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劳动教育市场前景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现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3-056-03
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级大力倡导将剩余农村留守劳动力转移至城市。但是,由于城市对现有劳动力吸纳能力有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户籍等制度性因素以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因素影响,还有大约4.97亿劳动力继续在农村生活。那么,如何让农村留守劳动力在自己的本土建设家园、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其中,教育是提高农民致富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那么,教育如何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农村留守劳动力到底需要怎样的教育?
目前,对于留守劳动力的研究还非常少,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劳动力的人口学特征、留守劳动力养老等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对于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研究主要集中在转移培训方面研究,对如何开展本土化适应当地农民致富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很多地方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开展针对性、实效性远远不够。
一、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现状与分析
教育需求包括国家需求和个体需求。本研究中教育需求是指农村留守劳动力个体需求,它是农村留守劳动力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潜在知识和技能的需要。教育需求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规模、速度、水平和结构的需要和要求。不同的农村留守劳动力对教育的需求既千差万别又有共同之处。
(一)农村留守劳动力基本特征
农村留守劳动力是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特殊的人口特征、从业特征、文化特征和经济状况对其教育需求影响很大。
1.人口特征。从年龄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年龄35―55岁年龄段,占到农村留守劳动力的86%。35岁以下留守劳动力比例非常低。从性别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男女比例基本相当,女性比例略高。从文化程度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以初中(57.%)和小学(21%)文化程度居多,高中(14%)和大专(2%)以上文化程度,还有一少部分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2.从业特征。农村留守劳动力从业的主渠道还是传统农林牧副渔。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餐饮宾馆服务业、个体工商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留守劳动力就业出现典型兼业性就业。
3.文化特征。从调查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这和受教育程度有关;二是继续教育严重不足,连续三年来仅有不到10%的农民接受过劳动技术培训;三是文化生活单一,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本土文化事业衰落,农民文化生活以看电视、打麻将、聊天为主,从事读书、看报等发展性文化活动寥寥无几。甚至一些不良社会风气也趁虚而入,填补了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需求空白。
4.经济状况。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调研情况来看,连续三年来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种植业在农村留守劳动力收入中的比重很低,农村留守劳动力收人主要来自养殖业、交通运输业、个体工商业等产业。消费情况也是反映农村留守劳动力经济状况的重要方面。从调查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家庭支出主要在三个方面:就医、子女教育、盖房子。
(二)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
1.总体教育需求情况。农村留守劳动力接受教育愿望十分强烈。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村留守劳动力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农村留守劳动力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对教育的期望值非常高,接受教育的愿望十分强烈,希望通过接受某种程度的教育改变生产和生活条件,甚至改变命运。调查反映,几乎100%农村留守劳动力希望继续接受教育,提高致富能力和社会地位。
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总体前景广阔。农村留守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80%左右。无论从农村发展实际和农业基础地位来看,还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城乡统筹发展需要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不可能一夜间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也不可能简单地从“农业人口”到“非农业人口”身份符号变革。相当一批农村留守劳动力必须在自己的家园发家致富,开创美好生活。
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征。农村产业结构深刻调整,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留守劳动力从业结构和收入渠道深刻变化,整个农村正在实现战略转型。农村留守劳动力的职业结构、社会分层和发展目标等发生变化,使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出现多层次和多元化。
2.农业生产技术教育需求。农业生产是农村留守劳动力第一职业。农村留守劳动力对于农业生产技术需求基本稳定,主要是对农业优良品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和相关病虫害防治方法两个方面需求为主。主要希望种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经济作物为主。
农村留守劳动力对于农业生产技术获得途径,主要希望通过电视、农资门市部、技术培训讲座、基层农技服务站等方面来获得。从农村留守劳动力社会心理来讲,这些都是比较权威的部门,是值得信赖的,上当受骗的可能性小,能够降低他们的内心担忧。因为,农村留守劳动力承担农业生产风险的能力非常弱。
3.非农生产技术教育需求。非农生产经济收益在农村留守劳动力经济收益中所占比重非常高。从调查来看,非农收入占到农村留守劳动力收入的76%以上。比如,养殖业、交通运输业、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餐饮宾馆服务业、个体工商业、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大大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农村留守劳动力中的精英阶层都是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才实现致富的。农村留守劳动力对这些产业领域的知识需求也非常旺盛。
对于非常生产技术教育,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希望通过专业培训机构接受比较系统的培训。非农产业对劳动技能要求比较高,力争“精准细”。农村留守劳动力希望接受比较系统专门培训,确实掌握劳动技能。将近90%农村留守劳动力希望接受非农生产技术教育。
4.经营管理知识教育需求。从调研来看,目前农村留守劳动力不是生产不出优质的农产品,也不是提供不了优质的服务。他们最大的困惑是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缺乏对现代农业进行生产、经营、销售和管理的能力,对市场前景和价格变化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是影响农民致富的关键因素。农村留守劳动力对市场的掌握和判断主要依靠在外工作亲朋好友等了解市场变化。他们对市场前景、经营方法和管理知识等方面教育需求是十分强烈的,特别
是农村留守劳动力中的精英阶层。
对于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农村留守劳动力主要希望通过短期培训、广播电视、读书看报、实践总结等途径来学习获得。因为生产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方面,需要基本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实践经验积累。
5.文化卫生知识教育需求。受各种因为影响,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缓慢,农村留守劳动力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匮乏。从调查来看,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途径有看电视、打麻将。只有个别农村留守劳动力能够读书、上网。农村电影、戏剧、社火等传统文化生活已经基本停办。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劳动力身心健康,也影响其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是比较强烈的,主要包括科学常识、计算机等信息化知识、道德风尚等方面内容。
农村留守劳动力家庭就医花费是其家庭三大支出之一,也是影响和制约农村留守劳动力发展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因素。农村留守劳动力及其家庭对于医疗卫生方面的知识也是十分渴望的。从调查来看,他们主要对常见疾病预防与治疗方法、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饮食、作息等)需求强烈。他们希望通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减少患病机会。一方面,能够减少消费;另一方面,也能够减少家庭因为疾病带来的痛苦和沉闷心情,增强生活幸福感。
对于文化卫生知识,农村留守劳动力希望通过短期培训、报刊自学、跟着能人学等方式获得。这主要是文化自身特点以及农村留守劳动力对于文化的感悟方式决定。文化卫生知识对于农村留守劳动力来说固然重要,但不是吃饭本领,没有其他需求那么强烈。所以,希望通过文化自觉来慢慢提高文化生活质量。
(三)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制约因素
1.个人特征。个人特征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基础、兴趣爱好、从事职业、职业满意度、学技术动力、个人主观认识等因素。从调查来看,个人特征对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影响显著。其中个人年龄、文化程度和经济基础影响更为明显,年龄越轻、文化程度越高、经济基础越好的农村留守劳动教育需求最为强烈。
2.教育条件。教育条件是指教育活动时间、地点、周期、层次、方式等培训活动客观条件对农村留守劳动力参与教育积极性的影响。调查发现,培训条件即培训活动属性也影响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但是这些因素影响不是非常明显,主要是因素影响培训机会和培训收益,间接影响他们的教育需求。其中培训层次和培训方式影响相对明显,这两个要素对农村留守劳动力接受教育效果影响比较明显。因为农村留守劳动力认知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技能差异较大并且相对较低。
3.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指农村留守劳动力获得培训的机会。一方面,受教育活动频次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农村留守劳动力自身影响。从调查来看,教育活动频次对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影响更为明显。面对培训机会,他们都会努力去克服各种因素,争取教育机会,积极去参与受教育活动。所以,只要能够提供适合农村留守劳动力相适应的教育活动,农村留守劳动力都能积极参与。
4.教育收益。教育收益是指教育活动的产生的作用,也就是对农村留守劳动力能够提供多大的帮助。从调查来看,教育收益与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关系显著,教育收益越高,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就越大。他们是十分朴素的,也是十分实惠的,由于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在参与教育活动时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从中受益。
二、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村留守劳动力具有鲜明群体特征,但是教育需求受群体特征影响不是很大。在人口特征、从业特征、文化特征和经济状况等因素中,对教育需求影响最为显著的两个因素是他们的文化程度和经济基础,其中文化特征影响最为强烈。经济基础对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影响没有文化程度那么显著。
2.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十分强烈,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开发。面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农村留守劳动力个人诉求,需要培育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他们教育需求出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对于与主导产业相关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需求稳中有升;非农产业劳动技术需求最为旺盛,特别是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生产技术教育最为明显;生产经营管理知识教育受到农村留守劳动力中精英阶层的青睐;文化卫生知识教育需求开始受到关注。
3.教育收益是影响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的关键因素。农村留守劳动力有强烈改变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的诉求,他们是否选择参与教育活动的关键就是看能否从中获得提升自我的作用。
(二)发展建议
1.构建适应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的教育供给体系。在制定教育政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国家战略需要,同时也应该考虑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教育需求。尽快实现农村12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教育。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农村留守劳动力教育需求,充分尊重农村留守劳动力客观需要和主观诉求,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重新构建适应国家需要和农村留守劳动力需要的教育供给体系。
关键词: 单片机 项目教学 动手能力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是江西省第一批高等院校转型大学之一,转型的目的是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通、本科教育与中高职教育相贯通、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专业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力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单片机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以极高性价比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市场前景广泛,发展迅速。《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作为本校机电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利用先进的项目教学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兴趣和动手能力。
1.项目教学法的简介
项目教学法的萌芽是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1]。我国对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都比较晚,项目教学法(Project-Based Learning),也叫项目教学或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2]。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根据需要做适当的示范,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工程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2.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单片机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掌握单片机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项目教学法的体验,提高自己动手搭建单片机硬件系统的能力,培养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养成面对问题时能解决的一种好习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3.单片机项目教学法的采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参与一个完整项目的分析、设计、模块化实现的全过程,这样就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运用单片机和电路的知识,使学生深刻解项目完成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对项目的参与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从下表可以比较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异同,与理论教育为主的传统教学法不同,项目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品质,为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表1 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异同比较
4.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4.1前期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两个方面。教师应具备机电专业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把工业场景尽可能地引入教学过程中,比如交通灯控制系统、LCD显示实验、工业机器人手臂控制系统等。
学生的准备包括学生适应项目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以及对所学单片机知识内容的提前预习等。
4.2项目的实施阶段
以D/A转换技术为例,具体说明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项目一:D/A转换技术。
实践任务:波形发生器的设计。
理论学习:D/A转换芯片0832的性能及编程方法;D/A转换芯片0832与单片机接口技术。
实训环境:微机实验室,学生每3人一台电脑。
学生分组:(1)学生按照自愿原则进行分组;(2)将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
给出任务后,对各个小任务进行优化分配,学生按分组后进行任务分工,查找相关的资料,有目的地学习相关知识。通过这个阶段,学生熟悉所用数模转换器的性能指标、与单片机接口的相关电路知识。然后进行电路设计,边做边查找相关技术资料,同时老师在本阶段进行指导,发挥学生的潜能及知识的拓展。在绘制电路原理图后,完成电子器件的选择,并进行元器件的焊接、电路调试及程序调试。
4.3项目的评价
对数模转换技术任务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是项目教学开展的关键环节,既是对前一阶段项目教学成果的总结,又是后续教学开展的起点。
4.3.1对学生电路设计作品的评价。首先对小组的电路设计图,制作电路板,调试结果等进行打分,然后对和每个学生相关参与的部分进行小分统计。
4.3.2学生参与学习情况的评价。大部分学生对项目的参与都比较积极,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主动获取资源的方法,遇到问题相互之间进行了多次无领导讨论,这说明项目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高校转型促使我们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应用型高校对专业教育和课程要求都提出新的不同的要求,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法,该方法在单片机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模块化的任务,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让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更多的课程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赵鑫.项目教学法在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8.
【关键词】旅行社业;入世前后;现状;影响;发展壮大
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状况
1923年,主持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银行家在该行内部率先设立“旅行部”,中国第一家旅行社成立了,但是中国旅行社的产业化进程却是以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起点的。在世界旅游业繁荣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契机,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促进下,中国旅行社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了历史性的变迁进程。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是市场化、企业化和法制化的变革过程。经过20余年的市场化进程,中国旅行社业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截止2004年底,中国共有15339家旅行社,其中,国际旅行社1472家,国内旅行社13867家。旅行社总资产达到了424亿人民币,旅行社收入达到了1018亿人民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状况是:
1、行业内的企业数量规模与中国旅游市场发展需要大体上相适应,在部分细分市场上如商务旅行领域还存在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现象。
2、从市场结构上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三大社为代表的中国旅行社产业集中度不断下降。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主体的进入,这种产业态势的分散化仍然在进行中。市场竞争的结果使得一些大型旅行社,重新呈现出基于市场竞争基础上的规模化发展态势。
3、从企业行为上看,中国旅行社业的专业化程度是逐年升高的:2000年为94.5%。绝大多数中国旅行社是主导产品经济型企业,并且正在日渐强化这种专业化经营的色彩,表现出旅行社横向扩张的冲动。
4、从表面上看,全国旅行社业处于微利运行状态,但是考虑到企业避税、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原因,中国旅行社业还是有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的。
5、从实地调研看,中国旅行社业的竞争力结构呈比较明显的非均衡态势。这种不均衡表现为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也表现为不同企业之间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的差异。
6、在产品创新能力、品牌建设、网格构建等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方面,中国的旅行社距离国际同类企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7、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和应用效果上看,差距十分明显:我国旅行社信息技术普及程度低,旅行社之间、及与饭店业、交通运输业等有关部门的联网系统不发达,与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计算机系统的联网也刚刚起步。
8、分析中国旅行社产业现状不能不看到中国合资旅行社的运作及其影响。尽管合资社只占很小的部分,但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旅行社业的影响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同时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入世后,中国旅游业也加速开放。据国际旅游组织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面临着旅游市场持续增长,旅游市场细分,新兴技术的普及,以及企业的变更和行业一系列变化。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性产业,从供给角度看,其基础是旅游企业,主要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以及娱乐、旅游购物企业等。旅行社是旅游行业的龙头,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旅游销售商。入世后,在整个旅游业中对旅行社业的冲击将是最为强烈的。原因是旅游市场加速开放,国内外参与旅游业务的经营主体迅猛增长,对客源市场的争夺将趋于白热化;国外跨国旅游集团携资金、管理、相关资源的优势大举进军中国旅游市场,形成国内市场国际化和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国际大型旅游批发商将成为中国客源市场的强力竞争者。
按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旅行社行业将逐步放开合资旅行社中外方出资比例限制,在2003年底以前允许外商在合资旅行社中控股,在2005年底前允许成立外商独资旅行社。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中国旅行社业的影响或者说是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
加入WTO对于中国旅行社业的影响,一个是直接影响,一个是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中既有有利的,也有挑战性的。
第一个直接影响,有利于国际客运量的增加,直接面对和国外旅行社的市场竞争,游客会增加,但是竞争的程度会越来越强。入世以后,大型外资旅行社进入中国的方式拓宽,这将促进外资旅行社对于中国市场的拓展。这一类的外资旅行社,通常具有自成体系的销售网络,有较强的促销能力和比较稳定的客户群体。一方面,随着其对中国市场的扩张,新的利益导向将大大提高这些旅行社进入中国旅游业务的积极性,尤其是高质量的度假旅游和商务旅游的开发。不利的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尤其会威胁那些外来业务在入境业务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外来的境外市场,同时由于外资旅行社的引入,我们的竞争更加的激烈,会有相当一部分市场分流到外资旅行社。随着中国旅行社市场的全面放开,一些独资的外国旅行社,有可能在中国的航空公司、饭店、商场形成全面的合作。
第二个直接影响,有利于引进新的旅行社运行机制,和企业制度的改变,也会使部分的中资旅行社面临生存的危机。一般来说,中国旅行社的企业规模比较小,运作方式传统,旅行社与协作单位的关系并不很密切,在旅游市场上也没有深入人心,对于交通部门的旅行社商业服务企业来说,旅行社并不是一个必要的销售环节,对于旅游者来说,旅行社也不是出游时必然的选择,这一切决定了旅行社占领旅游市场的尴尬地位,影响了旅行社的运营效力。但是外资旅游社大都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规模、人才、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上,均具备完善的经营运作体系。外资旅行社入驻国内开展业务后,外国的企业体制和经营管理机制将迫使国内旅行社改制,市场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一些大型旅行社的市场占有份额可能下降,实力弱小的旅行社可能退出竞争。生存下来的旅行社,势必会在认真学习外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旅行社运营机制,这将更有利于中国旅行社管理的升级换代,有利于中国旅行社和国际的接轨,而且有助于改变国内旅游相关部门和旅游者对于旅行社的认识,促进旅行社效力的提高。
第三个直接影响,有利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但也会加速国内旅行社人才的外流。一旦外资旅行社进入中国的旅行社市场,旅行社将出现中资旅行社的业务骨干大量的流入外资的旅行社,外资良好的管理方式和比较高的薪水会比较吸引中资的旅行社人才。但人才的大量流失,必将迫使国内的旅行社,改变用人机制,加强人员的培训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并促使人才的回流,而这个人才的外流和回流的过程,也将成为旅行社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得到巨大提高的过程。
第四个直接影响,有利于加速企业制度和体系的改革。受传统经济的制约,中国的旅行社,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渐渐转变为自负盈亏的企业,国家多年来对于旅行社的保护,使旅行社的制度没有实现根本性的改变,企业制度保守,造成经营管理的落后,这种落后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经验,和入世以后开放的市场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入世会迫使国内的旅行社改变自己的经营观念。外国旅行社的进入,将给旅行社的企业制度改革带来可发展的模型。入世以后,参与国际经营的竞争化,必然要求旅行社分工,和国际接轨,这是必然的趋势,同时可以加快我国旅行社分工体系的调整。
第五个直接影响,随着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一些有实力的外国旅行社,通过设立控股或独资旅行社并与其国(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90页)内航空公司及国内拥有股份的饭店、商场、餐厅联手经营的方式,实现入境接待“一条龙”服务,造成对中国有关企业的排斥和部分旅游经营利润的外流。根据有关规定,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旅游企业可进一步开拓国外市场。与此同时,国外的旅游批发商、饭店和其他一些旅游业相关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营业性机构。
第六个直接影响,旅游市场发展对中国旅行社业的影响。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旅行社的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方向和路径也需要相应的调整。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旅行社行业在继续稳定入境旅游业务的同时,在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方面尚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表现在市场行为上就是国内商务、散客、度假、专项与特种旅游产品的创新,以及中国旅行社企业努力扩大中国公民出境旅行与旅游服务的同时尝试更高层次的跨国经营。有更多国外资金的引入,国内旅游业融资的渠道会更宽,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和项目也会层出不穷。对国内旅游资源而言,今后的开发力度会逐年加大,旅游产品日益丰富。
以上是加入WTO对旅行社业的直接影响,除直接影响外,“入世”对中国旅行社业还将形成间接影响和长期影响。间接影响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对中国旅行社产业关系的影响;二是国际商业规则和行业惯例的影响。可以肯定的是,加入WTO以后,中国旅行社的产业关系,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更多的国际商业规则和旅行社管理,也将使中国旅行社的管理更完整,中国旅行社的运作模式会越来越先进。长期影响主要是对人的观念的影响,其次是对企业的运行方式的影响。
尽管我国的旅行社业发展迅速,日益繁荣,但与世界旅游强国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加入世贸组织后,还面临着外国旅行社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我国的旅行社业要进入国际经济舞台,不但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而且要走国际化、集团化经营的道路,才能不断提高自身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实力而立于不败之地。相信中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会为我国众多的旅行社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机遇,同时,中国的旅行社也会在竞争中成长,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