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集体经济产业发展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集体经济产业发展

第1篇

上海市嘉定区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以下简称嘉定联社)成立于1956年,在58年的发展历程中,久经磨练和考验,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上世纪80年代,嘉定联社及其运作实体――嘉定区工业局曾为嘉定的财税、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90年代起在改制大潮中,嘉定联社众多下属企业转制,到2006年,仅存为数不多的几家参股企业。近8年来,嘉定联社坚定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找准适合自身特点的多元产业发展道路,企业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截至2012年年底嘉定联社共有各类参股企业19家,产业遍布制造业、房产租赁业、金融服务业、汽车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净资产3.93亿元,年销售收入15亿元。近年来,嘉定联社先后被授予全国集体经济先进联社、上海市文明单位、嘉定区现代服务业综合实力金奖、嘉定区劳动关系和谐模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二、发展多元产业的途径

(一)积极服务、加快升级,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

改制以后,嘉定联社参股的制造业企业仅剩佳艺冷弯型钢厂和天灵开关厂,联社按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平台参与企业管理,与其他股东方紧密合作,积极主动地为参股企业发展服务。嘉定联社作为嘉定区区管企业,一是着力发挥自身在政策信息上的优势,在政府和企业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一方面及时向参股企业传达国家、上海市及嘉定区的重要经济、产业信息,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宏观经济形势和产业导向;另一方面积极为参股企业争取政府政策的支持,帮助企业创立上海市著名商标和上海市名牌产品,帮助参股企业开展人才招聘,帮助参股企业争取政府扶持资金。2010年以来,嘉定联社共为参股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90.5万元。二是着力发挥自身在资金方面的优势。为参股企业提供优先和优惠的融资贷款服务,帮助企业有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解决发展的后顾之忧。到目前为止,嘉定联社向参股企业共提供各类贷款共计4000万元,成为各参股企业发展壮大的坚强后盾。

在嘉定联社作为股东方的大力支持下,佳艺冷弯厂和天灵开关厂以创新为驱动力,着力提高企业技术能级,加快推动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升级,促进嘉定联社先进制造业产业板块的快速发展。

上海佳艺冷弯型钢厂着力抓产销量和产品技术水平两个提升,将产品种类从高能耗低附加值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转型。自主研发生产的多种复杂断面型钢产品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入“十二五”时期后,年产销量达到20万吨以上,年营业收入达到10亿元,位居全国冷弯型钢行业产销量排名前三位,也是业内产品规格最为齐全的企业。

上海天灵开关厂有限公司采取“全球引智”战略,通过与施耐德、ABB、西门子等国际知名电气企业的技术合作,研发生产出中压环保气体绝缘开关柜及其智能化气箱系列产品,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局面。从一家规模小、实力弱的“厂中厂”发展成为年创利近亿元的先进制造业企业。

(二)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稳步发展资产租赁业

面对改制企业遗留下来的一批旧厂房,嘉定联社本着盘活存量资产,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按照“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的转型理念,加以改造出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渐渐发展起房产租赁产业板块。

一是改造物业,腾笼换鸟。嘉定联社把原嘉定机械厂、原联社大楼等地块和建筑进行改造出租,引进了一批如艾芙一大酒店、华勋假日酒店、水门汀夜总会等大型休闲娱乐企业,得到嘉定市民的欢迎和认可,使原来偏僻的厂区转变为嘉定休闲娱乐的热门地块之一。2007年嘉定联社又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原华厦铁路部件厂厂房的改造建设,打造出嘉定第一家创意产业园――沸城创意产业园。在获得租金收入改善企业现金流的同时也赢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是新购物业,筑巢引凤。在改造现有资产的基础上,为做大资产租赁业务,嘉定联社开始加大投入,新购物业资产。2007年,在嘉定工业区收购了正塔和忠珩两地块总计110亩左右的土地,用以筹建厂房。2008年,投资878万元收购了江苏如东2800多平米商铺。近年来,优先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入驻,日本堀场仪器、美国宣伟涂料、上海瑞尔实业等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先后入驻嘉定联社的物业厂区,联社的租金收入从2006年的600万元左右增加到2012年的2500万元左右。目前入驻联社物业的企业共有60余家,注册资金合计达到1.56亿元,职工人数1971人,年销售额达到5.7亿,上缴税收4816万元。

(三)发挥优势、开拓进取,创新发展金融服务业

以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嘉定联社打开思路,大胆探索发展金融服务业。2010年,嘉定联社发起成立的嘉加小额贷款公司正式挂牌经营,标志着嘉定联社在发展金融服务业领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嘉加小额贷款公司的组建,是嘉定联社在新时期发扬联社系统经济联动的传统,以“互惠互利、共荣共赢”为目标,续写集体经济辉煌的重要举措,得到了嘉定联社各成员单位的积极响应,各成员单位踊跃入股。

嘉加小贷公司的成立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包括联社成员单位在内的众多中小企业,为其筹融资解决困难,帮助成员单位更好的发展。

嘉加小贷公司成立时注册资本5000万元,嘉定联社参股20%。近年来经营情况较好,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左右。在此基础上,2013年年初嘉加小贷公司完成了增资扩股工作,注册资本达到了1亿元,嘉定联社的股权比例提高到38.25%。

除小贷公司外,嘉定联社还参股宝盈典当行(参股26%)和嘉定民生村镇银行(参股4%)。在短短几年间,从无到有发展起了金融服务产业。

三、发展多元产业的体会

(一)发展多元产业有助于企业稳健经营

“三足鼎立”从物理学角度来分析,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结构,这也比较形象地说明了以三大产业为支撑,嘉定联社的经营业绩才能够处于稳健发展的状态。发展多元产业在宏观经济紧缩时具有较强的抗风险性,有效避免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向好时,可以充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近年来,嘉定联社坚持多元产业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连年平稳健康增长。

(二)发展多元产业扎根于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合作

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是目前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具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各自优势。就嘉定联社本身来说,具有政策、信息、资金的优势,同时也在人才、技术、市场等方面存在不足。因此,在现阶段要发展多元产业只有借助其他所有制经济的优势(特别是民营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共同富裕。

这样的发展思路也通过实践获得了检验。佳艺冷弯厂、天灵开关厂等企业正是在各股东方提供自身优势资源,形成发展合力的情况下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绩。

(三)发展多元产业依赖于顺应宏观经济大势

企业发展要看清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顺势而为能够事半功倍。嘉定联社正是看到先进制造业是立国之本,所以着力引导参股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水平,以提升产业能级为关键,发展制造业板块;正是看到城市化进程的潮流,所以逐步发展壮大房产租赁业务,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正是看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契机,所以大胆探索发展金融服务业,打开联社经营的新局面。

四、今后的发展设想

(一)实现各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

嘉定联社发展多元产业,要注重和加强各不同产业之间的联动发展,达到“1+1+1>3”的效果。设想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一是实现金融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在现阶段凭借小贷公司等金融服务业企业的资源,优先提供融资保障,支撑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在今后以参与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相关运作为平台,加大其他优质制造业企业的收购投资,并将现有制造业企业包装上市,实现制造业板块和金融业板块的双赢。二是实现资产租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相互促进发展。继续以现有物业资产为基础,做好承租企业的服务稳商工作,对瑞尔实业、堀场仪器等优质制造业企业,探索参股投资的机会。同时继续投资购买物业厂房,甚至建设工业园区,吸引先进制造业企业入驻。

(二)探索发展新的产业板块

企业发展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嘉定联社在继续发展现有几大产业板块的同时,要以前瞻性眼光,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做好预案和调研。初步设想在现有“3+3”产业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为“4+X”产业发展模式。即在现有三大产业的基础上,以马陆驾校为支撑发展汽车服务业板块。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提升,汽车行业的赢利点正从制造向服务转移,马陆驾校作为嘉定地区最大的驾驶员培训学校为发展汽车服务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也要积极捕捉市场信息、国家政策,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实现嘉定联社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基础工作支撑多元产业发展

第2篇

“今年雨水充沛,艾草长得茂盛,亩产量可达1.5吨”,刘集镇党委书记陈雷介绍道。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刘集镇根据黑土地、气候等地域优势,经过考察,从南阳引进艾草种植,成立美农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艾小农”商标,大力种植艾草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分红、订单农业等方式,2021年,合作社计划种植艾草800亩,带动农户种植艾草2000亩。

刘集镇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不断完善艾草产业链,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一体化,加工艾条绒、艾条、泡脚包、艾枕、艾绒纺织品、艾草精油等。一期500平方厂房已建成、1300平方提绒卷条车间本月底动工开建,预计十月份建成投产,二期3000平方艾草精油提取车间及艾草纺织品车间计划在11月底动工,预计2022年3月份建成。

第3篇

关键词:湖南;农业;集聚式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032-03

目前制约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重要因素是农户的规模太小,信息流通不畅,产业链过短。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要发展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就必须改变这些现状,发展特色农业,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集群优解决好湖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特色农业具有明显的区域特点、特定的资源条件和产品品质,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和产业基础,现在的特色农业占农民的收入比重是越来越突出,特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的发展。湖南发展区域集聚化特色农业有利于把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加快培育优势产区,实现农产品区域集聚化和专业化生产,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的成本和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

一、主要研究方法

(一)规模优势指数SAI的测算

本文目的在于测算湖南省主要农产品在生产方面的优势,确定湖南省的优势农产品。本文从农作物生产的规模生产方面来研究,即用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来建立规模优势指数SAI,规模优势表现为某地区某农作物生产所具有的规模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计算公式如下[1]:

SAIij=(GPij/GPi)/( GPj/GP)

其中:SAIij是i区j种农作物的规模优势指数;GPij是i区j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GPi是i区所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GPj是全国j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GP是全国农作物的面积。

如果SAIij>1,表明i区j种农作物相对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生产具有规模优势;SAIij

(二)区域结构相似系数测算

本文选用采用的结构相似系数方法,对湖南区域间产业结构同构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其计算公式[1]为:

Sij=(∑XinXjn)/(∑Xin2∑Xjn2)-2

上式中:Sij表示地区i与地区j的相似系数,Xin和Xjn分别表示部门n在地区i和地区j的产业结构中所占比例。0≤Sij≤1,当Sij=1时,表示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当Sij=0时,表示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不相同。从变化上来看,如果相似系数增加那么结构趋向于相同;如果相似系数减少,那么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向于不同。如果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比较高,这就说明了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布局非常相似,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生产问题。相似系数在0和1之间时,系数值越小时,相似程度越低。当然,产业分类的粗细也对结构相似系数的大小有相当程度上的影响,产业分类得越细,那么产业的结构相似度就会越高,产业结构存在的同构化问题越严重。根据上述的模型分析可以得出:各地市的农业社会总产值结构和农业总产值结构具有极高的相似性(见下页表2)。

二、湖南省农业特色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区域集聚化布局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化。下页表1说明,湖南各个地区的农业资源配置比较不合理,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分工的水平非常低,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趋同化对农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均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2.农产品质量和品牌缺乏优势,区域资源未形成特色。湖南省是农业大省,农产品种相当丰富,其中粮食、生猪、棉花、油料、茶叶、柑橘等农产品的产量都在全国位列前茅,但趋同化降低了农业资源配置的总体效率,发挥不出各个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比如的生产,数中低档的最多,而优质太少,2011年湖南优质早稻面积仅占早稻面积30%,导致粮食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竞争乏力,不仅制约着湖南的农产品的区际和国际流动性及其市场规模扩展,而且限制了湖南农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做到因地制宜,没能让具有适合种植水稻资源优势的地区形成以水稻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从而制约特色农业有效性的发挥。

3.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在当今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获得是要依赖于拥有一定规模专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系列化精细加工包装线和现代化营销网络的大型加工集团。湖南农业的趋同化由于各地区产业结构相似,放大了市场波动产生的影响,加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湘西、湘南和湘北的产橘大县中几乎是每家都在种橘,使得橘产经营非常的分散,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品种改良、新技术改造、产后处理一系列配套问题都致使无法大规模进行,最终的结果是这些县的品种单一、产期集中、品质不高、产销不畅,产橘大省却是无法发展成为产橘强省。

三、集体经济二次飞跃背景下湖南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与思路

(一)确定集体经济二次飞跃背景下湖南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

由表1可知,湖南省大部分农作物生产不具有规模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不具有竞争优势。很明显小麦、花生、玉米、薯类、甘蔗和水果是湖南省的劣势农产品,湖南省在稻谷、油料、麻类、烟叶的生产上规模优势指数非常明显,是湖南省的优势农产品,尤其是麻类和稻谷。而茶叶的规模优势不是很明显,也没有发挥出来茶叶在湖南省的优势。因此,湖南要更好发挥出“发挥优势、效益优先”农业发展战略思路,就必须调整和优化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布局的战略突破口,充分去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特色农业的优势产区的集中化,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和产业带,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上下游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棉粮油麻、肉奶水产、烟草、果蔬茶等产业链,以优质水稻、油菜、柑橘、茶叶、特色蔬菜、家禽、中药、特色水产、苎麻、旅游观光等10项为重点大特色农业的产业区域集聚化布局。

(二)借鉴国内外特色农业区域集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特色农业的区域集聚化生产在国内外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美国农业经过近两个多世纪发展,农业通过产业的区域集聚化分工进行资源的整合,使得结构与农业布局逐步合理化,以利益最大为追逐目标,合理地去结合各种要素,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高效的、高品质的特色农业产业带和合理农产品生产体系。比如特色玉米典型的有艾奥瓦和伊利诺伊,佛罗里达州具有特色的柑橘、橙子和花卉;堪萨斯的小麦;爱达华的马铃薯以及威斯康星的奶酪等等。同样国内的山东寿光凭借良好的区位,市场、技术创新及政府支持等条件,以蔬菜产业为龙头,带动了良种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以蔬菜为特色品牌吸聚的很长的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并不断发展壮大。寿光蔬菜出口额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寿光特色农业蔬菜品牌吸聚形成产业链的发展的成功经验,一是通过产业转移进行调整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进行专业化和区域集聚化生产;二是利用了品牌效应吸聚其他上下游的产业进行集聚,以蔬菜产业为龙头品牌,吸聚了良种产业、食品加工业、物流业等多个下游产业的发展,也活跃了上游的化肥、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市场。经过多年的转移发展,寿光已经形成了以蔬菜为特色品牌吸聚的很长的上下游相关的产业链,并不断发展壮大。

(三)区域集聚化生产是湖南特色农业发展的出路

湖南省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有限的最大原因是空间集聚分布格局的不明确,必然存在着模仿,那么所谓的特色也会变成公共的物品,区别度不大,那就会使得特色的效应消失了,区域集聚化不仅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必要前提,而且也是特色农业走向市场,实现基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模式。湖南省应该根据各个地区的特色以及农业转移的原则进行特定地区生产特定的特色农产品,形成一个一个的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加盟,扩大农业的规模,进行规模化生产,做到特色农业地区的特色农业的品牌的不可替代性。让别人只要提起这个地方就知道这个品牌,提起这个品牌就知道这个地方。把品牌和这个地区紧紧地挂钩起来。这就是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些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结合各个地区的区位优势和已有的品牌优势发展适合各个地区的特色农业,尽快完善形成“一乡一品”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特色农业的产业区域集聚化转移是最有效的方式,同时也是市场竞争和资源禀赋必然的结果。

第4篇

(一)西部产业集群化的概念

所谓西部产业集群化是指国家为促进西部经济的发展而开展的专门针对于西部发展现状的一系列产业集群化政策与措施,旨在提升西部经济实力,实现全国东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的平衡与共同发展。由于西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其地区基础设施较为短缺,社会事业发展速度缓慢,在经济的模式上还处于较为封闭的落后阶段,为此,为提高西部经济实力,响应国家开发西部的号召,以此实现西部早日复兴的计划,我们必须对西部实行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西部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概况

随着国家对西部开发的日益重视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逐步实施,一代又一代有志人士投身于西部开发建设,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与不断的奋斗,现在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化程度已初现成效,一些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较好的区域已经通过将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作为依托的方式,形成了初具产业集群特征的雏形。其中主要代表有: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的旅游产品企业集聚区;陕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区;新疆克拉玛依—乌鲁木齐石油基地;四川德阳装备机械产业区;攀枝花—六盘水煤炭—冶金工业基地;贵州—成都—重庆制药业走廊(其已出现了以中小企业自然集聚而成的制药企业生产体系与原材料供应体系);内蒙古牛奶产业集群;贵州怀仁、四川泸州小酒厂集聚区(其主要侧重于对酿酒技术、原材料供应方面的开发与生产)。从具体的调查来看,这些西部企业产业的集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未来西部地区大范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形成与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1.产业集群有利于强化西部地区经济特色与优势。根据西部具体情况与当地经济发展模式,集群经济以其内部高度精细化分工与因地制宜的特点,强调的是企业之间的配合与共同发展,它所侧重的方向是对企业群体规模与技术、资金等要素的综合利用,以此建立适合于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企业团体。这一特长极大地有利于对西部地区本地经济特色与优势的强化,有利于西部创立出属于自己的区域品牌,进而实现集群内企业与产品的质量与经济的提升。

2.产业集群有助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于地区经济而言,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其主要发展动力。而产业结构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当地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水平,通过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专业化基础上规模报酬的增长,最终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3.产业集群有助于强化西部区域经济良性循环。在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关键企业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与引导主体。在区域发展中,关键企业可以通过对非核心企业的作用分离,引领配套企业发展,并相应地提高集群内部相关中小型企业配套能力。这也就意味着通过提高区域产业集群化程度,其主体企业可以采用规划发展、制定相应战略目标的方式,实现对西部区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强化,以此提升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一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4.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产业间的互动性与关联性。产业集群,就其实质来看,它是一种集协同合作发展与相互竞争于一体的自组织结构体。一方面,产业集群有助于区域内企业相互之间形成长期稳定、密切联系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克服组织、生产功能间结构性约束;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可以将区域内同类企业聚集到一起,以此加强企业间互动以达到提升产品质量的目标,进而改善产品质量,形成核心的竞争力。长期的观察与实践经验表明,西部通过构建具备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大大提升了区域内相关产业的互动与关联,进而为企业动态而持久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二、我国西部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局限

通过之前的研究,我们对西部现如今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以发现,西部产业集群正处于快速发展与不断推广繁衍的过程中。但就目前全国集群化发展总体情况而言,我国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相较于东部地区集群程度而言,还很不成熟,还有很多亟待提高的地方。

(一)西部产业集群发展单一,相互竞争薄弱我国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主要的依托为现有的区域资源与原有的产业基础。在实际运行发展过程中,企业发展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引导,通过创新推动、知识溢出、投资促进等东部先进的产业集群方式发展的实例很少,这也就造成了西部产业集群发展过分单一化,相互之间的竞争力薄弱。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地理与环境的制约,其产业集群在内部分工协作、技术创新与资源共享技术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主导产业配套能力、集群内部分工协作能力较弱,产业链还很不完善,造成了西部集群整体市场占有率偏低的现状。

(二)西部产业集群数量少,集群效应不强西部战略开发之后,我国西部已经依托于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企业,在地理资源丰富,区域具备较大优势的地区发展起了部分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西部产业集群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数量较少,一般都以零星状分布于各地。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制造业产业集群在东、西、中部产业集群数量之比为79:9:13。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西部集群的初级性,远远没能发挥出其产业集群资源集聚、高效发展的集群效应。

(三)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制约,国际接轨程度不高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外界条件的支持极为重要,良好的交通运输、通信交流与稳定的电力供应能够极大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与进步。但就目前西部环境与发展软硬件环境而言,由于西部地理限制与原始经济水平的影响,其专业市场较为匮乏,区域集群品牌尚未形成,在企业相关机构与部门的教育培训上投入较少。同时,由于软硬件综合条件的弱势,使得西部在国际上投资发展速度缓慢,在国际上集群产业市场占有率不高,加剧了西部难以获得集群高速发展的现状。

(四)西部集群产业内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资源配置低效对于产业集群而言,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其专业化分工生产的规模化经济生产实行力度。就我国西部而言,由于其发展渠道的单一,产业间配套协作能力的低下,造成了我国目前各地区产业结构的雷同。支柱产业集中程度不高的现状。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主导产业链条不完善,在集群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配套协作关系薄弱,在生产、运输与营销的过程中管理力度不到位,资源的配置利用率很低。

三、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区域分工机制,实现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根据西部自身发展的特性与本地优势资源,通过建立区域分工合作的方式,对于原有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加以集中重点培养,以此形成优势产业,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例如,针对西安、重庆、兰州等高校集中,科研机构多的地带,应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集群;对于新疆、内蒙古等畜牧业高度发展的地区,发展形成以农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基地;对于广西、四川、云南等雨水充沛地带,发展水果生产产业集群;对于西部原有的能源、石油、化工天然气工业更应该加以重视,通过在原有生产区域内延长生产链的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完善优势化生产,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对外开放,促进产业集群良性发展在现代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之下,西部地区的发展应该立足于广阔的国内与国际市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下,西部地区应当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向导,积极利用自身特点,参与到国际经济之中,大力发展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我们还应积极借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产业集群的经验与教训,摒除以往仅从资本形成方面考虑产业转移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局限,以更为广泛与全面的角度,把握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重点,通过培养、发展、升级产业集群的方式,充分利用国内与国际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招商选择,保障集群质量化发展西部的发展需要招商的支持,在实际实施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对其招商项目予以仔细的考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利用好全球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吸引瓜果公司与国外著名企业的方式,将高技术、高潜力的加工制造业与研究技术向西部转移。实现集群意识的强化,转变传统保守思想,积极做好与东部产业对接的工作,以此完成对西部开发的任务。

(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建立健全分工协作想要推动西部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实现因地制宜寻求资源发展,我们必须做好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的推广与发展工作。要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体系。就目前具体事例而言,西部一些知名品牌,如“伊利”和“蒙牛”、“红塔山”等,其产品在某些程度上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与综合企业竞争力,但从品牌发展而言,其还主要停留于企业品牌初级发展阶段。为此,为支持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化转型,我们需要加快发展与塑造西部地区区域品牌,以此引导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之间分工合作,实现特色产业优势发展的目标。

第5篇

(一)产业整体竞争能力不足

1、流通主体规模偏小,行业零散度过高。

从我国流通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看,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中小企业仍是流通业的主体,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仍占较高比重。目前,在全国17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有93%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比重仅为1%;销售额亿元以上的大型流通企业仅有200多家,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仅有10余家。2008年,我国批发零售业前100家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而同期美国仅沃尔玛一家公司销售额就达2630亿美元,占美国当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相当于中国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7%。另据有关部门对全国273家重点大型商场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这273家重点大型商场的商品销售总额仅相当于沃尔玛的8.13%。总体分析,我国零售业的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日本为50%。

2、流通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现代流通业在流通总量中所占比例小,流通现代化水平低。以满足初级交易为主的传统经营方式与业态形式大量存在,新型流通方式发展虽快但规模很小。以零售业为例,百货业仍是我国零售的主导业态,销售总量占零售业的53%。而新型业态比重较低。相比之下,一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流通方式与现代流通方式的比例优于我国,而一些发达国家的流通结构则更为成熟、合理。

其次,流通业的组织形式结构不尽合理。从连锁经营等现代组织形式所占比重看,截至2008年6月末,我国拥有限额以上连锁零售法人企业(集团)仅为1284家,虽然比2008年末增长了6.7%,但占全部限额以上批发流通贸易、餐饮法人企业的比例不足4%。目前,我国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仅为7.8%,国内连锁业最发达的上海也只占10%。而这一比例在印度尼西亚为30%,在泰国为40%,在马来西亚为45%,美国达到60%,日本为40%。

第三,批发业与零售业的比例结构不合理。我国零售业发展尽管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但是新型流通方式和业态形式发展快,成长性好。相比而言,批发业发展滞后。无论是消费品批发还是生产资料批发都与快速发展的流通业不相适应。现代批发体系在商品分销和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明显较低。以初级交易方式为主的批发交易市场虽然有较快发展,承担了一部分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功能,但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决定其不能从根本上承担起现代流通中批发体系所应有的作用。

3、流通效率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流通效率较低主要体现在:一是流通速度低。据测算,我国国有商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次数为2.3次。日本的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次数为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龙等的流动资本周转次数年均可达到20—30次。二是库存率高。社会库存总额占社会商品销售额的比重也反映了流通效率。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1998年美国、日本、德国制造业库存总额平均只占销售额的1.3%—1.5%,非制造业(含批发、零售业)库存平均只占销售额的1.14%—1.29%。我国1997年社会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总额占销售额的比重为13.68%,2008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占其当年销售额的比重为6.37%。三是物流成本过高。通过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可以反映物流的效率。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7%。日本1997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9.6%,美国2000年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0.1%。可以看出,在物流效率方面,我国有较大的提高潜力。

近10年来,流通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相对稳定,长期保持在8%左右,与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15%以上水平相比,我国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还比较低。

(二)流通企业的竞争力不强

我国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外国流通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根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企业(主要是零售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流通企业竞争力相比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1、快速扩张能力较差,财务运作能力不高

目前,国内零售企业的扩张能力较弱。从扩张所需的资金能力、管理能力、人才支持能力各方面,都不能与国外零售企业相比。因此,近年来,在外资企业快速扩张的压力下,内资企业在快速扩张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连锁店铺越多,营利能力越差。内资零售企业负债率普遍较高,资金积累能力不足。在资金周转率方面,我国零售企业为4.24次/年,而外国零售企业为6.25次/年。说明我国零售企业流动资金不足,资产对负债的保障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加重资金周转的问题,商业风险增大。

2、营销技术能力低

我国零售企业单位面积营业额平均约为2.1万元/平方米,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的50%;人均营业额平均约为67万元/人,相当于外国零售企业的40%。我国零售企业在运用价格促销、陈列促销、广告促销、服务促销、敏锐捕捉市场需求等营销技术能力方面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3、成本控制能力弱

2008年我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平均值仅为9%,而外国零售企业则达到了24%,相差15个百分点。从我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分布情况来看,毛利率低于5%的占了30%,5%—10%的占了35%,10%以上的占了35%,分化形势非常明显;而外国零售企业中,毛利率在20%以上的占80%以上。这表明我国零售企业对采购成本、物流配送成本的控制能力较国际领先水平差距很大。

4、人才聚集能力不强,品牌价值能力低

我国流通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多数属于经验型人才,其比例在85%以上。在发展中,由于受到文化层次、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制约,经营管理能力和应对国际化竞争能力的上升空间有限;而外国零售企业中,有一批具有先进经营理念的高级管理人才和国际性人才。另外,由于外国流通企业待遇优厚及良好的企业氛围,在人才竞争方面优势明显。在品牌建设方面,外国零售企业的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约为5%,尤其是沃尔玛和家乐福这两大零售巨头的商誉已接近100亿美元。我国零售行业虽培养了一些区域性品牌,但全国性知名品牌很少,更谈不上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

综上所述,我国流通业无论在整体竞争能力,还是在微观企业的竞争力方面,都与国外企业有较大差距。在我国流通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性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能力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因此,必须将提高我国流通业竞争力问题提上发展的日程。

规范流通产业经营秩序

流通产业经营秩序混乱始终是困扰我国流通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2008年,我国市场流通秩序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流通领域法律法规建设步伐加快,但仍不完善

去年,我国加快了流通领域立法步伐,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对于规范流通市场秩序,净化竞争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总体来看,流通领域的法制建设仍然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往出台的法律法规中许多内容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的要求。以市场准入规则为例,由于我国流通业的对外开放的渐进性特点,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市场准入制度也不同,需要及时调整。在加入WTO过渡期基本结束后,根据承诺,对外资流通企业的准入限制要进一步取消,而针对外资进入的新形式和出现的新问题仍存在法律空白。二是规范流通企业经营行为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立法相对滞后,使得行业发展和政府监管的一些方面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例如,有些零售企业向供货商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损害了供货商的利益。特许经营领域也因立法滞后而出现混乱。三是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配套的实施细则仍然缺乏,使得法律法规出台后缺乏实施的可操作性,降低了法律法规的效力。在流通业发展的过程中,重审轻管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对违规惩治力度太弱,使得中小型或分散经营型商业(如商品交易市场)中,经营不规范和假冒伪劣及有害商品泛滥的现象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我国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不仅重要而且迫切。

(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信用交易规模的扩大,流通领域中信用普遍缺失的问题凸显出来。大量失信现象的存在破坏了市场流通秩序,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成本,降低了流通效率。针对市场流通中信用秩序混乱的现状,近年来国家通过多种措施启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流通业乃至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仍较为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近期内,以下几个方面应予以重点关注:

1、流通领域尚未真正树立起诚实守信的风尚和环境

流通领域总体上仍严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文化、守信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而且各类市场主体信用管理水平普遍偏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不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根据我国的国情,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加强信用道德建设和普及信用文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氛围。

2、有效的社会信用共享机制亟待建立

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加之法规的缺乏,目前我国流通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的信息被封锁在不同部门和经营单位,信用信息的开放程度很低,政府与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之间、流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存在,使得各交易主体很难依据真实的信用信息进行经营决策,隐瞒、欺诈、上当受骗屡见不鲜,导致流通秩序混乱。因此,在流通领域通过立法对各类信用信息的公开、规范收集、加工和传播、使用进行明确规定,建立和完善行业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对规范流通产业的经营秩序十分必要。

3、信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对流通业而言,当务之急是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尽快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流通业信用监管体系,加快开展法规建设、成立信用服务行业协会等各项工作。

加强流通产业基础建设

20多年来,我国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商业网点建设为例,从总量看,目前全国已有各类批发零售网点1700多万个;从质量看,一些大型商业设施的“硬件”甚至已经接近或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仍相对滞后,与快速发展的流通规模与总量不相适应,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效率提高的要求不相适应。在流通设施开发与投资方面,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仓储运输设施仍相对缺乏。传统的、低效率的、与初级交易方式相联系的设施仍占较大比重。在新型城市社区、新建城镇中,以提供便利、多功能服务为主的新型商业服务设施的开发缺乏投资,导致在一些地区大型商业设施与便利设施之间的建设结构失衡、比例失调。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较为滞后,社会各方面对此重视不够、投资不足。至今没有一整套适应市场流通的统计指标体系和普遍缺乏高效率的信息服务平台系统,不能客观、真实、及时地反映当前我国流通业的运行状况;同时,流通业的行业技术标准化基础工作仍很薄弱,有些方面虽有国家和行业标准,但没有加以普及和应用,制约了流通现代化的进程。

针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国家也先后出台了一些措施,力图推进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合理布局。以城市商业网点为例,针对一些地方反复出现大型商业设施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现象,有关部门大力推进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目前大多数地级城市都在加紧编制。

在加快流通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方面,近期有三个问题应重点关注:

(一)加强流通基础设施规划的科学性

以城市商业网点为例,我国许多城市商业网点的开设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由、无序的状态。一些地方虽然也制定商业网点、商业区规划,但这些规划还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可变化性。在城市的规划中,缺少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配套商圈的规划。在已建成的居民社区中,因为没有预留出商业发展的空间或是预留空间不足,影响了便民利民商业的发展。对城市商业区(或商圈)的功能,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认识呆板单一,一味追大求洋,仍然囿于传统的集中的商业中心区的观念,而不是根据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针对不同的需求,分散设立层次和功能都有所不同的商业区。对于不同零售业态没有科学、协调发展的观念,使得零售业态无主次、无重点发展,大型超级市场过多过滥。

(二)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加大政府和社会投资是提高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向,应既重视商流设施建设,也重视物流设施建设,按照商品流通的流向和布局进行统一规划;由国家在商品流通枢纽建设大型物流中心,由地方政府在地区商品集散地兴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形成一个渠道畅通、布局合理的全国物流网络,以改善我国的物流状况,提高物流效率。物流设施建设除国家投资外,还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运作和管理。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另一个重点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除继续做好公共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应有计划地进行流通和商业的专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交易平台。

(三)加快发展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还相当落后,有很大部分已经陈旧失修,有一些设施早已不符合农村流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农产品批发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形市场建设速度较快。然而,能够提高农产品流通质量和效率的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等物流设施和信息、检测等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流通市场的发展。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点严重不足。因此,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更新流通设施,提高其运营效率是一项重要任务。应进一步完善农村批发和零售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新型流通合作组织。围绕小城镇和新兴市镇的开发建设,加大商业流通设施的开发建设力度,鼓励和吸引国内外流通主体向小城镇和新兴城镇延伸经营网络。

改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

就目前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而言,突出存在着三大问题,需要给予重点关注:

(一)社会对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仍缺乏足够的认识

改善流通产业发展环境首先必须提高整个社会对流通产业作用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流通业规模的扩张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流通产业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国民经济贡献日益提高。流通产业不仅可以决定国民经济的运行节奏和速度;而且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社会上对流通产业的认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对流通产业(特别是对内贸流通)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对工业制造业、对金融业甚至对农业那样重视。突出表现是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战略、产业规划、政府投资、产业秩序、融资机会和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重视程度远远不足。这种社会环境当然与流通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符,不利于流通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进而势必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必须改善这一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特别是提高各级政府部门对流通产业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二)流通产业发展的法规环境有待完善

流通领域法制环境的突出问题除了前面所述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和不适应及缺乏真正具备可操作性的问题外,现实流通经济活动中的执法问题也十分突出。目前与流通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但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枉法和腐败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涉及地方和部门利益时法律的约束力不足,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市场竞争环境欠佳。

(三)流通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范的软环境

流通产业发展的软环境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是与其他产业相比,流通产业发展面临许多不平等的条件,使得流通企业融资难、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严峻,不利于流通产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对于资本市场上的直接上市融资和债券融资机会而言,流通企业获得的机会远少于其它产业的企业。另外,企业债务清理、政策性债务核销等优惠办法,流通企业都无权享受。在基础设施投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流通企业获得政府投资、国家贴息贷款的额度也很有限。

第6篇

近年来,我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1、农业科技含量还不够高,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病害防治还未得到彻底解决,海捕业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由于受XX至黄埠公路的制约,招商引资成效不大,离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旅游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发展。

4、缺乏财源税源,资金紧缺,一些项目建设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对策:

(一)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突出养殖主导地位,努力建设“养殖强镇”。重点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原则,启动元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力争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带动我镇水产养殖上规模、上档次,促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充分利用台地、荒地等资源,加强规划,加大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经济林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新渠道。要调整渔业结构,建设渔港经济区加快渔村的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大工业开发力度,壮大全镇经济总量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开发的突破口来抓,以海丰港平战码头的建设和XX至黄埠公路的修通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关系,“走出去,请进来”,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用我们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特别要继续抓好“回归工程”,下功夫把在外地办厂的XX老板引回来、拉回来,鼓励他们在XX投资置业。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筑巢引凤”工作,配套完善工业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为工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要积极实施“旅游驱动”战略,把旅游业作为驱动我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抓。要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鼓励客商前来我镇开发旅游资源和兴建旅游设施、兴办旅游企业,重点开发好南方澳渡假村、海水天然浴场和拉大网等旅游项目,逐步建成融海景、美食、娱乐于一体的整套滨海消闲避署圣地,达到有海景可观,有海水可浴,有海味可偿,形成具有XX特色的滨海旅游业,以旅游开发带旺带热饮食、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促进我镇经济大发展。

(四)利用民资民力,下大力气发展民营经济

要毫不动摇鼓励、扶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一个“放”字,即放开手脚,放宽政策,放手发展,打破“主、辅”的界限,不看比例看效益,不看成份看贡献,不看规模看发展。在发展路子上,要突出一个“宽”字,即拓宽经营对象,拓宽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不限行业和比例,做到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业全面抓。在发展环境上,要突出一个“优”字,即优化氛围,优化条件,优化服务,优化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人创办更多的民营企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交通方面,要千方百计修通XX至黄埠公路、南香至鹅埠公路和青山仔公路,同时加快各乡村公路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港口方面,力争将XX渔港列入全国渔港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强渔港建设,增强渔港载体功能;加快海丰港建设,建设成为高起点、高标准的二类口岸。市政方面,要设法上马自来水改造工作,让群众饮上洁净、卫生的“放心水”;争取上马3.5万伏输变电站,改变我镇电力不足的落后状况;同时,要增加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抓好对病险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争取上马XX堤围建设工程。

第7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问题

0.引言

对于体育产业化而言,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需与社会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在不违背体育活动基本规律的前提条件下,将体育的功能、作用有效展现出来,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全面发展。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如规模小、产值低以及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等[1]。鉴于此,本文对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问题及加强策略进行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1.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潜在问题分析

1.1规模有待扩展拓展,产值有待提升。就目前而言,国内体育产业化尚且在一个初步发展阶段,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在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体现最为明显的便是规模较小、产值较低,这些问题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及时、不到位而造成的,比如场馆的建设、维修养护等,均表现为建设力度不足。

1.2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对于体育产业来说,归属于一项经济活动。在此项活动中,从业人员的合理配置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现状下却存在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比如相关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低、配置结构不合理等,这样便进一步阻碍了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

1.3产业关联度不高,国际发展趋势不明朗。在国内,学校体育产业往往是单一形式的运作,和其他产业沟通、协作前景不明显,这就造成了产业关联度不高,难以获得其他产业的支持。与此同时,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在国家发展趋势上也不够明朗。以历届奥运会为例,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态,但是在学校基础体育配置、教学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尚有差距,这便造成了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在国际发展趋势上不够明朗。因此,加快学校基础体育教学是一项急需解决的工作。

2.加强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探究

2.1合理经营,稳健拓展规模

一方面,需对学校体育产业化进行合理经济,充分遵循国内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协调体育产业化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不冲突[2]。另一方面,稳健拓展学校体育产业规模,在掌握学校体育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加大该项产业的建设资金,购进现代化设备、设施,同时对体育项目合理拟定消费价格,使体育项目的开展能够满足各阶层的人群,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

2.2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在上述分析中,认识到从业人员的充足对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有推进作用。因此,便需要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对于学校来说,需注重高素质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并确保这些人才能够满足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需求,能够制定合理的方案,优化体育建设项目,能够使学校体育产业化的管理得到有效强化,进而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2.3努力提升产业关联度,紧跟国际发展步伐

对于学校体育产业来说,倘若一直采取单一化的运作模式,则很难真正获得全面发展。因此,需努力提升学校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比如电视广告、交通通讯、场馆建设等,学校体育产业方均需要与这些产业密切沟通、协作,从而使学校体育产业建设得到有效强化[3]。例如可以通过电视广告加强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宣传工作,通过场馆建设行业可以购置优质的设施及设备等。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但距离体育强国尚且还有一段距离,为了尽快实现体育强国的目标,加强学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上述提高的提升产业关联度的要求以外,还需要了解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体育产业方面的发展,借鉴其他国家的优势,充分应用到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建设过程中,在充分了解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加强人才培养、注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同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注重社会效益的提升。相信从各个方面做好,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将能够实现与国际接轨,进一步为我国早日实现体育强国梦打下扎实的基础。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我国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因此,便需要合理经营,稳健拓展规模、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努力提升产业关联度以及紧跟国际发展步伐等。除此之外,本人认为,还需要充了解学校现状,使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符合学校整体发展需求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学校体育产业化经济将更具发展前景,进一步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尤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田祖国.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政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38-41.

第8篇

因此,重视和加强产业集群研究,促进我国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对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同时结合我国产业集群的现状与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优化我国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几点对策建议,供各级政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决策时参考。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趋势

产业集群是指在有限地域的特定产业或产品生产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包括供应商、生产商、顾客、地方政府、中介组织、知识生产机构等),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形成有利于产业组织协调的空间集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一个真正意义的产业集群至少包括以下三大特征:一是产业相关性。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他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二是地域集中性。表现为特定领域中相关企业和相应支持机构的“扎堆”现象。这种产业地理集中能够产生广泛的集聚经济效益。三是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集群内各个企业立足自身资源,选择产品生产价值链中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生产环节,大中小企业形成细密的分工协作网络。产业集群一旦形成,便会带来很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包括集聚效应、共生效应、协同效应、区位效应、结构效应等。上述几个作用的组合又可以集群产生诸多的衍生效应。

产业集群的出现很早,早在1400多年以前我国景德镇就产生了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陶瓷集群,但其大量出现却是在工业化以后,经济全球化则将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推向。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集群区域与20世纪初存在的传统的地方集群有了深刻的变化和发展,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1、从动力机制看,地方产业集群既是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又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回应。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重构,反映在全球生产方面就是生产组织的片段化或分散化,全球的生产要素和资源越来越集聚于那些富有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换句话说,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特征就是“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正是各个价值环节的地理集聚特性使得很多地方产业集群就成了全球产业价值链条中的一个从属部分。如中国的很多产业集群,只是全球价值链中的一个低价值的加工制造环节。全球价值链垂直分离后的外包体系在海外空间如此高频率地发生产业集聚现象,内在原因在于集群便于管理和降低成本,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既会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又能增强当地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集群的参与者,同时越来越多的政府成为产业集群的促进者。

2、从主体角色看,跨国公司成为集群形成与发展中的主导力量或重要参与者,成为链接经济全球化与集群区域的纽带。尽管产业集群大多表现为本地企业的空间集聚现象,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公司通过在当地投资建立机构或业务外包等方式介入的产业集群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在世界知名的优势产业集群中,如美国硅谷、日本九州硅岛、印度班加罗尔集群等,跨国公司的足迹无处不在,在集群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北京中关村、诸暨大唐袜业产业区、苏州工业园区、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集群的发展都离不开跨国公司的参与。特别是那些占据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的行业巨头,如沃尔玛、家乐福、戴尔、英特尔和微软等大多成为了诸多全球产业链条中的实际控制者或治理者,它们直接或间接指挥着分布于全球的占据价值链底端环节的成千上万个地方产业集群。

3、从空间等级体系看,不同产业的产业群在全球分布具有明显的核心和边缘结构,但是这种等级是可变的。不同产业的产业群在全球分布具有层次性,发达国家的产业群以质量、创新速度、设计能力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为竞争优势,即沿着所谓的“高端道路”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只具有低价格的优势,产品质量低,无法进人高价值市场,也即具有明显的“低端道路”或“高端与低端道路混合”的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发达国家居于“核心”,发展中国家属于“边缘”。另一方面,与这种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同而形成多层次垂直型国际分工的同时,各国内部跨地区、跨国界的水平型分工体系错综交织地深入发展,地方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与核心区的联系和发展中不断学习和营造新的优势,实现赶超,从而可能使自身由边缘演变为核心。

4、从经营战略看,产业集群日益全球化,基于产业链(或商品链)的跨区、跨国要素整合成为一种发展常态。不同于20世纪初存在的封闭和独立运行的传统地方集群系统,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形成的地方集群区域既是独具特色的本地化系统,更是一种开放的、与外界经济存在密切联系的生产体系。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通过内部以及彼此之间的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的全球性流动使集群区域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另一方面,地方产业集群为了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挑战,必须用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集群的区域化发展,学会从全球范围整合资源为我所用,关注集群区域之间的接轨与互动,而不能局限于地方资源的综合利用。边缘地方产业集群需要在加强与核心产业群的联系中获取信息、捕捉机会。

5、从发展方向看,高新技术集群的控制力日益提高,产业集群向技术集群化方向演进。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产业集群是高层次的产业集群,对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是为了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有

利资源,追逐集群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往往由若干企业根据不同产品情况灵活构成,多以弹性组成的企业生产网络形式出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供应链延伸和专业化协作普遍实行,物质资源的作用不断弱化,以技术创新制胜的作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必然导致高新技术集群的控制力日益提高,技术集群往往会对各国产业产生全球性的联动和影响,从而成为产业集群演进的方向。

6、从价值目标看,产业集群日益重视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崇尚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自然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正在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抗议活动。任何国家和地区,要形成持续竞争优势不能由传统的以掠夺性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或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以区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依托,而符合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正是承载这种依托的组织形态。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开始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管理立法,中观层次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到微观层面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实践,生态化的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因此,产业集群向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理性设计,更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机制

作为一种特殊而又广泛存在的产业组织形态,产业集群现象一直倍受经济学家的关注。从早期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到迈克尔・波特的新竞争经济学,以及格兰诺维特、理查德森等的社会经济网络理论,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竞争优势以及存在风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集群内企业之间互动的合作与竞争,集群内企业与政府、公共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协调,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集聚经济、知识的溢出与学习效应及网络效应等是其具体的体现。成功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集群也就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战略工具。但是,产业集群潜在的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对某些资源依赖型的产业集群,一旦资源枯竭,整个地区产业便会崩溃瓦解。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正外部性,控制负外部性的产生,促进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以提高区域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产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企业专业化水平,形成核心竞争力和规模经济。集群经济对专业化的强化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整个集群对主导产业(通常是一个)的专注,这样有助于做出产业品牌;二是集群内的每个企业只专精于自己最具优势的一种产品(或工艺)的开发和生产,在细分的专业上做出最优品质、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来,这一点就是本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且每个企业都将大幅增加其所从事环节的产量,从而显示出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

2、产业集群有助于发挥资源共享与群体协同效应,获得外部经济和低成本优势。具体表现为:共享公共产品和要素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共同治理污染,降低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上下游产品及各种配套服务就近获取,降低运输成本;建立共同采购中心,降低库存成本;共享市场网络和区位品牌,降低营销成本;企业相互靠近和长期交流产生信任,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谈判签约的费用和监督执行的费用;集群使得有关市场、技术、人才和客户的信息来源显得广泛、便捷、集中,降低信息成本(含风险成本)等。此外,集群还在客观上对外形成产业壁垒,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

3、产业集群可使原来基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创新创业优势,产业集群得以持续发展。很多研究表明,创新常常来自国家或区域内部具有产业属性和地理集性的企业集群的互动之中,具体体现在:第一,集群内聚集了众多的竞争对手,迫使企业在观念、管理、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第二,集群促进知识和技术的累积、转移和扩散。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便捷,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方式扩散很快,特别是一些不可跨国、跨地区传递的“缄默性知识”的转移,克服由于跨国公司技术上的保密性和远距离所造成的知识外溢效应降低,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升级和素质提升。第三,集群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第四,集群还是孕育创业的沃土。集群提供了更丰富的资产、技术、投入和员工配置,从而能够降低新企业进入和退出的门槛,一旦在产业集群中优势形成,利润可以在前向、后向之间水平地流动,其流动的结果往往是适者(最具竞争优势的企业)生存。

4、产业集群能提高区域对特定产业活动的“黏着力”,对经济贡献具有乘数效应。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知名度就会形成“磁吸效应”:不仅促进了区内企业地方根植性的深化,还将集群外相关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等吸引过来,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并从横向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集群――资源吸引――集群扩张――加速资源吸引”的良性循环累积过程,这会使地区经济成倍增长。如国内外电子信息企业大都选择在广州、深圳、东莞、惠州等地投资建厂,因为这一带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早就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产业集聚优势已经超过低成本优势,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今后要十分重视地方产业集群在全球生产组织中所发挥的作用。

5、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走向世界。如何创名牌?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领域比较集中,各产业集群所生产的一些主要产品一般都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如美国好莱坞制造的影片,印度班加罗尔设计的软件,瑞士的手表,巴黎的时装,温州生产的打火机等,都在世界上具有较好的声誉。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区位品牌更形象、直接,更具广泛性和持续性,因为它是众多企业品牌的集聚和提炼,不易受单个企业生命周期的影响。

6、产业集群可以创造出地方化能力,从而确保一个地区在全球产业竞争中的地位。所谓地方化能力是指使位于某一特定地区的公司具有竞争优势的具体特征的能力。通过产业集群内当地企业相互学习与创新培育出的地方化能力,由于其不可贸易性和不易模仿性往往具有较强的地方根植性,在要素迅速流动的全球经济竞争中,这将成为地区参与全球竞争的特有优势。这种通过产业集群而创造出的地方化能力对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维持与提升在浙江的打火机、低压电器等领域表现得尽露无遗。

7、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

风险,集群的正效应并不是无限扩大的。诸如底特律汽车城、澳大利亚的Stytia地区等,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产业集群,反而成为各个国家的落后地区甚至问题区域,也因此引发了经济管理者以及国内外学者等各方面人群对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负效应(主要体现在集群的锁定)的关注。迈克尔・波特在《簇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中指出,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创新体制僵化、垄断等内部因素和市场需求转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面临风险。德国学者拉伯赫(Crabber.G.1993)在对德国鲁尔工业区产业集群研究中发现,功能锁定造成本地产业集群失去活力,认识锁定则使得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僵化,政治锁定及路径依赖对创造力形成了制约。除此之外,集群升级能力的缺失,企业集中引发的地价提升和劳动力短缺,进而表现为企业转移,甚至出现产业空洞化、集群衰退。我国学者薛求知等指出,中间组织的效率边界和产业生命周期是集群演进中的天然樊篱,而钻石体系中体现出来的集群后天不足正是集群与其所在环境的非完美互动的结果。国内学者刘斯敖、吴莉云等根据风险产生的来源,将产业集群风险分为外生性风险和内生性风险(参见表1)。外生性风险主要是由产业集群外部的力量所引致的风险,包括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也是诱致集群走向衰退的重要诱因。内生性风险是指产业集群在产生、发展与繁衍壮大过程中内生出来的风险,主要包括结构性风险、网络性风险、路径依赖风险等。集群越成功,越倾向于发展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进而逐步丧失获取应变市场变化所需的能力,导致竞争力不断下降,直至集群的消亡。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能有效地提升区域内产业竞争力,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有可能使产业后起的国家超越原先在该产业上有优势的国家,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但是集群的正效应并不是无限扩大的。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以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是一种各国提升综合国力和竞争力而争相借鉴的新经济。在我国,产业集群也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到,在绝大多数“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报告中,产业集聚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小到产业园区,大到区域经济,都在积极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集聚度,以推进园区和区域经济发展。我国某些产业集群在规模和成本上也有一定竞争优势,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一些集群产业如温州打火机、嵊州领带、大唐袜业、扬州杭集镇牙刷等不仅在国内市场,甚至在国际市场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总体看,中国的产业集群整体层次低,大都处于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轻工业领域,总体仍处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而作为产业集群核心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分工、创新能力、品牌声誉和网络协作等优势并未得到充分体现,绝大部分都是一种类似产业集群现象的“准集群”,难以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也影响了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中国的产业集群成长的硬环境、软环境和生态环境也大大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既展现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特色,又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集群健康协调发展之路十分重要。要把产业集群建设成为全民创业基地、吸纳就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名牌创建基地、产业升级基地,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而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取决于企业层次的个体努力、产业层次的集体行动以及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面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及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借助培育产业集群提升我国产业竞争优势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从全球化视角制定国家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从宏观上加强对我国产业集群的把握与综合管理。为促进和引导我国各地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制订并实施以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为基点的全国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并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制定有关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出面,组织有关行业协会、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等,开展一次对我国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全面普查,摸清全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绘制出主要产业集群分布的图谱;在此基础上,鉴别和挑选那些已处于萌芽状态但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并进一步确定今后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和重点区域,并在技术创新、金融信贷、土地、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构建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组织体系,即在国家发改委中增设产业集群规划管理部门,并在各级地方政府增设相应机构,对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综合管理。从目前情况看,我国有五类区域适合产业集群战略。一是一些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区,二是国内一些中小型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三是我国乡镇企业集聚的区域,四是一些智力密集区如中关村等,五是我国的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集聚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

2、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消除各种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一是加强交通、电力、信息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群发展的硬环境。二是协助集群内企业进行宏观市场需求分析,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资料。三是健全相关的支撑机构和中介服务体系,如行业协会、教育培训、市场调查、信息咨询及金融、法律、专利、会计、评估、产品检验认证机构等,为区内集群的成长提供组织、协调和保障作用。四是在鼓励企业建立自有技术研发机构同时,加大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推动企业之间、企业与大学和科研院所之间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帮助建立集群内部企业的学习链,鼓励采取多种模式,在产业集群内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强化信息服务、产品开发、设计示范、培训服务等功能,搭建关键共性技术和行业技术支撑平台,支持和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五是出台支持产业集群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对集群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要提供土地、资金、人才、税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六是招强引大,优化集群结构。在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大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国际大项目,或一些公共机构、智囊团体,以促进相关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七是打破“行政分割”和“各自为战”的局面,促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区域产业集群效应,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3、根据各地区产业集群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行科学规划与分类指导,变“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为避免不同的地区追求雷同的产业集

群重点而导致重复建设,各地域集群的发展要因地制宜,要立足于各自不同的区域比较优势,积极寻找各自的全球细分市场机会,争取国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多元化,变国内“诸侯混战”的“同质竞争”为“异质互补”。如,沿海城市可发展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历史名城可以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智力密集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等。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目前的重点是如何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引导其向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价值链高端部分发展。根据浙江等地经验,建设专业化开发园区是促进产业集群向高端发展的基本模式。对于尚未充分发展集群的地方,所面临的任务是孵育创新性的集群,而不是继续打造那些低端道路的集群。对于处于发育期的产业集群,要着重引导产业集群龙头大企业裂变(将核心业务之外“大而全”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资产租赁等方式转制,就近形成一个外部市场配套群体)和中小企业围绕所在产业链聚集,主动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

4、各地产业集群要根据自身条件及价值链的驱动和治理模式,在全球价值链中找到最合适的切入点和升级战略。全球价值链是从全球的视角来研究产业链条的空间配置和占据不同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之间关系。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明确提出,地方产业集群参与全球竞争的发展战略就是,提升和支持地方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并由此获取沿着全球价值链不断向上攀升或升级的机会。但不同产业在进入全球价值链时遇到的壁垒不同,因而要选取不同的切入点和产业升级途径。例如,对汽车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企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面临的主要是技术壁垒,但其优势在于拥有国内市场营销网络,因此可选择零配件制造或售后服务等下游环节进入全球价值链,形成竞争优势;对于服装、制鞋等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一定的产业基础,通过来料(来样)加工等形式,依托于一些高价值的品牌和竞争力强的跨国公司,进入全球价值链的上游生产环节,并在该价值链中的主导者支持下实现产品升级和过程升级。地方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后,剩下的关键任务就是通过关注和抓住该价值链中突破性创新来获取逆价值链的跨越式升级。这方面,研究基本认为,生产者驱动㈣的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心应该在生产领域及其核心技术能力,升级方式演化一般会依据功能――产品――工艺流程――链条转换的升级轨迹。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条大多是如同汽车、航空、计算机、半导体和装备制造等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或新兴的现代制造业。而采购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中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的重心位于流通领域,升级方式演化一般会依据工艺流程――产品――功能――链条转换的升级轨迹。采购者驱动的价值链条大多是如同鞋业、服装、自行车和玩具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一般说来,处于不同驱动力价值链中某个价值环节的地方产业集群只有遵循该驱动模式下的市场竞争规则,才能获得正面的竞争效应。

第9篇

关键词: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策略与研究

在我国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与策略。因此为了符合现阶段区域发展的具体需求,相关部门要对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要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具体方向与内容,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制定详细的区域产业发展策略,要通过多元化的经济发展,全面的促进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发展。

一、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关问题分析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区域产业经济资源等客观元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区域产业经济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等条件的限制,造成经济发展策略制定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在具体的政策执行过程中,无法有效落实相关活动;同时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浪费、产业发展不利等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逐渐成熟的今天,在制定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策略的过程中,要根据区域具体状况、发展趋势以及自身优势开展,要明确区域发展的具体方向,进而保障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农村经济中的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大部分人在外出打工过程中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资金基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阶段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1.提高对区域资源开展的重视。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区域资源的重视,要根据地方区域特色,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及风险抗击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特色有针对的扶持相关经济产业。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粮食、工业等领域的重视;东北具有一重、一汽以及大连船舶重工等装备制造企业;同时其生态环境还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优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而安徽等地盛产各种药材,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提高对药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个别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进行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此为基础,明确发展方向。针对区域特色资源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发展效益;相关部门与机构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过程中,要明确区域资源特色有优势,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2.综合区域资源发展状况,进行资源整合利用。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对现有的区域资源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政策基础。根据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在现有资源上进行调研与整理,为区域资源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因此,在进行区域资源分析与调查过程中,要对区域整体环境进行调查,例如对矿产、养殖、畜牧业以及土特产等相关资源进行分析,同时要提高对文化、旅游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民族文化的重视,要对区域经济资源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估与调查。

3.明确资源整合的实际需求,明确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支柱。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行全面发展、重点突出”的策略,要在区域发展过程中,支柱性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区域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要根据区域产业经济资源利用状况,根据发展策略明确支柱性产业,要对不同资源的发展状况,利用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制定长期、中期以及短期发展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全面促进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对于支柱性产业飞发展,也要制定详尽的发展策略与计划,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地方区域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战略方针。

三、结束语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长期发展战略以及社会的稳定性等多方面的考虑,区域参与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提高对经济发展策略区域制定、执行以及管理工作的重视;要把区域资源作为基础内容,根据实际的资源发展、利用价值,构建系统的产业链,通过支柱性产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要将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基础,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全面实现科学的区域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促进区域产业整体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

[1]李运强,吴秋明.虚拟产业集群一一种新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J].华东经济管理,2012,(12):42-45.

[2]夏亚民,翟运开.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高新区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2(4):106-109.

[3]张荣.我国虚拟动漫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动作[J].经济管理,2011(3):16-19.

第10篇

[关键词] 后奥运经济 体育产业 发展对策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同时也给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际上研究奥运经济公认时期一般为10年左右,即从奥运申办成功到奥运会后。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主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时一般都会有一个经济发展的热潮。但是,当奥运会后,随着这种短期的膨胀型的需求衰退,举办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需求不足、供应过剩造成的经济压力,奥运经济中的对体育产业消极效应将更明显,包括体育旅游和商业等迅速陷入衰退、体育场馆闲置、体育从业人员的失业人数增加等,这就是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我国奥运经济期从2002年奥运申办成功算起,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到2012年期间即进入“后奥运经济期”,如何克服“后奥运经济期”对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的“低谷”效应,使中国体育产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效率地发展,笔者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深入发掘奥运题材,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

奥运经济会对其举办国和举办城市最快、最直接的收益来自于体育旅游业。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2004年希腊奥运会给希腊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l1O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 。比之于历届举办城市及相应的国家,中国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因为全球各大媒体从申办到承办全过程的报导客观上为北京为中国旅游业做了一个长时间的免费广告, 即能激发更多的外国人来京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吸引广大国内游客去奥运村、“鸟巢”、“ 水立方”等著名奥运场馆游览,这种旅游需求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所以即使在后奥运经济期,奥运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长效题材,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线路、新项目、新产品,让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进行休闲、娱乐和度假,从而使体育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使奥运会这个人文旅游品牌经久不息。

二、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法制建设

我国现有的体育法规尚不健全,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组成,但基本上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快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以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些省市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比较宏观,覆盖面较窄。我国应当出台与《体育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可以明确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能,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和相关的法律责任。完善竞技表演的法规,通过对各种竞技体育表演的立法来保护竞技体育参加者的权益,规范体育竞技赛事的赞助、转播、广告等事宜,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培育和开发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运动员通过体育竞技表演来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欣赏需求,体现了市场上的交换关系,这就形成了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我国在足球、篮球为代表的体育竞技比赛中,建立了以主客场为主的体育经营性赛制,通过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电视转播权转让收入等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次,发展体育培训、咨询等中介市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培训、咨询的机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国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健身运动培训、咨询中,通过培训武术、散打、游泳、健美等体育项目来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事业。目前,我国的体育彩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开展,我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化运作专门管理人员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要加大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五、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契机,积极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培养国际竞争优势。如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通过内部机构重组实现了资源优化和管理优化,逐步向国际市场迈进。另外,积极增加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是有效提高体育产业、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同时,对一些货真价实的产品应积极通过广告、促销等一系列营销手段,以质量和诚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入,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

参考文献:

[1]曹克强: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第11篇

关键词:体育产业 经济发展 竞争力 占有率

随着20世纪60年代世纪范围内的体育及职业化,体育商业化的兴起,体育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德国、意大利、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放入体育及产业已成为其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随着中国“八届”后,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及整合,以及投资环境的变化的不断改善,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的体育产业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和广阔的发展远景,本文浅析了国内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讨论了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在发展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体育产业经济在世界的发展

所谓体育产业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而相对的体育产业,指的就是以活动的形式向全社会提供各类体育服务的行业,是体育服务业的总称。体育产业经济主要为两种模式:一是市场主导型,这种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主要以美国和英国为例;二是政府参与型,主要以日本和法国为代表。他们认为在世界各国,特别是欧洲发达国家都尤其重视其本国的体育经济发展,他们认为通过体育经济所产生的效益可以起到拉动市场、增加创汇、扩大就业、联动产业等作用,从而大大促进其本国的经济增长。特别是在本国举行的国际性大型赛事都是其发展本国以及本地区经济的良好时机,同时,也能够带动国民经济中的其他产业,如:金融业、旅游业、商业、服务业、通讯业、信息业、广告业等等的发展,这种国际性的体育活动也可作为一种大型的国际贸易活动,其创汇能力非常强,并且,体育创汇与一般的商品出口贸易相比具有某些特定优势和一定的垄断性,这样的大型活动就能为举办者或举办国带来相当可观的外汇收入。

并且,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如洛杉矾奥运会为洛杉矾市创造就业机会2.5万人;汉城奥运会给3.4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亚特兰大奥运会给该州带来了7.7万个就业机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会给北京市增加近10万个就业岗位。因此,体育产业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模式,是社会经济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经济领域。它在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必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体育产业经济在我国的起步和蓬勃发展

我国的体育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整个国门经济发展的链条中也越来越重要。在借鉴了众多国际体育经济的的发展道路后,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然而,在全面启动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体育产业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投资行为,更需要约束性的制度色及,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调整和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发展。在当前应注意那些方面呢?

1.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府分离,科学管理,不断创新”的要求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管理。

2.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资分开,政劳分开和制定有关行业的保护政策和法规,通过体制创新,打破行业垄断,营造良好的行业竞争氛围,提高行业竞争力。

3.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充分自由化”的原则和经济全球化的战略目标,适量开放门类,适当放宽类型,充分扩大市场。

4.我国的突遇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高层次的体育产

业营销和中介人才,与此同时还应对现有的人才资源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强化他们的法律意识,反对商业欺诈。

5.许多国外体育产业企业借助北京举办奥运会的

历史契机,通过投资渠道占领一定的消费市场。我们应当宣传我国企业的产品,从而扩大企业形象,树立产品品牌,同国际其他企业展开激烈的竞争;而对当下竞争激烈的体育市场,我国的体育产业企业要在不断发展滋生的同时借鉴国外的先进的体育产业经营理念,充分开发体育市场,借助多种方式宣传我国企业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打造“中国产品品牌”,进而挤入国际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之,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虽然处在蓬勃发展“朝阳”阶段,但它已向我们展示出了它的无限潜力与重要作用,随着创新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产业企业必将会创造赶超世界体育产业强国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罗伯特・G・哈格斯特龙著:《体育经济》,向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第12篇

关键词 蚕桑产业;现状;问题;对策;安徽泾县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81-02

地处皖南山区的安徽省泾县养蚕历史悠久,地理环境适宜,丘陵地多;气候温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合种桑养蚕。20世纪80年代泾县就把发展蚕桑作为农民脱贫致富主要产业,争创“万担茧”。90年代初期蚕桑发展突飞猛进,受1994年蚕茧大战的推动,1995年泾县桑园面积达到2 533.33 hm2,年饲养量7.2万盒,产茧2 300 t。2007年全县发种7.7万盒,产茧3 127 t。这也是泾县历史最高纪录,随着全面打破计划经济,受茧丝绸市场的影响,蚕桑生产几起几落。当前茧丝绸产业正跨入新的阶段,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但仍面临困境,茧丝绸产业尚未发展为现代蚕业产业,行业抗风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制约着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泾县蚕桑产业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亟待每个蚕业科技工作者共谋献策。

1 泾县蚕桑产业现状

现有桑园2 000 hm2,其中抛荒桑园533.33 hm2。主要桑品种有湖桑系列、育7-11、农桑系列、皖桑系列等。全年年饲养量约3万盒,农户1.6万户;全年产茧1 500 t,全年产值5 010万元。主要蚕品种:春季以菁松×皓月为主,秋季以苏菊×明虎为主要品种。

蚕区主要分布在泾县西南片,饲养量最多的是桃花潭镇,该镇现有桑园737.33 hm2,年饲养量11 468盒,占全县饲养量的30%以上。该镇的新民村拥有桑园逾133.33 hm2,养蚕户569户,全年养蚕3 000余盒,养蚕大棚面积1.8 万m2,其中新增大棚逾5 720 m2,新建小蚕共育室580 m2,改造33.33 hm2老桑园。

2 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水平较低,管理粗放

一是蚕桑生产科技化水平低,投入成本少,管理粗放,蚕茧单产偏低;单位面积桑产茧量非常低,抛荒桑园多,弃管弃养,桑园病虫害猖獗,形成交叉感染。桑园投入少,叶质差,产叶量低。二是蚕种来源渠道多,品种多且杂,质量堪忧。由于多年来蚕种市场混乱,难以管理,无证经营蚕种的现象较多,蚕农的利益无法受到保护;其次品种的多样性,不同的来源渠道,发种的时间不统一等,也是造成蚕茧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技术力量薄弱,目前专职从事蚕桑技术推广的只有12人,大多数蚕桑干部都被当地政府部门安排到其他岗位,原有的技术推广网络已不再完整,新的技术难以深入推广。蚕农的整体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难以接受新技术,仍然延续传统方法养蚕栽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科技的推广运用。同时,农村劳力的缺乏也是制约蚕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2 合作组织及企业带动力不强

蚕业合作组织力量薄弱,全县有7家蚕业合作社,但真正运转的只有1家――新川蚕业合作社。如何真正调动合作社的积极性,借助合作组织这个平台,名副其实地为蚕农服务,是摆在蚕业工作者面前的关键问题。

并且企业带动力不强,未与蚕农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近几年安徽省鑫源丝绸公司一直在走“公司+农户”的订单式模式,但规模较小,每年的收茧量不足全县的1/3,不能真正带动全县的蚕桑生产。

2.3 蚕桑综合开发模式尚未形成

蚕桑综合开发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蚕农积极性不高,推广工作严重受阻。扶持资金严重不足,大部分蚕农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投入成本少,发展桑园、建立蚕室等资金欠缺。近几年国家用在蚕桑项目的发展资金很少,再加上县财政困难,蚕桑产业一直是弱势产业,基本没有资金扶持,这也是制约泾县蚕桑发展的原因之一[1-2]。

3 发展对策

安徽省农委发函“关于推进我省蚕桑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是借中央八部委联合下发的茧丝绸发展意见的东风,结合安徽省实际,为安徽省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意见和措施,为基层蚕桑推广工作指引了方向。现结合泾县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发展建议和设想。

3.1 争取政府政策扶持和项目资金投入

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把蚕桑产业作为传统蚕业、文化蚕业来保护,现有的养蚕户都有数十年的养蚕经历,对蚕桑有着深厚的情感,经过多次市场的冲击,仍坚守着这一片桑园。应保护蚕农的这份执着精神,制定相关的政策,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稳定现有的蚕桑规模,避免长期建立起来的蚕桑产业继续低迷。

3.2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现代蚕业发展

一是提高单位面积桑产茧量,对成片13.33 hm2以上的桑园,进行设施老桑园改造,更换新品种桑树,实施标准化管理,科学配方施肥,进行统防统治。鼓励大户对弃管抛荒的桑园进行土地流转,并加强管理,避免桑园病虫交叉传染[3-4]。二是建立标准化小蚕共育室,扩大小蚕共育率。通过合作组织牵头,联合就近蚕农,实行小蚕共育。全面推行大蚕省力化蚕台育,兴建养蚕大棚,为丰产高产打下基础。三是大力推广方格簇,提高茧质,赢得市场。提供优质蚕品种是前提,其次是提高饲养水平以及改良簇具,积极推广方格簇,严抓上簇环境的控制、采茧的时间等。配合收茧部门把好收茧关,拒收毛脚茧,实行优质优价。四是深入开展蚕桑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蚕桑综合开发的途径。果桑的种植、桑茶的制作、桑枝食用菌的栽培等后期加工和销售一定要有保障。因此,不仅要为蚕农提供技术,更重要的是寻求市场,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才能消除蚕农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取得实效。五是结合泾县红色旅游的特色,在交通便利的运河两岸,蚕桑资源丰富的乡镇发展蚕桑旅游观光,建立桑果采摘园,使游客体验采桑养蚕,蚕桑综合利用产品的生产销售等,使蚕桑生产多元化,提高蚕桑附加值。

3.3 进一步发挥现有蚕业合作社的作用,扶持和督促合作社的正常运转

吸引更多的蚕桑饲养大户参加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着力打造以桃花潭新民村为中心的蚕桑专业村、特色镇,以点带面,引领其他蚕桑合作社的正常运转,让更多的蚕农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搞好蚕桑生产,以稳定全县现有的蚕桑规模。依托合作社开展蚕桑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配套的道路和沟渠,更换新品种桑树,创建高标准蚕桑生产基地;全面扶持年饲养量10盒以上的大户,支持小蚕共育室以及养蚕大棚的建立,提供蚕桑新品质以及新项目的有偿试验示范等。

3.4 积极支持和配合茧丝绸企业,进一步实施订单农业

竭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茧丝绸企业和农业部门一定要加强沟通交流,依托当地村级组织或合作社,团结协作共谋发展。协同创建规模化优质蚕茧基地,推广优质高效配套蚕桑新技术,使用丝质优、产量高的蚕品种等,以提高泾县蚕茧产量,提升蚕茧品质,全力支持培育壮大茧丝绸龙头企业,以带动全县的蚕桑发展。

3.5 规范蚕种市场,完善蚕种供销制度

由于近年来蚕种一直供大于求,一些不法分子趁机倒卖蚕种,扰乱市场,使蚕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更使得泾县的茧质由于发种时间不一、品种多杂而每况愈下。一是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优势,以项目实施为契机,以科技为抓手,与蚕农建立一种牢固的干群关系,取得蚕农的信任。二是清理蚕种市场,实行蚕种代销制度。根据全县的桑园分布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设立规范的代销点,定期培训代销人员,发放代销证。三是会同农业执法部门把蚕种市场的管理作为常年的工作来抓,采取灵活机动的工作方式,坚决打击非法倒卖蚕种的行为。

4 结语

总之,栽桑养蚕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定要发扬光大。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上级部门惠农政策的扶持,使蚕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力争提高出口创汇的同时,也能使茧丝绸产品走进每个老百姓的家中。

5 参考文献

[1] 王文生,张东城,赵汝林,等.浅析临沧市蚕桑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2(1):58-60,63.

[2] 董兴良,孟学智,卢晓斌.沾益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1(S1):32-36.

第13篇

关键词:煤炭产业;循环经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煤炭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由于煤炭资源开采和配置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二是由于煤炭的附生、共生矿产资源没有得到较好开发而导致的资源浪费。三是煤炭企业的短视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一是大气污染严重。近些年,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的燃煤排放烟尘、煤矸石堆存总量、电厂粉煤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导致烟尘排放量、SO2和颗粒物排放量也逐年增加,严重污染大气环境;二是水资源污染严重。我国很多煤炭资源是煤水资源共生的,即煤层、含水层与隔水层一般是共同存在于一个地质体中。在这种状况下开采煤炭资源,要进行大面积采空和排水,极容易造成水资源污染;三是土地资源破坏。我国对煤炭资源的大肆挖掘,导致了大量的采空区,严重影响到地面建筑和水利设施等。

(三)煤炭产业关联不强

一是产业链还不够成熟。近年来,我国各地围绕“煤——电——建材”、“煤——焦——化”以及“煤——焦——化——电——建材”等,在煤炭产业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煤炭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协调性还不够,产业效应还没有凸显出来,煤炭产业链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产业集群尚未形成。由于传统工业与新兴工业之间还缺乏有效对接,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五矿” (矿城、矿企、矿山、矿工、矿农)问题也比较突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还尚未形成,极大制约了煤炭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煤炭企业方面的原因

一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缺乏。很多煤炭企业仍然采用的是传统发展模式,处于成本的考虑,不愿意在新技术研发和新设备更新方面加大投入,无法适应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二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缺乏。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其收回投资的周期也比较长。很多煤炭企业本身就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压力。在面对循环经济项目时,大部分煤炭企业即使有心而力却不足,无法承担起相应的资金压力;三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人才缺乏。煤炭企业的人才素质都不是很高,尤其是懂技术、会管理、能操作的综合性人才极为匮乏,无法适应循环经济项目的发展需要。

(二)政府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是政府煤炭管理体制的不足。我国的政府煤炭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法律法规以及相关部门出台的行政规章。尽管我国在煤炭管理体制上进行了不断探索,但仍然存在很多漏洞。比如在煤炭资源的适度开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强制性规定,在发展煤炭循环经济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二是政府对煤炭企业监管不足。在当前自上而下的、唯“GDP”是从的政府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出于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对于煤炭企业的违法违规经营往往缺乏有力的查处和惩治。这也是造成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

一是要加大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宣传。在社会民众中,要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通过宣传,强化民众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意识,引导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的绿色行为,并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积极有效探索。这样就可以为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要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企业要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树立起“绿色经营、绿色管理”的理念,强化企业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责任。以此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贯彻到企业的日常管理之中,形成影响全员的企业文化。

(二)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

一是要加强先进技术研发和引进工作。煤炭企业要从长远出发,立足于企业未来发展和环境保护,一方面要重视对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研发工作,尤其是在洁净煤技术、煤层气开发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与国外先进煤炭企业的合作,通过合作吸收和借鉴他们的先进技术;二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煤炭企业要在管理机制上进行改革,要鼓励创新,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有利于循环经济项目发展的管理制度;三是要加强企业内部培训。通过加大员工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素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优化煤炭产业的社会政策环境

一是要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议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写入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之中,用以明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民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以此来规范他们的行为,为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二是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仅靠煤炭企业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实现的,政府必须要在财政、税收、金融、技术、人才等方面为其提供有力的政策扶持;三是要加强循环经济运营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为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良好的服务以及相应的市场规范体系。

参考文献

[1]赵淑英,王鑫.我国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矿业,2009(3):72-74.

第14篇

关键词:深港 文化创意产业 区域合作

2010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提出重点联手发展文化创意等服务行业。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深圳将以深港紧密合作为重点,全面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形成国际文化创意中心。这一方案的全面实施推动了深圳和香港实质性的区域经济合作,为深港两地互动和融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深港经济一体化推动了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为深圳文化产业跨境发展、与国际接轨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一、深港文化产业区域特色

(一)香港文化创意产业

历史渊源与优越的地理条件使香港成为一个市场自由度很大的开放型国际都市,其经济的多元化直接造就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2009年香港经济机遇委员会确定了六大产业为香港具明显优势并可进一步发展的经济领域。这六项优势产业为文化创意产业、医疗产业、教育产业、创新科技产业、检测及认证产业和环保产业①。2010年六项优势产业为香港经济带来了1438.1亿港元增加值。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是最具活力的经济产业之一,增加值为776.8亿港币,占香港本地GDP的4.6%,较2009年上升22.8%。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贡献不断增大,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香港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软件、电脑游戏及互动媒体行业产值最多,为272.6亿港币,占35.1%。出版行业其次,为136.5亿港币,虽然出版行业仍占据第二位,但近年消费者偏好的转变导致以图书出版、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行业比重将逐步下降,而以网络服务、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行业比重上升。出版行业占文化创意产业总增加值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27.1%下降到17.6%。建筑行业排名第三,79.7亿港币,10.3%,包括建筑设计服务、城市规划及设计活动。

2010年,香港文化创意产业人员总计18.9万人②,同比2009年上升0.6%,占总体就业人数的5.4%。其中,出版行业和软件、电脑游戏及互动媒体人员最多,分别为4.6万人及4.5万人,占文化创意产业总人数的24.1%和23.6%。

(二)深圳文化产业

自2003年确立“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呈领先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25%。由表1可见,2011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高达771亿元③。2004年至2011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4.6%提高到6.7%,成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国内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先锋城市之一。

在不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重点不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就结合了深圳是一个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和滨海旅游城市的多面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科技”以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融合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心技术,提高了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使高科技越来越广泛地渗入到文化创意领域,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文化+金融”是创新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方式,深圳2009年挂牌成立了我国第一所文化产权交易所。2010年便推出了我国首个类证券化资产组合,有效解决了文化产业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瓶颈,推动了文化与金融的对接。“文化+旅游”则以主题公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基地为依托,为大芬油画村、观澜版画基地、华侨城LOFT创意产业园、田面“设计之都”等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注入旅游元素。“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发展三模式成为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品牌特色”,推动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2011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相比2010年的637亿元增长了21%,为2006年的两倍。2006—2011年间,深圳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为20.4%,增强了深圳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深港文化产业的区域合作优势

(一)深化产业链分工合作

随着国际产业间分工日益向国际产品内分工延伸,产业链不断地高度细分化,深港经济往来和合作不断加强,产业规模和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在回归初期,香港对深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行业,近年来逐渐转向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及高端服务业。虽然深港两地的文化产业均呈增长态势,但各行业发展速度不一,可避免产业结构趋同,实现经济技术上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深港两地有效整合资源,可使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文化行业交叉发展,突破增长极限,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深圳文化公司可借鉴香港模式,在跨境交易、结算等方面与香港紧密对接,逐步向国际通行规则与标准靠拢。深港文化产品的研发、创意设计、品牌、增值服务等环节可走特色化、差异化路线,在两地实现各个独立工序的空间分离,区域经济范围内优化布局其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率,促进深港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和整体大环境的改造升级。

(二)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

数字技术的突破和运用使一些传统的行业和工作岗位的逐渐消亡,令图书、报刊、音像、电视等信息内容融为一体;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及高加工度等新工种的出现要求文化产业领域的革新。“文化+科技”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它不但促进一些传统行业如工艺品制造、文化用品、印刷包装、文娱旅游等的发展,也为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行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深圳具有高科技与人力资源优势,而香港则具有在资金和市场上的优势,深港两地如以深圳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行业为主导,结合香港创意优势与网络数码技术,可抢占国际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制高点。深圳和香港间还可实现公共技术支持资源共享,加强高端领域的合作和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渗透。这样不但可以降低综合营商成本,为文化产业构筑电子贸易服务平台,还可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整合科技资源。

(三)显现区域集群效应

深港携手打造亚太地区世界级新经济区域,应是区域内经济生态与生活生态的有机平衡。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带动效应逐步呈现,自“文化旅游城市”口号在90年代提出后,深圳赋予旅游业大量的文化元素,成功构建出一批集文化、娱乐、科技一体的主体公园项目和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深港两地如协作设立文化产业园的孵化基地,可实现香港研发成果在深圳的产业化,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跨境互通,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深圳可依托香港高度发达、监管有序的国际金融体系,利用香港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资金,推进两地之间的产业协作,构建多元化格局,实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另外,随着深港两地“一站式”通关模式的实施和外国游客入境手续的简化,深港应联合开展形象宣传工作,向世界推介深港的城市魅力,提升对全球游客的强大吸引力,形成以深港为中心,向海内外辐射的跨地区旅游品牌,增强深港都市圈的集聚功能,发挥“1+1>2”的协同效应,成为富有竞争力的深港国际大都会。

参考文献:

①The Situation Of The Six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In 2010[R]. Hong Kong: The National Income Branch,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2012

②The Cultural & Creative Industries In Hong Kong, 2005 To 2010[R]. Hong Ko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iscellaneous Services Statistics Section,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Hong Kong, 2012

第15篇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economic growth, the thesis expoun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 opment and the sports & leisure industry. Started with the conception and forms of Sports & Leisure Industry, the thesis focus on the leading role of this industry and bring about the practical idea of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ports & Leisure Industry.

关键词: 休闲体育产业;经济发展

Key words: sports & leisure industry;econom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68—02

0 引言

休闲产业指的是与人休闲生活、休闲行为和休闲需求(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其中休闲体育产业则是指以休闲为目的,提供给消费者愉悦身心的体育锻炼的企业集合与系统。以及为其提供生产资料与服务的相关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休闲体育产业因符合大众需求逐渐发展。而休闲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将带动经济的发展。

1 休闲体育的界定

休闲体育是近几年在社会上流行起来的时髦用语,是随着休闲时代到来而衍生出来的,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休闲体育在大众中的界定大体上有这样几个特点:

①主要用时间和活动的来界定,其含义为是在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时间外空闲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进行的体育运动;

②属于大众体育,是大部分社会上的人们都可以进行的为健身娱乐放松心情等目的进行的业余活动;

③强调心理体验,心理上的感受是进行活动时的重要目的之一,如愉悦身心以及对人生目标、意义和价值的追求;

④相对于竞技体育而言,休闲体育没有严格的规定限制和竞争目的。

综上所述:休闲体育是一种人们在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自主选择喜好的体育活动或具有观赏性的竞技体育表演为主要活动,以达到愉悦身心、放松自我、完善自我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2 近年来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现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更加看重休闲和自由,更崇尚自然和陶冶情操。休闲类服务逐渐从标准化和集中化转向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人们对休闲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视。由此,应运而生的休闲体育逐渐占领了经济产业结构中的极大份额,也为休闲体育产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中国,自2006年以来,中国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与闲暇时间基本实现了同步增长。同时,户外体育活动这样的休闲生活已完全融入中国大部分民众的生活方式之中。休闲正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生活权利。在各大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瑜伽、舞蹈、游泳等体育运动深受大众欢迎。现在的健身俱乐部门庭若市,各式各样的休闲体育培训班火爆不已,公共健身场所在周末节假日常常人满为患,这足以证明人们现在对休闲健身的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而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因为现代人工作压力增大和,工作中竞争强烈,工作节奏加快。现在人们所需求的休闲不再只是寻求消磨时间的方式,更多的是用轻松的活动保持健康,用体育中的文化内涵,补充工作时没有的精神享受。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在中国,休闲体育产业已成为一项公认的朝阳产业。

3 休闲体育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关系

任何一个产业必须与其他产业有关联。单就对于休闲体育产业来说,最直接关联的就是体育用品和体育建筑业。因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以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器械等为前提,也就是说。体育用品和体育建筑业等的前期投入,是休闲体育产业开展的基础。

具体来说,在开展休闲体育之前,对体育建筑的需求,将会促进建筑业的发展。进行休闲体育的时候,对体育以及相关用品(如器械,服装,运动营养补充食物)等消耗品的持续需求,将会刺激相对行业的市场的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发展中的现代产业,宣传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媒体,广告业和相关中介,也将随之发展。而休闲体育本身的愉悦身心和观赏性,衍伸出的体育表演业也将进入市场。在体育培训业中,除了休闲体育教练对客户的直接培训,专业体育学校对教练的培训也相当重要,对教育业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休闲体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前景

在中国,休闲体育产业在现在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中具有以下几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