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建筑环境论文范文

建筑环境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环境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建筑环境论文

第1篇

咖啡厅设计主要以灰色调为主,并强调自然材质的运用。无论是石材还是木饰面,或者是家具的陈设,都以此主导设计思想,这是整个空间柔化的前提。采光以自然光与人工照明相结合,形成局部的灯光对比效果,体现空间的柔和之美,在气氛的表现上也做到了完美(如图二所示)书吧在设计构思上充分考虑到了方便,舒适,美观,在选择材料上以对比、黑与白的经典搭配,素净的米色毛石墙面,努力创造出书吧的新概念、新感觉。吊顶主要以免漆板木饰面作为装饰基础,地面选用了实木地板,其色泽和吊顶是一个色系的,这样能够体现出空间的统一性、包容性。瑜伽房的设计,主要以养生、健康、安静为前提,其设计思想以自然界的水、石以及松木为主要材料进行空间构思。墙面大面积毛石、地面松木的铺装,以及室内水体的设计,创造了极具亲和力的空间性格(如图四所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下沉式会所建筑的柔性化设计可以有如下原则与方法:首先,统一与和谐是空间柔化设计的前提。这种统一,主要体现在色彩的运用、灯光的设计、室内陈设的选择以及主要材质的大面积使用上。上列会所的设计,以暖灰色为主调,主要是突出空间的朴素而不失雅致,大气而不失奢华的艺术气息,大面积色块的使用,一般会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给人心灵以安全感。这种整体性主要通过空间中的各个界面、实体和细部用色之间形成有力的融合,从而构成统一的色彩设计。另外,吧台背景色的运用,在会所设计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在与单体物体色彩的搭配中,其效果更加融合,同时也体现出空间的柔性化要求。家具的选择也不能忽视,中性色的座椅靠垫,和地面浅色石材形成鲜明的对比,唯美而不失柔性。其次,柔性介质的使用。作为下沉式会所设计的主要选择,绿化植物与水体是设计师的不二之选。绿化植物生机盎然的自然形态,赋予建筑旺盛的生命力。其千奇百怪的自然造型,潜移默化中弱化了建筑体的生硬感,它是对建筑进行柔性化设计的最佳选择之一。水在建筑设计中也被大量采用,打造动态的柔性效果。水最大的特点是可塑性,同时水体具有整体性效果,它与墙、柱等建筑元素组合起来运用,能够达到连续而生动的引导效果,创造虚实结合的室内外环境效果。水同时还具生态特点,给人清新自然的空间设计感。在我们的室内设计中,水的设计有多种,但无论怎么变化,其本身所具有的柔性魅力,始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人得到心灵上的放松与满足,而且给我们创造和谐、干净、清新、低碳的生活环境。室内空间采用绿化植物、水体甚至只有室外才会出现的亭台楼榭,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让人在心理上无限接近自然,打破建筑的束缚与限制,这是对建筑空间进行柔化设计的有效手段。第三,柔化会所建筑空间环境,也可以使用生态木、毛石、玻璃、布、花岗岩地砖、实木地板等。

生态木:室内木材的使用,对整个建筑空间有着软化作用,从而达到柔性化的设计目的。木属于自然物,它与建筑本身的融合,以装饰设计的形式存在,具有软化和审美两重意义。它的不可替代的天然性,其纹理、色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回归自然的意味。石材:石材的使用可给建筑空间庄严、稳重之感。石材来自大自然,天然的色彩和纹理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把它从室外引入室内,那种天然的亲和力,能够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实木地板:以天然木材为原料制作而成,不同的木质其质感也不同,它具有防水、耐腐、不容易变形等特性,天然带有香味,能够调节整个生活环境,面层的肌理又让人有亲近大自然的感受。

玻璃:玻璃本身具有晶莹剔透、光洁细腻的质感,表面的光滑使它具有很强的反射性,在空间中使用会给我们带来虚实交替的视觉感受,让空间通透而不缺乏宁静,空间的类型更加丰富且多元化。最后,空间的层次效果要靠灯光来创造与烘托。灵活多变的灯光效果,不仅能够提供最基本的照明,在空间的组织创造中,它更多地扮演了空间渲染大师的角色。不同的灯光色温,提供了不同的空间主题背景。灯光的对比运用,可以产生虚实对比的空间三维效果。在多重光源的作用下,既可形成明亮的区域,也可以创造迷幻或者暧昧的空间环境氛围,柔弱的空间性格由此被自然营造而成。

第2篇

围护结构的性能优劣对暖通空调的节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围护结构主要包括屋面、窗户、围墙、地面、内隔热强等。如果围护结构性能较差,隔热效果不佳,很容易出现室内外热能的单向传递,这部分传热热损失会使暖通空调的效果变差,需要浪费更多的电能来达到设定温度。墙体的主要作用是承重,复合墙体可以节约一部分资源,但其保温性能对建筑节能效果很有影响,主要分为内保温、中间保温和外保温三种保温形式;门窗作为每一建筑体不能舍弃的围护结构,其隔热性能一般比较差,并且门窗与墙体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缝隙,这是冷风吹入的主要通道;屋顶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很大,不仅要做到防水,还要采用合适材料隔热。

2室外环境对暖通空调节能的影响

室外环境对暖通空调的能耗有很大影响,对其独特性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研究暖通空调的节能技术。室外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物建设前的周边气象条件,另一方面是城市建设规划,周边将会出现什么类型的建筑群。

2.1气象条件气象条件主要包括室外温度、湿度、阳光辐射程度,这些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实际工作负荷都有着很大影响。室外温度的选择应保证暖通空调工作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应处在设定预测的负荷下,这样才能保证空调较高的工作效率。如果室外空气湿度过高,暖通空调不仅要调节温度,还要对室内空气进行除湿,这增加了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在设计空调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工作环境设定不同的工作模式,实际使用时更应根据实时天气情况改变暖通空调的工作模式,提高电能的利用效率。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可以考虑利用太阳辐射,冬日南向窗户可以接受最多的太阳辐射,这样可以缓解暖通空调的工作压力,节约其能耗。

2.2建筑规划设计建筑的规划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建设选址、区域划分、道路走向、建筑间距、冬季主导风向研究等方面,充分利用地理环境、太阳能等隐形资源,可以缓解恶劣的室外环境。建筑周边的绿化带建设也十分必要,不仅可以起到隔风、防噪、美化小区的功能,还对建筑物的温、湿平衡系统改善有一定作用,能够降低暖通空调工作负荷,起到节能效果。

3暖通空调节能技术措施

3.1改变暖通空调工作参数暖通空调可以实现的功能主要是对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控制,在对人体舒适度影响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适当调节温度、湿度设定。暖通空调在进行温度湿度调节时会消耗电能,如果降低暖通空调的室内设定值,会使得空调系统中的水泵和风机的工作功率降低,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新风供给量参数设定适当更改,也可以实现节能的效果,由于新风的能耗约占空调系统的三分之一,过大的新风量虽然会提供富余的新鲜空气,但是会造成大量电能的消耗,在满足卫生健康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小新风风量设定值,节约能量。

3.2合理选用空调系统暖通空调性能的优劣对其节能效果也有着重要影响。在设计建筑物暖通空调系统时,要从其运行的经济性和能量损耗等多方面进行考虑。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空调系统:(1)采用变频技术,当室内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差较大时,空调的风扇、压缩机等器件处于全速工作状态,能耗较大,当室内温度接近设定温度时,可以降低空调转速,减小能耗;(2)提高自动化水平,利用传感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对建筑内温度、湿度实时监测,动态调整空调设定参数,使空调处在高效率工作区段;(3)选择合理的冷热源,充分利用建筑周边丰富的冷热能资源,如火电厂中的热蒸汽等。

4总结

第3篇

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开始了艰难的转变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也是有赖于文化的转变。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和演变轨迹是较为清晰的话,那么,近代以来的转变似乎显得非常复杂。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差异较大。

在近代以前,中国和西方城市无疑遵循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不仅形成了各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而且也形成了各自的城市规划风格和建筑风格。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以及文化的传入影响,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西方城市文化,开始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包括建筑文化在内的中国城市文化,也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的转型。

当今,在我国的建筑理论和创作活动中,人们喜欢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等一类建筑文化问题和现象进行比较和争论,这是必要的。但是争论这些问题应该明确它的目的,那就是它应当促进一种文化的发展和建构,推动它的进步,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依据对这些文化现象做出客观、准确的描述。如:在讨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的问题时,许多人热衷于从风格、形式或技术等方面去争论它们的高下、文野,却不是从它们与现代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根本联系上去探讨它们的意义。在讨论中西方建筑文化时,人们在对中西方空间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等等进行详尽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和总结出中国人同西方人建筑观念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进而在创作和理论中充分强调和体现这种特点,这当然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人们却较少从人的存在状态的角度对传统与现代、继承与革新、中国与西方的建筑做出更进一步的价值判断。于是,“传统”“现代”“继承”“革新”“中国”“西方”等等本身变成了目的。建筑文化的比较和争论因此就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不可能导致建筑文化的真正进步。

长期以来,在建筑史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即认为西方城市建筑是历史传统,东方建筑是非历史传统。在弗莱彻尔的《比较建筑史》上刊有一幅“建筑之树”的插图,树的中心主干标明是希腊、罗马、罗蔓式,上端的6根主分枝分别是欧美一些国家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和近代建筑。却把埃及、印度、墨西哥、中国等都摆在下面一些纤弱的幼枝上,把美国放在这棵树的中心主干的顶端,极为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建筑“西方中心论”思想。无可否认,西方城市建筑在近几个世纪以来确实发展迅速,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在科技和理论上、美学形态上都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西方中心论”的观点无疑是有问题的,世界建筑历史的发展,决不只此西方而别无殿堂,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建筑文化史家的共识。①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理论家佛朗普顿认为:传统建筑特别是民俗建筑是在特定地点形成的建筑体系,具有功能和结构上的合理性。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具体因素,如通风、采光、保温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点。所以,不能简单否定依地点、体具体的地理情况和人文文化环境发展起来的地方风格。

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是为了在理论层面上开拓一条中国建筑的健康发展之路。建筑文化学并不局限于解释各种建筑文化现象,它是要为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因此,建筑文化应该是批判的与实践的。要提供价值导向,先要作出价值评判,所以必须树立一种价值观。不同的人类都各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建筑事件也都有一定的建筑文化影子。然而文化也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即便是精华,也往往离不开具体的时空条件;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既可能成为一副沉重的十字架,扼杀现代人的创造潜能,也可以成为一座智慧的宝库,丰富我们的想象,扩大我们思维的尺度。

现实及未来生活的复杂要求,远非机械地搬用某一种传统方法、途径,就可以得到满足的,必须博采所长,取我所需。另外,对于本特色的创造仍然是一个严肃的课题,需要结合具体地点、条件,对设计要求作具体分析。在创作方法上,采用“抽象继承、迁想妙得”的原则,可能会找到一条新途径。吴良镛提出所谓“抽象继承”是指从建筑传统中,将传统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基本理论的精华部分加以发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来。并且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集中提高,作为母题,予以新意,以启发当前设计创作形式美的创造。同时应当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挖掘出传统建筑艺术的时间和空间内涵,首先是要重视和恢复建筑艺术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功能,不能只把建筑艺术作品当作工业产品和生活用品,更不应当只抓其眼前的物质功能。这样的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使设计既求神似,也不排斥某种程度、某一细节的形似,关键是根据地点、条件的需要。而“迁想妙得”,“迁想”是将自己的想象力深入到对象的形象中去,“妙得”是指把握对象的真正神情。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建筑文化也是同样。我们应不仅从形式的角度,而且从文化的深度来理解传统,譬如:属于第一层面的,传统建筑中古典美的屋顶、斗拱、柱廊的造型特征,诗文、书画与工艺结合的装修形式,以及各式门窗菱格、装饰纹样;第二层面的,庭院式布局的空间韵律、自然与建筑互补的环境设计,诗情画意、充满人文精神的造园艺术,形、数、画、方位的表象与隐喻的象征手法;第三层面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注重环境效应的“风水”思想,阴阳对立、互动、相应的哲学思维和“身、心、气”合一的养生观,等等。它们之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深邃的哲理和智慧。③这些都阐明,传统对现代的价值还需要我们在新建筑的创作中去发掘,去感知。

因此,我们应当努力去寻找传统的现代价值,在保存和发扬其传统精华的同时,摒弃其落后的,不适应现展的东西,寻求传统建筑文化和现展的结合点,体现传统建筑文化尊天地、重人本、讲亲和的唯物辩证思想。弘扬传统建筑文化还可从传统建筑的设计原理、空间组合、构图手法、意念表达等方面有所启迪、有所继承和运用、有所发展创新,不断探索传统建筑思维与现代建筑思维、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结合方式,把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结合到现代建筑文化之中。

注释

①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第142页

②吴良镛,广义建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第65—66页

③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第62页

第4篇

一、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人们对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即健康、舒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随之而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相伴而来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ODS物质替代等)日益增强。急需提高认识,寻求对策。对习惯做法要重新加以审视。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以新技术实现优化运行管理;

第5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环境

一、建筑智能化的子系统配置

建筑智能化一般是指该建筑物内具有楼宇设备自控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通信网络系统(CAS)。这三大系统是大项,每个系统中标还有许多不同的子系统。如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中包含有: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公共安全管理系统等。按细分,楼宇设备自控系统有冷冻室调的监控、热源设备的监控、供配电设备监测、给排水设备的监控、电梯设备的监测、照明设备监控等。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又有闭路电视监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出人口控制系统、巡更系统、访客和报警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

办公自动化从广义上讲即计算机取代人进行办公业务处理,办公自动化的具体工作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这里仅指办公自动化系统,即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承担一般常规的办公业务活动,如一般文字处理、文档资料管理、电子邮件、统计数据处理等。至于部分经营管理系统等则由建设单位根据自身需要而自主开发软件。

通信网络系统内容繁多,实际上包含各种语音、文字。图象、信息的通信网络系统,与语音与传真服务系统、数据消息处理系统、可视图文定位、可视电话定位、会议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楼宇电视系统、数字无绳电话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卫星电视接收系统、扩声系统、公共广播系统、音响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可以说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涵盖了弱电系统的所有范围,涉及专业面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智能化系统的建筑物对建筑师的建筑设计要求也高了。智能建筑的设计需要智能化设计人员与建筑、暖通、电气(强电)、给排水、结构等各工种设计人员的密切配合。

二、建筑智能化设计针对建筑的要求

智能化建筑物是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先进设备和系统的进人生活正在迫使建筑环境与这种变化相匹配。

建筑智能化设计与建筑师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智能化系统进入建筑物,改变了传统建筑设计的一些做法。具体有:

l、各个智能化子系统有各种不同的设备,如楼宇自控设备、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设备、闭路电视监控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设备等。需要各种设备机房设置。

2、各个智能化子系统有各种不同的管线,如光纤、同轴电缆、通信电缆、控制电缆等,需要有竖井作为垂直通道;需要有吊顶作为水平通道;需要有架空地板、网络地板、线槽等作为室内布线通道。

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在方案阶段就要考虑到这些机房的布局,面积大小;弱电竖井的配置;吊顶、架空地板等则需考虑层高。如果建筑未提供智能化系统足够的空间,则智能化设计要满足功能的要求也是困难的。

三、智能化建筑的设备机房设置

设备机房设置的数量、面积大小因各建筑物规模功能不同而不同。现以一幢2万平方米左右的高层办公建筑为例来说明。

1、消防控制室

一般需要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均有消防控制室。采用较多的是集中报警系统,在消防控制室内设置一台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联动控制装置、消防广播装置、消防电话装置、手动直接控制装置等,还有直流24V电源。消防控制室面积15-20平方米左右,3×5或4×5(宽×长)即可。这既考虑到消防设备的安放,保证消防值班人员有一个应有的工作场所,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考虑到值班人员休息和设备维修的面积。

消防控制室是火灾扑救时的信息、指挥中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消防控制室设置于建筑物底层,门向外开启,最好直通室外,门应为防火门,建议为外开双扇门,门宽1200mm-1500mm.

消防控制室周围不应布置电磁干扰较强及其它消防控制设备工作的设备用房。

建议消防控制室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最好设吊顶。对于一个建筑群,则设置消防控制中心,其面积适当扩大。

2、BAS中央控制室

设置楼宇设备自控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BAS中央控制室。BAS中央控制室的位置应尽至靠近控制负荷中心,主要指冷冻机房。注意远离变电所等电磁干扰源,并注意防潮、防震。BAS中央控制室面积一般为15平方米左右,并应适当考虑工作人员值班、维修及休息所需的面积。

BAS中央控制室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当BAS中央控制室长度大于7m时,要设两个外开门的出口,门宽小于1m.建议采用防火门。

如果建筑物中所有智能子系统设备均集中设于一处,形成控制信息中心,则该中心面积为40-120平方米不等。

3、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

在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建筑物内设置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内置网络交换机、网络互联设备、主配线架。机房一般设置于地上一、二、三层,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电缆引人区和网络接口。机房内应有足够保证设备运输方便,门应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其楼板荷载可按5.10~7.5KN/m2设计。

由于各建筑物计算机网络要与因特网相联,所以机防要靠近外墙面,及靠近接入网引人方向。

4、通信机房

一般建筑物均有电话系统。对于电话用户较多的建筑物要设置虚拟交换机,其机房20平方米左右。对于宾馆则设置程控交换机,其机房面积20平方米左右。当电话用户不多的建筑物单体可在底层设置电话交接间,其面积一般不小于10平方米。

通信机房、包括电话交接间一般设于具有外墙的房间,以利于进出线。通信机房门应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机房可与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设置在一起,其共同面积约40平方米。

5、闭路电视监控室

设置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防盗报警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监控室。监控室当设置在环境噪声较小的场所,其使用面积根据设备容量确定,一般为12-50平方米。根据目前举例的建筑物,监控室面积小于20平方米即可。

监控室门宽不小于0.9米,高度不小于2.l米。门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监控室采用房架空200mm.

对于设置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的建筑物具有消防控制室,其监控室一般与消防控制室合用一室,面积则为40平方米左右。

6、电视机房和卫星电视机房

电视机房的设置较为复杂,现分几种情况说明

*具有自办节目的前端,应设置单独的前端机房,其使用面积宜为20平方米;具有自制节目功能的有线电视台,可设置演播室和相应的技术用房。演播室面积大小根据实际需要,其天幕高度为3.0-4.5米。演播室噪声应小于NR25.技术用房面积及间数要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一般有播出机房(总控室)、备播室、化妆室、剪辑室、配音室、维修室等,还有一些办公用房。

*对于一般用户的建筑物则仅需在市有线电视进线处(靠外墙面)设置一间面积为10平方米的电视机房即可。住宅建筑则不必设电视机房。

*对于设置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的建筑物,则要在电梯机房层或屋面设置卫星电视机房,其面积约为15-20平方米。在屋面还要设置卫星电视接收天线。接收天线安装位置应避开接收电波传输方向上的阻挡和周围的金属构件,并应远离公路、电气化铁路、高压电力线以及干扰等干扰源。

电视机房和卫星机房采用外开双扇门,门宽1200-1500mm,建议采用防火门。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

7.广播室

设置有线广播系统的建筑物要设置广播室。当有消防控制室的建筑物,广播室可与其合用。当有电视播放的建筑物,广播室可与电视机房合并设置。

广播控制室的技术用房应根据工程的实际需要确定:

*一般广播系统只设置控制室,当录、播音质量要求高或者有噪声干扰时,应增设录、播室。

*大型广播系统室设置机房,录播室、办公室和仓库等附属用房。

广播控制室面积约为15m2,录播室面积约为40m2.门向外开启,建议采用防火门,门宽不小于1米。采用木地板或塑料地板,当配线较多或要求标准较高时,可采用活动地板,架空200mm.楼板、地面等效均匀静荷载3KN/m2.

8.声控室

对于设置扩声系统的会议室、多功能厅、多媒体报告厅等要设置声控室,设置扩声、控制设备。声控室一般设置于主席台、讲台一侧,面积根据功能、规模、档次,一般为10-20m2.场馆扩声机房设备较多,分为主机室,播音室、控制室,其面积稍大,约40m2左右。

9.控制室各种各样的智能化系统具有各种不同的控制室,如LED显示系统控制室。大屏幕公共显示系统在一些会展中心、车站、港口、交易场所,体育场馆等广泛。在设置大屏幕公共显示装置的附近要建控制室,面积10-20m2左右,建筑要求应按机房的基本要求,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架空200mm,计算负荷4.5KN/m2.设置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主教室建议设置控制室,其面积约为6-10m2左右。

10.风除上述机房外,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还会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设备机房。如对于档次较高的国际会议厅,要设置同声传译系统,则建筑物内配置同声传译机房及译员室。同声传译机房面积一般20m2左右,译员室5m2左右,译员室数量根据语种多少而定。部分计算机中心、信息中心比较重要,则要设置UPS室,计算荷载6KN/m2.有的工程需要设置酸性蓄电池室,则要采用耐酸地面。如在停车场管理系统,则要在车辆进出口出设置管理室,面积约为10m2左右。总之,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各种各样的智能子系统设置相应的设备机房。

四、智能化建筑弱电竖井设置

1、传统建筑中,弱电管线一般只有电话、电视管线,大部分建筑物中垂直干线一般沿墙体暗敷(或明敷),使管线到达各楼层。这种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建筑物智能化系统垂直管线的敷设要求。垂直管线沿邀陪敷主要存在以下:

*墙体结构,物别是大量管线的集中穿越

*给安装施工带来困难

*不利于管线检修

*不利于系统扩容及改造

在近几年设计的多层和高层建筑内,基本上都设置竖井以用于垂直干线的敷设。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广泛应用,弱电工竖井与强电竖井一样普通采用。竖井的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建筑物规模、建筑物的沉降缝设置和防火分区等因素确定。

选择竖井位置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直靠近各种设备机房

﹡不得和电梯井、管道井共用同一竖井。弱电和强电线路,一般应分别设置在弱电竖井和强电竖井内。如受条件限制必须合用时,弱电与强电线路应分别布置在坚井两侧或采取隔离措施以防止强电对弱电的干扰。

﹡避免邻近烟道、热力管道及其他散热量大或潮湿的设施。

﹡在条件允许时宜避免与电梯井及楼梯间相邻。

3.竖井的井壁应是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竖井在每层楼应设维护检修门并应开向公共走廊,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丙级。

竖井面积大小除满足布线间隔及弱电设备、端子箱布置的必须尺寸外,并要留有不小于0.8m的操作、维护距离。

各楼层的竖井需上下层相应对齐,便于垂直干线线缆敷设。

4.弱电竖井内布置有所有智能化子系统的设备和管线、桥架。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就有各楼层设置的各种控制模块、端子箱、火灾报警总线、联动总线、手动启停重要消防设备的控制线、消防电话线、消防广播线对于计算机系统的建筑物,各楼层弱电竖井兼作楼层设备问,内设置楼层网络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竖井并不单单是走线的井道。有时竖立井内还要设置电话分线箱,电视分配器箱等。所以说对于建筑来说竖井关非可有可无,不但要有,而且要一定的面积。

5.计算机网络系统,楼层设备的数量应从楼层配线架至信息插座水平布线的长度距离来考虑,当水平布线的长度在范围内,可设置一个楼层设备间。当超出这一范围,则要考虑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楼层设备间。当楼层设备间仅当计算机网络系统单独使用时,其面积为l.8m2时(1.2深×1.5宽),可安装个单孔信息插座的工作区所需的连接硬件和相关设备。一旦单孔信息插座超过200个时,可在该楼层增设设备间。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与面积对照加表一所示:

如果弱电竖井为所有智能化子系统共用,则弱电竖井面积大于上表所列面积,一般要达到4m2.当然,对于住宅建筑来说,房屋开发商为了提高住宅用户的使用面积,而限制公共面积。则竖井也可以小一些,但那只能在竖井内走线,有关部门设备只能放置于公共部位的墙壁上,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

各楼层弱电竖井内要在楼板开出宽300mm的洞,以使布置桥架和管线。当设备、桥架、管线安装完毕后,该洞以防火材料封堵。

五、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对建筑的要求

解决智能化建筑垂直干线的敷设问题,则还存在水平布线如何走,而且水平布线量更大,面更广。传统布线一般沿顶板,地板暗敷,这对少量管线是可以的,但对具有众沿多子系统的智能化建筑来说显然是不现实的。

智能化建筑水平布线方式的确定,是一项很重要的事情,它不仅对该建筑的指标或效益有直接影响,而且对该建筑的环境有很大影响。我们很难设想在一幢智能建筑中由于水平布线方式不合理,而造成空间压抑或使用功能单一的后果。

下面就主要几种水平布线方式加以说明。

1.桥架、线槽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即采用金属的桥架或金属的、塑料的线格布线,在通道吊顶内敷设。这种市线方式目前是常用的。它有安装简单、配线容量大等优点。但缺点是该建筑物一定要有吊顶。且桥架、线格安装在吊顶内,容易造成与通风管、给排水管道等抢占空间,引起净高降低。采用这种方式布线时,一定要与通风管,给排水管配合好。有的工程中采用塑料线槽沿墙明敷布线也是有的,但也需要建筑处理好墙面装修,否则要影响美观。

2.金属管布线方式

采用金属管在吊顶内敷设。这种方式施工简单且投资小,但对于众多智能化子系统来说,很多管子排列也是麻烦的。

3.网络地板布线方式

网络地板是近几年来的新产品,比较适用于智能化子系统的布线。它的主要缺点是投资大,普遍采用尚有困难。其优点是布线方便,容量大,而且强弱电线路可通过隔板分开;当工程完成后,如要变更线路,增减线路,出线口引出均很方便。特别适用于一些设备机房、计算机中心、、微机教室等场所。这种布线方式也影响层高。

4.架空地板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是利用架空地板与原楼板间的空间布线的方式。在夹层空间中一般采用线槽布线。其优点是布线简单,维护方便,适用干线路变更频繁,自动化办公设备较多的场所,主要缺点也是以牺牲建筑物层高为前提。一般架空200-300mm.

5.扁平电缆布线方式

这种布线方式是在楼板上辐射扁平电缆,并用胶带固定,盖上方块地毯的布线方式。其优点是敷设线路方便,维护简单,但缺点很多,贬平电缆不能辐射在通道上,重物下;投资大。主要问题安全性差,会由于摩擦平凡损坏贬平电缆保护层,产生不安全性。这种方式对建筑物的层高基本无影响、但应用不多。

其它布还有几种布线方式不大有实用意义就不介绍。一般水平布线采用上述几种方式来解决。如在通道中采用桥架、线槽或金属管线布线,当然较大量的信息点用户的场所则采用网络地板或即空地板布线。我认为不管采用吊顶还是地板,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层高。在保证房间净高的情况下就必须增加层高。

第6篇

在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生态理念的融入,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创新设计中,同样重视生态理念的应用。简单地说,生态理念就是指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合理、积极地应用生态设计元素,如绿色植物、水流、动物等,使环境设计增加更多的生态元素,体现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为了科学融入生态理念,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应当重视以下几点:第一,多样化的植物搭配。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出去主体景观和过渡景观的设计外,其他空间的设计应当尽量融入植物设计元素,应用多种植物进行合理搭配,使空间设计更加绿色化、生态化,这样做也可以使人们在户外空间中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亲切感、舒适感,增强了住宅建筑的居住体验,营造了良好的生活氛围。第二,水的利用。水,是非常重要的生态元素,从当前公园设计中喷泉、池塘的设计,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点。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如果条件允许,应当使用增加水的设计内容,例如,可以在路汇处设计喷泉、池塘等,还可以在池塘中死样一些鱼,这样可以极大地增加户外空间得生态体验感。第三,草坪的布置。在生态元素的设计中,草坪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户外草坪的设计,很多人一味地认为越多越能体现生态理念,其实不是的,草坪的设计应当以合理、不影响人们的通行为设计原则。草坪应当作为一种景观设计地面空隙的补充元素,而不是景观的主体元素,切忌出现草坪铺设阻碍人们通行道路的情况,不仅会造成人们的通行障碍,也容易滋生践踏草坪的情况。

二、交往空间的合理设计

随着生活的进步,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变得越来越少,不仅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淡化,也影响了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户外空间设计中良好的交往空间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密切程度,增加人们的集体活动频率,使住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也增加了小区的人文氛围。在目前,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中也对交往空间的设计内容越来越重视。为了让交往空间的设计更加合理,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空间足够的地方设计群体活动的广场。广场,是群体活动的重要空间,尤其在目前老年人广场舞盛行的情况下,广场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群体活动场所。广场的设计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设计得足够大,以容纳更多的人同时活动,增加集体活动分为,同时,广场的设计地点应当避开小区主干道、适当原理居民生活区,以免对小区的交通和居民的休息造成影响。第二,私密性和公共性的同时注重。交往空间并不是一味地按照公共场所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就可以的,也应当同时重视对于个人私密性的设计。在户外交往空间中,既应当设计群体活动的空间,如广场,也应当设计少数人和个人活动的空间,如僻静的长椅、草坪中央的凉亭等,供个人活动、情人活动或者老人下棋等。第三,交往环境的塑造。调查发现,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人们更加愿意选择安全、僻静、舒适的地方,如咖啡厅。在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的交往环境设计中,也应当注重交往环境的安全性、隐蔽性和舒适性,例如,在凉亭的设计中,可以在凉亭周围种植绿色植物,以使凉亭不会完全暴露在视线当中。又例如,在林荫小道的设计中,应当使小道有一定的曲折性,在小道旁种植绿色植物、草坪等,一方面让小道周围环境变得更加优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在小道中行走的舒适感体验,让人有一种安静、祥和、安全的感觉,有利于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交往。

三、结语

第7篇

剖面形式与当地传统建筑形式的联系剖面设计对于建筑整体结构的生成起到一个关键的衔接作用,很多建筑的整体造型是由平面围合生意,由竖向空间构成而具形,剖面的设计则将平面形体与竖向空间联系起来形成真正适宜于人们活动的场所。同时剖面的形式同样被人们寄予精神上的寄托,用于表达与环境主题相关的文化内涵。比如泰国曼谷亚洲银行新总部大楼的剖面设计(图略),在变平面形式的基础上,采用分段收退的手法,使剖面形式与泰国的“宝塔”有相似之处,借以表达银行建筑“聚财”的吉祥含义。同时剖面伸出的部分成为眺台,使整个建筑充满生机和寓意。设计中注重建筑的功能与地域建筑特征的结合,使这个银行建筑颇具地域特色。与此类似的手法还有台湾高雄的长谷办公大厦的剖面设计,也使用了地方传统云纹的形式特征,以此来呼应地域文化的特色。剖面形式与当地的特色资源的联系很多高层建筑的剖面设计与平面设计结合起来去塑造具有特殊意义的结构造型,这些特殊意义的结构造型往往与地域环境的某些因素建立一定的联系,以此来表达对地域的尊重。比如南非约翰内斯堡斜街11号大厦采用菱形变化的平面和折线型剖面(图略)组合起来形成钻石型的形体结构,然后又在建筑外装饰材料上选用三种不同的反射玻璃幕墙,使整个建筑形体有如晶莹剔透的钻石,让人直接与南非丰富的钻石资源联系起来,形成鲜明的地域印象。

营造良好微气候环境的生态剖面设计

就像人要呼吸一样,它也是有呼吸的。我们在剖面设计中应该结合地域的气候条件及场地环境,从剖面的特殊角度入手,结合建筑生态节能设计营造建筑内部良好的微气候环境。如德国法兰克福银行总部大楼的设计,大厦的三边轮流安排三层高的花园(图略),为工作人员提供了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还尽可能地节约了能源。从剖面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分析空气的流动状态和路径,设计中的生态性应用从共享的交通核心处入手,在交通核心与外界的直接联系处设置可以直接采光通风的共享空间,这样即使是一层有多个使用单位,也会有好的自然风和采光。在外边缘采用侧开的阳台,中间设置共享空间,这样可以使内部的共享空间有很好的通风,也大大改善空间的采光状况。因此德国法兰克福银行总部大楼也成为高层建筑生态设计的典范。

第8篇

造成高层建筑自动消防设施存在火灾隐患原因分析

(1)一些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不熟悉相关消防技术规范,未严格按照规范设计,单位内部未建立严格的设计审查制度。有些建筑设计单位不重视建筑防火设计,相关消防设计专业的技术人员缺乏,致使在设计中建筑自动消防设施设计不配套[3],加之一些建筑工程建设时间紧,设计周期短,各专业设计人员沟通协调不够,致使建筑工程设计图纸不全以及设计图纸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甚至有些建设工程边设计、边施工的,给建筑消防设施的安装施工留下了隐患。

(2)部分消防工程施工队伍人员素质不高,安装施工水平低,不能满足消防验收的标准。一些施工安装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对消防技术规范不熟悉,不掌握消防工程专业技术知识,不按图或不按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施工,擅自降低标准,造成安装时留下火灾隐患;有些施工安装单位工程技术水平低,技术人员配备不到位,无相应消防设施工程施工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些消防工程公司承包到工程后临时招聘施工人员,施工队伍不稳定,无固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施工质量无法保证;部分单位和个人借用或者挂靠有资质的单位承揽工程,造成消防工程施工水平低,无法保证消防工程施工质量;有些施工安装单位在工程投标中故意降低工程量,压低价格竞争投标,甚至垫资承包,造成工程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出现了以次充好、偷工减料、降低标准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建筑消防设施安装施工质量[4];一些工程在多个施工安装单位同时施工时,缺乏相互配合,出现问题后互相推诿,造成消防设施无法正常稳定工作、经常维修;还有施工现场许多产品安装后,消防设备没有采取防护措施,致使有些消防设备部件被污损,而无法正常使用。

(3)部分消防监督员对单位建筑消防设施监督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由于消防部门专业从事建审的人员少,各地工程项目又多,部分干部业务素质低,在对设计图纸的消防设施进行审核时不能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审核意见不全面、不准确;一些消防监督员对建筑工程的消防验收不重视,对消防产品、消防设施不熟悉,在验收中依赖中介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站对建筑消防设施的检测[5]。部分消防监督员在平常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监督检查中,由于对消防设施工作原理、操作规程不了解,走马观花的采取简单手段来判断消防设施的正常,未采用消防专业仪器设备进行测试,就不能发现建筑消防设施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些消防监督部门对使用单位在建筑消防设施维保中存在的问题执法不到位,对在检查中发现了建筑消防设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是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使用单位整改,没有按照要求,责令维保单位整改并依法立案查处。

(4)建筑单位对建筑消防设施的维护管理有待提高。有些单位工作人员职责不健全,消防设施操作维护规程不完善,未明确和规范各阶段消防系统所需进行的维保操作内容,没有履行好对消防设施的维保职责;一些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不了解掌握建筑消防设施知识,消控控制室操作人员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建筑消防设施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造成单位的建筑消防设施不能正常工作;还有部分使用单位对维保单位提出的更换维修消防设施部件的正常维护费用不能及时解决,致使火灾隐患长期不能整改。

提高建筑工程建筑消防设施质量的措施

(1)严把建筑消防设施设计审核质量关。设计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及相关国家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得随意降低防火设计标准,设计单位应建立消防设计责任制,建立设计人员消防设计终身负责制。设计单位内部实行消防专篇和自审制度,消防专篇包括建筑、结构、电气、暖通、给排水等方面的消防设计内容,开展设计图纸自检自审工作,法定代表人要对消防设计负管理责任,总工程师对消防设计进行审核,设计人员对消防设计负直接责任。同时设计单位人员必须与建设、施工单位人员经常交流协调,以减少在建筑设计与实际施工时的火灾隐患。

(2)加强对消防设施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建筑消防设施的施工企业应具有相应的消防工程专业施工资质等级。消防设施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重视施工安装质量,严格按规程、标准、规范和设计图纸进行施工。消防设施施工单位要有相对稳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及施工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对施工操作人员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在施工安装中要配备施工安装质量检查人员,对施工安装质量检查要全面、细致,逐步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加强对隐蔽工程施工安装质量的监督,实行消防设施施工安装监理制度,以对施工安装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工程施工安装质量。

第9篇

1.1环境艺术设计

利用高科技的技术资源来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想,创造出符合绝大多数人认可的环境构想,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现代环境艺术也做出了许多的改良的方法,最直观的改变就是对文化的重视大大提高。通过对城市的艺术风格和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在实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题的同时也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文化上的熏陶。在重视精神文化需求的现代人眼中,环境艺术设计对文化方面的重视程度只会与日俱增,所以人类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大相径庭的文化选择也就促成了不同风格特征及审美追求的环境艺术形式,而文化对环境艺术的功能形式和审美内涵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而改变其思维模式和造型技术。

1.2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是在城市中为现代人提供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公共文化传达场所和文化交流机构,如游乐场、美术馆、体育馆等。它汇聚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对文化价值观的看法,表达了现代审美情趣的大致方向,于社会和受众群体来说文化建筑意义重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和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筑也成为一个衡量国家城市发展是否得到质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进步的显性标杆。在一个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城市中,对于文化建筑的基础设施和建筑场地的选择是颇为慎重的,它拥有着服务大众、适应大众的环境构造观念,懂得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将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贯穿于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始终,且充斥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大街小巷之中。从功能上说,它拉近了人与自然、物体之间的距离,让人能更加惬意的享受身边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存环境,在自然文化和社会文化中穿梭自如,相辅相成,成为生活中公众文化交流的平台。这对现代的城市来说,不仅加深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也能增加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缩小人与人之间的间隙,对城市中人际关系冷漠的状况有所改善,以便最终形成完整的公共文化中心来适应城市的发展。

2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2.1文化内涵嵌入

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单纯的环境艺术设计相对比,除开都是对人类环境的舒适度和实用性所做的有效改良以外,多了一份对多元文化内涵的深刻嵌入,也就是说,它不单单只是向环境构造输入“天人合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态思想,还能让受众群体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静仁者动”之类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或是“修齐治平,仁义忠孝,少立大志,耀祖光宗。”等为人处事的道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远远比生存环境的舒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大许多。人们从中体会到的东西也绝不仅是生存环境的改善,而是在无形中受到历史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对环境的“全面入侵”不仅表现在精神文化上,也表现在其艺术创作的选择上。以“水立方”为例,我们在为水立方对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感到大为惊叹时,关注的目光也不免落在其建筑风格的独特艺术造型理解上。“天圆地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设计思想将水立方如方盒子一般的形象显得更为立体和真实,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设计理念与同样被万众瞩目的鸟巢一起成了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例子,实现了建筑功能与文化内涵的相得益彰。

2.2造型思维的应用

在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上,文化内涵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其历史文化内容的加深上,还体现在其思想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构思和造型思维的培养上。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属于整个世界民族文化的沉淀精品,在建筑风格上对于传统的布局、造型、样式都有很强的学习和效仿能力。而这一种行为不能只将其归为模仿,因为在接受传统文化布局和造型的同时,现代设计师们会对其进行艺术加工,环境艺术设计上会衍生出更多具有价值的创新造型。这就是由文化价值所引发的思考和深入理解。如为北京奥运会所建造的鸟巢体育馆来说,就外观而言,鸟巢不愧为“鸟巢”之名,设计师将巨大的钢筋进行焊接,通过网格、镂空等方式相互交错形成一个巨型的网状结构,从远处观之,如同一个巨大的鸟巢。而所搭建的曲线却不是毫无章法,在其曲线的造型上融入了阴阳太极的中线,揉入了中国的哲学思想的精神,使得整个造型在充满现代感的同时也极具中国色彩,成为北京奥运会上的一大亮点。

3结语

第10篇

关键词:新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没有成果,新农村建设也不会取得成功,提升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1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生态破坏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水土流失,由于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和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峻。二是土壤盐碱化,由于农药等化学肥料的滥用,导致了土壤盐碱化问题。三是生物多样性减少,动物的栖息地遭受破坏,大型公共设施的建立以及对动物的非法捕猎都是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的重要原因。四是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的加剧势必会导致土地荒漠化。1.2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农村环境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民的生产活动,由于在种植作物的时候,无节制地使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地污染,严重情况下,对食品安全问题也会产生影响。二是工厂生产的活动,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如果无节制不加处理地排放工业废料,会造成严重的水污染、土地污染、空气污染等等。三是农民生活的污染,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并且没有进行集中处理,会扩大污染面积,增加污染程度。1.3农村资源缺乏合理利用。当垃圾产生,但却未进行处理,就会侵占更多的土地资源。同时,“滥砍滥伐之后,没有进行新一轮的植被种植,”这些都会造成耕地资源的浪费。一些垃圾或者废料堆积在河边,还会造成水污染,农民给作物毫无节制地浇水,缺乏合理性的安排,这些又会造成水资源短缺。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的举措

第11篇

工程技术能力是指以建筑设计工程技术为主体的技术能力,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工程技术能力除了建立在科学原理及其特有的经验技能的基础上,还包括技术组织化程度等重要因素。具体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其与建筑学辅车相依,有着不解之缘。因此,与建筑设计相关的材料、预算以及施工技术等知识,便是对比其他艺术设计专业所特有的专长。多数学生在学习了建筑装饰构造课程以后,对构造图纸的制图技能已经游刃有余,但将图纸转换为真实施工项目却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步,故而在此基础上增进工程技术类实践课程刻不容缓。如木工实习、模型实习等,通过动手实践将课堂所述的设计理论更好地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技术能力。

二、当今环境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三重”

表达能力,缺一不可表达能力是指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见解与他人交流或公之于众的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纸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其中,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所需强化训练的主要包括图纸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此“三重”表达能力是学生所应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对应体,更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

1.图纸表达能力是对所学艺术理论的直接实践表达

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而言,绘制本专业各类图纸的图纸表达能力,是在学习期间要研习的基本能力,更是对所学艺术理论的直接实践。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的效果图越来越受到绘画基础薄弱学生的青睐,学生手绘图纸的实践表达能力是亟待突破的难点。目前,仅利用专业设计表达课程对效果图进行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无论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水平还是在各系列设计课程的表现环节中,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显得十分欠缺,这种情况随处可见。实际上,设计草图的推敲就是学生锻炼快速表达的良机,徒手勾勒流畅线条是设计思维的直接表现,随时都可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2.文字表达能力是个人设计理论基础的直接体现

文字表达能力即文字水平的能力,是个人设计理论基础的直接体现。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设计思想,使其更为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无论是书写设计说明还是撰写相关论文及调研报告等,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开设论文写作课程以外,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调查研究、积累材料、积极阅读的习惯,从而加强理论修养,捕捉设计灵感。

3.口头表达能力是创意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统一体

第12篇

我国有广阔的土地,各类资源以及气候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不同的地域环境因素较多,诸如气候、地形水文、材料资源等,对传统建筑景观的影响显而易见.无论从地形地势、气候,还是在材料资源来讲,南方与北方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地域环境因素直接影响了不同民族在传统建筑景观发展上所形成的区别,也导致了同一民族因生活于不同地域环境而在建筑模式上产生的差异.

1自然因素

1.1气候因素

在我国从湿润闷热的华南到严寒的东北,从气候温和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内陆高原,地跨几个自然气候带,各地气候条件变化悬殊,传统建筑景观的构成形态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气候因素对传统建筑景观的形成和分布有较大影响.例如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的袭击;而气温低的地方如我国东北地区,合院建筑厚重闭实,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辐射,但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的袭击,院落开阔,同时为了防止冷风的侵袭,建筑物大都只向院内开窗,其余三面封闭.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选择遮挡风雨、寻求舒适的气候环境是人类建造房屋的原因之一.其中,气候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建造因素,它影响并决定当地传统建筑景观的基本形态,同时也是衡量传统建筑景观存在合理与否的标尺.

1.2地形水文因素

我国地域面积广,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均有分布,既有一望无尽的平原,也有高耸的青藏高原,更有世界第一屋脊珠穆朗玛峰.地势西高东低,主要分为三个阶梯:第一个阶梯主要是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边缘以北和以南,主要是一系列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第三阶梯主要是指我国的东南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海拔较低.如此复杂的地形水文因素,使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一重要因素对于传统建筑景观的影响.例如,西南地区的干阑建筑是一个深远的典型例子,因地制宜,受地形因素影响较大;苗族半边楼结合山地地形,在高低不同的地形标高上组织生活平面,灵活变化伸缩吊脚,既有规律又变化自如,内部空间的组织也因随山地形灵活多变.这样的住居形式互相连接、高低错落、相互穿插,形成有机而丰富的空间组合.这些貌似随机和不规则的集聚形态,在其深层的内质中却反映出深刻的理性和秩序.水文因素对传统建筑景观的影响显而易见.如江南水乡,其形态因河道和水巷而表现出特有的规律和秩序.村庄沿着河道延伸,形成独特的江南水乡建筑景观.地形水文因素是塑造水乡建筑景观的重要因素.

1.3材料资源因素

传统建筑景观在自然环境中开始,与地方的材料资源不可分离.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区建筑提供条件和限制,成为地区传统建筑景观的重要物质因素.在我国泉州地区,当地民居对砖石材料的应用显示浓郁的地区特色.泉州盛产优质花岗石———“白料”,材质致密均匀,强度较高.当地建筑的梁、柱、板及地坪多用石材建造.“红料”的红砖是泉州建筑风格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两种材料在大小、质感、色彩上的对比使用焕发出一种绚丽的美感,显示出泉州人在创造性地运用地方材料上的独特智慧.

2社会、人文因素

2.1地域经济条件

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不同的地域环境有着不同的经济方式.地域环境形态本身对地域文化产生诸多独特的影响,使得文化自身各具异相.社会条件也是受地域环境影响的因素之一,其中,经济条件也各不相同而出现了不同的经济生活方式.例如农耕区的居民,以耕作为主要经济来源,极少迁徙,故崇拜土地和祭祀祖先构成了农耕区的文化传统.青藏高原、新疆、蒙古高原等地区,人们过着流动性的生活,占绝对优势的是游牧经济,因此当地建筑景观也具有游牧特点,随时可以拆迁,房屋随人走的形态.受不同的地域环境影响,地方的经济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也对传统建筑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以风干葡萄为主要经济方式的吐鲁番,晒干葡萄的晒干房,用素土日晒砖交叠砌筑,四面透风,或建于住家坪屋顶上,或集中村落一侧.证明了特殊的经济方式产生了特殊的传统建筑景观形式.

2.2地域民族文化与

地域环境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国拥有众多不同的民族,地域差异也就更为明显.即使同一民族,尤其是分布及其广的汉族地区之间,区域文化的差异也十分显著.如从前的漠北长城以北,冬季寒冷,蒙古高原附近的民族有匈奴、蒙古等族系.的不同亦使得传统的建筑景观各有不同,如新疆伊斯兰教的建筑有独特的伊斯兰风格,而佛教建筑又有不一样的风格.

3技术因素

3.1工艺水平的差异工艺水平是蕴含在建筑景观中的人工因素,是除了气候、地形等因素外,对建筑风貌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一个地区工艺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地区的建筑景观特色.各地的工匠手艺水平不尽相同,以各地不同的技法创造了不同的建筑景观.比如有关装饰的工艺是一项很重要的因素,装饰的工艺技术水平也明显地带有地域性特征.由于南北方的气候和地域差别,在炎热多雨的南方,室外装饰以砖石雕刻和木雕为主,彩画多在室内,色调清冷;在寒冷干燥的北方,室外装饰较多彩画,色彩热烈鲜明.还有在我国的地区,自然地理和文化传统较为特殊.建筑在高原旷荡壮阔的超尺度风景中,以坚实的形体、明亮的色彩和丰富的装饰也宣扬着自己的存在,装饰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3.2建造技术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技术发展成熟,应用广泛.在统一的木构架体系下,各地区又有不同的建造技术和构造方式,例如,台梁式、厅堂构架、穿斗式构架,这些构架形式不仅构成了丰富的木构架体系,还反映了各地不同的建造技术和工艺手段.与当地的地貌、地质及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和工业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联系,建造过程强调技术运用要适宜.所以要根据当地的现实地域条件,寻求一条适宜、有效的技术路线.

二、结语

第13篇

CreatureofColorandConstructionEnvironment

[Summary]Colorplaysanimportantroleinenvironmentart.Itisthekeyvisualelementwhichbelongstoenvironmentart.Inordertomastertheuseofcolors,wefirstshouldrealizetheimportanceofcolorsandhavetheknowledgeoftherelationsoftheconfigurationofcolors,therelationsoffigureandqualityofcolorandsculpt.Andalsoweshouldthinkofthecombinationofcolorsandlights,thecombinationofdifferentcolor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m.Ifwewanttoattachimportancetothecreatureofconstructionenvironment,wealsoshouldrefertotheexactlocation,thefunction,thenationaltradition,andtheculturalandhistoricalelementsoftheconstruction.

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要创造具有某种思想情感的环境氛围,使它能动地陶冶人们的情操,或激起情感上的波澜,进而让人们情理至深地得到教益或愉悦身心,历史上都有许多经典的建筑环境艺术,威武壮丽的宫殿建筑环境、肃穆幽深的陵墓建筑环境,宁静深遂的古刹寺院建筑环境,高雅清秀的园林建筑环境,雄伟庄重的纪念性建筑环境,惨烈悲壮的烈士陵园环境,它们的创造都充分运用了形光色声各种感觉手段来为主题服务,其色彩的运用更是匠心独具。色彩在环境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色彩是环境中重要的视觉元素,它和形、光等视觉元素一起传达建筑环境的信息及语言。它依附于其他元素而存在,又和其他元素紧密相连。色彩相对于其它视觉元素,更加直观和鲜明并且富有情感。

建筑环境创造过程中怎样科学化、艺术化地运用色彩,首先必须明确色彩的特性及几种主要的用色关系:色彩的对比关系及诱目性,建筑色彩与造型关系,环境色彩中各种色相的组合(配置)关系等。

一、建筑色彩的对比关系及诱目性

色彩在环境中,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方面是因为它附载在某些具体的物体上,通过这些物体形态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它在环境中处于背景色、相邻色等非常复杂的情况,色彩视觉效果常常取决于环境中综合色彩、形态和材料,以及色彩与光、色彩与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使色彩让处在这个环境中的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和魅力。

1.色彩的对比同化:在环境色彩中两种色彩互相影响,强调显示差别的现象,称做色彩对比。当同时观看相邻或接近的两种色彩时所发生的色彩对比,称做同时对比。如果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的色彩属性有所变化时,还会产生属性之间的对比。如果色相和彩度相同时,有明度对比;如果色相和明度相同时,有彩度对比;如果明度和彩度相同时,有色相对比。两种色彩的之间必定存在差别,同时也必定产生相互影响。比如在黑底上的灰色看起来要比白底上的灰色更明亮。又如,在两张灰色的底图上分别画上密集的黑线和白线。黑线部分的灰色底图显得深,而白线部分的灰色底图则显得浅。

2.色彩的诱目性:色彩的诱目性实质上是目的色彩和背景色彩的关系,诱目性是区别于其他视觉元素的重要特性。环境色彩能够引人注意,就是因为色彩本身的诱目性,它使物体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诱目性”又称为“注目性”,它是指眼睛没有想看却不自觉的注意到某个物体。在环境色彩中,某个具体的物体或形态,有的从远处就容易看到,有的则不容易看到。前一种情况就是利用了色彩诱目性而引起的视觉效果。

建筑色彩的诱目性主要受到色彩的色相的影响。根据五种色光进行诱目性实验的结果,诱目性的排列次序是: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白色。可以对于物体色彩来说,红色的诱目性要优于黄红色或黄色。因此交通标志用红灯就是利用了红色具有最强的诱目性,它比起其他的颜色来对交通有更大的安全性。黄色的诱目性也极强,常常代表着安全性和警惕性,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采用红色柱子,楼梯间、走廊的红色地毯以红色来创造醒目的效果。在景观色彩设计中也宜适当的采用些鲜艳的色彩,例如彩色的霓红灯光,利用诱色性作些色彩夺目的小品点缀,能吸引游人目光。

建筑色彩是否诱目,主要取决于它本身和它的背景色彩的关系。背景色不同,诱目性的色相也不同,根据主要色相的高彩度进行实验的结果:在黑色和中灰色的背景下,色彩的诱目性的次序是:黄色>黄红色>红色。在白色的背景下,诱目性的次序是::红色>黄红色>黄色。此外,冷色体系的色彩的明度对比是有效的,比较容易看到。但是色彩的明度对比大,并不代表诱目性一定强。另外,在设计中还要特别注意的一个特点——色彩在环境中是个动态的调和过程,色彩的诱目性不仅仅是单独色彩的鲜艳夺目,而且必须多考虑它和其他要素及背景的色彩的关系。在建筑中,人们将红色运用在住宅上,无论在平旷的绿地或是在茂密的树林里,都能耀眼诱目。由于红色和绿色的补色对比效果明显“万绿从中的一点红”,给人有一种良好的视觉兴奋感,同时也使得建筑本身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

色彩本身并无美丑之分,色彩的魅力在于色彩与色彩之间关系的协调。发挥色彩优于其他视觉元素的特征,与环境氛围,建筑空间,形态构成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环境艺术。二十世纪开始被称为是进入“色彩的时代”,色彩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运用。“色彩作为当代人的全部生命感知本质的一个最普遍的存在,几乎影响到人类生命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

二、建筑色彩与造型的关系

造型与色彩是人类视觉艺术活动中两大构成要素,如何创造色彩与造型的极致表现是古今中外从事艺术工作者的标竿,在建筑环境工程中,人们关心形态造型比关心色彩更多,常常容易忽视色彩在空间造型上的特殊作用,常常认为色彩是依附于形体存在的次要因素,甚至误认为色彩只是一种装饰性的附加要素罢了。

色彩与造型两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说造型是物体的躯体,色彩则是物体的衣表,二者统一整合就能充分表达该物体所具备的意义。建筑作为审美信息载体的视觉语言,通过实体的物质表现,以视觉符号组合的方式呈现视觉的价值。在建筑的造型语言表现中,色彩成为物体形态的表达工具及情感象征的要素,以其独特的功能且完善地配合,让人们便捷对建筑审美的分辨与情感的认知。

1.色彩与材质关系:物体造型构成的要素中与色彩息息相关的,主要是材质及加工程度和色彩的面积,色彩与材料本性、加工程度,对用色及其效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色彩是材料的天然属性之一,各种材料都有它的自然本色与自然环境有很强的亲和力。随着科技进步,材料科学的发展,用于设计中的材料日益增多,其中包括新发现的天然材料和新创造的人工材料。因此作为建筑审美情感表达的色彩,也更加绚丽多彩。而各种材料的质地、质感更加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

材料的质地是它的表面的粗糙或光滑的程度。有的材料表面质地有增强色彩的效果,反之,则有减弱色彩的效果。如纹理明显的暗色木材就可以强调其本身的色彩。有花纹的材料的表面适用刺激强烈的色彩,反之,适用刺激薄弱的色彩。有光泽的材料表面能强调其色彩的表现效果,凹凸起伏的质地则抑制色彩的表现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粗糙材料的反射率比较低,所以在粗糙表面的材料上的色彩看起来要比在光泽材料上的色彩浓重一点。反过来色彩对改变材料的视觉效果也有一定作用。由于色彩具有冷暖,远近,软硬,轻重的特点,将适当的色彩运用在某种材料上,可以相对的改变材料给人的感受。比如景观环境中的树桩造型的水泥墩,用暖黄棕色的涂料能将冰冷的水泥墩刷成很舒服的树桩色彩。运用色彩对比的铺地块体装饰地面,可以增加景观的美化效果,创造人们行走的乐趣,还可以成为环境中有效的视觉导向。

2.色彩的面积效应:客观的物像无论点、线、面、体一旦在视网膜上成像,都占有面积,没有面积就不能成像,没有面积就不会有形体感,所以视面积是色彩存在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视面积的大小对研究色彩心理的影响有较大的关系。视面积大,心理作用强;视面积小,心理作用弱。人对色彩的感觉及情感反应因面积不同而不同,而且差别是明显的。如:一平方厘米的大红,会使人觉得鲜艳可爱;一平方厘米的大红,则会使人感到兴奋激动难以安静;而当一百平方厘米的大红包围我们时,则会觉得过分刺激、烦躁得难以忍受及过分疲倦、令人不得休息,甚至会歇斯底里。

建筑环境工程中的室外环境,色彩的使用一般都是大面积的,面积对色彩的效果影响极大,色块越大,色感越强烈。一般情况下在小块色板上看来很清淡的色彩,一旦涂到墙面上可能会使人觉得鲜明和浓重,在建筑上使用颜色,除小面积以浓重鲜明的颜色作点缀外,一般应降低彩度,否则难以获得预期的视觉效果。

三、环境色彩的配置关系

色彩本身没有绝对的美或不美,应该说只有不美的色彩组织,而没有不美的颜色。它的美是在色之间的相互组合的关系中所体现,我们研究色彩就是揭示它的“关系”,强调它的“组织”作用,色彩配置关系中经常使用的主要有同类色相、对比色相、邻近色相、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等几种配置关系。当色彩配合的形式与人心理形式相吻合时,人就会感到和谐愉悦。

1.同类色相的配置:同类色相是指色距很近的色相,同类色相的配置既有色相上的同一基调,又有色调冷暖、明暗、浓淡的细微变化。是一种“大同”中有“小异”的同类色调和方式。它具有平和、大方、简洁、清爽、完整静寂的性格。最能使环境色彩取得整体协调和完美统一,常用于庄重而高雅的空间,它也可以使那些形态杂乱、陈设繁杂的空间得以整顿。

2.对比色相的配置:对比是两种以上不同个性的色彩的对抗程度,对比色双方不包括对方的色素,形成强烈、鲜明、活跃的环境性格,是一种富有表现力和运用感充满力感的色彩配置,在空间环境里要特别注意色块的“面积效应”,慎用大面积的对比色块和同等面积的色块对比,以造成色感紊乱。

3.邻近色相的配置:邻近色相的色距,介乎同类色相的短色距和对比色相的长色距之间。邻近色的组合,既保持色调邻近的亲近性,又显现色距拉开的差异性。邻近配置的色域较广,色彩的幅度较大,可以收纳的色相较宽,它在环境空间中具有灵活的适应性和宽泛的包容性。

4.有彩色系和无彩色系的配置:有彩色系的各种色调与无彩色系的黑、白、灰都很容易取得和谐的视觉效果,无彩色系显得平静、素雅。有彩色系与无彩色系的配置既可避免无彩的过分沉寂,也可避免重色的过分喧闹,在环境艺术中不论是建筑单体还是内部空间环境,都运用的非常广泛。

建筑环境色彩造型设计,所遵循的色彩配置结构原理,必须综合考虑建筑所处的具置、面积、环境要求、功能目的、地方民族传统、服务对象等因素,根据建筑所传达的不同的信息与意义作整体规划,应用色彩的特性来为建筑所传达意义服务。

四、色彩对建筑环境的创造

色彩可建立在建筑形体之上以传达人们认知情感,色彩对视觉效果影响是十分强烈的,它往往给人非常鲜明而直观的视觉印象,同时它是建筑造型中最直接有效的表达手段,它使建筑造型的表达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

在建筑的活动中,往往会受到功能、造价、技术以及设计规范等多方面条件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创造,以致建筑往往难以摆脱平庸和单调,而色彩的使用则为建筑提供了创造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环境的可能性,为建筑增添了难以言表的生机和活力,使我们的建筑造型大大的丰富起来。

1.对空间层次关系的再创造:运用色彩远近感的差异可以对已有空间层次加以强调,可利用适当的色彩组合来调节建筑造型的空间效果,并对建筑的空间层次加以区分,增加空间造型的主次关系,建立有组织的空间秩序感。

2.对空间比例关系的再创造:建筑的尺度和比例一般受地段的条件及建筑面积的制约,建筑立面上各种构件的尺度和比例也是由各种具体条件所限定,建筑师应该满足这些要求,但适用的尺度与比例常常会和建筑造型的审美意愿发生矛盾。通常可以运用色彩造型的方法调整建筑形体和界面比例。对建筑中同一性质的表面施以不同的色彩可以使尺度由大划小,造成适宜的、或较小的尺度,给人以亲切、精美之感。反之,也可使若干个零乱狭小的空间立面用统一的色彩组织起来,以达到对空间比例的重新划分与组合。

3.材质的表现超本质的创造:建筑是各种材质的集合表现,材质是反映建筑造型界面的基本特征,色彩的表现可以对杂乱的肌理得到整顿而变得统一协调,也可以使得过于平淡单调的材质变得丰富多彩,超过材料本色的表现力。

第14篇

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严峻的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评判我们现时正奉为信条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系统。许多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支撑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今天必须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并将其置于与经济和社会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时,还要进一步高瞻远瞩,通盘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这就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里约热内卢宣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思想的基本内涵。即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其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社会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与目的,环境生态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建筑是三者的综合体。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21世纪建筑的基本任务,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正是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而提出的。

1何谓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体系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在研究上,它将自然、人和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它追求人(生产和生活)、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它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在技术上,它提倡应用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不污染环境、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环境好而又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自身适应地方生态而又不破坏地方生态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绿色建筑要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型的、可调节的系统。

2绿色建筑的能源观———节能与环境

现代建筑是一种过分依赖有限能源的建筑。能源对于那些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的建筑意味着生命,而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仅是导致能源紧张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为制造大气污染的元凶。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转化,依靠节能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日本有关学者研究得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占比例为34%,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而生态环境保护是绿色建筑的追求。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首先必须注重研制、优化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外表面或外层结构的空气层中,采用高效热发射材料,可将大部分红外射线反射回去,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目前,美国已开展大规模生产热反射膜,主要用于建筑节能。此外,还可运用高效节能玻璃,硅气凝胶———新型节能墙材,以提高节能效率;其次,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核能、风力、水力)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回收装置。太阳能是一种最丰富,便捷,无污染的绿色能源,近年来在我国的天津、北京、甘肃、河北等省市建立了17座被动式太阳能恒温式住宅,以建筑物本身为太阳能收集器,从而达到屋内取暖制冷的目的。

3绿色建筑的设计观———建筑与气候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可以用机械空调来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自然是人类的幸运,但这种违背气候环境的高能耗建筑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居者与自然环境人为地分离。为了克服现行建筑模式对人的负面影响,绿色建筑注重地区气候与建筑的关系,并将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作为绿色建筑的一项基本方法,这是一种按人体的舒适要求和气候条件来进行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即根据当地气候特征,运用建筑物理的原理,合理组织各种建筑因素。事实上,人类对于环境的舒适、健康需求,常常无需现行空调设备也能得到满足,如:我国陕北的窑洞在-20℃左右的气候下,其室内被大地包围着,仍保持着15℃上下的舒适室温;还有西双版纳干阑住宅在酷热的气候中,仍可在室内创造出荫凉的空间。因此,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观来看,大自然是主要的供给者,而辅助设备系统属于其次。因而大部分的照明可以由太阳光提供,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和太阳浮力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是一种可以在任何技术层次上使用的方法,因为,在绿色建筑中气候所包含的各种因素是当作资源来考虑的,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是考虑地方气候特点的设计的本质。如果将其原理与未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以及其他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会构成丰富多彩的绿色建筑前景。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示范区研究;瑞典的“生态循环城”计划;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得里奥洛。特理姆鲍里主持,欧洲各国专家共同参与设计,采用多种高新技术,号称“全球第一家生态村”的圣。乔密尔村已在西班牙伊维沙岛实施。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的OBERLIN学院最近推出一项耗资500万美元的环保建筑设计,它所需能源之一半是由曲线形屋顶上板状太阳能光敏发电设备供应,板的倾角可自动追踪太阳行迹;另一部分屋顶则为绿化所覆盖,具有迅速吸纳太阳能、缓和雨水排放流速的特点,是理想的自然隔声、绝热层。同时具有供应物和消耗物持衡、食物和废弃物等量、生活和设施体系的生成品均安全分解、拆卸处置、回收再使用的特征。今天,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但是,按照欧洲国家的经验,在经济方面,绿色建筑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回收速度又相对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绿色建筑体系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多由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即使这样,一般也须若干年以后才会见到节约资源的价值开始大于用于生态方面投资的价值。这些都有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或者觉得力不从心。似乎这已成为一种规律,即如果一种新的思想或技术所产生的短期效益(如投资回报比)并不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那么即使它会有更好的长期效益(如低廉的建筑管理与维修费用,长寿命、节约资源等)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在建筑、城市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出现这类问题,特别在我国社会逐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它已成为社会的一道门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绿色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特别在开始阶段,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激励体制用以补偿开发商由于额外投入所带来的损失,绿色建筑的推广就是一句空话。

因此,应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4绿色建筑的技术观———技术与形式

绿色建筑是一个能积极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智能的、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气候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必须有赖于未来高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首先,环保节能型材料是绿色建筑所必须的,必须对现有建材和技术进行环保、节能评估,提出技术改良、更新措施,使之符合环保、节能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日益走向成熟,在绿色建筑中这些高技术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如建筑结构有可能引入有机体的原理,在混凝土中埋设光导纤维,可以经常地监视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况,自我修复混凝土可得到实际应用。建筑物表面材料,通过多功能的组织进行呼吸,可净化建筑物内部的空气,并降低温度,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可用于百页窗的调整或空调系统风口的开闭,自动调节太阳光亮,建筑物表面的太阳能电池,可提供采暖和照明所需要的能源,无论使用何种技术,绿色建筑总是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生产(recycle)等几个方面。其次,绿色建筑的形式必须利于能源的收集,建筑的外层将不再是“内部”与“外部”的分界线,而将逐步成为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界面。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将是多样的,尤其是外层材料将是高度综合、高效多功能的,而且,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高科技建筑环境。

绿色建筑是一个新兴的、动态的和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技术与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充实其意义。可以预言,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目前,绿色建筑意识已在许多国家引起重视。荷兰住房计划强调使用无污染建材;瑞典一家最大的住宅银行于1995年初宣布,只向绿色建筑贷款。

第15篇

生态建筑环境设计应该是在顺应自然、亲近自然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可再生性,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及消耗,创造舒适的、亲和自然的环境。作为设计者应该以保护自然生态资源的角度出发,以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设计。而不仅仅只考虑形象、美观的表面现象,生态建筑环境设计是讲究整体的、环保的、可循环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考。

为了实现建筑环境设计的生态化就要保证每个系统的绿色的可持续性,在建筑构建中要尽量的保有生态系统的原始面貌,针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设计,应该积极的采取恢复原貌的方式进行生态的系统重构,减少对周围建筑环境的影响。绿色生态建筑环境的设计要考虑水环境、能源环境、绿色建材、绿化配置及废弃物处理等系统。水环境系统。在设计时采用雨水收集器和室外污水处理循环再利用系统。可以把收集来的雨水进行处理转换成灌溉用水,卫生清洁用水等,室内外采用节水器具和设施。能源系统。积极鼓励借助自然环境使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源等。风能就是依据地区气候采用风车利用自然风力进行发电,没有污染、可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太阳能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光伏板收集将太阳辐射能,通过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转换成热能加以利用。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并且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地热能源是利用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来进行发电的,还可直接利用地热水进行建筑供暖、发展温室农业和温泉旅游等。地热能属于洁净能源,是可再生性热能。绿色建材。

建筑物室内涂料尽量避免无机化合物涂料的使用,采用无毒、无污染、无害、无挥发性、无放射性的材料,减少因使用有害材料造成的对周围环境及自然环境的危害。如使用环保涂料、硅藻泥、壁布、壁纸采用由自然原料制造的无害化物质。尽量使用天然可再生的材料并致力于可持续材料的创新。绿化配置系统。绿化布局合理,规划时要考虑因地制宜,从该地区所处的地形、地势和周围环境的实际出发,根据当地的气候、植被、物种的特性进行设计。在设计时要注重绿化的层次感、人文景观性、地区风格与建筑物相融合。考虑植物造景及绿化的容积率,有效的增加三维绿量,以景观绿化的社会生态性及自然生态性出发,坚持生态为主体,以人为本原则,发挥绿化配置系统在生态建筑环境设计中的更深层次的作用。废弃物处理。主要指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并回收、提炼、再循环利用,有效控制生活垃圾的污染,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周边生态环境,回归自然原貌。

2.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的层次阶段性,在想法上可以拓宽思路,但在规划设计的具体上应该考虑人们在接受新的设计,新的产物,新的形式等各方向的可预见性。人们在对新事物的认识接受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生态建筑环境设计也是这样。比如早期的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实用功能外,还采用了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庭院设计。当涂料成为居室装修材料时,墙面喷涂材料采用具有颜色倾向的装饰时,渐渐被人们所认同的接受形式发生相应的习惯性。因此,生态建筑环境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具体的实践中慢慢实现,创新性的设计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及规划策略。适用于现今的创新性设计是与未来设计相过度的基本形态。未来生态建筑环境设计是人类对社会回馈的一种实践性,也是未来社会所需要创造的一种特定表达的方式,并具有一定的探索及不确定因素。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