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语文学习的重点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文学习的重点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语文学习的重点

第1篇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

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

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文言文短小精炼,且朗读起来昂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旦学生养成语感,能够更好的判断文章大意和词语涵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第2篇

[关键词]中专生 语文学习 学习方法

中专学生主要面对的是就业压力而非应试,目标不同,导致学习的方式方法就有所不同。下面就中专生语文学习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增强语文学习的动力

中专生由于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桎梏,因此就要将他们的思想观念从原有的重知识学习向重能力锻炼进行转变。相对于普教的学生,中专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他们兴趣点广泛、动手能力较强、争强好胜等。他们普遍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对应试教育失去信心和兴趣,如果用以往的以知识为主体的方法,会使学生感到乏味乃至厌学。尤其是在初中教学中因为要应对中考,总是被灌输知识,在题海中疲于奔命,机械地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背诵,更多的是不加以理解就进行背诵,这样学生在中专一开始就是怀着以往失败的印象进行学习的,这时,要积极地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学习观念的转变能够极大地促进他们进行语文学习。

将文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向这个方面思考。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再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分数,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能力,而这个能力直接与就业相关联。在认识上重视起来。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语文课本内容,打下文字基础。

二、培养自觉寻找兴趣点的习惯

1.要将现在所学知识与以后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

让课本“活”起来。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研读,在掌握基础目标的前提下,再从文本中寻找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触发点。比如在对烹饪专业的学生讲到《鸿门宴》时,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自行研发设计以“鸿门宴”为主题的饮宴,并要求让文本走进菜名,设置几道与本文有关的菜肴,学生讨论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壮士彘肩”、“玉斗雪峰”、“白璧鳕鱼”等几道菜肴的名称,并将这些菜名报给烹饪课的教师,由烹饪教师寻找适当时间带着学生进行烹饪,既打通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接,又让学生“学以致用”,让菜品加以文学的解读,使得食客不仅享用美食,而且品评文学经典。

2.巩固知识,持之以恒

让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习,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再到课外自由阅读时,有意识地将所读作品和烹饪专业相联系,不仅学到文化知识,而且还助自己在本专业的发展上以一臂之力。

将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的普遍经验在之上进行教学,再不断设置学生能够跨越的障碍,让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通过与他人沟通的方式进行语文学习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文承担着人类信息交流的任务。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是以就业为目标的,而与人沟通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中专学生在这项能力的锻炼力度上要加大。

其一,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

在知识和阅历上,老师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高于学生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比学生要更为全面,了解的信息也是更为广泛,因此,当学生有疑惑而自己无法解决之时,可向老师寻求帮助;没有疑惑时也可积极与老师沟通,在沟通之中,老师会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之处,或者给予以正确的引导,这些都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以避免浪费时间或走一些弯路。

其二,要善于和其他同学沟通。

在与同窗进行沟通之时,可以发现有很多共鸣之处,互相之间取长补短。

其三,要练习与陌生人沟通。

善于推销自己是中专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具备了知识和技能之后,还要善于展示自我,在陌生人面前推销自己。

其四,要与招聘者沟通。

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尝试与招聘者进行沟通,可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及时调整自己在学校学习的侧重点。帮助自己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

四、培养课外探索的习惯

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学生主要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环境当中,其中,一切可以服务于自身能力锻炼的资源,都可利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初中新生 语文 学习习惯

初中新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的语文学习,侧重于对知识的记忆和浅层知识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对小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方面的培养。升入初中后,初中新生对初中语文的广度难度和要求难以适应,多数学生认为语文难学难考,要改变这个现状,应该从小学语文学习与初中新生语文学习的有效衔接和培养其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解决。

一、初中新生语文学习存在的问题

1、语文基础差的问题

小学升初中受到九年义务教育体制的影响与制约,很多学校对于小升初的考核并不太严格,很多学生小学毕业后语文基础部扎实,而一些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基础不好的学生,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就更加吃力。具体的表现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停留在简单地的学习这一程序化的知识表象方面。课外阅读少,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少;生活相对单一,特别是农村的初中新生,他们接触的事物少,生活经验少等原因,导致初中新生的语文基础较差。

2、语文学习兴趣不足

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即使是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受到分数、竞赛等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大多采用的是题海战术,而忽略了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身心发展的兼顾,反反复复的练习,增加了学生们的负担,使得一些小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此外,在我国,存在着小学与初中教学条件和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小学学校大多是在乡镇,教学条件一般,老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缺少先进的教学硬件和教学理念的支撑,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不尽人意,初中新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也难以有效地激发起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3、初中新生自身学习态度和学生方法法问题

初中新生处于心智发展的阶段,还不能很好的认识和处理问题,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难以自我控制,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正确等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的研究而不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培养方面存在许多的不足,面临新课改的新形势初中语文老师因急于开展新知识的教学,而了忽略了以上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导致留下了隐患。

二、转变初中新生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和对策

1、激发初中新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树立亲切、博学的老师形象,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和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认识的程度等方面进行。首先,在对初中新生上第一堂语文课时,面对着刚刚走出小学环境,进入更高一层初中学习的初中新生,要借此机会树立起良好的老师形象,亲其师而信其道,初中新生对老师的依赖还是很强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在第一堂课上展示自己的博学、亲切和幽默,这对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很好的效果;其次,要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使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生活处处是语文;此外,要增加语文实践活动,初中新生生性活泼好动,多安排如成语接龙、朗诵比赛、辩论赛或者课文内容的分角色表演等实践活动,可以很快的使其适应新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2、进行摸底,做好小升初知识衔接

初中新生的语文教学,不要急于展开新的教学内容,而是要首先进行学生语文基础的摸底调查,通过考试和观察分析等形式,了解学生们在初中现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时不但要了解初中语文的教学要求,还要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要求、目的和目标进行了解,做好衔接。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注意放慢速度,引导学生从小学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做好新旧知识的铺垫和衔接,减小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与小学语文基础之间的认知坡度,有效的帮助初中新生完成小学升初中的语文学习过渡。

3、培养学生的自学学习习惯

初中语文学习注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去体会更广阔和更深入的语文之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是以老师的教为主,学生只需完成基础知识的记忆和书写等。在新课改对初中语文学习提出教学方式和老师教学角色的转变的新要求形势下,培养初中新生的语文自主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学习,既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利用工具书对课文进行预习,完成基本的字词学习;其次,要积极的吸收和储备知识,满足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运用好课堂笔记等,在课后做好复习;善于对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建立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4、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新课标明确的要求要回归语文的语言工具属性,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和运用能力的培养。阅读,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之一,也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学好初中语文和进行更高层次的语文作品欣赏、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大体可分为几个层次,即字面意思的理解、写作形式的理解和文章意义的理解。现代初中新生可接触到的课外读物较多,但大多是卡通式、快餐式的,学生的阅读也只是停留在对故事和字面意思的理解上,阅读能力较低。老师要做好引导,多鼓励学生进行文学经典的阅读,这些作品在文和质两个方面都符合初中新生的学习水平,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自身语文素养、获得阅读的精神,从而形成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高效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的良性循环。

5、培养写作习惯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这一阶段要完成记叙、说明、议论等基本写作文体的学习,初中新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一般较差,需要加强训练。写作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初中新生对写作具有畏惧心理,既是阅读不够,造成没有东西可写或者立意浅、内容少的问题,也有在小学学习阶段写作训练偏少、造成写作基础不扎实的问题。初中语文老师可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进行阅读笔记和读后感等文章的写作,可以起到提高阅读质量和写作能力的效果。此外,对于各种写作形式,老师要做好其特点和作用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写作技巧,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完成对语文知识整体的融会贯通和运用。

第4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 被动学习 主动学习

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一种重专业轻文化课的现象,加上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文化课在他们心目中是可学可不学的。在众多文化课当中,语文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对提高个人素养,对他们今后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改变中职学生被动学习语文的现状,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大胆尝试,学生这种被动学习语文的局面是可以改变的。它需要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语文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自愿的行为、是要亲历亲为的,要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能长进,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组合,这二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由于各个学校的软硬件配置不一样,有些方面是不能进行比较的,但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做好以下方面。

1.班级布置要温馨。

“班级是我家”是众多莘莘学子的由衷感慨,班级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如果一个班级桌椅不整、满屋狼藉、臭气冲天,那么有哪个人愿意在这样不卫生的地方呆下去呢?这个学习的主阵地不仅要保持窗明几净,还要布置得温馨且催人奋进,为学生的求知、生活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

2.师生共管,维持课堂纪律。

试想,若课堂上闹哄哄,同学们来去自如,自由散漫放荡不羁,任意妄为,那么怎能很好地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怎能让学生安心学习呢?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认真安排学生的课堂活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阳光,充满和谐,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3.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言行。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主动放弃语文教学中的话语霸权,以平等的心态与姿态和学生相处,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在生活中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和帮助学生,还和学生一起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文体活动,如体艺活动周,为学生出谋划策,和学生一起跳大绳,帮助学生照相等。还会在班级QQ群上和学生拉家常,能参加学生的聚餐活动等。教师主动走进学生生活的做法,肯定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恰恰是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4.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教师在学生心中都有一定的威信,当学生之间有一些小摩擦时,教师要立马化解、引导,消除矛盾,使学生和睦相处。学生之间关系和谐了,就能团结在一起,形成一股无形的力量,使整个班级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二、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生多数是来自各所中学的学困生和行为表现后进生,虽然这些学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他们一开始对职校还是充满期待的,期待自己在新的环境下能崭露头角,期待自己能被关注和认可,期待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些,在思想上没有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创新,不突破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就很难留住学生,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了。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学习语文能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通过课内外语文学习活动,能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显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

最后,要利用现有的文本教材进行思想教育,如周培源的《成才要有文史知识》(职业模块),引导学生领悟“任何领域的任何一个自学成才者,都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史知识基础,而只有具备了这一基础,才能成为相当素养的中国人,才能真正成才”这一结论。当学生真正领会语文学习是奠定人的发展基础的需要时,就必定在学习上付出实际行动。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课,使语文学习成为自愿的行为。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语文课,使语文学习成为自愿的行为呢?

1.充分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说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那么,在教育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应展现给学生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不仅严格要求学生,还允许学生犯错误;不仅尊重学生,还鼓励学生;不仅没有话语霸权,还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不仅胸怀宽广,还让学生感到温暖;不仅自己表现出快乐,还引导学生乐观地对待生活。总之,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喜欢你、欣赏你、尊重你,那么,学生在爱你的同时一定会爱上语文课。

2.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中职语文教学要跳出语文教学的旧框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中职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组织教学,循序渐进,切不可好高骛远。要突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对字词句文的认识读写上,并注意挖掘学生对字词句文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适当进行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抬头、动手、动口和动脑。

(1)合理选择和处理教材。对于中职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内容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要有所取舍。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认知的心理特点等,对课文进行加工处理,原则是降低知识难度,使之浅显化、形象化,以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点,大胆开发课本之外的教材,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就像为植物生长提供必要的阳关、水分和肥料一样。例如,在谈梦想这个话题时,我瞄准了学生的兴趣点,把这个话题作为教学内容带进课堂,学习稻盛和夫的《你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一书。同学们热情高涨,反响热烈,从中获益并深受启发:“人皆可圣”、“命运可因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而改变”。其实,语文学习也是如此。

(2)应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大胆改革教法,将体验性、探究性、互动式的学习形式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充满激情与动力。适时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增色增彩,还可以带学生走进社区、大自然,引导学生感悟、体验真实的生活,让学生主动从生活中发现真、善、美,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为学生主动求知注入活力。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①语文教学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这篇课文表现了什么,怎么表现”,而是“学生可以获得什么,怎么来获得”。②尽量降低知识的难度,尽量让学生听得懂、考得来,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③评定学生的成绩,本着“进步就是好学生,提高就是一百分”的原则。④多向学生宣传一些正能量的事迹,让学生认可“知识改变命运,行动成就梦想”这样的观点,多畅想自己美好的明天。

四、让学生体会语文能力是在语文实践中形成的,要亲历亲为才能有所收获。

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组织语言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等。中职教学提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中职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特定的内容。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搭建舞台,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1.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笔者教欢迎词时,介绍完欢迎词的写作格式后,要求学生现场写作。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某校承办全省范围的职业技能大赛,来宾有省的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行业协会的学者和专家,还有各代表队的领队、教练、选手。请你代校长拟一份欢迎词。笔者在教室巡视,并当场批改学生完成的作业,他们的作业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称谓没有顶格写或不知如何称呼,有的内容离题,有的用词不当,还有的学生根本不知如何下笔。这么一次看似简单的作业,涉及组织语言与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从教师的讲解,到学生的写作,再到教师的批改并逐个讲评,最后直至学生重写才圆满完成任务。可见,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笔者教策划书写作时,为了贴近学生生活,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本班学生周末在学校教室吃火锅的策划书。(注:地点是教室,所有东西由学生自己准备,如自带锅具,上街买菜,洗菜等,经费500元)学生依据书本的理论知识,写作格式没有问题,但对此次活动的人员分工、任务安排、具体细节、经费预算等不明确,根本谈不上策划。为了完成好策划书的写作,笔者从学生的班费中拿出500元,组织了一次全班学生周末在学校教室吃火锅的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性很高,有的布置班级准备餐具,有的借锅,有的上街买菜,有的洗菜、切菜,有的搬运,有的做卫生等,亲自体验了整个活动的流程。事后要求学生根据这次的体验活动写一份策划书,学生完成的结果令人满意。这种理论与实相结合的教学,不仅充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五、借助外界的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有压力就有动力。语文教师要多上公开课,布置一些预习任务让学生完成,并在课上检查、提问。学生在众多听课教师面前都会有极好的表现,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他们的行为,教师要多表扬、鼓励,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语文教师还应多做些家访工作,让家长多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让他们明白:风筝飞得高,是靠了线的牵引,断了线的风筝,虽然无拘无束,但一定会很快栽下来。

参考文献:

[1]张鹏举.实施新课标,倡导语文个性化教学.中学语文教学,2004(1).

第5篇

第一,综合性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当前,应试教育之风依然盛行,很多老师没有把教育的终极目标放在人的发展这个基本点上,没有真正进入综合性学习的广阔空间,没有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没有真正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来认识综合性学习,把教材中设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当做了“规定”,当做了“任务”,有的老师干脆把作文当作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终级目标,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为了写作收集资料,积累素材。

第二,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相适应

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教师在实施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位置有待调整。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综合性学习课程的系统知识和跨学科知识,不了解和不能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教师对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风俗人隋、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流行时尚没有及时进行总结、开发与利用。目前在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所做的工作主要在给学生提要求,提任务和组织一次综合性学习的“终端展示”两点上。

第三,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基础参差不齐

综合性学习活动提倡学生人人参与,让不同的个体能在综合性活动中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既展示自己的特长,又在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自己的学识、胆识。但是综合性活动是一个灵活、开放的活动。许多同学由于缺少老师的督促,常会出现敷衍了事的现象,或者干脆直接越过活动的准备探究阶段从网上下载,剪贴一下就算是自己的活动成绩。

第四,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手段尚需研究

目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多是注重于学习结果,注重于完美。评价过于粗放,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没有与整个语文学习的评价结合起来。影响了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的积极性。

面对这些教学现状,我认为摆脱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率低,质量差的教育现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充分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研读《课程标准》和课程教材。明确开设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宗旨

在新世纪,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人才的素质核心,语文综合性学习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蓬勃兴起,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产生的背景,读懂《课程标准》的精髓,领悟其宗旨,明确培养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要让学生全面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宗旨、特点及实践的意义,调动他们的参与欲望。

二、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利用教师群体力量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一切投入整合综合性学习资源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涉及科学、人文、自然、社会等各个领域,单纯的依靠语文教师,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充分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智慧,发挥教师群体的力量,在资源开发上才会有新的生成。目前信息技术已成为所有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学习资源、不断提高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已经成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特征。教师通过计算机的广泛使用,可以不断拓宽视野,转变思想观念,学习更为广博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利用,也可以解决与其他课程整合和跨学科老师合作难的问题。

三、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活动,精心设计、严密组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

课前准备活动是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前提,它决定着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成效。通常每次综合性学习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到三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课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流、社会生活、大自然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教师自己也应多收集,用于补充学生资料中的残缺或空白,以保证活动正常、有效地进行。

学习的准备过程结束后,还要及时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教师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和收获的乐趣,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一方面博取众长,补己之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另一方面又锻炼了胆量,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成果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及图片展示、情景表演、游戏、讲故事、辩论、演讲、朗诵、问答竞赛等。参加展示的人员可人人参与,也可毛遂自荐,还可小组选派代表。

,趁热打铁上好写作课。写作是语文学科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也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教师对写作教学环节随意或忽略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就是残缺的实践活动教学课,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有效的培养。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教师要紧跟活动课之后精心组织学生写作文。

四、真正重视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反馈与评价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语言特点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点学科,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既具有语文教学的语言共性,又具有小学阶段语言教学的特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发展能力,基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水平,选择合适的语言进行教学。笔者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共性与特性两个方面出发,探寻语言的规范性、科学性、生动性与情感性等方面特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案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鲜明特色与质量。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规范性语言特点

“为人师表”,教师的语言与行为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会将教师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小学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重视自身语言的规范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掌握规范性的语文教学语言,严格控制语言、词汇及语法方面的规范性,避免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出现误读、读错、乱读现象。如某些区域受到地方性语言特色的影响,将“杭州”读成“黄州”,将“故意”说成“得为”,还有一些地方不能区分“zhi、chi、shi”与“z、c、s”,这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不符合普通话的基本规范,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造成学生无法区分词语的正确读音,也无法使用规范性语言进行交流沟通,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有效运用语言文字,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性语言特点

科学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达的关键特征,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保持语言的科学性特征,保证字、词、句等方面语义的正确传达,情感的合理理解,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准确理解词语、句子等的含义、情感色彩及语体色彩等,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递科学性内容。如在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很多教师都存在理解误区,认为“落花生”中“落”字是动词,引导学生将“落”换成“种”,并讨论两个动词互换的效果,这其实就是教师对题目的望文生义,缺乏语言应用的科学性,也表现出教师查阅资料、理解能力的缺乏[1]。在小学语文语法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有歧义、多余或缺失等问题的句子,教师必须通过句子基本结构的讲授,让学生掌握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形式,避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错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实现小学生语言表述的简洁与准确。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动性语言特点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的应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能力,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导,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运用语言的艺术将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如在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时,学生无法深切理解“幽静”一词的含义,教师可以利用一组语言:“冬日的夜晚、朦胧的月光、波光粼粼的水面、远处的茅屋”的描述等,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幽静”的内涵,用动静结合的语言表述衬托幽静的氛围,以此引发学生联想,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对词语、句子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2]。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性语言特点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感性语言是“活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进行教学,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感性色彩,当教授比较欢快的内容时,教师要能够通过情感语言的表述,为学生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当教学比较严肃的内容时,教师应通过语气的变换,使学生表现出肃然起敬或正襟危坐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调整自己的语言特点,通过自身情感的渗透与参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与理解,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心灵震撼。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描述济南冬天的场景,或者展示济南冬天的各类图片,以此表达自己对济南冬天的情感,从而引出本课的学习,通过作者笔下济南的冬天与现在济南的冬天对比,深刻理解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同时丰富学生对四季变化的感受与体验,促进语文教学情感性目标的实现[3]。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点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及认知规律,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语文教学,通过语言的变换与转化,形象生动地表现语文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感知与体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淄博师专学报,2013(2):11-14.

第7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课堂教学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根据多年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动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有兴趣才有潜力,有兴趣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幽默的课堂气氛,一神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判陶)台、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讨论,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了这种内驱力,学生就能克服、战胜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二、营造氛围、激发探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要想使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能保持下去,关键在于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中去领会、去发现,在学习中学会自主探索,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例如在教学Ⅸ赵州桥》这一课时,由于课文结构具有相似之处,所以第一节我引导学生去学习,剩下的部分让学生看一看有什么相似之处,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节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其中的知识,并把自己的得到的收获汇报给大家。这样一来,孩子们既主动又积极,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是短期行为,而应当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工作。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设法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最终让学生形成自觉探究、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中国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关于“深深的潭水”的理解时,有的学生就能就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这句话不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还包含了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和期待。学生观点的碰撞,发言内容的补充,正是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和丰富的过程,这个过程,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呵护,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目的。

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点

语文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多提供学生活动的机会,在语文学习中注重学生说的训练。还可将语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在教学中我选择故事情节较强,内容有趣的课文,引导学生演一演,如教学《称赞》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小动物们的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仔细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热情高涨,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

通过实践,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各种自主学习实践活动中,初步养成了自主预习、复习的习惯,自疑解疑、乐思善辩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各种学法的尝试和探索,主要的成效有:(1)知道了根据学案来理解单元学习重点并进行运用:(2)从课内预习到课外预习,从扶到放.使大部分学生学会了预习的基本方法,如查阅工具书、质疑、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等,己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3)具有了一定的质疑水平,学生懂得了质疑的一般方法(如对课题的质疑、对重点字词的质疑、对重、难点内容的质疑等),训练了思维。(4)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环境、相互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敢说、愿说,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训练了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有可能被充分开发,才能让学生真正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努力创设教学情境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姚国明

摘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可以把理性的传授与形象直观的声、色、形融为一体,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创设情境;创设;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活动,那么就需要一定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处于一种自主探索知识的状态,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结合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实践,略谈创设教学情境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中,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打开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思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我给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猜一猜老师有多大年龄了?”同学们纷纷议论,这时我又说:“老师的年龄乘3加10是100,你知道老师今年多少岁?”这时有的同学用算式计算,有的想到设未知数,用方程思维解决。此时,我引导同学们分析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同时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创设探究型情境

即教师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是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而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为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究、解决的过程。

在“截一个几何体”的课堂教学拓展训1练中,教师可创设这样一个探索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长方体的一个角,剩下的几何体 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学生纷纷切起了自己的萝卜、(正方体、长方体),说出了多种答案,有的同学还争了起来。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最后归纳出完整的答案:当截面不过顶点时,有10个顶点,15条棱,7个面;当截面过一个顶点时,有9个顶点,14条棱,7个面;截面过两个顶点时,剩下的几何体有8个顶点,13条棱,7个面;截面过三个顶点时,有7个顶点,12条棱,7个面。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自主探索的热情浓厚,合作交流的气氛活跃。并经历了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尝试解决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动,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三、创设操作情境

学生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所以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的面前。我在教学“从不同方向看几何体时”时,让学生画几何体的“三视图”,学生感到困难,无从下手,这时我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包装盒、饮料罐、乒乓球、若干个小立方块,让他们亲自动手摆,然后从正面、从左面、从上面进行观察,这时学生顿时醒悟:哪些面是存在的?哪些面是看不到的?组合体的大致轮廓如何?便十分清楚了,画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再如教学“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亲自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然后展开欣赏,学生们便会很轻松的掌握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教学“用平面截几何体”时,让学生们从家里带来土豆,萝l、等在课堂上切一切、看一看,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类似的操作还很多,如摸球、转盘、用测倾仪测学校旗杆的高度、大树的高度等,都取得了很显著的教学效果。所以通过动手操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功能;通过让他们实践,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

四、创设竞争情境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点拨 艺术 教学

1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点拨现状

现在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能够按照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展开教学,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并没有实现教学点拨。比如教师在教授《想飞的乌龟》这篇文章的时候,大多数教师都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总结自己了解的文章内容,说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在班级内部展开交流;之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再组织全体同学展开讨论;最后就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一味地让学生自行理解分析,教师不加以适当的点拨,学生不能实现思维的深入。教师单纯的引导学生思考想象,不加以适当的启示和引导,就不能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

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点拨,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却不能正确应用,实现不了计划中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在强化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认识到自身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设计具有深度的课堂问题,实现和学生的交流;另外教师要及时筛选变化中生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确定学习重点。

2小学语文教学中点拨艺术的实施重点

2.1抓住闪光点,适时点拨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点拨要把握适当的实际,小学生经常会在课堂上突发奇想,虽然他们想的问题和课文没有太多关系,但是教师要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展开点拨。之前在学习《回自己的祖国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些学生就会在刚开始阅读文章的时候对华罗庚毅然决然回到刚解放的中国的行为不理解,有些学生会说华罗庚放弃美国的房和车这些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回到祖国,一定是祖国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教师要在学生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引导学生分析后面的文章内容,要让学生知道华罗庚是为了要为祖国做出奉献,帮助祖国不断强盛而回到祖国的,为此他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毅然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华罗庚的爱国主义情感,以此展开面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2设计“支点”,实施适量点拨

小学语文教学点拨要精准,要控制点拨量。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要尽量保证在文章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实现推进整体学习效果的作用。在教授《手捧空花盆的花子》的时候,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读到国王说“你就是我的继承人”的时候,教师要将这句话作为教学的支点,向同学提问国王为什么这么说。学生们会有此回顾前文,既然国王要找能够培育出最美花朵的孩子作为继承人,为什么还要没有种出花的熊日作为他的继承人呢?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后边的文章,待到最后的时候学生就会明白原来国王交给孩子们的都是煮熟的花籽,国王想要以此考验孩子们寻找最诚实的人。这样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带着问题分析前后文,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会对学习过程的印象更为深刻。这种由文章主要句子入手深化全文理解的教学方法,能够完成对全文的梳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2.3提出疑问,实施点拨

小学生的好奇心是提高其语文学习成绩的重要基础,教师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实施探究式学习。在教授《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在学生读到文章中“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时候,有些学生会对此提出疑问,学生会提出黎明不是每天都回来们,前文也说学生们日复一日,由白到黑,由黑到白的往返于学校和家的路上,为什么还要期盼“理想而灿烂的黎明”呢?对于学生的疑问教师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山沟里的孩子渴望通过学习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进光明的新生活。而这句“理想而灿烂的文明”正是作者对孩子们寄予的无限期望,他相信并期盼他们收获美好的未来。这样通过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主旨的教学点拨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4强化语言训练、开展教学点拨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生活中对学生语言的点拨,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汉语文字,要强化学生对知识文字的认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使其获得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日常和学生的谈话,在教学中和学生的交流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对语言的合理运用,以此提高学生合理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除了能够强化语文教学效果之外,还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语言使用质量。

2.5深化思维点,实施多角度点拨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强,具有很强的创造精神。儿童活跃的思维是实现多角度思考和学习创造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研究问题,带领学生实现新的发现。比如在教授《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到最后发现青蛙是小蝌蚪的妈妈,教师就要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实现创新思考,不要拘泥于固定的思维模式中。

2.6确定平价点、实施赏识点拨

赏识肯定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表扬。在表扬的同时传授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这样就能实现在鼓励学生的同时,提高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3结论

文章通过几个方面深入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升的教学点拨方法,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学生成绩的提升和教师水平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张彩云. 教师反思性对话的实践模式[J]. 教师教育研究,2006(04).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比喻修辞教学;内容;难点;措施

1.前言

修辞是语言中的一门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促进一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修辞的学习在我国高校语言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尤其对比喻修辞的学习要求较高。包括对比喻基本类型的掌握、对比喻在实际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对比喻的运用三个方面。因此,教师一定要对比喻的内容和难点进行较为清晰的梳理,才能在教学课堂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生对比喻修理的与应用能力。

2.比喻修辞在高中教学中的内容

2.1比喻的基本类型

比喻是高中语文学习中较为常见的修辞手法,指的是用一个相似的事物对另一个事物进行描述的表现手法。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比喻修辞知识的学习要求较高,不仅要学会分辨常见的几种比喻类型,还要求学生能够把比喻修辞用到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分类很多,其中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和区分的的类型一共有四种:包括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2.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相同的比喻修辞,用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效果。学生在学习比喻修辞时一定要懂得结合文章上下文去理解,才能更好的体会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老师在讲解比喻修辞时一定要选择特征较为明显的文章,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境,只有结合文章,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语境,才能真正感受到比喻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语境中比喻修辞的理解能力。

2.3增强学生运用比喻修辞的能力

学习修辞的意义在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学生只学到了比喻修辞的理论知识,而无法在实际的语言表达中灵活运用,这就失去对比喻修辞学习的意义。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对比喻修辞的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课本,还应立足于实际,运用比喻修辞给学生上课;同时,引导学生们运用比喻修辞在实际对话中进行交流。

3.高中比喻修辞教学中的难点和应对策略

3.1高中比喻修辞教学中的难点

高中比喻修辞教学的难点一共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高中语文阅读中对修辞使用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常常会出现难以区分两个句子修辞使用较为相近的情况,混淆了比喻修辞的定义,甚至有的时候,老师也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

第二,对比喻修辞内容的拓展,目前,在高中语文比喻修辞的课堂中,学生对修辞的学习只停留在认识和区分,不能拓展到修辞的角度,不能认识到辞格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的异同,也就不能从辞格的角度分析比喻修辞在一个文章句子中所起到的效果。

第三,理论知识较多,实践运用较少,即使学生知道一个比喻修辞在一个句子中的作用,并且知道比喻修辞的使用能让句子变得生动有趣,但依旧不能运用到实际的语言运用中,这样就不能达到高中比喻修辞学习的初衷。

3.2比喻修辞在高中课堂中的教学对策

3.2.1比较中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不同比喻修辞在不同的句子中进行比较,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对相似的比喻之间不同的用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不同修辞的印象,从而达到辨析的作用,不会轻易在语言运用在出现判断错误的情况。

在高中课堂中最典型的课文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在一个段落中融合了较难的辨析的比喻修辞,包括博喻、暗喻和通感,而老师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着把课本中的原句改为不带比喻修辞的句子,再把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比出比喻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3.2.2结合文章进行学习

教师在学习比喻修辞时不能只是单纯的对某个句子进行学习,最重要的是立足于课本。例如,在《大堰河,我的保姆》整篇诗文中,就大篇幅的运用了比喻修辞,教师把这篇课文中运用了比喻修辞较为典型的句子进行重点学习,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比喻修辞的记忆,更能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修辞学习的效果。

3.2.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中课堂对比喻修辞的学习一定要结合实际,除了课堂上老师引导式的语言交流,还应鼓励学生将比喻修辞运用到写作和日常学生的口语交流中。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一而抽象的阅读教学会令学生感到枯燥对其失去兴趣。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即学即用。例如,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可以将运用到比喻修辞的地方进行勾选,或在班上学生指出作文中修辞的运用对文章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这样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肯定,很容易让学生记忆深刻,也会试着将比喻修辞运用到实践中。

4.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比喻修辞学习与运用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高中语文老师一定要引起重视,灵活教学。改变以往较为局限的课堂练习的学习,一定要结合文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并且,应鼓励学生学会运用到语言表达中,不仅仅只是在纸上,还应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交流,这才是高中语文教学比喻修辞最终应达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3):95

第10篇

“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将这种说法推到个人身上,则可以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读书生活正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学生的精神处境和人格风貌。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儿童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的丰富、性格的塑造、品质的打磨既有待现实生活的锻造,也需要文学的启蒙与熏陶。童年阶段的经典儿童文学阅读是美好人性的起点、审美情感的起点、性格塑造的起点、人生体验的起点,在充满好奇、探索、发现与体验的经典阅读中,孩子能接受到潜移默化的、无穷无尽的滋养,体悟到什么是美,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忧伤……但由于家长和老师对儿童文学经典作品缺乏了解,儿童的阅读正受到影视、网络等多元传媒的冲击,儿童“经典阅读”的氛围远未形成。“能感动今天的孩子的无非也还是那些东西――生死离别、游驻离散、悲悯情怀、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而这一切是永在的。”教师要在儿童的经典阅读中担当起“点灯”的责任,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起点、一个读书的空间、一种阅读经典儿童文学的氛围,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扶助。

令人欣慰的是,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这种情况开始有所改观,比如人教版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等都有意识地收入了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果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童话、寓言、现代科幻文学,还依然是搬弄字词句篇、语法修辞、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那一套教法,学生厌倦语文的状况就得不到有力的改观,更谈不上语文教师在儿童文学与儿童之间应起到的纽带、桥梁作用了。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有不同的阅读需求和阅读特点,中学生一方面保留有儿童的心性,另一方面又渴望成长,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鼓励他们在阅读儿童文学的同时,也走入的经典世界。文学的审美特征决定了与文学作品教学有关的精神活动都应带有鲜明的审美特性和A向,并不是抽象的概括所能传达的,也不是一两句貌似高深的结论所能诠释的,因此必须摒弃一切审美概念化的教学活动。

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过程是一种极富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需要读者自己的精神融入其中。其实对一部作品来说,每一个人的阅读都是一次再创造,都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学生能读出时代新意,读出个性,也是从经典著作中汲取了营养。应该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鼓励他们用心灵去感受、体验。要提倡在文学文本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学生才会愿读、乐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才会逐步提高。还有一些众说纷纭的作品,譬如《诗经・蒹葭》的主题是表达青年男女恋爱,还是思念贤人,还是表达一种“可望不可即”的人生哲理;《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说”,还是“爱情说”,还是“双重主题说”。这些作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争议,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孔子在解释《诗经・关雎》时说:“乐而不,哀而不伤。”这里包含孔子的文学观,强调的是一种中和之美。孔子的文学观启示我们,文学的意义在于复杂的情感表达。优秀的文学作品,情感往往是多元交织的,喜、怒、哀、乐与共是许多文学作品成为传世经典的一个原因。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有这样的特点,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琦君的《春酒》、李商隐《锦瑟》,等等。教师如果用单一的情感方式去解读意蕴丰富的文学经典,就很难使学生领悟文本深沉婉转的审美意义。学习文学经典作品,需要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应当揣摩语境,从语感、语义等多角度开掘审美意义。文学首先是语言艺术,应该以文学作品为出发点,通过对名著名篇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探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等,从思想高度和审美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尤其要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思想主题的赏析等,提高审美趣味,培养高尚情操,塑造良好人格,树立远大目标,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学审美修养。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中蕴含着很多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精髓,可是学生学起来却较为吃力,所以为了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作为教师应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一、激趣为首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可采用“故事会”、情境激趣、角色扮演、“英雄汇(课堂辩论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来颠覆曾经学习的无聊感觉,实现人人都能参与,都能从中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不同的精彩故事,真正感受到我们古人的思想智慧、高尚节操、非凡的勇气等,有了这些切身的体验,学生才能够在心里喜欢上文言文的学习,对此感兴趣。

二、奠基为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具有扎实的基础是关键,因此,必须注重其基础的牢固。在此教师的心中应该非常之清楚: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是离不开“字、词、句”与“读、写、用”的,即必须让学生储备文言文中丰富的基础知识。比如,虚、实词要达到很大的数量,句式的熟练掌握,朗读也必不可少,需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并且要求做好注释与笔记,译文过程必须顺畅,翻译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口头、书面、课后自主、课堂完成等。学生只有具备了牢固的基础时,才可能有进一步的提升。

三、体系为重

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到困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在于:他们的文言文知识点没有得到有效、及时的整合。所以作为教师,这个时候的教学行为就显得非常之重要了,我们此时可以腾出一定的课堂时间来帮助他们将过去的知识进行总的回归,把它们串联起来,建立起体系,经常这样做就会变成其学习中的一个自觉自愿的行为和习惯。

四、自学为辅

自学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极为重要的途径,作为高中生,其知识技能的获取在一定程度上是要自己去努力完成的,教师在这个时候起到的是引导和帮助的作用,我们要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并慢慢达到愿意自己去学习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也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积极探索和把握要点,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12篇

【关键词】语文;德育教学;迁移综合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怎样使语文教学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呢?本文认为应根据思想道德教育对青少年的要求,结合语文这门学科人文性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一、迁移综合法

综合,即把具有同类或相反类别思想道德方面的人物、语言等归结在一起,比较总结出其共性和不同的地方,从而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和感悟;迁移,既可以是文本间的比较联系,也可以把触角伸向生活和社会,以文本的力量指导自己的言行,正如新课程标准所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规律”。我们可以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励志的古诗文名句归纳在一起复习记忆,更易于激发学生忧国忧民、立志奋斗的壮志豪情。可以把孔乙己与范进、胡屠户与奥楚蔑洛夫综合对比,就会对封建社会,对19世纪的沙俄,对我们当今社会应做怎样的新型人才有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教学《故乡》,我们可以迁移我们现在火热的农村生活和农民精神面貌,可使学生感受到新时代农民的幸福生活和新的追求。

二、形象感化法

爱因斯坦说得好:“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光明的未来。”这是1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对其高尚人格的衷心赞扬,这些话很深刻地说明了形象感化对一个人的重要意义。语文课文上有许多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谆谆善诱的孔子,憨厚善良的阿长,迂腐穷酸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易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从正反两方面以榜样的力量推动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人物的时代背景,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这个形象,让学生更觉人物的真实可感,易于从文章人物本身的魅力中接受其思想品质,并在实际生活中潜移默化,成为具体行动的指针。

三、细节深究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开掘学生的这种心灵“愿望”,进行诸如细心品评深究课文中一些词句语段等方法,往往能让学生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思想道德观念。陆游“尚思为国戍轮台”中一个“尚”字,勾画出一个身处僻野、疾病交困却苦思为国立功的爱国诗人形象。《我的叔叔于勒》中“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包含着多么迷惘愤懑的感情,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亲情和金钱关系强有力剖析。

四、情景创设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每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教学中若能创设一定情境,把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化为特定的情景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处或所设置的情感世界中,就能对其思想道德培养起到促使感悟或潜移默化作用。如学习《马说》,通过反复诵读“熏陶”,引领学生走进一千多年前的韩愈和唐朝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现代社会人才观的新认识,增强学生成为优秀人才回报社会的坚定信念。

五、求异创新法

第13篇

关键词:中国神话;特点;文学;关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009-02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一耀眼的明珠,那就是中国神话。当我们翻开中国神话这个历史画卷,一个缤纷绚烂、绮丽多姿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的世界便扑面而来。徜徉其中,你很难不被她独有的魅力所吸引,不被她的意蕴所折服。

神话的产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文明产生的起初,神话也就随之产生。神话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尔基给神话的定义为“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①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②可见,神话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文化现象,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一、中国神话的特点

中国的神话通常分为三类,即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具体来说,包括创世神话、日月星辰神话、动植物起源神话、洪水神话、女娲神话、伏羲神话、帝俊神话、羿神话、嫦娥神话这几个方面。在这些神话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结晶,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色彩。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神话人物形象的丰富性。有以人为基础的增减变形,如《山海经》中有“一身三首”和“三面一臂”的人,《海外北经》中有“人长无肠”、“一臂一目一鼻孔”的人。这些形象大都是增加或减少人身体的某些部分来创造的。

还有以结合而成的人物形象,如人身兽体的女娲,句芒。这种人物形象在山海经中还有很多,如《西山经》中所说的十七座山中之神有十个是“人面马身”,有七个“人面牛身”,而居住在昆仑山上的陆吾更是“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融合了人、狐、虎等多种动物原素。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这些“半人半兽”的神,大多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很大的关系。

再有一种,就是动物的人化。比如,很多动物都会说话,并有人的情感和思想。精卫就是一个鸟神,她具有人的情感和品质,她那种要把北海填平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就是人的品格的映照。

这些神话人物形象无论怎样的变化都脱离不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的七情六欲,这是中国神人的最显著特征。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等这些神人,都是不苟言笑,没有嫉妒和忧伤,只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他们不会拈花惹草,就连一些和生活都几乎不存在,生孩子都是天人感应或者是踩了大脚印受孕,如炎帝神农氏母曰女登,感神龙而生炎帝,姜原出野践巨人足迹而受孕,可以说这些神是没有的。

其次,思想内容的丰富性。神话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并带有深厚的民族地域和文化色彩,因此神话总是暗含着人的品质精神和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如中国神话体现着“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也就是有着强烈的献身精神和为民造福的优秀品质。开天辟地,将自己的身体化为世界万物,这是多么可贵的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高尚品质。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为了让百姓不再受到洪水的灾害,这种敬业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同时,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上古大神们并不以天下为己有,而是举贤授能,并且素有“禅让”的美德,如尧舜的禅让。正是这种尚德精神,使中国文化中处处体现出了对“德”的要求。在我们传统的“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中,将“修身”摆在第一位也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从头做起”,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再后才能治国、平天下。

中国神话中还始终闪现着正义的抗争精神。这种特征在英雄神话中比较明显。英雄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与反思,意味着人类自身成了意识的对象、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标志着神话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英雄神话中的主角,大多是半人半神或受到神力支持的“英雄”;关于他们在征服自然或在社会斗争中创造英雄业绩的故事,便构成了英雄神话的主题。《鲧禹治水》、《后羿射日》颂扬了与自然作斗争、为人民兴利除害的英雄;《黄帝杀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则是社会斗争的反映,描述了氏族社会部落之战的英雄。

再次,中国神话体现着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的探索和思考,反映了原始人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比如神是不死和永生的,这是在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远古人民渴望长寿的愿望的寄托。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神话中的奇禽奇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

当然,神话随着时间的发展,也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演变的过程中也反映着一些特点。一般认为是历史化、寓言化、宗教化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历史化是由于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神话作出了窜改。寓言化主要反映在先秦诸子中,在先秦诸子的文章大多用寓言来宣扬自己的思想主张,阐释某种道理和学说,生动有趣,便于人们理解。神话本身就是一种崇拜和信仰,因此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中国神话与文学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的存在和发展,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正是因为神话本身具有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才影响到了文学,那么中国神话对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鲁迅先生曾指出小说发端于街谈巷语,“探其本根……在于神话与传说。”③而现在的大多书研究者们则继承了鲁迅的这一说法,认为小说起源于神话。我国最早的一部神话小说是《穆天子传》,该书的重要情节就是利用上古神话传说写出的。可见,中国文学的发展首先归根于神话。

第一,中国神话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形象。从中国的先秦诸子散文,到柳宗元、刘禹锡等都用神话题材写诗,尤其是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人,诗歌中的神话原素尤其突出。以及后来唐代李威小说《柳毅传》、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等,其中就有大量令人赏析的神话情节。除此之外,神话中各种奇异的人物形象也为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提供了借鉴。后人作品中的白娘子和小青,就是对神话中人面蛇身的女娲形象的直接引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就是神话中人和兽的组合体。这样的形象在神魔小说中还有很多,这些奇异多彩的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

第二,神话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段。中国神话大多充满着丰富的幻想和想象,不仅人物形象千奇百怪,拥有着超越人之上的法力和不死之身。就连神话情节也充满着与人世间不同的传奇色彩。由于神话的这种特点,因而产生了浪漫主义这种文学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就是想象丰富,情节生动离奇,人物夸张变形。如屈原的《离骚》,被称为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文中大胆地将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形象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神话的浪漫主义因子。庄子的《逍遥游》,曹植的《洛神赋》等,都是利用神话进行再创造的典型。再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对这种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

第三,神话中的献身和民族精神成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思想主题。正如在之前神话的特点中所说,在中国大部分的神话作品中都体现着献身精神和民族精神,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尧舜禅让、夸父逐日等等都无不体现者这种精神。而在受之影响的后代作品之中也都继承和弘扬了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崇高精神。比如干宝的《搜神记》、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有许多具有这种精神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西游记》这部作品,西天取经是其最核心的主题,而这个主题承载着普渡众生,造福苍生百姓的伟大理想。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继承于远古,也将传承于未来。

第四,神话开辟了志怪神魔小说这种独立的文学新体裁。随着神话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神话的元素越来越被文学所吸收和借鉴,由此就产生了一种专门以此为主题的志怪神魔小说,这种小说的特点几乎继承了神话的整个特点。可以说,如果没有神话,也就没有志怪神魔小说的产生。此类文学最为繁荣的时代是魏晋时期,而到了明清时达到顶峰。神话关于神灵变化的观念和表现形式,为志怪奠定了幻想基础,对志怪不仅起着启示作用,而且直接为志怪所吸收。志怪小说中的神仙妖怪等都同神话中的各种神人神兽在表现上有渊源关系,只是它们的人格化程度提高了,体现着新的审美观念。神怪的变化愈来愈成为情节构成的重要因素,这些变化仍以神话的变化为基础。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以说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

总之,神话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中国民间文学的成长,诸如历代的歌谣、神话、史诗、传说、寓言、故事,莫不继承发扬了上古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及其创作技巧。中国文学起源于中国神话,而且在中国神话的影响下,中国文学进行了升华。使中国文学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灿烂、伟大的篇章,对整个文学艺术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并成为世界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苏]高尔基.苏联文学[M],转引于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3页.

第14篇

一、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语文的人文特征所决定的,语文中包含丰富的人文题材,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探究学习中必须结合一定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特定的社会背景进行理解,同时要求探究者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一个结果。

二、自主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学生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是学习的主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各种文本对话、与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这种学习还具有选择性,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语文探究性学习不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不能依赖教师的教授来解决问题,而应强调自觉自主地动口、动脑、动眼、动耳、动手,教师的讲授仅为指点方向或开山引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这样既可巩固已有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创造思维和个性品质。

三、开放性

语文探究性学习往往以“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为凭借,绝大多数问题均无明确的、单一的答案,实施过程中涉及的诸多要素具有开放性,跨学科性强,内容开放,时间开放,角度开放,方法开放。探究性学习的课题内容、探究资源、组织形式、探究时空、探究方法、探究过程、成果的表述形式、学习评价等都应是开放的。就是在同一主题下,由于学生个人兴趣、积累和阅历以及探究活动的不同,探究视角的确定、探究目标的定位、探究切口的选择、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确定、探究手段的运用以及探究结果的呈现方式等都不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潜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语文探究性学习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珍视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体验,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课程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学习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开放性。因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四、实践性

第15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语文特点;课堂教学;策略

生物是一门直观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利用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的特征进行观察,因此,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系统的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完成情感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而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学语言营造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学科的融合,发现生物学科和语文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势,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课堂语文特点

课堂教学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学渗透的主要途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一方面,教学语言基于学科的特点要求严谨和科学;另一方面,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又对课堂氛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初中生物教学而言,其语文特点主要体现在运用语言的艺术性营造课堂氛围上,具体表现为:(1)科学性。生物知识都是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而得出的结论,例如,对细胞结构的阐述就是历代的生物学家利用显微镜对动植物细胞的细致观察而得出的结论,因此,其语言不仅要符合科学的逻辑,更要符合科学的精神,而这与语文表述的逻辑性密切相关。(2)严谨性。生物学科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是相辅相成的,科学性的语言通常都有深厚的逻辑作为支撑,因此,生物语言在实验的基础上,为知识论证找到了大量的事实根据作为论据,以有效地确保了生物现象、生物规律解释的严谨性和逻辑性。(3)生动性。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许多内容是现实生活中难以观察到的,许多生物规律包含着深刻的抽象逻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出发,在保证知识准确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缓解知识理解的难度,提高学习的热情。(4)情感性。生物学科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而这与语文学科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艺术性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情感教学中陶冶情操、进而激发其心灵共鸣,提高对知识的感悟,并树立热爱生命、敬畏自然的思想观念。

二、目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创设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利用语言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许多教师在教学方法运用中常常脱离人文理念,使教学过程陷入僵化单一的困境:(1)课堂导入不够准确,即有些教师在新课导入中,往往不能抓住已经学过的生物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课前导入的过程中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恰当的语言沟通,从而造成了学生在简单、乏味、缺乏针对性的语言中失去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2)教学切入点选择不恰当,即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找到生物与语文学科的切入点,就可以让整个教学环节水到渠成.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抓住时机切入语文教学,从而错过了教学的良机,使学生难以顺利实现知识点的突破。(3)教学评价缺乏激励性。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在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情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却忽视学生的情感,有意无意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讽刺,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三、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有效性

(一)找到教学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重视知识与学生主体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知识切入点,为不同层次学生的难点突破找到思路。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特殊的实验语言,让学生融入教学环节。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引导,让学生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器材、实验物品以及观察任务,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就会在任务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完成学习目标。

(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

教学实践既是知识的传播过程,也是情感的融入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重视对知识的传递,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得许多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进而影响了学生情感的调动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应该通过对语文特点的运用,在教学中融入人文情感,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进而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激励

课堂上的语言激励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进而调动其学习的兴趣,诱发其主动学习的动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语言的艺术性,并通过融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特点,让学生在恰当的语言语气中得到情感的安慰和思想的启发。例如,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不自信心理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指导,从而帮助其突破心理障碍,树立主动学习,敢于挑战的自信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特点,生物课堂语言也呈现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效地利用生物的学科语言,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在科学、严谨、生动、有趣的语言中发现生物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生物课堂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代玉杰.多元化教学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效率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2):129.

[2]黄日顽.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生物教学特点分析[J].求知导刊,2016(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