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举例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无形资产 会计处理 思考
在市场竞争环境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了企业管理者的共识,很多企业都已经开始或者准备开始加大无形资产的投入力度,由此带来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这一问题。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在会计领域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焦点,国内外学者对于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各国国家以及区域之间经济环境的差异,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与此同时,伴随着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环境的改变,也客观上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鉴于此,对企业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进行思考,进而提出适合我国企业实际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不足
我国在无形资产会计处理领域暴露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企业的无形资产会计处理是一个负面的影响,不仅仅不利于无形资产的有效核算,同时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总结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世界各个国家以及地区都不尽相同,目前我国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其范围还比较狭窄,根据国家新会计准则的规定,目前我国纳入无形资产确定范围的主要有十几项,这与国外二十多项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的狭窄意味着企业的有些支出不能够被纳入摊销范围,这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是不利的。举例而言,伴随着人力资源作用的不断凸显,是否将人力资源纳入无形资产的范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人力资源的资本化在未来是一种发展趋势。
(二)无形资产的计量原则已经与实际不符
无形资产在在计量过程中按照企业所费成本来进行计量的,这就违反了企业的客观实际,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比重在不断的增加,一些企业的无形资产要远远超过有形资产的比重,这种情况下,企业无形资产的处理如果还局限于按照所费成本来计量,则会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与此同时,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也不符合一致性的原则要求,对于自创无形资产而言,会计处理要求不能超过无心资产的耗费成本,而对于购买的无形资产而言,则是采用的市场价或者评估价进行入账,这违反了会计的一致性原则。
(三)无形资产的摊销存在明显不足
无形资产的或缺,无论是通过自创方式也好,还是外购方式也好,都是需要耗费一定成本的,对所耗费的成本进行摊销是无形资产会计处理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无形资产的摊销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的选择,另外一方面就是无形资产摊销的期限的选择。目前我国无形资产的摊销在方法上局限于直线折旧法,而对于加速折旧法等,新会计准则虽有规定,但是也设置了一些条件,这给企业无形资产的加速折旧带来了障碍。而在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方面,目前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要求不少于受益年限或者有效年限二者之中的较短者。
二、对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若干思考
鉴于无形资产重要性的不断彰显以及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有必要对未来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一个展望,根据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借鉴国外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本文认为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会计确认方面
在无形资产的确认方面,目前的会计准则有关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较窄的现状急需改变,无形资产会计确认范围扩展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无形资产的时间限制方面,即无形资产的确认条件应排除时间长短这一条件,时间长短不应成为无形资产的确认依据,这就为某些资产被归类为无形资产扫除了障碍;另一方面有关无形资产的内涵应进一步拓展,既有的无形资产的确认采用的是“合同性权利以及其它权利”,但是这种规定依然存在不足,因此有必要对于权利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规范与界定。
(二)会计计量方面
在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方面,目前新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入账是以取得此项权利所耗费的成本为记账依据,这种计量模式有一定的缺陷。鉴于此,企业在无形资产的会计计量层面应更多的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在无形资产的成本处理中应纳入机会成本的理念,采用现值的模式来进行无形资产处理,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三)会计摊销方面
在会计摊销方面,由于新会计准则规定了多种摊销方法,企业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摊销方法,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在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前提基础上,从企业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来进行方法的选择。未来应进一步放宽加速折旧法的适用范围,从而给企业进行研发支出或者品牌建设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资产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形资产的比重正在不断的上升,这给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企业应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进行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工作,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应在遵守新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在借鉴相关企业在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经验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从而提升企业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赟智.新准则下无形资产会计处理解析[J].会计之友,2009(25)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宋迪.关于无形资产会计处理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0(10)
一、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规定这个期限应该由企业根据经济和法律因素确定。但在无形资产的实际应用中它的有限期限比按照相应经济法律因素制定的有效期限短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无形资产的技术含量比较高、更新快、所以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规定无形资产的使用期限时不超过20年,除非有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该无形资产有超过20年上限的具体年限。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通常应在其预计可使用年限内等额摊销。因为是平均分期摊销,所以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采用直线法。对于摊销年限,准则规定: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过顶的有效年限的情况下,无形资产摊销期应尽可能缩短。虽然不能说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越短越好,但至少这样对于企业每年净收益的计算会更加谨慎。
(三)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选择
企业在无形资产上能反应出经济效益的方式就是通过摊销方法来实现的。无形资产有其使用寿命的,应该在该使用寿命中合理恰当的摊销金额。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从该资产开始使用时,直到不再作为无形资产为止。摊销方法有较多种:双倍余额递减法、直线法和年数综合法等都是比较常见的,一个企业对无形资产采用怎样的摊销方法,是由预期消耗该资产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决定的。当对预期实现方式未知不可确定的时候就应该采用直线摊销方法。业内比较统一的观点是:摊销手法的不同规定是在因为面对不同性质的无形资产:
例:假定某股份有限公司因业务需要购入一项专利权,支付专利转让费及所有相关费用2 000 000元,用银行存款一次性付清。该公司购入的专利权使用寿命为10年,按直线法进行摊销。该项专利的购买成本为2 000 000元。
购买专利时:
借:无形资产 2 000 000
贷:银行存款 2 000 000
专利权每年摊销额=2 000 000/10=200 000(元)
借:管理费用 200 000
贷:累计摊销 200 000
使用年限不能准确判断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在每个会计期限内企业应对使用年限无法确定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尽心一次复核。如若有资料显示该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可确认,必须立刻估算该年限,同时按照规则处理。
二、无形资产摊销核算的缺陷
摊销方法单一。准则中规定:在会计学中我们知道无形资产的成本应以在拥有该资产起在可使用的年限里每月计提摊销。这种方法很简单易于操作,但是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摊销并不能真实反映实际使用情况。随着科学进步的脚步的加快,无形资产的消耗也会很快,这是因为该损耗是技术性的消耗。所以,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应该只采用一种方法,应该有多种摊销方式。通常我们会对直线摊销有这样一种看法:因为科技进步等原因造成价值损失,可以通过减值准备来减少损失弥补。
摊销价值不能转回。对无形资产已摊销的价值不能回转是准则中明确表明着,但是这对于虽然超过期限但其价值并没有为此减少或者还存有部分价值的无形资产并不起到适用原则,由此看来无形资产的价值回转应被准则所允许,但是必须要做到的是对回转条件方法有应有的规范,如若这样企业无形资产价值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就大大提高了。
三、对无形资产摊销核算的改进
(一)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引入加速摊销概念
加速摊销法是指将无形资产的摊销额按先多后少的原则分摊于各摊销期,隔年负担的摊销额呈逐年递减趋势的一种会计核算方法,例如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收益一般前期比后期高,所以引用加速摊销的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使用直接摊销法的时候,需要补充在更换新账时,从无形资产收购的日期,原价以及每期的摊销都抄记并入账本里,相对应的去查找,在资产负债表附注里注明以上资料,同时不要漏记对该无形资产的核算原则与计算方法 。为增强加快会计国家公司之间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建议引入加速摊销的方法,一些企业取得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较大,达到几十万,上百万,甚至以百万计的重要的无形资产,将显着提高,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但这种影响往往是与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的改变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加速摊销法更符合匹配的原则,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看,相信很难估计的无形资产预计失败的时间点,迫使人们不得不使用加速摊销法。另一方面,与直线法相比,加速摊销法更符合成本补偿的理论,更有利于企业早日补偿成本,更有利于降低无形资产的投资风险,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具有更高的现实意义。在采用直接摊销法时,应当加以补充,要求在更换新账时,把收购无形资产之日起、每期摊销与原价加以抄录过账,一并查找,并将这些资料以及无形资产的政策、方针、核算原则、计算方法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加以补充说明。
(二)可采用缩短摊销年限的方法
我们知道无形资产收益是无法准确估量的,所以缩短投资回收期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最直接方法,面对具有延期功能的无形资产如商标权,其使用的年限规定可采取国际惯例的假定年限,也就是不能超过20年,但是还有一些无形资产是和固定资产一样要使用加速摊销法来计提的,典型的是专利权或非专利技术等。这些技术变革的影响,除了考虑使用寿命,应该指出的是,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是特定条件下的项目,可适当采取加速摊销。
(三)新会计准则中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
旧准则规定,购入的无形资产应该以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其入账价值。新准则中规定具有融资性质的无形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无形资产摊销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新准则规定企业在每年年度终审查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进行复核,当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及摊销方法与以前估计不同时,应当改变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可见,新准则在这一方面的规定更切实、更具体,也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增加研发费用披露的内容。企业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下列信息:本期研发支出总额,费用化与资本化的研发支出数额,无形资产研发成功率,预期研发支出带来的未来资产,对商业机密企业可以不予披露,但应披露研发费的总额;研究开发费用的明晰。由于确认标准和范围的模糊使费用如何准确科学的分类成了一个难点,并且它也是个重点。为了能使报表更好的反应费用,笔者建议,应对研发费用进行细化,课氛围主题费用和附注费用,主题费用反应与研发本身有关的,为研发发生的费用,将其资本化;二辅助费用主要反应研发过程定形成的费用,最终将其费用化。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被作为驱动经济价值增长的根本要素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技术、信息和经济管理模式等对于企业的获利性、可持续发展性举足轻重。本文是以国内外有关知识资本评估理论文献为基础的综述,概括了国内外各位学者对知识资本评估理论的方向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文献做简要分析。本文旨在对知识资本评估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知识资产;无形资产;价值评估一、知识资本的概念
平衡记分卡的创始人Robert 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的David Norton(1996)的观点是将资本注入到顾客、供应商、员工、技术和创新这几个方面来增加企业未来价值,而这种价值的累积就是无形资产。从财务、客户、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将组织战略有效性的落脚点设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Leif Edvinsson(1997)在《智力资本――发现隐含在智力资本下公司的真实价值》一书里系统阐述了无形资产的内含和计量。他说:“无形资产是任何有利于公司价值的提升的隐藏资产”。并概括了无形资产的三个基本特性,即扩充了财务报告基本内容;代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偏离;无形资产是负债或者股东权益。
二、知识资本的构成
Stewart(1994)认为知识资本由三个部分组成:Human Capital、Structual Capital和Customer Capital,即著名的H-S-C结构。Annie Brooking(1996)认为,知识资本是所有能使企业正常运作的无形资产总和。她将是这个总和分割为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设施资产四个部分,同时提出“Technology Broker”的知识资本估值模型。斯维比(1997)认为知识资本由Employee Capital、Inter Structure和Extra Structure组成,即E-I-E结构。John C.Dumay(2009)将知识资本衡量的重要性列为首要问题,为了使这种特殊的无形资产被更好的理解,他提供如何构建知识资本的方法二不是仅仅的识别。
刑祥焕、张新宇(2011)以斯图尔特对知识资本构成的观点为基础,结合煤矿企业运营流程和知识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探索了煤矿企业知识资本的构成:技术资本、结构资本和人力资本。王韬、刘念波、黄干(2010)则基于H-S-C结构将知识资本理论与我国民营企业现状融合在了一起,分析现有知识资本评价方法的优劣之后完善了民营企业知识资本评价模型,在以企业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后,运用二阶因子分析验证了其结构方程。
三、知识资本的评估方法
斯堪地亚导航器模型(Skandia Navigator):Skandia是全世界首个试图评估企业知识资本的大企业,其推手是L.Edvinsson和MIT的M.Malone。该框架包含位于顶层的财务面向,位于核心的人力面向,位于的客户面向和流程面向以及位于根基的更新与发展面向,并从财务性和非财务性的不同角度,总共产出112个测量指标。该方法提供一个分类架构以及测量的指标备选体系,并且指出顾客资本的重要性。而缺点是其过程太过繁杂且耗时。
无形资产监测器模型(Intangible Assets Monitor):斯维比教授(1997)提出的该模型是一种实用的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方法。无形资产计量指标的选择取决于公司的策略,尤其是适用于本公司占有大量无形资产的情况。该模型的重点是企业改革和知识流动指数,关注资产增长,更新速度,效率和风险回避,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把握资产。
市账差额法:斯维比和埃德文森认为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偏差即为公司知识资本为企业带来的利益,也就是知识资本的价值。该方法以企业作为整体的角度出发,企业价值可以用股票市值或通过同业同规模相似企业比较的方法得出。但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粗略的计算方法,不能分析出影响知识资本的各个构成的变动和敏感性。
托宾q法(Tobins q):James Tobin的q比率=公司市场价值/资产重置成本。在西方国家,q比率的波动一般在0.5和0.6之间。
赋予投资者的市场价值(Investor Assigned Market Valve):Standfield(1998)认为该组织或项目作为股票市场价值的真实价值等于有形资本+(现实的知识资本+知识资本磨损+持续竞争优势)。
价值增值知识系数法(VAIC):Pulic(2000)提出了一个等式:VAICi=CEEi(使用的资本)+HCEi(人力资本)+SCEi(结构资本),该等式基于三个主要要素间的关系来测量知识资本创造的价值及其有效性。
包含估值法(Inclusive Valuation Methodology):以McPherson(1998)为主要代表人物,使用组合的权重指标层级,以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价值为重点,即无形价值附加值=组合价值的增加-货币价值。
刘炜(2006)运用灰色综合评价法对多组织知识资本管理评价。并建立了一套模糊多指标方法来评价知识管理能力。最后用数值举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孙立新(2013)基于H-S-C结构,在结构资本、顾客资本中深层次的挖掘其中归属于员工层次的部分,从员工个体角度对知识资本的概念界定进一步深化。从IH-IS-IC三个维度的知识资本,共九项评价指标,提出了三维交互模式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四、小结
国内外相关学者已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知识资本的内涵、构成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做了贡献,丰富和完善了理论体系。评估方法虽然已经纳入了一些无形资产的概念,但仍然没有形成、推广专门针对于软资产价值评估的系统性方法。由于知识资本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抽象的问题,主要变现为知识资本的难以量化,概念模糊,并且与其他资本混杂在一起。到目前为止,对知识资本界定和评估还没形成完整的评估理论体系和具有实践意义的应用指南。
参考文献
[1]谭霞.知识城市视角下的城市知识资本评价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王开明.企业的知识资本理论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
[3]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机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4]张炜.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知识资本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
[5]Hwan-Yann Su,Shih-Chieh Fang,Chaur-Shiuh Young.Relationship transparency for partnership enhancement:an intellectual capit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11,266.
一、确认基本原则比较
国际会计准则IAS36规定,如果资产的账面金额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可收回的金额,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则企业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该资产不应按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金额加以计量。
英国FRS11“固定资产和商誉的减值”对资产减值确认的原则与IAS36基本一致。
美国SFAS144“长期资产减值与处置会计”与IAS36、FRS11对资产减值的基本确认原则有较大的差异。SFAS144规定,资产减值损失应在减值核查表明预期从资产的使用和最终处置所产生的现金流量之和低于资产账面金额时方可确认资产减值。然后,应确认的减值损失按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其公允价值的差额来计算,即减值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可见,SFAS144用“不折现的现金流量”来判断是否减值,这与IAS36和FRS11用“可收回金额”来判断减值有较大区别,因为“不折现的现金流量”要高于按“使用价值”确定的“可收回金额”,所以SFAS144对资产减值认定设置了更高的门槛。但在减值损失的计量上,SFAS144按账面价值超过其公允价值的差额,有可能比IAS36和FRS11确认更大金额的减值损失,因为在多数情况下,公允价值要低于IAS36和FRS11中所确定的“使用价值”。
我国确认资产减值的基本原则与IAS36基本一致。
二、减值判断的时间及迹象比较
(一)确认时间比较。国际会计准则要求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每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于存货,IAS2要求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即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检查;对于金融工具,IAS39也要求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评价;对于其他长期资产,IAS36规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减值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美国会计准则认为,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每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是没有必要的,而且成本过高,所以SFAS144对长期资产和可辨认、摊销性无形资产的减值作了如下规定:企业应在当环境变化或事项表明资产的账面价值无法收回时核查资产是否减值。SFAS142对不摊销的商誉和无形资产的减值核查作了特别规定:报告单位应每年通过对报告单位的公允价值是否低于其账面价值的测试来核查商誉的减值;每年的测试可以在任一时间进行,但每年要保持一致,不同的企业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就一般资产的减值核查作了与IAS36类似的规定,要求“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的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不过对于一些特殊资产,没有相应的特殊规定。2005年7月《企业会计准则第xx号――资产减值》(征求意见稿)第4条指出,企业应当在会计期末对各项资产进行核查,判断资产是否有迹象表明可能发生了减值。某项资产如存在减值迹象,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以确定减值损失;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可见,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由之前的总体模糊的规定,向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准则靠拢,增加了不同企业间的可比性。美国会计准则对于资产减值确认时间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大差别,相对来说更加灵活,降低成本,但具体操作的控制难度较大,必须有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予以保障。
(二)确认迹象比较
1、国际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国际会计准则IAS36规定,企业应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IAS36列举了如下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减值迹象:
外部信息来源:市价的大幅下跌;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等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负面影响;市场利率提高对企业计算资产使用价值的影响;报告企业净资产账面金额大于其资产的市场资本化金额。
内部信息来源: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实体损坏;资产所属的经营已计划或即将终止、重组或处置;资产经济绩效已经或将要比预期的差。
同时,IAS36强调:上述举例并没有穷尽所有的迹象,企业可以认定资产减值的其他迹象;在认定是否需要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需要运用重要性原则;如果有迹象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减值,应根据适用于该资产的国际会计准则,重新核查和调整资产的剩余使用期限、折旧方法或残值,即使这项资产没有确认减值的损失。
IAS38“无形资产”,要求企业至少应在每个财务年度末,对还不能利用的无形资产,及在从可利用之日算起超过二十年的期间内摊销的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即使没有迹象表明该无形资产已经减值也是如此。
2、美国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美国SFAS144,针对长期资产和可辨认、摊销性无形资产,所列举的减值核查时应考虑的环境变化和事项,在实质内容上与IAS36所列举的相一致。
SFAS142对商誉的减值核查迹象作了特别规定:在商誉减值核查时,须考虑的环境或事项有:法律或经济形势的重大不利变化、无法预期的竞争、关键员工的丧失、一个报告单位或报告单位的重大组成部分很有可能被出售或处置等。
3、英国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英国FRS11也列举了若干进行减值核查的环境变化或事项,与IAS36比,增加了“关键雇员的重大损失”,其他事项基本一致。
FRS10规定,从购买日算起不超过20年的期间摊销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在被购买后的第一个完整的财务年度末进行减值核查;该“首年核查”仅限于通过对过去业绩与购买前预期相比,初步确定可能的减值损失。仅当“首年核查”表明购买前预期失败或其他以前无法预见的事项表明账面价值无法收回时,才用FRS11规定的全面核查方法。如果从购买日算起经济寿命超过20年的商誉和无形资产,要求每年进行减值核查。
FRS15规定,对于因折旧不重要而无折旧费用或剩余使用寿命超过50年的固定资产,应每年进行减值核查。
一、传统会计利润指标不再适用
新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利润无法反映公司经营的全貌,因为会计利润大大低估了企业的资本成本。会计师通常不扣减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认为留存收益是可以无偿使用的,这样,就无法保障股东的权益能真正被关注,并获取合理的回报。另外,会计师们所度量的借贷成本,通常也低于实际的借贷资金的成本,因为考虑到公司使用借贷资金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其资金成本高于会计账上所记的税后利息支出。
而经济增加值指标则能修正会计利润指标的这一缺点,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也就是说,会计利润和经济增加值之间十分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对资本成本的处理不同。比如,运用新技术的优越性之一,是减少资金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占用。按照原有的会计标准,6天或60天的存货时间对利润的是没有差别的。而事实上,缩减存货时间,提高资本的营运效率,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就可以提高企业经济增加值。这正是新经济经营模式为公司经营带来的革新之一。
今天许多精明的管理人员都在积极地营造,将他们的客户、公司自身和供应商更紧密地联结起来。他们利用互联网传输实时信息,加快运作速度。这些经营模式通过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占用、减少资金使用成本,从而达到增加经济利润的目的。原有的会计利润不能全面反映这些新兴的、高效的经营模式,而经济利润则能够准确地予以度量。经济增加值能够非常精确地体现这些经营效率的提高,而会计利润则不能予以全面的体现。会计利润仅仅体现了成本的节约部分,而经济增加值则还包含了因节约资本而带来的收益。简言之,减少资金的占用意味着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增加值。
总之,新经济的核心就是增长,增长的关键是能够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这也包括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同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增加值不仅是一个全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而且利用经济增加值原理,企业还能够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
二、传统资金利润率指标不再适用
新经济条件下,利润率标准也同样失去了其原有的重要性,已经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效益。
从上来说,对于一些网上零售商,即使产品利润率为负值,也能够实现利润。这些零售商的经营模式和银行有相同之处。银行的个人支票服务是亏损的,但是银行通过运用在途闲置资金放债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大于支票服务的开支,两者相抵,银行通过支票服务赚取了利润。互联网书籍零售商亚马逊(Amazon.com)能够及时收到顾客付款,但是亚马逊通常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向供货商支付货款,像银行一样,亚马逊(Amazon.com)有大量的在途闲置资金,从而形成负的流动资金需求。按照原有的会计准则,负的流动资金需求对会计利润没有贡献,但是从经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它却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原因是负的流动资金减少了对现有资金的需求,从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这个案例表明会计意义上的损失有可能转化成正的经济利润。
许多成功企业都是低利润率的企业。低利润率可能代表着良好的客户满意度、一种面向未来的投资,或者代表着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沉淀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低利润率并不意味着差的经营业绩。这种变化对许多既有的财务管理技能与方法提出了质疑。经济增加值在这方面提供了正确的答案。
三、无形资产处理方法不再适用
传统的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不再适用,主要体现在对开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以及商誉的会计处理上。
(一)对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的会计处理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必须在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发生的当年将期间费用一次性予以核销。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否认了两种费用对企业未来成长所起的关键作用,而把它与一般的期间费用等同起来。
这种处理方法的一个重要缺点就是可能会诱使经营者减少对这两项费用的投入,这在效益不好的年份和管理人员即将退休的前几年尤为明显。美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当管理人员临近退休之际,研究发展费用的增长幅度确实有所降低。
计算经济附加值时则将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资本化。即将当期发生的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加入到资产中,同时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原则,资本总额也增加相同数量。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在几年之中进行摊销,摊销值列入当期费用抵减利润。摊销期一般在3至8年之间,根据公司的性质和投入的预期效果而定。这样,公司投入的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不是在当期核销,而是分期摊销,从而不会对经营者的短期业绩产生负面影响,鼓励经营者进行研究发展和市场开拓,为企业长期发展增强后劲,有利于公司在未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业绩。
(二)对商誉的会计处理
当公司收购另一公司,进行会计核算时,购买价格超过被收购公司净资产总额的部分就形成商誉。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在一定的期间内摊销。这种处理方法的缺陷在于:
1.商誉之所以产生,主要是与被收购公司的产品品牌、声誉、市场地位等有关,这些都是近似永久性的无形资产,不宜分期摊销;
2.商誉摊销作为期间费用会抵减当期的利润,经营者的短期业绩,这种情况在收购高公司时尤为明显,因为这类公司的市场价值一般远高于净资产。但实际上经营者并没有出现经营失误,利润的降低只是由于处理的而造成的。其结果就会诱使管理者在评估购并项目时首先考虑购并后对会计净利润的影响,而不是首先考虑此购并行为是否会创造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为股东创造价值。
附加值时则不对商誉进行摊销。由于财务报表中已经对商誉进行摊销,在调整时就将以往的累计摊销金额加入到资本总额中,同时把本期摊销额加回到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中。这样利润就不受商誉摊销的影响,从而鼓励经营者进行有利于的兼并活动。
经济增加值的观念纠正了传统会计标准中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处理。会计制度把这些投资列为需要控制的费用开支,而经济增加值则把这些投资作为资产负债表中一种需要培育的新型资产。这些新型资产会在将来的经济增加值中相应摊销。采用这种处理的原因是为了促使管理层自始至终注重培养企业生产力以获得持久的经济效益。无论新旧经济,经济增加值方法都强调为投资者提供满意的投资回报率。
现有的会计制度否认这些无形资产的存在误导了许多人。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注意到公司的许多无形资产都不能在会计报表上得到反映,而对现有的会计财务标准颇有微词。为了反映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公司管理层通常用客户满意度和其他一些指标作为近似的衡量标准,但是,许多管理人员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指标是不能够替代财务指标的。这些指标有时误导决策者,因为它们仅仅反映了部分情况。我们认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修改现有的财务报表及旧经济的会计准则,采用新经济会计准则,经济增加值。其他的标准可能有所作用,但是却没有一种方法像经济增加值那样能全面地、准确地衡量企业的经营效益。
四、谨慎性原则不再适用
谨慎原则不再适用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对各种准备的会计处理。
各种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款跌价准备、长短期投资的跌价或减值准备等。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司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预先提取准备金,准备金余额抵减对应的资产项目,余额的变化计入当期费用冲减利润。其目的是出于稳健性原则,使公司的不良资产得以适时披露,以避免公众过高估计公司利润而进行不当投资。作为对投资者披露的信息,这种处理非常必要。
但对于公司的管理者而言,这些准备金并不是公司当期资产的实际减少,准备金余额的变化也不是当期费用的现金支出。提取准备金的做法一方面低估了公司实际投入经营的资本总额,另一方面低估了公司的现金利润,因此不利于反映公司的真实现金盈利能力;同时,公司管理人员还有可能利用这些准备金账户操纵账面利润。
因此,计算经济附加值时应将准备金账户的余额加入资本总额之中,同时将准备金余额的当期变化加入税后净营业利润。
五、人力资源的会计处理不再适用
众所周知,新经济条件下,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迫切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会计处理。但人力资源投资并不能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上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反映。
与传统会计手法相比,经济增加值则能够如实、准确地记录人力资源投资,用于招聘、提高和保留关键员工的开支,至少从内部管理角度来讲是一种资产,这些开支不再是用于充抵现期收入的费用,而被计为资产,在员工能够发挥其预期的生产效率期间予以摊销。举例来说,一个公司需要花费20万美元招聘、培训一个软件工程师,这个软件工程师将与工作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或开发新产品,或建立网站,或编写用于收集和用户信息的软件。在传统会计处理中,不管其工作性质如何,公司会计人员都会从现期收入中扣减20万美元作为成本开支。但是依据经济增加值原则,20万美元的开支应被视为一种资本,虽然这个开支是在一个财务阶段实现的,但是这个被购买的“资产”会在未来的很多阶段对销售和收入有所贡献。就此例而言,如果工程技术人员在公司服务4年,并假设现期的资金成本为10%,他需要每年创造至少63100美元才能抵消公司对他的20万美元的投资,实现经济增加值的盈亏平衡。
一、传统会计利润指标不再适用
新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会计利润无法反映公司经营的全貌,因为会计利润大大低估了企业的资本成本。会计师通常不扣减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认为留存收益是可以无偿使用的,这样,就无法保障股东的权益能真正被关注,并获取合理的回报。另外,会计师们所度量的借贷成本,通常也低于实际的借贷资金的成本,因为考虑到公司使用借贷资金而带来的财务风险,其资金成本高于会计账上所记的税后利息支出。
而经济增加值指标则能修正会计利润指标的这一缺点,公司每年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营业利润与全部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其中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也就是说,会计利润和经济增加值之间十分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对资本成本的处理不同。比如,运用新技术的优越性之一,是减少资金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占用。按照原有的会计标准,6天或60天的存货时间对利润的是没有差别的。而事实上,缩减存货时间,提高资本的营运效率,可以降低资金成本,就可以提高企业经济增加值。这正是新经济经营模式为公司经营带来的革新之一。
今天许多精明的管理人员都在积极地营造,将他们的客户、公司自身和供应商更紧密地联结起来。他们利用互联网传输实时信息,加快运作速度。这些经营模式通过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占用、减少资金使用成本,从而达到增加经济利润的目的。原有的会计利润不能全面反映这些新兴的、高效的经营模式,而经济利润则能够准确地予以度量。经济增加值能够非常精确地体现这些经营效率的提高,而会计利润则不能予以全面的体现。会计利润仅仅体现了成本的节约部分,而经济增加值则还包含了因节约资本而带来的收益。简言之,减少资金的占用意味着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增加值。
总之,新经济的核心就是增长,增长的关键是能够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这也包括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同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增加值不仅是一个全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而且利用经济增加值原理,企业还能够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
二、传统资金利润率指标不再适用
新经济条件下,利润率标准也同样失去了其原有的重要性,已经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效益。
从上来说,对于一些网上零售商,即使产品利润率为负值,也能够实现利润。这些零售商的经营模式和银行有相同之处。银行的个人支票服务是亏损的,但是银行通过运用在途闲置资金放债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大于支票服务的开支,两者相抵,银行通过支票服务赚取了利润。互联网书籍零售商亚马逊(Amazon.com)能够及时收到顾客付款,但是亚马逊通常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向供货商支付货款,像银行一样,亚马逊(Amazon.com)有大量的在途闲置资金,从而形成负的流动资金需求。按照原有的会计准则,负的流动资金需求对会计利润没有贡献,但是从经济增加值的角度来看,它却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原因是负的流动资金减少了对现有资金的需求,从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成本。这个案例表明会计意义上的损失有可能转化成正的经济利润。
许多成功企业都是低利润率的企业。低利润率可能代表着良好的客户满意度、一种面向未来的投资,或者代表着加速资金周转、减少资金沉淀的结果。在许多情况下,低利润率并不意味着差的经营业绩。这种变化对许多既有的财务管理技能与方法提出了质疑。经济增加值在这方面提供了正确的答案。
三、无形资产处理方法不再适用
传统的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处理方法不再适用,主要体现在对开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以及商誉的会计处理上。
(一)对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的会计处理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公司必须在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发生的当年将期间费用一次性予以核销。这种处理方法实际上否认了两种费用对企业未来成长所起的关键作用,而把它与一般的期间费用等同起来。
这种处理方法的一个重要缺点就是可能会诱使经营者减少对这两项费用的投入,这在效益不好的年份和管理人员即将退休的前几年尤为明显。美国的有关研究表明,当管理人员临近退休之际,研究发展费用的增长幅度确实有所降低。
计算经济附加值时则将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资本化。即将当期发生的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作为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加入到资产中,同时根据复式记账法的原则,资本总额也增加相同数量。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在几年之中进行摊销,摊销值列入当期费用抵减利润。摊销期一般在3—8年之间,根据公司的性质和投入的预期效果而定。这样,公司投入的研究发展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不是在当期核销,而是分期摊销,从而不会对经营者的短期业绩产生负面影响,鼓励经营者进行研究发展和市场开拓,为企业长期发展增强后劲,有利于公司在未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业绩。
(二)对商誉的会计处理
当公司收购另一公司,进行会计核算时,购买价格超过被收购公司净资产总额的部分就形成商誉。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在一定的期间内摊销。这种处理方法的缺陷在于:
1.商誉之所以产生,主要是与被收购公司的产品品牌、声誉、市场地位等有关,这些都是近似永久性的无形资产,不宜分期摊销;
2.商誉摊销作为期间费用会抵减当期的利润,经营者的短期业绩,这种情况在收购高公司时尤为明显,因为这类公司的市场价值一般远高于净资产。但实际上经营者并没有出现经营失误,利润的降低只是由于处理的而造成的。其结果就会诱使管理者在评估购并项目时首先考虑购并后对会计净利润的影响,而不是首先考虑此购并行为是否会创造高于资本成本的收益,为股东创造价值。
附加值时则不对商誉进行摊销。由于财务报表中已经对商誉进行摊销,在调整时就将以往的累计摊销金额加入到资本总额中,同时把本期摊销额加回到税后净营业利润的计算中。这样利润就不受商誉摊销的影响,从而鼓励经营者进行有利于的兼并活动。
经济增加值的观念纠正了传统会计标准中对无形资产的价值处理。会计制度把这些投资列为需要控制的费用开支,而经济增加值则把这些投资作为资产负债表中一种需要培育的新型资产。这些新型资产会在将来的经济增加值中相应摊销。采用这种处理的原因是为了促使管理层自始至终注重培养企业生产力以获得持久的经济效益。无论新旧经济,经济增加值方法都强调为投资者提供满意的投资回报率。
现有的会计制度否认这些无形资产的存在误导了许多人。许多高层管理人员注意到公司的许多无形资产都不能在会计报表上得到反映,而对现有的会计财务标准颇有微词。为了反映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公司管理层通常用客户满意度和其他一些指标作为近似的衡量标准,但是,许多管理人员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指标是不能够替代财务指标的。这些指标有时误导决策者,因为它们仅仅反映了部分情况。我们认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修改现有的财务报表及旧经济的会计准则,采用新经济会计准则,经济增加值。其他的标准可能有所作用,但是却没有一种方法像经济增加值那样能全面地、准确地衡量企业的经营效益。
四、谨慎性原则不再适用
谨慎原则不再适用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对各种准备的会计处理。
各种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款跌价准备、长短期投资的跌价或减值准备等。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公司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损失预先提取准备金,准备金余额抵减对应的资产项目,余额的变化计入当期费用冲减利润。其目的是出于稳健性原则,使公司的不良资产得以适时披露,以避免公众过高估计公司利润而进行不当投资。作为对投资者披露的信息,这种处理非常必要。
但对于公司的管理者而言,这些准备金并不是公司当期资产的实际减少,准备金余额的变化也不是当期费用的现金支出。提取准备金的做法一方面低估了公司实际投入经营的资本总额,另一方面低估了公司的现金利润,因此不利于反映公司的真实现金盈利能力;同时,公司管理人员还有可能利用这些准备金账户操纵账面利润。
因此,计算经济附加值时应将准备金账户的余额加入资本总额之中,同时将准备金余额的当期变化加入税后净营业利润。
五、人力资源的会计处理不再适用
众所周知,新经济条件下,人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迫切要求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会计处理。但人力资源投资并不能在传统的财务报表上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反映。
与传统会计手法相比,经济增加值则能够如实、准确地记录人力资源投资,用于招聘、提高和保留关键员工的开支,至少从内部管理角度来讲是一种资产,这些开支不再是用于充抵现期收入的费用,而被计为资产,在员工能够发挥其预期的生产效率期间予以摊销。举例来说,一个公司需要花费20万美元招聘、培训一个软件工程师,这个软件工程师将与工作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或开发新产品,或建立网站,或编写用于收集和用户信息的软件。在传统会计处理中,不管其工作性质如何,公司会计人员都会从现期收入中扣减20万美元作为成本开支。但是依据经济增加值原则,20万美元的开支应被视为一种资本,虽然这个开支是在一个财务阶段实现的,但是这个被购买的“资产”会在未来的很多阶段对销售和收入有所贡献。就此例而言,如果工程技术人员在公司服务4年,并假设现期的资金成本为10%,他需要每年创造至少63100美元才能抵消公司对他的20万美元的投资,实现经济增加值的盈亏平衡。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膨胀,我国高校的资产也大幅增加,但是在高校既有的管理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下,高校资产规模越大,其浪费也就越多。高校资产管理效率的底下使得本已经捉襟见肘的高校资金投入更加紧张,如何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阐述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资产绩效评价的 具体策略,以期为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策略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管理体制,我国高校一方面面临经费不足的情况,另一方面又存在既有的资产的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高校的资产作为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在促进高校日常工作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资产管理的不善已经与建设节约型的高校理念背道而驰,对于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负面的冲击。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作为一种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高校有限的资产使用效率的提升,进而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沿用的依然是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属于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高校历来重视资产的投入而忽视资产的管理,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资产管理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高校资产使用效率低
高校资产的购买都属于国家全额拨款,资产进入高校以后基本上就成为了某个部门甚至某个人的资产,资产无法在整个高校范围内得到共享。这就导致高校的各个部门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购置资产,结果就是不同部门购置了大量的重复资产,例如很多高校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微机室或者实验室,这些资产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供全校范围内的学生使用的,仅仅因为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导致资产大量时间被闲置,资产的使用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2.资产流失严重
高校资产的所有权益及使用权是分开的,国家是高校资产的所有人,高校资产的使用人是高校的教职工,而国家是一个模糊范畴,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必然会导致高校资产成为“公地”,进而产生所谓的“公地悲剧”。在产权人不特定的情况下,很过高校资产基本上就是物随人走,造成了资产的流失。另一个方面高校的资产不仅既包括有形资产,同时还包括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同样也属于高校的资产,举例而言,高校教职工流动时,高校往往注重对于实物资产的清点,而忽视了无形资产的流失,这也是目前高校资产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3.管理制度缺失
很多高校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有关资产管理的规范,这就导致到校的资产管理极为混乱,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就是产权不清。事实上随着高校的“摊子”越铺越大,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很多高校的管理者对此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于资产管理的重视明显不足。在具体的资产管理中因为没有制度的有效约束,各种资产浪费现象不断出现,这对于高校资产管理是一个负面因素。
二、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策略
对于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认为实施高校资产管理评价是一个良好的解决措施,本文认为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具体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更新资产管理理念
高校资产绩效资产管理评价的一个关键就是资产管理观念的更新,没有资产管理管理更新的及时跟进,资产管理评价必将走向偏差。高校资产管理理念的更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机会成本观念,成本不仅仅包括直接成本,同时还包括机会成本,在高校资产的闲置过程中会造成巨大的机会成本损失,这对于高校的资产来说是一个严重的浪费;二是树立效益挂念,任何资产的形成都是为了给组织带来更大的效益,高校资产也不例外,树立效益理念以后,高校管理者自然就会使用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学分析来评价资产管理效果从而促进高校资产管理的有效利用。
2.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核心环节在于绩效评价指标的构建,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来为绩效评价的实施提供一个准确的可供参照的标准。评价指标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是指标要具体,即评价指标与想要评价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二是指标要可衡量,指标的可衡量是指能够通过定性或者定量的方法直观的展示出来;三是指标可达到,评价指标的设置如果过高,那么绩效评价的效果也就丧失了,明知无法达到指标的要求,评价与不评价也就没有任何的区别了;四是时间限制,即指标的考察应被限制在一定的事件段之内。
3.资产管理评价的实施
在具体的资产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目前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指标定值法、指标赋权法、雷达分析法等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加以选择。其次就是注意评价的实施不能仅仅局限于年末或者考核期,而是应贯穿全年,使得评价具有更强的连续性;最后就是绩效评价反馈不可或缺,通过反馈查找绩效管理中的不足,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作为提升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工具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实施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在高校的运用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起实施过程注定要受到多方面的阻力,因此需要高校管理者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逐步推进。这里套用一句话来结束全文“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实施的过程是艰巨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够为高校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浩燕.试论高效固定资产的绩效评价.会计之友.2007(11).
一、中级会计实务各章重要性划分
非常重要:这一层次是指今年的新准则对实务影响较大而新增的内容和近几年计算题和综合题主要考核的内容。包括“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资产减值”、“所得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表)”。重要:这一层次是指今年的新准则对实务有一定影响增加了一些新业务,也是近年计算题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入”。比较重要:主要出客观题。包括“存货”、“负债”、“或有事项”、“借款费用”、“外币折算”。不重要:主要出客观题,分值不多。包括“总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对于“非常重要”和“重要”的章节需特别注意今年教材的新变化以及往年的主要考点,熟练掌握计算和账务处理。
二、复习方法与技巧
第一,仔细阅读教材,熟练掌握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今年的教材包含了近30个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发生重大变化,因此,要仔细阅读新的会计准则指南中的主要会计科目和账务处理。特别注意每章新增内容和重点内容所列举的有关账务处理。第二,熟练掌握教材的例题,反复阅读,强化记忆。今年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列举了大量计算题和账务处理题,这些例题全部体现了新准则的特点,就是对新准则的讲解,考生一定要引起重视。由于今年教材出版较晚,在较短的时间内复习会计实务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熟练掌握教材上的例题。考题极有可能来自于教材的例题。第三,制定复习计划,提高复习效率,增强信心。虽然,今年教材发生了很大变化,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增加了,但是由于新准则是新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全新的内容,所有考生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定要增强信心,并且制定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攻克中级会计实务这门课程。
三、主要经济业务重点内容分析
(一)存货 本章重点内容是存货的期末计量。会计期末,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对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里的成本是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
一是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出售存货:“可变现净值=估计售价一估计的销售费用税金”。需要加工的存货:“材料可变现净值=产品估计售价一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一估计的销售费用税金”。
二是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企业应在每一资产负债表日,比较存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计算出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再与已提数进行比较,若应提数大于已提数,应予补提。企业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应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当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二)田定资产 本章新增内容包括: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购买价款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价款与购买价款现值的差额,应当在信用期间内采用实际利率法进行摊销,摊销金额除满足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应当计人固定资产成本外,均应在信用期间内确认为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教材例3_4)。出包方式建造固定资产,注意待摊支出的分配方法(教材例3-6)。融资租人固定资产的核算(教材例3-7)。存在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应当按照油气资产的弃置费用现值计入相关油气资产成本,在固定资产或油气资产的使用寿命内,按照预计负债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应当在发生时计人财务费用,一般工商企业的固定资产发生的报废清理费用,不属于弃置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作为固定资产处置费用处理(教材例3-9)。本章重点内容包括:凡本章涉及到的实际利率问题应重点掌握,这体现了新准则的特点。另外重点掌握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处理问题(教材例3-11、例3-12、例3-14)。教材例3-16是2006年的综合题稍作修改。
(三)无形资产 本章新增内容是研究与开发支出的确认与计量。本章重点内容包括:研究与开发支出的核算。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人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无法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计入当期损益(教材例4-1)。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
(四)投资性房地产 本章是新增的一章,重点内容包括投资性房地产概念和范围;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核算;投资性房地产转换的核算。(1)投资性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下列各项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自用房地产,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作为存货的房地产。(2)企业可以采用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在成本模式下,应当按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有关规定,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计提折旧或摊销;存在减值迹象的,还应当按照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或进行摊销,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人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投资性房地产取得的租金收入,确认为其他业务收入(教材例5-5)。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以成本模式转为公允价值模式的,应当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将计量模式变更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调整期初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教材例5-6)。(3)房地产转换的会计处理:在成本模式下,应当将房地产转换前的账面价值作为转换后的入账价值。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自用房地产时,应当以其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作为自用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自用房地产或存货转换为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照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计量。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允许价值小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转换当日的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其差额作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计入所有者权益。处置该项投资性房地产时,原计人所有者权益的部分应当转入处置当期损
益(其他业务收入)。
(五)金融资产 本章是新增的一章,本章重点内容包括:金融资产初始计量的核算;采用实际利率确定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方法;各类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核算;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1)金融工具的初始计量与后续计量。如表l所示。(2)主要会计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委托贷款一本金、利息调整、已减值;委托贷款损失准备;应收账款;坏账准备。(3)主要账务处理:交易性金融资产(教材例6-1);持有至到期投资(教材例6-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教材例6-7至例6-9);金融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教材例6-12、例6-13)。
(六)长期股权投资 本章新增内容包括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确定;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和成本法核算的范围。本章重点内容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尤其是初始计量的判断。(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如表2所示。(2)主要会计科目: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时,设置“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明细科目;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应收股利。(3)主要账务处理。一是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特别需要注意属于什么情况下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重点掌握教材例7-1至例7-3均为同一控制下企业控股合并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例7-4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不涉及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问题。例7-5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例7-7、例7-8均为非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二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成本法(例7-9),权益法(例7-10至例7-14)。
(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本章新增内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的判断;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两种计量方法。本章重点内容如表3所示。主要账务处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人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教材例8-1、例8-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教材例8-3、例8-4)。涉及多项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例8-5至例8-7)。
(八)资产减值 本章是新增的一章,本章重点内容包括: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原则;资产组的认定方法及其减值的处理。(1)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以下两者孰高: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2)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当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计算公式如下:“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第t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1+折现率)t]”。(3)主要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例9-1、例9-2);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预计(例9-3);资产组减值测试(例9-8);总部资产减值测试(例9-9);商誉减值测试(例9-10)。(4)主要账务处理。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坏账准备”、“在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货款损失准备”、“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划线部分是允许转回的。
(九)负债 本章新增内容: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的核算。本章重点内容:(1)职工薪酬包括的内容: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的补偿(下称“辞退福利”);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企业以商业保险形式提供给职工的各种保险待遇、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也属于职工薪酬;以权益工具结算的股份支付也属于职工薪酬。(2)计量货币性职工薪酬时,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计量非货币性职工薪酬时,企业以其自产产品作为非货币利发放给职工的,应当根据受益对象,按照该产品的公允价值,计人相关资产成本或当期损益,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3)辞退福利的确认和计量。辞退福利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预计负债,同时计人当期损益。(4)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应当按照企业承担的以股份或其他权益工具为基础计算确定的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授予日一般不进行会计处理;在等待期内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将当期取得的服务计人相关资产成本或费用,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修正预计可行权的权益工具数量,计算截止当期累计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减去前期累计已确认金额,作为当期应确认的成本费用金额,同时确认应付职工薪酬;在可行权日之后,企业不再调整等待期内确认的成本费用,应付职工薪酬的公允价值变动计人当期损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重点掌握教材例10-4。(5)可转换公司债券的账务处理有所变化(摊余成本计量)(例10-6)。(6)其他负债重点掌握应交增值税的账务处理。
(十)债务重组 本章新增内容: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账务处理;附或有条件的债务重组。本章重点内容如表4所示。债务重组采用以现金清偿债务、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为资本、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等方式的组合进行的,债权人应当依次以收到的现金、接受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债权人享有股份的公允价值冲减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再按照修改其他债务条件的债务重组会计处理规定进行处理。重点掌握教材例11―2至例ll-8。
(十一)或有事项 本章虽然是新增的一章,但是,在2002年~2004年间曾经作为《中级会计实务(二)》的考试内容,考生可以参考有关考题。今年新增常见的或有事项包括环境污染整治、承诺、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本章重点内容: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问题,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例12-10至例12-12),债务担保(例12-13),产品质量保证(例12-14),亏损合同(例12-15至例12-17),重组业务(例12-18、例12-19)。
(十二)收入 本章新增内容: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的具体运用: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特殊销售商品业务――代销商品、售后回购、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混合业务。本章重点内容:(1)销售商品收入的5个确认条件,结合教材例题掌握收入的确认。(2)销售商品收入的计量: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与计量(例13-13)。(3)商业折扣、现金折扣、销售折让和销售退回的处理。(4)特殊销售商品业务:代销商品(例13-18、例13-19);预收款销售商品;售后回购(例13-21);售后租回;房地产销售;附有销售退回条件的商品销售,重点掌握例13-22;商品需要安装和检验的销售;订货销售;以旧换新销售。(5)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完工百分比法的具体应用(例13-24至例13-27),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混合业务(例13-28、例13-29)。(6)特殊劳务交易的确认:安装费、宣传媒介的收费、为特定客户开发软件的收费、包括在商品售价内的服务费、艺术表演、招待宴会和其他特殊活动的收费、申请人会费和会员费、特许权费、定期收费。这部分经常出选择题或判断题,也可含在综合题里,特别注意每种收入的确认时点(例13-30、例13-31)。(7)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和计量:使用费收入的确认(例13-33、例13-34)。(8)建造合同收入和费用的计量:合同收入的构成、合同成本的构成,合同收入和合同成本的计量,要特别注意收入、毛利、成本确认的顺序。掌握例13-38、例13-39。
(十三)借款费用 本章新增内容: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和存货等资产;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既包括专门借款,也包括一般借款。本章重点内容:借款费用的确认原则;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范围;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的确定,开始资本化时点、暂停资本化时间、停止资本化时间;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重点掌握教材287页的计算公式,例14-17至例14-20均反映了新准则的内容;借款辅助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十四)所得税 本章新增内容:资产计税基础的确定;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确定;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本章重点内容:(1)重要概念包括资产的计税基础、负债的计税基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如表5所示。重点掌握例15-2至例15-13。(2)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和计量,重点掌握例15-16至例15-2l。(3)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4)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基本核算程序:确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比较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定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重点掌握例15-23、例15-24。(5)主要会计科目: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费用;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减值损失;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
(十五)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 本章重点内容:(1)重要概念:会计政策、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追溯调整法、追溯重述法。历年考题大多出客观题,判断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变更。(2)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方法:法规要求按相关规定办法变更;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应当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掌握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数的计算方法(教材例16-1);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各期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3)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方法――未来适用法。(4)前期差错更正的会计处理――追溯重述法。该方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但确定前期差错累积影响数不切实可行的除外。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更正。
(十六)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主要概念: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事项、非调整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涵盖的期间。(1)调整事项:日前存在,日后发生,做相关调整账务处理,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调报表,不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处理如下:涉及损益的事项,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核算完毕,转入“利润分gg--未分配利润”;不涉及损益和利润分配的事项,直接调整相关科目,账务处理完毕后,必须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据,包括资产负债表日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据;当期编制的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提供比较会计报表的,还应调整相关会计报表的上年数;调整会计报表附注有关项目的数据。考生在复习时,需特别注意:调整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是调整当年的会计报表,还是调整上年的会计报表,或者不调整会计报表。还需注意有关所得税的调整问题。(2)调整事项举例:资产负债表日后诉讼案件结案,法院判决证实了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现时义务,需要调整原先确认的与该诉讼案件相关的预计负债,或确认一项新负债(教材例17-6);资产负债表日后取得确凿证据,表明某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了减值或者需要调整该项资产原先确认的减值金额(教材例17-7);资产负债表日后进一步确定了资产负债表日前购入资产的成本或售出资产的收入。发生在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或以前期间所售商品的退回,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前,应调整报告年度利润表的收入、成本等,并相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及报告年度应缴的所得税(教材例17-8),发生于报告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之后,应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的收入、成本等,但按照税法规定在此期间的销售退回所涉及的应缴所得税,应作为本年度的纳税调整事项(例17-9);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现了财务报表舞弊或差错。(3)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日前不存在,日后发生,不做调整账务处理,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不调报表,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非调整事项举例:7项;历年均有客观题。资产负债表日后,企业利润分配方案中拟分配的以及经审议批准宣告发放的股利或利润,不确认为资产负债表日负债,但应当在附注中单独披露。
(十七)外币折算 新增加的一章,但外币折算的方法变化不大。掌握外币交易和资产负债表日汇兑损益的计算(教材例18-12)。
(十八)财务报告 (1)资产负债表重点项目的填列:直接根据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根据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根据总账科目与其备抵科目抵销后的净额填列。(2)利润表的编制:报表中各项目主要根据各损益类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企业应当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
平均数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公式为“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已发行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计算稀释每股收益时,增加的普通股股数计算公式为“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当期普通股平均市场价格”。(3)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现金流量分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筹资活动现金流量三类,具体构成内容经常出客观题。填列现金流量表采用分析填列法,所需要的资料包括年度资产负债表;年度利润表;有关明细账及补充资料(教材例19-7)。(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该表是新准则规定编报的一张新表。“上年年末余额”项目,反映企业上年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库存股、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的年末余额。“会计政策变更”、“前期差错更正”项目,分别反映企业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的会计政策变更的累积影响金额和采用追溯重述法处理的会计差错更正的累积影响金额。“本年增减变动额”项目,包括“净利润”项目、“直接计人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项目、“所有者投入和减少资本”项目、“利润分配”项目、“所有者权益内部结转”项目。
(十九)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 其一,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在合并工作底稿中,应编制的调整分录: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应享有子公司当期实现净利润的份额)”,贷记“投资收益”。应承担子公司当期发生的亏损份额,上述相反的分录:借记“投资收益(当期收到子公司分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对于子公司除净损益以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母公司应享有或应承担的份额,借记或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或借记“资本公积”科目。其二,主要经济业务的抵销处理(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的有关抵销分录)。一是长期股权投资业务的抵销处理。(1)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全资子公司借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贷记“长期股权投资”;非全资子公司,当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大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时,其差额作为商誉处理,应按其差额,借记“商誉”项目,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金额小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总额时,其差额在企业合并当期应作为利润表中的损益项目,合并以后期间应调整期初未分配利润,借记“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商誉)”,贷记“长期股权投资”、“少数股东权益”、“(营业外收入)”。(2)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的抵销处理:全资子公司借记“投资收益”、“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本年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包括转作股本的股利)”、“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为非全资子公司借记“投资收益”、“少数股东损益”、“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本年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应付殷利”、“未分配利润――年末”。二是内部债权与债务项目的抵销。(1)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应收账款”。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2)连续编制。借记“应付账款”,贷记“应收账款”。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借记“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或相反)”。(3)借记“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贷记“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借记“应付债券”、“(投资收益)(差额)”,贷记“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差额)”。(4)内部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和利息费用的抵销,借记“投资收益”,贷记“财务费用”。三是存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借记“营业收入(销售企业内部销售收入)”,贷记“营业成本”。借记“营业成本(购买企业期末内部购入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贷记“存货”。连续编制: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上期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贷记“营业成本”。借记“营业收入(本期销售企业内部销售收入)”,贷记“营业成本”。借记“营业成本(购买企业期末内部购入存货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贷记“存货”。四是固定资产原价和无形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抵销。(1)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销处理:借记“营业收入(销售企业固定资产交易实现的销售收入)”,贷记“营业成本(销售成本)”、“固定资产原价(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贷记“管理费用”。以后会计期间: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固定资产 N价(期初固定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多提折旧)”,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借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本期多提折旧)”,贷记“管理费用”。(2)内部无形资产交易抵销处理:借记“营业收入(销售企业无形资产交易实现的销售收入)”,贷记“营业成本(销售成本)”、“无形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当期多摊销的无形资产)”,贷记“管理费用”。以后会计期间:借记“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无形资产――原价(期初无形资产原价中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借记“无形资产――累计摊销(以前会计期间累计多摊销的费用)”,贷记“未分配利润――年初”。借记“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本期多摊销的费用)”,贷记“管理费用”。其三,合并现金流量表的主要抵销项目: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以现金投资或收购股权增加的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与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以现金结算债权与债务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当期销售商品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母公司与子公司、予公司相互之间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收回的现金净额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等。其四,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一是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母公司在于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享有的份额相互抵销。二是母公司对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持有对方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应当抵销。子公司为全资子公司:借记“投资收益”、“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包括转作股本的股利)”、“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为非全资子公司:借记“投资收益” 、“少数股东损益”、“未分配利润――年初”,贷记“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应付股利”、“未分配利润――年末”。
很多企业常常发现一些存货会不翼而飞,发生短少的现象;存货因产品设计变更变成呆滞存货;应收款项因帐务不清而无法回收;固定资产因没有良好的保管制度,以致固定资产失修而报废或遗失。诸如此类无形损失都是企业没有完整的会计数据进行会计管理及建立完善健全的财产清查制度,落实的执行财产清查工作所导致。
企业及早建立健全的财产清查制度,可以收到三个好处:
1.可以落实企业各项资产和负债的保全工作,减少人为的舞弊;
2.可以发现企业会计信息系统运作上种种缺失,进行必要的改善工作,以确保会计信息的正确性与可信度;
3.会计电算化作业更正确。 第二节
企业落实执行年度全面清查工作的重要性
正确的执行年度企业资产与负债的全面清查的重要性有下:
1.确实掌握企业之资产、负债及业主权益,进行必要的运用与保全措施。
2.经年度资产与负债的全面清查,确实了解企业营运制度上各种缺失,可以作为企业经营去芜存菁之效,进而提升企业营运效率。
a.彻底的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之严密性与周严性,以防止各种人为的舞弊。尤其是采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事项之企业更可借助年度全面的机会对企业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作一番整体测试,发现存在的缺失,加以改善,可以防范企业内发生计算机舞弊之可能。
b.研究企业有限的经营资源是否作有效分配应用,例如当企业拥有过多的呆滞存货,它表示企业存货管理政策的执行有失之散漫之失,应着手加以改进。
c.各项资产保全,经过全面清查工作之后,方能了解企业资产数量及实际状况,对于各种呆滞资产作有效处置,进一步对既有资产作有效利用。
d.衡量企业理财政策与技巧有效性,例如企业拥有过多的资产与负债,不仅会增加企业营运成本之外,更代表企业在经营上会承受更大更多的风险。
e.适时处理与调整不当之资产,例如过时呆滞的存货、已过期呆帐等不当情况应列出明细,指派专人负责处理之外,会计人员也应准备必要的会计处理事宜,以免虚增企业资产。
f.财产清查后,一定要进行必要的会计帐务的转帐调整工作,使会计资讯更正确更可靠。例如坏帐之摊提,各项存货盘盈盘亏的调整、各项预付款之整理。
3.为企业未来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整合与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a.拥有各项会计科目正确清查数量与计价是新的会计年度会计开帐的基础。因此,正确财产清查工作一定要求作好。
b.因为有了正确的开帐记录,使会计人员日后工作能顺利的进行,不再为核对不确实的资料而耗时。
c.新年度开始就能以改善后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事项的处理,增加会计数据处理效果。
4.当为今年度的年度决算工作的前置作业。
5.尚未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可以借助此次完整的清查资料当作开帐资料,展开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
随着经营资源成本逐渐提高之际,企业经营者必需以策略性观点来看企业年终全面财产清查工作,它所具有的经营价值是经营者应有的基本认识。
企业进行全面财产清查工作要依据国务院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第二十条到第二一条规定办理。本文就是融合《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与实际财产清查作业实务写成。
第五节 年度全面财产清查前置作业的完成
企业进行年度全面财产清查要完成以下的前置作业:
a.清查作业全程时间确定
·清查计划完成时间
·清查人员讲习时间─说明清查要点及清查应注意事项。
·清查实施时间
·清查表完成时间
·清查覆查完成时间
本工作之进行可以时程管控图掌握盘存日程进行。
年度清查作业时程管控图如下: 1.年度清查作业计划拟定2.清查作业小组组成与工作分配3.清查资料准备4.清查人员训练5.年度清查工作执行6.覆盘工作完成及资料提出7.检讨会议之如集01/12/2012/25 12/28 12/31─02/1/302/1/5-1/802/1/12
b.执行人员之排定
·策划人及主持人排定(通常由负责人指定企业高阶人士担任)
·主办单位由企业之管理部门主办,通常由会计部门主持,安排
1.清查人
2.被盘人(通常由保管人担任)
通常一位清查人也是被清查人。如存货保管人员负责固定资产的清点工作。
3.复盘人
·清查人应被赋有所清查项目全部权责,酌情处理清查时衍生的各项事项。
c.使用书表设计与印制
依清查项目、特性与需要设计合用表格。
一般常用清查人之格式
在电算化环境下,可以用实物管理员之电算机数据库实物帐打印所有实物盘存资料,作为清查资料,可以省时省力。
3.固定资产
各项固定资产清查要点:
1.依房屋及建筑、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办公设备、模具设备及杂项设备等固定资产别分别编制盘存表,指定人依项清查。固定资产盘存表通常由企业的财产目录编成。
2.呆滞不用之固定资产宜列出,以作必要处理。
3.很多企业对各项固定资产的计算机资料文件资料与实物不符,应借清查机会进行建文件工作,让固定资产数据库资料就是财产目录。
在建工程清查要点:
1.将已支付在建工程款项列表盘存。
2.在建工程金额不可列入暂付款而作流动资产处理,以虚增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3.工程应依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工程、已完工程、待安装设备、工程用材料、预付工程价款及工程管理费分开列表,展开清查工作。
4.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清查要点:
1.场地使用权列表清查,并检查场地使用权摊提是否正确及进行未摊提场地使用权的摊提会计调整事宜。
2.工业产权及专有技术依商标权、专利权与专有技术分别列表清查,并检查工业产权及专有技术摊提是否正确及进行未摊提工业产权及专有技术摊提会计调整事宜。
3.其它无形资产依著作权、商誉列表清查,并检查其它无形资产摊提是否正确及进行未摊提其它无形资产摊提会计调整事宜。
B.负债
1.流动负债
各项短期借款清查要点:
1.检查各笔借款明细是否正确。
2.检查各笔借款手续是否经过企业主管单位正式核准。
一年内到期应偿还长期借款清查要点:
1.检查各笔明年度长期借款偿还明细计算是否正确。
2.偿还方式是否依据借款时既定方式偿债
应付票据清查要点:
1.应付票据明细是否正确。
2.应付票据之签发是否为正常营业行为所产生。
3.应付存出保证票据是或有负债,不可列入应付票据清查。
应付帐款清查要点:
1.供应厂商的应付帐款明细是否正确。
2.应付帐款之发生是否为正常营业行为所产生。
3.应付帐款是否有虚列情事产生。
应付与预提费用清查要点:
1.预提费用明细是否正确与完整,如有遗漏将虚增企业利益。
2.应缴税金是否全部而正确的列入。
3.预提费用是否有虚列情事产生及正常交易行为所产生。
4.此一工作可以延迟完成,在发生支付时才陆续加上。
其它应付款清查要点:
1.其它应付款明细是否正确
2.参酌上述要点
预收货款及暂收款清查要点:
1.预收货款明细与实际成交契约之对照,预收货款之收款情况是否正确。
预收收益清查要点:
1.各项预收收益到期变现的核对。
2. 是否有进行调整分录之进行
d.其它流动负债,如职工奖励及福利基金等清查要点:
1.依负债性质及应付状况是否正确。
2.长期负债
长期借款清查要点:
1.负债金额及偿还时间是否在一年以上,一年内应付长期借款是否转入短期负债
2.应付利息应进行调整分录。
第八节 财产清查盘盈盘亏的会计处理
财产清查后发现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后,接着进行下列两个步骤的会计帐务处理工作,年度财产清查就算大功告成。
第一步,将各部门发生的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情况,列表告知各部门主管人员,由该部门主管人员提出处理意见,经层报单位主管同意审批后,进行资产帐务处理,使帐面数字与财产实物相同。将其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差额,转入「待处理财产损益帐户。
第二步,查明财产盘盈、盘亏和毁损原因后,经单位主管作出处理决定后,区别不同情况,从「待处理财产损益帐户分别转入其它相关帐户。也就是盘盈的资产,冲减管理费用;盘亏或毁损的资产,扣除过失人员或保险公司赔款及残余价值后,列入管理费用。资产毁损属于非常损失的部份,扣除保险公司赔款及残余价值后,列入营业外支出。
举例说明如下:
1.在材料仓库进行材料盘点结果:
a.因仓库材料保管人员人为疏忽,导致A材料短缺少10件,每件材料单价为人民币10元,应由保管人员负责赔偿。
b.B材料清查多出5件,每件材料单价为人民币8元,多出原因,因供应厂商多送但不收款,决定减冲管理费用。
c.包装车间发现帐外包装机一部,估计现值人民币为3,000元,可使用期间3年。拟作营业外收入,列入本期损益。
会计处理步骤分别如下:
第一步,调整会计帐面数字与财产实物数字相等。
1.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100.00
贷:材料─A材料
$100.00
2.借:材料─B材料
$ 4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 40.00
3. 借:固定资产
$ 3,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 3,000.00
第二步,冲销「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
1.借:其它应收款─材料保管员 $1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
$100.00
2.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40.00
贷:管理费用
$40.00
3.借:待处理财产损益
$3,000.00
贷:营业外收入
$3,000.00
第九节
总结
企业要以策略观点来进行资产清查工作,就是年度资产清查工作是企业进行一次企业经营营运体系的诊断工作,发现企业在营运上的缺失并能对症下药进行必要的改善措施。
企业作好年度清查工作,以正确的开帐数据配合企业展开各种经营活动,再加上:
1.流畅的业务流程管理体系。
2.严谨的内部审计(稽核)制度。
【关键词】 高等学校;会计改革;二维体系;信息生成模式
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为会计信息需求者提供客观、有用的会计信息。高等学校会计也不例外,需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高校管理者办学管理、社会各界了解高等教育培养成本等提供客观、有用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制度》)于1998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执行十几年。这十几年间,我国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现行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有关方面对高等学校会计信息的需求,《制度》亟需进行改革。
为改善和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绩效、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许多国家逐渐认识到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性,着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施了一系列适合本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不少国家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新西兰是较早在政府会计系统全面改革的国家,相继颁布了《公共财政法案》、《财务报告法案》,率先在政府部门分步实行权责发生制,并在政府进行财务报告时采用权责发生制,20世纪90年代已全面构建了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财务管理与预算系统。
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颁布实施了《财务管理和受托责任法案》,明确要求政府预算、政府会计和政府财务报告的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
英国于2000 年7 月颁布了《政府资源与会计法案2000》,从而成为政府部门预算与核算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法律依据,自2001年起中央政府预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联邦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公告形式规范其会计准则,其中明确规定联邦政府的支出确认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文告手册》,制定了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编制财务报表的国际公立会计准则,要求“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的权责发生制下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相趋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台的《2001年政府财政统计手册》,规定政府财政统计的信息必须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包括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在内的超过半数的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在政府会计中也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地引入了权责发生制,许多发展
(五)净资产信息不实
由于高等学校的上述资产、负债信息不实,收入、支出信息不实,导致高等学校的净资产不实,不能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
(六)高等学校会计核算与基本建设会计核算无法纳入统一的核算系统
随着我国财政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建设支出已经不再作为政府的支出功能分类,而是将其列入部门预算,作为某一功能的一项经济分类。例如,教育部门的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政府教育功能的资本性支出反映;外交部门的基本建设支出,作为政府外交功能的资本性支出反映。
但是,由于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基础为收付实现制,而基本建设会计的核算基础为权责发生制,两者的记账基础不一致,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会计核算系统。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会计仍然单独设账、独立核算。高校会计将拨付的基本建设款进行费用化处理,在办理工程竣工决算时确认固定资产;而基本建设会计则将实际发生支出进行资本化处理,在办理工程竣工决算之前作为资产跨年度累计反映。
上述会计处理结果,使得高等学校在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之前发生的支出冲减了净资产,但无法确认为资产,导致资产和净资产虚减。
(七)学生培养成本信息不实
由于现行《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无法准确核算学生培养成本,无法为确定学费标准提供客观依据。目前,许多高等学校测算了本学校的学生培养成本,但采用的均是统计计算方法,缺乏连续性,在成本计算对象、成本会计期间、成本分配标准等诸方面均存在一定问题,使培养成本的数据存在一定偏差。
(八)会计制度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衔接
现行《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按照一定标准提取学生奖贷基金等专用基金,列为当期支出。这种做法一是不符合收付实现制的核算基础;二是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矛盾。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支出要有预算,而计提的专用基金不能列为预算支出;高等学校在实际发生专用基金支出的期间,不再确认支出,但不列入当期预算,则无法从国库支取现金。上述做法,导致高等学校的预算与决算口径不一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难以顺利实施。
(九)难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高等学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收入、支出信息,只能反映实际的收入、支出,以及支出的进度等信息,但是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责任,没有与业务活动发生权责关系,无法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和财务绩效。
三、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为了解决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中,主要是引入权责发生制,提供高等学校进行相关决策所需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成果的会计信息,同时还要满足现行财政管理的要求。为此,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二维体系
财务会计体系主要满足高等学校自身管理的要求,引入权责发生制。高等学校日常会计核算以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以提供高等学校从事业务活动所需的会计信息为主要目标,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财务状况和业务成果。
预算会计体系主要满足国家宏观财政管理的要求,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以提供政府预算收支所需的会计信息为主要目标,客观反映财政资金的收支状况。
高等学校日常会计核算中,应以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无形资产分期摊销,编制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现金流量表等;预算会计体系只反映预算收入、支出,可以单独设置会计科目,自求平衡,按照财政管理的要求编制收入支出表。
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高等学校经济活动的性质、过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二)建立成本管理和绩效考评辅助系统
由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为学生培养成本的核算和绩效考评提供了基础,因此,应建立成本管理辅助系统,利用财务会计系统提供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计算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成本,为制定学费标准和财政拨款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还应构建高等学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分析高等学校的资金使用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益,使高等学校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功效。
四、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中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一)财务会计体系的构建
财务会计体系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调整,增设部分会计科目和改变部分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
1.资产类会计科目的调整
(1)“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科目。在财务会计体系中,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不再确认支出,而是进行资本化处理。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间计提折旧,确认为当期费用。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时,应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按期计提折旧时,应按照固定资产的用途进行分配,借记“教学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的规定,高等学校处置固定资产的收入应上缴财政,因此高等学校在计算折旧额时,不应预计净残值。此外,高等学校可能存在有收藏价值的资产,如古籍善本等,该类资产应单独确认为文物文化资产,不计提折旧。
(2)“无形资产”和“累计摊销”科目。在财务会计体系中,高等学校取得的无形资产,不论用于事业活动还是经营活动,均不再确认支出,而是进行资本化处理。在无形资产使用期间计提折旧,确认为当期费用。高等学校取得无形资产时,应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按期摊销时,应按照无形资产的用途进行分配,借记“教学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3)“在建工程”科目。在财务会计体系中,高等学校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不再确认为支出,而是进行资本化处理,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科目;在工程完工后,转为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满足财政基本建设拨款管理的要求,也可以单独设置“基建工程”科目,将基本建设拨款形成的支出单独归集,以便编制基本建设相关报表。
2.净资产类会计科目的调整
在财务会计体系中,不再设置“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等科目,而是设置“长期性净资产”、“限定性净资产”和“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
(1)“长期性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长期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反映高等学校期末以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形态反映的净资产。高等学校期末如果不存在购建长期资产借入的资金,则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全部反映为长期性净资产;如果存在购建长期资产借入的资金(主要为基本建设借款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则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扣除借入资金后的余额反映为长期性净资产。高等学校期末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如果大于期初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说明本期的长期资产(扣除相应借款)增加,应根据其差额调整增加长期性净资产,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长期性净资产”科目;期末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如果小于期初确认的长期性净资产,说明本期的长期资产(扣除相应借款)减少,应根据其差额调整减少长期性净资产,借记“长期性净资产”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
(2)“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反映高等学校期末具有限定性用途的净资产,包括财政拨款结转资金、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和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等。期末,首先应将本期发生的财政拨款和具有特定用途的收入相应的支出,转入“财务结余”科目,借记相关收入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同时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相关费用科目。然后,将其差额转入“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大于支出的差额,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小于支出的差额,借记“限定性净资产”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以限定性资金取得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体系中未确认费用,表现为限定性资金结余,但货币资金已经支付,其结余不能再用于限定性用途。为此,应将这部分结余转为长期性净资产。
(3)“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核算的内容。“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反映高等学校期末不具有限定性用途的净资产,大体上相当于改革前事业基金中的一般基金,可以根据高等学校的需要安排支出。期末,首先应将本期发生的非限定性用途收入相应的支出,转入“财务结余”科目,借记相关收入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同时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相关费用科目。然后,将其差额转入“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大于支出的差额,借记“财务结余”科目,贷记“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根据收入小于支出的差额,借记“非限定性净资产”科目,贷记“财务结余”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以非限定性资金取得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在财务会计体系中未确认费用,表现为非限定性资金结余,但货币资金已经支付,其结余不能再用于安排支出。为此,应将这部分结余转为长期性净资产。
3.收入类科目的调整
收入类科目的设置与改革前基本相同。按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循序渐进的原则,收入的确认不宜做大的调整。为了便于提供预算会计信息,财政性资金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的确认仍宜采用收付实现制,在实际收到时确认为财政补助收入。
收入确认应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按照高等学校产业体制改革的精神,高等学校大多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且高等学校只能对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高等学校应在年末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的净收益和持股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在收到现金股利时,作为投资返还处理,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年报的报出时间比高等学校决算报表的报出时间要晚,在这种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资产管理公司的年度快报确认投资收益,待资产管理公司的年报正式报出时,对其差额在次年进行调整。如果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公司的规模较小或损益较少,按照重要性原则,高等学校的长期股权投资也可以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
(2)长期债权投资分期确认投资收益。按照高等学校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财政性资金不得进行对外投资;非财政性资金也只能购买国债。高等学校购买的国债,大多按照国债面值购入,不存在溢折价,因此,可以分期按照国债面值和票面利率确认投资收益,借记“长期债权投资”科目,贷记“其他收入——投资收益”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高等学校溢价或折价取得国债且溢价或折价的金额较大,则应采用直线法或实际利率法在确认投资收益时对溢折价进行摊销,调整利息收入,以便客观地反映高等学校的业务成果,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财务绩效。
4.费用类科目的调整
为了客观地反映高等学校各项支出的用途,高等学校应设置“教学费用”、“科研费用”、“学生事务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费用”、“后勤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提供预算会计体系所需资料,应在上述总账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中的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设置二级科目。此外,为了便于反映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还应在上述总账科目下设置“资产折耗”二级科目。
(二)预算会计体系的构建
预算会计体系应按照财政管理的现行规定进行设置。由于高等学校的日常会计核算以财务会计体系为基础,预算会计体系下不需要设置完整的会计账簿,只需要按照收付实现制反映高等学校的收入和支出。为此,高等学校预算会计体系只需要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累计净结余”四个总账科目。
1.“预算收入”科目核算的内容。“预算收入”科目反映高等学校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全部收入。为了简化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工作,预算收入的确认口径应尽量与财务会计体系收入确认的口径保持一致。
前已说明,财务会计体系中,财政性资金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的确认采用收付实现制,因此与预算会计体系中财政性资金收入的确认原则一致,不存在差异。
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收入确认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为非财政性资金收入的确认,包括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确认、长期债权投资收益的确认等。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和长期债权投资收益在高等学校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且为非财政性资金,按照重要性原则,预算会计体系的收入可以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直接确认,不再进行调整。
高等学校确认的预算收入,应借记“预算结余”科目,贷记“预算收入”科目。
2.“预算支出”科目核算的内容。“预算支出”科目反映高等学校按照收付实现制确认的全部支出。
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支出确认存在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的支出确认方面。财务会计体系中,购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不确认为费用;而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确认为费用。预算会计体系中,购建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确认为支出;而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则不再确认为支出。
高等学校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应在实际支付租赁费时确认预算支出。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学校购置固定资产等预留的维修保证金,在财务会计体系中确认为负债;但由于款项尚未支付,在预算会计体系中,不应确认为预算支出。一般来说,这部分维修保证金的数额不大,为了减少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的差异,预算会计体系中可以确认为预算支出。
高等学校取得无形资产,按照现行制度的规定,用于事业活动的无形资产价值一次摊销,用于经营活动的无形资产价值分期摊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应统一会计政策,可以实行与购置固定资产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将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在预算会计体系中,确认为预算支出。
高等学校确认的预算支出,应借记“预算支出”科目,贷记“预算结余”科目。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编制预算会计报表,还应在上述“预算收入”、“预算支出”总账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中的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设置二级科目。
3.“预算结余”科目核算的内容。“预算结余”科目在预算会计体系中,属于平衡性科目,反映高等学校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差额,其经济性质表现为高等学校未来可以使用的资金。
4.“累计净结余”科目核算的内容。“累计净结余”科目反映高等学校累计资金结余的数额。年末,高等学校应将“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科目的余额转入“累计净结余”科目,借记“预算收入科目,贷记“累计净结余”科目;同时,借记“累计净结余”科目,贷记“预算支出”科目。结转后,“预算收入”科目和“预算支出”科目应无余额;“累计净结余”科目的贷方余额应等于“预算结余”科目的借方余额。
五、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的会计信息生成模式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高等学校需要提供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会计信息。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管理者的需求,又不增加高等学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高等学校的财务会计信息和预算会计信息的生成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一)双轨制信息生成模式
双轨制信息生成模式是指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均需要按照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进行双重会计处理。例如,购置固定资产,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应予以资本化,进行相应会计处理;按照预算会计体系的规定,应予以费用化,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
这种会计信息生成模式,根据同一原始凭证,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别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生成不同的会计账簿信息,能够清晰地反映业务活动的内容,分别为编制财务会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提供可靠的依据。
但是,这种信息生成模式的工作量较大,在人工进行会计处理时容易出现差错。为此,这种信息生成模式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在进行财务会计处理的同时,自动生成预算会计信息。在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需要配备较强的计算机管理人员,根据新发生的经济业务随时进行后台设置,保证会计处理的顺利进行。
(二)单轨制信息生成模式
单轨制信息生成模式是指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只按照财务会计体系进行单一会计处理,同时在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费用以及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的要求设置二级科目。财务会计报表根据账簿记录编制;预算会计报表根据财务会计账簿记录分析编制。例如,购置固定资产,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予以资本化。在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时,将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为固定资产,不确认支出;在编制预算会计报表时,根据固定资产的增加额,将其在收入支出表中列示为支出。
这种会计信息生成模式,能够简化会计日常核算的工作量,但是,由于预算会计报表是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账簿记录分析编制的,不能直接提供预算会计报表的原始依据。为此,采用这种信息生成模式,必须提供财务会计报表收入、支出与预算会计报表收入、支出的差异调节表,具体列示两者之间差异的内容,以保证预算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三)混合制信息生成模式
混合制信息生成模式是指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会计处理相同的业务采用单轨制方法,即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进行日常会计核算,月末汇总后结转至预算会计体系下的账簿体系;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会计处理不同的业务采用双轨制方法,分别按照财务会计体系的规定和预算会计体系的规定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月末,根据汇总结转的和单独确认的预算会计账簿体系编制预算会计报表。
这种会计信息生成模式,由于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确认收入、支出的差异较小,会计日常核算的工作量增加有限,且能够直接提供预算会计报表的原始依据,对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要求相对较低,便于进行操作,能够保证预算会计报表的正确性。
六、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应用举例
(一)高等学校日常会计处理
为了便于广大高等学校会计工作人员了解高等学校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下面以双轨制和混合制为例说明高等学校会计改革的具体操作。为了简化举例,假定该高等学校期初余额为0,各项收支均通过银行存款转账收付;财务会计系统的各项收入统称为“收入”,费用分为“资产折耗”和“费用”(包括除资产折耗以外的其他各项费用),发生的 注1:混合制下,财务会计体系确认的费用性支出汇总结转为预算支出。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80万元作为费用性支出,已经汇总结转至预算支出。但是,固定资产购置支出已经确认为预算支出,因此清理净损失80万元不应再确认为预算支出,需要将其从预算支出中冲销。
注2:财务会计体系确认收入13 800万元。其中,财政补助收入10 000万元,科研事业收入1 800万元,捐赠收入2 000万元;混合制下汇总结转预算收入。
注3:财务会计体系确认费用性支出8 18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支出6 000万元,科研支出500万元,捐赠资金支出1 600万元,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80万元;混合制下汇总结转预算支出。
注4:双轨制下预算收入为13 800万元(10 000+1 800+2 000);预算支出为11 610万元(6 000+3 000+500+210+1 600+200+100);预算结余为2190万元(13 800 -11 610)。其中,财政拨款结余为1 000万元(10 000 -6 000-3 000),科研事业收入结余为1 090万元(1 800-500-210),捐赠收入结余为100万元(2 000-1 600-100-200)。
注5:混合制下预算收入为13 800万元;预算支出为11 610万元(3 000+210+100+200-80+8 180);预算结余为2 190万元(13 800-11 610)。其中,财政拨款结余为1 000万元(10 000-6 000-3 000),科研事业收入结余为1 090万元 (1 800-500-210),捐赠收入结余为100万元(2 000-1600-100-200)。
注6:本例中期末固定资产原值3 610万元(3 000+210 +500-100),累计折旧450万元(300+70+100-20),在建工程200万元,长期借款200万元,长期应付款400万元(500-100),期末长期性净资产为2 760万元(3 610-450 +200-200-400)。期初长期性净资产为0,本期长期性净资产增加2 760万元。
本例中限定性净资产包括财政拨款结余和科研事业收入结余。由于长期性净资产单独反映,因此限定性净资产应扣除使用财政拨款和科研事业收入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支出(如果存在以长期借款和长期应付款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则应扣减相应负债)。期末财政拨款结余1 000万元(收入10 000-费用性支出6 000 -购置固定资产3 000),科研事业收入结余1 090万元(收入1 800-费用性支出500-购置固定资产210),期末限定性净资产为2 090万元(1 000+1 090)。期初限定性净资产为0,本期限定性净资产增加2 090万元。
本例中非限定性净资产为捐赠收入结余。由于长期性净资产单独反映,因此非限定性净资产应扣除使用捐赠收入购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支出(如果存在以长期借款和长期应付款购置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则应扣减相应负债)。期末捐赠收入结余300万元[收入2 000-费用性支出1 600-(购置固定资产500-长期应付款400) -(在建工程支出200-长期借款200)],期末非限定性净资产为300万元。期初限定性净资产为0,本期非限定性净资产增加300万元。
(二)高等学校二维体系会计报表的编制(现金流量表略)
根据高等学校的账簿记录,编制相关会计报表,如表2、表3所示(附后)。
说明:预算会计报表的各项收入、支出,在双轨制和混合制下,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账簿记录填列;单轨制下,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账簿记录分析填列,也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账簿的数据生成预算会计体系账簿后填列。本例中,预算会计体系的预算收入与财务会计体系的收入相同,可以直接填列;预算支出中的费用性支出可以根据财务会计体系的费用扣除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后填列,资本性支出3 310万元可以根据“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科目的借方发生额 3 910万元(3 000+210+500+200)扣除“长期应付款”科目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400万元(500-100)填列。
相关业务和会计处理如表1。
(三)高等学校二维体系会计报表数据的核对
为了保证高等学校会计报表编制的正确性,应将财务会计体系收入费用表的收入、费用合计数分别与预算会计体系收入支出表的收入、支出合计数进行核对。二维体系下收入、支出的对应关系可以表述如下:
财务会计体系收入=预算会计体系收入
财务会计体系费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增加额-长期应付款增加额=预算会计体系支出
本例中:
财务会计体系收入13 800万元=预算会计体系收入13 800万元
财务会计体系费用8 650万元+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净值增加额3160万元(期末数3 160-期初数0)+在建工程增加额200万元(期末数200-期初数0)-长期应付款增加额400万元(期末数400-期初数0)=预算会计体系支出11 610万元
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中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中,尚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校办产业人员工资返还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校办产业大多为独立法人,但部分职员仍为高等学校事业编制,高等学校向其发放基本工资,但由校办产业返还。按照现行《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发放这部分职工工资时,计入相关支出,收到的返还工资直接计入事业基金。这部分职工的工作与高等学校的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将发放的工资计入支出,导致支出虚增,不能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但是如果高等学校不发放这部分职工工资,也不需要校办产业进行工资返还,又与现行的人事管理制度不符。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建议取消高等学校发放这部分职工工资再由校办产业返还的做法,便于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同时,与主管单位进行沟通,将这部分职工和在校职工的事业编制进行分别管理,待这部分职工退休或调回高等学校时,再纳入离退休职工或在校职工的事业编制进行管理。
(二)高等学校收取的科研管理费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与其他单位之间存在大量的科研合作项目,这样做可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科研优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高等学校的各院系及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会占用学校的一部分经济资源,为此,高等学校一般要在各院系及教师取得的科研经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按照现行《制度》的规定,高等学校提取的管理费确认为科研支出,同时计入事业基金。这部分科研管理费在提取时并未发生实际支出,上述做法也将导致支出虚增,不能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建议将提取的科研管理费冲减高等学校的管理费用。这是因为,高等学校计提的科研管理费是对高等学校资源耗费的补偿,冲减管理费用后,能够使高等学校的费用总额保持不变,只是资金的用途有所调整,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
(三)关于学校伙食收入、支出的列报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的伙食收入、支出核算大体有以下三种模式:
1.作为独立法人进行独立核算。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的伙食收支不纳入高等学校的收入、支出,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和收入状况,便于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
2.作为非独立法人独立核算。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在编制汇总会计报表时,往往将其差额进行列报,即伙食收支结余视为列为收入,伙食收支亏损列为支出。这种模式将伙食收支的差额视为高等学校的收支,不会扩大高等学校的收支,也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和收入状况,便于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但是,高等学校的食堂作为非独立核算单位,属于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伙食收支未纳入高等学校的收支,不符合会计核算完整反映的原则。
3.作为非独立法人非独立核算。这种模式下,高等学校的伙食收支虽然能够全部反映为高等学校的收支,但是由于这部分收支与高等学校的业务活动没有直接关系,且伙食收支的数额较大,导致高等学校的收支虚增,不能够客观反映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和收入状况,不便于合理评价高等学校的办学绩效。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改革后,建议具备后勤社会化条件的高等学校采用第一种模式;如果高等学校不具备后勤社会化的条件,则适宜采用第二种模式。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高校;会计核算
一、前言
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修订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不仅延续了旧会计制度中较好的部分,而且在原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详细制定了高校会计科目的使用和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全面完整的规范了高等学校经济业务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最重要的是对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更严的要求。
二、高校财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在互联网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财务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财务核算体系而且取决于财务核算系统的高效运行。资金的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财政拨款,科研经费到款占据的分量也越来越重。财务管理的模式和方法也逐渐地从核心管理财政拨款向核心管理学校主体转变。
三、新旧会计制度对比下高校核算体系的主要变化
(一)新制度更加适应对财政改革的相关要求。新会计制度中增加了政府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等与公共财政改革关系紧密的会计核算方面的内容。(二)新制度变革部分科目核算方法。新的会计核算体系更向“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倾斜。新的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等八个会计科目实行双分录的核算方法。双分录核算方法不仅能够满足预算编制收付实现制的具体要求,还能够利用权责发生制来核算收入、支出和成本、费用等的运行情况,如实反映财务的真实信息。(三)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摊销。新制度中增加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科目,明确提出了要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通过这两个科目可以准确了解高校资产的消耗水平,促进资源科学配置,强化资产管理能力,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四)新制度明确要求基本建设账目以月为单位并入学校会计账目。以前,高校执行的是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制度,基本建设的账目不包含在学校的会计账目中。新制度要求高校对基本建设投资按照基本建设投资会计制度的核算相关规定,定期把基建相关账务等并入学校的会计账目。基建账并入学校账目,提高了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完整性,使高校能够全面掌握自身的资产负债和财务风险情况。(五)更加规范和精细化关于净资产的核算方法。新会计制度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会计科目,明确了核算口径,进一步细化了不同来源的资金收支结余结转情况,对结转、结余的流程过程设计了明确的处理方法,提高了高等学校资金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水平。(六)新制度更加规范了高等学校的收支核算管理。新的制度细化了基本支出拨款和项目支出拨款,同时将基本支出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同时支出科目按支出类别划分为九个一级科目,为教育成本的分摊、核算做好了数据准备。
四、以X高校基建并账为例
一直以来,公立高等高校作为独立的事业法人,一个会计主体但同时执行“事业”和“基建”两套账的问题饱受业界诟病,也一直是改革和创新的重点。这次新的制度中明确要将基建账并入学校的会计账目。基建账数据定期并账的基本原理是将本期基建账中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划分类别,对每类经济业务或事项所涉及的基建账相关科目的本期发生额进行比较分析,据此按照新制度规定并入“大帐”中进行账务处理。根据《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将基建帐套的每月各科目发生额并入大账。将有关业务进行调整或抵消,如:学校大账转拨给基建账的建设资金;同时在大账和基建账中反映收支的财政拨款基建项目(教学、科研)。以X高校2015年1月份数据举例。并账分录如下:借: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22,036,152.23贷:固定资产22,036,152.23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5,315,915.61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5,315,915.61借:教育事业支出/基建5,315,915.61借:库存现金/基建处20,000.00贷:库存现金/基建处8,050.00借:银行存款/基建处18,380,733.00贷:银行存款/基建处24,216,630.81借:在建工程/基建工程2,850,000.00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在建工程2,850,000.00借:教育事业支出/基建2,850,000.00贷:其他应收款/基建2,850,000.00借:其他应付款/基建20,269,042.90贷:其他应付款/基建19,157,920.80贷:其他应收款603,089.90具体数据如下:
五、结语
2014年起开始全面实施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作为一名高校财务人员,应充分研究新旧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掌握新的会计制度,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高等学校应组织财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充分理解新的会计制度,通过制定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来实现高校新旧会计制度之间的无缝衔接,不断提供高校财务工作的水平,来适应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需求。
作者:徐妍 单位: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国生.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之比较[J].财会月刊,2014,4(上).
摘 要 本文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司财务决策观念、财务决策环境、财务决策活动加以探究,以求对新会计准则下的公司财务决策有所启迪。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公司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观念 财务决策环境 财务决策活动
一、新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
(一)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新《企业会计准则》既与国际趋同,又保持了中国特色。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求。
(1)从体系结构看,国际会计准则中,通常都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我国在新会计基本准则中加以体现;欧盟的上市公司为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用了3 年的时间准备,而我国本次新会计准则从到执行不到10个月的时间,故制度趋同需要一个过程,全面执行也需要一个过程。
(2)从项目构成看,除个别项目未被纳入外,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涵盖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多数项目;在新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某些带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已得到国际会计委员会的认可。如对于国有企业关联方的认定,国际会计委员会表示将参照我国的做法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3)在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内容上,充分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所有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在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新的会计准则并不完全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仍保持了一定的中国特色。如:国有企业关联方的认定、谨慎使用公允价值、政府补助的处理、不允许转回长期资产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等。
(二)体现了会计理念、内容的创新
首先,理念上的创新,体现了面向市场经济的理念。新会计准则强化给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充分和有用的信息,以便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体系上的创新,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形成了一个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最后,形式上的创新,对国际会计准则中包含的举例等解释说明性材料,我国把这些内容写入正在起草的应用指南中,以帮助使用者正确理解和运用会计准则。
(三)保持了中国特色
趋同不是相同,借鉴不等于照搬照抄。既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又保持中国特色。
(1)关联交易
国际会计准则对国有企业即政府所有的企业作为关联方,要求详细披露。在我国,不把国有企业都作为关联方。
(2)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
关于已经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问题,我国现行制度和国际会计准则都允许对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转回,但是新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3)对政府补助会计处理的规定
新会计准则中规定,除了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做权益处理的,均做收入处理。而国际准则规定所有的补贴按收入处理。
(四)在高风险、新业务方面有所突破
(1)制定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企业年金基金》、《套期保值》、《金融工具列报》等会计准则。
(2)针对会计准则最新修订的内容《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会计准则引入的公允价值计量,在会计计量上有了重大突破。
(3)对一些重要业务和行业,制订了《租赁》、《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合并》等会计准则。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与原准则的差异
(一)会计报表项目的变化及重心的重新定位
1.会计报表的重心重新回到资产负债表
在新准则下,重新以资产负债表作为报表体系的重心,以净资产的增加表现利润的实现。突出了股东权益增减变化的重要性,增加了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作为会计报表的主表;同时,将原利润分配表及现金流量表的附表纳入报表附注。
2.部分会计科目及报表项目的变化
新准则共列示了162个会计科目,但同时规定,企业可按照准则及应用指南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新准则对会计科目设置给予了较大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企业的经营特点。对于报表项目的列示,新准则亦有较大变化,如:取消了短期投资、增设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性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生物资产等;将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及其他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报酬和相关支出统一纳入应付职工薪酬核算;取消主营业务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支出的划分,全部归类为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等。
(二)“公允价值”得到合理谨慎使用
新准则按照现行国际惯例把“公允价值”(fair value)概念引入中国会计体系。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新准则对公允价值使用的规定仍然较为谨慎。按新准则,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事项包括: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金融工具;股权性股份支付。
(三)投资性房地产
新准则规定,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应以成本模式为基准计量模式,在满足一定条件下, 也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需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以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条规定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呈繁荣景象时对公司业绩较为有利。
(四)无形资产
新准则规定,对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在研究阶段的支出,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在开发阶段的支出,具备一定条件时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该规定减轻了科技企业在开发阶段的利润指标压力。此外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新准则也不再具体规定摊销年限,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应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不应摊销。这样,公司对其无形资产是否属于寿命可确定,以及寿命多长的判断,将对公司利润造成不同影响。
(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准则规定,以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虽然新准则增加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限定条件(商业实质),但是非货币换中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存在一定的会计弹性, 上市公司如想操纵利润,会想方设法予以规避,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此外,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是一个难题,从而为企业利润调高留下一定空间。
(六)企业合并
新准则就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分别适用权益法与购买法,并就商誉的处理作出的规定。新准则对公司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否属于同一控制的判断,将影响到是采取购买法还是权益法;其次,购买下,作为支付对价的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值的,其差额可进入当期损益;再次,购买法下,如果出现负商誉,将不再逐年进入损益, 而是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从而提升利润;最后,以往对合并价差是逐年摊销的,而新准则下商誉不进行摊销,而是予以减值测试,是否发生减值及减值幅度大小将依靠主观判断。
以上通过对新准则的主要特点包括与国际趋同、会计理论内容创新、保持中国特色、其他突破以及新旧会计准则差异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企业财务产生了很多影响,以下我将着重分析新会计准则对财务决策的影响。
三、新会计准则给公司财务决策带来的机遇
会计准则体系的首要目标就是以投资者为主体,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具有相关性、可靠性,要为投资者的财务决策服务,因此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是和企业财务密切相关的,新准则将对财务决策产生影响。
(一)财务决策观念与会计观念的趋同
新会计准则不仅规范核算,也有财务的理念。因为会计目标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相对于利润只是反映本期经营情况,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更加有用,会计正从利润观转向资产负债表观。新准则注重资产负债表观,资产被提到重要的地位,更加关注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而这也正是以现金为公司财务决策时代的关注点。
(二)财务决策的不确定性降低
新会计准则有以下主要特点:
(1)公允价值计量标准适用范围扩大。
(2)规范了企业合并报表。
(3)原来表外披露的一些项目将纳人表内进行核算。
(4)规定了特殊行业的会计准则。
(5)绝大多数资产项目一旦计提了减值准备之后,不可以任意转回。
(6)对披露的要求更为严格和具体。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减少财务决策的不确定性。
(三)公司境外融投资机会的增加
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使得企业取得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通用财务报表,境外融投资机会随之增加,这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的初衷。
(四)融资环境得到优化
新企业会计准则结合我国的具体特征,充分考虑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和趋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建立起共同的会计语言基础,这就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范围内寻找适合的融资渠道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也使得国际上的会计和金融研究更能被我国加以利用和借鉴,金融工具的创新更容易被套用到我国的金融市场,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四、新会计准则下公司财务决策面临的挑战
新会计准则下公司财务决策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稳健的冲击。新准则的会计稳健可能存在对财务稳健的不利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后进先出法(LIFO)的取消
由于担心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企业故意选择后进先出法(LIFO),低估企业当期收益,新会计准则决定不允许使用LIFO。假如遇到通货膨胀②,如果不允许使用LIFO,则成本补偿就会不足,从而导致财务不稳健。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
(1)使用公允价值之后,未实现收益和未实现损失都要加以确认,若股市连续牛市,则企业报表中就会反映许多未实现收益,未实现收益属于净利润的一部分,按照公司法可以对其进行分配,这就可能导致收益实质上的超分配。
(2)在物价总体趋涨的情况下,如果资产反映公允价值,对拥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说,在其他方法不变的情况下,其账面资产价值增加,账面显示的负债率及其代表的负债风险会下降,但实际却未必。
(3)有的公司半年报实现盈利,企业管理当局据以进行利润分配,但是公司却在下半年出现亏损,年报中利润为负数。有代表指出虽然由于公司法中没有禁止中期分红的规定,这种行为没有违反公司法,但是它违背了财务政策的初衷,不是一种稳健的做法。
总之,作为公司管理层如果认为会计导致了财务不稳健,则须通过财务的手段,增强财务的稳健性。
参考文献:
[1]林怡仲.执行新会计准则所面临的挑战.省略.2007.01.31.
[2]黄燕铭.新会计准则对资本市场构成长期利好等系列研究报告.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2006.05.
关键词:资产评估 执业质量 内部控制
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能力,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资产评估行业社会公信力。2010年广西资产评估协会开展以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质量检查为核心的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查了10家广西资产评估师事务所,分别对于其内部管理制度、设立条件持续情况与合伙人及股东任职条件持续情况方面、对资产评估师股东或合伙人由所在资产评估机构为其缴纳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情况和独立执业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检查。本文以这次检查结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提高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的对策。
一、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现状分析
(一)事务所执业缺乏内部控制 (1)缺乏必要的制度。在检查过程中,大多数的事务所都已经按照财政部和中评协要求,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对执业质量、人员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但仍存在少数事务所缺乏必要的制度建设,没有对执业质量等进行控制的制度。(2)对工作底稿的复核不够完整。在检查中发现,在部分的工作底稿中没有反映出复核的痕迹,没有体现出三级复核的要求;在个别复核人签名存在重复签名现象;在部分工作底稿中体现了复核的程序,可仅有签名而无复核意见,使得复核流于形式。(3)对于报告签发和报告签章方面缺乏管理。在检查中发现,有个别事务所缺乏对报告签发的管理,在底稿中没有报告签发过程的记录,无法表明报告签发是否经过相关人员的授权。在对于报告签章方面,个别事务所的部分工作底稿只有注册资产评估师的盖章而缺乏签名,甚至个别的报告没有主任及其他相关人员签章。(4)缺乏相应的收费制度。在检查中发现,每个事务所都将《资产行业收费管理办法》粘贴在办公地点。但只有广西正德评估有限公司专门建立内部收费管理办法,其他机构都是使用评估行业收费管理办法;并且极大多数事务所都没有针对评估费的债权催收制度和索赔制度。
(二)基础规范不完备 (1)工作底稿不规范和不完备。检查的报告中,评估报告的底稿基本符合规范,能够支撑评估结果,但是工作底稿中存在一些问题,不够完备。如评估业务约定书、评估计划没有按评估准则要求的内容书写完整,缺少法人或授权人签字,部分缺少委托方公章;企业整体评估中对被评估企业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发展前景,可能影响被评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宏观、区域经济因素,被评估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发展前景等资料收集不全,甚至没有以上资料;对评估方法没有进行适用性分析,对采用何评估方法,不采用何种评估方法没有说明原因;对企业整体评估不采用收益法评估,以及没有说明不采用收益法评估的理由及收集相关支持资料;缺少流动资产的往来询证函,存货盘点表,应收、应付票据复印件等资料;重要资产缺少现场勘察记录及现场清查明细表,除一个评估举例外没有其他重要资产的计算底稿及询价依据;重要资产的产权证明、购货发票、合同、工程预结算书收集不齐全,甚至没有以上资料;机器设备评估举例不具有代表性,或者价值量过小。重置成本构成要素有误,如未将需安装设备的安装费用等计入重置成本,对成新率形成过程披露不够充分,成新率的贬值因素(或修正系数)的形成过程披露不充分;出现计算错误、明细表评估值与案例不一致等低级错误;采用收益法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估,未收集被评估企业前三年的会计报表及相应的资料,无企业提供的财务预测信息资料,缺乏必要的计算底稿。采用现金流量法评估,对永续经营的资本性支出计算错误(对固定资产等的更新支出没有按评估值或评估基准日的市场价值来计算)。折现率的取值与收益口径不一致,计算及取值过程过于简单。房屋建筑物重置价值取值过程过于简单,取价依据不充分。采用市场比较法评估,底稿中未体现市场法所需的3个交易案例的信息,如价格来源,现场勘察照片等;土地使用权评估市场上有交易案例,且评估目的为资产转让,应采用市场比较法评估,但却只采用成本逼近法评估,且成本逼近法中年期修正计算有误;没有披露划拨土地的评估价值是否包含土地出让金;长期投资评估工作底稿及资料过于简单,没有对控股子公司进行整体评估,没有按整体评估的要求收集相关资料;评估明细表没有按准则规范或国有资产评估指南的要求书写完整,评估申报明细表没有每页盖单位公章,甚至没有评估基准日的评估申报明细表;底稿中国有企业改制的专项审计报告没有盖审计单位公章及注册会计师签字盖章,评估明细表的账面价值与审计报告的账面价值不相符,没有在审计的基础上评估;对评估增减值没有进行原因分析和说明;企业改制评估或国有资产评估缺少经济行为文件;三级复核签字不齐全,部分缺少签字评估师在复核表上签字,三级复核的内容记录不齐全,部分复核流于形式。(2)评估报告内容不规范不完备。在检查中发现评估报告内容没有按准则规范或国有资产评估指南的要求书写完整,如缺少报告标题、缺少评估报告使用者,缺少委托方与产权持有方或被评估单位之间关系的说明,评估目的表述层次不完整、不清晰,评估依据不完整,缺少具体的经济行为文件;评估对象及范围没有列出账面值或者说明账面值的情况;评估假设及特别事项说明的内容与评估对象及评估目的、评估方法无关系,或者说明不够充分,往往流于形式;对影响评估结论的事项说明不充分;在国企改制评估报告中,正文没有企业的历史沿革、经营情况介绍;报告中对采用何评估方法,不采用何种评估方法没有进行分析及说明原因,评估计算公式与评估说明中的不一致;评估明细表与企业申报评估明细表不一致;评估明细表反映的信息不够完备,如缺汇总表、页码和企业填表人、评估人员等;缺少委托方及产权持有方或被评估单位共同撰写并盖章签字的资产评估有关事项说明;没有披露长期投资核实的内容(投资协议、持股比例等内容),对长期股权投资企业的状况说明过于简单或没有说明,对长期投资的评估方法及评估计算过程描述过于简单或没有说明;评估计算举例不具有代表性,举例价值量过小或资产类型不齐全;没有说明存货(房地产)为何要引用其他评估机构出具报告的结果,委托方是否同意引用,没有说明引用报告的主要内容及进行合理性分析;整体企业成本法评估时未分析企业是否拥有可辨认的无形资产,若有,应对其单独评估;不可确指无形资产应在最终确定的评估结论中列示,而不是在成本法的结论中列示;整体企业收益法评估计算过程过于简单,因素考虑不全,分析测算的逻辑性差,对各预测科目的分析不够完整详细,无法判断结果的正确性;存在少数机构在归档的报告书没有法人签字或加盖评估机构公章的现象。
(三)地方执业收费标准未建立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于2009年了《资产评估收费水平的测算标准》(中评协[2009]199号),结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广西资产评估收费标准尚未出台,使得机构对参照收费标准存在困惑,实际收费情况出现混乱,有的评估机构按旧标准执行,有的按中评协的新标准执行,有的按未经物价局批准的广西评协新标准执行,并且还随意打折,造成社会上对评估收费的公信力、权威性大打折扣,已经严重影响到评估机构的发展。
(四)森林资源评估不规范 (1)工作底稿存在的问题:如林权证不齐全或无林权证,无专业机构出具的森林资源勘察调查报告、无评估人员现场勘察记录、无现场照片;没有企业提供的森林存量资料及评估申报明细表,无企业的财务报表资料,在评估计算过程中,无收入、成本等取价依据来源说明,对经营成本的取价依据不充分。对企业经营的数量巨大的森林资源,没有考虑企业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成本费用,中龄林经营成本计算应该每年投入并折现。折现率的取值缺乏计算过程。评估举例范围过小,对被评估资产不具有代表性,除评估举例外无其他森林资源的计算过程。(2)评估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评估报告没有说明委托方与产权持有方的关系,并且报告具有多个不同的产权持有人;林权证不齐全或缺少林权证,部分林地承包合同的权利人与报告中所提到的产权持有方不一致,报告中也没有做出说明;委估森林资源面积巨大,缺少专业性的现场资产核实以及现场勘察说明;没有不同产权人的资产评估结果汇总结论;缺少资产评估准则依据;评估范围与企业申报明细表内容不一致,报告没有说明原因;缺少评估协会认可的两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签字,不符合出具报告的条件(大部分被检查机构存在以上问题,有的机构对需要两名森林资源评估专家签字持保留意见,认为有两名注册资产评估师签字已符合出具资产评估报告的条件);缺少森林资源核查报告出具单位的营业执照、资格证书;无签字森林资源评估专家资格证书;无委托方及产权持有方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一)评估人员执业能力不足 (1)资产评估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目前在广西省唯有广西财经学院设置了资产评估本科和专科专业,是广西唯一一所拥有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从2012年起每年毕业本科专业人才只有50人左右,专科专业人才只有110人。由于广西财经学院在2012年调整了专业培养方案,已经取消了高职高专的资产评估专业,所以目前只有一个资产评估本科专业,规模为每年50人左右。人才培养的滞后非常不利于评估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利于建设合格评估专业队伍。(2)专业人才紧缺。根据《广西资产评估协会2011年度注册资产评估师年检公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注册资产评估师2011年度年检合格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有504人,全区有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52家, 平均每个评估机构合格资产评估师不到10名, 拥有超过10名及以上资产评估师的评估机构仅有21家。并且具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签字资格的评估人员数量非常少,使得森利资源评估业务难以开展。据不完全调查,本科以上学历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所占比重不到60%,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所占比重不到10%。专业人才的缺乏阻碍评估业务执业质量的提高。因此广西资产评估行业人才存在着素质不高、数量不足和缺乏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等问题。(3)缺乏对后续教育的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评估行业中不断出现新的评估业务,注册资产评估师必须不断进修,以便更好地履行评估工作。因此评估人员每年都需要进行必要的后续教育。但由于部分评估机构负责人对后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注册资产评估师消极应对、广西评协管理不到位、后续教育培训内容不合理和培训方式还不够灵活等原因,使得很多注册资产评估师没有能很好进行后续教育,后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评估机构管理不完善 (1)缺乏战略管理意识。评估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评估机构只注重追逐利润,不惜采用“打折政策”来吸引客户,对于事务所的长远发展不予重视。缺乏明确具体的战略规划等,都限制了评估机构的发展。(2)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目前很多评估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限制了评估机构的发展。有些评估机构通过合并的方式扩大规模,但由于缺乏战略、企业文化、业务上的整合,很容易出现“合并快、分家也快”的现象,不利于实现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目标。
(三)评估行业体制不顺 (1)广西资产评估师协会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职能。目前广西资产评估行业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注册资产评估师由评估协会管理,房地产估价师由房地产估价协会管理,土地估价师由土地估价协会管理。各个协会之间相对独立,受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协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作机制,各自为政,对于同一个评估业务也有不同的评估要求与操作指南,使得评估人员无所适从。多头管理的现状限制了广西资产评估行业的统一与壮大。在广西资产评估师协会管理过程中,也缺乏制定违反评估准则、原则等事项的处罚规定,不利于评估质量的提高。(2)自我发展的力度不足。广西资产评估行业出现的时间短,起步晚,是在广西人民政府的扶持下发展起来的,使得资产评估机构过于依赖政府部门规定的法定业务,缺乏对市场新业务的开拓能力,未能主动去满足市场业务需求。由于近年来评估事务所与从业人才的大量增加,对于法定业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评估事务所迫于生存的压力,只能采用压价策略来争取业务
三、广西资产评估行业执业质量提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资产评估行业规范 (1)制定《广西注册资产评估师管理办法》。办法要能体现中国广西特色,明确资产评估行业管理体制,界定法定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的范围,确定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法定执业范围,给予注册资产评估师一个公正良好的执业环境。(2)结合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建立相关评价体系。广西资产评估协会应根据广西资产评估行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广西省资产评估行业的职业道德细则。对于执业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通过细则确定相应的监督和惩戒措施。另外应结合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建立每个注册资产评估师的道德评价体系,以具体的评价指标来衡量,并以一定的方式将结果予以公开化。(3)改进行业信息管理系统。广西资产评估协会网站内容过于单一简单,很难通过该网站获取专业的技术服务,应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改进行业信息管理系统,提高行业信息数据查询功能,为各个评估人员提供数据参考,把评估机构管理、注册管理、评估业务、评估机构和人员个人信息、后续教育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加强对资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研究 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完善,离不开对这个学科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广西注册资产评估师协会应制定《关于促进广西评估行业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促进资产评估的学术研究。广西资产评估师协会还应积极争取广西省政府所设立的行业发展专项资金,结合这个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以便促进整个行业的理论发展。广西评估师协会和评估师事务所应对资产评估学术研究建立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鼓励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结合评估实践经验,进行专业课题的申报和资金扶持。广西资产评估研究中心还应充分发挥研究能力强的作用,把注册资产评估的经验与研究中心的师资力量结合起来,对于行业中出现的新业务与新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的目标。
(三)加大拓展资产评估新业务力度 由于传统评估业务的不可连续性,资产评估行业要发展壮大的话,必须要开拓新市场,寻求新业务,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比如无形资产质押评估、财政资金绩效评估、以财务报告为目的的评估等业务。对于新业务,评估师事务所与评估人员要积极抓住机遇,结合本行业的优势,完善新业务的评估原则、评估方法的相关事项。如近年来兴起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估业务,尽管在很多地区已经被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占得先机,但是评估协会、评估师事务所与广大评估人员并未放弃这块业务,积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估的评估方法与评估指标。
(四)加强与相关行业监管协调 要加强与财政、审计、工商等部门的协调,尤其是要与房地产估价协会和土地估价协会增强沟通协作,完善评估事项规范,尽量减少评估规定的矛盾,以实现评估行业的统一。同时利用行业处罚以及取消执业资格等手段,加大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违规成本,以提高执业质量,尤其是对于评估机构用低收费来进行恶性竞争进行打击。
(五)建立健全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 资产评估师事务所应当从组织人事控制、财务控制、评估风险控制和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具体情况随时调整。由于内部控制提供的只能是一个合理而非绝对的保证。因此还需要对内部控制无法控制的领域建立突发事件风险预警机制,制定相关预案,使评估机构的执业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六)大力发展资产评估高等教育 (1)完善资产评估课程体系建设。由于广西的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设的时间很短,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仍存在不足,尤其在实践课程方面,不能全方面地反映实务中的评估业务。因此应着重建设相关实践课程,包括机电设备评估课程实习、无形资产评估课程实习、房地产评估课程实习等专项评估课程。(2)加强对师资队伍培养。应通过在事务所实践和外出学习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还可以通过组建评估培训师资库,聘请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执业经验的,充实评估教育的师资力量。(3)提高培养层次。目前广西已将资产评估专业纳入本科教育的范畴,但是单纯的本科教育,是无法满足培养资产评估高端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在已经建立资产评估本科的高等院校,通过师资培养和引进人才等方式,逐步设立资产评估学硕士点和资产评估专业硕士点,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建立资产评估学博士点。(4)进行学校与评估机构结合办学。通过学校与评估机构结合办学,不仅可以结合评估机构的需求有针对性培养评估人才,还可以借助评估机构的优势,提高评估专业人才的就业率,吸引更多优秀的学子投身于评估行业,提高评估行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西财经学院还在此基础上与广西多家大型评估师事务所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为这些事务所输入优秀的人才。
*本文系2011年广西软科学项目“广西资产评估业质量控制标准及其信息化研究”(课题编号:桂科软1121700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翠琳、蔺全录:《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体系的构建及应用》,《商业时代》2009年第18期。
回顾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从经济上看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现在有些经济发达国家已发展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阶段。
在农业经济阶段,是以土地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可称为生产的单要素阶段。
工业经济阶段又可大致区分为两个依次继起的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工业经济的初级阶段,是手工业工场和低机械化生产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可称为劳动密集型生产,是以土地、劳力、资本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也可称为生产三要素阶段。在工业经济的高级阶段,是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可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在这一生产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的要素除原有的土地、劳力和资本外,还需其他的要素与之相配合,生产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因而可称为生产的多要素阶段。所以,总起来说,在工业经济阶段,整体上看,可称为生产三要素阶段。
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阶段是工业经济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人类高度发展的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可称为生产的新要素阶段。
由生产的多要素阶段发展到生产的新要素阶段,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飞跃。
首先,关于知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早在300多年前,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就说过一句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而高知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不同,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富有个性(独出心裁)、富于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这种创造性思维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种种具有开拓性的设计和发明、创造等等,它们的定型化(物化),就形成独特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他们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原材料、厂房、设备等)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依赖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识经济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经济,就可保持长期的持续发展。这是知识经济对比传统的工业经济的一大特点。
其次,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因而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其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是提高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无尽的源泉,其作用远比传统的有形资产(原材料、厂房、设备等)重要得多。这是由于任何有形资产(物质资源),都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去掌握和使用,在生产中首先要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智力的作用),才有可能转化为物尽其用,从而尽可能提高生产经济效益。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目前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比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高七、八倍甚至十几倍,这正说明,我国经济目前的知识依赖程度,对比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应尽快从资源依赖型转到知识依赖型上来,步入知识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再次,知识是无国界的,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它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近似于光速在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从而使经济活动突破国与国的界限而成为全球化的活动,因而使世界性的经济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企业的生存、发展,自然也由此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面临这一全球性竞争的新形势,任何企业如果不能争分夺秒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要取得以智取胜的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不同于发达的工业经济,主要表现在:
1.资产的组成以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其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为主体。
2.人员的组成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
3.产品(服务)的生产以高科技含量为主体,同时致力于对现有产品进行更新改造,大力提高其科技含量,使之进一步“软”化。
4.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人才开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制等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以确保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
5.在竞争策略上,以智谋、创新取胜,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出奇制胜)。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将对管理会计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一)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丰富、发展
1.提供的信息要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知识经济以知识为生产要素的核心,而人是知识的主人。形成一种能促使人的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机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物质、精神的许多层面。因而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就不应是单一化的,而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并据以形成多视角的激励机制,在高层次上激发员工的奋发创新精神,借以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无穷无尽的智力源泉。
2.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及与其相对应的智力资产(Intellectualassets)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企业创造超常效益的最基本的源泉。它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在管理会计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师所熟悉的物质资产(Physicalasset)与财务资产(Financialasset)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这两个范畴所反映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会计上表现为“借方”与“贷方”的关系。在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为了正确反映智力资产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必须把它同通常所说的无形资产区别开来。如前所述,智力资产是指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无形资产则是他们的超常智慧已经物化了的部分,在现有文献中,对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论述较多,而对本文所说的智力资产则极少涉及。因而我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至于已入帐的智力资产的金额,则应视其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增值或减值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或逐次摊销。由于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目前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3.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要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现行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而且把重点放在寻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这种做法是导源于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条件,从知识经济的要求来看,无异于舍本逐末。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自应以智力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取向。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就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国际大市场体系,从整体观和长期观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尽可能超前地在人才开发、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足够资金,力争在这些领域超前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因为在知识经济体系中,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生命。依靠深厚的人才、科技积累,谁能最先推出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因为它享有专利权),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领世界市场,从而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其竞争、发展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由此而取得投资效益,是属于高屋建瓴式的全方位效益,它是传统的、狭隘的财务效益根本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方案的评价与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具体地说,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经营的电脑化、自动化水平,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可进一步区分为直接效益(如直接人工成本的减少、能源成本的节约、废料的减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存货的减少等)、间接效益(如减少占地面积、保障劳动安全、改善生产条件等)和无形效益(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的弹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等)三大类。利用这三大类指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投资决策进行效益评价,如何量化它们,据以得出较具体的数据,是传统上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
但对以上三类指标进行较具体的分析,可以看到,有些指标易于进行量化,并可直接采用货币计量的方式;有些指标只可从它的某一个侧面进行量化,据以得出的数据具有较大的不完全性;有些指标则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较确切地反映其可提供的效益。以下举例说明。
一般地说,上述第一类反映直接效益的指标易于进行量化,且可用货币计量其效益的大小。如存货减少,一方面可以减少存货的仓储费用,并且可以相应减少在存货上占用资金所需支付的代价(利息费用)。
上述第二类反映间接效益的指标,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只可从它的某一侧面进行量化。例如占地面积的减少,可以用由此而少支付的租金反映其效益,在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租金极为昂贵的情况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从保障生产安全、避免工伤事故这一因素看,其效益可以部分地用减少保险费的支付来反映。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由此而避免了人员的死亡,其效益就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了。再如,改善生产条件,使劳动者的健康不致受到伤害,虽可用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来反映,但劳动者在比较舒适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由此而导致劳动热情、工作效率和敬业、乐业精神的提高,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就难于进行量化了。
上述第三类反映无形效益的指标,虽有些包含了可部分量化的因素,但它们的基本方面都是难于量化的。例如,产品质量的提高虽可通过废、次品和修复、赔偿成本的减少而显示其效益,但在大的方面,由于产品质量超群而提高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和改善企业形象等而可能增加的效益,就难于进行量化了。又如,顾客的满意程度,虽可通过顾客的投诉、订货撤消和销货退回等而部分地表现其负效益,但由此而形成的对企业的不信任感,从全局上有损于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其可能产生的负效益就难于量化了。
由此可以看到,先进技术设备投资决策的效益评价,对有关指标的量化问题不能作绝对化理解,量化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为决策者正确地决策提供相关的参考数据。数量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对于难于量化的指标,只要将有关情况较完备地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并据以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洞悉其中所隐含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和基本规律,亦足以为决策者正确地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至于那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如果脱离活的情况而只提供死的数据,其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在效益的评价中,必须特别强调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并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数量计算与综合判断相结合。显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涉及的可变性因素越多,决策者的综合判断就越重要。而综合判断的成效如何,则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素质、经验和水平。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涉及的越是属于高层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决策,越有赖于决策者根据相关材料(包括量化的和非量化的相关材料)进行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既具客观现实性又具科学前瞻性的结论。由此而形成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方案付诸实施,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否则将事与愿违,甚至导致巨大损失。
(二)管理会计师职能的扩展
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企业员工的组成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说明企业员工的总体素质已大大地提高了。与此相联系,管理会计师的职能也大大地扩展了,已转变为跨专业的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入洞察力的“管理顾问”,为企业提供高智慧的谋略,全面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服务。管理会计师职能的扩展和现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会计师的许多传统的职业服务可为相关的电脑网络所取代,从而要求管理会计师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决策支持系统中,提供更高层次的、非现代信息技术所能取代的智力服务,借以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更好地为决策系统进行卓有成效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根据知识经济条件下已经大大改变了的客观实际,我认为管理会计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它了,它将形成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以财务信息为主体的新的信息系统。这意味着它将与现行财务会计分道扬镳,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而管理会计师作为“管理顾问”,则将转变为以提供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咨询服务为其基本职能。
(三)进一步提高新型管理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随着管理会计师职能的扩大和任务的加重,对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也应有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管理会计师作为“管理顾问”,履行管理咨询的职能,就必然要求他们能为企业提供高智慧的谋略,使之能据以增强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创造卓越的经营业绩。
“管理顾问”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他们自行组建管理咨询公司,应客户的要求提供有关的管理咨询服务;另一类是任职于工商企业或公用事业组织,为他们所属的机构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这两类“管理顾问”的工作岗位可以相互转换,因而他们在素质上的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
1.总体素质要求。跨世纪的管理顾问的综合素质,从总体上看,应要求他们面向风云变幻的世界市场,具有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机遇,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力求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因而这样一种人才,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具有高智慧、高创造力的人才。
2.总体素质在知识结构上的具体化。管理会计师要实现作为“管理顾问”的总体素质要求,就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思考与实践,来不断地提高、发展自己,使之具有博、专、新的知识结构。
这里所说的“博”,是指学识广博,最好能做到“学贯古今,兼融中外”。为此,他们就应重视跨学科与多学科的研究,使之成为学术视野宽广、全面发展的开放性人才。因为只有开放性人才才能成为新事物最敏锐的开拓者或新事物苗头最敏感的接受者。开放的对立面是僵化。一个人如果思想僵化,不仅自己不能进行独创性的开拓,就是当别人开拓的新事物或新事物的苗头已经出现时,也会表现为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这样的人只能成为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庸人”。这样的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是难于有所作为的。
历史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人文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条件。“人文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哲学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等。它们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参见杨德广:《人不见了——看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文汇报》,1997年12月9日)。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人文素质越高,必然思路越开阔、思想越活跃、感悟能力也越强,从而越能提高思维的创造能力,不断取得创造性的丰硕成果。
总的说来,当今的世界正处于性转变的时期,具体表现为经济发达国家正处于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时期,这一转变将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回顾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从经济上看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阶段,现在有些经济发达国家已发展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阶段。
在农业经济阶段,是以土地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可称为生产的单要素阶段。
工业经济阶段又可大致区分为两个依次继起的阶段——即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在工业经济的初级阶段,是手工业工场和低机械化生产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可称为劳动密集型生产,是以土地、劳力、资本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也可称为生产三要素阶段。在工业经济的高级阶段,是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生产,可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在这一生产阶段,由于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生产的要素除原有的土地、劳力和资本外,还需其他的要素与之相配合,生产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因而可称为生产的多要素阶段。所以,总起来说,在工业经济阶段,整体上看,可称为生产三要素阶段。
知识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阶段是工业经济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特点表现为以人类高度发展的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可称为生产的新要素阶段。
由生产的多要素阶段发展到生产的新要素阶段,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飞跃。
首先,关于知识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早在300多年前,英国家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就说过一句至今仍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高知识转化为高智力,而高知识又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创造性思维与一般思维不同,往往表现为:具有超常性(不墨守成规)、富有个性(独出心裁)、富于开拓精神、独创性与灵活性。这种创造性思维转化为独特的策略、构思,进而形成种种具有开拓性的设计和发明、创造等等,它们的定型化(物化),就形成独特的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他们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相对于传统的有形资产(原材料、厂房、设备等)将发挥无可比拟的作用,从而使经济的发展不再属于资源依赖型,而转化为知识依赖型(依赖于人的知识的发展程度)。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人的头脑中的知识却可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来,因而,知识经济作为知识依赖型的经济,就可保持长期的持续发展。这是知识经济对比传统的工业经济的一大特点。
其次,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广义理解的知识)作为最关键的、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要素,因而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其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是提高活力和竞争力的无尽的源泉,其作用远比传统的有形资产(原材料、厂房、设备等)重要得多。这是由于任何有形资产(物质资源),都要依靠高素质的人才去掌握和使用,在生产中首先要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智力的作用),才有可能转化为物尽其用,从而尽可能提高生产经济效益。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比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高七、八倍甚至十几倍,这正说明,我国经济目前的知识依赖程度,对比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可见我国21世纪的经济发展,应尽快从资源依赖型转到知识依赖型上来,步入知识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
再次,知识是无国界的,在当今的信息,它可以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近似于光速在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从而使经济活动突破国与国的界限而成为全球化的活动,因而使世界性的经济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企业的生存、发展,也由此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面临这一全球性竞争的新形势,任何企业如果不能争分夺秒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包括体制创新、管理创新、创新等),要取得以智取胜的效果,是根本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知识不同于发达的经济,主要表现在:
1.资产的组成以智力资产(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和其超常智慧的物化而形成的无形资产(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为主体。
2.人员的组成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
3.产品(服务)的生产以高含量为主体,同时致力于对现有产品进行更新改造,大力提高其科技含量,使之进一步“软”化。
4.投资取向以智力投资为主体,要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在人才开发、、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的研制等方面,投入足够的资金,以确保长期的竞争优势。
5.在竞争策略上,以智谋、创新取胜,尽可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出奇制胜)。
二、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将对管理体系产生重大
(一)管理会计上的丰富、发展
1.提供的信息要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知识经济以知识为生产要素的核心,而人是知识的主人。形成一种能促使人的聪明才智和开拓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机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物质、精神的许多层面。因而与此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就不应是单一化的,而必须是灵活、多样化的,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等。使之与知识经济的特点和要求相适应,并据以形成多视角的激励机制,在高层次上激发员工的奋发创新精神,借以为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无穷无尽的智力源泉。
2.智力资产和相应的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智力资本(Intellectualcapital)及与其相对应的智力资产(Intellectualassets)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企业创造超常效益的最基本的源泉。它们的确认、计量及其效益的评价与分配等,将在管理会计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知识经济中,智力资产与传统的作为管理会计师所熟悉的物质资产(Physical asset)与财务资产(Financialasset)有所不同,它们作为人类超常智慧的结晶,是生产价值很高的知识产品的基本生产要素。而与智力资产相对应的智力资本,则是智力资产创造者所拥有的知识产权。这两个范畴所反映的是一个的两个方面,在会计上表现为“借方”与“贷方”的关系。在这里必须着重指出,为了正确反映智力资产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作用,必须把它同通常所说的无形资产区别开来。如前所述,智力资产是指具有非凡的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而无形资产则是他们的超常智慧已经物化了的部分,在现有中,对无形资产的相关问题论述较多,而对本文所说的智力资产则极少涉及。因而我认为,对知识经济中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智力资产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通过周密的确认、计量与评价程序,将它们的价值同现有其他资产一样,以“智力资产”项目列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同时以相同的金额列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项下,并同对企业投入现金或其他资产而形成的“资本”一样,参与收益的分配,以实现价值的创造与分配的统一。这样做,也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至于已入帐的智力资产的金额,则应视其寿命周期内不同阶段的增值或减值情况,相应地进行调整或逐次摊销。由于这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内容上的一个新发展,的认识还是初步的。因而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新的专门问题,从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地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3.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要从财务效益向全方位效益转变。现行管理会计对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而且把重点放在寻求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这种做法是导源于劳动密集型或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条件,从知识经济的要求来看,无异于舍本逐末。知识经济既是以知识为核心生产要素的经济,自应以智力投资作为基本的投资取向。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的效益评价,就应站在的高度,面向国际大市场体系,从整体观和长期观来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尽可能超前地在人才开发、科技开发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投入足够资金,力争在这些领域超前地取得创造性成果。因为在知识经济体系中,人才的知识优势和创新精神,是企业的生命。依靠深厚的人才、科技积累,谁能最先推出具有独创性的产品(因为它享有专利权),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占领世界市场,从而为企业全面、长期地提高其竞争、发展能力奠定牢固的基础。由此而取得投资效益,是属于高屋建瓴式的全方位效益,它是传统的、狭隘的财务效益根本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知识经济体系中,投资方案的评价与选优,应以方案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具体地说,在知识体系中,投资于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经营的电脑化、自动化水平,可能产生的全方位效益可进一步区分为直接效益(如直接人工成本的减少、能源成本的节约、废料的减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存货的减少等)、间接效益(如减少占地面积、保障劳动安全、改善生产条件等)和无形效益(如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的弹性、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改善的形象和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等)三大类。利用这三大类指标对先进技术设备的投资决策进行效益评价,如何量化它们,据以得出较具体的数据,是传统上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
但对以上三类指标进行较具体的,可以看到,有些指标易于进行量化,并可直接采用货币计量的方式;有些指标只可从它的某一个侧面进行量化,据以得出的数据具有较大的不完全性;有些指标则难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较确切地反映其可提供的效益。以下举例说明。
一般地说,上述第一类反映直接效益的指标易于进行量化,且可用货币计量其效益的大小。如存货减少,一方面可以减少存货的仓储费用,并且可以相应减少在存货上占用资金所需支付的代价(利息费用)。
上述第二类反映间接效益的指标,有的可以量化,有的只可从它的某一侧面进行量化。例如占地面积的减少,可以用由此而少支付的租金反映其效益,在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租金极为昂贵的情况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从保障生产安全、避免工伤事故这一因素看,其效益可以部分地用减少保险费的支付来反映。但人的生命是无价的,由此而避免了人员的死亡,其效益就无法用货币来计量了。再如,改善生产条件,使劳动者的健康不致受到伤害,虽可用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来反映,但劳动者在比较舒适的条件下进行工作,由此而导致劳动热情、工作效率和敬业、乐业精神的提高,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就难于进行量化了。
上述第三类反映无形效益的指标,虽有些包含了可部分量化的因素,但它们的基本方面都是难于量化的。例如,产品质量的提高虽可通过废、次品和修复、赔偿成本的减少而显示其效益,但在大的方面,由于产品质量超群而提高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程度和改善企业形象等而可能增加的效益,就难于进行量化了。又如,顾客的满意程度,虽可通过顾客的投诉、订货撤消和销货退回等而部分地表现其负效益,但由此而形成的对企业的不信任感,从全局上有损于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其可能产生的负效益就难于量化了。
由此可以看到,先进技术设备投资决策的效益评价,对有关指标的量化问题不能作绝对化理解,量化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为决策者正确地决策提供相关的数据。数量信息只是信息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对于难于量化的指标,只要将有关情况较完备地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并据以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洞悉其中所隐含的内在联系,及其、变化的一般趋势和基本,亦足以为决策者正确地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至于那些可以量化的指标,如果脱离活的情况而只提供死的数据,其作用也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在效益的评价中,必须特别强调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并重,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数量与综合判断相结合。显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涉及的可变性因素越多,决策者的综合判断就越重要。而综合判断的成效如何,则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素质、经验和水平。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涉及的越是属于高层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的决策,越有赖于决策者根据相关材料(包括量化的和非量化的相关材料)进行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既具客观现实性又具前瞻性的结论。由此而形成的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方案付诸实施,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实践效果,否则将事与愿违,甚至导致巨大损失。
(二)管理师职能的扩展
在知识的大环境中,员工的组成以高智力的员工为主体,说明企业员工的总体素质已大大地提高了。与此相联系,管理师的职能也大大地扩展了,已转变为跨专业的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入洞察力的“管理顾问”,为企业提供高智慧的谋略,全面提高其综合竞争能力服务。管理会计师职能的扩展和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会计师的许多传统的职业服务可为相关的电脑所取代,从而要求管理会计师进一步提高其综合素质,在决策支持系统中,提供更高层次的、非现代信息技术所能取代的智力服务,借以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中,更好地为决策系统进行卓有成效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根据知识经济条件下已经大大改变了的客观实际,我认为管理会计已经不能从原始意义上的“会计”去理解它了,它将形成一个独特的、不同于传统的、以财务信息为主体的新的信息系统。这意味着它将与现行财务会计分道扬镳,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而管理会计师作为“管理顾问”,则将转变为以提供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咨询服务为其基本职能。
(三)进一步提高新型管理会计师的综合素质
在知识经济体系中,随着管理会计师职能的扩大和任务的加重,对其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也应有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管理会计师作为“管理顾问”,履行管理咨询的职能,就必然要求他们能为企业提供高智慧的谋略,使之能据以增强整体的竞争优势,从而创造卓越的经营业绩。
“管理顾问”可区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他们自行组建管理咨询公司,应客户的要求提供有关的管理咨询服务;另一类是任职于工商企业或公用事业组织,为他们所属的机构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这两类“管理顾问”的工作岗位可以相互转换,因而他们在素质上的要求基本上是相同的。
1.总体素质要求。跨世纪的管理顾问的综合素质,从总体上看,应要求他们面向风云变幻的世界市场,具有战略的头脑、开阔的思路、高瞻远瞩的谋略和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善于抓住机遇,从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处理,力求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因而这样一种人才,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具有高智慧、高创造力的人才。
2.总体素质在知识结构上的具体化。管理会计师要实现作为“管理顾问”的总体素质要求,就必须通过不断、思考与实践,来不断地提高、发展自己,使之具有博、专、新的知识结构。
这里所说的“博”,是指学识广博,最好能做到“学贯古今,兼融中外”。为此,他们就应重视跨学科与多学科的,使之成为学术视野宽广、全面发展的开放性人才。因为只有开放性人才才能成为新事物最敏锐的开拓者或新事物苗头最敏感的接受者。开放的对立面是僵化。一个人如果思想僵化,不仅自己不能进行独创性的开拓,就是当别人开拓的新事物或新事物的苗头已经出现时,也会表现为熟视无睹、麻木不仁。这样的人只能成为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的“庸人”。这样的人在知识经济中是难于有所作为的。
和现实都雄辩地证明:人文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文素质的提高为条件。“人文素质包括语言文字修养、文学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修养、文明礼仪修养等。它们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表现”(参见杨德广:《人不见了——看人文的重要性》,《文汇报》,1997年12月9日)。一个人无论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人文素质越高,必然思路越开阔、思想越活跃、感悟能力也越强,从而越能提高思维的创造能力,不断取得创造性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