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绿色金融分析范文

绿色金融分析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绿色金融分析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绿色金融分析

第1篇

绿色金融(green finance)又称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可持续金融(sustainable finance)。2000年,《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将其定义为:环境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笔者从商业银行角度将绿色金融定义为在投融资决策以及金融经营活动中,将环境因素带来的收益、成本、风险以及由此带来的外部性综合考量,以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生态。

绿色金融的本质在于将资本、资源合理配置给绿色产业,以达到改变经济结构,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这与我国目前的国情十分吻合。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深水区,稳增长、调结构、去产能、调杠杆已经成为大趋势。2016年8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绿色金融体系主要目的是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同时更有效地抑制污染性投资。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绿色金融的两大功能:促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产业为本,金融为器。只有实现产融结合,才能实现绿色经济。而实现绿色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

二、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分析

1.业务基础良好。长期以来,国有银行服务于包括钢铁、煤炭、纺机、电力、农林等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农工建四大国有银行在这些领域的信贷余额大大超过其他银行。无论是在银企关系还是基础业务合作方面都比较成熟。而现在这些企业都是发展绿色金融的重点目标企业客户。比如钢铁行业的工艺流程改造项目、电力企业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等,这些都为国有银行发展绿色金融奠定了坚实基础,客户资源相对于其他银行更为有利。从表1四大国有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农工建四大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2.产品创新能力较强。近年来,国有银行在科技人才引进、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从总行层面建立产品创新中心,引进高端人才,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产品。发展绿色金融是一项新兴业务,如何评估绿色金融项目,如何平衡成本收益分析,这些都需要成立专业部门,引进专业人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国有银行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一定实力。

(二)劣势(Weaknesses)分析

1.绿色金融意识尚未统一。虽然各大国有银行在总行层面都做了大力部署,一些国有行还专门成立了相关部门或工作小组负责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广普及。但是国有银行分支机构众多,存在信息传导滞后现象。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倾斜程度不同的原因,各大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例如发达的东部地区,绿色信贷业务推广较快,甚至作为试点进行重点培育。而一些重工业省份,经济转型重点区域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经济发展方式单一、转型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绿色金融推进速度缓慢。

2.缺乏有效统一的风险收益分析模型。作为新型经济模式,绝大部分绿色金融服务企业未来收益都比传统行业更具不确定性。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给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一定制约。一些地区为了不愿承担风险,不愿意扶持绿色行业。由于目前整个行业没有统一的风险收益分析方法,绿色产业缺乏行业细分研究,银行主管部门对这类企业的金融服务项目非常谨慎,这些都制约了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

(三)机会(Opportunities)

1.国家政策支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已经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2012年2月24日,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建立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完善相关信贷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并在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监督检查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今年8月31日,《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里要求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并将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指标评价结果、银行绿色评价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纳入相关指标体系,形成支持绿色信贷等绿色业务的激励机制和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约束机制。这一系列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不但说明了国家对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的支持鼓励,同时也是相关部门探索绿色金融发展道路的政策制度完善。

2.绿色金融行业需求旺盛。我国绿色产业每年至少投入2万亿元以上,近5年内大气污染投资1.7万亿元左右。但是国家财政支出仅能占到10%~15%。其余绝大部分都需要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作为国有银行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必须尽快获得这一市场份额。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方面要积极布局,助力当地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3.实现银行自身转型发展。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可以实现银行实现差异化经营。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家银行在该领域居于领导地位。通过及早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不但能够拓展银行新的利润点,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银行自身在信贷业务转型、组织结构优化、风险管理、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优化。在助力当地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当地绿色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实现银行自身的转型发展。

(四)威{(Threats)分析

1.相关法律政策不完善。虽然目前大部分银行都开始逐步涉及绿色金融行业但是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在具体的绿色金融准入门槛、操作流程、监督管理、政策配套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尤其是与美国、欧盟等一些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商业银行往往由于相关政策的缺失或不确定性,不愿意承受政策风险,选择观望态度。这都制约了绿色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

2.商业银行与绿色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以绿色信贷为例,根据传统信贷流程,相关部门需要做好贷前调查工作。但是就目前的调查方法来看,银行很难获取到绿色企业真实的“环保信息”。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企业征信报告中,对于很多企业不能提供相关的“绿色信息”,这些都给银行信贷业务带来巨大风险。例如一些企业存在短期收益低、成本高等问题,如何获取这些信息并且科学的评判输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挑战。

3.项目评估缺乏统一流程和标准。在对于绿色产业进行项目评估时,整个金融行业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流程。这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对这些“绿色企业”没有详细的指标约束和分类,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这些新兴行业的特殊性。由于这些企业大部分存在着较高成本投入、较大风险、较大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商业银行很难真实的对项目进行评估。加之,目前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专项人才缺乏,更加使得评估技术难以达到有效识别、科学评估的程度。

三、相关可行性建议

(一)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

建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与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制定出一套统一有效的评估标准。建立全流程业务管理模式,最大限度降低业务风险。制定环境和社会风险方面的合规文件清单。

(二)建立可行的目标责任制

针对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绿色金融指标。杜绝出现为了短期利益,将资金、资源流入“三高”企业。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提高各地方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

(三)确认全国性绿色企业名录

通过专门机构管理绿色企业基础信息申报、审核、管理、监督。及时更新企业名单和重大事件变更事宜。建立相关系统可供金融行业查询、检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与金融机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制定绿色信贷行业、企业的准入门槛,及时更新信息。

第2篇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及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消耗量也随之大幅增加,生态环境遭受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绿色增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绿色金融已经成为全世界多国着力发展的关键之一,我国在绿色金融方面也开始起步发展。我国人民银行与环保局已经先后出台了关于贯彻信贷政策及加强环境保护、关于利用信贷政策推动环保工作等有关通知。随后,环保局又会同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等多家金融监管机构,相继推出了“绿色环保”、“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此外,我国不少银行也纷纷对“绿色信贷”进行了布局。当前,己有兴业、民生、浦发等银行同国际金融企业大力合作,试水绿色金融,试图开发出新型融资模式。虽然如此,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于绿色金融观念仍较弱,我国金融系统对于有效发展绿色金融仍缺乏战略性准备;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有待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待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导致银行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存在较大的风险。如此种种,都严重制约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必须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加快绿色金融发展的途径

(一)建立健全绿色金融制度

由于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需从宏观角度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制度,以推动我国绿色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应注重对绿色金融的发展进行全面规划,以总体发展为主,专项规划作为补充,各种规划密切配合;另一方面,应构建全国范围的绿色金融数据库,使得各金融部门、投资者、企业、环保部门、社会公众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此外,应注重完善绿色资本、信贷、保险等市场的发展制度,以我国产业政策为基础,对绿色金融发展标准及目录进行明确;构建完善的绿色金融考评制,保障制度的切实落实与执行;建立完善的实践监管与环保信息沟通制,构建部级联席会议制,以防部门之间的职权发生交叉,导致管理制度出现遗漏。

(二)加强社会与环保责任理念

能源不足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实施节能减排政策可有效缓解能源问题。在政府部门和有关机构的协调下,统筹兼顾地做好金融发展和环保工作,从局部利益到整体利益,从当前利益到长远利益,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每一层金融机构的具体工作中。此外,发展绿色金融,还应当广泛开展绿色金融环保活动,积极推广宣教工作,在金融机构中树立环保责任感。从环保角度出发,把社会与环保责任理念融合到投资、贷款以及风险评估等金融活动,使绿色金融和环保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三)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虽然,我国已陆陆续续制定了一些推动绿色金融有效发展的法规,但仍缺乏一个系统化、高效化的法律体系支撑。一方面,必须加快制定一套广泛的《绿色金融法》,对指导绿色金融发展的思想、原则及制度等进行明确,使绿色金融发展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尽快实现各部门法律法规间的协调,加快完善约束与激励机制,对现立法责任条款进行强化;在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支持;地方部门应在我国立法框架之内,寻求同当地金融发展特点相适合,可行性强,可以有效推动当地绿色金融发展的规章及政策。

(四)加强培育中间业务人才,加快中间业务发展转型升级

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金融人才是推动绿色金融中间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因此,应重视加强中间业务人才的培养。银行应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员工深入院校开展形式丰富的金融知识培训,也可聘请专家前来讲座,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岗位练兵。此外,应注重加快中间业务发展形式的转型与升级,紧跟时代的发展。应顺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力开展电子银行业;银行应积极参与到资本市场运行中,可利用自身特色与优势,适当地开展投行业务,切忌局限于投行业务应由投资银行开展的观念中。

(五)建立“三位一体化”的发展体系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开启,我国金融领域也应加快建立以绿色信贷、证券及保险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化”发展体系。其中,绿色信贷应以防范社会、环境风险,加快绿色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关注社会与环境表现为要旨,对环保、节能、低碳产业的发展给予相应的信贷支持;绿色证券应为企业融资提供必要的绿色信息披露,将环保核查作为再融资的基本要求,通过环境绩效的评估及环保信息披露,提高企业上市之后对其的监管;绿色保险旨在构建全国范围的环境污染信息数据库,除了肩负环境污染责任以外,还应大力支持环保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及相关产品的推广与应用,确保绿色保险可以跟得上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步伐。

第3篇

1 西安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1.1 西安金融业总体发展情况

1.1.1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2018年,西安实现全年生产总值8349.86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8.2%,较全年提高0.5个百分点,同比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总产值总量列全国第21位,同比上升了5名。目前,西安以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文化等五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涵盖机械设备、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等行业。

从主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来看,西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556.47亿元,比上年增加12.9% ,平均增速7.3%;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36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进口贸易总额达到了9928641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2.5% ;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15522202万美元,增速达到了63.9% ;实际利用外资530680万美元,增速达到了17.8%。

1.1.2 金融活力不断增强

截至2018年,西安市金融机构以人民币表示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了20948.18亿元,比上年增长4.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729.82亿元,增长16.4%。证券市场证券交易总额32892.35亿元,上市股份公司34家,上市总股本550.02 (亿股),总市值3838.09亿元。

西安多年来金融业的发展为其绿色金融发展化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2 西安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1.2.1 绿色金融推进机制初具雏形

为了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金融机构从组织机构、制度、风险、奖惩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组织机构方面,兴业银行西安分行按照总行统一部署,设立绿色金融部,成立了三个绿色金融专营团队;招行西安分行建立绿色金融的服务团队;浦发银行西安分行成立了专门绿色金融机构——清洁生产机制 & 绿色信贷业务推进团队;其他的银行则以组建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小组或是绿色信贷牵头管理部门的方式,积极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在制度层面,建行西安分行在总行的领导下,建立绿色金融的长效发展机制,并以 “五个专门”为主的绿色金融政策作为其配套措施,建立了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为辅、兼营资产证券化、信托租赁等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体系;西安银行则针对生产制造业等高污染、环保敏感企业,研究制定了专门的绿色信贷准入标准,建立了适合环保企业的绿色信贷考评机制。风险防范上,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分别依据其省行的《绿色环保信息查询单》,采用“红、黄、绿”三类客户的环保标识分类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兴业银行西安分行和西安银行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绿色标准—“赤道原则”,加强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能力。在奖惩上,绝大部分的西安金融机构都能以环境保护为标准,建立工作责任制,还将绿色信贷业务纳入部门及员工的绩效考核之中。

1.2.2 开拓创新,丰富绿色产品

为了进一步推动西安绿色金融业务的发展,改善西安生态环境,建设“美丽西安”,西安金融机构不断探索新的绿色产品。三产领域。邮储银行开发以抵押物为担保的“农业企业财政补贴收入账户”,探索绿色质押贷款业务。浦发银行根据丰水季、枯水季的发电收入对水电企业制定并收取灵活、确定的利息征收金额。农信社推出的“光伏贷”,实现了融资服务创新;恒丰银行西安分行的高新环保数据贷,解决了小微企业扩大规模或开发新利润增长点的资金需求。债券领域。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开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于2017年8月发行了陕西首只绿色债券,也是全国首支城投平台绿色债券,即15亿元绿色企业债券;陕西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于2018年3月发行10亿元绿色企业债券。低碳领域,兴业银行西安分行开展能源效率融资服务,投资五个节能减排项目,资金共计 12.87 亿元;浦发银行西安分行率先探索碳金融业务,发展CDM财务顾问业务,跨出碳金融领域里程碑式的第一步。

1.3 西安绿色金融政策支撑体系

1.3.1 政府加大政策引导,政策环境逐步优化

在2007年,西安市环保局和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就联合在全市推行绿色信贷政策,积极开展了环境管理机制创新的探索。2010年12月9日,西安市环保局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绿色信贷工作管理办法(暂行)》。特别是2015 年以来,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陕西追赶超越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西安市内的金融机构加大、加强对高端能源以及化工产业的支持力度。西安市政府也颁布了《绿色信贷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将企业对环境的贡献、环保风险纳入到商业银行的信贷统一管理中,以期通过绿色信贷政策手段来防范因客戶违约而给银行造成的风险。

1.3.2 绿色信贷评价初步建立

在中国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开展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通知》和《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评价方案(试行)》基础上,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落实总行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工作要求,制定了《陕西省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实施细则(试行)》,并于2018年11月,组织开展了2018年三季度陕西省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法人)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工作,完成了对11家法人金融机构的评价结果。随着绿色信贷业绩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西安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绿色金融支持西安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能力也将再次提升。

综合来看,虽然西安的绿色金融体系已初具雏形,绿色产品不断创新,但也存在着结构单一的问题。总体上,目前其绿色金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类问题容易显现,而这些问题能否够得到充分分析与解决,直接关系到西安绿色金融的持续发展。

2 西安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探讨

基于目前西安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实践经验与不足,政府、金融机构可以围绕以下四点发展绿色金融,进一步拓宽西安绿色金融的发展渠道,促进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1 明确绿色发展的理念,构建绿色金融战略

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政府应加快推动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和制度建设,利用G20等国际金融会议调整和改善国际绿色经济治理秩序。其次,商业银行应充分借鉴国际上绿色金融的实践,要围绕组织结构、政策体系、产品结构、业务流程管理、风险控制、绿色信息披露、企业文化等方面,构建绿色金融的战略体系,打造全方位的绿色金融服务业务。

2.2 健全绿色金融的监管制度,完善绿色经济政策体系

完善的法律基础设施是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绿色金融的发展壮大必须以法律、法规以及制度为基石,要充分利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性来监督、管理银行等融机构以及企业的市场行为,要制定绿色金融法,把生态环境纳入到金融机构的绩效考核标准和价值观念中去,对金融行业的信贷和投资行为进行引导和监督,保障相关政策落地和激励机制的发挥,形成完善的绿色金融法律监督体系,有效实现西安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3 引导金融业加强绿色金融创新

首先,加快推出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大绿色债券产品的研发力度,推进绿色消费,如绿色房地产信贷、绿色汽车信贷产品;其次,积极推广绿色金融供应链产品,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金融创新产品在新能源、高端制造装备业、军工等产业链上所聚集的客户资源方面的优势,探索并发展供应链金融;再次,加快公益性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保险以及碳金融交易等领域的产品创新;最后,要将绿色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展到融资租赁等传统信贷融资以外的非信贷融资产品,发展绿色金融租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