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审美特征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自20世纪中叶,欧美等国一些建筑师和艺术家提出“环境艺术”或“环境意识化”的概念以来,人和空间的关系就被提到了首要位置,在对待与环境相关的建筑、雕塑、壁画等艺术时,壁画家不再孤立地把壁画作品作为目标,而是从文化和审美的视角来关注人们的生存空间,将环境与艺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作为公共艺术的壁画,从设计开始就与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它必须通过建筑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只有与建筑物及其环境在空间比例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这就提出了壁画设计在尺度把握上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的问题。首先,整体考察建筑空间及其空间界面关系是确定壁画尺度的基本前提。空间是由建筑结构体系形成的,建筑空间的长、宽、高正如空间的形成一样,都直接和建筑物结构体系的性质有关,形成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两个概念。内外空间由诸多复杂的面构成,如天顶、墙面、地面、柱和门窗以及楼梯等,它们均形成互相连接的空间,划分为垂直的、水平的和彼此交错的空间界面,在视觉上形成规则形墙面和不规则形墙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壁画的画面结构,制约着壁画面积的尺寸,这就要求壁画的设计必须因势利导地顺应各种具体结构形态,同建筑的结构逻辑之间保持着内在联系。
同时,也要巧妙地利用墙面上那些内在要素(门窗、洞孔)的规律性,使之既不影响内外空间结构又能弥补建筑的缺陷,整体思考壁画尺度与建筑空间比例的关系,取得和谐统一的尺度美感。其次,把握好壁画尺度与视距的关系。视距指人们欣赏艺术品的视觉距离,欣赏作品获得的视觉美感一方面靠画面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靠视距来调整,才能产生完整的视觉效果。建筑结构不同,空间关系也就不同,提供给壁画家设计的墙面也就千差万别。面对这些理想或不理想的建筑空间,就要求设计者在不破坏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在尺度确定方面既要考虑壁画与空间界面的关系,又要考虑观者视距的需要,对壁画进行整体而巧妙的设计,使作品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给人以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壁画设计中对尺度的把握不能脱离实际情况而一味追求抽象的、绝对的、理想中的尺度比例,要与建筑的实际空间和观者的审美心理结合,进行深入研究,试验不同尺寸下的比例效果,遵循“尺度产生美感”这一美学原则。
二、材料与美感
自然造物给视觉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资源,不同材料体现出不同的质地。从材料的原始状态来看,材料本身已具有了原始美感,加上艺术化的设计与工艺制作,材质美在壁画设计中就更为明显地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壁画具有实体性,构成实体的物质材料本身便成为壁画作品呈现的一个方面,材质对壁画来说不是外在的,其表现力既体现在内容的表现上又体现在形式的构筑中。作为物质实体,壁画材质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十分重要,材质能够直接作用于触觉,通过触觉,材质的冷暖、硬软、光洁和粗糙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产生审美感受。在壁画所使用的材料中,无论是金属、石材、木质、陶瓷,还是纤维等材料,都有不同的特性,显现出各自特有的材质美。然而,在关注材质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现代壁画是工艺与材料相结合的艺术,尽管可选择的材料很多,每一种材料都会显露出自身所具有的美,但首先要了解的是材质美在人们视觉心理中的审美作用,审美价值与材料价值绝不可等同。
物质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并非单纯是由材质纯自然的实际存在引起的,应该认识到开发材料的审美特征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是设计者在充分显现材质本来属性的同时,经过艺术的纯化过程产生出来的,是艺术地选择和创造的结果。材料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是现代壁画艺术的一个显著特性,现代壁画艺术向着多种材料与多种工艺手法发展,这种趋势伴随着建筑的发展愈来愈明显。材料的品种与工艺手法的扩展,进一步丰富了建筑与壁画的有机结合,从而也不断强化了人们认识现代壁画的艺术特性与审美方式。材料天然存在的魅力与壁画家艺术创造的结合,传递着艺术家的意志与观念,产生了视觉和心理功能的变化和美学上的效果,材料不仅是壁画艺术表现的媒介,而且材料工艺的美感也大大丰富了建筑的整体造型语言。因而,对材料自然形态美的认识,对材质审美价值的发掘以及与建筑空间环境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现代壁画的材料观念。
三、形式与美感
一、舞种
(一)民族民间舞
民族民间舞可细分为民族舞,民间舞。具体来说,民间舞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民间舞的总称,其中具有较高代表性的就是傣族舞、藏族舞、蒙古族舞以及朝鲜舞等,而民族舞则是汉族舞的另一种说法。民间舞主要可以从原生态民间舞和学院派民间舞两种类型对其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原生态民间舞广泛流传民间,大众能够参与进来,“自娱性”极强。原生态性、民间性、民族性是原生态民间舞较为显著的审美特征,其舞蹈动作不加修饰,有着浓郁民族风情。而学院派民间舞的审美特征则体现出更具表演性的特点。它虽然来源于民间但是却高于民间,肢体语言进行了规范,以表演为目的,表演性十分显著。
(二)芭蕾舞
芭蕾舞最早起源于群众性的广场舞蹈,17世纪在法国宫廷中正式形成。在审美特征上,芭蕾舞显示出了对西方皇家宫廷风格的继承与发展,虽然早期西方芭蕾舞有着很多不同的流派,但是在芭蕾舞中这些流派都对西方皇家的服饰、音乐、题材、内容等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舞蹈形式
(一)人体和舞蹈动作
人体天然具有自然美与社会美,作为舞蹈审美的重要载体,人体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体态、容貌、健康的肤色等自然美作为支撑,更需要极强的张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来展现舞蹈中展现的内心世界。同样的,舞蹈动作作为规范人体动作、动律、造型等的重要代表,要实现其审美意义,就需要满足以下两方面条件。一是规律性。舞蹈来源于生活,而不是艺术家的凭空创造,简洁(干净利落的舞蹈动作)、整齐(富有条理性)、丰满(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往往能够让舞蹈动作更为和谐流畅。二是节奏性。以节律的人体动作来对舞蹈中的情感进行表达是舞蹈的真谛所在,而按一定的节奏进行有规律的动作转换实现舞蹈动作与舞蹈情感的统一是舞蹈审美特征中的关键所在。
(二)舞蹈语言和造型
舞蹈语言是连贯化的舞蹈动作,不仅需要有舞蹈数量的叠加,也需要有质上的变化。而舞蹈动作要成为舞蹈语言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舞蹈动作形象要鲜明,便于大众所理解。其次,舞蹈动作要有形式美,体现出舞蹈中的变化。最后,舞蹈需要具有个性特色,感情饱满,和谐流畅。而从舞蹈造型上来看,舞蹈中的姿态、举止动作、队形、路线等共同构成了舞蹈造型,舞蹈作为“动静结合的造型艺术”,通过动来升华舞蹈的情节与主体,通过静来加深观众的记忆与印象。
三、舞蹈过程
(一)编排
舞蹈编排者从生活中获取灵感,产生创作的冲动,并带着这种冲动来对生活进行感悟,并用舞蹈意象的形式实现舞蹈的最终的编排。客观来看,舞蹈编排的核心要素就是生活,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无疑是舞蹈中的核心所在。作为新时期的舞蹈编排者需要有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客观事物到主观心像最后到舞蹈动作的转变。同时还需要富有情感,舞蹈编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捕捉和最后情感的凝聚的过程,舞蹈编排者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进行创作,既要表达出社会的共性也要表达出创作者的个性。
(二)表演
舞蹈表演需要舞者在舞台上对舞蹈本身进行创造性表现,这就是舞蹈艺术中俗称的“二度创作”性。也就是说,舞者是舞蹈的最终实践者,但是它缺少与编排者共同创作的环节,而要赋予舞蹈灵魂,就需要发挥舞者的主观创造性,综合运用舞蹈的表现技巧、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实现舞蹈内涵与情感的传达。同时,舞蹈表演的主要工具便是人的躯干与四肢与姿态造型等共同形成了舞蹈的动态意象。展现舞蹈意象是舞蹈中重要审美特征之一,需要利用舞蹈表演将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与情调进行展现。
(三)欣赏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思想情感
1 舞蹈艺术概述
舞蹈是众多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仅向世人展现了人体的形体美,同时也成人们思想与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既可以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也可以是由此而延伸出的审美意象,它融合了形象、意境等多种元素,形成最全面的艺术体系。在人类生命的延伸过程中,舞蹈不仅形象地展现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同时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舞蹈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展现了人类历史文明,从古代的祭祀舞,到封建社会的舞蹈,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现代民间舞等多种舞蹈类型,舞蹈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对于舞蹈并不陌生,在众多艺术形式中,舞蹈很常见,舞蹈能够表现人们一切的喜怒哀乐,当人们心中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能够在舞蹈中获得美的体验,并从中领悟艺术的魅力。舞蹈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能够令人产生别样的体验,使身心获得更多的愉悦。
舞蹈最初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洪荒时期,人类用手势等肢体语进行交流沟通,这种方式出现在口语之前。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参与到各种劳动生产活动中,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图腾崇拜和祭祀活动,这些活动与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在此期间,人们的思想情感也得到了释放,由此,其中一些活动也逐渐演变为娱乐活动。舞蹈的发展与其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舞蹈是时间与空间的艺术结合,它不仅有节奏和时候的延续,同时也体现出优美的姿态与色彩。作为舞蹈,常常为音乐服务,但舞蹈本身仍然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舞蹈来源于生活,同时又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它集通俗与高雅于一体,运用肢体动作传达出人类的思想情感。舞蹈是一种由内而外,由心情去驾驭身体的艺术表现方式,舞蹈所体现的美,是一种心灵的外在表现,它用最直接的肢体语言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反映人们的生活。由此,舞蹈创作的源泉来自于社会生活,生活中有着无限丰富的素材,为舞蹈提供了更多样的表现形式,舞蹈艺术的追求源自人们生活中对于真善美的体现与追求,生活也为舞蹈艺术凝聚了无限的美感。
2 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独特的动作性
舞蹈艺术是以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体来展示人类思情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说,舞蹈是一种身体的语言艺术。舞蹈在声音的伴奏下展现各种身体动作,这是舞蹈独特的动作性特点。人的各种丰富优美的肢体动作是舞蹈的主要表现手段,在舞蹈艺术中,各种动作、姿态以及步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排练的,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这些充满美感的肢体动作中蕴含着人们丰富的思想情感,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生活美。舞蹈中的大部分动作都来源于生活,人生活中的许多自然动作都被编排进舞蹈动作中,这些动作既有人劳动时的动作,也有对动植物的模仿动作,生活中的动作更直接,有更强的目的性,而将这些动作经过艺术的加工,不仅形态更加优美,而且更具艺术气息。舞蹈艺术对动作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准确性、规范性,同时还要生动自然,并能够表现丰富的人物形象,传达更深刻的思想感情。在舞蹈表演中,需要人们在舞蹈中感受到丰富的人物形象与思想感情,这也对舞蹈的动作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能够在直观的舞蹈表演中,感受到表演情节的变化,人物事件的发展以及情感起伏,这一系列的表达和效果都需要从舞蹈的动作中获得。所以,动作性是舞蹈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舞蹈艺术的核心在于动,只有舞动的生命才能真正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
2、特殊的韵律性
舞蹈艺术作为重要的艺术类别之一,有着很强的韵律性,这也是舞蹈的特征之一。特殊的韵律为舞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缺少韵律的舞蹈就仿佛少了翅膀的蝴蝶,纵使漂亮,却无法飞舞,少了灵动的色彩。舞蹈艺术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动作、表情和节奏。舞蹈表情主要指舞蹈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节奏是舞蹈的基础,是舞者在进行舞蹈动作和表情的前提。舞蹈表情与节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只有先出现舞蹈节奏,才能够表达舞蹈表情,而舞蹈表情也需要通过舞蹈节奏来体现。因此,舞蹈通过动作和节奏,表现了丰富的韵律,也可以说,舞蹈的动作与韵律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缺少任何一部分,舞蹈艺术都无法真正实现。
3、丰富的抒情性
任何艺术都离不开人类的思想情感,艺术与情感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情感是艺术的延伸,是艺术价值的提升。人类情感是一个无形的却又充满魅力的空间。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也离不开人类情感的表达。因此,丰富的抒情性也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之一。在舞蹈艺术中,从肢体动作、到韵律节奏,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展现着人类心灵的感悟,传达着情感的共鸣。由此可见,舞蹈艺术不是单纯的动作展现,也不是一种直观的语言表达,而是具有强烈的感彩,这种感情是一种由内而外,由里及表的发展,是一种情感的渗透与流淌。尽管舞蹈也以肢体语言作为表现形式,但是相比于其它体育动作或人类生活中的自然动作,舞蹈有着本质的区别。当肢体动作融合了更多的节奏与情感,舞蹈的艺术魅力也会自然流淌出来。
4、流动的时空性
舞蹈艺术为人们展现了优美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的造型、姿态,这种动态的构成也体现了舞蹈艺术具有流动的时空性。时空性一般体现在立体的空间当中,正如舞蹈艺术一样,给人们呈现出更加立体的美感,在舞台上,舞蹈的表现空间如此之大,在时间的流动中完成自己对艺术的塑造。舞蹈艺术的时空性,给人们带来了更丰富的观赏体验,从眼睛到耳朵,再到心灵,无论是视觉、听觉还是思想,都能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当舞蹈将这一切融合在一起时,对于欣赏者来说更容易获得感情的共鸣,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也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有人说,舞蹈艺术是流动的艺术,这种流动也形象地体现在其时空性上,舞者在自己的世界中尽情地舞动,陶醉于自己的世界,并将欣赏者一同带入了舞蹈的世界,使他们共同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
从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来看,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时展的重要见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不同时代也出现了不同的舞蹈文化,这些舞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由此可见,舞蹈的审美特征也是在时展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凝结。
3 结语
舞蹈艺术是我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人的肢体动作来传达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不仅展现了人的形体和姿态,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舞蹈是融合了时代特色、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内容,是人们思想情感的传达与体现。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舞蹈艺术在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也汲取了其它国家的舞蹈精髓,使舞蹈艺术的和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得到更完美的体现,舞蹈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对我国整体艺术的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宁.杨丽萍舞蹈艺术的大美还“俗”[J]. 教育现代化. 2016(18)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一.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实际上是被听觉赋予的审美
人们在欣赏演奏艺术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听”而得到的,主要是因为演奏艺术通过声响来传递主要的情感,乐音是演奏艺术的重要素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配合多种音乐要素以及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显然,在整个过程中,“听”实际上是整个演奏活动传递的重要步骤,也是首要因素,因此,如果想要从根本上了解演奏艺术的特性,我们必须要将听觉带给人们基本的外显以及表征尽心理解和把握,从而进一步由浅到深去了解高级的审美体验。
1.听觉对于演奏艺术的重要性。艺术与科学等不同于人们的其他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个人如果想要真正去得到艺术的享受以及审美的愉悦就要亲自参与到活动之中,只有人类自身的实践才能够从艺术中体验到美感。在演奏艺术中,人们参与其中的重要手段就是“听”,人们通过“听”这一活动去感受音乐旋律以及音符的跌宕起伏,人们通过“听”在大脑中产生反应,通过音调、音色等不同的要素进行对艺术的判断和再次组合,给人们带来音乐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对于演奏艺术的审美体验,听觉是必要的,听觉能够帮助人们对音乐旋律进行判断体验,得到审美体验。
2.听觉引发的内心的感知。演奏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人们而言,只有在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才会接触到,实际上对于演奏艺术审美真正的开始是从感知演奏作品开始,当一个人的听觉开始为人们的大脑带来演奏的认知和感受之后,人们才能够从大脑的一系列想象开始进行审美的实践活动之中。而对于演奏的感知,是需要通过大脑进行记忆、分析的,在演奏艺术在人们的内心进行更为深刻的心理活动时,就变为一种对于演奏艺术更加积极主动的审美的心理活动。演奏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必须要通过人们进行“听”的活动,然后进行深度的心理感知的活动。
二.演奏节律带来的的审美知觉
在演奏艺术中给人们带来审美知觉的重要因素就是演奏作品中的音乐的构成要素,实际上就是音调、音色、响度,人们通过对音高、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程、音阶等对演奏进行美的体验,局部的特征是不能完全把握其中的审美的,只有在对个体了解的基础上对演奏作品的整体进行把握,才能够真正体验完整的音乐印象和总体的知觉。
1.音响。演奏艺术不是简单的声响的组合,而是通过特定的规律和创作的手法进行组合排列的,音乐音响的构成具有特殊的组织规律,对演奏中所包含的各种元素有机地组合和安排会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同时也会直接作用于我们对演奏艺术的感受。
2.变化的节奏。显而易见,节奏对于塑造演奏的主题形象来讲是重中之重,不断变化的节奏会直接影响演奏中的不同效果,相同的一首曲,在不同的演奏节奏中就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演奏者可以通过对音乐进行适时地改变主题形象的性格,增长音乐情趣。例如,广东汉乐筝曲《昭君怨》,如果利用重复和缓慢的节奏就能够将昭君的怨以及哀伤的情绪同时表达出来,是人么能够从中体验到两种不同的感受,使得人们心情能够随着演奏的激动起伏,感受到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思乡之情。也就是说,在演奏艺术中,节奏对于演奏的作用是其他要素不能够代替的,不同的节奏变化能够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三.情感带给演奏艺术的审美想象
演奏艺术具有较大的力量,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在演奏艺术的熏陶下,人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不断去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但是这些活动只有在演奏艺术的情感传达中实现,通过情感的共鸣,人们才能够从中体会到独特的美,从而激发人们的情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1.演奏艺术的抒情性。音乐的演奏实际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抒情的过程,演奏艺术就是被人们用来表达和传递情感的。相对而言一个人利用文字、绘画等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都没有演奏音乐来表达的淋漓尽致,音乐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整个思想以及情感的载体,在思想和情感在和他人分享的过程中,听众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情感的体验都是通过音乐来传达的。换句话说,演奏艺术是一个情感表达的过程,在演奏中如果没有情感,是不能够成为高级艺术的。
2.旋律带来的联想。演奏艺术中的情感是需要受众去用心感知的,在对演奏艺术进行感受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也在不断利用想象和联想进行感受演奏艺术的美。在演奏艺术中,促进人们进行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演奏的旋律就是情感变化和表达的载体,通过旋律,我们才能够从音乐中体验到美的享受,才能够有一定的情感的载体。不同的旋律都有着演奏者不同的情感蕴含在中间,根据不同的心理体验,听众才能够有不一样的心理感受。
关键词:歌唱艺术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一种审美感受。无论那一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一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值得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无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想把审美情感正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声乐作品能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关键就在于歌唱者需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一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思。
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一个歌唱家,又是一个审美家。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一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四是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参考文献: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月。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中国音乐》编辑部,2002年7月。
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关键词:
歌唱艺术
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 ——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 。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笔者认为,对歌唱声音的审美,不能仅仅局限于听觉与情感方面,还要进一步从歌唱者的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美的感受上去把握。因为歌唱审美心理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它不仅要让耳朵听到美的声音,似乎还要让眼睛也能看到美的声音的色彩,让味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味道,让触觉感受到美的声音的力度和分量。如通过视觉看到美丽的景色,感觉很好看,进而引发赏心悦目的美感感受和体验,然后再通过歌声把这种情感表现出来。又如当你听了某一位歌唱家的演唱后评价说:“他的歌唱声音很甜美”等等。这说明人的感知系统的味觉器官对声音产生了美的感受,如同你通过味觉尝到了蜜糖一样,感觉很甜蜜,进而引发了愉悦的情感体验。再如当你听到“她的声音很柔和、细腻、富有弹性”等等。这种评价是来自人的触觉器官对歌声的一种审美感受。无论那一种感官的审美感受,就其实质来说,都是对声音的审美评价。声音美感的构建和培养除了声乐教师的悉心指导之外,主要应通过歌唱者自己的心理感觉去细心体会和领悟,应充分发挥和调动人体各种感觉器官的作用,感受和体验声音的美感。虽然说人体各种感知觉器官是来自大脑的不同反应,但在歌唱艺术审美中,各种感官却可以打通,交互作用,即产生文学上所说的“通感”现象。所以说,歌唱者的声音审美应该是“通感”现象的产物。如当你看到白色和听到明朗的声音时,会感到一种淡雅、纯洁的情绪和情感;看到黄色和听到明亮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活跃、欢快的情绪和情感;抚摸柔软的物品和听到轻柔的声音时,使人产生柔和、细腻的感觉等等。
在歌唱声音的审美中,对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的运用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歌唱声音的波音技巧是歌唱的生命线,缺乏波音的歌唱声音是没有生命力的声音。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聆听了一个没有歌唱方法者的演唱以后,总会认为他的声音生硬、僵直、浅白,喊叫的成分较多,显得很刺耳、很难听,其原因是他的歌声里严重缺乏波音。“从歌唱声音的艺术角度来讲,没有波音的歌唱声音就不是乐音,其歌声也就不具有美感”。自然、良好的波音技巧是在正确的发声基础上形成的,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就能获得美好奇妙的波音,使歌唱的声音增添异彩,魅力无穷。曾经有人认为“歌唱的波音是天生的,不可训练”,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波音完全可以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来获得。歌唱的波音是通过母音振动表现出来的,波音的产生离不开母音频率的快速振动,这种振动能够超出歌唱者本身有意识控制的范围。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与歌唱声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音高频率则高,(振动次数越高);否则相反。歌唱声音的波音振动频率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振动次数过快就会产生尖细、刺耳的声音,振动次数过慢就会产生一种慢速的、大波浪曲线感的声音,犹如电压不稳,忽高忽低,也很难听。歌唱的波音振动频率只有适度,才能使歌唱出来的声音具有美感。
此外,对歌唱声音音色的审美也是歌唱声音审美中不可忽视的又一重要因素,应值得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索和潜心研究。因为,歌唱的音色是歌唱者心理上的思维反映,漂亮的音色能为歌唱的声音带来金子般的光辉,没有漂亮的歌唱音色,就不可能生动地表现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那种失去光泽的歌唱声音是毫无价值的,绝对不会产生任何美感。
三、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特征。
在歌唱艺术的表演中,音乐感觉的美感是歌唱审美的重要方面。歌唱艺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情感是靠歌唱者的心理感觉而感受的。一个成功的歌唱家和演奏家在演唱、演奏时,都会有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对音乐的审美感觉。它不仅能使歌唱者充分地表达声乐作品,而且更能打动听众的心灵,并同时唤起听众与歌唱者同样的审美感受。歌唱者的音乐美感除了良好的天资以外,主要应在长期的音乐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养成,不断提高。对于歌唱者而言,不但要注重音乐审美感觉的培养,而且要重视音乐的音准、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基础训练,还要注意体验生活,观察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时的情绪、语调和心理状态,观察动人的景色和美丽的风光,体验大自然的美感,观看著名歌唱家、演奏家的艺术表演,倾听美的音乐,从中领略声音与语言的美感、韵味与风格的美感、情感与形象的美感等等。还可以通过阅读小说、朗诵诗歌、观看电影、电视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体验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内在的情感活动,丰富音乐感觉的美感性。
四、歌唱情感的审美特征。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而情感审美又是歌唱艺术的重要因素之一。歌唱情感的审美是一种心理反映,包括了声音技巧和情感表现两个方面。在歌唱中,声音的美感是重要的,但歌唱情感审美也不能轻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歌唱时不但要追求声音的美感,而且要注意声音的情感表现,只有做到声情并茂,才能达到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情感是歌唱艺术的核心,歌唱又是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情感。歌唱是情感的美化和升华,要想把审美情感正切地表达出来,就必须“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作品所表现的情境之中,才能赋予歌唱以感人的魅力。声乐作品能否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让听众得到美的情感的感受,关键就在于歌唱者需要准确表达作品的内涵,从心灵深处爆发出一种把自己美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
笔者认为,歌唱的情感审美具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
一是情感审美表现与情感审美价值标准的制约。人不但有情感,而且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对情感的表现方式及程度不同,但不论是哪一种情感都要受到社会环境与历史条件的规范和制约,都要受到理智的支配。情感审美标准实际上就是对是非、利害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美的情感,讨厌丑恶的情感。这说明歌唱艺术美作为生活美的反映,作为一种观念和形态的美,本身就存在着采取哪种审美态度,反映怎样的客观内容,表达什么思想感情的问题。成功的歌唱在体现社会意义、时代精神、听众的愿望和理想时,都表达着歌唱者美的心灵感受,倾注着歌唱者的爱憎情感,这是感染听众,引起共鸣的原因所在。例如抒情优美的《牧歌》,它是一首蒙族民歌,歌词两句一番,共四句,艺术形象纯朴、富有诗意,作品处处都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音乐旋律悠扬、飘逸、婉转,充满着浓郁的情感,十分动人,充分展现出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自然景象。词曲结合恰当、巧妙,互为一体,准确反映了词曲作家的艺术情思和情感审美态度。歌唱者在演唱此歌时,也同样要蕴涵着词曲作家的情感审美感受。听众在欣赏这首佳作的演唱时,也同样要契合心境,感思。
二是情感审美表现要力求真实性。也就是说歌唱要有真情实感,所谓真情实感就是要极力抛弃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的东西,使歌唱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轻重、强弱、深浅及准确程度,都要与音乐作品中产生的各种情感刺激物相互对应。例如爱的感情,恋人之间的爱与夫妻的爱不同,朋友之间的爱与情爱不同,父子之间的爱与师生的爱不同等等。因此,歌唱者一定要注意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好歌唱的表现分寸,使歌唱充满真实的情感,保持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唤起广大听众的情感共鸣。歌唱中所强调的真情实感的表现,生活不是简单的真实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情感基础,进行艺术创造,刻画和塑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三是情感审美是心灵的直接语言。歌唱艺术表演之所以能广为流传,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其关键就在于它富有感人的情感力量。每当人们听到优美的歌声和动人的旋律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精神愉悦的感觉,得到歌唱的审美愉快。例如人们听到活泼、欢乐的歌声,就会情不自禁地快乐起来,听到悲哀、痛苦的歌声,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等等。只有听众的精神活动拥有了审美愉快,才是他们所获得的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感受,只有当歌唱者对于听众的审美感受是有知的,他的歌唱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听众的思想。从艺术影响的有效性来讲,一个出色的歌唱者,不但有着极好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且具有极高的歌唱审美与欣赏水平,他既是一个歌唱家,又是一个审美家。
五、歌唱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
歌唱者在塑造感人的艺术形象时,主要应以人为表现主体来塑造歌唱艺术形象。因此,必须对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充满强烈的审美感受。人既有理智,又富有感情,在塑造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为核心,要注意把人的情感与理智紧密结合起来。因为,歌唱在表现以人为主体的艺术形象时,无论是反映什么主题和什么内容的声乐作品,实际上都是在表现人和人的思想感情。
笔者认为,在歌唱艺术形象审美方面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歌唱者所表现的艺术形象个性特征越突出,其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就越具有独特性,它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就更加强烈,展现给听众的艺术形象就越动人。人都有喜怒哀乐之感情,但在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物中,其内心活动和感情的表现方式大不相同,而歌唱者的情感表现则更为深刻、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对待生活的爱憎情感更加分明、强烈。他们能在歌唱时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艺术形象中去,使表现的艺术形象有血有肉,鲜活逼真,生动感人,更具美感。可以说,在歌唱家的心中始终都燃烧着炽烈的感情火焰,一直都在注意着艺术形象的内心活动和内在性格,并运用一切技术手段刻画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形象。因此,声乐作品的表现,一定要注意表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要特别注意在对比中突出地刻画不同形象和不同个性。
二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因为,具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形象并不等于是典型的歌唱艺术形象。只有当独特鲜明的个性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时,它才具有典型性,才能成为典型的艺术形象。相比而言,典型的艺术形象比一般的艺术形象有着更高的概括性,因而,它反映社会生活会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普遍性。
三是要突出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别林斯基认为:“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所有的形象都是新鲜的、独创的,每一个形象都凭自己的独有的生命活着。”歌唱艺术形象也如此。这就要求歌唱者不仅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而且要有内心的独特感受,感受越独特,情感的个性就越鲜明、生动。歌唱者对歌唱艺术形象的独创性和独特感受,与本人的音乐、文化素养及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必须借助对人和事物的感觉和知觉,去突破一般人的心理定势,在声乐作品情感的激发下,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自己的歌唱独放异彩。歌唱者在塑造美的歌唱艺术形象时,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表演意识,善于表现歌唱艺术形象的独特个性,揭示歌唱艺术形象的内在活动特点,克服歌唱艺术形象表现的雷同化现象。
四是要突出艺术形象的美感性。歌唱者要用美的观念去塑造声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按照歌唱艺术美的要求进行性格变化和情绪发展,依照美的法则进行歌唱表演,运用外形美的艺术表现,揭示形象的内在美,使塑造出来的声乐作品艺术形象符合美感的要求,让听众最终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歌唱的审美认识,审美观念,审美感受,以及对歌唱音乐感觉的审美、声音的审美、情感的审美、艺术形象的审美。这些都是歌唱艺术审美的重要因素,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奇妙的审美感受,只要我们每一个歌唱者积极探寻,潜心研究,才能使我们的歌唱感觉更好,声音更漂亮,表现的情感更丰富,塑造的形象更典型、更完美、更动人。
参考文献:
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管建华著:《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年10 月。
王次炤主编:《音乐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田丁著:《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中国音乐》编辑部,2002年7月。
赵梅博著:《歌唱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11月。
【关键词】舞蹈艺术;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2-01
舞蹈表演结合了肢体语言、音乐节奏的变化以及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使得舞蹈艺术的展现丰富多样,也使得舞蹈艺术得以广泛传播。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了舞蹈作品的艺术高低,而为了更好展现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要增强对艺术创作的创新力,无论是题材主题的选取,还是情感因素的融入,都需要标新立异,给予舞蹈艺术绝佳阐释。
一、舞蹈艺术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同时独创性也赋予整个舞蹈作品独立空间,要求舞蹈艺术的题材以及主题都必须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能够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新意。这就要求作者在舞蹈艺术创作构思环节必须要重视创新,改变原有死板硬套的方法,突破固定的舞蹈艺术创作模式,只有创新才是舞蹈艺术得以永存的条件,并让舞蹈艺术获得更多人的欣赏,使得欣赏者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
另外,独创性还赋予舞蹈作品极强的延伸力。站在舞蹈艺术本质的角度对美感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舞蹈艺术新作品必须要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这样才能够让广大观众对这一新作品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在一个舞蹈作品当中,主题思想是十分关键的,而在舞蹈创作手法的切入之下也更加真实而感人。广大舞蹈工作者必须要秉承舞蹈艺术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绎方面都要体现出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当中的独创性,让舞蹈的魅力真正绽放。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拓宽舞蹈艺术范围的有效手段,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还是表演都要融入抒情性特征,这样才能够使得舞蹈艺术形式更加生动和独特。舞蹈艺术的支撑是人体的动作,但同时也会对舞蹈情感的表现产生一定束缚,因为舞蹈和语言及表演是大不相同的。人体动作需要跟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规律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融入真实动人的情感,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感情,并将舞蹈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用动作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这样观众才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肢体语言是舞蹈艺术表演特征的绝佳体现,而音乐节奏以及韵律又能让舞蹈艺术能够连贯表达,不断美化肢体动作才能够促使情感的融入。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音乐节奏来营造,并通过设置的相应场景为舞蹈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为了避免台词缺失对舞蹈情感的束缚,要求舞蹈工作者需要对舞蹈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揣摩和反复演绎,用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舞蹈艺术的审美魅力。
三、舞蹈艺术的技艺性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阐述的,而且目前舞蹈题材以及主题数量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舞蹈艺术能够全面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舞蹈艺术的技艺性就是实现舞蹈艺术蜕变的关键因素。舞蹈作品的内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以及神话传说,而舞蹈主题的突出和表现就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艺对其进行升华。舞蹈的技艺性需要通过表演者完成,这就要求表演者掌握高超的舞蹈技巧,尤其是在表现高难度动作时更要体现其技艺性。同时,舞蹈动作的设计以及场景的布置也要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技艺性,细致全面地展示舞蹈艺术结构,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不断提高舞蹈艺术的美感。随着舞蹈作品技艺性的提高,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也会增加。
四、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艺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不能脱离其他艺术而存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已经逐步演变成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突出和强调了综合性,主要原因在于舞蹈艺术源于生活,而它的美也体现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在体现舞蹈艺术的综合性时,不单单要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更主要的是要将音乐元素、文学元素等变成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舞蹈本身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舞蹈艺术获得质的飞跃。舞蹈作品的内容、人物等都会影响到舞蹈艺术风格,而且形成的综合性也会有高有低,只有全面了解舞蹈作品艺术构成,才能真正展现出舞蹈艺术的综合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究其原因,在于舞蹈艺术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和极佳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需要牢牢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征,让舞蹈艺术完美绽放。
参考文献:
【关键词】花样滑冰 审美特征 多元性 表演性 节奏性
花样滑冰,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是“在音乐伴奏下,运动员穿花样滑冰鞋,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形,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有单人、双人和冰上舞蹈三个项目”①。
花样滑冰作为体育和艺术的综合体,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研究探讨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对于花样滑冰本身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意蕴的深化,以及对花样滑冰的编创、训练、表演、欣赏,都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与具体实践的双重价值。为此,本文对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这一重要美学命题,进行探索性研究与论述,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花样滑冰的艺术审美特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理论层面进行研究。
一、多元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多元性。
首先,花样滑冰是体育与舞蹈的二元化结合。滑冰是冰上体育项目,花样滑冰的“花样”,首先是吸收了舞蹈艺术的元素。而舞蹈艺术则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样式”②。花样滑冰中的“托举”“抛跳”“三周跳”“四周跳”“连跳”等高难动作,都是体育技巧动作与舞蹈技巧动作的有机统一、二元结合。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其次是体育、舞蹈、音乐的三元化结合。花样滑冰除了体育、舞蹈两大要素以外,还有音乐的要素,即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表演。音乐艺术作为声音艺术或听觉艺术,它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③也就是说,花样滑冰是体育、舞蹈、音乐三位一体的多元复合体,它集视频与音频为一体,融视觉与听觉为一炉,堪称是一种音画新时尚。
花样滑冰以体育为主,这是毫无疑义的。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员必须练好滑冰的技术动作与技巧动作,并以此为基础和前提。
同时,花样滑冰运动员还必须具备音乐素质,因为在花样滑冰项目中要有配乐。选择什么乐曲,由教练与运动员共同商定,但是运动员对选中的乐曲,必须有独特的感知与领悟,然后才能在音乐进行中表演。否则就会陷入盲目状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声音艺术、表现艺术,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广泛、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每个人都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婴儿时期的摇篮曲、少年时的儿歌到青年时期的恋歌、情歌、婚歌,再到逝世时的挽歌、哀乐,人生的每一时刻几乎都有音乐伴随。所以恩格斯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花样滑冰运动员不仅要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对音乐艺术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而且要对音乐的艺术语言(包括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有足够多的理解能力。而重中之重,是对乐曲的情感有很好的体验能力与表现能力,因为情感是音乐的灵魂。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匈牙利钢琴家兼作曲家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当然,花样滑冰不同于一般的音乐表演(演唱或演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配合使观众享受到审美愉悦。这也正好符合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思想的“寓教于乐”精神。在我国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是同一个字,音义虽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关系,它表明,在中国人心目中,快乐就是音乐,音乐就是快乐。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必要的音乐修养和音乐素质,会使表演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提升整个表演的美学价值。说得再具体一点,即花样滑冰运动员要对中外器乐曲的体裁及其代表作品有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当然,因为花样滑冰是体、乐、舞的三位一体,所以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舞蹈修养与舞蹈素质也不可或缺。其一是了解舞蹈的审美特征,包括形象性、抒情性、表演性、表现性、律动性、节奏性等等。其二是了解舞蹈的本质,充分理解舞蹈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各种艺术元素,塑造具有直观性、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的感情的艺术形式。其三是把握舞蹈的情感含量,我国西汉时的《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把人表达感情的过程分为言嗟叹咏歌舞蹈四个阶段与四种方式,而以舞蹈为最后阶段与最高方式。其四是重点把握舞蹈的律动特点,体育是运动,舞蹈则是律动,花样滑冰就是体育的运动与舞蹈的律动的完美结合、有机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相映生辉。构成舞蹈的三要素是表情、律动(节奏)、构图。舞蹈的表情是人的内在感情所表现出的条件动作和姿态。而舞蹈的律动(节奏)即是人体内心动作(心理动作)与形体动作(外部动作)的有机统一,舞蹈的律动(节奏)不但可以表现一定的内容和情感,还可以形成韵律美。舞蹈的表情离开舞蹈的律动(节奏),就不再是舞蹈了。同样,舞蹈的律动(节奏)如果离开舞蹈的表情,也就没有生命了。其五是掌握各舞种的特点,并具备主要舞种的表演能力。其中主要有国标舞(又分“摩登舞”,包括华尔兹、探戈、狐步舞、维也纳华尔兹等;拉丁舞,包括伦巴、桑巴、恰恰恰舞等)、现代舞(又分迪斯科、街舞、霹雳舞、柔姿舞、爵士舞等)、民族民间舞(包括汉族的狮子舞、龙灯舞、跑旱船,蒙古族的安代舞、筷子舞,朝鲜族的长鼓舞、扇子舞,维吾尔族的多朗舞、赛乃姆,彝族的阿细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古典舞、芭蕾舞等等。上述各舞种,花样滑冰都可能用到。其六是掌握古今中外经典舞蹈作品,将其作为自身表演的重要参照系。例如中国的《红绸舞》《雀之灵》《黄土黄》《摘葡萄》等。这些舞蹈艺术的经典之作,都是花样滑冰学习借鉴的艺术瑰宝。
总而言之,舞蹈元素是花样滑冰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花样滑冰需要有编舞高手,并要求运动员必须有舞蹈表演才华。申雪、赵宏博之所以获得冬奥会世界冠军,其舞蹈表演水准之高,也是功不可没的。
再次是体育、舞蹈、音乐、美术的“四轮定位”的四元化结合,花样滑冰除了体育、舞蹈、音乐的元素以外,还有美术元素,即服装与化妆,服装又包括款式、颜色、面料等各种更小的元素。服装与化妆,形成视觉冲击与吸引力,可以为整个花样滑冰增光添彩。
由此可见,花样滑冰的多元性审美特征,是有口皆碑、不容置疑的。明白了这一重要的艺术审美特征,花样滑冰运动员就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体育素质,还要练就过硬的舞蹈素质、音乐素质、美术素质等各种艺术素质。世界冬奥会双人花样滑冰冠军申雪、赵宏博,就是这四种素质综合一体的典范,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学习。
二、表演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二个特征,是它的表演性。
花样滑冰的表演,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表演,而是一种艺术性的表演。它要求花样滑冰运动员做到形体(外部)动作与心理(内部)动作的有机统一、体验与体现的有机统一,就如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表演一样。波兰当代著名音乐评论家卓菲娅・丽莎在谈到音乐的表演性时说:“属于音乐的特殊性的,还有作品与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即表演,它具有自己的历史发展规律,具有自己的美学价值,并在很大程度上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改变着作品本身的面貌。构成音乐特殊性的这个因素同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是共同的。”④而德国现代舞蹈家玛丽・魏格曼也指出:“舞蹈属于一种表演艺术。舞蹈的舞台现实,有赖于合格的解释者,即舞蹈表演家。”⑤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则把一切表演艺术的本体审美特征概指为:“任何表演者都是他所表演的艺术作品的合作者。”⑥这就意味着,花样滑冰同所有的表演艺术一样,以表演性为生命与灵魂。而这种表演性,又是依靠表演者的“软实力”。这也是花样滑冰运动员的最大难点,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三、节奏性
花样滑冰艺术审美特征的第三个特征,是它的节奏性。
节奏是世界上一切事物运动的某种规律,例如自然界的冬去春来、昼夜更替等,这些有规律的运动或变化,都会给人的心理造成节奏体验。
音乐是有节奏的艺术,节奏是音乐的核心与骨干,它把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使乐曲表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成为音乐艺术最主要的艺术语言与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同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有节奏的艺术,其节奏表现为人体的律动,即有规律的运动,这种运动的规律又称作“动律”,其主要标志也是节奏。我国现代著名舞蹈家吴晓邦先生说:“‘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内在感情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而‘舞蹈的节奏’却是表情上‘人体动’的基础……换句话说,‘舞蹈的表情’离开了‘舞蹈的节奏’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节奏如果不通过表情也不可能表现出来。”⑦
而花样滑冰的总体节奏,正是其滑冰的体育动作节奏、舞蹈节奏、伴奏音乐节奏的“三合一”,也是花样滑冰运动员生理节奏、心理节奏、物理节奏的“三合一”。
注释:
①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684.
②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77.
③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转引自王次主编.艺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3.
④卓菲娅・丽莎著.论音乐的狂[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0.
⑤汪流等.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349.
⑥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27.
关键词:含蓄美;设计艺术;审美表现
相较来说,西方人的美更真实,东方人的美更含蓄。含蓄美自古是中国人的特色或者说是传统,它就像中国人不爱张扬,不外露的性格。含蓄美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并且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艺术设计规律,而含蓄也作为一种美的形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表现在文学、绘画、书法以及现代的设计艺术中,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到政治艺术,在我们不经意间都能接触到这种美的存在,它不但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美的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含蓄美已经成为我们美的法则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含蓄美,怎样在我们的设计中去表达,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和钻研。
一、设计艺术中的含蓄文化
“含蓄”从字面上看,“含”有包含、蕴含的意思,“蓄”又代表含蓄、委婉,也就是藏而不显,它是一种内在的美,正如李泽厚先生的一句话“中国诗素以含蓄为特征,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我国古代也早有含蓄美在诗画上的运用,如“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准确又含蓄地表达出了初春枝头挂着几个朵含苞待放的花朵这样一幅画面,也正如老子所说“道之为物,唯惚唯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那是一种隐隐约约的美,但又不是一味的遮掩隐藏,而是隐约有象,给人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去思考去填补丰富的内容,在猜测幻想时,一下揭开隐隐的面纱,当看到真实的意思也会有一种无穷的乐趣,这也是一种特别的美的感受,也正是含蓄美它独有的特点,设计艺术中同样也需要含蓄,除了明确表达要表达宣传的事物外,还要做到语言上“意外有意”,在造型设计上“形外有形”,话虽有限意却无限充分表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使设计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气氛,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画面最大限度的去吸引消费者驻足。
“成功的艺术作品会通过艺术形象传达作者的爱憎、倾向、感受,用艺术语言去打动人,感染人。”我们不但在语言上表达含蓄,在设计中也常常用含蓄、婉转形式表现,如中国联通的标志运用了“盘长结”的造型,寓意着联通吉祥,源远流长的寓意,设计元素的恰当运用含蓄地映射出主题本身的意思,这就是含蓄文化在设计艺术中的体现。好的设计经常可以引起我们思考,这种设计给人带来的是实物以外的意境,也正是含蓄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在设计艺术中我们通常运用文字、色彩、图例、传统图案、象征符号等,各种元素结合运用隐喻、夸张、幽默、联想等手法来表现一些我们难以用具象的物体或语言表达的氛围和情感,这样的设计是想通过“隐”的手法更好更准确的去“露”,露的更丰富,更回味,这种中国式的审美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了现代设计艺术中的一项重要的审美表现和审美标准。
二、设计艺术的含蓄美源于丰富的社会生活
“艺术必根据自然,但艺术美并不等于自然美,而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一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美与丑都存在于我们社会生活中,设计需要这些元素,需要我们去积累,如何让美和丑的事物都能够为设计艺术所用,含蓄美具有很高的美学品味,设计者必须靠长期积累深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审美功力,才能更好更准确地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元素以含蓄美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设计艺术中,例如我们见到的反腐倡廉的广告设计中,一杯清茶配上“君子之交淡如水,为官之道清似茶”,以水和茶的明亮清澈来告诫人们,为人做官要清清白白,水和茶这些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清楚地传达了设计的本意,含蓄的表达发人深思,这不就是设计者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认识和学习到的经验的运用么?因此当我们追溯设计艺术中含蓄美的源泉结果必然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例如古代一些诗人的诗歌,会以《无题》为标题的诗画,诗中抒发的情感和画中呈现的形态存在确定和不确定的形象,这样就能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也是一种情感含蓄的表达,留下多样独特的感受。社会和生活让我们学习积累到了丰富而又复杂的创作形象和元素,我们将学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以含蓄美的特点展现出来,也更符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所以丰富的社会生活是我们设计艺术的源泉,虽然设计艺术不能完全是实际生活的再现,但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三、设计艺术中含蓄美的表现
“美的对象第一步需要间隔”。间隔是一种距离,是含蓄的表现,是设计者创造意境留出的想象空间,比喻联想是设计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在表达一个观念或者事物时,不是直接将具象的画面用到设计中,而是寻找与其相关联的事物或者相似形象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以一种走曲线的方式来表达,用我们通俗的话说就是有话不直说,故意拐弯抹角,产生间隔,婉转的表达含意,例如一则烈性酒的设计画面,背景是一群羊,在羊群中出现了一只披着羊皮的狼,而狼的头部刚好透过放在中央的酒瓶看得格外清晰,面目狰狞,似乎品尝了这种酒才出现的,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这只不怀好意的狼在羊群中凶狠的形象正好含蓄地透出了酒的烈性,通过狼的阴险凶猛婉转的传递了酒的浓烈,狼和酒之间产生的距离给欣赏者留下足够的幻想空间,正是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给每个受众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和心理感受。
含蓄的手法也可以转化,通过设计一种有“趣”的情景,营造一种轻松又含蓄有情趣的艺术画面,将主体形象和艺术画面连接到一起,运用拟人或夸张的手法营造独特情景,使受众在开怀一笑中领略到作品中的真正含意,这种含蓄美更有情趣更会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一个水果香型的洗发水设计,有三个苹果被削成了三个可爱的孩子的脸型,苹果皮剪成了各种不用的发型,画满十分有趣可爱,运用拟人的手法给水果赋予了生命,在欣赏和赞叹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洗发水的品牌和功能。同样在设计艺术中也可以赋予主题夸张的场景,选择生活中有趣的真实场景夸张各种局部,也会感受到含蓄的幽默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自古就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意境,是一种传统绘画的审美本质,而这种知白守黑的绘画原则也是一种含蓄美的表现手法,这样的手法也同样被运用到我们现代设计艺术中,就是含蓄美表现形象最有特点的正负形,而且这种绘画原则被更巧妙的设计后让受众在欣赏的时候会根据角度、远近或者位置的变化,产生不同意义的两个图形,似有双关的意思,让设计画面不但产生特殊的效果还包含两种或者更多层不同的意义,使设计的作品虚中有实又化实为虚,达到虚实相生的含蓄审美效果,扩展了我们的视野。例如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一则广告,巧妙地运用正负形将可口可乐瓶子的经典形状和两只旅游鞋中间的空隙,红黑颜色搭配,以一个人坐在凳子上脚尖点地的两只鞋子的中间部分刚好形成一个可口可乐瓶子的形状,第一眼看去红色的瓶子中间是可口可乐的商标很是显眼,但当我们再仔细观察时发现,掩盖住红色的图像竟是一双旅游鞋的外形,画面相互依存,在图与底之间交换,有和无之间跳跃,含蓄简练的表达方式给受众带来了智慧的美的享受。
在西方设计者讲究简洁扼要,在我国绘画又追求大量留白以“无”来表现“有”,这些由简代繁,以虚表实的设计思维在中西方都有很深的印记,含蓄是以简单的语言画面胜过复杂繁琐的文字图片,以简胜繁的设计艺术味道更加醇厚。
四、含蓄美在设计艺术中的审美价值
“当我们说某物美的时候,说明这个事物的内容是我们所向往的,是我们的目的和理想”。在中国我们以含蓄为美,那么含蓄美就是我们设计中所追求和向往的,设计艺术中含蓄美的运用也证实了它的魅力,通过对作品的感受,去思考设计者在作品中的布局,经过怎样一番的思考和一遍又一遍的绘制,才得到了这样虚实相生、妙趣横生的设计作品,在思考的同时也从作品中看出了设计者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和高超的审美情趣。
“作品是艺术形式与思想内涵的有机结合,内涵的思想性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个人或民族情感”含蓄的设计就是中国民族情感的的回归。而早期中国的设计艺术一味的学习西方,无论是不是适合我们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原则,都拿来学习甚至照搬,完全丢弃了中国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优秀的绘画理论和审美情趣,没有自己的风格特色,随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全球化的到来使设计艺术的民族和本土风格显得尤为重要,世界各国的设计艺术中具有本国民族文化作品脱颖而出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因此现在许多设计师将注意力已经转移到本民族的文化中,在设计艺术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发掘,中国传统含蓄美特征的运用创造出了具有本国特色的设计艺术作品,含蓄美也让设计艺术充满了民族个性。我们在学习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的同时,更应该努力探寻含蓄美特征还能在我们的设计中表现出怎样更有内涵更有深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贾涛.美学教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歌唱艺术 审美特征
探寻歌唱艺术的审美特征,展示歌唱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好感受,体现歌唱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需求,塑造感人的歌唱艺术形象,构筑理想的艺术境界,追求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歌唱艺术审美的认识。
在音乐艺术中, 歌唱的审美是歌唱者对歌唱艺术美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任何人对现实生活中美的生活、美的事物以及对美的艺术的欣赏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相比较之下,歌唱艺术在展示其审美功能的方法和形式上是极其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因为歌唱艺术美的构成法则,不仅在于歌唱审美的功能与价值上,而且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情感表现的自我创造与追求。从美学角度来看,无论西方美学强调音乐形式属性的“听觉艺术”、“情感艺术”,还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心声结合”与“心物结合”、“听觉——心觉”艺术,作为艺术审美对象,歌唱艺术其审美价值都存在于整个审美活动过程 —— 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中。也就是说,声乐艺术作品不是离开主体独立存在的,它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主体审美的自由创造”。“它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一句向起反应的心弦所说的话,一种向情感所发出的呼吁” 。歌唱艺术正是这样一种人类心灵对世界感应的产物,是以歌唱声音为物质材料的人类精神唤醒、生命升腾的展开形式,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形式”。歌唱艺术以它独有的魅力,从审美创造到精神愉悦,在广阔无垠的音响空间里,回荡着激情昂扬、细腻深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等美妙动听的声音。没有哪一种艺术能像歌唱艺术一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热爱者、参与者和审美从众者。这就要求在声乐作品的演唱中,必须渗透着歌唱者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歌唱者只有在歌唱时把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作品之中,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审美感受和爱憎情感,通过歌唱形式全部呈现给听众,才能使听众从中得到美感和享受。
歌唱艺术作为人声音响的美,它是以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音乐作品的旋律美、歌唱的声腔美、表演动作的形态美和乐器的伴奏美为基本构成要素。在一般的音乐审美活动中,欣赏者是审美的主体,音乐是审美的客体,而在歌唱审美中,歌唱者扮演着审美主体的特殊角色,他既是一个优秀的审美者,同时又是美的声音的创造者,歌唱者只有具备高超的审美能力和歌唱水平,才能创造出美的歌唱声音,为听众提供美的审美音响材料,使听众获得美的享受。可见,歌唱艺术的审美感受和体验是具有一定审美态度和超越意识的主体,在以某种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客体)的呼唤下,经过生理愉悦到精神愉悦乃至精神升华的心理感应过程。它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比如当你听到某一位歌唱家的歌声以后,在未听清楚歌词与旋律时,就已经被他那明亮清脆、悦耳动听的声音深深地感动了,当你听到某种不同的声音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兴奋或轻松的感觉,有些声音会使人产生忧伤的感觉,有些声音仿佛使人感到微风拂面,十分美妙,并在很短时间内就可以激发我们对歌声美的感受。因此,研究和确立正确的歌唱审美观,形成正确的歌唱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歌唱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当引起广大声乐教师和歌唱学习者的高度重视。
二、歌唱声音的审美特征。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学习歌唱的人,首先要充分认识歌唱声音审美的重要性,应当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感受。歌唱者对声音的审美感受,实际上是根据自己以往形成的听觉经验,依靠长期积累的声音形象,在内心构想出实际的艺术形象,并产生一种愉快的心理体验。实践证明,“如果单纯追求生理方面的感觉,歌唱的声音就会缺乏美感,似乎只是一些纯技巧性的肌肉声,是一种没有任何表现力的声音”。这样的声音是毫无价值的,是不会打动人的心灵的,更不会使听众得到美的感受和享受。因此,歌唱者必须建立良好的声音美感。歌唱者只有把声乐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歌声之中,他的歌唱才能具有美感,才能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打动听众的心弦。
然而,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历代的专论却不多见。即便在讲隐逸文化时提到隐逸诗,也多是一笔带过。并且在价值取向上,许多学者往往对按儒家思想要求,隐居后放言直陈社会黑暗的隐士大加赞扬,而对隐居后沉湎于山水田园之中,对社会现实“万事不关心”的隐士往往有不少贬损之词,认为后者“对现实社会、现实存在没有任何触动”,是“有些无趣”的。但是,如果从艺术的、美学的角度来考察隐逸诗,我们却实在不敢苟同这样的观点。无论是痛斥黑暗现实的雷霆之声,还是“万事不关心”的寂寞情怀,不管它们在社会功利价值上有些什么差别,但在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上都是平等的,都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为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无价瑰宝,永远闪耀着“美”的光芒。本文就试图从语言表达艺术的角度,对隐逸诗的审美特征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一、隐逸诗的语言表达充满着自由的张力
中国古代没有“自由”这个词汇,但人格的独立和不受羁束的“任情任性”却一直是广大隐士追求的目标。自从远古的许由推辞了尧帝把天下禅让给他的美意后,人格独立和自由便罩上了神圣的光环。在“自由”面前,一切功名富贵包括天子的权势都成了一钱不值的肮脏东西。考察历代隐逸诗,我们不得不为诗人语言的直率、自由所倾倒。嵇康在他的诗中描绘了“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境界,表达自己“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由理想。陶渊明说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认为出仕做官是“误入尘网中”,是“深愧平生之志”的违背自由意愿的行为,辞官归隐才是“复得返自然”的正途。在陶渊明的大量诗作中,都表达了这种对人格独立和自由的追求与向往,使得他的隐逸诗在浓浓的田园风味中透露出一种任情任性的自由之美。到了唐代的大诗人李白,更是以无比豪迈的气度唱出了对自由的向往和赞美。面对专制皇权的约束,他竟敢“天子呼来不上船”,直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名利的诱惑,他轻蔑地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面对人生的种种烦恼和失意,他更是洒脱地吟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李白用他那“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的非凡气度,表达出了对人格自由的强烈渴望、热情梦想和执著追求,把隐逸诗语言的自由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其他的隐逸诗人如与李白同时代的“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的孟浩然,以及唐以后历代的隐士,在其诗作中都不难找到表达自由之情的妙词佳句。
二、隐逸诗的语言表达独具空灵与虚静之美
隐逸是对自由、正义的追求和维护,这是从隐逸行为的精神本质上而言的。而从隐逸诗的艺术风格上看,由于绝大多数人士都选择田园、山林作为归隐之地,隐逸诗也多是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来“以景言志”,故而隐逸诗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了明显的“空灵虚静”的审美特征。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有以高闲、旷逸、清远、玄妙为宗者,六朝则陶(渊明),唐则王(维)、孟(浩然)、韦(应物)。”这段评语,精练地点明了隐逸诗语言艺术空灵虚静的审美特征。限于篇幅,在此仅举陶渊明、王维隐逸诗中的只言片语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陶渊明有诗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归田园居》其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田园居》其一)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田园居》)
在这些诗句中,陶渊明用简淡、真淳的语言,表现出了归隐田园之后恬静安然的心境。不过是一条山涧,一个村落,几缕炊烟,几瓣,几声狗吠,抑或是饮酒、耕作、赋诗等日常行为,在陶渊明的笔下,却变得那么清纯、那么美丽、那么富于哲理情趣。在恬静、淡远的田园中,诗人找到了安顿灵魂的绝好去处,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种种烦恼和愤慨,显得闲适安然,晏如也,自娱也,酣觞赋诗也。正是这些超凡脱俗的诗篇,使陶渊明赢得了“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美誉,其诗风影响深远,孟浩然、王维、韦应物等著名的隐逸诗人,无不受其影响。
说到王维,又略有些不同。他的诗风除了禀承陶渊明的恬静淡远外,还以禅意入诗,平添了几分空灵清幽之美。如: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读着这些诗句,我们不禁会诧异于其意境的空寂和清幽。在这些诗句里,有生命的过程,却没有生命的意识。人在这里不仅是解脱了的人,而且是虚化了的人,不仅超脱了尘世俗情,甚至超越了生命本身。正如陈铁民在《王维新论》中所说:“辛夷花默默地开放,又默默地凋零。非常平淡,非常自然。没有目的,没有意识。没有生的喜悦,也没有死的悲哀。而面对花开花落,诗人好像完全无动于衷,既不乐其怒放,亦不伤其凋零,他似乎已忘掉自身的存在,而与自开自落的辛夷花融合为一了。”如果说陶渊明的隐逸诗是充满人生性情的“有我之境”,那么王维的这些诗句则是超越了自我意识的“无我之境”了。陶、王的隐逸诗,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共同铸就了隐逸诗“空灵虚静”的审美特征。宋代苏轼在《送参廖师》一诗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把隐逸诗空灵虚静的审美特征从理论上作了概括,成为中国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隐逸诗的语言表达是一种悲情的绝唱
虽然陶渊明在诗中把田园描绘得那样恬静和美好,但是,隐逸并不是一条优哉游哉的坦途,它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张立伟在其《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一书中指出:“贫贱的折磨,富贵的诱惑,往往还加上权势的逼迫,这是不同程度上悬在隐逸头上的三把刀子。”隐逸的文人,以贫贱孱弱之身抗议权贵邪恶,维护道义尊严,其困苦辛酸,其悲壮惨烈,不能不令人为之动容。
竹林隐士之一嵇康,面对司马氏的黑暗专制,虽归隐山林仍悲愤难平,放言反抗,写下名垂千古的《幽愤诗》,最终激怒了司马氏集团,惨遭杀害,用生命为代价证明了隐逸诗人的高贵品格和情操。
关键词: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简述
0 引言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而所谓园林艺术,是指在园林中运用典型形象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不同的园林艺术特征需要通过不同的园林形态来予以表现。在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和西方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分别具有的鲜明艺术特征而著称于世。
中西方园林艺术由于中西文化的结构、形态,或是文化形成的哲学基础、思想观念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人们习惯于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是中国建筑中综合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种类型,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珍品。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非常突出的审美特征,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而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中国古典园林还被赋予了深致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中的人格精神、哲学思想、宇宙观念等等都可以通过园林这个艺术方式而予以表现。
追求诗画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理念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自从文人参与园林设计以来,追求诗的涵义和画的构图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曾自己经营园林。历代诗词歌赋中咏唱园林景物的佳句多不胜数。画家造园者更多,特别是明清时期,名园几乎全由画家布局;清朝许多皇家园林都由画师设计。园林的品题多采自著名的诗作,因而增加了它们的内涵力量;依画本设计布局使得园林的空间构图既富有自然趣味,也符合形式美的法度。
注重审美经验,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审美主体的能动性是造园艺术家的不懈追求。园林毕竟是人造的景物,不可能将自然美完全逼真地再现出来,其中的诗情画意,多半是人的审美经验的发挥,即所谓借景生情,情景交融。观赏者的文化素养越高,对园林美的领会越深。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见《世说新语》);明计成《园冶》论假山说:“有真为假,做假成真”,都是强调在园林审美活动中主客观的密切关系。为达到调动审美主体能动性的目的,造园艺术家往往特别注重利用两种手法:一是叠山理水。因为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形成绘画效果;二是景物命名。通过匾、联、碑、碣、摩崖石刻,直接点明主题。两者都能较有力地引起联想,构成内在形象。
关键词:古典;艺术;审美;特征
贯穿整个古代史的美学思潮是和谐思想,所谓和谐,就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内容与形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和谐自由的关系。古典主义艺术就是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和谐美的艺术。在和谐美的艺术中,主观与客观、再现于表现、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典型与意境、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构成的诸要素,既相互区别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组成一个均衡、稳定、有序的统一整体。它平稳、舒缓、宁静,给人的感觉是轻松愉快、毫不费力的,像黑格尔所说,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那样自由自在。作为一种艺术的类型和美学的表现形态,古典主义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素朴的和谐统一,要求在表现艺术中有丰富的再现、模拟、写实的因素,在再现艺术中有浓厚的表现、抒情、写意的成分,再现与表现水乳般的融合在一起。古希腊诗人摩西尼德斯把绘画称为“无声的诗”,把诗称为“有声的画”。直到文艺复兴的达·芬奇还说:“画是嘴巴哑的诗,诗是眼睛瞎的画”,本来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诗在语言艺术中是属于表现、抒情的,画则是典型的再现,但是在这里诗和画这两个概念又超出它狭隘的题材范围,扩大和上升为深刻的美学范畴。诗相当于表现,画相当于再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就是表现中有再现,再现中有表现。抒情的诗和模拟的画在古典和谐美的时代,有一个共同的审美本质,这就是坡说的“诗画本一律”,也就是再现与表现在古典美的时代所特有的一种素朴的辩证的和谐结合。
二.理想与现实的单一的、素朴的统一。它一方面满足于现实的理想,不追求现实之外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认为具体存在的现实美是不充分的,需要把现实中分散的美挑选出来,集中概括起来,来创造一个兼具众美的范本式的形象。这样创造的古典和谐美,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它是现实的,因为它的组成元素都是现实中可以找到的,不迷恋于现实之外的幻想;它是理想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具体的现实事物的美可以符合它,可以达到它。对个体的现实美来说,它是一个理想的范本。
三.情感和理智、想象和思维的和谐统一。客体的再现与理智、思维直接相关,主体表现更多的诉诸情感想象。古典和谐美艺术,再现与表现,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也制约着情感与理智、想象与思维的和谐统一。苏格拉底即要求“塑造优美的形象”又要求“描绘人的心境”,“表现心理活动和精神方面的特质”,亚里士多德也是既强调模仿和认识,又重视悲剧的情感净化作用。艺术的再现与表现,与时间和空间紧密相联。一般的说偏于再现的艺术,侧重在空间展开,时间凝练在空间上,时间空间化了;偏于表现的艺术侧重于在时间中运动,空间随时间流转,空间时间化了,偏于再现的艺术重客观的物理时空,偏于表现的艺术重主观的心里时空。古典主义美学由于要求再现与表现的的和谐统一,既重视时间的空间化,又重视空间的时间化,既重视客观的物理时空,又重视主观的心理时空,总之,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均衡和谐。西方古典艺术偏于再现与空间,它以再现、感性、空间为基础结合表现、理想、时间的因素,它的趣味是把时间空间化,它的时间因素在空间的动势中暗示出来,它把对象按自然的、感性的、认识的原则来组合结构。
四.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亚里士多德早就强调内容和形式诸因素有机统一的整一美,直至布瓦罗的《诗的艺术》,还在说:“不管写什么主题,或庄严,或谐谑,都要求情理和音韵永远相互配合”。西方艺术本来是偏于再现 、内容和理智的,从《诗学》的模仿说,到文艺复兴的镜子说,都在不断的论说这一点,但美在形式和谐的观念却是从毕达格拉斯学派,经亚里士多德,直到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一个传统的理想,被人称为形式派的美学。这种本来偏于内容,却强调形式的现象,正是为了强调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古希腊、古罗马和中世纪的艺术都鲜明的体现出这种和谐的思想。
古希腊神话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这种思想最鲜明的表现就是宇宙大和谐的思想。人跟自然的和谐是原始人的目的,人跟神的和谐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原始人把想象中的神话世界当作真实的世界,认为自然跟人的和谐与不和谐,都是控制自然的神使然的。人跟神是同源的,存在和谐的基础,人只有通过对神的信仰和与神的沟通,才可以使神驱使自然为人类服务,形成人、神、物统一的宇宙大和谐。所以,古希腊神话凝聚了人跟自然的理想关系,凝聚了人以和神通神为中介达到跟自然协调统一,形成宇宙和谐格局的理想。这是古希腊神话最为根本的美学意味。
古希腊神话大多综合的反映了人认识与支配自然与社会的现实与理想。从有关自然与神产生的神话中可以看出,宇宙随着神的产生而产生,不仅各自有产生的有序性,总体的整一性,相互间还有着严密的对应性,反映出原始人对宇宙系统、神普系统及其统一的和谐意识。有关人产生的神话认为,人是普罗米修斯用隐藏着天神种子的泥土捏塑而成,表现了人神同源的思想,表明了希腊人的和谐意识由物的和谐、物神的和谐到神人和谐的逻辑发展。有关神统的神话对应着宇宙物统、社会人统的层次与秩序,表明古希腊人在人神和谐的基础上,形成了神统、物统、人统完整的宇宙大和谐意识。
关键词:靖西壮族;仪式剪纸;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4-0025-01
1靖西壮族仪式剪纸典型形制概述
靖西壮族仪式剪纸是壮族巫术仪式中典型的符号元素,历史悠久,它与壮族巫术仪式相辅相成承载着特定的仪式功能,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质。在靖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巫术剪纸,包括县城也是如此,几乎家家户户都或贴或插有仪式剪纸。这些剪纸种类繁多,造型各异,其中典型形制如花桥、招财星、文武星、平安星、添寿星、祖师马、天马、茅郎、家畜谷物剪纸等涉及了靖西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承载人们不同的愿望和希冀,表达出壮族人民的一种质朴的民族传统和。
2花桥
花桥的整体形制为长方形,中间是三个双手上举相触的小人,三个小人脚下分别踏着三道横杠,横杠下是两朵花。小人上面是两个大灯笼,灯笼上面是三个葫芦。剪纸两侧从上至下依次对称的是鲜花、苹果、玉米、稻穗、酒杯、碗、筷子和一颗心。葫芦里装有酒,寓意孩子还在葫芦里面,没有出生;灯笼,代表孩子以后前途亮得像灯笼一样一片光明;三横杠,表示桥,孩子走过桥来到这个世界;两侧的鲜花、苹果、玉米、稻穗、酒杯、碗、筷子和一颗心的顺序是固定的代表了孩子的一生历程,不能随意调换,依次表示孩子开花、结果,长大后开始找吃的,有米吃、有酒喝,衣食无忧,两颗心表示以后和另一半一条心。花桥的功能主要是求子、保胎。花桥是孕妇怀孕七个月求,保佑顺利生下孩子,孩子以后平安顺利,待孩子满月后方贴在神龛左侧。一张花桥的剪纸将即将出生孩子的一生浓缩呈现了出来,期盼着这个孩子不仅顺利出生,而且在将来的一生平平安安、顺利健康,爱情家庭幸福美满。
3招财星、文武星
招财星整体形制为圆形,周边围一圈连续的小三角锯齿,中间是一圆点,四周紧密着环绕六个相触的小人头;小人为半身,双手皆上举合实举过头顶成祈福状并分别朝向圆点;六个小人双手举过头朝外,面向,表示开门招财。文武星整体形制为长形,共分三个部分。最上端是有连续小锯齿的圆形,有十二个角;里面一层是六个圆点紧密环绕一个圆点,意为北斗七星;最下端是左右对称的三个小拱门,左右两端点处各有一个葫芦;拱门正上方是一个小人,双手朝上举,托着一颗龙珠,脚下有镂空的三条横杠;在人的左右上方,各有两条腾飞的龙。招财星是给18至61岁的人求财运,帖于家里神龛右侧,象征财源滚滚、源源不断。文武星中的龙就是皇帝,所以只有龙才做得了官;拱门代表皇帝门,葫芦用以装酒,小人脚下三横杠表示三步走出来到门前,抬着文武星走到皇帝的地方,把酒送给皇帝,请皇帝给自己升官。所以文武星是为求升官,一般是20岁以上的人求,剪好贴在神龛右侧。文武星有文有武,求工作升迁皆剪此星。
4平安星
平安星整体形制为圆形,边缘有两层圆形连续的小锯齿;往里一层是一朵盛开的六瓣花,花瓣有镂空装饰;再往里还是一朵盛开的六瓣花,较小;小六瓣花中间花蕊部是一个实心圆。平安星的主要功能是为孩子求平安保健康。希望小孩求四季平安,四季开花。寓意是保佑孩子一年四季开得象花一样。平安星以花喻人,将茁壮成长的孩子比作盛开的一层层鲜花,铿锵鲜亮、活力四射。
5添寿星
添寿星的整体形制与招财星大体相似,区别在于六个小人的手是朝内托起中间的星。抬星是有咒语的,巫婆剪完、抬完之后拿给求的人去贴。抬手小人表示生人的灵魂(如果是死人小人的双手则下垂),中间的圆点表示星(即老人的星宿)。六个小人手朝中间把星抬起,代表给老人添福添寿,把老人的灵魂托起来,给老人康宁。添寿星是给49岁以上的老人求福寿的,要贴在老人床头。
6祖师马、天马、茅郎
超度仪式是靖西壮族巫术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超度,即为亡灵超度,送他过奈河桥,不让他在人间游荡。超度仪式一般需剪三种剪纸:一是祖师马,二是天马,三是茅郎。祖师马,红纸剪出马的形状,尾巴下垂,巫婆用来请求祖师爷庇护,是巫婆下阴间的陆地坐骑。天马,红纸剪出马的形状,尾巴上扬,代表天上飞的马,是巫婆上天面见神灵的坐骑。这两种马一起放在供奉神龛的米碗上。茅郎,茅郎有三种不同的图案和寓意。第一种是红纸剪的茅郎,小人、圆头、脸上剪三个小孔表示眼睛和嘴巴,双手上举,所有的东西(供品)都给他带上路;第二个茅郎用白纸剪小人,双手下垂,代表死者的灵魂;第三个茅郎也是用白纸剪的小人,双手上举,用来替死者挑灾挑难,寓为替灾替难。这三种剪纸,显示了靖西壮族人民对死者的尊重和敬畏,死者已逝,家人和巫师通过巫术仪式,凭借祖师马、天马同阴间、天堂相连接,为死者请命求情;用茅郎分担死者灾难,愿其减少痛苦,安享极乐。
7家畜、谷物剪纸
家畜谷物剪纸的整体形制与原物形态一致,但是基本都非常简单,抓住实物的神韵通过寥寥几刀表现出来,此类剪纸主要为生产、生活服务。每年的春节前后,人们往往会不定期举行集体的祭祀活动来敬神,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产生活祥瑞。
参考文献:
[1]凌树东.壮族巫术剪纸符号述议[J].广西民族研究,1993(4).
[2]广西靖西县志编纂委员会.靖西县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2.
[3]许江,古顾平.靖西壮族仪式剪纸艺术的叙事性特征———以剪纸“桥”为例[J].民族艺术,2013(6).
“红头瑶”支系是红河州金平县中数量居多的瑶族支系,是瑶族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族人大多居住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村落中,得天独厚的的地理条件,山水适宜,气候温和,造就了“红头瑶”服饰的发展形成。当地环山而居,致使瑶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至今交通亦不方便,但这也是金平县红头瑶服饰得以保存至今的原因。勤劳的人们通过淳朴的民风以及民族智慧创造了“红头瑶”。他们的手工业保留十分全面,通过手工编织面料,手工染织缝制制作成服装,通过刺绣挑花工艺装饰服装面料,其中红头瑶服饰中佩戴的夸张银饰,其造型精美简洁,也是通过手工打制而成。人们通过编制、银制、刺绣等精美的民间手工艺,创造了“红头瑶”其独特的服装款式与色彩、工艺与纹样。
二、红头瑶头饰的由来与艺术审美特征
据记载,红头瑶的头饰由来是因其族人在迁移过程中,途径红河州流域时,由于行进队伍的拉长,领队人为方便后行人不迷失队伍方向,便随手摘下路边芭蕉花置于头顶,这一突出的红尖状,此后便成为了红头瑶支系的头饰特征,亦成为他们的独特之处。
剃发戴帽是红头瑶族妇女婚嫁的重要仪式,红尖帽由丈长约50厘米的大红布料缠裹而成,形成圆锥状顶于头顶,在红尖帽底部配有宽大的银箍头饰,当银色与红色想撞时,便显得格外夺目了。
三、红头瑶传统服饰款式结构
金平县红头瑶男子的服饰,其身着对襟有领衣衫,领口处装饰挑花绣花图案,外着黑色土布无袖马褂,下着宽裆裤身,男子头部装束一般采用青色土布缠绕裹头,青年男子的裹头包布绣有几何图案装饰,由平行四边形组成,在包头的左右两侧,延伸有素净简洁的刺绣装饰。
红头瑶族人在孩童时期,无论男女,都佩戴平顶状圆形帽,衣身穿着与成年人无异,只要尺寸之分。待女子八岁左右时,便包裹黑色头帕,在婚假后包裹红尖帽,也是红头瑶最有特色性的象征。
红头瑶女子服饰是金平县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他们衣身穿着皆为宽松,上身穿着对襟长袖,门襟约七、八厘米宽,在服装门襟、衣角处都装饰有色彩夺目的挑花绣,大多是纯手工刺绣而成,是可拆卸的。胸前缀有装饰银牌与彩色绒球点缀,十分的灵动活跃。金平县红头瑶女子下装皆为蓝靛染织的土布,下着装饰挑花图案的直筒裤,挑花绣纹样除以及臀部外,几乎布满整条裤子。款式亦是十分特别,裤片分割线与常规裤不同,使得裤子裆部有不少布料堆积,上身十分宽松,因为布料没有弹性,其裆部的活动量即可满足日常劳作,以劳作活动为第一目的性,这亦是大多数少数民族服饰的共同点。
在服装腰部通常系有围腰,款式相对服装而言没有那么繁琐,是由一块长方形的蓝靛染织土布组成,围腰的宽与臀部相一致,长度到达大腿中部位置,因大多数服装是由族人个人手工缝制而成,尺寸由个人身形而定,随机变化。围腰单层与双层都有,装饰缝有挑花绣,两侧配长条形的绣花腰带。
四、红头瑶传统服饰色彩与面料
服装色彩是给人最直观感受的,红头瑶服饰由青黑色、红色、银色以及各色彩斑斓的挑花绣组成。红头瑶服饰中最主要色彩之一是青黑色,由板蓝根叶子染织而成的青黑色土布,亦称蓝靛色,蓝靛是红头瑶的环境色,是大山深处的颜色,且庄严神秘,并具有一定的耐脏与保护作用。红色是红头瑶服饰的第二主色调,如果在金平县赶集,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红头瑶头顶最突出的红色圆锥形帽子,红色是热情活泼的象征,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青黑色之间的强烈对比感受,正是红头瑶族最特别的审美艺术。红头瑶服饰胸前的银色让服装整体增辉不少,它更好的衔接了头顶鲜艳的红与青色服装之间的碰撞,更好的支撑服装色彩之间的连接,又给服装本身增加了不少的亮点。其袖口到肘部,以及裤腿,都是布满挑花刺绣的缤纷色彩,红、黄、绿、白以及最突出的橙色组成了服装鲜艳的色彩效果。?F如今随时展,挑花绣的材质由棉线转换成毛线,色彩感官着色度有着明显变化,这亦是一个民族的审美变化,其色彩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引人夺目。
五、红头瑶传统服饰工艺与图案
红头瑶绣花技法十分突出,这种刺绣工艺称为“挑花”,也可称“十字绣”。这种刺绣工艺在服装衣片上的呈现,是他们传统习俗与耕种劳作的社会反映,由棉线挑花绣工艺制作成五彩缤纷的纹样,并不是凭空描绘的,而是通过严谨的构思而来,这些纹样描绘出红头瑶对于神灵祖先的敬仰,对于大地人文的热爱。红头瑶服饰刺绣底部多以麻布或者平土布为主,经纬纱之间交错相叠,形成网格十字形纹路,通过穿孔交叉的方式刺绣,便组成想要的纹样。红头瑶服饰图案多以简洁图形构成,通过几何纹样二方连续的排列方式延伸,其形式感较强。
红头瑶服饰图案主要由菱形纹、十字纹、树形纹、八角纹、蛙纹等纹样组成。其中菱形纹是最为常用的,大小不一的规整排列开来,亦有独立组成的,这些纹样大多出现在裤子边到胯部位置,此纹样称为“七层生长纹”,每一层都具有独特的意蕴,体现着对于自然界中山河日月、鸟兽树木的探索,通过红头瑶奇妙的构思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奇妙的图案。从裤脚边数起,第一层代表种子,寓意万物发芽生根;第二层是“禾”,代表小树,寓意万物正在经历生长复苏过程;第三、四层是有小到大的小树,寓意万物漫长的生长过程,需要历经时间的洗礼;第五层是黑白色方形状,寓意万物开花结果,在人们辛苦劳作之后终会获得丰收,第六层是很多小树围绕着繁星点点,寓意大家围坐在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第七层是大小不一的绣花纹样,颜色各不相同,大的菱形寓意月亮,小的菱形寓意着小树。这些纹样的产生与构思都体现出红头瑶族人的智慧,体现他们对于大自然崇高的敬意,是对万物崇拜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