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电力知识科普范文

电力知识科普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电力知识科普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电力知识科普

第1篇

课程咨询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 89522

(温馨提示:先拨前10位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面5位分机号,专业客服将为解答相关课程设置、师资、收费标准相关情况,仅供咨询相关课程)

招生说明:招生范围:初一到高三

辅导课程:

初一数学、英语、语文

初二语文、数学、英语、物理

初三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一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二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

高三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政治、生物、历史、地理

*************************************************************

课程的优势:

创新: 独创UMS教学管理系统,一个孩子一套提分方案

品牌:十九年新东方品牌见证,千万家长学子一致信赖

师资:资深学科名师磨砺沉淀,打造出一对一课程

特色:家长会反馈阶段性进步,励志教育铸就学员未来

服务:免费学科讲座早晚自习,免费心理专家咨询辅导

效果:8%学员提升80分以上,17%学员提升50-80分,56%学员提升30-50分

师资: 19年培训经验积累,历年中高考提分高手、奥数精英、全国数学物理竞赛获奖者、海归双语教学人才组成的精英教学团队:4位博士生,115位研究生,90位来自于复旦交大同济,31位来自于华师大,30位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

=====上海金牌校区===

【徐汇区】 万体馆中心:徐汇区天钥桥路811号2楼

           番禺中心:徐汇区番禺路900号2楼

【普陀区】 曹杨中心:普陀区曹杨路333号2楼

【闸北区】 沪太中心:闸北区沪太路799号2楼

【黄浦区】 新闸中心:黄浦区黄河路355号1号楼3楼

【杨浦区】 复旦中心:杨浦区国权路561号

           五角场万达中心:杨浦区政通路177号万达广场C座8层

【浦东新区】八佰伴中心:浦东新区浦东南路1036号隆宇大厦13楼

=========================================

上海市同类优秀课外辅导机构有哪些可以比较下呢?

上海昂立智立方:400-0066-911转分机89476

上海精锐教育:400-0066-911转分机99724

上海昂立新课程:400-0066-911转分机89521

***********************************************

上海京翰教育:

第2篇

活动的主题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旨在通过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科普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初识智能电网”环节,参观者观看了“智能用电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等主题视频,从未来智能电网、智能用电、电力光纤到户、能效管理等方面,为活动参与者普及了智能电网的基础知识,增进了大家对智能电网的整体了解。

在“感受智能电网”环节,活动参与者走进了国电通公司智能电网展厅。该展厅基地分多个科普教育功能区,不仅提供了寓教于乐、生动形象的科普教育,而且具备了“展示与体验相融、智慧与电力相融”的特色,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智能电网建设的缩影。

参观过程中,电力部离退休老干部、老专家全程认真观看了智能电网宣传片,不放过每一个技术细节,体现了老一辈电力人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在参观智能电网展厅过程中,老专家们对智能电网新业务、物联网综合展示区、智能家居体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详细询问了智能楼宇等业务的开展情况,与展厅讲解人员互动交流。老专家们还表示出对电力科技迅速发展的由衷赞叹,纷纷献计献策,饶有兴致地认真填写了随活动发放的知识卡片。

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专业的研究生则更多地表现出对高科技生活的向往,通过对智能电网的初步了解,激发了同学们的探索精神,在了解智能电网及相关业务的同时,学习了新知识,深入领会了智能电网建设及其为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第3篇

关键词:创新模式 多角度 大联合大协作

科普工作说简单其实也不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普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绝不是对已有的一些科学知识的简单复述与通俗化那么简单,否则这也体现不了创新与学术水平。科普活动中有精品也有次品,这就如同哈密瓜,新疆产的最甜,其他产地的哈密瓜次之。精品的科普活动就像高质量的创新科研成果一样,价值高,影响程度深和广,社会需要的就是高质量的科普活动。

一、当今社会面临的科普工作新局势

教育分学龄段,科普教育也是需要分阶段因材施教。按人群分可以粗略的分为:幼龄儿童、青少年、社会公众,本文将重点放在青少年与社会公众两类人身上探讨如何有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科学教育也开始慢慢渗透到学校中,城镇学校盛行,农村学校也略有接触。科技教育应该是贯穿青少年的整个成长阶段,帮助他们养成科学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如今政府大力倡导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广大民众就成了科普工作服务的对象,科普活动更是要坚持近民、为民、惠民,紧贴民众需求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但是无论面对哪类对象的活动,都应当跳出老路子,哪怕是旧瓶装新酒也要有创新科普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

任何工作想要干好,首先都要要求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较高的思想觉悟,还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一名科技工作者就应当具备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积极的作为。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当前的局势与现状,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不断多样化、速度化,人们接收科普知识的渠道也就变得多样化了。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要求,科普工作迫切需要创新科普方式方法,但要遵循基本的准则,形式科学化、知识准确化、传播速度化。

二、创新科普工作方式方法,促进工作开展

(一)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交叉融合的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大格局。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工作,突出整体优势,形成社会大科普的氛围。

(二)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设小型科普馆、举办专题展览或活动等。如:水利电力系统可建立专门的科普展厅介绍当下当地的最新水电力方面的科技知识;高校实验室可规定一定门槛,对适合条件的公众开发,或邀请其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再如地震局可开设模拟受灾场景区域,邀请民众亲身体验,传授避难知识。

(三)拓宽科普宣传渠道,从传统的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到如今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宣传、直播等数字化平台。2016年全球首堂天地联动科普课,在太空上传授科普知识,并且同时与地面联动。这不仅是航天史上的壮举,更是典型的创新科普形式的精品代表活动。

(四)改变自上而下的科普宣传工作方式,从民众需要什么科普知识,科普工作就就普及什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

(五)重视科普人才队伍和科普设施建设。从管理机制上重视科普工作,鼓励老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创作,挖掘有潜在能力的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普事业,建立多学科多人才融合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六)充分利用当地科普教育场所等公共社会资源,如科技馆、天文馆、展览管、科普植物园、实验基地等。

三、针对青少年有计划的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青少年绝大部分都是在校学生,对他们进行的科学教育互动是要贯穿整个学龄段,并且是学校、家长、社会三方联动。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一起共同呵护他们的奇思妙想还有N种好奇,都是应该以鼓励为主。

(一)学校主动把课程教学与社会科普资源进行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协调发展的自组织机制。让青少年更多地走出课堂,走进家庭、田野、和海疆,使青少年在网络化的科技教育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教育。

(二)学校主动邀请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学校科普教育,当地科普教育机构也应主动走进校园,贴近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科普报告、科普展览、科普体验活动等等。

(三)利用学生寒暑假举办综合性的或专业的科技夏(冬)令营,或是组织趣味性教强的学科竞赛活动。在夏(冬)令营期间,多多组织学生到科普试验基地,科普教育场馆、动植物研究所等地方考察学习。

(四)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也可以联系高校或者是科研院所的教授、导师进行一对几的小面积辅导,使小部分真正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探索的,又对科学有极大兴趣的优秀青少年科学爱好者直接得到向专家咨询学习的机会,并在专家们指导下进行高层次的更深入的科普活动。

(五)校方可以从家长成员中挖掘科学教育资源,学生的家长从事各行各业,总会有家长在行业中属于专家水平,科学教育本来就是各学科的大融合,每个行业都会涉及到科学知识,学校可以请这些家长一起设计适合学生的科学体验活动。

四、结语

毋庸置疑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正在逐年加大对科普工作支持力度,努力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校外外、社会科普资源应该进行多方联动,组织相应的活动。科学教育应该更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国外很多优秀科普教育方式方法值得借鉴。青少年在校时,通过科学教育打下来良好学习的基础,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他们走上社会以后依旧能感受到倡导科普、重视科技发展的大氛围。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各有关教育行业都在努力朝着这一终极目标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科普 意义 问题 原因 途径

一、科普的意义

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易于接受、参与的方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科普包括科学普及和技术普及两个方面。科学普及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和各种社会教育活动,向广大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活动及其过程;技术普及是指对需要了解或掌握某些技术和技能的群众进行传播、传授的活动。本文所探讨的科普主要是指科学普及方面。

科普既可以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政府科技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更加畅通;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增强全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竞争实力,促进科学技术更好更快的发展。

当今人们的生活太过忙碌,除学生时代被动获取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以外,之后在这方面的进步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了。有一组数据有点让人哭笑不得,根据2001年和2003年的《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中国不同职业人群中具有“科普素养”者的比例中两次最高的都是学生,其次才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并且这些人的科普素养几乎只有学生的一半。更加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居然是这些科普素养不如学生的群体在担任着全社会普及科普知识的重任。也正因如此,成年人的群体才会对一些可以用科学解释的现象无知到引发了诸多社会热点和焦点的地步。

二、科普不到位引发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大到抢盐风波、“王林事件”、转基因、雾霾,小到爆米花、千滚水等,这些实例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科学普及的层面和深度的欠缺,同时也考量着社会大众对于科学的认知程度。因为科普教育的失位或错位,有的事件甚至会引发社会动荡的后果。

以“抢盐风波”为例。此事件源于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危机。

中国内陆抢购食盐事件就在此背景下发生了。负面消息来自两个方面:一说是日本核辐射会污染海水,似乎以后再生产的食盐就会危及健康,吃含碘食盐可以防止核辐射;另一说是青海最大的盐水湖受到了污染,食盐产量大减。这些不确切的消息都是经过网络传递的,以讹传讹,其速度犹如电波,于是在全国掀起了哄抢食盐大潮。国人的幼髡婵欤短短几个小时,几乎全国所有的商店、柜台的食盐就被哄抢一空。

一个有着三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国竟不如一个弹丸之地且发生灾害的日本表现得镇静。9级特大地震,同时引发巨大海啸,又出现了核泄漏危机,面对三重灾难和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日本人民还能够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在处理善后:在国家电力不足的情况下,即使分时供电,大家也在有电时不去用电,为国家节省;在每天只给一个饭团的难民所,也没有人去哄抢,没有人去托人情、走后门;在排长队等候领取食品或乘车撤离时,没有一个老人和孩子去要求照顾,去加塞。而我们中国没有受到任何核污染,国民听到点风声就搞出“抢盐风波”。抢盐者中不乏化学教师、硕士、博士。由此说明中国科普教育的缺失。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时候比经济总量还要重要。抢盐事件至少与科普教育的失位和错位有关,说明了科普教育没有全面铺开,没有开展全民教育,教学时也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没有达到学科之间的渗透,致使科学知识没有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而成为游离在我们生活之外的学科知识,很难被大多数人接受。也正因为科学素养的不足,才会导致人们很难理智地面对灾害和困境,遇事没有科学的分析和规避方法,反而因为害怕灾难和强烈的自保意识,不能按照规则和规矩行事,才会出现钻营、加塞、走后门,表现出了自私自利、没有公理、没有德行、没有规矩的现象。可以说是科学素养的缺失导致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偏颇。

三、加大力度开展科普工作

2016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此方案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做出了总体部署。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开展科普工作的力度很大,面向广大公众的科普教育已势在必行。那么到底该如何开展科普教育呢?

(一)在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课程和活动

科普是一种教育活动,学校的正规科学教育是科普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渠道,其意义不仅在于普及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更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学校除可以大力挖掘正规的科学课程实施科普,还要大力开展科普活动,不断实施科普教育。

(二)利用各种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活动

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科普方法,就是建立各种各样具有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科普教育基础设施,如科技场馆、科技基地、博物馆、图书馆等。要充分利用这些科学场馆开展科普(技)展览、讲座、培训、体验、游戏、咨询与服务等双向互动性的群众性科学技术活动和科普活动等,以便科普受众参与其中,面对面地进行互动与交流,享受科学技术的便捷与快乐。这些场馆除了对公众开放,也要与学校建立联系,建构馆校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有效实施科普教育。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性科普

科普是面向广大公众的社会性活动。大众传播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图书、戏剧、音乐、歌曲、表演、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的科普活动。大众传播有利于直接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尤其是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分析和科学方法的指导更直观,更有效,更能让公众接受。大众传播的社会性科普内容广阔,形式灵活,已成为重要的科普途径和手段之一。

(四)数字化新媒体的科普交流

数字化新媒体是指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早在20世纪末,科技部、中科院、中国科协等就率先建立了科普网站;2004年,中国科协建设了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目前中国的专门科普网站已超过3000余家,手机短信、微博、科普视频网站、微电影、微信等新型科普传播方式不断涌现,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习惯。数字化新媒体可以利用它的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及时有效地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性教育。

在今后的科普教育发展中,政府应尝试建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化科普新体制和新机制,在向社会公众渗透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加大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普及和传播。科普教育能够有效地传授给公众基本生活常识,使社会公众能够学会如何保障人身安全,理性对待特殊事件的发生。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而科学普及是科学技术通向人类社会的桥梁。只有多普及科学知识,才能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任福君,翟杰全.我国科普的新发展和需要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J].科普研究,2011,06(05):8-17.

[2]科学技术部政策法规司.中国科普法律法规与政策汇编[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3.

[3]李志明.科普的社会责任与实现途径创新研究[J].科普研究,2013,8(01):13-17.

[4]罗希,郭健全,魏景赋.社交媒体时代科普信息传播的困境与突破[J].科普研究,2012,7(06):5-10.

[5]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

“铁博开讲啦!”科普系列v座,以铁路科普知识为题材、以近现代我国铁路科技发展进程为背景,主要分为“探索火车的奥秘”、“您需要知道的高铁常识”、“詹天佑与京张铁路”3大板块,重点从科学原理、科学常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角度出发,让观众在感受现代铁路科技魅力的同时,静下心来了解老一辈铁路人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情怀。

目标分为2部分。知识目标:围绕打造中国铁道博物馆科普套餐品牌,通过不同题材的系列讲座,促进铁路知识向科普知识的转化和传播,拓展铁路科学知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激发观众探索铁路科学奥秘的兴趣与能力。情感共鸣:通过介绍铁路科技人物、事迹,全面提升观众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认同。

具体内容

探索火车的奥秘

科普讲座之一“探索火车的奥秘”重点围绕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及高速动车组的动力原理展开,旨在普及科学原理。

以讲座中蒸汽机车动力原理的视频为例,从剖面的角度,为目标人群形象地介绍蒸汽机车动力原理。先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把机车锅炉中的水加热、汽化,形成400℃以上的过热蒸汽,蒸汽再进入蒸汽机膨胀做功,推动蒸汽机活塞往复运动,活塞通过连杆将往复的直线运动变为车轮转动的圆周运动,带动机动车轮转动,从而牵引列车前进。这种形象易懂的视频模式更有利于目标人群对科普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同时与学校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

讲座中还穿插了有趣的游戏互动环节,主要是向目标人群介绍普通列车与动车组的动力区别。教师会请2组小朋友上台做游戏,第l组小朋友代表动力集中型的普通列车,第2组小朋友代表动力分散型的动车组。游戏开始后第l组只有第1个小朋友可以跑,后边的只能被他拖着跑;第2组小朋友可以一起跑。结果显而易见,第2组小朋友获胜了。这种在游戏中学习知识的讲座方式寓教于乐,是促进目标人群学习科学、热爱科学的有效途径。

您需要知道的高铁常识

科普讲座之二“您需要知道的高铁常识”重点围绕科学常识展开,通过提问对话的方式,面对面地跟观众聊聊与出行相关的科普话题,以及观众感兴趣的热点问题。

在讲座中教师会通过提问的方式与观众进行交流。例如,高速列车为什么没有普通列车“咯噔咯噔”的声音,高速列车在通过隧道时为什么会产生“砰”的声响,您的家乡通高铁了吗等科普问题。通过展开这种与观众出行息息相关的科普话题的互动和讨论,激发观众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全民参与科普、融入科普的目的。

在“您需要知道的高铁常识”里还加入了浅显易懂的动画视频,《高铁的前世和今生》除了普及大量科学知识以外,还很轻松地走进充满烟火气息的民众生活,同时对于讲座而言,加入这种萌版的视频,不仅小朋友喜欢,也很好地契合了盛行于青年人群的“萌文化”心理,这种接地气、近民心的科普方式是彰显科学魅力的最佳契机。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科普讲座之三“詹天佑与京张铁路”。京张铁路作为中国人自己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的第1条国有干线铁路,其展现的科学方法不胜枚举、蕴含的科学精神催人奋进,能够很好地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

詹天佑的科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讲座中以“人字形”线路为例,针对京张铁路南口到八达岭33‰坡度的路段,相当于每开行1千米就耍上升10层楼高坡度的实际情况,詹天佑创新性地将曾用于国外矿山铁路中的折返线爬坡原理,巧妙地运用在了京张铁路上,以长度换取高度,既省力又安全,这是詹天佑创新性的科学方法的集中体现。在20世纪初期的中国,如此大胆而实用的设计,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詹天佑创新性的科学方法不仅仅体现在人字形线路上,还有打通八达岭隧道的6个工作面同时工作法等方面。通过讲座,向观众展现了老一辈铁路人攻坚克难、藐视困难的奋斗精神,勇于创新、埋头苦干的科学精神。

主要特点

讲座的受众群体数量比较大。讲座安排在中国铁道博物馆3D电影院内,每次可接待观众量为116人,共接待观众2000余人。

讲座满足了各类目标人群的特点和需求,与学校课标紧密对接。

讲座实践性强,综合运用动手操作、模拟平台、互动游戏等方式,激发了受众群体的参与热情,加深了对科普知识的消化理解。

讲座除了普及科普知识、培养科普能力外,更加注重科学精神的传播与培养,因为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

成果及影响力

建立了常态化的科普讲座平台,用常态化科普助力“中国梦”,打造中国铁道博物馆独有的科普套餐和品牌项目,提升了铁路知识科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实现了铁路科普资源平台与社会机构的有机结合,与社区、幼儿园、中小学校、大中院校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共享铁路科普讲座资源,对社会公众开放。

第6篇

洋溢着科学气息的美丽校园

一进大碶小学的校门,你会被眼前景现所惊叹。标准化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加上花园式的学校,更衬托出学校的现代化气息。身在其中,你会处处感爱到学校散发着强烈的科普气息。本着“健体健脑”的宗旨,把科普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规划。通过构建一种开放的校园科学教育体系,使科学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显性与隐性共存,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影响同在,并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的科学教育资源,让学生在此体系中进行自主参与并得以全面发展。

大碶小学是北仑区第一批被评为科普基地的学校,成立了浙江省第一家小学无线电集体台,引进了无线电测向等,建设了学校的科学10景,使学生乐于参加的科普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创新的氛围中研究、学习,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活动空间。

1、七彩展览厅内展览着华北、华中、华南的动物标本80种,以及蝴蝶标本90种,还不定展览其它各种科普活动项目。今年5月28日上午,北仑区博物馆向学校捐赠了价值超过万元的二十多件珍贵的海洋动物标本。这些标本的到来必将进一步充实学校的文化内涵,彰显学校的科普特色。

2、宇宙探索大厅有5部分组成: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和大气系,是探索宇宙的模拟场所。

3、小星星气象站:学生利用百叶箱和量雨筒观测气象,并且可以向全校学生通报气象。

4、卫星电视接受装置让学生明白,数字信号接受使电视画面更清晰了。

5、岩河果园在学校的行政楼旁,种有10多种果树:桔子、杨梅、无花果、枇杷、葡萄、梨、李、桃、枣、白果、桑、金桔等。

6、精品柑桔示范园种植了北仑区大多数的桔子品种,其中优良品种20余种。

7、航模试验池长15米宽6米,是学生进行各类型航模的试验与比赛和进行水中相关知识探索和研究的场所。

8、人工蝴蝶培育温室:本温室主要用于学生特别是校科技组在冬天开展人工蝴蝶饲养的相关实践和探索研究,同时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的实验基地。

9、十米科普长廊不定时得向学生介绍科普方面的知识,是学生能在课余时间也学到科普知识。

10、绿色能源站向学生介绍太阳能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产生电力,经稳压控制整流器储存在蓄电池中,当需要用电时则通过逆变输出。风力发电机以风为动力推动永磁发电机发电,后经稳压控制整流器输入并储存在蓄电池中,当需要用电时则通过逆变输出。

学校教辅楼一楼都是学校的科学教育场所。不仅有带水的实验室和带电的实验室,放置各类教学设备的仪器室,还有集上课、查阅资料、动手活动、观摩标本于一体的科研中心、科技创新试验室和让学生动手操作、制作模型的劳技室。这些场馆长期开放,不仅担任学校的科学教学工作,还为学生的科技培训和科技休闲提供了场所。

给我感触最深的不仅是洋溢着科学气息的美丽校园,更是这里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身上所具有的一种精神和责任感,以及他们不求时尚但求高效的科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方式。

大碶小学的办学特色

办好一所学校,决策者的理念是关键。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升华。

大碶小学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确定了育人理念:培养“健体又健脑,全面有特长”的发展型人才。在理念的引领下,确立了办学目标:集教育力量之大成,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把学校办成学园、乐园、花园、家园,让师生都得以健康快乐成长的现代化学校。经过全体师生若干年的努力形成的三特色:

1、学校教育的社区化。大碶小学构建社区教育资源网、建立家长委员会、成立学校关工会(校管会),形成社区、家庭、学校三者合力,成立大矸青少年社区活动中心。最终目的是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教育力量来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

2、“双健”教学。大碶小学分析了学校的良好内部条件后,提出全面发展的“双健”模式,即健体又健脑。

所谓健体就是要求学生有健康的身体,学校形成了田径为基础,排球为校球,羽毛球、乒乓球为两翼,跆拳道为推进器的航天器般的体育格局。实现了田径、大小球类与武术协同的较为全面的体育工作目标。三年内普及与提高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健脑是指通过教育健康学生的脑袋,使学生聪明(智力开发)善良(心理健康)。把凸现理科创新为突破口,在数学、科学和电脑等方面逐渐在形成学校的特色。科学创新基地的建设,科普基地的授牌、科普特色学校评定、万条多媒体素材库的建成等,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学校工作科研化。大碶小学的工作都是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如省级立项课题《学校教育社区化研究》把学校的各项教育工作更为科学化了,区级重点课题《移民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为学校大力接收外来务工子弟,并让其享受优质教育进行了决策;市级立项课题《新课程实验中小班化教育研究》为学校整体改革设计了宏伟的蓝图。要求每位教师也紧紧围绕课题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从策划---论证---实施---反思,形成良好的工作链。一所学习型、研究型的学校正在形成。

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学校每年都积极开展各类科普工作,制定详细的计划举行校园科普节。并积极参与和举办各级各类的科普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05年5月学校正式被确立为“区级首批科普特色学校”。学校科普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科学品牌教研组建设,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每年的四月份定为校园科普节,今年的校园科普节正好让我赶上,全程跟踪学习2008年校园科普节,受益非浅。有适宜低年级的动物介绍、果园参观、知识讲座等,也有适宜高年级参加的航海、航空、车辆模型、风筝等竞技比赛,当然也有人人参与的科普创新大赛,包括小发明、小制作、科普绘画等。全校师生在科普节期间人人参与、人人学习,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们收获很大。

他们日常的作法:

1、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的科普场景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特别是把蝴蝶的相关知识渗入到平时的教学中。学校专门建立了蝴蝶培育、繁殖基地,而且专门开设了校本课程让学生认识蝴蝶、制作蝴蝶标本。现在我校已经把蝴蝶培育、标本制作定位为学校科学研究的核心。

2、学校把科普特色和学校工作有机结合,特别是利用大队部的队校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科普知识教育和国防科普知识教育。学校已经和浙江省无线电协会、地方部队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将建立由旗语、无线电测向、业余无线电台一系列的科普教育基地,学校通过这些丰富的科普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正确认识。届时学校将形成“无线电运动”与“蝴蝶研究活动”两道科学教育“飞.舞”特色风景线。

3、学校每学期都会请外聘专家来学校进行科普知识讲座,也会请专家来学校指导学校的科普工作开展情况。

4、学校每学期会组织师生走出学校去参观、学习科普知识,在假期举办科普夏令营让优秀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科普知识。每年的春游、秋游和科普探索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游玩的同时学会去大自然探索科学知识。

5、学校充分校外资源,建立了校外科普基地,如梅花鹿基地等。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扎实有效的科学课堂

创建品牌学科方面,大碶小学先确立了“科学学科”为品牌学科创建学科。这次我到北仑挂职培训的感觉之一:这里科学专职老师不多,我挂职的这所小学已经算多了,有2个,所以他们没有像我们这里这样每个星期都有教研活动,他们学生科学考试试卷分值也不高,我在和我指导老师交流时,听他说他们科学如果考试,分数也只占15分。但学生活动丰富,学生比赛项目多。他们更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虽说宁波科学不是考试科目,但是科学课也是像语文课、数学课一样地扎扎实实,教师也会尽量把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让大部分学生掌握好。这一学期中我有幸参加了两次科学教研活动,一次是北仑区科学教研活动,还有一次就是大碶小学理科协作组教研活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课堂有效简约、重落实、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方法上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反馈调节及时、评价巧妙、善于鼓励。一节课有着丰富的内容、适时有效的多媒体,有着最明了简洁的分析、最原汁原味的情感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作为和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自然形成了一个鲜活有效的课堂。

第7篇

关键词:雷电防御 现状 问题

引言:雷电是自然界一种放电现象,放电产生的强负荷电流、高电压、强辐射等对地面物体产生危害。据统计,1998-2001年全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万元的雷电灾害每年都在10次以上,其损失每年都大于5000万元,全国同期平均每年雷击死亡379人、受伤310人,其中有90%以上的雷电灾害是发生在农村。由于雷电属自然界不可抗拒的现象,具有不定性,且雷电灾害涉及到电力、通信、交通等各个领域,却不能被控制。因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可利用的途径,加强雷电灾害的宜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防雷意识,加强技术防雷监督研发工作,依托技术解决现存防雷问题,激发潜在雷电防御市场,做到全民防雷,科学防雷。

1:雷电防御现状

1.1舞阳县雷电防御

1.11舞阳县气候环境

舞阳县位于河南省偏南,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于东,自西向东缓斜,分岗地、平原和洼地,属温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6℃,有丰富的农产业和畜牧业,电力设备日趋完善。由于近几年气候异常多变,加上舞阳县地形地貌复杂,时有发生极端雷暴天气。

1.12舞阳县雷电防御工作现状

2010年8月底舞阳县气象局联合移动通讯开通了雷电灾害防御短信平台,通过通信平台定时为用户免费发送有关雷电防御知识,及雷电预警信号,同时加强防雷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提高了社会公众防雷意识。自短信平台开通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得到用户好评。同年的12月份,河南省舞阳县政府《舞阳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强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评估、雷电灾害防御这四个工程的建设规划,力争到2020年,依托现有现代化建设成果,与省市有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已有资源和建设紧密衔接,进一步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开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2014年3月14日,我县气象局通过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走进街乡活动,为学校赠送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措施》、《中小学雷电防御手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明白卡》等相关气象资料,并安排气象工作人员为大家讲解了气象观测、气象灾害防御、雷电灾害防御等气象科普知识,从科学方面提高民众防雷意识,借机拉开“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序幕。同年(2014年)的5月30,我县为有效防御并减轻雷电灾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多项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并结合我县实际现状,制定了《舞阳县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办法》,明确了县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县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监督管理工作;县发改工信委、住建、安监、房管等部门各司其职并协助工作;建设单位(项目业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初步设计时应同步做好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对雷电灾害进行风险评估的新建、扩建及改建工程项目的单位、建筑、工程、场所及设施。

1.2雷电防御标准化工作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的电子电气化产品,尤其网络计算机的应用已经进入家家户户、各行各业,计算机软件技术涉及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航空、交通、通信等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弱电设备对电磁干扰特别敏感,雷电是导致事故多发的重要灾害之一,每年因雷击造成的人员财产伤亡、损失日趋上升,因此,科学、全面防雷在现代化建设中显得迫切重要。雷电防御标准是技术服务、指导设计和施工监督并验收,确保防雷装置的全面合理运行。防雷技术服务是科技、技术、服务型的社会安全保障服务,积极推进雷电防御标准化是加强气象部门管理的需要。2010年12月23日,全国雷电灾害防御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京成立,对提高雷电防御产品质量、规范雷电防御领域业务流程等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要求进一步提高科技内涵、完善标准体系、强化开放合作、加强自身建设,为促进新时期防雷科学发展做出贡献。目前雷电防御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主要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21431-2008)、《雷电防护 第二部分:风险管理》和气象行业标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等多行业相关标准规范。

2:雷电防御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防雷问题较为严重

从大多数的雷击事件看出,农村雷电防御远比城市薄弱的多。由于农村偏远,交通、通信不够完善,群众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接受教育条件有限,导致防雷意识浅薄,缺乏基础防雷常识;人口居多,但住房分散,高大树木较多,随意拉撤架空的线路更增加了雷击率;居民房建筑属于自住房,未经标准化施工、设计,所以安装在屋顶的热水器、电视信号接收器等均没有做防雷装置,容易引雷入室;技术条件落后,民房多数未经正规设计和检测,线路架设不规范,接地不合理、防雷装置不合格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存在都有可能导致雷灾。

2.2现有雷电防御产品业务不够成熟

现代化经济发展是高智能化电子、电气、通信等微电子设备的时代,这些承载着社会经济前景的设备在耐过电压、过电流能力上及其脆弱,雷击产生的强电流、电磁感应、静电感应等袭击到弱电压设备上很容易引发雷电灾害。雷电的发生具有随机性,我国防雷行业起步较晚,虽然近几年在风险评估、雷电调查、跟踪监督、产品测试、局部雷电定位网的建立和应用等多个服务项目上取得显著社会效益,但是,在多样化的雷电防御方面工作,我们的实际可用的产品业务还不成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雷电防御业务的需求。

3:加强好雷电防御工作建设

针对我国雷电灾害及雷电防御现状,气象部门应尽快制定并出台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专项预案,规范全国防雷减灾管理。重视农村防雷减灾工作,将防雷减灾工作具体内容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的基础能力建设,推进突发预警信息平台,多渠道筹资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防雷装置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存在的防雷设施不足、雷击隐患普遍存在的现状。加强各地区间的合作,做到预案联动、信息共享、措施联动,同时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力度,积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努力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立和完善雷电灾害应急处理机制。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的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气象雷电防御技术管理经验,努力提高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智刚 曹俊峰 汤宇 刘越屿 黄小倩 雷电防护标准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410007

第8篇

1、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县科技局局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局等十八个相关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防震减灾局,具体负责活动安排和日常工作协调、地震救援工作队伍的管理工作。

2、成立了县防震减灾局。根据省编办《关于市、县(市、区)地震工作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要求,县编委下发了《关于成立县防震减灾局的通知》文件,单设防震减灾局,为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正科级建制,核定事业编制8名,领导职数1正1副。到目前为止,新的机构还在组建之中。

3、加强了“三网一员”队伍建设。我县16个乡镇均设立了乡防震减灾联络员,村级设立了科普知识宣传员和地震观察员。初步建立了地震宏观观测网、灾情速报网、科普宣传网的“三网一员”队伍。群测群防网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防震减灾三大体系的落实,有利于做好灾情的监测预报,有利于灾害的预防,有利于灾害的紧急救援。

二、地震科普与法律、法规宣传工作

1、利用“5.12”、“7.28”、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走村入社宣传教育“三百”活动等有利时机,结合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实际,在城乡社区和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有深度、有说服力的防震减灾学习宣传活动,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原则,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深入人心。同时,县局所有工作人员在局领导的带领下,携带《地震防护常识》等大量相关科普宣传材料,实地走访了莲塘镇、向塘镇各居民社区居委会,莲塘二小等防震减灾示范校和地震安全示范村。通过设立科普知识咨询台,举办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分发宣传材料,张贴横幅标语等方式,送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下乡入户。

2、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活动。今年“5.12”期间,在莲塘二小开展了地震应急演练活动。市防震减灾局局长饶绍清,县委常委、副县长,县科技局局长,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明华,县地震局副局长陈恒舜观摩了莲塘二小三个年级共300余名学生参加的小学生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和自救互救包扎演习。

3、建立了地震科普体验馆。在省市局的关心和帮助下,2011年底,凤凰沟景区建立了一所地震科普体验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内有地裂、电闪雷鸣、房屋倒塌、刮风树倒、火山爆发、桥梁断裂、山洪爆发、屋内地震等地震灾害发生时的一系列场景模拟体验,并配有地震自救小屋、3D影院和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长廊。截止到今年10月份,受科普教育人数达到30万人次。

三、地震工作基础数据的编制、收集和整理工作

1、编制了《县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地震了应急管理机制。同时完善了县、乡(镇)政府、防震减灾成员单位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并建立了《预案》备案制度,定期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习,检验反应能力,使地震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增强可操作性和权威性。

2、完善了地震工作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今年,我县被选为国家社会服务工程农居工程服务点。针对此次试点工程,全局历时2个多月,下到全县18个乡镇,联合县统计局、财政局和城建规划局等有关单位,实地详细调查了全县每个乡镇的人口、经济、地质环境、农居工程、历年地质灾害情况等相关数据。另外按照省地震局的要求,今年10月份又继续开展地震应急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我县电力、水库、医疗、交通、应急联络等震后应急相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四、“九个一”工程建设工作

1、设立了行政服务窗口。地震行政审批在县行政服务中心开设了地震工作窗口,设有专职办事员一名。同时,完成了地震审批在县政府统一电子政务平台试运行工作,并为中核集团在我县黄马乡涂洪村的核热能项目、向塘镇向塘物流园项目提供了相关地震、地质数据材料。

2、建立了地震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组编5个大队,11个中队,共有队员138人。主要任务是当发生地震灾害、自然事故灾难、公共突发事件和社会事件时进行应急救援。

3、加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县应急避难场所为澄碧湖公园,占地1500亩,分南北两苑,疏散面积约占408亩,可容纳45000人。今年完善了疏散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增了三个卫生间,通水通电到位,添置了大型电子屏。

4、建立了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莲塘四中、莲塘二小两家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和莲塘三小、莲塘一小两家市级防震减灾示范学校和科普宣传示范学校。

5、建立了农村居民安全示范村。镇村为我县的地震农居安全示范村,村新规划的村落全部按照七度六级抗震标准设计建设,现有独栋别墅54户,联排别墅54户。

6、新增了地震宏观观测点。我县在镇村设立地震宏观信息观测点的基础上,今年新增了向塘镇新村下付自然村、乡张坊村第六小组、莲塘镇揭家村、风沙土地综合开发实验站、省凤凰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五个地震宏观观测点。

7、地震灾情速报网。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县、乡、村三级灾情速报网。

8、配备了地震应急车。目前地震与人防合用一辆应急救援指挥车。车上配备卫星视频通讯系统,可满足在应急救援情况下的指挥通讯需要。

9、公开了咨询电话。面向社会公布了一部地震咨询专用电话,电话号码是——85726198。

五、防震减灾规划和工作经费

第9篇

关键词:电网规划;问题;应对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6.06.185

0 引言

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变化,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规划之间联系愈发紧密。为实现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规划的有机统一,需要我们重新考虑完善政企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1 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现状分析

1.1 城市电网规划建设与城乡规划各自独立,没有进行有效衔接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在城市建设中很多项目都是相互独立的,城市电网与城乡规划间缺少沟通,导致城市电网规划建设与城乡规划难以同时进行,也容易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在城市建设中,电网线路与变电站也没有留出应用的空间,也在影响城市电网规划建设[1]。此外,城市电网规划建设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电力线路通道受限,线树矛盾突出。城市街道特别是老城区道路未预留特定电力通道,造成电力通道与路树通道重叠,形成事实上的路树矛盾。以田阳县城区为例,田阳县大部分城区路树与电力线路通道重叠,出于保障线路运行安全考虑,以往每年都需对路树进行砍伐,严重影响到了城市景观。近年随着政府对创建文明城市,绿色园林城市的重视,市政部门对路树砍伐进行限制,线树矛盾变得突出。

(2)公共市政配套建设不到位,电力管沟建设资金得不到落实。根据广西电网公司关于城市电力线路电缆管沟建设由地方政府负责出资建设的原则,电力线路管沟建设需要地方政府提供市政公共配套资金支持。但现阶段,受地方财政能力支撑不足等因素影响,地方政府缺乏对该部分建设资金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电网规划建设。

1.2 电网建设外部环境变化

(1)市民阻挠、杆塔、变压器位置得不到落实。在城市电网规划建设中,经常会涉及到市民的直接利益,如要在市民的商铺门前设立杆塔,出于减少对门面和客流的影响,容易遭遇市民的阻挠。同时,变压器位置也得不到确定,由于担心触电事故和电磁辐射,很多市民出于对自身安全考虑,不让变压器设置在居住场所附近,这也是影响电网建设最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

(2)土地资源有限,拆迁占地成本过高。田阳县属于典型的山多地少县份,县城地处右江河谷地带,土地资源有限,很多居民不愿让电网施工建设杆塔经过自家土地。尽管部分居民接受了电网规划建设占用土地的现实,但所提出的拆迁占地成本较高,也在影响电网规划建设。如田阳县2014年百潮911线干线改造工程,工程主要解决高压线路残旧以及居民在高压线路下建房严重影响人身安全问题,由于居民对杆塔占地赔偿诉求过高,导致项目至今无法实施。

(3)市民对供电可靠性和供电服务水平要求提高,对停电施工反对呼声日渐高涨。现阶段,电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停电将会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对于停电施工的反对呼声更是日益高涨,但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离不开停电施工,电网建设与人们群众对供电的持续性形成矛盾,如田阳县2012年城市配网县城II线支线改造工程,项目实施涉及城区中心客户大面积停电,群众反对呼声高涨,也直接影响了公司当年第三方客户满意度评比。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电力主管部门在电网建设中的责任得不到有效落实,政企合作机制不完善。其次,电力科普不到位,市民对电源辐射存在错误认识。最后,电力体制改革后,电网规划建设变成纯粹企业行为,作为提供普遍能源服务的电网建设工作缺乏行政措施的有力支持。

2 城市电网规划建设具体策略探讨

2.1 建立政府主导推进电网建设合作机制,明确政府在电网规划建设中的责任

政府的支持是电网规划建设的重要基础,得不到政府的支持电网建设就会受到限制,因此,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将电网建设纳入当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范畴,明确各级企事业单位在电网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推进电网建设工作。同时,建立统一的规划体系,实现电网规划与城市远景规划的有机结合,明确政府与供电企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共同落实规划所需配套资金安排。

2.2 加强电网规划科学水平,提高线路环网率和可转供率,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

随着人们对供电可靠率和供电服务水平要求的提升,不断减少客户停电时间成为电网规划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需通过规划不断提升县城配网10kV线路环网率和可转供率,同时对大型居民聚集区、城市重要政治、文化、经济区域,进行试点开展低压侧双电源供电模式,尽量减少因工程建设带来客户停电的几率。如截至2015年田阳县城区10kV线路环网率已达100%,可转供率58.33%,但在城市配网项目改造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城市中心区住户停电较多,造成客户频繁投诉,可见对城市中心区采取低压侧双电源供电的模式还是十分必要。

电网规划还应加强一次规划与二次规划的衔接和同步实施,不断提升智能化设备应用水平,实现电网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2.3 做好电力科普教育宣传与停电通知工作

针对很多市民对电力知识认识存在偏差的情况,电力企业一定要做好电力知识宣传工作,通过网络宣传与宣传手册等形式增强市民对电源辐射的认识,改变他们的错误思想[3]。同时,为保证供电服务质量,应做好停电告知工作,通过营销MIS短信平台,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将停电通知进行,以便让市民做好停电准备,并通过其他渠道解决市民用电需求。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田阳县城市电网规划建设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限制着电网规划建设,针对这种情况,本文联系实际提出了建设城市电网规划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电网稳定,发挥电网应有作用,发展当地经济。

参考文献:

[1]刘斌,哈志蕊.城市电网规划中的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1):140-141.

第10篇

奉贤区(2005年-2007年)科技兴区推进计划

奉贤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王崇贤 奉贤区科技兴区推进计划是全区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构成,也是贯彻落实《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促进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将有利于奉贤更好地融入全市发展战略格局,加快区域经济崛起,壮大重要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展示奉贤新风貌。 一、科教兴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奉贤区广大干部群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的精神以及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精神,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紧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努力向着“科教兴市”华山天险之路进军,有效提升了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整体科技事业稳健发展;科技实力增强,产业优势逐步凸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科技服务深入扎实,科技创业氛围浓郁;科技兴农工作取得实效;各项社会事业的科技进步有了提升。 我区科教兴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全社会科技进步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科技产业布局不够平衡;科技投入总量存在欠缺;提高市民科学素养的任务也相当艰巨。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两个“第一”的思想,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以“创新、产业化”为主题,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具有奉贤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奉贤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体制创新,突破瓶颈制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各部门对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挖掘技术创新原动力,探索高技术产业发展新机制。 2、坚持政府引导,完善市场机制。发挥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引导和逼迫的激励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示范效应,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以人为本,大力培养、吸引和集聚科技人才,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 3、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科技进步意识,改善科技企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把握本区重点产业发展导向,着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壮大重要科技进步力量,整体推进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一) 目标 到2007年,完善奉贤区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塑造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知名科技企业;建立和完善若干个功能互补的高科技园区;培养、凝聚和吸纳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到2007年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二) 任务 ——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围绕我区“四六七”产业布局,重点攻克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标准技术,使我区输配电、现代通信、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物流装备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立新型现代的制造基地。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体系,建立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为支柱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力争占工业总产值的15%以上。大力扶持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实施科技“新苗”企业扶持计划,促使我区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优先扶持年销售额1000万元左右,销售额利润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通过3-4年时间能够形成4000万元以上生产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阶梯培育使我区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0家,形成具有规模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全面提升运行效能,提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大力促进知识产权技术和成果的实施及产业化;完善保护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合理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努力提高我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快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建立实时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应急和预警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大力加强各级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自身建设。 ——建立具本土资源优势的现代农业框架。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发挥郊区农民增产、增收的示范效应,处理好“三农”关系,为广大农民谋福址。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强化要素积聚优势,建好一批农业产业基地,构筑科技兴农平台,强化都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体系,通过系统化大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掘和拓展都市农业的产业功能和外延性经济功能,并运用市场机制,形成能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经营机制。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形成以镇、街道社区、学校为枢纽向各行业延伸拓展的科普网络。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贯彻落实《科普法》,推动科普工作进入法制轨道。实施“奉贤区科普工作行动计划”,建立科普激励机制,认定扶持一批科普基地,建立科普场馆,开展专项性的科普活动,利用网络、媒体在更广的层面上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社会氛围。 ——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财政资金用于科技投入的总量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区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比例到达2%以上,形成企业自主投入自主创新的机制。一般科技企业每年的科技投入力争达到当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力争达到5%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R&D)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长。 ——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技术创新队伍,造就一批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技型企业家和能够解决重大系统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专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 四、主要措施 (一) 加强先进技术跟踪和关键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1、瞄准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对本区高技术产业有决定意义的技术预见和技术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有利于推进奉贤经济加速发展的科技项目计划,加快产业链间互补整合,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推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产业化。 2、根据我区产业导向,围绕电子信息、通讯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拓宽技术创新源头,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特别是上海化工区奉贤分区、上海综合工业区、闵奉出口加工区内大项目的实施。 3、找准目标,寻求突破。在科技项目层次上廓清来源、层次、等级,以国家、市、区三级创新基金计划项目、高新技术成果项目、重点新产品和火炬计划为引导,通过财政资金及企业投入共同作用,扶持一批技术处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高科技项目,加强科技企业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引进、吸收、消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化实施能力、规模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4、加强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项目过程中,在技术改进、管理方式、质量控制、市场渠道等内容的完善和进步,树立科学管理、科技进步的企业发展观。对承担项目的主要科技人员创造宽松工作和生活环境,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激励他们的持续创新蕴能。 (二)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重要科技力量。 1、集群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围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我区 “四、六、七” 产业布局特征,以七大产业基地为中心,汇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产业衔接、辐射明显的新型产业体系。在促进电子通讯、电力装备、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在燃料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加强成熟技术的集成创新、融入本土特色的创新,形成整体的创新优势,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能级,建立布局合理、权重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到2007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争取达到120家,实现销售额120亿元。 2、塑造产值高、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创造条件使高科技“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到2007年以数家高科技“领军”企业为先导,在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技术四块重点高新技术领域,通过帮助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形式领衔实施一批重大技术专项计划,使之成为我区新经济的领头羊。 3、培育“新苗”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将区内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纳入发展体系,每年滚动扶持若干家符合支持条件极具潜力的企业,帮助企业引进技术、培养人才、科学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对在实施期内效益明显提高的企业,在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给予集中扶持,促进企业滚动发展、快速壮大,成为实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07年重点扶持成长性良好,属地化、实业型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通过3年时间使每家企业达到5000万元的规模,成为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装备先进、市场定位准确、竞争力明显、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性企业。 (三) 加强科技兴农工作,建立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1、增强以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为主的示范、辐射效应。抓住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上进行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市场+企业+农户”型龙头企业。 2、突出优势产业,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适销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调整优化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和生态养殖。抓好林果、特种水产、特种禽、出口蔬菜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以成为区域性的支柱产业群。 3、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积极实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和优质水稻良种栽培技术,保护和加强“三高”粮田建设,确保粮食正常供应。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都市重大农业科技资金,保障农业健康发展。设立重大农业科技专项经费和重大疫情专项经费,以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及防范和控制突发事件。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明显带动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学家队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开发一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5、实施、建立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区、镇、生产场三级检测机制,建立农业信息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和质量监测体系,为市民提供优质、放心、安全的农副产品。 (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环境。 1、全面贯彻知识产权战略。按照《上海市知识战略纲要》要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研究和制订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政策,掌握动态、把握重心,调动各方力量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工作氛围,使之适应“科教兴区”战略的总体部署。 2、确立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培育工作。争取认定市级知识产权专利管理试点及示范企业8家,培育扶持区级知识产权专利管理试点企业20家以上,专利示范企业15家以上。积极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步骤、目标、策略,动态跟踪,耐心指导,提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利资助、奖励措施,依据《上海市专利资助办法》,制订相匹配的扶持方法,更好地激励发明创造和原始创新工作。3年内申请总量达到3000件以上的基础上,使授权数达800至1000件。促使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道路,使一批高起点的核心专利技术推陈出新,点面结合形成联动效应。 3、探索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新路,通过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平台形成互动,构筑一条面向社会、沟通企业的便捷通道。帮助区内主要行业建立专利特征数据库,并通过市场化、产业化途径,以推介会、会、对接会等会展形式促成专利技术与产业化两者的对接,使专利授让和成果转化相契合,使专利技术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4、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工作。通过开展打击惩处专利侵权、假冒伪劣等活动,维护相关权利人合法利益,净化商品流通领域的环境。认真处理涉及专利纠纷投诉案件,初步建立知识产权应急处置制度。继续做好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培训工作。对青少年学生结合素质教育进行知识产权知识教育,创建青少年知识产权创新示范学校3家。同时结合“4.26”知识产权宣传日、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多方宣传,营造氛围。 (五)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 1、以市级孵化器——奉浦现代农业专业孵化器为中心,力争使孵化器的创新示范和辐射效应功能充分释放。根据本区的资源、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积极创办专业孵化器,提高孵化器的发展质量,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来营造适于科技创业企业迅速成长的环境。紧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连接,提供相关中介服务,实现与高校、科研院所、投融资、经济技术咨询、人力资源、财务、法律事务和商务策划等机构的链接和引入。到2007年争取孵化基地总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以上,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人才,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同时加强信息沟通,让各种所有制企业集团,投资主体通过资本市场提早进入孵化器,寻找合作投资伙伴,实行投资期权计划,提前介入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企业的投资计划,找好对象,缩短孵化周期,迅速使孵化扩张做大,政府则通过对有倾向性的资本对接孵化项目,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或匹配资金支持。 2、根据我区科技发展主战略要求,结合土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目标,专门辟出地方资源,设立科技产业化特色鲜明的发展基地,成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项目转化的示范区及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到2007年,建立若干个规模相当、特色鲜明、技术优势明显的产业化基地,在政策平台、资金平台、环境建设上,给予基地内的项目和企业重要扶持,争取有利资源,创造宽松环境,吸引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承担企业在基地加速发展。使基地成为我区六大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智力支撑,探索基地+资本+重大科技项目的融合模式,同时推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与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走出一条“项目起步、突出重点、立足产业、滚动发展”的路子,成为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中心枢纽和科技项目集群培育,高新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生产力促进中心。 3、利用上海市建成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引导科技企业借助上海科技研发公共服务系统及“一网两库”等资源,使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效能。畅通产学研联盟信息渠道,建立相应的科技信息综合数据库,发展与科技咨询、检索机构互联互通的科技网络终端查询系统,尽快建立我区科技系统为广大企业、科技人员服务的科技数字图书馆和科技文献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产业优势、行业特点、技术要求,通过政府配置、企业参与,建立我区为高新产品在设计、研发、调试、检测过程中急需的有共性功用的先进公共科研及技术测试平台,以提供规范、科学、诚信的技术服务,为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及先进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六) 加强科普事业建设,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1.通过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在组织、指导和统筹协调区科普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各镇科协、区级学会工作网络切实贯彻落实科普法,用好区科普专项资金,镇财政安排镇级科普经费入预算,展开争创“1+40”科普示范工程。即1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10个区级科普示范小区、10个区级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10个区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10个区级科普示范企业。 2.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满足公众高水准的科普需求。在南桥新城和奉城中心镇城区建成2座公共科普电子画廊,中心城区设有公众科普活动主题场馆;建立1座具有现代科技教育和展示功能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在各镇、社区、街道,建成一批科普影视室、科普活动室、科普展示厅。 3.利用“科技周”、“科技下乡”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各种活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信息渠道的宣传优势,通过专题科普片、科普专栏、科普网络虚拟平台等载体,营造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生活方式的强大舆论氛围。 4.加强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普志愿者队伍,扩大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建立一支科普讲师团队伍,定期举办高质量的科普报告会;建立一支社区科普指导员队伍,提高社区、街道的科普层次、质量。 5.联合教育部门,整合科技教育资源,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向纵深发展。积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普基地、少科站的中心作用和辐射功能,积极培养、组织、鼓励青少年参加区、市乃至全国的各项科技比赛和科普活动,争取获得优异成绩。 五、实施和评估 1、实施和执行科技兴区推进计划。各镇、园区和科技企事业单位要将实施推进计划列入议事日程和发展目标,增强实施科技兴区推进计划责任意识,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对照各项任务和目标,把科技兴区推进计划落实到位。 2、健全科技兴区领导体制。成立“科教兴区”领导小组,健全组织领导体系,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挂帅,协调落实具体实施措施,从而促进社会化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通过领导、决策、咨询的共同作用,建立起科技创新六个机制,即科学、高效的决策、咨询机制;快速协调的审议机制;独立、完备的评价监督机制;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产学研联盟结合机制;基于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 3、建立科技兴区推进计划实施情况评估和考核制度。2005年起,评估工作每年进行一次,组织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界专家参加的评估小组,对计划量化指标的实现、各项计划措施的效果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成效、公众科技进步意识提高等,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科学的评估。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工作指导和监督,同时建立对各镇(街道)和科技兴区涉及单位的考评制度,优化科技发展计划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使科技贡献产出效能,推进科教兴区工作向纵深发展。 本推进计划可以根据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以及本区未来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奉贤科技三年推进计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11篇

一、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将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检查指导,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系统,确保在突发破坏性地震时,震情灾情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上报,应急救援队伍能够迅速派出,交通和通讯能够保持畅通,灾民能够尽快得到妥善安置,社会能够尽快恢复稳定。

(一)提升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区消防大队作为我区突发灾害紧急求援的主要力量,要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配备基本的搜救装备,应有侧重地配置重要专用装备,配备能实施搜救倒塌楼房被埋人员的救援装备;

(二)提高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已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重要工业设施、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尤其是年以前建设的多层砖房、预制板房等建筑物要进行抗震性能普查或抽样调查,对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要加快实施加固或改造。新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照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中震防发〔〕49号)要求或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

(三)加强地震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区建设、规划、文体、教育、水务、供电、地震等有关部门要在现有广场(公园)、体育馆、学校等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疏散场地的规划,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建设,并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同时,区民政、经贸等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机制,特别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帐篷、衣被、药品、设备等专用物资储备。卫生等有关部门要建立食品、医疗等物资应建立平战结合的流动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各种应急物资资源。

(四)积极做好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工作。区国土、安监、水务、环保、经贸、建设、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震后容易引发水库溃坝、尾矿库、泥石流、山体滑坡、地基塌陷、环境污染、易燃易爆等次生灾害源的专项普查,对排查出的隐患要登记建档,并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和防范。

二、增强全社会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防震减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重视和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使防震减灾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认真制订地震应急预案。各镇(街道)、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在6月20日前完成制定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各主管部门和区地震办要负责督促指导。地震应急预案完成制订后必须报送区地震办备案,区政府将统一汇编。

(二)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地震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开展相应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各部门协同配合、有序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的能力。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实施和大型企业以及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学校、医院、影院、商场等单位,主管部门和区地震办应加强指导,每年适时开展一次以上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民众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快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区地震办、团区委和区红十字会要按照《关于印发省地震救援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震〔〕71号)要求,发挥新成立的“区地震救援志愿服务大队”的作用。6月底前,团区委和各镇(街道)团委要负责本行政区内各机关、学校、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村(居)等地震救援志愿者招募、志愿服务队组建,区地震办、红十字会要负责组织对地震救援志愿者进行地震应急救援知识培训、演练和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建立起震时迅速调集和组织动员地震志愿者队伍的机制。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医疗急救、卫生防疫、心理干预、建筑工程、电力通信等专业领域人才资源,逐步开展兼职志愿者准入登记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不同专业救援技能、能够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高效率开展救援行动的兼职志愿者。

(四)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宣传引导和技术指导。要推广应用村镇建设抗震设计规范,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村镇建设抗震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新建住宅特别是沿海广大地区的石结构房时采取抗震措施,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住宅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不断提高农村防震保安能力。

三、努力提升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

区地震办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加强全区地震活动形势的跟踪分析,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测预报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好服务。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测能力。密切关注值得注意地区的震情动态,加强群测群防,凤凰山公园动物观测站、东圳水库水产养殖场鱼类观测站等5个地震前兆异常宏观观测站要加强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区地震办。大力推进地震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地震监测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和综合效益。继续完善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以下简称地震“三网一员”)建设。各镇(街道)和区地震办要加大地震“三网一员”的培训、指导力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络体系。

(二)健全地震灾害信息报送机制。区地震办要切实提高地震“三网一员”地震信息速报的水平,规范震情灾情及相关信息管理,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对群众报告的宏观异常,区地震办要第一时间深入调查核实,及时公布调查结果,防止地震谣传滋生。

(三)加快地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区地震办要按照省地震局《关于推广应用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通知》(震〔〕58号)要求,6月底前完成我区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与省、市地震局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地震监测网和地震灾情速报网信息的实时传输,确保地震速报和地震灾情信息报送的及时、畅通,为抗震救灾和社会稳定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于年底基本完成我区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任务。

四、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要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防震减灾科普队伍,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的宣传教育作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一)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各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广泛、持续地进行防震避险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对象编印不同内容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读物,并联合宣传、广电等部门在每年“5·12”防震减灾日等重要时段定期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强化宣传。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以及广大农村地区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推进防震减灾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学校建设,不断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第12篇

1.1中国核电发展与能源结构。核电作为新能源清洁无污染,发电效率较高,运行成本较低,将满足我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布局,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缓解火电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国际舆论压力;将振兴我国相关装备制造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资源贫乏、结构失衡、需求剧增、缺口很大、能效不高、减排困难,这是当前中国能源的基本状况;中国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炭)消费总量很大,仅次于美国,位于世界第二,以煤为主的消费现状是中国在二氧化碳排放上跃居世界首位,这也是一些国家用来诟病和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的能源现状和环境危机决定发展核电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

1.2公众态度影响核电发展。公众态度对一个国家核能发展的政策、技术、经济性等问题都会产生影响。如果公众对核能存在较大争议,甚至引发冲突,其所造成的巨大社会成本是政府在进行换能决策时不得不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公众反对,一些核能项目会在公众的反对和质疑声中被拖延或中止,同样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公众对核电态度的改变不取决于对核电技术了解,而是受到很多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核电的公众接受性是一个涉及社会、技术、心理、公共管理等多个领域的交叉性课题。因此,要改变核电的公众接受性,首先就要加强对核电的科普宣传。由于各国对核电科普宣传的重视程度不同,加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民众对核电接受性也不尽相同。由于核电宣传基础较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发展核电的支持率较高,这几个国家的核电发展预期也较好。

1.3核事故危机公关处理与核电发展。日本福岛核事故无疑给全球核电复苏态势带来巨大打击,一段时期内核电复苏步伐将有所放缓,但不太可能出现上两次核电事故后长达二三十年的萧条期。目前,主要核电国家均宣称要继续保有核电。美国、法国、英国等老牌核电国家表示坚持核能发展立场,并采取措施,全面审视和评估本国核电站安全,尽最大可能保证核能的安全利用。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正是因为这些事故才使得我们的安全性能不断完善,保护措施不断升级,例如在三里岛事故后导致更严格的安全标准的核电站出现。

2、核电科普宣传促进核电发展

2.1国内外核电工作认知度和接受度。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国核能接受性不尽相同。核能公众接受性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至今仍未走出低谷。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全球18个国家18000人进行的一项大范围的调查显示,62%的被调查者同意现有核电站继续运行,但59%的人反对建设新的核电站,相对而言,法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对新建核电站的支持率较高。中国的核电处于初级阶段,能否大力发展最终将取决于公众的接受度,福岛核事故后,我国对于核电的发展态度是中性偏接受的,但公众对核电的担心和反对是存在的,公众反对成为中国发展核电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中国在核电公众宣传方面开展的工作还很不够。

2.2核事故对核电宣传工作的响应。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与日本民众的冷静、淡定不同,由于对核知识科学理解的匮乏,中国各地区的许多群众听信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疯狂抢购食用碘盐。探究“抢盐风波”发生的原因,还是在于老百姓对核电知识本身了解太少,面对核事故的发生不知道应如何进行科学的防护。这件事深刻地反映出我国在核科普公众宣传方面的缺失与不足。面对日本大地震引发的种种谣言,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回应,动员方方面面的科技力量,通过多种形式,正面回应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露事件引发的社会关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科学理解这一热点问题。

2.3公众核电态度与核电产业发展。随着中国新一轮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安全越来越引起国内公众的关注。现在,已经有部分省市的居民向核安全局写信反对在当地建造核电站。可以说,公众不理解、不支持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一道障碍,向公众进行核电科普教育和宣传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福岛核事故之后,我国核电包括核电产业回归理性发展。我们应在确保核电安全的同时,将面向公众的科普宣传纳入核电发展的重点,这也是此次福岛核事故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一个与公众积极沟通,面向公众开展的核电科普宣传工作新局面正向我们走来。

3、核电安全宣传工作的方向及建议

3.1探索核电宣传工作常规举措。利用学校、社区等场所积极宣传核电,对比核能与其他能源的优势、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将会采用的污染控制措施等等。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消除公众对核电的疑惑和畏惧心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的传播媒介,与公众建立有效沟通,增进公众对核能的了解,并在核能的风险接受性问题上达成一致。通过博客、微博、手机报、移动传媒等新媒体即时宣传核电。

3.2加强核电事故的应急。建立全国性核与辐射事故信息资源库,并向公众主动推送相关信息。资源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核电及相关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故类型等信息,即基础信息子库;二是应对核与辐射事故的常规知识、技能、流程,以及相关法规政策等信息,即知识与政策子库;三是世界各国应对核与辐射事故的案例信息,即经典个案子库。

第13篇

关键词: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防御管理内容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雷电灾害长期以来给人类及地球上的生物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中国作为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因为地理位置情况某些省市已经成为雷电自然灾害的重灾区。农村对雷电灾害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认知度仍不足,雷击气候产生时村民的防护意识依旧淡薄,防御知识尚存盲点。本文通过分析农村雷电灾害发生现状,提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几点重要对策,倡导从气象预报到科普宣传,从构建体系到组织管理,将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系统逐步完善起来。

1 防御管理体系建设

1.1 农村雷电灾害现状

依据近5a雷电灾害统计相关数字分析对比得出,农村人口中发生雷电伤亡的人数远超城镇雷击伤亡人数。而这一趋势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并没有减少的现象,反而呈现上升趋势。这不仅表明了农村防雷意识的薄弱,基础防雷设施不完善,还表明了随着农村小家电的引用、电脑在农村的普及以及电力电话设施的搭建等发展的逐步推进,农村雷电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必须加大力度在农村普及防雷科学知识,致力于雷电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升防雷减灾基础设施水平,依法增强防雷减灾管理工作,构建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才能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科学发展。这一系统性管理工程,成为了当今农村发展的重要议题。

1.2 防御管理体系建设

因为我国农村防御雷电灾害的能力不强,相关技术还不到位,积极探索雷电灾害防御途径构建防御管理体系工作变得十分紧迫。

1.2.1 普及防雷减灾知识,为管理系统奠定基础

意识水平不到位就只有被动,防雷减灾工作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宣贯防雷减灾科普知识,才能增强村民防御雷电灾害的主动性,这是农村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一环。而这种科普工作不能是一时的,应该常抓不懈,利用一切有利介质全面、有效的进行宣传,达到村民人尽皆知的程度,才是奠定雄厚的防御管理基础。

1.2.2 构建完善的雷电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利用当地气象局监测雷电灾害征兆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采用闪电定位系统以及多普勒雷达探测系统实时监控气象变化,通过电视媒体让村民提前知晓,能够对防雷减灾工作起到先导作用。

1.2.3 全员重视,政府推动

加强农村防雷安全管理,展开农村雷电防御安全工作,都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更离不开农村村民的自觉参与,只有从上至下都主动配合衔接起来,才能开辟农村雷电防御管理的新局面。通过减免农村学校和自建房的防雷设施安装服务费等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都能够减少农村雷电灾害带来的危害。

1.2.4 抓住农村防雷减灾的关键点

在村庄选址建设初期就要有防雷意识,对建址地区做好雷击风险评估,以避免新建村庄处于雷电高发区。农村建筑物结构不同就要采用不同的防雷措施,安装防雷装置。不断提高雷电灾害实时测报水平,重视加强农村雷电灾害预警监测信息的和传递,充分利用广播、手机信息、电视等手段第一时间预警雷电灾害,给村民抗灾避险提供有效预警。

1.3 防御管理内容

1.3.1 构建专业的防御管理队伍

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农村组件起一支高素质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专门指导农民防灾减灾。这一队伍必须规范,经过培训和认证。

1.3.2 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责任

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管理责任制十分必要。依法构建雷电灾害防御规划的同时,加强防雷安全工作审核,定期检测防雷装置,严肃查处违反防雷减灾法律法规行为,构建完善的防雷减灾责任体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及责任人细化挂钩,才能确保防御雷电灾害工作落实到位。

1.3.3 建立防雷减灾综合管理体系

明确防雷减灾管理部门,明确管理单位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化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机制,构建主管机构和下属部门,互相配合协调工作,重点防雷区域重点监测,设立闪电监测定位点,建立相关监测档案管理办法和监督管理文件上传下达工作,制定管理监督奖惩办法,强化管理力度。

1.3.4 将防雷减灾管理系统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

在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加强防雷管理增建防雷设施,对电力、电视和通信线路推行埋地技术,加强电涌保护措施。对农村建筑实施严格防雷装置设计监督,不符合防雷的工程拒绝验收,杜绝构建初期源头上存在雷击隐患。

1.3.5 加强事故后期整改管理

雷击事故发生后必须协同相关专家找出雷击原因,提出整改方案,落实到位,避免此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2 结语

雷电气象灾害并不可怕,而人们缺乏防灾意识,不加强防御灾害系统的管理和建设才是造成一切灾难的可怕原因。目前,构建一套科学的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来预防和降低雷电灾害保障农村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地方政府的努力方向。然而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制约,人们对雷电的认识还不足,对雷电灾害防御意识不够。防御、抗灾等环节仍旧需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健全起来,强化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势在必行。气象预报和现代化高科技相结合架构起农村防灾减灾的防御屏障,减少农村雷电灾害损失,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召绪,林为东,阳宏声.由一次雷灾事故引发对农村防雷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1,32(1):74-75,78.

第14篇

我区是国务院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历史上曾经发生的4次中强级以上地震,都是发生在本行政区域内。同时,我辖区内4条主要地震构造断裂带纵横交错,具有发生中强级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为了应对复杂而严峻的地震形势,全面提升我区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政〔〕11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就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

要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大力培育防震减灾科普队伍,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科普基地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等宣传教育作用,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牢固树立全面预防观,不断提升全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一)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各乡镇和区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专栏、网站等各种宣传形式,在每年“防灾减灾日”等重要时段定期开展防震减灾集中强化宣传;要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活动,进一步加强对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以及农村民众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普及的力度,做到防震减灾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区委党校和区教师进修学校要开设地震灾害应急处置讲座,以提高领导干部和校长危机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要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内容。每年9月1日开学后,各中小学要认真开展“区教育系统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做到每个班级有一幅防震减灾知识挂图、两套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书籍和音像资料,每所学校开展一次应急避险演练,举办一次防震减灾知识竞赛活动。全区中小学地震安全教育使用教育部统一的有关教材,课时要有保证,演练要有落实,增强广大学生防震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各中小学要积极创建各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全面推进中小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注意培养中小学生向社会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二次宣传”的能力。

(三)认真学习贯彻《防震减灾法》。各乡镇、各单位要做好《防震减灾法》的宣传和实施,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做好本乡镇、本部门的防震减灾工作。同时,区有关部门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不断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法制观念。

二、全面提升地震监测和预报能力

要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加强全区震情跟踪分析,努力捕捉地震前兆信息,协助上级地震部门提高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测预报水平;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依托6·18等平台,积极推进地震预警、烈度速报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提高监测预报的整体水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好服务。

(一)提高地震监测预测能力。要密切关注地震重点危险区的震情动态,充分发挥地震监测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和综合效益。区地震办要确保十一中数字化地下流体前兆综合观测站、南日岛数字遥测地震台和湄洲湾数字遥测强震动观测台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地震监测作用,准确连续地为上级地震部门提供地震前兆监测观测资料(地震活跃期要注意做好加密监测工作)。同时,要大力加强地震群测群防工作。区后海管理处水生动物观测站、鸿达牧业有限公司动物观测站、南日岛福金养殖场水生动物观测站等3个地震前兆异常宏观观测站要加强宏观异常观测,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报告区地震办。区地震办要指导乡镇因地制宜地开展地下水、气体、动物、气象气候等地震宏观异常观察。各乡镇和区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地震宏观观测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防震减灾助理员(联络员)队伍建设,因人员调动或工作岗位调整的单位,应及时补充并书面报告区地震办。区地震办要进一步加大“三网一员”的培训力度,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震减灾工作网络体系。

(二)健全地震灾害信息报送机制。通信部门要尽快为区地震办建设“区地震信息公益平台”,畅通信息报送及渠道,及时将震情、灾情信息通过正常渠道向社会公开,确保人心安定。区地震办对群众报告的宏观异常,要在第一时间内深入实地调查核实,并及时报告上级地震部门,预防地震谣传发生,保持社会稳定。

(三)加强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东庄镇和埭头镇要积极配合上级地震部门保质保量地完成2个地震烈度速报台建设任务。水库重大建设工程要建立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强震动观测台网,确保地震观测系统正常运行。要依法加强对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的保护,全力保障全区地震监测台网和前兆观测台网的正常运转。

(四)加快地震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区地震办要按照省地震局《关于推广应用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通知》(震〔〕58号)要求,6月底前完成我区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实现与省、市地震局防震减灾信息化管理系统、地震监测网和地震灾情速报网信息的实时传输,确保地震速报和地震灾情信息报送的及时、畅通,为抗震救灾和社会稳定提供第一手资料。并于2010年底基本完成我区地震应急数据库建设任务。

三、全面提升共同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防震减灾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重视和支持防震减灾工作、积极参与防震减灾工作,使防震减灾逐步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一)认真修订地震应急预案。各乡镇政府、区人民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制定本单位的地震应急预案。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以及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矿山、危险物品等生产经营单位,都要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做好预案的修订和完善。上述个别尚未制订地震应急预案的单位,务必于6月10日前完成制订并报送区地震办备案。

(二)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各乡镇和区有关部门要根据地震应急预案,适时组织开展相应规模的地震应急演练,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部门协同配合、有序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的能力。交通、铁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实施和大型企业以及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学校、医院、影院、商场等单位,区有关部门应加强指导,每年适时开展一次以上的地震应急演练,提高民众防震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快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5月底前,区地震办和团区委、区红十字会等要成立“区地震救援志愿服务大队”;6月底前,团区委和各乡镇团委要按照《关于印发省地震救援志愿者行动实施意见的通知》(震〔〕71号)要求,负责本行政区内各机关、学校、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区、村(居)等地震救援志愿服务队的组建,建立震时迅速调集和组织动员地震志愿者队伍的机制。区有关部门要利用医疗急救、卫生防疫、心理干预、建筑工程、电力通信等专业领域人才资源,逐步开展兼职志愿者准入登记制,实施动态管理,加强相关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不同专业救援技能、能够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高效率开展救援行动的兼职志愿者。

(四)加快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各乡镇和区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建房抗震设防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点建设,推广应用村镇建设抗震设计规范,加强村镇建设管理,建立健全村镇建设抗震技术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农民在新建住宅特别是石结构房时采取抗震措施,对达不到抗震要求的住宅要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不断提高农村防震保安能力。

四、全面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形成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防震减灾工作格局。要认真落实《省“十一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提出的任务,加强防震减灾队伍建设,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检查指导,完善地震应急指挥的组织体系和技术系统,确保在突发破坏性地震时,震情灾情信息能够及时准确上报,应急救援队伍能够迅速派出,交通和通讯能够尽快保持畅通,灾民能够尽快得到妥善安置,社会能够尽快恢复稳定。

(一)提高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要汲取汶川特大地震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区消防大队要切实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十月底前完成组建“市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配备基本的搜救装备。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具体意见待上级文件下发后参照执行。

(二)提高公共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区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已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关键工业设施、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建(构)筑物的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工作,尤其是年以前建设的多层砖房、预制板房等建筑物要进行抗震性能普查或抽样调查,达不到抗震设防标准的,要加快实施加固或改造。新建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按照中国地震局《关于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的通知》(中震防发〔〕49号)要求或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同时,区发改局要把好抗震设防审批关口,按照《关于将工程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通知》(计基〔〕468号)要求,在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对没有附带地震部门出具《工程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审批意见书》的工程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坚决杜绝不符合抗震设防标准要求的工程建设项目落地。

(三)加强地震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区建设、规划、文体、教育、水务、供电等有关部门要在现有广场(公园)、体育馆、学校等设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展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和临时疏散场地的规划,统筹安排地震应急避难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设施建设,并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同时,区民政、经贸等有关主管部门要建立应急救灾物资储备机制,特别是地震应急救援的帐篷、衣被、药品、设备等专用物资储备。食品、医疗等物资应建立平战结合的流动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各种应急物资资源。区地震办要在10月前配备卫星电话、手持GPS定位仪、无线笔记本电脑、应急灯、应急包等基本必备的地震应急工作设备,确保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尽快地向全社会震情信息和震灾、救灾信息,指挥全区应急救助工作。

第15篇

关键词:事故;分析;架空线路;防雷

中图分类号:[P415.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雷电,是指云与云或云与地面(物)间的放电现象。这种放电现象产生的光称闪电,产生的声音为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逾1000人因雷击伤亡,雷击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其中,我国90%以上的雷击死亡事件都发生在农村。高安市境内地形北高南低,中间舒缓平坦,低山丘陵与河谷平原相间,气候呈多样性,是一个多气象灾害地区,高安市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 56 天,最多时达到 85 天,出现在 1983 年 ,每年的 4-8 月是雷暴的多发月份,占全年总雷暴日的 67.69%,特别是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气象灾害增多,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一、农村雷击事故原因现场调查

2004年5月11日,18时灰埠镇河山村,2人在野外露天作业遭雷击身亡。

造成系统性雷电的主要天气形势是:受高空低槽影响,另外,低层有较强的暖湿气流和辐合上升运动,当大气层结由稳定向不稳定快速变化时,不稳定气层被抬升而导致形成大范围雷电天气。造成局地雷电的天气成因是,由于夏季,高安市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午后陆地表面受强烈加热在近地层形成绝对不稳定的层结,当有局地扰动时,则容易形成雷电。每天的雷电又多发于午后到傍晚。

二、雷击事故原因分析

(一)农村缺乏防雷科普知识

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在众多的雷击致死事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掌握科学的防雷常识、错误地选择避雨地点而造成的。同时,雷雨季节正是农忙季节,野外耕种的农民由于无防雷意识,无法正确躲避雷击,死伤人员皆是由于在田间劳作,在没有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避雨不当或在野外雷雨时奔跑、骑自行车所致。

(二)农村住宅防雷装置不完善

在发生的雷击事故中发现,受雷击的建筑物大部分是民房,且没有安装防雷装置,大部分农村民房都是自建房,没有经过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更没有接受防雷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设计技术评价和施工质量跟踪检测等服务,一些农民在房屋的屋顶伤放置了不锈钢水箱、太阳能热水器、卫星天线、不锈钢装饰针等金属物,大部分都没有做接地处理,更别说要处于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之内了,这些金属就成为雷电青睐的对象,存在严重的雷击

(三)农村供电、通讯线路布置混乱,雷击隐患大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住房越盖越高,家用电器越来越先进,电脑、液晶电视、高级音响也进入农村家庭,但是由于农村基础建设投入的不足,家庭电源线、有线电视线、电话线等线缆都是电杆架空支撑的,穿过农田,通过墙体直接进入室内。一旦雷电击中线缆,或者击中附近区域,雷电流以及感应过电流就会畅通无阻的通过架空线缆冲击所有的家用电器。一条条架空电缆,为雷电流肆虐铺设了“高速公路”。即使雷电没有击中电线,电线周围也会形成强烈的磁场,当人处于磁场的影响范围内,则因感应雷而被雷击伤、击死。

三、农村防雷安全主要问题及基本措施建议

(一)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

雷电灾害具有突发性、毁灭性,涉及到各行各业与千家万户,一旦发生灾害,将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影响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因此,各级气象部门必须提高对防御雷电灾害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做好依法行政工作,严格执法,做到思想到位、认识到位、工作到位,切实履行好防雷的职责和义务。

(二)加强宣传,强化管理。

要加大防雷法律法规、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村对防雷减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造声势,广泛宣传,消除麻痹侥幸心理,使防雷减灾意识深入人心。

农村雷电防御工作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推进工作受思想观念、认识程度、经济状况等要素的制约必然要经过大量艰苦的努力,更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规范的过程。作为防雷中心应高度重视,充分关注防御农村雷电灾害,积极推进。特别是要切实加强农村雷电防御科普知识和雷电防御法规、规章的宣传。近年来雷电防御法律、法规相继出台,雷电防御管理已经由城市向农村辐射,不断拓展,广大农民或多或少地接受了一些防雷法规和防雷科普知识的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农民防雷知识的普及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在继续加强防雷法律、法规的宣传时,要特别加强防雷科普的宣传教育,注意向农民群众传授简易的防雷常识。(三)加大管理力度,落实预防措施

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规范化建设,要把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努力转向广大农村,对农村企业和个人新建(构)筑物严格实施防雷装置图纸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严格执行防雷行政许可规定,从源头上强化防雷安全措施。二是要定期对已建农村企业和个人建(构)筑物组织专项普查。进行分类,排除重点,列出完善的整改计划,进行督促实施。三是要把农村防雷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对电视、通信、电力等线路进行屏蔽和先进的处理技术,以有效减少架空线,减少空旷的农村田野把雷电引入室内的慨率。四是要加强农村防雷行政执法工作,对触犯国家雷电防御法律、法规的行为,要抓住典型案例,严肃依法查处,推进依法规范和管理。

(四)农村野外作业人员的防雷

雷雨天气应避开空旷的田野、大树下、电线杆、各类铁塔、铁轨、水边、高的孤立的建筑物旁和田野中的低矮窝棚内等危险区。要掌握“室内比室外安全、低处比高处安全、坐下蹲下比站立安全”这个原则,不要使自己成为比周围物体更高的“引雷针”。雷电来临时,首先考虑的是寻找一个可以避雷的地方,如有防雷设施或结构良好的永久式建筑,或地形低矮的地方。如果雷电已经来到头顶而身体正处在空旷平坦的地方,就不能再站立行走和跑步,如果暂时找不到低矮的地方,就原地蹲下、坐下或躺下,双脚并拢。不能在头上、肩上顶着、举着或扛着任何长形的物件,甚至也不能打雨伞,随身所带的金属物品,应该暂时放在5 m以外的地方,不要接听和拨打手机,不要听MP3 ,不宜开摩托车、骑自行车。

四、结论和建议

农村地区防御雷电的技术难度远低于城市,关键是农民要有防雷和避雷的意识,注意掌握一定的防雷技术知识,并适当增加防雷设施的投入。当地农村住宅建设需加强防雷安全监管,经正规设计和标准化施工,完善避雷带、引下线、接地装置等基本防直击雷装置设施,高大树木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移植至住宅附近5米以外,保证建筑物减少或避免雷电破坏。目前,农村防雷减灾工作逐渐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了农村防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有的地方还出台了有关农村中小学校、新农村建设防雷减灾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相信有各级政府的重视,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农村的雷电灾害程度一定会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杨东亮,高建文,李全景,等.农村防雷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