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水利事业的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水利经济;水利现代化;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TV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08-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水利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水利经济的发展也尤为乐观,不仅给社会带来了良好的效绩,同时在水利行业的运用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收获。江苏省靖江市拥有长江水域面积108.9km2,拥有长江岸线50.65km,处于沪宁长江水道的中心地段。同时,为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江苏省委政府1号文件、泰州市5号文件等,靖江市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围绕“安全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资源水利”等建设,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防洪除涝减灾、水资源安全保障与高效利用、水环境治理与环保等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正是由于区位优势、条件优势和政府主导,靖江市依托水利资源,形成了船舶制造、机电及汽车配件等主要工业门类,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水利发展现状与成绩
水利发展必然提到水利经济学这个概念。水利经济是水利行业各类经济的总称,是国民经济中占基础地位的一种行业经济,是水资源的整合利用、保护、管理以及旱涝灾害防治过程中各种社会生产的总和。他包含水利建设中内部及其相关联系的外部的所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水利经济的发展主要包括企业、环境与民生背景下水利经济的发展。以靖江为例,主要分为以下三类:水利相关企业收益、水利环境收益、水利民生收益。正是靖江政府长期以注重水环境为前提,结合政策的辅助,才实现了水利经济的科学发展。
水利发展成果:如何评价水利发展水平,目前主要依据水利现代化的标准。水利现代化是指在水利领域利用现代思维转变人类传统水利观念,广泛采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现代工艺设施,新型仪器设备,科学管理方法和网络化新型系统装备管理水利,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治防水污染,建立供需协调的发展机制和决策科学化、新型化的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过程。靖江市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同步跟上了水利现代化设施配备,从除涝减灾到水生态保护体系,再到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水利管理服务对应的系统设备。本文主要以靖江为例,在建设水利现代化背景下的水利事业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水系布局。靖江市充分利用南临长江,北接界河的区域优势,大力开挖整治内部河道,形成县级、乡级、村级三级河道管理体系,纵横交错,互相贯通,并与长江、界河相连的江河一体,融为贯通的水系网络,为城乡供水、防洪除涝、航道养殖以及治理水环境奠定了基础。
2.初步建成防洪除涝减灾工程体系。通过长江、界河等的综合治理,已经形成了以长江和结合堤防为屏障的防洪除涝体系,防洪减灾能力明显提高。靖江长江江港堤防长达95.69km,防洪能力达到设防标准。农村80%的区域达到了1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20%的区域达到了5~10年一遇的除涝标准。
3.水资源调配能力不断增强。靖江全面实行区域供水,开展了许多水资源调配方面的工程,实现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供给,重要工业和生活供水保证率分别达到90%和95%。在注重用水的同时,靖江市也关注节水工程的开展,随着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的成效,用水效率有所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46%。
4.水生态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取得了初步实效。为加强靖江市水功能区和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监督力度,对城区河道进行疏浚驳砌,大力实施农村“双清”工程,且为了处理好垃圾问题,以防出现垃圾入水现象,市财政划拨专款用于河道管理经费补助,伴随城区污水处理厂的落成,工业、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率不断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5.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显著。靖江市的水利现代化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投入放在了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实施农田水利重点县和专项工程建设,更新改造排涝站、灌溉站、防渗渠道等,农田灌排能力不断提高。
二、水利建设取得的效益
水利事业的发展,一定的投入是必要的。当政府投入或者自身融资时,要充分论证投入的产出,即效益。也就是涉及到水利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问题,国家、群体(行业)、单位(个人)三者目标取向理论上是一致的。首先要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水利事业发展的需求,其次是水利行业发展的良性的运行,再次是单位和项目的个人的经济效益。通过近几年的高投入,靖江水利事业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环境和社会效益。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水是万物之本源,随着人类对于优良环境意识的增强,大家认为现代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必须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皆佳的城市,而自然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水环境。靖江由于水环境整治滞后于开发,损失了不少亲水经济资源。近年来,靖江市政府在专门派专员前往新加坡学习水管理模式之后,针对靖江水利当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矛盾加剧的趋势,成功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水、治水经验,从污水处理入手,在民众中宣传环保意识,在规划中编制条例,在宏观层面进行机制改革。采取大力宣传人水和谐相处,形成亲水概念。编制并实行《水系综合整治规划》,开展水利机制改革,科学利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实现城市科学发展。随着靖江水环境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在政府工作的大力宣传下,人水和谐共处的新型人水关系形成,水文化理念将逐步扎根于人们的思维之中,形成强烈的亲水概念。同时,伴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城市地产价值被提升,并带动加快了城市发展的步伐。水环境的治理,改善了城市环境,客观上提升了城市功能和价值,以城市增值盘活城市资产,高速地集聚城市财富,并可以以其丰富的经济实力反哺环境综合整治,变环境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2.民生效益。在与水利相关的工业、服务业新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也为靖江市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而在水利经济新局势下,也有许多农民开始了创业之路。同时,靖江市的环境日益优越,人民在追求生活的同时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靖江的消费需求稳定增长,零售、餐饮等传统消费市场进一步巩固,文化、养老、健身等消费渐成热点,网络购物、仓储式销售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
3.企业经济效益。靖江依托水利优势,大力发展与水利船舶相关的工业与服务业,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与自身优势资源结合,使工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成功经济转型,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靖江企业发展的道路。靖江工业生产运行平稳,而凭借水利资源的船舶行业积极转型,先后承建集装箱船、钻井平台等高端产品。汽配、电机等传统产业加强技术研发和装备投入,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依托港口货源优势,推进“两业融合”,延伸加工、配送等产业链条,“四位一体”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也已经成为省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伴随开放水平的提高,港口开放功能日益强化。在四大联检机构的正式运行中,建成靖江港进港专用航道,疏港道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港口经济的发展无疑带动了外向型经济,引进外资,同时,增加外向输出。
正是企业响应当下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水利优势,才能开创水利工业与服务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并为今天靖江市工业、服务业新型发展做好了准备。
三、水利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东营市 水利事业 健康发展 思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水利事业也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提高和发展。如何搞好水利工作,提高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每个水利部门当前和今后的头等大事。纵观近十几年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的利用、管理等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水资源的应用已由原来的小区域的水资源的应用,发展到现在的跨地区、跨流域、跨部门的综合协调开发和应用,由原来的粗管粗放型,转变成了今天的科学管理节水型,由过去的单一部门建设转变为其他部门及企业等多渠道投资的参与。经过近二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东营市自行走出了一条水利事业发展的新路子。
1众览全局,统筹规划
如何做好水利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是事关某个地区、某个区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东营市是一座新建城市,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较差,土质沙化,个乡镇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城乡工农业生产生活一切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提供保障,输水以渠道方式进入大小水库后加以使用,由于水利设施简单而落后,小型水利渠系年久失修,致使农田灌溉采取大水漫灌,造成了黄河水资源极大的浪费。针对上述情况,东营市采取渠系配套工程进行整修防渗、衬砌处理,小型水库进行防渗、加固处理,建设东营水城储蓄黄河水,通过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同时也给城市、乡镇工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用水保障,减少了用水造成的经济负担,已成为群众喜爱的水利工程,产生了“小工程、大效益”的效应。
2多方投资,共同建造人水和谐社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水利建设的步伐加快,水利事业面貌已焕然一新,水利建设已得到社各界特别是农村的认可和赞同。但是,由于东营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方财政的资金投入相对也少,仅仅靠单方面的资金投入是很难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尽快改变东营市水利设施薄弱、资金短缺的问题,东营市积极引进其它方面的资金,大力发展地方水利,开发地方水资源,鼓励政府部门、乡镇积极参与水利建设。2005年东营市共开发大小水库30余座,新修输水渠道50余条,体现了水利工程“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社会各界相互参与共同打造一个人水和谐的东营。
3多种经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过去单一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已经不适应时展的要求。东营市通过对全市的大小水利设施调查和摸底后,于2006年对靠近黄河水源比较近的乡镇及利用黄河水种养殖业大户进行了重大改革,大胆尝试经营与管理和探索的新路子,发展到今天,已拥有寿光蔬菜大棚基地、龙居镇桑葚基地、懂集镇蟠桃基地、广南、南郊、耿井水库绿色供水项目等,一方面既解决了水利工程运行经费短缺的问题,同时改善了基层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职工的工资收入增加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使东营市的水利事业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有效节水,保护水资源,推进东营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虽然近几年已对水资源采取了保护,但对水资源保护力度不大,措施不够完善。面对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我们水利部门和水利工作者应把水资源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为此,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提高引黄渠首水费标准,减少水资源浪费
为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用合理的水价调整保护水资源,黄河渠首管理部门在目前执行供水价格的基础上,在提高农业和非农业供水价格,应把农业用水价格调整到0.05元每立方米;非农业用水价格调整到0.15元每立方米,并按引水量的100%征收水费。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节约水资源的效果。
4、2降低工业用水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合理调整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限制高耗水项目,淘汰高耗水工艺和设备。要严格控制用水量大的企业,如电力、造纸等;对重点行业推行节水工艺、技术、设备;加快节水设备、器具的研制;根据水资源条件,工业发展方向,对不同行业采取扶持或约束政策,合理制定水价标准,调整工业结构,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等,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进行节水改造和废水再次利用。
4、3回收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增强节水意识
4.3.1回收和重新利用废水,使其变为可用的资源是提高水的使用效率的方法。城市公共用水,如:冲厕所、喷洒道路、环境卫生、市政工程等用水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可是目前大多用自来水,如对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达标后,经过中水管网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道路清洁、汽车清洗、居民冲厕及企业设备冷却用水等领域,一方面有利于减缓城市用水供需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效提高环境质量。
4.3.2积极推广节水器具是节约用水、减少浪费的重要手段。从东营市的实际出发,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吸取各城市节水器具推广经验,切实做好节水器具的推广使用和改造应作为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5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水资源
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由于水资源的稀缺性、所有权属性及水资源凝结着广义或具体的人类劳动,应该加大水教育,改变过去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重新认识水资源。
关键词:农田水利 问题 必要性
原州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黄土高原西部的黄河上中游,清水河上游的六盘山东北部,属清水河、葫芦河和泾河三大河系的发源地。灌区植被稀疏,林带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春季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处内陆,地势高,又受欧亚大陆及青藏高原气团控制,形成冬季漫长寒冷,春季气温多变,夏季短暂凉爽,秋季降温迅速,春、夏季降水量偏少,灾害性天气多,区域降水差异大等气候特点。
一、农田水利现状
原州区境内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有水库灌区、小型井灌区、小型井灌区、小型扬水灌区、高效节水补灌区五种类型的灌区,现状灌溉面积为19.05万亩。
原州区现有中小型水库共计33座,中型水库3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11座;总设计库容3.2亿m3,因多年运行淤积,有效库容0.99亿m3。水库水源工程截止2008年,已有寺口子、冬至河、沈家河等3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完成,同时完成了张易、二营、杨达沟、黑洞沟、康沟、上店子等6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贺家湾、西梁小(一)型水库2座。
清水河流域有水库26座,包括寺口子、冬至河、沈家河等3座中型水库;贺家湾、青石峡、郭庙、陈家沟、毛家沟、海子峡、上店子、大马庄、潘家庄、杨达沟、黑洞沟、二营、清溪沟、吴庄、蒋河等15座小(一)型水库和蒋口、曹河、马庄、陕庄、杨庄、饮马河、上饮河、杨郎南门等8座小(二)型水库。至2008年已完成二营、杨达沟、黑洞沟等3座小(一)型水库的除险加固。
葫芦河流域有水库4座,包括张易、雨洛沟等小(一)型水库2座,宋洼、驼隆沟等小(二)型水库2座。截止2008年张易水库已完成除险加固。
茹河流域有水库3座,包括康沟、崾岘等2座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即小湾水库。
1.水库灌区
原州区境内现有水库灌区15处,主要包括有自流灌溉条件的沈家河、冬至河、二营、张易、康沟、上店子、郭庙、大马庄、陈家沟、毛家沟、青石峡、潘家庄、曹河、雨洛沟和陀隆沟等15座水库。这15座水库总的集水面积为948.1km2,年均来水量为5921.2万m3,总库容为1.27亿m3,已淤积0.57亿m3,现有效库容为0.7亿m3,水库灌区可灌面积9.44万亩,现效灌溉面积5.45万亩,库灌区已建设干渠总长128km,已砌护106km,完好率26.1%;支渠151km,已砌护93km,完好率36.5%。水库灌区工程老化失修,渠道衬砌少而且标准低,冻胀破坏严重。灌区现有干支渠279km,已砌护199km,衬砌完好率不足50%;衬砌后的渠道也都因冻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建筑物配套较差,缺少必要的测水量水设施,由于工程建设标准低,先天不足,加之运行时间长,维修资金缺乏,老化损失严重,工程带病运行,渠道供水极不安全。同时,由于畦灌面积大,土地不够平整,渠道及田间渗漏严重,大量水资源消耗于无效蒸发;造成灌区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36~0.48,单方水的粮食生产率不足1.0kg,处于较低水平。各水库的基本情况及灌区的基本情况见表3-1。
2.扬黄灌区
包括固海扬黄十二干渠的七~二十五支渠的19条支渠,和固扩十二干渠的一~六支渠、十八~二十四支渠11条支渠,共计30条支渠,支渠全长41.385Km,斗渠长60.54Km,涉及原州区三营、头营、彭堡三个乡镇,截止2008年设计灌溉面积为5.53万亩,实际灌溉面积为5.05万亩(包括寺口子及冬至河库灌区)。
3.小型井灌区
井灌区主要分布在清水河流域,有清河镇、中河乡、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井灌区。目前项目区有机井538眼,清河镇14眼、中河乡26眼,彭堡镇137眼,头营镇189眼,三营镇152眼,开城镇4眼,张易镇13眼(其中分布在沈家河灌区及固海扩灌区做为补充水源的机井127眼),大口井121眼(其中清河镇10眼,开城镇3眼,张易104眼,河川4眼)。机井主要分布在原州区境内清水河流域的中河乡、彭堡镇、清河镇、头营镇和三营镇,井深在100~180米之间,单井出水量为30~50m3/h,大口井主要分布在葫芦河流域和南部山区的张易镇、开城镇,单井出水量为30m3/h。项目区可灌面积7.52万亩,实灌面积5.73万亩。灌区现有渠道77.47km,已砌护57.4km,配套低压管道27.16km,其余均采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率为50~60%,水资源浪费严重。
4.小型扬水灌区
主要包括沟道扬水和骨干坝扬水灌区。小扬水灌区主要分布在清水河和茹河沿岸,目前共有小型扬水站8处,设计灌溉面积0.145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为0.12万亩。骨干坝62座,设计灌溉面积2.05万亩,由于后期配套工程无资金来源,现实际灌溉面积仅0.15万亩。
5.高效节水补灌区
主要分布在寨科、炭山、官厅、河川等原州区东部干旱片区,共建成生产窖36030眼,设计灌溉面积7.206万亩,由于干旱少雨,现有效灌溉面积仅2.37万亩,
二、加快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必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搞好农田水利是关系到我区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社会问题,是实现农民增收快富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农业得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其它部门才能具备最基本的发展条件。尤其是在目前水资源日趋短缺的情况下,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十分必要。
1.现有灌区水源无保障,渠道老化失修严重,不能正常运行,减少了有效的灌溉面积已建成以水库为水源的灌区中,项目区内大多数水利工程建于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地形条件影响和当时历史特殊原因,设计标准偏低,工程不配套,加之长期以来管理体制陈旧,管理粗放,手段落后,经费不足,缺乏工程良性运行机制,致使许多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目前,项目区的工程完好30%左右,各级渠道大多以土渠输水,缺乏末级农渠,在此之前,全部为土渠;斗渠全部以土渠输水,渠道淤积、滑塌现象十分严重,渠系配套设施简陋,输水、控水、调水能力较差,造成输水不畅。缩小了有效的灌溉面积。
2.渠道灌溉保证率低,灌溉水浪费严重
目前,在库灌区中,斗渠以下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0.40左右,亩均灌溉用水量高达400m3,水分生产率仅为0.25kg/m3。在井灌区中,配套渠系更加少的可怜,大多数都是土渠,渠道渗漏严重,造成农业种植成本大,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灌溉效益低下。
3.产权不明确,体制陈旧,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现象使水源不能更好的利用
在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上,多年来主要以乡村集体投资建设和国家补助形式为主,产权大多属集体所有,工程的管护工作由乡村承担,存在着产权不明确,体制陈旧,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现象。近年来,灌区推行了以支斗渠承包经营和农民用水协会为主要形式的体制改革,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建立完善规范的末级渠道管理,在管理运行中尚存在着体制不顺,中间环节多,协调衔接不够。
4.原建渠道配套率低,量水设施不全,调控水能力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存在着很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这些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时灌溉非常必要,但是,在灌溉过程中也会导致一些问题出现,主要的问题就是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出现,因此,在灌溉过程中排水也非常重要。在盐碱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对灌溉和排水都要进行重视。在一些湿润以及湿润地区,降水量非常大,因此,农田水利的主要作用就是排水,但是,降水过程很难实现合理的分布,在降水量较多的地区补充性灌溉也非常的必要,农田水利的主要作用就是灌溉和排水。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要进行重视。
一、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问题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于农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重要保障的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农村水利基础建设仍比较滞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农村水利事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1、规划散乱,难于管理
最初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修建,是因局部有灌溉、排水或者防洪排涝的需求,从而进行小区域、局部的建设,而未统筹考虑流域或行政单位的总体情况,缺乏整体规划或全局布置,使水利项目出现点多、面广、线长、施工地点分散等特点,给管理和运行造成不少麻烦。
2、水利工程年久失修
现有的部分水利工程修建年代久远,经长时间的运行,渗漏、淤积、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严重,很多已成为病险工程,运行效率极其低下,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且存在安全隐患;再者,工程设计要求低、配套设施跟不上,使得灌溉保证率较低,灌溉系数低,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工程很难发挥最大效益。再加上农民群众局限在使用主体上,没有成为工程管理的主角,由此,类似水库出险、提防坍塌、河道淤积、渠道渗漏、泵站老化、饮用水工程瘫痪等问题层出不穷,影响工程效益的发挥。
3、项目建设监督不到位
项目建设不规范,监督不到位,质量不高。水利工程筹划阶段,设计方案没有经过深入的调研研究,缺乏科学性,没有做到因地制宜,缺乏可行性。施工过程中,材料的选取贪图便宜,没严格按照工程标准选取,就地取材方便省事。同时缺乏规范的监管体系,多数水利工程实行自建自监,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发挥质量监控的作用,由于当地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有限,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工程质量因而得不到保证。尤其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二、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事出有因,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追根溯源,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意识不高,各级各部门重视程度不够,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淡化,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发展上,抓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够,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热情不高;二是投入机制不灵,水利项目审批监管不严,财政虽然每年建设资金投入不少,但真正落实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维护上的资金微乎其微,乡镇财政无力对水利设施进行投入,群众投入难以自行组织自筹自建,加之民间资金无法大量进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三是管理体制不优,农村水利设施量多面广,但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模式,较大型灌区都由市级层面管理为主,且属于公益性质,政府责任大,而镇、村、组管理力度欠缺,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四是打击处理不力,各级各有关部门对水利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打击处理水利违法案件上缺乏合力,没有形成惩戒机制。
三、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保障农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解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对症下药,攻克难关。
1、做好统一规划建设
农村水利的建设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规划的质量。一个好的规划,可以为政府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付诸实施后也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相关水利部门和人员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存在瓶颈问题,各主管部门应从农村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入手,逐步规范完善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按照标准化建设的整体思路,结合当前农村水利面临的形势,在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沟通的基础上,编制重点工程规划,对项目和投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包装、统一报批、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模式。
2、完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深化各项改革,积极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个水利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以身作则,明确自身的责任,进行有效的检查水利工程安全运行跟相关的管理养护工作。各级相关的管理单位,要按照实际的法律法规,按照一切从实际出发,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工程产权所有者或人要在充分考虑用水群众利益的基础上,选择有利的经营形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3、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在不断扩大,涵盖的内容也在增多,因此需要相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政府不仅需要加大相关预算,还应当充分发挥引导职能,吸引社会资金融入到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鼓励当地的先进企业和个人为家乡建设尽绵薄之力。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项目实施管理制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需的巨额投资,无论靠国家、集体或农民个人的单方面努力都是难以承担,必须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主、农民投入为辅、其他渠道投入为补”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
4、加强农村水利队伍建设
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基层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农村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要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招聘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补充新鲜血液,逐步改变水利专业队伍人才短缺的现状。要充实和稳定乡镇水管人员队伍,乡镇水利站已核定的在编人员,其人头经费要纳入财政预算,并按规定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类保险。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建设好水利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经营人才三支队伍,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能打硬仗的水利队伍。
5、不断强化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把水利发展与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统筹安排,周密部署,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水利建设责任体系,把水利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体系。要高度重视加强农用田水利基础设施与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班子,加强组织领导。要提高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结束语
尽管建立完善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只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水利规划,科学的水利管理,就能够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构筑一道坚固的防护墙。我们相信,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和民众的支持下,农村水利建设定能全面出击,各个击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必将大刀阔斧,走进新时代。
参考文献
[1]冯广志.小型农村水利改革思路[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08):123.
关键词:勘测设计企业可持续发展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知识型员工密集,以智力劳动为主要特征。在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速的大环境下,谋求科学发展,基业常青,对于勘测设计单位而言,是一个为之不懈探索课题。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义,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对转变发展思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 如何看待“成功”和“成长”的关系
对于勘测设计院企业而言,合同额、财务收入、人均产值、利润这些经济指标固然是安身之本。经济发展指标能否在业内同行中具备比较优势,是勘测设计院单位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细分一下,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三个方面信息:一是勘测设计院单位的效益规模及经营状况;二是勘测设计院单位承接项目占有的市场份额;三是勘测设计院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及这种状态的可持续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要看勘测设计院单位今天的成功,而且更要关注勘测设计院单位今后的成长。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上面提到的生产经营业绩外,同时更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突破:一是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与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一样,勘测设计院单位的发展经验,从改革开放之初依靠行政拨款的机关事业单位到今天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并企业化运作的事实证明,不改革没有出路。如今,大多数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单位的改企转制仍处在攻坚阶段,某些体制机制方面的束缚依然紧固。因此,勘测设计院单位同样要始终抓住改革这条主线,在改企转制的过程中,着力做足思维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内功,以改革促发展。二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经济全球化,业务市场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勘测设计市场,如何不断增强勘测设计院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最需要关注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三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科技型企业以智力创造见长,以创新谋求科学发展之道,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是勘测设计院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当然,创新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颠覆和推倒重来,更重要的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四是进一步塑造文化力。面对高度密集的知识型员工受众,文化力的导向作用更甚于程式化的制度约束,更有利于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企业文化建设是勘测设计单位得以持续发展的兴奋剂,是企业软实力的表现。五是持续加强凝聚力。凝聚力体现了勘测设计院单位内部与外部的和谐建设力度。内部和谐能增强勘测设计院单位活力和发展的凝聚力,体现企业对员工负责,员工对工作负责;外部和谐是更表现在企业对客户、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社会为企业发展提供的良好环境和市场机遇,内外部和谐是勘测设计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 如何看待“做大”与“做强”的关系
就企业行为来说,往往追求“做大做强”发展模式和道路。所谓“做大”是一个规模或者说是量的概念,强调的是规模的扩张和产能的提升。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和提升生产经营规模来提高财务收入。在竞争的环境中,勘测设计单位以“巩固老市场,争取大市场,培育新市场,拓展覆盖面,提升占有率”的思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拓市场业务,选准切入点,形成市场新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勘测设计院单位的主业既有自己的支柱市场份额,又有潜在的市场项目储备。有了市场才能形成规模,有了规模才能进一步做大勘测设计院单位。
所谓“做强”,是追求增强竞争力或者说是质的提升,其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盈利能力和比较优势。要突出勘测设计院单位的资质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和品牌优势,培育和巩固核心竞争力和经营领域的新空间。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和内部组织、人力资源结构,坚持走多元发展,努力形成“主业精、副业兴”的经营格局,在巩固主业的基础上,做好服务的延伸,形成专业配套、门类齐全、全方位经营的新格局。加快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民生水利应用高新技术领域的攻关和渗透,促进勘测设计院单位从传统水利、工程水利的思维模式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新思路转型,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
三、如何看待“做大市场”和“做好现场”的关系
勘测设计院单位作为咨询服务类的科技型企业,既要着力做大市场,扩张规模,还要重点做好现场,提升品牌形象。做大市场就要千方百计的揽任务、抓订单、签合同。要大力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和“全员经营”的理念,充分发挥企业的品牌、资质、人才、技术、设备的综合优势,不断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做好现场就是干好正在进行的具体项目,抓好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质量保证。要充分利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在完成勘测设计过程中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对各专业协调运作进行有效整合,对具体项目运作全过程进行科学计划、组织和质量控制,提高项目的运行效率、水平和质量,实现优质、低耗、高效的目的。因此,对于勘测设计院单位而言,抓好市场是前提,精心做好现场是基础,更是重中之重。
四、 如何看待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
勘测设计院单位具有人才和智力高度密集的典型特点,面对知识型员工队伍,制度和文化是两种有效的管理手段。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运用这两种手段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要强化制度管理,制度管理是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强制性规范,是一种程序化管理,是用一种强制性规范来约束单位和员工的行为,同时也是维护员工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制度管理是硬性的和刚性的,使得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使员工在不同工作岗位能够协调一致的开展工作,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要创新文化管理。文化管理能使勘测设计企业管理更加人性化,更加顺应员工的需要,从而发挥管理的最大效能。文化管理不仅仅是标语横幅、员工行为手册、文体活动等表层物化,要重在其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内容和实质,能不能融入勘测设计院单位运行的脉络之中并激活员工的积极性,能不能给勘测设计单位带来实际的绩效。可以认为,文化管理是制度管理境界的升华,勘测设计单位应把提升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管理制度的灵魂,把企业管理制度作为企业文化的载体,最终形成具有核心价值引领的企业文化。
五、 如何看待成就员工与团队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污水处理;现状;发展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但是相应的淡水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断增多。水,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这种观点的驱使下,水环境的质量越来越恶劣、水资源短缺也越来越严重,带来一系列危及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增加到2001年的664个,城镇人口由17,245万人增加到48,064万人。近10年来,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2001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53.2%,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重滞后和不足。
照此发展下去,城市的水环境将每况愈下。根据水利部门的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増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将降低到1760m3,总缺水量将达到400~500亿m3,已经达到了世界公认的缺水警戒线。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水资源总量的81%集中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40%以上又集中于西南五省区,就人均占有淡水资源而言,南方最高地区和北方最低地区相差数十倍,西部比东部甚至高出五、六百倍;这些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及人口城市化的加速,城镇污水量将愈来愈大,水环境污染也会日益加重。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历史始于1921年,到改革开放的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仍然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缓慢和污水处理率低是造成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1)污水处理技术落后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能否高效运转的关键;长期以来,我国的污水处理技术都是沿袭了欧美国家近百年来的路线和处理技术,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技术,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国现阶段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与同期国外的技术水平相比依然还很落后,始终存在效率低、能耗高、维修率高、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从而影响它们在污水处理厂投标中的竞争力。
2)资金短缺,投资力度不够
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也是防止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为发展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使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资金是个根本问题。
我国经济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用于水污染治理的资金还很紧缺,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技术和模式,依靠大规模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来改善水环境。
即使修建了城市污水处理厂,其高昂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也是城市污水处理率低,水体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状况是1/3运行正常、1/3不正常、1/3处于闲置状态,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转率只能达到50%,我国污水的实际处理率远远低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
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要增加6722万吨的污水处理,约需1344亿元的环保资金投入。按目前日处理能力2685万吨,每立方米的运行费用0.5元计算,需运行费用49亿元/年,到2010年则需171.7亿元,资金不足十分突出。
虽然近几年国家对污水处理投资有所增加,但与国外相比还差距甚远,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国家用于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方面的投资约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53%~0.88%。而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用于排水设施与污水处理方面方面的投资仅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0.02%~0.03%。所以我国应通过宏观调控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城市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
3)管理水平低
关键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利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有追求健康而富有生活的权利,但这些权利的实现必须坚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凭借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实现,同时,当代人不能只为了追求今世的发展,而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发展的机会。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甚至是某一个单位,水利行业也不例外。
1 水利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但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接近16亿,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达到和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对水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第二,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第三,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少,灌溉技术落后,管理粗放,水的利用率较低。第四,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第五,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2 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
2.1 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容易发生涝灾
水土流失的首要后果是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严重的是水源枯竭,河道断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乃文角度讲,增强了径流的年内变化,使洪水季节水更多,枯水季节水更少。第二,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凼、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也同样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因此,水土流失容易造成涝灾。
2.2 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洪水泛滥
水土流失使枯水季节水量减少,但在洪水季节恰恰相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同时,山区更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瞬时形成山洪,洪水过程与暴雨过程相似,陡涨陡落,历时短暂,凶猛的洪水夹杂泥沙倾泻而下,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因此经常出现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现象。
2.3 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由于植被破坏、径流改变,土壤乃至地质结构受到影响,一遇暴雨,极易形成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除了冲毁房屋、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外,也将破坏农田、水塘、水凼、水库等水利设施,严重的还会影响航运,使河道断流。
2.4 水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洪水增大,发生次数增加,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同时,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等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环境容量减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3 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
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具体说来,水土保持在水利中的作用主要有:(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维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渗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际变化。(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沙,增加塘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结束语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必由之路,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其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水土流失对水利的危害十分严重,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在水利可持续发展中作用巨大。
参考文献
[1]黄和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
【关键词】管理模式水利监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水平的发展,我国的水利行业得到很大的进步。这其中,带动了水利监理行业的的发展,从而兴起了一大批水利监理企业。正是这些水利监理企业的出现,以及他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保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水利监理企业的管理模式的效率高低,则直接决定了水利监理企业所监督的水利工程的质量高低,因此对水利监理企业的管理模式研究是一个重大而且有意义的命题。本文在此思路下,对水利监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如下论述。
二、监理行业管理模式上目前存在的问题
1.建设单位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委托监理与不委托监理不是十分重要的事;二是不了解优质服务与劣质服务的差别,以为只要是监理单位就能够胜任监理工作;三是委托监理是找一个承担质量的责任者,出了质量问题可以推卸责任;四是监理是我雇来的, 叫你做什么就得做什么;五是责任是监理的,权利是业主的。出于以上原因,使得监理人员合理的权利得不到行使,正常的监理工作受到干预,从而影响了监理程序的执行,影响了监理成效。
2.监理市场不规范
市场规律与市场保护的矛盾。市场经济最大的特征就是市场的公平准人,即市场的开放性,没有市场的开放就没有合理的竞争,而当前监理市场的开放却受到了许多制约, 主要体现在行业性保护和区域保护有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利用监理企业需要到当地注册的有关法律条文保护当地或自己下属监理企业,有些地区通过收取高额注册管理费的手段排斥外来监理企业进人市场。这些条块管理导致监理单位在监理市场里步履维艰,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生存。
3.监理招标缺少科学性。
监理是一种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取决于企业的信誉和服务人员的素质及服务意识。因此,企业信誉包括企业能力和人员素质,尤其是总监素质当是招标中重点考察的内容,而目前监理市场上的招投标很少对总监和企业信誉进行考察,仅仅停留在对标书书面的评判上,而标书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虚假的成份,即使是真的往往中标后又不兑现,使得监理的招投标流于形式,缺少科学性。
三、完善我国水利监理企业管理模式的策略
1.立法层面予以规范
明晰政府与监理企业职权的界限与内容是完善水利监理企业管理监管制度的法制前提。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其对社会服务效能方面。在水利监理企业管理领域应当将政府定位在完善水利立法宏观管理和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监理企业作为水利监理企业管理的社会监管力量, 在监管目标和任务上与政府监管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在监管性质、工作方式、范围及深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区别。监理企业作为具有平等法律主体地位的独立第三方应当承担监督机构具体的微观方面的监管任务。
2.明确监理人职权
如前所述,关于监理人职权的立法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权力内容规定过于原则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权利范围狭窄深度不足,而且涉及到发包人的职权仅限于建议权;合同授权方式使权力的执行缺乏必要的强制性,这些特点导致监理人无法在“三元结构”中对发包人和承包人起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因而,监理人的职权应当通过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形式进一步完善。采用列举与兜底条款相结合的立法模式, 将监理人验收签字权工程款确认权等关键性职权进行明示;同时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在职权范围上留有一定余地此外应当对监理人职权的落实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避免发包人在立法、责任规定缺失的漏洞下,无视法律的存在任意干涉监理的行为。
3.完善监理取费制度
目前监理取费偏低及监理费难以落实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监理企业改善经营方式引进高素质人才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因,作为保障监理权得以实现的物质性条件如果得不到立法及相关配套机制的保障。那么,监理权被规定得再完美,也只能成为一件“睡美人”般的装饰品而已。同时监理企业低水平的经营,只能更加恶化监理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碍监理制度作用的发挥。 因而国家应在提高监理取费的同时.完善相应的执行性措施.运用法律手段保障监理人合法利益不受损害
4.监理企业自身做好定位
监理企业只有把自己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才能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尽管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然处于转型和需要完善的阶段,法律制度不健全、市场运行待规范监理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但是只要在纷繁复杂的潮流中,把握住时展趋势给自己做出准确的定位,就一定能适时抓住机遇,提高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我国监理企业不能停留于现状,徘徊于眼前利益,应在经营理念上向发达国家工程咨询公司学习。在业务范围上,向水利监理企业管理全过程拓展,在价值定位中积极密切同政府部门的联系,发挥弥补政府监管不足的作用。
5.借鉴国外工程咨询公司的治理模式,提高专业化
科学化管理水平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监理企业应当积极与国际惯例接轨。引进发达国家工程咨询公司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安全与质量管理的水平以高标准的监理服务履行水利监理企业管理社会监管的职责。目前,监理企业应当参照发达国家工程咨询公司的先进做法改进企业结构,按照市场需求、在战略定位、机构设置和经营业务上做出相应的前瞻性调整。同时,在人才的组织结构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由于水利监理企业管理管理需要多专业人才企业应根据业务性质、工程进度等特点优化人员构成对员工进行动态的培训、考核和统筹管理。
6.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纽带作用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是监理协会的基本职能:监理协会作为政府的助手、企业的朋友,能使政府和监理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一方面, 做好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和传播将主管部门工作加以延伸和补充,协助政府发挥监管企业的作用;另一方面,将企业的合理诉求、工作建议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为企业争取合法利益。
同时,由于协会的自治性和独立性优势,在法律、法规及章程范围内。自发自立自助地在本行业内部发挥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作用和功能形成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行为营造主,监理工程师就要责任心很强、主动多承担工程管理责任。大胆独立开展业务而不是隐瞒着业主粗放式地瞎混,习惯干发现问题。对其他工程参与方不同的工作习惯作风,监理工程师都应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服务方式和沟通习惯使自己尽快适应不同工程参与方组成的工作环境。每一个工程都是唯一的. 都有它的不同特点,有别于其他工程的不同环境和工作氛围,监理要做好工程服务,包业主满意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就必须学会适应,善处四方关系。
四、结语
水利监理企业的管理模式的研究,是一个涵盖范围广,涉及内容多的命题。本文从实践出发,论述了水利监理企业在实际的管理模式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目的在于为我国的水利监理企业的实际工作献计建言,促进水利监理企业的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恩光. 浅议总监理工程师与监理企业的关系[J]. 山西建筑. 2011(03)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现如今,为了响应政策的号召,我国污水处理事业也把建设的重心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同时,也由大城市转向了中小城市,因此,面对这种形势,传统的处理手段和处理方法已经不能再适应时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新环境对污水处理效果的要求,因此使用科学的污水处理方法,规范污水处理事业在当代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
1.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市污水问题历经几十年,一直到改革开放才有了大幅度的进展,改革开放采取了很多有利于污水处理的方法和措施,使污水处理事业飞速发展,但在目前实际的污水处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使我国城市污水的处理水平无法得到提高,使我国在污处理手段上与西方国家仍存有距离。因此,正视污水处理事业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阻碍污水处理率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1.1监督管理不善
在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中,仍存在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和工作水平做不到合理监督的问题,缺乏完备的管理监督体系,这样就会出现很多麻烦,例如操作工作的能力不达标、素质不高、传统技术水平过于复杂而工作人员不懂得处理等,而对这些问题,很多城市污水处理部门仍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监督方法,显然无法适应现代污水处理工作的发展和需求,这都导致很多污水厂即使建成了,也无法正常运转,这些都阻碍了污水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
1.2技术水平不高,处理手段落后
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是决定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能否充分利用、高效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处理技术提高上来,才能提高设施的有效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增强其对污水的处理质量,因此,污水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在继承和借鉴西方的处理技术的同时,也在实践中结合本国城市地区的实际环境进行改善,有了自己的特点,但总体来看,我国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处理技术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仍处在高消耗、低效率、自动化水平低和维修率高等缺陷,这些问题不仅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污水处理工作,更降低了我国在污水处理技术中的竞争力。阻碍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整体综合国力的提高。
1.3缺乏资金和投资
作为城市基础性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污水处理事业是改善城市水资源,提高水质量的重要手段,而其中的资金和投资就成了根本问题,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经济仍然不发达,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污水处理事业的投资力度仍然较为落后,资金也不足,因此,无法对西方国家的处理技术照搬照抄,只能根据实际的资金预算进行改善,另外,也无法科学地建造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这些污水处理厂管理费用高、成本高、处理率低、维护费用也高,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环节,据调查,我国三分之二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处于闲置状态,其原因是很多高科技术的设备无人会用、无人会修理,另外,也是管理部门没有合理规划的结果,这些都导致了污水处理率小于对于设备的处理能力。因此,加强对污水处理事业的投资力度是非常重要的。
2.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趋势
面对我国污水处理事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应该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整治,防止这些错误的污水处理手段继续作用于实际工作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管理和监督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投资力度等都将成为未来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趋势。
2.1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改进污水处理手段
污水处理技术是否先进直接影响着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只有提高了处理技术,才能有效地增加污水处理效率,提高污水处理质量,在目前的处理技术中,主要采用活性泥污染办法,这一方法在一段时间内不易有太大的变动,因为它有其自身的优势,例如它在实际作业中有较强的减少负荷能力,能耗也少,运作起来费用也不高,符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需要,比较实用,但在此基础上,也要寻找新的处理技术与之配合,例如现如今的氧化塘处理办法,它具有成本低、低消耗、低污染、效率高等优势,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
2.2加强投资力度,加大融资规模
资金不足是制约污水处理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没有足够的资金做保障,也就无法提高处理技术和手段,无法引进先进的理论和设备,这无疑降低了污水处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不断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事业不能主要依靠政府资金的投入,而要面向市场,积极投入到融资事业中去,加强运营管理策略,使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如TOT模式、BOT模式和托管运营模式等。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处理工作也给予了相应的重视,那么从长远来看,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但是目前城市的污水处理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技术水平不高、工作人员素质不够、处理手段落后、资金短缺、管理监督不严等多种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阻碍了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工作不仅对环境的保护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对我国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雪梅.我国污水处理和回用的现状及解决措施[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23(8).
[2]祝妍华.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江苏环境科技,2008,(21).
[3]张强.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J].北方环境,2011,23(5).
关键词:虚拟水;水足迹;水资源;泰州市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238-04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本要素和战略资源,也是地球上一种稀缺的资源。水不光有为经济发展贡献的经济功能,同时其还具有显著的社会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而中国作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短缺的国家之一,随着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都使得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1]。虽然泰州地处长江流域水资源相对丰富(201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89 ×108m3),然而人均水资源量只有319m3 远远低于2012年全国人均水平。2010年1月8日泰州市委三届八次全会首次提出了坚持开放型经济和创新型经济“双轮驱动”战略,着力打造泰州“1+3+N”产业体系,而这一目标的提出必将促使泰州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规模扩大,需水量也必将持续增加,缺水矛盾也将更加凸显。因此如何在不同产业间分配好现有水资源,用虚拟水理论解决现有水资源分配问题,努力促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现实研究意义。文章结合泰州实际情况,分析了 2012 年水足迹的情况,以期从理论上对泰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做相应的探索,为泰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虚拟水的内涵
对于虚拟水研究实际上在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经济学家就已从经济学角度论证了出口有限水资源的不合理性,提出通过粮食进口来减少国内水资源的消耗来缓解国内水压力,但由于其没有对虚拟水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来,因而也未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直到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的Tony Allan教授才首次正式提出了虚拟水(virtual water)的概念,而后随着虚拟水概念的正式提出其内涵也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2~3]。Tony Allan首次将其定义为生产农产品所需要的水资源量,后经荷兰学者胡克斯特拉(Hoekstra)进一步拓展为目前公认的虚拟水概念,即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水足迹 ( water footprint)与生态足迹一样,是尝试采用账户的方式解释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迁移转换。其中水足迹是在虚拟水概念基础上得出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生产和服务所消耗的水资源总量,是指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下,维持一定人群消费所需要的总的水资源数量[4]。中国对虚拟水研究则是在2003年才由程国栋院士开始[5],一般对于地区水足迹的计算主要是产品的虚拟水含量的计算,主要包括农作物产品、动物产品及工业产品虚拟水含量的计算。
二、水足迹计算方法与数据来源说明
(一)计算方法
目前虚拟水计算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它将该国家居民所消费的商品与服务数量与各自产品和服务的单位产品虚拟水含量相乘求和得到。另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方法,水足迹就等于总的区域内水资源利用量加上流入该区域的虚拟水流量,再减去流出该区域的虚拟水流量。其中总的水足迹(water footprint)由两部分构成,即内部水足迹和外部水足迹。内部水足迹为生产该地区居民所消费的商品与服务所利用的区域内水资源总量,外部水足迹指由其他国家生产、并为本国居民所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所消耗的水量,它等于进口虚拟水量 减去向其他国家输出的进口产品再出口的虚拟水量。另外,出口虚拟水量与进口虚拟水量间之差就是一定期内国家虚拟水流量平衡。如果数值为正,则表明虚拟水净出口;数值为负则表明虚拟水净进口。本文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第二种方法即自上而下的方法计算泰州2012年水足迹,其中由于泰州地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还不够精细,因此在计算虚拟水贸易部分采用王新华等人的简化方法[6]。另外文章中的水足迹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采用张斌、黄显峰、方国华等人的方法[7]。
(二)数据来源说明
1.其中有关中国动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来源于Chapagain和Hoekstra 在 2004 年有关中国动物产品数据[8]。
2.主要经济、人口、农业等数据来源自《2013年泰州市统计年鉴》及泰州农业委员会公布数据。
3.关于水资源相关数据来源自《2012年泰州市水资源公报》。
三、泰州水足迹计算及虚拟水平衡
(一)样本概况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位于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24″~120°32′20″。西南、南部隔江与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四市相望,东临南通,西接扬州,东北部、北部与盐城、淮安毗邻,是苏中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境内河网密布,纵横交织。北部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呈向心状,由四周向低处集中,湖泊分布较多。全市总面积5 79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82.74%水域面积占17.26%。全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5℃,雨量夏丰冬少,入汛以梅雨为主,汛中、汛末以暴雨台风危害最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 027mm。降水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降水量为2 075.5mm(1991年兴化市兴化站),最小年降水量为328.8mm(1978年兴化市安丰站);2012年年内降水分配约66.7%集中在汛期(5—9月),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4.7mm。201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4.89亿m3。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扣除重复计算量,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05亿m3,地下水资源量5.346亿m3,重复计算量0.507亿m3。
(二)农业主要产品生产需水量计算
农业主要产品生产需水量主要包括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和动物产品虚拟水。2012年泰州市总用水量28.4×108m3,其中工业和生活用水量从《2012 年泰州市水资源公报》直接获取,分别为3.141×108m3 和 2.046×108m3,分别只占总用水的11.1%和7.2%。
经过计算可以看到泰州市2012年主要农作物生产用水量为56.284×108m3(见表1),根据《2012 年泰州市水资源公报》得到泰州市2012年度的灌溉用水量为22.998×108m3,其中泰州通南地区因土壤性质的原因,已普遍推广硬质化渠道,另外泰州里下河地区土壤性质为粘性,同时因属水网地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比通南地区高。平均所得灌溉水利用系数高为0.65,与周边区域比较相对较高,计算得实际被农作物有效利用为14.949×108m3。因此,其绿水利用量占农业生产总量百分比为73.44%(41.335×108m3),那么如果将灌溉中损失的水量也计算其中,农业用水量将达到64.333×108m3,这种情况之下的绿水占农业生产用水量达到64.25%,由此看来泰州地区降雨对本区域农作物生产影响较大。
由表1可以看到,粮食生产在农作物产品虚拟水总量中所占比例最大,占泰州主要农作物虚拟水量的85.45%,其次是油料和蔬菜分别为3.195×108m3和3.124×108m3,而这也与当前泰州地区油料作物和蔬菜种植规模较大一致。然而,泰州地区生产一公斤蔬菜虚拟水含量相对生产其他农作物较低只有0.14,因此,在下一步的农业产业机构调整中应发挥优势加大对蔬菜种植扶持。
经过计算得出泰州市2012年动物产品生产用水量26.454×108m3(见表2),这部分用水主要包括动物养殖中的饲料生产用水、饮用水和饲舍清洁用水。其中每单位动物产品的虚拟水含量相比农产品要高,原因在于活体动物产出产品之前消耗了大量的饲料、饮用水和清洁用水。就泰州市动物产品虚拟水结构来看,水产养殖发达,水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高,生产用水最多,达 16.29×108m3,占动物产品用水总量的 61.58%,其次为猪肉、禽蛋、禽肉和牛奶,耗水量依次为 4.094× 108m3、3.852×108m3 、1.653×108m3、0.379×108m3,分别占动物产品用水总量的 15.48%、14.56%、6.25%、1.43%。这些表现和泰州地区消费习惯及地区河流湖泊水资源丰富有着明显关系。
(三)虚拟水平衡
由于泰州统计年鉴中有关进出口产品多采用分类价值量统计,且分类较粗,没有详细的产品进出口量的记录,这增加了计算进出口产品虚拟水量的难度。因此本文采用简化的间接方法计算虚拟水贸易,计算中将进出口商品分成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两大类,然后计算各自净进口的总额,根据单位农业产值用水和万元工业产值用水得出总的净进口虚拟水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缺乏资料,本文忽略了进口产品再出口的虚拟水量。因统计中进出口贸易数据单位为美元,因此在计算中根据2012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基准价对泰州进出口贸易额进行了换算,其中泰州2012年农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 516.54m3,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只为32m3。
表3表明,2012 年泰州市虚拟水出口总量为 2.97×108m3,其中工业产品出口1.21×108m3,占虚拟水出口总量的 40.74%,农业产品出口1.76×108m3,占虚拟水出口总量的 59.26%。进口产品虚拟水总量为 7.31 ×108m3,农业产品进口6.88×108m3,占虚拟水进口的94.12%,工业产品进口只占到5.88%。其中净进口虚拟水4.34×108m3,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虽然泰州农业产品也有出口,但是农业产品进口远远大于出口,这和泰州地区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相对其他区域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机会收益更大,同时耕地面积减少、外来人口增多、农村劳动力普遍向城市及苏南地区流动均有密切联系,这些都影响地区农业发展。
四、泰州水足迹及其评价
经过计算泰州2012年水足迹为92.27×108m3,其中内部水足迹为84.96×108m3,外部水足迹为7.31×108m3,泰州可利用水资源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之和减去重复计算量,2012年泰州市可利用水资源为14.89×108m3,另根据泰州2012年总人口为504.65万人计算,人均水足迹为1 828m3·a-1,人均生活用水只有40.543m3,远远低于全国水平。
从表4看出,泰州水资源自给率(内部水足迹占总水足迹的比例)为92.08%,说明泰州经济基本处于自给自足,对外贸易还不够;另外,泰州的水资源进口依赖度(外部水足迹占总水足迹比例)7.92%,说明居民的虚拟水消费高度依赖本地的水资源;值得注意的是泰州市水匮乏度(总水足迹比可利用水资源)高达619.68%,说明了泰州水资源利用已呈现不可持续状态,虽然看似水资源丰富但水污染相对严重,可利用资源不多,2012年全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34.2%。
结论与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率
泰州水资源利用已呈现不可持续状态,加强泰州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高耗水但附加值低的产品的生产刻不容缓。在工业方面,化工、纺织等传统高耗水行业要加节水技改工作,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造船等低耗高产行业要加大生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
在农业方面在通南高沙土地区推广硬质化渠道,在里下河水网地区推广喷灌、微灌、滴管,加大蔬菜生产规模并继续推广水稻浅湿调控灌溉技术,另外针对农业养殖尤其是水产养殖进行污水治理,防止水污染状况进一步恶化。
(二)促进消费模式转变,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结合当前泰州水资源应该实施虚拟水战略,引导人们改变消费模式减少虚拟水含量高的产品的消费,同时加大泰州市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来减少本地水资源压力,高效利用区域现有水资源,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另外扩大虚拟水概念宣传,使人们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对于水资源影响的系统认识,使满足自身消费需求情况下进一步节约水资源。
参考文献:
[1] 陈雷.中国水资源情势不容乐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02-21.
[2] Tony Allan J A.Virtual Water the Water,Food and Trade Nexus Useful Concept or Misleading Metapha[J].IWRA,Water International,2003,28(1):106-113.
[3] Stephen Merrett.Virtual Water and the Kyoto Consen-sus a Water Forum Contribution[J].Water Internation-al,2003,28(4):540-542.
[4] 孙才志,陈丽新.中国虚拟水及虚拟水战略研究[J].水利经济,2010,(2):1-4.
[5] 程国栋.虚拟水——中国水资源安全战略的新思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4):260-265.
[6] 王新华,徐中民,李应海.甘肃省 2003 年的水足迹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5,(6):909 -915.
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加快水利建设投资成政府稳增长,增加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抓手。同时,中国每年因洪涝灾害、干旱等导致的损失超过2000亿元,社会对水利的安全性需求仍未得到满足,加快水利建设投资势在必行。2015年,水利项目工程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全年中央累计安排水利建设投资计划1669.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水利建设投资计划825.7亿元,中央财政水利专项资金预算844.2亿元。从投资完成情况来看,截至2015年底,已累计完成中央预算内水利投资806.6亿元,完成率97.7%。
近年来,随着水利行业市场化的推进,民营企业也开始进入到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但并未削弱国企的主导地位。2015年全年,各地累计完成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3497.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51.0亿元,增幅32.2%。截至2015年底,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水利贷款余额达到7286亿元。
二、水利行业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和问题
1.水资源短缺和水土流失。我国水资源较为匮乏,人均水资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土资源不匹配,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占比61%,但水资源量仅占19%,属于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有限,加上水资源浪费、污染以及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等,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94.9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0.72%。大规模开发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威胁国家生态安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另外水土流失也会给水利工程项目造成影响。
2.农田水利发展瓶颈。我国是农业大国,水资源和人口资源分布不均决定了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大多建设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现状已不能满足粮食产能不断提升的需求。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深入,我国农业也面临着从零散、粗放生产向相对集约农业生产转变。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对农业水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特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灌溉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也决定了未来我国大型农业集中灌区建设的需求。
3.流域水环境恶化问题。流域是汇水和水体运动形成的特定区域,整个流域中地表地下径流、湖泊都相关联的系统。流域水环境情况影响的往往是整个地区,特别是某些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巢湖流域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域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蓝藻水华频繁爆发,水污染事故、饮用水安全等社会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峻的水环境形势和水安全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
4.水利项目融资难困境。长期以来,由于水利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率低等特点,水利项目建设主要由各级政府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水利专项建设资金,根据相关规划、计划实施。同时,水利项目多为低收益、纯公益类项目,无有效还款来源,限制水利项目的融资渠道。水利的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水利投资渠道单一也限制了水利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十三五”水利行业对策
1.水资源管理日趋严格。2016年初,为进一步完善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优化监测点位布局,环保部制定了《“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检测网设置方案》。从内容来看,十三五国家地表水监测网,覆盖全国主要河流干流、一二级重要支流等领域。同时,此次点位调整涉及全国十大流域和大型湖库,原国控断面为972个,调整后为2767个,增幅达185%。
2.加强农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我国节水灌溉发展取得一定成效,农田灌排体系已初步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根据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规划,未来将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规定并实行特殊保护,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加深松土地1.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滴灌可能成为微灌发展主方向,滴灌面积还会稳步上升。主要区域会集中在西北、东北和西南等大田作物区。农田节水灌溉覆盖面的提高,对我国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
3.积极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治理修复。当前,我国河流、湖泊、库塘众多,水多成洪、水少易旱问题尚未彻底解决,水环境损害、水生态恶化的状况还没根本好转,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仍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完善水功能区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开展重要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严控重点流域水生态修复。总结推广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和16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经验,继续抓好中小河流重点县综合治理和水系连通试点。
三、“十三五”金融支持水利趋势分析
根据相关工作重点,金融支持水利行业趋势,笔者浅谈以下几点:
(一)发挥资金引导作用,金融支持重点领域水利改革深化
未来国家将继续在多个方面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水利改革。一是体制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机制。探索建立协调机制和高效执行机制。积极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二是积极推进水权制度建设。实施水资源用途管制制度。积极推进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鼓励和引导地区间、用水户间开展水权交易,建立完善水权交易平台,积极培育水市场。三是深化水价改革。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制度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价。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四是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在“十三五”期间,政府的引导作用仍应是主导,应有效地整合相关水利项目,利用政府组织增信、专项资金等建立健全项目信用结构和还款来源。同时,金融机构应契合政府在水利领域的改革趋势和发展方向,将资金重点支持重大水利、试点项目及相关改革领域,促进水利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破解资金瓶颈制约。
(二)多元化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将不断完善
水利建设任务巨大,不仅需要中央投入,还要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地方投入,形成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十三五”期间,政府将继续完善公共财政投入政策,争取进一步增加中央水利投资规模,同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中央水利投资更多地向重大水利工程倾斜;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出台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水利的政策文件,完善财政贴息政策,为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中长期、低成本的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选择典型项目开展PPP等模式试点,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
(三)警惕水利项目建设中的资本运营风险
[关键词]钢铁企业;水处理;药剂;市场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4-0120-02
近几年,我国的钢铁工业发展非常迅速,钢铁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位,钢铁企业的迅速发展也对水处理药剂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力量,由于水处理药剂是钢铁制造中必不可少的,这也促进了我国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水是钢铁生产必不可少的,而且用水量非常大,国家相关部门也要求节约用水,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实现钢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发展水处理药剂市场,才能做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钢铁企业水处理药剂的发展
冷却水质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但是在国外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史,并且经过了更新换代技术越来越成熟,在1950―1960年,一些欧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等开始对水处理药剂进行研究,并且开发出了很多水处理的药剂,逐步地代替了钢铁生产企业的冷却水处理,大大地节约了水资源,实现了钢铁企业生产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技术在全世界迅速发展。
我国的钢铁企业冷却水处理稳定技术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来讲是比较晚的,大概起源于1970年以后,最有代表性的企业就是武汉钢铁。当时武汉钢铁开始引进一些先进的设备和与设备相配套的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净循环系统、浊循环系统等稳定的技术等。引进以后国家的相关部门开始深入地对机器进行研究和消化,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以后。国内钢铁企业慢慢开始重视水处理技术,这也奠定了水处理药剂市场的发展。1980年宝山钢铁开始建设水处理设备,这时水处理药剂稳定市场开始迅速的发展,自从宝钢集团利用水处理技术以后全厂水循环率达到了95%以上,水源系统的水处理技术得到了全面发展。
如今宝山钢铁集团已经全面地摆脱了水处理药剂的引进局面,大部分的水处理药剂开始走向国产,国家一些部门也建立了很多的研究院和设计院来对药剂进行研究,这些单位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制出了许多国内常用的水质稳定剂,如今一些乡镇的小的企业都开始进行水处理药剂生产,在我国这种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现在冶金技术迅速发展,生产工艺也不断改善,冷却水对稳定生产越来越重要,这种现状不但促进了水处理药剂的发展,对水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
2 药剂主要的种类以及市场份额
在我国钢铁行业中,水处理药剂的分类及市场主要有以下几种:
炼铁厂:炼铁厂中有很多的高温设备,如高炉等,这些设备的系统主要有开路循环和半开路循环系统。
炼钢厂:炼钢厂也有很多的设备,比如污水净化系统、循环水冷却系统、电炉饮水冷却系统、电炉真空污水处理系统等。
热轧厂:热轧净水系统、污泥处理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含油废水处理系统等。以上这些系统使用的药剂主要有杀生剂、凝聚剂、除油剂等。
在钢铁企业中由于很多的原因使得水处理系统的种类比较繁多,主要有生产的原料或者产品不同,或者水质的条件不同,下面对一些钢铁企业中的水处理系统简单介绍,方便了解药剂的使用情况。
产量中等的炼铁厂每小时的水循环量为5560平方米,这些水主要对高炉封口冷却、高炉的整体冷却等,浊水循环系统每小时大概需要1560平方米的水,这些是炼铁厂主要设备的使用水情况。而对于热轧厂来讲如果每年产量为500万吨的热轧长其最主要的生产设备间接冷却水循环系统的用水量大概为10100平方米每小时,冷轧钢板厂年生产210万吨的话其主要的水处理循环系统要使用13500平方米每小时。
3 钢铁企业水处理药剂的发展方向
以往的钢铁企业水处理的方法主要是化学处理方法,这种方法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了,虽然这种方法时间较长,但是总体来讲还是不太成熟。由于各个地区的水质不同以及一些材质的大同小异,这样的情况都需要不同的水处理解决方案才能达到水处理的效果,目前用得最多的就是水处理药剂,这是一种化学的方法,效果也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但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以及这种方式也是利用了水处理化学品之间的协调效应,所以效果也差强人意。
在钢铁企业中,具有高热流密度的设备较多,这与化工工业有着显著的不同。例如高炉热风口、热风炉热风阀、转炉氧枪、连铸机结晶器的冷却等,均为高热流密度的冷却设备。因此,在钢铁企业的高热流密度的冷却水中,开发应用耐高温、低公害或无公害的阻垢缓蚀剂,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
3.1 耐高温药剂的开发及应用
现在很多钢铁企业中都具有很多的高热度的设备,这些设备的产热量很大,如何降低这些设备的温度使其能够正常的运行已经成为了专家们研究的一个问题,由于这些高热的设备与化工行业的一些设备不相同,比如热风口等设备的冷却等,这些设备都是高热流密度的冷却设备,甚至有些设备的热流密度高达2100000万每平方米。根据我国相关部门制定的规范,热流密度不能高于58200万每平方米,高铁企业设备的热流密度是超过国家规范的,这就存在安全的隐患,因此研发耐高温以及低价的阻垢缓蚀剂,已经迫在眉睫。
3.2 进一步开发浊循环水处理药剂
洗涤浊循环水系统:这个系统主要在钢铁厂的高炉中,由于炼铁的工艺和高炉中的燃料不同,这样导致在高炉煤气水循环系统中的水质成分变化极其复杂,有时会引起化学反应,比如矿石中的氧化钙和水中的二氧化碳相结合,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很多的结垢,这些结垢会堆积在管道中,使得管道堵塞,这样就会大大的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在钢铁企业中还有一种系统叫作转炉烟净化洗涤循环系统,这种系统在炼钢的过程中需要放入石灰,有些石灰会被烟气排除,即烟气对转炉进行洗涤,洗涤的作用就是使得石灰与循环水相结合生成氢氧化钙,由于烟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相结合时就会产生碳酸钙。由于碳酸钙是一种沉淀物,因此循环水的硬度会很大,一般会大于150mg/l,产生大量的污垢,这样就会使得洗涤塔中的一些管道堵塞,输水管道也会堵塞。这种情况不但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运行,还会浪费很多的资源。如今在我国很多的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状况就是这样的,比如济南二炼、上海宝钢等企业,因此为了能够正常地生产工作,每当开炉的时候就必须把堵塞的管道进行大清理,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4 结 论
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也不断被利用,如今在钢铁企业中水处理药剂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特别是在高炉煤气洗涤和转炉烟净化循环系统中,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水中的一些悬浮物,还有就是化学反应引起的一些结垢问题,因此必须发展价格低廉的聚凝剂和分散剂来满足水质的需求,保证生产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禽产业;产业化;发展历程;资源保护;品种资源。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水禽生产区域,水禽饲养量占世界75%以上,我国水禽无论是存栏量还是肉产量均稳居世界第一。截止2010年,我国水禽总产值已经占家禽业总产值的30%以上,水禽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禽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人类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加工业和运输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水禽产业化已进入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产量稳定、质量稳步提升、深加工处理能力有所提高,逐步从家庭小规模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养殖转变。但是,多年来我国水禽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产业发展模式问题,产业链延伸问题,环境治理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产业的健康与稳定;而日益凸显的种质资源问题、生产效益问题、养殖模式问题、生态效益问题等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如何充分发挥水禽产业特点,把握产业发展的趋势,发展中国特色的水禽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我国水禽产 业 的 可 持 续 发 展,是 一 项 值 得 研 究 的 重大课题。
一、水禽产业化发展历程。
1。水禽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水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年均饲养量以5%~8%的速度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最新统计,2009年我国鸭存栏7。71亿只,占世界总存栏数的65。73%,比2008年增加了1。41%,鸭出栏20。21亿只,占世界鸭出栏的76。64%,比2008年增加了5。65%,鸭肉产量565。81万t,占世界鸭肉产量的69。12%,比2008年增长5。56%;2009年我国鹅存栏3。17亿只,占 世 界 鹅 存 栏 的88。78%,比2008年 增长1。60%,鹅 出 栏5。83亿 只,占 世 界 鹅 出 栏的93。27%,比2008年增长4。11%,鹅肉产量233。06万t,占世界鹅肉产量的94。14%,比2008年增长4。16%。我国水禽产业发展迅猛,养殖量逐步增大,2000-2010年中国大陆与世界鸭出栏量对比如图1。据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2011年水禽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统计,截至2011年,全国鸭的存栏量14。49亿只,鹅的存栏量1。52亿只,全年鸭的出栏量37。93亿只,鹅的出栏量4。19亿只;蛋鸭存栏2。4亿只,产蛋601。26亿枚,水禽生产的产值达元以上。我国水禽产业呈现出养殖规模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1]。
2。水禽生产呈现区域分布和多元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水禽产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由资源优势向技术优势、资本优势转变的趋势。水禽养殖区域也逐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呈现出北移西进的发展态势。我国水禽养殖区域已经基本覆盖全国大部地区,其中水禽主产区达到21个。水禽养殖逐步呈现区域分布多元化发展趋势。
(1)我国水禽饲养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据统计,山东、广东、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广西、江苏、重庆、福建、河南、安徽13个省市2011年水禽出栏量约占我国出栏总量的90%左右。仅山东省块大型肉鸭的年出栏量就已经超过6亿只,约占全国肉鸭出栏量的34%。福建省是番鸭和半番鸭的主产区,年出栏半番鸭6 000万只,对其他地区供应鸭苗1亿只左右。浙江、福建和湖北是蛋鸭生产、加工的主要产区,存栏超过2。6亿只,约占全国蛋鸭存栏量的75%。
(2)受消费习惯和地方特色资源的影响,以及地方特色水禽加工业发展的带动,我国水禽产业发展多元化和生产专门化趋势已经形成。第一,以地方特色品种养殖为中心形成区域性的“北京鸭”“浙东白鹅”“皖西白鹅”“广东四大灰鹅”“湖南临武鸭”“江苏高邮鸭”“豁眼鹅”等的集中养殖区。第二,以鹅肥肝生产为中心,形成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周边的朗德鹅养殖带、东北豁眼鹅养殖带。第三,以水禽肉、蛋、羽绒加工企业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型养殖区也在不断发展。
3。水禽产业化健康养殖模式形成。
传统鸭、鹅的养殖模式,对水源的依赖性较强。随着水禽养殖规模的膨胀,以及面源污染的日益加剧,我国水禽养殖逐渐放弃传统的河川放养的散养模式,由笼养,网上平养,半网上平养,生态循环立体健康养殖等适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健康养殖模式替代。肉鸭旱养、蛋鸭笼养、番鸭圈养等一系列新型设施养殖模式在水禽养殖户中成功推广。采用设施养殖这种节水、洁净的养殖模式在省水、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环境、减少疾病传播和节约饲料等各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2]。到目前为止,除蛋鸭养殖在我国部分省份(如江西、湖北、湖南、浙江、广西、广东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依然保留产蛋期河川放养、稻田养殖的养殖习惯外,我国水禽养殖区域健康安全的养殖模式已经形成。
4。水禽产业化组织模式基本建立。
水禽养殖的产品,必须经过企业加工,才能转化为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产品,如白条鸭、咸蛋、皮蛋等。因此,水禽养殖必须和产品加工结合形成产业化生产,才能有市场。我国水禽养殖逐渐告别了个体散养的形式,或依托合作社、或依托大型的水禽加工生产企业,通过专业合作组织,链接生产和市场,逐步实现水禽养殖家庭经营的协作化和专业化[3]。一般,养殖户和企业之间通过契约的形式,约定饲养日龄,出售时依约收购;而饲养水禽所需的资材等则由企业支付,或是通过合作社预付等形式解决。养殖户自身拿出的生产资金则十分有限。养殖户养殖收益也逐渐形成2种计算方式:其一依据育成只数计算,一般能按合同保证最低收益;其二在扣除相关费用后,按市场行情计算养殖总收益。我国水禽养殖产业化发展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养殖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龙头企业+经销大户+养殖户”“龙头企业+养殖户”等4种不同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二、水禽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水禽产业化市场准入门槛低、波动大。
我国水禽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产业波动大,一直是困扰我国水禽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般农户投入3~5万左右资本,在湖边、河岸搭建一个简易的鸭棚,占地667m2以上的面积就可以投入养殖了,且养殖周期不长。门槛低导致养殖户进入和退出水禽养殖的随意性很大。同时,水禽产业提供给市场的产品主要是鸭蛋以及淘汰蛋鸭和鸭肉,属于需求弹性小、供给弹性大的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不大的缺口极易导致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变化,并最终放大了市场信号,扩大市场供求矛盾。农户无序的市场进入和退出行为造成我国水禽产业以3~5年为周期的市场波动,严重威胁了产业的健康。
2011年10月份以来,我国水禽产业再次进入新一轮的产业低谷期,以蛋鸭养殖为例,依据在江汉平原的调查,截止2012年8月持续10个月以上的亏损,养殖户每月平均亏损额在5 000~10 000元左右。农户损失巨大,超过6成以上的农户退出了蛋鸭养殖业[1]。这种现象对整个水禽产业的打击是巨大的,既延缓了产业回暖期,也在无形中再次放大了下一轮的产业波动。
“零成本”的市场进出入门槛,在我国水禽产业发展初期,对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当市场进入成熟期,产业需要通过结构调整和升级,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等谋求更大的市场空间,获得更合理的产业利润时,这种没有代价的市场准入就会干扰产业的稳定,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不利于产业稳定和产业水平提升。
2。水禽产业化发展链呈现不平衡现象。
水禽产业的发展需要各产业环节的密切配合和协调发展,也离不开物流、信息流、政府等多部门的协助。但是,综观整个水禽产业链,我国水禽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是不平衡的。我国水禽产业链环不平衡发展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水禽产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即呈现中部地区发达,其它地区相对滞后的现象。例如:长江流域一直是我国传统的水禽养殖区域,这一区域水禽产业链建设与发展也是最完整的。
而北方地区及西北地区由于水禽养殖的自然条件欠缺,水禽产业的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南方大部地区则随着科技的进步,水禽生产呈现出初步繁荣发展的态势。不仅如此,不同的区域水禽产业链生产的优势也是有差别的。其中,华东地区的产业链优势主要体现在水禽育种环节,华中地区则表现为水禽养殖的优势,在西南地区的产业优势则是饲料生产加工,在华南地区又表现为水禽疫苗生产、机械制造的发展优势。
我国水禽产业链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使得水禽生产养殖的原材料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相互的调动,客观上给我国水禽产业的物流、信息流及部门协调等带来巨大的压力。产业链生产优势的不均衡,也影响了水禽产业产前、产中及产后各生产环节的顺畅协调发展,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市场扩张,也不利于产业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3。水禽品种资源保护力度不够。
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地方水禽品种资源和悠久的水禽饲养历史,是最早驯化野鸭、鸿雁、灰雁为家养的国家之一,是全球水禽资源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目前已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中的水禽品种(配套系)就有68个。在肉用型鸭方面,我国的北京鸭驰名世界。国际上几乎所有知名的肉用型鸭品种如樱桃谷鸭、狄高鸭、枫叶鸭等在其选育过程中都曾引用北京鸭的血液,有的品种在其本土就直称为北京鸭。在蛋用型鸭、鹅方面,我国著名的绍兴鸭、金定鸭、豁眼鹅的产蛋量居世界鸭、鹅产蛋之冠;另外像肥肝型的建昌鸭和药用滋补型的连城白鸭都是极珍贵的品种资源[4]。
然而,目前我国水禽品种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
(1)肉鸭品种几乎全被国外品种占领。我国目前95%以上的肉鸭养殖为樱桃谷鸭、枫叶鸭等国外品种。我国每年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樱桃谷鸭祖代、父母代配套系的引进。樱桃谷鸭生产的利润绝大部分被外商拿走,肉鸭养殖的大部分利润用于支付昂贵的种质资源费用了,养殖户的养殖利益极其微薄。(2)蛋鸭品种杂乱,血统不纯正,严重影响养殖效益。我国蛋鸭养殖户受制于养殖习惯等原因,养殖中留种,保种,和当地品系杂交等现象十分普遍,因无法保证纯正的品质资源,使得蛋鸭的生产效率持续下滑,严重影响了蛋鸭养殖户的养殖收益。
4。水禽饲养环境堪忧。
我国水禽产业养殖模式虽然已经形成,传统的散养方式也逐渐为产业化饲养管理方法所取代。但是目前的“小规模、大群体”的产业模式不能保证现代产业化生产和消费的需要[4]。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产业养殖基地比例仍较小。受制于我国农村现状,传统的以家庭为单元的饲养模式仍占较大的比重,极不利于疫病防控和产品质量的管理。依据产业调查显示,我国90%以上的水禽养殖是以单个的家庭养殖生产的形式完成的。而家庭养殖的养殖设施、设备简陋,饲养环境脏、乱、差;养殖技术落后,疾病种类增多,交叉感染、滥用药物严重;动物福利条件差、饲养密度大、条件性疾病反复发作,产品卫生、安全不能得到保障。其中蛋鸭养殖活动的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工业或民用水污染,同时鸭活动也污染了周边水域。因为无法保证鸭饮水和采食安全,更不利于疫病预防和控制,容易造成疫病扩散和蔓延[5]。单个养殖户的生产供给弹性非常小,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和养殖利润的增加。大群体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小规模家庭式养殖的现实,使得我国水禽养殖的饲养环境问题,成为埋在水禽产业化生产周边的“炸弹”,随时威胁着产业的安全,并最终成为阻碍水禽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5。水禽深加工能力不突出。
当前,我国水禽产品加工中,初级的屠宰加工比重大,深加工比重低;加工企业较多,规模普遍较小;屠宰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相对滞后;加工产品雷同,带动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开拓能力不强,遏制了产业化发展速度[5]。水禽产业产后加工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产品的品牌形象推广力度不够。目前,为广大消费者熟悉的水禽加工产品依然是“北京鸭”系列,“南京桂花鸭”系列,“精武鸭”系列等一批老的品牌和产品。(2)满足市场需要,适应不同消费者人群的水禽熟食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群和市场定位没有形成。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水禽加工产品仍然是以“白条鸭”系列等分割产品、加工型的熟食产品为主的初级水禽加工为主。适宜现代生活需要的方便性食品和迎合不同消费者的时尚型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10%,这是禽肉深加工环节上的严重缺失。(3)水禽产品加工设备的研制和开发重视程度不够,客观上也阻碍了水禽产品深加工能力的提高和突破。
6。水禽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水禽产业的大发展,我国水禽产业信息化能力的不足逐渐凸显出来。我国水禽产业目前的供求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价格信息、技术信息、预防防疫信息、产业链发展信息等信息都是欠缺和严重不足的。水禽产业化数据库,产业化基本信息,产业化整体规模等信息的不健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企业和养殖户随意的进入和退出水禽产业市场,加剧了水禽产业的市场波动。因不能及时地对产业的发展进行预测和预警,水禽产业呈现出“摸着石头过河”
的状态。市场稍有变化,养殖量就会急剧变动,并连带影响整个行业的大幅波动,这种境况是不利于水禽产业化的持续稳定发展的。
三、未来水禽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按照“十二·五”规划对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到2015年我国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将提高10%~15%,这将会进一步推进我国水禽产业化大发展,为我国水禽产业实现结构性调整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为此,我国水禽产业应该更新传统理念,实施科学布局和设计、夯实水禽健康养殖的基础,营造一个洁净、优美、和谐的水禽生态环境。同时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升级改造,提升我国水禽产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我国未来水禽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依靠我国水禽产业业已形成的产业链优势,积极寻求解决不利于水禽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效益问题、市场波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一系列影响产业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遵循市场发展的需求,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禽产业化发展路径;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竞争中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控制和扶持的功能,促我国水禽产业化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1。发展中国特色的水禽经营方式。
我国水禽养殖家庭式“小规模”和水禽生产产业化“大群体”的情景将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在我国水禽产业化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的有利条件下,积极推进饲养方式的根本转变,带动“小规模养殖”与“大市场生产”的有效对接、发展中国特色的水禽经营,将是我国水禽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我国水禽养殖的绝对优势,决定了水禽产业是不惧怕入世后国外产品可能带来的竞争压力的。国家和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养殖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养殖方向发展。(1)技术资源、资本资源丰厚的地区要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养殖过度。利用产业资源优势,建立标准化养殖小区,发展适度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2)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发展地理标识的水禽养殖业,将产业和旅游,生态,环保等结合起来,延伸产业价值。(3)自然资源禀赋,产业资源禀赋均不具备的地区,要坚决限制甚至禁止养殖。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服务,提高水禽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水禽养殖经营模式。
2。改 良 水 禽 品 种,加 大 水 禽 地 方 种 质 资 源的保护。
(1)扶植、发挥育种企业的力量,提高育种企业在水禽产业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利用我国现有的优质种质资源,大力发展我国特有的品种资源。建立和完善我国水禽良种繁育体系,发展中国自有知识产权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我国水禽养殖面积广阔,养殖区域从南到北,覆盖中国25个省市,从事水禽生产的从业人员在不断壮大。必须尽快建立与畜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和不同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水禽良种繁育体系,以提高生产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为适应各地不同的气候环境条件,在水禽品种资源的改良过程中,应加入当地的品种基因,以适应我国南北跨度广、东西海拔差异大等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水禽养殖。
(2)水禽产业化发展中重视“民族意识”,提高自有水禽品种的养殖份额,大力发展中国的、民族的水禽产业。及时保种,开发适应不同区域气候和生产环境的自有水禽品种。鼓励和扶持自有水禽品种的繁育、推广。特别是肉鸭市场,要尽快找到适应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的种质资源,逐步取代樱桃谷鸭市场,优质的种源费用不应该继续为外商赚走[6-7]。水禽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和部门也要积极的配合、尽量使用中国人自己的水禽品种。
3。建立水禽产业质量控制体系,开展行业自律,重视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水禽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水禽产品深加工是刺激水禽产品消费增长的重要措施,也是水禽产业化发展的源动力。完善建立水禽产品深加工质量控制体系,水禽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开展行业自律的相关法律等政策的制定,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通过产业化的全行业的控制,对从原料收购、加工、包装、运输、流通、销售全程进行质量监控。做到安全养殖,安全生产,安全销售,使得水禽产品 成 为 市 场 竞 争 力 极 强 的 禽 肉 制 品,引 领 市场消费。
4。加强水禽产业化组织的紧密联系,分享产业利润。
水禽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培育合作社、协会等行业组织,要使行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前我国大多数水禽饲养和加工企业无法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因此,加强水禽产业化信息平台的建设,通过定期的行业预报,正确引导企业和农民发展水禽生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提高养殖效益,使得水禽产业化各环节之间有效的互动起来,共享水禽产业信息资源,服务生产。同时,完善产业利润分配体系,使得参加产业化经营的各利益主体能够分享产业链各环节总增值利润的平均值,通过合理回流下游加工利润,紧密链接各产业单元,形成牢固的产业合作关系。
5。政府宏观调控,政策扶持,引导产业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我国水禽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支持。政府应宏观调控,把握蛋鸭产业发展的宏观方向。应从制度保障、补贴政策、信用体系、环境评估等方面,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为产业发展护航。第一,相关部门宜出台专门针对水禽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扶持计划,因地制宜的探讨适宜水禽产业的养殖补贴与扶持措施。第二,政府提供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流通及市场流通场所,为产业发展提供顺畅、便利的经营性信息服务,实现有效生产及效用最大化。第三,鼓励社会各种力量以创新的方式,解决产业发展中的用地问题、融资问题、养殖风险保障问题、养殖补贴问题、产业链调整问题等产业发展的问题,并为这些社会资本的介入提供完整的产权制度、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制度保证。第四,建立全国性的价格、市场规模预测与决策体系,提前预警、规避突发性的产业波动。第五,严格实行有关的食品安全管理规定,建立从上至下畅通的安全检验和监督机制,制定行业性的市场应急管理预案,应对市场突发事件,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第六,制定行业性的生产标准、达标规范、污染排放标准及食品安全标准等行业性的权威管理规范。强制实施行业性的达标生产,提升行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网站。Livestock primary。(2012-08-07)[2012-09-10].http://faostat。fao。org/site/569/Desk-topDefault。aspx?PageID=569#ancor。
[2] 侯水生.我国水禽产业技术“十二五”发展战略[J].中国家禽,2011(18):1-4。
[3] 黄胜忠.转型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行为研究-基于成员异质性视角[D].杭州: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7。
[4] 宫桂芬.我国水禽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C].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第四届中国水禽大会,南昌:2011。
[5] 王雅鹏.湖北省水禽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10。
[6] 李鸿忠.台湾水禽业发展历程及对大陆水禽业发展的借鉴[C]。中国畜牧业协会禽业分会:第三界中国水禽大会,武汉:2009。
[7] 国家水禽产业技术研发中心.水禽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J].中国禽业导刊,2009(26):18-19。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在考虑自身生存问题上的重大进步。
过去,在农业发展中片面强调水资源开发,着眼于当前的增产。而持续性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关心的是在开发灌溉水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农业后劲,而不是随意破坏农业环境。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粮食作为政治武器的运用,并不新鲜。国外有人叫嚷“谁来养活中国?”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适当进口一点粮食以调节国内市场,过去这样做了,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但绝不能把解决粮食问题寄托在别国身上。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化肥供应,培育良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等。但必须指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这是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现在的水浇地,一般单产可达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还难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再配合其他增产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产粮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没有水,光和热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种多么优良,农田管理多么科学,政策多么正确,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场大水,可以冲得荡然无存。水旱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粮食、财产和生命,即使动员人民群众抢险救灾,化险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含英.政企分开,建立现代水利企业制度[J].中国水利,1994,(3)
[2]相昆.95年水利工程发挥巨大效益[J].中国水利,1995,(11)
关键词: 水利工程 农业可持续发展 要求 措施
一、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现实的觉醒,也反映了人类在考虑自身生存问题上的重大进步。
过去,在农业发展中片面强调水资源开发,着眼于当前的增产。而持续性农业发展更关注的是未来的发展,关心的是在开发灌溉水资源的过程中,增强农业后劲,而不是随意破坏农业环境。
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国内,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存在巨大的经济风险,而且存在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粮食作为政治武器的运用,并不新鲜。国外有人叫嚷“谁来养活中国?”给我们敲了警钟。我们适当进口一点粮食以调节国内市场,过去这样做了,今后还会继续这样做,但绝不能把解决粮食问题寄托在别国身上。八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实施科教兴农,增加农业投入,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增加化肥供应,培育良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等。但必须指出,水利不兴,农业不稳,这是关键所在,重中之重。现在的水浇地,一般单产可达7500―15000kg/mZ,而旱地750―1500kg/mZ还难保。所以,只有有了水,才能扩大灌溉面积,再配合其他增产措施,才有可能大幅度增产粮食。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又怎能有效地保障粮食稳产高产?没有水,光和热再好,施肥再多,也不起作用。不管作物品种多么优良,农田管理多么科学,政策多么正确,一次大旱,可以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场大水,可以冲得荡然无存。水旱灾害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粮食、财产和生命,即使动员人民群众抢险救灾,化险为夷,每年也要付出很昂贵的代价。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对水利刮目相看,并重新认识它的意义和作用。
二、水利工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努力,任何一个单方面的工作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业的科学发展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对与农业联系最为密切的水利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工程必须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如此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改革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改进,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我国的水利工程改革措施进行分析。
1.工程节水措施
包括灌溉工程配套、渠道衬砌、低压管道输水、机电井建设、地面灌溉设施改善、喷灌和滴灌系统,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工程节水是我国水利工程在当前的发展趋势中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在不同的地区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调整,有一些全局范围内的大型水利工程,同时也有各自水流流域内的一些小型水利工程。无论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还是小型的水利工程,它们都要为农业灌溉服务,所以对于这些水利工程,特别是以农业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就必须重视工程技术措施在整个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农业节水措施
包括土地平整、深翻深松、免耕少耕,平衡施肥、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改进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以及防风林建设和水土保持,此类措施的基本作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降低农田水分蒸发耗水量。农业节水措施,是对水利灌溉技术提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对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这项重要的时代工程而言,要想将这项工作的效果发挥到最佳,就必须充分地正视技术创新在这项工作中所能够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水利资源的保护,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将整个水利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细节工作纳入到农业节水的系统工程中来。在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工程技术,这些工程技术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效果。对这些工程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是现阶段提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和开发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
3.覆盖保墒技术
在耕地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秸秆或其他材料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的利用率,促进作物增产的良好效果。秸秆覆盖一般可节水15%―20%,增产10%―20%,覆盖塑料薄膜可增加耕层土壤水分1%―4%,节水20%―30%,增产30%―40%。
4.考虑农业种植结构
节水灌溉的目的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但仅靠节水灌溉工程提高水分生产率是很有限的,灌溉和农业措施的结合,不仅是提高水分生产率的需要,而且是农民增收增效的需要。除滴灌和地下灌溉形式外,其余节水灌溉形式都难以减少作物的棵问蒸发,特别在作物生产前期,作物的遮荫率低,棵间蒸发量大。通常推广的农业节水技术有:耕作保墒技术,如“虚实并存”耕作技术;秸秆、地膜覆盖技术;喷洒抗旱剂如旱地龙;使用保水剂;采用抗旱新品种等。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地区特征来选择不同的农业种植结构。
5.加强节水工程管理
节水灌溉重建轻管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现有的生产方式下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的有关专家认为,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占总效益的50%,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事实上,工程建设好,因管理不善使工程效益难以发挥的例子并不鲜见,哪里工程管理好,哪里效益就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资本市场对农业的关注度也有所上升,在我国出现了一些较为新兴的灌溉服务公司,以及各地成立的节水抗旱服务组织,在工程的管理运行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推广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租赁、拍卖、承包等形式,对于明晰产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含英.政企分开,建立现代水利企业制度.中国水利,1994,(3).
[2]相昆.95年水利工程发挥巨大效益.中国水利,19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