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农业产业化的思考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第1篇

1 农业发展现状

通渭是传统农业大县,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少雨,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土地面积宽广,劳动力资源丰富,绝大多数劳动力身体好,文化素质较高,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精神较强、土壤、水、空气中的化肥、农药等有害成分残留少,适宜于发展无公害农业的现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通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大力发展草畜产业,使“粮、经、草”比例趋于合理,“小而全”的传统农业逐渐销迹,“大而专”的现代农业不断形成,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推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

2 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通渭县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先进地区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条件差,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通渭山大沟深、山体破碎、植被稀少,十年九旱、十年九灾,土地相对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有机质含量少,粮食产量低而不稳。

2.2 农民底子薄,投入能力有限。现在,大部分的农民采取家庭式经营,有的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比较好,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但是由于自身底子薄,投入能力有限,又没有政策资金支持,也只能局限于家庭式经营,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2.3 农民思想观念滞后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年轻人大量外出打工,留守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他们一方面想改善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却固守自己的种植经验,对于果园等精细化管理的培训、建议不能理解和落实。同时大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进城打工的农民更是把土地当做最后的生活保障,同时土地转让出去的收入少,很多人选择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没有意愿长期转让经营权,导致土地大规模经营难以扩展。

2.4 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收入来源单一,特色产业推广不到位。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不少农村居民特别是青壮劳力务农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都去城镇打工,乡村留守的多数是老人和儿童,没有精力去经营自家耕地,只能种一些小麦玉米等易成活的农产品,同时也缺乏科学的农业生产技术,使得农产品产量偏少,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5 农村农业加工企业较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技术推广站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通渭县农村农业仍处在产业链下游,以农产品原料的生产为主,农产品加工也只有磨面这种初级的小型作坊,没有能够获得较高利润的中上游加工企业,并且缺乏引领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特色龙头企业。此外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技术推广站服务不到位,其中也缺乏组织能力强、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部分合作社和推广站甚至名存实亡。

3 思考和对策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有助于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更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对通渭县农业产业化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3.1 大力调整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顺应天时、压夏扩秋,顺应市场、压粮扩经,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2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切实增强推广农业科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要突出推广重点。地膜覆盖技术最大的好处是集雨、保墒、提温,秋膜覆还可以起到秋雨春用的调水作用。要采取示范引导、宣传动员、物资帮扶等综合措施,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特别是秋季覆膜、顶凌覆膜等播前地膜覆盖集雨保墒技术。

3.3 实施农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大农业项目的争引力度,重点抓好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猪大区扶持、畜禽良种补贴等项目的立项实施工作,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为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3.4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大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要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工作思路,着力培植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伸农产品增值链条,带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强力促进农民增收。二是以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引导、鼓励发展农村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运销联合体等专业性和中介组织,加快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其上联企业和市场、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5 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对于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区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调动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二是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其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的作用,逐步打造产业品牌,自主开发经营项目,吸引农户入股,推动土地流转进程。

第2篇

关键词:金融助推    农业产业化     思考。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和营运中心,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深化加工、提供全程服务的综合功能。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河湟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发展农业产业化是互助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互助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助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明显提高,从而推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2011年6月底,互助县拥有地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1家,地级13家。14家企业总资产达到7.56亿元,从业人数达到3514人,2010年上缴税金2.43亿元。在县域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也相应得到了政府、银行等部门不同程度的扶持。在政策扶持上,除青稞酒有限公司、西海油脂加工有限公司、绿革公司、生产资料公司、互丰公司和介实公司外,其它重点龙头企业都享受了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减免优惠政策。在财政扶持方面,2010年互助县重点龙头企业共获得财政扶持资金668万元。在信贷支持上,截至2011年6月底,重点龙头企业共获得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银行贷款1.49亿元。

经过几年的经营,互助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规模不大、数量少、带动能力弱、发展不平衡、运行机制不畅、缺乏管理人才等问题,尤其是金融支持的力度不足是制约互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截至2011年6月末,互助县各项贷款余额为12.41亿元,其中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72.4%,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仅占农业贷款的16.56%左右。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律的障碍。

一是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取得的土地经营权不允许抵押。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物权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可以设定抵押权的只限制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协商方式取得的“四荒”,而龙头企业通过发包方与集体组织成员签订合同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允许设定抵押权。目前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的土地均是以租赁方式取得,不具有对该土地的承包权,只享有约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法律上没有明确该土地经营权可以设定抵押权。由于土地经营权缺乏法律支持,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抵押物就难以变现,因此,不能以此作为抵押取得贷款。二是龙头企业租赁农地征用补偿尚未明确。按照现行国家征用农地补偿有关法规,土地补偿款主要是针对依法取得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或村集体,对于龙头企业通过租赁方式取得的农地经营权,其补偿标准并未明确,因此一旦出现政府因公共利益需要征用农地等不确定事件发生,不仅影响龙头企业的正常经营,也会给银行信贷资金带来风险。

(二)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

一方面是龙头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财务管理和操作不规范,财务报表数据与实际经营情况出入较大,有的企业甚至只有流水账。或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公司收支与个人收支不分,使银行信贷人员的贷款“三查”制度很难落实,直接影响了龙头企业在信贷市场的准入。另一方面是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在承担支持农业发展重任的“三驾马车”中,农业银行前些年对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大量收缩了县域和农村地区的网点,上收了业务权限,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作用日渐减弱。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专注于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虽说从近一两年看贷款面有所松动,但功能发挥不充分,其服务于农业产业化的功能不全。农村信用社支农积极性高,但其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资金规模有限,无法满足龙头企业日益高涨的大额贷款需求。由于经营管理体制的障碍,造成金融机构运作机制僵化,特别是对于涉农贷款的风险控制非常谨慎。一是信贷门槛较高。过于追求足额抵押担保等“硬指标”,忽视龙头企业经营情况及资金使用效益等“软指标”。二是信贷决策链过长。

层层审批、手续繁杂、时间过长,大大降低了服务效率。三是信贷激励机制缺失。

责任追究对于管理激励,缺乏免责条款,对信贷员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因此影响其对农业放贷的积极性。

(三)经济环境的障碍。

一是信用环境的障碍。相对于城市工商业而言,农村地区是信用严重缺失,部分农户、涉农企业缺乏诚信意识,逃废贷款债务的现象仍然存在,涉农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大大高于平均水平。二是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障碍。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属于风险比较高的产业,除受到龙头企业自身经营风险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变幻莫测的气候变化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没有必要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的配合,基于风险和收益的比较,金融机构普遍不愿介入涉农产业。三是中介环境的障碍。目前尚无统一专业的农地经营权流转和租赁市场,农地经营权要成为商业信贷的抵押物,需要有农地确权、登记、颁证机构,需要专业的机构评估和依法履行抵押登记手续。

(四)农业龙头企业内在的弱质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

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内在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一些农业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水平不高;内部信用达不到银行贷款的要求;原始积累历程短,自有资金匮乏,自有流动资金先天不足;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弱;内部治理结构常常不规范、企业产权不清,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企业的资信等级低,没有在银行形成长期信用基础,信用地位不稳固,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信贷投入。

(五)农业保险缺位,加剧了农业金融供给紧张状况。

农业保险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经营者利益的有力手段,它提高了农业经营者的收益保障程度,有利于改善农业和经营主体的经济地位,便于其获得贷款,引导农业金融资本的流入,促进农业生产扩大规模、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和降低资金融通成本。由于保险行业未能有效的切入农业产业化的建设,间接影响到了金融机构对产业化的资金支持,加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的难度。

(六)缺乏行之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完善的信用担保体系。

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企业能够更加有效地获得金融支持,强化企业的间接融资系统。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来看,目前缺乏行之有效的针对龙头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相对工业企业而言,目前农业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处于创业成长期。由于信用担保体系的不健全和银行对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获得贷款的门槛较高,而已有的政策性贷款在实践中很难得到落实,直接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制度创新,破除农地经营权抵押瓶颈。

建议按照国家有关土地经营权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工作。一是扩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经营权的范围。使通过转包、租赁、互换、入股等形式获取的土地经营权可用于贷款抵押。

二是将土地经营权上附着的龙头企业投资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纳入信贷抵押物的范围。三是明确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中涉及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规定,从法律上保护龙头企业的投资权益。

(二)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通过提高农业产业化投资收入的稳定性,使农业产业化信贷成为金融机构眼中风险可控、商业上可持续的业务领域。一是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保护价收购制度,尽量减少市场供需波动和价格波动对农业经营风险的影响。二是建立农业信贷风险的补偿机制。在综合测算涉农贷款损失率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贷款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或税收减免。三是通过区域市场准入统筹的手段来补偿农业保险承保损失,吸引有实力的保险机构开发农业保险产品。

(三)探索机构创新,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和环境。

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思考

所谓农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种养+产供销”模式,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1]。

1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发达的地区,农民把握不住市场运行的客观规律,生产经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以下脱节问题:一是农副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多数农副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加工层次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二是经营方式与市场发展脱节。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形成规模化生产效应,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薄弱。三是农民与市场脱节。由于经济发展的原因,农民市场信息相对闭塞,经营门路不广,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跟不上市场的及时需求与变化,往往会给自身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四是社会服务与市场脱节。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单一,服务滞后,缺乏产前和产后的有效服务,不能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对农业产业化的综合要求。

2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益处

(1)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克服农户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农民对市场缺乏预见性,应变能力差,生产经营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农民尚处于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一家一户生产规模小,形不成批量生产,很难进入市场大流通,而实行农业产业化,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增强对市场的适应能力。

(2)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可实行规模经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通过产业联合,组合生产,可以扩大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延长产业链,一个龙头可以带动一批基地和千家万户进入市场,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避免农民有较大的经济损失[2]。

(3)实行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推动城乡优势互补,拓宽城乡之间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缩小城乡差别。同时,城区企业与农村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加快农村向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4)实施农业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销售,实现农副产品多次转化增值,是解决农业自身效益低下的现实选择。

3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环节

(1)实施科学规化。要根据当地实际,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科学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把分散的区域经济组成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基地,形成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优势产品和产业,使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壮大集体经济,培育产业化支撑点。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实力的集体经济,产业化实施的条件是要有组织网络、经营场所、管理人员、生产资金、物资设施等。要积极培育集体经济新增长点,壮大集体经济实力;要积极推行股份制试点工作,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生产之中,以此共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3)注重规模发展,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农业产业化要着重抓好农副产品市场建设和出口加工,在市场建设上,要积极培育当地农副产品市场,改善市场设施,扩展市场规模,增加服务功能。同时,积极开拓外地市场,组建集体、联合体、个体多层次、多形式的远销队伍,帮助农民推销农副产品,全方位开拓市场[3]。在国际市场方面,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出口业务,不断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的出口产品,扩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壮大龙头企业经济实力。

在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方面,要根据产业布局,在农副产品集中产区,兴建以加工出口为主的龙头企业,引导一些不景气的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结构,转向农产品加工;对一些规模小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实行兼并,组成企业集团,增强整体带动能力[4]。要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三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建设,形成龙头企业“上连国外市场,下连千家万户,产加销一体化”的生产格局。

(4)健全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从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产业化发展不适应市场需要主要表现在缺乏信息引导,缺乏科技带动,缺乏中间组织。要改变这种不适应、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状况,理顺双方需求关系,必须按照“组建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建立一个体系,服务一个专业”的思路,着重抓好服务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配套化,建立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规模化服务体系。

4参考文献

[1] 杨旭金.对加快推进武定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0 (2):45.

[2] 尚龙江.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0(2):40-41.

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产业的必要性;存在问题;主要措施

0.概述

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已被社会所公认,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形成了企业带农、惠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它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农业从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的主要转换方式,是工农业由非平衡发展转向平衡发展的载体,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目前,干部和群众对结构调整的重要和紧迫性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还没有完全做好,结构上的问题,品种品质上的问题,布局上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对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还不完全清楚,甚至顾虑重重。具体体现为:市场还看不准,发展路子还不宽,对农民的信息和技术服务还比较滞后。

2.当前农业产业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2.1农业产业经营的主要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晚,发挥作用较小。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发展较快,但大多数是近年成立的,尚处初级阶段,缺乏工作经验,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生产基地规模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和向非农产业转移,有田无人种和有人无田种的矛盾常有发生。农村土地流转大多属于自发状态,以农户间相互流转为主,难以向种养大户、种养能手转移;新增产业化项目不多,发展速度较慢。目前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集中在粮食、水产品的初加工和农产品的购销行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农产品加工链条伸展不长;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还未真正形成。目前现状还是农户重生产、轻流通,企业重销售、轻生产,出现产加销脱节、贸工农分离,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的不多,有的产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难免会产生丰产不丰收现象。

2.2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个极其复杂、逐步完善的过程,它将伴随着农业经济组织的创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农业的市场化和农业科技进步一起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据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区位优势,按照“大产品、大市场、大龙头、大基地”的要求,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抓基地、建龙头、兴科技、转机制。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2.1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企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农产品基地建设。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在产业化中,龙头是最重要的,它起着承上启下、加工增值的作用,没有龙头,农产品失去了规模加工增值和销售的载体,产品销、贸工农各缺少了两个环节,产业化也无从谈起。当前我们要按照搞大集团、大公司的思路和“大、高、外”的标准,加快龙头企业发展。“大”,就是规模大,围绕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培植传递信息、推广信息、深化加工、贮运销售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龙头企业或集团;“高”,就是高起点,不管新上项目,还是老企业改造,都是坚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标准;“外”,就是外向型,重点扶持面向国际市场的龙头企业,扩大出口创汇。目前,发展龙头企业,还要与乡镇企业对接,充分利用乡镇企业现有的资金、设备、厂房、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2.2.2加快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上联龙头,下联农户,是产业化经营的物质基础,是龙头企业得以发展的依托和条件。首先要面向市场,突出效益,基地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品、名牌产品、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为重点,坚持高标准、高效益,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其次是上规模,发展集约化经营。对重点产品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采取小群体,大规模的经营模式,实现成方连片,专业化生产。再次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现代化水平。基地是龙头企业生产原料的来源,也是现代农业的试验场,在基地建设中要大力推广普及新产品和先进适用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和养殖技术,并带动周边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

2.2.3强化科技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我们要将科技贯穿其全过程,从产前品种选育、产中栽培管理到产后生产加工,都要充分重视科技的重要作用。实施科技兴农,这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首先要普及推广常规农业技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其次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只有实现农业机械化才能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才有可能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再次,要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只有牢牢抓住科学技术信息、市场供求信息、资金信息才能使产业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2.2.4发展外向化农业

农业外向化就是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经济与技术合作,广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改造嫁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步伐。发展外向化农业要把建设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管理经验,使全市的龙头企业向大规模、高水平、高档次发展,提高龙头企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2.5加强领导,搞好协调

第一,做好区域性生产规划。各级政府在确立主导产业、发展龙头企业是,要坚持先规划、再论证、后动工的原则,不能你上我也上,你下我也下,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第二,支持龙头企业扩张。各级政府要从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重点扶持。第三,要积极推行配套改革。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完善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强化市场机制,组织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3.结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继续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必将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时期 农业产业化 土地

为了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早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立现代农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以现代经营为基础,以产业经营为纽带,以农村工业为支撑,以小城镇为载体,使之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整体联动,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推进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为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创造条件。

一、农村城镇化对推行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据中新社的消息,卫计委王姓官员在一次会议上报告了一份调查:74%农村流动人口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不愿意"农转非"的主要原因是想保留土地。为什么流动人口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原因多样。一是许多地方的农村户籍与不少利益挂钩,虽然呼吁城市的公共品服务与户籍脱钩,而在有些地方的农村却在不断地强化这些关系,比如不少发达地方的农村集体分红,农村承包地的调整、农村宅基地的分配等都与农村户籍挂钩。如果放弃了农村户籍,则承包地、宅基地就随时有可能被收走。另外一层原因是农村承包地为农民工的最后退路。目前农民工大部分在城市从事的是最低收入工作,能够购买到房子的不到1%,如果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失业的可能性很大,而在危难关头,农村户口及其承包地是一个巨大的缓冲地带。但是农民进城而不愿意放弃农村的承包地,则会带来稀缺资源的低效率配置。一方面抬高农村务农者的经营成本,另外抛荒土地或者低效种植土地也是对谢却资源的巨大浪费。目前的农民工两头挂,城里也靠不着,农村也靠不着。这样只能造成稀缺资源的浪费。这样一来,政府也就无法集中土地,不能很好的大规模利用土地,进行机械化的生产。而这种状况主要因为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所产生的。

二、农业产业化实现的重大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土地可以称得上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关乎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的核心政策。粮食安全是经济稳定发展基石,2013年12月13日,被誉为经济工作风向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提出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其中,"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次被提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并列六大主要任务之首。据全国政协常委、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巨大贡献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估计,到2020年,我国人口可能会增至14.5亿左右,而每年会减少数百万亩耕地。所以面临如此大的粮食压力,土地资源应该有效高效地利用。所谓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农户与供销、加工服务主体的产销协作和经营组合,使资源可以更好的被利用,实行对农业的集约化经营。

三、经济转型时期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

农业产业化是对的突破,是经营模式上的创新,是继之后又一次新的尝试。给予农民长期而有保证的土地使用权,使农民具有充分的生产自,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这种土地经营方式已逐步暴露出不适应性,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必须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

(一)一家一户的不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中国长久以来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价格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工业产品如农药,化肥,种子,农业器具等这些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飞涨,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的长期的稳定,使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打击。

(二)一家一户的不便于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实施

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提高了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但现阶段这种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却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实施。现代农业机械一般较大,成本也比较昂贵,购买和使用的费用较高,单个的农户难以承担。即使能买的起,在使用时也有难题,因为一家一户的土地面积较小而且较为分散,在农业机械的使用上非常不方便,导致使用率较低,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一家一户的不便于农业的综合治理

与工业相比,农业对外界的自然环境的依赖更强。而现阶段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局部地区极端性气候的频繁出现,使得农业的生产面临一个更加复杂的环境,在大涝和大旱面前,个人或小集体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因此需要集体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和统一的治理,才能战胜自然灾害,将自然损失降低到最小。

(四)一家一户的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降低了农业的竞争力

分散了土地的经营权,使得中国的农业效率非常低下。美国一个种田的人可以养活大约一百个不种田的人,而在中国一个种田的人只可以养活0.5个不种田的人。一家一户几口人,围绕自家的几亩耕地转,一亩田地上困住了一家的大部分劳动力,使得不能去从事农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影响到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农业产业化难以推进的原因

(一)农村金融供给体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

农村资金供给数量与农业产业化数量无法匹配我国目前农业的生产特点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村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要素的缺失,恰恰是农村金融机构缺失的充分体现。我国农村金融体制虽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从贷款的额度、期限和服务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更不用说需要大量资金支撑的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自身的要求与农村金融结构的矛盾是突出的问题。

(二)落后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

流通体制改革滞后,造成了小生产与大流通、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总体上分析,流通体制综合功能薄弱,是我国国民经济整体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这在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增长中更有特别而过度的表征,这既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长期以来的集中计划经济模式缺陷有关,又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的特殊单一目标相连。从而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中所特有的弱质产业特色。随着我国改革和开放的不断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滞后状况更加明显,它在阻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障碍功能日趋突出。

(三)市场体系不健全

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制约, 各级地方政府及行业管理部门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观念仍有一定市场,农村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举步维艰,例如棉花、蚕茧等主要农产品流通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平等竞争的农产品流通新体制和新运行机制尚未能建立起来。体制改革效果难以让人满意,一方面,各级政府对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认识模糊,在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与创新模式上主动性不够,在相关政策设计和政策操作上只满足于"上文下达";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主要农产品种植和收购的指令性管理模式,再加上对农业基础产业的片面舆论导向和狭隘的国情认识,使国人对农业的社会效益的青睐远高于了对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追求。

(四)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低下的制约因素

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国际市场化竞争没有能够形成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较大的推动作用,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效果一般的重要原因。走国际化的农产品大流通通道,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建构我国农产品大流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也是生产关系的最佳结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现代化经营方式,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如何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好更快发展,应该把握关键环节,突出政策扶持,强化组织指导,着力突出以下重点:

(一)培育主体,增强竞争能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连基地,外连市场,辐射带动千家万户,在产业发展中居主导地位,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与此同时,应该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参与我省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或小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同业企业或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产业集中度高、关联度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二)打造品牌,提高产业层次。品牌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产业档次、拓展市场的一张王牌。应积极培育产品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发、培育优秀产品品牌,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牌,支持中小企业培育自己的拳头产品,逐渐形成特色品牌。应以产品品牌为基础,培育和创建一批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集聚要素,扩大影响,提升企业规模和产业层次。

(三)建好基地,保证加工资源。原料基地是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是加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开展基地建设应该稳定增加总量、切实加强重点原料基地建设,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积极推进优质粮食、精品牧业、特色园区等基地工程建设,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上加快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建设一批生产条件好、集约化水平高、供给及时稳定的原料基地,提高规模化、专业化水平。

(四)依靠科技,延"深"产业链条。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走科技兴企之路,既是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需要,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市场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层次和水平。积极鼓励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对接,组建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机构,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应注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全面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五)强化扶持,营造发展氛围。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增强政府指导服务、宏观调控职能,引导和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有序发展。应积极破解资金难题,培育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龙头企业资本市场,采取划转国有股产权、注入财政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等方法,组建农业投资公司,为加快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应充分发挥农业、财政、发展改革、税务、工商、土地、电力、金融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多方联动、共同推进的局面。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贡献奖表彰活动,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孙志浩 《浅析农业产业化与的关系》《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7期

[2] 吴建平 《浅析的利弊及土地规模化经营的趋势》中国农经信息网 2010年

[3] 李海燕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制度障碍及对策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年

[4] 吉林省产业文化办公室 《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2010年9月 作者不详

第6篇

今年,国家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省委、省政府将*纳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范畴,*将在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不懈努力。客观地讲,*市虽然区位优势独特,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但无法回避400万人口、300万在农村的现实。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农业竞争力,建立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进而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实现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为湖北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是*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 并全力而为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把农业和农民作为重要链条,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以此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31家,营业收入过亿元16家,共带动农户48万户,网络基地200多万亩。全市水果、畜牧、茶叶、蔬菜、水产、中药材六大农业特色产业产值达到70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72%。到20__年底,全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例为13:55:32,已初步具有三元经济结构特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龙头企业集群成为*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坚力量。我们利用三峡工程在*的优势,大打三峡牌,抢抓对口支援机遇,引进浙江娃哈哈、均瑶乳业、丰岛食品、北京汇源、河南双汇、蒙牛乳业、台湾鸿新、海南椰风等20多家国内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培育安琪酵母、枝江酒业、稻花香酒业、采花毛尖绿茶等一批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行业龙头,全市县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1家,其中市级24家,省级8家,国家级1家。龙头企业集群的初步形成,带动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成为全市农产品搏击市场的中坚力量。

——特色产业板块带动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龙头强,产业兴,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初步形成由四个优势产业带构成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即高山地区的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基地,中山地区的茶叶、魔芋及中药材基地,低山河谷的蜜柑、脐橙、甜柚基地,丘陵平原的优质粮油、小水果及水产养殖基地。这些基地总面积达400万亩,其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十大特色品种板块基地达到30万亩以上。*水果业一直在全国全省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柑桔生产规模居湖北首位,年产量65万吨以上,占全省55%,占全国5%。茶叶、蔬菜、生猪、山羊及牛奶等农产品产量也居全省前列。20__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2888元,其中70来自产业化经营。

——农业结构调整和种养品种优化推进了农业素质快速提升。在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逐年下降,以畜牧、水产为代表的养殖业比重以“半壁河山”之势快速提高,拓展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空间。同时全市大宗农产品优质化率大幅提高,优质水稻占到95以上,优质油菜达到90,果品、茶叶、生猪、水产优质率分别达到60、50、70、54,培育开发出清江鱼、*柑、秭归橙、五峰茶、百里洲梨、清平猪、鸣凤米、反季蔬菜等一大批地方名特产品。全市注册农产品品牌128个,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119个,并有17个农产品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产业规模和企业聚集夯实了农村城镇化的经济基础。农业特色产业基地的规模化建设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园区式聚集,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它们不仅构筑起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坚实经济基础,而且也成为小城镇对外展示形象的特色和“名片”,一批各具特色的明星城镇成为新的区域中心。目前,全市小城镇已发展到108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50多万人进城镇办厂、打工、居住和发展第三产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一批龙头企业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并成为地方骨干财源。20__年,全市13个县市区新上农产品加工项目40多个,实际投资10多亿元,可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升,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蓄了力量,与神农架林区接壤的兴山县,近两年先后引进了双汇、椰风两家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使全县食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了6.5亿元,预计20__年全部达产后突破10亿元。目前*双汇公司年屠宰生猪200万头,带动了*全境及周边地区生猪业的发展;*椰风公司经过分期建设,已形成年产2万吨饮料、1万吨罐头规模。

当前湖北农村经济正进入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爬坡阶段,一个充满希望和战略性调整的转折阶段。*的农村经济要在这个特殊阶段获得突破性发展,必须把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融于整个经济全局之中。根据近些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的实践,我们有这样几点切身体会,值得今后继续运用好、坚持好、发挥好。

一、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就是要求我们借鉴工业的组织形式培育市场主体,移植工业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农业生产,采用工业技术手段推动农产品加工,运用工业营销策略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入工业融资方式增加农业投入,全面创新抓农业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从*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来看,应该努力解决四个问题——

明确三个方向。首先是树立以工业带动农业的意识。农业所处的阶段迫切需要建立与农业相配套的加工业,依靠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物资装备,改善生产条件,吸纳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优化配置农村资源,使农业获取更高效益。其次是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农业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带动,吸引各类资本和市场主体投资农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再是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像生产工业产品那样,按标准组织生产,培育农产品市场品牌,壮大产业产品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把握四项原则。把握非均衡发展的原则,突出壮大龙头企业群,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把握 主导产业优先的原则,围绕区域特色,优先扶持对区域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发展及与之相联的龙头企业建设,尽快形特色鲜明的加工企业群和主导产品群,我们近几年推动粮油加工、果汁果奶、乳业系列、白酒果酒杯、桔瓣罐头等加工业发展,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00亿元,使*迅速成长为全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加工基地;把握互惠互利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化组织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让农民不仅享受到出售农产品的直接利润,而且逐步分享到加工流通环节的间接利润;把握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加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搞命令式,也不搞“一刀切”。

树立五种观念。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对传统生产观念提出了挑战,必须与时俱进,更新观念。第一,树立“市场第一”的观念。以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立新机制。第二,树立“比较优势”的观念。我们在确定抓好六大特色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特色、规模和效益,选择以柑桔、生猪、蔬菜三大产品率先突破,促进了资源优势向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迅速转变。第三,树立“适当超前”的观念。针对*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实际,我们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高举调整的旗帜,积极引导农民追踪市场,超前调整,大力推广种草养畜、猪沼果(鱼)、粮经套种、林中间作、种养加一体化等新型高效模式,使农民收获到可观的调整效益。第四,树立“整体联动”的观念。做到经济与社会、农业与其它产业、农村与城镇协调发展,整体联动,确保农业结构调整在社会循环中获得可靠依托和支持。第五,树立以改革促调整的观念。通过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生产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促进农业结构有序调整,探索构建新的经营管理机制。

突破六大难点。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质上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既是工作推动的难点,是我们实施突破的重点。这些难点概括起来就是培植主导产业难、建设标准基地难、发展龙头企业难、拉长产业链条难、扩大经营规模难、拓宽销售渠道难“六难”,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认真研究,做到一“难”一策,一“难”多策,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破解难题。如面对农业产业链条上存在的一断二短三恶性的情况我们就一一采取措施进行“链接”,针对“一断”即多数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利益分别由不同主体独享,农民得利少的情况,我们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并支持他们发订单、返利润、让股份、几提供一回收等办法,形成与基地和农民利益的紧密联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天蓬养殖有限公司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仔猪、提供饲料、提供技术,育肥后回收产品,只管饲养,每头猪由公司付给60元工资,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农民说“我们这是在自己家里打工”;针对“二短”即加工链条短,营销距离短的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发展精深加工和鲜活产品远程营销,仅夷陵区鸦鹊岭镇农民史光权一年就向广东销猪20万头,平均每天近600头;针对“三恶性”即农产品销售恶性竞争的情况,我们主要是倡导农民建立专业协会,有序组织生产销售,较好地化解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死结”。

二、坚持用农业产业化引领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近年来,我们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并选择龙头企业建设为突破口,夯实基础,完善链条,舞活农业产业化“一条龙”,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

龙头企业集群化。我们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坚持园区分布、集群发展的思路,全市形成了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即以椰风、鸿新为代表的水果加工企业集群,以双汇、安琪、均瑶、蒙牛为代表的畜牧加工企业集群,以萧氏茶、采花毛尖为代表的茶叶加工企业集群,以五东薯业、际天时泡菜、新桥公司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企业集群,以清江系列食品为代表的水产加工企业集群,以仝鑫制药为代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集群,以建鑫生物为代表的食用菌加工企业集群,以稻花香、枝江酒业、天颐油脂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企业集群。*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一是全力招商,打造龙头。全市瞄准国内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带队外出招商。共引进国内知名龙头企业100多家。二是搭建平台,建设园区。市里确定8个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城建部门每年拿出100多万元专项支持园区建设,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各方投资主体参与园区建设,吸引了大量龙头企业落户。均瑶、汇源、娃哈哈落户夷陵区小溪塔工业园,年创产值达10多亿元。三是大力扶持,增强竞争力。全市上下形成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共识,除了给予政策优惠外,每年还将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近亿元捆绑使用,集中帮助重点园区、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仅20__年全市就发放扶贫贴息贷款8000多万元,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发展板块化。我们特别注重建设与龙头企业配套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全市实施了“三步走”:第一步是区域规划。我们根据区域资源特点、地理位置及传统优势,按照畜牧、水产、水果、茶叶、蔬菜、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科学布局定位,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板块基地,目前已形成了4个优势产业带、10大板块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第二步是示范带动。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建基地带农户,帮大户带周边,实施了优质果和优质茶工程、“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种草养羊和生猪模式化养殖、“三牛”替代等示范工程,产业基地建设明显加快。第三步是重点突破。各地选择最有特色和能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产业及品种,集中力量加速建设,形成规模。

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农村各类专业协会、生产合作社、产销联合体等民间流通组织,能够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效促进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我们大力倡导和扶持发展这些农村中介服务组织,既注重新生农民意愿加速发展,又加强制度化建设严格规范其行为,引导他们在为农户提加销服务时,有效规避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截止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和服务功能完备的中介服务组织已达40多个。如枝江市白洋镇农民向永益牵头成立白洋柑桔产销服务协会,吸收会员61名,为浙江隆华*公司收购柑桔,同时向市场推销鲜果,年流转量达到1万吨以上。由宜都市清江高坝洲水产公司发起成立的*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协会,20__年初与韩国联合水产品公司签订了3000吨美国鮰鱼产销合同后,积极组织协会网络的农户进行订单生产,目前网箱养殖面积已达1.3万平方米,并引进一家中型加工企业。

基地生产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把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转化为标准模式,是工业领域的先进大生产方式 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们积极推动市、县、乡各级明确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并制定工作目标和具体措施,就*有机茶、秭归脐橙、远安食用菌、百里洲梨、晓曦红碰柑等特色产品制定了39项农业地方标准,其中15项上升为省级地方标准。在实际操作中,通过示范带动、企业引路、全程监控、订单约束、技术支撑“五法”并举,交叉覆盖,把标准化生产落到了实处。在20__年五峰绿茶、兴山甜橙列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后,我们今年又向国家申报了枝江白洋柑桔、清江无公害水产品网箱养殖等7个国家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全市还启动了10个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了5个无公害柑桔示范乡镇,并有2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42个农产品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

三、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

农业产业化是一场农业产业革命,它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的事务,而且关系到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资源配置、要素组合和利益调整。农业产业化也决不是简单的“企业+基地+农户”的重组,而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应该说,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实现农业农村协调发展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和手段。要做到统筹协调,必须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加快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方,农村工业化的水平也相应较高。*是城市带动型发展模式,从实际出发,我们提出要把城市工作做到农村去,积极引导城市投资向农村中小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分流”。据粗略估算,全市近三年来流向农村兴办农产品加工项目的民间资超过10亿元。我们欣喜地看到,产业化发展再次点亮农村工业之火,目前县市区一级新上工业项目70以上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而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20__年,全市自发投资柑桔选果、分级、打蜡包装线的就有20多家,新上生产线40多条,总投资3000多万元。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在全市城镇建设发展规划中,农业产业化既是产业支撑又是城镇的特色所在。我们努力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在龙头企业布局上实现由零星分散向城镇园区集中转变,在产权结构上实现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在经营形式上由经营向民营转变。20__年,我们制定了《*市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启动8个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以后,园区所在城镇骨架拓展明显加快,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夷陵区鸦鹊岭镇食品项目功能区建成后,城镇面积将新增0.67平方公里,新增就业人员8000多人。该镇现已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总投资1.6亿元,加上配套的制罐和包装业,预计未来三年每年可新增工业产值2亿多元。农业产业化繁荣了城镇的商贸业,做旺了城镇的人气、财气、商气,增强了乡镇经济实力。

把农业产业化发展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农业产业化是关键。近年来,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一部分农民经过培训外出务工,一部分农民就近转化到非农产业,1994年到20__年10年间全市年均有3万多名农村劳动力从农田转移出来,近几年有加速之势,年转移劳动力近5万人。这些农民向非产业的转移,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给城市带来更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良性发展。我们用农业产业化统筹城乡发展,还表现在推进了产业扶贫帮困工程,通过扶持项目和发展特色产业基地改善贫困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致富能力。

四、坚持创新领导方式驾驭全局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我们体会,对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驾驭,是检验我们特别是县以下党的执政能力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创新对农业的领导和指导方式,从过去单纯用行政手段抓农业转到用市场经济办法引导发展,从过去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生产上转到指导发展、开拓市场、搞活流通上,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转移,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进步。

改进党委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方式。首先,树立产业融合思想。我们把农业看成一个包括工、商、建、运、科、教、文、卫在内的大产业,不仅三次产业之间要融合,农业内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产业之间也要相互融合。坚持让农业与其他产业在分工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的指导下分工,不离开农业,不抛弃农业,不损害农业,拧在一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第二,运用典型推动发展。许多真知灼见、鲜活的经验往往来自基层,及时推而广之,以点带面,就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收到“一个典破道题,一批典型活全局”的事半功倍之效。就畜牧业发展而言,我们推广了生猪销售大户典型并在全市开展“史光权现象”大讨论,推广了把农户作为生产车间、创造了“天蓬模式”的天蓬公司典型,推广了兴山县开展小区养殖生猪,一年净增出栏10万头的典型,在全市掀起了养猪热潮,20__年可以净增出栏30万头以上。第三,整合部门资源。采取多种措施,整合部门资源,聚合部门力量,让部门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形成共建合力。近几年,我们把统战部门开展的“光彩事业”活动、文明办开展的“文明创建”活动、团委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妇联开展的“知音农业园”扶持活动、市直机关开展的“民心工程两本帐”活动、小康建设工作队帮扶活动、老区建设促进活动等z统一起来,实行“事情共办,分别记功”的办法,共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7篇

一、××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

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2003年我市上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总产值20.17亿元,固定资产10.24亿元,年销售收入14.83亿元,净利润1.42亿元,开发种植面积4.55万亩,养殖面积5.98万亩,加工面积0.98万亩,直接带动农户7.1万户。在23家农业产龙头企业中,以种植业为主的14家,产品以果蔬、花卉、甘蔗为作物种植为主,以养殖业为主的5家,主要是以水产养殖、畜牧为主,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2家,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以综合为主的2家。其中,××市洪恩水产有限公司、广西建邦股份公司、××市正五实业有限公司,广西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风翔家禽有限公司五家农业龙头企业率先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自治区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二、××市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以五个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航母群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

㈠传统问题。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松散现象,还没能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

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小。这些年,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农业企业发展的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发展不快,与实现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水平的较少,这种状况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的需要。

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投资少。我市农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工业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企业缺乏竞争力。

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市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有的人员不多,又是亲戚关系,存在家族式经营管理,难以实施岗位责任制。

㈤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和我市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

㈥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率先在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以十六大精神、自治区“1234610”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为指针,结合××市农村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

㈠规划引导,实行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根据我市的资源和商品流向,对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目前,从我市总体情况来看,应建立一批粮油糖专业基地和良种工程,树立一批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劳动农户能力强的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大型专业市场。

㈡加强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要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农业龙头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提供技术服务,实行保护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㈢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的兴衰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关系到农村改革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市应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在政策、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㈣拓宽融资渠道,破解龙头企业资金约束“瓶颈”。当前,我市应从以下四方面做好工作。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要转变单纯依赖间接融资的思路,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小资本市场,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化生产领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创造宽松融资条件。三是拓宽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增强金融机构扶持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农户的实力。四是建立农村资本交易市场,为龙头企业通过产权转让、兼并、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运作的开展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进而提高农业产业链和关联产业的经营水平,走集团化、规模化道路,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㈤注重农业科技的投入。科技兴农是科技兴市、兴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加快新技术、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步伐,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因此,我市应对一批科技含量高,有发展前景和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的力度。

㈥树立名牌战略。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抢占市场份额,塑造企业名牌形象。当前,我市应重点扶持如金品、鹅肥肝、香山鸡嘴荔、珍珠水产系列等一批名牌产品的开发。

㈦用现代营销手段来推销企业产品。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除了少数企业外,多数企业产品销售手段比较落后,还是沿用传统的以产定销、坐等客商营销方式,缺乏营销策略研究。因此,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现代营销手段为理念,重点从人员培训,销售网络的建设、完善,专业市场建设方面做好工作。版权所有

第8篇

(一)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作用不断显现。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数量多。截止到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5家,其中*县华源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徐州海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功迈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二是规模大。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3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29家,5000万元—1亿元企业33家,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13家。三是带动能力强。2007年我县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6.5万户,带动生产基地30万亩,农户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获得的收入达1亿元以上,户均收入达2000余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并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出明显作用。

(二)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链条得到加宽和延伸,辐射和带动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如徐州海阔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原有肉鸭产品加工的基础上,又新上了与之配套的种鸭厂、孵化厂和年产20万吨的饲料厂,从而发展成为集种鸭饲养、鸭苗孵化、饲料加工、技术服务、肉鸭加工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在发展肉鸭养殖产业时,大力推进“公司+标准化基地+农户”的定单养殖模式,对肉鸭养殖基地实行“五统一”管理,既保证了鸭源质量,又确保了农户养鸭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双赢”。这些企业产业链条的不断拉长和基地的巩固发展,为我县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三)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发展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省、市级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近年来得到进一步的增强。通过与农户签订协议,制定保护价格,减轻了农民的风险性,增加了农民种植和养殖的信心,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货源。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农民的收入得到了稳步提高。

(四)涌现出一大批知名品牌。

经过多年努力,汉戌堂狗肉、旭契牌大米等一批老品牌扩大了影响,并逐步涌现了旺达牛蒡酱菜系列、大丰罐头等一批新品牌。大多数品牌都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体系认证,目前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1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食品9个。

龙头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示出了运行中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外向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利益联结机制需进一步规范。

下步工作措施:

1、努力提高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将龙头企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和龙头企业发展规划,明确长远目标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狠抓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提高龙头企业工作水平。加强指导和服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信息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统计监测,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统计指标体系,及时准确地做好统计分析工作。

2、切实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着力提升抗风险竞争力。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使企业该享受到的政策都能享受到。同时,要帮助龙头企业出点子、想办法,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每年安排一定量的专项资金作为龙头企业的奖励奖金,对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中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

3、围绕壮大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着力提升规模竞争力。围绕我县生态肉鸭、创汇特菜、优质稻米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群体。既要扶大扶强,着力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也要关心支持中小型、成长型企业的发展。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集聚,进一步体现特色,形成规模,尽快发挥集聚功能,带动和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第9篇

一、税收政策

1.增值税

(1)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在增值税征收上实行抵扣率与征收率相对称。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征收率与抵扣率倒挂。由于农产品是增值税免征产品,现行政策规定企业统一按征收价的10%予以抵扣,而加工产品是按13%或者17%两档税率征税,导致抵扣不足,税负失实。因此,建议进项抵扣改按13%或者17%进行,即抵扣率与征收率相对称。

(2)提高出口退税率。在出口退税方面,现行增值税对出口产品是依据出口退税率来计算实际的应退税额。当退税率低于法定征收率时,差额部分的税额得不到退税,则由企业负担。从农业产品化龙头企业运行的实行情况来看,退税率与征收率明显倒挂,退税不彻底,导致企业出口成本升高,降低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建议提高出口退税率,在农业领域率先实行彻底的“零”税率。

(3)解决自产型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原料抵扣问题。现行增值税制度只规定企业外购免税农产品按10%进行进项抵扣,而对自产的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在计算增值税时不予抵扣。这对于加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一体化的企业来说,是不公平的;同时,也使龙头企业的税负增大。因此,我们建议要尽早解决自产型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原料抵扣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短期内可考虑两种办法:一是允许企业按规定的税率全额抵扣,二是按同业水平测定税负进行征收,超额部分享受减免;长远可考虑将进入再生产和流通领域

的农产品统一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

(4)恢复对国有、集体商业企业批发农产品实行“先征后返”的税收优惠政策。此项政策以前执行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存在所有制限制,非国有、集体所有制的企业不能享受此项优惠政策;二是审批手续复杂、退税周期过长和地方财政截留。因此,我们建议恢复此项政策,并取消所有制限制和实行“即征即退”办法。

2.所得税

国家有关文件规定,进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企业免交企业所得税,未经批准的重点龙头企业一律不能免交企业所得税。这种政策对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有很大作用,但能够进入这个名单的企业是很少的,全国为151家,四川省有6家,绝大部分企业进不了这个名单,所以,这项政策的作用就会受到限制。此外,我国所得税税率较高,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与WTO各成员国的所得税率20%左右比较偏高,而且国际上企业所得税税率的下调是个大趋势。因此,我们建议扩大所得税优惠范围,具体办法有三:一是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范围扩大;二是准许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享受一半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由中央与省级财政分摊;三是要充分考虑到我国龙头企业的平均赢利水平,可考虑先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实行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率(如24%―27%之间),以后再与其他企业所得税相衔接。此外,可以考虑比照高科技产业的税收政策,对龙头企业实行“减二免三”的优惠政策。

3农林特产税

比如, 四川省政府规定蚕茧特定税由龙头企业代扣代缴,但龙头企业代扣代缴以后无法从农户方面扣回, 因为农业特产税在此之前已按承包面积分摊到农户了。因此,我们建议采取措施消除农林特产税重复征收。

二、土地政策

1.使用国有土地的优惠政策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建设过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土地,为了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建议分别不同情况给予支持:

(1)对那些带动农户数量大、经营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的龙头企业考虑采取划拨方式或者准划拨方式供地,征地费用全免或者部分免除。

(2)对那些需要采取出让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龙头企业,可以考虑按照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收取土地出让金。

(3)对那些需要采取租赁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龙头企业,考虑到龙头企业一般资本金小,可以考虑分年度收取租金。

2,用农民集体土地的优惠政策 (1)被列为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名单的企业,其设施占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地不征用,不视为建设用地,均视为农用地,免除相关费用。

(2)在改制、兼并、破产等情形下,龙头企业占用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允许依法转移。

(3)允许农民集体或者农民个体将其承包的集体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使用权依法转让、出让、出租给龙头企业。

(4)允许农民将其承包的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作价八股进入龙头企业。

3,以“四荒地”作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将前期开发列入耕地“占补平衡”项目给予支持

有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购买“四荒地”作为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四荒地”前期开发成本相当高,为了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对土地的需要,我们建议将前期开发列入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分别不同情况给予全额支持或者部分支持。

三、金融政策

1.建立担保基金,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户贷款提供担保

信贷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但在信贷问题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却经常遇到比其他行业更大的困难。由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设备简陋,没有较多的资产作抵押,银行普

遍不愿意贷款给龙头企业;而农户更是如此。有的地方的银行规定,能够作为抵押的资产必须在城市,而龙头企业的资产在农村,特别是土地资产缺乏法律支持,不能作抵押。因此,我们建议:一是建立类似城市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基金,为龙头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二是取消银行贷款抵押资产的区域限制;三是对扶贫贷款进行创新,可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信用担保方式对农户发放专项小额信贷资金。

2.证券市场

从1993年农业类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以来,先后共有45家农业类公司在深圳、上海两个证券市场上市,发行新股、配售等方式筹资188亿元。证券市场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很大的支持。但农业类公司仅占全部上市公司总数的3%左右,这与农业作为国家经济的基础地位不相匹配。因此,我们建议要强化证券市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重点支持和鼓励科技水平比较高、经营规模比较大、辐射能力比较强的重点龙头企业优先募股上市。

四、财政政策

1.政策为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

实践表明,与其他产业相比,农化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小、资金短缺、比较利益低。为了降低企业成本,世界其他国家几乎都采取了对龙头企业贷款进行贴息的政策。因此,我们建议政府从财政中要划出专款来为重点龙头企业贷款全部或者部分贴息。

2,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

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较大,需要建立风险基金以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实现。为此,我们建议由政府主导建立风险基金, 即财政预算内设立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建立农业产业化风险基金,同时要求实行农业化经营的“龙头”单位配套资金投入。

3.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

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需要,应着于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农业政策性保险也就是政府主导农业保险的供给。在这里,所谓“政府主导”,是指把农业保险作为公共物品, 由政府提供或指定私人机构供给,给予私人经营以补贴及其他扶值。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制定法律法规,依法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参与主体投保以及明确其他相关主体的义务;其二,政府出资建立初始资本金和准备金;其三,提供再保险;其四,实行农业保险,尤其农作物保险的免税政策;其五,给予管理费和保费补贴,诱导农业保险为供给和消费;其六,发生重大灾害后,政府提供最后支持。为此,宜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政府主导农业保险制度:第一,中央政府出资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第二,政府提供农业保险立法;第三,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第四,政府主导农业保险技术和人才的培养和供给。

五、其他政策

1.市场准入

在许多地方, 由于龙头企业是非国有制企业,政府限制它们进入某个领域。例如,在西部退耕还林地区,某些龙头企业的种苗不允许上市,企业感到不公平。为此,我们建设要取消参与生态建设的龙头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的歧视性限制。

2.龙头企业业主政治待遇

实践经验表明,龙头企业的发展往往得益于企业家的实干精神。当企业发展壮大以后,这些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要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因此,我们建议要优先考虑这些奋战在农业领域的政策素质高、重要企业家进行政治安排。

第10篇

1铁岭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农业主导产业

一是榛子产业。榛林面积455万亩,年产量2880万斤,实现产值14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4000元。拥有51家专业合作社、1家家庭农场和200余家加工企业,从业人员3万多人。二是寒富苹果产业。寒富苹果面积77万亩,年产优质苹果超万吨。寒富苹果成为继榛子之后又一农业特色品牌。三是蔬菜产业。保护地蔬菜播种面积398万亩,年产量2255万吨。四是畜牧产业。拥有大规模生态养殖场26个。

12产业基地建设

双井子镇富硒水稻示范生产基地,种植优质水稻115万亩,富硒稻米成功打入上海、南京、温州等地市场;新台子镇优质水稻示范生产基地,通过整村流转土地1万亩,全部实现机械插秧;精品设施果蔬示范生产基地,基地面积2000亩,现已获得辣椒、黄瓜、番茄3个品种的绿色A级认证,成功注册辽宁省知名品牌“凡河”牌蔬菜,基地年产果蔬12万吨,年产值9000万元。东部山区黑木耳示范栽培区基地面积1000亩,示范区年产黑木耳100万斤,实现产值30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就业275户。

13产业化龙头企业

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农事龙头企业4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家,县级4家。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熊官屯镇朵朵童生态农庄,已流转土地300亩,正在建设当中;新上种畜场百果园、熊官屯容谷玉米烘干、鸡冠山峪丰黑木耳种植3个500万元以上农事龙头企业项目。

14专业合作组织

现有各类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452家,家庭农场8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并有27家合作社获得市级以上补助资金703万元。

2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现有龙头企业43家,基本上以粗加工为主,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其中,畜牧业产品精深加工不够;九三集团大豆油项目的原材料全部来源于外地,对本地没有真正起到“龙头+基地”的带动作用;榛子产品单一,附加值不高。

二是农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综合性和专业性?^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渠道拓展缓慢,缺少专业的销售队伍。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东北信息产业园、铁岭红鼎新农科合作社等电商平台刚刚起步,作用尚未完全显现。

三是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知名品牌较少,绿色食品仅有13个,至今仍没有有机食品。农产品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统一的“拳头”品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相对薄弱,还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督和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

四是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县本级财力有限,真正用于项目、用于引导企业发展的资金不多。国家、省、市各级农业建设项目投入相对分散,缺乏统筹协调,政策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农户贷款难,龙头企业融资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缺乏银信部门的支持。

3农业产业化的可行性路径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县情,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为一体的运行机制。

一要在抓园区与基地上下功夫。通过加快推进整村土地流转,选用优质品种和推进全程机械化加大产量。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突出抓好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绿色果品标识,实行标准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牵引带动作用,因地制宜发展果蔬基地,重点提升产品质量。

二要在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上下功夫。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中国榛子产业第一县”这块牌子,打响“铁岭榛子”品牌,实现榛子产业提档升级。要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要在品牌建设上下功夫。注重商标注册和品牌申报、包装、宣传,引导和鼓励具备申报资格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及合作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标识和地理标志,创优驰名商标,努力提升特色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榛园改造、高产试点创建、寒富苹果管护、蔬菜旧棚区改造、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要抓好品种改良。农业良种产业化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业品质、增加农业效益的重大工程,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多发展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远期收益的新品种,特别是要重点扶持现有的肉牛、肉鸡、果蔬等产业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拓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

第11篇

关键词: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种粮农民的粮食直接补、良种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种粮大户直补力度,提高和稳定粮食收购价格,这些好的调控政策的实施,诚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都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通过我们深入的对部分农村地区的长期研究调查发现:一是粮食价格上涨、种粮直补与农资价格上涨的效应相互抵消。在农民收入因直补政策而有所增加的同时由于粮食基础价格的上升,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费用也随之出现了上涨,农民的生产成本有所提高。二是由于种粮农民在土地上的投入成本高,收益低,加之在山区地带,农业生产配套基础设施条件特别差,机收、机播难以推广普及,农业生产抗御自然风险能力特别弱,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致使大多数农民不愿在家中种粮,大部分青壮劳动力举家外出务工,剩在家中的都是一些年老体弱多病者,导致在农业生产方面一些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推广难度特别大,农业生产水平及落后,大部分年青农民,连种粮的季节、粮食的品种都一问三不知,严重的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三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步伐滞后导致农村综合发展落后。过去和现在一直沿用的对农业的补助、支援、救济、开发、保价收购等简单的输血救人方式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当前的出路是应该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来培育农业生产自身的造血机能,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今后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体制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变革首选途径,是变革小生产为大生产,实现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因此,扶持和引导农民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农业产业化之路,是当前农村和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1 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土地问题

1.1.1 小规模生产制约规模效益 在山区地带,例如昭化区,目前耕地总面积40余万亩,现有农业人口24万余人,人均不足2亩地,同东北、新疆、河南等农业大省相比,人均耕地占有量十分少,仅靠“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是制约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例如我区虽然是广元市的粮食主产主产区之一,但机耕、机播、机收、机防等农业机械在农业上的推广运用率却十分低。主要是由于农业机械一般较大,成本和使用费用较高,单个农户难以承担。加之一家一户的土地面积较小而且分散,在使用上也带来诸多不便,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难以规避市场风险。“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难以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行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作物种植呈现"小而全"格局,当市场需求增加,价格上涨,农户无法扩大生产规模;当市场需求缩小,价格下跌,农户也无法缩小生产规模。因此,家庭分散经营难以避免和克服农产品销售中的巨大市场风险。农户在分散经营过程中大都采取多种经营来分散防范风险,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严重的制约和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1.1.2 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 地处边远山区的耕地因其自然条件差,耕作不便成为撂荒、抛荒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抛荒撂荒的耕地绝大部分是地处偏僻,离村庄较远,耕种十分不便或是地力比较贫瘠、自然条件较差的耕地。尽管现行法律明确规定土地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随着土地流转的深入开展,因土地而引起的纠纷在急剧增加,因土地纠纷上访的批次和人数急剧上升。一是土地管理者不依法管理土地引发纠纷。基层乡镇或村级组织由于接触土地方面的法规较少,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实施也较晚(2003年3月1日起施行),致使管理者不熟悉法律和政策,凭习惯和感觉办事,盲目管理土地,酿成土地纠纷。其主要表现:在处理长期或多年外出的农户的承包地、五保户的承包地、外嫁女或离婚分割的土地上与政策规定出现偏差;在处理按政策收回的农户的承包地、集体新开发地、移民外迁后留下的耕园地、农户拆迁房屋后的原宅基地上诱发矛盾;在没有弄清该土地属于该村村民集体所有还是属于村内几个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情况下,盲目地发包土地。二是土地权属不清引发纠纷。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村组确权确地时,“闭门造车”,“纸上分田”,敷衍了事,出现确权不确地和农户有地无证、有证无地现象;(2)农村二轮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不到位、土地发包程序不合法,导致权属不明等问题;(3)在农村,由于文化基础相对而言较差,在土地发包、流转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履行的合同的表述不清,甲乙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不明确。尤其是对田块四界的界定不准确或目标不明确,因历史的变迁,造成界线模糊。三是承包土地无序流转引发纠纷。由于农户土地流转(转包、转让、互换、租赁等)手续不完备,多为口头协议或私下协议,既不签订流转合同,也不按规定备案或报批,这种无序流转状态,引发的纠纷较多。引起这类纠纷主要出自三个方面的原因:(1)在土地增值后,承包户要求收回让出的土地,也就是“荒地无人耕,耕了有人争”的道理;(2)国家出台惠农政策后后,放弃土地多年的农户要求收回土地。多数人实际只图得到国家给予的那部分补贴,并非真的要种田;(3)在土地被征用时,因补偿费的分割发生争执。四是调处矛盾不力引发纠纷。主要表现为五种不良倾向:(1)对发生的纠纷不重视,不予理睬,压抑矛盾;(2)对法律和政策不熟悉,不知道怎么处理,无从下手;(3))处理方法简单,敷衍了事,将矛盾逐级上交;(4)不依法依规处理,使得当事人不服;(5)认为土地矛盾较为错综复杂,纷争激烈,处理起来也相当费时、费神,且无利益可图,撒手不管。所述倾向的出现,导致土地纠纷发生后,不能将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致使当事人越级上访。五是因历史原因引起纠纷。因土地下放到户的时间早,延续的周期长(上世纪80年代初至现在),由于缺乏前瞻性和不可预见性而引发纠纷。表现为:(1)按等级划分土地引起纠纷。在土地下放到户时考虑到地力差别,将土地划分成不同等级,综合家庭人口与地力生长条件两个因素划田到户,导致出现了同样家庭人口划分的土地面积并不相同的情况,这在当时是公平的,但后来,由于改良土壤和调整种植结构,原来的薄地肥了,形成了户与户之间农业收入的极大反差,部分农户以划地时有作弊行为为由,要求重新丈量土地。(2)人口变动引起纠纷。农村土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按照"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顺延多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人口因死亡、搬迁、子女升学或嫁娶原因出现变化,导致当前有的农户人多田少,有的农户人少田多,迫于生存压力,人多田少的农户强烈要求村集体对土地进行重新调整,也有少数村组没有按照政策规定进行土地调整,引起纠纷。(3)地理变化和客观原因引起纠纷。因水土流失或受到侵害(如野猪)导致原承包地不能耕种,农户要求调补耕地,而村又无机动地调补,农户在意愿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产生怨愤。

1.2 人口问题

1.2.1 外出人口多,农业生产缺乏劳动力 例如昭化区2012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5万人,在本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仅仅6万人,而且大都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者,农业生产技术能力欠缺,利用新技术、获取新信息能力欠缺。一方面制约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利用,另一方面无法准确掌握市场行情,只重眼前利益。

1.2.2 农业技术人才缺乏 一方面由于体制原因,导致乡镇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技术缺乏更新,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农业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带头人。据统计昭化全区从事农技推广人员共有30余人,人员青黄不接,尤其是第一学历为农学、园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少,随着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现有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的职责不清、知识老化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农技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管理体制不顺;三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亟待提高;四是农村专业技术推广难度较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3 农业安全问题

1.3.1 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差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受政策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较大。从自然风险来看,山区农业基本处于“望天收”状态,受干旱、风灾、雨雪、冰冻灾害影响较大。如我区十年九旱极端天气,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

1.3.2 农业抗病虫害能力弱 近年来虫口夺粮造成农业损失的现象依然存在,如小麦锈病、白粉病,水稻稻瘟病,猕猴桃溃疡病、蔬菜疫病等。

1.3.3 市场波动 如农产品价格波动,发展过程中存在工钱上涨,生产资料上涨等风险。

1.4 政策原因

1.4.1 缺乏对农业产业化的长远规划和合理指导 农业产业缺乏合理布局,对产业的优化整合缺乏有效的引导,尤其在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缺乏长远和整体的产业布局,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有效指导不够,忽视了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远规划。

1.4.2 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资金支持不足,融资环境亟待改善。二是农业投入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投资效益不够高。从投入主体而言,近年来,我国反复强调要增加农业投入,而农民投入并未有多少实质性增加,其根源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缺乏对于农民投入的引导,只能通过改善其投入环境和提供完善可靠的市场信息去进行,而任何企图通过行政命令或口号式的宣传动员来要求农户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都是不能奏效的。尽管我们持续实施农业方面的项目,但总体而言,农民“等、靠、要”思想仍旧严重。

1.4.3 农业相关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不够 当前,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多数农民处于观望和等待状态。在现有专业合作组织中,能真正运行、发挥作用的为数不多。专业合作社呈现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同时,绝大多数合作社资金短缺,带动能力不强。一是合作社自我积累能力弱。由于山区农业县合作社起步都比较晚,基础差,底子薄,资金缺,办公设施少甚至没有、服务工具落后。大部分合作社没有稳定的服务收入渠道和融资手段,贷款担保难,成员出资少,维持合作社日常运转困难重重,对成员开展互助服务就更难,带动效益难以发挥,这也是一部分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一直未开展业务的主要原因。二是由于很大一部分合作社规模小、组织分散,对地域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有限。专业合作社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

1.4.4 农业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严重妨碍农业竞争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相互脱节。农业发展过分偏重于产中,对于产前、产后环节重视不足。由此割断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有机联系,老百姓担心农产品问题依然存在,也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链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妨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1.4.5 农业产业化效益低 产业化组织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弱虽然各地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做了大量的努力,农业产业化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农业产业化的实际进展与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2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2.1 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

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集群 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加快扶持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引导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中长期投资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强和自律性强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突出大(规模大、带动面积大)、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外(外向型)、新(新产品)、多(多种所有制、多形式),采取股份合作等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引导同行业企业通过兼并、合股、合作等方式,实行资金联合、技术联合、品牌整合,建设行业内龙头企业的“航空母舰”。

2.2 发展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规模集约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或优势产品为基础,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建立土地合作社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推动土地依法有序流转,实现农业规模、集约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经实施,尽快对传统农业合作组织进行转型和规范,促其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2.3 集中整合农业产业政策,推动优势产业向外向型、品牌化发展

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进行整合,重点在培育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上实现突破。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实施认证交流和检测结果互认合作,降低检测成本,扩大农产品市场领域。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和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推动产业优势向市场优势发展。制定政策,鼓励发展乡村银行、农业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业保险,启动和活跃农村金融市场。

2.4 规范和完善互动机制,实现互促共赢

按照“规划引导,农民自愿,差别发展,政策激励”的原则,加快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开展农民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自主创业能力培训,促进企业与村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共赢。在土地承包期内和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龙头企业经营、入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社会保障置换宅基地使用权为前提,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农户主体的模式,在机制上寻求新的突破,增强组织整合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要教育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树立“农民兴、企业兴,基地存、企业存”的观念,不断完善与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要大力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一头连接农民,一头连接龙头企业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2.5 围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着力提升规模竞争力

要进一步围绕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发展龙头企业群体。既要搞好农产品分级、包装、保鲜等初级加工,更要加快发展绿色产品、保健产品、功能产品等精深加工。既要扶大扶强,着力做大做强一批重点骨干龙头企业,也要关心支持一批成长型企业的发展。重点围绕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做文章,着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根据本地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和促进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

2.6 注重科技进步和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产品技术和质量竞争力

实现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关键依靠科技进步。要引导龙头企业从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密切合作,重视引进先进的品种、工艺、设备和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做精做深,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产品的技术竞争力。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关键措施来抓,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按标准化组织生产。要重视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尽可能多地取得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通行证。

第12篇

组织类型

由于各地自然、经济状况的不同,主导产业或产品各有不同,产生了多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类型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是当前的主要形式。

(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型合作经济组织(含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中介,通过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利益连接机制,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施一体化经营。该类型一般以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基本组织模式。

(三)批发市场带动型。这种类型是以专业批发市场为纽带,带动主导产业,并通过合同契约或其他较稳定的经济关系,连接广大农户,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

(四)科研单位+农户型。科研教育单位通过合同契约关系为农户专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纵向一体化型。有一个企业进行产业基地建设开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积极探索多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把农民带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缓解。在实践中具体采用哪种类型要看是否有利于企业和农户,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问题研究

(一)处理好五个关系。一是注重处理好资金、技术、人才、政府的职能关系。产业的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无论资产密集型还是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农业产业化项目,都需要龙头企业带动才能把产业做强做大。政府要按照“绿箱政策”对龙头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资助,着力解决检疫检测、培训推广等各类公共问题。处理好上述四个关系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层次和水平的提高。二是注重处理好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的关系。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是鱼水关系。“鱼水有情亦无情”,如果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与农户会两败俱伤。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政府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支持、保护好企业,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市场去调节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取得双赢成果。三是注重处理好市场、专业型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基地三者的关系:如果农户不联合,即使政府给予干预和保护,也无法避免农民利益的流失。国内外经验表明,农户只有按照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原则联合起来,才能改善自己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好自己的利益,使农民参与市场交易活动的主体从个人转变为有组织的团体。通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活动来保证农民的市场利益。在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下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更新品种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基地,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又是,在商品竞争中通过比较优势实现农民增收。四十注重处理好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进城,必须消除地域界限,在产业化的各个环节中,建立国家、集体、个体和其他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经营机制。在群众资源的条件下建立解决承包制与产业化的矛盾。继续坚持和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在乡村集体企业中,积极推进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的改革,积极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力量。而这些,都是需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来完成的。五是处理好产品与产业的关系,产品有竞争力产业才有竞争力。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落实在产品和产业两方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即不仅在一个产品上有竞争力,而且在多个产品上具有竞争力,追求实现整个产业链条完整性,使产品和产业真正形成客户忠诚性、技术专有性、产品耐市场波动性、品种多样性等核心竞争力。

(二)做好四个整合。一是国内与国外整合。在整合过程中要考虑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发展民族品牌。优化国内资源配置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手段盘活国内企业资产,形成大龙带小龙,小龙带农户的局面。二是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的整合。对过去传统的农产品生产和营销赋予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三十整合国内资源参与国际竞争。参与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必须降低成本,就需要整合国内资源。国家要对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间进行整合,使农产品收购成本、原料运输费用、生产成本、营销费用有所降低,发挥宏观调控功能,促进产业要素跨区域整合,实现优势叠加,应对入世挑战,提高产品和产业竞争力。四是整合当地资源,当地资源可以是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当地资源往往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利用当地特殊资源发展起来的产品往往因为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备受关注,而在市场竞争中优势比较明显。

(三)奠定三个基础。一是确立支柱产业。农业产业化是以开发主导产品和拳头产品为重点,没有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就不可能实现。只有因地制宜确立了主导产业,才能够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才能把握产业化运行的本质,明确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二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产品质量工作必须加强农业的标准化工作和农业的专业化及农民的组织化建设。三是提高农产品研发能力。要加强研发队伍建设,巩固现有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升级上档。传统产业无论是在农民掌握的技术,农民的种植习惯,还是在市场吸纳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特别是传统产品由于历史较长,有一定的知名度,因而在市场上往往较有竞争力。发展传统产业或从传统产业入手,是提高农产品研发能力的突破口。为此企业要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使产品更新速度快,附加值高。

第13篇

论文摘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前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和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本文在详细分析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的基础上,以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到位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创新,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从贷款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缺位,主要是为粮棉油收购和管理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的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 ,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乏力;目前已经挂牌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因受自身经营管理的限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农信社潜在的风险仍很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难以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股东大会在农信社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事务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难以行使监督和决策职能。目前,农信社“三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的完善,这种形式上到位和实质上缺位的潜在风险阻碍了农信社的发展。二是增资扩股并未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深层次问题,农信社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农信社为了增资而增资,忽视了通过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构建有效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存款化股金、承诺保息、甚至贷款入股等违规行为,股本金稳定性较差。

(三)金融 中介组织不完善 ,使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因资金制约发展缓慢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但使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 日常经营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和有序。源于民间资本兴建起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过程中有 86%以上的企业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要求的条件,再加之县域范围内基本没有为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急需资金时,只能依靠 自身力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丧失了许多快速发展的机会,只能在缓慢发展中求生存,不能取得规模效益。

(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削弱 了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 ,深化改革后调整了其发展战略。推行集约化经营,在县域及农村的分支机构向中心城市收缩,信贷业务向大中城市倾斜,占县域及农村信贷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4家国有商业银行从 1998年开始至今.共撤并 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上收了贷款权限,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五)民间融资长期得不到政府的认定和支持,制约 了其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民间借贷自古有之,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农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银行信贷资金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通过民间借贷融资高达 8000亿元至 14000亿元。民间借贷虽然有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历次金融改革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地位得不到认可、发展得不到支持。致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有资金的不能发放、需求资金的又得不到资金”的双困境地。

(六)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抵押担保制度的矛盾 ,使农业产业化企业有资产而无法抵押

厂房抵押是当前银行信贷通用的一种担保形式,也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担保法》明确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确定,这种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二、域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 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各种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应从功能视角出发,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标准,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贷组织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竞争、提高效率,增加农业信贷资金供应,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二)完善农信社的管理体制 ,夯实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基础

一是把法人治理制度落到实处,增强决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杜绝管理风险。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足鼎立的分权与制衡治理机制,是农信社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增强重大经营决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确保“三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农信社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扩大增资扩股的范围,引入一定比例的民间资本或者外资入股,夯实基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内部人自控的问题。三是对农信社的监管,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开来,在资本充足率、呆账核销、存贷款比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监管环境。

(三)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为中小农业企业融资提供专门服务

国外实际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企业因受自身条件限制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规定的条件时。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便是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为产品有订单、订单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同时积极推动民营资本参与组建担保公司,拓宽担保公司资本金来源的渠道;发展信托业务,通过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行各种信托产品,筹集发展生产所需资金 ;大力兴办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租赁服务。

(四)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将宅基地归农民所有,扩大集体用地的使用权,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含抵押)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建立农地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引人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地的流转,将农地使用权这种固定的财产价值变成流动性较高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农地贷款资金来源。

第14篇

    论文摘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当前信贷资金投入不足和金融服务缺失的问题,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本文在详细分析现行金融制度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制约的基础上,以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金融约束分析

    (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到位

    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和创新,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很不适应。从现行农村金融机构来看,其市场定位虽然是为“三农”服务的,但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户和个体工商户,从贷款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功能缺位,主要是为粮棉油收购和管理提供信贷资金支持 ,其他政策性业务 ,如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的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并没有有效运作起来 ,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乏力;目前已经挂牌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因受自身经营管理的限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主力军,农信社潜在的风险仍很突出

    一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难以发挥有效的激励约束作用。股东大会在农信社经营管理和重大决策事务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难以行使监督和决策职能。目前,农信社“三会”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并不等同于法人治理的完善,这种形式上到位和实质上缺位的潜在风险阻碍了农信社的发展。二是增资扩股并未触及产权制度改革深层次问题,农信社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突出。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农信社为了增资而增资,忽视了通过增资扩股改善股权结构,构建有效产权制度的重要意义,出现了存款化股金、承诺保息、甚至贷款入股等违规行为,股本金稳定性较差。

    (三)金融 中介组织不完善 ,使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因资金制约发展缓慢

    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不但使金融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 日常经营管理也更加严格、规范和有序。源于民间资本兴建起来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过程中有 86%以上的企业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要求的条件,再加之县域范围内基本没有为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提供服务的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或者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农业产业化企业在急需资金时,只能依靠 自身力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丧失了许多快速发展的机会,只能在缓慢发展中求生存,不能取得规模效益。

    (四)国有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削弱 了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 ,深化改革后调整了其发展战略。推行集约化经营,在县域及农村的分支机构向中心城市收缩,信贷业务向大中城市倾斜,占县域及农村信贷市场上的份额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4家国有商业银行从 1998年开始至今.共撤并 3.1万个县及县以下机构,上收了贷款权限,县域网点功能萎缩。

    (五)民间融资长期得不到政府的认定和支持,制约 了其对农村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民间借贷自古有之,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更是普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使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同时农业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在银行信贷资金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通过民间借贷融资高达 8000亿元至 14000亿元。民间借贷虽然有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在历次金融改革中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地位得不到认可、发展得不到支持。致使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有资金的不能发放、需求资金的又得不到资金”的双困境地。

    (六)集体土地产权制度与抵押担保制度的矛盾 ,使农业产业化企业有资产而无法抵押

    厂房抵押是当前银行信贷通用的一种担保形式,也是金融机构防范风险的重要途径。《担保法》明确规定:“乡(镇)、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建在乡镇或村组,厂房用地多是集体用地、宅基用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的模糊,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很难确定,这种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在抵押上的错位。已成为众多农业产业化企业难融资、金融机构难变现、担保机构难担保的“死结”。

    二、域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 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层次性,各种需求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表现出较强的多样性。因此,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时,应从功能视角出发,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标准,逐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健全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小企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借贷组织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互补、协调运转的机制,打破和消除垄断格局,真正形成基于竞争效率的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开展竞争、提高效率,增加农业信贷资金供应,满足农业产业化发展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

    (二)完善农信社的管理体制 ,夯实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基础

    一是把法人治理制度落到实处,增强决策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杜绝管理风险。股东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足鼎立的分权与制衡治理机制,是农信社顺利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作用,增强重大经营决策的透明性和民主性,确保“三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农信社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扩大增资扩股的范围,引入一定比例的民间资本或者外资入股,夯实基础,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解决内部人自控的问题。三是对农信社的监管,要与其他商业银行区别开来,在资本充足率、呆账核销、存贷款比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为其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监管环境。

    (三)健全金融中介服务机构 ,为中小农业企业融资提供专门服务

    国外实际经验证明,农业产业化企业因受自身条件限制达不到银行贷款所规定的条件时。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便是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因此,应由政府出面或者出政策,成立各种类型的担保公司,为产品有订单、订单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同时积极推动民营资本参与组建担保公司,拓宽担保公司资本金来源的渠道;发展信托业务,通过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行各种信托产品,筹集发展生产所需资金 ;大力兴办金融租赁公司,积极发展金融租赁业务,为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提供租赁服务。

    (四)改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将宅基地归农民所有,扩大集体用地的使用权,使建在集体土地上的农业企业真正享有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含抵押)在内的土地经营权;建立农地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引人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农地的流转,将农地使用权这种固定的财产价值变成流动性较高的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扩充农地贷款资金来源。

第15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营的新方式,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有效途径。

一、现状分析

贫困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经历了接触、认识、尝试等几个孕育积累的过程。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工程尚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主要表现为:

(一)结合本地实际,以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为基础,创建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龙头企业

以靖西县(国家贫困县)为例,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把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发展形成的山楂、桑蚕、烤烟厂等作为优势产业项目来加大开发,先后建成了茶叶加工、糖厂、大果山楂厂、生姜加工厂、烤烟厂等企业,如今大果山楂系列产品成为靖西乃至广西有名的土特产品,烤烟形成了广西具有较大影响的烟草科技园区,成为国家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国内重要的原料烤烟生产基地之一。这些项目的开发和加工企业的建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初具规模

按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方针,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借鉴了发达地区的经验后,开发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经营模式,从靖西县的情况来看,当前主要的经营模式有:

1、企业+基地+农户型。这种模式主要是龙头企业派出生多家子企业,形成基地生产,再通过利益纽带把农户联系起来,形成专业化生产规模。如该县的茶叶生产、甘蔗生产、水果生产均以加工企业消化吸收原始产品,保证了产品销路,农民直接参与第一生产环节的分配,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2、公司+农户型。这种模式主要是龙头企业通过利益纽带直接把农户、生产、市场等要素联系起来组织生产。如烤烟生产,即由烟草公司负责收购-调运-销售,农民负责生产、烘烤,烟草公司负责产前、产中、产后及收购服务。

3、市场带农户型。这种模式主要是当地农户根据某种产品在上一个生产周期的市场供求关系,自订计划和生产、销售。这种模式对农户和市场特别是区域市场的影响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而且能够由市场带动农户形成一定的商品生产和投放规模。

以上3种模式只是某一贫困山区县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探索性模式的静态描述,难以涵盖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瞬息万变的市场导向也将使农业生产要素的聚集和扩张、优化组合,不断改变其运动方向和形式,从而必然出现和形成具有不同内容结构的动态模式。

二、贫困地区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出现某些偏离实质方向的误差

农业产业化,从其构成的要件和实际操作所涉及的问题来看,它具备农业经济和社会系统工作的特征,体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贫困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常常简单化地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硬性推行产业化,结果出现违背农民意愿,最终导致项目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失败的教训。

(二)农业产业化基础体系亟待完善和健全

1、经营主体结构松散,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约束。靖西县的农业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还存在着相互脱节的情况,农户这一主要的经营主体权限于农副产品的生产,要进入产品加工增值阶段还需具备相当的条件。企业、基础、农户等产业链所呈现联结方式比较简单,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和内在相互依存的紧密需求。

2、形成龙头企业的基础薄弱,带动能力差。龙头企业还比较少,缺乏能够带动本地区某一产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目前,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大多为生产设备落后、老化的、简单的农产品加工型,而科技含量较高的市场型、科技型企业还不多见。龙头企业缺少必要的经营资本,一些企业的产品由于缺少足够的经营资本,产品无法向高、精、新方面开发,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贫困地区大多数龙头企业未能真正实现集信息、科研、加工、运销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调控阶段,缺乏有力的带动作用。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贫困地区现有的丰富的农业资源还难以实现深度开发和多次转化增值,资源优势未能实现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企业缺乏优质有竞争力的产品,无法实现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缺乏真正的主导产业。目前,贫困地区的不少地方所谓的主导产业,并不具有主导产业应有的特征,某些贫困山区县,还存在着县里有几个所谓的主导产业,乡里、村里又各有自己的主导产业的混乱局面。这些地方由于重点不突出,技术指导不能全面到位,出现了县与乡、乡与村项目争地争人争钱以及盲目重建的矛盾,反而使一些真正具有优势的项目开发无法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影响了产业的规模经营。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不够健全,不配套

抓单个环节服务和零星服务的多,抓产、供、加、销一条龙全程服务的少。就整个农业生产包括流通环节来说,提供收购、加工、运输、机耕、灌溉、信息服务等仍是薄弱环节,不能真正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此外,还存在一些相当突出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运行机制尚需不断完善,特别是管理体制、政策法规、内部利益调节等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主要是产业化的体系和相应的组织机构还没有真正得到健全;经营主体条件在法律意识,科技素质、经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探讨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扭转农业长期低效弱质局面的根本出路,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紧迫问题,关键是要提高当地农业的经济素质,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

(一)提高认识,明确指导思想

贫困地区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要针对存在问题,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本质和内涵的正确理解,要克服那种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只简单地理解为“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或“公司+农户”的片面认识。所谓农业产业化,按照当前经济理论界的提法,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它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为中心,以本地资源为基础,按照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形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区域性主导产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企业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用这一理论作为参照系来衡量当前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难发现,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多数还处于发展雏形,处于起步的阶段,发展形态还不具备应有的特点,组织和机制还未具备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条件。当前,贫困地区要在正确把握它的本质的基础上,明确指导思想,真正把农业产业化当作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整体推进农村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紧抓好,抓出实效来。

(二)集中精力,加大投入,切实抓好基础体系建设工作

1、要做好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发展工作。生活在贫困山区的广大农民群众,由于种种原因,综合素质比较差,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大量的实践证明,单靠农户独家闯市场比较困难。为了避免投资的盲目性及减少风险,目前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由龙头企业带着农民闯市场,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能够凭借其优势实现信息、销售、生产、运输诸关键环节的紧密联系,较好地解决带农民按经济规律进行生产和投资组织的问题,更好地实现与大市场的对接。

2、因地制宜,精心培育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内容,贫困地区要发展和培育主导产业,应特别注意在保证有效的粮食种植面积的前提下,立足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名特优产品为开发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趋同结构,抓住特殊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做文章,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997年靖西县在地州乡实施优质烤烟生产产业化经营,当年全乡连片种植春烟2550亩,总产值213,70万元,到2007年平均亩产值已达3500元。

3、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抓好区域性商品基地的建设。农产品的商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产业化经营的基础。贫困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这就决定了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要实行优惠的产业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方面给予大力扶持,要坚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确保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应得的实惠。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农户与公司之间的供求关系,建立一种新的体制和机制。

4、努力加快区域性市场体系的建设步伐。一是抓市场主体的培育;二是抓市场体系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各类要素市场;三是要抓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保证市场渠道畅通和正常运行;四是要抓好市场的管理,维持市场的稳定,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

(三)努力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化服务体系发育程度的制约,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要把农村社会化服务延展到产前、产中、产后,对整个农村经济活动提供全方位的系列化服务。应从信息、科技、经营、销售、信贷等服务方面着手,充分发挥现有的服务组织的功能,利用龙头企业及其他产业组织,抓好科技培训、信息服务、物资流通、金融信贷等工作。

(四)采取措施,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业产业化,客观上要求参与产业化的广大农民群众,具备较高的文化科技素质。贫困地区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生产技能比较差,这是制约当地农业产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主要因子。为此,应抓住实施农业产业化这一契机,积极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全面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的科技文化基础。

(五)不断提高经营主体的法律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为市场经济产物之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个特殊时期的烙印,因此,要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就必须不断地提高经营主体的法律意识,明确各自的责、权、利,自觉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农业产业化顺利进行。

(六)切实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积聚扩张和优化组合的产业体系,这必然对区域的市场供求关系和消费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政府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宏观调控。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区域经济布局原则和投资原则,使农业产业化合理地利用经济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等有利条件,促进经济潜力和特长的充分发挥,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稳步发展。

(七)要正确把握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速度和效益关系

实施农业产业化需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从区域内的经济整体出发,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技术条件以及其他可能影响产业化发展诸多因素的情况下,确定合理的产业发展速度和相应的生产规模。

(八)要进一步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