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科研的意义范文

科研的意义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科研的意义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科研的意义

第1篇

    教育科研具有三大功能。

    其一,

    是促进学校改革。

    针对教育、

    教学及管理中的问

    题,根据教育规律,寻求解决的办法,以促进学校深化改革。其二,是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

    通过传播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

    借鉴先进

    的教改经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其三,是发展教育理论。

    学校生动、

    鲜活的改革经验,

    经过理性升华,

    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

第2篇

关键词:科研诚信教育;内涵;途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09-03

科研诚信教育是科研诚信建设的重要内容,掌握科研诚信教育是抓好科研诚信建设的中心环节。我国目前科研诚信教育仍是薄弱环节,科研诚信建设应从诚信教育抓起。揭示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选择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深刻认识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是搞好科研诚信教育的前提。

一、科研诚信教育的内涵

科研即科学研究的简称。科学和研究是两个事物,科学,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而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则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研究,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是从现象到本质及规律的探索过程。而从道德的角度来说,则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不能弄虚作假。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真实可信,没有假冒、没有篡改、没有伪造、没有剽窃。“科研诚信主要指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弘扬以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为核心的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科研诚信,是科学研究的高尚道德,是在科学研究中践履诚实守信规范的品行。科研诚信教育,就是教育者依据有关科研诚信理论和规范,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使受教育者认知、内化、形成和发展科研诚信品质的过程。

教育者是科研诚信教育的主动方面,不仅指人,也指教育机构。教师、专家、导师、科研管理工作者都是科研诚信教育者,科研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也是科研诚信教育者。科研诚信规范,是国家科技、教育等职能部门权威的规范科研行为的准则和法规,也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制定的约束诚信的具体科研规章。教育手段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一切在教育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技术、技巧、语言文字等都可作为科研诚信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教育理论的运用。一是教育概念的方法。通过科研诚信、诚信意识、诚信规范、诚信素质、诚信习惯、诚信行为等概念的教学和认知,在概念上明确科研诚信的内涵。二是教育命题的方法。科研诚信的命题,是对科研诚信现象的抽象,是以判断的形式表达的科研诚信经验事实,通过提出科研诚信的命题,为学习和讨论定调,深入展开。三是教育系统的方法。科研诚信也是一个系统,涉及许昌因素,通过系统分析、辩证分析,形成完整的逻辑体系,内化为对象的理性具体。受教育者科研诚信品质,包括诚信观念、诚信行为、诚信习惯。认知、内化、形成和发展科研诚信品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接受教育、内心体验、践行习惯、慎独自律的过程。

二、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

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技术路线,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外在方法,是科研诚信教育从规划到考核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和。概括起来有以下十个环节。

一是规划环节。学校要将科研诚信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规划,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意识,健全人格。加强科研诚信教育的规划建设,设置课程,选编教材,规划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手段,用规划来加强科研诚信教育和研究人才的培养。规划应包括科研诚信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编、教学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环节、教育环境、考核形式、师资队伍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研诚信教育活动。科研诚信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教育等的有机组成部分,要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养成教育。

二是讲授环节。科研诚信教育可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有专人组织教学,聘请教师讲课,开设讲座,邀请有关专家讲演,建立教学制度,实现科研诚信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通过讲课、讲演、讲座,口头进行诚信教育。通过介绍科学家科研诚信典范事例,启发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批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和危害性,提高学生对科研诚信问题的认识。

三是讨论环节。讨论是学生接受科研诚信教育的重要环节,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讨论的内容可以是诚信理解问题、诚信热点问题、诚信疑难问题。讨论的形式可以课堂全体讨论、分组讨论。提高讨论的质量很重要,组织者要提出讨论的主题,指出讨论的重点,提示讨论的思路,提出讨论的注意事项,防止讨论放任自流,要实现科研诚信讨论的有序化。通过讨论,达成共识,提高对科研诚信的认识,解决疑难问题。

四是实验环节。实验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情景环节。实验就是在思维中设想一种现实的科研诚信问题的情景,假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学术环境,会引起科研人员产生什么样的动机和诚信行为。实验环节,实际上是科研诚信的预期教育、预防教育、预测教育。通过这种途径,让对象在意识中首先打了预防针,有了防卫能力,可以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诱惑,避免犯错误。

五是实习环节。实习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诚信案例实际研判和分析,进行案例警示教育,还可创新多种实习活动模式,引导科技人员严格自律并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实习环节是科研诚信的实践教育。通过实习途径,让对象在实际案情的自我研判、分析和教育中,提高认识、锻炼能力、发展潜能,提高科研诚信的荣誉感和自觉性。

六是交流环节。交流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自由传播环节。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小组座谈、个别谈话,不拘一格,畅所欲言。交流式进行诚信教育,可以优势互补、集思广益、相互促进。科研诚信教育也可以加强国际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在科研诚信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七是练习环节。练习是科研诚信教育的养成环节。设计诚信作业和答卷,让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检查,给予评价和指导。练习环节是科研诚信的养成教育,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经过思考、琢磨,逐步形成诚信意识,强化诚信观念,发展诚信品行。

八是读书指导环节。读书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自学环节。布置阅读诚信教科书和有关科研诚信法规文件,让学生自学,并提出读书指导意见。通过这一环节,促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诚信知识,增强诚信意识,恪守诚信规范;发扬学术民主,倡导公正透明;鼓励自由探索,激发创造活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社会文化基础。

九是互动环节。互动是科研诚信教育的角色互换环节。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互换角色,相互体验对方的教育心理要求。学生从教育者的角度去体验受教育者应该如何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教育,从而改进接受方式;教师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体验教育者如何进行教育才被自己接受,从而改进教育方式。互换环节是科研诚信的体验教育。双方互相体验诚信观念、诚信行为和诚信习惯,使科研诚信教育教学相长。导师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等,要充分发挥在科研诚信方面的言传身教作用,争做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

十是考核环节。考核是科研诚信教育的检测环节。考核方式可以是课堂试题、课外论文、调查报告。考核环节是科研诚信的效应教育。这一环节有着双重作用,既是科研诚信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又是科研诚信行为的拷问。

通过上述途径,培养学生“事业为重、奉献为荣的价值取向,敢于创新、勇于争先的工作精神,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不畏艰难、争创一流的学术追求”,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

科研诚信教育涉及道德、制度和法律。因为“科研诚信问题包含个人道德、制度和法律三个层面”,科研诚信教育要在这三个层面着力,才能取得良效。科研诚信教育的意义,是科研诚信教育在科技和教育事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研诚信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前阶,也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应该遵守的做人的基本准则”。科研诚信教育,能促使高校学生和科技人员在科技活动中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创新、开放协作,弘扬科学精神,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科学道德准则,遵循科学共同体公认的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能维护科学的社会信誉、促进科技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合格的高质量的人才。

科研诚信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科技竞争不断加剧的需要,为保障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提供道德保障。科技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科研诚信问题愈益引起各国高度重视。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劳动、爱国奉献,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制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不够,加上个人自律不严等因素的影响,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诚信教育,对于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风的滋长,避免滥用学术权力等学术失范现象的发生,遏制伪造、篡改、抄袭、剽窃等科研不端行为的蔓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借鉴国外经验,进行科研诚信理论和科研诚信教育的研究和教学,制定并逐步完善科研规范,加强科研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推进我国科研诚信基础教育上质量上水平。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十部委.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BD/OL].[2009-8-26].

.

[2]赵晓珂,等.高校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途径研究[J].石油教育,2012,(4):52.

[3]马佰莲,等.近十年国内科研诚信研究述评[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27(6):53.

[4]刘同辉.论诚信教育[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版),2002,31(10):46.

作者简介:肖雪珍(1972-),女,湖南安化人,法学硕士,讲师,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主要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第3篇

1.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灵魂和支柱,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21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借鉴、创新的新经济时代,谁拥有文化的优势,谁就拥有竞争的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财富》杂志指出:“世界500强企业胜出于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借着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些公司保持了长盛不衰。”现代企业文化的概念是由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的饱和、产品的同质化、服务的攀比性,已经迫使竞争升华到更高的层面。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迫使企业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及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使得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自己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其成功的企业有很多。这里有老牌的北京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还有新生的山东青岛海尔集团、广州的五羊本田摩托公司。显而易见,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并将这一企业文化理念去管理企业,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的作用如下:(1)能把握和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导向的作用;(2)能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形象,具有提升的作用;(3)能吸引和团结企业的员工,具有激励的作用;(4)能保持员工的稳定,增强员工的信心,具有稳定的作用;(5)能统一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意识,具有约束的作用;(6)能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有教化的作用。

二、建设科研院所企业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全国各省区各单位在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下大力气打造自己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万变之中,求这个“宗”,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这个“宗”就是企业文化。有人说:“一个企业成功几年靠机遇,成功十几年靠权威和手段,成功几十年靠管理,成功上百年靠文化。”企业文化的奠基人劳论斯·米勒说过: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人们已经意识到,先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当今市场的激烈的竞争中,从表面看是单纯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同时,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完整的管理体系,建设具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形成本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由此可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型企业的雏形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但是转制科研院所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其思想观念如何转变,经营意识如何建立和提高。这些都是转制科研院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目前,科研院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彻底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中走出来,克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旧思想,旧观念(计划经济时期,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都由政府部门拨付和指定)。全面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二是要制定发展纲要和经营策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长效运行机制,提高科学的管理水平;三是要立足自己的产业优势,拓宽发展空间和渠道,逐步形成一条自主创新的产业链;四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科研院所以改革为契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模式,建设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的科技型企业,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借助文化的渗透力,建设自己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例如:北京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的“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神,创世界一流”。从他们的企业精神不难看出,这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彰显了本企业的鲜明个性。因此,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应该秉承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借鉴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精心构筑自己本企业的文化体系。

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将事业型单位转变为科技型企业,由依赖型转变为自主创业型,这一重大的变革,标志着新型科技型企业的诞生。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不仅给科研院所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适者生存勇者上。面对机遇与挑战,科研院所必须冷静地分析和思考,认真地研究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下大力气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价值观念还停留在“大锅饭”的氛围里,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很模糊的,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这些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是科研院所不可回避的,又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诚然,科研院所要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科研体制的改革,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打破“大锅饭”的旧观念,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不利因素。除此外,还要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号召力,渗透力的作用,借鉴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战略。

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

全国开发类科研机构有5000多家,职工总数约56万人。在这些科研院所中,大多数具有成立时间早,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殷、各类人才济济、文化底蕴厚重的特点。另外还有一支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坚强的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院所与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行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文化基础较好。因此,建设一个以企业文化为灵魂、以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形象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根本的企业文化,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科研院所有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科研院所大多数是在建国初期成立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中,科学技术领域更是一片空白,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更多,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老一辈知识分子,克服种种困难、不畏艰难、不计个人得失,在一穷二白的国度里,建立了多行业多学科的科研体系,并逐步成长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科研队伍。他们的这种坚韧不拔、敢于开拓、勇于奉献的创业精神,成就了科技界的事业基础,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科研院所有自己的人才优势

转制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从整体上看,其文化结构、知识水平、个人素质都比较高,他们是单位的骨干力量,对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激励他们的斗志和创新能力,把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和单位的荣辱与兴衰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才能与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好,确立一个大家认同的价值观体系,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为单位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三)科研院所有技术成果的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奋斗,科研院所不仅聚集了大批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而且获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老一辈科学家和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克服种种的困难,开创了科学技术的崭新天地。在国防科学、机械制造、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石油冶金、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甩掉了科学技术落后的帽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享誉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今他又创立了“隆平高科”的品牌文化,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可见,科研院所可以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成果,为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注入活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当前,转制科研院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但是,不能因为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要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不畏艰难,勇于开拓、乐于奉献、敢于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单位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成果优势、充分利用本单位的特点,将优势文化概念,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之中,确立本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燃.浅析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北京:中国外资,二零零八,(6).

[2]王孝清.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经济师,二零零八,(1).

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评价意义

中图分类号 G7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09)08-0090-02

高职院校应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来服务于社会经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高职学院科研工作由其办学定位及层次所决定,其成果评价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的做法。现在一些高职院校无论是在院级课题还是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中,应用型的课题大多是以论文的形式结题,有些虽说能做出“样品”或“模型”,但社会是否需要?有无开发应用前景?能否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急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成果评价体系,不然投入巨额资金的研究课题,最终只能发表几篇档次并不高的论文或只能做出仅能成为教学模具的“成果”,那“产学研”功能就无法实现。因此,迫切需要在高职院校构建教师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1 创新评价体系,形成导向机制

美国教育家斯塔费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开展科研成果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广大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以不断获得完善和发展。科学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对整合高职院校的科研资源、促进科研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从而使高职院校整体科研实力得到提升。

建立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体系是科研目标的具体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与导向作用。一方面使全体教师明白质量要求与标准,另一方面通过依据评价指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激励政策,使教师知道应朝什么方向努力,从而引导教师的科研行为,形成目标导向作用。高职学院应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及科研定位,来决定各专业、学科和应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项目的研究,各专业的教师应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非专业范畴内的非学术性论文不能计算科研业绩,以防止不讲质量的急功近利倾向, 避免制造过多的学术泡沫,节约有限的科研经费。

2 净化学术风气,营造和谐环境

国家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科学技术评价应该有利于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激励科技工作者勇于从事原始性创新研究。”在高职院校开展科研成果评价,应当看其在本研究领域的实际创新和贡献,而不应简单地看其发表的论文数量;应看其在“产学研”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不是只看他的文字材料;应看其所在系部科研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而不是看一两个人的“单打独斗”。

客观的科研评价指标是一堆量化了的规章,特别是在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科研项目、科研奖励、发明专利等等都能建立数学模型来量化,它在约束与规范个体或集体科研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能够提供一种无人为因素或较少人为因素干扰的客观标准,为教师的职称评定、科研能手评定、专业带头人等荣誉的评定提供较为客观的依据。量化了的评价指标体系,其考核的核心是质量与实绩,关键是公平竞争,这种公平的考核能保证优秀的年轻教师有机会进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使广大的青年教师感到有盼头、有劲头、有奔头,有利于引进和留住人才,有利于教师队伍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的稳定,更有利于那些热爱研究的人员可专心搞科研。

3 合理考核教师,构建激励机制

马克思对动力源泉最精辟的概括:“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每一个具体的现实的人,都有其自身的需要,并且总是在为满足需要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华中师大张燮教授指出:“人的工作动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在动力、外界压力和目标吸引力。”科研奖励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依靠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立。目前,存在着急功近利、学术浮躁、甚至学术腐败,这些归根到底都是学术奖励制度与科研评价体系存在严重缺陷或弊端所造成。事实上,客观科学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发明创造潜能的激发,不仅能够吸引人才,更能够稳定人才,能够激发人才潜能高水平的发挥。反之,在科研成果数量大幅提升的同时,会出现科研水平滑坡、科研道德有所沦丧的情况。

高职院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进行科研业绩评价,必须考虑学校定位和教师实际,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教学工作业绩和科研工作业绩可以相互比较和换算。避免采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科研工作的“一刀切”式的方法,达到质量和数量相统一、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科研业绩。科研量化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岗位津贴、奖励惩处等紧密挂钩,通过量化考核,人人都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今后努力奋斗的方向。通过科研业绩评价,教师的阶段性科研劳动业绩得到认定,同时按照考评结果实施奖惩措施,能激励科技人员更加努力工作。

4 完善管理制度,实现规范管理

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山东大学教授曾繁仁指出:“学术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学术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与正规化的标志之一。事实证明,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对学者和学术工作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对于学术的发展与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科研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经过相关调查,目前在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成果质量进行评价的管理制度很少见,通过研究探索以质量考核为主体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使科研管理部门明确学院科研业绩的状态,有利于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和功能发挥,同时也为科研决策提供依据,使科研管理从粗放型的成果统计管理向规范的科研绩效化管理转变。同时,对从事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实行不同的考核办法,使科研业绩考评更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

5 提高社会形象,服务经济建设

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指出:“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把应用研究放到重要位置,主动参与创新项目,加强与企业合作。要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层次和水平,积极构建网络化产学研结合体系,为企业提供更为有力的系统支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成功经验,是今后加强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改革实践,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服务活动,为企业解决生产第一线常出现的技术问题,这样既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更新了教学内容,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将课堂搬到了社会。科研课题研究要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将“产学研”的一系列科研成果向公众媒体展示,向社会展现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突出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开发型研究这个重点,面向生产实践第一线,注重从社会中最热门、最需要的技术、工艺中找项目,使科研来源于地方、服务于地方、受益于地方,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助推基地。通过提升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来改变社会、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看法,最终达到提高高职院校的社会声誉与地位之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论文摘要:科研院所转制后,面临着市场经济的考验与挑战,生存与发展是科研院所的第一要务。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知识分子的不畏艰难、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奉献精神,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灵魂,精心打造具有本企业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20世纪90年代末,在中国土地上揭开了科研体制改革的序幕,凡技术开发类转制科研院所完成了工商注册,从事业型科研单位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从依赖财政拨款到完全自给自足。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研体制改革,为转制科研院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给转制科研院所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生存和发展是当今转制科研院所的第一要务。现在,全国各转制科研院所都在积极地探索发展的新路子,认真地研究如何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研究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战略。大多数的转制院所成立时间早,且人才济济、技术实力强、文化底蕴深厚,有着辉煌的历史。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院所要与时俱进,要敢于创新、勇于开拓,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结合起来,树立品牌形象,打造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1.企业文化是企业形象的灵魂和支柱,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21世纪是一个不断学习、借鉴、创新的新经济时代,谁拥有文化的优势,谁就拥有竞争的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财富》杂志指出:“世界500强企业胜出于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公司善于给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凭借着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些公司保持了长盛不衰。”现代企业文化的概念是由西方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的。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市场的饱和、产品的同质化、服务的攀比性,已经迫使竞争升华到更高的层面。国际间的竞争与合作迫使企业必须建立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及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使得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自己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其成功的企业有很多。这里有老牌的北京同仁堂、杭州的胡庆余堂、还有新生的山东青岛海尔集团、广州的五羊本田摩托公司。显而易见,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理念相结合,并将这一企业文化理念去管理企业,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的作用如下:(1)能把握和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导向的作用;(2)能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形象,具有提升的作用;(3)能吸引和团结企业的员工,具有激励的作用;(4)能保持员工的稳定,增强员工的信心,具有稳定的作用;(5)能统一和规范员工的行为意识,具有约束的作用;(6)能提高员工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有教化的作用。

二、建设科研院所企业文化的意义和必要性

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全国各省区各单位在探索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要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矛盾和困难,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是要借助文化的力量,下大力气打造自己的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在万变之中,求这个“宗”,对于一个企业来讲,这个“宗”就是企业文化。有人说:“一个企业成功几年靠机遇,成功十几年靠权威和手段,成功几十年靠管理,成功上百年靠文化。”企业文化的奠基人劳论斯·米勒说过:今后的500强企业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人们已经意识到,先进的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在当今市场的激烈的竞争中,从表面看是单纯的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竞争。同时,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寻求更科学、更完整的管理体系,建设具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形成本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由此可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更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型企业的雏形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但是转制科研院所如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其思想观念如何转变,经营意识如何建立和提高。这些都是转制科研院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目前,科研院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彻底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中走出来,克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旧思想,旧观念(计划经济时期,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都由政府部门拨付和指定)。全面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二是要制定发展纲要和经营策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长效运行机制,提高科学的管理水平;三是要立足自己的产业优势,拓宽发展空间和渠道,逐步形成一条自主创新的产业链;四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形象,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科研院所以改革为契机,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模式,建设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的科技型企业,必须依靠文化的力量,借助文化的渗透力,建设自己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凡是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例如:北京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广州五羊本田摩托公司的“聚五羊灵气,取本田精神,创世界一流”。从他们的企业精神不难看出,这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突出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彰显了本企业的鲜明个性。因此,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应该秉承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借鉴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精心构筑自己本企业的文化体系。

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将事业型单位转变为科技型企业,由依赖型转变为自主创业型,这一重大的变革,标志着新型科技型企业的诞生。这一历史性的变革,不仅给科研院所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适者生存勇者上。面对机遇与挑战,科研院所必须冷静地分析和思考,认真地研究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下大力气解决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观念、价值观念还停留在“大锅饭”的氛围里,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很模糊的,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这些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是科研院所不可回避的,又必须认真解决的课题。诚然,科研院所要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科研体制的改革,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打破“大锅饭”的旧观念,摒弃一切不合时宜的不利因素。除此外,还要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号召力,渗透力的作用,借鉴国外的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战略。

三、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优势,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文化

全国开发类科研机构有5000多家,职工总数约56万人。在这些科研院所中,大多数具有成立时间早,技术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殷、各类人才济济、文化底蕴厚重的特点。另外还有一支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坚强的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可见,科研院所与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行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文化基础较好。因此,建设一个以企业文化为灵魂、以企业制度为依托、以企业形象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根本的企业文化,是完全可行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科研院所有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

科研院所大多数是在建国初期成立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之中,科学技术领域更是一片空白,面对的问题和困难更多,正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老一辈知识分子,克服种种困难、不畏艰难、不计个人得失,在一穷二白的国度里,建立了多行业多学科的科研体系,并逐步成长为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科研队伍。他们的这种坚韧不拔、敢于开拓、勇于奉献的创业精神,成就了科技界的事业基础,铸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并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的结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科研院所有自己的人才优势

转制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从整体上看,其文化结构、知识水平、个人素质都比较高,他们是单位的骨干力量,对单位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激励他们的斗志和创新能力,把个人的前途与命运和单位的荣辱与兴衰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才能与集体的智慧结合起来,显得极为重要。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要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好,确立一个大家认同的价值观体系,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为单位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三)科研院所有技术成果的优势

经过几十年的拼搏奋斗,科研院所不仅聚集了大批的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而且获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老一辈科学家和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在党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克服种种的困难,开创了科学技术的崭新天地。在国防科学、机械制造、生物工程、医药化工、石油冶金、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甩掉了科学技术落后的帽子。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享誉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他的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今他又创立了“隆平高科”的品牌文化,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可见,科研院所可以利用自己的科研技术成果,为本企业的文化建设注入活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当前,转制科研院所面对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但是,不能因为遇到困难而停滞不前。要像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不畏艰难,勇于开拓、乐于奉献、敢于创新,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单位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成果优势、充分利用本单位的特点,将优势文化概念,融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之中,确立本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燃.浅析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北京:中国外资,2008,(6).

[2]王孝清.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西:经济师,2008,(1).

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科研项目 创新 人才培养

近几年来,明确加强科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任务,首先就要实现科技兴校。因此学校把培养科技型创新教师团队的工作放在首位,教师把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确立科学思想,培养学生浓厚的科技兴趣、开拓创新的精神及实践操作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现以已经完成的厅级科研项目“Energy-saving电动开门机的创新研制与开发”为例,谈谈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的重要意义。该项目研究目标及内容主要有三方面:①从校企合作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出发,进行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②按照课题目标研发Energy-saving电动开门机控制器;③将研发的电动开门机控制器安装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中心大门,并出具设计方案和制造图纸。该项目的研究,不仅完成了课题研发新型控制器的研发,以实战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又可以工学结合的模式提高优秀学生的职业能力。

1 促进了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

经过到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多地多个院校和相关企业的多重考察,找到该研究方案的突破口:项目从“重视实践,促进发展”的要求出发进行研发。利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中心原有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通过课题组教师自行设计、编程,安装和调试,Energy-saving电动开门机控制器于2011年研发成功。与此同时,将此控制器应用于PLC应用技术的教学中,推广到高校实践基地建设,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确立了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了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的“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在教学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真实直观的实践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项目,把实训考核内容设计为“主项+辅项”的考核改革,同时在考核方式上还进行了“模拟考核+现场考核”的改革,对完善各相关院校“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技能实训设施,提高职业培训水平也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还有利于开展电工高级证、维修电工技师证等证书的培训考核。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经历了认识定位和模式的创新阶段之后,开始进入课程结合教材设备的革新阶段。实验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项目研究的结果,使实验室建设成为以满足学科实验教学为基本出发点,附带发展科研创新的任务,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工学结合实验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研发,学院与全国有名的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和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西的南南铝业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和科研基地,为教师科研、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培养了一支具有科研能力和科研精神的创新教学团队

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一方面探索培养学生的模式,即为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结合工程实践,加强技术创新和素质教育,面向企业、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的路子;另一方面是建立什么样的教师专业团队――承担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研发新产品,是建设科研型“双师”教学团队的最佳途径。“Energy-saving电动开门机的创新研制与开发”是本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双师”教师团队的建设进行的科研项目,从校企合作项目的研究出发,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以“专业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师团队模式进行“双师”教师团队的建设,使之成为一支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丰富、素质全面、能力高强、与企业密切联系的高水平科研能力强的“双师”专业教师团队。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研究获得的经验,学校积极创造教师进企业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相关项目的实践;建立“产学研”开放式办学机制。同时,学校也为企业中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提供充分的条件,鼓励先进的企业参与高校的管理和教学改革,校企互惠互利,以此推动产学研的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课题参与人员经历项目研究工作后,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和吃苦耐劳精神,成为学校创新教学团队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目前,原参与“Energy-saving电动开门机的创新研制与开发”的每个成员都主持承担了厅级以上的科研项目,带领新的青年教师,走教学科研学术道路。

3 科研与教学结合

第7篇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一)调查内容

为尽量确保调查的覆盖面和客观性,本次调查分别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角度拟定了3份调查问卷,每份问卷内容大致从自然状况、现有信息资源状况、现有资源利用状况、资源需求状况四个方面设计。

(二)调查过程

1. 了解情况,拟定调查问卷。

2. 联系调查学校,制定调查计划。

3. 深入学校调查,指导填写调查问卷。

4. 回收问卷,统计分析。

5. 完成调查报告。

(三)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涉及铁东区5所中小学校,总计发放学校问卷5份,教师问卷100份,学生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依次分别为5份,95份,290份。

二、调查结果

(一)学校方面

1. 现有信息资源状况。5所学校都有专门的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板报;总计藏图书30万册,电子图书900册,拥有报刊50种,每所初中及小学均有2个以上实验室,其中九中有5个实验室,每所小学均有1个科学实验室;3所学校有专门的校园广播站,保存有教师教学课件,占所调查学校的90%;课件总计1000个,平均每所学校200个;5所学校保存教师论文,占所调查学校的80%;论文总计600篇,平均每所学校120篇;5所学校图书室和阅览室有专职负责人;2所学校校园广播站有专职负责人,占有广播站学校的40%;2所学校有校园网站,有教师电子备课室,占所调查学校的40%;其中,2所学校校园网站有专职负责人,占有网站学校的80%;具备1个微机室的学校有5所;所调查学校总计有电脑250台,平均每所学校50台;其中,250台可以上网,第九中学每个教研组配1台电脑,每个班主任配1台笔记本电脑。

2. 现有资源利用状况。

(1)图书报刊借阅情况。5所学校认为现有图书和期刊基本能满足需要。图书周借阅率平均为10%,报刊周阅读100人次,周阅读率平均为10%。

(2)校园网利用情况。已建有校园网站的2所学校普遍认为,利用校园网站开展了许多教育教学活动,效果很好。如,利用校园网站进行教育教学管理,课程资源整合,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收发重要新闻,宣传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下载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或知识点进行讨论,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等。

(3)校园广播站利用情况。有校园广播站的3所学校中,有2所每天广播时间分别为半小时和15分钟。

(4)实验室使用情况。有3所学校实验室平均每周使用9次以上;2所学校每二周使用1次。有4所学校反映实验器材利用率较高,使用效果令人满意。只有2所偏远的小学实验仪器短缺,满足不了教学需要。

(二)教师方面

1. 资源利用及教研情况。

(1)工作中,除了从教材、教辅材料中得到教育信息,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加工、整理、上传和有效管理;通过QQ群、网络博客等媒体操作,实现科研资源信息的共享,通过报刊、杂志的摘录等。

(2)教师教研情况。90%的教师每周集体备课达到2小时左右;45%的教师平均每两月参加一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有80%的教师每学期上一次公开课。其中,25%的教师为了自身提高,愿意上公开课;认为自己上公开课收获较大的教师占70%;认为观摩他人的课收获较大的教师占85%;有5%的教师认为准备公开课费时费力,不愿上。参加校外业务培训或教研会议每学期1次以上的教师占90%;70%的教师能把培训的收获与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5%的教师不能把学习所得落实到教育教学中;1%的教师认为培训或会议作用不大,不愿参加。

2. 自身能力提高。

(1)读书状况。80%的老师喜欢读书、看报、阅读杂志、阅读教辅资料,10%的老师读得很少,10%的老师不喜欢。

(2)计算机使用状况。根据教学需要从互联网上查寻资料并下载,80%的教师能独立完成;10%操作不熟练,5%不常用。根据课程内容需要,30%的教师经常使用课件;50%上公开课时使用;10%每学期仅使用3次左右。有50%的教师结合教学需要能独立制作课件;30%请他人帮助制作;10%使用他人做完的;10%不会做。

(三)学生方面

1. 资源利用及学生个人成长状况。

(1)除了阅读课外有关著作、教辅材料,学生从其他途径获取信息情况,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信息的搜集、整理,通过QQ群、网络博客等媒体操作,实现学习资源信息的共享。

(2)电脑使用目的。关于使用电脑的目的,75%的学生认为可以扩大知识面,搜集学习资料;55%的学生认为可以学习计算机知识并练习操作;15%的学生用来收发电子邮件;50%的学生进行写作练习;30%的学生打游戏;35%的学生上网聊天。

2. 信息资源利用状况。

(1)读书状况。60%的学生喜欢读书,学辅材料、作文类、杂志类、中外名著类、意林等应有尽有,25%的学生不喜欢或读的很少,15%的学生不读书。

(2)电脑使用状况。有80%的学生家庭拥有电脑;20%的家庭暂时还没有。有25%的学生父母允许其自由使用电脑;30%的学生父母允许其一天使用一次电脑;20%的学生父母允许其一周使用一次电脑;10%的学生父母允许其每月使用一次电脑;15%的学生父母不允许其使用电脑。

(3)对现在学校信息资源满意状况。300份小学生有效问卷中,有240名学生表示满意,满意度为80%。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铁东区5所中小学校,有1所中学,4所小学,所调查学校、教师、学生都能认真如实填写问卷,因此调查结果可信。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农村中小学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和管理信息资源的经验

1. 教师本身的学习与教研活动,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每周的集体备课、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每学期的公开课活动,教师之间听课评课、相互讨论、共同切磋,校外培训归来后的汇报交流,等等,都是各校的常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的正常开展,无疑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提高了教师们的业务素质。他们中的一大部分经常去新华书店、图书馆购买、借阅书籍,并经常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写一些感悟类文章或论文。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学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学生有意效仿,敬师乐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学校的教育信息资源。

2. 图书室、阅览室建设比较完善。几所农村中小学,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图书室、阅览室,藏书比较丰富,期刊种类也较多,图书借阅有的还实施了电子化管理,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借阅和管理,为师生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提供了方便条件。

3. 校园广播站及宣传板报利用率较高。几所学校能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及宣传板报的作用,及时传播校内外的教育信息。广播内容大致为国内外时事要闻、校园新闻、历史上的今天、师生先进事迹、美文赏析、每周一歌、卫生防疫知识、安全教育常识等。普遍认为效果不错,受到学生欢迎。结合节日、纪念日活动及一个时期的国内要事等,几乎每所学校的每个班级也都有自己的宣传阵地。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既受到了教育,又锻炼了能力。

4. 实验室建设基本令人满意。学校实验室建设基本达标;中学理化生实验室设备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学生实验技能的训练提供了一定条件。每所学校至少有1个微机室,多数基本能满足学生上课需要。

5. 储备资料库教师自制教学课件、教育教学论文及教学案例等。这样可以达到资源储备,经验积累、借鉴、共享的目的,并为学校的整体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软件基础。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不均衡,各校教育信息管理经验还不足,差异较大

1. 区域差别较明显。从第九中学来看,学校教育信息资源配置设备比较先进,质量比较好,资源利用率较高,这与该校领导高度重视有关。其它4所小学相对薄弱些,资源配置比较落后。

2. 藏书数量和质量不等。室藏图书有的达到7万册,有的还不足2万册;有的勉强达到,但多半图书年代久远,比较陈旧,质量较差,利用率较低。有的学校期刊订阅50多种,有的仅有10种,只能在校领导处传阅,一般教师和学生较少有机会借阅。

3. 硬件设施建设不均衡。第九中学拥有100多台电脑,其它小学有的仅有30台;第九中学建有2个微机室,其它只有1个;有的学校电脑都可以上网,有的只有2台可以上网;有的学校没有教师电子备课室,还没建成校园网站。多数学校反映电脑数量不够,设备配置陈旧;已建网的还需要增加宽带。

4. 师生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能力上存在差异。虽然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熟练地从互联网上查寻信息并下载,但还有极少数教师操作能力较差,基本不会利用网络;大多数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独立制作课件,并在教学中经常使用,还有一部分教师自己不会做,只有在学校要求的情况下才做,如上公开课、在读写方面,仍有部分教师阅读书报的时间有限,撰写教学文章比较被动,有的甚至上网下载或抄袭。有时计算机课内容的安排也比较随意。

5. 现有资源开发和利用还不够充分。图书报刊借阅率不高,大部分图书呈闲置状态;有的学校实验仪器设备保存完好,但使用不够充分;有的学校电脑设备也成摆设,限制师生合理使用;有的学校计算机课时数还不能按大纲要求保证。有的学校校训、班风建设还需重视。特别是学生,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还很有限,尤其需要对其进行阅读和上网等方面的指导。

四、对策与建议

1. 加强管理,落到实处。管理是质量和效益的保证,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需要科学的管理。教育信息资源的归类与汇总要规范、合理、系统。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既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有所把握,也对即将投入的各种资源有所计划;各校应有专人负责,每项工作都要及时反馈,落到实处,明确其开发的意义和作用。

2. 加大投入,更新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硬件条件较差的学校,有关部门应尽快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设施问题;对设备配置已经陈旧的学校,有关部门要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解决。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与实施、一线课堂教育教学指导。应尽快建立电子图书馆,充分发挥网上资源的优势,有利于师生自主学习;应有选择地购买一些优质资源库,配套的教学光盘、指导光盘等。要调动广大教师共同参与、合作建库,使教学资源库内容不断充实、更新、丰富网络远程信息教育。

3. 强化培训,提高能力。现在社会是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发展也是飞速的。对信息资源管理人员的培训迫在眉睫,可以开设网上培训专栏,也可以组织一些切合实际的培训。各校都比较缺乏专业、懂行的图书室、实验室及网络管理人员,对他们进行思想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运用仪器设施的操作技能,让教师走在时代信息的前端。

4. 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对信息资源开发和使用效果较好,学校要继续扶持,高度重视,帮助总结经验,培养典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资源共享的理想效果。

5. 加强指导,因地制宜。应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使用教育信息资源。对学生的读书、实验、上网,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应增加对学生开放的时间,引导学生大量阅读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书刊,指导学生多思考、多实验,教育他们爱护实验设备,热爱科学,追求真理;要保证计算机课的课时和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健康上网,提高自控能力。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人才、促进科研发展等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教学发展、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今年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招生人数的扩大,高职院校对教师的需求逐年上升,很多青年教师加入到高职院校中,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高职教师,成了高职科研发展的主力军,成了高职院校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科研主观能动性,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存在的问题

1.实践能力不足。由于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培养的是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而要求教师有过硬的实践能力。虽然青年教师为高职教育带来了活力,但是他们大多毕业于普通高校,刚从学校毕业不久就加入高职院校,专业实践经历少,动手能力欠缺,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比较普遍。

2.科研能力不足。由于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经历,对于社会需求把握不足,因此在科研上表现为对新的学科问题把握不足,不能解决专业问题,科研创新能力就更低了。

3.单纯追求证书,为考证而考证。为了建设双师型人才教师队伍,不少高职院校都要求教师要有相应的专业资格证书。但是青年教师由于缺少工作经验,在普通高校学习时没有及时考取相应证书,工作后才开始准备考试,通过死记硬背获得证书,因而很容易忽略专业实际应用的问题,不会因地制宜、灵活变通。

二、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意义

1.高职院校发展的动力。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闻名。若教师的科研水平低下,则学校相关专业发展欠缺活力,不能跟上社会时代的步伐,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与实际需求脱轨的。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当务之急。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求。因为高职院校的特殊教育地位,决定了高职院校需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很多教师知道“授之以鱼”,却不知道如何“授之以渔”。只有加强科研能力,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从科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课题,才能不断丰富、提高教师素质,才能保证双师型教师建设的稳步发展。

3.高职院校链接产学的桥梁。产学研不分家,高校教育中,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应当具备产学研相应的能力。只有通过提高“研”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将“学”时碰到的问题解决好,应用在“产”中;才能将“产”时碰到的新情况,以理论成果体现在“学”上,以此保证产学研的良性循环。

三、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

1.在职提高学历或学位。高职院校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博士。有条件的,可以为青年教师报销部分学费或以奖学金方式奖励,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在职读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邀请专家为教师讲学。高职院校可以邀请国际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进行专题讲座或学术交流。通过聘请行业名家担任学术或专业建设顾问,使青年教师聆听名家指导,感受大家风范,改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和教科研水平。

3.将青年教师派往基地实践锻炼,适当安排访问、考察、研修。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习基地和专业的需要,选送部分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管理才能。这样在锻炼中,青年教师既可以锻炼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新课题,锻炼创新意识。对于和国内外院校建立合作关系的高职院校,应当适当选送青年教师赴国内外做研修或考察。这样不仅可以开阔青年教师的眼界,更是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良好途径。通过对比学习,知道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才能促使青年教师积极学习,不断提升科研能力。

4.科研竞技评比。为强化青年教师的科研意识,高职院校可以设立青年教师教科研专项基金,在政策上向青年教师倾斜,鼓励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同时,学院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教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将评优结果作为年度岗位考核的依据,并与晋级、晋职挂钩。这样才能保证青年教师真正投入到科研中,而不仅仅是上课下课式的教学生活。

总之,青年教师的发展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各个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中提出的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途径,只是几种方式中相对效果好、推广性强的方法,各个学校应当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投入到科研中,多管齐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职教育研究,2010,(02).

[2]王江涛.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基本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北京劳动保证职业学院学报,2011,5(03).

第9篇

 

0导言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和需求的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众人瞩目。城市公共空间是人们工作和休息之余的重要场所,它是城市的客厅,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展现城市精神文化面貌的重要地方。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对于建筑学及规划中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方面有哪些意义?针对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营造中出现的众多问题,我们应该用什么思想和方法原则去处理这一问题?

 

1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与实践的起源

 

希腊建筑师C.A.杜克塞迪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研究人类聚居的理论,又称城市居住规划学、人类环境生态学。1965年在希腊雅典成立人类聚居学世界学会。

 

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仅仅各自研究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侧面,而人类聚居学则要吸收上述各学科的成果,在更高的层次上对人类聚居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了解和掌握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一方面要解决人类聚居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造出良好的人类生活环境。

 

杜克塞迪斯按规模大小把人类聚居分成15级层次单位:个人、居室、住宅、住宅组团、小型邻里、邻里、集镇、城市、大城市、大都会、城市组团、大城市群区、城市地区、城市洲、全球城市。这15级单位上下互相联系构成人类聚居系统,要想解决各层次中的问题,必须对整个系统进行研究。

 

2当今城市空间的意义及其所面临的问题

 

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一方面由于社会模式的变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减少,人际关系变得冷漠,因此在建筑学科上,比如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中,人们迫切需要一些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

 

近些年,学界已经提出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全球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能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破坏,空气和生活垃圾污染,气候异常等再次让人们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不再是只重视经济发展的局面,而是要达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3我国人居环境的科学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

 

中国古代是以"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思想来造城的,城市设计是在做如何能更好的体现"君权神授"思想,而不是在满足普通人的需要,城市公共空间多是自发形成。近代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建筑理论及实践经验的传入,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建设触动很大,城市空间建设方面基本上是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于是,当今流行的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很多理论大多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4中国当今城市空间设计的具体实例

 

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在中国,随着现代社会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的趋势开始抹杀地域文化,致使当地文脉出现断裂,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在商业街的建设问题上,全国的商业街不计其数,而商业街上的商铺品牌内容大同小异,建筑立面和围合空间也基本上清一色全是国际化,现代化,缺少地方特色。另外由于汽车越来越多,后期管理存在问题等,更加恶化了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使这些空间变的不合理,不自然。

 

当然,结合科学人居环境的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也是屡见不鲜,接下来说几个关于西安的城市公共空间例子。

 

4.1大雁塔广场

 

大雁塔广场保持了与城市道路,周围步行系统的合理联系,增强了广场交通的便利性与易达性,由于景观连续性的需求,而采用地下通道的形式来联系从雁塔路到广场上的人群,整个广场作为一个交通岛避开城市交通对广场人流的影响。广场保持了与城市环境的联系,将广场与大雁塔,陕西民俗大观园,陕西戏曲大观园和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之间进行了整体化研究。广场的人行出入避开了公交汽车站点,但又保持有一定的联系,停车场设置在人行入口的西面,阻止了汽车对广场空间的干扰和侵占。通过序景(喷泉)--主景(大雁塔)增强了广场的统一性和可识别性,产生了方位感,秩序性和导向性。

 

地面以及周边实体建筑限定出了大雁塔广场的空间形态,大雁塔北广场是三面围合型广场,南广场是三面开敞型广场,广场周围建筑物的围合形态很好的保持了广场空间的整体性和连续性。通过轴线,序列的空间组织方法,有效的达到了喷泉池--大雁塔--玄奘雕塑这一空间虚实有序的连续性。设计中利用了多种空间组合方式及物质设计要素,形成了广场空间的标志性视觉主导界面,在尺度,轮廓,底部构图,细部处理等方面协调呼应,保持了界面的连续性。

 

4.2书院门步行街区

 

书院门步行街区结合了西安市总体布局,保持了街道与城市地形地貌的协调,与历史,地域文脉的呼应,成为一条展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动的博物馆。根据街道的性质,服务对象及交通承载能力,确定了街道的形式,剖面宽度,结构模式;充分考虑了城市街道静态,动态景观构成要素,并进行了一体化设计,实现了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街道两侧种植落叶树种,满足正常需求的同时也加大了绿化。出入口设计采用了牌坊和跨界牌楼的形式来限定环境,减少了外界交通干扰,增强了街道的标志性。内部街道与顺城巷的关中民俗体验长廊产生了密切的联系,结合的很好。街道内部合理安排了机动车,非机动车,步行,停车区域以及相互关系,景观小品,座椅和垃圾箱的外形与周围环境十分融合。

 

街道内部具有很好的空间封闭感和序列感,由于书院门步行街是折线型的街道,在街道转角处设计有小型广场,放大了空间节点,形成小的供人们驻谈,欣赏的空间。书院门步行街具有很好的空间连续性,通过建筑,景观要素的视觉连续性,强化了街道的形态特征,很好的表现出了与人文景观相一致的建筑立面尺度,轮廓,门窗,色彩,质感,风格及符号。考虑到步行运动方式的人们对场景重复变化的时间和距离的感受,注重了对场景的细节,空间节奏变化,景观的丰富多样化,以达到人们慢速行进中步移景异的感受体验。

 

5结语

 

引用一段吴良镛先生的话:"建筑学要融合环境,技术理念的发展,从单栋建筑的设计走向建筑群落的规划与设计;城市规划要融合经济,社会,地理等,从城市走向城乡区域的整体协调;景观学要融合生态学等观念的发展,从咫尺天涯走向大地园林,为人居环境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或许只有系统化,生态化和人性化是建筑以至于城市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当今建筑学科的高速发展,我们更要在建设和营造公共空间上以系统化为手段,生态化为目标,人性化为职责,相信我们能用人居环境科学思想的方法论将我们的城市建设的更加亲切。

第10篇

思想意识

思想决定行为,关于什么是教育科研,你怎么看待教育科研,对教科研教师的认识大致有三种:一是把教科研神秘化、专业化,认为教科研是专家的事。二是把教科研与教育教学等同。行动研究,就是教育教学工作本身,教科研被行动取代,往往只有行动没有研究。三是把教科研形式化、庸俗化。认为教科研就是写文章,摆花架子;就是电视里有影,电台里有声,报纸上有名。调查表明:教科研工作的广度和力度还不够,教师的教科研知识还很模糊,欠缺正确的认识。大量的教科研实践表明: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科研能力是21世纪教师必备的能力。教师的科研意识尤其是思想意识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科研行为,制约着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形成。

认识决定行为,及时引领教师对教科研的看法,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科研联系起来,把教师的生命意义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联系起来,从自身的成长和生活的意义入手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让教科研成为工作的支撑点,科研能力成为核心素养。

学习意识

学习意识是对什么是学习,你的学习习惯是怎样的等问题的思考、觉察和认识。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他是怎样看待学习这件事,他的阅读习惯如何呢?笔者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①是否有固定学习时间。有固定学习时间的教师占60%,学习时间在1至2小时;没有固定时间的教师占12%,学习时间不固定的占38%。②近期是否看书学习。近期看书的占17%,其中看专业书籍的占14%,看其他书的和没看的各占3%。③订报刊情况。订一份杂志的占40%,订二份杂志的占31%,没订杂志的占16%。④最喜欢的书。喜欢文史类的占25%,喜欢专业书籍的占12.5%,没有最喜欢的占18.7%。⑤喜欢看的报刊杂志。喜欢看日报类的占10%,喜欢学科类的占45%,喜欢生活类的占26%。

从以上数据看出,本区教师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看书、看报,学习范围从学科指导书到生活报刊、文史类书,但学习深度明显不够。在“最近看的书”“最喜欢的书”“订刊情况”和“最喜欢看的报刊杂志”中,80名骨干教师中无一人最喜欢教育专著,无一人读教育理论书,更无一人订阅教育理论性较强的报刊如《中国教育学刊》,而更令人遗憾的是有近20%的教师没有自己“最喜欢的书”,有占12%的教师没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而学习时间不固定的占38%。由此可见,骨干教师的学习习惯尚需进一步培养。

思考意识

学与思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我们分析思考意识,主要从“是否做摘记”“是否谈论读书”来进行。对于“是否做摘记”,调查显示:做占52%,不做占20%,摘记在学习笔记上占40%,不固定占6%。对于“是否谈论读书”,调查显示:谈占55%,不谈占16%,与朋友、同事谈占28.7%,与孩子谈17.4%。

教师自觉做读书笔记需要一个过程,为缩短这个过程,本区将教科研和教师教育相结合,规定教师每年做读书笔记的数量,并定期进行检查。从统计可以看出做摘记的教师占了半数以上,其中40%记在了学校规定的业务学习笔记上,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果做读书摘记是一个感性思考,谈论则是对思考潜意识的深化。经常谈论可以激活思维,触发灵感,使思考更有深度和灵活性,从而促进更深入地学习。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是个人劳动,群体结果。教育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因而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与沟通十分必要。而现实中反映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只有半数以上的教师谈论读书问题,其中占17%的教师是辅导教育自己的孩子。可见教师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氛围还远远没有形成,教师的思考意识还较弱。

探索意识与总结意识

由于探索意识和总结意识是建立在前三者即思想意识、学习意识和思考意识的基础上,因此受前三者的影响,教师的探索意识很被动。调查了解,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会经常发现一些问题,但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往深处思考,更没有结合理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研究,至于善于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者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与前面所言的思想意识极为一致,也导致了教育长期以来无特色教师、无拔尖人才,教了一辈子书只是个教书匠。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教师必须尽快由“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而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而言,不仅仅是理解者和选择者,更应该是探索者和创作者。

第11篇

(一)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首先是因为大学服务社会职能思想的出现。美国在1862年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以赠地的形式鼓励举办农业学院、培养专门人员,以便更好地为农民提供服务。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明确表达了把服务社会作为基本职能的办学理念。正是服务社会这种办学理念,促使了人们更为关注教学科研的社会影响作用。到了1951年,斯坦福大学通过出租土地以及转让技术的方式建立了工业园区,形成了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源地。

由于服务社会理念的提出,科研已经不是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时期所追求的纯粹知识,而是理论性、应用性、技术性兼顾的知识。也正是凭借科学研究成果,现代大学改变了深居“象牙塔”而“与世隔绝”的形象,切实解决社会上的一些工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服务社会功能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虽然教学工作也属于服务社会的范畴,但是较之于科学研究,其效果不甚明显,而且周期较长。当然,科学研究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甚至是脱离教学工作而“异军突起”,根本原因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具有了强大的功能和社会影响。

在19世纪电气化革命的基础上,20世纪下半叶人类社会又发生了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化革命,科学技术的功能日渐强大,其地位也日渐显赫。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也正是在“生产力思想”的驱动下,大学科学研究以服务社会为名取得了膨胀式发展。我们不能否定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以利益观念为主导势必会忽视其原本价值,产生“科研漂移”现象。

(二)“科研漂移”现象美国高等教育学家伯顿•克拉克提出了“科研漂移”的观点。他认为,“在科学事业不断强化和分化的背景下,一大批高知识专业相继出现,这些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对资金、设备和人员等方面的要求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各领域的专家们为尽快产出预期科研成果,对其所处的科研环境的要求也相继提高。在这一背景下,各类研究活动开始向专门化的科研场所聚集,而与同时进行科学教育、学生科研训练和科学研究的大学疏离开来。这一现象在近代科学发展史中逐步显现,众多近代的科学研究逐渐离开大学的教学场所,而移至专门从事学术科研的科研中心、实验室和研究所。”这种科研活动从大学的教学单位和中心课程框架中分离的现象被称为“科研漂移”。“科研漂移”现象的产生,必然导致大学科学研究对其人才培养职能疏远,甚至是积压教学而产生异化。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职能的强化证明了政府利益的需求对大学“科研漂移”的强大推动力。一战时研究型大学已开始参与联邦政府科学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在研究型大学内出现了专门化的科学研究。在二战期间,美国更是在研究型大学内建立了各种专门的国家实验室,组织全国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家集聚在国家实验室进行战时军事科研,如雷达、原子弹等先进武器和青霉素等重大医学成果均出自大学实验室。建制化的科学研究极大地满足了当时战争状态下国家对军事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为战后继续服务于社会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实力,加快了其走向科研体系核心的步伐。但是,伴随着政府科研资助不断提升的过程,是大学科学研究功利主义思想的膨胀,一些大学过分执著于科学研究活动,形成了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国家实验室,而使科学研究脱离了教学过程,使得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日渐微弱。

二、功利性科学研究背离了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统一原则

在洪堡看来,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真正目的,大学实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是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真理的好奇心和方法,使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完成自我发展。洪堡“由科学而达至修养”的理想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科研确实是在大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科研并非天然地促进“修养”。随着经验科学的发展,今天“大科学”时代的大学科研已经与“修养”和教育渐行渐远。科研不但越来越不具有教育价值,而且还在不断挤压教学在大学中的生存空间。

(一)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分化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它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的规模、结构、发展速度等。经济的分配趋向直接影响到教学和科研的地位和教师的取向。由于教学效果的长效性和内隐型,科研成果的高产性和速显性,科研工作更容易测量和评价,往往会出现教师向科研方面倾斜。而且,教师从事教学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存在冲突,在矛盾中往往倾向于取科研、舍教学。于是科研逐渐从教学的视野中淡出,走出校园,走入市场。这样,教学与科研的联系由于教师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的变化而变得松散。同时,由于能带来更多的利益,科研逐渐成为了大学教师努力追求的活动,成为了一种“主义”。在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大学教师普遍对校园以外的世界和本学科学术的发展更感兴趣,而常常忽视自己校园的教育教学职责。

一些大学组织制度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上也存在偏颇。国内有研究发现,大众化、功利性的大学评价体制和社会价值观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性质及其处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由于存在对“一流”目标的盲目追求,科研成果成为了评价一所大学综合实力的重要度量标准,许多高校都将科研成果作为自身追求的首要目标,将科研成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和经济利益挂钩起来。而且将这种价值取向体现于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和教学管理方式之中,体现于职称评定、绩效计算和福利分配之中。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教学与科研的分化。

(二)科学研究与教学的融合社会不仅需要大学作为高深知识创造的中心,更需要大学通过对高深知识的探索培养出具备探索高深知识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无论大学科学研究如何发展,都不能忽视对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从事大学科研工作,对于不能为育人服务的科学研究要坚决舍弃,更为关键的是要增强科学研究的教育性,在充分考虑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再考虑学术价值和经济利益。

第12篇

2013年10月对于绵阳这座城市,意义非凡。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在这里举行,对绵阳、对四川、对全国都意义深远。

别样开幕式

对已经习惯于鲜花、文艺表演和冗长致辞的观众们来讲,“2013年中国科技城博览会”显得另类而独特。

没有鲜花和焰火,“智能”、“高科技”、“简洁”的开幕式让观众印象深刻。

10月15日上午,当时针划过这重要的时刻,“2013年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开幕式在绵阳市九洲体育馆绚烂开幕。50分钟的开幕式简洁却不失大气,朴素却不失卓越,绵阳的历史和科技的创新在9块巨幅LED展板上一幕幕越过眼帘。

开幕式正式开始,首先出现在舞台上的不是主持人,而是一个从科幻电影中走出来的大眼睛、白色的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到场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眼球,只见它缓缓来到舞台正中,“脑后”的机械臂“手持”话筒徐徐展开,调整高度和位置后,主持人四川省省长魏宏走到机器人旁边,宣布开幕式开始。

这是一场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和演绎,让所有嘉宾体验了一次别样的开幕盛宴。

从开幕式开始,这场以“创新科技·高新技术·军民融合”为主题的盛宴就将绵阳这座城市的风采和魅力昭告天下。

推介会上的新事物

为期4天的科博会项目纷呈,精彩不断,科技成果和交易、人才交流、高新技术产品展示展销、科技创新发展论坛是本次展会的四大板块,涵盖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科技城优势产业投资推介会、四川四大经济片区投资推介会等七大主题活动。

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携大批优势科技项目参加了科技投资推介会。推介会上各大经济区都拿出了最具特色、最具潜力的产品进行大比拼。

成都经济区主要带来了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项目,川南经济区带来了机械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投资项目,川东北经济区将自己的特色项目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生物医药、油气化工带到了科博会上,攀西经济区更是大力推广钒钛、化工、太阳能等新型能源。

“3D打印机是什么东西?听起来好洋气”。学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杨灿对成都经济区展示的这个新事物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杨灿知道了原来3D打印机是把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在展览现场,陈列柜里的杯子、手枪、佛像等都是3D打印机制成的。

“打印机也能打印出3D效果,将为以后的工业设计、美术设计等节省很多时间。”杨灿说,回到学校要和同学好好分享下这个信息,让大家都关注3D打印机。

3D打印更被视为新兴工业化力量。中国国产3D打印技术已经在为航空航天、电力、石化等行业设备提供关键零部件。西北工业大学展出的一个高达3米,重100多公斤的金属构件,就是由他们研制的一款3D打印设备制作,并将用于C919国产大飞机。

在川东北经济区的一个展区内,许多市民对一台导流分质净水器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对现在水质状况堪忧的市民赵秀春阿姨详细地听工作人员讲解这台净水器的原理和用途,并不断点头表示赞同。当得知这台净水器要8000多元时,赵秀春有点惊讶,但她表示如果能有效改善水质还是可以多推广。

除了推介吸引市民的产品,川南经济区更展示出一大特色——市州抱团发展。8家来自川南的企业分别带着项目走上讲台,将切割床、净化设备、全智能灌装机组、生物质固体燃料成型机……一一推介。

“天宫一号”的太空之旅

会场里,市民能直观感受到当今高科技发展与产业创新、军民融合的最新产物,这让许多人惊喜不已。

天宫一号1:1模型舱在1000平方米的航空航天特色展区里显得格外显眼和夺目。同尺寸的白色模拟舱似乎在向所有参观者诉说周游外太空的见闻和喜悦。

开馆才几分钟,模拟舱外就排起了长龙,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滋滋地等待着进去体验一次当航天员的滋味。“在电视上看到过,今天这么近距离接触,太激动了。”绵阳市民张小姐起了个大早,就是为了来过一把航天员的瘾。

“3,2,1……点火发射”,伴随着舱内提示音,“天宫一号”顺利升空。4位宇航员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始了陨石撞击,采集陨石标本的的神奇太空之旅。模拟舱内,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此次市民太空体验主要是为了让他们直观地感受火箭升空、起飞、进入空间站进行对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在座的4位宇航员协同配合,最终成功进入空间站。

虽然只有短短8分钟的体验,但逼真的舱内效果让市民们大呼过瘾。“虽然操作不好仪器,但是体验了航天员的生活,感觉真好。”市民李凤英走出模拟舱后还在为刚才没有和朋友配合好而遗憾。

除了天宫一号模拟舱,未来空间站全息影像、探月工程、航天技术应用展区都驻足停留了大量的市民,这一次的航空航天展区让所有人过足了太空瘾。

20秒就能搭建好一个帐篷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在本次科博会上,民用帐篷以20秒的神奇搭建速度征服了在场的市民。这个军用帐篷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节约人们的时间,同时,严实的质地让不少市民将其视为户外旅游的首选。

创新 让想象发生

绵阳成为战略性新型产业地和高端产业地当之无愧,几组头衔定义了其地位: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科研生产基地,西部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全国首批12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之一。

这一切殊荣依赖于四川高新产业发展的大背景。

在绵阳科技城,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8个,省级达到57个,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达到180个,产业技术联盟建成8个。近年来,绵阳科技城累计实施各类国、省科技计划项目近2000项,获专利授权超过1万件,近3000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近千项新技术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这些数字看似抽象,却在此次科博会上真切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聚集了大量人气的长虹数字家庭体验馆,正是此次科博会上创新产业的特色。“长虹,让想象发生”,长虹数字家庭体验馆的主题词引来了市民们的好奇和关注,到底是怎样的家庭体验能让人们所想的都变成现实呢?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

市民崔先生一早就在体验馆外排起了队,他希望能够体验“想象是如何发生的”。体验开始,作为主人的崔老师和妻子在房门前接受摄像头人脸识别,系统在确定了主人身份后,门自动打开了。进入房门,墙上的电子相册自动亮起,为崔老师展现出他们最爱的照片。舒服地窝在沙发上,电子茶几会出现代缴水电费等家庭事务的提醒以及休闲小游戏。

“打开电视”、“将空调温度调至24度”,崔先生对着电器下了口令,没想到这些电器竟然按照崔先生的指令开始运行。

“哇!饭都煮好了”,崔先生的女儿惊喜地发现回家就能吃上热饭。原来这都要归功于崔先生的“英明”,他在下班前一个小时就已通过手机遥控了智能电饭煲,这时热饭已经新鲜出炉。

晚饭后,裸眼3D吸引了一家人的兴趣,看一部好电影成为了消遣的最好方式。

除了客厅、厨房,智尚卧室、智尚书房都让一切变得简便快捷起来。扔掉各式各样的遥控器,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够遥控家里所有的电器设备,这样的智能化生活让崔先生神往不已。

“也许,现在我的家还不可能完全成为智能屋,但是将来会让我的家庭从冗繁的家事中脱离出来,接受方便快捷的新科技。”崔先生对于未来的家庭生活方式有了无限的憧憬。

4G体验馆同样吸引了大量市民的目光。在虚拟足球场上进行一场足球赛很是新鲜,只见两个年龄在13岁左右的少年用脚轻轻踢动平台上的足球,足球就能随着脚步摆动的方位和力度进行滚动。“虚拟的场地,虚拟的足球,为什么看起来这么真实呢?”许多爱好足球运动的参观者对这个新鲜事物感到新奇。

第13篇

关键词:新课程教育科研以课为本可持续发展

教师若不进行教育科研,很难尝到为人之师的乐趣,更别说成为出色教师。由此看来,在新课程背景下,一线教师必须致力于教育科研,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掌握新课标,了解新课程,在课改中享受快乐,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成功,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角色转变。

然而,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即进行理性的实践,并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开展更具有生命力的教育科研。

1、把提升自我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

如果把提升自我作为教育科研的目的,那么就能克服一些近期的、短效的功利行为,而?教育科研的动力就更足,意志就更强。因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自身发展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因此,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而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就是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并且把提升自我作为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

2、把解决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有许多习以为常的“经验”需要我们去重新审视,甚至是彻底地变革,这些都将是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的科研课题。由于战斗在第一线的教师在教育科研领域中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因此,教师在教育科研活动中不必求大、求新,而要结合自己每一天甚至每节课的教育教学实际,去发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新问题,捕捉一些有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行为现象,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或者说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去发现和处理每一天平凡的教育教学琐事。如:有一位小学教师,发现一年级的学生抄写生字一字多遍,负担很重,于是就进行了“抄四遍和抄八遍的效果比较”实验。结果证明抄四遍效果最佳。然后写成研究报告,论证“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大有潜力可挖而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这就是一线教师最好的教育科研,换句话说,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把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阵地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同时,课堂还是萌生、孕育、展现先进教育理念和教改实验方案的主阵地;教育教学的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既产生在课堂,也需要在课堂得到解决;新旧教育教学思想、观点也常常在课堂相互碰撞、相互促进;各种教育教学方案、设想要在课堂实施、完善和检验,许多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都产生于课堂。所以,一线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无疑要将目光放在课堂,将教育科研的行动落实到课堂,把课堂作为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新课程理念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课堂教学、体现于课堂教学的话,那么,新课程改革就不能成功。如果说专家们提出新的课程理念是一种创新,那么,一线教师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让新课程理念走进课堂,走进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样是一种创新,而且任务更艰巨、意义更重大。

4、把反思实践作为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

教育科研的方法有多种,但适合一线教师的主要方法是不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为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而进行的反思实践研究,而不是专家、学者们擅长的“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方法。当我们把满腔的赤诚投入教育时,必然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难题,由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诸多的困惑。把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困惑当作课题,这样,我们的教育实践,我们的教学反思就进入了科研状态。即:带着问题读书,根据理论来审视实践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加以实践。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和实践浑然一体,势必既散发着教育实践的芬芳,又闪烁着科学教育理论的光芒。

第14篇

[关键词] 医务人员科研诚信科技论文

一、医学科研诚信认知的概述

对医务人员来说,科研诚信就是在学习和科研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医学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人类知识产生的主要途径,医务研究人员知识的获取和交流都是以诚信为基础的。科研诚信,也可称为科学诚信或学术诚信,指科研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不欺骗、不弄虚作假,还要恪守科学价值准则、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Academic Integrity, CAI)将学术诚信定义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这五项根本的价值观。[1]

二、科研诚信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对于医务科研人员,在对医学科研项目的目标、意图、方法及程序阐释要诚实;对科学研究要真实可信,有关交流必须合理而充分;对事实要能被证明,在处理数据时要透明。科研人员都有对人类、动物、环境或研究对象关爱的责任。在提供引用文献和介绍他人研究的贡献时必须表现出公平。 同时还要担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同时通过科学研究,也在创造着生命奇迹。

三、科研诚信研究的意义及在科技论文中的体现

科研诚信直接影响科研环境,而科研环境对医学创新水平和医务科研人员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将其与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大力推进,才可能取得标本兼治的效果。科技论文是科研成果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传播记载科技信息的重要手段。[2]但在医学科技论文中也是科研不端行为存在的主要载体。

1.社会大环境的不良诱导,缺乏科研主观判断

科研不端行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医务科研人员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圈中,该文化必然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科研活动中,医务科研人员价值观体现在对科学技术自身的认识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认识上。

近年来,有关学术造假,论文抄袭事件如井喷状纷纷报道出来。各种潜藏的名利诱惑也是导致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医务科研人员很难申请到课题,一旦申请到,总想让自己的课题有个“好结果”,但是不是所有的实验结果都会成功,也不是所有的结果都是意料之中。为了调职、调级等部分医务科研人员的“铤而走险”只是为可能的“成功”获取所需的名利。

2.科研诚信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广泛倡导宣传

作为医院科研行政人员,对科研论文的造假没有足够重视。对作者的自述不怀疑,对科研实验数据很相信,对论文的产出过程不过问,对论文的真实性、科学性不探究等。同时很少在医院内对医学科研人员进行频繁的宣传教育,使之没有达到科研的一定共识。主要是医院对院内科研人员的信任,坚信“科学本身就是建筑在诚信基础上的事业”,绝不会认为科研人员会造假,相信绝大多数医务科研人员会本着科学、诚实的态度撰写论文,从实验中得出的科学论点。正是由于这种信任,使得科研不端行为的放逐。

3.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缺乏有力平衡杠杆

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与其制度有很大的相关性。在申请学位、调职调级、晋升职称、成果评奖等事情上,论文的数量、的刊物级别是十分重要的衡量指标。[3]为了能顺利调职调级、晋升职称,有的医务工作者就用不同的材料,同一个方法做相似的试验、得相近的结果结论,发表多篇文章。这是一种科研诚信的缺失也是对科研资源的一种浪费。大部分医务人员所想获取的不单单只是某种利益。一位医学专家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由于临床工作的突出表现,深得领导及患者的好评,工作总是没日没夜,但是由于没有时间写很多论文,论文数量太少,在职称任期考评中“不合格”。我们不得感叹,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对科研诚信产生了不利的导向作用。

四、对科研诚信自身的客观认识

医务科研工作者在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求真务实,不断追求创新,实事求是负责任的履行职责。对临床某些诊疗技术或药物疗效的总结,选对选准科研方向,做好基础研究与临床工作,实事求是,系统的进行某些技术或方法上的改良,建立净化的学术环境。

参考文献:

第15篇

关键词:科学人文主义;萨顿:人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2-020-02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二)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现科研中的人本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理论在当代社会工作教育、实务的发展上都享有特别的声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性观,“性本善”、“自我实现性”、“潜能”及 “以人为中心。“达到良好的心理氛围中的尊重与理解”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罗杰斯信奉“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是积极的、要求上进的,并在条件适合时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在《论人的形成》中,他曾这样描述:“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伴随着美妙的有条理的复杂性,向着他自身机体所能达到的目标前进。”他指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并认为“所有的生物学趋力皆可归属于这种实现倾向的名义之下”。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满足,而且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罗杰斯还认为,人具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这种潜能性使人得以发展和进行自我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