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才,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要进行改革创新,才能不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理念落后
由于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教学管理人员把教学管理当成行政管理来看待,只是简单的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管理,而对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评估机制、人才培养计划等都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实施。另外,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还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在管理的过程中只注重“管”,却没有发挥“理”的功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大师生参与教和学的热情,导致了教学管理效率低下。
(二)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人性化
制度建设是保障,教学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和保证学生的日常学习,给学生创造一定的学习氛围。很多高职院校是由原来的中专院校升级过来的,因此,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很多也是沿用中专学校以前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就造成了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合适,降低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效率。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专和高职院校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因此,教学管理制度不能盲目进行模仿,必须要根据本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这样才能使教学管理制度发挥最大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二级或三级管理体制,学校和教务处同属一级管理,下面分设各系、部教学办公室,再往下设置教务办公室直接对教师进行管理。许多教学管理制度是具体规范校院与系部、系部与教研室之间关系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除事务性、规范化的内容外,很多是学术性的事务,如专业设置、课程方案、课程建设、教研教改等,需要有相关理论的指导,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学术性和相对明确的自律性。其次,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和人性管理,阻碍了教学改革的进行。例如,高职院校规定教师教学工作量,并将此作为津贴发放的标准,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很多工作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只将课时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果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的。
二、创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对策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要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首先需要更新教学管理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必须要不断进行教学管理理念的创新,及时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学校自身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学习其他学校的相关理念来完善自己,这样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高职教学管理制度应当体现出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规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要明确各级教学管理机构的管理重点。学校层面由教务处统筹管理,重点是加强教学计划的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学院层次要充分发挥系部和教研室的作用,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二是要完善与创新教务管理机制。一个先进的管理理念,需要一套良好的工作机制来实施。要建立一种民主机制,让广大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人员能通过各种民主形式充分发表意见,主动参与到教学制度的完善创新中来;三是要完善与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把必备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同时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形势,相应地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建立与时俱进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新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此外,完善与创新教务思想观念。教学管理中要以师生为本,把他们当做主体,树立其中心地位,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合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
一是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比如说:利用视频技术、监控技术等对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活动进行管理,提升教学管理能力;二是构建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通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把学生与教师的相关信息等进行汇总,进而更加方便高职院校的管理与查询工作,并从中找出规律,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提供基础资料。
(四)实行弹性学制
面对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内容大致相同的情况,院校应当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有利于实现现代教学的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推进弹性学制,以一种创新管理模式进行,通过教学管理创新改革的实施,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欲望,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五)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
高职院校中的很多教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主要是由于这些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不愿意再进行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导致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低下。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不断的引进高级的管理人才,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总而言之,为了提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水平,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引进先进的人才,施行弹性学制,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保.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问题探析[J].职教论坛,2016,01:43-47.
关键词:教学;管理;特色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从始至终地对教学进行有效地管理。而教学管理效果则涉及三大方面,那就是教师、学生以及教学过程,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于高职教育来说,教师在教学上要进行有效合理地管理,教学的有效管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二是实践过程中的管理;三是学生社会能力和认知的管理。
一、教学过程中的管理
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教学怎样才能达到最有效。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与学生发展和学习不协调的地方,比如教师管理观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一些职业类学校,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方法呆板,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缺乏深入地了解和研究,过于重视教学过程,轻视实践过程,而且对自己所教授的专业不能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这是个很严峻的问题,教学秩序会因此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而且,教师的专业能力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异议。
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要讲究技巧,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能够很好地配合,既要与时俱进,汲取现代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也要注意传统教学中那些优秀的思想和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改革创新,不断地前进,形成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工作系统。
另外,作为高职院校,教学还肩负着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抓住学生熟悉的社会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先要深入钻研教学,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能力,转变意识,这样才能使教学管理改革得到创新。对于这一方面,学校可以从奖惩制度、任免制度上来约束。
二、实践过程中的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不仅是学生的实践学习,也是教师教学研究的实践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他对如何当好校长有一句经验之谈:“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虽然说教师的教育研究条件比不上研究人员,但是教师却有很好的实践机会,这是教师搞教育研究特有的条件。实际上,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是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的有心人。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做教育研究。在教学上,要有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使教师由被动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的学者。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教学研究,只有教师提高了专业能力,教学才能够得心应手。教师有了教学经验,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这样学生学习就会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在学生的实践教学方面,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和运作,使学生具有技术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地应对工作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三、学生融入社会的管理
学校教育不仅仅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人,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要使他们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追求真善美的人。在高职院校中,学生已经是成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价值观念,对社会现象和问题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因此,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认真思考问题,成为有社会责任的未来的国家的主人。只有以“人”为本,让“人”成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人”丰富、和谐、完美地发展,才把握准了教育的生命意义,才能让教育焕发出生命光彩。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滋生了一些不太合理的社会现象和因素。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认清现实,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坚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学生以后融入社会的关键一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由于环境的单一,很多人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复杂关系中的一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以此培养他们的沟通意识和能力。
另外,那些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发展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这会使他们感到沮丧,使他们感觉难以适应,并会认为社会不公正、不公平,产生浮躁的心理,无法看见自己的前途,对未来迷茫,从而郁郁不得志,最后对社会生活失去了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意识,要使学生在认清社会现实和自己能力的基础上做好就业规划,树立人生的目标。教师要在思想和意识上要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要因材施教,强化训练,在实践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磨砺的习惯。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其组织管理的特点。学校和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管理,实践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学生融入社会的管理方面深入研究,才能使自身在竞争中生存,才能使学生在社会中立足,才能给学校带来名牌效应,办成一流的大学,把学校做大做强,永远屹立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舞台之上。
参考文献:
1.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提升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与科研管理工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主要问题 对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相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高层次地位。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的主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教育方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以及科学管理方法与技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服务、参谋和创新等具体管理职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技能教育。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也不同于技工学校的技工教育,而是融普通高等教育与技能、技工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其具体特点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以培养实用人才为根本目的;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就业前景好、社会有需求的才办;教学内容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按学科要求而按职业能力来确定;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实训比例较大,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注重与企业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
高职教育的管理必须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并反映高职教育特点的要求,其内容和特点应当包括:教学管理的目标——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的重点——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教学管理的要点——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正确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科学原则。
一、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理论阐述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它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更是其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和优化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高职教学自身的独特性决定的,而实践教学改革更是高职院校教改的关键一环。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实问题
1.教学管理中的官本位倾向
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作为管理活动形式之一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同样经历了经验型管理、行政型管理和科学型管理三个主要阶段。理论上,在当代管理理论的影响下,高校应该采用科学型管理,但事实上在实践过程中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倾向依然存在,有些学校还很严重。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过程教师参与程度不高、教学管理方法过分强调统一性、重视控制监督而轻视激励作用、重视行政管理而轻视学术管理等多个方面。各级领导们对“行政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远远大于对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所投入的兴趣。在学校的人事调动、调资晋级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联的如基建、物品购置、招生及收费等工作上更有兴趣。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观念陈旧落后
管理观念支配着管理主体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决定着管理质量的高低,从而会加速或延缓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观念随管理理论的发展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并被管理者所认可和接受。 转贴于
但是,教学管理由于长期受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观念的影响,高校管理者“教师主体”的管理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没有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尚未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主导地位上,使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同前,关于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存在以教学工作量为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唯一依据而忽视教学质量等问题。关于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中很少体现。由于教学质量评估不科学,实际评估效果很不理想。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靠教师,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措施,在学校的政策和奖励制度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至少是体现的力度不大,有的管理制度反而成了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障碍。
三、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1.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管理方法即要改变传统的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为全体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使教师得到成功的体验,转变消极自卑的自我概念,改变被动接受的行为方式,能将学校管理的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自我开发内在潜能,保证自身主动、全面发展,并促进全体大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管理队伍也应具备一定的学历,不仅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懂得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还要随时接受新事物。
2.深入贯彻实施新一轮教学改革方案。
按照国家示范性专业、精品专业、特色专业、一般性专业四个层次,加快专业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特色显著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质性地推进校内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效能,依托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课程质量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标准,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单元模块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评价为—体的教学体系。
4.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选课制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3
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中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因此为有效提升院校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综合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必须对自身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可以结合社会实际需求,自身教学情况以及国家相应政策等方面,制定出有效的创新改革策略,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高职院校中进行教学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培B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社会中的各企业发展主要是依靠技术与人才因素利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与此同时,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中也被众多企业争相聘请,获得更加巨大的未来发展空间,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刺激下,社会的综合发展实力就会不断增强。因此高职院校及时有效的对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满足各方的发展需求。
(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中不断实施扩招办法,使得学生的数量逐渐增多,诣在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2]。因此,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教育,也应顺应这种新形势的教育发展情况,依据自身教育教学特点与实际情况,不断研究新办法实现对自身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与改革,使得高职院校教育资源得以最大程度的被利用,满足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满足教学改革的需求
新课程教育改革模式,重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所有课程的开展都应围绕学生实际发展需求开展,实现教育改革由整体向纵深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将教育改革需要与要求作出清晰明确的掌握,在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特点与情况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紧跟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实现自身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与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得以顺利实行,实现自身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性策略
(一)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的发展。教师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础,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可以对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进行完善,从而有效提升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3]。如,在校园公开课开展过程中,院校可以不将其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安排给教师,而是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择优录用,并对这些教学成绩突出教师予以奖励,以此来激发教师自身及其他教师的积极性。其次,对教师考核制度进行改革,以往的教师考核中,只将教师的科研与论文成果作为重要的依据,这样就会导致有的教师忙于评定职称与科研等项目而对学生教学有所忽视,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在原有考核标准基础上,增设教学质量和学生评分等指标,不断提升教师对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再次,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在进行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对除教学质量之外的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以及学生的欢迎程度等方面进行监督,并在教学阶段任务完成以后对监督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再依据结果进行奖惩,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高职院校管理团队素质建设
首先,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教育,不断增强其责任意识与职业操守,促使其主动承担起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任。其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现代教学管理理念、教学创新模式以及有关科学技术知识等进行学习与培训,从而使教学管理质量得以提升[4]。其次,高职院校还要对教学管理队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做出要求,敦促其有意识的对自身的创新素质进行提升,从而推动教学管理改革创新进程的加快。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要对教学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相应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进行培养,运用可以的手段在校内建立完成较为完善高校的信息管理系统,提升教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
(三)制定全面质量管理计划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对学生、家长以及教师这一系列与教学管理质量变革息息相关的人群进行全面的调查,有效的掌握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心中对院校教学管理的需求和不足,从而依据这些信息对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其次,高职院校可以依据实际的调查情况与自身的教学管理情况制定出全面质量管理教学制度,将具体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学目标制度等方面内容全部融入其中,逐渐形成较为高效、便捷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持。最后,高职院校还要制定出全面的管理教学计划,对教学管理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为此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保障措施,从而能够有效的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提升提供有效的指导。
结语: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对自身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与竞争力,还对推动高等教育与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开展实际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要不断对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并结合教育发展需求与自身教学特点,从多角度对现有的教学管理进行全面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肖润花.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9:47-48.
[2]刘荣,郝影利.期望理论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教育评论,2014,04:38-40.
[关键词]新时期 高职院校 实训教学管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技能型的高职院校,应该做好实训教学的管理,只有这样才可以推进高职院校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级实用的人才。
一、实训教学的界定
所谓实训教学主要是指在专业的教室中,采用边学边练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某一种技能。实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实训的教室和一些实验室或者实习车间是完全不同的,它是要求满足学生边学边练为基础的,在内容上讲求实用,对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求是“双师型”,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好高职院校实训教学。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管理的对策
1.提高对实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是一种技能型的教育,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缩短学校教育和岗位职能要求的距离。因此,高职院校应该提高对实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把实现教学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础,使学生具备适应职位的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定位。
2.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关系
由于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是相互依存的,实训教学需要理论教学作为基础,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如果离开了实训教学,理论教学只是虚有其表,无法转化成为学生的实践能力。
3.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求培养适应岗位需求实用型人才,使毕业生能够更快的进入工作岗位。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从课程设置、实训内容上进行有效的安排,并且结合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来做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近年来实训教学的经验和成功,合理安排实训,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实用性人才。
4.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作为高职院校,想要提高自身的实训教学管理水平,首先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应该具备科研、生产、教学和培训为一体的,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和企业进行联合的建设,并且签订相应的基地建设合同,利用企业现有的设备来完成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目的,并且高职院校还可以让学生参加校外实训,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签订协议,并且联系的企业应该符合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特色,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和企业打好合作关系,以此来有效的解决高职院校由于经费不足无法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想要提高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管理水平,除了要具备先进完善的实训基地,还应该具备懂得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此来有效的提高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质量,体现学校的教学特色。因此,作为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以外,还应该不断的丰富自身的实训教学的经验和过硬的实际操作本领,并且运用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训教学手段来提高自身的实训教学水平,以此来培养一支具备创新意识和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由此可见,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但可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求,还可以实现高职实训教学的培养目的,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6.实训效果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
想要了解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管理的水平高低,首先应该做好实训效果的评价和教学质量监控。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离开学校之前都会获得相应的技能鉴定和等级证书,但是这些证书只是证明学生学习过这些技能,但是却不能够真实的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除此之外,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是从学生中进行选拔的,但是只是反映学生其中一项操作技能,虽然这两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但是对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实训效果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采取专家审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方法,来体现实训教学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了解实训课程的实效性,对实训考核进行考教分离的方法,并且高职院校应该外聘专家和本校教师组成实训小组,以此来对学生实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评价,并且把此评价体现在学生的毕业成绩中,以此来为学生走上就业岗位提供有效的依据,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想要生存和发展下去,就应该提高实训教学的质量,加深对实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关系,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训教学体系,并且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实训效果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高职院校教育走上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筱玉, 吴玖玖. 对高职高专实训教学的探讨[J]. 职业教育研究, 2006,(02)
[2]王申银, 孙涛.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训教学[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2)
[3]徐恩华. 提高高职院校实训教学质量的探讨[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4) .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206-01
赖凤英(1974-),女,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研究实习员。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教育也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它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型,面向基层生产、针对服务管理一线岗位的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则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关系到整个人才培养能否进行和质量如何。如何能够合理地创建教学管理制度,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关系到未来高职院校培养高水平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能否适应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保障上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彰显出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思想观念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延续性的工作,它涉及到学校所有的学生和教学人员,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备的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目前的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升格或组建的,教学管理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按照中专的管理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意识,教务管理中几乎是教务管理的老员工,得过且过,个别存在应付办事和官僚作风。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和大局观,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制订和落实教学管理制度时,缺乏调查,脱离实际,效果不佳,甚至混乱,严重影响教学的质量。
(二)管理制度陈旧,信息化程度低,缺乏其他师生参与
高职院校中,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比较严重。很多老的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不接受,多数没参加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系统学习,工作时主要采用传统的纸质的办公方式,信息化程度非常低,导致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一般不参与教学任务,又缺乏调查和深入教学一线,对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情况不够熟悉,甚至导致了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之间存在分歧,跟学生产生矛盾,影响了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在高职院校中的学校教学管理者与系(部)教学管理者在课程安排、考试安排、学籍管理和教学检查等日常工作中,缺少协调,分工不够明确,互相推诿。在教学检查过程中,多数任课教师和学生认识不够,应付和走过场式的对待,效果不佳。
(三)管理者素质整体不高和制度不全,缺乏积极性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中,主要是多年教学管理工作的老教工和刚毕业出来参加工作的学生,几乎没参加过系统的教学管理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而对教学管理不够专业。老教工由于长期在办公室做同样的琐碎工作,产生厌烦心态,没进取心,效率不高;新参加工作的没工作经验,多数属于没国家正式编制的临聘人员,待遇不高,教学管理人员职称评定和其他发展途径不明确,难度相对其他岗位来说较大,因而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存在转岗的想法,导致管理队伍流动性大,加上新毕业的“90后”的思想更为活跃,更有个性,一些管理者缺乏上进心和责任心。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教学管理者的激励只是政策层面上,个别激励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实际意义不大。
二、对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一些建议
(一)更新教学管理意识,打破传统思维方式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必须更新管理方式和提高管理意识,打破传统的管理和思维方式。教学计划的制定须根据学校实际,符合社会的需求,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并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根据实际,每年可进行适当修改调整,对教学计划需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以免产生负面影响。教学管理者转变观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出况,积极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加强教学监控,定时通报各种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提高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
教学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因而学校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提高职业道德,加强人文素养,强化专业技能。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一支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又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同时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因此,积极学校可以通过将管理队伍送出去学习和培训,加强与其他高职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管理者的能力。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实行了绩效考核,实行绩效考核工资的方式。作为高职院校应该结合绩效考核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充分调动教学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同时,学校根据实际制订相关政策,扩大教学管理队伍的发展空间,让管理者看到发展的方向。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是整个学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只有积极努力地解决高职院校中出现的教学管理问题,才能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能力;教师评价体系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一)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新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随时面临竞争压力,职业岗位的技能与工作需求变动频繁,需要具备良好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后备人才支撑。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想要最大限度地提高高职院校教学水平,为祖国培养所需的人才创造条件,就必须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是学校为了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而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而鉴于之前外部教育环境的影响,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问题,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进行改革,是为了能够对高职院校教学进行合理、规范的规划,监督及控制,以便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外,近些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在此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鉴于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所以高校在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时,需将创新能力这一指标纳入其中。而之前的人才培养对这一项培养指标并不明确,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实质上是根据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教学管理规律,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创新能力”这一指标,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满足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二)教学管理改革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创造型的优秀人才,是时代和社会对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因此,高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作为影响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实施多层次的教学管理改革,就意味着在落实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中,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由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过程中,对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协调管理,可以实现对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双重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或直接地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教师是落实教学管理改革各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团队是为学生提供理论和实践双重教育的基础保障,他们会把创新思维融入课程改革设计,并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这便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是教学管理改革的最终对象,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能够改变过去单一的、以传授旧有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建立良好的环境,然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改革
(一)学校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重点是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机制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长久以来高职院校的机制相对死板,对于教师科研与教学的吸引度不高。在新一轮的教改中,首先,应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可以通过学校绩效奖金、评先评优、实践基地绩效奖励等形式使教师参与体系改革,投入学生的培养工作。对于学生而言,教学改革中可以通过实践学分认定、奖学金评先评优、实习优先等奖励措施实现[3],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锻炼自身创新能力,鉴于此,需要针对整个教学管理改革流程开发一套绩效评估体系,由高校教学评价、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师生互评、家长评价四个一级指标构成,各一级指标下分若干二级指标。绩效评估的结果作为下一轮评优秀导师与优秀学生的参考指标,有利于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院遴选优秀教师,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平台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中不仅需要宏观层次的评价体系,也需要学院在招聘培训时建立一个合理、公正、公开的教师选拔体系,积极遴选优秀教师,将学生创新能力纳入教师的提拔标准。此外,针对高职院校偏向于社会实践的特点,学院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搭建相关的实习平台,课内外相结合。通过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类平台的建设既可以由高校与已有的实践基地达成合作协议,也可以由高校出资选址,建立服务本校师生的实践基地,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信。学校也要建立针对教师和学生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例如,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双师型”教师,给予那些带领学生建立具备重大社会经济效益项目的教师采取职称破格评聘等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可以积极配合教学管理改革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高职院校学生有一个将书本理论实现的地方。教学管理改革不只是体制上的改革与口号宣传,要充分落实在每一处,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三)教师积极响应教学改革,主动鼓励学生创新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需要营造创新氛围,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教师通过学校与学院的双重引导,积极响应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创新。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特殊性,教师在改革中可能会遇到学生不配合的情况,此时就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改革中可以通过评选创新大使,举办创业比赛等方式,提供各种创新创业奖励吸引学生参与,以此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教育管理改革中,教师要与学生积极沟通,鼓励他们在实习之前进行专业知识的积累,实习中注意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交流,提出自己在学习与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也需要广泛吸纳学生意见,这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教学管理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学院教学管理的内涵理解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院的课堂管理是教学与学院管理相互渗透而形成的,高职教学管理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环境和相应体制下,有效地运用相关机制,保障并推动各类教育资源和各教学元素,在教学过程和环节中发挥充分的作用,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
教学管理是对学校进行教学管理的宗旨,教学管理观的实践改进点是学院的核心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的学校管理观和教学观三者结合的产物。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学院管理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执等。包括:教学管理流程的检建、教学管理制度建立、教学制度表述等。同时新时期高职教学管理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如何保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特点
2.1多元开放
高职院校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不能脱离社会关门办学,而是要与社会、企业紧密联系开放办学。教学全过程的开放性决定教学管理的开放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B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主体观,又要树立多元开放的教学体系观。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引入社会企业主体等。
2.2需求导向
需求导向是现代市场营销理念,是指企业业务范围确定为满足顾客的某一需求,并运用互不相关的多种技术生产出不同大类的产品去满足这一需求。将“需求导向”理念应用于教学管理,使教学管理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引导。对教学管理所涉及的要素而言,包括学生需求、教师需求、企业需求和家长需求。其中,学生需求和企业需求是关键需求。
学生需求主要包括:实用性需求、岗位技能需求、激励需求、个性发展需求等;企业需求主要包括企业岗位需求、人才规格需求、职业素养需求、职业技能需求等。教学管理以“关键需求”为导向开展各项工作,才能达到优化高效。
2.3刚柔相济
传统的教学管理“刚性”较强,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性要求职业院校应积极探索和实施更加弹性、更加灵活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如,及时根据企业用人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灵活调整教学组织时间,跟据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课程置换制度,学生参加行业企业、社会培训机构或其他部门组织的专业课程学习或生产实践,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或实践过程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程序检验后予以认可等。
3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有效的管理是任何组织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也一样。有效的教学管理,能使开放的高职院校教学系统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和力量,推进高职教育发展。通过学习、思考和实践,个人认为有效的教学管理有以下几个原则:
3.1转变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落实到教学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包括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为本。一方面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把人力资源摆在一切办学资源的首位,突出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3.2注重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
制度管理是任何组织最基础的管理,而且也是最重要的管理。用金字塔形象描述,制度是塔基,执行力是塔身,战略是塔尖。学院应注意管理人员的选拔培养,对于系部的管理应立足于“理念”,实现责权转变。健全教师参与管理机制,将基层教学组织作为学术性组织来管理。
健全学院内部教学质量测评体制,以督导团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评价。如督导团评价过窄,可辅以教研室评价,同课头老师评价等方式。督导的评价方式应有所转变,应将教师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作为评价的重要权重,适当淡化评价结果,注重形成性评价。
3.3实施“目标管理”,落实激励机制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亦称“成果管理”,俗称责任制。是指在组织个体职工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
目标管理的前提是要制定科学的计划或规划。在教学管理中,包括专业发展规划、师资建设规划、教学工作计划、人才培养计划、课程建设计划、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教学改革方案等。目标,也包括制定的各种“标准”“规格”“条件”等,比如专业建设标准、教学团队建设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课程标准、专业带头人条件、骨干教师条件等。
教学部门要加强指导、考核和评估,对达到目标、标准、条件的,学院及时给予表扬或奖励,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样由外在的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控制,在教学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3.4强化教师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管理的创新理念是“以生为本”,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已不符合教学管理创新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在高职教学管理五条基本任务就有四处涉及,要求要研究人才培养规律、研究教学管理、研究基本建设、研究运行机制。
没有“研究”,就不能准确理解国家高职文件精神;没有“研究”,就没有高职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注重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将现有的教师进行实际的训练和培训,使其具有双师素质,把一线的有实际动手经验的人吸引教学队伍中,作为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Status Research on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SHEN Danpi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
Abstract Currently there are problems of management mechanisms behind pipe means backward, irra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the lack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am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majority of ou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refor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we must strengthen these aspect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management; problem; suggestion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培养已然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职部门,有效保障人才的培养是其首要职责,而人才培养的重点,理当归于教学管理问题。教学管理问题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未来的发展潜能,关系到国家人才战略的实现,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得教学管理问题凸显,尤其是对于新兴的高职院校来说,教学管理能否适应当前教育改革要求,促进教育长远发展,值得深思。
重视对教学管理问题的分析、思考和研究,进而提升教学水平,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的迫切任务。我们应该重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加强先进教育理念的树立,平衡教学与管理,促进现代化教学管理的实现。
1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机制落后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在,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教学管理问题突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教学管理机制大部分还是承袭了原先的传统经验,机制落后,不灵活。
首先,教务处很多管理权力没有下放到二级部门,还是一手抓。会议两天一小开,一周一大开,虽然说决策性的问题需要沟通和协调,但面对问题,缩手缩脚,顾前怕后也不可取。应适当下放权力,各院系的问题总有偏差,如果一味讲求统一管理,统一标准,那么管理只能成为教育改革上束手束脚的“镣铐”,而不能成为令其驰骋的挥鞭。
其次,管理中缺乏民主机制的渗入,决策意见还是集中在少数管理者手中。对于教育发展趋势嗅觉不够灵敏,或者尽管有所认识,但是改革的力度远不及教育发展的速度。例如知识信息化迫使我们需要改变教师教、学生学这一传统教学模式,推行师生互动教学,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作为既重知识传授,又重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来说,师生互动教学明显更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手脑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也更能促成师生对知识信息的掌握。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观念制约,师生互动教学需要较多的信息技术设备,导致管理者对教育改革的热情不大。
再者,陈旧的管理运行模式也降低了管理的效率,面对新问题,理应各部门全力合作,共同解决,然而实际过程中却存在“踢皮球”现象,造成简单问题复杂化,改革过程中遇到问题总是举步维艰,严重阻碍了教学改革创新的道路。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师资队伍的不断调整,管理机制的落后是教学管理落后的核心问题,必须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1.2 管理手段落后
当今的时代是数据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汇总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而教学管理中对于数据的管理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很多院校的系统管理软件都存在得不到及时更新而不能满足教育管理需要的情况,导致教学管理工作中漏洞百出,比如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教材管理、学籍管理、选课管理等。
其次,完全学分制形同虚设,学生整个培养方案中选修课比重较少,学生缺乏自主选课的空间,更缺乏专业上的正确引导,课程设置死板、单一,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知识更新缓慢,也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三,很多政策还是沿用几年前或者十几年前的政策,不能及时修订,更有甚者管理中一味讲人情、搞特殊,遇问题不能按章办事,按规定处理,因人而异,导致管理者威信降低。
1.3 考核方式不合理
首先,在教师教学业绩考核上,存在着严重倾向于科研成果、比赛成绩,忽视教学质量的问题。教育与教学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然而当今政策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漠视俨然把教育推向了反方向,偏离了最初的宗旨。我们鼓励教师搞科研、带比赛是为了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高,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促使教师更好地教学,能倾其所有培养更优秀的学生。然而如今的科研、比赛却成为了教师个人追名逐利的工具。一有比赛大家抢着带,一有课题大家抢着报;可是,遇到教学上的“硬骨头”却没有人愿意“啃”,比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课程,没有人愿意接,有的干脆请外聘教师,或者给资历较浅的年轻教师接,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其次,对行政管理人员没有明确的考核目标,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行政人员的考核主要是按工作年限,这严重挫伤了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也就削弱了对教改工作的推动作用。
第三,对于系部及相关领导业绩考核,一些考核政策非但不能激励系部协助管理,反而导致隐瞒等情况。比如教学管理中教师教学事故的认定处理,教务处将违纪教师人数、比例纳入系部领导工作量化考核范畴,如果系部有教师违纪,在考核相关领导工作时则要扣分,这样直接导致发现问题,相关领导帮助维护或隐瞒等情况。这样的考核不合理的情况还很多,不一一列举。
第四,对于学生的考核仍然是传统的唯分数是论,重结果轻过程,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反观之,如果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那对于教学而言肯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管理队伍缺乏建设
目前的管理者普遍缺乏管理知识的系统学习,一般都是在工作中通过传统的方式传承和总结经验,来进行教学管理实践。
其次,人事管理部门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培养工作缺乏重视。行政管理人员多是从各部门抽选拔而来,人事安排随意性大,缺乏计划性。同时基层行政管理人员也缺乏必要的进修、培训和交流学习等。
这样就导致教学管理工作偏于守旧,缺乏专业理论和管理规律的指导,大多是遇到问题则想办法解决,缺乏对教学管理问题的研究和创新,不能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2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对策研究
2.1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首先,真正建立二级管理机制,使得教学管理职能有所分散,管理权力下移。应该将“强化过程管理”向“强化目标管理”转变。
其次,各部门建立团结协作的工作关系。要有效避免各部门之间的“踢皮球”现象,应该建立一个综合行政服务部门,该部门负责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并负责考核各部门的工作绩效,促进各部门的良性竞争和积极合作。
第三,民主治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创建师生交流平台,网络投票等,群策群力。
2.2 创新管理手段
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教学信息管理软件,以便科学、高效、合理、准确地处理教学管理中的数据、成果及相关问题。
第二,及时修缮或出台各项政策、规定。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明确、合理的政策是引领师生行动的指明灯,教学相关政策要能有预见性,制定的政策不仅需要满足当下,更要满足未来的教学发展需要;教学政策还要有指向性,指引师生朝共同的目标努力;教学政策还要有科学性,以满足正常教学发展规律。
第三,优化课程设置,实施“学分制”和“学年制”并行的学籍管理制度。目前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阻碍了学分制的顺利开展,要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加大选修课在总学分中的比重,为学分制的发展推波助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3 优化考核方式
要重视师生的共同意见、建议,不断优化考核方式,要保证教学考核贯穿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等的监控,在鼓励科研的同时,重视基础教学工作成果,构建一个多元化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和提高。
2.4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而重要的工作,教学管理者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首先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定期地组织进修、培训和交流,完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鼓励教学管理者对教学问题的研究、分析,定期提交工作议案和工作总结;其次要促进管理队伍的年轻化,为教学改革增添活力和创新意识。另外,还要加强与院级领导的沟通,强调教学管理的枢纽作用,加强领导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关心度。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它直接服务于人才培养。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普遍存在管理落后等问题,要不断吸纳先进管理理念、科学技术,增强教学改革动力,以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韩月奎.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3] 肖慧海.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探讨[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2.23(3):39-40.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管理措施完善
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1.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在高职院校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主要是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等方面进行管理。对教师进行管理主要是以教师的综合水平和能力进行管理,包括教师的任用、评价、培训以及激励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常规管理,以及组织管理;教学管理主要是对教学任务、教学计划、教学质量、教学进度等方面进行管理。2.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特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具有一定的特征,其主要表现为整体性较强、创新性较强、服务性较强、市场性较强。教育教学管理通常站在全局的角度来展开管理,融合了当前时展所需要的创新意识和观念,并借助市场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全面。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不同的高职院校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热门的、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而高职院校也会更加重视这些专业的建设,而其他一些专业课程的数量会逐渐减少,在招生的数量上也严重不足。此外,在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院校都会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相关课程的设置,而对于实践课程的设置却较少,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导致其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
就业创业教育体系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但是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中,多数没有对就业创业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方面较为落后。比如就业创业教育指导的教师通常是由学校其他科目的教师来担任,身兼数职使得教师分身乏术,会更多地重视本专业课程的教授,忽略了就业创业指导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毕业之际无法正确看待自我,进而无法正确选择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
3.师资力量跟不上
师资力量对于教育教学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整体综合素养并不是很高,比如很多教师已经从事教育工作较长时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年龄的原因使得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差,不能够对更新换代较快的实操技术有效掌握和吸收。而一些年轻教师虽然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是其教学经验不足,在教育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就不能够发挥自身的能力,导致教育教学管理效果较差。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改进策略
面对上述问题,高职院校应当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就业创业指导为基础,借助各种手段来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改进,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师资团队建设方面以及就业创业教育方面等。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1)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一是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为了服务于地方经济,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地方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进行专业的设置,为区域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二是如果要设置新的专业,那么就需要深入社会进行调查,考察社会发展对专业的需求程度,并以此为基础来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策略等。同时,还要聘请专业的人才来对新设置专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再决定是否开设专业。三是在对专业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当考虑该专业往届学生的就业情况,综合调查这些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合,如果该专业学生本专业就业率十分低,那么可以考虑用新专业来代替。(2)合理设置和优化课程体系。一是高校应当要以社会和用人单位为基础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让用人单位针对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宝贵意见,将这些意见融入到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校方需要对所有的意见进行有效甄选,避免“东一头、西一头”,影响了课程的整体效果。二是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要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设计,增加实践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在实践课程的设置中还可以借助企业、事业单位的帮助来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岗位就业体验机会,
2.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1)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一是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咨询制度。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应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服务。如就业创业教育教师要求学生填写《就业意愿单》《顶岗实习手册》等,在内容的设计上要全面合理,不仅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思想状态,同时也要包括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工作情况。教师通过这些内容来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有效指导,加强学生就业或是创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二是定期聘请经验较为丰富的求职者、创业者来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也可以将优秀的创业者成功案例来做成校报进行宣传,为学生提供榜样。(2)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可以将就业创业课程放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中,重视就业创业课程,并聘请经验较为丰富的就业指导教师来进行授课,发挥其积极作用,将当前利于学生就业的信息及相关福利政策及时传递给学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校园活动来提高学生对就业以及创业的认识,在活动中融入更多就业、创业相关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根据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3)借助互联网开展多样化的就业教育。网络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一是高职院校应当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收集就业信息,及时将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到校园网站上,让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就业信息。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就业创业教育与网络结合的优势,达到就业创业教育的目的。二是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网络职业测评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就业相关知识,进而根据这些内容来对自身的专业生涯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3.加强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1)高职院校应当要以就业为导向,打造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是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校内为教师做指导,让教师了解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作情况,增强教师对社会上不同单位的进一步了解,提升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信息。二是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培训来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如校方有计划地派教师外出进修,或是邀请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更可以派教师去到国外进行深造,以此来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有效支持。(2)高职院校应当要将培养的重点主要放在年轻教师的身上,鼓励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攻读更多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站在就业的角度加强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要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动力,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改进工作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比如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晋升奖励等,让年轻教师有更大的动力。(3)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教师创造一定的条件,使其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任意转化,将二者有效结合到一起,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如派教师到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接触一线操作模式和流程,使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进而在展开教育教学管理、就业创业指导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和具体。
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评价学生时过于偏重其专业技能的考核,单一的评价模式给学生造成了一个错觉,容易使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单一的评价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一些学生专业成绩不如其他学生优秀,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较差,经常否定自己。这样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一般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故而在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丰富对学生的评价渠道,力求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新髙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加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各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此,高职院校应有侧重地进行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当前的高职院校应摒弃一味传授学生具体职业方面技能的教育方式,应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学习的专业大多偏向于操作性,对于一些人文艺术类的学科了解比较少。对此,高职院校应相应增加这些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接受到人文艺术的熏陶,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将来的人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2.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今天依旧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对目前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教育十分不利,其中的许多理念和方式都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若不及时加以改进,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应将新型的教育观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当前高职院校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才能得到大幅提高。及时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是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不断丰富评价的方式
当前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多侧重于其某一方面的成绩,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一局面尤其需要改善。对学生的评价只局限于学习成绩将无法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锻炼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宽评价的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地审视学生。例如除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可以将其体育活动、爱好特长等方面纳入考核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客观地评价学生,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正是符合教育的本质。
三、小结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注意采用更高效的管理方法及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有着多种特点,更适合高职院校。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造成了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变大,高职院校要寻求高效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在教学管理中培育出更多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谋求福利。
一、高职院校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的特点
(1)精细管理更规范化。
任何一所高职院校在管理发展上都要不断寻求适合自身的发展管理方式,高职院校管理更精细化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及未来走向更合理和相对规范稳定地管理学校,在学校内形成较为规范统一的管理体系。高职院校必须以更严谨、规范的心理实施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时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考虑。精细化管理将高职院校工作人员的工作分得更细致。这对院校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实施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让院校的管理更规范化,不仅有利于院校的管理,还会为高职院校日后发展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让高职院校的管理更细致,让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更仔细。
(2)精细化管理更系统化。
高职院校将管理分得更加细致,有利于学校更好地进行系统化统筹,将管理效果更优化。在高职院校管理中,既要将管理分得更细致,以方便教师或工作人员的管理,又要保证系统化管理。所以,由此可以看到精细化管理既保证了高职院校细致化地管理学校事务,又保证了整体系统化地进行统筹,能够从高职院校的整个发展前景进行规划管理。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注重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
(3)精细化管理更流程化。
所谓流程化,指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有步骤,能够按照步骤工作,这样具备一定的流程性,方便工作者有条不乱地实施管理。高职院校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时,需要注重管理的程序化,应该将教育管理分得更加细致,按照步骤分析、简化、改进、实施等一系列流程工作,管理时还应该注意院校内各个部门不同职责的统筹。所以,精细化管理使高职院校的管理更流程化,使学校的整体管理和细致管理紧密联合起来,实现完整无缝的管理连接。
(4)精细化管理更数据化。
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时,要注重实施效果,高职院校要想获得精细化管理效果,重要的依据就是数据。数据反馈的效果是衡量精细化管理模式实施效果的标准。所以,精细化管理使高职院校的管理更数据化,数据反馈的结果更有利于检测实施效果是否达标和起到作用。
(5)精细化管理更信息化。
现阶段,科学不断发展,整个社会都处于信息化阶段,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高职院校在管理方面实施更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操作系统。以信息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操作模式逐渐出现并且发展壮大。高职院校进行细致化管理时需要充分掌握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在管理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让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与高科技信息化技术接轨。
二、高职院校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充分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在管理上实施更细致的模式,高职院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时,要充分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指高职院校管理事物时,将其更具体化,更注重事情的细节,只有事情的细节处理好,才能保证学校整体管理水平上升一个层次。高职院校在管理上应该坚持精细化,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精心、细致地管理高职院校的各种事物,让管理更具体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在每一实施的步骤上都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应该将工作做到位,能够尽自己的职责。这也需要高职院校管理层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学校工作人员细心的工作态度,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足够细心的工作态度,才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才能逐渐把事情做得足够细致尽职。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是相对于整个学校说的,学校的人口和面积都是极其庞大的,我们实施管理时需要注重把事情的细节做好、做到位。在教学管理中严格要求自己,不能一笔带过,要将管理工作做到足够细致。所以,高职院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时要先充分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理念,这样更方便高职院校实施。
三、高职院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高职院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教师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实施,要想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很好地实施精细化管理,还需要教师采取正确措施。
(1)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育者实施任何措施时,都要牢记任何教育理念及管理措施都是为了更好地以学生为本,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人的身上,因此教育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实施教育措施时最根本的还是基于教育者和学生。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实施管理时要注重引导职工正确参与教育管理,充分发掘职工的内在潜质。
(2)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可以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构建系统化的日常教学工作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实施精细化管理时,需要有逻辑性的、系统化的管理机制,分清职工的工作,以整体性为前提培养职工良好的工作态度。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时候要充分划分出职工的工作内容及细节要求。根据学校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理念等规划管理学校职工。
(3)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提高教师及工作人员日常工作的精度。
高职院校实施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求精和细。精要求教育者和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追求精细,教师能够将教育工作实施得更精细,不断追求更好,工作者要注重在工作上精益求精。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规模在不断发展壮大,内部教育者和工作人员工作的细致程度更关系着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教育素养和教育知识,高职院校的工作者更要保证自身的工作质量和精细度。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管理层需要在探索中逐渐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从而更好地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及学生未来的发展作出贡献。实施的道路上必然充满挑战与困难,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勇于前进,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蒋秀英.精细化理论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11(11).
[2]李本松.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再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0(04).
[3]安波,彭国梁.论学校中的精细化管理[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
[4]刘诗雄,宋秀国.论学校精细化管理[J].中国教育学刊,2009(09).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彭晓兰(1964-),女,江西吉安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张海峰(1956-),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所长兼学报主编,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理论;童丰生(1966-),男,江西德兴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副主编,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教育改革立项课题“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与实践”(编号:JXJG-11-30-2),主持人:彭晓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26-0055-04
教学管理体制是教学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制度体系和运行方式的统称,其中包括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教学管理目标。也就是说,教学管理体制是指学校、院系、部门在教学管理方面的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形成最优化的教学过程,维持稳定高效的教学秩序,开展有效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监控、服务等工作,从而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院校全面推行,教学方法、形式和时空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教学管理体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缘由
众所周知,我国高职教育大规模发展的时间较短,内生性过程并不充分,高职院校大多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高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无法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事实上,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中的全面实施,高职院校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进入社会的“中心”,学校的生存环境和教学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决策、计划、组织、监控、协调、服务诸方面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1]。
然而,高职院校并未从教学管理体制层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制尚未真正形成。从理论源头上看,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尚未打破马克斯・韦伯于17世纪中期创立的理性官僚制的窠臼,环境“稳定”、任务“不变”、领导者“理性”是其三个假设前提;“封闭”的形态、“固化”的职能、“森严”的等级和“机械”的运行是其四个基本特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实质上就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执行的是指导性计划,履行的是“封闭式”的教学管理职能,这种教学管理体制虽然有其存在的历史依据与合理性,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三个假设前提”已经不复存在,面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实施,这种教学管理体制越来越暴露出自身的不适应。例如,面对以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就难以解决教学资源特别是实训场地和实习岗位的随机性、灵活性、易变性以及校外教学质量监控等问题。因此,无论是从理论层面上讲,还是从实践层面上看,创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都势在必行。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的依据
(一)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将世界看作无数系统的集合,认为世界的复杂性就在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世界的任何组成部分,就是研究相应的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科学理论认为,任何事物不仅自身是一个系统,同时又是外部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任何系统都遵循“结构功能相关律”――只有系统的结构合理,系统才能具有良好的功能,并且良好的功能需要合理的结构来保障。系统科学的研究起点是要认识系统的特点,把握系统的层次、结构和演化规律,而其根本目的则是通过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按照系统科学理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是一个开放系统。其教学管理体制创新不仅要改造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使之具有服务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功能,而且要厘清学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关系,对学校生存环境的变化进行研究,以便形成学校与环境之间的良好生态。因此,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体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的问题错综复杂,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代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是指教学管理人员依据教育教学规律,按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整个过程。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它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是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所谓教学管理科学化,就是为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教学管理观念、意识的转变,增强管理行为、创新管理手段以及管理体制的现代化,形成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新局面。要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一 教学管理观念的现代化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去指导管理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在新时期,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管理思想,是20世纪80年代从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管理思想应用到高等职业教育,且逐步完善其内涵,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水平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在学校教学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
1 以学生为本
(1)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创造,突出关爱,全方位育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校工作的总目标,视学生的发展为学校管理的生命线,为学生提供越来越满意的高质量服务,使学校的管理模式适应学生的意愿和社会的需要。在高职院校中实行学分制管理,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最好选择。
(2)必须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宗旨,树立科学管理教学工作的思想,以服务学生提高管理教学,以管理教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安排到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都必须为学生提供发展能力的平台;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也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在为学生办理事务时,为他们提供热情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
(3)激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学生配合教学管理,建立多种互动沟通渠道,对教学管理提意见、提建议,建立教学管理反馈系统,使教学管理更符合教学需要;其次,通过导师制,加强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指导力度,构建一个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行透彻分析的可操作体系,使学生深刻把握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学习力度、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加强高职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再次,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评价,评价的结果作为课程教学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参考,也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以教师为本
(1)教师与教学管理实现互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是学习环境的创意者、策划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掌握教学管理的主动权,必须处理好教师与教学管理的关系,因此必须明确教师是教学管理的重要责任者之一,同时也是教学管理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
(2)教学管理要从教师出发。第一,要为教师提供愉悦的教学环境,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师思想品德修养,强化师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第二,在教学评价方面要从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研、教改及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在教学的发展过程中进行动态评价,使评价结果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第三,培养普通高校毕业教师师范专业教育的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3)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参与教学管理。教师的职能不仅体现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参与教学管理是每位高校教师应尽的义务,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体验,鼓励教师提出切实可行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管理计划和政策,使教学管理过程日趋完善。
3 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能动性
首先,为充分发挥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应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采取进修、学习等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文化修养,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其次,教务管理工作应采取情感激励与竞争激励机制。情感激励作为一种非理性管理机制,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运用,能刺激教学管理人员原有思想情感的转化,激起人们内心的动力和热情,化消极为积极、化保守为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情感激励,如领导与下属、同志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良性情感互动,可形成稳定、愉悦、上进的工作氛围。同时要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管理队伍,只有存在危机感,存在竞争,人才能进步,高校才能发展。
二 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业务素质,较高学历层次、工作水平、管理能力,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开拓创新的专职教学管理队伍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保证,也是各校建设的目标。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现教学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充分肯定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地位与作用,改善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待遇。二是把教学管理人员的培养纳入学校师资培养计划,开展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在岗继续教育和培训。三是鼓励教学管理人员积极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参与教育类、管理类科研项目,提高学术理论水平与科研能力,发挥其将教学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的优势,及时提出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四是引入激励机制,开展教学管理评估和评奖工作,奖优罚劣,优上劣下,开展教学管理人员之间的岗位争优活动。
三 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
教学管理具有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评价等一系列职能,这些职能通过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作用于教学管理活动,因此,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教学管理职能的实现方式。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由以下七个机制整合而成:决策机制、实施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
要实现教学管理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一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程序,使决策机制顺畅合理。如建立教学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务处、督导室、系部、教研室等一系列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各自职责,合理分工,协调合作,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各项工作的流程图,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按部就班;二是要制订教学管理工作计划,保证各项管理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保障地进行,提高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沿着预定轨道有效推进;三是完善监督反馈机制,充分发挥督导室作用,不但“督导教学”而且“督导管理”,在教学工作的推进中实行动态调控,保证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从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操作程序、结果应用等方面,构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
四 教学管理手段的信息化
[关键词]示范性;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比较研究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从急速扩张期的负面影响中日趋走向成熟,无论是办学数量、还是办学规模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需要,又好又快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场涉及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革命”正在热火朝天地展开,高职院校进入了新一轮的质量发展期,“内涵发展、提升质量、办出特色”成为这一时期的根本任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发展与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两类人力资源,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长久以来,各类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有规划、有措施、有政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却常常被忽视。教学管理人员面向教学、面向学生,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校管理人员,队伍结构、数量、素质及能力等因素能否适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1]。
一、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的分布状况
江苏是教育大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了“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即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开展了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遴选工作。2010年,教育部在原百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江苏省内一些高职院校依靠雄厚的办学实力、准确的办学定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省级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引领了江苏省高职教育的发展。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2015年度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江苏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81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院校15所(占比18.5%),省级示范性院校20所(占比24.7%)、省级示范培育点5所(占比6.2%),省级以上示范性院校的占比为49.4%;本文将除此以外41所非省级以上示范性院校的普通高职院校定义为“成长型”高职院校,也占据半壁江山。
二、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成长型”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情况的调查分析为了了解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方面的建设情况,准确界定两者之间的差距,本研究的课题组开展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采集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中有关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并配合网络调查与个别访谈等形式,旨在进一步了解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现状。自2008年起,反映高职院校教学状况与整体管理水平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每年采集一次,能够反映出教学管理队伍的基本信息;经与各高职院校数据采集负责人的反复沟通,本研究获得江苏省16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基本数据,其中省级以上示范高职院校7所,“成长型”普通高职院校9所。
(二)调查结果与比较分析
1.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基本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7所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共配备教学管理人员322人,每校平均46人,学生总数62,780人,平均195名学生配备一名教学管理人员。其中,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务处)配备的教学管理人员77人,占所有教学管理人员的23.9%,平均每校11人左右,基本按9至13人配备。各二级学院与教学部门(包括分院、系、部一级)教学管理人员245人,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分院、系、部等教学部门,共计66个二级学院与教学部门,平均每个二级学院与教学部门配备的教学管理人员为3.7人。7所省级以上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基本情况的分类统计结果显示:(1)年龄结构方面,40-50岁与35岁以下人员占多数,分别占总人数的31.1%和32.6%;50岁以上人数仅占11.5%,且各校分布情况不同,相对于综合性或理工类高职院校而言,行业性或专业性较强的高职院校中此年龄段教学管理人员的人数较多,但艺术类高职院校有特殊性,教学管理队伍更趋向年轻化。(2)性别结构方面,男性占46%,女性占54%。就一般高职院校而言,女性教学管理人员占多数,但部分行业内高职院校如农业类院校,男性教学管理人员较多。(3)学历结构方面,本科学历人员占多数,达到了68.3%,硕士占23.9%,博士研究生和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较少,比例分别为3.5%和4.3%。(4)学位结构方面,硕士学位人员占多数,达了46.9%,学士学位人员次之,达到了39.1%,博士学位与无学位的比例较低,分别为3.1%和10.9%。(5)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人员达到了45.7%,其中以副高职称为主,主要分布在教学管理的领导岗位,中级职称比例35.7%,初级与未定级的比例分别为12.7%和5.9%。(6)教学管理工作年限方面,工作年限低于5年的18.9%,30年以上的仅0.6%,其余均分布在5-20年之间。
2.“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基本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9所“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共计214人,平均每校教学管理人员23.8人,平均每214个学生配备一名教学管理人员。其中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教务处)配备的教学管理人员67人,占到所有教学管理人员的31.3%,平均每校8人左右。各二级学院与教学部门(包括分院、系、部一级)教学管理人员147人,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分院、系、部等教学部门61个,平均每个二级学院与教学部门配备的教学管理人员为2.4人。9所“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基本情况的分类统计结果显示:(1)年龄结构方面,50岁以上人员占多数,高达30.8%,40-50岁及35岁以下分别占到总人数的25.7%和26.6%。(2)性别结构方面,男性占40.2%,女性占59.8%。(3)学历结构方面,本科学历人员占多数,达到了67.8%,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人员比例均不高,分别为2.3%和13.1%,而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偏高,达到了16.8%,其中有一所学校的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比例达到了32.3%。(4)学位结构方面,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人员占多数,分别到达了36.4%和29%,博士学位人员1.9%,比例较低,而无学位的比例高达32.7%。(5)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人员达到了33.2%,中级职称的比例为29.8%,初级与未定级的比例分别为19.2%和17.8%。(6)教学管理工作年限方面,工作年限低于5年的人员占19.6%,30年以上的占9.3%,其余均分布在5-20年之间。
三、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比较分析
第一,从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情况来看,“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数量远低于示范性高职院校,前者的学生与管理人员配比达到214:1,部分院校甚至高达294:1,超出示范性高职院校的195:1,说明前者的教学管理人员相对不足;“成长型”高职院校的校级教学管理人员比例高于示范性院校,前者配备于二级学院和教学部门的教学管理人员却相对不足,平均一个二级学院仅配备2-3名教学管理人员,部分高职院校的二级学院仅配备一名全面主持工作的院长(副院长)与一名教学秘书。
第二,从教学管理队伍结构来看,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层次较为分明,以35岁以下人数较多,35-50岁之间的中间力量也比较充足,50岁以上的人员占比较低,梯队分布较为合理;“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分布状态,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数最多,部分院校仍然留用60岁以上的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梯度不明显。另外,在性别结构上,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队伍中无明显的性别偏差;“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中性别偏差的比例较大,现有的教学管理人员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两者相差近20%。
第三,学历结构方面,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普遍较高,本研究统计的7所示范性和9所“成长型”高职院校中,分别有5所和4所高职院校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学管理人员,硕士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教学管理人员占多数;相比示范性高职院校,“成长型”高职院校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学管理人员较少,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学管理人员过多,其中一所高职院校此类人员的比例达到33%。
第四,学位结构与学历结构的情况较为相似,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示范性高职院校硕士学位以上的比例达到50%左右,教学管理队伍参加继续教育与学位提升的渠道较为畅通;“成长型”高职院校与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差距较大,无学位的比例高达32.7%。
第五,职称结构方面,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较高,职称结构呈现“倒金字塔”的状态,“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中初级和未定级的人员比例较高,占比37%,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相对偏小,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分布态势。
第六,教学管理工作年限方面,虽然“成长型”高职院校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较为相似,但是前者教学管理人员中30年以上工作经历的比例达到9.3%,远远超过了示范性高职院校。
综上说述,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与策划者,教学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尤其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背景下,教学管理队伍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改革的成败与效果。通过对比分析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基本情况,本研究总结出“成长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人数不足、队伍不壮、基层配备不足、结构不合理、适应性不强等,这些因素制约了“成长型”高职院校的发展与教育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