最注重的就是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学内容也该相应修改,加强实践教学的讲解,重视专业技术运用的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2.改革加强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
2.1 进行多方面的技能培养,并评分等级,颁发证书
通过分析该专业的技能需要,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开办各种讲座和技能专业课,还要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要让学生参加相关技能的等级证书考试,合格者获得证书,以此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积极性,还能向招生企业证明学生的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素质,达到改革目的。
2.2改革人才培养方法,加强企业和学校的沟通合作
培养人才的原则应该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按照专业的火红程度,能确保专业培训的强度为其本原则,实行“按需培养”的培养方法。要改变教育的传统思维,应该注重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落实培养“人工结合”的专业型人才,并要以此为新的人才培养方法和要点,真正把以企业需求为主的原则落实在人才培养改革机制。如今体现工学结合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建设学生就业岗位上的能力要求、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作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创造与行业公司合作开发出一套完整适合该公司的特色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应该符合企业的用人态势,根据企业招聘的类型周期性来培养人才,与企业按年签署人才招聘订单培养方案,按照企业的要求培养适合企业的特定人才。与此同时,根据企业的需要,学校还要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教课。聘请高级工程师或者有大量经验的老工程师单人学校的特别顾问或者名誉教授。学校还要请教育部的高管定时来校视察,参观并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教改提出自己的砍伐和意见,帮助学校完成教改。
由于施工现场的选择很有学问,所以施工现场的选取也很能锻炼学生能力,教师应该不再选取过多施工现场给学生,而应该让教师将相关文件分发给学生之后,在给学生讲解规定何必要的任务和实践工作,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习实践机会,找工地实习。学生找到实习地点之后,将实习所在工地的统一实习证明发回学校,在学校里由老师同意,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该工地进行实习了。当学生在寻找工地时碰壁,遇见不顺时,也可以锻炼同学的耐性和交际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一举两得,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同学的管理从学校的单方面管理变成了由学校、企业的双方面管理,企业发现同学的不足可以和校方反映并处理,学校也可以将学生平日在学校里的表现发给企业管理者,这样的双面管理可以在更好约束学生的同时,还能让企业更好的了解该同学是否适合企业,同时可以规范同学让该同学更加适合自己的企业,这样学生的成绩最终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价,这样更具公信性,也更有说服力。学校还要在学生在校时请来工地上的建筑技术人员来当学员的导师,让工地中的“师徒相传”的模式体现在学堂上,这样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扩大了知识来源,让学生无时无刻在实践中加强自己的能力,强化自己的技术特长,老工头的一言一行都能教授学生很多的知识理念,除了专业技术,还有很多的用人之道,还能培养学生在施工时的组织管理能力。这一系列的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强化,能达到学校教学改革的目的,也基本能满足企业对招收员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玉镇,杨力.如何提升职业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探讨[J]辽宁高职学报,2010(2):114~ 117.
[2]王君,岳成军.提高专业教师实践能力途径机制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66~ 169.
[3]魏韦.浅谈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J] .成功(教育),2009(9):136~139.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工程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给各个单位培养优秀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学生的动手和实践具有较高的要求。市场对于这类学生的要求也是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及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在学校的培养体系中,其教学设计往往达不到要求。这就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
一、建筑行业需求与建筑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
顺应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一系列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这一方面为建筑行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储备和专业空间,但是从学校的课程体系的构成来看,虽然实践教学占有较大比重,但是仍然存在教学体系缺少系统性的问题。并进一步导致了实践教学目标不清晰,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脱离,管理体系不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利用效率低,这也使得教学改革困难重重,造成了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另一方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共同构成了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数量满足了规定的实践课程所占总课时比重的要求,但是其针对实践教学设计的目标和一系列缺少相应的规划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学任务中所要求的能力目标、技术目标、职业态度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不一致。除此之外,学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存在一定的误区,缺乏相应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承担实践课程的老师素质、实践场地、设备等缺乏规划性、系统性,造成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二、新时期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思考
(一).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高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教育,这就提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突出技术能力培养为特色,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只是追求完整性和系统性,更应该紧紧围绕提高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目标。因此在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上就要求,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建筑工程教育应该严格遵循“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基层性”的办学原则,重点训练学生能够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要求,并指导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学应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适应管理需求,训练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学校应该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市场意识,培养学生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要;二是学校要致力于解决专业的设置问题,建设复合型专业,从而极大地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就业率;三是做好专业的稳定性与专业调整的相对关系,避免出现大的波动,在满足当前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能够满足未来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专业更应该坚持将应用型职业岗位所要求的技能为立足点,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构建完善、独立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1、突出专业特色,加强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重中之重。突出专业特色,不断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建筑工程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不仅包括各种工序的施工工艺、操作流程,还包括工程质量验收、安全施工、工程量核算等。除了这些,在实践过程中也要求学生具备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学校在实训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针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操作示范。在学生收集资料、编写流程图和施工计划书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分组操作,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以及实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需求。
2、坚持基础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针对我国学生实践能力偏低的问题,可以通过构建双元制校内实训基地的方式予以解决,也就是通过教学和校内实训的方式结合,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训练的结合。以往的高职教育知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简单的参加企业的实习来实现实习的目的,这往往是一种劳动性价值,学生只能是对于流水线上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工作了解,对于整个工序和操作流程的掌握得不到训练。因此,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应该坚持基础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结合来解决学生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问题。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学校给予重视,着重塑造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应对市场需求。
3、强化学生认证教育,推行“双证书”机制。市场需求的变化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导致学生仅仅拥有学历证是不够的,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执业资质,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因此强化学生的认证教育,推行“双证书”机制已经迫在眉睫。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的培训来考取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从业资格证书,如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测量员等。通过这种学历教育和认证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能力,更能够塑造学生的专业特长,增强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除此之外,为了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探索,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情况设立一套系统性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制度,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和实践动手活动。
4、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之路。现在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训操作教师缺乏的现象,这就要求学校强化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设。双师型的教师就是要求教师既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而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有人善于理论,有人善于实践。实践表明,加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就需要在教师队伍中增加具备企业工作经历的老师的比例,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从外部引进先进的高级人才来丰富教师队伍,尤其是那些实践经验丰富、操作技能高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此之外,学校在坚持引进优秀教师的基础上,还需要将实践能力较弱的教师送到企业中锻炼,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训练。只有两者的有效结合才能最大程度上增强教师队伍的素质。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安排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通过实践培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这也是一项需要持续进行的工作,切忌形式主义和半途而废。
结语
总之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我们既要把握现在池要着眼未来但我们一定要抓住重点, 把握建筑业发展的脉搏,做好专业培养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培养, 让学生走出校门时学校就能放心地让他们真正走上各岗位,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实现中国梦而展翅高飞。
参考文献
[1]姚娟.浅谈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5).
[2]崔秀琴,陈玉萍.浅谈高职建工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0,(11).
【关键词】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社会上各行各业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目前城市化进程正在高速发展,建筑领域也蒸蒸日上,在这个新时期,中职建筑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对教育的模式进行探索和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更好地为建筑行业服务。
一、中职建筑专业职业教育现状
现代建筑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密集的劳动技术以及多种工种之间进行密切的配合。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到建筑工程中,更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的优秀人才的投入。因此,若想完成复杂庞大的现代建筑工程,需要素质优秀的工程团队的加入,通过全面的技术人员以及充足的劳动力以及严格的管理,来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并有效地控制工程的成本。因此,建筑工程中需要各种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配合,提高工作效率,有效地保障工程项目的施工效果。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建筑专业一般都是通过以一套较成熟的专业教材为核心,在两年内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并在其间进行一些职业实习培训,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但是,目前我国中职学生大多在学习过程中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无法完成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导致学科基础知识薄弱。另外,学校在技能培训方面投入力度不足,设置的实验实训课程内容过于简单、过程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在技能方面的发展,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无法达到岗位要求。教学与实训内容没有跟上岗位的实际需求,导致教学停留在理论阶段,不能很好地达到职业岗位所需的标准,使得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很好地融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在实际的职业操作中常常出现问题与错误。因此,中职学校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以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当前建筑岗位的具体要求,来制定具有时代性的教学计划,为建筑领域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中职建筑专业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职建筑专业学生学习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建筑专业缺乏兴趣,从而造成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致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最终导致了专业知识薄弱的结果。因此,想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只有使学生对建筑专业知识有了兴趣,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改变学生将学业当作负担的思想,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快乐,从而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如何在中职建筑专业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兴趣,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与实践。中职学生基础大多参差不齐,知识水平以及学习能力都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分层教学法的应用,通过对不同档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轻松地学到知识,从而建立起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需要及时地进行学习反馈,通过反馈结果来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的改进。另外还应将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专业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可以充分地将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更好地对知识加以巩固。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提高教学效果。
2重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对于新时期的中职建筑专业来说,学习方法变得更加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从而充分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完善,在假期时间通过亲身走进工地体验施工过程来达到专业技能培训的目的,使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3合理利用现代技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课堂也与传统课堂有了很大的不同。多媒体技术的引进使得现代课堂教育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可以更加形象具体地对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被动教学模式,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充分地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录像、实验、现场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建筑专业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在新时期,中职建筑专业需要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学校教师的不断努力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于建筑学知识的兴趣。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中,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提高我国的建筑领域水平。
【参考文献】
[1] 方雪珠.中职建筑专业MES模式教学改革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 2011(11):20-22.
关键词:建筑装饰专业 素描教学 教学改革
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各高职院校建筑装饰专业生源充足,着力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美学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且具有建筑装饰设计、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与管理、装饰工程施工监理和装饰工程预决算等能力的创新型综合人才,是高职建筑装饰专业设立的目的。建筑装饰专业需要什么样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适应专业的发展?建筑装饰专业的素描课教学应有别于绘画艺术的教学,它应该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改进。
一、调整教学内容
素描教学在各个高校已经发展出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 教学改革迈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但针对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素描教学与其专业的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建立一套教学内容体现建筑装饰专业特点、教学结构更加符合专业课程需要的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势在必行。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一些学生入校时大多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就这种情况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进行:一是临摹,从基本的几何石膏形体到建筑局部素描范本临摹,为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素描技法打下基础。二是写生阶段,写生的内容与专业方向结合,按照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二、优化教学结构
根据以往素描教学的一些不足、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的特点以及学生专业基础的情况,可以适当调整教学结构。
第一部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重点是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掌握物体基本的结构、比例、空间的关系,这是学好建筑装饰专业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包括以下内容:常用的几种透视规律(平行透视、成交透视、三点透视、圆形透视)。
第二部分以建筑装饰专业课题形式进行训练。课题以表现建筑装饰材质、建筑装饰元素和建筑形式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用素描语言对中西方建筑结构的基本认识和表达,训练学生用素描的语言表达建筑装饰材质和建筑形式的方法。
第三部分是表现风格形式的探索。素描表现风格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细腻严谨、有的粗犷豪放,作画时间也可长可短。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在初学素描时不用对素描的风格刻意追求,可以针对建筑装饰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素描技能进行有目的的练习。在素描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建筑装饰专业所需的素描表现形式。
首先,要求学生以结构素描方法起形构图。结构素描实际上就是对事物本身内外结构线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逻辑推理方法分析对象的内部组织结构。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初学时可以运用严谨的结构素描方法来构图起形,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造型的准确性。当学生熟练掌握表现技法后,可以运用草图的形式快速起形。
其次,要求学生用调子适当表现物体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有的教师认为建筑装饰专业的素描教学只要让学生画画结构素描就行了,画过多的明暗没有多大的作用。建筑装饰专业素描具有一定的专业方向性,虽然它是以全因素素描为基础和铺垫,但是针对学生短时间内练习和专业的需求来说,完全可以舍去大面积背景的描画,可以用线条的虚实来表示物体和背景的空间关系,这样可以降低素描的难度,也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塑造物体。
三、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素描教学的课时量很少,课堂上如果采取以改画为主的教学方式,也可能只是少数学生受益,这种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针对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任务重、课时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要对素描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评为主、示范为辅,在评讲中可以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来评讲其他同学的作业,指出优缺点,教给学生新的思维方法和观察方法,这样既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作业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次,要加大课外练习。素描课程是一门基础技能课程,熟能生巧是必然规律,学生要想熟练掌握这一门技能就必须在课外时间多多练习,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善始善终的学习观念。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表现力
对于建筑装饰专业来说,准确、严谨的表现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设计草图来不得毫厘之差,只有准确地观察并对表现物深切体验,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对于学生的后续课乃至走向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素描教学中,侧重学生观察力与表现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五、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来源于绘画,脱胎于绘画,已经形成自身的要求和规律。目前的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中,素描课教学往往是由绘画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而这些教师缺乏设计类的专业实践,只能依赖个人绘画经验进行教学,这样就造成了素描课程缺乏和专业结合的实用性。基础课教师应该从转变观念出发,明确专业方向和教学目的,结合高职建筑装饰设计专业方向设计教学内容和环节,利用假期时间到装饰行业实习,进行市场调研,明确市场所需要的建筑装饰设计人才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设计师常用的工具材料、表现风格、最后完成效果等,明确课程建设的最终方向。
总体来说,研究建筑装饰专业的素描教学理论和方法,必将对高职院校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高职建筑装饰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素描的积极性,以创新、实用的教学观念引导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样的素描才能发挥专业基础课程的真正作用,实现和专业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林家阳.设计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吴卫卫.当代名家艺术观:吴卫卫教学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1.实现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
为了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开展以“绿韵工程”为主题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互动。实践表明,杨叔子院士提出的“绿色”教育理念完全适用于髙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杨叔子曾精辟指出:“科学必须是人文的导向。”“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奠基。”“这就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就是“绿”。我们的教育,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更应如此。”近年来,应大力开展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绿韵工程”,以取得丰硕的成果。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提出和谐职业人的目标,着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相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行文化建设,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积累,提炼出“严谨、时尚、挑战、超越”为专业文化的内涵,并要求所在二级学院的学生以此作为职业追求。通过大力建设专业文化,取得一些成绩。
二是在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养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走切合髙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
三是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衔接。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两种文化的互动;企业文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外来文化,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中可以拓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视野,实现文化的全球性与本土性的对接。
四是提升专业人文内涵,打造专业文化品牌。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内涵,推动“一院一品”的专业文化品牌创建,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和谐职业人。大力推行“诚信文化”建设,不仅开展了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诚信知识,渗透诚信文化,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文化素质修养,而且陶冶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把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2.育人为本:创新完善育人体系
三门峡职业学院始终立足高职教育的办学特性和人才特点,重视学生成才发展的现实境况和职业祈盼,关注行业需求和市场导向,科学构筑髙职育人体系。
教学改革立新题。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注重办好专业、注重学业、关注就业、鼓励创业、强化职业、成就事业,通过深化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美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细化微观课程教学改革、优化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条件与保障体系、固化校企合作网络等,提髙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完善大规模订单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院的订单合作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订单课程与前沿技术的高标准一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对接。
素质教育树新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做人”与“做事”并重的原则,同步强化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职业素质,创新教育载体,可形成一个“学院各具特色,课堂有机结合”的立体、多元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培育,注重女生才艺特长和淑女气质的培养;以分段和分类培养为特色,各具教育重心,彼此呼应、相辅相成,形成了多元开放的育人平台。课堂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社团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和校外以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第一课堂重教学质量,探索素质教育与建筑工程专业教育的融合;第二课堂重丰富多彩,搭建学生展示自我与提升自我的舞台;第三课堂重贴近实际,实现知行合一与视野拓展;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3.离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须要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真正“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是以培养髙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然而职业教育同样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始终要把人格的塑造、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放在首位。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大胆探索,不断开拓,使高职学生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坚持,又学会创新,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成为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3.1 抓住一个核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对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道德的新要求,髙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首先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办学理念之中。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学者们曾长期争论,在实践中比较倾向于认为“人文”是“文化”的核心的观点。“作为‘文化’核心的人文文化可简称为人的精神文化,其实质就是自我精神家园意识,就是学会做人。”季羡林、杨叔子等著名学者也有类似的论述。十年磨一剑。积极探索和创新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大力实施“以能力为本位,拓展载体、内化素质”的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努力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3.2 互动教学
在恰当的时间找一节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备课,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收集案例等,然后给学生走上讲台的机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自学能力;三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3.3 构建一个平台:以课余素质拓展学分制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