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

数学问题导学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数学问题导学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数学问题导学

第1篇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问题式导入的教学设计工作,有利于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针对性,显著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能力短板,并且对学生的专项知识进行能力加强型训练。从问题导学教学策略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几点有利于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应用研究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内涵分析

在高中数学问题导学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课程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对专项板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深度研究。在小组式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核心应用能力。在问题导学式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了解学生的能力短板,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中应该凸出重点,促使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显著提升。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为了确保学生对于专项知识弄清、弄懂,教师应该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特定的知识领域进行深度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课程知识应用能力。逐渐增加高中数学习题的训练频次,让学生能够对某一板块的知识彻底弄清弄懂,从而逐步消化这一板块的知识,做好易错题,不再出错。

二、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一)优化问题教学切入点,提升课程教育生动性

在问题式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课程教育的生动性,教师应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选择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教学切入点,从而不断地引领学生思考与深入探究。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认识这种紧密联系的过程中,了解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从而显著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解题方法的过程中,获取更为成功的体验,这也将会成为学生继续独立思考,在深入探究中获取更大进步的动力。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意识。经常性地安排学生参加小组讨论活动,在开放式的讨论活动中,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探究分为,从而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科目学习的积极情感,鼓励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设置具有较强可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和分析。

(二)明确问题设置的动机,提升问题探究的实际效能

教师应该积极对问题导学的任务条件进行分析,明确问题设置的动机,从而提升问题探究的实际效能。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和自主思考的潜力,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参与到课程学习活动中去。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联系,在层次递进的问题解答活动中,学生应该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初中数学中数据的表示与分析板块,学生需要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和差异。但是,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会用样本的平均数、众数和中数,准确估计总体的数据情况。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方法中,学生应该使用不同的统计图表呈现出数据和实例中的各类数据,并且综合以往所学到的内容,对新的题型解答方法进行推导。在问题导入式的教学策略应用活动中,重点是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自主学习的实质,了解自主学习的全过程。

(三)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强化数学学习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互评,并且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达到举一反三、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在问题导学式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深入贯彻积极思考的意识,让学生通过广泛的独立思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型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一些问题的解答由老师进行讲授,虽然解题过程清楚无误,但是这种这种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采用正确的思路解决问题,而是要求助于教师的指点。高中数学的传统教学法学生容易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并且这种对于答案的死记硬背也比较容易忘记。在问题导学式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解决难题的应用能力,从而加深对于该题型关键因素保握的正确度,加深对于习题解答的印象,提升解题的熟练程度。在这种有分析、有交流、有总结的课程教学模式中,教学时间分配得更加合理。

(四)建立良性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对专项板块知识进行深究

在问题导向型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建立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高效开展的模式。根据学生的知识获取的特征进行分析,如讨论之前学习的经验,并且根据当前对于题目的理解,找到解答同类型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形成解答某一特定习题的固定思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解题效率。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开发学生有益的观感,重点将教学中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上,而不是放在解答众多类型题目上。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小组式探究中形成一种良性的同伴关系。高中教师应该努力打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出一种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环境中积极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高中数学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安排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分析问题中每一个关键信息背后蕴含的知识点,从而彻底将难题弄通、弄懂,掌握解决难题的核心方法。引导学生在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认真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三、开展情景导入式高中数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内涵分析

建立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师应该积极强化情景导入的课题设计工作。采用先学后导的方法,引领学生在问题导学式的教学活动中,一步步深入探究,先自主学习,形成解答问题的自主思想,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在综合研究中形成贯穿于解答问题整个思路的评价。在展示交流环节中,教师应该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并且科学分配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锁定问题的疑难点,从众多的题目要素中跳出来,以解决问题中的复杂疑点为突破方向,重构思维模型,提升问题导学教学活动的附加价值性。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解题的思路,而不是直接为学生提供答案。在习题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解题方向,并且将详细解题步骤中的关键环节摘选出来,让学生根据有限的信息进行自主探究,在一步一步深入推导的过程中,根据内容来验证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学生只有自己进行了独立思考,并且在综合分析问题中寻求答案,才能够实现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问题导学教学策略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内容分析。在课程学习活动中,学生应该积极分析问题探究课程教学的难点。在分析部分中列出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等重点内容。学生应该分析知识点的联系程度,并且根据题目中所有条件的交互效果,对课程教学的重点进行评价,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

作者:唐兆合 陈义叶 单位:山东省沂源县第一中学 山东省沂源县南麻镇西台小学

参考文献:

[1]霍吉智.浅议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导学法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8):71-72.

[2]孙艳芳.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方式

初中的数学教师与其它学科教师存在差异性,其不但要教会初中学生学会相关的数学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应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问题,并且帮助他们构成自主学习、科学学习的观念。同时,因为初中数学教学并不容易,所以初中数学及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逐步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案可以有效达到这一目标,以此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的意义

其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初中数学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学生不但要全面了解理论知识,还要让学生可以正确应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育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正确应用问题导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课堂的指导者、学习者,有责任、有义务整改数学课堂教学,其要求教师不但要全面分析好研究教学案例,还要全面分析教学课堂内容,突破传统意义上“灌溉式”教学方案的影响,展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拓展数学学习范围。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应用问题导学法,就可以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引入,促使学生可以全面认识问题在情境中的应用,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分析,在问题研究和分析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性,增加学生的知识印象,促使学生可以获取成功的喜悦,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数学教W工作中[1]。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方案分析

(一)针对性导入问题

问题导学法就是在教学工作中提出问题,这是展现出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案,由此数学教师需要关注有关问题导学,确保问题的目标性,也可以对问题的提问分析现阶段的数学教学问题,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基础知识提出相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提出过于高深的问题,不然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难以获取问题导学教学方案的质量。并且,教师设计的问题需要展现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加学习音响。如在学习“图形平移”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设计需要从基础知识点出发,询问学生有关图形平移理念和符合图形平移的重要条件,进行启发式的询问,从而指导学生询问和分析。在这一提问中,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对理念和需求条件实施全面的分析和理解,促使学生掌控的知识更为牢固[2]。

(二)设计问题情境,指导学生思考

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不能过于更多的提出问题,而是要结合整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个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可以自主融入其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展现自身学习的自主性,与同班学生一起沟通和交流,设计和谐的学生、学生和教师、学生关系,促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始终怀有热情和动力,从而更好的深入到问题分析中,有效提升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基本平面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构建和对这些图形的整体认识。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多媒体实施平面图形的图片演示,促使学生可以对平面图形有深刻的了解,促使学生对平面图形进行分组介绍,提问其中存在的差异性,这样设计的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设计问题情境

在正式上课之前,数学教师需要规定学生课前预习,保障学生对自身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不但可以保障上课过程中不会出现听不懂等问题,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关注一下几点问题:第一,提问一定要与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只有提出具备目标性的问题才能保障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可以掌控所学的知识点。第二,提问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第三,所提问题一定要具备思维价值。第四,提问内容一定要保障准确性。第五,提问形式要多变,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转变。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步行时间和步行路程之间的关系,设计出相关的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中,提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内容。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虽然应用问题导学可以有效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但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和教学方案都不能应用这种方案。由此可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设计有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管理好问题的数量。提问过少难以展现出问题导学的优势,提问的过多也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由此,应用问题导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适度性。第三,在设计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时,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由浅入深,预防提问过程中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第四,在设计问题导学法的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坚持避免出现以往教学方案出现问题,预防教师再一次陷入到传统教学问题中[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方案,不但可以调节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保障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数学学习中,深入落实“以生为本”的原则,还可以灵活调节数学课堂环境,以此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方案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问题导学的特点来设计优质的教学方案和教学重难点,只有将问题导学方法与教学素材相符的教学方案相结合,才能获取更好的教学效率,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吕德权.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7,(04):29-30.

第3篇

一、问题导学法的理论内涵及应用原则

问题导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运用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在问题的带动下,拓展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在问题导学法之中,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一种颠覆。而在问题导学法应用过程中,“问题”则是问题导学法应用的核心与灵魂,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将问题设置的合理科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出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价值,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师进行问题设置时,笔者要遵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首先是适中性原则,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问题设置,问题不可难度过高也不可以难度过低,这样才能最大的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调动学生问题思考积极性。其次递进性,问题设置要注重前呼后应,不要随意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在问题的递进中使教学浑然一体,这也才能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最后是重点性,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重点在哪里,在重点知识处设置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出问题导学法的辅助作用,从而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理解难度。

二、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策略

1.问题导学法课前应用

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对于学生而言,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需要一个理解消化时间,而初中数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往往没有较多的课堂时间引领学生慢慢消化数学知识,这就很容易出现浑沦吞枣的教学现象。为此在教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越发重视翻转课堂以及课前预习的教学作用,但是很显然由于以往缺乏有效的预习方法作为引领,因此课前预习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却改变了这一教学现状。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程教学时,此节课程中的知识以往学生就从未涉及,因此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在问题导学应用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4x+6=x,问将-2带入到公式之中会出现怎样的变化,并问学生如后构建出x=-2的方程,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课前预习,更易让学生理解“使方程左右两边值相等的未知数为方程的解”的知识重点。

2.问题导学法课中应用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以来采用的都是一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这样教学方式惯性较强,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被教师漠视,因此教学效率比较低。而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无疑从本质上颠覆了这种教学现状,真正的将“教”转变为“导”,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发是有很大好处的。如在学习《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节课程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几个问题,如以书桌中的几条线为例,问学生书桌两边的边缘线是何种关系?边缘线与书桌平面又是何种关系?并将课本立于书桌上,问学生课本与书桌为何种关系?从而在这样的问题下,引导学生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将课堂教学主动权归还了学生,因此更有助于教学效率提升。

3.问题导学法课后应用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学

G623.5

一、а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好的导入能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明确教学目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好的导入则阻碍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教学取得成功的障碍。因此,新课导入越来越被教育者重视,学习和研究小学数学新课导入具有重要意义。而问题导入属导课的一种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强调问题情境下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设计恰当的问题,设计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设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问题导学"的研究过程中,我大胆实践,对于如何有效、高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问题导学”,即通过创设特定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学习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技能、发展其学习主动性和主动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问题导学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是一个先“悟”后“学”的过程。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看法。

二、“问题导课”例谈

1.旧知――问题导入为授新课铺路

前期问题是指和本课教学相关的前期学习中的旧知,教师可以创设复习旧知的情境,内容可以是口算、笔算等,也可运用讲故事、做游戏、小实验等活动的进行对旧知进行回顾。前期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服务。

在连除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的前期问题是复习口算:48÷2;750÷5;45÷3÷5;280÷(7×4);3600÷9÷2;400÷(10×4)。

通过对前期的旧知回顾,复习了一位数除多位数、连除及乘除混合运算,为新授内容的进行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2.问题引领――教会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创设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的计算量较小、理解较容易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从而达到引出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目的。引领问题的设计要立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教学重、又决起到铺垫作用,是较浅显的核心问题的简单呈现。学生通过问题的引领,能够初步掌握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连除应用题时,我设计了一个起点较低但又和教学重难点密切联系的引领问题:

庆祝“六一”儿童节,学校买来600个气球,分给3个年级,平均每个年级分得几个气球?

通过这个引领问题,学生基本掌握了已知总数和份数或每份数,求每份数或份数用除法计算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核心问题――生生互动

核心问题是突出教学重、难点设计的核心问题,可以是教材中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的专利,因此,我们更希望教师通过有效地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创造性地学习。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那么导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可以充分地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连除应用题时,核心问题是我出示了例题的数学信息:

庆祝“六一”儿童节,学校买来600个气球,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个班。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先进行了独立思考,然后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提出了“每个年级分得几个气球?”、“两个年级共有几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得几个气球?”的数学问题。在问题的共享中,形成了生生互动的局面,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4.巧妙设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设疑”作为教学活动的先导,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途径。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时,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并去积极地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入时,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问题,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并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地解决突发的状况。但问题导入不适用

于所有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例如,《小数除以小数》导入片段。

(上课后,老师出示本课例题:0.459÷0.09)

师:同学们,你能又快又准确地得出这道题的答案吗?

生1:可以将这个算式中的两个小数同时扩大1000倍,这个算式就变成整数除法。

我们知道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因此,可以得出答案。

生2:我直接模仿整数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并得出答案。这里除数有3位,就先看被除数的前三位……

生3:我给两个数加上单位,就变为0.459米÷0.09米,再将它们转化成单位是“毫米”的算式进行计算,即459毫米÷90毫米,这样的情况我们已经学习过。

师: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多。下面我们就共同探讨这道算式是怎样计算的。

在这里,老师有意识地提出了一个与学习内容有关的问题,学生积极地思考并产生各种想法。课堂气氛较活跃,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5.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体现学生探究、研讨和创造的过程,在留有自主探究空间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汇报交流,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用问题导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到“三要”:

一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便于学生由旧的知识发现新知识;二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每个学生都能独立自主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实践中进行学习;三要做到让学生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保持大脑的兴奋状态,维持着兴趣的延续和发展,让学生在充满学习兴趣和快乐的心境中进行学习,在兴奋的激情中融化吸收新知识,使学生的智力潜能在非智力因素的推动下得到发展,从而改变了生硬、呆板地强制学习的教学方式,使教与学在“兴趣促学”中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应用到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导,而且要善导。虽然导入只是课堂教学中很小的一部分,其作用还没有以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它是整个教学流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达到教学目标。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引起学生不由自主地关注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并将新知识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

参考文献:

第5篇

王东阳

(沭阳如东中学,江苏  宿迁  223600)    

摘  要:在当代数学课堂实践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何安排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堂问题,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积极探讨的课题。吻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学生冷静思考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后能够解决的课堂问题,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文化。

关键词:课堂问题;导学;高效提问

在当代数学课堂实践中,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何安排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课堂问题,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积极探讨的课题。吻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学生冷静思考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探究后能够解决的课堂问题,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文化。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有人把教师称为“职业提问家”。现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已从“满堂灌式”、“填鸭式”知识讲解转向为“合作探究式”、“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式”教学模式。评价一节数学课的优劣标准常常是看教师能否巧妙地安排好问题串、问题链,能否真正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不断生疑、质疑、研讨、释疑、再生疑认知循环。数学课堂的问题设置和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学问。

如何设计高效的问题串,如何根据课堂的教学实际因势利导的提问,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自己,反思得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认知水平,让学生既乐于融入课堂,又在课堂中学有所得、学有所悟,更让学生感受到心情的愉悦和自我的完善,都需要我们有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对于如何高效设计数学问题,笔者有以下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问题设计要有梯度性和激发学生思考的“趣味性”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要让学生敢想、敢说,最好能做到发现不同解法时,能据理力争;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由疑问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由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和研讨探究,进而在深入探讨和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引发新一轮的研究;高中新课改理念中也多次提到教师的提问要达到效果,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高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心理,教师的提问若能紧紧抓住他们的这一心理,定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因为只要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知识的疑难点和兴趣点的设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同时还能增进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倾听学生回答时,要懂得给予学生肯定,回答:“你回答的很好。”然后进行适当的反问,引导学生完整的展示思维过程!设计问题时,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情和研究教法,在学生的兴趣所在处多下功夫。江苏的高中数学教材是应用数学的直观体现,很多知识的发生都来源生活,同时又从生活中加以提炼,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因此,老师因从生活中提炼问题,创设问题的情景,设计出高效而又有梯度的问题串,做到有的放矢,将复杂问题分解成一个有一个简单的、回归教材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螺旋式结构不断提升,层层深入,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身发展。

二、设计问题要抓住知识的关键之处

所谓知识的关键之处,是指知识点的突破口,在这些知识的突破口处不断的提问、反问、辨析,引导学生在这些知识的易错点、易混点处不断的探讨、研究,设计难度不等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关键问题、关键知识进行思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中数学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联系,苏教版的知识结构是螺旋式上升的结构,一个新知识的产生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产生的,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掌握应用新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在研究新知识、新问题的时候往往在旧知识的关键之处深入研究,这样也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旧知识的关键之处时能够巧妙的设计问题,这样的一些问题串或者问题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要关注一些设计问题的小技巧

数学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避免简单、重复甚至是无效,更不能是一问到底,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堂教学的实效,要问得巧妙,问得及时,问得高效,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讨、探究拓展,真正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互学互助,教学相长。鉴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起,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认识,此时就需要教师因势利导,设置矛盾,引发学生的思维冲撞,进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促使学生自发的进行思维的训练、无意识地理解知识的重点、难点!因此,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技巧,下面所列举一些方式方法是笔者的一些心得,提供给大家便于参考:

1、提出的问题应是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

2、探出身子,手心向上,请他回答问题;

3、目光对视,送去期待与鼓励;

4、表扬有度,令人信服,切忌廉价“捧”杀学生;

5、少问“为什么”,多问“你是怎么想的”;

6、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7、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不要期待完美的答案;

8、既尊重学生的感受,又要有一定的价值取向;

9、建立良好的对话、包容、共享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

初中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空间性,对学生的逻辑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当前的教学中,普遍认为初中数学不好教,学生不愿意学,也学不懂。主要就是因为在教学中没有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规律。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就应该利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引学生进行学习,利用正确地、有效地教学措施不但加强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导学法的含义及特点

问题导学法使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研究具体的问题,以此实现知识学习的自主获得。问题导学法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直接体现“以生为本,以师为辅”的新课改要求,而且突显了“探究为主,自学为主”的教学新要求,将传统的教学重点转变为重视和培育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和多项能力。可以说,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到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中,数学教师应当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导初中生解决这些问题。这才是问题导学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心环节和重点内容。问题导学法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情景性和规划性,因而又被称为问题情景教学法或是设问教学法。在具体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数学教师必须对“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确保所提出的问题能够有效落实到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为了切实体现问题导学法的模式特点,数学教师须要在了解和把握初中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兼顾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实际的教学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问题导学法时需要事先进行问题的研究探索,给学生提供与问题息息相关的情景氛围,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其中,让学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对问题进行自我思考和评判,研究出不同的教学成果并在课堂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问题导学法开展时可以让学生展开相互的评价方式,包括对自身的评价以及对班级其他同学的评价,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自己数学的学习情况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

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数学教师要对此受到重视,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结合数学教学内容,有层次的设计教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思考问题,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也要具有针对性,这样学生就能分清教学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设计“几何图形”的教学问题时,教师可以从基础的教学问题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学生几何图形的概念,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生活中的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问题,才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并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

2.切实做好课堂提问

要想有效地将问题导学法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切实做好提问教学的环节,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产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字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教学内容的图像,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图像,并根据自身对图像的分析提出教学问题,这样教师不仅能让学生对教学问题产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自主的探索教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教师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游戏提问法,让学生从游戏中对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游戏,将问题结合在游戏中,学生就会边做游戏边思考问题,这时问题导学法就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素养。

3.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

在使用问题导学法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对此问题进行一定的研究与分析。例如,为了使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具备清晰的认识,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进行相应的预习,以使其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其次,在分析问题时,教师应巧妙地点出所学的知识与所提出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往相关性的方面进行考虑,进而可以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完成教学问题思考后,学生需自行去完成问题的求解过程,从而有利于巩固课堂中所学的知识。

4.巩固学习知识

当学生完成问题导学法的教学内容时,为了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接下来教师需开展教学内容的巩固教学,而使用课后习题是一种有效的考核方法。因此,首先教师需精选有代表性的教学习题,进而要求学生独立地去完成习题作业,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此外,通过考核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导学法,既可以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他们能够参与到具体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贯彻落实“以生为本”原则,又可以灵活调动数学课堂氛围,并能有效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在采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时应当根据问题导学法的特点来安排适当的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的重点内容,只有将问题导学法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任务相结合,才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成效,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胡永生.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与范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第7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问题导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的综合体,它不仅改变了原来教师为课堂主体而学生主动性不高的情况,又改变了过分强调学生为主体而缺失教师指导的情况。它顺应了现代教学特点,能灵活地结合了“讲授”教学模式和“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既能够体现教师的“引导、辅助”作用,又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来阐述“问题导学”式教学的过程,供各位同仁参考与借鉴。

一、设置趣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一定要具有趣味性,要让学生在新鲜刺激、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趣,变枯燥为兴趣。

在教学“算法的概念”时,由于算法的概念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以自己的经验和理解照本宣科,学生就会无法深入探究,这时,课堂学习氛围将会陷入僵局。而问题导学,就要求教师正视学生的知识基础,将算法的概念同学生的兴趣联系起来。为此,我设计:“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羊过河,可是,只有一条船,这只船只能容下一个人和两只动物,如果没有人在的时候,如果狼的数量不比羊少,这时狼就会把羊吃掉,这个人怎样才能把这些动物带过河呢?”这个问题巧妙地将算法的概念融合到情境中,学生如果想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深入研究分析,这样枯燥的逻辑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就变得生动了。但是,如果教师简单地将课堂定义为趣味性问题导学,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阶段。当学生的兴趣被问题所吸引后,教师就要逐渐将形象的知识化为抽象的知识,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使学生真正深入学习算法概念,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设置质疑式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质疑式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参与数学知识建构的整个过程,并且在质疑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质疑式问题什么时候提出?问题导学就要求教师结合教材和学生的思维点进行巧妙引导。

在数学 “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这部分内容,由于几何体相对比较抽象,虽然高中生已学过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但对于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还是存在较为抽象的状态。课堂上,如果教师一直以问题提问学生,而学生的思维还是无法突破,有的还有可能被问题所吓倒。在课堂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对这个知识感觉比较抽象时,想到了转换自己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质疑:“棱柱的任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突破知识的关键点,他们为了释疑就要抓住其中的原因进行思考,而空间图形比较抽象,学生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动手操作或想象,最终对柱、椎、台、球的结构特征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性进行理解。可以说,问题导学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准质疑的最佳时期,提升问题的品质,把数学问题向更深的地方延伸。

三、设置层次问题,降低学习难度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的掌握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难度,如果在课堂提问时教师直接就问题的结果进行提问,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根据教学重难点把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为几个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复杂到简单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使问题逐渐明朗化,逐渐被学生所接受,能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在教学“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得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提问:“(1)平面β内有一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那么α、β平行吗?(2)平面β内有两条直线与平面α平行,那么α、β平行吗?”在这种分层次问题提出下,学生们经过观察、思考、交流、验证,进而得出了平面c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层次式提问可以使教学的难点部分得到分化解决,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开发。

四、设置复习问题,温故而知新

在数学学习中,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数学教学中的新知大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延伸和扩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挖掘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进行提问,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逐渐过渡到新知识上,起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

在学习“解三角形的应用举例”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以及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复习式问题“谁能说说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分别能解决哪种类型的三角形?”的提出,使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在学生回答完问题的基础上,我结合月球探测等相关实际生活情况,使学生明白了许多知识光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是无法解决的,要认真学习正弦、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学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时可以提问:“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尤其是在高三的数学教学中,复习式提问的运用比较广泛,它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一次小结,又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复习式提问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课堂提问才能真正称得上合理、有效。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能大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对优化课堂氛围也起到较大的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须不断研究“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争取发挥出这种模式的最大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林瑞玲.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学园,2014(13)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问题导学;有机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53-01

新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去“知识本位,萤视结论性知识,轻视过程性知识形成过程”的做法,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问题导学法”便是落实新课程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问题导学法”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现将一些体会交流如下:

一、以问导学,要把握好三个要素

“问题导学法”是指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科学问题,在教师的引导、疏导、辅导下,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要把握好!“问题”、“导”、“学”三个要素。

1、“问题”是基础: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是实施“问题导学法”教学成功的基础。为了保证问题的“探究性”,要注意以下“四度”:选好角度,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握难度,以达“跳一跳,摘得到”效果;体现广度,以使面向全体学生;控制密度,以求保证思考时间。如初二“分式加减法”中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教学:我先让学生思考和分组讨论:①异分母分式相加减要先做什么?(通分)②如果分式的分母是多项式,要先做什么?(将分母分解因式)③怎样确定最简公分母?④要通分,各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乘以什么?⑤通分后如何进行加减?以上问题学生对照例题一个个思考后教师进行释疑,再要求学生做练习。问题的出现自然而然,富有逻辑性、层次性,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邻近发展区”,学生通过探究后有能力解决问题,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学。

2、“教师的导”是关键: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学,但这并非意味若教师就显得无足轻重了。主体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导学法”下学生的“学”也是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教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三“导”:

(1)创设情景加以引导:笔者常常要求学生就生活中与数量有关的问题写成数学问题交我整理,把写得好的在课堂上展示,让同学们探究问题答案,体验数学的价值。面对起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由此引发相关的探究。如进行积的乘方运算时,提出问题:现有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若十个,用多少张边长为a的正方形纸片能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并用不同有法表示新正方形面积,你会有何发现?学生画出了图形,经过互动探究,学生讨论得出了结论。

(2)循循善诱进行疏导:在进行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教学时提问:①这是什么运算?(乘法)②参加乘法运算的对象是什么?(幂)③这些幂有何特征?(底数相同)④怎样运算?(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在循序渐进的诱导下,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不厌其烦给予辅导:不同学生存在着基础差异,教师应特别关注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给予他们及时辅导。

3、“学生的学”是核心:“问题导学法”教学应强调将学生从回答问题的“被告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主体参与者”,从向保证“学生的学”的课堂核心地位。为此,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可以将以上二种学习方式进行如下图1所示的有机组合,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它们的优势,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二、“问”“导”“学”要有机联系

“问”导“学”要有机联系,构建起不同层次的“问题导学”。“问题导学法”的实施,其三大要素――“问题”、“导”、“学”具有各自不同的地位,但是它们又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体又可以有如下两种关联方式(图2):

1、教师通过提出预设问题引导学生学,这样学生的“学”就是单纯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向,这是一种较浅层次的“问题导学”。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问题导学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教材里的知识的学习形成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中处于优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呢?问题导学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问题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学生自己探究、自主学习或者合作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同时,问题导学是对新课标改革“以学生为本”理论的实践,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一、问题导学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被动地受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根本没有动脑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不利影响.再加上高中数学知识本来就很难理解,并且枯燥无味,让学生觉得更加无聊,对高中数学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充分认识问题导学模式,并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合理实施问题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实施问题导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完成教学目标.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

1.创设特定情境,导入课堂教学内容.在高中数学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创设特定的情境.每一节课的开始一般都是对上节课的知识进行复习,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复习旧知识的同时提出新的问题,以此引出本节课将要讲述的内容.这就对高中数学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该利用问题导学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教学之初就对新知识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特定的情境中利用问题导学法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还能有效提高这节课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课堂:同学们,以咱们教室地面为例,A同学站在地面上、B同学躺在地面上,那么请问:A同学和B同学分别和教室地面这一平面是什么关系呢?以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导入本节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思考、小组探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地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回答,或者是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后回答.这样,能让学生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还能学会合作.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表现自己,也会认真聆听别人的意见.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在了解学生的问题答案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对知识面进行拓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例如,在讲“集合”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出集合的概念,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举例子组成一些集合,并且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总结出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在列举集合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无法构成集合的情况,这就需要几个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

3.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践活动.高中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在课后也应该主动学习.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自己动手实践的问题,让学生课后自己操作,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更加深刻.课后实践活动主是对课堂上所讲的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学生可以自己动手,也可以几个人讨论合作,从而对高中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课后的实践活动,对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比如,课后的实践练习,可以以@样的形式布置:从你的生活用品中,找出一个圆柱体,亲手测量底面圆的半径、圆柱的高等数值,并且计算出这一圆柱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

总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不仅能使高中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使学生更加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数学教学;“问题导学”;教学法;实践

所谓的“问题导学”教学法,就是教师以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师针对主要的数学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系统的数学教学内容就形成了一系列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并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已经掌握的数学课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新的数学知识,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数学教师的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外,数学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并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有助于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深化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素养。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法的背景

现行的高中教育更为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参与意识,就要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特别是高中学生面临高考的压力,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数学教师模式,很显然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将“问题导学”教学法引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这是需要学习数学知识,以减轻学习负担。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就必然会提高知识创造能力。

二、高中数学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要明确教学思想

高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就是在课程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已经学习的数学知识,探索本次课堂教学主要内容。数学教师要能够对“问题导学”的教学思想以明确,能够认识到“问题导学”要以教学活动的形式展开,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从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问题设置,以促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积极意识,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对于教师而言,“问题导学”对教师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还起到了促进作用。高中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互动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发挥指导作用。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的时候,就需要考虑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确保“问题导学”数学教学法顺利展开的关键。

三、高中数学“问题导学”的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1.“问题导学”的教学法要在问题情境中展开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以数学问题为载体展开教学。随着问题的展开,数学课堂教学的主线随之延伸,教师从中就发挥“导”的作用。这其中,教师的“问题”和“导”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要以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认知为主要目标。这也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导学”教学法的重点所在。

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认识到“问题导学”教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数学问题”、“引导”、“学习”。其中,“数学问题”是确保教学展开的载体,并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需要数学教师设置数学情境,在情境中创设问题、根据设计方案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随着教学法的不断扩展,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展开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以确保数学教学有序展开。其中,数学问题所发挥的作用就是让学生通过探索问题而独立思考,并能够与同学和教师合作解决问题。

2.“问题导学”要以“导”为教学主线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教学法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的过程中,要按照所设定的教学标准将导学的标准确立下来,即所提出的数学问题要对数学教学具有延展性、能够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索的兴趣、还要体现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导学标准也是对“问题导学”教学效果的衡量标准。

3.“问题导学”的标的是“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标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中,由于要面临高考,所以会以应对高考为目标。“问题导学”可以让学生走出数学学习误区,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是自我成长的重要环节,所以,要对学习方法以充分掌握,以能够做到迁移学习;要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要对数学知识以积极地探索,通过探索而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创新知识,以解决所面临的各种数学问题,只有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性发展,才能够提高数学素质;在“问题导学”的数学情境中,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会不断总结学习经验,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教学实例

采用“问题导学”教学法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不局限于思考,还要以动手的方式与教师配合。

比如,教讲解数学题:以边长为60厘米的正方形铁片,在每一个角都切去面积等同的正方形,之后沿着边将铁片折起而成为一个盒子,求解盒子的容积是多少?

当数学教师将这个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都按照数学题的条件用纸做纸盒。学生在做纸盒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制作中思考相应的数学问题,诸如切去的正方形面积的大小会对纸盒的容积有什么影响,如果没有将纸片折起后如果计算纸盒的底面积等等。让学生在折叠纸盒的时候,不是局限于动手,而是要在动手的过程中思考数学问题。随着学生对数学产生认知,就必然会对数学的学习产生主动意识,由此而达到“问题导学”的目的。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的时候,要认识到数学问题所发挥的作用是对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以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所以,需要数学问题中要囊括数学知识的传递、解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还渗透着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使得高中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钟露影.“问题导学”下高中数学的习题课教学模式研究[C].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5.

[2]梁竹.“问题导学”下的说课设计――《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法》之我见[J].广西教育,2015(02):80―81.

[3]王瑞祥.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以高中数学教学为例[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第11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设计

“问题导学”,顾名思义就是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导学问题不仅是课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向导,也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导学问题设计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问题的时候,必须在“导学”上做足文章。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谈谈导学问题设计需要注意的几条策略。

一、导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多数小学数学新知的学习都建立在旧有知识的锚桩之上,围绕新知的生长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提炼出有利于新知学习的概念、法则等等,为知识的顺利迁移做好铺垫。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做一做。竖式计算并验算。58+203,1007-478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

(2)学一学。预习例1,想一想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试着在书上完成第48页“练一练”第1题。

(3)想一想。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4)问一问。我想提出的问题是()。

这组导学问题的设计围绕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间的异同展开。先让学生重温整数加减法计算过程,提取“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经验;继而通过对“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的追问,使学生明确把小数点对齐,其实就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这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在计算时同样需要从低位算起,同样得遵循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的计算法则。所不同的是,小数加减法需要对齐上面的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这一导学问题着眼于沟通整、小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学习实现对新知的自主建构。

二、导在自学关键点

就教材例题而言,多数例题都有关键点,引领学生关注并正确理解这些关键点,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例题中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比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例1,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学一学。自学课本,思考:18表示的是什么?用18÷2求出的是什么?试着将例1的表格填写完整。

(2)想一想。你能想到用其他方法来列举吗?比如说画图。

(3)算一算。计算每种情况下面积的大小,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试一试。如果换成是24根栅栏,你能像书上这样列举吗?

在这道例题中,正确理解18根1米长的栅栏与长方形周长之间的关系是关键。要“一对一对”地列举出所有的可能,就要先求出“长与宽的和”,即用18÷2。再比如,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2,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学一学。思考:“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表示什么意思?它包括哪几种情况?

(2)试一试。你能用简洁的方法把例2第一种思路的7种不同的方法列举出来吗?(比如说借助文字、符号或图形)。

就这个例题而言,准确解读“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的意思是关键。正确分类是“一类一类”地数出来的前提。其次,教材并没有把例2的第一种思路完整地列举出来,而提醒学生个性化地进行列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教材例题的重点与难点之处,并尝试对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解,这样在课堂交流时,学生自然就有话要说,有话想说,交流会变得顺畅,思维会更加活跃,也更容易理解与把握知识。

三、导在理解盲点处

教材往往是对动态知识的静态处理,而且这种处理往往省略了一些过程性的内容。也正因为这种“固化”的处理,使得一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知从何下手,因而我们最好能设计系列性的导学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真正走进教材文本,理解文本。比如,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3,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学问题:

(1)学一学。思考:你是怎么理解“每个房间不能有空床位”的?书上第一张表格是从1个3人间列举的,这时2人间的10是怎么得到的?3人间为2时,2人间的后面怎么画了道横线?3人间为3时,怎么算2人间的间数?你能继续往下列举吗?

(2)想一想。如果从只住1个2人间想起,你会吗?填写书上的表格。

(3)试一试。如果住宿的人数改成24人,这时可以全部住3人间吗?可以全部住2人间吗?这时又该怎么列举呢?自己试一试。

这道例题的列举过程,教材回避了只住2人间或只住3人间的情况,因为2,3人单纯住2人间或3人间都不满足题意,因而在列举的时候是从1个3人间开始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只住某一种房间的情况却是客观存在的。当住宿人数变成24人后,我们的列举就应该从0个3人间开始。再说用表格来列举,如何完成表格的填写过程,每个数据又是如何思考并计算得到的,也是学生理解时容易出现的盲点。通过这种连续性的提问,使静态的教材变得生动,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步展开。

总之,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设计要着眼于引导学生看懂文本,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创新,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12篇

问题导学是数学课堂的经典模式,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从实际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是不少数学教师常用的课堂模式。然而,调查中我发现不少教师滥用问题,导致问题导学不能真正开发学生的潜能。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最近,我在杂志上看到“理答”的相关文章,对问题导学有了新的思考。所谓理答就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关注的是学生在回答前、回答中、回答后的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只有真正深入问题导学的核心地带,问题导学才能释放出活力。

一、巧妙“引问”,智慧理答,在突破盲点中切入课堂

由于每个学生数学知识基础、认知水平、思维能力都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导学模式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维盲点,巧妙借助问题让学生有效切入到课堂学习中。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坐标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连续呈现问题或者直接照本宣科,学生难以深入教材进行探究。为此,我从生活人手创设情境,引入地图,然后设置了一个学生容易理解的活动,“根据如下描述作示意图,并指出学校和小红家,小明家、小东家的位置。小红家:出校门向东走120米,再向北走300米;小明家:出校门向西走350米,再向北走200米,……”为了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切入到本课的探究,我巧妙设问: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由于这个活动将地图上复杂的知识分步化、简单化,而学生一步一步的操作,就能逐渐理解地图上所运用的知识,这样,学生的思维盲点就会被巧妙的突破了。可以说,理答策略就是要关注问题导学过程中,学生对新知、问题的反应程度,巧妙化解,从而让学生有效切入。

二、巧妙“追问”,智慧理答,在拓展思路中找到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理答策略就是及时关注问题导学过程中存在的思维契机点,巧妙追问,从而借助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多边形的内角和”,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多边形的内角、外角等概念?课堂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量角器去量一量所研究图形的内角和,再顺势提问学生“现在你能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证明吗?”学生就容易引一条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然后推导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并用同样的方法求出五边形、六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但用这样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相对直观阶段,教师及时追问:现在以五边形为例,你还有其他方法吗?然后教师借助投影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总结,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三、巧妙“反问”,智慧理答,在自我反省中获得新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学生在理解题意时思维会出现偏差,而学生自己并没有发现。这时候,如果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将正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如果教师能抓住错误点巧妙反问,会让学生的思维出现转机,从而开始自我反省。

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命题、定理”,如何让学生了解命题的概念,并能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如何让学生经历判断命题真假的过程,对命题的真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对命题有了初步理解之后,我进行课堂反馈理解: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正确吗?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正确吗?可以说,教师及时抓住错误点反问学生,能促使学生认真剖析自己的探究过程,从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获得对新知的理解。

第13篇

1.对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应前呼后应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尽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所设计的问题只有与生活实际情况比较相近,学生在分析和理解问题的时候,才会相对比较简单容易一些,还能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教师在课堂中设置问题的时候,利用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见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在学生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以后,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讨论、总结出的数学规律,并将其数学规律应用到问题解决过程中。从而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候,可以很容易地解决处理这些数学问题[1]。

例如:在学习两个数之和与两个数之差相乘的时候,可以引入这样一道题目:晓晓家的后花园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她想对这块长方形草地进行改造,如果将长缩短3米,将宽度延长到4米,那么这块草地的面积是多少呢?教师在列出这个题目以后,根据题目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可以向学生提出:怎样计算改变以后草地的面积呢?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并独立分析这个问题,如果想要计算改变以后的面积,是不是应该先要知道改变以后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两个数之和和两个数之差的公式,然后对所引出的公式进行总结,最后在引导学生将总结的计算公式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2]。

一般情况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虽然引导学生已解决了问题,但是所总结出来的公式或规律很容易忽略再次遇到问题的时候如何应用所总结的公式或规律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保证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能够前呼后应,从而真正体现数学的完整性。

2.问题导学法需要对导学更重视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进行教学,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导学。所谓导学,就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进行指引的一种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就是指引他们如何学习数学知识。然而对于所设计的问题都是为以后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提前做好铺垫。一般情况下,提出问题的时间比较短,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容易花费很多时间,这就足以说明导学非常重要。

问题导学法就是通过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其中的问题分析和引导就是学生主要学习的内容,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都集中在这一块。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分析并解决以后,说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只是设置了问题,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引导性学习,学生就很难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在接受知识能力过程作为教学重点内容,并根据数学教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结合实际情况并加以处理。

3.设计高效性的导学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所设计的问题是否对数学学习有帮助,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应认真思考。只有设计出比较高效的问题,才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研究相关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何才能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教学内容没有多大关系的内容可以直接忽略[3]。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讲解圆面积公式的时候,教师不需要讲解更多有关公式的起源和公式是如何形成的,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听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而是应该将重点教学内容放在如何利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圆心与圆的边距有怎样的特点;怎样在计算中应用圆的公式等,这样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第14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导学;生命活力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12-02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数学学习,要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的数学问题,赋予学生以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在“争、活、动、亮”的课堂氛围里尽情地遨游,促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展示,智慧得以显露,从而使整个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一、问题催生“好强”,让课堂“争”起来

“好表现”是儿童心理的一大特点,容易唤醒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使学生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总是寻找机会积极努力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并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同时,也是学生尽情绽放思维的一次挑战与磨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交流,使数学课堂“争”起来。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及分类”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出钟面上每大格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是30度后,提问:“1时整时针和分针的夹角是多少度?2时呢?3时呢?……

6时呢?”学生很轻松地一齐回答道:“30度,60度,90度,……180度。”此时教师顺势问道:“7时呢?”学生:“210度。”片刻之后,部分学生反应过来了,大叫道:“150度。”另一部分学生仍不假思索地继续坚持:“210度。”学生“争强好胜、好表现”的劲头一下子被激活了。看到学生争论不休的场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钟面,并用圆弧标出7时整时针和分针夹角的位置,此时学生方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角在左边了,不在右边了,那肯定是150度了。”可是,学生中突然又传来一句不服气的话语:“右边210度的角我们还没学到呢!”教师听到后立即说道:“对,像这样210度的角,我们现在还没有学到,将来你们一定会学到的,所以我们现在说7时整时针和分针的夹角还是150度,不说210度。”这样,既让学生通过一场真实的、有意义的“争吵”,理解了钟面上指针夹角之间的大小关系,使学生对角的概念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与扩展,也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力度与广度在“争吵”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营造了一个热闹有序、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问题催生“好奇”,让课堂“活”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正因为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才驱使他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对小学生来说,自己没有见过的、新鲜的、好奇的新生事物和现象,学生总是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和力量,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寻求答案和结果,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多彩的、丰富的、有趣的、有诱惑力的数学问题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还要设置悬念,使学生的兴奋点得以长时间保持,思维得以长时间处在积极活跃的状态,为“活”的数学课堂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事先在不透明的袋子里放了6个红球、2个黄球、1个蓝球,然后带着诙谐的口吻问道:“大家知道,老师这个袋子里放了几种什么颜色的球?”问题一出,除了极个别学生瞎说一通,大部分学生都摇头不知,但又特别想知道袋子里的“秘密”,学生的好奇心已被初步激活。为了使学生兴奋感不会被削弱,老师请三位学生分别摸了一次,结果两次摸的红球,一次摸的黄球。教师趁热打铁:“那袋子里是不是只放了红、黄两种颜色的球呢?”正当学生要点头时,教师从袋子里拿出蓝球,并进一步引导:“哪位同学能从袋子里摸出蓝球,老师给予奖励。”学生的好奇心此时被引向。通过几名学生的轮番摸球,学生发现总是红球摸到的次数多,蓝球摸到的次数少,终于发现老师袋子里放球的“秘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这样,教师把探究的机会留给学生,把知识的难点抛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一次次诱发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可能性”的数学概念,使如此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有趣与直白,也使抽象的数学课堂赋予着生命的灵动,充满着欢声笑语。

三、问题催生“好动”,课堂“动”起来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课堂教学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更要顺其天性。课堂上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赋予学生以主人的地位,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展示、自我超越的空间与平台,这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可是,有的老师为了创设一个所谓安静、严谨的课堂,对学生好动的行为不能客观评价,一味地加以制止和批评。课堂上总是听到:“身体坐正,手放平。”就连学生动手摆小棒的时候,还不时地训斥:“老师要你摆你就摆,不要你摆就别乱动。”试想,课堂上难道学生真的能乖乖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认真听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此时的“小木头人”一边注意着老师的一言一行,一边还不时用小手摸摸小棒。因为学生要动啊,动的欲望已被激活,眼睁睁看着小棒学具放在桌面上,他怎么可能不去摸呢?像这样“一心二用”的学生不管老师在课堂上“表演”得多么精彩,他都无心理会和关注。

所以,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一些有思考力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动手、主动动手,在思考中操作,在操作中思考,使数学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被领悟、被理解、被消化。应该说,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大领域中,每一部分知识的理解与学习都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都需要学生在“动”中掌握知识重点,突破知识难点,领悟知识要点。因而,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在数学问题的引领下,开展一些有针对性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动态而又多彩、生动而又高效的数学课堂,如此的课堂学生的思维才会绽放,思绪才会飞扬。

四、问题催生“好想”,让课堂“亮”起来

数学知识既是理性的,更是抽象的。故而,数学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思维,而在思维过程中,一个重要分支就是想象。儿童的想象力是超乎寻常的,是没有轨迹的,具有发散性特点。因此,小学生想象出来的东西是有趣的,是奇特的,也是创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初步感知想象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内在的潜能和欲望,学会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使数学课堂不断迸发出新的亮点。

第15篇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现状;应用策略

“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为此,教师很有必要引入问题导学法,以改善这种状况.

一、设计合适的问题,活跃课堂的氛围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问题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认真分析数学教材,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合适的问题.要想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合适的问题能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快速地投入教学中.

比如,“函数与方程”这一教学内容,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最为重要的内容,其将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起来,因此,本节课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实根,有几个实根?(1)x2-2x-3=0;(2)lnx+2x-6=0.随后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时间来回答这一问题.学生在解x2-2x-3=0这个方程时,其会回忆之前所学的方法,迅速得出该方程的根,并说出这个方程的根有两个,即3和-1.然而,在思考第二个方程时,学生却遇到了困难,他们不知道如何思考,也没有任何的想法.此时,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带领学生将第二个复杂的方程简单化,将未知问题已知化,并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走出牢笼.这样一来,降低了学生解决该题目的难度.通过设计合适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对高次方程的根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同时,问题的引入活跃了数学课堂的氛围,让每名学生都能快速地融入教学活动中.

二、活用教学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对于高中数学教师,其要活用数学问题,借助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是教学问题的设计既不能过于复杂,也不能过于简单,而是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保证问题的启发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这一教学内容,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学生学习了平面向量之后要掌握的两个重要的定理.通过这两个定理可以初步解决几何及工业测量等实际问题,还可以作为解决三角形问题的有力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调整和控制课堂,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直角三角形ABC中可以建立起哪些边角关系呢?设计该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熟悉的直角三角形中发现定理内容,并猜想,再完成一般性的证明.其次,当教师将学生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时,教师要设计问题,如,同学们请认真分析sinA,sinB的表达式,并从中发现关系.学生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ABC的特点,发现a边对应A角,b边对应B角.接着,教师继续追问:能用c边C角表示吗?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在直角三角形中,以上结论成立,那么对于任意三角形是否成立呢?教师通过一个个问题来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让学生体验了发现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教学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在问题的带动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引入实际问题,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这门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高中数学这门学科的难度较大,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困难,为此,教师要将数学融入生活中,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理论知识.这样一来,拉近了学生与数学学科的距离,让学生能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这一教学内容,线性规划广泛地用于经济分析、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所谓简单的线性规划是指目标函数含两个自变量的线性规划,其最优解可以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求出.为了能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来认识线性规划模型.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中央卫视《幸运52》的视频,该视频从视觉、听觉这两个角度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活跃课堂的氛围,并为本节课后续学习的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观看完《幸运52》视频之后,教师要借助实际生活引出相关的问题,即:某工厂用A、B两种配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每生产一件甲产品用4个A配件耗时1 h,每生产一件乙产品使用4个B配件耗时2 h,该厂每天最多可从配件厂获得16个A配件和12个B配件,按每天工作8 h计算,用数学关系式和图形表示上述内容.这一问题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导学法分为问题导学法和学案导学法.本文着重阐述了其中的一种导学法,即问题导学法.问题导学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原本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被打破,学生能重新认识数学这门学科,并且也愿意参与到数学课堂中,久而久之,他们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永明,周国梅.新课标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探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2):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