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科学探究 能力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激发并保护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
初中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课堂教学组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如果能够尽可能使用演示实验或是通过图片、模型、影像等直观教学手段,甚至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第一手学习感受,那么,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就会被培养。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再适当设置疑问,引导他们在质疑解疑中不断进步,相信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就会走上正轨。
一、使用直观教学手段
初中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化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相信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惜的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原本生动有趣的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化学科的兴趣极为低下。这是为什么呢?仔细研究这些枯燥无味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不足,那就是化学老师都忽视了初中生好动、喜欢新奇、更乐于接受直观的影像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初中化学课堂没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久而久之,这种枯燥说教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多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示实验或是通过展示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在教学《水的组成》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先是演示了电解水的实验,让同学们亲眼目睹水是如何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化学的神奇,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就势引导同学们进一步领会化学变化的实质,让他们记住通过水这种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物质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的道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经历了由惊讶到有了探索欲望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可以想象,如果说还是由教师一味的讲解水可以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知识,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的话,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操作
化学是一门很注重实验的科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遗憾地看到还是有许多原本应该有的学生动手实验被人为取消或者是被简单地用教师演示替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实验被取消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要么是嫌弃一次实验要多花费教师课前课后的不少时间,要么是担心学生损坏仪器或是造成危险等站不住脚的理由。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第一手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亲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比如说在教学“酚酞的变色反应”时,我就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让学生们亲眼看看正常状态下的酚酞什么形状,呈现什么色彩。再组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在碱性溶液中、在极强酸性溶液中及在极强碱性溶液中分别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当酚酞加热到分解时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化学反应。通过这堂实验课,同学们有了最真实的体验,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得到了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观同年级的某些班级,因为教师的原因没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三、引导学生巧妙设疑积极解难
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够从初中化学找到解释。但是,有许多现象是我们常见的,难免会熟视无睹。通过生活现象教学某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问个为什么?多提醒他们注意看似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所隐藏的化学原理。这样长久坚持,学生们就能够建立生活现象与化学原理的联系,养成探究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的习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巧妙设疑,学生才能积极解难。
比如说在教学有害气体的时候,我就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一个冬天有雾的早晨,有一个妇女骑着摩托车停在某个交通路口等绿灯,妇女的前面有很多汽车也在等绿灯。突然,这个妇女昏倒了。想一想这个妇女昏倒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二是“据报道,有位农村妇女到自家地窖中拿腌白菜时,不幸死在了地窖里。想一想这个妇女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巧妙设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在积极解难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加深了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激发并保护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初中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课堂教学组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如果能够尽可能使用演示实验或是通过图片、模型、影像等直观教学手段,甚至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第一手学习感受,那么,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就会被培养。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再适当设置疑问,引导他们在质疑解疑中不断进步,相信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就会走上正轨。
一、使用直观教学手段
初中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化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相信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惜的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原本生动有趣的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化学科的兴趣极为低下。这是为什么呢?仔细研究这些枯燥无味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不足,那就是化学老师都忽视了初中生好动、喜欢新奇、更乐于接受直观的影像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初中化学课堂没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久而久之,这种枯燥说教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多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示实验或是通过展示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在教学《水的组成》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先是演示了电解水的实验,让同学们亲眼目睹水是如何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化学的神奇,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就势引导同学们进一步领会化学变化的实质,让他们记住通过水这种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物质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的道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经历了由惊讶到有了探索欲望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可以想象,如果说还是由教师一味的讲解水可以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知识,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的话,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操作
化学是一门很注重实验的科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遗憾地看到还是有许多原本应该有的学生动手实验被人为取消或者是被简单地用教师演示替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实验被取消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要么是嫌弃一次实验要多花费教师课前课后的不少时间,要么是担心学生损坏仪器或是造成危险等站不住脚的理由。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第一手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亲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比如说在教学“酚酞的变色反应”时,我就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让学生们亲眼看看正常状态下的酚酞什么形状,呈现什么色彩。再组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在碱性溶液中、在极强酸性溶液中及在极强碱性溶液中分别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当酚酞加热到分解时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化学反应。通过这堂实验课,同学们有了最真实的体验,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得到了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观同年级的某些班级,因为教师的原因没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三、引导学生巧妙设疑积极解难
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够从初中化学找到解释。但是,有许多现象是我们常见的,难免会熟视无睹。通过生活现象教学某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问个为什么?多提醒他们注意看似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所隐藏的化学原理。这样长久坚持,学生们就能够建立生活现象与化学原理的联系,养成探究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的习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巧妙设疑,学生才能积极解难。比如说在教学有害气体的时候,我就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一个冬天有雾的早晨,有一个妇女骑着摩托车停在某个交通路口等绿灯,妇女的前面有很多汽车也在等绿灯。突然,这个妇女昏倒了。想一想这个妇女昏倒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二是“据报道,有位农村妇女到自家地窖中拿腌白菜时,不幸死在了地窖里。想一想这个妇女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巧妙设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在积极解难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加深了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吴良.根影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因素及其培养策略.中国基础教育,2009.
【关键词】科学探究 科学精神 创新意识 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34-01
一 引言
1.时代精神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家高举“理性主义”的旗帜,将人类从蒙昧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和科学精神成为时代的主题。严谨的治学态度、坚持以事实为导向、拿证据说话始终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精神。化学作为现代科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必然需要科学的探究精神。在中国,初中化学课堂是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启蒙阶段,培养其树立科学的探究精神、自主的创新意识以及自我探索的能力对于其以后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课堂教学的创新设计。
2.新时期的教育教学政策
以科学探究的精神进行初中化学的教学,一方面响应了我党十的伟大号召,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严谨的科学素养,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具有深远意义。
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当前的初中化学课堂大多依旧是教师的课本讲解、学生的记录学习,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较少。这一方面是由于初中本身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就不高,老师在这方面不太重视;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部分学校的化学实验用品、器材严重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快、更多地学好、记好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在考试中能取得高分,在课堂上往往能多讲就多讲,在课后则布置大量的习题以弥补学生在实验方面存在的不足。这往往导致整个课堂沦为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记忆的温床,短时期内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对于其长久的兴趣培养和成长具有不利影响。
二 科学探究的定义与内涵
科学探究的基本精神即是以问题为导向,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探索、研究相关课题,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进行实验,在得出结果和结论后进行反思评价。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与进行实验、收集数据与做出结论、反思及评价。
贯穿于科学探究之中的则是崇尚事实、崇尚真理的精神。在以科学探究为出发点的初中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需要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出发,找出问题的节点所在,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
三 以科学探究的精神进行初中化学新课堂教学设计
1.树立科学精神
初中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习习惯和品性培养的重要时期,因而,在初中化学课堂教育中,就需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精神,在化学实验中尤其如此。因为并不是每个实验都会得到理想的结果,有些实验在课本上的结论和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可能有较大的出入,在这时就需要学生实事求是地记下实验结果,并反思自己在哪个环节可能出错;而不能直接忽略自己的结果而照抄书上的结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
2.培养创新意识
在科学的领域中,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正是因为有了创新,科学的世界才大放异彩。在各大科学领域中,化学的创新可谓是平凡而伟大:我们生活中的塑料制品、穿的服装都是得益于化学这门科学;没有化学的发展,就不会有开辟新时代的炸药,更不会有记录历史变迁的书和纸。因而化学的发展与创新对于我们时代和整个人类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课堂上,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预习中主动提出问题,并由老师引导着去探寻答案;组织学生了解现代化学化工发展状况,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举办化学趣味竞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提高自主探索能力
学生学习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而学生学习的这些知识也不应当仅仅是“这些知识”,还要能产生更多的知识。要实现知识产生知识,就需要能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不仅要让学生“学”,更要让学生“会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 PBL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60-01
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促进下,课堂教学模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传递式教学逐渐向多元化教学的模式演进,出现了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并没有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尽管在形式上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依然延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点理解开展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当新教学模式新鲜感的刺激逐渐消退以后又逐渐回到了原来的教学模式中,造成教学内容的枯燥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十分强烈,被动地让学生疲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将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参与学习的热情越来越低,造成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出现下滑。
鉴于目前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以上不足,笔者尝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PBL即: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最早由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医学类的《基础化学》学科教学中第一次提出,后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进行完善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可以分为课程和过程两个大的方面。[1]课程环节主要包含教学者精心设计的问题,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过程环节包含学生根据对教师创设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执行探究,开展自主学习解决问题。PBL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和学习者。国外的资料表明,通过PBL培养的学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自学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与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相比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协作能力明显提
高。[2]
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主要依据是新课标的初中化学难度适中,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理解难度较小,新课标的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都为PBL教学法进入初中课堂提供了所必须的条件,PBL这种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模式能适应青春期学生好奇心重、活泼好动还带有些许逆反的年龄特征,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过问题的方式提前引出,发动学生通过上网自行收集问题的解决办法、开展学习小组整理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既能避免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将知识点满堂灌的方式,造成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环境沉闷死板,又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作者将以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为例来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进行探讨,在本节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从江河、水井、池塘和生活污水等不同地域用矿泉水瓶收集样品,对学生进行展示,提出如何将这些水变成可以放心使用的生活用水。在学生开展探究之前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己收集讯息:(1)是不是看起来无色的水就是干净的水?(2)水中有那些物质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3)有害的物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不同的处理手段呢?教师在预留这些问题给学生以后,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资源、实地水源地走访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形成各个小组的解决报告,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针对各个小组的探究报告进行指正,协助学生找到各自探究问题的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时由各小组对自己的发现的各种水源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围绕教师事先提出的关于生活用水的三个问题讨论,引出实验室如何对脏水净化的问题,然后教师利用过滤装置对浑浊的江水进行过滤,让学生对比过滤前后的水在外观上的变化,进而介绍过滤的原理与操作的要领。通过展示纯净水与硬水中肥皂起泡现象的区别,让学生根据自己事先收集资料中谈论水中看不见的钙镁离子对生活健康的影响,再从容引出如何对硬水进行软化的的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节奏,由教师事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收集问题的根源、影响及解决方案,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不畏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究态度,由于学生正值青春期,当他们感到自身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将释放出无穷的智慧与活力,课堂教学效果将得到显著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深浅程度,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自身文化素养都决定了,教师可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灵活引入PBL教学法,使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提升,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Fincham AG, Shuler CF. The changing face of dental education: the impact of PBL[J]. J Dent Educ 2001;65:406-421.
关键词:化学;探究性;实验;探讨
针对当前我国初中科学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不断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课堂当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新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将使得学生在根本上获得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进而掌握最基础的化学实验现象,用以解决现实生活中最基本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一方面要求学生注重综合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化学操作来获得基础的化学常识,进而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和问题。
目前,针对普遍的初中科学中的化学课堂的教学现状,举一些具体的实证,进行相应的分析。
例如,我们在讲“醋酸的性质”这一节内容时,假设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只是直接进入正题,在黑板上为学生一一罗列醋酸的性质,那学生的反应必然就是拿着笔照抄黑板上的笔记,或者就是压根觉得无聊而根本不去理会。这就是最不理想的教学状态,完全填鸭式的教学只会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相反,假如我们换一种提问的方式来引入课题,可能学生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比如说,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来思考,从而引出醋酸的性质。例如,“李大妈今天在清洗暖水瓶的时候,发现底部和周围内部全部都是水垢,她将一些醋倒入瓶中,请问大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就可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首先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了,这就说明了化学的实用性。另外,一个短小的事例可以充分吸引初中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加投入到学习中来。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探究性教学和实验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学习体验,是最佳的学习效果,也是新课改对我们最根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俞丹燕.探悉初中科学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课堂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57-58.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探究性课堂 基本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63-01
一、探究性课堂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有机载体,高效的课堂是成功教学的重要标志和有力保障。传统的化学课堂,强调记忆大量繁多的化学符号和反应式,将已有的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强迫式进行记忆、背诵。在新课程改革下,新的课程观认为: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除了传统课堂知识教育的任务外,新课堂更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启动器,是培养思维与智慧的营养皿,是有生成的课堂,是活的课堂。
不同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课堂形式是因科而异的。就初中化学而言,这是一门化学的启蒙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初中化学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化学课堂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并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异探究为本的课堂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掌握学科方法以及真正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说文解字》中注释“探,远取之也”,有一种顺藤摸瓜、刨根问底的意味;“究,穷也”,包含着对本质的体味和理解。教育家施瓦布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更好呢?”探究性课堂展现的是“学生去做的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Something that student do, not something that is done to them)。[1]也就是说,探究性课堂是这样的课堂:学生仔细考察真实现象,探索研究老师和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学生在真实的情感投入和体验中,发掘并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收获的是可生长与发展的各种能力的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这种课堂形成的是立体的网络体系,而不是一站式的封闭问答。
二、基本特征
1.未知性与问题性
化学探究性课堂的最根本特征是围绕化学科学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的探索活动,经历科学的工作过程。这种未知性取决于人类的一种基本特质――好奇心。探究性课堂重视并利用学生的这种本能的学习冲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2]可以看出,探究性课堂迎合了孩子的心理特点,符合新时期教育的发展要求。利用未知性创设问题性,这是探究性课堂的最大特点。
2.发现性和探索性
认知主义教育观和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探究性课堂提供了充分有你的而理论支撑。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知识本身具有理智发展的效力,学生正是要利用这种结构使知识在自身原有的固着点上生长出来,而在这个发现的过程中,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遵循认知结构去发现和探索,使生成的知识更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或者说学生经历的是一场发现与探索之旅,在旅途中,学生体会的是本能的满足,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从发现到深入探索,一切都是自然的、自发的,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生所获得的绝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与知识的增长,很多潜在的、隐性的种子在悄无声息地萌发着。
3.过程性与开放性
探究性课堂不应是一条通往知识库的康庄大道,而应是星罗密布的交通网,每一条旁逸斜出的小路上都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有额外馈赠,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过程性既遵循了知识生成的结构特征,也尊重了人们发现知识的认识规律。开放性则体现了知识的可生成行和个体的差异性。我们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任何真理都是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性的,或者说给学生留下的是知识的活路――可以继续延伸的路。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对于预先设计的课堂可能产生我们没有计划到的结果,这种可贵的隐性结果是学生闪烁的智慧的火花,我们应该生育捕捉这种意外之财,让学生在探究性课堂中真实的发展。
4.主动性与互动性
探究性课堂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他们必须亲力亲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中,这种体验是不能假手于人的。教师扮演的是合作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可以说教师给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而执行者只能是学生本人。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自己走出的就是路。主动性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更好地体现了主观能动性。互动性则为主动性保驾护航,师生之间的反馈、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好地诠释了探究性课堂的活的灵魂,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与沟通,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分析讨论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5.反馈性与可生成性
反馈性贯穿于整个探究性课堂。从反馈的来源看,反馈可以是预设的,即显性的,也可以是课堂中产生的潜在的、隐性的;就反馈的对象而言,可以是学习资料对学生的反馈,学生之间的反馈,教师给学生的反馈。可以说在探究性课堂中反馈是无处不在的。这话反馈可以线性展开,也可以循环递进。在这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有生命的知识,因为这个过程就如抽丝剥茧般生动。探究性课堂更可贵的一点在于它的可生成性。学习内容的设计不是分裂的、单一的知识点,更不是简单的文字记忆,而是承上启下、瞻前顾后的,即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铺垫的和可传递的。一堂课的结束绝不是以句号来标示的,而是留下一串省略号,而在省略号中蕴藏着某知识或能力在未来继续发展的力量,在知识上积累的是容量,在能力上凝聚的是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方法;实验;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33-01
初中化学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颇有难度的学科,许多学生对化学学科不感兴趣,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僵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所以打造高效的课堂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需要。而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打造。化学是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化学产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化学老师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为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及经验,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策略及建议,旨在进一步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课程的教学主题都应该是学生自己,作为教师,不管是备课时、上课时、课后时都应该谨记这一点。在备课时,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一言堂的模式,还学生训练权。首先,让学生对每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记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初中生对于化学中的难点,上课听得懂,但考试时又不会做,这一直是教师头痛的事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促进对知识、技能的巩固、掌握和应用。然后,组织小组学习,将合作与差异并行。小组学习模式的实施,主要通过实验及让学生自己出试卷为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分组,学得好的学生一组,差一点同一组,有利于“同一水平”的切磋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挑战性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而对于差一点的小组来说,他们也会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并向学得比较好的一组“靠拢”。指导学生自编试卷好处多: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复习的能力。要出好试题,必须对整个单元或某些知识点有整体了解,这也正是优化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对于实验分组来讲,可以进行自主搭配,学生自己选择合作者,一起完成实验。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合作学习。
二、注重学生操作实验
化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学生一面学习理论知识,一面通过实验来证实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方能加深对化学公式等的理解和记忆。如果只是注重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操作,将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造成消极影响。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操作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动手操作实验,才会了解知识现象发生的过程,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化学的神奇魅力,产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实验操作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严谨态度的形成。要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重视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好实验演示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演示实验如果做得成功,过程具有趣味性,那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兴趣。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开展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一边做一边强调实验规范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启发他们思维。在操作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讲解,便于学生理解。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演示实验开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实验教案,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为学生做好规范性的榜样,确保学生实验成功。然后,注重学生实验的进行。做好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进行化学实验,实现知识的转化,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的进行。在实验之前一定要讲清楚操作规范、安全提醒,以及具体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学生进行试验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操作,对错误操作进行指正和提醒,对于疑难还要抓住契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最后,教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讲解,将知识点重新复习一遍,强化学生记忆,对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爱上实验,感受到实验带来的成功喜悦。
三、充分利用现代手段辅助教学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探究 能力;质疑;实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的开发。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初中阶段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时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才能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做到让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动手,发现问题,再通过思考、分析、动手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充分l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类实验活动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在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这个问题一度困扰着身为化学教师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们。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认识和改进措施,希望对化学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质疑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首要途径
敢于质疑,善于提问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说过:“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具有较高思维批判性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往往还是成功的开端。纵观科学发展史,每一个阶段的进展几乎都是从质疑开始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看似“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陈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指导方面,教师只需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引导学生存疑、质疑后,再引导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和验证,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二、实验是拓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
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为载体,以问题为线索的论证和求解的过程,力求用理论学习和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层层递进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这样既可优化实验教学的过程,又符合素质教育对化学教学的要求,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
(一)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教师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问题时应充分渗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探索性实验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故障的排除及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例如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的教学中,把原来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猜想,自己设计实验方案,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验证,并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质量守恒规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探究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二)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尽可能地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在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和周密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增长和提高,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激发创新意识
实验设计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设计实验,可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查找、阅读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尽量给学生一些动手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氧气》一课的实验中,在掌握实验原理和有关仪器用途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实验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自己组装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在学生亲手操作之后,让学生自己对比找出实验中的优缺点,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进行评价。然后教师简单加以点评,“表优鼓差”,使学生能再接再厉,继续完成后面的自主实验环节。这样就能做到将自真正交给学生,体现课堂教学的人本化精神,让学生思动,手动,口动,互动。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这种学生自行设计、分组讨论、开放式的实验,自由度大,自主性强,学生学到的知识扎实,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课外实验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外实验题材广泛,材料极其丰富,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有益活动。课外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可以开放实验室,进行化学小制作比赛,使学生尝试到动手动脑的乐趣;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撰写科技小文,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灵感,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教师创新实验,激发学生创新活动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运用“先做后说,师生共作”为主、多法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经常性地渗透创新思维方法。大胆地创新、改进演示实验,会极大地带动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动,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创新教育作用。只要教师因势利导,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时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能为学生插上一双双奔向理想而腾飞的翅膀。学生通过每一次的自主实验,发现相关的化学规律,建立正确的概念,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他们从中学习到了探究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时,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尽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尽量为学生营造创新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创新;充分开发化学实验功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良好的思想品质和科学态度,推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向前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学生,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江红,赵岗.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45.
[2]吴运来.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第一版)[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郑长龙.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版)[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初中化学;翻转课堂;实施路径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随着课程的不断改革,现代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做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应做为学生的指导者。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而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可有效地彰显现代教育改革的理念。
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通过相关学习视频来完成自主学习,随后带着不懂的问题走进课堂,以此通过老师的指导以及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讨论,进而有效地解决不懂的问题。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化学教学相结合时,教学就表现出了以下特征: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化学教学流程,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化学教师的教学职能。教师在化学课堂上,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问题的讨论者、学习动机的指导者和展开学习活动的协调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兴趣,学生实实在在地把关注点指向了化学知识的获得和化学问题的解决,而教师则更加关注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效果和能力。
二、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背景
在教师安排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下,学生利用视频展开学习,如此一来,传统的灌输式的依靠化学课本来完成学习任务的枯燥与乏味就可以得到有效避免。当下教育的大环境,互联网的发达、网络上与化学相关的视频资源丰富,并且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异明显,同时现代青少年由于频繁接触网络,他们可以更快地接触新事物,这在很大程度使他们的思维模式趋于开放化,对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从而为“翻转课堂”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化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门学科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初中化学对于学生的学习历程而言起到了启蒙的作用,“翻转课堂”则是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为此,如果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教师就需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基于此对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做好梳理,并辅以合适的实验教学,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够得到提升。
在课堂学习目标制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目标明确、内容具体且易于理解,在讲解时还要将问题添加到其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此同时,针对学生的课堂检测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应该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并提供指导与帮助,促使其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例如,2013年12月华东师范大学承办了慕课中心C20联盟(初中)“翻转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研讨主题为“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对其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究和反思。他们借助PPT进行课堂教学,并将相关视频传输到网络以供学生随意下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能够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作为整个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作用也十分关键。在课前应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于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针对部分自理能力较弱的初中生,在课程制作时必须充分考虑选取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验视频来辅助整个教学,如此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综上所述,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教师的作用被减弱,实际上角色的翻转使教师将承担更大的责任,除了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还要结合自身经验,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还要不断改进教学视频,为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提供便利。
四、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初中化学中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针对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教学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
1.信息技术是翻转课堂顺利实施的前提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将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是当前教学能够得到有效发展的必要途径。而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翻转课堂模式就会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极致,在翻转课堂中,老师可根据具体的学情“原创”教学微视频,来有效地将视频中的相关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学习氛围,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学校应不断提供技术的支持,进而可有效地提高相关软件或硬件的技术质量,以此来为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中的实施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譬如,学校应设有专门的计算机教室或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平板电脑投入教学的使用,以此为学生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2.微视频制作质量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
要想提高翻转课堂的质量,不仅需要一定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且还需要不断地提高微视频的制作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教学质量。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就是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一定的微视频来进行自主学习,及时地发现问题,有效地提高微视频的制作质量,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倘若微视频制作的质量较差,就会影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影响老师课上的教学效果。此外,不断地提高微视频的制作质量,还能有效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有效地保证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顺利实施。而相关微视频的制作应符合初中化学的内容,且视频长度应适中,进而有效地保证视频的完整性,以此来有效地提高微视频的制作质量。
3.恰当选择教学内容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
翻转教学课堂的核心就是依据相关教学内容,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而不断将知识掌握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实施。但是,不断地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问题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将会是一种挑战。而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涵盖较多的化学方程式、化学用语,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记忆。因此,在运用翻转课堂时,教师可通过制作一定的微视频,进而将学习内容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此外,在运用翻转课堂时,还应注重操作实验的投入,以此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其全部的教学内容不一定都完全适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将翻转课堂运用到初中的化学教学时,对于能够利用翻转课堂的章节内容,老师应合理利用,并使其发挥到最大的效果。而对于不能使用翻转课堂的章节,老师应及时地转变,选择较为合适的教学策略来进行教学,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五、基于化学翻转教学实施路径的探究
传统教学中,每个班级成员存在个体差异,学习基础不一,这就增加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难度,针对同一知识点,不同学生在理解速度上必然存在差异,而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教学计划。而翻转课堂在这一方面就展现出明显的优势,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主导着教学进度,尤其是在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时可以将视频暂停并反复消化。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他们可以将剩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达到巩固自身知识的目的,如此一来,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在任务设计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充分调动,以初中化学课程中“燃烧”的教学任务为例,在翻转教学中,教师可以制作微视频并提供给学生,然后带领学生走进厨房,并讲解燃烧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让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力得到提升。在微视频制作过程中,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例如,脚本设计、案例制作、视频录制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控制视频实践,以案例分析与讲解为重点,促使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化学课堂的交流来得出教学结论。如此整个化学堂课教学效果才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综上所述,相比于其他学科,化学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差异是比较大的,不仅有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相关实验环节来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否则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无法得到提升。教师必须注重操作程序的规范性,并基于系统的理论基础,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促使其不断整合知识内容,对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理解,如此才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六、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的学习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这一阶段的化学学习是初中生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启蒙阶段,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而实践证明,翻转课堂教学的运用与实施能够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师生之间展开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增进师生之间感情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能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针对此展开研究与探讨,并且不断提出翻转课堂的改进方法,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为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黄肇锋.翻转课堂模式在化学证书考试辅导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5(16):234-235.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化学 探究
初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与工业、农业、国防建设业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通过演示实验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过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自己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学习法
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兴趣。但当学到化学用语、无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们及时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们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们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演示操作实验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以其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能自然地去激发和满足学生的知觉好奇。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但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机械地照方抓药,实验内容又单调、毫无新意,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实验只是看看有味、做做有趣,领悟不到实验教学对化学学习所起的特有的功能。因此,实验必须变革。传统的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讲完性质、原理之后,按照教材中所要求的来做的验证实验。它虽然能体现出实验直观、鲜明的特点,但学生在教师演示的整个过程中只起到看表演的作用,他们并没有参与到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而且这样的演示实验也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激发。于是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过程中,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了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能力,从而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学生做“烧不焦的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只要抓住它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探究式教学法
1、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各级管理人员一旦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优势,不仅会予以人、财、物等的支持,还会在政策上予以优待。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新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15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100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的有效推广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既响应了新课标的要求,也适应时展的需求。在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的教学功能,尤其是实验的育人潜能。如何才能有效借助实验教学丰富化学课堂资源,提高化学教学的整体效率呢?笔者结合实践教学,总结了几点看法,具体分析如下。
一、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化学是整个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把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出来,使其保持稳定的兴趣,并加以发展,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使化学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分析“燃烧的条件”相关点时,笔者先为学生演示了一个“烧不坏的手帕”的小实验。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实验过程中,当学生看到火中的手帕没有被烧掉,感到十分好奇,也会进一步激发自己内在的兴趣。再如,在讲授“水的净化”相关知识后,进行“自制简易净水器”的实验,将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碳单质的性质”知识后,开展“石墨导电实验”,可以用来解释石墨爆弹的原理等产生黑烟的原因等,有助于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二、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化学学习主要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为主,这一学习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以创新作为实验的突破口。另外,化学学科是一门有利于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程,实验教学能使目的和结果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例如,在演示“氢气燃烧”的实验时,学生发现自己的实验现象和课本描述的氢气燃烧的现象有所区别,即燃烧时,氢气只有黄色火焰的产生,但是却没有课本上所述的淡蓝色火焰出现。针对学生的这一疑问,教师可以适当地提醒他们玻璃中含有的钠元素可能会对实验现象产生一定的影响,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显示氢气燃烧的真实情况。借助这种形式训练,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又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相互交流,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尝试,这样做的教学效果也是十分理想的。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好课堂指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的角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实验,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为提高教学效率打好基础。例如,在演示“氢氧化钠溶于水要放热”的实验时,学生需要真实的触摸后才能感知到,这也给学生观察实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演示时先把试管中的水煮沸,然后移离火焰,水立即停止煮沸,再迅速加入两小粒氢氧化钠,水又开始沸腾了。这一小小的改进,既能让全体学生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又能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有利于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此外,结合实验探究活动教学,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利于训练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必须彻底改变那种教师一讲到底或学生死记硬背的陈旧方法,化学教学可以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犹如化学的两条腿,哪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教学成效,因此,实验教学并不是某些人眼中的“鸡肋”,而是独有的价值与作用。实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又便于他们把抽象的理论变成能够看得见的知识,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提高。实验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最大不同在于,传统教学很少开展实验教学,实验只是教师独立完成课堂任务的一种形式,把知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尽管知识点都讲到了,但是学生并不能有效掌握,单凭教师向学生讲解各种实验的现象、原理及形成过程,因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很难跟得上教师的节奏,慢慢就掉队了。初中生的理解层面相对较窄,了解的知识不多,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这个情况下,教师需要实验教学发挥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接触化学现象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他们也会主动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效率。
总而言之,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验教学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师要积极构建好的教学环境,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适时地安排一些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实验,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实践中也能体验到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发现”化学规律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熊言林.了解学员 整合内容 优化方法 展现风采──谈《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研究》课的教学[J].化学教育,2002(2).
[2] 王俊霞.浅谈课堂上如何提高初中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J]. 现代教育科学,2011(3).
[3] 闫芳,郝轶鸣.新课标下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若干想法[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
[4] 董德伟,袁莎莎.浅谈甘孜州藏区初中化学素质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11).
关键词:实验教学;学生;探究能力;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173-03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做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学会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从而提高解释问题的合理建议。关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探究的表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着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初,如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将他们的兴趣点吸引到化学知识上?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创设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带领学生探索新的教学领域,将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有效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启发思维,提高各方面能力。
2.教师要做探究性学习的先行者
所谓探究性学习,简单的说就是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没有探究精神的老师无法培养有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做探究的先行者。可以说,并不是任何一个问题均有深入探究的价值,也不是任何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都显而易见,有时需要教师挖掘有价值的题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师首先要对学校周围的环境、资源、能源了解摸底,并在教学中发挥有效的功能。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附近化工厂、造纸厂、污水处理设施,参观科研部门的实验室、天气环境监测站,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学校所在地的空气、水质、垃圾状况,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学校寄宿生的饮食状况等。使学生逐步认识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3."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
而化学实验过程本身既是一个创造性探究学习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虚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
3.1 以化学实验形象生动的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维能力。例如,有关"原电池"学习时,组织学生完成"将一根铜丝和一根铁丝放人稀硫酸中,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的实验,由于铁丝和铜丝放置的位置问题,可能有的同学观察到铁丝上产生气泡,铜丝上没有,有的同学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而从观察到铁丝和铜丝上都有气泡的现象产生"为什么铜丝上也会有气泡产生"的问题。
3.2 以化学实验对提出的猜想或假设进行验证,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方法和批判思维能力。
如进行质量守恒定律学习时,可能提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会增大、不变和减少三种不同的假设,并根据假设设计实验验证方案进行验证。在验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些"反常"的实验方案,如"镁条在空气中燃烧质量增加","木炭在空气中燃烧质量会减少"等,化学实验以它特有的魅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挖掘素材不断研发适于探究性学习的化学实验,以最大程度的谰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从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加强探究方法的指导
教师通过设疑形成问题空间,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形式,诱导学生一题多问,特别要注意设计一些非常规性的而对启迪智慧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作为学习方式的一次重要变革,探究性的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探究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现象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和途径,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克服探究中的困难,分享探究的成功与快乐,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探究精神。"
5.教师演示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一、创设探究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作为化学教师应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造最佳的探究情境,通过探究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讲授“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先做一个实验,向烧杯中注入半杯水,把烧杯放在滴有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加入五匙硝酸铵并不断搅拌,让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发现烧杯底部的小玻璃片不会脱落,而想……
二、选择探究内容,提高探究活动针对性。
这是上好一堂探究课的基础。如果教学内容本身没有很大的探究价值,或者在与之相关的内容中没有找到非常合适的探究点,那么千万不要冒冒失失地去上探究课。不要以为探究是一剂灵丹妙药,无论什么课一探究就可以成功。比如在一些化学概念和化学计算的学习中,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学习呢?这对学生来说难度太大。那么什么样的内容具有探究性呢?一般而言,当学生原有的知识回答不了他所遇到的问题,即新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产生认知冲突时,学生就会产生探究动力。其次,探究学习的内容要有综合性,即探究学习的内容可以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自然界和人类自身发展等方面。最后,学生具有选择探究内容的自主性。内容的选择往往被认为是教师的事情,与学生无关,但是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也可以自己选择内容,源于学生自发的探究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师生互动,营造探究氛围。
当探究课进入时,要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探究氛围,这样,大家才跃跃欲试。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是教师不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智力活动和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现有利于这种探究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对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解释进行描述,了解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归纳结论的策略和方法。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不仅仅找到了对某个问题未知现象的解释,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如何对某一现象进行科学探究,从而促进其探究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效率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过程是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索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只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将学生看成知识的堆积体,最终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容器,形成高分的低能儿,新课程教学要突显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地位,大力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过程,并使学生在各种自主实践活动中发展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似如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欲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趣味性都很强的自然科学,教师应该利用好化学学科的优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有效教学加分,比如,初中化学中有现象明显的小实验,学生对它很感兴趣,老师应该因势利导,补充一些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小纸花变色、空杯生牛奶、烧不掉的手绢等等,都能深深的打动学生的心,初中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起点,因此,老师要做好每一实验,确保每个演示实验成功外,还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比如,在学习H:实验室制取方法的时候,除了用zn与稀H:s0。反应外,可以增加Mg与Fe跟H:s0。反应,让学生观察三组实验后,总结出为什么实验室常刚zn与H:s0。反应,而不足用Mg与Fe?在氧气鉴别方法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余烬的木条分别捕入氧气与空气中,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自我总结出鉴别氧气的方法,这远比纯粹由老师告知的教学效果好,而且能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老师在教学中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讲解,学习效果自然会明显。
2. 联系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化学,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非常有兴趣,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化学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比如,自然现象常常是森林大火的重要原因;假如图书馆失火就要用干粉灭火;还有对鬼斧神工般的钟乳石形成原因的分析,微观世界的探究等等,这些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进行教学的另一方面,就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对当地土壤进行酸、碱度的测定;调查当地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学了有机物后,开展真假羊毛衫的鉴别等等,这些实践活动,看似简单,但对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的培养,却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完成中考指标,而新课程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知识获得过程的体验,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知的过程,获得探知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将酸碱盐溶解性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都编成顺口的口诀,好让他们能够熟记;在溶液的计算上,要指出重点并告之方法,鼓励他们多多练习;因为化学知识相对比较零乱,所以老师应该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公式、规律,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记忆及掌握,学生觉得知识好掌握了,不能感到困难,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大大的增加。
1.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初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高,很多学生连化学书都不会阅读,因此,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时,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在阅读能力培养的开始阶段,可以列出重点提纲,让学生对照阅读,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后,就可以增加阅读的量,老师可以提供化学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各种资料的阅读,获取更多的化学知识,在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时候,要注意到教材上的每一个角落,比如,在走进化学世界上有一幅小猫蹲在高温玻璃板上的图片,这说明了化学技术的神奇!在学习使用燃料对化学环境的影响知识时,介绍了“西气东输”,这变相的说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对能源的大量需求,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知识,常常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我认为初中化学的有效课堂教学应该达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培养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为高中阶段的继续学习或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化学科学基础;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积累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三是逐步提升学生的化学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培养化学科学素养这个核心
新课改实施后,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新编教材除了对有些知识进行了大量删减,有关概念的表述也不要求十分严谨,采取了“模糊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性要求的弱化:科学性一直是理科教学的生命线,既然化学素养中的基础层次的“概念”不能再抠字眼或咬文嚼字地教,就应该把教学的出发点定位在中间层次的“观念”,进而带动最高层次的“理念(或思想)”的培养,即“不能教教材,而应用教材教”。于是在备课中我注重挖掘有意义的素材,不失时机的进行观念教学的尝试。比如在教“化学变化”时,我将新老教材的两种概念的表述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大家一起讨论差异之处。然后介绍太阳燃烧、核反应等课本并未涉及的变化类型,最终大家一致认同新教材的表述比较科学:在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经过这样处理,有利于破除狭隘的“二元论”理念,形成科学的变化观。再比如新教材中p192第10题要学生设计实验说明盐酸中那哪种微粒是石蕊变红?(此类探究题在近几年的中考卷中反复出现)这种探究的本意不错,但容易将片面的定性的结论当做合理的观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其实这种观念不值一驳:食盐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中难道就没有氢离子了吗?这些溶液怎么不能使石蕊变红呢?所以这种僵化的变化观是有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就提前引入了“氢离子浓度”这样的模糊概念,给出了定量的变化观:只有当氢离子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变色。实践表明,学生并没有难以接受,相反可以加深对变化的定量条件的理解,同时也为初高中的内容衔接做了适当的铺垫。
二、围绕实验探究主线
毋庸置疑,化学实验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促进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更是突出了实验的地位,教学的主线应该围绕实验探究展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老教师不仅仍然沿用“黑板实验”代替“真实实验”这种陋习,仍然用“纸笔探究”替代“实验探究”外,有些青年教师更是异化为将能做的实验用视频或课件播放的形式展示一下,美其名曰“让学生看的更清楚”!好在我校生源基础较好,课改的推进没有人为干扰。于是我在教改中真正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开足实验
新教材中初中演示实验共有 80个左右(当然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也不大折扣的开出来),除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因条件限制改为播放视频外,我都做了。除此之外,根据授课需要我还补充了某些实验。比如为了讲明熟石灰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我就用新制的熟石灰配成溶液,盛放在密闭的试管中,底部加热,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部的石灰水变浑浊,冷却后又变为澄清。效果出奇的好!再比如为了弥补因金属氧化物还原实验的缺失而造成的遗憾,我补充做了用氢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虽然做实验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占用了一些课时,但我始终认为实验是化学课的灵魂,其功效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没有实验,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2、做好实验
怎样将精心准备的实验做好也是有讲究的。为了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我有时会叫后面的学生凑经讲台观看或者来回巡视;公开课时一般都用实物投影仪放大。为了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不要只做个观众,我经常会让一两个同学上台合作完成实验,其余同学参与点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共同探究的目的。同样实验课我也是认真备课,课前和实验员老师共同检查仪器、药品等,实验开始后一直巡视检查、耐心指导、及时答疑,较好地起到了新课改所赋予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角色。
3、用好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