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青少年研究与实践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健康家庭教育青少年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们最长待的地方就是家里,那么自然其家庭教育也就会更多地影响到他们。所以,应该要重视起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青少年心理健康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但是主要的因素就是社会性他、以及生理性的因素,其中社会性因素中包含的有学校教育、家庭环境以及正处于的社会环境;而生理性因素当中包含的则是遗传、性别以及年龄方面的一些因素。
家庭教育是以后一切教育的基础,对孩子们有着启蒙作用,这些在他以后的成长道路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个人要想不断地成长起来,他是不可能不经过家庭教育而成长起来的。都说父母是孩子们最早的老师,此话不假,孩子们处于青少年的这样一个阶段,他们的各方面都还没有完全的成熟起来,他们很多的言谈举止都是来自于父母平时的影响,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直接而且持久的。因为这是他们认知最开始的阶段,所以认定的一些东西就会很难改变。
二、家庭教育现状以及方式
这几年,西方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只有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这三种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民素质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国近些年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是非常地迅速,家庭结构也不在像以前那样了,现在社会中,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以及重组家庭出现的越来越多,不同的家庭架构那么其家庭教育方式肯定也是会有所不同的,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下面的几种教育方式:
1.溺爱型
这种家庭教育大多数是发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因为之前国家一直实施的是计划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对孩子宠爱至极,甚至可以说是已经达到溺爱的程度了,孩子们提出来的要求是一定要去完成的,对他们是娇生惯养、百依百顺,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成长出来的孩子大多都会带有一些问题,比如说是自理能力比较差,不懂得关心爱护他人、蛮横自私等等问题,但父母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对他们溺爱,其实他们不知道这样长此以往下去会对孩子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各个方面都会有着很多的负面作用。
2.专制型
父母会运用这种教育方式很多是因为受到自己父母以前的影响,因为他们的父母以前就是因这种专制型的教育来对他们的,所以他们也在用着这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下一代。这种教育方式与上面提到的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在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中孩子是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而专制型则是恰恰相反,父母才是家庭的主导者,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代表的就是一种权威,父母说出来的话就是标准,孩子们必须要去依据这样的标准去无条件的服从,不可以发出任何质疑,父母也不会去遵循孩子们的意见,如果孩子们不听从父母的意愿那么就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处罚,如挨打罚站等,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不再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甚至会让孩子养成自卑、孤僻、懦弱这些不好的性格,让他们在家庭里也感觉不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3.放任型
这种教育方式主要是出现在那些父母平时工作都比较忙,没有时间来照顾孩子的家庭,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一概不从过问,孩子想干什么就去干什么,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陌生,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孩子在自己的平时生活学习方面,没有父母们的监督与引导,父母们没有发挥出他们的榜样作用,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期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问候,亲情意识逐渐淡薄,这样孩子们很容易被外界不良因素所诱惑,让自己走上一条歪路。
4.民主型
这种教育方式是比较科学的,在家庭中,孩子和父母的地位是平等的,遇到一些问题可以共同去商量解决,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朋友关系,孩子们可以自由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在这样家庭成长出来的孩子大多数是自信、性格开朗的,这些性格都会促进孩子们今后可以更好地发展。
但是,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在中国目前的家庭当中只占到整个的百分百之三十左右,更多家庭选取的是前面三种教育方式。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案子出现不少,这就提醒众多父母需要去注重对孩子们的家庭教育。
三、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措施
1.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机制
目前的学校中大多数都还是在推崇应试教育,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应试教育已经开始不适应社会上的需求了,各大学校应该要严格执行“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对学校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国家要重视孩子们的基础教育,提倡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都开始进行普及教育,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关于教育方面的服务,不能让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产生过多的忧虑。
2.家長转变观念
现在的家长们的文化水平都不低,但是攀比以及从众这些不好的心理在他们身上依然表现的很明显,很多家长的眼里只有那些所谓的名校,拼了命似的将自己的孩子往里面送,仿佛孩子没有进入名校就是敌人一等,从而根本不关注对于孩子的情商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开始进行转型,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很多家长开始出现急于求成的现象,开始不断的给青少年们施加压力,这些都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规律是不相符的,他们承受了很多与这个年龄不相符的压力,那么自然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3.家长要加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要想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仅仅靠家庭教育是不够的,而是要将其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家长应该要去加强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及时地了解青少年的需求,而且老师们和家长们都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心理可以健康地发展。
四、结语
青少年阶段是孩子形成独立人格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对于其家庭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家长们应该要发挥出自己作为榜样的作用,正确地引导他们看待问题的方法以及各种观念,这些可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完善青少年人格的。但是,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所以家长们应该要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品性,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都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让他们以后可以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媛.家庭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甘肃高师学报,2016,(02):75-78.
[2]车国燕.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才智,2016,(01):130.
[3]黄颖.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06):146.
[4]李培培.青少年家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焦点解决短期疗法干预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刘芳,李艳明,卢奕安.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0):106-107.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青少年;阅读推广;图书馆
1引言
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全媒体时代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全媒体时代深刻地改变了大众的阅读方式和习惯,使得人们随时随地阅读成为现实,也让阅读变得更加数字化、轻微化和碎片化。
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的常态性工作,在推广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书香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媒体时代大众获取信息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对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青少年时期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全媒体时代下青少年的阅读行为也在逐步发生改变,针对青少年的阅读推广、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
2全媒体时代青少年阅读特点分析
一个人在13~15岁之前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那么他今后将很难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的关键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正在逐渐改变,了解和掌握青少年的阅读特点,是图书馆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基础。
2.1 阅读目的和阅读内容
据调查,青少年的课外阅读目的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三类:一是为了开拓知识视野,积累文化知识,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二是契合个人兴趣爱好或辅助学业的有选择性的专向阅读;三是以放松娱乐、猎奇为目的的休闲阅读。而从各地图书馆以及书店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青少年在阅读内容选择上还是倾向于选择科幻、恐怖、悬疑、推理以及畅销网络青春爱情类作品,在这一类作品受到热捧的阅读潮流下,相对严肃的经典文学、哲学和历史类等作品则备受冷落。有专家分析,比起经典名著,如今的青少年更加钟爱娱乐化的幽默搞怪、成长中的暧昧早恋,还有恐怖的暴力悬疑内容,这样的课外书内容具备快、浅、刺激的特点,很好地抓住了他们猎奇的眼球,也迎合了他们对快餐文化的喜好。
2.2 阅读时间和阅读来源
青少年正处在初高中的学习阶段,升学考试的压力、繁重的功课学习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加上各种休闲娱乐的需求,课外阅读的时间已经被挤压得所剩无几。2014年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显示:2013年9~13周岁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为93.5%,较2012年的96.5%下降了3个百分点,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8.26本;14~17周岁青少年图书阅读率为79.1%,较2012年的80.5%下降了1.4个百分点,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8.97本。从人均阅读量可见我国青少年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是比较少的。除了课内阅读,青少年的课外阅读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到图书馆借阅,二是自己购买书刊以及同学间互相借阅,三是通过电脑或者手机等上网浏览或下载阅读资料。
2.3 影响青少年阅读的因素
青少年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对阅读内容的选择等均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阅读氛围的熏陶、学校老师对阅读能力的训练和阅读内容选择的指导、中学图书馆以及公共图书馆等针对青少年开展的阅读推广等。更重要的是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青少年的成长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在现在的“00”后青少年当中,电脑、电视、手机、iPad伴随着他们成长,他们更习惯于手机和网络等更为便捷的阅读方式,而当今网络文学中的玄幻、穿越、游戏等题材,也似乎更加符合这一代青少年的阅读口味[1]。
3全媒体时代青少年阅读推广形式
国际图联儿童和青少年图书馆部在《面向青少年的图书馆服务指南》中,将青少年定义为儿童和成人之间年龄的一个群体,他们正完成从儿童到成人的转型,这一时期是通过阅读积累文化知识的重要时期[2]。青少年是最容易被影响和塑造的群体,图书馆应该积极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凭借自身特有的资源和环境帮助青少年完成智力、情感及社会交往的转变。
青少年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中学图书馆作为校内阅读推广的主要力量,承担着为学生提供阅读服务的重任,在掌握青少年阅读特点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为培养善于阅读的青少年发挥积极作用。
3.1 常规阅读推广形式
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是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基础,丰富的馆藏资源、优美的阅读环境、充足的开馆时间,是吸引读者到馆阅读的前提。立足于资源建设,围绕读者服务开展阅读推广,常规的推广形式有以下几种。
3.1.1 新生入馆培训。针对新生的图书馆宣传和入馆培训,是让学生了解图书馆资源的良好时机,通过入馆培训,加深学生对图书馆的了解,宣传图书馆资源,培养他们利用图书馆的技能,激发入馆阅读的兴趣。
3.1.2 图书推荐与阅读宣传。设置新书推荐、好书推荐、主题阅读等专区,向读者宣传新书、好书。定期更新新书通告与借阅排行榜,通过显眼位置的宣传,让入馆读者能及时接收图书馆的推广信息,激发阅读的欲望,引导阅读品味。由于学生到馆时间有限,图书馆应该加强全校范围内的阅读宣传和推广,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图书馆开展的各类读书活动,推广图书馆资源。加强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将好书推送到学生身边,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方便学生阅读利用。
3.1.3 各种读书活动。为了更加深入开展阅读推广,图书馆围绕“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周等契机开展一系列的读书文化节活动,包括读书征文、专题讲座与科普展览、图书捐赠与漂流、阅读之星评比等。读书活动不仅丰富了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形式,更提高了学生读者的参与度,扩大阅读推广的覆盖面,增强阅读推广效果。
3.2 创新阅读推广形式
全媒体时代阅读渠道的多样化,对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担当的角色提出更高的要求[3]。除了传统的阅读推广形式,图书馆应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契合全媒体时代下青少年的阅读特点和追求新鲜的心理需求,丰富和创新阅读推广的形式,实现多渠道交叉宣传,强化阅读推广效应。
3.2.1 网络阅读推广。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互联网的影响,图书馆应加强对互联网的应用,开拓阅读推广新门户,包括图书馆网站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兴媒介的应用。突破图书馆读者服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图书馆资源、最新动态、活动宣传与图书推荐等信息直接推送到读者手上,让读者享受无处不在的图书馆服务,使推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覆盖面更广,符合青少年通过网络接收新资讯的习惯。
3.2.2 搭建读书交流平台。传统的读书社团、读书沙龙、阅读指导等读书交流活动经常受到时间和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在各种社交网站和即时通信工具十分发达的时代,图书馆应积极搭建网上交流平台,可通过组建QQ群、微博微信交流群、豆瓣小组等,实现图书馆员与读者间的实时交流,提供咨询服务与指导,鼓励读者间分享读书心得、交流讨论读书见解等。通过线下的活动以及线上的交流相结合,倡导阅读与分享,从而实现推广阅读的目的。
3.2.3 新颖读书活动。举办各种读书活动是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经常采用的方法,但是活动要常办常新,否则就失去了吸引力。近年来兴起的真人图书项目,是一种非常新颖的阅读形式,通过与“真人书”面对面的交流,分享不同领域的知识、经验、人生故事等,这种读书形式以其直观、亲密、真切的特点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欢迎。图书馆可尝试与其他机构合作或面向社会招募“真人书”, 将真人图书项目引入校园,与青少年亲密接触,既能以其新奇的读书形式吸引眼球,又能满足青少年了解社会各行各业以及人生百态的好奇心。
4青少年阅读推广发展策略
青少年群体是阅读推广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背景下青少年的学业压力非常大,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图书馆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图书馆的推广形式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创新性[4]。针对这一现实以及全媒体时代下的青少年阅读特点,中学图书馆作为青少年阅读推广的主要平台,应该以阅读推广为图书馆工作的永恒主题,不断创新推广形式,“以学生为本”将阅读推广延伸到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拓宽阅读存在的空间,把现代青少年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具有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5]。
4.1 推广活动品牌化与创新性
针对青少年的阅读推广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推广内容的质量,迎合青少年阅读兴趣的同时要加以引导,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推广活动要注重持续性与创新性,长期坚持才能形成品牌,注重创新才能保持吸引力。如珠海市第三中学的官方微博,自开通之时即申请了官方认证,并持续更新至今,不间断好书推荐、最新公告、馆内活动宣传、关注热点资讯等,利用微博平台开展微征文、微书摘、微书评等创新读书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粉丝规模和影响力,成为珠海市第三中学图书馆的一个重要阅读推广品牌。随着微信的兴起,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悦读”品牌的活动宣传、周末读诗特辑、好书美文推荐等。其微信推广形式既追随了时下使用微信的潮流,内容更新应时应景,推广信息的到达率和阅读率都非常高。以上两个阅读推广品牌在学生读者和同行中都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它们的创建与运营经验都非常值得借鉴与推广。
4.2 发挥读书社团义工团队的推广作用
创建读书社团和义工团队,是缓解图书馆开展服务与推广活动人手不足的有效方法。动员读书社团和义工团队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策划、宣传和组织,吸收采纳学生的新鲜创意,让推广活动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阅读主体变为阅读推广人,这一变化,满足了青少年群体阅读、表达、交流、传播的需求[4],充分发挥他们在班级同学中的推广作用,起到以点带面的效应,架起图书馆与学生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4.3 多方协作开展阅读推广
在校园中,图书馆是开展阅读推广的主力,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组织的协作,拓展阅读推广平台。例如与书商协作在校园内举办书展,让学生直接参与图书采购,选他们真正爱读的书。在青少年的课内学习中,语文课是最好的阅读推广和阅读指导课,图书馆可与语文科组共同开展阅读指导课、读书征文、汉字书写、经典诵读等活动。珠海市第三中学每年举办的“古韵今声”经典古诗文诵读,就是一个推广经典阅读的重要平台。还可与公益团体合作,在校内举办志愿活动、专题讲座等,或尝试开展“真人图书馆”项目等。多方协作开展阅读推广,才能更好地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浓厚的阅读氛围。
4.4 强化馆员业务能力
图书馆员是阅读推广活动的主导者。全媒体时代下需要复合型的阅读推广人才,馆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推广意识和互动意识,更要掌握多种媒介知识,开展多元化的阅读推广和服务,有效吸引读者,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图书馆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参加专业培训,更新服务理念,提高专业素养,重视各馆间的学习交流与阅读推广合作,通过借鉴和创新阅读推广方式更好地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工作。
5展望
阅读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图书馆、家长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6]。推广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提高全民素质,不能忽略青少年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主动了解和切实把握他们的阅读特点,不断调整和创新服务推广策略,构建全媒体环境下的阅读推广机制,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7]。只有培养乐于阅读、善于阅读的青少年一代,才能推动整个社会阅读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世强.青少年阅读推广的理论和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3(9):116.
[2] 潘兵,张丽,李燕博.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研究[M].北京:国际图书馆出版社,2011.
[3] 张淼,韩宇.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基于网站的内容分析[J].图书馆论坛,2014(7):74―78.
[4] 徐晓霞,金德政,张 岚.品牌化与创新:图书馆读者活动的着力点――苏州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享[J].新世纪图书馆,2014(1):19―28.
[5] 吴锦冲.香港青少年阅读研究与阅读推广分析及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6):104―10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中学生 科学素质 科学能力
2006年国务院下达《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为了提高中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主要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新课程里的一门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占15个学分。在2008~200年度我校在高中一年级开设这门必修课,真正进入学生的课表,并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课程目标。
笔者有幸成为我校第一个专职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和评价阶段,每一阶段都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现就我校开展该课程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成果介绍如下。
一、指导学生如何选题――问题情境阶段
该课程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选题。选题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学生课题实施的过程、最后活动成果的质量和课程的目标是否能达到等一系列问题。在学生选题阶段应着重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要让学生知道课题的基本类型,为选题做好准备。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社会调查型,即是学生对某种现象或是某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创造发明型,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认真进行科学发明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中的最高层次;知识探究性,指学生就某一方面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的方位,获得学习体验,最后形成学习报告,这是研究性学习中的较低层次。第二,学生明确选题的原则,主要有自主性,选题一定要自主自愿,以自己的兴趣和较为擅长的方面为出发点,所选的课题还要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这样学生完成课题的成功性就有了保障;同时学生的选题一定要考虑可行性,包括课题进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知识基础、时间和精力等各个不同的方面,不能只考虑兴趣,如果学生的选题太难或条件无法满足,这样的课题只能停留在选的基础上,而根本就谈不上继续往下发展,还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就是考虑课题开展过程中学生都学到了什么,不要一味的追求创新性、科学性和严密性,课题只是载体,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获得某种学习方法,掌握某种学习技能,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等等方面。第三,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其中小组合作研究是课题开展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所以要解决好小组协作问题。
在课堂上笔者主要采取两大类不同的选题实践,第一大类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题。即笔者先在班内介绍和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这门新课程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出发不确定范围自由的选题,然后各自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活动,用几个月到半年时间完成相应课题。选题内容包括课题的题目、选题的原因、选题的意义或实用价值、创新点和课题实施的可行性等5个不同的方面。然后给每个学生到讲台说课题的机会,下面的同学充当评委给其提出问题和建议,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修正和丰富学生的想法,有利于课题的立项。这种方式我选择高一年级的一半班级进行实践,效果很好,发现有些学生的想法确实很独特,最后经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商议评选出部分优秀的课题进行实施阶段。例如,高一(1)班的刘超逸是全班第一个在研究性学习课上发言的同学,题目是《方便大型重物运上楼梯的装置》,当看到同学和老师一起快速转动大脑为他提供建议、议论层出不穷的时候,他有种自豪的感觉!于是这样的动力指引着他在今后的课堂中认真思考,积极动脑,很多想法一个个出炉了,算是个高产“发明家”。
第二大类,笔者首先在班级内营造一种问题情境,确定研究大的方向,学生自己提出和选择相应子课题。比如“关于中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和解决”这个问题,我从现在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在校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晚上写作业的时间越来越晚以及一些实例等。让学生分析原因。学生深有感触地说现在他们有来自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等不同方面的压力。他们被4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来气,这样一下子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想了解更多学生的眼里以及怎么解决或缓解压力等问题成为学生讨论的焦点,最后在这个班里成立“关于中学生学习压力的调查和解决”课题组。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从那些方面进行研究,班里学生讨论的非常激烈,最后定下7个子课题分别是:对在校的初、高中六个年级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网上、图书馆查找如何缓解学生的压力;请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到学校作相关内容的报告;请校内心理辅导教师成立“调节学生压力办公室”长期给学生咨询;征文活动;寻找校内部分同学介绍亲身体验给其他同学以帮助:可以在校广播时间定期给学生讲故事以缓解其压力。确定子课题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组,选好组长之后就可以进行实施阶段了。
第一轮选题结束后,全校高一年级12个班的选题结果涉及到调查报告50多项,最后立项进行研究的有39项;涉及到小发明和小制作120多项,最后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和创新性,最后留下来进行立项研究的有98项,其中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63项,需要寻找相关科技辅导员的项目35项。在这一阶段由于笔者事先给学生
大量的例子,包括以前学生获奖的项目・、以前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资料、在外听专家讲座的例子、从专利之家网站下载的大量作品图片等,这些资料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选出质量高的课题。
二、课题实施阶段
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要重视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研究过程,即为什么要研究、研究什么、怎样开展研究、通过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要研究的问题等等。这样学生选好课题后就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
本阶段,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1)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学生应了解和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等获取资料的方式,并选择有效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信息资料的真伪、优劣,识别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关联且有价值的资料,淘汰边缘资料;学会有条理、有逻辑地整理与归纳资料;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时要反思所得结论是否充分地回答了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必要采取其他方法获取证据以支持所得结论。(2)调查研究。学生应根据个人或小组集体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获取调查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如实记载调查中所获得的基本信息,形成记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像、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同时要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或观点。并反思对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是否还存在其他解释的可能。(3)小制作和小发明。这些课题的研究过程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较强,根据自己的设想先是画出原理图。并不断的修正。然后根据设计的需要寻找材料,此处我们提倡废物利用,不主张学生花钱购买材料。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体现创新。(4)初步的交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或个人之间充分交流,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并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在具体指导学生课题时,由于课题数量比较多,难易程度又有很大的差别,根据实际情况,笔者采取不同的辅导策略。调查报告一类的课题,我的出发点就是学生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要占95%以上的工作,即是在选好课题、清楚如何设计调查问卷的情况下,由小组成员自己商量起草调查问卷的内容。之后在课堂上由该小组派出代表给全班同学分析问卷,让班内所有的同学提出问题和建议以及优缺点,集思广益,最后我再提出参考意见,小组成员根据大家的意见进行内容修改,直至最后定稿。根据学生自己的要求印制问卷数量,一般在500~2000之间不等,之后就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发问卷、收问卷和统计数据等基本工作。最后,根据课堂上所讲的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相关内容,小组成员商量如何分配任务,最终提交成文的调查报告。根据学生撰写的情况,笔者对学生的作品提出相应修改意见,让其逐一进行修改,直至大家最后都满意为止。写好调查报告后还要把它转化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论文答辩。
小制作和小发明这一类课题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较强。笔者把他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比较简单的小制作,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完成的。例如。3班姚怡颖同学制作的“防哈气的口罩”,4班李品一同学“家用防臭型方便垃圾桶”,5班曹友霖同学“DIY墙上自定义挂袋”,12班蒲禅姝同学“盲人倒水器”,7班葛奉天同学“简易单词杯”,7班梁秋实同学“遥控自动窗帘”等等。另一大类就是有一定难度,涉及到物理和劳技等学科内容,据此情况。笔者找到相应学科的科技辅导员。让他们认领自己领域且感兴趣的课题,以便协助学生完成课题。例如,10班冯晨同学“鱼的自动喂食器”,1班刘超逸同学“方便大型重物运上楼梯的装置”,2班武嘉臻“感应式洗手液瓶”,9班武磊同学“环保手动充电的小风扇”等等,还有很多课题目前正在进行中。对于学生已经做好的作品我们要给其充分课堂展示的机会,使其具有成就感。
三、表达和交流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研讨会、搞展板、出墙报、编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方式。学生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以及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善于申辩。
四、综合评价阶段
对活动的评价,主要采用激励性评价,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激励,都有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自信心,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新的进步。所以,在评价阶段主要分三个方面进行。
1 过程评价
建立小组的活动手册,学生把每一活动后的感受、收获、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解决的办法、创新的想法等都记录在册,用照片和录像做好过程记录,教师可以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即兴评价。
2 定量评价
成果评价,学生最后的宣传册,材料、倡议书、漫画等等。
3 总体定性评价
关键词: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045-03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社会,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学校应该如何对此展开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实践都作了重要概述,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本质也进行了详细的概述,同时还给各级各位学校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候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和目标。因此,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并在实际生活和教育中全面贯彻落实,这不仅是教育的相关要求,也是立德树人的要求,更是各级各类院校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以青少年教育为重点
一个国家以及民族如果要实现不断进步以及发展的宏伟目标,就需要这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人们不断奋斗与拼搏,在努力与奋斗的过程中,核心思想以及价值观念是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观念意味着整个国家以及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及思想品质。如果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树立了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那么该国家或者民族的发展以及进步都会事半功倍,核心价值观会起到思想指导以及确定发展方向的重大作用,成为国家民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1]
不论怎样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想对社会产生持续长久的影响以及期望的作用,都必须从青少年这一阶段就开始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国家长足发展的后备强大力量,青少年群体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或者衰败。青少年群体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定型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于外来的事物处于一个极为敏感的状态,他们对于是非黑白也没有自己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情。
对于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更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目标,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由于青少年是属于年龄以及其他方面都比较特殊的群体,因此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下文中所阐述的几个原则。
首先,就是要熟记要求。这个原则实际上是就是理论教学,要求青少年群体能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精髓部分熟练掌握,不要流于形式。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应该使它成为自己知识体系中最为巩固的部分,成为脑中最为深刻的记忆,只要需要的时候就随时可以调动出来使用,而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漠。由于青少年群体还无法接触到更多理论以及实践中的内容,对于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都处于懵懂的状态,无法进行深刻的分析以及理解。但是如果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铭刻在自己的思想深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以及知识认知能力也随之更上升到新的台阶,对于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也会不断深入,透彻,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引导青少年树立起健全的人格和美好的品质性格。
其次,就是树立楷模。这个原则的侧重点主要是围绕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而展开阐述的。树立楷模,就是要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物,最为典型的抗战英雄、道德先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推选出来的楷模性的人物。比如说我国现行的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小兵张嘎》《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文章都是典型的抗日英雄人物,这些标杆性人物与青少年的年龄相仿,他们的行为对青少年群体的触动更大,更能引起青少年的共鸣与模仿。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很多值得青少年学习的楷模人物。比如奥运冠军、劳动模范等都是我们身边的人,具有很大社会现实性。这些人物的出现和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宣传,都会引起青少年的模仿学习,让青少年模仿楷模人物的行为,甚至可能深入到性格、思想的层面。
再次,就是从自身做起。这个原则强调的重点是青少年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自己的生活点滴中去。只有自己从思想和行动上真正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践行核心价值观,以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来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并在这样的环境下,从点滴小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优秀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最后,谦虚好学,互帮互助。这个原则主要想培养青少年群体的虚心接受批评的品格。青少年群体正处于浮躁的年龄,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可能就会出现刚愎自用、自负狂妄的情况,对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都置之一旁,以自己为中心,这对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极大的阻碍。因此,应该帮助青少年形成虚心接受外界的意见的习惯,并能够对意见进行甄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给青少年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和环境。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自身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身处的环境是否能够帮助、引导他行走正确的道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最终形成。因此,父母、老师以及周围的同学都应该自觉地施以援手,帮助其成长。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父母应该从幼年时期对青少年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且以身作则,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主要是由家庭以及学校构成的,因此老师和同学也同样具备这样的责任。
老师应该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根据青少年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规律,循循善诱,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更要加强对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优良品格的培养,教书更要育人,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青少年朝夕相处的同学也是青少年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同学应该在其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思想道德问题上出现动摇的时候,给予援手,以同龄人的关怀和帮助让青少年更加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与原则贯彻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生活化、形象化、具体化和日常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教育我国青少年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的复兴之路意义重大,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可以体现出我国的先进文化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我们走我国特色的道路的体现。[2]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要理解和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体现到人们的生活和行为当中就必须做好学校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能够深刻地感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方面学校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一味地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方面的知识,学生不仅仅会感觉到无趣,甚至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如何恰当、潜移默化地让同学们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体现在国民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观,体现了我们的精神世界、精神追求。但是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形成的,要从少年时代的教育方面多着手,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形成较为固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普遍地认同以及接受,青少年才能在未来的成长中坚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不经意间都会表现出来,成长为一个为社会期待的,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番贡献的良好青年。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四化”是提出的,这四化指的是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以及生活化。[3]认为青少年要深刻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在自己的生活中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做事、做人。在谈话中也指出,个人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做到明白事理,懂得国家大义;而且要遵守社会的纪律、风气;然后要做好自己,养成良好的品德。[4]他的要求不仅仅是对党员同志提出的,还是对社会上的每一个公民提出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到上述的要求。这也是对于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求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出为社会所期待的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才能为人们所更好地理解运用,而具体化的、形象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人民的理解将会有更大的帮助,大部分人不太喜欢太过于抽象的、概念化的东西,而且也是生涩难懂的,具体化、形象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处处感知到它,对于它的认同感会上升。日常化是一种较为常态的教学,教师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延伸,给他们讲解一些社会上道德高尚的人的一些例子,对他们走入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也有重要作用。在日常的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方面知识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般都是比较乏味的,空洞的,教师如何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呢?要求教师将这些空洞的、抽象的理论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更加生动的语言使得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接受这些理论,并将理论转变成常识,引发同学们在生活中的共鸣,理论的学习与理解的结合,也使得教师的教更有效果,学生学习得更好。形象化更多的是给同学们讲述一些模范人物的事迹,让他们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让他们自己感受到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美好的,反面事例的讲述则让他们明白什么又是不道德的以及丑恶的。而生活化则是让同学们在日常的学校活动中更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理解、融入。
学校要注意用更好的、更加合理的方式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渗透到他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思想中更好地接受,在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引导自己的行为。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常常给学生树立一些道德榜样,让学生向他们学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引导青年学生好学、修德、笃实和明辨
为什么尤其重视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呢?从的话中我想我们可以找到答案,他认为青少年正是出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而且青少年时期形成的价值观日后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对于国家来说,青少年的培养影响到了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对于该怎样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出了几项措施。他认为重点在于培养青少年好学、修德、明辨以及笃实。青少年应该有勤奋努力学习的精神,努力学习知识文化方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中西方关于这一点都很认同。比如说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知识即美德,我国也有“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的说法。可见,知识和美德的养成确实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应该坚持的思想,教育学生爱国、守法、文明、诚信。明确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是非观念,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青少年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自己做出选择与判断,而不是跟着别人的决定做事。是非观念要明确,把错的当成对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判断,以至于做出错误的行为,甚至是对社会造成危害。笃实要求学生不能只是掌握理论知识,更应该知道应该怎么做,在实际中也确实是那么做的,只是单纯地讲空话是完全不够的。学校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安排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实际中践行那些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说小学老师教给学生要孝顺,就会常常给他们布置课后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做一件孝顺父母的事情。升入初中和高中学校给学生安排的课外的活动反而变少了,但是到了大学学生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与时间都会多很多,要多出去经历,而不是整天呆在寝室。
四、结语
青少年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固定并形成是一个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需要经过接受理论、实践、再次学习以及实践的反复过程。因此,知识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学校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道德培养、明辨是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几个方面综合教育的过程中,使他们从思想深处接受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名学生,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也应该是学习,不仅仅学习必备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培养自身思想道德情操的能力,让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少年应该抓紧自己的学习时光,这个学习阶段青少年群体不用承担较为沉重的社会责任,也不需要为生活而到处奔波,是青少年最能够心无旁骛学习的黄金时间。青少年既应该努力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应该将目光放在自己视角之外的浩瀚知识,在不断提升自身涵养的过程,也无形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优秀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2014(11):4-7.
[2]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02):3-6.
关键词视觉文化传播;影视素养;青少年;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3-0066-03
1前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8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6.12亿,使用率为73.9%。伴随读图时代的到来,青少年与影视的接触越来越多,影视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国家和政府将艺术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中,影视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视素养教育与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特征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文化呈现方式历史性变迁来越明显,文字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边缘,而图像逐渐走向舞台的中央。视觉文化传播是影像媒介实施传播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形态。
在视觉文化时展过程中,电影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从传播内容的生产来看,电影创作由于制作成本高昂,技术难度大,实现起来难度较高,因此是一种集体参与的创作,尤其是电影进入工业化时代后,电影的制作难度和周期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从传播内容的消费上来看,电影是在电影院场域下进行的“白日梦”,电视在家庭中回归了现实,互联时代传播有了现实却失去真实,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已经把媒体和现实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影视素养教育能够促进视觉文化传播的发展影视素养教育能够培养大量优秀的行业人才,也增强了青少年自身的能力。受众的影视素养是指受众对影视作品的认识、解读、分析的能力。较好的影视素养指的是不仅要读懂影视剧中人物的故事,更需要理解故事背后的社会价值。
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对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促进视觉文化传播时代,拓展了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领域。传统的影视素养教育是“教会看电影”“教会看电视”,而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视素养教育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电影和电视,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对新媒体平台上的各种微视频、短视频、直播等视觉文化形式的选择、评价、使用和实践制作,都是当下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3影视素养教育是视觉文化建设和传播的基础
影视的教育功能在当今的中国大众文化中,影视以其强大的媒介功能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对受众的道德修养、价值塑造、审美情趣都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影视具有教育功能的同时,同样具有娱乐功能,其教育性和娱乐性是对立统一的。曾经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影视的教育功能被提到过高的位置,这种对教育意义的过度追求违反了潜移默化和寓教于乐的原则;而当今更多的影视作品又被过于娱乐化,对其教育性产生遮蔽。
影视素养与中小学生成长的关系影视作品对青少年情操的陶冶、审美能力的提升、人格健全的培养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好的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知道真善美。如《天使爱美丽》中豁达乐观的艾米丽,因为戴安娜王妃的去世,开始了她一系列搞笑的助人计划。影片的主题是通过幼小的艾米丽博爱之心,给予别人以爱,主人公所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教会学生塑造高尚的人格。
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影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对影视作品的审美就是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视作品丰富的主题展示,让学生能够在鉴赏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發现美、理解美和创造美。例如:2012年上映的美国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综合了音乐音效、3D画面制作、色彩美学的应用、自然美学的诠释、拍摄构图镜头艺术等审美元素;影片《至爱梵高》用一封信作为切入点,利用倒叙的手法讲述梵高的艺术人生,作品展现美学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走近了知名画家的生活。通过鉴赏这些作品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力,在美术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4影视素养的要素及教育实践路径
影视素养和影视素养教育在影视文化传播时代,随着技术的发展,受众和影视之间的基本联系不仅包括认知、解读、分析和欣赏,还应包括创作的过程。针对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这一特定的群体对象,还要对这个概念的价值取向进行补充。影视素养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增进对影视的了解,学会批判性地接触和创作影视内容;二是通过对影视的接触和围绕影视开展的相关行为与活动,从而做到自我发展和提升。
对于青少年而言,对影视作品的批判性接触和创作是影视素养教育的起点,自我价值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影视素养两个重要的构成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批判性地对影视作品进行接触和创作,才能在认知过程中达到自我价值的提升。
影视素养教育既有美育的功能,又有德育的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另一方面要得到自我的发展。由于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没有成熟,在知识、技能和道德方面都需要进行关注和塑造,因此,可以说中小学是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需求是旺盛的。开展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从国家和政府层面讲,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从行业层面讲,可以储备高质量优秀人才,培育具有一定影视素养的受众,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从学校层面讲,可以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把影视素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手段;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多样化发展,一方面可以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艺考等方式进入专业学院学习深造。
影视素养的要素和影视素养教育的要素美国媒介素养专家詹姆斯·波特提出媒介素养的四个维度,分别是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审美领域和道德领域。结合影视媒介的特点、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背景以及青少年成长的需求,影视素养的要素可以归纳为知识、技能以及道德等几个方面。
在视觉文化传播时代,影视素养的培育要坚持目标导向。影视素养教育包括递进和循环的四个要素:一是了解影视知识;二是对影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辨识和鉴赏;三是具有一定的影视创作和传播的技能;四是利用影视自我发展。
影视素养教育的四个要素层层递进、相辅相成。自我提升和发展之后,对掌握影视知识、欣赏辨识能力以及传播创作的水平都有所促进和提升,进入下一个循环。
青少年影视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实践路径是学校开展影视素养教育的指导手册。结合视觉文化传播时代的特征,基于相关理论及目标需求,本研究提出中小学影视素养教育的实践路径框架,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影视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开展影视素养教育需要有政策和机制作为基础支撑和保障,包括政府的导向、行業的需求、社会的参与、学校的实施等机制;需要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支撑下开展,需要实施过程性和目标性的评估加以校正,需要坚持目标导向。
5青少年影视素养培育实践案例
J学校是一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全学段的基础教育形态。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校园和教学设施,并配备年轻优秀的教师,以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活跃的创新思维、鲜明的个性特长、自主的交往能力、独立的人格魅力、博雅的素养品质”为育人目标,开展影视素养教育拥有很好的硬件保障和理念引领。
J学校影视素养教育的实施途径J学校在影视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上,牢牢把握视觉文化传播这一时代背景,把影视素养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视素养教育推动素质教育、打造校园文化、构建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文重点从该校影视素养教育路径中的基础层的建设进行探查。坚持基础先行,开展学校影视素养教育“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建设一批场馆——创设多维立体保障的教育环境、打造一批教师——打造具有专业素养的师资队伍、开发一批课程——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搭建一批平台——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平台、生成一批资源——开发适合学生使用的影视资源。
J学校影视素养教育实践措施J学校影视素养的教育实践措施,主要是学校对影视素养教育的高度重视,在影视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学生参与的全员导向,在课程实施中注重实践导向,在资源选择上注重价值导向。这几点或可供参考借鉴,概括起来就是强化影视素养教育工作、学生参与的全员导向、课程实施的实践导向、资源选择的价值导向。
1.1主观指标的作用机制
有研究表明,适宜的体育活动是改善人体抑郁、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另外,不同运动负荷、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身体活动方式、运动负荷与人体不同心理表现之间的影响规律是什么?本课题通过心理健康问题调研,建立心理健康评价系统的同时,通过实验的方式,探寻以上各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建立起改善学生不良心理表现的运动处方系统。体育活动对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效果。使人容易接受、见效快、无副作用且反弹小、便于自我调节.这是其他方法无法相比拟的。
1.2客观指标的作用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心理素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及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适宜的体育活动对人体许多器官产生生理效应,有助于我们身体健康、体育活动可以使情绪高涨,有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但过度的体育锻炼则有损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按其健康程度可分为三种状态。一是正常状态,称常态。二是不平衡状态,是指个体心理处于焦虑、恐惧、压抑、担忧、矛盾,应激等状态。三是不健康状态,它包括神经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等,这时必须到医疗部门求助于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如何教育存在心理不平衡的青少年问题,通过学校体育进行身体锻炼是青少年运动的主要方式。节节体育课上教师精心策划强度,每次课出一身汗,鼓励青少年在业余时间要参与那些中等到较大强度的身体活动,并享受其中的运动乐趣,在教学内容上,既要安排基础的动作技能跑、跳、投、柔韧练习。又要更多投入一些适合享受比赛成功乐趣的网球、篮球、排球、乒乓球,也要教会学生在音乐陪伴下的有氧健身操、舞蹈、太极拳。通过上体育课,可以调节学生的情趣,增加快乐感、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效益研究的三个阶段
2.1实验设计阶段
为了确保健康特征条目的全面的收集,本研究采取如下途径:首先,进行文献检索与理论研究,研究者对体育学、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认知建构理论、青少年健康心理等领域的相关成果进行深入的分析,收集各种相关论述,对症状自评量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体育锻炼感觉量表,对其中使用的有关问卷与测量工具作了仔细的分析,获得有关健康认知的描述条目。其次,为了探查青少年关于健康的认知,心理所想,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第三,形成量表。在青少年健康认知结构基础确定的基础上。初步筛选出项目,并征求心理体育教育学、健康学、社会学和体育教育领域等方面的意见,对每个条目可读性、内容的相关性、意义的明确性和简洁性,形成量表的基本结构和项目内容。
2.2计划实施阶段
根据不同的学生,试图建立体育活动处方,活动处方就是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坚持锻炼,每次在30分钟以上。出出汗,每次运动中很高兴,注意运动前伸伸腿,运动结束放松全身。针对学生体能的下降,解决教与学的关系十分重要,与心理辅导教师与部分青少年沟通。在这个阶段,进行体育知识的灌输,利用板报宣传保健知识,在教学中反复地利用锻炼身体的方法:重复练习法、间歇练习法、连续练习法、变换练习法、综合练习法等让他们掌握这些方法用于平时的锻炼中,把锻炼手段教给学生。散步:包括普通散步法、快速散步法、定量散步法和摆臂步行法。健身跑:包括走、跑结合法、全程耐力跑、越野跑、自然地形跑、原地跑、登山跑等。球类、体操、武术等。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研究,针对学生目前出现的肥胖、近视等增高现象,究其主要原因,学生能量摄取的多了活动的少了。现在的小学生愿意上体育课,老师也负责任,教给他们玩的方法,避免受伤的动作及行为,孩子们无论拿到毽子、足球、篮球、排球,还是跳绳、玻璃球等器材。他们都会玩得很快乐。高中生也喜欢上体育课,男生闲不住,大部分女生闲着聊天,他们几乎没有业余时间锻炼身体。大学生也喜欢上体育课,课上有一定的负荷和负荷强度,他们有足够的业余时间,不打篮球,打游戏,影响体质与健康后天因素是通过营养、卫生、运动三大因素来实现的。在运动处方和合理的饮食结构干预因素影响下,可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水平。对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研究是教师依据学科内容和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状况或者根据选择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健康意识,积极主动地参加身体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及生活方式、锻炼方法。
Abstract: Using the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study, interviews,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 analysis of some small and medium-sized students' physique health survey in 2006 in Yulin city, the current health condition of the young students is worrying and must cause the society take seriously attention. The reason is both from society, school and stud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aiming at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teenagers' physical health in Yulin.
关键词: 青少年;体质健康;研究对策
Key words: young people;physical health;the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25-02
0前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学校是基础,青少年是关键。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 可塑性大, 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成长时期。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要想保持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兴盛,必须要有强势的青少年主人。陕西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 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研究该地区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发展状况,对该地区青少年健康发展和经济建设以及振兴陕西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林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成为影响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一大因素;与2000年相比,大、中、小学学生视力不良率均有所上升;学生各年龄组的肺活量水平继续下降,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2006年,榆林市对部分中小学进行定点监测,并对学生的体格、体能、健康体检进行了统一测试。其结果为:
表1:学生体格统计结果评价,虽不能作纵向比较,但从表中也可以看出正常体重率偏低,肥胖率所占比例也不少,在走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榆林市中小学生身高了、体重了,校园里肥胖人数增多了。表中4县区总平均分数都达70分以上,主要是中小学生总体评价,它对城乡和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发育水平的差异有所掩盖。
表2:学生体能统计结果评价,其中肺活量体重指数,列入统计的县区都没有达到满分15,靖边仅为10. 2分。虽不能作纵向比较,但是,几个分项统计结果,可看出中小学生体能不令人满意,平均分数与满分的差距,显示出部分学生体能指标不高,身体素质低下。
表3:榆阳城区学生健康体检统计,反映出学生视力和我国其他地区(北京市学生视力低下检出率为51.9%,)相比不是很高,但逐年下降比较明显,龋齿人数比例高,部分学生心肺功能存在问题。统计结果没有区分小学、初中、高中,实际状况是高中学生的视力低下人数达70%以上。近几年,由于新的流感病毒的出现,因病请假者增多,学生抵抗疾病能力明显下降。小学生体检,高血压、高脂血、高血糖、心血管疾病患者在低龄人口中出现,令人担忧。总的看,榆林市青少年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有所提高,但体能素质在下滑。如不引起社会足够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2榆林市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2.1 健康观念认识不足社会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根据调查:在一些学校不执行国家教育部调整课程规定,小学低年级体育每周4课时,小学3年级到初中每周3课时,而是仅上2课时或1课时,个别学校用室内体育搪塞运动体育。很多学生“怕累” 、“怕受伤”,不愿参加体育锻炼。很多家长对健康的认知存在误区,认为孩子没病就是健康,没有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精神,致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怕苦怕累思想较为普遍。
2.2 生活方式不正确许多学生饮食结构不合理,油炸食品、脂肪等摄入量过多,喜喝碳酸饮料,导致体重不断增加。城市学生的家长中,有的车接车送孩子上学,使学生失去了徒步锻炼的机会。同时,电视、网络、游戏等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有的学生随时随地都带着耳机听音乐,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整日整夜沉迷于电子游戏和网络中不能自拔,这些行为都会让学生的听力、视力严重下降,并导致身体健康下降。
2.3 升学压力据国家统计局、教育部对全国部分大中城市中小学校和农村县中学的调查,35%的校长、37%的教师、58%的中学生认为负担“比较重”或“过重”,其中高三学生6点前起床的有34%,11点半后睡觉的超过40%,假期补课现象仍较为普遍。根据调查,榆林市和全国比较有过而无不及。
2.4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校师生比例失调据考察了解,榆林老城区的中小学操场都不够标准,有的根本就没有操场,院落狭小,不能开展田径运动,有的学校体育器材室里存放一些铅球、标枪等器械,只是为了应付普九验收,根本无法派上用场。学校普遍缺钱添置体育器材,有的连几个篮球都买不起。不过近几年随着榆林市经济的腾飞,政府对学校的体育经费投资也在逐渐加大,有的学校建立新校区,体育场地设施配备齐全,但对榆林市的大部分学校来说,体育活动场地还是严重不足。很多学校体育教师短缺,学生多,班额过大,致使体育课不能正常上。
2.5 体育教学改革存在误区当前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高中体育新课改贯彻不彻底,我市特别突出,在体育教学中根本没有按标准执行,而且,片面理解“快乐体育”理念的真实含义,认为让学生玩得开心、随心所欲就是快乐体育,“放羊式”体育教学又在兴起;体育项目开设少,传统的体育锻炼项目(如:田径)越来越少;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有的学校甚至将一些具有一定训练难度和危险性的体育项目(如:体操)给取消了。如此一来,不仅忽视了对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等意志品质的培养,更减少了学生参加实质性体育锻炼的机会,最终必然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
3对策研究
3.1 转变健康观念,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为家长,应该转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和陈旧的人才观,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孩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带头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及时了解不同成长阶段中的问题,促进彼此的理解和沟通,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幸福快乐中成长。
3.2 发挥社区功能,丰富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体育活动,对青少年成长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社区应广泛宣传健康知识、体育文化和科学锻炼方法,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特别是全民健身路径应经常维修,以防发生危害,营造一个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社区环境,拓展社区体育活动,吸引青少年融入其中。
3.3 发挥政府职能,为学生体质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素质教育的监督力度,出台相关保障政策实施的强制性措施,真正做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体育部门应努力构建校内外,学校、家庭和社区相联系的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和竞赛活动体系,不断改革和创新青少年体育竞赛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卫生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卫生的监督,定期对学校的食品卫生、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等开展卫生监督、监测,依法进行免疫预防接种;帮助青少年掌握科学用眼知识和方法,降低青少年近视率;大力宣传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4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学校体育注入生机和活力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以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抓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4建议
榆林市地方党委和政府,应把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把加大改善学校体育场地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加强各县中小学体质测试设备的配备,监督青少年身体发育状况;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力度,扭转社会上重智育、轻体育的偏见。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和教师、教练队伍建设;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氛围;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的体育需求,使青少年能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东霞.对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思考[J].网络财富,2009,(5).
[2]张锁宁.论榆林青少年身体素质特点及运动项目发展趋势[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1).
[3]朱永新.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问题亟待重视[J].天津教育,2007,(4).
[4]李洪超,刘宁宁.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季刊),2008,21(02).
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 心理健康 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16-01
网络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就是一个方面。网络有着开放性和虚拟化的特点,其中不乏一些不良信息,再加上青少年自制力和是非辨别力较弱,使得青少年很容易沉溺于网络,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基于以上,本文简要研究了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青少年正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其有着强烈的猎奇心态和探索欲,自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渴望张扬个性,情绪波动明显,在理想自我和显示自我发生冲突的时候,很容易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期盼从网络中寻求自我满足。
网络世界角色混乱,人际情感缺失,充斥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很容易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从而衍生人格变异、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青少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分清虚拟与显示,从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应用探讨
(一)纠正认识偏差,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及认识还存在诸多盲点,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疾病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十分落后。对于学校来说,应当将心理健康归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以网络时代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为依据,针对性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从而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培养青少年健康的网络心理素质
一方面,应当将广大青少年作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发挥引导和辅导作用,真正做到以青少年为主体,在积极提升自己网络技术水平的同时,要及时与青少年进行交流和沟通,跟踪青少年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启发、引导、转化和辅导等方式,让青少年自主接受心理健康辅导,同时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此外,可以通过开展网络沙龙、征文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多方式加强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开设相关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开设网上心理测试栏目等,同时可以组织网络创意大赛、动漫人物设计大赛等,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上网意识。
(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
完善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机构是开展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当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相关机构,但利用效率不高,缺乏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高校应当积极提升重视程度,并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辅导人员,做好相关调查工作,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预警制度、干预制度、教育制度和跟踪服务制度。
(四)加强校园网络规范化及法制化建设
首先,应当明确职责,净化网络环境。以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点为根据,成立专门机构,与学工处、宣传处、教务处及保卫科等相关部门合作,明确各方职责,净化网络环境。
第二,应当建立网络安全体系。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校园网络管理细则》,并结合网络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监控网络信息的流入和流出,控制不健康信息和非法信息传播。
第三,要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其上网行为。通过加强法制教育的方式来提升青少年法制意识,引导青少年自觉规范上网,保证网络心理健康。
(五)构建良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一方面,高校应当肩负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责任,结合网络时代青少年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通过文体活动举办等手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潜移默化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另一方面,应当积极注重家庭教育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此外,社会环境也应当发挥正面教育作用,消解不良社会风气,传递正能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立足于新的教育观,从良好校园环境构建、提升学生网络心理素质、加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着手,保证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全面落实和应用,从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自我和谐
Correlational Study of 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and Self Consiste ncy and Congruence. Deng Wenjun, Fu Hong.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 jing 210097,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olescence t ime mana gement disposition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 t of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on three dimensions of time management disp osition notably, time value, time monitor and time efficacy. Methods 152 teenag ers with different ages were assessed with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Questionn aire 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 Results Both ti me monitor and efficacy have positive correlation towards self consistency and c ongruence; while individual attitude on time value have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 on with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Conclusion Time manageme nt disposition, as a personalcharacteristic, is amongs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s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 ruence.
【Key words】 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elf consistenc y and congruence; Correlational study
关于“自我”的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就有。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荣格等都把自我分 成不同的维度进行研究,而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过程有着密切关系的自我的研究,当属 对“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的研究。
“自我和谐”是C.Rogers 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根据C.Rogers的观点,自我是个体现象领域中(包括个体对 外界及自己的知觉)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1]。同时,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 知觉之间一致性,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与其自我 观念相一致”[2]。如果个体体验到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 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这里的经验当然也包括个体对于时间的经验,而个体 为了维持其自我和谐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1],并为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 提供防御基础。综合以往国 内的研究,对于如何培养自我和谐或如何避免自我不和谐并没有太多的提及,而本研究将从 影响自我和谐的诸多因素之一――时间管理的角度入手,寻找时间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个体自 我和谐的影响关系。另外,综合国内外对时间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发现,Bresi等研 究表明个体的时间态度反映了一种基本的人格特征,并且个体支配时间的方式与性格结构有 着密切的联系。Knapp等的研究发现,在个体时间意象的类型和成就动机之间以及时间态度 和审美倾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Wessman[3]也发现个体对时间的态度和利用反映 了一种基 本的人格特征,并认为“个体的时间经验以及在时间背景中安排和构建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基 本的人格特征”。在国内其他有关时间结构、时间管理和时间管理行为等有关时间利用和支 配的研究中,都表明时间管理与自我价值感、主观幸福感、工作满意度等存在显著的相关, 而与抑郁、焦虑、躯体紧张感等人格特征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4-6]。
所以本文将对时间管理和自我和谐进行相关研究,即结合时间管理的特点,揭示青少年在时 间管理倾向3个维度上对自我和谐性的影响的相关,从而找到有效措施并通过训练提高人的 时间管理能力,以提高青少年自我调节水平,最终尽可能达到自我和谐的状态。
1 提出研究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时间管理可以看作是自我和谐的一个影响因素,与个体的自 我和谐存在相关。时间管理的3个维度对自我和谐都有正性影响。根据对南京地区初中、高 中、大二3个年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和谐性的调查取样,在较广泛范围内青少年进行 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和谐的相关性研究,以探讨时间管理倾向在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 时间效能感3个维度上对自我和谐的影响。希望能通过这次研究,体现以下两个意义:一是 通过研究证实时间管理倾向和自我和谐的影响关系,以进一步丰富时间管理倾向的理论。二 是从时间管理倾向角度来寻找有效措施提高自我和谐程度,以提高青少年自我和谐状态。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采取分层取样的方法,从南京市某普通中学抽取初中二年级学生54人,其中男 生29人,女生25人;抽取高中二年级学生50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22人;从南京市某普通 大学抽取二年级学生48人,其中男生20人,女生28人。共计152人。
2.2 工具 黄希庭等编制的“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MD)[7],量表各维度的内 部一致性 信度系数在0.62~0.81之间,重测信度系数在0.71~0.85之间。本量表有3个分量表构成, 包括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每个分量表所包含的项目数分别 为10、24和10。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时间管理倾向的较理想结构是由3个 因素构成,即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其中时间价值感由社会取向和个人取 向两个维度构成;时间监控观由设置目标、计划、优先级、时间分配和反馈性5个维度构成 ;时间效能感由时间管理效能和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两个维度构成[8]。
时间管理倾向的3个维度是从时间管理的整个过程来区分的,是一种过程性的特征结构。具 体的讲,时间价值感是指个人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包括时间对个体人 生和社会发展意义的稳定态度和观念,它通常是充满情感,对个体运用时间的方式具有导向 作用。时间价值感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时间监控观是个体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和能力 ,它是通过一系列外显的活动来体现,例如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结果检查等一 系列监控活动。时间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利用和运筹时间的信念和预期,反映了个体对时间 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它是制约时间监控的一个重要因素。
王登峰等[9]人基于Rogers提出的自我和谐7个维度,通过对502名大学生施测结果 的主成分 因素分析,设计出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及“自我的刻 板性”,组合成为“自我和谐量表”。采用项目间一致性的方法计算,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 度较高,分别是0.85、0.81和0.64。本量表共有35个项目,每个分量表所包含的项目数分别 为16、12和7。根据分析,“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反映的是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包 含对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一致性、无助感等;“自我的灵活性”可能预示了自我概 念的刻板和僵化;而“自我刻板性”既有“不和谐”,又有僵化的自我。
2.3 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2份问卷装订后同时发给每一个被试,然后在主试的 统一指导下一次完成所有问题。
3 结果与分析
3.1 在时间管理倾向3个分量表和自我和谐3个分量表上的得分情况 3个年级学生在时间管 理倾向3个分量表和自我和谐3个分量表上的得分平均数,见表1。
3.2 不同性别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和自我和谐各维度的差异性检验结果 见表2。
根据表2可以看出,除了在时间监控观维度存在性别差异之外,在时间价值观其它维度与 自我和谐各维度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3.3 152名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3个维度和自我和谐3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 根据152名学 生在时间管理倾向3个维度和自我和谐3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
根据表3,我们可以看出除了时间价值感的高低与自我刻板性没有太大的关系之外,时间管 理倾向与自我和谐的其它各维度及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
3.4 多元回归分析
3.4.1 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经过修正后得出时间管理各维度和自我 和谐的多元回归分析系数见表4。
通过以上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青少年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估计自我 和谐的状态,而时间价值感对自我和谐没有显著的影响。
3.4.2 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发现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分别对应自我和谐的特 定维度构成显著的回归效应,其标准回归系数与显著性水平见表5。
通过以上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得出青少年通过时间监控观对自我与经验 的和谐性及自我刻板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通过时间效能感对自我与经验性和谐性与 自我灵活性进行一定程度的影响。
4 讨 论
根据表3,我们可以看出时间价值感的高低与自我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自我刻板 性没有太大的相关。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时间价值感是指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 态度和观念,包括时间对个体人生和社会发展意义的稳定态度和观念,它通常是存在于人的 态度情感层面,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及自我的刻板性是基于能力和情感的自我评价、自我 一致性等有关,即处于对内(对自我的态度)与对外(对时间的态度)的关系。刻板性一般 通过具体行为有所表现,自然没有可比性,所以相关较低,甚至没有相关。而对时间的监控 观基于的对象是与时间相关的事件,即对目标的设定、管理,时间分配等,对自我经验,自 我是否刻板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时间监控与自我灵活性有一定关系,这可能是因为灵活地根 据时间而设定需要处理的目标事件,是自我灵活的一种表现。而时间监控与自我和谐的相关 关系,也是比较显著的。另外,从表上可以看出时间效能感与自我刻板性没有明显相关,这 有可能因为对时间管理引起的行为效能主要会影响内在心理效能,但对自我是否刻板偏执的 特性影响不大。
表4也同时证明我们的假设:时间管理可以看作是自我和谐的一个具体领域,它们之间应该 是相互影响的。即:自我和谐高的人,时间管理倾向的得分也应该是高的。反之亦然。
另外,根据表4、5,发现时间价值感对自我和谐的影响并不显著,这里我们归纳出3个原因 :第一,由于时间价值感是个体时间管理的基础,是个体在时间上的一种稳定的态度和观念 ,比较抽象和笼统。第二,时间价值感是指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的态度和观念, 包括时间对个体人生和社会发展意义的稳定态度和观念,它通常是存在与人的态度情感层面 ,而自我的刻板性一般通过具体行为有所表现,自然没有可比性,所以相关较低,甚至没有 相关。第三,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就有有关时间价值的重要性的内容,通过研究发现, 可能青少年对时间价值感的理解,还有部分只是停留在态度认同层面,而因为一些其它因素 的影响,并没有真正转变为行为,也没有在调节自我中发挥作用。
相比较而言,时间监控观则是个体运筹时间的能力和观念,由个体通过一系列外显活动来体 现,例如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结果评价等具体的监控行为,影响青少年的自我 认识和自我发展以达到自我和谐。时间效能感与自我效能感是紧密联系的,社会认知理论认 为,自我效能影响青少年对发展目标的选择、努力程度和坚持性,以及遇到失败后的自我调 节。
因此,时间价值感可能通过时间监控行为和时间效能感来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和谐。这在研究 中得到支持,时间监控行为与自我和谐的相关最为显著,时间效能感其次,它们对自我和谐 性具有显著的回归效应。
5 结 论
第一,从年龄上看,时间管理倾向与当前生活事件和以往行为训练有关,高中生比初中生及 大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时间管理监控和效能。第二,时间管理倾向和自我和谐 在性别上没有显 著差异。第三,在本研究条件下,除时间价值感和自我的刻板性,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的各 维度与自我和谐各维度有显著的相关。时间价值感可能是通过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来影 响自我和谐。由此可见,时间管理作为一种动力性人格特征,是影响自我和谐的一个因素。 另外,因为时间管理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的。不能一味从理论上讲解时间的意义, 而应该在系统训练中,让青少年自己体会时间的价值,训练青少年做好计划安排、目标设置 、时间分配、结果评价等,从而达到自我和谐的状态。
6 参考文献
[1]Rogers CR.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 the client-cent ered fra mework. In Koch, S.(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Science. New York: McGraw-Hill,1959:184-256
[2]Rogers CR. Client-Centered Therapy. London: Constable & Company, 195 1
[3]Wessman AE.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ime. Journal o 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73,37:103-114
[4]张永红.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和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3,3
[5]钟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3,4
[6]阮昆良,邓凌.学业成绩高、低分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 04,1
[7]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2001,33(4):338- 343
[8]黄希庭,张志杰,凤四海,等.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的相关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 01,6
关键词: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态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欧美文化的交流碰撞,青少年性成熟年龄日益提前而初婚年龄趋于推迟,青年对恋爱、婚姻、性的理解及态度呈现更加开放和个性化的倾向,由此带来未婚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与滞后的学校及社会生殖健康教育的矛盾日益突出,青少年婚前呈明显上升趋势[1],性病和艾滋病高发,少女意外妊娠亦明显增加[2-3]。因此,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问题已然成为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政府和学校需要重点攻克的一个难题。本课题旨在通过对上海市青少年生殖健康情况的调研,了解该群体目前的性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为相关机构更好地开展生殖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研究实施对象为上海市大中学校在校学生(大学、高中、中职校及初中)。于2013年5月-9月,按照上海市地理位置、经济情况和大中学的分布特点,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上海市随机选取了徐汇、金山、虹口和普陀4个项目区,每个项目区选定2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和2所初级中学,另在上海市选择2所普通高校,在所选学校中从初三到大二的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对班级内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153份,回收问卷5040份,剔除填写不合格问卷98份,共计回收4942份有效问卷。
1.2 调查方法:根据适时、适宜和适度的原则,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及知识层次,自行设计了分别适用于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的三套自填式“青春期生殖健康相关问题KAP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婚前态度、生殖健康及性相关行为和需求等。本研究对于问卷信度的分析主要考评其内在信度和重测信度,效度考评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及结构效度,信效度考评均能达到较好要求。
1.3 质量控制:对调查人员进行统一培训,按照统一的要求实施现场调查。调查时工作人员首先说明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填写要求,统一发放问卷并在限定时间内收回,受访对象在匿名情况下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对不完整的问卷及时要求调查对象补充完整。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EpiData 3. 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校对,采用SPSS 20. 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s)表示,采用t检验或独立样本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本次调查对象中初中学生618人,高中学生3453人(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798人,职业高中学生1655人),大学生871人 。其中49.7%为男性(2456/4942),50.3%为女性(2486/4942)。调查对象年龄为14-24岁,平均(16.84±1.53)岁。其余人口学特征见表1。
2.2 生殖健康知识:本次调查共18道性与生殖健康知识问题,分为青春期发育、生殖保健、避孕与妊娠及安全套与性病知识4类,每答对一题得一分,答错或不知道不得分,结果如表2、表3所示。分析显示,青少年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差,各类知识及知识总分的平均得分均较低,随着受教育阶段的提高,生殖健康知识的得分逐渐增高。以各类知识满分的60%为及格,青少年对安全套与性病知识的了解度较高,总及格率达63.6%,但是在青春期发育知识、生殖保健知识及避孕与妊娠方面知识相对匮乏,及格率分别为48.1%、46.7%和37.0%,尤其对于避孕与妊娠知识的掌握最差。对不同性别及不同学段的青少年进行比较,发现男生的生殖健康知识及格率显著高于女生(P值均
2.3 态度:本次调查对象中,有37.1%的青少年对婚前持赞成态度,反对者仅占33.1%。考虑到对相关行为持无所谓态度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赞同,可认为持赞成和无所谓态度的青少年都接受相关,则青少年对婚前、未婚同居、未婚先孕、和多性伴的接受率分别高达66.9%、62.7%、34.0%、28.1%和28.1%。
将是否接受婚前作为因变量(1=是,0=否),以研究对象的性别(1=女,2=男)、教育阶段(1=初中,2=高中,3=大学)、户口性质(1=农村,2=城镇)、独生子女(1=否,2=是)、安全套与性病知识( 1=不及格,2=及格)、恋爱行为(1=否,2=是)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拟合效果经Hosmer-Lemeshow检验,卡方值11.311,P值0.126,P值大于0.05,模型拟合优度较好。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青少年对婚前的接受态度与教育阶段、性别、安全套与性病知识及恋爱行为有关(P
2.4 生殖健康知识来源和需求:由表6可见,青少年目前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网络、学校、同伴和报刊杂志等,但青少年更期望从学校、医生或专家处获取。不同性别的青少年在目前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和期望获取的途径上均有不同的倾向,男生较女生而言更多从网络和同伴处获取,而女生相对男生更易从学校、家长和报刊杂志等途径获取。类似的模式也体现在生殖健康知识的期望获取途径上。
调查青少年的生殖健康需求,结果如表7所示。总体而言,青少年最希望获得的生殖健康相关知识和技能 集中在正确的爱情观(69.3%)和青春期身心发育(66.1%)上,而优孕优生(23.9%)和妊娠避孕(28.6%)方面的需求较少。初中、高中及大学三个学段的青少年学生对正确的爱情观均有较强的获知需要,但大学生在安全和妊娠避孕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强且显著高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P
3.讨论
3.1 生殖健康知识:本研究中,青少年 对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与国内同类研究的结论相同[4-6],主要表现为对青春期性发育、生殖保健及避孕与妊娠的认识不全,甚至存在一定的误区。分析显示,从初中到大学,随着学段的升高,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随之升高,大学生的掌握程度最高,高中生次之,初中生最差。不到30%的初中生总分达标,生殖保健和避孕与妊娠知识知晓率很低,为生殖系统疾病及意外妊娠埋下隐患,提示学校生殖健康教育应从初中阶段就加强,形成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针对性地增加生殖保健和避孕/妊娠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提高青少年生殖健康认知水平。生殖健康知识的平均得分仅达到满分一半水平,除了安全套与性病知识有超过半数青少年达到及格,其余类别知识的及格率均不及50%,妊娠和避孕知识尤其匮乏,说明青少年对生殖健康的认知存在严重不足,也从侧面反映出青少年学生生殖健康知识体系的不完整、不全面,这都会增加意外妊娠等的风险和危害,对成长中的青少年造成巨大阴影。另外,女生在生殖健康知识上的知晓度显著低于男生,性别差异突出,因此女性青少年作为重点人群更应该被关注和教育。
3.2 生殖健康相关态度:本次调查对象青少年对性相关问题态度较开放,66.9%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婚前,其中有37.1%赞成该行为,62.7%的学生接受未婚同居,与同类研究结果相近[7-9]。青少年在性伦理方面也持宽容态度,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和多性伴行为合乎寻常或无所谓。男生在婚前上的态度比女性更为宽容,与目前趋势一致[10-13]。值得一提的是,初中学生对婚前的开放程度高于高中生和大学生,这在以往研究中均未发现。身处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经济和文化的高度开放带来了社会主流观念的转变,初中学生可能由于年龄小更容易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思想的灌输,从而导致性态度的日益开放。本次调查发现,性相关知识、恋爱行为和教育阶段均能影响其婚前的态度,鉴于知识、态度和行为的正相关性[13],建议将男生、初中阶段和存在恋爱行为的青少年学生作为重点人群,从小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根据个性化特点给予其足够的关注和宣传。
3.3 生殖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与需求:根据本次调查,目前青少年获取生殖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网络、学校、同伴和报刊杂志,也更期望从学校、医生或专家处获取,与何珊茹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4]。不同性别青少年的获取途径上存在差异,男生受网络和同伴影响更大,而女生来源于学校和家长的知识比男生更多,这种差异给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提供了不同的侧重点和指向性,同伴教育可能对男生效果更好,而家长进行性知识灌输对于女孩则更有帮助。在生殖健康需求方面,青春期身心发育和正确的爱情观最为青少年所期望获取,优孕优生的需求度最低,这一现状正与青少年目前所处的生命阶段相符。但大学生与初中和高中生有明显的不同,即大学生对安全的需求高于其他生殖健康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这一比例高达72%,且对于避孕和妊娠、优孕和优生及性病和艾滋病防治的需求均显著增加,提示不同学段的学校生殖教育内容应有所偏重,合理分配。
国内外研究表明,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系统教育的最佳场所[15-16]。结合他们的知识来源及需求,作为知识来源第二位和知识期望来源第一位的学校,在目前开设的生理发育介绍外,应适当增加安全、妊娠、避孕、性病艾滋病防治等主题内容,且在大学阶段强化这些内容的教育指导,请相关方面的权威人士定期来校做科普讲座,帮助青少年构建系统、完整、全面的生殖健康知识技能体系,减少危险及意外妊娠的发生。同时,网络、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应合理增加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及技能的普及,共同营造一个科学健康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婷,郑晓瑛. 中国未婚流动青少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2,20(12):813-816
[2] Gao Ersheng, Tu Xiaowe, Lou chaohua. Reproductive health of unmarried youth in China[J]. Contmception & Contmception, 2003(special issue): 21-31.
[3] 陆艳平,吴汉荣. 我国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研究进展[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4):266-268
[4] 杜莉,秦敏,朱丽萍.上海市青少年性生殖健康知信行现状[J].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92-4594.
[5] 李晶,王燕. 北京市某区高中生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态度与行为调查研究[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4,28(6):39-42.
[6] 秦敏,杜莉,王哲蔚,等. 上海市职业高中学生性生殖健康认知与需求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4102-4105.
[7] 郑晓瑛,陈功,韩优莉. 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可及性调查基础数据报告[J]. 人口与发展,2010,16(3):2-16.
[8] 吴静,熊光练,石淑华. 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现状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2):120-124.
[9] 于艺,楼超华,高尔生. 上海郊区青少年性知识、性态度和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 : 369-371.
[10] 朱春燕,王家骥,周志衡,等. 广州市中学生现状调查[J]. 中国校医,2009,23(3):294-296.
[11] 郭静,张爽. 北京市6所高校大学生生殖健康知信行调查[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1,19(2):89-93.
[12] 王瑛,吴擢春. 青少年的现状、问题与健康教育对策[J]. 中国健康教育,2002,18(9):568-570.
[13] 李晓妹,刘松,李向云. 高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现状及教育模式[J].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0,29( 6) : 410 - 413.
[14] 何珊茹,刘步云,邱秀珊,等. 深圳市区中学生生殖健康现状[J]. 中国学校卫生,2011,32(9):1052-1053.
【关键词】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道德素养 教育资源共享
一、三江源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意义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青海玉树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拥有广袤的高原草甸、丰富的湿地资源,也蕴含着天然壮观的高原生态景观以及藏民族特有的生态文化内涵。而与三江源首尾呼应的是地处长江人海口的上海市,绵延六千多公里的长江像一条纽带,将两地连接起来。
三江源有着我国目前面积最大、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以及当地藏民敬畏山水的原始生态文化。随着西部大开发节奏的日益加快,当地的环境和传统文化也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例如:青海湖的面积在连年萎缩。流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明显;挖虫草致富的热潮加速了三江源地区水土的流失……而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青少年,由于无法感受冰川、草原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因而对环境恶化的趋势缺乏感受和认同。因此,三江源地区和上海,通过一系列生态环保活动的组织和推进,从情感和资源上进行互补,从而使两地的青少年的生态文明的素质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藏族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传承意识将得到加强。
上海市徐汇区青少年环境教育有着多年绿色学校的实践基础,以及将环境教育向家庭和社区延伸的成功经验。近年来尝试从绿色形态教育向绿色生态教育理念的转变,引导学生完成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到自觉饯行生态文明的转变。然而城市学生对于更宽泛的环境理念没有直接的感受。没有情感上的共鸣,许多知识只能间接从书本上得来。因此,如何引导青少年与大自然亲近、融合,树立绿色生态理念,就成为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深化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通过“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
经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等单位与青海玉树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共同发起。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区域内绿色学校联手青海玉树地区中小学校,启动了以青少年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为重点,促进长江流域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开展为基础的“同饮一江水,共护一条河”长江首尾姐妹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特色活动。
二、三江源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实践和探索
2008年6月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5位教师作为活动的先遣队,肩负着长江首尾地区环保、教育等跨部门合作和开拓两地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创新实践的重任,赴三江源地区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实地交流和考察。活动中,以保护长江生态血脉为纽带,利用三江源自然生态和藏民族朴素的生态文化背景,融和徐汇绿色教育经验和理念,整合东西部环境教育资源,从普及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情感和树立生态观念三个方面人手,引导两地青少年直视生态环境的现状。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共同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
1 开展两地环境教学的互动,推动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化
三江源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教育资源,其洪荒、原始甚至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人们养成了敬畏自然、相濡以沫的生态情感和人际情感。在玉树孤儿学校里,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以爱为出发点的环境教育。他们传承着藏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的丰富内涵,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把江河比作母亲。像儿女孝敬父母一样深爱着这里的山山水水……自觉地把维护当地自然环境作为一种责任,作为净化心灵的一种行动。“母亲的河流是爱的源泉。请不要往里排放脏水,把母亲心灵污染”,这是老师讲给学生最动听的环保语言。边措是孤儿学校六年级的学生,他说:“如果一个人会同情别人,有着一颗善良的心,这个人就能看到动物眼中的泪水,也会听到动物急促的呼救声”。当老师把爱填满孩子心灵的时候,他们就能变成格林童话中自雪公主,就会听懂动物的戚语和忧声,就会读出植物的悲伤和痛楚,因而就能以一种超越人类自身情感的生态伦理良知,呵护自然,呵护生命,专注弱小,关爱他人,让地球上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自然存在物都享受道德关怀的阳光。这些对于在城市中生长,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们来说,无疑是最直接、最震撼心灵的生态道德教育。
由于当地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学生对环保科普知识普遍缺乏。为此,我们为孤儿学校五年级同学举行了一堂《水――我们的好朋友》的环保示范课,通过简易小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体验学习中认识水、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掌握保护水资源的知识和方法。思考青少年应该怎样去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授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环保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深化。课后才知道因为条件有限。学生从没做过实验,老师更无法利用试验进行有效的环境生态的教学。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示范课中将所用的实验器材完全取之日常生活,如饮料瓶改成了烧杯和漏斗、吸管代替了搅棒……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因此,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当地的环境与文化。帮助和支持三江源地区中小学环境教育教材编写。让当地成学生从身边问题的探究中获取环境科学知识。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环境教育方法,是普及青少年生态环保知识,促进当地环境教育开展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玉树我们还举行了面向当地环境教育老师及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人员的环境教育培训讲座。介绍徐汇区在绿色学校建设和青少年绿色文明教育的成功方法和经验。我们希望能通过后续更多的培训和交流,促进源头环境教育的师资建设,课程和教材的开发,实实在在的帮助三江源地区开展多元环境教育,实现青少年生态环境知识、能力、情感的同步提高。
2 推进两地绿色学校交流的互动,培植生态道德情感
田林第三小学是一所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有思考、有探索并形成教育特色的上海区级绿色学校。“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环保互动活动使田林三小与青海玉树州孤儿学校结成对口互动学校。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和介绍,田林三小的教师指导学生走进青海、了解三江源。同学们创作了“共绘绿色西部”的环保小报、建立了“绿色流动图书馆”、捐献带有自己“环保心愿卡”的心爱玩具等。当这些玩具在2008年的“六・五”世界环境日之日,由我们将这些上海青少年的心愿和礼物送到孤儿学校学生手中时,孩子们的喜悦溢于言表,他们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感动。并决心通过两地同学的交流互动。
促进了对生态环境、情感意识、环保实践活动的相互促进和提高。
从三江源高原腹地考察交流后。我们先后在徐汇区中小幼学校以及上海市众多的社会团体进行了30多场专题讲座,广泛宣传三江源的自然生态和人文魅力,扩大活动影响范围,促进两地绿色学校进一步的互动交流,推动长江首尾姊妹学校开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目前徐汇区二十多所中小学校正在策划组织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开展“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2009年2月徐汇区田林第四幼儿园开展了以“心系三江源、共享一片情”为主题的环保节活动,并同玉树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学校结成了姊妹学校。上海市华育中学是一所全市闻名的民办初级中学,今年校科技节特别以“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为主题开设专题讲座、海报设计、电子作品、校园生态摄影、现场剪纸等生态教育活动。除此之外,徐汇区长桥二小、中国中学、南洋初级中学等学校也都组织了“爱我母亲河”的主题生态环保活动在行动,以此来感受三江源自然生态和藏民族生态文化的内涵,深化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生态道德情感。
3 搭建“爱我母亲河”的网络平台,架起两地生态文明教育的“青藏铁路”
由于青海、三江源与上海路途遥远,互通信息非常不方便,而现代社会的信息化技术则能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实现两地的互动和交流。为推进“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长江首尾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便于两地青少年克服地域的阻隔和限制,及时开展互动和交流。我们发挥徐汇区活动中心自身信息技术资源的优势。组建“网站编辑部”和“网站技术部”,开发和建成专题网站“爱我母亲河”(省略)并由志愿者专人负责网站栏目的互动、更新与维护。以图文并茂的版面,展示长江源头、流域及江尾生态之美和环境问题、长江流域青少年生态文明活动最新新闻、结对学校之间的互动活动、社会各界绿色志愿者行动等等。通过“长江生态”、“珍闻荟萃”、“长江印象”、“互动学校”、“长江论坛”五个主栏目实现两地互动交流,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形式多样,构筑了一条生态文明教育互动的绿色通道。
我们希望能以长江源头的保护作为切入点,以“爱我母亲河”的生态情感吸引长江流域更多城市的青少年及公众认识并参加到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的活动中,以自己的自觉行动,让美好的生态环境常驻,让生态文明永存。
三、三江源生态文明教育活动的思考和行动
一年来,我们在探索地区与地区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拓展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途径,培养长江首尾汉藏民族青少年生态道德素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了使以三江源地区与上海“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的生态教育活动能够持久地开展下去,有效推动两地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合作互补与互动,我们计划在下阶段开展如下活动:
1 以长江生态血脉为纽带,推动长江首尾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
“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活动是以长江生态血脉为纽带,把长江的自然生态之美和环境保护问题带到两地中小学课堂及课外活动中,培养长江首尾汉藏民族青少年对母亲河的情感和忧患意识,塑造具有生态素养的长江儿女形象,拓展了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的新途径。
2 以“母亲河”保护为载体,培养长江首尾青少年生态道德素养
“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活动是以“母亲河”保护为载体,充分利用我国幅员辽阔的生态资源和中华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对青少年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通过合作互补、互利、互惠、互动引导长江首尾青少年与大自然亲近、融合,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生态道德素养。
3 以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为契机。促进东西部环境教育资源共享
关键词:青少年;问卷;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志码:A
体力活动(PA)是指由骨骼肌收缩产生的身体活动,也是指在基础代谢(BMR)的水平上,使身体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它贯穿于生活当中的日常体力活动,强度常不固定,从事的时间零散,难以观察其健康效应。由于体力活动是通过骨骼肌收缩引起的能量消耗增加的活动,因此能量消耗能够综合体力活动的项目、强度、时间、频率等参数,是研究体力活动的中心环节。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体力活动能量消耗与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血压、身体成分的改善具有线性关系,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近年来学生体质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学生体质有停滞、下降的趋势,体力活动不足是重要原因。因此研究青少年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对于制定健身处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指导意义。
本研究在2008年9月至11月应用修订的CLASS―C(LeisureActivitiesStudySurvey―Chineseedition)调查上海市青少年体力活动水平,并同期进行体质健康指标测试,研究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为制定适合于我国青少年的体力活动推荐标准、进一步改善我青少年体质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以上海市学生体质监测点覆盖的全部中学为调研学校,以初中预备班、初一至初三、高一至高二共六个年级的所有教学班中11~17周岁健康青少年学生为调查的样本人群。共发放问卷Ⅰ589份,回收问卷Ⅰ497份,有效问卷Ⅰ378份,最终以Ⅰ378名青少年作为调查样本人群,其中男生633人,女生745人。
1.2方法
1.2.1
体质健康测试严格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操作方法测量身高、体重、肺活量及400m跑(初中预备班)、1000m跑(初中以上男生)、800m跑(初中以上女生)、台阶实验。BMI=体重(kg)/身高2(m2)。
1.2.2问卷调查
用修订的CLASS―c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调查员在学校教室内发放,并现场指导学生填写完毕后回收。
1.2.3资料处理采用EpiDma3.1软件以两次录入的方式进行建库管理,录完后对全部资料进行逻辑审校和修正,统计有效问卷情况。
对体力活动项目进行强度赋值,计算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MET是能量代谢当量,lMET的活动强度相当于安静时的代谢水平,小强度体力活动6MET。根据此标准将体力活动能量消耗分为中等强度(MPA)、大强度(VPA)、中一高强度(M―VPA)3个类型。
原始数据用Micros Excel建立数据库管理,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中制定的标准,对体质健康测试中肺活量、耐力指标的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等级。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分类标准,将BMl分为“正常、超重、肥胖”3个等级。
1.2.4统计学分析用采用SPSS13.0forWindows系统软件包进行分析。用均数和标准差(x±s)对各变量进行描述,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间的差异。用K―s检验过程对问卷变量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超重、肥胖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对能量消耗与体质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等级体质健康参数与能量消耗进行非参数统计检验。
2 结果
2.1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Ⅰ589份,回收问卷Ⅰ497份,回收率94.25%;有效问卷1378份,有效率86.72%。最终对1378名受试者进行体力活动现状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分析。
2.2体力活动现状
男生MPA能耗为3427.86~5170.29千焦/周,VPA能耗为3404.73―7724.49千焦/周。平均每天的活动时间见图1。其中每个年龄段的学生M―VPA时间可达到60min。
女生MPA能耗为3853.55―5465.79千焦/周,VPA能耗为1861.41~5641.72千焦/周。平均每天的活动时间见图2。其中M―VPA时间在11―16岁年龄段能够达到60min/d,而17岁年龄段M―VPA时间平均每天不足60min。
MPA能耗在小学及高中阶段无性别差异,而在初、高中阶段均存在性别差异,见表1。表明男生的体力活动较女生活跃。
卡方检验结果显示,闲暇静态活动时间≥2h的人群(A组)超重、肥胖检出率明显高于闲暇静态活动时间少于2h的人群(B组),见表2。
A组与B组超重检出率相比P
2.3体力活动模式与健康相关性
MPA和VPA能耗均为非正态性分布的定量数据资料(P
体质健康不同等级间能量消耗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MI正常组MPA能耗高于超重和肥胖组,超重和肥胖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活量在及格以上等级的VPA能耗均高于不及格组;而优秀、良好、及格3个等级间的VPA能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生耐力素质及格以上等级的VPA能耗均高于不及格组;优秀、良好、及格3个等级间的VPA能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生良好以上等级的VPA能耗高于及格和不及格组,优秀和良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及格和不及格组也无统计学
3 讨论
3.1上海市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现状
2008年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HHS)在体力活动
指南中指出:儿童青少年每天应进行至少60min的体力活动,其中包括每天进行至少60rain的中等或大强度的有氧体力活动。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青少年体力活动的水平除17岁年龄段女生外,基本能够达到国际推荐标准。
表l结果显示,男女学生每周能量消耗离散程度均较大,表明个体间实际体力活动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资料表明,个人的兴趣爱好、家长的健康观念与学校的教育理念及社会所能提供的公共体育场所等均是导致这种个体差异的因素。
年龄和性别是体力活动模式的影响因素:体力活动具有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特点,而且男生的体力活动较女生活跃。16―17岁年龄段处于高中时期,大强度的体力活力明显下降,可能与学习压力增大,放弃体育课、业余体育活动等因素有关。
闲暇静态活动是指闲暇时间里参加的、身体移动很少的、消耗的能量接近于静息代谢率的一类活动。这类活动可能通过降低静息代谢率、减少身体活动时间、能量摄入过多等因素增加儿童青少年患慢性疾病危险性,并且与肥胖的发生存在着剂量一效应关系。本调查结果也显示,闲暇静态活动≥2h人群中肥胖和超重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增加体力活动,减少静态活动时间是预防与控制超重和肥胖的有效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儿童积极的视频游戏的能量消耗相当于中等强度的步行,能够增加能量消耗。活动空间少、运动设施有限,电视机、计算机等产品普及是导致学生闲暇静态活动时间增多的重要原因,若针对这种现状,开发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健康有趣的视频游戏可能为减少静态时间,增加体力活动提供有效途径。
3.2体力活动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MPA能量消耗与体质指数相关,体重正常者MPA能耗高于超重和肥胖者,这可能与物质代谢的机制有关:大强度运动时机体需要启动输出功率快的磷酸原系统和乳酸能供能系统提供能量,消耗的能源物质为ATP―CP和糖。进行中低强度的运动时脂肪酶被充分激活,脂肪被氧化分解供能,使脂肪消耗增加。本研究结果与脂肪代谢的生理学机制一致,也充分说明日常生活中累积的MPA对超重、肥胖的预防与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大强度的体力活动能更好地增强心血管功能,可使久坐动的健康人群最大摄氧量增加13.2%。增加体力活动总量和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都能促进儿童的心血管健康,但高强度体力活动更能促进心血管健康。本研究结果也显示VPA能耗与心肺功能相关。
摘要:文章从青少年阅读现状、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重要性、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
>> 中学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思考 谈谈公共图书馆如何向青少年开展阅读推广服务 公共图书馆开展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的策略与路径 吉林省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的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加强青少年阅读推广的实践路径分析 高校图书馆如何开展阅读推广活动 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探析 县级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研究 浅议农村青少年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的开展及建议 图书馆中关于阅读推广活动开展的探索 对我院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几点思考 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的探索实践 图书馆开展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办法与建议分析 公共图书馆推动青少年阅读的策略 立足青少年阅读实情探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方向与策略 浅谈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儿童阅读推广工作 浅谈公共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与特色服务 基层图书馆青少年阅读推广服务模式探索 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儿童阅读推广工作要点探寻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何婧.青少年读推广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3(4):46-48.
[3]李海燕.我国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6(2):103-110.
[4]王余光.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5):17-19.
[5]林翠贤.青少年阅读推广实践研究: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1(4):70-72.
[6]戴玉凤.高校图书馆的读书节活动与阅读推广工作[J].图书馆杂志,2015(10):40-43.
[7]谢艳芳.阅读推广与核心价值: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认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3):9-12.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社区教育;实践困境;运行机制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丰富的科技成果。他们在享受科技成果的同时,越来越乐于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和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不愿参与到社会活动和服务中去,这就直接影响到社区教育的顺利推进。但是社区教育是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纽带,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意义。如何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虚拟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参与社区活动和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已经成为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职责。而且在市场经济时代,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留守儿童也随之增加,直接加重社区教育的负担。在研究的过程中,选取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研究视角,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希望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社区教育特殊作用的重视,努力为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效性寻找科学路径。
一、关于学术界对青少年社区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例,2017年7月16日以“青少年”“社区教育”为词频进行精确检索,一共有52篇相关文献。其中,硕士论文10篇,会议3次,期刊论文35篇,报纸文献4篇。但是文献的时间跨度大(1994年1月—2017年7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少,研究成果少,核心期刊刊载数量更少,这也说明加强开展相关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一)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村落,都在加快探索符合本地区发展特点的社区教育模式。但是由于对社区教育问题的认识不足、资金缺乏、专业人员少等问题,使得社区教育表现出一系列问题,对顺利开展社区教育极为不利。蔡玉敏提出,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社区教育问题逐步暴露。“农村社区教育体系尚不健全,无法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要。”[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使得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缺失,导致身心健康问题频现。特别是贵州毕节四兄妹自杀身亡,给整个社会都敲响警钟。同时,媒体也经常报道青少年自杀事件,也要求全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发展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黄亦皎也认为,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2]突出,沟通交流问题封闭。而且他们缺少父母关怀照顾,缺乏人身安全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樊兰福认为,农村村落教育“观念落后、硬件设施不足、人才短缺”[3],严重影响社区教育的效果。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教育的专业社会组织还比较缺乏,没有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不利于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社会实践和自觉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当今学术界的关注点是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所面临的挑战。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城市青少年社区教育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调研发现:绵阳城市社区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覆盖范围有限、设备和教育理念落后、专业人才不足。“互联网+”背景下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对社区教育也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二)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必要性。目前,广大青少年群体除了上学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和社区里度过。父母一般都需要工作,平时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度过愉快的青少年时光,是当前社区教育的重要使命。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已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曲晶等认为,社区教育具有“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同化功能、沟通功能”[4],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作用。陈堂忠认为,社区教育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5],对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王子富认为,社区教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对道德塑造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熏陶功能、调节功能、保障功能等,对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王维认为,加快社区教育建设,能够有效构建学校家园、爱心家园、和谐家园、梦想家园,并形成教育合力,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育综合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不但能够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和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起完善的保障体系。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青少年更多愿意沉浸在网络空间度过自己的课余时间,而不愿意走出去与别人沟通交流,参加社会实践。这就要求加快完善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模式,有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参加到社会实践中去。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引导青少年自觉参加社会实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对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频现,城市青少年问题也层出不穷。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给予广大青少年群体充分地照顾和关爱,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环境。因此,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快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体系就显得非常必要。(三)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区域性经验总结。在大力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进程中,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区位优势不断探索社区教育的新模式,对推广青少年社区教育经验具有重要启示。冯博雅等全面介绍了广州仁爱社区服务中心的“小天使行动”[7]项目经验,对推广青少年社区教育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张雪飞以社区实践辅导站为媒介,引进少先队、共青团的工作经验,积极开展社区少工委工作,切实保障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张荣介绍了城市闲散社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构建的经验:“政府倡导、高校与社区互动互惠、社区资源整合等”[8],共同提高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张廷华等分析了杭州某社区的社区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成效,并介绍他们的社区教育经验。丁艳根据农村地区的现状和留守儿童的特点,提出多元智能开发的发展策略,要求根据农村特点,“开发多元智能课程、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挖掘社区人力资源”[9],多措并举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目前,我国还比较缺乏成熟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都是各地区自己的探索结果,比较缺乏可复制、可移植的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并且各个地区缺乏相互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任务非常重。但是社区教育观念不强、建设落后、资源不足、人手缺乏,严重限制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在绵阳市游仙区调研的过程中,同样发现社区教育没有成熟的经验,缺乏专业的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对社区教育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关注青少年群体的成长成才,及时总结出成功的教育经验,并在全国各地区加以推广,切实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效性。(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借助有利政策,并结合社区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优势作用,加快构建完善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是提高社区教育实效性的科学举措。左敏认为,根据生态理论的要求,以社区为本、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为载体,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四维一体的教育体系”[10],是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要方法。王红益认为,“有计划的利用社区现有教育资源、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完善评价机制”[11],整合开发校外教育资源,是青少年社区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程曦等认为,地区发展模式下的社区教育是提高青少年社会参与的重要手段,也是社区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之一。“要以社区为平台,实现青少年人际社会化;完善社区微平台,促进青少年社区参与;提高社区角色认知,提高青少年人际能力”[12],切实调动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东部发达地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体系相对比较完善、教育理念比较先进,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比较成熟,西部地区建设比较落后。而且,城市地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优于农村地区。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逐步增多,农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呈增长趋势,直接导致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任务加重。这就要求加快探索西部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特别是加快创新西部农村地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方法,为西部地区青少年构建完善的社区教育保障体系,为他们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困境———基于对绵阳市游仙区
Y社区的调查绵阳市游仙区大概有54万人,各种类型的社区有几十个。在研究的过程中,深入分析游仙区各个社区类型特点的基础上,选取游仙区Y社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经验总结、文献阅读等方法,寻找出Y社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特性问题和当前社区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且运用矛盾分析法辩证地看待社区教育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深入系统地分析我国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现实困境,为学术界科学审视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提供方法借鉴。(一)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主体不协调。社区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仅靠社区的一己之力不可能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寻求社会优势资源介入,增强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力量的帮扶工作,引导社区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推动社区教育,“有效发挥社会主体积极性和增进各主体之间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协调性”[13],已经成为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科学举措。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绵阳市游仙区Y社区的青少年社区教育的重任主要由社区来承担,其他社会力量的贡献微乎其微,不能满足社区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主要关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育,社区教育部门力量薄弱,社会力量不愿意参与到无利可图的社区教育,社区家长的社区教育观念落后,学生假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任务繁重等,直接导致青少年社区教育主体不协调问题非常突出,已经成为社区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困境。(二)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落后。青少年社区教育是学校基础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参与社会事务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质量的前提和保障。但是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根本满足不了广大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社区教育场所主要是陈列一些四大名著、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等传统书籍,且更新速度慢。然而,学生大部分喜欢科技、天文、地理、体育等走在时代前沿的课外读物。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更愿意借助自媒体等互联网载体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社区也满足不了青少年对互联网的需求。社区教育的室外活动场所小、设施不健全,不能满足青少年对学习、娱乐和文体等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也不具备专门针对于残障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和活动场所。因此,严重影响到青少年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能力较低。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需要有充分的人才参与到社区教育中。目前,社区居民中青少年的父母都忙于工作,连孩子的家庭教育时间都不充分,更别说让父母参与到社区教育中。调查显示,父母把教育的重任寄托在托教和补习班,而自己忙于工作的家庭占据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爷爷奶奶年龄都比较大,对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已经力不从心。社区工作人员的学历大都以大专为主,年龄相对比较大,容易与青少年产生隔阂。受社区工作人员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的限制,以及他们对青少年思想特点、知识体系的掌握不够,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往往不能满足青少年对知识和实践的诉求,难以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进来。基层政府主要关注的是校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以及假期的安全教育,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虽然每年也有一些高校的志愿者参与了青少年的社区教育,但是缺少持续性,也缺少知识丰富的一线教师参与其中,不能有效地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能力。(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运作机制缺乏。游仙区Y社区对于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法律保障,主要依据国家和省市法律法规和教育法为依据,缺乏具体的法律保障。而且也缺乏相应的省市顶层设计和基层社区的条例要求,不利于协调推进社区教育事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等第三方力量主要追求经济利益,对于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因为“投资大、没有明显的经济利益”[14]和缺乏制度保障而不愿参与其中。而且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对于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等难以提供经济支持,这给社区自筹资金加强社区教育提出巨大挑战。同时,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平台建设落后,只注重社区实地场所的建设还不能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要求,还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网络等载体。加快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整体规划,有效凸显社区教育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特点,有效弥补社区教育的不足和缺陷。
三、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的现实意义
据统计,青少年每年大概有100多天因为假期而生活在社区里,“社区是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在社区内开展针对青少年的活动,是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5]。在调查的过程中,认为有必要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仅占47.8%,认为没有必要的占24.3%,其他则认为加强与否都无所谓。但是社区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根据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特点,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建设,能够有效弥补校园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大大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有效弥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和缺陷,有效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加强青少年教育,能够有效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三维互动教育机制”[16],搭建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桥梁,形成全方位、系统性的青少年教育机制,有助于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当今就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青少年家长越来越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也更加注重对青少年学校教育和课外补习的投资。然而,在社区教育弱化的情况下,加强社区教育建设,逐步形成三方“共同认可的教育理念、资源共享、平等合作等”[17]共识,共同提高青少年教育的质量,已经成为时展的现实要求。通过营造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有效激发社区教育的活力,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能够科学引导青少年自觉参与到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感受和认知,全方位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二)有助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最敏感的时期,“加上心理与生理发育的不同步,以及现实社会与心理预期的巨大落差”[18],往往引起犯罪事件的发生。在市场经济时代和自媒体时代,通过强化青少年的社区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通过引导青少年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将青少年预防犯罪的教育活动寓于社区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有效丰富社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参与其中,也能够有效减少青少年参与不良活动的机会,切实拓宽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领域和空间。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社会教育活动将会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三)有助于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是大中专教育往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对社会认知、社会经验和社会情感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而且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够有效地联系起来,缺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以运用的机会。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开展主题统一、内容连贯、形式新颖、效果凸显的教育活动”[19],在实践过程中加深青少年群体对科学理论知识的认知,有效改善和扩大学习知识的领域和层次。同时,社区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能够大大提高青少年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素质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把心理教育与健康成长相结合,有效促进青少年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水平的实践路径
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为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和制度保障,这就要求基层社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创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实践路径。根据当前青少年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特点,与时俱进地创新教育实践路径,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举措。寻找具有针对性的科学策略,吸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不断提升服务青少年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满足广大青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已经成为创新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着力点。(一)完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满足青少年多样化需求。青少年社区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课程体系的合理性。针对青少年接受教育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轻视操作实践的特点,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社区教育的优势作用,更好地开发学校设定的理论课程之外的课程,比如,摄影技巧、音乐舞蹈、手工制作、文明礼仪等课程,不断满足青少年群体多样化的需求。同时,青少年社区教育也要“把多样化需求与地域特色相结合”[20],切实加强本土特色课程的开发,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且在开发课程的过程中,也要科学规划近期和远期目标,在保持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造出符合青少年需求的新课程。特别是针对当前的互联网、交通安全、环境保护、遵纪守法、传统文化等与青少年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要加快完善,构建起比较系统的课程体系,使青少年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二)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夯实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基础。社区教育资源不仅包括图书馆、学校、博物馆等实体教育资源,也包括社区文化、社区意识等可以感受得到的文化资源。根据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发挥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势作用,不断完善社区教育网络,使社会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为青少年社区教育夯实基础。比如,借助各类学校的资源优势,“构建起资源共享平台”[21],能够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特别是一些公益组织等非营利组织参与到青少年社区教育中来,“作为克服政府失灵,又与现代国家体制相适应、相协调,拥有灵活、创新、贴近基层和效率高等优势”[22],能够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个性化服务,有效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和谐稳定的新时期学习型社区奠定基础。(三)加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针对青少年社区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快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对现有师资力量的专业培训。加强对现有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其组织青少年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水平。其次,招募专兼职教师。通过划分职责、提高待遇等,“招募一批具有专业知识、教育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有效承担起未来社区教育的重任”[23]。最后,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根据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的需要,积极引导具有青少年教育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志愿者、教师志愿者,以及其他社会爱心人士等组成志愿者队伍。同时,也要通过专业技能培训、工作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切实为青少年社区教育提供强大的师资保障,不断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四)打造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科学性。根据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推进困难的现状,需要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快制定出符合本地区发展需要的青少年社区教育工作意见,加强市、区、街道和社区协调运作的长效工作机制。政府部门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利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社区各类青少年活动阵地、教育基地的建设和使用”[24]。特别是要加强街道办事处的引领作用,协调公安、司法、教育、文卫、体育等各部门,以及社区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等协调运作、整体联动,积极构建服务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新格局。同时,社区也要加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职能,加强与家庭、学校的联合,探索出高效的社区教育管理评价机制,加快推进青少年社区教育“沿着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的方向有序发展”[25],切实提高青少年社区教育的系统性、协调性、长期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蔡玉敏.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青少年的社区教育问题[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4):43-44.
[2]黄亦皎.对留守青少年开展社区教育的探索[J].科技展望,2016(27):322.
[3]樊兰福.农村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传承,2015(11):99-101.
[4]曲晶.论社区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J].法制与社会,2010(20):188.
[5]陈堂忠.社区教育在当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3(5):38-40.
[6]王维.发挥社区教育优势助力青少年素质提升[J].中国农村教育,2016(4):42-44.
[7]冯博雅,杨艳秋.青少年社区教育的探索———以“小天使行动”为例[J].社会工作,2007(7):24-26.
[8]张荣.社会工作视角下城市闲散青少年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1-4.
[9]丁艳.论社区教育与留守青少年多元智能开发[J].科技展望,2016(26):302.
[10]左敏.青少年社区教育服务模式探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介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40-42.
[11]王红益.浅谈青少年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5(36):44-46.
[12]程曦.地区发展模式下青少年社区教育实施途径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7(1):110-111.
[13]侯怀银.社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8.
[14]郝俊英.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困境与出路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150-152.
[15]范绪锋,张贵勇.社区教育:该为孩子做点啥[N].中国教育报,2004-06-20.
[16]杨水龙,王燕.搭建绿色教育平台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和谐发展[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6):72-75.
[17]郭润明.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条件探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5(24):13-16.
[18]唐永俊.青少年社区教育之心理教育初探[J].现代交际,2016(12):150.
[19]李莉,韩爱珠.“南开区青少年社区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5):63-67.
[20]徐明.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和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5(12):47-48.
[21]秀.城镇化进程中地方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9):151-153.
[22]汤汉林.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角色、优势及路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5):14-16.
[23]杜明霞.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新城区社区教育路径探索[J].成人教育,2017(7):33-35.
[24]施培豪.强化社区青少年教育基地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7(6):49-51.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51-02
关于生命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来的[1]。他的生命教育思想很快受到西方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而且在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专门研究“生命教育”的研究机构。总体而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与实践主要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死亡”方面,这是受当时西方文化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致。时至今日,生命教育已在全球迅速蔓延开来,而我国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则比较滞后,我国正式提出生命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是将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看作一种生命教育,主要由少数几个省或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差异的生命教育计划。而目前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自杀及伤害他人、对生命错误认识而展开的。随着生命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研究行列之中,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生命教育在近几年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通过探讨青少年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青少年发展实际,从珍爱生命出发,探讨生命教育的一般规律,刻不容缓。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在我国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尤其是关于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因为在我国的现实教育领域里,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教育方法,都是有意或者无意间对生命抱有一种漠视或者是压抑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还普遍地存在着。其次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对于个人价值的企盼看得过高,加之浮躁的社会风气和根深蒂固的急功近利思想的侵蚀,导致教育的功能以及个人的功能被无限地扩大,教育无形地承担着巨大负荷。因此,作为教育对象的个体生命的被漠视、被忽视的社会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也并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对此视若旁观,在大众传媒上,在现实生活中,“救救孩子”“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呼声也是经常可见、可听、可感的。就学界而言,近年来兴起了关于生命教育尤其是关于青少年生命教育研究的热潮。
要研究生命教育和开展生命教育就必须首先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王晓虹教授说生命教育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1]。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而冯建军等人则认为生命教育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倡导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和发展生命的教育形式[3]。总之,生命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论,而且还是一种价值追求;生命教育不仅是阶段性教育,而且还是全程式教育。人的一生都需要生命教育,而且每个人都需要重视生命教育,尤其是教育者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对此,我们还要深刻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才能做到对症下药。
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目前学界主要的观点有:钱巨波在《生命教育论纲》一文中说生命教育有三重内涵:即教育要关注生命的整体性和主体性、要遵循生命成长的规律性、要培养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健全人格。程红艳的观点是:“教育应根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人的生命进入‘类生命’。”刘济良的观点是:“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3]。
以上观点都具有合理性,但他们对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侧重于理论层面的阐释,太过抽象,在理解和实践上难于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不仅要重视理论层面的研究,而且还要重视实践层面的关注,只有二者兼具,才能不断地完善生命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因而对于生命教育内涵的理解应该是从青少年的实际出发,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和生命理想信念教育。从而提高青少年的生存能力,通过加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使青少年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真谛。
二、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功利主义不断地充斥着青少年的生活,学校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以人为中心,教育与生命个体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得到更好地重视,经常偏离正轨。如当下的中国教育侧重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学生优劣,忽视了教育的真正本意是促进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发展。从而引发了不少青少年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事件,导致青少年在情绪上过度焦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极端思想盛行[4]。这些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在现实教育中的缺失,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的问题,但与生命教育的缺失也不无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命教育认识有误区
当前,人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误区[5]。首先是持肯定态度,这类人承认生命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将生命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认为生命教育的主体是心里有障碍或者存在生命隐患的人,而不是面向所有人,他们也觉得通过单方面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生命教育。其次是持中立态度,这类人认为生命教育可有可无,于他们而言无所谓。再者是持否定态度,大部分的中国人还是比较保守的,他们对于新事物采取排斥的态度,认为生命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根本无法实施,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点,长期以来,我们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是有问题的,并且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也是缺位的。因此,青少年生命教育亟待加强重视,有必要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活动[6]。
(二)生命教育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
青少年在生命教育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理论指导。近年来,有很多学者意识到了生命教育必要性与紧迫性,他们提出了一些关于生命教育的见解,如王北生、赵云红侧重于生命教育的紧迫性[7];雷静、谢光勇侧重于生命教育的具体内容;兰震、冯建军侧重于生命教育的意义等等[8]。但研究的角度不同,各有侧重,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因而在生命教育的指导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二是没有形成生命教育共识。实践只是出现在少数地区,尚未普及,重点是各地区的实践都是以解决本地区出现的问题为前提,不具有普遍性。如20世纪末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其生命教育从宗教的角度开展,内容涉及宗教教育、德育、伦理、公民教育等二十几个科目,开办了“宗教与人生--优质生命教育的追寻”等网站。
(三)对生命的重视不够
生命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当前我们为什么要提出生命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将生命教育提上日程,即问题决定内容。现今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展开的,其问题主要有:一是对生命的错误理解。有的青少年认为人活着开心就好,不需要所谓的抱负、理想,给自己增加负担,而且他人怎样与我无关。如现在萦绕在青少年左右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二是不珍惜生命,缺乏生命意识感。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点委屈,或是不顺心的事,就容易意志消沉、情绪失控,就寻死觅活的,动不动就想着轻生。有的因为学业带来压力、困惑、焦虑,想不通就想轻生;有的因为同学之间有点小摩擦,想不开就大打出手,这类校园伤害事件也层出不穷[9]。可以说,他们对生命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几乎处于完全淡化状态,这无疑给学校、家长、社会敲响了生命安全教育的警钟。
(四)对生命价值的否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西方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必然冲击着青少年的头脑,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还有就是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压力的增长,青少年价值观必然迷失方向。当他们用所学知识去反观现实以及用美好生活的憧憬去审视现实时,突然觉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如此之大,面对人生的困惑,必然造成心理失落、精神崩溃,他们会对现实产生失望,对未来失去信心,更难于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就如哲学家兰德曼所说:“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成为有疑问的,因此,他以无比的忧虑研究他自己的意义和实在,研究自己来自何方,走向何方。”[10]在这样的情况下,青少年既难于找到释放压力的途径,也找不到进行自我调适的方式,空虚、无聊、郁闷自然而然成为他们平日里的口头语,随着这种心灵的空虚寂寞感被无助和绝望代替后,有的青少年就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事件,我们经常在电视新闻上看到。这样的青少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所知。因此,青少年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才能获得生命的幸福。
总之,研究和实践生命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生命教育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的生命教育任重道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如从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方面着手,通过呼吁社会的广泛支持,进一步发挥学校在生命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家庭在生命教育中的启蒙作用,为生命教育营造良好的大环境。通过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探索生命教育规律,使其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自觉认识生命、关注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激扬生命。进而促进青少年进行自我生命教育,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和主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
[2]张奎良.实践人学与以人为本[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201.
[3]冯建军,周兴国,梁燕冰,等.教育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249-250.
[4]兰小云.生命教育从青少年自杀现象谈起[J].江西教育科研,2003(8).
[5]李高峰.国内生命教育研究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6).
[6]孙杰.当前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探析[J].科教导刊,2011(2).
[7]王北生,郭颖.我国中小学应加强“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6).
[8]兰震.关于高校生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