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的缺失范文

劳动教育的缺失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教育的缺失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劳动教育的缺失

第1篇

论文摘要:从学校体育工作地位和作用以及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来说明体育教师的劳动有其特有的价值,他们的劳动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

体育教师从事的是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们的劳动价值,只有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才能正确评价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

一、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有协调的发展,学校体育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或长或短都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在这阶段,学生的身心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以充沛、旺盛的精力从事文化学习,以健康的心态进行各种交往,还影响着学生今后能否很好地面对社会迎接各种挑战,适应紧张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体育教育能实现这一功能,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等优良品质,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科学实践证明,体育锻炼能增强大脑的功能,培养敏锐的反应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良好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有利于学习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

学校体育是促进群众体育发展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战略措施。体育分为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是民族强弱的标志,竞技体育是国力盛衰的体现,而学校体育是二者的基础。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水平和体质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体育锻炼是影响他们最积极最重要的因素。青少年学生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校体育本身就是普及我国群众体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学校不仅能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体质,还能了解体育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态度和习惯,成为终生热爱体育运动的一员。另外,系国魂于民心的竞技运动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而竞技运动的基础也在于学校体育。许多优秀运动员都是经过学校体育打下的基础,最后才攀登上竞技运动的高峰。所以说,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水平的高低。

二、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体育教师劳动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其他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体育教学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进行。学生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并在练习中得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成效。这样,在体育教学中就具有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和理论与亲身实践的高度结合这样两个显著特点。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一般的教师是以脑力劳动为主,而体育教师的劳动从表面上看主要是由示范动作、保护帮助、组织训练等体力劳动所构成,但是构成这些表面形式的实质基础却是颇大的脑力消耗。知识技能的传授,技战术的演练,示范保护的完成,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各类情况的分析和处理,对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和灵活运用等等,都是分析、判断、记忆、思维、想象等大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劳动。

体育教师的劳动也具有一般劳动的三种形态。即劳动的潜在形态、流动形态和凝结形态。体育教师的劳动在这三种形态中与其他学科也有不同的特点。首先,体育教师除作为潜在形态劳动所必须的知识、技能的储备外,他们还必须不断地为维持和提高这种水平而付出新的劳动。诚然,其他教学也有这种需要。但却远不如体育教师表现得那样明显、突出和迫切。体育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式下的体育教学的要求,一方面必须不断地补充新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还必须努力保持一定的体能储备。人到一定年龄后,体力必然下降;锻炼停止一段时间,动作就呆滞,技术就生疏,平时不进行身体运动的备课,课堂上就再现不出应有的示教水平。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育教师潜在形态劳动的特点。

其次,由于学生身体素质、性格和运动技能的明显差异,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考虑学生共性的同时还必须特别注意个性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与其他教学相比,体育教师在这方面所花去的劳动量要大得多。另外,体育教师的劳动场所多在室外,他们除了要面对不同的学生外,还要经受风雨寒暑等恶劣环境的考验,这较之其它课任教师不能不说要辛苦许多,这是体育教师劳动过程中流动形态的表现。体育教师劳动的凝结形态(劳动成果),如前面所述,也体现着不同的价值和特征。

再从体育教师劳动范围的广度和劳动作用的深度来看,在同等条件下,体育教师的劳动比其他教师的劳动有着更多的教育效应。这是因为体育教师的劳动范围大大超过了其他学科教师的劳动范围。他们除了校内的“两课两操两活动”外,还有校外的各种体育竞赛、交流辅导等各类工作。仅就校内来看,他们的劳动范围就比一般教师大20%左右。从体育教师劳动的作用深度来看也是如此,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机智果断、乐观活泼等优良品格,以及娴熟的技巧、健壮的体魄、优美的动作都将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尤其是体育本身的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与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是相适应的,这既是体育引起他们关注和追求的原因,也是体育教师劳动的作用深度所深化的原因。所有这些对学生的作用和意义都是重要的,也是体育教师劳动效应的客观反映。

三、体育教师劳动价值的评价

从上述分析,可以归纳出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表现在学生体质的增强上。这种价值在通常情况下既可观察得出,也可用定量的方法测量出来,这是一种有形的价值体现。

2、体育教师的劳动创造了大量的潜在的无形价值。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高尚思想品德和情操。这是一种以意识和能力为表现形式的.无法进行测量的无形价值。

3、体育教师的劳动影响着未来一代社会劳动力的质量。

4、体育教师的劳动促进了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

5、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也表现在学生智力的发展上。体育教师的劳动不仅通过学生体质的增强而间接地作用于他们智力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培养他们智力的发展。

四、结论

1、体育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特殊的劳动。是以脑力劳动为基础,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强度较大的劳动。

第2篇

你厅(1990)豫劳人惩便字第1号函悉。经研究,现函复如下:

一、因为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执行《企业职工奖惩条例》,所以,原国家劳动总局(82)劳总字029号文件中的“刑满释放人员服刑期间保留职工身份的,可回原单位安置工作,……其工资待遇,可按捕前的工资等级执行”之规定,不适用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受刑事处罚的工作人员。

二、按照1982年10月29日劳动人事部劳人干(1982)160号文第五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被劳动教养,应区别情况进行适当处理。对仍保留公职,在劳动教养期间悔改表现好的,期满后回原单位分配适当工作。分配工作时,其职务和工资级别,可比照原劳动人事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职级奖惩暂行处理办法》(劳人干[1987]62号)第六条中“察看期满分配正式工作……,一般按低于受撤职处分的职级待遇重新予以确定”的原则办理。

第3篇

P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却在逐渐淡化,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被重视,而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的高校,其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弱化,在现阶段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是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主力军,他们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技能的状况,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一、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在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德育实施意见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学校认真落实。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德育、智育、体育是社会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既能解决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上有所提升;解决教育的知行合一和全面发展问题。

(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高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是可以培养其自理、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敬业乐群的良好品德;三是可以扭转学生劳动价值观,丰富大学生的劳动情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劳动教育在多数高校教育中成为薄弱甚至是缺失的一个环节。

(一)劳动教育边缘化

一是劳动教育观念边缘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直有重德不重劳的思想,甚至是鄙视劳动和技术教育,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特别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都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智力、轻体力的思想,使学校用知识教育替代了劳动教育;二是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边缘化,与其他学科理论相比较,对于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不多、不深、不全,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使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乏理论依据,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由于缺少理论支持而导致其难以达到既定目标。主要表现在:1.理论体系不完整;2.理论研究中劳动教育往往被劳动技术教育所取代;3.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成果不多,这需要引起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重视。

(二)劳动教育功利化

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从而导致其内在价值(即育人的价值)的弱化,将劳动教育本身视为达到外在价值的一种手段,而将实现教育的外在价值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不是把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是将劳动教育视为政治上的要求来进行。二是劳动教育的经济化倾向。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缺少平台及场所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将打扫卫生、清理校园等极为简单的劳动也由学校出资雇人完成了,学生失去了各种劳动机会。

(三)劳动教育片面化

片面是相对于全面而言的,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片面化主要是对劳动教育认识程度不够全面具体,甚至是有偏差、错误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一是智育至上,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脑力劳动,过分看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思维及逻辑判断等方面能力的上升,把学生的智育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是教育的全部内容,造成其他教育弱化甚至缺失,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体力至上,这种现象是与智育至上截然相反,对待劳动教育是将肢体上的生产劳动看作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体力劳动便是劳动教育;三是以生产劳动代替社会实践,很多教育与劳动结合的研究结论都过分夸大生产劳动的作用及其功能,认为劳动教育具有可代替性,并且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规律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造成对劳动教育内涵的一种歪曲。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

(一)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以及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劳动教育活动规划与目标的最根本认识和看法。要想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思想上摒弃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漠视和淡化,强化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一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把劳动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科学有效的教材,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认真落实考评;三是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制度,从国家、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明确责任、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

(二)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

经济要增长,教育是基础;人才要优秀,劳动不可少。外部环境是开展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的教育环境,一是需要通过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联手构建立体的教育环境,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通过舆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论,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不能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孤立无援、社会教育处于无力状态,三者缺乏有机联系与配合,直接影响当前高校教育的效果。在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下,大学生能辨别对错是非,提高他们对快乐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真正理解,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使他们主动参与,并在劳动中感受快乐。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意识。

(三)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必要途径。大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技能已初步成型,但还要依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帮助其全面规划劳动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二是充实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劳动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劳动。三是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灌输”与“渗透”并重,方式`活多样。

(四)制订科学的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劳动课特点所限,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还缺乏规范管理,尤其是缺乏规范的劳动教育考评制度。开放性的学科特点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劳动课的设置合乎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把劳动观纳入学生的德育考察范围,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只有凭借自身的创造力和辛勤劳动提高自身能力,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把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杜绝形式主义和忽冷忽热;三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劳动教育必须有严格的成绩考核。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建立不同的评价方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也可以论文的完成质量给出成绩。偏向实践型的教育内容,可以采取用作品说话的方式,而关于大是大非的职业伦理道德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等方式,从而能全面把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掌握程度。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科学考评机制,有助于在大学生的道德层面扭转这种歪曲的认识,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层面规范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任然等.论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读天下,2016(18):330.

[2]杨素云.关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5):31-32.

第4篇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学校十分重视并竭力做好这一工作。

劳动课是新课程中的一门必修课,是新课改的一大亮点。根据我校实际,我们充分整合各种活动,挖掘学校潜力,利用学校资源,将活动课程化,进一步挖掘并开设了校内和校外劳动基地,校内每个班级认领自己的绿化区,校外在学校周边的果园设置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定期开展到实践基地劳动的活动,体会劳动的喜悦,为学生丰富的劳动课程打下基础。

一、在果文化课程基础上,深入挖掘,开设特色综合实践劳动课程,学校在校园内设置班级劳动区域,校外设置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

二、学校开设了根雕、泥塑、十字绣等相关社团,并建立果文化展示室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居家小小设计师”、“变废为宝小制作”、“ 心灵手巧我在行”等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做成小制作,感受纸张、布块、针线、盒子、一次性水杯这些小物件经过巧手后发生的神奇变化,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创意物化能力。

打理家务、入厨做饭、植物养殖、玩转游戏、趣味健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活动主题“ 家务小达人”、 “垃圾分类我在行”,低年级小主题“叠衣服”、“每天早早起床叠被子”、“整理我的房间”等等,让家里干净整洁;“护绿小卫士”让绿色净化心灵;“我是厨房小帮手”、“ 我和蔬菜交朋友”让一粥一饭表达对家人的爱;“一起来做老游戏”让亲情洋溢;“做时间的小主人”、“体育锻炼我最棒”让身体更健康。

三、实验探究篇

“生活中的图形”、“趣味小实验”、“我是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学生们在科学实验中学会思考,培养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创造力,认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在进行学校劳动教育同时在家也积极开发劳动课程,开展了孝心感恩父母、我为父母端杯水的活动,体会父母的艰辛,同时也让孩子学会感恩,融入感恩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为学生教育互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虽然,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变广,成效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劳动课并不总是有效的发挥其作用,甚至,适得其反成为师生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方面农村学校条件较差,资金不足,软硬件设施缺乏,甚至没有专业的劳动课教师,学生有效开展劳动课成为空谈。而且现阶段学校开设的劳动课多是“花式”劳动课,实效性和实用性都有所欠缺。未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使的教育效果未达到预期状态。

另一方面,在多数家长的认知里只有文化课成绩完成的出色那才算是“好孩子”。尤其是在劳动方面现在的孩子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尤其是农村从学校,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好学习就行,干什么活。”农村家长观念滞后,认为孩子不用学习也能够种地、做小买卖,上学就是为了考学,为了跳出农门。致使孩子缺失了最基本的自我自理能力,并且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都有普遍的降低。

针对这样的状态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推动此项工作的进行。首先,学校解决劳动课教学资源的配备,根据文件要求配齐配齐全物资,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协调教师,在现有的基础上挖潜,拿出经费和时间来,让老师走出去学习相关的劳动教学方法、理念。解决教的问题。其次,做好全体教师的宣传推进工作,让全体教干教师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真正从根源上接受劳动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把劳动思想、理念、做法等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影响孩子,让他们建立起最基本的劳动观念。从而解决想不想的问题。三是召开家长会,进行家校沟通,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要停留在旧观念上,劳动是每个健康的人必备的技能,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也让家长认识到,劳动并不是之前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需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更高层面。解决家长认不认可的问题。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全方位的推进,保证劳动教育在学生、家长层面全面开花结果。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保障。

对于乡镇学校中,劳动的资源并不缺乏,只是在于劳动资源课程的开发与配置上。

以我们乡镇为例,学校处在全国闻名的红富士之乡,学校周边劳动资源配置完善,学校利用校园的空地开发出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果劳动课程。学校建立自己的果园,让孩子们经历苹果成长的过程点粉-疏果-套袋-摘带-采摘等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及能体会到劳动的不易,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同时也能够体会父母劳作时的辛苦,做到感恩父母。多让孩子走出去,经历劳动的艰辛,同时体会劳动的乐趣。

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学校教育,正式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才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家庭教育是不可获却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可以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参与家务劳动;给孩子一定的物质基础,自主劳动;给孩子良好的空间,享受劳动;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给孩子一些要求,坚持如一;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

经历了劳动教育,学生在照顾果树、照顾花草、整理洗漱自己衣物过程中,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的急积极性有所提高。学校举行的感恩父母活动在同期进行,在活动中许多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家长也反应孩子回家与父母的话题也多了,能够在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我们都已经意识到劳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对于乡镇学校,劳动为所有孩子的明天,劳动也是所有孩子的明天,真正的让我们携手共进,让劳动教育真正融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综上,我校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开展,与学生同在共行,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技能、增强综合素质。进一步打造高效的劳动教育课堂。

第5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服装设计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将知识与实践进行结合,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开展劳动。

1劳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合作交流。在集体劳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集体的劳动目标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此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合作交流意识,并且严格按照课堂秩序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展开导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不同学生具备的特征进行合理分组,并且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学生在接受课堂反馈的过程中,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提出疑问。学生在这种小组学习合作中更积极投入,更乐意地参与其中,更珍惜这样的小组学习合作方式,通过小组协作进行小组学习,并彻底检查问题,以解决现有的教学问题。学生在反复的问题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充分利用科学知识和材料,建立有序的合作分工,在相互激励中不断完善相应的知识体系结构,最终追求骄傲和荣誉,克服问题解决中的困难,以促进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2)促进动手实践。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劳动教育,也就失去了实践的重要含义,一些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知识形成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开展动手实践。值得教师注意的是,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推进高阶思维的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将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唯一途径,否则会失去实践学习的重要价值。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劳动实践来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折射到学习中。例如,在进行教学分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划分不同的知识点,也不知道分类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合理分类时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模拟情境,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科学分类的意识[2]。(3)累计问题经验。劳动教育涵盖了很多方面,在进行高校劳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动手实践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而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产生价值。开展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劳动经验更好地学习,充分发挥教育的真正价值,使得学生意识到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及经验累积的过程。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通过经历和学习形成经验、技巧、方法等,最终能够解决各类问题,确保学习的多样性,培养思维创新能力、意义认知建构能力[3]。

2思政教育元素在劳动教育中的融入与创新应用

(1)创设劳动情景。作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应当注重教材的重要作用,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据及重要资源,在文化传承及知识传递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教材,并且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有关劳动教育及思政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当下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存在的价值。通过围绕教材例题创设相应的情境,除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落实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师应从劳动教育这一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探索,并且创造性地对教学资源展开利用和挖掘,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确保课堂教学质量[4]。在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服装设计专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特征,将军队文化及企业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项目的各项措施作为重要的载体,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深度融合,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宇航服、战训服等类型的服装进行项目探究,最终融入爱国教育及劳动教育。(2)打造师资队伍。想要推动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更加专业化,应当建立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及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育,应当结合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在为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加强理论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同时,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在校内选择一些具有相关教学背景的教师担任课程讲师,也可以对外聘请一些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及实践经验的劳动教育传递者,如劳动模范等,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构建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从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根据教学规律设计多媒体课程,收集数据,逐步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思维、练习等教学联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正逐渐从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学习,在校企合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深入挖掘劳动教育及思政教育元素,围绕品牌文化及毕业生案例等多项内容出发,使得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入文化教育,强化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3)开展教学评价。首先,素质教育要求服装设计专业劳动评价机制更加关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从而达到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得以提升的最终目的。故而,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目标构建不能过分依赖传统评价体系,而是应敢于挑战,突破原有评价体系的桎梏,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与创造、合作与共享等目标设定其中,立足“教”和“学”两个基本点制定综合性评价目标体系。其次,教师主导下的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不能只拘泥于劳动知识的建构,应充分了解学生劳动学情,预设教学目标,并预测教学目标达成度[5]。教育事业是人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底蕴。因此,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的建立也应是动态发展、有机生成的。服装设计专业劳动教学评价应从对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文关怀和美育情感培育出发,从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出发,把美育能力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设计到教学评价中,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的因子设计必须体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特征,如合作、自我管理、美育创造力等内容;其次,评价措词要彰显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持续提高的特点,如“不断改进”“学会使用”“持续提升”;最后,评价的标准要符合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美育培养规律,不能出现“揠苗助长”式标准[6]。(4)开展提问教学。高校劳动学科内容具备较强的综合性,蕴含丰富的知识量,其教学的有效性对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堂上实现有效提问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师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等合理设置相应的问题,使课堂提问环节得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为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有效推动作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并围绕重难知识点作相应的知识延伸,根据学生整体的学习水平及知识理解能力,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问题,促进师生共同思考、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还需要注重连贯性,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前后的密切联系,实现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逐渐理解问题背后所揭示的课程内容。此外,教师需要关注思政学科所具备的较强抽象性而给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带来较大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教师设置问题内容时可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感知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服装设计专业劳动项目,并且自觉维护劳动的成果,在专业教育推进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使专业教育能够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同时,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劳动教育,能够坚定学生的专业志向及劳动信念,努力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艳.特教中专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以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为例[J].化纤与纺织技术,2021,50(6):138-139.

[2]葛彦,傅海洪,吕冬云,等.“服装结构与工艺”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科技进展,2021(6):63-64.

[3]李仙娥,刘跃强.劳动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6):66-68.

[4]王新刚,郭宏洋.中高校思政课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提升问题研究:以统编人教版教材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21(6):102-107.

[5]梁杰,肖扬伟.新时代红色家书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逻辑与路径[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12(3):1-6.

第6篇

一、忽视劳动教育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影响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不健康非主流的思想的侵袭,人们贪图安逸享受,就业以“白领”而骄傲,以“蓝领”而自卑;学校层面,众所周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质量,劳动课或者实践课程基本被考试学科占用,名存实亡;家庭层面,家长(包括隔代亲)“护犊”情深,不愿小孩受苦,凡事包揽包干,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灌输的是“只要学习好,就能考取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的思想。

二、阐明劳动的意义所在

高尔基说:“我知道什么叫劳动,它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美好事情的源泉!”

要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家长们不仅要自己转变观念,同时也要向孩子说明劳动的重要性。

从大的方面来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成就了社会的发展。说过,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国家复兴民族振兴的责任要求祖国的下一代有良好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

从个体发展来说,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全面综合发展。孩子通过劳动能早日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劳动技能,有利于将来的就业;通过劳动促进手脑的协调发展,既增强体质,又发育智力;通过劳动能促进意志品质的培养,提高抗挫折能力,使心理更加稳定,有利于健全人格;通过劳动促进良好道德养成,如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等品质,有利于思想境界的提高;通过劳动促进孩子文化成绩的提升。劳动可以激发一定兴趣,可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激发孩子去了解相关的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劳动奠定了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家庭劳动教育的操作点

1.培养孩子基本的自理能力

小的时候,尽早培养孩子自己穿衣、穿袜、洗脸、刷牙的能力,父母做家务的时候让孩子看着,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也可以让孩子做递递抹布、倒倒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大一点,要灌输进行自我服务的劳动思想,树立“自己的事自己来做,不要给别人添麻烦”的劳动观念,洗洗自己的手帕、袜子、衣服等,学会整理自己的卧室;再大一点,可以教会孩子做饭,帮父母打扫卫生,收拾屋子,清洗厕所,替父母分担家务。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千万要注意,不能把“劳动做家务”作为处罚性措施,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孩子鄙视、厌恶劳动。对孩子要进行耐心的技术指导,多鼓励少批评,要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地积累,要加强督促检查。

2.培养孩子的专门劳动技能

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客观实际,利用家庭现有特长进行专业性培养。如有的父母烹饪手艺好,可以加强孩子厨艺的培养;有的父母喜欢种花养草,可以培养孩子的园艺,还有诸如手工编织、绣花、电器修理等等。农村的父母,还可以劈出专门的自留地给孩子种植。

在这一环节,家长们要注意的是安全,有些劳动技能的培养带有一定的安全风险,一定要注意做好防范。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适当地引导。要把劳动技能和孩子的学习联系起来,引导孩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者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去解决问题。

3.拓展孩子的劳动教育

鼓励孩子走进社会进行劳动的教育。在一些欧美国家,中学生打工是普遍现象,家长也普遍支持:“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不仅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家长可以动员孩子参加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可以结合职业规划参加职业体验活动。

第7篇

Abstract: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battle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middle-level professional laborers. However, the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goes from bad to worse at presen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is paper, taking this as a research, unfold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the weak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of trying to solve to be conducive to transforma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attitude to labor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关键词: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教育;劳动意识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tudents; attitude to labor; labor education; labor awareness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初中级劳动者的主阵地,中等职业学校自然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学校过分注重对学生技能和智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方面的教育。中职学生在校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意识不强,顶岗实习期间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意义十分重大。

1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表现

1.1 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班内任务有大有小,有轻有重,安排值日表时不可能真正做到“人人平等”。那么那些承担繁重、扫尾任务的学生,自然要在最后才能忙活起来。而那些只要完成细琐任务的学生在做完自己份内的事情之后,就会站在一旁等组内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上来帮忙的,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精神,集体荣誉感一点都得不到体现。

1.2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些学生在值日时会将自己负责的区域范围打扫之后,就丢下劳动工具走了。至于自己负责的区域到底干不干净,干净程度如何,劳动委员有没有检查,需不需要重新打扫;即便打扫完了,劳动工具放在哪,要不要摆放整齐,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还有些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自己又懒得动手,又不愿意去做;又找不到别人帮忙,就装作忘记了。等到班干部或者班主任问起的时候,他就装作一脸无辜的样子,表明自己不知道抑或忘记了。

1.3 以己度人,推己及物 有的学生在轮到自己值日的时候,将属于自己份内的事情不做,而强行摊派给其他的学生;更有甚者,竟然拿着父母的血汗钱,雇自己的同学帮自己打扫卫生。有的学生临时任务安排时,直接就是“我不愿意”。

以上种种表现只是中职学生平时劳动表现中的一个个缩影,由此可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劳动观念的教育势在必行。

2 加强中职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2.1 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中国几千年来就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使得社会各个层面对职业教育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培养一线操作工的,伴随着他们的只“苦、累、脏、差”,就是在厂里干活的。正是社会的普遍看法具有片面性,使得大部分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自卑心理,觉得来职业学校念书是一件没有面子的事情,在亲朋面前甚至都不敢或不愿谈及自己的学校,专业。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疏于管理自己,放纵自己,就会更不利于职业教育朝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

2.2 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 要适应未来的职业活动,固然需要足够的知识和较为完善的技能,但是一个人的主观意识直接决定着人的能力的发挥和行为的结果[1]。而且现代社会特别提倡劳动者的素质,没有高尚的劳动品质和极强的劳动能力,员工的技术优势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工作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在高的技术水平也无济于事。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性教育,其培养学生毕业之后将直接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与自身的劳动素质紧密相关。

因此,中职学生应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与未来职业的关系,才能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表现为正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阶段,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2],而劳动教育总是具有一定的政治和道德意义,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劳动教育,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劳动美德,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改变懒惰的劳动习惯,塑造自己的责任心和团队协作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强健体魄,在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

3.1 学生娇生惯养 家庭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环境,是培养学生的天然学校。现在的中职学生,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并且许多家庭都是合二为一,孩子作为两个家庭的独苗,自然是家里的宝贝,这些长辈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哪怕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让学生动手去做。正是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与纵容,使许多学生眼里看不到具体的“劳动”。再加上家长的片面教育,养成了学生不爱、不肯劳动的坏习惯。

3.2 学校教育缺失 学校在制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计划时,劳动教育会被写入计划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即使是在劳动礼仪周,主要目的是要求学生打扫之后,保证校园的干净整洁,再利用中间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有的学校将学校的卫生工作外包给保洁公司,学生就更没有机会在学校参加劳动了,让劳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

3.3 教育方式错误 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在教育学生时,经常采用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罚值日;损坏公物,罚扫地;打架斗殴,罚打扫厕所。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让学生对劳动产生一种厌恶。这样,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劳动最光荣”的传统美德产生质疑。

4 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劳动意识的措施

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直接是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要转变和强化中职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多渠道展开劳动认识教育

4.1.1 学校层面 学校要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在时间上要给以充分的保障外,还需要给学生积极营造一个具有劳动氛围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栏、黑板报做专题宣传,班会课上做专题教育;另一方面利用职业院校的优势,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邀请相关企业负责人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同时,还需要在实训车间张贴有关“劳动最光荣”的宣传标语,悬挂“劳动模范”的光辉画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些时候,无声的教育才是深入人心的教育。

4.1.2 学生层面 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擅长到擅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知识积累与运用的过程,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手脑并举,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根本性要求,学生在自身层面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认识:劳动是个人在社会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劳动可以创造美好的未来。其次,应积极配合好学校做好相应的教育工作。第三,要不定期展开评价,及时对自身的言行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帮助自己尽快全面清楚地认识自己和改正自己。 4.1.3 社会层面 首先,应该让学生正确了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需求而诞生的教育,是为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服务的,是为了将来顺利就业而服务的。其次,帮助学生搞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联系与区别。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属于国民教育体系当中,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经济。只不过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操作能力,普通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4.2 多载体深化劳动教育

4.2.1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来讲,通过对个人所处的环境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是核心,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尤其是新生中有87%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2]。学校职业指导人员应强化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时作出调整,以适应个人的发展需要。

4.2.2 礼仪周活动塑造学生 劳动礼仪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一定时间量的劳动,让学生明白劳动的目的和意义: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强身健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有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学生的文明水平,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实施学生劳动礼仪周制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主人翁意识、自立意识、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风和社会实践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现代职业素养。因此,深入开展劳动礼仪周活动,落实并做好劳动礼仪周活动,使得劳动观念深入学生内心。

4.2.3 榜样带动学生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对劳动有了正确的思想认识之后,老师必要的引导示范则起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更强调:“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3]。”中国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训。所以,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积极参与其中并没有降低老师的身份,反而给学生以无言的鼓励与鞭策,同时,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2.4 竞赛提升学生 有竞争才有激情,才有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素质。学生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之后,需要逐步并迅速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开展竞赛活动是最直接最有效果的形式。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强化了学生的劳动能力,更深化了他们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情操。

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4],适时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劳动观,“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幸兴.当代中职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的表现、原因和对策思考[N],2010-8-3.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现象的研析与思考

现象之一:有些家长怕苦了孩子,经常主动代替孩子参加学校劳动,有的甚至就连最简单的值日也甘愿亲手代劳。

现象之二:一群孩子在学校食堂里随意糟蹋饭菜,班主任发现制止后,立即以“一粒粮食是怎么来的”为题,对全班2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答卷中,只有2名同学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从地里种出来的,仅占全班学生总数的10%。其余学生有的回答是从粮店或超市买来的,有的甚至荒唐地说是汽车送来的。

现象之三:一名学生在父母的“特别”呵护下,顺利地完成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升入大学后,由于父母不能陪读,经常因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学习,最后被迫退学。

上面列举的现象,有的虽说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特例”或“个案”,但它也从不同侧面暴露了当前学生劳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还应该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客观环境与特殊地位中去分析思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在校学生已不是单纯的独生子女,有的已经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是几代人围着一个“太阳”转。他们不仅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甚至对家长的服务感到“不及时”“不到位”都:要发脾气。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劳动的概念,更谈不上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多孩子好逸恶劳,讲究吃穿,经不起挫折。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孩子幼稚无知,但在实际上,劳动教育的缺失已影响到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们全面、科学和终生发展。

实施以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操作。

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现状,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对社会和家庭不利影响的抑制作用,紧紧抓住当前小学部分学科综合改革的有利契机,认真按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学科资源,把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准确地融入《品德与社会》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去,编制出适合本校并具有当地特点的校本课程。同时,坚持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和方法实施好以下的操作。

对学生进行劳动意义认识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没有普天下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就没有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生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在小学中、低年级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父母每天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以《父母为我的每一天》为题,要求学生口述父母每天为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以一件普通学习用品或生活必需品是怎么来的为题,和同学一起走访当地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在走访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具体地记录出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等过程。教师把这些材料收集整理后,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供全体学生学习、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和发展进步中的作用。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下列问题为内容,组织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资料。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是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对于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召开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在班级墙报办一期《劳动教育》专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学习和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者光荣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到劳动者的伟大和光荣。开展这方面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当地劳动模范、对当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调查走访上,特别是对本地、本校先进模范教师的调查专访上,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使教育内容更具有现实性、鲜活化的特征。

在使学生对劳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锻炼活动。古人说:“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由此看来,实践锻炼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实践锻炼。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详细具体地列出自我服务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完成标准,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单项考核和验收,还可以组织这方面的有激励性的竞赛等,进一步提高教育活动的水平与效果。

第9篇

有一份关于各国中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显示:美国72分钟,韩国42分钟,法国36分钟,英国30 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其中6―10岁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负责擦汽车和菜园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扫除。而我国的年轻家长根本舍不得让孩子干家务劳动。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的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种种现象表明,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吃不得苦,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反方家长:

齐女士(外企高管,女儿读五年级):我觉得这要因家庭而异,不能一概而论,我就不提倡让小孩干家务。女儿上幼儿园后,主动要求自己洗手帕和袜子。开始我以为很好,就同意了。结果洗衣粉放得太多,用净水清了几遍也清不干净,还弄得满地都是脏水,害得我费了好大劲,帮她收拾“残局”。之后不久,她说要帮我洗碗,我想让她锻炼锻炼也好。因为她个子矮,够不到水池,我就端个小凳子给她垫脚。结果她洗着洗着,脚踏空了,人摔倒了,碗也摔碎了。从此,我就再也不让她干家务了,我觉得还没我自己干省心。

牛先生(小学教师,儿子读初二):我不支持孩子干家务的理由是:幼儿阶段的孩子因为年龄太小,买米、拖地这类重活干不动,烧菜、洗衣这类技术活又不会干,而孩子渐渐到了能干活的年龄,他的主要任务又是学习。我觉得,孩子学习是大事,而会不会做家务倒是其次。不会做家务或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会干家务、经常干家务的孩子,若分数上不去,仍然不能成龙。这道理很简单!

张女士(设计师,儿子3岁):即使孩子长大不会干家务活,也没什么了不起。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将来不会干,可以请“家政”;再者,家庭逐步现代化了,做饭有电饭锅,做菜可用微波炉,洗碗有洗碗机,洗衣服有洗衣机,打扫卫生有保洁工。还有多少活要自己亲自干?

宋先生(律师,儿子读高一):我通常把干家务活当作惩罚孩子的手段,在孩子做错事时,我逼着他干家务活,这就是我的所谓“家庭劳动改造”。平时,我是不会让他干的,他也没那个时间。

正方家长:

王友彬(公务员,女儿6岁):教会孩子做家务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父母减少负担,也不仅仅为了教孩子怎样干活。把盘子洗干净,把房间整理得窗明几净,都是次要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做家务活儿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和动手能力,这些是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的基础。

蒋亚莉(心理医生,儿子读四年级):学龄前是引导孩子做家务的好时机,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对任何事情都想试试,所以只要大人让做的事,孩子都会积极去干。家长不要以为孩子小不能干。一般说来,两岁的孩子能搬拿较轻的东西,还能整理衣物;4―5岁的孩子能“跑腿”和整理玩具、穿衣;6―7岁的孩子已能打扫房间、洗碗盘、做饭做菜等。再大一些,干家务就更没问题了。

阎宇光(大学教师,女儿读初一):劳动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从小培养独立生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另外,学习累了,适当做些家务,可以刺激大脑,缓解压力。通过做家务,可以引导孩子珍惜家长的付出,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最终会转移到学习上。

孙女士(幼儿教师,儿子读初三):我的体会是,孩子的劳动习惯最好从小培养。不过,家长要考虑到幼儿的自身特点和接受性,劳动的内容、时间必须是幼儿能承受得了的。3-4岁的幼儿每天可劳动10-15分钟;5―6岁的幼儿每天可劳动20-30分钟。5岁以前的孩子可以完成收拾碗筷、关灯、关水龙头、衣服分类、收拾自己的物品、帮大人递拿一些轻微物件等劳动。家长可以有选择地让孩子动手做这些事情。另外,要增强劳动的趣味性。比如采取竞赛的形式,既可激发孩子劳动积极性,又可以使劳动富有情趣。家长通过教孩子做家务活儿,把劳动的观念灌输到孩子心里去。

孩子长大以后,安排劳动也要适度,不要让孩子干太多的活儿,使孩子疲劳不堪,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体会:

路宽(初二学生):我小时候看到家长整理房间,洗衣服,洗菜做饭,觉得很有兴趣,总是想模仿他们。但父母不理解这种心理需要,担心我年幼无知,笨手笨脚,弄坏了东西,弄脏了衣服。这严重挫伤了我们参加家务劳动的积极性。当我们长大了,却没有兴趣干这些事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产生了新的、更广泛的兴趣,所以当家长要我们干这干那的时候,我们很不情愿,甚至反感,惹得家长生气,造成亲子矛盾。

卢亚男(高三学生): 5岁以前,我就开始做家务,父母在旁边督导。这样一是可以及时纠正孩子不正确的方式,二是可以防止孩子在做家务时发生意外。父母对我十分耐心,虽然我经常丢三落四、虎头蛇尾,但他们一直鼓励我。我认为,对于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兴趣爱好的孩子,应分配不同的家务。这样就会使孩子充满自信,乐意去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还要适当增加孩子参加劳动的内容,鼓励孩子多参加公益劳动,这有利于孩子的道德成长。

廖旺(高三学生):家长们应该明白,如果自幼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孩子长大之后,仍然能愉快地参加家务劳动,并不感到额外的负担。错过时机,再想补救,就比较困难。

专家观点:

郑沪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吉林省家教学会理事):首先,家庭劳动教育能引导孩子学会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练;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勇气,抑制惰性。此外,通过劳动实践,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进取精神。

再次,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确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也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就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另外,劳动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本刊观点: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人的行列,仍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孩子缺少劳动机会,经不起劳动的苦累,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缺少爱心,不懂谦让,厌恶劳动,贪图享乐,承受不起挫折磨难等。

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总要求。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

第二、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意义,在劳动中磨练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父母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家务,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替代,那样就会扼杀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第10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缺失;策略

一、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孩子

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可谓尽心尽力,成了孩子发展的总导演。在中国,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家长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的成绩不好,家长就对孩子持否定态度。“学而优则奖”已成为相当一部分中国家长鼓励孩子学习的常用手段。而美国家长给孩子的奖品从来不以考分来衡量,美国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是通过“按劳取酬”的方法刺激孩子做家务的。所以美国的孩子参加劳动从不厌倦,而是表现的异乎寻常的积极。中国的孩子并不比美国的孩子差,他们也有劳动的渴望,对一切事情都充满好奇,都想动手做一做。一个男生曾经这样对我说: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不让活,说是好好学习就行了,有时也真想尝试劳动是什么滋味、想体会一下劳动的乐趣。由此可见,许多家长让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太少了,以至于出现家务劳动“理所当然”的由父母包办代替的不正常现象。他们认为孩子参加劳动,耽误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得不偿失。在家里不鼓励孩子参加家务劳动;孩子参加学校的公益劳动,家长也不支持,寻找理由不让孩子参加,这是一种缺乏远见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体力劳动对于小孩子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儿童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可见,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必将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家长应该清楚,劳动与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休戚相关。试想,看着用自己的双手洗干净的衣物、餐具、打扫整洁明亮的房间;望着校园中用自己的双手栽培的花卉、小树,孩子们心中那份对于“劳动创造一切”的情感体验,不是会远远胜于滔滔的说教吗?实践证明,在家里获得正确的劳动教育的儿童,以后会很顺利的完成自己的专业教育。凡是在家里没有接受任何劳动经验的儿童,则会遭到各种失败。所以要培养孩子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少比较多鼓励

家长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做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孩子赛过别人的方面家长不免洋洋得意,不如别人的地方就觉得有些失落,把这种失落和不满直接传达给孩子,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人的个性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喜怒哀乐、不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智商也是有差异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其核心教育思想是:智力分为多种,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有强项弱项之分。家长应该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状况,按照自然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强项,和谐发展相关的智力水平,以此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詹姆斯教授也说:“在人类天性中,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多鼓励孩子是培养孩子的满足感,培养孩子自信的最佳方式。我国著名的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在《高等教育学》中提到,大学生的课程设置,要注意满足原则。未达到一个目标而选择的课程内容应该使学生对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都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来说如此重要,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加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满足感,适时的表扬和鼓励,最容易让孩子产生自信。

三、加强子女与外界的接触,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11篇

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学科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但是小学科学课不像思想品德课一样,会提出明确的道德目标,它的道德思想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个教程中。因此,科学课中具体如何渗透实施思想教育,怎样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使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非常关键。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加强科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如讲《养蚕》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在讲《磁铁》、《纸》、《鞭炮》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他国家几千年。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用。

第二,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自然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就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第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校依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劳动教育被剥夺、被忽视的现象,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呵护”,而家长的不良教育也导致了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也变差,从而使孩子的人格形成受到影响。因此,更深刻地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从单纯地传授劳动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切实地转到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上来,要让学生亲历研究过程,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全面培养小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源于生活细节,只要老师善于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细节,从点滴入手,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自然水到渠成。例如,在科学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指出、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站相;教育他们爱护循环使用的教材;教育他们收发作业都要有秩序、讲方法;到实验室上课让班干部带队过去,且要求做到轻声、慢步,进入教室要做到“快、静、齐”,适时提醒他们做好保洁工作,要求每次上完课室内外要清洁如初,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 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第一,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间地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和实践活动。

第二,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三 放宽视野,关注课程标准,为的是能有源头活水

第12篇

世人皆知,中华民族的祖先用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文明国度。劳动人民在劳作中感悟生活,体会着自然美、人文美,同时也留下了“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古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训的旗帜是否依旧鲜明?

看今朝的学生们,在“万般兼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大背景的引领下,过着“十指不沾阳春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纯粹生活。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现在学生在家庭中承担劳动的实际情况,我们做了一份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在本校六年级中随机抽样的100名学生。调查结果如下:

每天起床叠被子的占9%,偶尔为之的23%,从不叠被的有68%;

经常帮家人洗碗的仅占5%,难得洗的19%,从不洗碗的达到76%;

会用电饭煲煮饭煲粥的25%,不会的占75%;

会用洗衣机洗衣服的12%,从没试过的88%;

经常整理自己房间的(一个星期一到两次)13%,一个月一两次的29%,完全由家长整理的58%;

经常在家里打扫卫生的5%,偶尔帮忙打扫的17%,从来不干的竟然有78%;

吃饭时经常摆碗筷盛饭端菜的18%,偶尔为之的16%,饭来张口的66%;

统计结果显示,每天累计家务劳动时间少于15分钟的86%,介于15至30分钟之间的有12%,还有2%的学生超过了半小时。

虽然,这是一次不够完善的调查,但它足以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且让我们作个横向比较,与英、法、美、韩这几个国家相比,英国小学生的劳动时间为每天30分钟,法国为36分钟,我们的邻邦韩国为42分钟,美国则为72分钟。我们中国的孩子,据有关方面统计,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这个结果是否令以劳动为荣的中华民族触目惊心,继而忧心忡忡了呢?

所举以上种种,从中我们提炼出一句关键语,即劳动教育的弱化。通过纵向的对照和横向的比较,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们四肢不勤、集体懒惰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家庭劳动教育的弱化对青少年品德养成的负影响

1.缺乏独立性

媒体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上海有一个大学生,住校之后还由母亲到学校替他洗衣服、整理床铺等。后来他考取了出国留学,出国前先要到北京参加集训。事情的转折就在这里,在北京集训时,由于他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致使他得了神经衰弱和恐惧症,最终不得不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

此例说明,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依赖成性的孩子将来怎能成才做栋梁?这样的“爱”是溺爱!

还记得孩子在蹒跚学步时,他会慢慢地推开你伸长的双手吗?科学研究发现,孩子出生12个月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自我的意向,比如走路会推开你的手,食物非要自己来抓。这是种可贵的与生俱来的独立意识,如果家长能在孩子的成长中,遂其天性,让他的独立性得到健康发展,那么孩子长大后一定能独立自主,行事果断。

2.吝啬付出,自私自利

有个朋友抱怨:我女儿都六年级了,一点家务都不会干,连来月经弄脏的内裤都要我洗。自己的房间凌乱不堪,经常衣服、书籍、毛绒玩具随意堆放,乱得还不如狗窝。我下班回来要买菜、烧菜,有时没及时洗她换下来的衣服,她就对我又叫又闹。作业做得晚,还要吃各种宵夜,不合她口味就耍小姐脾气,真令我筋疲力尽,苦不堪言。

朋友的孩子其实是当下一个群体的缩影。当依赖成了习惯,家人的辛苦劳作和付出也成了理所当然。他们漠视家人的劳动,以学习为借口逃避家务劳动,这时孩子已经建立了家庭关系的不平衡模式。他们只会坐享其成而不懂得付出,只习惯向家人索取而不懂得感恩,从而形成了吝啬、娇蛮专横、自私自利的品性。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劳动是社会中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义务。”

我们需要建立平等正确的家庭关系,明确每个家庭成员都是平等的,必须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孩子从小就承担家务,他们一定会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艰辛。有了这样的领悟后,孩子会懂得珍惜,必然会对父母家人的付出感同身受,充满体谅和感激。

3.滋生不良恶习

马克思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看到这句话时,不由联想到某卫视有一档收视率很高的青少年角色互换节目,叫《变形记》。两个少年在七天之中角色互换,转换人生,从而获得迥异的人生体验。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个少年,他是家境优越的城市叛逆少年,父母保姆式地伺候他,满足他所有的物质需要,上当地最好的学校,家里什么都不需要他做,只要他不在外闯祸就万事大吉了。事实上,他跋扈暴戾、爱慕虚荣、网瘾成性,对父母、老师的教育嗤之以鼻,骂爸爸是猪,毒打亲妈和老师……这样的顽劣让父母痛苦万分。

造成这个城市小霸王如此品性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家庭劳动教育方面的缺失,也是滋生恶习的重要土壤。父母以为爱他就是给他最优越的生活,读最好的学校,殊不知这个闲来无所事事的孩子,开始靠网络暴力游戏来打发时间。从没有在劳动中体会过幸福快乐感的孩子,开始无事生非用各种出格的举动填补空闲,从而吸引旁人的注意。

因此,闲会闲出病来,这种病不仅是身体的疾病,更是思想品德的不健康。一旦背弃“劳动创造生活,创造幸福”的古训,我们的孩子更易走入懒惰、贪婪、暴力、冷漠、叛逆的歧途。

三、强化家庭劳动教育对塑造青少年良好品德大有裨益

高尔基说“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

1.劳动让孩子乐观向上

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的源泉。――高尔基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现象,无所事事的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而整天忙碌的人却活力四射,开朗快乐。这个现象无疑证明了一点――劳动是快乐的源泉。孩子在劳动中保持运动状态,那么他全身所有的细胞都在运动。劳动能够让孩子转移焦虑,自然心胸开阔心情舒畅。当看到光洁的地板,或是整洁的房间,或是洗得光亮的餐具时,孩子更是能体会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持续的乐观态度将伴随孩子成长。

2.劳动让青少年得到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孩子能有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那么就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不要担心孩子的双手磨出硬茧,因为劳动锻炼的不仅是肢体,更锤炼了意志,培养了吃苦精神。

洗一天碗,容易;打扫一次卫生,简单。难得的是――坚持不懈。

但凡坚持下来的,百折不挠的孩子,将会受益终身。美国对四百多名儿童所做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

3.家务劳动让青少年珍惜劳动成果

当孩子洗过衣服之后,他才会知道要洗掉一个污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力气,需要用怎样的洗涤剂和怎样的清除方式才能彻底洗净。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不再需要家长的叮嘱,孩子也会小心翼翼尽量不弄脏衣物。

当孩子整理房间花了一个多小时,累得满头大汗还没有像妈妈整理得那样井井有条时,他会考虑:我要是平时注意物归其类,按序摆放的话,就不会这么难整理!

家长任何的言教都没有孩子自己动手来得更直接有效。家长们不妨放手,孩子也会在劳动之后,更加珍惜劳动成果。

4.劳动让青少年更体谅家人,懂得感恩尊重他人

再以《变形计》为例。与上面那个城市小霸王互换的是个山里的孩子。他的家境与之真乃天壤之别,母亲远走,父亲常年卧病,兄妹三人全靠年近八旬的奶奶支撑,全家一年都吃不上一次肉。穷苦的孩子每天走20公里的山路上下学,在山上捉蜈蚣卖钱给爸爸买药,从小就懂得操持家务,照顾爸爸,带好妹妹,像个大人一样有担当。到了互换的城市家庭后,新妈妈给这个农村儿子买数百元的新衣服时,他哭着喊太贵坚决不要,又觉得在外吃饭太费钱而自己动手炒菜给新爸爸妈妈吃,逛街时体谅妈妈太累,就算自己晕车也要陪妈妈坐车……

这个农村娃娃的勤劳纯朴,孝顺懂事感动了无数人,虽然贫穷,但高尚的品德从孩子纯净的眼眸中闪着耀眼的光芒。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这样的好孩子,是我们培养的目标。他们能在每日的劳动中品味生活,肩负担当,懂得体谅家人,懂得感恩别人的付出,也能尊重他人的劳动。

四、强化劳动教育的策略和行为

1.家长――放手去爱

从前有个母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18岁成人之前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家人亲友提醒这个母亲,孩子慢慢长大了,你得让他做点什么。这个母亲回答,孩子这么小,会做什么呀?等他到了18岁成人了,他自然会做了。这个孩子在母亲的悉心照顾下,衣食无忧地长到了18岁。在他生日这天,妈妈高兴地说:儿子,今天开始你是大人了,你该照顾我了,以后这家里的活都得你干了……

这显然是个笑话,我们不妨续写省略号后面的内容,估计这个18岁孩子会说:“妈妈,你说什么呢?我饿了,你给我做饭去吧!”

当孩子一岁学步推开你的手时,家长就要懂得放手了。放手去爱,让孩子独立的天性释放,即使跌倒了,他也会挣扎着自己爬起来,在跌打滚爬中,孩子才能学会保护自己。

让孩子从小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根据他的实际能力,鼓励他完成一份份家务。比如3岁的时候,鼓励他给家人递进门的拖鞋;4岁的时候,请他每天把洗澡换下来的衣物放到洗衣篮;5岁时,让他尝试每天把各个房间的垃圾集中倒到一个大的垃圾袋里,等等。孩子不会一下子就做好做到位,在他们沮丧或将要放弃妥协时,更需要家长的耐心。给孩子一个鼓励的微笑,手把手地教导,孩子肯定会在家长的鼓励下越做越好。

放手,不是放弃,而是为了孩子以后的路走得更稳健。

2.坚持――养成习惯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知悉了孩子接受家庭劳动教育的诸多益处,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劳动的习惯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引导孩子充分品味劳动的乐趣。有的家庭为了刺激孩子劳动,用“金钱的诱惑”作为交换条件,比如洗个碗2角钱,扫个地1元钱。这是个错误的观念,你似乎培养的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却忽略了孩子的家庭主人翁意识。给自己干活,还拿家长的钱,不合情理。我们可以迎合孩子希望得到夸奖、尊敬、受欢迎等这些心理,及时地给予表扬和肯定。比如,把他的劳动成果晒到网络上,看到网友的点赞,孩子肯定会得意之余干劲更足;也可以时不时地在亲友过来做客时,适时地介绍哪些是孩子的劳动成果;还可以把劳动前后的照片对比下,在对比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孩子觉得他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能得到肯定的,那么自然会坚持下去。

引导孩子体悟到劳动的好处。在家长懂得了劳动的妙处之后,最关键的还是要孩子自己领悟,这样才能成为他持之以恒的动力。如一起看《变形计》时,家长和孩子可以参与讨论,为什么两个孩子有这样的差别?引导孩子意识到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的积极作用,从而孩子也会用这样鲜活的事例说服自己坚持下去。

除此之外,和家长一起劳动时,那份说说笑笑同甘共苦的氛围也会感染孩子,那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会是他坚持下去的理由。

3.延伸――创造知识

说“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因为困扰于生火做饭的种种琐碎麻烦,有人发明了电饭煲;因为细小的垃圾很难清除,有人发明了吸尘器。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在课堂上,通过解读这些发明背后的故事,都能发现一个真理――劳动创造生活,改变世界。利用这些发明家的故事,鼓励学生坚持劳动,善于发现,或许你不仅仅科学地总结了一套干家务的经验,还能在家务之外收获意外的惊喜。

4.巩固――家校携手

虽然在家庭劳动教育这一方面,家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学校的正确引导能巩固孩子的习惯养成。

第13篇

关键词:劳动意识;勤劳;锻炼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3.01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3-047-02 收稿日期:2012-01-20

据调查,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居多,参加家务劳动的比例甚少,孩子们被父母和祖父母呵护着、娇惯着,有求必应,对父母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却不懂得父母亲劳动的辛苦,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长远看,这种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有着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和勤于劳动的优秀精神。但今天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的表现呢?

之所以出现如此现状,有时也不是孩子不愿意参加劳动,而是家长不让孩子参加,一些家长认为,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家里人少,家庭生活又是电气化,家务劳动负担越来越轻,用不着孩子干,让他多玩玩,享受享受;也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做家务,他们不会做,做不好,还得跟他们费口舌,弄不好还得“返工”,让孩子干,还不如自己“承包’下来,虽累一点儿,但省心。家长片面理解对孩子的爱,总以为让孩子享受最好的物质生活,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自然也不让孩子承担任何劳动和责任。

这些想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足以表明家长对孩子劳动的内在价值缺乏认识,殊不知这种家长的爱往往会把孩子推到无知无用的境地,孩子不仅缺失劳动技能,而且也会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爱”成了对孩子的最大伤害。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想说,家长朋友,请您重视孩子参加劳动,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一、让孩子在劳动中磨砺出坚韧不拔的精神与克服困难的意志

在当今这个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里,生存需要面对挫折、伤害及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家长一味地庇护孩子,这个替孩子做了,那个替孩子解决了,大大削弱了孩子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深受宠爱的孩子,一旦步出家门,连一些生活中简单的劳动技能都不会,又如何去独立地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及学习、工作中的困难。我国一位青年科学家在谈到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时说,并不是由于自己聪明过人,而是能吃苦、勤奋、有志气、有毅力,而他的这些个性特点来自幼年时期家庭的影响。他颇有感触的回忆说,小时侯,有一次爸爸让他一起整理房间,由于自控能力差,加上整理房间本身就是一件辛苦无聊的事,一会儿,就想溜走,谁知爸爸看出了他的心思,教育了他,并严肃要求他一定要把房间整理完再走,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能半途而废,劳动是这样,以后学习、工作更是这样。正是养成了做事要有始有终的习惯,才促就他今天的成功。

家长适当地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主要是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他们在实践中学习一些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热爱劳动的思想习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有了这种良好的思想品质,还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的成长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一位教育家曾说:“如果孩子的生命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砥石”。为了使生命的“刀”更锋利些,我们应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路上设置一定的障碍,让孩子在劳动这个大课题里受一点失败或挫折,从而磨炼孩子的意志。

二、让孩子在劳动中得到智力发展

手是人类特有的工具,俗话说得好,“心灵手巧”,动作与智力密切相关,适量的劳动只会使孩子聪明,绝不是影响学习和“碍事儿”。现在,年轻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想把自己未圆的梦让孩子接着去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生活的一些小事情,家庭里的劳动自己就“承包”下来,愿意用心中最完美的幻想去消散躯体上的劳累,孩子从小就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下,试想,在温室里成长的幼苗能抵抗室外的暴风骤雨吗?高智商的“低能儿”能担当社会的重任吗?

对孩子而言,劳动也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比如让孩子帮家长捡菜,在捡菜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孩子认识各种蔬菜的名称,指导孩子们仔细观察菜的特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同时还可以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菜叶的下面与反面颜色不同?”“为什么有的菜叶厚,而有的菜叶薄?”“这种菜的种子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望,同时又增添了几分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中国有一句老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第14篇

近期,教育部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新闻会,了《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针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碎片化、内容抽象化、课程实施片面化等问题,建构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目的在于将“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统一,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通过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等途径,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全面提升中小学生德育素养。同时,提出了加强法制教育和劳动教育、培养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另外,为了更加科学地监督和测定德育成效,还拟定建立了第三方评价机制,⑵兰劢峁作为衡量地方和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重要依据,而且把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以下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

第一,针对德育与学科教学两张皮现象,《纲要》进一步提出“传道”与“授业解惑”有机统一的理念。这一理念较好解决了德育与各学科分离的现实问题。仅仅安排“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满足不了中小学生德育的需要。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从性质上讲是一个理论课程,是在理论层面上指导学生什么样的事情可以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可以做,怎样才能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但要清楚,其作用是有限的。德育与各学科是不能分离的有机统一体,在每一科的教学工作中都不能缺少道德教育。知识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老师要做好榜样,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告诫学生不能对社会做出有害的事情。为了防止有害行为的发生,每一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有责任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同时,每一个学科都有陶冶人性情的内在力量。文学、音乐、美术等足以能陶冶人的性情,数学中的数与数的巧合联系,物理、化学的能量转移和光色变化,植物学上的花叶和动物学上的形体进化,地理学上的名胜,历史学上的伟人事迹等等都包含着陶冶人的因素。每一科目的老师,有意识地借用这些学科的特色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针对德育薄弱环节,《纲要》强调了加强法制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培养社会公德方面的内容。这三个方面,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环节。首先,需要提高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现在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很薄弱,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禁止做,概念比较模糊;另外,由于法律知识不足,在受到侵犯时,自我防范意识欠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青少年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事件,必须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法治思维,让学生知法守法。同时,要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习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使中小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健康成长。其次,从小培养劳动意识很重要。“劳工神圣”,这是先生的题词。他反对“吃饭不做事专门暴殄天物的人”。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意识普遍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生应该学会生活自理。但是,由于家长包揽所有的家务,只让学生一味闭门学习,孩子渐渐地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孩子会自己穿脱衣服的时候就让他们自己穿脱衣服;会做些家务活的时候就让他们扫地、浇花、洗碗等等;会洗衣、做饭的时候让他们洗衣服做饭。总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孩子参加劳动有利于提高其自理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我们不能忘了劳动的意义。劳动是我们最基本的生存技能,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学了很多知识,却失去了基本生存技能,这就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最后,必须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学生在学校里上德育课,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要把德目落实到行动。在学校,老师经常教导学生,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爱护学校设备,礼貌对待父母、长辈和他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社会环境的熏染,很多人却不讲社会公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纲要》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把培养学生公德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第15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品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11-02

【作者简介】潘志琴,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常熟,215500)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

语言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相融合,同样,语言教学也总是包含着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所以,语言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知识,更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控制情绪,积极面对挫折,这才是成功的英语教育。学生的交流能力涉及人的品格、情感和思维方式,有优良品格的人,即使语言能力稍差,也能顺畅地与人交往,包括与外国人交往。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施行,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可以看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开始慢慢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其对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品格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往往只是抓住教材中一些显性的情感教育因素,然后进行简单、机械和形式化的处理,这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没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

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品格培养缺失的现象

1.话题讨论不够深入。

教材中的故事往往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关注故事本身,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解读故事,体会编者的意图。

以译林新版《英语》四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为例,故事主要讲了Liu Tao的同学都会打篮球,但是他不会,于是,同学鼓励他试一试,结果真的进球了的事。一位教师在故事教学结尾,和学生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T: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at last?

S:Yes.

T: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at first?

S:No.

T:Boys and girls,if you can’t do something,you can have a try.

从教师的总结可以看出,教师关注了尝试的重要性。但是,本课教材展示的是比较顺利的结果,如果一次尝试不成功,学生该如何面对?且这个情况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当同学碰到困难时,除了鼓励别人尝试,你能为他人做些什么呢?教师并没有根据教材进行深入解读。

2.情感互动缺少过程。

一些教师为了达成预设的情感目标,在课堂结尾,仅以几句对话或一句名人名言作为课堂总结,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大于内容。

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该课用现在进行时讲述了Mike一家的周六和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事。一位教师在故事教学之后,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Are Mike and Helen good children?

S:Yes.

T: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m?

S:We should sweep the floor.We should....

T:We should help our parents.

很显然,这样的对话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一次劳动教育,学生的回答很流畅,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是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学生的回答都是从故事中得来的。这样的对话缺少真实的交流,能否触动学生的内心不得而知。课文中Mike兄妹帮妈妈做饭,帮爸爸洗车,主动打扫家庭卫生……文章不仅仅体现了孩子们帮忙做家务,更多的是体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

3.教材本意缺少发现。

教师备课时会从文本的某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或者思想方面的教育。但是,一些教师关注了细节,却忽略了故事整体所要表达的内容。

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6 In the kitchen,描述的是Liu Tao回家,看到父母在厨房做菜,然后一起吃饭的事。故事围绕父母做饭、一起吃饭两个场景开展对话。对话中,Liu Tao不断地表达喜欢和感谢之情。一位教师在故事教学结尾,展示了教材中的最后一幅插图,并提问。

T:What does Liu Tao eat?

S:Vegetables,meat,tomatoes and potatoes.

教师在屏幕上输入句子:Eating vegetabl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从总结可以看出,教师关注了课文中提到的蔬菜,看到了Mike非常好的饮食习惯,所以提醒学生要多吃蔬菜。教师将关注点放在了蔬菜上,而Liu Tao对父母表达的感谢之情,教师却没有提及。

应该说,以上三种现象只是学生品格培养缺失的部分表现。译林新版《英语》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增加了体现时代特色和时展的新话题及语言学习内容,如:环保绿化、劳动教育、朋友亲情、生活习惯、困难挫折、饮食营养、中外文化等内容,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语言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将这些新变化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减少形式化、标签化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师更新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品格、提高学生素养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

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品格的策略

英语教学中的品格培养,应该在学生和教材对话、学生和教师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渗透。所以,我们的对话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系学生生活。

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往往都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所以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对话,也要立于儿童立场,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对话。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案例中,Liu Tao是比较顺利的,一次尝试就成功了,而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多。所以面对这样的故事,教师要抓住契机,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尝试,也许不一定成功,但是勇于尝试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除了鼓励Liu Tao,还可以为Liu Tao做什么?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帮助同学。因为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积极帮助他人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态度。

2.触动学生内心。

好的活动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真实的互动应该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有话想说。只有当学生走进故事,才能真正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情意。以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为例,如果教师在课堂结尾,询问学生:妈妈做饭时,你在做什么?爸爸洗车时,你在做什么?如果你也和Mike他们一样去帮忙,父母心里会怎么样?如果你帮助父母洗车、拖地、做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教师放慢了对话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帮助父母,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融洽家庭的氛围,相信学生的感受会更深。这样的讨论,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所触动。

3.挖掘教育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