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现代化市场前景

第1篇

[关键词]无人机 植保 实现方法 制约因素 市场前景

中图分类号:P2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7-0305-01

1.背景分析

当今世界正在进行着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的技术革命,还将实施更先进的数字农业。我国丘陵山区占土地总面积的很大一部分,是水稻、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的主产区,但是在丘陵地区采取普通的地面装备难度较大,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特殊条件和地形也不适合地面装备作业。所以我国要想在这些丘陵山区实现植保机械化必须结合现代化的无人驾空中作业技术。农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对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造成了不可估计的损失,严重制约着我国粮食的安全生产发展。由于农作物株高和密度的限制,机械很难进入地块喷洒农药,即使选用先进的农药喷洒机械也会对农作物造成一定面积的损伤,影响产量,而人工操作则会出现效率低,作业质量差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的应用正被迫切需求。

2.发展现状

在国外,无人机喷洒技术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尤其在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日本等国家该技术已经特别发达,并且普遍应用。在国内,精准农业无人机正在逐渐兴起,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水平和国外相比也还有较大差距。在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作物保护仍以人工加手动、电动喷雾机这样的半机械化装备为主,无人机植保在我国占比1.67%,远远低于日本和美国的50%以上的水平。中国作为农业大国,18亿亩基本农田,每年需要大量的农业植保作业,我国目前的人工喷洒方式每年导致的农药中毒人数有10万之众,致死率约20%,农药残留和污染造成的病死人数更为惊人,因此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图1)。

3.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应用的科学性与先进性

首先使用Pix4DMapper对航飞的农田影像进行处理生成正射影像,接着使用开源的飞控无人机系统在考虑地形条件的影响下,规划无人机飞行路径,实现使用大型植保机对农田按照飞行路径进行农药喷洒。“智能全自动无人机植保系统”通过使用无人机厘米级精确定位、自动飞行、起降等技术,能够实现全自动喷洒农药。作业时能够变“三人操作一台飞机”为“一人操作三台飞机”,同时摆脱了飞手对植保发展的制约,还能实现夜间作业,在普通植保机的基础上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可以由目前的300(亩/天)提高到800-900(亩/天)(图2)。

4.制约因素

其一价格高,无人机性能需要长期维护保养,保证无人机的性能才能保证作业时的精度效果,无人机后续的维护程度也相对复杂,需要有操作经验的飞手来做处理,无人机目前的应用较少,专业人才也相对较少。其二无人机本身续航时间短,需要准备多组后备电池更换,影响作业效率。其三,植保无人机企业大都规模较小,具备独立的、完善的研发、生产和服务能力的企业更少,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植保无人机产业的快速发展。

5.市场前景(图2)

随着家庭农场、合作社、服务组织、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快速增长,以及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对植保机械的迫切需要,为农用无人机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有利条件。据专家预测,截至2020年末中国植保无人机的需求量是10万架,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需求是40万人,无人机植保作业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新兴农机行业,助推我们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据当前数据统计,我国平均每50,000农民才拥有1架无人机,每1,430,000亩次的防治里才有一架无人机可以看出植保无人机在我国的使用和普及程度远远不够,我们的市场前景还很广阔,植保机还可以更大地分割市场这块大蛋糕。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农业科学技术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进一步取得新进展,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

农业科学技术在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改善“三农”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由谁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换句话说,谁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呢?综合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笔者认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实施者。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实施者,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在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应该而且必须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也进一步明确,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三、企业在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以企业为载体,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大、高、外”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的作用。在我国的传统体制中,国家的计划、科研单位的研究和企业的需求之间不可能相互吻合,这就使得科研与开发应用始终是“两张皮”,科技、经济严重脱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现状必然也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我国农业科技系统主体结构中,应该有一个以农业企业为重点的研究开发应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家择优支持一支精干的重大基础或公益性研究力量(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任务、经费、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实力和水平。其他力量则纳入市场轨道,进入企业或科技进步相关的第三产业,使得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开发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应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力量。此外,大中型企业具有资金雄厚、科研实力强、市场竞争意识浓、又具有先进的管理及人力资源优势,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主力军。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从源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经过生产技术定型到商业成功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源技术发明、研究、开发、中试、工程设计、试生产、扩散等一系列相互紧密联系的阶段。这一复杂的过程具有目的性强、涉及领域部门多、投入大等明显特点。大型农技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其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先进的生产或加工技术,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生产并销售出去,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强烈,也只有不断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技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机制灵活、营销手段有力、市场反应迅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是现在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高科技战略紧密结合,当前应着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

四、小结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此关键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应该成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主体,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故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切实推进企业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第3篇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高效、特色精品、休闲养生农业为主攻方向,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几年,是农业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推动山区经济绿色崛起,赋予了农业现代化新任务新要求;经济结构调整,松商回归创业,创造了农业现代化新机遇新动力;自然与市场风险加剧,资源与环境压力加大,投入与成本持续上升,带来了农业现代化新挑战新困难。通过开展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进一步梳理发展思路,明确目标任务,组织专项行动,实施重点工程,有利于有效调动工作积极性,有机整合各方资源要素,有序深化各项工作举措,从而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赢得先机、形成合力、夯实基础、营造氛围。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按照“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供给、保安全、保民生”的总体要求,突出“创新转型、强农富民”主线,大力推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全面提升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层次,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科学发展,逐步实现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为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目标。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建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6.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700元。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切实增强,全县粮食总产量达5.5万吨;蔬菜总产量12万吨,产值1.5亿元;生猪饲养量达到25万头,家禽饲养量200万羽,畜牧业总产值达2.3亿元。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6万亩,总产量5.50万吨,总产值1.30亿元,基本保持持平;茶叶总面积12万亩,总产值6.8亿元,年均增长10%;生猪饲养量25万头,禽饲养量20万羽,总产值2.30亿元,年均增长3.60%;食用菌种植量6000万袋,产值2.15亿元,年均增长2%;水果面积稳定5.50万亩,产量4万吨,产值1.00亿元,年均增长5.92%;蔬菜面积稳定7.0万亩,其中高山蔬菜2.00万亩,蔬菜总产量12万吨,总产值1.5亿元,年均增长7.22%。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切实改善,全县新培育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超亿元的2家,扶持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全县培育申报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15家,县级规范化合作社50家,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明显提升。动植物疫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出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8%以上。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切实提升,全县机械总动力达到15-16万千瓦,,茶产业机械化水平要求达到75%以上,其它主要农业产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0-50%,山区机耕率达到85%以上。建成21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5个示范性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

(三)重点任务。围绕上述目标,狠抓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着重推进以产业提升、科技提升、品质提升、主体提升、市场提升为主题的“现代农业五大专项提升行动”:

1、实施产业提升行动。坚持把“两区”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平台,整合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资源,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主导特色产业优化升级,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农业。到2015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5万亩,着重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农田质量提升、三新技术推广、组织化服务等内容的建设。通过实施将其建设成渠沟通畅、路电成网、农田格式化、土壤养分平衡、栽培模式先进、服务功能齐全的具有现代化农业基础的生产功能区,为进一步改善我县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打下坚实基础。深入实施农业“258”工程,到2015年,完成2个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综合区、5个主导产业示范区、1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设,建成园区面积6000公顷。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依托,深入实施茶产业提升工程,大力提升高山蔬菜、食用菌、水果、特色养殖等特色产业,积极创建高山蔬菜示范基地,推进食用菌、水果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和发展特色养殖业,打响一批农产品特色养殖品牌。

在做优一产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着力构建集经济、生态、景观、社会文化功能和游憩保健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模式。

2、实施科技提升行动。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提升行动。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县与省农科院的合作项目,开展技术创新和示范。深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提高优良品种的供应能力。围绕粮食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逐步建成育秧中心、烘干中心和农机维修中心,逐步实现农机装备数量的合理增长和结构的优化提高。加快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农业行业监管、政务办公信息化和智能化农业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构建政府主导力、科技支撑力、农民主体力、社会参与力等“四力合一”的农业公共服务建设机制。不断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农技专家联基地、联企业活动。到2015年,建成21个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5个示范性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3、实施品质提升行动。坚持做大做强品种优、品质高、品牌响的特色产品,从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入手,大力推进农产品特色化、精品化,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大农业执法检查力度,深化农资信用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保障农业投入品安全。加大农业标准化推进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和推广,深入开展生产记录档案规范化单位评比创建活动,实行农产品标识制度和质量可追溯管理。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知名商标申报,注重培育品牌文化、提升品牌内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品牌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0%以上,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4、实施主体提升行动。不断创新农业组织化形式,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行业协会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包括营销、技术、金融等多方面内容的经营性、服务性组织。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技术指导等工作,进一步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基础条件优、产业带动强的龙头企业,使其真正成为牵头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行业龙头。进一步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规范工作,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产品安全化、社员技能化“五化”建设活动,强化合作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培育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额1500万元以上的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家,年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县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

5、实施市场提升行动。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和各类农业协会,建立和健全农产品市场和物流体系。根据农业产业布局,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物流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建立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中心、8家乡镇茶青市场为骨干、50家县外茶叶直销窗口为依托、50家茶叶网店为补充的茶叶市场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连锁经营,积极开展农产品营销活动,加强农产品宣传,发挥农民信箱系统在组织农产品产销对接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和网上推介会等活动。对农民从事农副产品营销、技术信息服务要坚持低标准收费、高标准服务、快节奏办事。同时,继续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交易会、开展网上营销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和农民搞好产销衔接。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发展,把三年行动计划作为农业工作的主抓手,围绕行动安排工作,结合行动落实项目。健全责任机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牵头抓、职能科室具体抓。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将任务、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加强工作督查,及时掌握工作推进情况,发现问题将第一时间进行整改,确保取得预期效果。

(二)加大政策扶持。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方针,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措施。吸引工商资金、社会资金和金融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壮大农业投资规模。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资金,把加强“两区”建设、提高农业现代设施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增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

(三)强化机制创新。坚持把改革作为破解农业现代化制约瓶颈、顺利推进三年行动的动力,实行面上改革创新与点上改革试验相结合,全方位加强政策、制度设计,着力构建农业现代化普适性、长效性的制度成果。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体系。创新农村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农业市场化,引导优质资源要素流向农业,不断激发发展活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能。完善决策机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广泛征求意见建议,使三年行动涉及的政策设计、年度计划和工作措施更加科学。

第4篇

论文摘要 针对化隆县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几点措施,以期为化隆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化隆县作为海东地区农业大县,只有突出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形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经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仅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1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要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依靠优势提高竞争力。一要制定规划,明确相关政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农业。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尽快形成我县优质小麦、油菜、马铃薯、苹果等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流通,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二要加快发展畜牧业。重点推进沿黄及交通干线为纵轴的绿色肉牛肉羊奶业产业带、依托草场资源为主的牦牛和绒山羊产业带、退耕还林(草)区牛羊育肥产业带、卡力岗三乡土种鸡养殖带等优势区域开发,加快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继续推行围栏放牧、轮牧休牧等生产方式,搞好饲草料地建设,加快牲畜品种改良,进一步减轻草场过牧的压力。充分发挥作物秸秆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三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形式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以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基地和农户发展。

2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2.1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思路,逐步建立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高效精干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施农业常规技术升级战略,将育种、施肥、节水、植保、养殖、防疫、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全面升级到优质高效和低投入、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水平上来。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技术集成,优先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传统农业技术全面升级。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用于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大面积应用提供成熟的综合配套技术。

2.2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加快构建国家推广机构和其它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同时,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2.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现有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科研机构院所县农业、畜牧部门发挥自身优势,在我县建立自己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场或科技园区,使其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和农技示范推广的有效载体,着力提高其技术含量,发挥其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形成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要加大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如调整公路建设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统筹考虑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质量管理和养护等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型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配套体系建设。搞好种养业良种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等建设。三是搞好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建设。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期货市场的引导作用,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拍卖、网上交易等方式,增强交易功能。重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下转第332页)

应等方面的作用。鼓励邮政系统开展直接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连锁配送业务。

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

第5篇

一、当前基层国有购销企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1.责任与效益的两难。一方面,国有粮食企业是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无论是过去的计划体制,还是现在的市场经济,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始终冲在最前列,积极发挥着落实国家惠农政策、保障售粮农民利益的主渠道作用。例如,现在的最低收购价政策,虽然中储粮公司是执行主体,但98%以上的委托收储站点还是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他们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积极配合中储粮公司的领导,诚恳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切实维护售粮农民的利益,成为执行国家政策的主力军,是粮食收购政策直接执行者。但是另一方面,粮食是特殊商品,尽管面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粮食企业内部改革的不断深入,投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基层企业还是能紧抓政策机遇,应对市场挑战,在日渐艰难的经营中,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然而粮食作为特殊商品的属性决定了其是国家首要的调控对象。虽然一部分企业经营灵活,把握住了市场时机,手中掌握了一些粮源,但他们却不能左右国家的调控。对大多数企业而言,粮食经营成本过高,负担过重。粮食经营本大利小,收购需要大量的现金。过去是我收粮、你给钱,我保管、你补贴,粮食贷款利息由国家承担,利息也低。而走入市场经济的基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贷款利息自己承担,粮食经营成本不断提高,导经营十分困难。2.市场竞争的激烈。近年来,随着粮食流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粮食流通市场已经放开,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粮源的争夺和掌控。一是各种市场主体特别是大型央企和外企凭借资金、规模的优势,各种资本、实体纷纷介入粮食市场,如中粮、中储粮等大型央企、益海嘉里等外资粮食企业纷纷通过各种形式进入粮食购销市场,在粮源收购上对原本作为收购主体的基层购销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二是粮食经纪人凭借自身灵活的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以往种粮农民直接到国有粮库售粮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基层企业掌控的粮源;三是近年来,各种涉粮加工企业为了降低运行成本,也通过合作经营、设点收购等多种形式介入收购市场,更加剧了粮源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3.企业竞争力不强。尽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经过去多年,但是县级以下基层国有购销企业市场依然存在竞争力明显低下的问题,这其中固然有外在和先天不足的原因,但是究其根本,企业自身存在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思,笔者认为主要存在“穿旧鞋走老路”和“穿旧鞋走新路”两种模式。一种是在市场面前反应迟钝,心存幻想,对国家粮食流通体制的巨变无动于衷,运行模式落后、工作思路陈旧。企业负责人墨守成规,依然满足于粮食收购“一季定全年”,缺乏探索精神和发展欲望。另一种是推行改革但是治标不治本。在没有理清产权、没有妥善解决好历史包袱的情况下,单一地寻求经营管理好机制、好途径,以现有的产权体制,盲目求新求变。短期内可能有所收获,但最终会因体制不适应、机制不灵活而惨遭市场淘汰。

二、国有粮食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从当前农村的实际看,土地流转已经呈星火燎原之势。这些土地流转引发的土地规模经营激活了高效农业的发展,不少企业和土地受让业主一般都选择发展药材、水果、蔬菜、花卉苗木以及特种养殖等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好的优势特色产业和产品。以泰州为例,2011年在该市流转的农地中, 35.8%种植花卉苗木,35.5%种植设施蔬菜,17.1%发展水产、畜禽养殖业,11.6%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流转后基本用于高效农业的发展。而流转后继续从事粮食生产的比例则非常低,造成了耕地的大量流失,进而对粮食产量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国有粮食企业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建设生产基地,有利于确保耕地的“粮属”性质,对保持粮食产量规模、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2.有利于企业掌控粮源。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根本的都是对粮源的掌控,可以说,谁掌控了粮源,谁就占据了粮食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先机。从历年夏粮收购的实际看,国有购销企业在购销环节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往往要依仗大量的经纪人提供粮源,甚而会走入收购依靠经纪人,销售同样依靠经纪人的“怪圈”,国有购销企业完全成了大大小小的经纪人的粮食“临时存放点”,对运行成本相对较高的粮食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因此,对基层粮食企业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可能直接掌握第一手粮源,从而达到降低收购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为日后在经营中掌握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3.有利于服务三农。历朝历代,土地都是农民的根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安”,也是普遍的共识。因此,中央连续多年出台文件,多次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持和稳定粮食生产,维护农民利益,促进三农发展。但是从近年的夏粮收购实际来看,种粮农民并未能直接享受到国家的最低收购价政策,部分粮食经纪人利用农民法制意识的欠缺、对国家政策的不了解以及维护自身权益观念的淡薄,在收购过程中往往通过短斤少两、“打白条”、压质压价等违法违规行为损害农民利益,直接影响了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笔者认为,由国有粮食企业直接参与建设粮源生产基地,在直接掌握粮源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农民利益,使国家的各种粮食惠农政策能直接落实到种粮农民手中。另一方面,国有购销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建立大型现代化农场,首先可以从根本上帮助农民实现身份上的转变,即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转变为家门口的农业产业工人;其次可以直接避免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口流动的社会压力;第三,大型现代化农场的建立,能形成一定的聚合效应,促进农村三产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对加快农村的城镇化、现代化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推进“三化”同步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与带动作用,实现工农和城乡协调发展。笔者认为,粮食企业参与土地流转、建设粮食生产基地是积极服务推进农业现代化、服务“三化同步”的有效途径。一是能推动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我国粮食生产规模偏小、效益偏低的现象还很突出,尽管已经出现了一些种粮大户,但是绝大多数还是一家一户落后的种植模式,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未能得到很好的彰显,农业生产社会化水平不高。二是能推动建设绿色生态农业。建设绿色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模式,显然不利于农业实施统一植保,不利于优质良种的大规模推广。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由于近年来小麦种子多达数十种,各种种子产量高低不一、品质优劣不一,直接动摇了该市优质红皮小麦产地的市场地位。三是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当前尽管出现了一些种田大户,但是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一些种粮大户还明显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态,满足于一两百亩的现状,缺乏一定的进取意识,从根本上看,不利于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和质的飞跃。与此相反,国有购销企业参与土地流转能相应推动大规模的现代化农场的出现,能更好地推广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而带动农业生产技术的根本性革命,极大地提高现代农业效益,推动传统的手工农业向现代化大生产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参与土地流转建设、粮源生产基地的可行性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党的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激发了农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释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正是这些富余劳力的出现,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农民工”队伍,出现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转移,产生了千百年来依附土地生存的一部分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经商的现象,农村劳务经济因此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现在已成为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也带来了农业劳动力的流失,进而打破了的经营格局,使很多家庭再也无法继续耕种原有田地,由此造成了农村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土地抛荒或疏于管理,继而诱发了一部分土地逐渐向有能力经营者的手中聚集,这就是本世纪初开始出现的农户间自发流转和转包现象。中央为了适应和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这些规定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从无序走向规范,从零星走向规模,由此,农村土地流转开始加速。至今,全国农村土地流转形势仍然方兴未艾。2.成本效益比较。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小麦和稻谷的最低收购价逐年提高,以小麦为例,最低收购价从2010年的每公斤1.72元上调到2013年的每公斤2.24元,上涨幅度达到30%,平均每年上涨10%。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企业收购成本的增加,无形中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加之基层国有购销企业大多“小、弱、散”,赢得起输不起,使得企业运转日益困难,即使是市场形势好的时候,往往也是本大利薄、效益有限。而建设粮食生产基地的优势则显露无疑。以10000亩良田基地、亩产500公斤计算,国家最低收购价每公斤每提高0.02元,单销售小麦一项收入就可增加10万元,同时也就意味着相同数量小麦入库减少10万元的成本。同时由于是自种自收,粮食成本大为降低。如兴化戴南周某,2011年流转土地1209亩,办起新型农场,夏季的麦子加上秋季的稻谷,以及相关补贴,获利超过80万元。可见,粮食企业建设生产基地,无论是从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还是从转变企业经营方向、提高经济效益角度出发,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3.国有粮食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优势所在。笔者认为,在当前土地流转增多的大背景下,国有粮食企业参与土地流转拥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市场的优势。没有市场的产品是不可能在市场中生存的,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一个企业而言关乎生死。而经过多年市场竞争的洗礼,国有粮食企业基本形成了一定的销售网络,拥有着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和销售渠道,也就是说解决了粮食生产的销售问题,这一点至关重要。同时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比较了解客户和市场的需求,集中规模种植有利于按照市场的需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优质良种。

二是仓储的优势,对于种粮大户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仓储条件,往往生产的粮食不能长期储存,最直接的选择就是从田头到船头、车头,再到仓库,大多数要经过经纪人之手。而对国有粮食企业而言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就兴化市而言,经过多年的投入,绝大多数国有粮食企业仓储建设已经基本完善,每个单位均拥有现代化的装卸流水线和保粮装备、仪器,有利于粮食的长期储存与保管,这一点是普通的种粮大户以及其他主体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资金的优势,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从当前种粮大户的实际看,一般的种粮大户由于资金的缺乏,往往在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上存在明显的“瓶颈效应”。而国有粮食企业相对于一些零散种粮大户而言,融资能力明显要强上许多,这对做大粮食生产基地规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兴化市当前一些种粮大户租种的规模不过几百亩,相对于该市上百万亩农田的规模,比例还是比较低的,对实现和带动农业现代化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作用不明显。而对国有粮食企业而言,其在资金上的优势和融资能力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做大现代农业规模,建设上万亩的现代农场,进而带动区域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高。

四、建设粮源生产基地的模式

第6篇

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在这个共同的目标之下,不同地方由于环境不同、自然禀赋不同、功能定位不同,农业发展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其中,云南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我国农业板块中,云南农业诚然缺少北方平原农区那样的苍茫壮阔,但它更丰富、更精致,所谓“七彩云南”,用以形容其农业也是恰如其分。本组专题与您一起走进云南,去领略它的多彩农业,去解读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云南道路”。

农业不举,百业不兴。农业在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实现中国梦、强国梦,离不开农业“发展梦”、农村“繁荣梦”、农民“致富梦”。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多次强调,要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战胜连续严重干旱等重大自然灾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粮食连年增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的目标,为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着力重点;“四化”同步深入发展,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拓展,新产业新业态孕育兴起,农村各项改革全面展开,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不竭动力。但云南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效益不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不松劲,在拉长农业短腿、补齐农村短板上多用力、下功夫,确保全省农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旨在创新传统农业和农业系统,跳出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局限,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再度对云南农业自然特点、产业特点、功能特点、区位等特点科学认识,并充分利用云南低纬高原光热条件、立体气候、生物资源等各种优势,用产业发展的思路,打造有别于其它区域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构建具有云南高原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型模式和开放合作的外向型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睿智决策,对发挥和集成云南农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以及探索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破解高原农牧民增收,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普洱茶、“橙”、雪桃、石榴……七彩云南的“呈现”搅起一拨拨消费热浪;“鲜花园”“蔬菜园”“保健园”“水果园”……一顶顶桂冠引人对云南无限向往。

在不知不觉间,农业,这一古老又新鲜的行业担当起引领云南新一轮加快发展的“火车头”。只是,质朴的云南人给此际的农业加了看似轻描淡写的定语“高原特色”。

改革开放之初,云南省以烟草业为富民兴滇的突破口,烤烟收购量、卷烟产量均以每年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速度递增,烤烟和卷烟的税利曾占全省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此后,以昆明世博会为契机,云南旅游业进入爆发期,昆明、大理、丽江、迪庆、西双版纳、石林等地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掀起云南又一轮发展热潮。

如今,继烟草业一枝独秀、旅游业一骑绝尘后,高原特色农业掀起了云南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作为低纬度高原地区,云南拥有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等多种地貌类型,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等7个气候类型,拥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生物资源基因库”等称号,自然环境禀赋优越,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橘生淮南则为橘”,同样的品种,由于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作基础,“云南出品”往往是口感和品质的保障。

经专家测评,云南烟叶、咖啡品质均为世界一流;虽为引种,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种植的红心猕猴桃味道和品质远远好于原种植地区;由云南红塔集团原“掌门人”时健种植的“橙”因品质好受到市场追捧,“一果难求”……

当下市场,优质农产品越来越不愁销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品质、种类的需求日益高涨,这给云南农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为此,云南省出台了诸多文件,提出重点建设高原粮仓、特色经作、山地牧业、淡水渔业、高效林业、开放农业等六大板块,重点打造云烟、云糖、云茶等12个高原特色农业产业。

目前,联想集团、新希望集团、中坤投资集团、天士力集团、阿里巴巴集团、汇源果汁、康美药业等大企业集团纷纷进驻云南,共同寻找绿色财富梦想。

在云南省内,认真筛选有发展基础、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的本土农业和生物产业龙头企业,给予集中支持,嫁接出一批大项目和重量级企业,孵化培植了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高原特色农业大企业。

如今,“农业崛起”的大幕在云南已经拉开。从零星分散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农产品基地不断涌现。

一大批农产品种植面积及产量雄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云南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等7种作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野胶、野生菌等多个农产品产量全国第一。农产品也跃升为云南第一类出口商品,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区第一位。

云南蔬菜已占香港市场的三分之一强,并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咖啡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鲜切花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出口近40个国家和地区……

农业对云南而言,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云南省,75%的国民收入、70%的财政收入、60%的创汇收入和80%的轻工业原料,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因此,“农业崛起”为云南省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保障和契机。

第7篇

兵团解放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为农六师红旗农场的发展提出了一道严峻的课题,也指明了科学的发展方向。红旗农场正在改善民生、跨越发展、构建和谐、长治久安等方面探索着一条新的路子。

一、立足科学布局,推动“三化”进程

在城镇化建设上,团场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环境吸引人口聚集为抓手,以“我们都是一家人”为发展理念,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地创新与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地拓展城镇空间,完善城镇服务功能。目前,团场的城镇化建设已初具雏形,城镇的排污工程实现了网络化覆盖。现在,团场楼群林立,绿树成荫,街道宽敞,尤其是文化广场、文化长廊、文化亭台、科普画廊、数字电影大屏幕等设施的建设极大提升了团场的文明程度。到2015年,团场将力争使城镇化率达到50%,实现城镇城市化、居民市民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这两年,团场将倾力修复唐朝古道,将沙漠、水库、三台沟景区连成一线,争取进入新疆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小城镇的服务功能。

在新型工业化建设上,注重培育龙头企业,并坚持“招大引强”的战略,建成了占地5000亩的工业园区。按照“整合资源、发展产业、分类布局、构建特色”的原则,科学完善工业园区的服务功能。同时,团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搞好“五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有线电视、平整土地。如今,团场已有10家企业落户,并培育引进了6家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人驻工业园区,实现了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与拳头产品。

团场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荒漠气候明显,具有发展农业的独特优势。按照“统筹规划,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团场加大科技农业的投入力度,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高产、稳产基地(小麦基地、红花基地、番茄基地、打瓜基地、啤酒花基地、薄荷基地、色素特色作物基地、蔬菜基地)。以这些基地为依托,团场引进了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既拉长了产业链,又增加了附加值,并通过订单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发挥资源优势,搭建旅游平台

将团场拥有的沙漠、水库、森林、牧场、草地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拉动团场第三产业发展,是团场发展旅游业的思路之一。如今,团场已建成并开放了集旅游、疗养、娱乐于一体的三台沟风景区。

团场凭借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丰富的野生植被、野生动物与长达50公里的“三北”防护林资源,新建了沙漠生态园景区。另外,团场的下兴湖水库景区也正在开发农家乐旅游、划船与餐饮娱乐等项目。这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已经成为团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三、理清发展思路,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

第8篇

按现代农业企业的标准,建设高标准的农业科技示范场

示范场建设伊始,按照“立足本地实际,围绕河北市的蔬菜、果品、粮油主导产业,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法,发展设施农业、标准农业、精品农业、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与国际农业接轨”的思路构建了示范场建设框架,确定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农业科技成果为依托,以高新技术、新品种示范为核心,以综合配套技术应用为保证,突出高科技,强化现代管理,使之成为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示范、技术推广、人才培训、良种繁育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展示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领农民干,为迁安市乃至周边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窗口和样板”的指导思想,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帮助规划设计,分期实施,已建成集现代温室生产、农业高新技术、名优种苗繁育、名优绿色果品展示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示范场。

目前,已建成24栋占地100亩的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小区。其中包括4栋大跨度、镀锌管框架结构、双层加芯聚苯板复合墙体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和20栋冀优I型改良温室。一是进行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工厂化育苗、生产及无土栽培。先后引进12个国家和地区的蔬菜、花卉及果树品种78个:包括:法国、美国生菜;南韩西葫芦;以色列红、绿、黄三色椒;荷兰大果青椒;尼加拉瓜大果椒及北京蔬菜研究所选育的四棱黄色青椒;以色列、荷兰、台湾西红柿;日本、美国、西班牙草莓;美国甜脆香豌豆、西芹;日本、台湾产青花莱;北京蔬菜研究所研制的黄瓜101、102品种;日本羽衣甘蓝、绿菜花、樱桃萝卜、京水菜、十月红菜苔、乌塌菜等14种特菜品种和16种草本花卉及多种优质木本花卉品种。今年又根据种植业调整需要,引进了欧洲李、西洋梨和无核葡萄品种26个。二是立足迁安,面向国内展示大田农业现代技术。引进示范了以色列滴灌技术、中科院上海植生所蔬菜无土栽培技术、中国农大微喷技术、北京蔬菜所工厂化穴盘育苗技术、自动卷帘技术、大田节水灌溉技术、快繁技术、活性炭温室加温技术、苗木嫁接技术和机耕、机播、机管、机收技术,使农、水、机各专业及栽培、植保、种子、土肥多学科有机结合,以农作物高产、优质、低耗、高效为主攻目标,实现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生产。

展示、培训、推广相结合。推动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改革

为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场的技术推广职能,我们把新成果展示、技术培训和农技推广三个职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试验示范任务放在大田展示区,组织群众现场观摩,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群众得到感性认识后,再组织技术培训,教给农民做,然后再利用示范场工厂化育苗系统、组培快繁中心的设备,繁育优质粮、油、菜、果、花及美化绿化苗木,提供优质种苗,将物化技术传送给农民,带着农民干。建场以来,围绕河北市农业结构调整,市委、政府委托示范场繁育黄瓜、西红柿、西葫芦、错季菜、特菜等蔬菜和美国万寿菊、松叶牡丹、瓜叶菊、千日红等花卉及红叶小檗、小叶黄杨、苗木、花卉500万株,带动了全市6000亩设施莱的发展和夏官营镇洪庄村,上庄乡高各庄、七里坎、东孟庄、平林镇村,迁安镇菅庄村等百亩以上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20个,共引进新品种130个,展示新技术18项,消化吸收11项。接待专家、领导、技术人员、农民来访2万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15项次,实现农民增收1300万元,充分发挥了示范场的引导、示范、创新、辐射作用,为河北市的结构调整和美化、绿化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

建立现代农业企业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在对示范场的管理上,从转变经营机制入手,建立全新的运行机制。一是加强组织管理。建立了示范场技术、销售、管理三支队伍,实行目标量化管理,把示范场各项工作目标进行量化,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签订责任状,实现农业项目工业化管理,保证示范场工作有序进行。二是信息管理。为了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搜集、筛选有效、可靠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示范场充分应用现代化的微机管理设备,与全国大中城市联网,收集、筛选、信息,指导全市生产、加工与销售。三是经营管理。①实行效益承包制,示范场将20个生产展示棚按每棚纯收入3000元承包给示范场技术人员,所有生产用工及生产资料开支都由承包人自己负责,示范场只负责项目规划、品种供应,技术人员包生产、包管理、包销售,承包人在完成农场规定的业务目标前提下收益全归自己,充分调动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②实行独立法人制。注册事业法人单位,建立起了产权清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机制,拓展了农业科技示范场的活动空间,增强了企业活力。③实行经济股份制,按照现代公司法要求,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到示范场入股投资,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示范场建设投资机制。如在绿化苗木小区建设上我们尝试股份制经营方式,农场以土地和现金形式入股31万元,吸收农场及农业局职工个人入股30万元,股份公司按公司法进行运作管理和利益分配,真正把示范场建设变成一项社会工程,促进示范场进一步上档次、上水平、出效益、出经验。四是科技管理。示范场将科技项目以招标形式分解到技术人员,实行包项目、包经费、包成果的“三包”责任制,保证示范场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

不断创新,提高效益,滚动发展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为使示范场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创新,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充分利用示范场的现有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向国家、河北省及唐山市有关部门争取立项,进行超前性研究开发。先后有“甘薯专用型品种筛选与定向”、“甘薯脱毒与快繁”、“麦谷两平高效模式开发”、“甘薯精深加工及产业化技术”、“绿色杂粮标准化生产及产业化技术”等五个项目分别得到了唐山市科委和河北省科委的立项支持,共争取项目资金18万元。同时,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了示范场的技术实力,提高了示范的知名度,也为示范场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通过“甘薯专用型品种筛选与定向”项目筛选出的“济薯15”甘薯新品种已被确定为迁安的主推品种,所有一级种苗全部由

示范场提供,2002年共统一繁育供应“济薯15”秧苗4000万株,获利20万元。

二是瞄准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大胆引进市场前景看好的名特优新种苗。投资20万元建立的100亩名优果品展示区,其品种如“欧洲李”、“西洋梨”、“无核葡萄”等,在10年内免更新,都是未来果品栽培的主栽品种;投资6万元引进的“转双抗基因741”杨树,是刚刚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环保型优质速生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我们仅有的8万株树苗已全部预定售出,预计可获收益16万元。

三是积极开发农业产业化项目。目前,已投资13万元的用于建设绿色杂粮加工车间,已完成了设备选型,年底即可投产,年生产加工能力可达到2000吨以上,年可获利40多万元。

虽然农业科技示范场在河北市的结构调整及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农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我们的示范场工作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要以建设“钢铁迁安、中等城市”为目标,围绕河北市的“菜篮子工程”、“花卉工程”、“苗木工程”、“绿色食品工程”实施,制定新标准,上新项目,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向果、莱、花卉、苗木等领域拓展。改善基础设施,增添加温设施,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出效益,推进河北市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工作内容上,重点抓好三方面:一是加大种苗繁育力度。利用组培、脱毒、快繁设备与技术,重点加快转基因毛白杨、金叶金枝国槐、四倍体刺槐、德国香花槐、金叶美国梓、法国锦带花等美化苗木品种的繁育速度,明春繁育规模达到100万株以上;二是按照无公害标准,在全市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为全市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摸索经验;三是依托市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中心和已取得的农产品品牌,开发农产品分级、包装、销售项目,实现产、包、销产业化经营。

第9篇

[关键词]玉米收获机械化 现状 重要性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397-01

1.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现状

随着农业的发展,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玉米联合收获机研制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许多科研单位和企业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试验。北方各省、市、自治区都进一步加强了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力度,在局部地区机械化收获已经呈现出较快发展的迹象。目前主要有自走式、悬挂式(前悬挂和侧悬挂)、牵引式、玉米割台4种型号。

1.1自走式:目前我国研制生产的有2行、3行、4行、6行机型,其中3行机型的品种最多。发动机的功率为44~1l0kw,能适应的玉米收获行距为 60-70cm,该机型具有机构紧凑、性能完善、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等优点。其不足之处是构造复杂,制造要求高,且售价较高。另外,由于国产发动机性能不够稳定,液压件、传动件等工作不可靠,产品零部件加工手段落后以及装配质量粗糙等原因,使整机的可靠性和适应性都受到了影响。

1.2牵引式:牵引式机型与拖拉机配套使用,适合在大面积地块作业。由于收获机安置在动力机械的―侧,所以作业前需要人工收割开道。加之机组较长,转弯半径大,因此只有作业地块较大才能适应。虽然该机技术成熟,但难以适应当前农村一家一户地块的种植模式,除在个别农场应用外,在广大农村应用较少。

1.3悬挂式:悬挂式机型是我国近年来自行研制的产品,有1-3行机型,可分别与不同型号的拖拉机配套使用,适合在农村小面积田块作业。l行机多为侧悬挂式,可与11-22kw小四轮拖拉机配套作业;2行机有侧悬挂与正悬挂之分,其配套动力多为50型拖拉机;3行机型基本采用正悬挂配置,配套动力为60、70或80型拖拉机。该机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机动灵活等特点。与大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相比,具有价格低廉的优点。其缺点是与拖拉机组装工作量大,机组作业时驾驶人员舒适性差,自动化方面明显落后于国外产品。目前,在已研制的机型中还存在可靠性差、效率低、对作物的不同行距适应能力不强的问题,个别机型的损失率和破碎率还有待进一步降低。

1.4玉米割台:玉米专用割台是用于替换谷物联合收获机上的谷物收割台,将谷物联合收获机转变成玉米联合收获机。目前试验应用的主要是在自走式小麦、大豆联合收获机上将其割台换成玉米摘穗台。一次完成摘穗、输送和集箱等作业。

2.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必要性

2.1解决粮食自给是加快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发展的―项国策。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7亿多是农民。由于每年人口纯增1000多万,耕地每年减少,形势十分严峻。我国采取了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和提高玉米单产两项措施,提高单产主要靠选用高产优良品种、紧凑型玉米种植模式、覆盖、移栽、机械收获等措施。

2.2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玉米是高产之王。玉米最高单产达1548公斤/亩(23.29吨/公顷),其潜在理论单产可达3765公斤/亩(56.34吨/公顷),增产潜力极大。我国玉米产量居世界第二,但单产比美国低 56~70,列居世界第28位。

玉米收获机生产应用需达到技术性能指标是:收净率≥82%、果穗损失率

以山东省生产的与上海-50拖拉机配套使用的4YW型2行玉米收获机为例,年单机作业面积最多的1000多亩,―般的作业都在400亩以上。按每亩收取作业费600-700元计算,约有两年时间即可收回机具成本,与小麦联合收割机的作业经济效益相同。可见,农机户购买玉米收获机进行技术作业服务,具有投资价值,会有较好经济收入。

由于联合收获机同时解决了玉米的秸秆还田问题,减少了秸秆占地和环境污染,使土壤增加了肥力,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玉米生产机械化,尤其是收获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解决了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的难点,对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整体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向承包大户集中,有利于规模经营的形成和发展,可使农村的―部分剩余劳动力进―步解放出来,对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农村经济的振兴以及农业现代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2.3发展玉米收获机械化是农业生产的必然,也是农机化发展的客观要求。解决玉米收获机械化问题是农民朋友的迫切要求,是农业生产的急需。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瓶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实现农业机械化。在实现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玉米收获的机械化。玉米从种到收机械化水平都比较低,由于收获基本靠人工和旧式工具进行,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三秋”时间拖得很长。秸秆不能粉碎还田,不少地方焚烧秸秆现象屡禁不止,既污染环境又造成很大浪费。因此,做好推广玉米机械化收获工作,已迫在眉睫。

3.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市场要求,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玉米收获机械产品开发的重点如下。

3.1重点开发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和畜牧业的发展,秸秆作为饲料饲喂牲畜是秸秆过腹还田的自然途径,也是秸秆饲料价值和肥料价值的重要体现。穗茎兼收型玉米联合收获机一次完成玉米果穗、茎秆的收获,适应农民收获玉米的习惯,又增加了茎秆青贮收获,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丰富的饲料资源,是今后发展的热点。

3.2坚持大中小结合,分层次研究开发与推广

在研究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农村的经营体制、生产规模、种植制度等。从目前情况看,中小型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市场前景看好。利用现有的农机动力,开发与50―6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双行玉米联合收获机,能一次性完成摘穗、输送、集箱、还田、破茬等工序。3行的玉米联合收获机械,整体结构采用优化设计,功率在80马力左右,以自走式为最好。4行以上的大型玉米联合收获机应消化国外技术,走组装生产之路。从我国农村现阶段的经营管理模式、经济水平、购买能力、现有的动力情况来看,悬挂式(背负式)玉米联合收获机在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在示范推广过程中,京津郊区和东北国营农场地块相对集中,可优先示范推广3、4行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在经济发达地区应以3行自走式为主,2行悬挂式作补充;经济一般地区,以2行悬挂式为主,以适应当前我国农村的不同需要。

第10篇

农业是露天工厂,影响其生产的因素比较多,但最终决定其效益的是产品如何以较好的价格销出去。价格高,销得出,那效益就好;价格低,难销售,那效益就差。这就首先要考虑“种什么”的问题。适应性、管理技术、投资多少、市场前景诸多因素必须考虑。公司领导在这方面花了大量精力,通过走访科研院所、市场调研、参观考察、外出取经等方式取得第一手资料后,经多方分析研究,权衡利弊、风险评估后才作决定。经过充分论证,最后选择了设施葡萄与鲟鱼养殖这两项为主要发展项目。事实证明科学决策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在决策前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新昌县来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不可能这样顺利发展,生态园也不可能这么快建成投产,也不可能有如此好的经济效益。

2做好规划

为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也为了园区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方便管理,在园区开建前就必须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公司对这一工作也极为重视,多次现场踏看,并绘制地图,记录园区地形地貌,并邀请有关专家现场指导,系统汇总后交由浙江省农科院做规划设计。设计完稿后又组织了多次研讨,力争完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为我们快速建园、快速见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3组建团队

农业生产管理的复杂性远比工业生产管理可比,因此管理团队要十分精干,而且要熟悉农业与农村工作。为了创建现代农业企业,管理层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企业管理经验。组建团队的要求大大高于工业企业管理层的选拔。经过多方物色、考察,最后选定的7名管理人员都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且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同时也熟悉农业与农村工作。为保质保量做好各项园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4严格管理

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规范各部门的内部管理,实行经理负责制。做到明确目标,制订计划,分步落实。保项工作严格按制度执行,责任落入到人,同时不定期监督检查。财务管理以节约增效为原则,严格按有关规定执行。公司对各功能区进行宏观控制、独立核算;人事管理以职能相称为原则,采用择优聘用模式,功能区内部管理建立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确保园区正常高效运营。

5注重科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动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生态园区选择的项目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设施葡萄,品种为欧亚种;另一个是鲟鱼养殖,品种是冷水鱼种。两者均非本土生物,技术要求特别高。技术问题其实就是“怎样做好”的关键。生态园特别注重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配备了精干的班子,制订多个技术规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不断引进新技术。几年来引进的新技术多达十多项。在设施葡萄栽培方面引进的新技术有:配方施肥、滴水灌溉、生物防治、控产提质、套袋技术、夏剪技术、新型架式、无籽化技术与促成技术;在鲟鱼养殖方面引进的技术有:配方饲料喂养、人工繁殖、性别检测等。为了更快更好地掌握新技术,生态园还与多家科研院所开展新技术应用试验和技术攻关活动,多次承担了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使生态园成为了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基地。

6加大投入

第11篇

伴随农业现代化的号角,城市精英加快了下乡的步伐――西南大学退休教授王应旭带着技术来到南川,他不仅教会农民改种品种优良的梨子,还研发了梨子白兰地酒,打造了一条新式“梨产业链”;白领夫妻高金坤和周正群回到了家乡大足,凭借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外行管内行,建立了周记生态农业基地,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了“种菜管理学”;姜凤明、李国权、彭郑江三兄弟从房地产行业转战蔬菜种植业,并进一步将种菜事业产业化,不断挖掘新的“蓝海”……这些下乡的城市精英们,成了重庆农业现代化的推动者。他们,与新时代的农民朋友一道,勾勒着发展新农村的美好图画。

南川区石溪乡王官果业基地,阳光明媚,梨树漫山,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这一切离不开西南大学退休教授王应旭的“技术下乡”,短短七八年时间,石溪乡实现了“荒山变金山”的梦想。

乡愁

2003年,南川区石溪乡。

53岁的果树种植专家王应旭回到家乡省亲,多年的科研生涯让他对家乡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浓厚兴趣。

“石溪乡海拔在700―1000米之间,光照好、空气流通、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宜种植落叶果树。”王应旭分析道。

这一分析,得到了一些前来考察的专家朋友的印证。

但是,家乡的现状却让王应旭感到了“忧愁”:果农们还在种植老品种,栽培技术落后,依旧过着穷日子。

“雪青梨、圆黄梨等南方早熟梨经济价值高,市场前景好。”王应旭游说着。

但乡亲们并不上心。

“只有自己亲自上阵示范,乡亲们才能真正信服。”王应旭做出了一个决定。

于是,王应旭使尽浑身解数,筹措到了创业基金。

不久,王应旭引进了50个新优水果品种,并在石溪乡盐井村200亩荒山上展开“品比实验”。

2004年初,王应旭的第一批近万株果苗,在石溪乡盐井村放牛坪顺利定植。

“果农”

转眼到了退休年龄。走出大学校园,王应旭又给果农们当起了老师。

绵绵细雨,王应旭踩着泥泞的乡间小道,急匆匆地赶往卫星村,给果农指导梨树高接换种技术。

“砰!”一声沉闷响声后,王应旭栽在了田沟里――左足踝关节严重骨折。

手术后,王应旭依旧停不下来――用电话“遥控”指挥果苗定购、运输、栽植;起草中、高海拔地区发展早熟梨的科研项目方案。

出院后的王应旭更加忙碌,他开设了“流动课堂”,四处指导果农的工作。

“挖长、宽、高各约80厘米的坑,然后回填2/3的土壤,接着混合土壤施入一公斤的磷肥和25―50公斤的农家肥以及少量石灰,随后回填土壤,使其形成略高于地面带‘弓’形的‘泥鳅背’,再植入果苗,浇足定根水。”石溪乡的果农几乎都能随口说出王应旭传授的种植“秘籍”。

良种母本园、品种示范园、采穗园、种苗繁育圃……这些是王应旭多年努力的结晶。

延伸

梨子熟了,王应旭并不甘心和乡亲们只做个单纯的果农。

“还可以把‘梨文章’做得更好。”看到硕果高挂的梨树,王应旭又陷入了深思。

看看自家的酒柜,王应旭一下子有了主意。

这位果树专家又钻进了实验室,握着玻璃试管,做起了研发新酒的实验。

一天,两天,三天……经过反复试验,王应旭酿造出酒精度数高低不同的系列梨子白兰地酒。

这一下子激活了王应旭的灵感,他又把梨子加工成梨汁、罐头、果脯等产品。

“制成食用品后剩下的残渣,可变废为宝,用来生产有机肥和牲畜饮料等产品。”王应旭正在设计梨子综合加工厂,进一步提升梨子的附加值。

第12篇

关键词: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 存在问题 对策

农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项长期任务。以下分析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据对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机构一度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构。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抽水机效应”、“马太效应”日益凸显,使其雪上加霜。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整合资源,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上收贷款权限,集中优势资源进占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量信贷资金非农化,大量农村资金流出农村,被多渠道分流至城市优质客户。

2.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全省缺乏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规模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地农村留守种地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淡薄,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到较大阻力。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性、长远性

中国的农业组织结构长期表现为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分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束缚了农业的发展。中国的技术结构长期以来表现为农业科研主要集中在产中领域,而适应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后的深层次开发性科技成果较少。

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逾越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非常明显。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对农业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单门独户的小农生产极不利于市场竞争,低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也会使地方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一是抓好通村道路建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积极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合理规划田块,规范土地租金,引进外来承包大户等,有效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流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降低业主农业生产成本,创造有利于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软环境。

2.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一个地区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二是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是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四是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五是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六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3.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建设区域农业商品基地

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为此,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一是重新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二是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三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四是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实施农业产业过程中,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地区特点建基地,连片规模化建基地,把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第13篇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产品出口;入世

加入WTO对我国经济来说,是一种历史性转折,它虽会促使我国经济体制,尤其是外贸体制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变化,促进我国农业的国际化进程,但是,在生产条件明显不利的情况下,农业国际化条件尚不具备的背景下,加入WTO会使我国农业部门不可避免地受到较大的挑战。

1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面临的严峻形势

1.1来自国外的农产品对我国农产品市场形成强烈的冲击

外国农产品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而大量涌入国内市场的,之所以形成目前大兵压境之势原因有四:一是我国农产品品种低劣,整体合格率不高。长期以来国内农产品主要侧重于数量增长,以满足国内市场供应为主,多数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农产品质量整体合格率不到60%。在港澳市场,有的国产水果已被挤出柜台,只能在地摊上销售。 二是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外国同类农产品则质优价廉。目前,我国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生产增长的比例只有30%~4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60%~80%之间。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紧缺造成我国农业成本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从而丧失了价格优势,并因此屡屡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等怪现象。三是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和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不高。国内水果在营养和质量上其实与国外水果并无太大差别,市场份额的丢失主要缘于后续的加工包装。我国水果80%靠鲜售,而国外水果在出售时经过机械选果、清洗、烘干、涂蜡,在外观上占有绝对的竞争力。由于生产成本上升,收益有限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下降,再加上流通体系不健全,营销方式落后,中间环节成本过高以及产品标准化水平较低,国产农产品面临“洋货”直接挑战时只能步步退避。 四是农民收入增幅有限,农产品消费能力明显不足。尽管我国拥有9亿农村人口的庞大市场,但相当部分收入停留在温饱水平,自身难以大规模地消费农产品,特别是肉、蛋、奶、菜、果、油等。据悉,目前国内人均消费牛奶仅6.60kg,比世界平均水平低93.40kg,与美、英、加等发达国家比,相差更高达200kg。

1.2我国农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一方面这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由土地密集型产品向劳动密集型产品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国农产品出口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首先,初级农产品质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农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受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我国虽然具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优势,但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却很低,许多环节都没有与国际接轨,因此许多农产品质量都不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其次,有的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缺乏优势。由于缺乏规模化经营、现代化管理以及受种子和其他因素的制约,我国许多农产品生产成本都很高,价格上缺乏比较优势。例如2001年食用油虽然出口量同比增长了50%,但是出口额同比反而下降了4%;大豆由于没有价格优势,己经使我国由世界最大出日国变成最大进口国。而且,卫生检疫问题导致出口不畅。 我国本来在畜产品出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生产、加工和卫生检疫方面的问题较多,使我国畜产品出口不畅。过去欧盟、俄罗斯等国都曾经发生过禁止从我国进口畜产品的情况,2001年受周边国家(地区)禽流感的影响,我国禽类产品对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的出口也大受打击。

1.3我国农业劳动力就业会面临更困难的局面

目前所说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科学的表述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就业问题。只有就业充分了,农民的收入才有保证。因此说,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而面对专业化生产国家,技术是我国农民的弱势。这样自然失去了竞争力。

2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经济的机遇

2.1享受WTO现有成员已经享有的好处,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加入WTO后,我国享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减少歧视性待遇,可以利用有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等,优化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

2.2有利于扬长避短,加速调整国内农业产业结构。加入WTO有利于中国进口资源密集型的农产品,比如粮食、棉花以及油料,相当于中国进口一部分耕地和水资源,使国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包括水果、蔬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农产品,促进我国的农业构调整。

2.3加入WTO后,一方面,外资进入中国更容易了,伴随这些投资,往往能带来最先进或较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我国农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我国与国外农业教育、科研、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更为紧密和频繁,这也加速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高,因而带动中国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综合素质的增强。

2.4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根据WTO的基本原则,参照国际规范,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建立和完善国内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另外,WTO规则对贸易体制的规范化也有相关要求,对加快农产品外贸体制和国内流通体制改革也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对于实现我国农业的两个根本转变,增强国内农业综合素质,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对策之我见

加入WTO是一把双刃剑,在我国从中获取诸多利益的同时,也会给国内农业带来种种冲击和负面影响。面临这些挑战,我们也必须有一些对抗的措施。

3.1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种一些附加价值比较高的农业产品;特别是调整粮食的种植结构,改善粮食的品种质量。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将加快,国内的消费结构在变化,消费的要求也在提高。因而,饮食结构变化引起粮食消费比例下降,肉蛋果菜饮料类消费比例上升,加工性食品消费增加;粮食消费中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国外的粮食品质比,我国小麦等面粉不够筋,不能做面包等劣势显然不适应消费趋势的变化。因此,按照消费结构和要求变化的趋势,按需求调整农业产品生产结构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3.2农业要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从经济学上讲,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会降低分摊成本。农业现代化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生物工程等等是要支付成本的。小规模生产和经营无法负担这种农业现代化的成本。只有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才能分摊农业现代化的成本,使现代化成为现实。

3.3要深化农业产品的加工,为城镇提供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和其他加工产品。中国人口众多、人口城市化趋势之强、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给农业产品的深加工,特别是农业产品的价值增值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问题是要重视农业产品深加工工业的发展,要给一些政策扶持,各方面的限制要减少,政府的各种收费更要减少,要鼓励社会投资于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工业,也要在地理上适度集中,这样它们的污染可以集中处理,企业可以规模化生产,企业的交通、储藏、信息、市场、协作、基础设施等外部条件较为经济。农业产品的深加工工业要与推进小城镇和小城市建设结合起来,成为城市和农业经济联系的纽带。

3.4在中国,要更多地依靠市场调节的力量解决农业问题。农业市场需求给农民以信号,哪些产品市场开始不需要了,哪些产品市场需求正在上升,农民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种植结构;否则,以某种确定的价格收购某些产品,即使市场过剩,农民来年还有可能生产。

总的来说,我国加入WTO后。农业经济的发展从长远看机遇多,近期看挑战多;体制上机遇多,产业上挑战多;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机遇多,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挑战多。如何趋利避害,在挑战中赢得发展机遇,关键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卫平,姜太平.未来中国农业之路[M]. 湖北人民出版社

[2] 王强.运用WTO政策保护农业.

第14篇

关键词: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

为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推进高效农业持续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十三五”种植业发展良好开局,奈曼旗提出2016年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思路。

一、总体思路和布局

2016年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主线,以保持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适度规模经营为平台,以专业化农机农艺服务为手段,进一步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大旗向农业强旗跨越。种植业总体布局以“调减玉米,扩大饲料种植、水稻、药材、谷子、荞麦和经济作物”为原则。

二、种植模式僵化、结构不尽合理

1.作物种类相对单一、粮饲作物不稳

奈曼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历来是玉米种植的主产区,由于近几年粮价的上涨,几乎90%以上都是玉米.其他作物寥寥无几,就拿优势作物:高粱、荞麦、谷子、葵花、豇豆、绿豆小豆、土豆、甘薯等来说。现在只能满足当地市场供应,外销量几乎没有,只是无籽西瓜种植面积相对稳定,但效益也是忽高忽低;秸秆虽多,利用率低,饲料严重不足,玉米精深加工和转化乏力。

2.优势作物一玉米产量极增,但价格下滑、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经15年,玉米也要步入与世界市场接轨,原来咱们是两个市场:国内和国外。加入WTO以后全世界是1个市场,按照贸易协定,必须放开,所以今年美国玉米进到我国家门口的价格比较低的,还是14%标准水的,受到市场的冲击,中国只能适当高价收储国内玉米,但是它的储存数量是有限的,并且给予种植户适当的粮食补贴,但中国是家家户户都种地,投入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机械、人工等都比较高,而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少数人种地,土地面积大,并且集中连片,投入成本低、全程机械化水平高.所以产品市场竞争有优势。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重在创新

首先关键是在品种上要创新,重在转变以下4种思路:

1.由数量型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农业思路转变

粮食的优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概念,它是受各种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还有品种退化的影响,导致农业科研部门不断地研发新品种,农技部门要不断地提供先进的实用的生产技术和方法,来满足农资市场及粮食市场的需求,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2.由传统种植向全程机械化玉米模式思路转变

奈曼旗生产的玉米总产量的20%用于畜禽饲料,饲料资源远远不足,尤其是蛋白质饲料依然是限制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所以有目的的引进优质高蛋白饲料玉米品种,这不但能扩大自给消费,又能缓解国家粮食生产供大于求的矛盾。比如多种饲料玉米,还有秸秆产业的综合利用等。

3.由粮食观念向食物思路转变

粮食问题解决之后,就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仅要求数量,更要求生活质量,随着膳食结构改变,食物多样化特点,更趋于健康的生活思路,从此粮食消费大幅度下降,这就要求在“十三五”时期对种植业结构调整要有新思路,农作物品种必须优化,由传统的粮食观念向现代食物思路转变,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比如多种荞麦、谷子、脱毒薯类、葵花等生态环保不超标有利于健康的食物。

4.由封闭型农业向市场型农业思路转变

随着粮食短缺时代的结束,农产品相对过剩,受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增产不增收现象日趋严重。即使市场前景好的、质优的农产品,也不能过多的盲目的发展,而是应当在对市场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根据市场科学决策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力求保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尽量避免供大于求的局面,这就是网络信息时代,要有新思路。

四、种植业结构重在调整

根据耕地土壤及生态条件的要求进行作物面积的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进行作物品种调整。

1.增加作物种类、合理轮作换茬,其次种植牧草;

2.用地养地、机械深松深翻、推广平衡施肥技术。

结合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有机质提升项目、保护性耕作工程、加强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多施有机肥是优化种植业产业结构的前提和保障。借助绿肥种植规模化推进和绿色畜牧养殖业进一步发展,以及国家加强大型深耕、深翻农机具补贴力度的优势,实行深耕晒地,秸秆还田措施,以及免耕休闲等耕作制度,多途径开发有机肥源,维持或进一步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三结合,做到种地养地结合,同时也使大面积中低产田得到改良,拓宽农作物种植的耕地选择范围,使主栽作物的轮作换茬有了广阔的空间基础。

第15篇

问:为什么要对我省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重点规划?

答: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强四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省生态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我省在推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比较优势和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布局尚未形成,还必须通过系统规划加快推进步伐。

问: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规划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一是生态适宜原则。立足资源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重点规划核心区和适宜区。二是市场导向原则。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推进原则。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用于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农产品上,抓好基地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产业化开发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产业生产带和优势区。

问:我省规划的特色效益农业主要涉及哪些产业?

答:规划的具体产业是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从我省自然生态条件、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分析,同全国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发展潜力较大,通过3―5年努力可以做强做大到全国第一、第二的优势特色产业。

问:我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经过5年努力,建成马铃薯等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核心生产区和产业带,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品牌知名度,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四川省农业产业体系,十大产业的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强,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比如,规划中提出要将我省建成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的马铃薯产业强省和全国最大的柠檬生产基地、橙汁生产加工基地。《规划》还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十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10亿元,比2007年增加1469亿元,增长95.3%,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问:如何在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上做好文章?

答:一是强化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迅速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聚,形成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创新。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探索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三是加快研究推广核心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加工并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