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社会建设问题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建设问题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社会建设问题

第1篇

1、我国社会保障的特殊性。保障制度的社会化需求是随着自然经济崩溃、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和工业化大生产的形成而兴起的,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更是出现在社会财富极大丰富、贫富分化、家庭解体、社会服务日趋强化的所谓后工业社会。我国还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的农业大国,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农村生产力落后,商品生产还不发达,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饥饿的威胁,社会财富远不充分。八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正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起步过程中提出来的,这就注定了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决不可能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达到社会公平目标的传统福利体制。而只能因地制宜,选择依据集体和民间力量,国家、集体和个人合作兴办保障事业的路子。这种官民双重性质的合作保障体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双重性质:传统福利保障体制把社会保障定义为国民收入的纯分配范畴,合作保障体制则着眼于分配和消费两个方面具有两重性。对国家和集体而言可以是一种分配关系;就个人方面来讲,则属于消费需要的一个重要部分,保障支出故然是个人的消费支出。(2)双重目标:即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社会保障虽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工程提出来,但只有在服从于提高经济效率,发展社会生产这个首要任务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成为现实。(3)双重功能:即一方面保证全体公民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同时满足一部分高收入居民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消费水平的要求。(4)双重运行机制:即指国家保证的一部分,政府根据需要和可能,通过社会救济等按需分配的形式定量配给;另一部分则以按劳分配的补充和个人消费的形式支出,以个人支付的多少确定享受保障的标准。(5)双重管理体制:国家保证的部分由国家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管理;而对其余部分则只限于规定一些工作原则,提出参考意思,热心服务,帮助实现科学化管理。据此我们可以给社会保障下这样的定义:由国家、集体、家庭或个人合作兴办,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再分配及个人消费支出,保证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公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且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它不仅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精神文明,有利于劳动力再生产和劳动效率的提高,更加重要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种手段,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社会保障制度的总体构想。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基础。建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必须与当前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相匹配,亦须考虑正在发展着的农村变革以及这场变革的未来,并与之相适应。鉴于我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手工劳动、分散经营、各方面条件相差悬殊等特点在短期内难以改观,以发展专业承包、社会服务、多层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业生产责任制形成亦能适应远期大规模农业生产社会化要求,既使从长期看,农村微型社区利益结构的基本格局不会有大的变化。与基本经济条件和社区利益关系紧密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必然以乡村为主的微型社区为中枢,社区保障资金的筹集主要由集体和个人分担,以社会保险为主体,不同社区规模不

一、体制有别、各具不同特色。从目前全国各地经济发达农村提供的试点方案看,一般都比较偏重于以基金为基础的收入保障,但若把视野从不足1%的经济发达乡村扩展到整个农村社会,收入保障恐怕不是方向。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掘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一般都有条件提供起码的生活保障(如教育、医疗等)。建立和推广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认真抓好试点,积极宣传鼓动,启发群众的认识水平和参加社会保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做扎实工作。对于某些特殊保障项目或保障对象(如优质对象、自然灾害等)可考虑更大范围、不同层次的社会化管理。条件具备的,可拿出全国性的或地区性统一措施和办法。这样,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总构造可大致概括为:服务为主,自行产生、微型社区组合,伴之某些特殊保障项目或保障对象不同层次、更大范围的社会化管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制。

3、不同地区社会保障体制的选择。我国农民村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方面条件差别明显。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必须注意各地区之间的差别,处理好各地区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地区策略:(1)就收入而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年人均收入在千元以上,低收入地区年人均收入则不足二百元。在保障体制的选择上,高收入地区农村应以收入保障为主,低收入地区农村则应重点发展以普及初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事业。(2)不同经济发展类型的地区(如苏南地区和温州地区),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利益分配结构上的差异,也会对保障制度的建立产生较大的影响。苏南以集体经济为主,实行按劳分配,集体经济实力雄厚,个人收入也较高且比较均衡,集体和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保障的承受能力,比较适于建立一种以集体为依托,集体和个人合作兴办的社会保障制度。温州地区家庭工业发展很快,自由市场活跃,个人手里有钱,但分布不均衡,集体经济相对薄弱。这就比较适应于建立一种以个人投保为主,政府予以适当补足的社会保险体制。在前一种情况下(苏南)还可考虑扩大社区统筹范围,后一种情况下则宜于较小范围的保障区域。(3)从行业构成上看,以工业为主的城市郊区等,一般收入较高,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应以收入保障为主,而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一般联系松散,收入不高,家庭保障起主要作用,社会保障宜于小范围的服务保障型。(4)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亦会使社会保障体制独具特色。在牧区,牲畜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物化(牲畜)资金投保在牧区得天独厚,一可以抵销货币贬值,二比货币资金增值要快,且牧民心理易于接受。此外,不同地区的民族、风俗、文化、气候等环境都可能特殊作用于社会保障制度。(5)从发展先后看,应该以富裕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突破口。高收入的经济发达农村,各方面条件比较齐备和成熟,可以摸索建立起一套接近理想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受其它特殊条件的影响和制约。通过试点实践找到有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一般的共性的原则和规律性,然后结合各个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的具体情况,由点及面,逐步推广,无疑是一种符合实际的、可行的辩证的选择,此其一。收入保障的关键是资金问题,比较而言服务保障更加复杂,服务保障的实施亦有更大的难度。比如,向农民提供最基本的教育、医疗服务,就必须有具备相应素质的、甚至是受到特殊训练的专业人才。这就非一日之功了。过去几十年,我们在农村大部分地区普遍建立起初级形态的义务教育和以乡村“赤脚医生”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医疗体系(目前已经削弱,有些地方基本不存在了)。我们以为是有许多可贵之处的。总之,服务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个较收入保障更加困难的长期的过程。因而,以富裕地区农村干部为突破口的另一面则指:收入保障制度的建立应该在条件具备的乡村先行一步,此其二。贫困地区应该在总结富裕地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项目由少到多,标准由低到高,逐步建立起适合自身特点的保障体制。

4、村本位好,还是乡本位好?所谓微型社区组合的社会保障体制,其实已经包含了不同规模的微型社区。村本位好,还是乡本位好,没有固定的标准,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宜乡则乡,宜村则村。一般来说,经济比较发达,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社区范围可以大一点;乡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社区范围亦可适当大些;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比较平衡,利益关系比较简单的乡可以考虑以乡为本位。反之,经济条件不好,人均收入低,以传统农业为主,村与村之间利益关系复杂的乡不宜以乡统筹。从保障类型看,收入保障利益关系复杂,统的范围不宜过大,相应地服务保障牵涉关系简单。从地区分布情况看,人口密集地区可考虑统的范围大一点;而边远山区,人口居住稀散,保障范围可以适当小一些。上述宜大宜小之间,错综复杂,仅仅提供了权衡利弊的方法。结合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状况和我们在试点工作中的体会,我们以为目前不宜提倡乡本位。其理由是:(1)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尚处在试点阶段,无论是理论上的准备,还是实践经验都不充分。乡级社区试点刚刚开始,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不宜盲目提倡以乡统筹。(2)目前全国各地的社会保障试点工作比较多的集中在经济发达农村,这些农村地区一般都处在经济结构变化的不稳定成长时期,经济发展的跳跃性和波动较大,各种利益关系变动频繁复杂,以乡为本位就多一层利益关系,这就给方案的设计和之后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3)以村统筹的试点探索工作抓得较早,关系简单,能动性大,且已经有了象“长源村”这样的成功典型。因而宣传和小范围推广村本位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条件基本具备。应该提倡、宣传和推广村级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乡级社区社会保障体制。

5、保障对象和保障范围的界定。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由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产生,且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定社区范围内保障制度一旦形成,该社区范围内全体公民都必须承认和接受,并具有公意强制性。所有户口在该社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均系社会保障对象,必须按规定加入保障组织,并享有获取规定的各项保障权利,承担相应的保障责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简单再生产条件,因而保障的范围只限于养老、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包括入托、入学、就业前职业教育和在职劳动者的各种技术培训)、优抚、救灾救济(含扶贫救济)、待业等保障项目。为满足部分居民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可考虑在合作保险项目下设立级差保险或补充保险。保障项目不宜统一定死,应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但要尽可能地避免单项上马(如单项养老保险等),只有多个项目并举,多种利益互相牵制,才可能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来关心并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使之充满生机和活力;保障标准的制定一定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起点稍低,留有充分余地,不统一划线;保障对象的范围应适当缩小,有条件再逐步放宽。如养老保险的年龄界限可考虑适当推后(如男65岁,女60岁),以减轻养老保险的压力;为了避免因不同社区之间保障水平差别而引起的人口不热向流动,还须规定在既定社区享受各种保险的必要劳动或居住年限。

6、保障基金的来源及其构成。西方福利国家主要通过课征所得税的形式筹集社会福利基金,实际上是一种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社会公共消费形式实现的收入均等化政策。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则从三个不同性质的来源产生:(1)通过国民收入分配渠道产生,以国家财政拨款形式,按照按需分配的原则实现的国家资助,属于社会消费范畴;(2)从集体利润中提留的税前列支部分,主要作为按劳分配的补充形式实现的部分集体消费;(3)超出收入领域的个人收入提成,隶属于个人生活消费性支出。前者主要用于支付社会统筹的部分保障项目,如自然灾害救济;区域性扶助等,社会保险项目,由财政支付的部分很小;从地区布局上看贫困地区社会保障基金主要由政府提供,富裕地区的社会保障金则以后两项资金来源为主,只有少量的乡级财政提留补充进出,基本属民办性质。贫困地区集体和个人无力参加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至多可以考虑补助包干形式;在已经建立或有能力建立以合作保险为主干的社会保障体制的经济发达或准发达地区农村,保障基金来源基本相似,只是基金构成上存在着差别。具体的基金构成一般地取决于各地的经济实力及其基本经济格局:从总体上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集体或个人支付的保障基金越多;从具体构成上看,集体力量雄厚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基金以集体支付为主(如苏南),家庭经济兴旺,个人富庶的地区,则以个人支付为主(如温州)。很显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基金构成模式,但基金来源渠道却是比较一致的;由于保障基金形成于不同层次的分配和消费领域,并不直接决定收入的变化和多寡,即使在同一社区范围内也不可能是明确一个基金构成比例,这种比例只能是一个取决于其它因素的经常变动的不确定关系,且这种关系必然是在社会财富分配关系的范围之外;社会保障基金的构成绝非自身的比例构成,而是它与社会财富的生产及其所占的份额的关系,也即它与整个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关系问题;由于社会保障基金是通过国家财政、集体提留和个人消费支出三条渠道联系生产和生活的,保

障基金的构成问题也就相应地转化为与上述三方面挂钩的问题。

7、保障基金提成比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承受度。合理适度是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关键,也是公平和效率的结点。社会保障合理适度的关键又在于保障基金总规模。控制保障基金总规模的最佳途径莫过于确定各项保障基金提取的比率。国家参与的部分是通过财政支出实现的,故需在当年财政收入中提取相应比率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集体提留的保障基金可分别按集体当年的总产值、总收入、纯收入、企业总收入、企业税后总利润等多种项目提成。由于农业主要是分散经营的,集体并不直接掌握,集体提成保障基金的对象只能限于集体经营的部分,如集体经营的工、商、服务等企业。一般来说,在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同产业、不同行业及生产不同产品的企业之间的机会均等利润是基本相等的,按产值和按利润提成也应该是基本相当的,但目前我国乡镇集体企业没有统一的经营帐目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企业在各方面(包括收入分配)都有较充分的自,企业利润指标的口径又很不一致,按利润提成虽然比较合理,但确实很困难。集体保留部分最好按企业的总收入提成,对个别经营情况不好,提成确有困难的企业,可以考虑适当调整,灵活掌握提成比率;个人支出的部分亦需要按比例提取,即按加入保障的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多少提成。在现实生活中,要准确地统计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多少,也是很困难的,但结合其实际收入状况,大致估计出当事人所属收入档次则不难。因而,个人收入的提成办法最好莫过于把社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按收入划分为若干档次,然后确定不同收入档次交纳保障金标准。益阳市金花湖乡把劳动年龄人口按所在家庭人均收入多少及其分布状况划分为五个等级,依次确定五个等级月人均交纳保障金的批准分别为1元、2元、3元、4元、5元。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比较理想、又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到底提成多少比较适度?也即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有多大?此乃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正确处理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这一量的关系的内涵,具体指:(1)国家、集体和个人的承受度,即乡财政、企业总收入和个人收入中可以用于保障支出的份额。国家加入社会保障的部分资金下拨乡财政统一支付,乡财政提成比根据现阶段财政每年实际用于各项社会保障的开支、机动财力、财力来源和结构变动,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确定,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可控制在10—15%左右,发挥必要的补充作用;集体经济承受度的大小,一般依据集体实际用于社会保障的各项支出情况、集体积累及经济结余多少,按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原则认定合理支出规模,然后确定其在企业总收入中提成的最优比率。从目前农村试点情况看,按1%上下比率提取比较合理,相当于按企业利润提成5%左右(企业正常利润率一般在20%左右)。由于不同企业的利益差别,实际执行过程中,可以考虑按企业经营情况好坏和承包条件适当予以调整;个人承受度主要根据个人所在家庭经济状况、收入结余和各项传统保障(如婚丧嫁娶开支、迷信活动花费、请客送礼支出等)支出的部分可诱导开支确认。一般收入在贫困线(年人均收入300元)以上的农村居民开始具备一定的承受能力,收入越高,承受度越大。根据我们实地调查的情况,可按个人收入多少分别提取2—5%的保障金。(2)国民经济总体承度,即国民收入总额中可能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份额。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支出一般都占到国民收入总额的25—30%,有些国家甚至高达40—50%(如英国)。借高额所得税维持的庞大保障开支,抑制了私人投资,促使财富分散和资本外流,导致经济萎缩。可见,从宏观上保证适度的保障开支至关重要。结合我国农村实际的保障支出、经济状况和用于传统保障形态的可导向性支出等主要方面的情况,并考虑到留有较充分的余地,将社会保障支出的总规模控制在农民纯收入总额的5—10%左右比较适宜。(3)结构效果。主要指参加社会保障的各方保障支出多少及其构成所导致的多种利益关系的比较和选择。很显然,国家投资越多,更有利于调动集体积极性,提高个人满意程度,社会保障会更有吸引力。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主要依靠集体和个人,国家参与的力量微弱,是民办公助的,这就需要周密细致和经济地考虑好各项基金的构成问题,既使国家少花钱,同时能使集体和个人的投资热情和能动性得以较充分地发挥。这个问题在不同富裕强度和不同经济类型地区表现非常突出;贫困地区主要依据财政拿钱开展社会保障,比较易于接受;富裕地区国家投资少,主要依据群众的自觉需要。集体发达的苏南地区,主要依靠集体投资,很容易模仿城市传统的大包揽福利体制,需要引导个人投资,发展保险型社会保障体制;家庭工业繁荣的温州,国家投资的可能性少,集体缺乏实力,单纯依靠个人投资自保,无异于金融保险。这类地区社会保障如何开展,已经成为经济发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实难题。我们以为从家庭企业收入和其它个人收入中适量征收部分“地方税”或“管理费”工“集体提留”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就可以把一部分收入从个人手里转移到集体手里,集体再投资兴办社会保障事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同时可改变单纯的利益结构,使社会保障体制得以成立。这种办法着眼于利益结构的调整与重新构造,又不侵犯利益主体,相对于“储蓄保险模式”是否更符合科学?

上述思想的要意就是各项保障基金来源与当年现金收入直接挂钩,并使各项保障基金来源实现了按一定比率提成。这就区别于先确定各项目保障标准,然后考虑协调各种变动关系的通常做法,而是先按需要和可能确定保障基金来源和固定比率,然后定项目和支付水平,从而避开了物价等因素变动的直接冲击;由于各项提成比率化,使得各项支出及相应地总支出规模相对稳定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不至于出现社会保障“超负荷”现象;随着各项收入增长,水涨船高,保障基金增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且能有充分的回旋余地。

8、储备积累和现收现支——两种基金运行机制的比较。储备积累,亦称预先提留。即指同代人自筹保障金。年老前逐年交纳保险费,年老后领取养老金。现收现支,指以征税和集资方式建立基金,几代人交善负担,这一代人交纳的保障金除自己享受医疗、教育等部分外,余者主要用于上一代年老者。两种机制在具体运用中各显其利弊。采取现提现付方式,按当年物价水平的保障基金支付总额核算,及时调整提成比率,能够保持收支平衡,也就避免了和物价、利息等指标挂钩的困难。但由于经济发展的经常性波动,保障基金提成比率需要不断地调整,不甚繁琐;一旦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萎缩,人口老化等问题出现,势必提高各项收入提成比率,大幅度增加保障基金规模,不仅影响人民生活,而且导致超过国民经济承受能力的保障负荷,妨碍社会经济发展。储备积累方式的特点是在事先预测的基础上,制定收费标准,贮存将来足以支付的资金,收入高的时候提成也多。在这期间还可用这笔资金投资生息,运用得好,比较易于应付经济波动的影响和保障金开支一时膨胀的局面。但是,储备积累方式过份依赖预测,直接与非生产性的价值指标(如物价、利息、利润)挂钩,风险性大。一旦出现通货膨胀,将会造成积累基金不足,收支失衡。欧美国家现行基础养老金制度一般采取现提现付方式。日本原为储备积累方式,无法预见的社会变动,和实际的经济困难,导致日本政府的养老金储备几乎亏空,迫使其对既定保障基金运行模式进行反审,并作出新的选择。我国通过各种渠道,以多种非正规名目支出的保障金一向也是现收现支,量入为出。这次岳阳会议,集中反映出各地在建立社区型、保险型、基金型基层社会保障体制的理论研究和试点实践中取得的新成果,提出一批比较成功的试点方案。这些方案中提出和实施较早的“长源村级社会保障模式”基本上是现收现付型;“温州市栂头镇养老储蓄保险方案”属于比较完全的储蓄积累型,相对于金融保险有更高的期望利益值,因而对投保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益阳市金花湖乡级社会保障方案”的设计,坚持以收定积的原则,保障基金的发放与保障金的来源挂钩,基本保障金和永久性保障金的统一,举利避害,取长补短,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亦为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管理提供了又一种新的有益的选择

9、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关系的协调。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保障的重心已经由家庭转向社会。家庭保障的作用将逐步减退,社会的保障作用逐步加强。同时必须看到,这种转化作为一个过程将是长期的、漫长的,在这一过程中,家庭保障功能将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并逐步走向制度化:一方面,由于受既定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社会保障范围较窄,标准偏低,实际上还不可能完全起到保障的作用;另一方面,家庭保障的某些功能(如精神保障、家庭服务等)事实上难于被取代,这就注定了传统家庭保障功能在现有保障制度体系中的特殊作用:①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和初始的结合利益层次,是其成员最直接的利益体现和责任承担者,无疑负有最直接的各项保障责任。②家庭利益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或遇其它方面困难,除社会可能提供的资助以外,家庭自身是最首要和最基本的依靠力量。③老人生活赡养照料是子女及其家庭保障功能的基本方面,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老人必须受到尊重,并享受同等的生活待遇;凡与子女分居的老人生活,应相当于所在乡村五保户的供养标准,其保超过养老金基数的部分,规定由子女负担补差。④家庭保障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对各项社会保障起重要补充作用。继续发挥我国家庭、亲友和邻里间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⑤对不履行家庭保障义务者按有关立法和社区公意性强制措施办理。⑥加强家庭保障、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联系与配合。逐步提高家庭自我保障的能力。

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必将使家庭保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使之成为新型社会保障体制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社会保障和家庭保障的有机结合。

第2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信息化;思路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3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6116)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工作思路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5日

一、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机关提高行政能力、提高服务效率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劳动保障部门增强管理手段、提高办事效率。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保障宏观决策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提供政策参数,为科学地进行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劳动保障服务功能的需要。通过劳动保障信息网络,搭建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将劳动保障业务向基层延伸,依托街道(社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为劳动者提供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等服务。

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建设的要求

2011年6月,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突出社会保障一卡通这一重点;加强各业务领域之间、业务与技术之间的融合;推动管理服务对象以城镇职工为主向全体城乡居民转变,系统建设以本地为主向全国联网协同转变,系统功能从支持经办为主向全面支持经办、服务、监督、决策转变;实现服务人群、业务领域、系统功能、网络结点的全覆盖,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再上新的台阶。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未来几年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关键是在“广、高、融、深、通”五个字上下功夫。“广”是要在业务、人群、网络方面进一步拓展系统应用范围;“高”是要根据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开展跨地区业务的需要,进一步将数据向高层级集中部署,形成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统筹管理业务信息的分布格局;“融”是要突出各应用系统在业务之间、区域之间、与外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深”是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实效,着力发掘其在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实用价值;“通”是要按照全面发卡、广泛用卡、创新卡管理应用模式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一卡通”目标任务。

2011年8月,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沧州召开,会上张瑞书明确提出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保证重点政策落实为主线,以推进社会“一卡通”为重点,集中建设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一网络平台,集中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赢得“十二五”信息化工作的“开门红”。

三、秦皇岛市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自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基本建成了网络基础平台,实现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县(市、区)、街道社区的网络连接;二是创造性地建成基于SOA架构的信息交换平台,在不打破原有业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系统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三是率先在全省开展社会保障卡应用工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进程。

相比来说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数据中心在全市集中、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差距,社会保险各险种、劳动就业等业务还分别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区县相关数据尚未集中;二是网络系统横向上与政府、公安、工商、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连接还需要扩展,网络安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三是应用系统建设在切实实现“统收分支”业务流程方面,在符合部省三层系统架构要求方面,在信息与基金安全防护方面,在社会保障卡应用方面,在基金监管方面,在对新出台政策及管理要求的支持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决策支持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现有应用系统无法满足管理及业务经办需求,已成为工作开展的瓶颈,迫切需要解决。

四、秦皇岛市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思路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趋势,按照国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要求,参照省内外先进经验,结合秦皇岛市社会保险管理、业务经办及公共服务实际需求,提出如下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研究思路:

(一)一体化建设思想。整合建立秦皇岛市一体化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单位基本信息和个人基本信息为一体化数据库中的基本信息,通过社会保险各险种的业务整合、数据共享,实现联动协同管理。1、管理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全过程、动态化的管理思路;以“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惠泽一生”为核心。2、服务一体化。提供一站式的统一征缴平台;提供一门式网上服务,实现全业务的统一办理、统一核算和统一稽查;开展多元化的便捷服务;建立覆盖市、区县、乡镇、社区的服务体系。3、技术一体化、数据资源一体化;人员“一人一档”、单位“一户一档”;信息流、资金流和档案流三位一体;应用实现一体化;融合社会保险各险种各类应用;支持市、区县、乡镇、社区各项业务;平台设计一体化。

(二)业务流程梳理与优化。根据国家、省、市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等相关政策要求,结合秦皇岛市机构设置整合实际情况,需要对现有业务经办流程进行梳理并进行优化。原社会保险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经办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实现 “一体化整合”势必对原来的经办方式、业务流程形成冲击。原来的信息孤岛如何有机地联合起来,不仅要建立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保证数据统一入口,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和数据关联,相关的业务环节要能够通过业务流程互动起来。

(三)数据中心整合建设。按照部省金保工程有关规范、标准和要求,在建设金保工程统一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坚持“同人、同城、同库”的建设目标,根据社会保险、劳动就业、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整合方案,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整合工作,实现全市主机、网络、数据、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化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统一,实现集中管理和应用。加快推进市级数据中心与各部门、各业务经办机构的联网工作,加快向县区、街道、社区、乡镇及农村的延伸工作,确保实现各级经办机构间的网络有效连通,为拓展联网应用,实现异地业务经办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社会保障卡应用。社会保障卡发行与管理是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秦皇岛市需要根据部省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规范、标准和要求,制定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方案,争取财政支持、寻求市场运作与合作筹集资金,建立社会保障卡管理中心,制定社会保障卡管理与服务业务流程,从医疗保险业务入手逐步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就业服务、人事人才等领域扩展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实现与社会保险、就业服务、人事人才等业务的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保障卡跨业务、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应用,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基础信息统一入口。

主要参考文献:

第3篇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农村中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

(一)刑事案件呈高发态势

1.侵财性犯罪层出不穷。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逐渐加剧,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增加。一部分农村青壮年由于无技术特长,在日常生活中又受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往往为了个人享乐铤而走险。以2014年度为例,郯城县检察院共办理“两抢一盗”、诈骗、敲诈勒索等侵财性犯罪案件93件165人,其中有约三分之二发生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特别是抢劫案件,绝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偏远地带或城乡结合部。如犯罪嫌疑人田某伙同他人就曾在该县李庄镇边缘的乡村公路上抢劫作案7起,抢劫过往行人多名,因此处远离村庄,屡屡得手,累计抢得财物价值7200余元。又如犯罪嫌疑人胡某、方某伙同他人以介绍对象为名,诈骗该县泉源乡某村大龄青年李某现金1万元,也是利用了偏远农村村民纯朴老实的特点和寻妻心切的心理,自己不用出力,只是略施小计就创造出较多的“财富”。

2.破坏生产型犯罪屡屡发生。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下,部分人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不择手段,不惜与破坏生产、生活资源来赚钱。以2014年度为例,郯城县检察院共办理毁坏公私财物、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用农用地、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案件19件32人,其中有三分之二发生在农村或犯罪主体是农民。如犯罪嫌疑人陈某未办理手续即非法占用耕地7729.6平方米和不可耕用地15917平方米,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其他诸如盗窃耕牛、盗窃农村变压器及变电设施等犯罪更是不胜枚举。

3.安全生产方面犯罪经常出现。

安全生产我们一直常抓不懈,特别近几年来安全事故频发,更应引起重视。可仍然有人为了牟利,不惜以破坏安全生产为代价。以2014年度为例,郯城县检察院共办理非法制造爆炸物、私藏枪支、放火、破坏公共通信设施、破坏电力设备等犯罪案件18件20人,除私藏枪支1件1人、破坏公共通信设施犯罪中的1件2人外,其他案件全部发生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农民利用原始技术,私产烟花鞭竹以牟利,更是给安全生产造成了隐患。如犯罪嫌疑人刘某,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伙同他人生产鞭炮8300余盘,用去烟火药达70公斤,给安全生产留下了极大隐患。

4.痞霸犯罪居高不下。

受农村封建思想影响,再加上农村普法教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到位,一直以来,部分人老爱用所谓的“拳头”解决问题,以至于痞霸犯罪数量不减反增。以2014年度为例,郯城县检察院共办理寻衅滋事案件45件64人,聚众斗殴案件2件7人,故意伤害案件36件37人,其中绝大部分案件发生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如犯罪嫌疑人王某、林某雷在该县马头镇逢集时,公开索要“地皮费”,将在此帮别人卖东西的朱俊亮刺伤。除此之外,所谓的村霸、建筑霸以及因琐事即双双互殴的案件极多,数量之大,令人不能不怵目惊心。

5.未成年人犯罪及针对留守青少年的犯罪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解放,越来越多父母外出打工,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监管成为现实难题,从而导致农村青少年犯罪问题和侵害留守青少年的犯罪突出。2014年郯城县检察院共办理未成年人犯罪22件34人,发案率较2013年有所上升,如丁某、杨再某8人抢劫案,截至被移送法院时年龄最大的只有19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另外针对留守青少年特别是针对女性留守青少年的犯罪也有8件9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案件居高不下

1.邻里纠纷申诉仍然较多。

中国的国情、文化、环境决定了邻里纠纷一直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其主要表现形式主要为土地、房屋、通风、采光等相邻权的利益冲突。以2014年为例,郯城县检察院共办理民事行政案件7件,其中有2件是相邻权纠纷案件,1件是邻里房屋纠纷案件,1件是要求确权排除妨碍案件。

2.经济纠纷申诉有所增长。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经济纠纷出现较多,相应的经济纠纷申诉也较多。以2014年为例,郯城县检察院共办理民事行政案件7件,其中经济纠纷申诉4件,占到所有申诉案件的约60%。

3.利益调整过程中纠纷不断出现。

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不断地进行调整与磨合,纠纷也随之而来,如农村集体的土地、林木等承包事宜以及村办企业的改制,有的当时未签合同,有的虽然签了合同,但约定不够明确具体,以致部分农村出现了村委换届即转包,根本不考虑承包户的长远效益的现象。该县花园乡某村村民王某等3人就是因林木承包未到期,而村委却要解除合同转包他人一事,村委要求其履行承包合同。

(三)职务犯罪案件时有发生

1.贪污贿赂案件仍有发生。

尽管近几年随着法制宣传的深入,农村基层组织人员贪污贿赂案件发案率有所降低,但仍占有一定比例。如2014年郯城县检察院查办的该县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某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马某就涉嫌受贿、贪污、等多项罪名。

2.不作为、滥作为案件频仍。

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在协助上级乡镇党委政府执行工作任务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然采取一些粗暴的方式来完成工作任务。如在协助计生部门执行计划生育任务时,往往采取打骂、关禁闭、“办学习班”等方式,侵犯了群众的合法权益,严重的还构成非法拘禁等犯罪。2014年郯城县检察院法渎职侵权部门查办的非法拘禁案件中,有2人系村支书、村主任等基层组织人员。

二、问题成因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农村地区普法教育不成功。

如在调阅有关讯问笔录时,多名犯罪嫌疑人特别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都有类似的表述:我又没杀人,抢的钱又不多,有些还没抢成,应该没什么大罪。一些寻衅滋事犯罪嫌疑人也辩解:不就是打了几次架么,有什么大不了的,怎么还用得着逮我,农村还不是都这样。一些家属也表示:我们能不能以退赔等方式换取少判几年刑。可见,在农村,法制观念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普法教育不算成功。

2.农村的平安建设仍不到位。

尽管近几年该县大搞“平安郯城”建设,一些农村也购置了相应的设施,普遍建立了巡逻制度,形成了治安防护体系。但在偏远农村,特别是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农村,由于财力所限,外出打工人员多,难以真正做到建立治安防护体系,特别是远离村庄的田边地头、路口,属于所谓的“三不管”地带,更是无法顾及。

3.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未能完全发挥作用。

部分农村,尽管建立了调解机构,但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如邻里纠纷,完全可以通过农村基层组织的劝说、调解,平息矛盾纠纷。但现实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怕得罪人,不愿去做这项工作,以民事纠纷愈演愈烈,甚至发展为刑事案件。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仅提以下建议及对策:

1.借力新农村建设。

不仅要注重农村经济建设,同时要强化农村文化、法制建设,加大对农村留守青少年和辍学未成年人的监管力度,正确引导他们。作为检察机关,要强化法律宣传,积极参与综合治理,继续在农村对各年龄阶段人员进行法制宣传,法制宣传进村入社,提高群众法制意识,促进农村懂法、守法观念的形成,减少农村犯罪,维护农村社会治安。

2.立足检察职能,严厉打击影响农村和谐的犯罪,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围绕新农村建设,严厉打击破坏农村稳定的各类刑事犯罪,特别要严肃查处侵犯农民民利和经济利益的职务犯罪案件,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职务犯罪打击和预防体系,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3.全力化解矛盾,注重纠纷调解,创造农村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第4篇

【关键词】社会保障 金保工程 困难 对策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

2003年12月,原劳动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金保工程统一建设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金保工程的意见》等文件,明确统一建设金保工程的各项任务和要求,确定了一批金保工程建设示范城市。金保工程起步建设于2004年,2005年在全国掀起热潮。2011年4月1日,阜阳市金保工程省统一软件正式上线运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3年12月1日,安徽金保工程统一软件在全市范围全面上线运行。

至2010年12月30日,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和巡视员到阜阳市检查督促金保工程建设情况起。2011年1月5日,阜阳市人力资源和保障局随着金保工程的进程以“金保工程建设简报第x期”的形式公布建设进度和内容。共20期,至阜阳市各县区省金保工程软件上线运行结束。公布了各县区社保卡发放的情况后,以一期“关于社会保障卡建设工作情况的通报(2013年11月28日)”结束。至今,关于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的后续工作未有跟进。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保险业务中的各个项目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金保工程是国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实现对公民社会保障信息的动态管理的项目。然而作为一个新事物,其建立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本文通过对阜阳市社会保障金保工程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浅析,为金保工程的完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市的金保工程能为民众和政府带来真正的便利。

(三)概念界定

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2.金保工程。金保工程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实现了五险业务信息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目标是实现对劳动者“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

3.两者之间的关系。金宝工程软件是参保者查询个人社会保障业务信息的平台,政府社会保障业务流程以金保软件呈现。金保软件是参保者和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联系的媒介。

二、阜阳市社会保障金宝工程实施情况

(一)阜阳市金保工程全部上线

2011年4月1日,阜阳市金保工程省统一软件正式上线运行。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3年12月1日,安徽金保工程统一软件在全市范围全面上线运行。

(二)社会保险信息数据共享

各用人单位办理劳动保障事务可更多依托网络,实行网上申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自由职业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的个人缴费,可通过就近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轻松实现;劳动者失业后,有关信息可直接传递到居住地的街道与社区,街道、社区就业保障服务平台就能及时按规定发放失业保险金,开展就业服务;求职者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查询附近就业信息;政府各职能部门也可依托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网络,为辖区居民提供相关服务。此外,金保工程全面上线也为社保卡的发放推广奠定了基础,通过金保工程与社保卡的对接,今后市民手拿一张社保卡就可以办理大部分社会保障业务。

三、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金保工程建设软硬件环境基础较差,起步晚,经验不足

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检查督促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时对于技术人员不到位问题,推荐由东软公司负责解决。在金保工程软件全市上线运行后,软件使用人员由各社保部门自行协商抽调人员。

(二)阜阳市各区、县社会保险政策的差异

阜阳市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社会保险政策方面也有所差别。如阜阳市各县区都实行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但缴费和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政府各有差别,而金保工程设计的业务标准和流程过于先进和理想化,各地城乡养老保险并轨仍处于探索期,金保工程无法在短期内顺应改变,就无法正常的处理业务。

(三)人口众多,参保人员社保数据整合急需加强

阜阳市占地9775平方公里,至2013年全市户籍人口有1039万。是安徽省人口最多的市。这就导致了无论是信息收集还是信息录入都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金保工程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金保工程需要数据才能发挥其作用,尤其对于跨地区跨单位转移社会保险的人员,没有数据的集中统一,就无法准确快捷的整算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新型农保、基层平台等系统分别建设,每个数据固定在各个业务系统当中,导致信息分割。业务分散。

(四)金保工程的一卡通政策,限于全省通用,对广大的新生代农民工吸引力小

阜阳市不仅是人口大市,还是劳动力输入大市。我省的东软金保工程软件是全省通用,不同的省各使用的软件不同,社保信息更不共享,对于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强,与过去的农民工相比,更追求自由的环境。金保工程难以直接解决跨省地区转移,尤其是异地就业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吸引力小。

(五)信息安全

金保工程需要网络工程的支撑。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使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存在信息安全的问题。尤其是在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专业的计算机人才缺乏,网络覆盖水平低,信息安全度就更低,因此会出现骗保、社保金被冒领等问题。

(六)资金不足

金保软件运行后,还要进行日常网络维护、设备维修、网费租金、人员培训等资金。而很多地区,金保工程的建设,声势大于行动。在省机构指导阜阳市金保工程建设时,对于这方面也只是建议市政府在人员编制问题、财政经费上给予进一步的帮助和支持。具体如何支持,支付比例,没有明确说明。这也就导致政府在使用财政时,更倾向将财政使用于提高政绩,对金保工程投入不足。

四、完善阜阳市社会保障金保工程的对策

(一)培训一批专业的软件使用的社保人员,与软件开发商及时保持密切联系

放宽社保经办机构公事业人员招聘的条件,给予计算机等通用软件专业人员一定优惠政策。加强相关社保部门人员的技能培训,培训出即熟知社保经办业务流程又懂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公职人员。同时在东软软件出现bug等问题时,及时供应商联系,在软件开发商修复或更新软件时,经办机构也要及时更新。

(二)调整和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各经办部门的业务联系

具体经办业务要具体对待。对于阜阳市每个县区在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方面的细微差别要谨慎对待,尤其在养老保险这一块,经济较发达的乡镇企业的补贴在统筹保险金时都要做到详细的说明。全市各县区的经办机构和社保部门都要有密切的业务联系,在统筹账户基金这一块,有不同的政策要详细的公布。

(三)重视数据化管理,切实做好信息一体化建设,做好社保数据共享工作

由于阜阳市人口众多,在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需要很多的信息。每个部门都进行一次数据的收集、录入、不仅存在准确度的难题,还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专门的人员收集参保人的信息,集中更新参保人信息,在具体经办参保人各项社会保险业务时,直接调取数据。既有利于提高效率,还提高了准确度。

(四)完善跨地区协作,方便省内跨地市、跨省的社保关系转移

国家政策一直在推行全民医保、全民养老等全民社保。农民工在我国劳动力群体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为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阜阳市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市,可以与接收大省签订新生代农民工参保问题进行协商。积极保障农民工公平享有社会保险的权利。

(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社会保险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有限的规范着社保领域的信息安全。但互联网是个信息开放的平台,受利益的趋势,总有一些不法分子想要不劳而获。这不仅需要加强东软软件开发商从技术上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六)财政支持

通过近年来社保领域的发展,民众对社会保障的认识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以及我国在社会保险的探索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财政对社会保障支持的比重也越来越重,有些地区甚至将社会保险费用独立列出财政预算。这也就需要财政对金保工程的投入进一步扩大。人力资源部是一个负责混合型的部门,这也更有利从财政、金融等多个部门筹集社保经办费用。经办机构要优化费用来源渠道。

参考文献

[1]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胡音.金保工程建设中的难点和对策[J].中国劳动保障,2009.06.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基金;信息建设;系统管理;信息;保险

1南陵县社保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保险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成为了工作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管理手段,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组织指导。目前各地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在网络互连、系统整合时难度很大,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浪费现象比较普遍,系统整体投资利用率很低。

2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规划要点

为了满足逐渐深化改革中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赋予系统建设的新要求,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在确保信息系统发展能够满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九五”规划要点,其中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如下: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险统计管理系统》,建设数据库,提高分析预测和决策水平;统一基层数据采集指标分类体系、标准和规范,完成统一版本软件开发工作;规范医疗保险业务流程,做好需求分析,建立统一的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和信息交换标准,开展主题模式统一软件的开发工作。

3加强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的对策

为了响应国家关于劳动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针对南陵县目前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的运营现状,提出以下对策:

3.1人才保障

根据对全国社保行业的调查,目前全国社保行业最突出的问题恰恰是计算机人才特别是既懂计算机又有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极其匮乏。这也是社保行业计算机应用水平落后于其他行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当把发现、培养和关心、用好复合型人才放在系统建设和管理的第一位。特别是现在,他能根据社保政策变化和业务发展,对开发的业务管理系统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能自己动手开发应用程序,解决实际问题,显示了复合型人才在社保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事实上,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磨炼而成的。系统开发建设的过程是人才最好的锻炼过程,也是发现人才、培训队伍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关心和爱护、用好这些人才,给他们以充分信任和理解,给他们压担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使其放开手脚,充分施展才能。在系统建设和管理中,如果我们不为优秀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去主动关心、信任他们,使他们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引进的、自己发现的和培养的人才就会有流失之虞,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事实。

3.2信息“一体化“建设

开发“一体化”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系统,我国社会保险种类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个方面,在系统开发方面要实现“五险合一”的功能,形成积极管理、业务经办、宏观决策、公共服务四大功能为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信息管理系统更加标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3.3创建优质资源信息库

首先,针对普遍存在的信息库不准确的现象,应该开展全面的彻底的数据库整治工作,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清理和校对,对缺失信息进行补充。其次,加强信息库的数据标准化管理,数据的标准化和统一是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的前提,只有数据统一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才能不同地区,不同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最后,系统安全应是系统管理的重中之重。第一,应当在全行业人员中树立“数据是社保信息系统的生命,是社保行业的生命”的观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有效的措施、得力的手段确保社保各项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完整性。第二,定期备份和将备份的数据保存在绝对可靠的地方,是一项必须坚持的制度。制定相关的数据安全应急保障方案,以便出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第三,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坚决杜绝人为破坏的因素。

3.4基金管理安全

自从各行业采用计算机技术管理业务以来,计算机犯罪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像银行等管钱的行业,手段之高,数额之大,是过去根本不可能出现的。社保行业在管理基金上与银行的性质类似,因此防患于未然,显得特别重要。应当在系统开发和管理中强化对基金管理的安全措施。应当创造条件,在系统建设中实现技术与业务分离,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为基金安全创造“硬件”条件;其次要特别加强对计算机技术人员和基金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配备思想品德好、业务素质高、奉献精神强的人员到这些岗位。第三,要在系统中设立好管理权限,严格规范系统的分级管理。第四,要经常和定期检查系统基金管理各个岗位和环节的工作。

3.5对客户机的配备,应当逐步进行,共享为主

在配机中,一定要按业务需求进行共享设置,应当把档次较高、性能较好的机器配备给关键业务部门,如征缴、财务等部门。实际上在系统建设中,有些人由于对信息共享的认识不够,还是按照过去思维模式,认为配机是一种待遇,似乎系统没有给他配机就是降低了他的身份,给人人配机的结果必然造成机器资源的浪费。所以,社保系统建设一定要坚持按业务环节需求配机,而不应该按职务去配机,包括系统需要的打印机等设备都应当坚持这个原则。为了更好地发挥机器的功能和效率,还应当在系统建设时考虑办公场所与社保业务适应问题。应当采取大厅式布局,这样既方便参保者办理业务,又能为各种设备共享创造条件。

4充分发挥内部网络作用,实现网上信息交流

社保部门目前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大都采用服务器/客户机和以太网,加上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功能非常强,因此,在开发征缴、拨付和财务管理业务处理程序的同时,还应当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开发无纸化办公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流。我县社保信息系统在运行后,我们根据自身网络功能强大的情况,边学边干,从1998年起根据业务需要开发了“业务助理”网站,主要是将社会保险业务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各险种的一些理论知识等构成网站,提供给大家使用Windows浏览器学习和参考。有一段时间还将每月的工作安排、单位内部文件的传阅也在网上。同时我们还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网站下载纳入其中,并根据时事政治和当前中心工作,及时将网上的新闻提供到网上大家浏览,网站内容非常丰富,局机关和县经办中心的业务人员可以随时在联网机器上阅读。我们还根据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政府上网工程”的要求,从内部网站的内容中精选出一些内容建设了我县社保部门的政府网页。建设社保内部网站,可以为今后社保部门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为广大参保者服务的网站积累经验。

5加强培训,着力提高社保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社保行业建设信息系统的目的是更好、更快、更有效地为参保者服务,信息系统只是智能化的管理手段,而要实现社保行业的功能,还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的社保工作人员。因此,在系统建设中绝对不应当忽视对全体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但实际上这方面往往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正如美国作家查尔斯•M•萨维奇在《第五代管理》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如果对人员和组织的投入微小,那在技术上投入的财力再大也毫无意义。但我们恰恰正在这么做。”我们要懂得:“而正是人赋予组织以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所以加强对社保工作人员现代科学技术观念的教育和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技能的培训是系统效能发挥的关键所在。

1)要教育广大社保工作者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意义,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明白不会计算机操作就有可能被淘汰的道理,奋起直追,在社保行业内部掀起学习计算机操作技术的热潮,摆脱社保行业计算机应用落后的局面。

2)要创造条件,分层次积极培训人员。对计算机专业人员要舍得投入,送到外地的大专院校脱产培训,使他们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学到更新的知识;对业务骨干要强化培训,能送出去脱产培训的就尽量送出去培训;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人员的作用,创造条件让他们积极培训和手把手地帮助业务人员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系统应用技能;要鼓励全体人员积极主动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特别是领导要带头学,起到榜样和表率作用。

3)要采取组织的措施,在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等方面,把计算机操作水平纳入重要的考核内容,并与奖金收入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张怡.计算机网络安全策略[J].科技咨询,2006(1).

[2]孙微.市级医疗保险微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平台的选择[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报,2004(4).

[3]项云泉.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1(1).

[4]盘意文.构建农村社会保险机制刍议[J].改革与战略,2006(1).

[5]张念.社会保险分析与政府职能定位[D].西南财经大学,2000(5).

第6篇

关键词: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2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70-1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随着林权制度的改革,林农所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也需要提升,否则就会制约林权制度的改革。本文旨在通过比较分析的方式,探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以期对当前我国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帮助。

1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林业生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方式,但这种林业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林业经营效率和林农收益。实施和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所需要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没有及时跟进,成为制约我国林业发展的瓶颈。即是说林权制度的改革要求社会建立和完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也是林权制度改革的一种内在需求。作为现时提供林业服务的政府来说,往往是政府在唱独角戏,其服务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弊端。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服务需要发展完善为一种区域化的合作体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林农。

2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要素

2.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因素对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影响,降雨量的大小、土壤肥沃程度和气温都直接影响林木类型和林木生产能力。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带,容易形成比较稳定的林业生态系统,林木自我恢复能力较强。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带,林业发展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就比较低,更易吸引外部力量参与林业发展。

2.2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视的。不同的地理位置,林木利用的价值也是有区别的。处于江河流域,林木主要作用就是水土防护,与商用林木相比,此处的林木生态优势就比较重要。显而易见,在此处就不易发展商品林木。如果在靠近城市以及交通便利的区域,就比较适宜经营商业林木,发展林业生产等。

2.3 经济条件

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经挤条件关系到体系建设所需要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一般情况下,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完善的区域,林木资源储备充足,而且结构也比较合理。反之,那些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的区域,林木总量的规模小,林业结构也比较单一,而且林业自我发展的能力也比较弱。

2.4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影响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区域人口,文化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等方面。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对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每一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服务体系的建设,所以要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每一个因素,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3 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笔者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探究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后,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林业可持续发展。

3.1 聚类比较

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支持水平、服务水平、经费投入是体系建设中的关键因素。在相似度较小或较大的同一类或不同类对象中,进行聚类比较。通过比较会发现,在支持水平凸显类型中,支持水平因素在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得分最高,服务水平因素在其中的得分居中,而经费投入因素却得分最低。在经费投入凸显类型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整体水平都比较高,也就是说支持水平、服务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各方面都比较完善。在服务水平凸显类型中,服务水平因素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支持水平和经费投入等因素却比较低。还有较弱类和弱势类,这两种类型中的各种因素都不显著,甚至低于平均水平。

3.2 评价比较分析

通过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比较客观的,减少了主观性的介入,可以消除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

3.2.1在支持水平凸显类型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比较高、也较完善。其原因就在于技术和人员的大力支持,但经费投入却比较少,使得林业技术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从而导致区域社会化服务内容和水平都很一般。由此可见,在区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经费投入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3.2.2在经费投入凸显类型中,虽然经费投入较多,但区域社会化服务水平却相当一般,其原因就在于缺少技术和人员支持。所以,在此种类型中,政府应当加大对技术和人员的投入。

3.2.3在服务水平凸显类型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比较高,但支持水平和经费投入却是该类型中的薄弱之处。

3.2.4在较弱类和弱势类中,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基本上都处于中下等,有的甚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在此类型中,其服务水平、支持水平和经费投入等方面都应该健全完善,因为不完善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严重制约了林权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综上所述,支持水平、服务水平和经费投入是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尽管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各有差异,也存在着不足。所以,各区域要根据自身建设的特点,继续完善区域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钟艳,谷梅.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绿色中国,2005(8).

第7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老年人、坊镇、解决方案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本文主要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村风状况、农民自身状况等方面做出描述性分析。

和阳村等代表了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较好的一类村庄,贺家村等代表着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类村庄,灵井村等次之,太里村等代表着地理位置较偏远、发展较慢的一类村庄。以和阳村为例:

和阳村处在坊镇的中部,全村400余户,约2000余人,发展较快,部分村民搞个体经营经济长足发展。该村庄自来水到各家各户,公共汽车通达四方,农民整体上多居平房,少有土瓦房,巷道全部铺设水泥路,全部设有路灯,村中央有社区服务中心,小广场周围有村委会、老年人退休干部活动室、卫生室、计生服务站、县城连锁村分超市、小饭馆、裁缝铺、健身娱乐器材以及其他小店等等;村容村貌与数年前相比,已是焕然一新;村里文化底蕴浓厚,著名的雷简夫故里、雷半仙故里、史夫人故里均在此,每年阴历二月初八,村里举行社火,敲锣打鼓,扭秧歌,文化活动甚是火热。

二、新农村建设问题

调研时发现调研区新农村建设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各村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1、建设新农村,相关部门的宣传引导工作做得不到位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对象是农村农民,在调研中发现,一方面很多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不能宣传到户,不能落实到位,当然也有村民自身政治觉悟不高,只注重眼前短利的原因;另一方面大部分村民只注重个体发展,虽然对村里发展抱有期望,但没有实质性的建设帮扶工作,整体缺乏积极性,普遍缺乏向心力。

2、建设新农村,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严重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村村领导班子建设不健全现象非常严重。对于建制完整的,村民对其贪污受贿,以公谋私,不办实事好事,或办事不公等作风多有不满;其次,村民普遍反应村委会换届选举不民主,存在“后台关系决定选举成败”现象。

3、建设新农村,农民期望精神文化享受,现实却不能满足

老年人多渴望有一个专门的活动场所,但农村现有的老年人活动室等多因宣传不到位,管理不到位而被废弃或挪作他用。其它基础设施也极其缺乏,偶尔自发组织的健美操等群体娱乐活动,常因缺乏设备,没有专门场所或无各方面支持而中断;人们对集体性文化活动包括社火之类的很热衷,但整体而言,数十个村庄,仅有个别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逢节组织,绝大多数村庄村偶尔组织,或基本不组织等。

4、建设新农村,老年人问题不容忽视

调研时对老年人精神诉求、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政治素养等方面进行了细致调查,发现农村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患有恶疾,身体状况堪忧,精神营养严重不足,急需相关政策的落实保障。

5、建设新农村,建后工作更重要

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尚未面面俱到,但已经实施的工程项目却面临严峻的建后问题。比如某些村庄的路灯管制,山区水泥路面塌陷,水利灌溉渠道的修护(贺家庄村灌溉渠道),村庄体育等公共设施乱刻画毁坏(和阳村),基础设施建成后的养护工作不到位等等问题。

二、 新农村建设问题解决方案

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通过探讨分析,需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 要以“公正、务实、为民”为出发点加强农村村委会领导班子建设

领导班子的建设关系到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并最终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与败。村级各类组织都要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并负责抓好直接管辖的各类组织的建设,发挥他们的作用。清廉,实实在在为民办事,为民服务,为村建设的村委才能服众,村里也才能政通人和,才能摆脱当下这种村民与干部乌烟瘴气的现象。

2、 要加强管理与引导,落实和维护好国家新农村建设政策

要拓展宣传覆盖的广度,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示范;要严格执行上级政策措施,将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协调好人员和工作,引导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农村建设不能仅靠单一部门的引导,而要多个部门协同引导和配合。

3、 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农村的平衡协调发展

在相关部门引导下,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开拓新渠道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比如灵井村前村长提出的要在农村建养老院等;要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新路子新办法,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医疗保险金额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脱贫援助和社会互助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捐赠、资助。

4、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道德风尚

不断宣传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移风易俗,除旧布新,尽快掌握致富本领;不断宣传孝道文化,提倡敬老爱幼,坚决抵制“厚养薄葬”不良风气;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例如好儿媳、好婆媳、好丈夫等的创评优等;加强普法教育,争取早日创建出符合国家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鸣谢 “益暖”大学生公益团队对合阳坊镇地区详细的专题调研。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益暖”大学生公益团队的调研数据。

参考文献:

[1] 杨尚勤,石英,江波.陕西社会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7

[2]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3]刘德友,陈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第8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不断出现新的气象

(一)文化生活更加活跃

近几年来,福建省民间文化发展蓬勃,像南音、北管、老年腰鼓队等表演团体活跃于乡间田野。南安市兰田村一所农民培训学校里专门有培训南音的班级,文化从娃娃抓起。惠安县崇武镇潮乐村的猜灯谜、对对联也是当地很普遍的一种文化生活。而打篮球、龙舟赛等也是在其他村庄广泛流传的文化生活方式,莆田函江官庄村成立了中年妇女“车鼓队”“十八音乐队”,并在每年春节举办象棋、乒乓球、篮球、拔河等文体活动比赛。

(二)文化阵地形式多样、完善

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祠堂、庙宇阵地等现象,在福建省农村已很普遍。迄今,南平市已有420多座祠堂、庙堂和废旧的礼堂改成农民的书堂或村民俱乐部,成为农村文化宣传阵地。在调研的村中只有2.35%的村子没有图书文化站,而0.15%的村正在建,其余97.5%都已经有自己的图书文化站。福州先锋村修建了2座老人活动中心,成立老年人舞蹈队和腰鼓队,并举办了腰鼓队、太极拳等培训班。晋江市安海镇前蔡村筹资60多万建设了4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图书阅览室、健身室、多功能活动室、老年学堂等,经常性举办文体活动。

(三)自办文化生活逐渐兴起

惠安县祟武镇潮乐村建立了出书出刊制度,“潮乐简讯”已出74期,村民优秀文化作品集锦已经出版4册,村规民约汇编1份。南平市兰田村办了一所培训学校,针对村里的具体情况开展各种文化、技能培训。永宁镇组织成立了太极拳、扇子舞、南音和大鼓吹等具有闽南特色的农村文艺表演队,利用早晚闲暇时间,愉院农民的闲余生活。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重建的突出问题

(一)指导思想上的“一手硬,一手软”

近年来,一些在乡镇工作第一线的基层干部错误地认为,经济建设发展起来了,文化建设就自然而然地搞好了。尽管口头上也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干起来就不要了”。即使有时抓一下,也只是开个会,写几条标语,走过场,流于形式。另外,上级主管部门对干部政绩的考核,也往往偏重于经济指标,客观上促使农村基层干部只注重经济工作,而忽视农村的文化建设。

(二)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指导、规划

目前大多数基层组织搞农村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今天搞这个活动,明天搞那个活动,工作中存在较大盲目性和随意。另外,缺乏对农村文化建设的监督管理,没有必要的配套措施和约束激励机制,图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比较严重,影响了文化建设的成效和声誉。在文化生活建设方面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目标,最多是规划一下硬件设施,如,什么时候建个活动中心、阅览室、体育场之类的,但建成后农民文化生活中怎么去使用他们,整体的文化生活该怎么发展,怎么去建设,缺乏有力的指导、规划。

(三)乡镇文化机构普遍存在工作机制不完善

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队伍、管理队伍,专业文化团体以及群众艺术创作队伍的素质不高。由于从事文化生活工作的人员的经济补贴少之又少,使得一些同志纷纷跳槽“转业”,使得这支队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人才流失、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后继乏人的状况。对63个村子调查显示,没有文化组织的村子有27个,占总比例的42.68%。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推动当地的文化生活的发展和进步。

(四)农村文化生活设施建设滞后

乡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硬件”跟不上农村文化建设。有的村有资金但是都对文化生活不够重视,把资金大部分投入经济建设,文化生活建设只是做做样子。还有一部分乡村是由于经济薄弱,使得文化建设的投入微乎其微,造成硬件基础差,队伍不健全且素质差,一些乡镇的文化站和村里的文化室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农村文化活动的阵地是开展文化活动的依托,而文化阵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设施简陋,利用率极低的情况。

(五)文化生活内容和形式落后

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从内容到方式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没有吸引力,宣传教育仍停留在“我讲你听”的简单的宣传教育工作方式上,使农民感到厌烦乏味。尽管很多农村生活水平与以往有很大改观,然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却让人有着今不如昔的感觉,电视是他们茶余饭后惟一而传统的娱乐方式。调研总户数为33290户而装了有线电视的有27712户,有80.21%的用户以看电视为主,读书、看报仅占16.7%,参加观看其他娱乐节目的仅占23.33%,而10%的人什么文化生活都没有。

(六)封建迷信盛行,科学精神欠缺

近几年来,在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一些地方迷信盛行,许多农户家里供着“如来佛”、“观音菩萨”等,在调研、访谈过程中了解到90%以上的农民都参加过封建迷信活动。天天烧香求拜这些不良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不仅毒化了农村社会风气,更严重的是制约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七)农民本身缺乏参加文化生活的积极性

农民本身缺乏参加文化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农村文化建设问题的又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农民自身有这样的主观愿望,希望可以经常参加文化生活活动,可实际上由于为了生活的劳动和奔波,很多人没有也不愿意真正的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文化生活上,在加上外在环境的因素,参加文化生活只是成为他们的一个口号罢了。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生活的对策

(一)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生活建设

没有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再庞大的经济也会成为无源之水。农村基层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根除轻视文化生活的意识,提高对其重要的认识,明确农村文化建设是政府行使职能的重要内容,不但要一手抓经济,还要一手抓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生活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切实负起责任,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从而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加强对农村文化的领导、规划

农村基层各级领导应当承担起领导的职能,设计出长远的、系统的文化生活目标,明确应该怎样建设农村文化生活和促

进农村文化生活的繁荣。针对农民生产生活的特点,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间组织开展庭院文化、民间体育和艺术比赛,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反映农民真实生活和情感、深受广大农民喜爱的文艺作品。此外还应加强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完善农民文化消费市场,更好地活跃和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三)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农村文化要持续发展,重要的一条是建设一个庞大的、素质较高的文化工作队伍。从目前看,首先要稳定和充实现存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高、热爱农村文化事业、懂专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较强组织能力的文化队伍。文化部门要采取多种措施培育优秀民间文艺人才鼓励他们创作更多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较高艺术质量的文化作品,繁荣本地文化事业。

(四)加强农村文化生活阵地建设

文化设施是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一样,有投入才会有产出,离开了增加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加大对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使之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齐备、丰富多样的农村文化阵地网络。农村文化设施不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功能和作用,为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提供阵地和舞台,促进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五)丰富新农村文化的容

各级主管部门和文化单位,要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组织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乡村现有的文化阵地,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大力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

(六)加强农村文化市场建设

要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利用当地文化资源,提高农村文化产业化水平。要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远离那些封建迷信的思想,更好地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还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努力清除各种不良文化现象,保证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第9篇

第一,工业化加速,对社会保障发展形成动力和压力。在工业化过程中,社会风险加大,社会保障需求空前旺盛;随着社会利益格局变化,公众的诉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没保障的人员要求纳入保障体系,有了基本保障的人员要求提高保障水平,不愁保障的人员要求更好的服务,这对社会保障制度形成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压力。

第二,城镇化不断推进,城乡结构急剧变化。这个变化凸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也对目前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出了改革的要求。2005年到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从43%提高到46.6%,平均每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即使今后每年只提高0.6个百分点,到“十二五”末期城市化率也将达到50%。这要求我们加快社会保障、特别是与农村、农民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推进步伐。

第三,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压力巨大。人口老龄化是工业化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而我国的老龄化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规模大。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虽然老龄化率低于西方许多国家,但60岁以上人口绝对数已达1.67亿人,超过绝大多数国家的总人口。二是来得快。西方国家老龄化率从5%到10%用了4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只用了18年;而且仍每年以0.4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预计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将达到15%,与此相对,16岁以下的人口比重将从20%下降到17.1%。三是来得早。西方国家都是完成工业化后进入老龄化,而我国是“未富先老”,工业化过程还没完成,就在2000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们无论是资金上还是制度上,准备都显不足。

第四,市场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凸显了我国社会保障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能力不适应。市场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首先带来的是劳动力和人口的大规模、大范围流动,这是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必然现象;但对社会保障来讲,人力资源流量激增,流域扩大,流速加快,对传统的按地区和行业分割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市场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还带来灵活就业人员数量激增,其主要特征是劳动关系、就业岗位、工作时间、工资收入4个“不确定”,原有的以单位为依托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远不能适应。

第五,经济全球化加深给社保带来多重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已经不能只局限在本国范围内来考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问题。一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水平的提高,必然带动人工成本上升。这对引进外资,以及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将产生一定影响。二是国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以及汇率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国内一批中小企业停产关闭,加大了社会保障的压力。三是社会保障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势必要进入资本市场来寻求投资增值,但遭遇国际金融危机时,基金风险将加大。

第10篇

一、我国体育的和谐思想

1.现代体育的和谐内涵。

体育的发展受到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东西方体育的巨大差异。奥林匹克体育是自然科学为依据,是属于物理属性的体育,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在19世纪晚期以后,在西方的文化浪潮的剧烈冲击下,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传统体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与碰撞,人们用传统体育的思想和方法,来批判和抵御西方体育的渗入。但随着我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断参与,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西方体育”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尤其是奥林匹克的思想与理念不断的影响着人们,体现了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的融合。

2.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大自然之间有着极为密切联系的关系。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条件。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威胁当今人类生存发展的三大问题之一。这也同时威胁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制约了人类的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社会才能和谐,当然社区体育、群众体育才能和谐发展。现在众多的体育竞赛与商业化的体育比赛,都需要和谐的氛围和条件。文化教育(文化载体)体育运动(教育工具)人的和谐发展世界和平社会进步。

二、和谐社区体育文化的发展策略

1进一步加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是社区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关键要素。从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2.通过市人大立法,把社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划入到城市建设规划之中。

在立法中明确提出,开发商在新建小区里建设体育活动场地和器材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都具有不可推卸责任,由政府制定严格的监督规范措施并派专职人员进行监督验收。

3.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划拨专项经费,采取委托管理制、俱乐部制、政府引导制等形式开放学校体育场地。

4.系统的规划社区体育场地,以使不同的人群在社区中能够寻找到体育活动的场所,满足人们多元化的体育需求。

5.加强体育组织的建设。

在加强政府对社区体育组织领导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各企事业单位和体育社团组织的作用,使行业体协、人群体协和其他群众性的体育组织在群体活动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形成社区、县(区)、市;政府、体育总会、文体活动站、企事业单位、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晨晚练点多层次、多格局的组织网络体系。

6.组织经常性的体育活动,促进人们的广泛参与。

要围绕着提高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素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构建和谐城市的基本原则,在社区范围内要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的体育竞赛与展示活动。体育竞赛与展示活动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和谐社区的构建,而且具有一定的时尚促动作用,吸收更多的人群参与体育运动中来。

7.积极推进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第11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改善服务手段,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加速社会保障管理科学化进程等几个面进行了论证分析,为进一步提升社保系统信息一体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改进措施和方法。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提高,信息化建设成为体系的重要保障和体现。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就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及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的高技术为一体,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了联网和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统一集中的有效管理,建立起来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全包容的综合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既是社保系统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对于改善服务手段,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决策水平,加速社会保障管理科学化进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纵观近几年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与社保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紧密相连,大都经历了单机操作、服务器共享、社保系统信息联网和社保、医疗网络化建设四个阶段。通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目前社会保险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数据集中管理,信息统计、查询的动态实时化管理,构建了社保中心与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通道和信息共享平台,大大推进了社保系统社会化、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所有参保职工都可持社会保障卡就医。社保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大大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使得各项管理更加规范化、流程化和透明化。

一、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对社保系统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实现“五险合一”后,信息化建设作为整个系统基础信息管理的平台,是保证数据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保障,是确保社保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就目前来看,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信息化保障制度缺乏系统连续性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在硬件配置和相应的支持应用软件开发方面,已经具备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但是,如何保障信息化建设在比较高的起点上,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还要不断的完善。应该建立一套从方案前期调研、方案制定和论证,以及后期维护的系统化管理制度,既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利益,也应考虑如何用最少的资金来满足需求,促进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二)网络建设覆盖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几年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之所以发展比较快,主要得力于各地方局域网的基础建设,因此在地方内部实现各部门的联网比较容易。但是,在纵向上与省市及各业务经办部门联网,横向上应与银行、财政、邮局、医院和药店等相关部门联网,目前还不能实现资源交换与共享。这样无法实现社会保险各种前台业务的计算机网络规范化管理,例如目前异地经办业务就无法通过网络化管理来实现。

(三)业务流程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经历了近几年改革,保险政策的改变造成业务流程也随之变化,并引发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业务流程缺乏稳定性。造成职工无法及时掌握整个业务流程的规定,对信息流程的不明确,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四)资源数据库信息质,存在缺陷

实施“五险合一”管理后,实现了数据库资源的共享,数据由分散实现了大集中,使得整个信息化管理向前迈了一大步。但是由于近几年改革步伐加大,机构重组现象比较多,造成职工信息变化比较频繁,必然使某些数据不准确。分析认为信息不准确主要原因,一是建立数据库时原始数据提供不准确,二是数据库的维护跟不上,有些需及时更改的数据没有改,三是新老程序交替时出现数据错误。数据的错误直接影响职工的切身利益,也影响了数据库的质量。

(五)网络安全管理面临的威胁

威胁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安全因素有三个: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管理人员操作的失误或是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安全漏洞。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和各种网络病毒的侵害,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这种攻击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信息的丢失和泄露。三是网络软件的缺陷和漏洞,软件的缺陷和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些漏洞和缺陷正是各类攻击的首选目标。

(六)社会保障卡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卡的应用由于种种原因,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麻烦,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保卡信息不准确。数据库内信息不准确;制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表现在卡内芯片损坏、内面信息不一致、卡面照片与本人不一致、卡内帐户金错误等等。二是医院读卡经常出现读错或读不出的现象,这样持卡人必须上保险所再次读卡;而对于所持卡有错误的人员就更加麻烦了,必须上保险所登记等待更改,耽误了就医人员的使用。三是卡的保管不当,经常有丢失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就医还有可能被别人盗用。

二、提高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信息系统制度保障建设

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保障社保系统高效、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制度保障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使得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有效提升;二是整个系统制定统一的软硬件核心设备标准,避免接口不一、信息不畅的现象;三是信息建设经费应实行专项管理,完善相应的评价和论证工作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有限的资金的作用;四是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大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力度,造就一支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五是完善建立信息化管理联动机制,即将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和业务经办形成互动机制,业务经办人员是直接面对参保人员,在熟练各种业务的基础上,及时捕捉新的管理服务要求,反馈给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部门提出改进要求。

(二)拓展信息网络化建设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社保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网络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各地社保政策区域性差异的减小,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保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发展。

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是充分发挥目前各地局域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信息网建设,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无纸网络化办公;二是充分发挥社保信息网站的作用,充分发挥网页图、文、声并貌的优势,作为宣传保险制度政策的重要阵地,直接面向参保人员,向他们提供数据查询、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相关服务,将大大提高社保系统的服务水平;三是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用于医院、药店等机构业务的监控,充分发挥社保系统监督稽查的职能,通过在线随机抽查和分类别抽查的方式,加大对各项基金的监管力度;四是应当适时地开展一些跨局域网业务的可行性研究,为将来社保信息联网的进一步扩大奠定技术基础。

(三)规范业务流程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各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在制定出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计算机系统才能对业务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

一要优化业务流程,对处理环节相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要规范办事程序,对各类业务的办事程序制定明确的秩序,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相互制约,不要因人而异,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更改办事程序;三要规定管理权限,对所有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业务管理范围、操作权限都要有严格的规定,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要有明确权限,避免越权办事和推诱扯皮的现象;四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延续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参保职工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系统的工作流程,更好地服务于参保职工。

(五)网络安全管理面临的威胁

威胁社保系统信息化网络安全因素有三个:一是人为的无意失误,管理人员操作的失误或是安全意识薄弱造成的安全漏洞。二是人为的恶意攻击和各种网络病毒的侵害,这是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最大威胁。这种攻击可对计算机网络造成极大的危害.并导致信息的丢失和泄露。三是网络软件的缺陷和漏洞,软件的缺陷和漏洞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这些漏洞和缺陷正是各类攻击的首选目标。 (六)社会保障卡管理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卡的应用由于种种原因,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麻烦,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社保卡信息不准确。数据库内信息不准确;制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表现在卡内芯片损坏、内面信息不一致、卡面照片与本人不一致、卡内帐户金错误等等。二是医院读卡经常出现读错或读不出的现象,这样持卡人必须上保险所再次读卡;而对于所持卡有错误的人员就更加麻烦了,必须上保险所登记等待更改,耽误了就医人员的使用。三是卡的保管不当,经常有丢失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就医还有可能被别人盗用。

二、提高社保系统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规范信息系统制度保障建设

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保障社保系统高效、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在制度保障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逐步完善:

一是结合实际情况,编制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使得信息化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的原则,合理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有效提升;二是整个系统制定统一的软硬件核心设备标准,避免接口不一、信息不畅的现象;三是信息建设经费应实行专项管理,完善相应的评价和论证工作审批程序,充分发挥有限的资金的作用;四是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加大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力度,造就一支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五是完善建立信息化管理联动机制,即将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和业务经办形成互动机制,业务经办人员是直接面对参保人员,在熟练各种业务的基础上,及时捕捉新的管理服务要求,反馈给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部门提出改进要求。

(二)拓展信息网络化建设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社保信息系统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网络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信息化的水平。随着改革的不断深人,以及各地社保政策区域性差异的减小,必将进一步促进社保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发展。

基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一是充分发挥目前各地局域网的优势,进一步完善目前的信息网建设,实现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和信息查询无纸网络化办公;二是充分发挥社保信息网站的作用,充分发挥网页图、文、声并貌的优势,作为宣传保险制度政策的重要阵地,直接面向参保人员,向他们提供数据查询、政策咨询、办事指南等相关服务,将大大提高社保系统的服务水平;三是开发相应的应用软件,用于医院、药店等机构业务的监控,充分发挥社保系统监督稽查的职能,通过在线随机抽查和分类别抽查的方式,加大对各项基金的监管力度;四是应当适时地开展一些跨局域网业务的可行性研究,为将来社保信息联网的进一步扩大奠定技术基础。

(三)规范业务流程

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是以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各管理环节进行优化,在制定出规范的业务管理流程的基础上,计算机系统才能对业务实行严谨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

一要优化业务流程,对处理环节相一致的业务进行合并,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要规范办事程序,对各类业务的办事程序制定明确的秩序,各个环节紧紧相扣,相互制约,不要因人而异,任何人都不能擅自更改办事程序;三要规定管理权限,对所有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和业务管理范围、操作权限都要有严格的规定,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要有明确权限,避免越权办事和推诱扯皮的现象;四要充分考虑政策的延续性,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参保职工能够及时了解掌握系统的工作流程,更好地服务于参保职工。

(四)建设高质f的资源信息库

针对目前数据库部分数据不准确的现象,应该全面开展一次彻底的数据库质量整治,充分组织动员所有参保职工及单位,对业务库信息进行彻底清理,校正错乱信息、补充欠缺项目;其次,加强数据的标准化管理,数据标准的统一是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前提,只有基础数据和交换数据统一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上来,才能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和跨地区的信息交换,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升级联网。三是树立数据安全第一的意识,从制度上和系统上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建议建立一套数据安全应急保障对策方案,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五)规范社会保障卡的管理

社会保障卡包括所有要用卡来管理的社会保险业务和劳动业务,必须做到统一技术标准。目前还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一些业务操作细则和流程还在不断变化。从使用情况看,社会保障卡应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相应的保障制度是否健全,参保人员是否清楚掌握IC卡的功能和使用方法。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位参保职工都了解社保卡的重要性,予以妥善保管。其次,加强相应配套制度的完善,例如卡的挂失、加密、锁定和更换管理,为职工提供优质的服务。

第12篇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培养规格对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不明确,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赵立(2005年)认为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办学规格、专业概念、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实践、教育资源、学生就业等是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需要重视的主要问题。杨小永等(2009年)针对我国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中存在专业培养目标单一、层次趋高、类型模糊、核心课程相同等同质化问题,建议社会体育专业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二是对区域性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实践进行分析和总结。邱亚君(2004年)、林向阳(2003年)、王树宏(2005年)、王晓林(2005年)、王燕(2007年)、常智(2006年)等一批学者分别对浙江省、福建省、山西省、山东省、河南省、贵州省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现状和办学水平进行了针对性研究,提出了提高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改革的措施与途径。三是对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点探索。陈章玉(2006年)通过对68所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应根据社会经济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实现细化专业方向、更新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的改革建议。汪元榜(2006年)根据社会体育人才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认为要通过加强专业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场地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手段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其他研究。刘善云等人(2006年)在分析20个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指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方案改革要以实现综合素质为基础,专业素质为主干的通识教育。李显国等人(2003年)通过对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出了高等院校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课程体系模式。吕树庭等学者(1996年)通过研究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群众体育无论在组织管理、运作方式、活动空间,还是在活动内容、参与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需要更恰当的概念以反映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的需要,由此确立社会体育在我国应用前景和学科定位。我国许多理论工作者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提高社会体育专业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思路与建议,为促进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需要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进行不断深入研究,推动我国高等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国外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全面发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社会活动能力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一般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由高校根据社会经济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本校的学科优势进行规划和调整。例如日本体育大学在其大学课程概要中明确指出:“以培养学校体育指导员为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使命也在发生变化,调整专业设置,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在各行各业都能出色工作且具有实力的毕业生是我们当前的教育目标”。事实上日本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分布变化也与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相适应的。统计数据表明,日本国立大学体育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师职业人数比例由1980年的60%到1987年40.3%,下降了33%,而到企业和其它行业就业人数比例同期上升33%。[4]美国高校的体育与健身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各种健身俱乐部的经理和公共娱乐部门的管理人员。英国著名曼彻斯特大学娱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是艺术、文娱、运动休闲中心、旅游部门从事计划、管理、营销、咨询等工作。课程设置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体现专业要求与素质培养相结合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配合和组织,包括开设的课程数量、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促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例如日本体育院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划,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方面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大幅提高专业选修课的比例,促使学生专业学习特长与将来就业方向相适应。美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课程门类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推动社会体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融合,不仅可以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动力。英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是把休闲、娱乐、旅游等内容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确保所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体育人才的需要。以社会发展为改革内容,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建设长期以来,日本的体育一直是以学校体育、企业体育为重点,鼓励人们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口高龄化和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改革,使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将来从事体育指导的管理相适应。从200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公认体育指导员制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由过去8种领域的体育指导员变为3大类14种资格。[5]第一类为教练员工作人员;第二类为从事医学调整师工作人员;第三类为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人员。新制度明确了体育指导员等级,建立了新的体育指导员培养体系,规定了各类体育指导员的作用、资格认定与活动地点,适应社会各类群体对体育活动辅导的需求,推动了体育指导员在组织大众体育、终身体育活动过程中发挥其人性化、社会化、社区化、生活化作用。德国的体育指导员分为志愿体育指导员、有偿体育指导员和职业体育指导员三大类,这三类体育指导员分别在不同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工作,分别承担培养青少年、增进大众健康、援助学校体育工作等社会任务。

加快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措施

第13篇

关键词 会计职业道德 外部环境 自身因素完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对职业道德建设提出来新的更高要求。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会计人员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缺失的突出问题

1.法制观念不强。近年来,我国虽已颁布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财会法规制度,但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大量的会计法规得不到切实执行。从2001年《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和社会调查所获得的反馈信息来看,知法违法的现象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会计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制观念有待提高,会计法制意识有待强化。

2.职业道德意识薄弱。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在国家、社会公众利益和单位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不能坚持原则,甚至协同作弊,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面临职业冲突的选择,往往不顾职业道德,按领导意志行事。

3.追求私利,监守自盗。部分会计人员为求私利,监守自盗,会计职业道德沦丧在贫富两级分化的实际社会现实面前,一些会计人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膨胀,丧失了最起码的法制观念,会计职业道德沦丧,故意伪造、变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以身试法。

4.造假手段越来越多。由业务性造假变成会计性造假,利用会计手段、会计方法来玩数字游戏。如利用收入确认、成本推迟、收益性支出资本化、会计估计、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造假。此外,会计造假已从单纯的凭证造假转成实物和现金流相互配合的造假。

二、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

1.外部环境因素。会计职业道德失范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一是社会诚信缺失。近年来,受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想的影响,我国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现象,当整个社会诚信缺失时,会计人员本身工作和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会计信息失真,假账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二是法律制度不健全。有些会计领域现在还无法规,有些会计领域虽然有法规、制度,但是执行起来相对较难或者不执行,有些会计政策不是很完善,执行起来可“变通”,很容易得到。有些会计法规制度已过时,需要修订,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会导致会计造假者有机可乘。三是惩罚力度不够。在“败露成本”与“机会收益”间比较,作为“经济人”,后者诱惑难挡,企业愿意铤而走险,便不难理解。四是会计中介机构缺乏独立性,易产生短期行为。

2.会计人员自身因素。一是会计人员自身世界观有问题。就会计人员自身来讲,大部分会计是守法重道的,但有极少部分人员,视国家法律不顾,做出种种违法乱纪的行为。二是利益驱动,会计人员缺乏自律。利益驱动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直接诱因。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承认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合法性,而且以经济利益为驱动,鼓励有条件的个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以达到最后共同富裕的目标。但是,在整个社会商品意识活跃起来的同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伦理迷失和思想混乱,滋生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三是会计人员业务能力欠缺,理论水平不高。

三、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

1.将会计职业道德核心内容吸收到会计法律制度中。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法律制度有着共同的目标,相同的调整对象,承担着共同的责任。两者应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相互吸收。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会计法律制度和正常的会计工作秩序。

2.从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建立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工程。主要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修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和惩戒规范构成。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职业活动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和标准,是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核心。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3.会计从业人员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律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财会人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会计从业人员想要生存和发展就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要遵守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需要不断学习,才能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和专业胜任能力。除了之外,会计人员还应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断提高自律能力。

4.多渠道宣传会计职业道德,营造良好氛围。多渠道地进行会计职业道德的宣传教育,通过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使其逐步渗透到人们的思想深处,从而达到净化内心世界,改善认知标准,确立符合道德规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要求会计领域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会计工作中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全体会计人员的表率;在不同单位、不同行业、不同会计岗位中选择先进典型进行示范,组织先进典型现身说法,对先进人物进行表彰,通过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特别是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水准较高的模范人物的传、帮、带,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萱.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2007.

[2]李战银.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财政监督,2008.

[3]王海燕.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浅见.现代经济,2008,(7).

[4]王波.会计职业道德特征及建设途径.宁夏社会科学,2008.

第14篇

1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社会问题

1.1 社会公平问题

社会公平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水利工程建设公平问题,其实质是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问题,进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水利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它具有公益性的基本特征,因此,对于出现的各种公平性问题,例如社会利益与团体利益的冲突,团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都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进行协调。但是,无论是水利工程决策施工还是到水利工程竣工验收,政府很难实现水利工程公平的最大平衡,有时失去公平获得效率,有时失去效率获得公平,使得一些社会问题无法得到最完美解决。举例来讲,三峡工程移民问题,尽管政府给与了合理的经济补偿,但是却无法弥补移民的心理创伤以及移民气候、环境、社会的适应性。

1.2 失地农民利益保护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土地的需求数量是极大的,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政府需要大量的征收土地,直接导致的结果便是一些农民失去土地,没有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接受政府的重新安置,但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失去了最大的利益,产生的社会问题也就越来越多。首先,水利工程占地补偿标准低,无论是重新安置土地还是给予经济补偿,都无法弥补农民失去土地的创伤,造成区域性社会不稳定。其次,土地制度缺陷无法保证失去土地农民利益。当前我国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对于土地占用和直接经济补偿,农民只有被动的接受。最后,对于弱势群体的照顾力度不够。对于农村的那些老弱病残以及孤寡老人,他们几乎完全依靠土地过活,土地是他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如果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直接导致其生活水平的直线下降,甚至直接影响其生存。

1.3 社会稳定以及社会安全问题

保证地区性社会稳定以及社会安全,这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违背社会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的事,使得水利工程建设不仅没有起到社会稳定以及社会安全的效果,反而事与愿违。第一,团体利益失衡。边界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边界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如果边界利益群体利益分割不平衡,就会直接导致社会团体冲突,影响边界稳定。第二,移民得不到妥善安置。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三峡水利工程建设问题,三峡水库移民85年时,由于移民对于补偿与安置不满意,直接导致大规模的集体上访,使得三峡水库移民问题越来越棘手。第三,后发社会问题。水利工程建设的一大原因是防洪和治涝,水利工程建设之后,就会直接促进周围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周围会出现县镇。一旦水利工程建设出现质量问题,例如出现洪水灾害,便会直接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1.4 水环境问题

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周围地区性的经济发展便会迅速起来,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地区性的水区域污染和破坏,举例来讲,水利工程建设之中的圩区建设,便会直接导致水体流动变慢,如果圩区建设内的人口过度集中,也会直接导致水质的恶化,对于地区性经济发展与人民身体健康极为不利。例如: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大量的圩区建设起来,圩区建设之后,使得太湖流域出现条块分割,使得太湖流域的水质受到严重影响,水质出现极端恶化。圩区建设后人口过度集中,直接导致太湖流域的水流动性变差,加上人们环保意识差,污染行为多,导致太湖流域出现水环境污染的恶性循环。

2 预防水利工程社会问题的对策

2.1 水利工程社会问题解决综合措施

前几年,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发展,尽管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来看,水利工程建设也是社会的区域性发展,因此,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仍然还是主流。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解决,而不是无视或者是避开。因此,分析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研究水利工程建设问题解决策略,这是消除或者是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弊端的关键。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只有从前期决策、中期评价以及后期养护与检测等多个环节入手,才可以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笔者经过研究参考,对于水利工程建设问题解决策略提出了几条意见:一是要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评价体系,积极引导群众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参与;二是要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移民政策,实现移民的最妥善安置;三是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与其他社会关系的研究,建立经济补偿以及其他补偿性举措;四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与技术,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2.2 建立水利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体系

建立水利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体系,是预防水利工程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举措。对于水利工程社会影响评价体系的建设,除了要有前瞻性研究之外,还必须要有事后研究。前瞻性研究主要指的是在水利工程建设之前,对于水利工程建设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推测,诊断出影响原因,评测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提前提出解决性的对策。事后研究指的是在一段的时间期内,水利工程建设完工之后,需要根据实际水利工程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包括问题以及解决性对策,从而更好的将问题范围缩小,更好的处理水利工程问题。对水利工程进行社会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其建设和运营的特性,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就有社会性。水利工程除害特性是其社会性的体现,兴利特性是其经济性的体现。在进行水利工程社会评价之前,必须对工程的社会、经济需求进行分析论证,求证工程建设是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然后再对水利工程进行社会评价,求证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15篇

1.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语言测试社会维度 

2.教育社会学的本土研究和自主发展 

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

4.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及理论建构

5.论学科体系中的教育社会学  

6.教育社会学研究中的本土方法论 

7.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探索中需要澄清的三个问题

8.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交织——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的一个内在焦虑

9.从二元对立到多元综合——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的历史演变

10.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新论

11.“社会理论”的兴起对教育社会学意味着什么

12.当代教育社会学方法论特征探析

13.从“纯粹主义”到“实用主义”——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新动向

14.从教育社会学视角看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负面社会影响

15.当前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三个基本问题

16.20世纪中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探索

17.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

18.国外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

19.整合学术与职业的分离 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20.我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特点与演变(1979-2005)——基于对教育社会学重建以来概论性著作的文本分析

21.忧伤与愤怒:教育社会学的情感动力——以涂尔干、麦克拉伦为例

22.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及其生存困境

23.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二十年:回顾与反思

24.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吗——从“教学要点”到“教学难点”

25.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百年概要  

26.走入日常生活的教育社会学

27.马克斯·韦伯与教育社会学研究 

28.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端——一种知识社会学的视角

29.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30.近十二年美国教育社会学的前沿主题与热点领域——基于《教育社会学》杂志刊载文献可视化分析

31.“谁的?”与“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知识学设问

32.我国教育社会学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困境及突破

33.陶孟和与中国大学教育社会学学科的发端 

34.涂尔干的实证主义与教育社会学

35.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反思

36.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式与模型建构 

37.雷通群与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学术史的视角

38.论当代教育社会学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39.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可能路径:基于米尔斯的启示

40.理解课堂教学权力——美国教育社会学和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综述 

41.教育社会学何为——教育社会学学科特质的再反思

42.教育社会学视野中的冲突理论述评

43.论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

44.雷通群与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术传统

45.有效教学:目标、要素及理想模型——一种教育社会学的审视

46.教育社会学的流变与智慧:由A.H.Halsey等人所编三本教育社会学文集谈起

47.中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最新动向及评述

48.试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地位

49.近20年来美国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论题与前沿演进

50.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学生文化  

51.论雷通群对教育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探讨

52.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

53.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叙事的特征分析

54.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困境 

55.21世纪初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原创性探索 

56.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图绘布迪厄教育社会学 

57.教育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基于问题史的研究  

58.教育社会学的功能论和冲突论——兼论两种理论对我国教育现状的解释

59.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初探

60.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兼谈与教育社会学的比较

61.教育社会学拓展的可能空间 

62.Bernstein的教育社会学理论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影响 

63.科尔曼、教育社会学及经验研究——《教育社会学手册》及其中译本评述

64.成为“教育知识”:何以可能?——教育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知识变革

65.教育社会学“结构与行动”关系嬗变及启示

66.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视野 

67.困境与挑战:教育社会学中的实证研究

68.信息化教育社会学

69.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

70.我国“择校”现象的教育社会学阐释

71.再生产·抵制·拓殖——新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进展

72.教育社会学的“学术之味”——关于教育社会学的一个学科自觉

73.理论建构、学术共同体与社会基础——当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进展反思

74.论布迪厄教育社会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及理论框架

75.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术文化与精神遗产:以陶孟和为例

76.简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77.对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再思考——基于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向度

78.关于教育社会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反思

79.20世纪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回顾

80.台湾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策略:一份个人笔记

81.“艺术教育社会学”成为学的思考

82.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

83.教育社会学断想——教师角色理论探析 

84.素质教育三论——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反思 

85.对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思考 

86.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

87.试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88.教育社会学百年进程

89.关于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反思

90.从“学科建构”到“问题解答”——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思路转向

91.从对立走向融合——从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反思教育社会学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92.教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三重立场 

93.青少年行为偏差的教育社会学分析 

94.教育社会学的措辞学批判与反思性转向——以常识问题为例

95.站在教育的边缘思考——试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精神

96.谁的背后? 何谓背后?——教育社会学学科立场之反思

97.卢绍稷与教育社会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基于学术史的视角

98.现代性: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建构的起点

99.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者群体及其特征

100.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01.关于社会转型期教育社会学使命的思考

102.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基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

103.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 

104.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趋向透视

105.论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的构成 

106.论教育社会学的性质

107.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师生关系

108.布迪厄的教育社会学思想除魅——作为符号权力的文化 

109.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发微 

110.我国高校教育社会学课程及教材状况分析

111.教育社会学中的知识与课程

112.近代国外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译介与导入

113.远程教育社会学:从分支研究领域到分支学科

114.课堂师生互动的教育社会学探析——Leary课堂互动模型的引入与发展

115.教育社会学在苏联的形成与发展 

116.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影响

117.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要素之探讨

118.略论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转变

119.学科视域下的教育社会学研究 

120.叙事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研究——从教育现场到研究文本的转换

121.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探析

122.刍议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123.“新”教育社会学产生的归因分析

124.教育的新制度主义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理论和实践

125.教育改革社会学研究的兴起及发展路向

126.教育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