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临床护理科研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随着护理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要求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但目前,国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硕士生培养目标,部分院校在硕士研究生科研阶段指导学生深入临床护理工作中,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解决临床护理领域的问题,但在临床护理科研选题与实施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护理硕士生的核心能力作一阐述,以供交流。
一、临床护理科研现状
临床护理是护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通过临床护理研究能够推动临床护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近年来,临床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临床护理研究范围也更为广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临床护理人员的学历结构偏低,整体科研素质不高,使我国在临床护理领域研究多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及回顾性总结,缺乏使用Meta分析、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特定问题的研究,且研究欠深入,缺乏护理特色。
二、护理硕士研究生在临床护理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选题忽视临床实践
培养护理硕士生的科研能力,首先,要强调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课题的选题主要来源于护理实践,常常需要经过临床实践中的较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逐步形成新的想法,从而提炼出研究课题。目前,护理研究生课题部分来源为导师研究课题,多数为研究生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查找文献确立的,仅有理论上的论证而缺乏一定时间的护理实践过程。因此,科研设计进入临床资料收集阶段,则暴露出众多的实践问题,影响到科研的顺利进行,甚至科研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经不起进一步的推敲和实践检验。
2.缺乏有效的临床实践过程
刘苏君认为,护理实践与护理科研的关系密不可分。护理科研是一种认识活动,它通过护理实践获得感性经验,经过理性思维上升为理论,揭示护理实践探索中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虽然目前多数护理院校安排护理硕士研究生参加临床实践,但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生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大多数院校由于研究生科研时间的限制,临床实践多安排在课题选题之后,主要依靠导师安排进入医院依据科研实施的需要由护理人员或医生带教,临床实践与临床科研同时进行。因此,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临床科研的压力下,使护理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疏于切实掌握临床护理专科知识和技能,缺乏对众多临床实际问题的观察和思考,缺乏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仅为完成科研而科研。加之护理研究生导师多数从事护理教学或护理管理工作,不能直接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进行指导,而多数临床护理人员学历低、缺乏实践和科研结合的能力,对研究生的临床实践培养缺乏指导性,不能针对研究生的个别需要、专业发展潜能予以系统性的培养。
3.研究生核心能力有待提高
近年来,护理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临床护理经验。部分院校的护理研究生从事前瞻性研究,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况调查或护理干预,这更加要求研究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协调多方面因素,以保障科研的顺利进行,使研究对象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参与研究,真实地反映自身生理心理状态,使研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临床现况、干预效果,更加具有科学性。
三、对策
1.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建立联合培养模式,由原导师担任研究生的第一导师,根据研究生所从事课题的研究类型、方向,选择能够对课题实施进行指导的医学专业导师或有较高理论水平、丰富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担任第二导师,对研究生的课题实施过程进行临床指导和质量监控。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护理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过程。
2.核心能力培养
(1)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意义在于加强研究生对护理专业本质、内涵及特征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临床、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将临床实践置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环节,制定临床实践培养方案,在明确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方向,由导师组安排研究生于理论课程结束后进入医院进行至少为期半年的临床实践。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切实掌握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以敏锐的科学思维去发现临床实际护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助于患者康复和临床护理工作改进的问题,同时尝试运用所掌握的科研知识,新技能推动护理实践,拓宽选题领域,与导师交流临床实践收获,对预选课题方向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并对研究的预期结果能否应用到实际护理工作中,解决临床护理问题、指导护理实践等方面加以评价。临床实践的过程也培养了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独立科研思考的能力,学会从护理实践中选择课题。
(2)科研能力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应分阶段进行,以培养研究生科研意识、运用科研方法的能力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第一阶段,培养在研究生一年级由导师指导研究生选择重点课程,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在课余之外开展科研讲座,由各位导师讲授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方法,如护理研究的选题,研究工具的选择,研究质量的评价等;要求研究生定期开展科研报告,形式自主,不同年级不同导师的研究生共同参加,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学术论文,进行科研小讲课等,这种同伴学习的开展使研究生在切磋和讨论中获得知识,共同提高科研能力,同时也为不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第二阶段,培养在研究生进入课题实施阶段,要求定期组织汇报课题进展,进行中期考核,使导师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针对问题给予具体指导,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
总之,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要顺应护理学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求,不仅培养教学型、科研型高层次人才,而且培养能直接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广大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创新,并致力于培养中国21世纪具有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外向型的新一代高级护理人才,在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严格科研过程,使护理科研来源于护理实践,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护理实践,推进护理学的发展,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苏君,谢贞.护理研究与论文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9-21.
护理管理 教育 科研对临床护理发展的影响
护士是构成医疗队伍的主体,对护士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及医疗质量的高低。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者,护床护理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我国护理历程,护理质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根本的是人的素质问题。护理应从“面面俱到”向“删繁从简”的理观念转变;从“制度规范”向“制度文化”的观念转变,以适应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需要。我国护理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临床一线的护士中提拔而成,教育层次偏低,且大多数没有经过管理课程的正规培训,使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控制方面,存在护理管理水平滞后于护理管理需求的问题。护理管理方式、方法仍以经验型为主,缺乏科学化管理。在新形势下,护理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应不断更新观念,改变僵硬的工作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为临床护士营造一个积极、主动、有更多思考和创新的工作氛围。只有强化管理意识,加强对护理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知识培训,纠正护理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偏差性。根据目前的护理管理现况,就护理管理者进行护理管理的政策、护理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等管理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资格考核认证,合格者才给予上岗。从而更新她们的管理知识结构,拓宽管理思维和理论视野,强化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以规范护理管理行为、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护理学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护理教育也从类同于医学教学课程,发展为重视继续教育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强调护理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性、独立性的应用科学。而目前的护理教育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护士角色的多元化,促使护理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提高护士的全面素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科学地把握立德、立才、立业、立品的关系,使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共同构筑护士素质的基本框架。护理教学的改革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护理师资观念的改变,这样才能使护理教学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明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医疗机构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既要创新,又要遵循教学规律,避免培养目标与现实相距甚远。重视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培养实用、外向、复合型的人才而设置课程,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护生运用现代信息资源、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与发展能力;驾御临床护理、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自我约束能力(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反映能力)也很重要。
疾病和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护士的任务就是参与其全过程,既治愈疾病又促进健康,协助病人最大的恢复机体功能,使病人心理、社会、生物、文化及个人行为都处于安静状态。要达到这个目标,护理科研势在必行,并需着眼于特殊临床护理现象以及护理措施的不断改进。要为病人提供全新的护理服务,创造和运用科学方法来满足病人需要。一名优秀的临床护士应具备科研能力。科研者角色就是通过临床实践和掌握的边缘学科知识,设计和完成科研课题,发展和掌握护理整体知识,并以病人生命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来进行临床科研的评估。护士,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积极进行护理工作研究,通过研究验证、扩展护理理论知识,发展护理新技术,指导、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专业发展。同时,护士还需探讨隐藏在症状下的真正问题,以便更实际、更深入地帮助患者。
在开展整体化护理的今天,护士必须扮演多种角色,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要随时转换角色。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要做到恰到好处。成功的改变护理模式,必须在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等方面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组织,不仅应有一个高水平教育计划,更应广泛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得到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实施。
护士是构成医疗队伍的主体,对护士的管理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及医疗质量的高低。护士的服务对象是患者,护床护理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纵观我国护理历程,护理质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根本的是人的素质问题。护理应从“面面俱到”向“删繁从简”的理观念转变;从“制度规范”向“制度文化”的观念转变,以适应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需要。我国护理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临床一线的护士中提拔而成,教育层次偏低,且大多数没有经过管理课程的正规培训,使其在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控制方面,存在护理管理水平滞后于护理管理需求的问题。护理管理方式、方法仍以经验型为主,缺乏科学化管理。在新形势下,护理管理人员应当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应不断更新观念,改变僵硬的工作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临床护理工作的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环境,为临床护士营造一个积极、主动、有更多思考和创新的工作氛围。只有强化管理意识,加强对护理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知识培训,纠正护理管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偏差性。根据目前的护理管理现况,就护理管理者进行护理管理的政策、护理管理理论以及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等管理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资格考核认证,合格者才给予上岗。从而更新她们的管理知识结构,拓宽管理思维和理论视野,强化管理队伍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以规范护理管理行为、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护理学经历了以疾病为中心、以病人为中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三个阶段的不断发展。护理教育也从类同于医学教学课程,发展为重视继续教育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强调护理是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性、独立性的应用科学。而目前的护理教育不能满足服务的需要。护士角色的多元化,促使护理教学的改革应着眼于提高护士的全面素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于一体,科学地把握立德、立才、立业、立品的关系,使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共同构筑护士素质的基本框架。护理教学的改革首先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护理师资观念的改变,这样才能使护理教学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在明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应根据本地区医疗机构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制订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既要创新,又要遵循教学规律,避免培养目标与现实相距甚远。重视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为培养实用、外向、复合型的人才而设置课程,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在护理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培养护生运用现代信息资源、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与发展能力;驾御临床护理、解决疑难问题的创造性工作能力;参与社会活动的交际能力;除此之外,自我约束能力(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能力和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反映能力)也很重要。
疾病和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护士的任务就是参与其全过程,既治愈疾病又促进健康,协助病人最大的恢复机体功能,使病人心理、社会、生物、文化及个人行为都处于安静状态。要达到这个目标,护理科研势在必行,并需着眼于特殊临床护理现象以及护理措施的不断改进。要为病人提供全新的护理服务,创造和运用科学方法来满足病人需要。一名优秀的临床护士应具备科研能力。科研者角色就是通过临床实践和掌握的边缘学科知识,设计和完成科研课题,发展和掌握护理整体知识,并以病人生命质量和病人满意度来进行临床科研的评估。护士,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积极进行护理工作研究,通过研究验证、扩展护理理论知识,发展护理新技术,指导、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专业发展。同时,护士还需探讨隐藏在症状下的真正问题,以便更实际、更深入地帮助患者。
在开展整体化护理的今天,护士必须扮演多种角色,护士在护理的过程中要随时转换角色。根据不同的工作任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要做到恰到好处。成功的改变护理模式,必须在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等方面进行精心的策划和组织,不仅应有一个高水平教育计划,更应广泛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得到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才能得以实施。
1.1护士缺少应有的责任心
现今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缺乏,每个护士都承担着大量的工作,在长时间的超负荷状态下,身心疲惫,心情烦躁,爱心和同情心缺失,责任心减弱,消极待岗,在值夜班时不及时查看产妇的产程进展,查房时粗略马虎,简略记录病史。当母婴有异常表现的先兆时,未能及时发现并向上级医生报告,延误疾病的救治,致使出现产妇将婴儿产在厕所的事件发生。古兰拜日•在分析新疆喀什地区各大医院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安全隐患时,将“医院执行规章制度不严格,护理人员严重缺乏责任心”作为了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责任心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护理人员未能细心观察患者病情、没有详细的记录病情,时常导致母婴出现产程停滞等状况,甚至出现抱错婴儿、用错药的问题,引起医疗纠纷。
1.2患者自身原因
现今社会网络已经普及,而且患者对健康知识的了解得到了提高,患者的维权意识增强。由于妇产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特别是即将生产的产妇,产妇自身及其家属对护理方面的要求均相对较高,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言一行都被产妇及其家属关注。有些产妇在待产期间,不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不遵守医院的各项制度。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如有意外发生时,需要产钳助产后者行剖宫产手术,如未能及时和产妇及其家属沟通,就有可能导致医患纠纷。
2对妇产科护理安全隐患的解决措施
2.1提高专业水平根据每个护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和进修方案,以此来增加护士的知识水平,纠正其不良的护理方式。由每科专业性强、理论基础好的医生和护士定期进行讲座,对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和考核,多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护理技术,扬长避短。
2.2切实执行医院管理机制长期监督护理技术以及护理质量,将考察结果作为个人和集体晋升和评优的指标,从始至终,不仅对关键环节要严抓不放,同时对基础科室也同样要严格监管,切实执行考核政策。在引进新设备、新上岗的护士以及进修的人员进行培训,对责任心不清,技术不过关的人员进行重点监查。在护士进行交接班时,人员相对紧张,要及时安排护士来帮忙,顺利度过交接班时段。
2.3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护理人员顺利的完成工作,需要患者及其家属密切的支持和配合。护理人员必须具有和患者以及家属沟通的能力,在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行为方式,掌握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尤其是护患之间的沟通,多对患者给予安慰和鼓励,主动关心、帮助患者,对患者的隐私予以保密,尊重患者的想法和行动,进行检查前要通知患者并得到其同意。使患者对护士保持信任和安全感,使护患之间能够融洽相处,尽量减少护士和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摩擦,避免纠纷。
2.4融入“以人为本”护理模式“以人为本”即要求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目前临床上对人性化要求需符合以下要点:服务语言的人性化、服务行为的人性化、服务环境的人性化、服务流程的人性化等。贺曼等于2003年起实施个性化、多元化的“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要点包括“患者至上,尽职尽责”“体现个性,强化服务”“文明服务,尊重患者”等,实施以来,护理工作满意度从2002年的平均92%提高至2003年的99%,且实施以来,妇科病房首次实现了全年零投诉,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3讨论
【关键词】克-雅病;护理;防护
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 ,CJD)是朊蛋白所致的散发、显性遗传、可传染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及100%致死率,约85%病人在发病1年内死亡。虽然CJD在人群中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但近年却有持续上升趋势。1994年至今,CJD患者年增长率为23%。迄今为止,CJD尚未开发出相关疫苗,且无有效治疗方法,传播途径多并隐匿,诊断困难,因此正确认识CJD,掌握其基本护理措施并做到有效防护,是减少发病率,预防并发症,延长病人生命的重要措施。
1临床特征
CJD分为散发型、变异型、医源型和遗传型四大类。CJD大部分为散发性,15%为家族遗传性,少数为医源性,潜伏期可达5~20年。发病年龄在40~80岁之间,临床以迅速进展的智能障碍、共济失调、肌阵挛、视力障碍、锥体系及锥体外系受损体征为特征。
2传染途径
CJD传染途径至今尚在研究之中,大部分学者认为CJD是患者食用患有疯牛病的病牛肉所导致,也可能在输入被感染的供血者血制品后所致。国外有报道应用了人垂体提取的生长激素肌肉注射,角膜移植,大脑深部电极检查后发生CJD。而国人CJD危险因素与白内障手术,颅脑外伤及开颅手术,遗传有关。
3诊断及治疗
3.1诊断
①进行性痴呆,通常在2年以内;②肌阵挛、视力改变、小脑症状、无动缄默4项中的两项;③特征性的EEG改变,即周期性同步放电,或脑脊液14―3―3蛋白(+)。符合以上3点可诊断很可能CJD,缺少③者可诊断可能CJD,若脑活检发现海绵状变和PrPSC者可确诊CJD。目前认为CSFI4―3―3蛋白(+)对散发性CJD具有很高早期诊断价值。影像学检查尤其是MRI也是诊断方法之一,散发型CJD在前基底节区有高信号改变。
3.2治疗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治疗,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缓解肌阵挛,改善脑功能障碍,缓解痴呆进展,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止并发症等。
4护理
4.1病情观察
肌阵挛是CJD突出的症状,随病情进展出现锥体外系症状以及语言障碍、发音及吞咽困难,晚期病人呈去皮质或去大脑状态, 最终发生意识丧失及死亡,秦莹等认为,应加强巡视,30min~60min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1次。
4.2对症护理
4.2.1渐进性智障护理
CJD病由于脑组织广泛萎缩, 发病早期病人有智能和精神异常、幻觉等,应给予生活辅助,专人看护,加强安全保护措施。王素如等认为,在护理过程中应重视与病人沟通交流,选择病人感兴趣的书报等为其阅读,发散病人思维,尽可能减慢其智力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4.2.2 阵发性肌阵挛护理
应减少不必要刺激,多种治疗集中进行,肌强直、肌阵挛发作时做好床边保护。后期病人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肌阵挛、喉痉挛频发,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肌阵挛发作时禁止约束,不能用力按压病人肢体,防牵拉伤、骨折等发生,发作间隙肢体放于功能位,进行必要的肢体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畸形。
4.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4.3.1 肺部感染
定时开窗通风,减少探视。定时翻身、叩背,刺激病人有效咳嗽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痰液色、质、量。鼻饲饮食时注意摇高床头,防止返流,做好口腔护理,定期痰培养药敏检测,据结果予相应治疗。
4.3.2 泌尿系感染
每日早、晚使用0.05 %碘伏进行尿道口及会消毒,定期更换集尿袋及导尿管。增加胃管内注水量,使尿量增多,以减少泌尿系感染发生。
4.3.3 皮肤压疮
每日温水擦浴,注意保持会阴及肛周皮肤的干爽清洁,使用气垫床,建立翻身卡,适时按摩皮肤受压处,保持床单位干燥、平整。
4.3.4消化道出血
根据文献报道,CJD常可死于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应给予温凉饮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鼻饲前抽取胃液观察有无胃出血,根据医嘱及时给予胃黏膜保护药物,加强大便色、质、量的观察。
5防护
CJD致病因子朊蛋白有传染性,对环境的抵抗力强;对一般化学消毒剂如乙醇、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等均不敏感;对煮沸、紫外线及辐射等物理因子也有抵抗力,用134℃~138℃高压蒸汽lh只能减少其传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CJD 不仅通过接触病人体液、血液而感染,也有病毒透皮渗透致感染的可能。因此防护上应做到如下几点:
5.1加强对医务人员宣传培训
CJD属于新发传染病的一种,发病罕见,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宣传培训。目前世界各国报道的医源性传播有上百例,医务人员须了解相关知识,克服恐惧心理,提高警惕,以防医源性传播.
5.2严格实施隔离措施
设立隔离病房,不具备隔离条件可选择单间病房。病室内备密闭式垃圾箱及黄色双层无渗漏垃圾袋。病室终末消毒时,环境、地面用80g/L氢氧化钠溶液擦拭、湿拖2遍,关闭门窗静置2 h后通风48h,再以清水擦拭后方可使用。
5.3用物及排泄物的处理
凡与病人接触之污染物一律装袋焚化处理。使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敷料以及活检标本、材料及衣服被褥等均应及时收集密闭,彻底焚毁。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也应慎重处理,应与接触过病人体液、血液的一次性物品与器械一同焚烧。
5.4医务人员防护
尽量使用一次性器械和用品,接触病人时戴双层手套。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或做有创操作时,应戴手套、口罩、防护性眼罩等。病人的血液、脑脊液、组织液有传染性,送检标本应做特殊标记,彻底处理。
家属防护
治疗期间限制家属探视,减少接触机会。患者出院时应指导家属做好自我防护, 防止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必要时行基因检测,以明确是否有突变的朊蛋白基因,并定期复诊。
参考文献:
[1] 林世和.Creutzfeldt Jakob病[M]∥梁秀龄.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27-33
[2] 林世和,赵节绪等.国人Creutzfeldt-Jakob病的可能危险因素[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3,10(4):262-265.
[3] 于雪凡,林世和,赵珩.脑脊液14-3-3蛋白对不同类型Creutzfeldt-Jakob病的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1):77-8.
【关键词】
内科护理;护患沟通;护患关系
为提高护患沟通效果, 处理好护患关系, 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避免护理纠纷, 有效增强护理质量, 本文主要探讨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患沟通模式。
1 沟通时间
1.1 入院前沟通
入院前,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 将优质服务与沟通相结合, 主动给患者提供信息,创造舒适就医环境, 减少候诊时间[1]。并按照患者病史、症状及体征正确分诊, 为其讲解就诊与检查程序, 让患者轻松找到对应科室。提供给患者相关宣传资料并宣讲预防保健知识。
1.2 入院时沟通
在患者入院时, 与其及时沟通,要真诚地对待患者, 使其感到护理人员值得信赖, 建立互信与合作关系。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及职务等尊称患者, 让其享有平等医疗及护理的权利, 并向其说明其应尽的义务; 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情绪以及对病情的认识[2]。向患者介绍医院及科室环境、病室设施及设备、技术水平、探视时间、管理制度以及注意事项, 在整个过程中关注患者对沟通的反应。
1.3 入院3日内沟通
护理人员需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要点、护理要点以及心理状态, 鼓励、帮助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在护患沟通时需相互理解、尊重, 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疾病的相关知识, 尽力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3]。
1.4 入院期间的沟通
护理人员应依患者特点及沟通内容, 找准合适的沟通的时机与场合, 合理运用沟通策略,与患者多进行正面沟通。沟通内容主要有患者病情变化、医嘱、用药与护理措施的改进以及贵重药物的应用。
1.5 出院时沟通
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指导工作, 患者出院后的复诊时间与内容、注意事项以及联系方式, 为患者提前预约好复诊的医生。
2 沟通内容
2.1 护理方案的沟通
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获得其病情相关资料, 例如对患者采取的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以及各项辅助检查等。
2.2 护理活动的沟通
护士应以简明的语言向患者介绍护理操作的目的及配合方法。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暴露, 使患者感到信任感, 以主动配合护理人员完成操作。重点在检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最为关心的内容上做好沟通, 并做好检查及治疗的告知程序, 向患者介绍检查及治疗的目的、优势、时间、步骤、治疗的部位以及主治医生。维护并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及同意权, 将必须告知患者的项目列出详细目录, 在对患者实施有创检查、风险性操作、侵入性操作、各种手术以及新技术治疗之前, 需得到患者知晓与同意, 并请患者签字[4]。
3 沟通方式
3.1 床旁沟通
护理人员安置好患者后, 可在床旁给患者及家属讲解入院须知等。对于当时有特殊情况或患者病情不允许而无法沟通时, 可在患者入院后12 h 内再行沟通。
3.2 分级与集中沟通
安排不同级别的护士按照患者的病情、心理以及个体差异实施沟通。安排护理人员集体与患者每周一次面对面地沟通, 以建立沟通渠道。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 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季节性疾病等开展集中沟通。为患者做好宣教工作, 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 解答其提出的问题并收集、反馈患者的意见[5]。
4 沟通方法
4.1 预防为主的沟通
护士需明确其在工作中的法律责任以及职责, 增强法律意识, 遵守卫生管理法律及法规,消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不满, 一旦出现患者对护士工作不满意的情况, 护士长需将该患者作为重点沟通对象, 并对不同特点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进行心理疏导。
4.2 调换沟通者
避免使用刺激患者情绪的语言。责任护士在与患者沟通有较大困难或障碍时, 应调换责任护士进行沟通。从患者的角度出发, 适度地表达移情, 理解患者的思想, 寻找双方共同点。
4.3 书面及实物沟通
对无语言能力或需实施特殊检查及治疗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采用文字、图片或者卡片等实物进行沟通, 以加深患者或家属的感官认识, 使患者能够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5 沟通记录
沟通时需要在护理记录中准确细致地记录沟通内容, 护患沟通后均需签名。沟通记录主要记录沟通的内容、地点、时间以及参与的护理人员等。集体沟通需将沟通内容详细进行记录,最后由参加沟通的护理人员签名。
参 考 文 献
[1] 陈红宇, 倪利蓉. 医院健康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12) : 921.
[2] 毛丽英. 内科护理工作中对护患沟通模式的探讨.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3): 353-355.
[3] 张丽萍, 沙凤珍, 李洪翠. 护患沟通交流技能培训新型模式与效果评价. 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2(17): 112-113.
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病种之一,病情急,病死率高,很多患者死于呼吸道堵塞,肺部感染。因此,加强呼吸道护理,维持呼吸道通畅,持续有效地供氧,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通过细致的呼吸道护理,有效地减少肺部并发症,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1临床资料
本组189例,男124例,女65例,年龄17-64岁。全部经CT扫描证实,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严重脑挫裂伤,颅底骨折,脑干出血,颅内血肿。其中气管切开116例,气管插管49例,肺部感染率61.7%。
2呼吸道管理
2.1呼吸道的一般管理
2.1.1早期发现病情每15-30min观察一次,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及缺氧情况。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加重,瞳孔散大伴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抽搐、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处理。
2.1.2保持呼吸道通畅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因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易造成分泌物、呕吐物等误吸而坠积于肺部,因此要及时清除口腔及鼻咽部分泌物。对舌后坠影响呼吸道通畅者,应取侧卧位,并抬起下颌,必要时放置口咽通气道;对于张口困难及抽搐者放开口器,以利于咽部分泌物吸出,加压给氧;有呼吸窘迫、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者应及早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监测血氧饱和度,如血氧饱和度低,提示可能出现呼吸道梗阻,应立即吸痰。按时雾化吸入,定时翻身叩背,并观察有无呼吸节律、频率和幅度的改变。
2.1.3口腔护理及时彻底清除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呕吐物,做好口腔护理,PH值高宜用2%-3%硼酸溶液;PH值低宜用2%碳酸氢钠溶液,1%-3%双氧水或0.9%生理盐水清洁口腔,2次/日。及时治疗口腔炎,黏膜溃疡及化脓性腮腺炎等口腔感染。口唇干裂者涂石蜡油。
2.1.4有效排除痰液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的关键,彻底吸痰对预防颅脑损伤病人肺部感染极为重要。有前颅窝骨析,脑脊液鼻漏病人避免从鼻腔吸痰,以免引起颅内感染。吸痰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操作前后要洗手,先吸气管内,后吸口、鼻腔内分泌物。吸痰前吸入高浓度氧1-2min,吸痰时先阻断吸痰管内的负压,将吸痰管插入气道,直至有阻力感,开放负压,边吸边鼓励患者咳嗽,然后左右旋转向上提拉吸痰管,吸引动作要轻柔、迅速,时间不超过15S,以免引起低氧血症,导致颅内压升高。吸痰后仍吸1-2min的高浓度氧。昏迷程度较深,有肺部感染者,15分钟吸痰一次,每隔2-3小时翻身叩背一次。在操作过程中如发现紫绀,立即停止吸引。加强翻身叩背次数及使用超声波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以利于排出体外。
2.1.5防止误吸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利于积在口咽部的分泌物流出;对于不能自动排出的分泌物,用吸引器及时吸出,避免窒息和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同时给予脱水剂及大剂量地塞米松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2.1.6定时翻身扣背经常变换,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防止呕吐物误吸,并定期采用拍击法排痰。定时改变,除能预防褥疮外,尚能减轻肺瘀血,大大提高氧的运送能力,改善通气,促进分泌物排出,1-2h翻身1次,拍击震动可使支气管内分泌物松动,排至中大气管中,利于排出体外。
2.1.7加强营养增强肌体免疫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基础代谢率高,耗氧量增加,蛋白质分解利用大于合成,处于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可以导致机体免疫力降低。因此,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采用高热量、高蛋白营养支持治疗,可采用胃肠道内营养和胃肠道外营养方式补充,必要时输送新鲜血及血液制品等支持。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加强营养,对预防肺感染也十分重要。
2.2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
2.2.1注意皮下气肿的观察注意皮下气肿有无扩大趋势,对于颈部增粗明显,伴有呼吸困难者,应及时通知医生采取措施。
2.2.2适时吸痰当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时,应立即吸痰:①患者咳嗽或者呼吸窘迫;②听到气管导管内有痰鸣音;③如接呼吸机,显示屏显示气管内压力升高报警时;④氧分压或血氧饱和度突然降低。吸痰时注意: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②每天更换伤口敷料一次,仔细清洁伤口,观察有无感染及皮下气肿,有渗湿及时更换敷料;③吸引气管内与口腔内分泌物时吸痰管应分开使用,无菌生理盐水瓶要有标识;④昏迷者应在翻身叩背前、后吸痰。痰液黏稠可适当在气管内滴入加抗生素或糜蛋白酶的生理盐水;⑤保持呼吸道湿化,气管导管外口用双层盐水纱布或呋喃西林纱布覆盖,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气管,以及气管导管内分泌物干结。
2.2.3充分吸氧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氧气湿化瓶内加入蒸馏水,湿化瓶及氧气导管每日浸泡消毒1次,防止逆行感染。气管切开患者,氧气导管加以固定,防止脱落。
2.2.4控制感染严格无菌操作,气管滴入和雾化药液配置时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同时,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对气管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指导合理用药,预防感染。
2.2.5降低耗氧量体温升高可增加氧消耗,脑缺氧加重脑水肿,直接影响脑组织供血,缺血又可以加重脑水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严格控制体温在37℃以下,如有发热,及时物理降温,常用冰袋或冰毯,必要时行人工冬眠物理降温。
2.2.6病室清洁和消毒病室定时通风和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22℃左右,湿度80-90%。用消毒剂擦拭桌面,湿拖地2次/天。每日用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2次,每次1小时,消毒时注意保护病人皮肤和眼睛,尽量减少家属探视。
3讨论
3.1无菌操作任何护理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3.2适时吸痰密切观察患者情况,根据听诊和血氧饱和度判断,掌握吸痰时机,以呼吸道通畅为准,减轻不必要刺激。
3.3湿化气道气管内滴药和雾化吸入,不但预防感染更利于痰液排出,听诊气管内无干鸣音或大量痰鸣音,表明呼吸通畅。
3.4防止误吸斜坡卧位,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和肺感染的发生,翻身在管饲前进行,以免引起反流。
3.5控制体温保护脑细胞,预防增加耗氧量而加重脑水肿。
3.6病室清洁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维持一定的温湿度,可防止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
【关键词】 心理护理 产科临床 作用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临床护理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心理护理也越来越引起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医护人员的良好服务及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使产妇产生愉快安定的情绪,使其全力配合医护人员顺利通过分娩,并能减轻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痛苦。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是产科医护人员应尽的义务。
分娩虽是一种生理现象,但对产妇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生理变化和精神刺激。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护理模式的影响,在医护人员中常出现只重治疗措施的执行而忽视了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尽管她们的工作一丝不苟,但简单、生硬,甚至恶劣的语言往往会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再加上产妇有怕痛、怕难产、怕胎儿畸形等,及受他人压力或本人愿望如怕生女孩等影响,使产妇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从而对自己能否顺利通过分娩丧失信心,不能全力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影响了产程进展,增加了分娩痛苦,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应有的并发症,如子宫收缩不良引起的子宫出血过多等等。
分娩过程中产妇心理及生理方面会产生相应的一系列变化,焦虑、恐惧是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常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另外,分娩时产妇往往会大喊大叫,体力过多的消耗极易疲劳致使产程延长,据我院今年对1000例孕妇观察统计,有98%的产妇对分娩有恐惧感,来到陌生环境的产妇焦虑、期待等不良情绪十分明显。鉴于上述情况,医护人员尤其要对初产妇关心倍至,热情帮助,使产妇人院后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要首先应给病人创造一个优美、舒适、整齐、安静的环境,保持室内外色泽柔和,通过医护人员礼貌、诚恳、亲切的接待减轻病人的紧张心理;其次,在分娩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做好产妇的疏导工作,根据产妇的文化程度,让她们对产程出现的一些先兆症状,如不规则的子宫收缩,阴道有血性分泌物排出等有所了解,使其处于较佳的心理状态,从而发挥产妇的自我调节能力,顺利进入产程。在进入第一产程后,子宫的规律性收缩使产妇剧烈腹痛,难以忍受,产妇往往怀疑自己能否正常分娩,对医疗、护理产生不信任感,表现烦躁、恐惧、多虑,加之腹痛使其对分娩失去信心,反应冷淡、消极。医护人员要做好产妇的思想工作,耐心地讲解腹痛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使其主动参与分娩过程。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产妇的情绪变化,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医护人员应用语言诱导法帮助产妇运用正确的腹压,使其在自然稳定的情绪下配合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顺利分娩。医护人员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产妇的痛苦,使产妇感到信任。待进入第三产程后,产妇对自己所处的分娩情况及婴儿的情况如性别、发育等焦虑万分。为防止产生因不良情绪而导致的子宫收缩不良、出血增多等不良后果,医护人员应用温和可亲的语言把所应告知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告诉产妇,并用语言诱导产妇稳定情绪,使其安全、轻松顺利地通过第三产程。分娩后的妇女往往对自己能否分泌足量营养丰富的乳汁产生怀疑,医护人员应耐心详细地讲解母乳的生理特性,使产妇充分认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尤其是初乳的营养价值,使产妇树立坚定的信心,并鼓励其与婴儿早接触,早吸吮,加上合理的膳食,使产妇尽早尽快分泌出最佳乳汁,使婴儿健康成长,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因此,我们产科医护人员在加强业务学习的同时,更应注重学习心理学,掌握一定的心理护理知识,才能更仔细地观察产妇的心理状况,从而完成高质量的护理任务。
【关键词】 心理护理;骨科;健康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医疗护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 常规的护理措施已经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这也是目前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原因。近些年生物-心理-社会的护理模式广受患者好评, 具有极大的临床推广价值, 其中心理护理干预对患者的病情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众所周知, 骨科手术患者病程较长, 病中承受压力较大, 易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 对其实行心理护理是很有必要且非常重要的。许多骨科患者的病情都比较突然, 患者对于突如其来的疾病没有心理准备, 而且骨科患者通常要承受非常大的疼痛, 有些患者容易出现心理崩溃的现象。更有些患者可能面对截肢或者今后不能正常行走的困难, 这部分患往往表现的比较悲观, 情绪低落, 害怕给家庭带来不便, 有的甚至出现厌世、自杀的征兆。针对这样的患者, 医护人员及时的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势必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安慰,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2]。为此, 本文分析了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240例骨科患者, 总结了患者心理护理的措施,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骨科病例24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120例, 对照组120例;年龄20~73岁, 平均年龄45.6岁。实验组男69例, 女51例。对照组男67例, 女53例。患者骨折分类:上下肢骨折、胸腰椎骨折、盆骨骨折、腰椎间盘突出和颈椎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学历、病情、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 即完成患者一般信息的采集和病床安排工作, 监测患者生病体征。对需要实施手术的患者协助医生完成术前检查及完成患者及其家属的手术解释工作;患者术后按照疾病给予相应护理,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预防并发症的出现;出院时做好健指导, 护送患者离开病区。
1. 2. 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具体如下:①入院后心理介入阶段。此阶段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 针对患者这样的心理特征, 医护人员应加强术前心理护理。患者入院时相关医护人员应向其介绍医院及病房的基本情况, 做到“想患者之所想, 急患者之所急”, 积极的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病情, 针对患者出现的不同心理, 因人而异的制定心理干措施。向患者讲述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对其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包括饮食、并发症的预防、功能性锻炼等方面。②错误认知重建阶段。骨科患者往往都需要进行手术, 以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大部分骨科患者在手术时往往表现的比较紧张, 对手术没有正确的认识, 对手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 表现出焦虑和抑郁, 会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很大的伤害, 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此时, 医护人员应当针对性的纠正患者及家属对于手术错误的认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 重建其对手术的正确认知, 坚定手术决心与信心[3]。同时, 帮助患者做好术前相关准备工作, 尽可能让患者有足够的睡眠, 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手术。③术后康复指导。有些患者手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 此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好预防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护理工作。定时给患者变换, 预防褥疮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 增强患者的体质[4]。对于术后恢复情况较好的患者, 鼓励他们坚持必要的锻炼和活动, 促进患者尽早恢复。④健康宣教。对于即将出院的患者, 做好必要的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工作, 嘱咐患者回家后坚持做功能性锻炼, 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量力而为。注意日常休息与饮食, 增强体质。如果手术部位遇到不适, 及时的就医。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依从性调查, 依从性分为不依从、部分依从和完全依从。实验组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些年来, 由于受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因意外伤害造成骨折的患者越来越多。目前, 骨折患者表现出年龄多层次发展, 不仅有老年人, 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临床上治疗骨折患者有效的手段就是手术, 多数患者由于对突然发生的病情没有心理准备, 加上对手术有一定的误解, 常常表现的焦急、恐惧, 害怕手术不成功会导致残疾, 这些不良情绪会使患者不配合治疗, 导致患者不能及时治疗, 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 对骨科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显得尤其重要[5]。
临床实践证明, 对骨科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会加快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及指导工作, 能使患者正确的认识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6]。此外, 医护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 倾听患者的诉说, 向患者讲述治疗成功的例子, 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使其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对不能耐受疼痛的患者, 要适当用药, 从心理给予关怀, 以减轻不适。做好患者的功能性锻炼、健康教育以及出院指导工作, 让患者能够愉快的度过整个治疗过程。
本次研究中, 选取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240例骨科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究了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相应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实验组的功能锻炼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通过对骨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可以融洽医患关系, 提高患者满意度, 从而使患者达到最佳的康复状态。
参考文献
[1] 史九菊, 宋瑞红.对骨科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体会.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1(6):214-215.
[2] 葛霞.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6(21):159-161.
[3] 汪玲.心理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中国医药科学, 2012, 7(17):33-36.
[4] 王洪英, 陈燕华.心理护理在骨科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21):287-289.
[5] 刘芳, 艾玉, 赵亚红.骨科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指引模式的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11):360-361.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nursing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Method:160 patients from June 2010 to August 2012 were admitted to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n our hospital,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outin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the basis of this, an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rate of mastering knowledge of disease,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16.5±3.2)d,(10 453.4±143.2)yuan,91.2%,3.8%;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cost of hospitalization,rate of mastering knowledge of disease,complication rates were (21.2±3.0) d,(14 325.9±141.1)yuan,76.2%,8.8%.Control rate of disease knowledg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cost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hospital,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nursing;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pplication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Leping People’s Hospital, Leping 3333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2.038
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CNP)为一种先进护理模式,主要指护理人员针对某些疾病进行检测,并针对这些疾病制定详细、有序及适当的护理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相关护理[1]。临床护理路径最早在80年代由美国提出,为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整体护理模式。通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可帮助患者加深对疾病的了解,促进疾病的康复及有助于护理工作取得满意效果。目前临床护理路径已在多个科室进行实践,并取得较好应用效果[2-4]。本文对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目的是研究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8月本院骨科收治的患者1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伤,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心、肺、肝及肾等疾病患者,糖尿病,冠心病患者及妊娠,哺乳期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其中观察组男48例,女32例,年龄19~73岁,平均(46.4±3.2)岁,上肢骨折患者24例,下肢骨折患者20例,肋骨骨折患者18例,脊柱骨折患者9例,骨盆骨折患者5例,其他4例;对照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19~73岁,平均(45.9±3.1)岁,上肢骨折患者25例,下肢骨折患者19例,肋骨骨折患者18例,脊柱骨折患者10例,骨盆骨折患者5例,其他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及体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骨科护理,而观察组再实施临床护理路径。
1.2.1 制定合理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 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做好患者入院时指导工作,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病房环境及骨科病房各项规章制度,同时也向患者介绍病房各项设备[5],作息时间,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等,以便使患者尽早了解病房患者,消除陌生感。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需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并掌握患者各项信息,身体状况及疾病状况,并将传统健康教育作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身体及疾病状况制定详细合理的临床护理路径[6],同时保证护理路径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
1.2.2 手术前的临床护理路径 根据先前制定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手术前需给予适当的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如检查患者术前各项生命体征及指标;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治疗方法及进行必要的健康及科普宣教[7-8];对患者介绍手术功能训练方法,使患者手术可及时进行康复训练;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变化,介绍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以促进手术的顺利完成。
1.2.3 手术后临床护理路径 护理人员陪同患者返回病房,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并同时观察患者伤口是否有开裂、感染及渗血情况,若有则及时向医生报告[9]。护理人员随时注意患者,并适当帮助患者调整。若患者手术出现焦虑、消极及恐惧心理,护理人员需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调节其情绪,使其配合治疗;护理人员也需帮助患者进行手术康复训练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5]。
1.2.4 出院临床护理路径 患者病情稳定或康复后即可出院,此时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疾病情况及后续治疗及康复内容,加强患者生活适应练习,并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10]。
1.3 效果评价 对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并发症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评价与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满意:护理人员各项操作标准,态度亲切,文书清楚;一般,护理人员各项操作较标准,态度较亲切,文书较清楚;不满意:护理人员未达以上标准。总满意率=(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而且目前医疗卫生产业竞争激烈,医院想在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这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也可提高医院知名度。骨科为医院较大科室,患者较多,病情相对较严重,因此需提供优质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11]。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为一种先进护理和管理模式,可针对某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及康复制定一套标准模式,它是一种关于疾病治疗的综合模式,主要依据为循证医学[12],主要目的为降低患者治疗成本,提高护理质量,控制变异及规范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临床路径护理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人均治疗成本。后来在世界范围内各大医疗机构纷纷效法,同时临床路径内涵不断延伸,不断发展。一般来说临床路径有如下几点执行流程:(1)执行各项检查,途径及目标[13];(2)患者疾病治疗进度表;(3)对治疗护理的监控;(4)相关治疗计划及预后目标。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临床路径有较多优点,主要有:(1)临床护理路径可协调护理,在临床护理路径中需要制定各种表格,制定这种表格可协调各类医护人员[14],减少了因不同学科背景带来的障碍,而且在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时可加强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交流,也减少了中间的不必要环节,同时也降低了护理成本。(2)临床护理路径可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有护理路线图,指明了护理人员每日护理计划、护理重点及各病情阶段的护理关键,这样既减少了护理的盲目性,也提高护理效率[15]。(3)护理人员存在感增加,临床护理路径明确规定了各类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也增加了护理人员接触患者的时间,增加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认同度,同时也使护理人员满足上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效果
脑卒中是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近年来,此种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脑卒中的治疗有效性不断提高,但仍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卒中后遗症,从而给其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其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根据临床研究表明,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护理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从而促进患者的恢复。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对其应用神经内科护理中康复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9年7月——2012年6月间收治的75例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40例,年龄在48-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7岁,女性35例,年龄在51-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4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于患者出现的并发症采取对症处理,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性。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方法,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如失语、偏瘫等,由此对患者的日常行走及交流产生了制约,从而导致患者容易出现害怕、焦躁的心理,对此,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耐心聆听患者的倾诉,鼓励患者将心中的不满发泄出来,同时尽量为患者提供一些治疗成功的案例,以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并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改善其病情[2]。
1.2.2并发症护理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口腔疾病、静脉血栓等,由此对于患者的病情改善产生严重影响。对此,医护人员应当加强患者的并发症护理,首先要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及时吸痰,保证呼吸道通畅,同时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预防患者出现应激性溃疡。此外,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抬高下肢,增加患肢的被动性活动,以有效预防患者出现下肢深部血栓。
1.2.3康复训练脑卒中导致患者出现失语、偏瘫等临床症状,患者要想恢复正常,就必须要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同时配合针灸及理疗方法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加强肢体锻炼,对患侧进行按摩,积极帮助患者进行各项肢体训练,并逐步增加活动量,以改善患者病情,逐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3]。
1.3统计学分析对于本文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对比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性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结果
经过一系列护理,所有患者的病情具有所改善。观察组38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护理有效率为92.1%,对照组37例患者中,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10例,护理有效率为73%,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对于患者的影响较大,而且近年来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危害,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患者出现残疾,甚至是死亡,因此应当给予其有效护理。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康复护理,如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并发症护理,减轻患者的痛苦;康复训练,促进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对于患者的护理有效率达92.1%,效果显著。而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效果较差,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快速改善[4]。由此可见,临床上应用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护理效果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宏,王彦丽,刘海萍,吴光珍,赵立军.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1,75(10):87-88.
[2]王玉红,刘冰之.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2011,95(09):36-37.
关键词:优质护理;儿科;肺炎护理
本文主要对我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究优质护理在儿科肺炎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儿科于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肺炎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占有35例,女性有29例,年龄2个月~6岁,平均年龄在(3.21±1.32)岁。采用完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4例肺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以优质护理干预:①优化护理制度。完善出入院流程,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水平。制定责任包干制,护理人员对患儿实施连续护理,并执行APN连续排班制度,提高夜班护理效率;②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强化与患者及其家长的交流与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③环境护理:于病房墙壁上可张贴卡通图片,为患者准备相关生日贺卡或籍,经由电视播放动画片或健康宣传片,设置儿童活动室,消除患者负面情绪;④PDCA循环法。坚持以患者为本,改进护理服务,应用PDCA循环法,总结护理问题,确保护理服务质量;⑤健康教育指导。于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向患者及其家属强化健康宣教,包括疾病类型、诱因、治疗方法等;⑥出院指导。于出院时做好指导,基本内容涵盖疾病护理、用药、饮食、康复运动等。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护理效果判定标准:参照WHO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或体征基本消失,病情稳定;有效:临床主要症状或体征明显好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无效:以上指标均无明显变化;②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采用自行设计的量表,评估患者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较满意、满意与不满意四个级别。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7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3.7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1.87%,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炎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炎症,主要是指肺泡、终末气道、肺间质的炎症,多因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致病微生物及吸入性异物、放射线等共同作用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咳痰、胸痛等[1]。在临床上,抗感染治疗与护理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主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要求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多沟通,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同时还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与专业素质锻炼,不断提升自身护理服务水平,从而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2-3]。经由强化护理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全面贯彻落实责任包干制度,完善护士工作模式,指定专门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连续性护理,立足于患者心理、住院环境、健康教育、饮食、出院指导等方面,促使患者身心处于最佳舒适状态,从而提高护理满意度[4]。在本文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应用于儿科肺炎护理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可完善护患关系,增强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白云静.优质护理在儿科肺炎护理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20):125.
[2]陈静.儿科肺炎患者临床护理探析[J].中外医疗,2013(32):134-136.
[3]唐菁华.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08):930-931.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护理
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急症之一,多见于青壮年。其病变轻重不一,可分为急性水肿型和急性出血坏死型,90%病人为急性水肿型,预后良好,极少数病人为出血坏死型,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急性胰腺炎患者80例,男55例,女25例;年龄16~78岁,住院最短3天,最长43天。胆道疾病42例,饮酒、暴食26例,高脂血症7例,病因不清5例。
1.2
病因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很多,但多数与胆道疾病和饮酒有关。引起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虽有不同,但却具有共同的发病过程,即胰腺各种消化酶被激活所致的胰腺自身消化。
1.3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发热、腹痛、腹胀,伴有或不伴有恶心、呕吐,均有上腹压痛、反跳痛,血、尿淀粉酶均明显高于正常值。
1.4
治疗 大多数急性胰腺炎属于轻症,经3~5天积极治疗多可治愈。治疗措施包括:禁食及胃肠减压以减少胃酸与食物刺激胰液分泌,减轻呕吐与腹胀;静脉输液,积极补足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解痉止痛,疼痛剧烈者可用哌替啶;抗生素;抑酸治疗以往强调常规使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以抑制胃酸的分泌,进而减少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的分泌,减少胰液的分泌,现在认为作用不大,并非必要。
2 护理
2.1 休息护理
发作期绝对卧床休息,并弯腰、曲膝侧卧位,保证睡眠时间,以降低谢率,增加肝脏血流量,促进组织修复和体力恢复。避免衣服过紧,应防止患者因剧痛在床上辗转不安而发生坠床。协助患者选择舒适的,以减轻疼痛,并鼓励患者翻身。因剧痛不宁者要防止坠床,周围不要有危险物,以保证安全。剧痛或辗转不安者要防止坠床。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满足其生理需要。
2.2饮食护理 禁食1~3天,目的在于避免刺激胰腺分泌,以减轻腹痛和腹胀。禁食期间一般不能喝水、口渴者可含漱或湿润口唇,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和输液管理,给予足量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液滴注。绝对禁食或胃肠减压可使胰腺分泌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减轻腹痛和腹胀的目的。
腹痛基本缓解后,可从少量低脂、低糖饮食开始逐步恢复饮食,应避免刺激性强、产气多、高脂肪和高蛋白质食物,严禁饮酒。对重症患者应考虑给予胃肠外营养,以维持热量和营养的供应。在饮食恢复时应注意观察患者腹痛是否重新出现或加重,如有上述情况应考虑继续禁食。
2.3
病情观察 仔细观察疼痛的部位、持续时间、性质、程度和放射部位;注意疼痛时的;疼痛与变化及进食的关系;有无伴随症状等。注意有无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其他症状的变化。注意神志及腹部体征的变化,了解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及反跳痛,有无腹水。监测生命体征变化,体温超过39℃者,往往是重症胰腺炎的表现,提示胰腺组织仍在继续坏死;当急性胰腺炎患者出现心率≥100次/分钟,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时,往往提示血容量不足和休克;呼吸≥30次/分钟时,尤需警惕ARDS的发生。记录24小时出入量,注意血尿淀粉酶的动态变化以了解病情的进展,及早发现并发症,配合医生予以积极处理。
2.4
解痉镇痛 按医嘱给予解痉镇痛药物治疗。注意观察止痛效果,效果不佳时报告医生,配以抑制胃及胰腺分泌,解除胃、胆管和胰管的痉挛而止痛;阿托品0.5mg或异丙嗪25mg,肌注,必要时每6~8小时注射一次,疼痛严重者酌情用哌替啶50mg肌注。有高度腹胀或肠麻痹时,不宜使用阿托品。
2.5
【关键词】血液科;出血性疾病;临床护理
出血性疾病是人体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的皮肤、黏膜、内脏自发性出血不止的情况,多由遗传、血小板异常、凝血因子异常、血管因素异常等因素造成,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同位置的出血[1]。目前临床上治疗出血性疾病不但要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还需具备良好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60例分别行常规护理和行优质护理的出血性疾病患者进行分组对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16~78岁,均数(44.36±4.70)岁;实验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18~80岁,均数(46.20±4.55)岁。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患者无其他重大脏器疾病,认知功能及精神状态均正常,两组患者基础资料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心率等各项生命指标变化情况,给予患者用药指导及相关基础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行优质护理,具体如下:(1)心理护理:出血性疾病患者由于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看到自己身体经常性出血会产生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告知患者疾病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从情感护理出发,多采用鼓励、安慰的语言疏导其不良情绪,并嘱咐家属多对患者进行关心与关爱,全面支持患者治疗,从而消除患者顾虑,提高其治疗依从性。(2)饮食护理:护理人员联合家属一起制定合理的膳食营养搭配方案,嘱咐患者多食蛋白质、高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减少高脂肪等油腻食品。对于贫血患者,多食含铁高的食物,以偏凉性饮食为主,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给予肠外营养,并不断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3)预防感染护理:出血性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免疫力下降的情况,故很容易发生感染,加重患者病情。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抗感染护理及隔离护理,并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告知其预防感染的重要性,严格控制病区内的人员流动。同时嘱咐患者外出携带口罩,每天做好口腔护理及皮肤护理,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保持病房通风无异味[2]。
1.3观察指标
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让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进行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录入spss21.0系统中进行分析处理,设定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发现,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参见表1。
3讨论
出血性疾病在血液科较为常见,且病情复杂多样,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除了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止血处理外,还需采取良好的护理干预以预防感染的发生,从而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有学者提出[3],给予出血性疾病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本文通过对出血性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饮食护理、预防感染护理等多方面的护理干预,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护理方法、措施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调整,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了其治疗积极性,防止了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与上述一致。综上所述,给予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优质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亚颖.血液科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87):223+227.
关键词:护理本科;临床教学方法;探讨
护理本科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强能力与现代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高质量护理人才为目标。临床实习是护理本科教育的最后环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培养护生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动手能力的第一步。因此,护理本科临床教学工作就尤为重要,对护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了提高护理本科临床教学质量,我们进行了临床教学方法的规范化。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和2011年在我院实习的护理本科生48人。
1.2方法 从以下几方面规范:
1.2.1教学管理模式 实行四级管理,即在主管院长领导下的科教科-科室护士长--科室教学组长--科室带教老师逐级管理、负责的管理模式。此方法,一方面加强了对临床教学工作的督查,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有效的上传下达,保证了护生的学习、工作顺利。
1.2.2临床带教模式 由科室高资历、护师以上职称的优秀护理人员带教,传授本科室的理论知识、临床各项操作技术、各项基础护理工作、本专业前沿发展动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达到三个层次要求:
1.2.2.1基础实践层次 "三基"、"三严"为基本要求,以培养护生热爱护理专业、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临床基本操作技能、解决问题能力为主。
1.2.2.2专业综合实践层次 以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护理管理、护理教育、科研能力为主。
1.2.2.3社会实践层次 以培养护生的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为主。
1.2.3 临床实习方式
1.2.3.1实习方法 根据实习分组在临床各科室进行轮转,每个科室2~4w,实行"一带一"的带教方式,期间必须参加科室小讲课、护理查房、科研论文、全院业务讲课等,出科前进行科室的理论、操作考试,分数计入实习手册,带教老师填写实习鉴定及有关记录。
1.2.3.2实习结束时,由院领导及护理专家组成的考核组对本届护理本科生进行严格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择优录取优秀学生留本院或推荐在其他医院工作。
1.2.4带教老师规范化培训 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学科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不但具有普通教学能力的共性,更有着自身学科教学能力的特殊性,是影响护理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临床实习期间,学生是通过观察老师的工作行为,最初理解和建立对护理工作的概念 。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带教老师必须进行严格筛选,每年1次,时间2w。从工作年限、学历、基础理论、操作技能、沟通组织能力、教学经验、科研素质、思想品德等方面综合考评,选出优秀的带教老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以提高带教质量。
1.2.5护生岗前规范化培训 护理本科生普遍认为自己从事护理职业"大材小用",专业思想不牢固,因此,就必须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思想动态,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时间是2w。培训内容:
1.2.5.1素质教育 进行职业形象、职业道德、护士职业礼仪和行为规范、人文科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宣扬"南丁格尔"精神,使护生明确护理是科学、艺术与爱心的结合,并在工作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1.2.5.2业务技术 医院简介、相关的规章制度、院感知识、围手术期的护理、危重患者的护理、整体护理、护理文书的书写以及临床常用护理技术操作等,为护生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1.2.6护生就业指导 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新护士时,要求其具备的条件就更高,因此,护生就业指导是很重要的,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2.6.1护理本科生就业前培训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注重心理素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1.2.6.2指导护生上岗证考试:提高专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1.2.6.3建立信息网站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以提高就业推荐的准确性。
1.2.6.4定期与各大医院沟通:了解进人情况,为护生收集就业信息,联系就业渠道,推荐就业岗位。
1.2.6.5组织召开就业招聘会、报告会、护理人才交流会:为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创造"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公平竞争机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2结果
提高了临床教学质量,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本科护生实习效果。随访,48名实习生毕业后,47人在全国各三甲医院就业,1人在二甲医院护理部直接任职,使护理本科生在三甲医院就业率达97.9%,就业率是100%。
3结论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护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过程,是护生向护士角色转化的必经途径。临床护理实习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向社会输送的护理人才的质量[2]。提高临床护理教学质量对培养适合当今护理模式和时展需要的合格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起到关键的作用[3]。只有规范临床带教模式与方法,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护生实习效果、提高护生综合素质,为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才能使本科护生达到学以致用,成为适应新世纪发展所需要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潘颖丽,谭坚玲.临床护理教师教学能力观与教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2,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