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审计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060(2016)02-0223-01
绩效审计是高校经济管理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也是缺乏高校各项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变化,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学校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再加上新经济时代背景的影响,导致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断显露处理,如何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已经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2]。下面,文章简单分析和总结高校在新经济时代下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并研究和探讨相应的强化对策,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绩效审计的效率以及对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更好的推进我国高校建设的现代化、科学化、可持续性发展。
1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绩效审计方面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1.1高校绩效审计的理论指导不完善
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其经济建设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重,导致高校管理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多数认为绩效审计的目的只是单纯的防止出现违规现象,没有真正认识到绩效审计工作对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导致高校一直以来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3]。同时,由于我国绩效审计的起步时间较晚,在体制、决策、管理等环节上的相关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这些也都导致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缓慢。
1.2缺乏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是从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统一、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要求,其审计工作的流程操作不规范、不系统,导致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低下[4]。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绩效审计制度,但由于参考资料、社会环境以及体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所制定的制度规范缺乏较强的可行性,无法真正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导致绩效审计制度形同虚设。
1.3高校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审计方法,不仅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极大,工作效率低下,也容易导致工作出现诸多错误。有些高校虽然已经构建了审计信息网络系统,但由于受到环境、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限制,通常只是简单的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核算,不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2加强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
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绩效审计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管理建设过程中,各地高校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2.1完善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基建、招生、融资以及后勤等工作上的市场化进程也越来越快[5],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结合新经济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和创新绩效审计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求实,不断拓展绩效审计的范围,研究和完善审计工作的理论指导体系,自觉调整绩效审计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并在高效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绩效审计工作,真正把绩效审计理念融入到高校经济建设的整体过程中来。同时,高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通过科研攻关、论坛交流等方式不断对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创新和改进绩效审计方法,从而使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更加的趋于完善。
2.2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制度体系
高校要结合审计工作要求,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立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绩效审计规章制度,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使绩效审计制度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不断提升规章制度的可行性、时效性和有效性,让审计工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绩效审核部门,调整和优化其组织结构,树立和巩固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真正将绩效审计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中来。
2.3提高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水平
网络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经济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运转、辅助办公、信息管理等方法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联动性和动态更新性,从而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水平。
3结语
绩效审计工作是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规范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各地高校必须要积极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制度、机制、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渠道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提高和强化,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高校经济的建设发展,使我国高校办学建设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经济化的良性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石勉.高校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27-28+30.
[2]靳海燕.我国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措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791-795.
[3]陈晓芳,崔伟.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9):28-30.
[4]张美兰.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2):110-111.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问题对策
绩效审计是高校经济管理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项组成部分,也是缺乏高校各项建设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不断变化,各大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这就使得学校的各项投入经费不断增加,再加上新经济时代背景的影响,导致绩效审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不断显露处理,如何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已经成为目前各大高校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2]。下面,文章简单分析和总结高校在新经济时代下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并研究和探讨相应的强化对策,从而不断提高高校绩效审计的效率以及对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更好的推进我国高校建设的现代化、科学化、可持续性发展。
1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绩效审计方面也面临了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1.1高校绩效审计的理论指导不完善
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一直以来其经济建设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重,导致高校管理人员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不足,多数认为绩效审计的目的只是单纯的防止出现违规现象,没有真正认识到绩效审计工作对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导致高校一直以来对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视不足[3]。同时,由于我国绩效审计的起步时间较晚,在体制、决策、管理等环节上的相关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这些也都导致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发展的缓慢。
1.2缺乏健全的绩效审计制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绩效审计工作是从属于财务管理部门的,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统一、明确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要求,其审计工作的流程操作不规范、不系统,导致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低下[4]。同时,有些高校虽然已经制定了相应的绩效审计制度,但由于参考资料、社会环境以及体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所制定的制度规范缺乏较强的可行性,无法真正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导致绩效审计制度形同虚设。
1.3高校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偏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足,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沿用传统的人工审计方法,不仅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极大,工作效率低下,也容易导致工作出现诸多错误。有些高校虽然已经构建了审计信息网络系统,但由于受到环境、技术、人员等方面的限制,通常只是简单的进行数据资料的录入、核算,不能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
2加强新经济时代高校绩效审计的对策
目前,针对我国高校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绩效审计工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管理建设过程中,各地高校可以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2.1完善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基建、招生、融资以及后勤等工作上的市场化进程也越来越快[5],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结合新经济时代要求,积极转变和创新绩效审计理念,与时俱进、创新求实,不断拓展绩效审计的范围,研究和完善审计工作的理论指导体系,自觉调整绩效审计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并在高效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贯彻落实绩效审计工作,真正把绩效审计理念融入到高校经济建设的整体过程中来。同时,高校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通过科研攻关、论坛交流等方式不断对绩效审计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积极创新和改进绩效审计方法,从而使绩效审计理论体系更加的趋于完善。
2.2建立健全绩效审计制度体系
高校要结合审计工作要求,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立和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绩效审计规章制度,并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以补充、修正和完善,使绩效审计制度更加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不断提升规章制度的可行性、时效性和有效性,让审计工作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的绩效审核部门,调整和优化其组织结构,树立和巩固绩效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而真正将绩效审计工作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中来。
2.3提高绩效审计的信息化水平
网络信息技术是新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高校经济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必须要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审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通过网络运转、辅助办公、信息管理等方法不断加强绩效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联动性和动态更新性,从而更好的提高绩效审计的效率和水平。
3结语
绩效审计工作是强化高校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规范高校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保障,因此,各地高校必须要积极加强对绩效审计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制度、机制、人员素质等多方面渠道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提高和强化,从而更好的促进和推动高校经济的建设发展,使我国高校办学建设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经济化的良性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石勉.高校绩效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02):27-28+30.
[2]靳海燕.我国高校绩效审计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应对措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791-795.
[3]陈晓芳,崔伟.高校绩效审计若干问题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9):28-30.
[4]张美兰.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0(12):110-111.
关键词:绩效审计 高校绩效审计 现状
一、高校绩效审计相关理论概述
(一)绩效审计与高校绩效审计的界定 本文对绩效审计与高校绩效审计的涵义界定如下:(1)绩效审计的界定。早在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开始研究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问题,其核心是强调政府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将对政府公共支出的审计称为“绩效审计”(PerformanceAudit)。由于各国绩效审计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受政治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各国绩效审计的做法和侧重点也不一样,对绩效审计的提法也各不相同。美国称为绩效审计,英国称为货币价值审计(Value-for-Money),加拿大称为综合审计,瑞典称为效果审计,澳大利亚称为效率审计,而我国倾向称为效益审计等。1986年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上,建议将该类审计统一称为绩效审计,并在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公营部门管理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的评价与监督。我国学者提出绩效审计的概念,主要是基于外部审计(特别是政府审计)的基础上进行定义的,其基本上也是借鉴国外的概念,但也有学者(娄尔行、汤云为)提出绩效审计达到了上述“3E'’标准之后,并不一定就能充分实现效益,因此,提出绩效审计是效益实现途径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可见目前我国学者对绩效审计的概念仍没有明确的解释和界定,在对绩效审计的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国际组织的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本文将绩效审计初步定义为:审计机关对公共资源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开展的审计。(2)高校绩效审计的内涵。综观国内外有关绩效审计概念的表述,从内部审计的层面上,基于高校这一特殊的主体,结合高校内部管理活动的性质与特点,可将高校绩效审计理解为:高校绩效审计是高校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内部管理的需要,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人们认知的共同标准,对其所属的学院、企业、机关部处、医院等单位的财务收支以及经济活动进行独立的审查、考量、分析和评价,确认其履行经济责任,配置、管理、使用学校资源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明确相关绩效责任,做出审计结论,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完善管理,提高高校效益的一种监控活动。绩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具体到高校绩效又有其具体理解:经济性是指高等教育资源利用的节约与浪费状态;效率性从宏观上讲,高等教育经济效率是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为取得同样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程度。即取得同样质量的教育成果,高等教育资源占用和消耗的越少,其效率就越高;反之则就越低。高等教育资源占有指高等教育过程所占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数量;而高等教育资源消耗,则是指高等教育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劳动量,既包括活劳动消耗量,也包括物化劳动的消耗量。从微观上讲高等教育经济效率是指某高等教育单位或者学校,其教育事业经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的利用效率,或称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效果更侧重于对成果的考查,强调的是活动的结果。高等教育成果不仅包括培养学生人数、毕业生数,而且包括学生就业情况、数量和质量、申报课题数目、社会认可程度及学校基本建设成果,包括教学场馆的建设和教学设备购置等。
(二)高校绩效审计的特点 高校绩效审计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绩效审计建议的前瞻性。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活动,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并且持续的时间较为长久。如科研经费、人才引进、人才培养的投入,其效益须经过社会检验才能确定。因此,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立足点应确立在正视现在与展望未来的基础上,通过评价当前经济管理活动的“经济”、“有效”过程,揭示影响未来效益的关键所在,提出富有前瞻性的意见与建议。二是绩效审计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目前高校绩效审计涉及的被审计对象有:单纯承担教育、科研任务的学院;承担管理职能的机关部处室;独立法人地位的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附属单位、经济实体;以及有资源配置的重点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等。经济管理活动的多样化决定了绩效审计具体目标的多元化。衡量经济效益可以运用价值指标,而社会效益、管理效益则难以从数量上加以概括。因此,高校绩效审计需要分析具体情况,根据具体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综合评价。
(三)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 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一是人力资源配置的绩效审计。人力资源绩效审计是指审计部门运用专门方法,对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利用和管理的效益性进行分析,以促进人力资源运营向低成本、高效率方向发展的活动。高校的人力资源配置主要包括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方面的人员配备,绩效审计的重点应围绕高校人力资源配置特点开展,针对人员配置开发系统性、群体相容性及人才选任等方面进行审计,人力资源效益审计不仅需要人员经费、科研经费投入和产出等会计资料,更需要人事部门及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档案报告等文字性资料,同时要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如座谈、调查、问询等辅助审计手段进行。二是管理责任方面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中心目标就是发现管理效益问题,确定责任,提出管理建议,强化公共管理部门的效益责任,从而促进管理部门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当前开展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涉及管理责任的一种审计,就其涉及的内容而言包含绩效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三是资金的绩效审计。内部审计通过资金的绩效审计将学校的财务管理状况、经济投入状况、经济实力做出全面详尽的论述、评价,针对资金使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及促进学校的发展服务。此部分绩效审计一般直接以货币价值形态为单位尺度来评价被审计项目的效益情况,运用的审计资料主要是财务资料。资金的绩效审计可根据资金的来源、用途等设立教育经费、科研经费、专项经费等审计项目,任何项目的审计重点都应以是被审项目的资金是否节约,经济效益如何考核评价被审计事项,值得注意的是要将资金的使用、产生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权衡,全面评价被审计事项。四是管理服务质量方面的绩效审计。涉及管理服务质量方面的绩效审计,主要涉及管理部门提供的服务状况,其主要是针对高校的机关部处等有关管理服务部门进行绩效审计。这类绩效审计内容的评价重点主要不是经济效益问题,而更关注服务效果问题。五是管理控制方面的绩效审计。管理控制方面的绩效审计主要涉及部门单位或审计项目管理方面的效益状况。如管理系统是否健全,财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系统和责任机制是否健全,有无健全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管理
是否科学,有无管理漏洞等。
二、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审计机关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人手,加以分析,落脚到经济效益的观念。1991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国家审计署明确提出:既要继续进行财务审计,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绩效审计”方面延伸。这是我国政府审计部门首次提出在审计工作中探索绩效审计,标志着我国绩效审计进入实验阶段。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我国审计机关将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模式的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发展到成熟还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样的绩效审计大环境下,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同样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审计工作仍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绩效审计只在审计高校基建专项资金时使用,对高校经常性经费的绩效审计尚未开展,实践中既没有明确高校开展绩效审计的内容,也没有完善的绩效审计标准,更没有完整的案例可供借鉴。目前在全国开展的高等院校教学评估是一种对高校的办学效率、效果性进行分析评价的制度,其与绩效审计有相似之处。前者侧重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后者侧重对高校财务指标的审计,二者可以充分发挥其共同性,开展合作,各尽所长,既能节省人力物力又可更好地为高等院校实现办学经济性、效率性与效果。
(二)高校绩效审计所面临的困惑 我国高校绩效审计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讲主要有:一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难以满足高校绩效审计要求。绩效审计专业性和综合性都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为复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求通晓经济管理、工程技术和电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高质量的绩效审计还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深刻地理解高校的各项工作,并有能力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对象的业绩,以对其做出深刻而中肯的判断评价。我国高校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的非均衡特点,这种人员配置状况已成为制约高校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将不利于对效益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二是绩效审计机制问题。确定并不断完善绩效审计规范是确保绩效审计质量及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在开展绩效审计的同时,要着手绩效审计规范的建设,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对绩效审计的方法方式、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有关的措施应形成制度,做到指导思想正确,措施规范到位。由于效益审计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有关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更是少,而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都较早地制定和颁布了效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的规范。因此,尽快制订出一整套独立的包括高校绩效审计在内的绩效审计法规体系,是我国大力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和实现依法审计的重要前提。三是高校绩效审计标准相对复杂。绩效审计标准是评价审计对象效益状况的判断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依据,与简洁明确的财务审计标准――财务会计准则和制度相比,绩效审计标准更为复杂。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权威的高校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事实上要制定这样的标准也比较困难,因为高校绩效审计与企业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其他专业审计有着很大区别,高校资金的使用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宏观效益、长远效益,无法直接量化经济效益。因此,要取得充分、合理的效绩效审计标准有一定难度,这一标准把握不好,无疑会影响高校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四是审计技术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内部审计技术还是以账项导向审计和系统导向审计为主,而开展高校绩效审计迫切需要在审计中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要求审计方法和手段也相应改变。但基于审计成本、习惯思维和技术配套等各种原因,许多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停留在传统手工查账的阶段,计算机在很大程度上只被用于简单的数据汇总或者文字和表格处理,而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测试和检验、对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等更高层次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尚未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全面展开,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的相对落后将影响审计效率和效果,难以适应开展绩效审计的需要。
三、高校绩效审计完善的建议
(一)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绩效审计所占的比例将会逐渐加大,而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相对较高,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基础作保障,因此,加大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绩效审计能力是积极推动这项业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高校一方面要抓紧现有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使其尽快适应效益审计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引进专业人才的同时,要选派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进行绩效审计专业培训。此外,高校可以借助专家力量,增强绩效审计的能力,弥补专门技术力量的不足。建设政治过硬、业务娴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高效的内部审计队伍,是推进高校绩效审计实现有效监督的基础。
(二)建立高校绩效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 由于高校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少评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效益标准,因此,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审计工作水平,建立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审计指标体系,已经成为高校绩效审计得以稳步推进的关键所在。这一体系应是多层次的,由法律法规、定额标准、工作目标和程序、预算等组成;而且该体系应是动态的,随着高校工作重心的变化和师生价值观的改变而调整;指标内容应包括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评价,应是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其科学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因此,在建立审计指标体系时,应考虑效益评价的特殊性,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一方面量化可以量化的影响效益的因素,以便于分析、比较;另一方面对无法量化的影响效益的因素,建立“优先实践”原则作为衡量标准。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内审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是一项相对很特殊的内部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其审计的目的就是在监督、监管和审核下,让其它建设部门和别人把某项建设或是某一部分工作按照制度和规章的规定做好,落实。按照国家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定,高校内部的审计人员有依法审核本校内基础建设项目的责任和权利,但往往高校的侧重点是教学和科研,对于基建工程的审计工作经验不足,实践能力不强,内部审计人员又少,审计力量薄弱,虽然在整体工作中也既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多不良现象也相继滋生,高校这块圣洁的土地也未能幸免,尤其是高校的基本建设工程更是炙手可热争抢之地,在不同程度上给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制造了障碍,使之也出现了不同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问题
高校建设项目内审主要是为了保障和促进建设项目可以按照规定和程序,高质量、高效率、有速度地进行。但在内审之中高校往往会把工程项目的造价与内审工作相结合,混淆了效益和造价,质量与工速之间的概念,而且也把内审工作标的定位偏差,在整个高校基建内审工作中建设项目本身的质量审查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高构基建管理工作的审查,以及管理质量和效果的审查才是重要的方面,而当前的基建内审往往只把审核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工程质量和决算的审查上,势必会扰乱高校基建工程内审工作的定位方针,内审定位偏离,扫尾也会导致审计人员工作方向错乱,审计职能作用缺失,审计形式单一,更不用谈审计工作之后,如何提出客观的、指导性及建设性建议了。
二、独立缺乏问题
高校的审计机构和部门一般成立都较晚,甚至有一些高校还没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即便是部门的设置,但是就高校基建工程这方面往往就没有专门的科室和专属审计人员,笔者为了调查这一现象,随机对全国的100所高校进行抽查,选取了其中的50所学校做为对象,通过这一调查,笔者发现几个问题,有一些很著名的高校审计部门在网上的主页都不存在,更不用说如何对外公开审计数据和结果了,甚至有一些高校虽然设置了审计部门或处室,但是往往会与政府的纪检机联合办工,再者,一些相对较小的,或是知名度不高的高校,其自己专有的审计部门的比率就越小,和政府纪检机构合办的比例就越大。这些现象不仅仅使高校自己的审计工作不能相对较为灵活的开展,有时还会和其它联合办工单位的审计工作混淆,再加之政府纪检单位的审计工作本来就业务繁重,往往对于高校基建工程这边的审核工作就会拖延和放缓,时效性就相对较差、工作效率也不会很高。
三、审计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市场非常繁荣,并且发展也基本成形,由业主、承包商、监理这三大建筑工程主体组成。面对着如繁杂的建筑行业市场,高校基建工程内部审计和管理也形成了对这三方有针对性的监督和审核系统,像建筑、学校管理、社会监理、审计部门以及其它外部系统等五大系统,而这五大系统就构成了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工作的主要大环境。当下,这一环境却不容乐观。首先是高校监管不完善,部门人力薄,审计任务重,监管不能全面顾及,所以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建设质量问题和管理疏松问题,再加之一些审计人员专业性不强,责任心又差,人浮于事,审计只走走形式,看看表面,更有甚者职业操守低,与施工方相互勾结,使审计结果虚假。其次,建筑市场紊乱,大部分的建筑行业都呈现出低糜肯瓶颈态势,同业间竞争恶劣,压价造价,在一定程度上给工程的质量造成了隐患,间接地损害了高校师生的基本利益。最后有一些社会监理单位或是监理机构资质不全,而国家对这方面要求又没有提上日程,大部分监理公司都是挂靠单位,监理市场混乱,监理人员参差不齐、松散、素质不高,也给本来就不乐观的内审环境又雪上加霜。
四、制度缺失问题
制度永远都是实践的方向和指示旗,只有健全的制度才能确保前进的正确性和时效性。可是当下,我国高校基建工作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同,缺失现象严重,使本来就是新生事物的高校基建内审方向盲目。笔者对述抽选的50所高校,再次进行调查,发现无论哪所高校者相应的制订出符合本校特点的一些内审规章制度,但就统计来看在全程跟踪,质量监控,审计公示等方面制度还相对薄弱,再加之,高校的这些工程内审制度的制订一般都以国家的审计制度和上级部门的要求而草拟出来的,其系统性、客观性和独特性有隙可寻。
五、审计质量问题
最后,内审工作的优劣程度、规模范围、侧重重点、客观科学、真实正确、完整全法等因互都决定着整个高校基建工程内审工作结果。而目前我国高校基建工程审计质量问题却不容忽视。首先是内容不全面,重点太局限,工程建设一般包括着像招标、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收工结算等等过程,但往往高校通常会把收工结算做为重点进行审计,只注重资金的流向和材料的使用,其它过程和审计步骤并没有列入重点审计项目。再者,审计工作前,资料收集不全面,资料正确性和真实性也有待考查,审计计划也不完善,后期跟踪不及时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参考文献:
[1]霍志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与操作规程[M].天津:天津大学,2008
随着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日益增加,高校管理层普遍提高了对基本建设资金的重视程度。为有效地降低建设资金风险,有些高校管理层要求学校内部审计人员积极参与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形成步步为营、点面结合的监督形势。这样的要求,一方面切实加强了审计监督力度,但另一方面,审计人员过多参与工程项目各环节的监督,弱化了工程管理人员履行监督的责任,工程管理人员容易形成反正有审计监督,自己就无需再参与监督的心理,这对工程管理人员从施工角度对质量、工期、造价的控制是不利的。同时,内部审计过多参与工程管理工作,一方面,从“裁判员”变成了“运动员”,审计工作失去独立性,无法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涉足众多非专业领域,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风险。例如,有些高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对勘察合同、设计合同或施工合同的审核。由于内部审计人员多数不是法律专业人员,同时,审计人员若未参与前期招标、考察等环节工作,其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由内部审计人员从事合同审核显然风险也是较高的。
二、注意区分施工管理工作与工程审计工作的履职范围
工程审计,一方面履行工程造价审计监督的职能,另一方面,可为工程管理部门和人员提供造价咨询服务。施工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由于工程管理需要,常常会产生造价咨询的需求,特别是施工过程中对新增材料的认质认价,往往涉及材料合理价格区间的确定问题。这时,工程管理人员就有可能向审计人员咨询。工程审计人员在提供咨询服务过程中,要避免代替工程管理单位对新增材料进行认质认价。这是因为,施工过程中的认质认价,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具体工作,工程管理单位应按工程管理规定和程序组织认质认价,办理相关手续。结算审计时,审计人员要对经施工单位和工程管理单位确认的价格进行审核、监督,确保工程造价合理。若审计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代替履行认质认价职能,结算审计时会产生自己审核自己的工作的局面,这显然与审计准则规定不符,影响结算审计的独立性,增加结算审计的风险。
三、结算审计中注意划分建筑安装工程费用与前期费用的界限
高校在开展基建工程结算审计时,审计对象是需要与施工单位办理结算的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通常不包括项目前期发生的费用,如设计费、勘察费等。这是因为按照国家《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组成》文件规定,建筑安装工程费用项目按费用构成要素组成划分为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具使用费、企业管理费、利润、规费和税金,不包括应由建设单位承担的设计费、勘察费等其他费用。因此,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在进行工程结算审计时,要将项目前期费用与施工单位结算费用分开进行审计。一方面,按照政府采购等相关政策,堵塞了前期费用规避招标的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清晰地评价建设安装工程费用的实际造价,为建设成本的横向比较提供准确资料。
四、将工程审计监督与服务相结合
关键词:审计学; 课程; 教学; 改革;
基金: 2017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17FJY015); 2017年河北省会计科研课题; 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 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 (201603120202); 2017河北大学存货审计案例立项; 一省一校专项经费; 2016年保定教育局内部控制手册研究 (2071-706800016056); 2016年河北大学管理学院科研项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业务变得更加复杂, 加强经济活动的审计, 维护市场的正常经济秩序成为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高校承担起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重任, 切实加强审计学教学质量。目前, 我国高校审计学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困境, 本文通过结合当前审计学教学现状, 分析审计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 对于高层次的审计人才培养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审计课程教学效果较差, 教学范围较狭窄
由于本科生有资格报考CPA考试, 很多高校审计课程所用教材为CPA考试指定审计教材。然而, 现在不允许本科生报考CPA考试, 但很多高校仍在继续使用CPA教材, 导致多数学生反映教材晦涩难懂, 为教学效果带来了较大影响。此外, 大多数高校审计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企业财务报表审计, 对于政府审计中的公共支出、服务绩效审计等内容的涉及较少, 使得审计学的教学范围较为狭窄。加之大多数高校对审计学重视不足, 将审计学归于会计学等所谓的大专业范畴, 开设的审计学相关课程相对单一, 相应课时较少,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审计学的教学效果, 对于高层次审计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 审计课程教学案例不足
我国高校目前的审计教学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 所用的教学案例较少且年限较长, 没有随着经济进步和企业发展得到相应的更新。另一方面, 当前高校老师由于教学任务繁重, 未积极参与到企业和政府的实际审计工作中, 致使积累的案例较少, 无法做到言传身教给学生实际工作中所应用的具体审计方法。同时, 因为受到学时的限制, 教师必须先保证理论的教授, 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整理和讲授案例中所应用的审计工具和审计方法, 无法确保学生的理论知识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 审计课程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符
目前, 高校中教师大多采用的是讲授式教学方式, 实际案例涉及较少, 单纯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审计学作为一门实践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学生应了解如何辨别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公允, 也应学习如何以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撑审计结论。但目前的教学内容只注重审计理论的传授, 未将这些理论和实际案例相结合, 学生即使拿到审计案例也不能在众多会计信息中提取出关键信息, 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降低, 也与高校培养能够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高层次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符。
二、高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 审计教材的改革
审计相关课程的教材除了邀请理论经验丰富的高校教师编写之外, 还可以考虑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审计专家进行编写, 保证学生不仅学习到丰富的审计理论, 也能够掌握完整的审计工作流程。同时, 由于审计课程的教材对于时效性要求很高, 当前正是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不断变化的时期, 因此, 教材的编写必须根据现行的企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进行及时的更新与修订。同时, 还应在课堂教学时引用相应的审计案例, 对于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在审计案例中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从整体上保证审计教材与审计教学目标相一致, 提高审计教材的完整性。
(二) 审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为解决目前审计教学的单一性, 可以在教学当中引入审计案例和审计项目的讲解, 加强学生辨别、提取会计和审计信息的技能。例如, 在讲解教材上关于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方法时, 可以将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的最新财务报表列出来, 针对这些实际存在的具体财务报表为学生讲授报表之间以及报表和总账明细账之间的核对等技术方法, 教会学生以审计的思路去看待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 帮助学生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此外, 鉴于实际中的审计工作较为注重团队审计, 因此, 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也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练习, 每一小组作为一个模拟审计团队分工合作, 小组内学生轮流体验不同的审计岗位。同时, 在教学中不仅要学习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内容, 还要学习政府部门审计等内容, 全面提高学生审计工作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 审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审计课程的积极性, 改变以往教师单独讲解理论知识的方式, 将一定的课堂时间分配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发言。比如, 在学习审计职业道德准则体系等内容时, 让学生针对课前所搜集的违反审计道德准则的具体案例进行发言, 使其认识到这些案例对资本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 有助于学生更加系统和扎实地掌握教材相关内容,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计思维方式和研究能力。此外, 高校可以考虑与企事业单位合作成立审计实践基地。审计课程如果仅仅学习单一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发现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审计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 需要学生针对具体实践环境对不同的审计事项进行分析和推理, 因此, 实践教学的方式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将在实践基地中搜集整理到的资料应用于工作底稿模板中, 完成内控测试和主要账项的实质性测试, 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审计软件, 例如用友、网中网等软件进一步熟悉审计的具体工作, 确保审计实践教学的系统性。除此之外, 高校也可以定期邀请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审计专家举办专题讲座, 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的审计研究和实践能力。
三、改进高校审计教学平台的建议
审计课程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较短时期的改进, 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 要保证审计课程教学质量的长远效果, 就应从根本上对审计教学平台进行改革。而近几年随着教育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慕课的兴起无疑为我国高校审计课程教学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慕课 (MOOC) 可以概括为一种在线课程模式, 它可以将众多优秀课程及资源在固定的网络地址, 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丰富课程资源。慕课作为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方式的结合体, 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 因此必须要加快建设这一新一代审计教学平台。
(一) 加大慕课教学平台的资金投入
慕课在高校教学建设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这一平台的打造需要投入足够的资金和核心技术来建立完备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在初步建立起慕课之后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运营和维护, 以保证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 建设慕课平台,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将传统课堂上由于课时限制而出现的审计理论, 整理总结为丰富而又生动的授课内容, 并且开展案例和实践教学,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各高校教师也可以在共享教学资源后进行分工合作, 一部分负责授课, 另一部分负责答疑解惑, 这样既能使学生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 又能学习到系统而又具体的案例分析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审计工作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果高校能够引入慕课这一教学平台, 便能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对于审计课程来说, 极强的逻辑性和晦涩难懂的教材使得学生较难充分理解, 而通过慕课,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审计课程, 在充分理解教材理论之后, 也能够及时扩充审计案例知识, 更加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
促进审计教学和审计实务工作的交流与合作, 将当前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胜任能力相联系, 将最近几年企事业单位的经典案例与现行的审计准则相联系, 将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注入到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中, 加快建设慕课这一审计教学新平台, 保证审计教学和审计实践不脱节, 是培养出更多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操作能力的高层次审计人才的主要途径, 因此也成为我国高校审计教学研究的主要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冬.浅析《审计学》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贸实践, 2017 (10) .
[2]徐向真, 陈振凤, 吴兰飞.我国大学审计学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改革措施[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3 (1) .
[3]谢志明, 易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3) .
【关键词】 高校;专用基金;审计;对策
专用基金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它的来源具有特定性,按规定主要从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以及单位结余中提取形成,专款专用。高校的专用基金除了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等,还包括用于在校学生的勤工助学基金、奖贷基金和用于学校发展建设的修购基金等。在近几年的高校联审中发现,部分高校有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挪用学生奖贷基金、违规结转“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未按事业收入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一、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A大学财务处在2007年的“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中列支了建计算机机房款94万元,建水箱款15万元。同年,该校将107.7万元从“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科目调入“代管款项”科目。
B大学学生处于2007年使用专用基金――勤工助学基金100万元及资助费28.5万元,用于购置音响设备,装修建立了一个学生活动中心。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勤工助学基金是国家为关心学生,规定从教育事业费和事业收入中提取的专用基金,用以支付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报酬以及对困难学生的资金补助。在1994年设立此基金时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就以“教财[1994]35号”文下达了《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其中第三条规定:“勤工助学基金应专项管理、集中使用,不得挤占和挪用,切实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一定强度的经济资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2000年7月30日河北省教育厅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资助高校特困生工作的通知》[2000]8号文件)第二条“……从收取的学费中提取资助特困生和开展勤工助学的资金的比例提高到10%,其中5%作为特困生补助金,5%作为勤工助学基金,各高校要严格按规定比例提取,不得漏提或少提”。上述两校将勤工助学基金分别用于建计算机房、水箱和学生活动中心,不仅违反了上述规定,造成挤占挪用勤工助学基金,也损害了学生利益。A大学将勤工助学基金调入“代管款项”的做法不符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320号科目“专用基金”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按照规定计提、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的收支及结存情况”和第230号科目“代管款项”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接受委托代为管理的各类款项,包括党费、团费、学生会会费、学会会费、工会会费等”的规定。
审计组要求上述两校按规定金额归还被挤占挪用的勤工助学资金,调整“勤工助学基金”和“代管款项”科目,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二、挪用学生奖贷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组在对某学院实施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时查明,该学院2006年在“学生奖贷基金”科目列支办公费、学生活动费和招待费等合计81.4万元。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学生奖贷基金是国家为奖励优秀学生和帮助困难学生筹集求学资金完成大学学业而设立的专用基金。该校在“学生奖贷基金”科目中列支办公费、学生活动费和招待费等做法违反了《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七条关于“学生奖贷基金是按照规定提取的用于发放学生奖学金和贷款的资金”的规定,造成挪用学生奖贷基金,损害了学生利益。
审计组责成该校调减学生奖贷基金支出81.4万元,用事业结余归垫,今后必须保证该基金的专款专用。
三、虚报“211工程”设备投资完成额,违规结转“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审计机关对某大学实施2006年度财务收支审计,发现该校“211工程”专项资金的下列问题:一是该校2005年末虚报“211工程”设备投资完成额4 512.5万元,除2006年实际完成并交付使用各类设备1 788.3万元外,至2006年末仍有2 724.2万元虚列数未冲减。二是该校财务处2006年末将“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1 054.9万元(含2005年结转数)转入“事业结余”,又分配记入“事业基金”。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上述问题第一条不符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财会字[1995]45号)中有关“设备投资”科目“核算建设单位发生的构成基本建设实际支出的各种设备的实际成本”的规定。根据审计署、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建设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审计处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审投发[1996]105号)第十六条“虚报投资完成额,虚列建设成本,隐匿结余资金等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和现行会计制度作调账处理;情节严重的,建议有关部门对有关负责人给予行政处理”的规定,审计组责成该校按规定对虚列的投资额如数冲减,作调账处理。
上述问题第二条不符合国家计委、国家教委、财政部《“211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教财字[1997]12号)第十二条关于“211工程中央专项资金年度计划应确保按期完成,如有特殊情况,未完成部分经批准后,可结转下年使用,不得挪作他用”的规定,也不符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341号科目“事业结余”关于“本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在一定期间除经营收支、未完专项项目收支以外的各项收支相抵后的余额”的规定。审计组责成该校将上述“211工程”专项资金结余从“事业基金”中调出,专款专用,尽快完成建设计划。
四、未按事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
(一)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某高校所在省的《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10%计提“修购基金”,分别以5%列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支出。该校2006年度事业收入1 308万元,应计提修购基金130.8万元,该校未予计提,因而增大了年末结余,多计提了职工福利基金。审计组将此问题提交学校主管部门解决。
(二)审计依据及结论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七条指出:“修购基金是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在修缮费和设备购置费中列支,以及按照其他规定转入,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第二十八条指出:“各项基金的提取比例和管理办法,国家有统一规定的,按照统一规定执行;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确定。”据此,该校应按所在省的规定计提“修购基金”。
目前未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一定比例计提修购基金的高等学校为数不少,此做法是否违反规定也难以定论。这是因为:《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实施后,教育部尚未有关必须计提修购基金的配套文件;修购基金与其他某些专用基金有所不同,如按规定计提“学生奖贷基金”和“勤工助学基金”是为了保障学生的权益,而控制计提“职工福利基金”的比例是为控制消费基金等;尚有一部分高校的主管部门未对计提修购基金的比例作出规定。
五、规范高校专用基金的对策
(一)明确任务、制定目标
高校财务部门是学校的一级财务机构,肩负着统一管理学校各项财务工作和记录、反映学校自身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工作的重任。学校财务部门应在明确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主要任务的前提下,制定自身的管理目标和核算目标,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将某些财务管理任务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督促这些部门制订相应的管理目标和核算目标。定期检查目标完成情况,核对汇总有关会计资料。通过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向校长负责,保障校长顺利履行学校财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明确目标,加以检查,诸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上的问题就能得以避免,或可减少。
(二)不断完善财会规章制度
健全的财会规章制度及保证其正确执行是完成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任务的有效保障。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繁杂,新的问题也会不断出现。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的经济形势,在遵循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新的财会规章制度。修订不合时宜的规章制度,以保障学校经济活动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如学生奖贷基金、勤工助学基金等如何管理,需要明确规定。同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当前,尤其要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制度,使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出现违规、违纪、违法问题时能按章追究责任,以增强干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感,使其努力做好各项经济工作。
(三)加强财经法制教育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高校经济活动同样要受国家财经法规和本校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承担经济管理责任的干部需要有法制观念,要懂得财经法规。高校的领导干部和院、系、部、处等中层干部大部分由教师转岗担任或兼任,他们之中不少人对经济工作接触不多。但部分干部上岗后就不同程度地承担经济管理工作和经济责任,因此完全有必要将财经法制教育、主要财经法规和经济管理基本知识的学习纳入干部上岗培训的内容,平时也应定期学习。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违纪违规现象的发生,使学校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促进学校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设备采购;审计;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271-01
0引言
高校的实验室是国家开展基础研究、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仪器设备则是承担上述任务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国家对高校教育事业经费的加大投入,高校从国外订购的设备逐年增加。进口设备相较于国产设备而言,其产品的精确度、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具有明显的优势,当然价格也昂贵。提高进口设备的使用效益,才能更好的为高校教学、科研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但进口设备在日常采购管理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给国家和高校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1进口设备采购审计发现的问题
1.1 未开展实质性的进口设备论证工作。按照福建省的规定,实行公开招标或招标金额为50万元以上的进口设备,由省政府采购办负责邀请4名专业技术人员和一名律师,对该设备进行采购论证。专家是随机抽取的,到场的专家如果对高校基本情况不了解,对拟采购的设备没有一定的了解,很难在现场做出该设备是否必须采购、是否是先进技术的代表等的结论,只能对设备的技术参数和商务条款进行论证,做出进口设备准确性和稳定性高于国产设备评价。至于由各高校自行开展的设备论证,一般由校内专家或校外专家组成论证小组,校内专家抹不开面子,不愿意出具否定意见,校外专家则与省政府采购办邀请的专家存在同样的问题。此外,校内外的论证未重视设备使用、保养实验员的配备要求。
1.2 高校设备管理部门人员的素质不适应进口设备采购工作。高校设备管理部门的人员很少有电子、机械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对仪器设备的性能、技术参数等不熟悉。一般的工作人员仅仅是依据政策对设备采购进行行政化管理,无法对用户教师提供的设备指标参数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口设备采购的质量和效益。
1.3 招标前对拟采购进口设备了解不足。高校在拟采购进口设备时,一般会向兄弟单位了解相关设备的性能、使用情况、采购价格等情况,也会采取向供货商询价、出国考察等形式,为设备采购做好基础准备工作。但现实是供货商从来都没向学校设备主管部门亮过价格底牌,售后服务也是讨价还价,同时极力夸大设备的优点,却对缺憾之字不提。拟采购的进口设备质量到底如何,是否适合高校使用,只有到设备使用过程中才能了解。
1.4 外贸业务票据不齐全,合同执行不严格。进口设备采购需要高校与供货商和外贸商签订三方协议,约定货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从多数高校审计情况看,在实际付款时,由于工作人员对外汇业务不熟悉,没有要求外贸商提供为购特定设备而购汇并付汇的银行凭证,致使审计人员无法认定外贸商何时为特定设备购汇并付汇,无法正确计算汇兑损益。
1.5 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较普遍。高校一般较重视经费的争取和使用,而轻视设备的合理配置及使用效率,设备购置的的标准越来越高,设备闲置浪费也越来越多。同时,高校对设备管理缺乏认识,未设立常设监督机构,监督走过场,对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
2加强高校进口设备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健全进口设备管理的规章制度。一是建立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涵盖采购、使用、处置、监督的每一个环节,并将制度对外宣传和展示出来,便于广大教职工照章办事,同时接受师生员工的监督。对每台进口设备建立完整的档案,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与售后单位取得联系。二是建立资产处管理,财务、监督、审计部门监督,设备使用部门承担日常管理责任的管理体系,加大责任追究机制,对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浪费的人员,一经发现,决不轻饶。
2.2 建立进口设备使用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高校用于进口设备购置的经费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性资金,作为公共资金,就要求学校在开展采购活动和使用公共资金的过程中,不但要关注过程,确保合规性,还必须对资金使用的结果负责。因此,高校应构建一套适合进口设备采购的绩效评价体系,以科学、全面地考核进口设备采购绩效,使学校采购的管理者据此制定科学的规划,改进规划绩效和受托责任,改进流程,提高学校采购资金使用的效益、效率和经济性,实现学校采购的管理目标。
2.3 积极探索建设有效的实验室与大型进口设备管理共享体系。建立大型进口设备共享体系,有利于进口设备合理布局,规范管理,共用共享,加强闲置进口设备的调剂使用,有利于促进大型进口设备高效配置,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形成资源共享与开放的机制,提高大型进口设备共享率和利用率。
2.4 提高设备主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相关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的培养,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包括商务谈判、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学习,了解相关仪器设备的类型、性能、特点和用途等,以适应高校事业的飞速发展。
2.5 重视设备使用、保养实验员的培养。高校实验室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它拥有先进仪器设备的多少,环境条件的优越与否,更重要的是要看它是否有一支政治素质强,技术水平高的实验技术队伍。高校要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实验员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的培训、考核和技术等级晋升办法。对于在实验教学、实验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应予以承认和奖励。从技术、创新意识、管理才能、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努力培养优秀的进口设备使用、保养实验队伍。
总之,高校设备管理部门应充分认识到高校设备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要想真正把高校设备管理好,只有时刻把服务教学科研一线作为管理的出发点,此外还应积极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管理意见,规范高校设备管理运作。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
[2]杨中浩,刘艳兰.高校进口设备工作探讨问题[N].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1).
关键词:高校;项目投资;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152-02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加强对当地高校的扶持力度,鼓励高校加强基本建设投资,进一步提高学校各类软硬件设施建设水平,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奠定基础。
一、高校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现状
由于政府一直坚持教育兴国理念,而且近年来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因此,迫使高校建设日新月异,政府及社会各界不断加大对各类教育的投资力度,高等教育投资领域吸纳了很多资本投入。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教育事业总投入约6 296万元,而1992年国家财政对文教科卫事业的总投入才2 273万元,相比之下,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高等教育经费逐年增加。但各高校在经费使用及规模建设上却普遍存在严重问题。审计部门公布的1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显示,18所高校债务总额72.7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45%,其中基本建设形成的债务占82%。一些高校在扩张过程中盲目贪大求全,过分注重园区面积的扩大,而师资、图书等软件条件滞后,结果必然导致办学质量下降。教育质量是学校安身立命之本,而各类投资的最终着眼点也在于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在进行高校项目投资审计时,不能不把教育质量的好坏作为评判的标准之一。
从目前高校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见,我国政府审计部门在对高校建设的监督中,注重财务收支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防止出现挤占挪用、贪渎等行为,加强了廉政方面建设,而不注重项目绩效的审计。如果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实施绩效审计监督,或许就可以防止一些项目的盲目重复建设,可以提高投资的效率和效益,使同样的投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二、高校项目投资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绩效审计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要真正建立起独具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尚需一些时日。因此,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开展项目投资绩效审计,其理论与实务方面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还难以满足高校项目投资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因为项目投资绩效审计不同于一般的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它的专业性和综合性都较强,所采用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更为复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其通晓经济管理、工程技术和电子数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高质量的绩效审计还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深刻地理解高校的各项工作,并有能力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对象的业绩,以对其做出深刻而中肯的判断评价。在实务中,大部分的审计人员是财会专业出身,对其他专业知识可能并不了解,这势必会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进行和结果的评价。我国高校绩效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技能素养差距大的非均衡特点,这种人员配置状况已成为制约高校项目投资绩效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将不利于对项目绩效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
2.相关审计制度不健全
在开展绩效审计的同时,要着手绩效审计规范的建设,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和具体的操作指南,对绩效审计的方法方式、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有关的措施应形成制度,做到指导思想正确,措施规范到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法规体系适用于绩效审计,已出台的法律、法规中涉及绩效审计的内容较少,有关高校绩效审计的内容更是少的很,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的条块、部门和地方利益的冲突,更是加大了开展真正意义上的绩效审计的难度。相关职能部门对建设项目监督职能交叉,审计法与合同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规章之间存在不一致之处,缺乏对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使得绩效审计的成果很难落到实处,审计工作应有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而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来看,凡是绩效审计开展得较好的国家都较早地制定和颁布了效绩效审计准则及相关的规范。
3.审计标准模糊
绩效审计标准是评价审计对象效益状况的判断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客观依据。因为高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上的各项投入所显示出的效益或者叫产出,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例如,在图书馆建设上,投入了数百万资金形成的建筑物和图书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它对学生思想、道德及学习的影响和对教师科研的影响是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的。因此,高校在项目投资领域所投入的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性如何,与一般企业投资具有不一样的评判标准,不能用对待企业的那样的标准来衡量高校项目投资的绩效。高校资金的使用主要是体现社会效益、宏观效益、长远效益,无法直接量化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也只能是模糊的(不包括那些能用数量衡量的教学、科研成果)。目前,对建设项目的绩效大多是参照被审计项目的内部管理标准进行评价,将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项目建设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对比分析。一旦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本身存在缺陷,由此得出的结论就很难保证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4.具体审计方法针对性不强
绩效审计目标和标准是多样的,针对不同的绩效审计目标,具体审计方法应该是不一致的。绩效审计方法是一般审计方法和各种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在绩效审计的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常用的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主要有6种,即:审阅法、观察法、访谈法、抽样和案例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具体选用哪一种方法,审计人员须根据不同对象、内容、目的和要求灵活选用。有时各种方法在运用时并不是单一进行的,譬如对“文件查阅”时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文件审阅”,同时也要收集“二手资料”。但在审计实务中,囿于一些方法使用条件的局限或是成本的考虑,很多更能有效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无法运用。
5.审计效果不明显
虽然各地审计机关对一些高校建设项目进行了审计,但发现审计之后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基建项目投资一般分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招投标、签订施工合同、设计变更等几个环节,而审计机关一般在最后阶段进行审计,很多建设项目已经基本竣工,即使查出一些问题,也没有办法将已经完工的工程推倒重做,或是将已经采购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退回。所以,在审计监督上就具有事后监督而少了事前和事中监督的重要作用,而且因为审计部门并不是执法部门,审计中发现的违规违法问题仍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去处理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时滞性外,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审计效果不明显,就不能完全发挥审计的所有职能。比如,在发现建设项目违反招标投标规定时,对这些违规做法的处罚不够严厉,无法对后来者起到威慑作用。如肢解工程项目招投标情况、工程材料未按规定执行招标采购手续等。审计部门在开展投资绩效审计时,尽管已经逐步将对建设项目的招投标审计纳入审计范围之内,但执行力度不够,处理时一般也只能向有关部门反映及建议主管部门处理,导致在高校建设项目投资领域中,项目招投标违规现象屡禁不止,随之带来的后续问题也难以完全解决,使得项目投资的绩效也难以提升。
三、解决高校项目投资绩效审计问题的思路
以上关于在高校项目投资绩效审计中存在的诸如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不高、相关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标准模糊、审计方法针对性不强、审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就必须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其执业水平和能力,采取更有针对性和更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还有一些工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去完成,譬如建立健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但是,要使高校项目投资绩效审计工作最终达到理想的审计效果,能够找出项目投资中存在的问题,给相关单位和部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首先必须界定高校绩效审计中评价项目投资绩效的判断标准,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祁敦芳,叶鹏飞,叶忠明,王冠英.政府绩效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关键词 重大项目 经费审计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lated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University
Funding on Major Projects Audited
JIANG Hu
(Shanghai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Office, Shanghai 200444)
Abstract In order to regulate the use of project funds, major project fund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to go through when concluding a financial audit, financial audit by directly determine whether the project can proceed smoothly finished.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ajor projects of various types of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university audit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university-related funds put forward management proposals.
Key words major projects; funding audit; countermeasures analysis
1 高校重大项目审计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1 没有落实上级部门的经费管理要求
现在高校重大项目的来源广泛,各个上级部门对于专项的管理要求也各有差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对上级部门的管理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在专项审计中就较难通过,甚至导致项目无法顺利结题。比如:有些重大专项经费管理中要求按任务书中各个任务和子任务的经费单独立卡进行核算。即如有一个单位在该项目中有3个子任务,按要求每个子任务经费都应单独立卡核算,如果这3个子任务经费都入到一个账户中,就与上级的要求发生冲突,审计时势必会受到质疑。
1.2 外拨经费管理不当①
高校重大项目审计时在外拨经费管理方面主要集中的问题有:①预算中未列明的经费违规外拨;②合同中规定应外拨的经费,实际未外拨,个别项目实际外拨金额与合作协议上规定的金额不一致;③经费外拨时,无法提供规范合同等财务有效凭证,或外拨单位提供的收款单据不合规等情况;④部分项目的任务书或合作协议中均未列明项目合作单位及外拨经费明细预算,导致对外拨的合作费开支缺少监督等情况,导致项目审计难以通过。
1.3 自筹经费实际未到位
现在高校重大项目经费审计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自筹经费问题。这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提供虚假自筹资金承诺,很多项目负责人在申报项目时为了申报成功,按申报要求,在预算中加入了自筹经费,而申报成功后项目实施阶段自筹经费未到位,待审计时随便拉几笔与此项目无关经费冒充自筹经费;还有些项目批准预算中的自筹经费来源,与实际自筹经费来源不一致,此类虚假自筹经费自然无法得到审计认可。
1.4 预算与支出相差较大
笔者还发现在重大项目经费审计的过程中,让审计人员和相关项目负责人双方都比较头疼的顽疾就是科研项目经费的实际支出与预算偏差较大。笔者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这里存在着两方面的原因:(1)各类支出及预算变更管理审批流程不完善。高校重大项目审计中发现,很多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购买的材料及设备类型等与批准的预算说明不一致,这类支出在审计中也会遭到质疑。如果没有详细的说明及规范的预算变更审批,此类支出也往往不被审计认可。(2)项目负责人对于某些经费支出的范围规定不了解,导致不合理支出。比如很多项目负责人将燃料动力费误解为汽油费。项目组举办的与项目任务有关的会议支出才可在会议费中列支,而有些项目负责人将参加与项目(课题)研究任务相关的国内学术会议的支出也列支在会议费中,其实应在差旅费中列支。又比如在国际合作项目中的外方投入经费是指外方投入的由中方支配和使用的资金。如这类项目中的外方投入经费中方单位无法支配,那么则这部分外方投入经费将无法得到认可。
1.5 与审计人员缺乏有效的沟通
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深层次知识,而审计人员受专业所限,缺乏相关专业知识,有时比对预算难以做出恰当、准确的审计职业判断。针对审计中有争议的支出,需要项目负责人与审计进行必要的沟通,说明这类支出与项目任务的关联性,争取得到认可。但是有些项目负责人疲于应对科研项目研究,忽视项目审计,安排不熟悉项目的人员来与审计人员沟通,错过了沟通时机,导致很多支出不被审计人员认可,无法顺利通过财务审计影响项目结题。
2 应对高校重大项目审计中问题的相关建议
2.1 加强经费支出的审批流程管理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内控制度的建立并不完善,许多高校对科研项目经费拨入、使用、结算等流程中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并没有较完善的制度予以控制,因此为了更好地监管预算中的各类支出,重大项目的经费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费支出的审批管理流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1)高校多个部门联合管理重大项目经费支出,规范材料费、设备费、会议费等各类支出的审批流程,比如设备费支出即科技处提供科研项目预算信息,设备处审核购置固定资产是否符合预算要求,相关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统一管理,财务处严把最后支出等。(2)规范经费预算变更审批程序。重大科研项目攻关时间长,变数较多,当批准的预算如确实需要修改时,必须严格按照管理办法进行变更,严格杜绝随意变更预算。在这里特别要加强科研部门的告知职能,提醒项目负责人如需调整预算,需在项目实施期间的相关时间节点,及时提出申请,以免产生由于错过时间无法申请调整经费预算的情况。(3)加强二级单位的经费管理工作,保证学院等二级单位的知情权。比如材料费支出,从知识背景的角度来说,判断此类支出是否依据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学院更有发言权及审批权。建议这类经费应由学院审核,管理部门认可后支出。健全经费支出监管制度,可以有效减少经费支出与预算偏差大的现象。
2.2 加强项目外拨和自筹经费的管理
加强外拨经费的管理,在于加强外拨经费的拨出程序管理,即需要加强合同管理,经费外拨必须有相关合同支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为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审核合同的规范性是管理外拨经费的一项重要内容。审核合同的规范性包括审核此笔外拨费用是否列入科研项目预算,订立的合同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准确等。
自筹经费一直是审计中的要点,必须在项目申报时承诺予以仔细落实,从学校、学院等层面进行统筹规划,确保项目有自筹可配,不开空头支票。
2.3 加强与审计人员的沟通
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必须对经费审计予以高度配合,保证审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审计人员缺乏科研专业领域相关知识背景,如果没有有效的沟通机制,将会导致审计对经费支出合理性、支出费用相关性认定困难。因此每次重大项目的审计,高校的科研管理与财务部门联同项目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关于科研经费支出是否相关、合理,提供相关材料并通过沟通使审计人员做出恰当、准确的审计职业判断,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也可针对审计中暴露出的问题,积极进行整改,便于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办法。
2.4 完善重大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②
针对重大项目审计中暴露出的很多问题,很多专家提出要建立高校重大项目的全过程内部跟踪审计,将有效解决预算执行偏差问题。通过校内审计等内部跟踪经费的支出、日常核算、经费结算等方面,从根本上保障项目经费预算的有效执行。
2.5 加强财务法规知识宣传
笔者认为单单从制度上加强经费监管是有限的,必须加强财务法规知识宣传。学校职能部门应及时就科研项目经费政策中发生的新变化进行广泛宣传告知。通过网站及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财务法规知识,着力提高项目负责人的法律和经济责任意识,让科研人员切实认识到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危害性,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经费违规支出现象。③
现阶段对于高校重大项目审计越来越严格,高校的项目管理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高校只有在健全经费管理制度并完善经费支出监督机制,加强财务知识宣传等方面积极努力,杜绝审计中相关问题的发生,才能保障重大项目经费规范、合理、有效使用,才能使重大项目顺利完成财务验收及结题验收。
项目基金: 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
注释
① 黄杨.审计视角下现代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研究――基于Z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案例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4(4):19-23.
[关键词]高校建设工程;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介结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201
1 高校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跟踪审计存在的问题
1-1 中介机构选择不当
作为建设工程中的委托者以及实行跟踪审计的执行者,中介机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使得跟踪审计的质量得以提高,最为有效的一个途径是选择合适的中介机构。现在,许多中介机构不具备提供全过程跟踪审计咨询服务的能力。部分中介单位人员专业技能不强,这突出体现在造价编制存在严重的弊端,现场施工经验匮乏等方面。一些单位人员甚至对工程全过程审计业务没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一些甚至从来没有加入到工程全过程审计工作中来。然而,跟踪审计的质量的好坏与审计人员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中介机构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在审计中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表现为矫枉过正,片面地追求审减率等,这些做法极大地损害了工程的利益。这样造成的最终结果为危害学校审计工作,导致学校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1-2 中介机构独立性受限
一般而言,审计具备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独立性,它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的进度。社会跟踪审计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在具体的工作中体现其独立性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跟踪审计时,社会跟踪审计单位必须安排专门的审计人员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观察并且收集意见。此过程中需要把收集到的意见等信息向高校审计部门反馈,同时高校审计部门必须及时向上级的指挥部门报告情况。在处理工程建设的细节问题时,社会跟踪审计单位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仅仅是建议和参考。除此以外,在进行跟踪审计时,由于校方领导之间的意见存在冲突,可能会出现工程变更、款项支付等方面让步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1-3 中介单位检查监督和关键点把握不到位
在整个工程的跟踪审计过程中,委托单位的检查监督是实现跟踪审计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缺乏对中介机构以及人员的有效监督,在关键问题上,例如合同、材料核价、工程索赔等,存在控制不合理的现象,使得整个工作的质量大幅降低。
1-4 缺乏一套完整的跟踪审计资料
与普通的工程监理单位比较,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是新发展起来的一类企业,不管是其经验和规模都存在着较大差距。所以,在实际的跟踪审计工作中,审计资料还有待完善。尤其是针对新校区一些工程项目较多、建设工期较长等问题,更应引起重视。在建设过程中,如果跟踪审计资料的进度缓慢,将会导致资料缺乏,隐蔽签证内容不全面等新问题的产生,这些都给跟踪审计的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5 没有一套完整的质量评估体系
顾名思义,跟踪审计主要观察的对象是工程管理活动中参建主体,具体内容是观察其是否履行委托责任。通常,中介机构监督质量的好坏无法直接使用硬性指标来评估,但是目前,也缺乏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其进行衡量。因此,内审部门只能采用表面形式和直观材料来预测效果。这样一来,因为没有实际可行的考核标准,审计工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2 提高跟踪审计质量的措施
2-1 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进优秀的咨询单位和审计人员
现在,许多高校的领导没有正确地意识到跟踪审计的优点,仅仅是将它作为一种形式,或者是应对上级领导考核的一种方式。在对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选择时,仅仅只是考虑到审计成本,以成本的高低作为判断标准。为使跟踪审计工作的质量得以提高,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仔细地评估所选企业的质量、业绩、信誉、管理水平、跟踪审计方案等多种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评分制对所选中的单位进行比较,以便选择出最符合学校发展状况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
2-2 发挥学校内审部门的纽带作用
第一,根据项目的投资规模、难易程度等,给中介单位审计人员适当的时间熟悉工程资料,提出有疑问的地方,接着确定出一个时间,邀请学校基建部门现场代表共同深入现场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防止施工单位与中介单位审计人员私下往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客观性。
第二,等到中介单位评估出初审结果后,必须要求其提供书面材料,包含的内容要有结论问题、签证理解歧义问题等,以便学校作出一个全面的分析,给后续的工作打下基础。
第三,如果施工单位不赞同初审意见,则需有关部门现场进行协商并加以解决。内审部门需要安排专门的人员全过程参与,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出现相互串通的状况,保护学校的权益。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套用子目、取费等方面有一定的问题,可以邀请建设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参与到工作中来。
第四,高校审计部门和高校工程建设相关部门之间,应进行一定的交流。增强高校领导、工程建设相关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其加强对跟踪审计工作的进一步认识,给委托跟踪审计工作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2-3 制定一套完善的跟踪审计模式
中介机构受学校委托实施跟踪审计,如果长期依靠外审人员这种单一的跟踪模式,其行为在学校基建部门和施工单位之间不会长期保持完全的独立性,有可能产生审计合谋行为。而内外审计人员结合的跟踪审计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预防这种行为的发生。中介机构应在学校内审人员的协调和配合下,提出自己的跟踪审计咨询意见,然后再由内审人员把咨询意见及时反馈到基建部门。在这种模式下,内审人员和外审人员分别承担不同的责任,做到内部相互监督,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2-4 扎实抓好咨询单位跟踪审计质量的检查
一是出勤和坚守岗位情况的检查;二是合同审核、审计日记、工程签证、索赔审核、进度款支付等审计资料质量的检查;三是周报、结算工作小结、项目完成工作总结的检查;四是工程结算、决算结果准确性的检查。日常检查由审计监督小组负责,要求每周现场检查监督协调不少于2次,分管领导每周现场检查监督协调不少于1次,还要不定期现场检查。
高校建设工程内部审计(以下简称内审)是为了规范高校基建工程、修缮工程及其他工程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工程建设资金,保证工程造价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维护学校的合法利益。然而在内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及时的解决,才能真正发挥建设工程审计的作用。
2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和内部审计
高校建设工程审计是指省教育厅和省属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对建设项目各阶段业务管理活动的合法性、适当性、有效性进行的确认和评价活动[1]。内部审计是高校内设的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对本校工程项目的造价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所进行的审查和监督,并发表审计意见,出具工程项目造价审计报告。
3 内部审计的基本原则
高校内审应遵循以下原则和方法:
①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对工程项目实行全方位的审计监督;②技术经济审查与审计控制、审计评价相结合;③控制工程造价与促进工程管理相结合;④加强与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工程监理等机构的协调与沟通;⑤工程审计以内部审计为主、社会审计为辅;⑥从事工程项目审计的审计人员,应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条件,并取得相应的资格。
4 内审的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内部审计内容涉及前期准备阶段、施工建设阶段、竣工结算阶段以及竣工决算的审计,旨在全面监控工程项目从建设到投产的整个运作过程,确保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按流程操作,避免工程纠纷。
4.1 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审计 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审计主要包括:参与前期论证、设计阶段审计、招投标阶段审计、工程合同审计。在工程前期论证阶段,重点审查工程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可行性、投资估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审批手续是否齐全,各单位是否具备可靠的资质;项目资金是否合规合法,以及资金是否落实。在工程设计环节,参考工程设计合同,审核合同中规定的工程内容、各项费用的标准和金额。其次,对设计概算进行审核,看其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投资规模是否超计划或者工程设计是否超标准。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应对工程招投标程序进行审查,综合审查招标文件以及评标办法、竞标单位的资质、标底,并全面监督整个招投标活动。督促招标单位与中标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签订合同。在工程合同审计阶段,审查合同订立的形式、方式是否符合规定,审查签订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合同主体、内容是否合法。
4.2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审计 在实施阶段过程审计的内容包括隐蔽工程现场和设计变更的核查,并审查合同履行、材料价格、设备价格、工程索赔、竣工结算等。隐蔽工程现场核查,参与工程项目基础实物工程量的收方,审查隐蔽工程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完整。在设计变更审查阶段,审查处理流程是否合规,变更手续是否齐全;工程变更的内容和数量的真实性;变更价款是否准确、真实。审查合同时,审查是否按合同条款执行。工程索赔审点看索赔是否准确合理,是否具有时效性。审查材料和设备的价格时,审计人员应参与询价与核定工作。在工程价款结算阶段,对工程进度款及预付款和工程监理情况,进行跟踪审计。
4.3 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 在工程竣工结算阶段,主要审核竣工资料是否齐全,是否按照合同条件要求,工程量计算是否准确,量价分离的项目取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审核材料与设备的价格的合规性,重点看税金、费用和利润是否符合规定。合同价款变更计算是否真实、准确。材料价差是否正确、核定工程的实际造价。
4.4 工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 程项目竣工后,学校财务处应及时编制竣工决算、高校财务决算审计的主要内容有决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2]。工程项目设计概算的执行情况,投资计划的完成情况。资金的来源、运用、结余情况。成本、费用的开支情况。资产、负债及处理情况、会计核算、财务制度执行情况等。
5 高校内审中存在的问题
5.1 建筑工程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近几年,随着学校的发展迅速发展,工程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也给内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面对此情形,出现了以下问题。①人员配备跟不上,导致许多工作无法开展。②内审人员专业知识普遍低下,现有的专业技术知识不能够满足建筑工程审计活动的需求,不能全方位的实现全过程跟踪审计。③内审人员公平、公正的意识有待提高,内审人员乃是高校内部职工,面对审核的同等部门,有时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这样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
5.2 建筑审计资料缺乏真实性、完整性、程序性 建筑工程审计资料除合同和招投标文件以外,还包括施工建设阶段的图纸会审记录、各项交底记录、工程设计变更、签证、工程竣工图、竣工结算书、竣工验收报告等。资料作假或缺失的现象在施工单位中比较常见,甚至连合同签订都不规范,手续不完备,合同条款不齐全,设计变更、费用变更、工程签证单不齐,程序不合法,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时间进行,使得建筑工程审计工作难以顺利高效开展。
5.3 缺乏全程跟踪审计、弱化工程前期审计 在国内,高校普遍将工程审计片面的等同于竣工结算审计。实际上,审计工作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现在凸显的问题是,大多数单位不重视前期设计及施工环节,以致无法做好施工全过程控制及信息反馈,严重影响了造价的控制。建筑工程审计工作内容复杂,需要持之以恒的去做,上述问题的出现最终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法全面落实。
5.4 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不到位 高校基建工作,涉及到基建、财务、审计等多个部门,尤其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涉及到设计、施工、建设、监理、审计各方,诸多部门导致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协调统一,不能有效地发挥审计工作的职能,导致施工期间审计不能发挥作用。最终审计出现漏洞,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质量,造成建设单位的损失及国有资产的损失。
6 加强高校内审的解决办法
6.1 加强审计人员素质培养 从事内审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各种法律法规、经济、工程财务、工程估价、项目管理、造价、施工工艺、图纸识图等多种素质,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因此单位应定期加强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岗位培训,确保其能够及时、准确、完整的学习到国内外先进的审计知识,进行相关后续继续教育。
6.2 实现多部门协作,促进审计工作高效 高校基建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应注意各个部门的工作衔接,保证审计工作的很好展开,同时应鼓励和号召相关部门人员参与到审计工作中,实行“节点自责完结制”,按照各责任单位职责分工及工作标准,各自职责各自完结,否则下节点责任单位或审计部门将按规定监督考核上节点责任单位工作完成情况,做到职责清晰,追责执行到位,各部门横向协调,纵向贯通,杜绝部门之间互相扯皮。
6.3 实现全过程跟踪审计 全过程审计跟踪是对工程竣工验收不及时、工程物资(废旧及剩余)退库不齐全、工程签证及青苗补偿手续不规范、工程资料归档不完整等问题,分管领导每月组织财务、审计、物资、项目管理等部门召开工程审计问题分析会,深入剖析形成问题根源,查找形成问题的原因,并形成会议纪要,由办公室下发工程审计问题督办通知单,督促责任单位限期查找并整改。
6.4 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 随着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内审人员应掌握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等作为审计的一种工具,这样不仅降低了人工投入成本,而且大大提升了行业工作效率。这就需要我国现行建筑工程单位将各种审计软件运用于工作中,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高效化,为促进我国建筑工程单位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打下坚实的基础[3]。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大规模发展,高等学校的年资金流量大多在亿元以上, 有的达十几亿元, 其中基本建设经费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因此, 在目前形势下抓好基本建设审计尤为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 高等教育属非义务教育, 高等学校是独立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 因而学校应对办学效益进行全面核算与分析。搞好学校内部基本建设审计对规范投资行为,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提高办学效益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各种腐败行为中,基本建设中的腐败现象尤为严重。因此抓好基本建设审计, 对保护干部, 促进廉政建设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经过近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推进内审工作的创新,从创新工作目标, 创新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手段等三个方面积极创新;第二、改进工作方法,提高高校内审工作质量,把审计向管理、效益、责任等方面转变,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逐步形成一个以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后续审计组成的系统的审计工作体系;第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制度建设,是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维护审计人员权益,发挥审计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基建项目设计阶段经济性的审计基本没有开展
基建项目设计首选要处理好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之间的关系。据有关资料分析,设计费一般在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费用的1 %以内,而这不到1 %的费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占75 %以上。由此可见,设计经济性分析对整个项目建设的效益性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高校对此认识上的重视不够,普遍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审计监督关口。在一些高校基建项目决算审计中也时常发现,部分项目的设计已大大超过了项目本身的需要,提高了项目造价。设计的不经济造成了整体投资的浪费。
(二)招标文件编制审计监督缺位
招标文件既是投标单位编制投标文件的依据,也是学校与中标单位签订工程承包合同的基础,更是办理工程项目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各项要求,对招标工作以及承发包双方都有约束力。招标文件制定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基建项目组织建设是否顺利,最终造价是否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及项目的结算和竣工交付使用是否会顺利。如甲供材料的计算,议价材市场价格的确定,固定价格合同情况下设计变更引起的工程价款调整,工程款的支付方式、工期质量违约责任等在招标文件中的约定不明确,都将给项目管理和最后的工程结算造成不利影响。
(三)施工变更签证不慎重
施工变更签证缺少审计把关,基建工程项目的施工签证主要集中在隐蔽工程、零星用工、变更设计和设备材料的规格与价格上,变更签证是十分重要的事。一旦签发,就意味着相关项目价款的调整。如施工单位在投标时报价较低或漏项的项目,在施工中想方设法以种种理由让学校建设部门予以变更。施工单位以建设项目经济、实用美观、质量等理由来改变原投标报价时材料品种类型。另外还有以少签多、以劣签优、以无签有等现象,给学校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
(四)建设项目档案管理不到位
施工技术资料不齐全,严重影响项目竣工决算的审计质量。在实际中,经常会碰到施工技术资料不齐全、没有招标答疑或没有会审纪要;有的工程项目已经交付使用多年,由于建设部门人员流动频繁,时过境迁,施工资料保管不当或交接不及时;有的施工队有意拖延,或只提供对施工方有利的资料,从而获取本不该属于他们的利益。
(五)偏重事后审计, 使得审计监督功能无法发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的发展, 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广泛, 工程投资金额巨大。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偏重事后审计,对工程投资全过程造价难以控制, 复杂的经营活动也容易出现隐匿资金的问题, 各项经济违法违规事项在形成过程中难以分清, 这些对目前内部审计只重视事后审计监督思路提出了挑战。
三、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基建项目审计的现状,有其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但关键还是项目管理上的原因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筑市场不够规范,建设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
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相继出台了《建筑法》、《招投标法》、《合同法》、《土地法》、《城市规划法》、《房地产管理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建筑市场要素体系仍不健全,贯彻执行力度不够,导致项目立项决策、设计、招标投标、签订合同、建设管理等方面还不够规范,给工程建设管理和监督管理带来了难度。
(二)领导决策考虑不周,建设工期要求紧
由于高校扩招迅速,建设项目上马较快,又要赶着投入使用,决策考虑不周全,工期一般要求都比较紧,建设单位领导为了赶工程进度,在操作上图方便,往往不注重建设程序,致使工程建设管理上出现诸多问题。
(三)建设资金紧张,给工程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高校建设正面临加速期,建设资金普遍比较紧张,大多来之不易,有的建设单位为了省钱,该办的手续未办,该请监理的未请,该缴的税费未缴。而且由于资金问题造成工程进度款不能及时支付,甲方供材不能及时提供,使工地停工,工程质量不能保证,造成了和施工方不必要的很多纠纷。
(四)工程管理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有的施工单位,在利益的驱动下,违规造假,以谋取多计工程款。有些监理人员睁只眼、闭只眼,未尽到应负的责任。还有些造价员不按有关规定进行核算,有意扩大工程造价,以作为其劳务费的计算基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人员很多是临时抽调,且专业人员少,缺乏工程建设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施工方却又十分内行,两者信息极不对称,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被施工方牵着鼻子走。甚至有极个别的工程管理人员与施工方串通一气,袒护造假行为,谋取个人私利。
以上通过叙述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现状,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引起有关部门注意,希望能对我国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内部审计实践提供指导,促进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高校;基建工程;决算审计
一、高校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的审计环境
(一) 高校基建工程管理模式陈旧。我国多数高校基本建设采用的是原苏联模式,自行成立基建部门对项目进行管理。由基建部门委托设计单位设计、委托施工单位施工,自己进行项目有关各方面的协调、监督和管理。但是,由于每个工程建设时间、地点、条件等的不同,高校基建工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例如,高校的基建处由于工程项目数量或种类等因素,往往经验不足,容易造成基建资金的浪费和损失。
(二) 制度建设不完善,容易给学校造成损失。高校基建工程项目多为非经营性项目,主要靠国家投入资金,资金相对来说有保障,导致高校对基建工程管理制度建设重视不够。例如部分高校基建工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和奖惩措施。在这些高校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工作失误,有关责任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节约投资也没有奖励,造成有关人员对成本控制积极性不高。因而,制度上的不完善,容易造成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或积极性不高。
(三) 高校审计部门权利受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内部审计独立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内部人控制”严重。我国的内审制度规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若发现有重大问题,可向被审计单位的上级机构反映。显然,这种过分强调内部审计接受两个利益格局不同的阶层领导或称“双向领导”,是为利益格局不一致的经济主体服务,实际上超越了内部审计固有的职域,其结果是把内部审计推向了两难的境地。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高校审计部门,许多高校审计部门由于受到主管领导的控制,权利受到限制,失去或难以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二、高校基建工程决算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建工程中存在的问题。1. 多计、重计已完工程量。有些基建工程由于工期长或由两个施工单位共同承建,就存在混淆工程界限、交点工程重复计算的现象。有的已完工程实物量与施工图计算工程量不相符;有的由于设计变更应该调整减少的工程量而在编制决算时不做调整,使工程量多计算等。2. 高套定额标准,提高工程造价。有的工程高套其他地区定额、其他年度工程定额等。3. 提高取费及资质级别。有的工程该取四类的自行取三类,该取三类的自行取二类,自行提高取类标准而提高工程造价;有的不按自身企业资质级别取费,个体的套集体,集体的套国营,随意提高取费标准,使工程造价提高。4. 虚报材料价格或费用。有的工程用料以次充好,抬高价格;有的工程在建造过程中没有使用大型机械和特殊机械而计提费用;有的工程实际没有发生材料二次搬运而自设自取;有的工程不需要抢时间、抢进度,而故意夜间施工增加费用等。5. 隐蔽工程偷工减料。有的工程在决算中通过故意虚增基础土方的开挖量、石方混凝土的充填量、垫层的厚度等方式来增加费用。
(二) 重视事后控制,忽视事前和事中控制。长期以来高校基建工程审计已形成事后控制的传统习惯,通过对基建工程完工后提供的各种资料来进行工程决算,但往往是“木已成舟”,已经造成的工程超预算或者工程差错的现象无法挽救,这是忽视事前和事中控制的结果。对于这种问题,一方面可能是承包方在招投标环节弄虚作假,虚高要价;另一方面可能是少数部门和个人为谋私利,故意在工程进行中变更增加项目。如果有了对高校基建工程的事前和事中控制,则可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1 ] 。
(三) 项目变更存在漏洞。由于高校基建工程有许多的自身特点,工程价值量大,特殊要求多,工程变更也就很多,施工合同普遍存在着内容不完善、施工单位算计建设单位的问题。有的高校利用工程变更,通过不正当手段,使工程造价大幅度提高;有的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关系密切,不应发给的签证也给签;有的施工单位利用建设单位基建人员不懂基建管理和工程管理,提出一些不合理的变更签证;有的监理单位的监理工程师不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而是按施工单位要求随意签发签证。这些不合理的工程变更会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
(四) 工程监理不完善。目前工程监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有些监理机构和人员素质不高,对施工质量不负责任,而是按照施工单位的要求随意签发变更签证,增加投资;二是对监理机构和人员的资质评审和监督不严格,赋予监理单位的权力也不够;三是有些高校没有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的不完善影响了高校基建工程决算审计,增大了审计难度。[ ]
三、加强高校基建工程决算审计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 加强高校基建工程内审工作建设。一方面加强基建审计制度建设,各高校应按照《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和本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例如:审计风险约束机制、审计项目质量责任制、审计工作质量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使审计可以做到有章可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减少和避免各种错误的发生[2 ] 。另一方面加强基建审计队伍建设,各高校应按照《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规的要求,建立健全内审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基建工程预决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承担基建审计的人员不仅应具备会计、审计和基建预决算的知识,还要掌握经济、法律等多种专业知识,为此要不断加强基建审计人员的培训,积极参与基建审计的经验交流和理论研究,为审计人员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平台。同时,要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的运用能力,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二) 找准参与工程造价监督的切入点和掌握好参与度。审计部门应把握住自身在基建活动中的角色,界定自己的活动范围,保持独立性。为发挥内审的管理功能,审计人员必须找准参与工程造价监督的切入点和掌握好参与的度,这个问题处理好了能使审计工作顺利高效地进行,处理不好会失去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因而应做到:与管理部门合作,主要对单位年度基本建设计划、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进行审查,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整个基建项目的效益、质量有长远的影响,是内审部门把关的重点;与单位财会部门合作,主要对工程各项前期费用、工程建设中的工程预付款拨付情况及工程竣工后的工程款结算情况、资产入账情况进行审查;与单位基建部门合作,主要对大中型基建工程的设计变更、工程变更的合理性、真实性及有关手续的完备性进行审查,必要时会同基建部门进行现场勘查核实;与工程验收部门的合作,主要监督项目的验收是否合规,验收工作是否认真、严格,以杜绝验收工作流于形式、弄虚作假。
(三) 重点加强对工程变更签证的控制。对工程变更签证的控制直接影响建筑工程成本的高低。对变更签证把关紧一些,工程成本可能低一些,反之,建筑工程成本就可能偏高。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不是尽善尽美,或是甲方原因,局部工程内容要求进行变更。按常规,大的变更内容要经过设计部门出具变更通知书,小的变更内容要经过甲方代表和项目监理签字认可。每一个工程都存在着变更问题,三边工程(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 的变更就更多了。因此必须注意审查变更签证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手续是否齐全及内容是否清楚。
(四) 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全过程跟踪审计是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的跨越,是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它有利于基建工程的造价控制,也为基建工程的决算审计打好基础。跟踪审计包括从工程招投标到工程完工的各个环节。在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审计,对影响工程造价的每个环节,进行实地勘察,为审计结算工作提供确凿资料,而且工程决算审计的质量与了解现场的施工条件、施工方法、施工机械有关的变更签证项目等有密切的联系。而要如实地知道这些情况,不仅要依靠提供的工程资料,而且要深入施工现场。目前,甲乙双方之所以在工程结算时,经常发生争议,很多方面就是因为没有进行跟踪审计,收集不到准确情况,而提供的资料又常被认为不实。只有实行跟踪审计,充分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才能准确掌握工程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减少与施工单位的矛盾和纠纷,加快决算审计速度,提高经济效益;才能从源头上堵塞漏洞,减少工程的高估、冒算,防患于未然;才能完善基建项目体制,构建全过程立体式项目控制机制;才能使原来现场乱签证问题和资料收集不及时、不齐备问题得到彻底根治[3 ] 。
(五) 加强对监理单位控制。高校可以委托监理单位从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准备到施工、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的全过程监理,也可以只将其中部分阶段和步骤委托给监理单位。高校必须做好充分调查研究,了解拟参加招标竞争的监理单位的基本情况,选择合理的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在签订监理合同时,必须明确监理单位的权利和义务,把决算审减与监理公司的经济利益挂钩,并适当增加奖惩条款,促使监理单位通过科学管理,保证对工程建设投资、进度、安全、质量四大系统实行全过程的控制,正确处理投资、进度、安全、质量之间关系。
(六) 确保提高高校基建工程的审计质量。对于高校基建工程的审计质量问题,应由上级主管部门负责安排审计的,应安排质量好、信誉高的社会审计机构,并与之签订协议,要求该社会审计机构做到审计质量高、审计费用低;对学校自行管理的审计项目的审计质量,上级主管部门应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 hi138\Com]
参 考 文 献
[1 ] 李忠渝. 高校基本建设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 .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5) :154 - 157.
前言
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能够使高校预算编制工作更加科学、准确,促进学校各项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及充分利用。因而,应将预算执行和财务决算审计作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使高校该方面制度更加完整,提升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一、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意义
1.有助于《审计法》执行
高校是国家一个财政主体,重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和?Q算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能够监督、约束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使其更加科学。推进高校教育发展,提高教育内审工作质量及效率。
2.加强财务管理,实现资金合理分配
高校财务预算体制推行中,部分制度和政策缺乏完善性和合理性,容易滋生各类问题,需要通过审计监督,加以完善和规范,实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目标;该项工作的执行能够使财务部门按章办事,确保财务资金管理运作更加规范,以免出现浪费情况。对学校各部门进行监督,使资金使用更加规范。开展审计工作时,存在资金浪费、侵占挪用资金等情况。预算执行审计对各预算资金收支跟踪监督,使各部门资金得到合理应用。
3.拓展审计领域和范围
长期以来,高校财务收支审计比较单一,并未全面审计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因审计部门对学校财务情况不了解,开展审计工作时,考量问题比较单一。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使审计领域及范围不断拓宽,审计力度也逐渐加大,使高校领导逐渐认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并加以改进,实现资金合理应用及分配。
二、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周期短,该方面法律法规仍存在诸多漏洞,而且在制度层面存在滞后性。很多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审计制度都不完善,没有将财务预算执行和决策审计制度纳入监督职能中。财务预算审批程序缺乏规范性和完整性,而预算编制方法也不够科学,编制结果错误,预算指标调整不够严谨,部门间协调性不足等,导致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缺乏有效性[1]。
2.审计观念落后,预算内容缺失
很多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时间短,局限性大。仅注重自身预决算编制、财务收支活动审计和监督,不注重管理及效益方面审计工作,对高校经济决策缺乏预见性,不能够提出科学审计意见。预算编制仅为教育事业费收支预算,不包含科研、基建、产业经营等方面的收支预算工作,与实际预算编制原则不符。
3.部门间缺乏沟通,协调性不强
部分高校认为编制预算应由财务部门负责,各院系参与度不足,无预算基础数据,导致财务部门与各院系脱节,对各院系实际情况缺乏认识和了解。该种情况下,预算资金分配不合理,随意性强,造成部分院系预算过高,而另一些院系则出现经费不足情况。影响了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4.审计技术落后,不适应财务信息化要求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要求不断提高,但内部审计工作仍存在滞后性,不符合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审计技术手段落后,仍以人工审计和差错纠弊为主,不注重对学校教育资金进行合理应用,效益性不足,也没有预测未来效益、研究偿债能力、界定经济责任等。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没有实现数据共享,审计内容单一,范围狭窄,增加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风险。
三、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对策
1.建立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现如今,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具备了相关法律法规基础。审计部门应结合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要求,对其加以学习,严格执行。高等院校要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制度。实施工作职责界定,确保其适用性。将该审计工作作为高校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有助于高校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使审计行为更加科学、合理,提高审计质量,达到良好审计效果。
2.调整工作思路,提高审计质量
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中,应注重财务信息真实性和完整性,对财务收支真实情况具备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依据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审计监督,使编制审计与执行审计兼备,结合预算收入,将预算支出审计工作落实到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进行预算执行全过程审计。严格落实审计监督工作,注重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学校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审计质量提升。重视财务收支绩效审计,提高资金效益,使支出行为更加规范。
3.围绕工作特点,明确审计重点
实施高校预算执行与决算审计工作时,应明确审计重点。依据高校财务工作状况,将教育收费问题作为该项工作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重视审计工作,加大审计力度,针对乱收费现象,予以查处。了解高校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并进行解决[2]。
4.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依据高校财务工作要求,改变以往审计思路,注重预算全过程审计监督,预算编制审计和执行审计兼备。将网络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审计工作中,结合实际工作要求,建立完善的软硬件系统,借助网络平台,使内部审计部门与其他各部门实现数据共享。优化财务预算审计软件,及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了解高校资金流向,使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将事前预警、事中监督和事后审计等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