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小银行市场现状范文

中小银行市场现状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小银行市场现状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小银行市场现状

第1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1-0075-03

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风险的波动因素的增加,市场风险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的挑战越来越大,市场风险已经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最为主要的风险来源之一了。同时,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加,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随之增加了。2014年年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存款保险制度的草案,这一草案的颁发则意味着中国的商业银行允许破产,而这一消息也让许多中小的商业银行感到压力重重。

由于存款保险制度规定,如果商业银行破产,顾客的银行存款赔偿最高额度为5万。这意味着如果客户在一家商业银行的存款金额大于5万,一旦该商业银行破产,顾客获得的赔偿额为5万。因此,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说,如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变得尤为重要。不仅如此,中国人民银行还颁布了央行降息的通告,这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将大幅下降。虽然许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但是存款利率的下降已成定局,从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又进一步的增加。日前,证券行业的良好涨势,上证指数的持续上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加不容忽视。

一、我国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属于杠杆率比较高的企业,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都离不开利率。与此同时,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一直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最主要和重要的业务,因此存在大量的存贷款期限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同时,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的需要以及未来满足市场的需要而向市场提供大量的表外金融工具,而这些金融工具都存在较高的利率风险。因此,利率风险可以说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中最为主要的一种风险。

汇率风险又称为外汇风险或者称为外汇暴露,是指由于外汇资产和外汇负债之间的币种的结构不平衡而产生的,由于汇率的不利波动而导致的风险。随着我国外汇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也随之变大。

我国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组织架构主要是由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决策层构成。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主要运用的方法有缺口分析法、情景分析法、久期测试、压力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等。

二、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人员对待市场风险不够重视

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人员对待市场风险的态度不是很积极,甚至可以说是消极的。虽然,中小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方法比较多样,风险管理人员主要是运用VaR的方法,简单地将最终得到的结论向委员会上报。虽然,运用VaR的方法获得数据简单易懂,但是,这种过于简单的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也将是过于简单,最终导致风险管理的不完善。因此,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员对待市场风险的不够重视从而导致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产生问题。

(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计量方法较为落后

中小银行尤其是一些小型的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方法比较单一,有些甚至都没有专门的市场风险的管理和系统,在数据积累的方面严重存在不足,缺乏数据的规范性,而且数据的质量也不高,有的甚至存在明显失真或无效的数据,因此运用这些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对于防范和解决市场风险没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即使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中小银行(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等),虽然它们运用的方法是比较多样的,但是这些方法比较杂乱,没有系统性,因此在数据采集和信息收集等方面,中小银行面对复杂多样的数据和信息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同时也会因此拖延汇报分析的结果,从而导致市场风险管理的延迟。以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和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的比较为例,从多个角度反映中小商业银行尤其是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水平在总体上较为落后。

(三)市场风险的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起步比较晚,因此中小银行在抗风险的能力上比较差,同时在银行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和缺陷。一方面,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主要是由董事会、高级的管理层以及决策执行层组成。然而,董事会等高管层对于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往往是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高管层所制定的对市场风险进行的限额管理以及一些风险控制的政策也是存在问题的。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内部控制的安排上不够完善,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分工不够明确,相关职能的分离也不够清晰,市场风险在管理和业务经营这两个职能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不明显,存在着冲突。

三、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才

市场风险的管理不仅需要风险管理人员熟悉银行的业务以及市场风险的管理体系,熟悉金融市场以及金融业务,更加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风险管理人员来对市场风险进行进一步深入的评估。由此可见,对于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来说,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商业银行中,它们的风险管理人员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风险管理的专业知识,这也导致了中小银行在市场风险的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缺漏。

(二)中小商业银行基本上采用传统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

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工作相较于五大国有银行起步较晚,因此,中小银行在市场风险的管理架构上不是非常完善。中小银行基本上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风险管理模式。这虽然能够避免像国有银行只有董事会一家决策所产生的独断性,但是由三方共同决策也会由于达不到一致的观点而错过实施决策的最好时机。其次,中小商业银行采用的是建立各个部门的专业委员会制度。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需要听取各个委员会的汇报,并且将汇报的情况综合起来才能制定相应的策略,这也导致了制定正确策略的滞后性,同时也会延误最好的实施时机。

四、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才和团队

1.加大对原有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首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积极组织市场风险管理人员参加有关市场风险管理知识以及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以此来增强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其次,如果有可能的话,可以积极加强与国有银行以及国际上的一些先进的银行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如何更加完善地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工作。最后,建立完善的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评估的制度以及定期考核制度,对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以此来促使管理人员提高其专业知识以及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2.积极引进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在加大对原有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的基础上,中小银行也应该积极引进其他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例如一些有足够经验的市场风险管理人员或者是在海外从事一些市场风险管理的人才。只有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为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这些人才可以向银行提供一些市场风险管理的经验,银行也可以从这些经营中获得新的市场风险管理的思路,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性的方法,更加有效地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

(二)提升我国一些小型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1.选择正确且多样的计量方法。中小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己银行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银行的市场风险管理的计量方法。市场风险的管理计量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而且有些方法之间存在着各种联系。因此,在选择的时候,要深入了解每一种方法,选择适合自己银行实际情况的方法。选择的方法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是应该注重是否适合银行自身。但是,也不能仅仅选择一种方法,如果只选择一种方法,就会有局限性,不利于对市场风险的分析,最终影响市场风险的管理。

2.建立正确且全面的风险管理数据库。中小银行为了实现市场风险管理计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除了需要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同时也需要选择一个正确而全面的风险管理数据库。目前,国际上先进的银行都有属于自己的风险管理数据库,而且数据库中的数据都是由银行的历史数据构成的,而且这些数据都是真实可信赖的。但是,由于几乎所有银行的风险管理数据库都是保密的,因此,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建立具有实用性以及可操作性的,能够准确、完整体现出市场风险的数据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以此来提高银行的市场风险的管理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银行资金的统一管理

1.确立董事会的最高决策的职责。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应该像国有银行一样,首先应该明确银行董事会等高管层的职能,加深高管层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能够有效地认识、分析、控制以及防范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然后向银行各部门下达防范市场风险的目标,对银行各部门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筛选和评估,最后确定准确的防范市场风险的方法。

2.明确银行各部门的职责。银行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增强各部门工作的独立性,以便于建立完善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政策、程序以及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规程。在争取建立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监管董事会的组织架构的同时,银行其他的部门也应该各司其职,通过各部门的独立运作,以实现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体系。

结论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日益发展,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所面对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中小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它们的资产规模较国有银行要小,资金实力也没有国有银行雄厚。面对如此恶劣的发展条件,中小银行既要严格控制风险,又要不断地发展,其中的挑战不可忽视。本文通过对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得出中小银行在市场风险的管理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管理办法。中小银行应该针对现在国内外的金融大环境,适当调整有关市场风险的管理方法,积极地应对市场风险所带来的一些挑战,从这些挑战寻找机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鹏.对中小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控问题研究[J].金融之窗,2011,(17).

[2] Bejis.Risk Management in Banking[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梁莉,李晨保.基于巴塞尔协议的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

[4] 陈撼.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D].南昌:江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 Korloy,Gallay,Mark.The Essentials of Risk Management[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6] 袁岗,罗良清.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0,(5).

[7] 杨鹏.国内中小城商行市场风险的防范与管理[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 Chris Marrsion.Fundamentals of risk measurement[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股份制中小银行;问题;现状;提升策略

一、我国银行经营现状分析

2012年以来,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都受到经济危机或大或小的影响,股份制中小银行也不例外,为了能够从经济危机中脱颖而出,抓住宝贵的时机,转变自身的战略目标,就成为股份制中小银行能否继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积极进行融资业务合作的开展

2012年上半年,股份制中小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顶着巨大的压力前行,创新性的进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融资相关业务的合作,与中国范围内的各个省市和企业等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尤其是融资业务的合作,给股份制中小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相关数据表明,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中小银行与去全国22个省市范围内的许多单位签订了多方位角度的融资服务协议,合作设计的金额超过2万亿人民币。

2.股份制中小银行的营销方式变化巨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通过价格战和给予一定折扣等优惠方式来吸引顾客的营销方式早不能够适应知识时代对于股份制中小银行的营销的要求,股份制中小银行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营销方案,赢得市场。

3.股份制中小银行加大服务营销力度,统筹发展

股份制中小银行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都不同成都的加大了服务营销的力度,给顾客提供了收益较高的产品和项目,将自身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谋求最小的投入还来更大的产出。

4.重点市场重点开发,重点区域合理规划

股份制中小银行进军国家重点规划区域,抢占基础设施、重点行业市场。进入12年下半年以来,中信、招商及部分中小银行迅速向国家重点规划区域跟进。

二、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市场环境和市场定位缺乏科学的分析、统一的认识

我国股份制中小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市场定位和控制缺乏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仅仅是根据四大银行市场中的空缺项目简单的运用相对高收益的金融手段吸收相对较少的存款,对于挖掘潜在顾客和充分利用“回头客”有很大的限制。

2.产品创新滞后,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随着顾客对于银行产品要求的逐步提高以及顾客需求的多元化股份制中小银行必须与时俱进,推出能够符合时代特征并且迎合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在新产品问世后,积极的进行推广工作,使得顾客和潜在客户快速的了解产品,产生购买行为。

3.生硬的定价策略

合理的定价是维持股份制中小银行得意生存的重要途径,但是存在相当一部分股份制中小银行并未认识到定价策略的重要性,对于市场利率的把控还未达到像四大银行的水平,这样对于股份制中小银行的品牌营销及相关价格组合策略产生不利的影响。

4.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不够

股份制中小银行对于自身的优势产品的宣传没有做到尽善尽美,很少与其他机构合作,如果有新产品上市往往通过原始机械的发放宣传单来进行销售,受众群体较少,与大银行的广告宣传产生的连锁反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此外,促销的手段较单一,没有合理的利用股份制中小银行在公共关系营销中的优势。

三、新形势下我国银行提高经营水平的策略

1.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不同顾客对产品和服务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股份制中小银行要充分把握高端等不同顾客不同的需求,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合理的划分不同的服务群体,然后根据他们所需的服务和产品,提供更为科学和全面的服务,让他们感觉到银行服务的全面性。

2.重视品牌营销的重要性,开拓品牌发展道路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需求多样化的今天,银行必须创新品牌,讲究营销策略,才能在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我国银行品牌的树立还处于发展的不成熟阶段,对银行市场的细分工作和涉及的目标客户具有高度相同性。

3.以顾客为中心,提升顾客的服务满意度

股份制中小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顾客,树立以必“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我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量身打造其所需,保持有效顾客对银行的忠诚度。此外,要定期对重要顾客进行回访,让他们提出服务或产品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改善,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4.建立专项营销服务团队,合理宣传重要产品

为了更好地对客户进行专业化、个性化服务,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股份制中小银行可以推行任务型宣传团队,成立大客户服务团队,分别负责房多个板块及多个区域,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

四、结论

通过长时间的发展,股份制中小银行不仅面临着国内大型银行的冲击,还受到国外银行进入中国后带来的多重套站,股份制中小银行必须重视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积极进行创新性工作,才能保证股份制中小银行的长远发展。(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

参考文献

[1]柳青艳.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若干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7(13);

[2]杨琰.浅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

第3篇

一、劣势分析

1.资金少,规模小。资金少,规模小是制约中信银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直接导致中小银行无法开展资金要求较大的业务,而这些业务的收益又比资金少业务的要多得多。同时由于流动资金的缺乏,必然使得其抵抗风险的能力不足,当其面临危机时,内部资金无法满足需要,就必须耗费较大成本来控制风险。这一增一减,将大大影响中小银行的收益水平。

2.资本充足率低,制约未来发展速度。据银监会统计,今年一季度以来,一些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已接近8%,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如此低的资本充足率,说明中小银行正面临著资本约束,贷款等业务将无法正常进行。

3.不良贷款问题比较严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已在上市前将不良资产转移到资产管理公司,故其不良贷款率得到有效控制。而中小银行必须自行消化不良资产,加上消化的政策少,所以其面临的压力较大。

4.其他方面的缺陷。中小银行由于发展历史较短,积累的顾客群显然无法与大型银行相提并论,口碑宣传效果较差,品牌影响力不足。加上其股权结构较为单一,内部风险控制相对较差,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

二、优势分析

1.金融环境的逐步完善。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银行的网店不断增加,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凭借金融市场的良好局势,中小银行可以借助地方政府的扶持,充分发挥其体制和政策等优势。

2.地域优势和政策优势。地方政府往往是中小银行的股东,这就使得地方性的财政收支依靠地方银行为其运转,这样就给他们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体制结构合理,效率相对较高。中小银行不像大型银行,由于他们的规模较小,于是可以根据业务需要设置扁平组织结构,提高决策的效率,减少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从而降低了信息成本和监控成本。综上所述,在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今天,特别是金融危机过后,留给中小银行的是无限的生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所需要的贷款资金越来越多,而大型商业银行不愿意将资金带给中小企业,所以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中小银行应该确定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下面,就我国中小银行市场定位谈谈看法。

3.1我国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的现状:

3.1.1发展战略不明确,市场定位模糊。大多数商业银行采用单一的核心业务发展战略,造成普遍雷同的现象,市场定位不够细化,特色不够明显;

3.1.2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不多,无法全方位的开展中间业务,加上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无法深入人心,很多市民都不知道中小银行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中间业务;

3.1.3银行工作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对银行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了解的不够透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务扩展。

3.1.4银行经营方式发展不健全,单一的营销模式,阻碍了银行的发展。

3.2针对我国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的现状,中小银行要建立多元化的市场定位,选定细分市场,明确发展张略和经营策略,配合一定的硬件设施,发展具有特色的银行业务。

3.2.1确立具有特色的发展战略。在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上,中小银行应尽量避免国有商业银行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寻找他们尚未开发的领域和客户群,建立具有特色的产品定位战略。在有形产品定位策略上,中小银行应该加强产品的主要特色,如质量、特有功能、外包装和特殊含义等,以吸引特殊的客户群。在金融服务的定位策略上,中小银行可以建立地方性特色的服务。根据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需要,开展不同的服务项目,目的在于扎根于地方,为之后的发展打下稳定的基础。同时中小银行应在服务态度、服务环境和便利程度上做好做足,以达到口碑宣传的作用。在个人金融业务上,我认为开展个性化服务是中小银行的发展方向。银行应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对客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使中小银行从大众化走向个性化。

3.2.2建立中小银行的全员营销策略。中小银行应该在明确了发展方向后,开展银行全员营销是对资源的重新分配与整合。在开展全员营销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重视:(1)不断沟通。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应该不断对营销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新想法进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不断完善营销体系,而且可以丰富企业文化,加强企业的凝聚力;(2)制定有效计划。完全被动的计划会使银行员工产生逆反心理,科学合理的工作安排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而事半功倍;(3)制定激励政策。银行应时时激励员工创造良好的业绩,推动企业员工的新老交替。(4)内部管理和控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程序,是全员营销稳定运行的保证。

第4篇

关键词:个人理财;产品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银行业面临着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民营银行允许设立等诸多挑战,广大个人客户对理财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中小银行如何进一步创新理财产品发展面临着新课题。

一、中小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现状分析

(一)产品期限的创新

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市场利率的变动速度也日趋加快,中小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的期限安排多集中在1-3个月、3-6个月,显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为了更加强化产品的流动性,迎合市场需求,中小银行推出了期限更短的产品,1个月以内、甚至是1周的理财产品,其同比收益都远远高于活期储蓄利率。

(二)产品体系设置创新

一是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和核心,全力打造企业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实施品牌竞争策略。二是围绕顾客需求和顾客满意度,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优化产品设计,前瞻性地开展产品体系创新。

(三)产品营销创新

一是从市场定位和预测出发,引进微小企业贷款技术,迅速占领当地微小企业金融市场。二是学用结合,研究借鉴其他银行营销模式,并选择性地加以推广转化,为我所用。三是梳理自身流程,打造自身特色,推出拳头产品,占领城乡市场。四是注重研发和拓展中间业务,丰富客户选择内容。五是加大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内同业商行先进经验,大胆嫁接国外中小金融机构的先进产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结合顾客需求,加大个性化产品的研发,推出具有差异化的产品。同时,加强与媒体沟通,学会构建立体营销模式,提升自身软实力。

(四)组织结构创新

一是建立总、分、支行的三级管理框架,以业务发展为核心,搭建着重业务发展的事业部模式。二是积极延伸业务经营触角,扩展业务领域,围绕业务经营设置驻外办事处,方便业务高效办理。三是充分发挥“一站式营销”和“金融超市”网点的优点,打造精品。四是根据自身特点,确定主营业务,创建金融服务中心。五是确立首席执行官制度,聘用首席执行官,管理速度、效益和风险。

二、中小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对策

(一)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的管理模式

中小银行应使各部门做到责任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要做好各部门之间协调沟通,群策群力,发挥整体效益和团队精神。产品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培训客户经理,做好产品宣传,做好市场调研、产品管理,为客户经营部门提品支持与保障。客户经营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在对开发出的产品进行营销,通过各种手段和营销渠道,将产品销售出去,并将客户对产品的反应和回馈信息及时传递给研发部门,以促进产品的改进,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各业务部门在做好本属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合作,多沟通和交流,以做到整体上的协调,发挥团队精神,信息共享,形成整体合力。建立相应的管理协调机制,确保各业务部门之间衔接流畅。建立专门的新产品开发队伍,吸收各方面专业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在人员组成上应包括客户经理、营销人员、技术人员、风险控制人员和业务人员等。团队工作人员之间要分工明确,在新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如哪个部门(个人)负责客户需求分析,哪个部门(个人)负责投入产出分析,哪个部门(个人)负责风险控制,哪个部门(个人)负责技术实施,等等,这些关键环节责任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以确保开发工作高质高效地完成。同时,团队工作人员之间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以提升开发工作的效率。

(二)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的营销策略

1、落实客户细分策略。细分客户策略是指根据客户自身不同的属性,把客户分为不同的组别,按照客户的组别,实施不同的营销措施。中小银行应借鉴外资银行的做法,综合考虑客户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素质高低、理财动向、风险承担能力、甚至性格特征等,把客户划分不同的类别,根据划分的类别,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理财策略。中小银行在细分客户时,可以将客户分为三大类,并采取与之相匹配的理财策略。中小银行细分的三大类客户为:战略客户、重要客户和普通客户。战略客户:战略客户是银行优质的核心客户群。这类客户资金量大,与银行存在长期的合作关系,银行也在这类客户上投入的最多,关系维护花费的精力也最大。针对这类客户,银行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常与其保持沟通和交流,了解这类客户的需求,对这类客户提出的要求和反馈的信息要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另外,由于战略客户的要求一般会比较高,有时比较苛刻,对于这类客户,理财人员要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了解他们的意图,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迎合其心理。在理财人员的选择上,应选派银行的精英为其服务,一些业务熟练、综合素质强、处理事情能力强、适应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可以满足这类客户的要求;同时,对于这类客户,银行应考虑积极主动安排专人为客户提供上门服务,提供方便舒适的金融环境。

重要客户:该类型客户是银行的大客户,数量较多,是银行必须重视的客户群体,银行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在这类客户身上,这类客户是影响银行决策和制度制定的重要因素。对于重要客户,银行要理解其理财行为,这类客户的资金量一般,相对谨慎,对理财产品看重的是价格,要充分掌握这一心理,推出适合其心理要求的理财产品。普通客户:普通客户数量最多,但不固定,流动性强,银行也应重视这部分客户,通过为其提供周全的理财服务,感动这部分客户,使其成为银行忠实的客户来源,并争取使他们成为重要客户或战略客户。普通客户往往是银行大众金融产品的使用者,银行要采取一些营销手段,吸引这部分客户,使其乐意购买本机构的理财产品。因为这部分客户数量巨大,具有非常重要的宣传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客户的优质服务,可以提升银行的品牌和口碑,扩大银行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2、完善客户信息系统。客户信息是开展理财服务的基础,只有具备完善的客户信息系统,才能提供周到的个性化的理财服务,赢得客户和市场。中小银行应尽快完善客户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模型、客户分析模型和理财方案模型等功能模块,通过客户信息系统获得可靠的客户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认真细致地分析,掌握客户的资金情况和理财态势,根据客户的具体信息,制定差异化的理财服务,以适合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信息披露机制

一是做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根据银行自身实际,做好风险的识别和评估工作,识别和评估要确保准确。二是做好风险度量。对各项风险要进行测试,掌握风险的量度;三是建立长效的内部监管审核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使各项工作合乎规定,业务行为与合同保持高度一致,且进行的交易在规定的限额内。同时,还应做好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四是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及时将信息披露给客户,做到透明化和公开化。中小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应将发售产品的特征、收益、风险向投资者做详细介绍,并依据投资者所能承受风险的能力为其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同时,银行也应对发行产品的投资表现及收益状况等进行定期披露,让投资者了解自己投资产品的情况,做到投资有数、投资有道。

(四)加强产品创新的研发设计能力

1、加大创新个人理财产品品种和服务力度。中小银行可以学习国外成熟技术,结合自身特点,开发设计出复合型的理财产品,来扩展产品组合的广度和深度。开展个人理财服务过程中的个性化产品组合创新。落实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载体是理财服务人员,过硬的理财服务人员的服务过程已成为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有专项理财目标的客户,不同的理财组合的设计、不同组合的综合收益率的核算、不同理财方案的预期理财效果的展示、分析对比所在银行与其它银行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是赢得客户信任、扩大理财产品销售市场占有率、提升理财产品形象的重要领域。在这个过程中,理财服务人员如何根据客户的专项要求制定不同的理财产品组合,并将不同产品组合的预期收益进行精细化核算供客户选择,是银行基层产品创新的重要手段。也就是,个人理财产品创新不能仅仅依靠银行的顶层设计,还必须依靠基层理财服务人员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2、加快差异性产品和服务的开发。(1)从区域角度进行市场细分。我国经济区域特征差异较大,中小银行应充分考虑这些区域因素,开发设计出具有经济区域特征的差异化产品。比如,对于经济十分发达的区域,中小银行应设计出起点高、科技含量高、收益高的个人理财品种;在家庭投资品种组合设计及咨询业务中,要综合考虑、认真分析、全面把握,为客户提供多方位的投资组合设计,如房产投资、经商方向、上市企业行业动态等,以迎合客户投资心理,满足客户投资需求,吸引更多客户投资。而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中小银行应加强与证券、保险机构合作,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的组合,以满足贵宾客户需求,而个性化、差异服务产品也应适当发行。(2)根据客户收入高低进行市场细分。不同阶层由于收入不同,其对理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银行应根据客户的收入高低细分市场,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对于高端客户可以提供如代客境外理财、证券投资、黄金期货、外汇储备、汽车保险等服务,而对于中低端客户可以提供如储蓄组合、基金买卖、信用卡、住房贷款等低费用、低保险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用型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孟茜.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1,(1):167-168。

[2]杰克•R.卡普尔,李.R.德拉贝,罗们特•J.休斯.个人理财(第7版)[M].徐永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尚秀琳.银行理财产品火爆势将延续[J].大众理财顾问,2011,(8):26-26

[4]王晓莉.规范发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9):58-60

第5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金融监管;市场定位;股权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03-02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尤其是推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我国中小银行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自身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暴露,这将进一步阻碍中小银行的发展,并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切实有效解决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中小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外部政策环境的问题

中小银行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外界经济政策的大环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环境日趋宽松,给中小银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由于政策环境的限制,掣肘着我国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

2.1.1市场准入壁垒的存在

在金融市场化逐步发展的当下,中小银行的地位逐步得到认可,积极作用日渐显现,但是目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还面临着诸多障碍,如“准入门槛”较高,持股比例受到限制,金融业务开展的准入限制,非银行类金融产品的准入限制等等。这些都严重限制了中小银行参与的积极性。

2.1.2政策上的不扶持阻碍中小银行的发展

中小银行自身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抵抗风险能力弱,国际上通常对这类型金融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但是在从我国现状来看,中小银行却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政策依靠,表现在:中小银行网点设置和产品品种设定范围狭窄;中小银行无法参与国债买卖、证券投资等业务,绝大多数中小银行无缘开办房地产信贷、租赁等业务;中小银行调剂资金余缺没有如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利率浮动权限等的市场和手段;中小银行也难以通过资产剥离或者重组的方式化解不良债权。这些都使原本规模小、成本高、缺乏竞争的中小银行的无力维持,严重影响中小银行的稳定和长足发展。

2.1.3无差别的金融监管体制

当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是针对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等大规模的金融机构而设置的,而在资本的规模、资本的补充渠道、业务的服务对象、应对风险的能力及员工的基本素质等诸多方面,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差距,用要求大银行的标准来要求中小银行,不仅不能够适应蓬勃发展、灵活自由的中小银行的需要,反而还会阻碍其创新和发展,影响金融体制的推进和完善。

2.2中小银行自身的问题

2.2.1市场定位不清晰

我国的中小银行普遍没有对自身的实力和当前的金融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特色服务,没有找准市场定位,而是采取盲目跟随大型国有银行的策略,完全照搬国有银行的经营模式,导致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但同时又与大银行在资金规模、技术实力、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距,使得其无力抗衡,导致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2.2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当前的中小银行的建立是依据股份公司制度来创建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国有资产依然是中小银行的绝对大股东,因此,中小银行势必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同时在实际运作中常出现治理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形同虚设,权利和义务不能明确划分,股东和所属职工的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管理工作中,法人治理机构并不健全,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不能实施有效监控。或者出现理事长超越权限,对业务进行不恰当的干预,导致大量贷款集中于相关企业,金融机构就变成某企业对外融资的主要渠道,被迫与该企业共同存亡。注重业务扩张,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不能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实行,导致违规和坏账的出现。

3促进中小银行发展的改革之路

3.1基于外部政策环境的改革

3.1.1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一方面,政府要明晰中小银行有关发起人的规定和相关标准,适当降低中小银行市场准入的门槛,可考虑适当提高民营企业法人以及自然人在村镇一级银行的持股比例,扩大村镇一级银行发起人的具体范围。建议尽快进行建立社区的银行试点,政策上应允许资金实力较强、能够持续合规经营的民营企业作为社区的银行发起人。放宽中小银行法人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等,并有效规范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应规范中小银行若经营失败的合理退出机制。另一方面,要允许设立新的地区性中小银行,用以填补大银行在金融领域中留下的空白,使更多中小银行能够得到发展。

3.1.2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为推动中小银行生存能力的提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政府应当针对业务范围、利率、调控层面等方面给予适度的政策扶持。优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适当放宽中小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可浮动幅度,让中小银行实行较为灵活的利率政策,缴存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也可适当下调,增加中小银行的资本实力;放开中小银行在机构设置上的区域限制,扩大其生存空间;放开住房公积金、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等存款的准入资格限制;逐步放宽基金和非银行类金融产品等中间业务的准入限制;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参股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鼓励条件符合且资质优良的城市商业银行加快进行区域化布局,并尽可能建立起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经营圈;鼓励中小银行兼并重组,促进中小银行积极健康发展。通过这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可以进一步增强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能力。

3.1.3金融监管的差别化

政府可以实行有差别的监管政策。可以按照不同银行的资本规模、服务对象、资本渠道、应对风险的能力来分别制定监管政策和具体措施,而不搞一刀切,使得中小银行有别于大型国有银行,可以灵活开展行之有效的金融活动,既有效的防范和化解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又推动了中小银行的发展壮大。

3.2基于中小银行自身的改革

3.2.1明确市场定位

中小银行由于自身的差异性和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其在经营上的多样性,因此要找准自身金融服务的方向。在有效分析所处金融环境和自身基本实力的基础上,对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细分并发展优势项目。可以增加新的业务品种,拓展中间业务;有效利用自身经营灵活的特点,赋予传统业务新的服务;利用自身所有的零售业务的优势,可以发展个人信贷、居民消费这一领域。

3.2.2完善股权结构

中小银行要尽力依照现代商业银行发展和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设和的要求,逐步完善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这“三驾马车”,使其能形成合理的内部监督机制,以确保董事会可以忠实地履行股东委托责任,更好地行使其决策职能,并确保监事会能够独立地对董事会和经理人员实施监督和约束,以明确权责关系,促进中小银行中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总之,中小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一方面要推动政策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也要勇于面对自身的不足,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案,最终走出一条高品质的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中小银行;组织结构;交易费用理论

跨区域经营的中小银行①是指中小银行突破自身所处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跨行政区域的经营发展,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本省范围内不同城市间设立分支机构,另一种是跨省(区)、直辖市间的发展。2006年,监管部门《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为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提供了制度依据。2009年监管部门调整了市场准入政策,放宽和简化机构设立。银监会也提出中小银行发展的四个方向,即成为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社区银行以及专业化银行,这为有条件的中小银行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因此跨区域经营已经成为中小银行发展的主流模式。至2009年底,实现跨省经营和省内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42家,占城商行总数量的29%。其中,实现跨省经营的城商行数量为32家,占总数量的22%②。

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面临着更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如何生存、发展、壮大是中小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如何调整设计组织结构以保证发展又是所有中小银行必须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理论,针对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过程中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比较主流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最后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营效率的角度,提出适合中小银行跨区域发展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研究的新视角:交易费用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费用理论最早由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费用是指运用市场价格机制的成本,它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发现贴现价格以获得精确的市场信息的成本,以及在市场交易中,交易人之间谈判、讨价还价和履行合同的成本。Coase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因此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的显着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Coase还进一步分析了市场与企业的边界问题,他认为企业的规模会扩张至企业的内部管理组织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的均衡点,即“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Williamson(1985)在Coase的基础上,将交易费用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交易,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契约(contract),并且人是有限理性③(bounded rationality)和机会主义④。一项交易由市场组织好还是由科层组织好,取决于交易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综合考虑。其他条件不变时,资产专用性⑤程度越高,市场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优势就越不明显,因此交易就越适合由科层⑥来组织;反之则反是;处于两者之间的交易就适合由混合形式(hybrid)来组织。而科层能够取代市场,是因为其能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与市场制度相比,内部交易者通过机会主义倾向以牺牲企业的整体利益来满足私利的能力被削弱,机会主义的动机也因之削弱;与内部组织相关的各种活动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审核;内部组织拥有处理争端或纠纷的优势;内部组织还可以从各个方面减轻信息不对称的影响。Williamson进一步在《市场与层级组织》一书中,将组织结构分为U型、M型和H型三大类,与U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向下分权,与H型结构相比,M型结构实施了更多的中央调控,他认为从U型H型M型⑦的演变过程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组织变革。

二、中小银行的组织架构及其跨区域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实质上是针对业务模式转变的自我调整,美国银行业的组织结构变化代表了银行业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最初银行业务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存款推动,存款规模对于商业银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规模优势的效应使得银行不断扩大经营网络,最终对业务规模的追求使得总分行制出现;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金融脱媒,以及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的业务模式从以规模为中心转向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组织架构也由规模为导向的总分行制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事业部制转变;客户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引起金融需求的不断深化,从而使银行的产品开发和金融方案设计重要性突显,因此以产品为中心的事业部制出现;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一体化使银行业务全球化,原有的客户事业部和产品事业部下管理半径太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因此将地区事业部和客户产品事业部有机结合,矩阵式管理架构出现。

反观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大致遵循了上述的变化轨迹:总分行制事业部制矩阵式。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一般意义上的总分行制,目前只有民生银行采用完全意义上的事业部制架构,其余的商业银行只在部分新兴市场业务或产品领域,如信用卡、投资银行、私人银行等采用事业部制;真正意义上的矩阵式组织结构在国内商业银行还处于摸索阶段。

对于中小商业银行而言,普遍采用的是总分支行组织管理架构,只是在某些部门的设置上采用了事业部制,以及个别业务领域采用了矩阵式的管理手段。自从2005年上海银行设立异地分行以来,中小银行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发展模式,但是随着异地开设分支机构数量的增加以及管理半径的逐渐加大,使得总分行间的管理复杂性呈几何级数增长,众多中小商业银行实行总行集权的总分行管控模式,但随着业务不断发展以及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这一集权式的管控模式面临着如下挑战:

(一)统一评审机构导致风险认定存在歧议

许多中小银行只在总行层面设立独立的风险评审机构,实施项目集中评审制,异地分支机构的项目必须由这一评估机构统一处理。原本这一设计的目的在于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风险控制,防止分支机构出现道德风险以及项目的逆向选择,但却无法保证远离企业所在地的评审机构对异地项目风险状况的准确掌握。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评估机构无法准确掌握异地分支机构的贷款项目风险,最终造成分支机构的项目难以通过,业务拓展难度加大;另一方面使得业务领域的开拓出现了逆向选择,即中小企业经营的特殊性,使得远离该企业所在地的评估部门无法把握其风险,因此中小商业银行极力推行的中小企业业务无法顺利开展,分支机构更多地将目标锁定为大中型企业。因而,采用这一组织设计的中小银行跨区域经营中,经常出现分支机构与评审机构的矛盾,增加了内部交易费用;同时也使得银行的中小企业开发战略无法获得推行。

(二)集权式管理使得分支机构业务发展受阻

在跨区域经营中,由总行充当战略规划中心,对于分行的业务发展实施规划指导职能。国内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区域不平衡的特点,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不尽相同,对身处其中的商业银行产生必然的直接影响。总行出于统一考核、计划指标等因素,对所有的分支机构采用统一的业务发展规划,结果造成业务开展难度大、成本高,创造的效益不理想,员工积极性下降;另一方面,没有充分利用分行的信息优势,削弱了分支机构开展业务的灵活适应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转贴于

而分支机构提出针对当地市场特征的业务计划,又难以获得总行的认同,需要寻求各种内部沟通渠道加以解决,如有些中小银行的分支机构,会定期派项目负责人前往总部进行沟通,这事实上增加了银行总分行间的沟通成本;除此之外,由于实行集权式管理,当市场出现变动或机会时,分支机构需要向总行层层报批,难以及时做出反应,耽误了市场时机,使得效率下降。

(三)业务条线化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内耗严重

有些中小银行实行业务条线化管理,以加强总行对分支机构业务发展的控制,但是分支机构规模相对较小,在市场竞争中并不占优势,需要依靠整合分行的资源,才能具备与大型银行相抗衡的能力,这是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环境,是不可回避的劣势。若中小商业银行过于强化业务条线化管理职能,不仅会削弱分行资源整合的力度,导致目标模糊、条块分割、组织内耗严重,难以发挥后发优势,同时也不利于加大分行的市场开拓力度和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难以满足多元化的客户要求

中小银行在未实施跨区域经营时,主要采用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职能型架构,但不同行业客户或不同类型企业客户的需求也千变万化,难以用统一的标准予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化和多元化要求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跨区域中必须要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内部分工专业化”的组织架构,以应对区域差别化带来的挑战。而中小银行的总部机构虽然初步建立市场营销管理体系,但对分行市场营销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和支持力量仍然比较薄弱,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应对分行市场营销中出现的问题。

四、小结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跨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跨区域经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是一个新的课题:如何既保持对异地分支机构的有效管控,同时保证其快速发展壮大,又使得总分行机构间沟通顺畅、决策效率高,在这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成为考验这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智慧的一个试金石。

注:

①本文中的中小银行是指除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合作社等以外的中资中小银行。

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年报。

③所谓有限理性,是指“人们意图理性地行事,但是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Simon,1957)。

④所谓机会主义,是指用欺诈的手段来算计的行为(Williamson,1985)。

⑤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一种专用性投资一旦做出,不能转为其他用途,除非付出生产性价值的损失,它包括地点专用、物质专用、人力专用、商标专用以及临时专用等(Williamson,1991、1996)。

⑥Williamson认为企业是依靠科层的权威来组织交易,“科层”比“企业”更恰当。

⑦U型是指:集权制的、职能部门化的或一元化的组织结构;H型是指:控股公司制的组织结构;M型是指: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它按照产品、品牌或地理区域设立各自半自主的经营部门(主要是利润中心),每个部门都独立经营自己的业务。

参考文献

Simon,Herbert,1957,Models Of Man.NY:John Wiley.

Williamson,E.A.G.,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75.

Willamson,O,1985,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ism,New York:Free Press.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商务印书馆,2002.

Willamson,O,1991,“Comparative Economics Organization:The Analysis of Discrete Structural Alternativ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36:269-96.

Willamson,O,1996,Th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New York:Oxford Univ. Press.

第7篇

[关键词] 市场定位 服务创新 融资

一、引言

尽管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不足,缺乏竞争优势和平等待遇,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加入WTO后,这些问题更加突出。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后的金融开放进程和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立足前者,人们更多地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担心和忧虑,立足后者,政府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有可能加大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扶持力度。“喜忧参半”正是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所必须面对的处境。

国外优秀同业的经验表明,对于提前转型成功的银行来说,总能独享丰硕的成果,即抢在竞争对手前进入利润丰厚的中小企业客户市场,实现公司银行业务盈利的持续增长(李浩,2006)。

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服务上的竞争。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地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服务创新,全面提高现代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专业化水准,在竞争中实现新的跨越(李辛培,2005)。

因此,应推动中小商业银行上市和引进外资,通过修订相关规章制度激励中小银行参与公平竞争,鼓励股份制银行在全国设立分支机构,促使中小银行组建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化解不良资产,以促进中小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中国城市商业银行从1995年出现到今天已经第13个年头了,可以说当前城商行已经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也就是发展的关键期。城商行面临很多的问题需要明确,其中一个被大家讨论最多的问题是城商行未来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大而强”和“小而强”两种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我们有10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不可能将来都成为工农中建这么大型的银行。

为此,银监会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评级,对于好的银行,可以跨区域发展。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城商行确定怎样的发展战略,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城商行要考虑多样化的发展模式,目前有以省级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模式:如徽商银行,采取这种模式要强调自主原则和市场原则;还有一些地区探讨在独立法人机构的前提下,联合起来成立一些IT中心、培训中心、产品开发中心,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形成统一的品牌,山东的城商行目前已经开始探索这种模式了。

此外城市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要注重推进流程银行。在流程改造方面,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制定的目标和方式、方法都不太一样,因此中小银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长远发展战略很好地考虑这个事,使得我们的业务流程能够适应城商行未来的发展。现在大部分城商行都着眼于未来的跨区域发展,但跨区域发展对我们的城商行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公司治理;内控;IT系统。这都需要我们的城商行在流程上加以改进和变革。

三、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

市场差异是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形成的基础,也是中小商业银行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银行业的产品一方面具有同质性,另一方面,它虽然不像企业生产的商品那样具有明显的品牌,但是金融产品的期限、风险、流动性、最低投入、收益方式的差别却是相当显著的。

1.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中小型工业企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中的比重分别为60%和40%左右,并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和约60%的出口,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多数中小商业银行都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时间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在金融市场上,中小企业对银行的选择往往地理条件作为重要参考,一般情况下都从临近的银行筹措资金。受银行选择面的限制,中小企业对银行有较高的忠诚度,这一点若能为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利用,不仅可以保证稳定的客户源,而且能够取得较高的利润率。从中小商业银行角度看,由于委托管理层次少,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熟悉客户与经营状况等特点,决策迅速,容易监督,能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比较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匹配性决定了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并不占优势,数量众多的中小商业银行才是其中的主力军。

2.开发社区金融服务

立足社区,根据社区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围绕金融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和交叉补充,重点开发金融产品的附加价值,创新银行服务产品,同样是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所在。

中小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社区内有限的经营网点为社区内中小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金融和信息服务。可以通过授信、承兑、贴现、信用证、保函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和金融配套服务;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为中小企业提供宏观、企业改制、金融信贷、财政税收、市场营销、投融资运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利用自身信息量大的优势,在资金融通、资产重组、财务管理、项目评估、技术转让及政策、、法规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经济、金融、科技、项目、市场等信息服务。

围绕个人金融产品需求,应着力发展代人理财等银行业务。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金融改革的深化,消费者越来越高、越来越新的服务需求,商业银行经营范围一定会逐步拓宽。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早做准备,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目前可以介入的个人金融服务包括信息咨询、创业扶持、支付、消费信贷、资金汇兑、银证转账、商业调查等等。

3.开通网络金融服务

传统银行的竞争力主要在于资产规模、机构网点、地理位置等,但网络银行的低成本与个性化的服务能力,使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发生转移,从而改变传统银行依靠营业网点的扩张方式。因此,网络银行将为中小商业银行赢得竞争优势。中小商业银行要通过发展网络银行,充分利用IT优势,实现无网点业务扩张,通过利用设计的软件系统,使客户在办公室进行查询、转账、资金交易等业务,在网上也可以享受这些服务,从而进一步突破业务的地域限制。这是中小商业银行扬长避短,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

2006年,我国网上银行发展迅速,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和交易笔数大幅增长,企业网上银行仍然占据市场主体,但个人网上银行市场潜力巨大。2005年企业网上银行的交易额占了总交易额的96.7%,达70.2万亿元,较2004年增长21.3万亿元。2005年中国个人网上银行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个人用户增长率都超过50%。个人网上银行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很快,增长率已达到300%。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增长速度更快,截至到2005年底个人网上银行用户已达3460万户,较2004年增长103.5%,占互联网用户的38.7%,交易额也从2004年6000亿元增长到2.4万亿,增长率在300%。未来四年内,企业网上银行市场将呈平稳增长态势,而个人网上银行市场将继续快速增长,在2007年~2008年之间,市场交易额将接近成倍地增长,之后有所平缓,到2010年个人网上银行交易额预计有望超30万亿。

此外,各家网上银行还积极与电子商务企业结成合作伙伴,以“结盟”的形式开拓网上银行市场,如工行牵手搜狐、阿里巴巴,农业银行联姻盛大网络等。网上银行业务正在实实在在地转变为一项能够带来实际利益的业务运作,甚至成为了商业银行的形象品牌和市场竞争的利器。

4.采取联合金融服务

中小商业银行的联合并不一定是并购,中小商业银行可以探索多种形式的同业合作,拓展业务范围和经营空间,增强竞争实力。

(1)应该加强中小银行间的合作。通过建立战略联盟,提高了中小银行竞争力。中小银行间通过建立虚拟组织、统一科技电子化建设、统一业务标准、统一业务凭证、统一信息披露,提高社会信誉度。此外,中小银行间通过区域性的互相等方式进行合作,共同拓展业务空间,解决汇路不通的问题,开展原来因为势单力薄而无法承担的业务,如共同贷款、联合承兑等。

(2)积极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合作,探索国有商业银行或外资银行入股中小银行的合理方式,使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或农村商业银行在保持法人资格的同时,以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为后盾,树立良好信誉,同时也有利于解决科技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难题。

(3)通过与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战略联盟,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产品,如代为销售保单、基金的销售和赎回等。这样可以增加中小银行的业务品种,为客户提供便利。

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的数量还不够多,所营业务也尚不丰富。如何发挥自身小而灵活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区,提供人性化的产品,是当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四、结束语

当前,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任何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想法都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但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以依法合规、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前提。从目前实际看,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不是发展的动力不足,而是发展中的冲动,往往因渴求发展而忽视稳健的问题。所以我们中小商业银行一定要处理好发展、效益与稳健三者关系。一是决不以一时的发展、效益为代价而破坏稳健的基础。发展是建立在稳健发展上的发展,效益是建立在稳健基础上的效益,是实实在在的增长速度,是一种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办银行一年好不算好,二年三年好也不算好,只有年年好才算好。二是决不以牺牲合规合法经营来换取一时的发展和效益,发展要行之有道,效益要取之有道。依法合规经营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保护干部的需要。三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量力而行,做力所能及之事,不片面追求速度,不搞高指标,不盲目追风,脚踏实地干工作。这样才算是走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浩: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战略思考.金融时报,2006-06-19

[2]李辛培:浅议中小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必要性.经济师,2005年第1期

[3]央行课题组:进一步发挥现有中小商业银行的作用.中华网,2002-09-05

[4]当代金融家月刊,2005年第10期,第100页

第8篇

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却面临着融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据了企业总数量99%以上,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的促进,科技创新的推动以及就业岗位的创造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力量。国家80%以上的城镇就业,65%的专利发明,60%的生产总值,50%的税款就充分说明中小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但是中小企业却一直面临着融资问题,融资难阻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中小企业资金需要得不到满足,已经影响了中小企业规模的壮大,影响其发挥应有的最大作用。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及外部环境的原因,导致融资可获得上障碍重重。中小银行的发展有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获得。银行一直是企业融资的主要外部来源,特别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银行信贷更是中小企业融资不可或缺的成本优势依然成为中小银行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帮助的主要因素,包括信息获得成本,信息传递的成本,监督中小企业的成本,成本等;中小银行在地缘上具有草根优势;与大银行相比具有服务优势,小银行结构简单,在贷款事前事中事后方面管理都有优势;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联系密切且顺应各自发展,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合作具有体制上的优势。从中小企业方面来讲,由于自身因素,选择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更是理性的选择。因此,中小银行的发展更能为中小企业带来更多融资所需资金。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种种困难,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融资上带来希望,中小银行的发展是否能够更好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就变得更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接下来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对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的研究进行文献梳理;第三部分介绍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发展现状;第四部分研究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优劣势;第五部分对中小银行更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提出的建议;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部分就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研究进行梳理。有部分国外研究从银行规模阐述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的优势,认为中小银行拥有的中小企业结算账户不多,集中度很高,可以获取详细的中小企业信息,具有信息优势(Nakamura,1993);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长久且专一,这种独占的关系能够更好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Ber-ger,2002;Goldberg,1999);中小银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可获得更多的中小企业软信息,在发放关系型贷款上具有更大的优势(Udell,Miller,2005);小银行与中小企业里任职人员接触的比较多,这种关系是大银行所不具备的,这种接触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状态和相关数据获得具有优先优势(Rajian,1998;Degryse,2000);与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获取中小企业财务数据需要各种途径和关系来进行发放贷款的决策(Cole,1999);有学者对欧洲地区银行进行研究,得出银行业竞争越大,银行规模越小,越能够与中小企业建立更多的合作(Simon,2005)。对于国内的研究,部分认为中小企业经营透明度不高,信息公开性差,大银行具有信息获得和传递成本,小银行在信息成本上具有很大优势(林毅夫,李永军,2012),也有研究得出,中小银行服务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汪正宏、梅春,2009);部分用理论建模对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发现中小银行的信息优势、数量等与中小企业融资总额成正相关,在建模衡量信息成本和成本上,中小银行具有优势(李志赟,张捷,2002);在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作用研究中,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证明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有促进作用(程惠霞,2004);通过实证数据证明中小银行倾向向小企业发放贷款(秦捷,钟田丽,2011);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贡献性及必要性,从短期来说能够得到一定的体现(杨帆,2010);另外还有研究得出,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渗透面上更深入(赵光君,2002);中小银行市场占有上升可以帮助中小企业生成(雷震等,2010)。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从银行规模、小银行优势、成本优势等方面对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多方面说明中小银行发展可以增加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但是我国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应用,中小银行依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中小企业也面临新的融资问题,因此需要对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

本部分分别对中小银行发展现状和中小企业融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一)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对中小银行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固定概念,如美国,按照资产的多少和员工的数量进行划分,将资产在10亿美元以下,员工数量在200以下的银行称为中小银行;日韩要求银行工作人员300人以下;德国则要求500人以下。我国对银行规模的认定从资产总额考虑,大银行包括工农中建(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小银行包括村镇银行、城市商业银、农村信用社等比大银行规模资金都小的银行;中型银行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13家股份制银行。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为央行,银监会和个协会调控监管、5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有13家、212家农村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有144家以及其他3424家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组成的银行机构与非银行机构互补的金融体系。2015年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11816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9920亿元;截止到2015年3月,中资中小型人民币信贷收支达到662347.81亿元。中国银监会2015年一季度统计结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同比增加12.07%。其中,中小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104.6万亿元,占比58.5%。中小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在持续的上升,资产比重也在上涨,利润占银行业总利润比重显著提高,维持了很好的利润间和资产扩张之间的平衡;中小银行的法人机构增速在快速提升,中小银行治理进入了转型期,制度的建立,环境的改善等都有利于中小银行的进一步发展,风险把控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能力显著增强。

(二)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根据《中国制造2025》显示,在所有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99.7%,国内生产总值的60%是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从税收方面看,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从就业方面看,80%以上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量农民工就业或再就业于中小企业;另外,创新研发方面,中小企业完成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具有经营权集中、组织形式简单,生产多样化、环境对其影响力大,生命周期较短、应变能力强的经特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额度小、期限短,需求紧迫、频率高的资金需求特点。中小企业融资可获得性优势不明。中小企业融资面临融资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自身以及社会经济大环境等几个方面。从中小企业主要外源性融资的商业银行来说,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体系和服务的流程还是不够完善;在对创新适应中小企业融资产品和工具方面,商业银行在现有条件下可提供的业务种类有限。从中小企业自身来说,规模小、风险抵御力小、持续经营获利能力弱;企业制度不健全,管理不正规,信息不够透明;可用抵押物少且缺少相应有用的担保条件;在没有健全信用监管体系下,中小企业的资信等级较低。从社会经济环境来说,国家目前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不健全,担保机制上没能突破现有的局限性,信用体系仍然很欠缺,需要政府、银行等多方面共同努力。

四、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优劣势分析

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具有突出的优势。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具有特定地域优势,中小银行对自己的客户资信和经营情况及特点较了解,能提供针对中小企业需要的个性化服务;中小银行子在获得中小企业信息上具有优势,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小银行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在政府担保下,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贷款规模,更小的贷款利率和更宽松的贷款条件。另外,中小银行经营决策下率高,具有信息获取和监督的成本优势,集中经营及经营灵活等优势。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上也有一定的不足。在市场定位上,中小银行的发展部分已经将重心转移到大企业、大项目上,这是被银行追求盈利所驱使的;这一定位转变使得中小企业在向中小银行融资时得到何绍甚至得不到贷款。中小银行资金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及存款额,利率的变动及盈利能力的变动影响中小银行资金来源稳定性。中小银行在提供服务产品、服务手段、服务配套设施等都需要改进。另外中小银行员工素质整体来说需要更多更高能力的从业人员,部分中小银行在风险意识上还需要加强,在风险把控每个环节都需要加强。

五、中小银行改善服务的建议

第9篇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6-0180-02

1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和政策背景

1.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R.L. Mckinnon)和肖(E.S. Shaw)于1973年相继出版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书中,对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货币金融理论、政策及体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主要表现在政府对金融实行了不适当的过分干预或管制的政策,同时,政府不能有效控制通货膨胀,从而使利率不能正确地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匮乏现象和资金供求状况,一方面导致社会储蓄的下降,一方面使投资需求脱离约束,导致大量稀缺的资金用于无效率的投资项目上,从而使资金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大大降低。

麦金农和肖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的货币金融政策是以减少政府对金融部门干预,实行市场机制在决定均衡利率、汇率以及调配资源等方面作用为核心,实现利率自由浮动,减少对金融业的干预,放宽对金融市场的限制和放弃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做法,着力发掘本国资本,减少对外国资金的依赖性。

1.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政策背景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整体改革推进的必然要求,经过改革,我国经济体系中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然而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却仍受到极大的管制,这使得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然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也极大地限制了经济系统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的发展和业务创新,各种新型金融工具的引入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货币政策传导有效性不足以及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不断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国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了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思路。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整体上讲,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模式,重点学习了日本的改革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验。经过多年改革,我国目前已经实现了同业市场、票据市场利率市场化,建立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基准利率指标。2012年6月7日,人民银行宣布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从基准利率0.9倍扩展至0.8倍。从目前发展进程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已进入到最重要也是风险最大的阶段,即存款上限和贷款下限放开的阶段。

2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面临的挑战

在我国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中小银行目前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经营压力不断增大,竞争地位下降 从美国的利

率市场化经验看,中小银行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这一现象在我国也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而加剧。与大型银行相比,我国中小银行由于规模、人才和资源投入所限,产品种类单一、创新不足,在客户营销和竞争中,只能更多地使用价格手段。如果实现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为了吸引存款,将会竞相提高存款利率。但就议价能力来看,由于中小银行面对大中型企业毫无定价优势可言。虽然在对中小企业客户上仍具有一定的定价优势,但由于大中型银行正在加大此方面业务的投入,中小银行的优势也不断受到侵蚀。从长期看,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中小银行为争夺客户将会竞相压低贷款利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将会受到持续的威胁。

2.2 传统的盈利模式不能持续 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和金融垄断,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为利差收入。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均值达到84.6%,而同期汇丰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只占总营业收入的50%。从北京、南京、宁波、华夏等上市中小银行2010年财务报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当前中小银行的利差收入比重较高,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甚至达到了90%以上。从美国、日本和台湾的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净利差会有较大的缩小。台湾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利差大幅缩减,基本上大中型客户的利差在1个百分点左右,按揭贷款也在0.8个百分点左右。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利差大幅缩减是必然事实,中小银行依靠高利差保持高盈利的传统经营模式将不能持续,无法实现快速业务转型的中小银行将会遭到市场的淘汰。

2.3 产品定价能力需要提升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的中小银行的反应明显落后。从目前的现状看,除较大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一些中小银行已经实现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外,大部分中小银行在产品定价、利率管理中仍然使用简单粗放的管理手段。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银行必须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成本、竞争策略、客户价值、风险程度和目标利润进行科学定价,这对其产品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 利率风险管控能力亟须提高 利率风险必须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实现风险的管理、转移和分散,而目前大部分中小银行尚未建立起内部资金转移和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这些银行甚至无法分清资产负债的错配程度。从美国的经验看,八十年代初大批储贷机构的倒闭正是由于其在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管理上的错误决策所造成的。而目前,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着存款活期化、贷款长期化的状况,与美国储贷机构当时面临的市场情形非常相似。

2.5 利用金融创新工具管理利率风险能力薄弱 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业务品种不断丰富,产品持续创新,也为市场参与机构提供了重要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这些工具包括回购协议、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等,一些更为复杂的工具如利率期货合约、利率期权等也在持续引入中。目前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等已经开始利用这些金融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但大部分中小银行由于受条件所限尚未参与其中,从整体上看,我国中小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工具管理风险的能力薄弱、经验不足,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有效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将非常大。

3 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从已经成功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利率市场化带给中小银行的威胁要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中小银行能否适应这一变化关乎自身的存亡。当前,我国的中小银行采取有针对性、前瞻性的举措,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

3.1 尽快制定适应利率市场化条件的银行发展战略

面对不可逆转的利率市场化趋势,中小银行应从战略上进行转型,建立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发展战略。中小银行需要尽快从原来的依靠净利差收入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业务模式,转向存贷业务、资金业务、银行卡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的业务模式。同时,中小银行应该明确市场定位,通过差异化策略,着眼于中小微企业、社区金融服务、特色金融服务,避免与大型银行进行规模竞争。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在短期内必将带来阵痛,但从长期来讲,将会使中小银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3.2 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发展需求的组织结构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银行须从组织架构上进行改革,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以适应经营环境的改变和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这一组织架构应包括:利率风险管理中枢,担负全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资金定价和内部资金转移任务;业务条线及经营单元,应包括基于利率风险管理需求的独立业务条线,如公司业务、个人业务、信用卡业务、资金市场业务条线等。通过这一组织架构,实现整体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的管理,确定合适的资产负债结构,根据盈利要求和利率风险管理要求在各业务条业内实现资金转移,并通过资本市场杠杆管理资产负债表风险。

3.3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树立自身优势 由于银行产品的同质化,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间的竞争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之中,这对规模较小、抵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银行来讲无疑是一个被动的局面。中小银行应该着眼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客户优势、效率优势,把视线转移到市场和产品上来,通过分析市场,找准自身定位,推出适合市场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避免在利率市场化中陷入价格战,实现长远的发展。

3.4 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引导业务发展 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由于存贷利差较大,贷款业务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事实上,如果考虑到经济资本耗用、贷款质量变化、流动性成本和人力成本,某些贷款业务的真实收益并不比资金业务、信用卡业务和中间业务的收益更具有优势。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中小银行应尽快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充分考虑到各业务的资金成本、经济资本耗用、人力成本等因素,引导整体业务的合理发展,改变单纯依靠存贷利差作为主要利润来源的局面,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分散利率变动可能造成的盈利风险。

3.5 高度重视金融市场业务发展 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金融市场业务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目前在金融市场中,已经实现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这一市场的发展,一方面为各银行提供了有效的投融资渠道和风险转移渠道,使各银行真正参与到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业务运作,积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另一方面,银行间市场业务种类、产品不断丰富,如回购协议、远期利率协议、利率互换等,也为各银行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中小银行应该从战略的高度上重视银行间市场业务的发展,提升金融市场业务在全行业务发展中的地位,实现公司、零售、资金业务并行发展,并利用银行间产品积极进行创新,开拓投行业务,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为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的经营创造有利的条件。

3.6 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培养相关业务人才 为适应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的发展需求,中小银行应着手建立先进的利率风险衡量和管理体系,其中包括以内部资金定价、转移体系为代表的定价体系和以利率敏感缺口分析(GAP)、风险价值评估(VAR)、重新定价风险分析、基差风险分析、收益曲线风险分析、期权风险分析、经济价值压力测试等为代表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业务的经营和风险的管理将更为复杂,传统的业务知识体系将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中小银行应逐步引进和大量培养具备利率风险管理、流动性管理、产品管理和创新、市场交易等方面的人才,以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业务的发展。这也是银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谈儒勇著.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1).

第10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生存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双重压力之下。不可否认,中小商业银行从成立至今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面对着激烈的竞争,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就成了银行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研究,对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

市场定位就是指中小商业银行为自己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找到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适当位置,使自己的各个方面能在客户心目中留下别具一格的商业银行形象和值得购买的金融产品的印象的过程。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内容包括竞争战略定位、顾客定位、产品定位和形象定位。找到准确的市场定位要通过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分析、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等等作为基础,最后确定市场定位战略。准确的市场定位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中小商业银行能够应对外资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双重挑战。

二、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现状

中小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建立至今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将其业务定位于资金批发业务,以从事对公业务为主,区域定位于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在经营中把开发大客户作为业务的发展重点,造成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交通、电信、电力、烟草等大系统和大行业。中小商业银行的这种定位现状,反映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的很多缺陷:对市场营销环境研究不够,未能完全认识到银行营销活动所处的环境;市场细分流于形式,难以发现补缺市场;对目标市场的评估不够深入,目标市场选择存在误区;定位缺乏差别,跟风现象严重;竞争战略定位雷同以及产品缺乏内涵式创新等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机会成本;增加了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影响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难以培养高忠诚度的客户;扭曲市场经营行为,严重的影响了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三、中小商业银行营销环境分析

中小商业银行要进行准确的定位,应当按照市场定位的步骤,从环境分析入手,只有明确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才能够抓住机会,消除威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竞争力的提高。目前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在市场中存在着以下这样一些机会: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市场繁荣,企业融资需求的增加给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发展也为中小商业银行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个人消费市场的成熟也为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新的业务空间。

同时,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小商业银行也面临着诸多的威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发展,中小商业银行原来具有的体制优势越来越不明显,而资源规模上的劣势却逐渐凸现;同样,外资银行的进入又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外资银行在管理、规模、体制、产品结构以及国际网络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给中小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

从中小商业银行自身条件来分析,中小商业银行与其他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体制优势明显,产权结构清晰;与地方关系紧密;资本补充机制渠道广泛;具有科技运用的后发优势;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规模经济特征不明显。但中小商业银行也存在着一定的劣势:公众信誉度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络覆盖范围小,中间业务、表外业务操作缺乏经验、缺少有力的政策支持等等。在全面了解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以及目前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中存在的缺陷之后,我们就可以得到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的基本思路。所以中小商业银行应强化优势,抓住机会,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四、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策略选择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所处的营销环境,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准确的定位,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首先,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当建立在对市场科学细分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就是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在个人市场划分的过程中,改变过去划分因素单一的状况,利用多重变量多次划分市场,以便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在对企业市场细分的过程中,应当加入新的划分因素,如企业生命周期、企业信用等级等等,使银行更加了解企业的不同需求,以便实施产品的设计。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应全面评价子市场,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中小商业银行应当设法获取自身资源情况、客户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就可以全面评价已经细分过的市场。在评价的基础上,中小商业银行应采取集中性策略选取目标市场。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在几个细分市场上,实行密集型经营,这样可以使中小商业银行在较小的细分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从而形成竞争优势。最后,中小商业银行应当在选定目标市场的基础上,对整个经营活动进行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确立自己今后一段时期内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目标。

1、战略定位于市场补缺型,逐渐放弃跟随型战略。有很多中小商业银行看到了自身和国有商业银行的差距,大多数采取了市场跟随型的定位战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节约了定位中的营销成本,但带给中小商业银行的是越来越微薄的市场利润空间。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风险识别能力以及客户分析能力,如果依然采取盲目的市场跟随战略,则将处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重压之下,生存压力会进一步加大。如果采取补缺型战略,则是选择进入新的细分市场,成为小市场中的领导者,在该市场中建立并提高顾客忠诚度。出色的市场补缺战略抓住了新的利润成长点,有利于中小商业银行发现先机,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2、调整客户定位策略,重视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和个人客户。中小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就是对商业银行服务对象的选择,是市场细分的延伸和体现。对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来讲,客户定位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与服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推进和外资银行的冲击下,中小银行从现有的市场中“分羹”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客户和银行将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更多地自主选择合作对象,中小商业银行被大的优质客户选择合作的可能性将逐步降低。而另一个方面,因为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小企业对金融业有强烈的融资需求。民营经济陷入融资困难的境遇,至于一些资金需求量不大,但时间要求紧,便利性要求高的临时性周转资金,由于目前银行现行的贷款审批程序与此不配套,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银行在给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加强风险的控制,严格把关,更要在业务中贯彻审慎原则,认真研究避险策略。在贴近地方企业的业务中,应该以科学的财务分析为依据,坚决杜绝指令性贷款、强制性贷款,防止加大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中小商业银行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发现、培育和支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培养客户对中小银行品牌的忠诚度。

(2)重视为社区发展服务。根据银行社区相互作用的观点,中小银行较之于大银行更能够提供银行社区相互作用所需的“亲和性”。因为通过这种联系有助于解决贷款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些潜在贷款申请者特征是由其所在社区经济社会环境和特定资产决定的,特定资产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反应社区内各类经济主体的个人收入流量和财富水平。社区具有“溢出”效应,中小银行和所在社区天然的亲和性,必然会使这种“溢出”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信贷评估质量、降低评估成本。

(3)重视个人客户。自我国对外开放以来,一个富裕阶层正在我国逐步形成。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先富起来的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他们渴望银行向他们提供全面周到、细致入微的个人理财服务,实现个人财富的有效保值和增值,因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已存在较大的现实市场需求。个人银行业务具有客户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等特点,能够有效降低全行整体经营风险。因此,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大的情况下,发展个人银行业务将有利于优化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提高存款的稳定性,分散业务风险,提高盈利水平,实现银行可持续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社区银行 中小银行 市场地位 风险识别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7-0044-03

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目前在金融服务领域仍客观存在着诸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农村市场上缺乏有效的金融供给、普通居民的金融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等相应的问题。因此,研究美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对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构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一)社区银行概念

根据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的定义,凡是资产规模较小、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以称为社区银行。从其定义上可以看出,“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也不是字面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它既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社区银行提供了从社区儿童的储钱罐业务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金计划等诸多服务,使得社区内的中小型企业和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比较充分便利和成本较低的金融服务。

(二)社区银行形成原因

1. 制度监管原因。美国曾是典型的单一银行制国家,其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的独立性很大,早期东西部经济发展又有很大差距。为了保护本州信贷资金资源,保护本州的中小银行,一些经济落后的州就通过颁布本州银行法,禁止或者限制其他州的银行到本州设立分行,以达到保护本州利益不被侵犯的目的。其结果之一就是,拥有的商业银行比其他工业化国家多的多,并且在平均规模上也比其他国家小的多。1994年9月美国国会通过《瑞格-尼尔跨州银行与分支机构有效性法案》,并经总统批准,允许商业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正式宣告了单一银行制在美国废除。但是长期以来,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经营州际银行业务有着诸多的限制,使得众多的中小银行得以生存、发展。

2. 历史、文化原因。美国的社区银行最初是在殖民时代由移民社区中的商人或农民建立起来的。在19世纪50年代的南北战争到20世纪20年代的中西部开发的这一时期,社区银行发展迅速,总数量由3000家急剧增加到3万家左右。当时美国的中西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社区银行在村镇发展和社区居民的金融需求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其后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有部分的社区银行不断被大银行兼并,但是社区银行始终是美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许多美国人看来,社区银行代表着美国独立、平等的文化传统,而总分行制度下的大银行代表着权力和等级制度。美国的这种平等独立的文化传统也给社区银行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二、美国社区银行经营状况分析

截止2010年底,美国有7000多家社区银行(包括商业银行、互助储蓄银行等),超过50000个网点,其银行资产在1000万美元到100亿美元之间。其中91%的银行资产规模在10亿美元以下,34%的银行资产规模低于1亿美元。美国社区银行是中小企业主要金融服务的咨询支持机构,是向中小企业和农场贷款的重要源泉。

美国的社区银行遍布各州,与当地的经济密切相关。社区银行一般由本地人开设,为本地人服务,属于“平民的银行”。自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美国的中小银行表现不俗。尽管美国银行业的合并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其社区银行的数目在减少,但仍然有新的社区银行被批准设立。

2009年3月ICBA(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危机中美国中小银行市场份额有所扩大,57%的中小银行新客户增长速度加快,40%的中小银行贷款发放量高于往年。大部分中小银行有能力度过此次危机,即便有少数中小银行倒闭,也未触发类似大银行倒闭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和市场恐慌。因此,有必要对其成功发展的经验进行研究和借鉴。

美国的规模在5亿美元以下的银行在对其中小企业贷款占有相当大一部分。美国的社区银行主要是由民营中小企业控股,主要为当地中小企业服务,是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的重要资金支持者,因此中小企业和社区银行具有天然的合作关系。

在美国这样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产权治理机制规范的社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目标市场中,较之其他大银行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和服务效率。美国中小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选择了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并通过优胜劣汰,使各种发展方向下最具竞争力的个体得以生存,从而形成了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中小银行体系。

1. 差异化的客户定位。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大中银行则主要面向高中端企业客户。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社区银行带来了集中经营的优势。将优先的资源集中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能够克服自身规模小的缺陷,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的集中专营方式,深化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更细致的、有针对性地满足目标客户群的各种需要,在此过程中逐步培育和积累自己的独特能力或核心竞争力。

2. 无可比拟的人缘地缘优势。社区银行是当地土生土长的“草根银行”,它很少向大银行那样将当地吸收的资金转移用于外地,而是在经营区域内“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因此将比大银行更能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另外,由于社区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是当地人士,能够主动与当地客户接近,因此在与当地客户建立和保持业务合作关系方面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这种人缘地缘的优势是社区银行的最大的无形资产。

3. 独特的风险识别能力。社区银行和本地区的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因此社区银行有着比大银行更强的风险识别能力,这将使社区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中获得更大的安全盈利空间。当然,贷款小企业也有较大的风险,这需要政府对社区银行进行政策倾斜和建立类似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的贷款担保制度。

三、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对中小银行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我国的中小银行正处于向良好方向发展的历史性时期。截止2010年底,我国中小银行机构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商业银行85家,农村合作银行223家,农村信用社2646家。

银监会在2011年5月初公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中,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多项指标均提出要求,部分指标甚至比巴塞尔协议Ⅲ更为严格,新标准要求在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对于多数中小银行而言,由于在资产规模、地域布局、客户质量、风险管理等方面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存在一定劣势,中小银行与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尚存在相当的差距。更为不可忽视的是,我国中小银行的生存发展环境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小银行不仅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还要面对国际强手的挑战。

另外,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随着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的放开,贷款定价能力已经成为银行竞争的重要武器。但由于中小银行家底薄、信用评级体系落后,无法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为不同客户进行分类,在贷款定价管理上比较僵硬。美国次贷危机后,金融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资本约束越来越严格,我国中小银行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

四、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方向

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后,目前,市场化导向已成为改革方向的最主要力量。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经验,我国中小银行的发展应该满足区域经济、中小企业、农户和社区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为重点,努力开拓新的需求,使更多的中小企业和居民享受到普惠制金融下的金融服务。

(一)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经济促成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市场作用力下区域经济的分化整合日益显著,促进了地区经济圈的形成(如长三角、珠三角和温州经济区),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差别对本地区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差异化要求。这种新形势对银行业而言,全国大一统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实施统一市场战略、提供单一无差别服务已经越来越难于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化的状况,如温州等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对成立服务于当地民营经济的社区银行的愿望就十分迫切。国外经验表明,与当地居民近距离接触的社区银行不仅能够比大银行更好地满足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要求,而且还能进一步挖掘和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新的消费信贷类型。

(二)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使中小银行成为小企业服务主力军

中小企业为我国创造了50%的国家税收和75%的城镇就业岗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中小企业天生的弱质性加上大银行有“嫌贫爱富”的特点,小企业在创立初期的发展困难重重。中小银行应针对中小企业特点,根据不同的客户特征(包括个性偏好、消费特征等),采取不同的产品组合,在服务收费和贷款利率组合之下,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快捷的小额贷款服务,并且在服务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与中小企业的交流,完善信息结构。

(三)发挥与农户接近的人缘地缘优势,支持“三农”产业稳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支持“三农”产业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中小银行要创新思路,改善支农服务,顺应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采取灵活的信贷经营方式,灵活确定“三农”贷款的对象、额度和期限,尽量满足农村不同层次客户的贷款需求。

(四)网上银行也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网上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人们对银行业的管理模式和思维观念认识,网上银行是银行业的一次变革与创新。网上银行具有容易控制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以及可以进行金融产品交叉销售的特征,可以快速有效的实现客户的需要。发展网上银行可以在少增加或者不增加网点设置和人员配备的前提下,开发潜在客户,扩大经营规模,从而与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竞争,打破其垄断地位,占据实现自身发展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U.S.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mall Business and Micro Business Lend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Data Years 2006-2007[R].June,2008:3-7.

[2]李天忠、王淑云,《地方金融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其借鉴》[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05):42-46。

[3]许传华,《社区性中小银行发展的供求分析与策略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06):19-22。

第12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同质化 差异化 竞争战略

金融体制改革以来,中国银行业逐步打破寡头垄断格式,以跨区域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中信、光大、招商、民生、浦发银行等)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为代表的中小商业银行凭借自身便捷灵活的金融服务获得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青睐,日益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但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与国外中小银行采取符合自身独特业务优势的差异化竞争战略不同,我国中小银行发展普遍存在盲目求大、业务经营同质化的问题,这既不利于其树立比较竞争优势,也不利于中国银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一、中小银行同质化竞争的表现

银行同质化竞争是指银行在发展战略、市场导向、目标客户、金融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选择都极为雷同,从而不能向市场提供有独特利益,并取得竞争优势产品的过程及结果。

(一)竞争地域的同质化

我国银行业存在着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跨区域性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梯队型结构特征。竞争地域的同质化是指不论何种层级的银行机构,都以追求业务范围的拓展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为战略发展方向,并将主要竞争地定位于大中型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具体表现为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全国及海外市场发展,地方性法人机构向区域性银行发展。然而,目前很多中小银行在资产规模和风险管理水平等方面都与大型股份制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强求规模领先不但难以超越竞争对手,而且还不利于其充分发挥地缘和信息优势。

(二)目标客户的同质化

在成立之初就已确立服务“中小企业”客户定位的中小商业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利润,盲目跟进国有控股银行的发展思路,将目标客户定位于大型企业和高端客户,对中小企业(含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居民等群体的信贷支持不够。银行客户的同质化进一步加剧了信贷资金供求矛盾,大量资金追逐同类客户,一方面易催生利益“寻租”行为,造成我国金融资源与社会福利的损失;另一方面,有迫切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等群体则因得不到信贷支持而遭遇发展瓶颈。

(三)金融产品创新的同质化

中小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趋同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受制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限制,低层次产品创新多,而诸如避险保值型、财务咨询类等科技含量多、智能化程度高的业务创新不足。二是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社会投资渠道有限,金融“脱媒”现象并未出现,银行业在信贷领域几乎不存在竞争对手,缺乏创新推动力。三是金融产品“拿来主义”盛行。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份额纷纷推出贵宾理财产品,但产品投向集中于央行票据、国债、金融债市场,并且同类产品在功能设计和服务形式上也都大同小异。目前,市场主推的主要还是单一型理财产品,缺乏为客户提供理财、投资、保险、结算、储蓄相结合的交叉式或捆绑式服务,尚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多元化金融需求。

(四)业务结构的同质化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偏小,业务结构过度依赖信贷利差,而风险小、技术性和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发展则明显滞后。业务结构的同质化从银行收入结构的单一性上反映出来:2011年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利息收入占比分别是79.36%、78.7%和85.59%,而中间业务占比均不足20%。同年,浦发银行营业收入中更有高达90%以上来自存贷利差,而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仅为9.89%。城市商业银行的收入构成也呈现出同样的结构特征,以长沙银行为例,2010年其净利息收入占比接近90%,但净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仅为6.05%。银行机构的年报数据显示,中小银行的经营范围仍高度集中在传统的存贷市场,中间业务领域创新不足,造成金融市场上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并存,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

二、同质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利率管制使银行缺乏创新动力

目前我国正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但资金价格管制依然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银行依赖利差生存的局面。一旦放开价格管制,频繁波动的市场利率将使商业银行随时面临存贷利差收窄、“贷长贷大”风险增加、利润水平下滑的不利局面。经营环境的改变迫使银行降低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转而加快金融创新、拓展中间业务领域、调整优化业务结构。由于我国并未出现金融“脱媒”现象,利率管制客观上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坐享稳定利差收益的经济保护环境,使商业银行缺乏创新动力。

(二)分业经营体制限制了业务范围

我国实行的是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分业经营体制,这种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但也阻碍了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交叉与拓展,而交叉领域又恰恰是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一方面,商业银行无法从事资本与货币市场联结领域的大量表外业务和相当大部分的投资银行业务,导致了收入来源的单一化;另一方面,分业经营也不利于银行为客户提供组合型、方案式金融服务。以理财产品为例,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虽能代销证券、保险公司产品但无法实施市场运作,这样就使得原本综合性极强的理财业务不得不偏安一隅。银行无法对多种理财产品和服务进行优化组合,而任何单一性的金融产品都易于被竞争对手仿效,因此造成了投资理财业务的趋同现象。

(三)监管方式僵化和专利保护制度缺失遏制了创新热情

在发达国家,凡是金融监管机构没有明文禁止做的,商业银行都可以做,给与了微观金融主体较大的创新自,但我国实行的是合规性监管方式,即除了银监会明确规定让做的业务外,其他业务商业银行都不能私自开展。银监会对于金融创新产品采取“审批制”和“备案制”两种方式,在实际中出于金融稳定的考虑,又往往多采用审批制。从银行新业务的上报到最终审批通过,有时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很容易错过产品的最佳市场销售期。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产品本身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再加上银行专利保护制度的缺失,新推产品很快便被竞争对手复制模仿。竞争者与创新主体同时分享了金融产品创新带来的收益,但却无需承担创新主体前期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这严重遏制了创新热情,使业内搭便车现象普遍存在。

三、解决中小银行同质化竞争的对策建议

(一)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前提。只有利率市场化,才能打破商业银行依赖存贷利差赚取利润的现状,才能催生银行创新动力从而优化业务结构。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遵循“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稳步推进:在贷款利率浮动上不封顶的基础上,可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在大额存款利率先行放开的基础上,小额存款利率可逐步向上浮动,最后再全部放开。存款利率上浮可先在具备了财务硬约束条件的金融机构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向更大范围推广,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能力,促使其实施主动的资产负债管理,也有利于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进行产品调整和金融创新。利率市场化后,为有效应对利率风险,各银行应及时建立起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利率风险转移机制、利率风险补偿机制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同时从服务功能、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推出更多个性化、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品种,实现多元化经营。

(二)从分业经营逐步向混业过渡

分业经营模式减少了风险在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之间的传递,但对银行业务范围和创新能力的限制也显而易见。鉴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有限,若马上由分业经营转向全面混业,又极可能诱发巨大风险,不利于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到一种能兼顾效率与安全的过渡模式,而金融控股公司“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性恰好满足了我们的需求。一方面,在金融控股公司的框架下,各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分别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单一业务,形成了公司内部的防火墙,有效降低了风险在公司内部传递的可能性。另外,它也可以发挥集团的多元化优势,对各子公司的业务进行整合再造,在交叉领域积极进行深层次的金融创新,这就突破了分业体制下业务范围的局限性,为银行进行差异化经营开辟了新的业务空间。

(三)改进完善监管方式和手段

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审批要区别对待:对那些不形成资产或负债的低风险创新产品,可采取报备的方式管理;对蕴含风险的创新产品则采取更为严格的审批制度,审慎选择创新试点,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再由点到面地推广扩大。另外,要放松对业务过于严格的管制,可以借鉴西方的经验,逐步从目前规定的“能做什么”转变为“不能做什么”。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后者却将产品创新的自交还给了商业银行,使其拥有了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为其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创造了条件。

(四)中小银行市场定位的差异化

按照市场定位战略的三维要素决定理论,银行市场定位是指银行对主要目标客户群、主要竞争地、核心业务和产品的确认,以此在客户心中树立不同于竞争对手、别具一格的银行形象。中小商业银行应明确与自身资金规模和风险管控能力相适应的市场定位,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第一、目标客户定位的差异化。中小银行切忌盲目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拼抢大客户,而应始终坚持将服务于发展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和广大城乡居民作为目标客户定位,形成并保持在地方金融市场上的独特竞争优势。第二、竞争地域定位的差异化。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进一步强化和扩大自身在国内的区位竞争优势,实力较强者还可以逐步发展成全国性商业银行,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则应利用地域和信息优势,将主要竞争地定位于“服务城市社区、服务县域经济、服务农村地区、服务乡镇地区”,这不仅能弥补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空白,而且还可以极大地降低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盲目竞争的恶劣影响,更加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三是金融产品定位的差异化。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可以进一步向金融百货公司迈进,而地方性金融机构则不必一味贪大求全,将有限资源整合利用,打造能满足本地区客户独特需求的明星产品会是它们更加理性的选择。

(五)在文化层面打造独特企业形象

我国中小银行应借助企业形象识别(CIS)系统,从文化层面实现银行形象的差异化。CIS系统是由企业视觉(VI)、企业行为(BI)、企业理念(MI)三个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子系统构成。中小银行企业形象塑造必须内外结合,既要重视视觉系统和行为策划的建设,更要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企业理念。例如花旗银行以“金融流的创造者”为经营理念,成功塑造了“富有进取心的银行、向您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的企业形象,大通银行则在客户中牢固树立了“全球批发银行先锋”的企业形象,为全球私人客户、企业提供优质的专业化服务。由此可见,我国中小银行应该在文化层次上塑造清晰的可识别的企业形象,这对于维系客户忠诚度、打造银行品牌、培养核心竞争力都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陆岷峰,张玉洁.中小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的思考 [J]. 金融教育研究, 2011,(5):62

第13篇

目前,地方中小银行绝大多数均未开办金融衍生产品和理财业务,涉及市场风险的主要是债券和外汇两类业务,市场风险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一)外汇类净资产在人民币升值时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人民币持续单边升值,由于中小银行均未取得衍生产品交易资格,多数机构也未获准开办自营外汇买卖业务,缺乏对冲汇率风险的工具和手段,除了运用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尽量保持零头寸等有限手段控制即期的汇兑风险外,难以有效规避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营运资金汇率风险,法人机构的外汇净资产普遍出现缩水。另外,由于外汇市场主体对于美元贬值的预期,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外汇负债的减少以及企业和居民大量结汇造成的银行外汇头寸急剧增加,在外汇市场预期趋同及缺少衍生工具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很难在市场上及时平掉这些巨额头寸,从而面临损失的可能。

(二)利率波动可能引发的债券投资价格风险

2007年央行已经连续加息。2008年以来,随着CPI指数上涨并高位徘徊,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根据经验测算,假定升息0.25个百分点,银行所持有中长期固息券平均期限为7年,如果事先不能准确预期,则理论上会有大约1.5%的跌幅。一些被调查中小银行的交易人员反映,他们所持有的部分债券将成为“垃圾债券”。

(三)流动性约束带来的收益风险

绝大多数中小银行参与同业市场交易的动机,是兼顾流动性和盈利性。从调查情况看,地方中小银行中长期债券占比较大,个别机构持债规模过大、债券结构不合理情况突出,一旦债市变盘或资金紧张时,这些机构不得不通过低价抛售债券来获得资产的流动性,风险将会变为损失。

二、中小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行交易账户划分工作滞后,给市场风险管理和监管带来困难

目前省内中小银行均没有实施银行、交易账户划分,有的甚至完全不了解交易账户的概念和内容。由于普遍没有开展账户划分,各行在填报银监会监管信息系统的市场风险报表时,都将债券投资填报在银行账户,而交易账户均填报为零,掩盖了真实风险程度。账户划分工作滞后,为以后的风险分析和资本计提带来很大困难。

(二)董事会、高管层对市场风险的重视程度和监控能力不足

相对于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地方法人机构董事会和高管层对市场风险的关注程度和认识程度远远不够。在高级管理层对市场风险没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要求其制定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要求其对市场风险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容易流于形式。

(三)缺乏市场风险定价能力

绝大多数银行反映风险定价是当前实施市场风险管理的难点,由于缺乏真实连贯的人民币国债收益率曲线和成熟的定价模型,各行对一些产品进行日损益计算有难度。调查问卷反映,全省28家法人机构尚无一家对市场敞口风险进行计量,也没有一家建立风险计量的内部模型,没有一家对交易账户头寸按市值每日重估。

(四)缺乏管理和对冲市场风险的工具和技术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规避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截至2007年底,全国共有近70家银行法人机构取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资格,而山东省尚无一家。同时,市场风险管理涉及大量技术问题,如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基础数据的采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等,各行普遍缺乏技术手段支撑。

(五)缺乏高素质的市场风险管理人才

债券、外汇市场本身的创新层出不穷,业务对专业素质的要求甚高,必须配备专门的人才队伍。从调查看,各行熟悉债券、外汇业务的操作人员比较稀缺,管理人员更为匮乏;另外,审计人员市场风险管理知识欠缺,不能有效发挥对市场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作用。

(六)业务操作和管理层面存在较多风险隐患

根据典型调查,各行在办理债券、外汇业务时,存在较大的操作风险隐患,加大了市场风险管理难度。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少数银行前台、后台未实现严格分离。调查发现,个别行甚至出现后台人员离岗后,前台人员代替登录业务的现象,隐藏较大的道德风险。二是授权授信随意性较大。授权机制粗放,授权人对被授权人的授权未经充分讨论和研究,对交易权限、授信额度规定得过于简单,重大交易缺乏严密的审批流程。三是业务人员轮岗、交流和强制休假执行不力。由于债券、外汇业务操作和管理层面的人员普遍缺乏,大部分银行难以执行三项制度,有的自开办债券业务以来该部门人员从未轮岗或交流过。四是审慎规则执行不严。部分银行没有对债券投资按风险大小实施分类管理,也没有按规定对市价持续两年低于账面价值的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五是绩效考核导向错位。对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混同于资金交易人员,只是下达资金交易量和利润指标,没有把风险防控要素纳入考核

内容,放大了管理人员扩张规模的冲动。

三、加强市场风险管控的几点建议

(一)推动划分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

首先,应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督促各行按照《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要求,结合本行实际,明确制定账户划分的标准和程序,并将账户划分结果报告监管部门。其次,要定期对各行的账户划分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其是否遵守内部的账户划分政策、是否存在为减少监管资本要求而人为在两个账户之间调节头寸等。同时,建议银监会根据地方法人的业务特点和管理能力,制定账户划分的具体意见。

(二)支持加快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

监管部门应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法人机构申请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资格,并通过业务和产品创新,有效规避市场风险。督促地方法人机构逐步推行管理会计,引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建立内部核算和激励制度,加强防范市场风险。同时,要严把新业务市场准入关,对法人机构开办的新业务、新产品,严格审查其市场风险管理能力,确保在风险可控下开展新业务。

(三)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改变目前风险管理分散的现状,设立独立的、综合性的风险管理部门,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纳入部门职责,在此基础上,建立独立的市场风险管理的信息传递路径。进一步规范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岗位分离、三项制度等,加强授权授信管理,研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把市场风险管理纳入绩效考核的框架。

(四)提高市场风险量化管理能力

由监管部门牵头,研究中小法人机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标准化及其设计框架,在人才培训、模型研制、数据库建设、市场风险管理知识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以较小的成本推出适应中小法人机构的标准化的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应用于市场风险管理中。

第14篇

【关键词】银行业结构 银行定价 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8-0072-04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使商业银行拥有资金的自主定价权,使利率如实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对均衡利率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而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业结构。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资金市场中,银行不存在超额利润,资金的定价由市场供求决定,此时形成的利率便是均衡利率;反之,如果货币市场上存在垄断,银行出于获取超额利润的动机,会抬高贷款定价扩大利差或压低贷款利率抢占市场份额,由此形成的市场利率都不能如实反映资金供求,达不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果。因此,银行业结构是影响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国银行业结构现状

截至2011年底,我国的银行业市场共有3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数家其他类型的农村合作银行、外资银行等,竞争日益激烈。同时,随着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圆满收官,中小商业银行改制也平稳推进,银行业的竞争更加全面和深入。

关于银行业的市场份额,我们从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的存款比重、贷款比重、资产比重和利润比重四个指标来进行判断。2007-2011年,这四家银行的各个指标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显示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优势地位逐渐下降,其余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工行的各项指标保持在20%~25%左右,其中资产比重下降程度较多,从2007年的24.2%下降至19.58%,利润比重从24.37%下降至23.65%;建行各项指标保持在16%~20%左右,资产比重下降相对较多,从18.39%下降至16.73%;中行的存款比重和贷款比重略微有提高,存款比重由15.29%上升至15.9%,贷款比重由15.24%上升为16.5%,而利润比重下降较多,从18.44%下降至14.78%;农行在2010年上市,资产比重和利润比重有所上升,存款比重和贷款比重亦下降,贷款比重由18.61%下降至14.65%。

对银行业市场集中率的判断,我们运用CRN指数和赫芬达尔(H)指数的计算来衡量。通过CRN指数,我们发现,四家大型银行的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和利润额在全部银行业中均占据70%左右,说明我国目前的银行业仍然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但动态来看,从2007年至2011年,四个指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四大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正不断缩小,其他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壮大。

从资产和利润两项指标来看,H指数在2007年至2011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年至2011年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表明银行业竞争度逐年提高。从更为直观的N指数来看,我国目前约有6-7家资产和利润相近的银行在市场中拥有较大的占有率和控制率。动态地观察N指数的变化,可以发现,2007年约有资产额相当的银行6.645家,到2011年有7.746家;2007年约有利润相当的银行6.224家,到2011年已经有6.961家,说明除了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之外,其他的银行成长较快,竞争力不断提高,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度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市场集中度,都显示出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在竞争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依然表现出一定的寡头垄断特征。如果将行业准人也看作是衡量市场结构的一个指标的话,银行业的行业准入主要体现在政策层面。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亿元人民币,并且需要一定的经营场所和专业经营人员。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建立一个中等规模的银行,需要投资150亿元,电子网络建设等每年还需投资50~80亿元,再加上严格的机构审批手续,大大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限制了行业内的竞争,这也是造成我国银行业目前仍是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的原因之一。

二、商业银行定价行为的博弈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大型商业银行的定价行为将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产生深远影响,本节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大银行的定价行为进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我国企业仍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储户和企业对银行的议价能力较弱,因此本文假设利率市场化后单个银行的定价行为只与行业内其他银行的行为有关,不受其他主体行为的影响。

1 模型的基本假定如下:市场中存在两家大型商业银行P1和P2;P1和P2掌握完全信息;P1和P2的目标是获得利润最大化;利率市场化后两家银行拥有对资金的自主定价权,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价格合谋和参与竞争。价格合谋时两家银行均能获得超额利润,参与市场竞争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

2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博弈的战略表达式如图l所示。

在这个博弈中,当两个参与人都选择价格合谋时,可以同时获得超额利润C;当两者都选择参与市场竞争时,只能获得正常利润A,显然O2选择价格合谋,P1选择进行市场竞争时,P2因维持高价损失了市场份额和利润,获得了O,P1由于降低了价格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了利润B,可见A

从上述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模型中,我们得出在具有寡头垄断特征的银行业结构中,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大型银行间为保持超额利润在定价时将选择价格合谋。

三、价格合谋对利率市场化成效的影响

通过上述的分析,在我国当前的银行业市场结构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获得了资金的自主定价权,将通过形成价格合谋来控制利率,获取超额利润。图2显示的是大型商业银行价格合谋对贷款数量和利率的影响。Ls和Ld分别是几家价格合谋银行面临的贷款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情况下,均衡点E所对应的Qe和re分别是均衡贷款数量和均衡利率,但由于大银行间形成了价格合谋,它们以获取垄断利润为目标,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在Ls和MR的交点O点决定贷款的数量和利率,因而贷款数量和利率分别为QO和rO,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QOre。

从图2可以看出,当大银行间形成价格合谋时,为了追求超额利润,将贷款利率定在高于均衡利率的水平,并压缩贷款数量,将从不同方面损害其他银行和借款人的利益,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产生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利率不能如实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状况。大银行的价格合谋行为将利率定于高于均衡利率的水平上,利率不仅没有起到如实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反而成为大银行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货币当局将无法对市场资金状况作出准确判断,不利于政策出台。

2 信贷总量减少。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实际利率的提高带来居民储蓄的提高,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最后提高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但在大银行有价格合谋的情况下,上述传导机制将不可能实现。因为银行提供的信贷总量低于完全竞争时的信贷总量,即使利率提高后居民储蓄随之提高,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但由于银行惜贷,故而不能完全转化为贷款。

3 损害中小银行的利益,加大金融风险。大银行为了扩大或保持市场份额,如果同时将存款利率也定在较高的水平,将严重损害中小银行的利益。中小银行为了维持自身市场份额和利润水平,也不得不抬高存款利率,支付高昂的存款成本,并投资高风险的金融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小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银行会将高昂的存款成本转嫁至借款人,可能导致企业的道德风险,投资于高风险行业,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加大了整个宏观经济的金融风险。

4 降低银行效率,不利于资金合理配置。在具有寡头垄断特征的银行业结构中,大银行只要通过将贷款利率定于较高的水平,扩大利差便能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失去了改善业务经营管理的动力,降低了银行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大银行提供的信贷总量低于需求量,居民储蓄不能完全转化为投资,造成部分资金滞留在银行内部,不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

5 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增长。较高的贷款利率,不仅会抑制企业的资金需求,还将通过货币市场影响其他商品的价格,造成物价水平的不稳定;再加上贷款总量的下降,造成经济中的资金供给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不利于经济增长。

四、相关建议

首先,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监管机构的态度是大银行间能否形成价格合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上述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中,如果监管机构出台对价格合谋的惩罚措施,使得银行价格合谋所获得的收益小于参与竞争所获得的收益,则价格合谋可能就无法达成。监管机构可在事前或事后采取措施,事前的措施如对贷款利率设定最高限,事后的措施如对垄断行为进行惩罚等,都是对垄断行为设置成本障碍,防止资金市场的垄断。

第15篇

[关键词] 中小商业银行 竞争战略 研究 意义 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已打破了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了公众面前,成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存在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原有金融业的垄断格局,而且极大地活跃和丰富了整个金融市场,也加速了金融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更彻底的转变。

一、中小商业银行竞争战略选择研究的意义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涵盖的范围较广、层次较多,包括具有中等规模的交通银行、实力相对较强的中信、光大和招商银行,尚属小银行的华夏、民生、广东发展、深圳发展、福建兴业、上海浦发银行,还有区域性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虽然这些银行资产规模相当有限,但由于其灵活的机制,相对快速的市场反应性,处理客户关系上的细腻手法,较高的决策与经营效率等,还是在金融市场上占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都没有采取真正的竞争战略管理,只是采取了一些竞争方式。首先,金融商品本身具有同质性、易模仿性和无专利权的特性。这些特性的存在使得金融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金融产品的趋同性。其次,中小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也决定了必须采取与众不同的战略对策。我国的中小商业银行应该采取主动与四大银行形成一定差异的特色化发展战略,以力求避免在同一层次上、同一范围内、无特色的且不具优势的产品与四大银行进行的低层次竞争。中小商业银行可以说是规模有限、资源有限、精力有限、能力有限,这一切都决定了中小商业银行在业务上还不能进行“全面开花”式的业务拓展。因此,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特点,选择一定范围的市场,集中优势与资源,开发一些针对性强的、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并提供某些特别的优质服务才是中小商业银行当前发展的正确策略。为了改变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盲目竞争状况,提高其盈利能力与水平,以使其能抵御外资金融企业的冲击,中小商业银行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及市场竞争战略。

二、中小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国外研究现状

1.最早提出竞争战略构想的是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迈克尔・波特认为竞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面对的生存法则,而竞争致胜的全部基础在于经营绩效的提高。因此,竞争优势方面的出色表现可以有两种非常不同的方式表现,一是运营效率,二是战略定位。运营效率就是要把那些先进的做法学过来并且加以实施。另外他还提出了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是使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战略, 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创造被全行业和顾客都视为是独特的产品和服务。按照波特教授的一般性企业竞争战略原则去思考一些中国银行业的战略定位问题, 不难看出, 有效的差异化战略能够帮助银行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压力, 提高利润水平, 赢得细分市场的客户,从而最终为银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2.美国服务市场营销学专家格鲁诺斯(Christian Cronroos)分析了银行的差异化营销战略。他首先总结了服务产品的基本特征,并与银行实际相结合,对银行服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1)银行服务是非实体的服务。(2)银行服务是一种或一系列行为,而不是物品。(3)银行服务在某种程度上讲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4)银行顾客在一定程度上是参与生产的。(5)银行服务营销是两极营销。银行的差异化营销应该是两极的差异化营销模式。

3.对中小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管理效率与绩效的研究。Berger (1995)、 Roussakis (1997)等一批知名的西方学者,对中小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Berger(1995)通过对银行规模与银行赢利之间的关系,认为规模并不能算作银行盈利的充分条件。Roussakis (1997)同样认为,虽然“规模大小是一个银行具备功能的大小和多样性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比银行资产和流动性项目更有意义的是“一项累积的、综合的资产负债平衡表”基础上的“累积收入”的评价。他的研究结论说明银行成功的关键因素是“有效管理”而非规模,强调收入或经营效益更多地与成本管理和经营策略有关。

4.国外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战略。(1)市场细分与选择目标市场。国外中小商业银行广泛采用市场细分,交叉使用多种策略确定目标市场;(2)营销组和策略。从服务营销的观点来看,银行营销组合主要有产品、促销、渠道、价格等因素。国外银行的销售渠道策略强调多样化和系统化。

国外不少银行还重视品牌塑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花旗银行已树立全世界最受尊敬的银行服务为理念,其目标是在世界世界100个国家建立高效、方便、高质量的卓越品牌形象。在品牌创立过程中,花旗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了解客户需求,改善银行的服务态度,提高银行信誉。在形象方面,在世界各地的分行都是用同样的标记和业务程序,树立了银行整齐、统一的形象。

三、中小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国内研究现状

从中小银行的股权结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现有中小银行“一股独大”的缺点,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张吉光指出,中小银行中的地方金融机构大多存在地方政府“一股独大”的现象,由此引起的产权不清晰、所有者缺位问题。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认为我国目前中小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大力支持民营中小银行的发展。如吴敬琏指出,银行改革应“两条腿走路”。

从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定位来分析,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应有不同于大银行的客户定位。其中有从客户市场出发的,把目标市场定位于中小客户的;有从业务产品分析的,认为应该把产品定于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的,如薛莉《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战略研究》中论述的;从市场策略定位选择上,应该定位于求异型、市场追随战略等。如青岛大学经贸学院李延敏在《中小商业银行应求异型市场定位》一文中提出,所谓求异型市场定位,是银行在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方式、目标客户选择和主要竞争方式的确定上都没有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性。

研究分析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所受的限制,参考国外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经验,建议监管当局应当给予中小商业银行更为宽松的税收、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如武汉大学商学院毕先萍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发挥政府对市场机制的“拾遗补缺”的作用,纠正“市场失灵”。尤其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小银行在产权、管理等制度安排上处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提供适宜的制度环境。如统一的资金清算体系、规范的社会信用秩序、存款保险制度等等。

对于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2005年)指出,目前商业银行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规模竞争开始向创新竞争转化,而且差异化越来越明显。今后预计各商业银行将通过对自己的仔细分析制定不同的战略定位选择,包括区域竞争战略、产品竞争战略和客户竞争战略。

浙商银行行长龚方乐(2005年)认为,资本约束的增强要求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不断扩充资本的外延增长模式,转向在有限的资本条件下,以资本回报为核心的集约增长方式。上海银行董事长傅建华(2005年)指出,我国的市场已开始走向差异化,消费者的偏好和选择也日趋多样化,金融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消费者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的状态。同时,作为市场定位的基础,应不断发展客户分类和管理技术,选择中小客户作为业务发展重点,按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划分一般客户与优质客户,积极争取高端个人客户,建立和实行差异化服务;巩固优势业务,加快业务创新,打造特色业务和产品体系。

上述成果有效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研究由理论层面进入政策层面,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商业银行在内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为中小商业银行日后如何选择竞争战略及其在竞争中取胜提供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

[2][美]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